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論皈依戒

所謂的皈依,就是為了遣除一切恐怖而依止皈依處,這樣的一種方法就是皈依。 不管是大乘皈依、小乘皈依,還是世間皈依,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我特別害怕某種事物,為了避免這樣的恐怖,而皈依一個比較可靠的對境。 丑二、分類:皈依有世間皈依與出世間皈依,出世間皈依又分為大乘皈依與小乘皈依兩種。 它們的自性是什麼呢? 丑三、各自之自性: 世間皈依:為了擺脫世間上的恐懼、避免某些痛苦,而皈依天神、樹林或者世間上的一些人。比如,有個人馬上要被判死刑了,此時他特別害怕,去投靠一位有地位、有權勢的人,以尋求庇護,這就是皈依;還有些人偷別人東西,被人追的時候,自己躲在樹下或房檐下,這也是一種皈依。皈依的方法有各種各樣,有些人害怕輪迴的痛苦而皈依小乘,有些人害怕自私自利的心而皈依大乘,有種種不同的差別。 所謂的世間皈依,佛在《勝幢經》中說:世間人在處於恐怖的時候,有些皈依森林;有些皈依山,比如別人追我的時候就躲到山裡面;有些害怕世間的痛苦而皈依寺院;有些皈依樹木、佛塔……但實際上這些並非最究竟、最殊勝的皈依處,因為它們不能解除輪迴的大痛苦。 有些人可能會想:皈依寺院、佛塔不是很好嗎,為什麼不能解除大痛苦呢?主要原因在於發心,因為世間皈依不是害怕輪迴的痛苦想獲得解脫,而是為了躲避一些暫時的怖畏,如被敵人追殺、被債主討債,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才躲在寺院裡面。有些人跟家裡人吵架,實在沒辦法呆在家中,就跑到寺院里生活,以前我也見過這種情況,有個人在家裡特別煩,於是躲到寺院里,但他並沒有誠心皈依佛門,只是為了避開一些家庭矛盾,這種現象只是暫時的世間皈依。所以我們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皈依究竟是世間皈依還是出世間皈依。 出世間皈依:可分為小乘皈依與大乘皈依。小乘皈依是指自己特別害怕輪迴的痛苦,為了從中獲得解脫而在有生之年皈依三寶,這種皈依一定要具足出離心,否則,不管阿羅漢的果位還是獨覺的果位,都是不可能得到的。大乘皈依是指為了救度無邊無際的可憐眾生,自己發願要獲得無上圓滿正等覺的佛果,這種乃至菩提果之間的皈依就是大乘皈依。 所以,大小乘的皈依有很大的差別。小乘的皈依只是「有生之年」,按照《俱舍論》中的觀點,小乘行人願意在一生中獲得阿羅漢的果位。佛經中也有很多公案說佛陀傳了四諦法之後,某某眾生馬上就獲得了阿羅漢果,尤其在佛法的果期,那時證悟阿羅漢的人相當多。而大乘的皈依是「乃至菩提果之間」,也就是在獲得圓滿佛果之前,一定要皈依三寶。所以,二者在時間上有一定的差別。 如果是世間皈依,皈依的時間是沒有限定的,在寺院里躲幾天都可以,在森林裡呆多久也沒問題。雖然現在有些人說皈依三寶,但他在時間方面根本沒有概念,只是因為害怕某些違緣而皈依的,這種心態實際上不屬於真正的皈依。在這個問題上,大家一定要觀察。 我們很多人都受過皈依戒,但在皈依的時候,你的發心是什麼樣的?如果別人問「你是世間皈依,還是大乘皈依,或者小乘皈依」,你應該怎麼回答,自己最好觀察一下。有些人經常說「我已經皈依十多年了」,但你的皈依屬於大乘還是小乘,這方面有很大的差別。 還有人說「我只皈依顯宗,不皈依密宗」或者「我只皈依密宗,不皈依顯宗」,這種話都是有問題的。為什麼呢?如果你真正皈依了顯宗,密宗已經包括在裡面了,因為顯密都包括在大乘當中,你在皈依大乘佛法的時候,間接上已經皈依了密宗。所以,皈依顯宗與皈依密宗並不矛盾,只不過有些人對皈依的概念根本不懂,認為只皈依顯宗而不皈依密宗,只皈依密宗而不皈依顯宗,只皈依上師而不皈依三寶,有各種各樣的謬論。所以,希望大家擦亮慧眼,真正看清楚皈依的涵義。 現在大多數人可能只有一個世間皈依,比如皈依神仙、道士、牧師等等,雖然形式多種多樣,但這些都不能讓我們從輪迴的痛苦中獲得解脫。如果皈依世間上有名望的人,他們自己尚且在輪迴中自顧不暇,又怎麼可能幫助我們解脫呢?所以,對於這些皈依的分類,我們一定要搞清楚。 子二、隨皈依而行持:隨皈依而行持,也就是經典中所謂的皈依戒,或皈依的學處。這種學處在《大涅槃經》中是這樣講的:皈依佛陀後,此人則為真正的居士,從此以後任何時候也不能皈依其他天神、外道、邪師。皈依正法後,不能故意損害眾生。皈依僧眾後,不能與外道徒交往。這是皈依之後不應做的三條。 在一些教言書中,還講了皈依後應做的三條:皈依佛後,要恭敬佛陀;皈依法後,要認真行持佛陀的妙法,對教法與證法乃至一言一字都要恭敬;皈依僧後,對所有的聖者、僧眾要恭敬,哪怕僧衣上的黃色碎片也要恭敬頂戴。在其他的教言書中,還有依止上師身語意的特殊三條。皈依以後,我們一定要明白皈依戒,如果不明白這一點,雖然受了皈依戒,但並沒有真正守護它,這確實是個大問題。 從大的方面,皈依戒有以上六條。我們學《三戒論》時講過,阿底峽尊者還規定了五條皈依戒:第一、縱遇生命危險或者為了大的獎勵也不捨棄三寶;第二、遇到重大的事情時,不尋求其他方法,唯一認為三寶能救護;第三、恆時憶念供養三寶,哪怕是一盞燈、一根香也盡量供養;第四、盡心儘力地令自他趨入佛門,如果自己有能力,就為別人宣講三寶的功德,引導他皈依;第五、無論去往何方,都要頂禮佛陀,自己隨身攜帶佛像,在住的地方早晚向佛像恭敬頂禮。這是阿底峽尊者宣講的五條皈依戒,作為三寶弟子,對這些最基本的戒律一定要清楚。 《瑜伽師地論》中也講了八條皈依戒:第一、皈依三寶後要恆時依止上師,如果沒有上師的教誨,我們很容易對三寶不起信心或生起邪見。第二、要聽聞正法,如果沒有正法的約束,我們的心很容易被外境所誘惑,所以就算不能分分秒秒不離正法,但也應做到一天、一月,甚至一年中不離正法。第三、如理作意,作為一個三寶弟子,應時刻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盡量以正知正念來攝持。第四、如理修法,假如沒有一點修持,光是口頭上會說、字面上理解是不行的,所以對每個法都要先聞思,然後在相續中認認真真地修持。第五、守護根門,我們的五根經常散於外境,如果未以正念護持,很容易造下種種惡業。第六、悲愍有情,作為大乘佛教徒,一定要對眾生有悲心,否則,就不算是大乘佛子。第七、恆常盡心儘力地供養三寶。第八、守持戒律,在家人應守護三皈五戒,出家人則守持自己所受之戒。總之,不管是哪個宗派、哪個論典中講的皈依戒,受過皈依的人都一定要搞明白,不然的話,就不是真正的三寶弟子了。舉個簡單的例子,皈依三寶以後不能傷害眾生,如果故意殺生,那就是破了皈依戒。我看到有些居士或出家人,一方面可能不太懂這些道理,另一方面可能對因果不在乎,經常用藥殺老鼠、蟑螂、蚊子等,如果有這種行為,那算不算是一個三寶弟子呢?絕對不算。為什麼呢?因為佛陀在因地時用自己的鮮血、生命來救護眾生,他的所作所為如此偉大,作為佛陀的隨學者,我們如果看到眾生(蚊子)就拿起一個東西「啪、啪」地打,這算不算大和尚、大居士呢?肯定不算。有些人的這方面行為,可能自己確實不懂,但也可能有其他的密意,這一點我也不是很清楚。我們受了皈依戒以後,應該在一切時分中依賴三寶,心懷恭敬地行持供養,對任何有情也不損害,尤其不交往對三寶持邪見者,否則,終有一天自己的行為會隨他們而改變,這些方面大家都要注意。如果不慎失毀了皈依戒,就要在上師或三寶所依面前再次受戒,通過這種途徑來凈除相續中的罪業,增上功德。總義介紹到這裡,下面講論義。壬二、論義:乃至菩提果,皈依諸佛陀,亦依正法寶,菩薩諸聖眾。大乘皈依的時間,並不是一年兩年、一輩子兩輩子,而是生生世世乃至菩提果之間,所以,我們在皈依時要這樣想:我從現在開始一直到成佛之前皈依。皈依什麼呢?皈依一切斷證究竟、功德圓滿的佛陀,如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等等;還要皈依正法——教法與證法,或者說以道諦和滅諦所攝的八萬四千法門;同時要皈依大乘的僧眾,也就是具有八種功德[1]的文殊菩薩、彌勒菩薩、地藏王菩薩等八大菩薩為主的大乘聖者,以及小乘中的大僧眾和小僧眾。按照《大圓滿心性休息》的觀點,凡夫僧眾有大僧眾和小僧眾,大僧眾包括四位比丘以上,小僧眾是指凡守持戒律的四眾弟子,乃至居士以上都可以稱為僧眾。在這樣的僧眾面前,我們一心一意地皈依。皈依的目的是什麼?為了利益天邊無際的眾生,而不是自己躲避輪迴的痛苦。所以,大乘皈依與小乘皈依有非常大的差別,大乘與小乘是以發菩提心而區分,此二者的皈依也是以是否具足菩提心來分的,具有菩提心的皈依叫做大乘皈依,沒有菩提心的皈依叫小乘皈依。在座的很多人都認為自己是大乘佛教徒,如果真是大乘佛教徒的話,當初你皈依的時候是怎麼想的?現在你相續中的皈依戒是以什麼發心來攝持的?這一點大家不得不考慮,應該反反覆復地觀察自相續。皈依的方式是:將佛陀作為導師,因為他遠離了輪迴的痛苦而獲得了涅槃的快樂,所以應該依止這樣的導師。將正法作為正道,什麼叫正道呢?比如我要去某個地方就一定要依靠道路,同樣,要獲得佛果也必須依靠如來宣說的正法而修持,這就是皈依法的涵義。所以,皈依是什麼意思?以前上師如意寶說,就是投靠依止的意思。就像一個人從一個部落投靠另一個部落,他會在首領面前發誓:「從今後我的一切交付予你,全部由你來支配安排。」如果他口裡這樣說,心裡也這樣想的話,那他以後就是這個部落的人了。同樣,皈依就是我以前沒發過這樣的誓言,但現在要在佛陀面前發誓「從此以後我是你的眷屬」,這種誓言就是皈依佛;發誓生生世世修持佛陀的甘露妙法,這就是皈依法;發誓從此以後以大小乘的僧眾為助伴,這就是皈依僧。將僧眾作為伴侶:在修持正法或弘揚佛法的過程中,如果只是孤獨一人,肯定是不行的,所以要依靠僧眾的幫助。就像我們要去一個非常危險的地方,沒有伴侶不一定能成功,只有依靠可靠的伴侶,才會順利抵達目的地。因此,乃至獲得佛果之前,我們一定要將金剛道友、同行道友、大小乘僧眾作為依護,這就是所謂的皈依僧。皈依與不皈依有什麼差別呢?從功德、意識、心裡約束等各方面來講,皈依與不皈依是完全不同的。皈依以後念誦咒語、行持善法的功德相當大,而且也能與日俱增;沒有皈依的話,即使也在行持善法,但功德並不是那麼大。因此,對於修行人而言,皈依的功德非常大,我們一定要皈依。有些人說:「我心地善良、不害三寶就可以了,這就是皈依,那些儀式完全是多餘的。」這種想法是錯誤的。以前上師如意寶曾再三講過,所謂的皈依儀式,就是修行人在三寶和上師面前發下誓言:即使遇到生命危險也不捨棄三寶。大乘行人則應該想:我為了利益一切眾生,即使遇到生命危險也不捨棄三寶。世間上當總統還是做其他的事,也需要在自己的對境面前發誓,這種儀式非常重要,所以我們也應該在三寶面前發誓,有了這種誓言以後,自相續中才有了皈依的戒體。不知道在座各位相續中的皈依戒是世間的還是出世間的,如果是出世間的,到底是小乘的還是大乘的,這方面不太清楚。但不管怎麼樣,從今天開始,大家的心一定要調整過來,要想:我皈依佛陀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而不是為了逃避現實、災難、痛苦。即使你們有些人剛開始有這種情況,因為感情、挫折等暫時皈依,這也是趨入佛道的一種方便。但從現在開始,你要當佛教徒的話,就要當最好的佛教徒,而不是形象上的佛教徒,所以,大家一定要發大乘皈依的心。以前沒有受過皈依的人,今天可以一起受;受過但當時沒有好好作意的,我們今天重新受一次。不管是在座的道友,還是網路、電視等面前的道友,三寶的加持都是一樣的,你們心裡觀想乃至菩提果之間要受持大乘皈依,一邊這樣想一邊跟著我念:(三遍)乃至菩提果,皈依諸佛陀,亦依正法寶,菩薩諸聖眾。(在上師的帶領下,大家共同受大乘皈依戒。)好!這樣以後,大家都受了大乘的皈依戒!乃至佛果之前我們要皈依三寶,皈依可分為因皈依和果皈依,「因皈依」是指把佛陀當作導師、正法當作正道、僧眾當作伴侶;「果皈依」是指為獲得無上圓滿的佛果,自己精進修持佛法的一種誓言。從表面上看來,果皈依與願菩提心非常相似,願菩提心也是為利益眾生想要獲得佛果,對此二者的區別,很多大德說:願菩提心是從利益眾生的側面講的,果皈依是從自己想獲得佛果的角度而言的。但不管怎麼樣,從今天開始,你們都是大乘行人了,這種功德和利益是相當大的。世間上的人獲得了金牌就高興得不得了,我認為這沒什麼值得高興的,大家以前沒有獲得大乘皈依戒,今天真正發了這種心,才是令人高興萬分的事情。因為我們得到了一生中難以得到的珍寶,它是生生世世也用之不盡的,世間中哪個獎品有這種價值?有智慧的人會考慮的。皈依的功德相當大,《日藏經》中說:不管是誰皈依佛陀,即使他違犯戒律或者心散亂,百萬魔眾也不能害,一定會獲得解脫。《無垢請問經》中也講了:皈依的福德若有形相,整個虛空界也無法容納,它遍滿虛空、超過了虛空。你們想一想,如果真有個虛空都裝不下的東西,那這個東西是相當大的,佛陀以這種假設句說明了為利益眾生而皈依的功德非常大,就連諸佛與得地菩薩也無法言說。當然,這是佛陀的金剛語,不是我們凡夫分別念所抉擇的語言。因此,我們對三寶一定要有恭敬心,始終護持這幾條皈依戒,這一點大家務必要重視。有些人不重視皈依戒,反而特別重視皈依證,其實皈依證掉了也沒什麼,再換一個就可以,最重要的是要明白皈依後所應守護的戒條。以前我問一個人:「你皈依了沒有?」他說:「我皈依七年了。」「那麼說說看,皈依後要守什麼戒?」「皈依還有戒呀?……是不是不吃肉啊!」皈依七年了,至少也應該懂七條戒吧,竟然一條都不知道,可見,皈依了很長時間也不代表有很大的利益。
推薦閱讀:

大皈依
學修三皈依(40~49)學好三皈依戒 修好三皈依定 圓滿三皈依慧傅味琴講於泰順崇教寺 2010年7月10日
加行開示 皈依(四)
廣超法師?《四聖諦》講記:皈依三寶
如何皈依佛門?

TAG:皈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