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億,中國電影市場的喜和憂(附照片)
《人再囧途之泰囧》、《泰坦尼克3D》、《畫皮Ⅱ》分別名列2012年中國電影市場票房前三甲。本報資深記者 邵嶺根據廣電總局電影局日前發布的數據,2012年,中國電影市場繼續保持高增長的姿態,總票房達到170.73億元(農村放映不計入),同比增長30.18%,是十年前的18.5倍。而對中國電影產業來說,更重要的恐怕是另外一組數字:其中國產影片票房82.73億元,佔全部票房總額的48.46%。這是國產電影在連續9年票房總額超過進口影片之後首次沒有實現過半。一些影片雖然取得了不錯的票房,但相比於投資卻仍然虧本,比如馮小剛導演的《一九四二》。從表面上看,中美電影新政,是產生這一結果的直接原因。從去年開始,中國在原來每年引進美國電影配額約20部的基礎上增加14部3D或IMAX電影,成為34部。大量好萊塢大片由此進入內地院線,在擠壓國產片上映空間的同時,掀起了一波波票房熱潮——在去年中國電影市場票房排名前十位的榜單上,有7部都來自好萊塢。然而,俗話說,打鐵還需自身硬。國產片面對前所未有的好萊塢影片的擠壓,要想與之抗衡,還需大大提升自身的競爭力。遺憾的是,這一年裡,我們看到了太多故事混亂、價值模糊、類型不明的國產電影。於是,當我們討論未來如何提高國產片在總票房中的比例、如何讓國產片盈利時,我們其實是在討論:如何治癒國產電影患上的各種病症,如何讓中國觀眾真正信任和喜愛國產電影?畢竟,對於電影來說,最可悲的莫過於電影《藝術家》中的那句台詞:「觀眾不再願意看我了!」第六代導演的集體逆襲,是去年國產電影界的一個「話題級」現象。然而,在兩種力量的糾合之下,這一場逆襲以「雷聲大雨點小」而告終。未來中國電影市場的版圖上,還會不會有他們的一席之地?管虎的《殺生》、王小帥《我11》、張揚的《飛越老人院》、王全安的《白鹿原》,婁燁的《浮城謎事》……第六代電影人集中推出新片,是2012年國產電影界的一個「話題級」現象。中國電影資料館副研究員左衡將之稱為「第六代逆襲」,從票房成績上看,這一場逆襲的結果只能用「雷聲大雨點小」來形容:《殺生》的總票房不到2000萬,《我11》和《飛越老人院》都只有三四百萬,《白鹿原》雖然破了億元,卻遠遠沒有到達收支平衡線,《浮城謎事》在很多城市上映了三天就匆匆下線,票房本身成了「謎事」。左衡用「兩種力量的糾合」來形容這幾部第六代作品帶給他的印象。「第一種是他們的電影理念,具體說來就是對『電影作者』這一身份的堅持、對現代影像敘事的把握和對社會歷史的理解。」無論是《殺生》的人性寓言,《我11》的青春與年代印記,《飛越老人院》的終極關懷意識,《白鹿原》的歷史呈現方式,《浮城謎事》的人生迷惘與殘酷,都明顯折射出幾位導演早期創作的影子。與此同時,在以代系來命名和召集的熱情早已消退的今天,第六代「出世」時的社會文化環境已不復存在,市場與觀眾的反應直接決定著電影產品的生與死,這是作用於他們創作的第二種力量。在左衡看來,管虎、張揚、王全安等影人對市場和觀眾無疑更加重視,也更努力去贏得認可和接受,只不過受制於第一種力量的慣性使然,在他們的藝術個性與大眾的觀影趣味尚未完成磨合之前,仍然不能征服市場。王小帥和婁燁等選擇了對早先電影夢想的堅守,換言之,堅持曲高和寡,票房慘淡也就不足為奇。在中國電影市場未來的版圖上,還會不會有第六代電影人的一席之地?左衡注意到,在去年上海國際電影節的論壇上,當談到影片票房不佳的問題時,管虎坦言,最大問題就是自己,抱怨不得,還是從自己找毛病;而王小帥則以排片不力和盜版猖獗為大敵,繼而祭出「對現實問題失語,是中國電影的現狀」的大旗。在左衡看來,這兩種態度的差異,就可能預示著他們未來的不同走向。關於國產古裝大片,王朔在幾年前寫過這樣的文字進行調侃:一千萬美元以下的,上房不帶劍的,叫人瞧不出咱們從前心裡其實挺狠的,不叫電影。好像天陰太陽忽然出來了,大家一起指著一幫古代人喊:這是電影。在電影市場上,支撐票房的永遠是大片,中國自然也不例外。從《英雄》開啟國產電影大片時代以來,連續多年的國產片票房大戶都是大片。還是這些觀眾,還是大投入+大製作+大明星的大片,區別只在於,去年,它們沒能成為電影市場的「定海神針」,不少影片的票房遠遠低於預期甚至虧本。比如《太極》,是華誼兄弟去年除《一九四二》之外的另一個大項目。影片投資2.2億元,分為上下兩集,以2D、3D和IMAX格式在國慶檔上映,製片人王中磊曾經表示,該片的預期票房是6億元。但結果是上下兩集加在一起都沒有達到3個億。相繼在去年賀歲檔上映的《王的盛宴》和《血滴子》,同樣沒有逃脫票房慘淡的命運。《王的盛宴》成本8000萬,演員陣容有吳彥祖、劉燁和張震,導演陸川放言票房能過3億元,結果上映首日只收穫了800萬元,總票房始終沒有突破億元大關。《血滴子》的投資以美元計,為1500萬元,主演黃曉明曾經在發布會上許願,希望影片票房能達到8億元,最終卻只獲得了1.5億。上海大學影視學院教授程波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去年國產大片紛紛失利,首要原因在於投資、創作與製作幾方面都依靠慣性支配,一門心思想繼續在古裝題材里掘金,導致題材單一,觀眾不買賬。「前兩年大片還有《讓子彈飛》、《非誠勿擾2》、《金陵十三釵》等相對比較豐富的題材,去年除了《一九四二》之外,整個就是古裝。」的確,在很長時間裡,國產古裝大片出現過橫掃電影市場票房之勢,導致不少資本非古裝片不投資,電影人非古裝片不拍。王朔就在幾年前寫過這樣的文字對此進行調侃:一千萬美元以下的,上房不帶劍的,叫人瞧不出咱們從前心裡其實挺狠的,不叫電影。好像天陰太陽忽然出來了,大家一起指著一幫古代人喊:這是電影。但幾年下來,觀眾對於格式化的此類影片已經審美疲勞,電影界卻還以為只要有古裝、有動作、有明星就能忽悠觀眾,而不在電影質量上認真下功夫。《太極》被批為故事平淡、缺少高潮、人物性格不明顯;《王的盛宴》則是用意識流和戲劇手法重構歷史,左衡的評價是「過於背離觀眾的認知」;至於《血滴子》,用程波的話來說,就是「導演本身對這個題材不熱愛,沒感覺,沒熱情,完全是以做出一件產品然後從觀眾那裡換錢回來的態度,所以只是在表面上進行打磨,把所有他認為市場上好賣的元素燴成一鍋,觀眾根本不知道導演想說什麼」。雖然說每一部不成功的電影都有自己的短板所在,但這些古裝大片之所以被觀眾拋棄,其共同點就在於:是它們先拋棄了觀眾。未來的國產商業大片如何從好萊塢大片嘴裡搶一口肉吃?在程波看來,一方面要在故事內容、表現手法和價值觀上尊重觀眾的認知,同時題材的選擇上也應該更加多樣化,向現實題材、戰爭題材、科幻題材、喜劇題材等方向拓展。「只有題材豐富了,大片之間的共生關係才會更好。」國內商業類型片的發展還不夠充分,所以遠遠沒有到討論類型片負面的階段。從培育市場,跟觀眾親近,符合受眾傳播規律等層面上來講,現在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是豐富類型,建構範式。不可否認,在去年的中國電影市場上,有一些影片雖然票房並不成功,但作品本身有值得肯定之處。《一九四二》就不用說了,寧浩的《黃金大劫案》顯示了他從中小成本喜劇向主流商業片轉型的決心,楊樹鵬的《匹夫》所呈現的漫畫風格,也是創作者儘力將個人的表達風格與大眾的審美趣味相結合的一種嘗試。這些影片之所以沒有獲得預期的票房成功,在程波看來,是因為其類型不夠清晰。所謂電影類型,指的是由不同題材或技巧而形成的影片範疇、種類或形式,比如喜劇片、歌舞片、西部片、驚悚片等。同一種電影類型往往在風格、主題、結構甚至角色型態上都會表現出類似的趣味和範式,而好萊塢的成功經驗已經證明,類型對於商業電影而言至關重要——正是通過明確的類型定位,觀眾能夠對故事有預期,可以事先做出想看或者不想看的判斷,在觀影過程中也能找到安全感和歸屬感。《人再囧途之泰囧》的票房大熱也證明了這一點——除了檔期之外,類型清晰明確是其最大的成功所在,該片包含了喜劇片所需要具備的一切基本要素:故事好,主題通俗,同時有一些情懷和個性。程波告訴記者,一部好的類型片,往往是在沿襲與微調間取得平衡,既繼承和實現了某種類型的核心,同時又成為獨特的「這一個」,從而在滿足觀眾對模式感的需求的同時,又讓觀眾收穫驚喜。而去年一些國產影片在票房上的不如人意,原因也就是沒有抓住類型的核心。比如《一九四二》,馮小剛的態度值得尊重,但他對於相關電影類型的陌生感,導致影片最終沉重感有餘而升華感不足。每個硬幣都有兩面,而類型片的負面就在於,所有類型固定下來之後,都會成為一種陳詞濫調。所以,在好萊塢,類型片的發展就是從一種範式向另一種範式躍進的過程,比如突然從娛樂開始轉向反思,或者把個人英雄拉下神壇,就是範式的躍進。不過,在程波看來,國產商業電影還沒有形成類型片的傳統,發展不夠充分,除了馮小剛成功構建出了喜劇里的一個亞類型之外,還沒有其它電影人建立起類型片的基本範式,觀眾也還沒有到對於某個範式里的所有可能性都已經厭倦,需要向另一種範式躍進的程度。所以,從培養市場,跟觀眾親近,符合受眾傳播規律等層面上來講,眼下國產電影界首先要做的是豐富類型,建構範式。「國產電影的類型化腳步還應該走得更準確,無論是大投資還是中小成本影片,都需要通過明確和深化影片類型來吸引觀眾,從而創作出一些具有相當水準的商業類型片。只有這樣,觀眾對國產電影的預期和觀看的願望才會增長。」相關鏈接【題外】關於2012年的中國電影和中國電影市場,還有一組數據引起了業內人士的關註:全年共有75部中國影片銷往80多個國家和地區,海外票房和銷售收入達到10.63億元。有人翻出前兩年的相關數據進行對照:2011年,中國電影海外發行總收入為20.24億元;2010年,47部國產影片銷往61個國家和地區,海外票房和銷售收入達到35.17億元。而在中國電影市場總票房正式公布之前,一份中國電影2012年在北美電影市場上的票房排行榜在網上引發熱議:有8部影片票房超過了10萬美元,其中鈕承澤執導的《LOVE》以30.92萬美元的成績位居第一,之後分別是《一九四二》,30.88萬美元;《春嬌與志明》,25.64萬美元;《逆戰》,22.05萬美元;《太極1:從零開始》,21.21萬美元;《桃姐》,19.18萬美元;《賽德克巴萊》,13.61萬美元;《消失的子彈》,11.76萬美元。上述所有數據加在一起,統統指向一個結論:海外市場對於中國電影的認可度在降低。北京電影學院副教授杜慶春指出,只有中國文化成為全球化的一部分,並且成為全球化進程的精神資源的時候,中國影視才有真正進入全球主流市場的可能。而在此之前,國產影片根本不要考慮什麼全球市場,本土才是其最大的市場,本土觀眾才是其最大的消費者。國產影片與其用所謂的「全球發行」來忽悠國內觀眾,不如踏踏實實做出符合國內觀眾觀影需求的好電影。【數據】 2012年中國電影市場票房排名前十位(單位:人民幣)1.《人再囧途之泰囧》 10.04 億2.《泰坦尼克3D》 9.47 億3.《畫皮Ⅱ》 7.04 億4.《碟中諜 4》 6.74 億5.《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5.71 億6.《復仇者聯盟》 5.67 億7.《十二生肖》 5.35 億8.《黑衣人 3》 5.04 億9.《冰川時代4》 4.49 億10.《地心歷險記2》 3.88 億2012年全球電影市場票房排名前十位(單位:美元)1.《復仇者聯盟》 15.11 億2.《黑暗騎士崛起》 10.81 億3.《007:大破天幕殺機》 10.23 億4.《冰川時代4》 8.75 億5.《霍比特人1:意外旅程》 8.28 億6.《暮光之城4:破曉(下)》 8.14 億7.《超凡蜘蛛俠》 7.52 億8.《馬達加斯加 3》 7.42 億9.《飢餓遊戲》 6.87 億10.《黑衣人3》 6.24 億
推薦閱讀:
※製作多行照片邊框代碼
※老照片圖庫
※盤點那些被拍爛的攝影題材
※你會把簡歷輸在照片上嗎
※如何把在海洋館拍的欠曝發藍的圖片修成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