月經先後無定期>中醫寶典>中醫婦科 正文

月經先後無定期2005-01-14 17:44 【大 中 小】【我要糾錯】 月經不按周期來潮,或先或後,稱為「經行先後無定期」,又稱「月經愆期」。    《傅青主女科》:「婦人有經來斷續,或前或後無定期,人以為氣血之需也,誰知是肝氣之鬱結乎!夫經水出諸腎,而肝為腎之子,肝鬱則腎亦郁矣。腎郁而氣必不宣,前後之或斷或續,正腎之或通或閉耳。或曰肝氣鬱而腎氣不應,未必至於如此。殊不知子母關切,子病而母必有顧復之情,肝鬱而腎不無繾綣之誼。肝氣之或開或閉,即腎氣之或去或留,相因而致,又何疑焉。治法宜疏肝子郁,即開腎之郁也。肝腎之郁既開,而經水自有一定之期矣。方用定經湯。」對月經先後無定期有了全面而詳細的敘述。    「病因病機」    本病的發生主要是氣血不調,沖任功能紊亂,血海蓄溢所致,而導致氣血不調的原因與肝腎關係密切。臨床以肝鬱、腎虛為多。    1.肝鬱肝司血海而主疏泄,宜條達。若情志抑鬱,或忿怒傷肝,致使肝氣逆亂,疏泄失司,沖任失調,血海蓄溢失常。疏泄過度則月經先期而至,疏泄不及則月經後期而來,遂成愆期。    2.腎虛腎主閉藏。若素體腎氣不足,或房室不節,或孕育過多,損傷沖任,以致腎氣不守,閉藏失職,沖任功能紊亂,血海蓄溢失常,以致月經周期錯亂。    「診斷」    以本病的臨床特徵,為周期有時延後,有時提前,延後提前超過七天以上,無固定規律,即可診斷。    「辨證要點」    本病辨證,以經量或多或少,有快,小腹脹痛甚連胸脅者屬肝鬱;量少色淡質清,腰痠痛,屬腎虛。    「治療原則」    本病治療原則在於養血調經。屬肝鬱者,宜疏肝健脾;屬腎虛者,宜補益腎氣。    「辨證施治」    1.肝鬱主要證候:經期或前或後,經量或多或少,經行不暢,胸脅、乳房、少腹脹痛,胸悶不舒時欲嘆息,鬱鬱不樂噯氣食少,苔薄白,脈弦。    證候分析:郁怒傷肝,疏泄失常,氣血逆亂,血海不寧,故經期或前或後,量或多或少。肝鬱則氣滯,滯則血行不暢,而見乳房、胸脅、少腹脹痛。嘆息可以舒積氣,故時欲嘆息,肝氣犯胃則噯氣食少。苔白,脈沉弦,為肝氣鬱滯之象。    治法:舒肝健脾,養血調經。    方葯:逍遙散(《和劑局方》)。方中柴胡疏肝解郁。薄荷助柴胡疏達之力。當歸、白芍養血調經。白朮、茯苓、甘草和中健脾。煨姜溫胃行氣。全方重在疏肝理脾,使肝氣得舒,脾氣健旺,則經自調。若肝血不足,肝陽偏盛而見頭暈目眩,舌紅口乾者,宜去煨姜、薄荷之辛散。若經來小腹疼痛,血行不暢者,加澤蘭、桃仁以活血通經。    亦有肝鬱犯脾,以致統藏失職,而出現經期先後無定期者。如《葉天士女科》云:「月經或前或後,此因脾土不勝,不思飲食,由此血衰,故月水往後;或次月飲食多進,月水又往前矣。」臨床見證,除經來或先或後外,還伴有經色淡紅,四肢不溫,倦怠懶言,便溏納差,舌質淡,苔白膩,脈緩無力等證。治宜健脾益氣。方用參苓白朮散(《和劑局方》):人蔘白朮茯苓炙草山藥扁豆蓮肉苡仁砂仁桔梗陳皮。    2.腎虛    主要證候:經來或先或後,量少色淡,頭暈耳鳴,腰痠如折,或小腹空墜,夜則尿多,大便不實,舌淡苔薄,脈沉弱。    證候分析:證屬腎氣虛弱,沖任不調,而血海蓄溢失常,以致月經錯亂,先後不定。腎氣不足,陰陽兩虛,陰不足則經血少,陽不足則經色淡而清。腎主骨、生髓,開竅於耳,腦為髓之海,腎虛則髓海不足,孔竅不利,故頭暈耳鳴。腰為腎之府,而胞脈又繫於腎,腎虛失養,則腰痠如折,小腹空墜。腎司二便,虛則不能制約,故小便多而大便不實。舌淡苔薄,脈沉弱為腎陽不足之象。    治法:補腎氣,調沖任。    方葯:固陰煎(《景岳全書》)加附子、肉桂、補骨脂。方中熟地、山茱萸、菟絲子、補骨脂補腎陽,益精氣。人蔘、山藥、甘草益氣健脾。桂、附補命門之火。五味子、遠志交通心腎。使水火既濟,陰平陽秘,則經自調。  
推薦閱讀:

關於中醫,都別吵了
「我們中醫認為大蔥的鬚鬚是精華,都不剪的」
中國產婦為何要「坐月子」?
我們吃了那麼多補腎的葯,為啥還感覺體虛?
認識中醫(十三)中醫思維的缺點

TAG:月經 | 婦科 | 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