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論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

列寧在《卡爾·馬克思》一文中,認為馬克思主義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學說三個主要組成部分。在我國高等學校,這三門課程通常分別由三個不同的院系承擔。長此以來,造成了一種十分不良的後果:研究和講授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教師,不太了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學說;研究和講授政治經濟學的教師,不太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和科學社會主義學說;研究和講授科學社會主義學說的教師,不太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這樣,就把由各個組成部分構成的整體的馬克思主義科學體系,肢解為不同的組成部分進行研究,從事教學。這種做法,對於完整準確地理解馬克思主義局限性很大。從事馬克思主義教學和研究的學者,大都認為馬克思的《資本論》不僅是一部經濟學著作,而且也是一部哲學和科學社會主義著作,是把馬克思主義各個組成部分結合為一個整體的典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有些學者從事跨學科研究。例如,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學者,有不少人研究《資本論》中的哲學問題,並且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這些成果往往不被研究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學者所認同。研究馬克思主義不同組成部分的學者之間,互相交流比較少,彼此不太了解,在很多問題上不能取得共識。因此,從事馬克思主義研究和教學的學者,面臨著把馬克思主義的各個組成部分結合成為一個整體的重要任務。本文擬從以下六個方面論述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

一、從馬克思主義產生的社會歷史條件看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

著名的馬克思主義者弗蘭茨·梅林在1893寫作的《論歷史唯物主義》一書中深刻地指出:「唯物主義歷史觀是服從於它自己所制定的那個歷史運動規律的。它是歷史發展的產物;在較早的時代,它是不會被任何最偉大天才的頭腦虛構出來的。只有達到一定高度時,人類歷史才能揭開它自己的秘密。」①不僅歷史唯物主義,而且整個馬克思主義也是歷史時代的產物。

從17世紀40年代到19世紀上半葉,英國和法國等西歐主要國家相繼發生了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封建專制制度,清除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資本主義得到迅速發展。18世紀60年代首先在英國開始的工業革命,拉開了資本主義生產從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階段的過渡的序幕。到19世紀三四十年代,英國率先完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各個工業部門基本上實現了機械化,建立了大機器作業的工廠制。當時英國製造了全世界所需要的絕大部分工業產品,成為「世界工廠」。法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雖然比英國落後了半個世紀,但從1789年資產階級大革命以後,特別是1830年七月革命以後,也獲得了很大發展,進入了工業革命階段。德國在經濟上落後於英、法兩國,到19世紀初只有少數工廠,但在三四十年代開始的工業革命中,資本主義經濟也獲得了飛躍性發展,到19世紀末它已為世界上第一流的工業國。

資本主義機器大工業的發展,一方面大大發展了生產力和科學技術,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帶來了物質財富的空前增長;另一方面又導致了資本主義固有矛盾的尖銳化。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這個矛盾表現為個別工廠生產的有組織性和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之間的矛盾,表現為生產無限擴大的趨勢和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縮小的趨勢之間的矛盾,這些矛盾必然導致周期性的經濟危機。從1825年英國發生第一次全國性的經濟危機以來,資本主義國家頻繁地受到周期性的經濟危機的衝擊。這表明,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已經發展到十分尖銳的程度,不斷發展的生產力已經開始起來反對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當然,由於資本主義制度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功能,從19世紀後期開始,特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資產階級通過對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的局部調整,使這些矛盾有所緩和,資本主義制度至今也還有某種存在的合理性。但是只要資本主義制度存在,資本主義的固有矛盾就是不可消除的。

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激化,在階級關係上表現為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的尖銳化。到了19世紀三四十年代,西歐社會的主要矛盾從人民大眾與封建勢力的矛盾轉化為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工人階級在政治鬥爭中已經從資產階級反對封建勢力的同盟者進展到以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台,展開了反對資本主義制度和資產階級統治的鬥爭。工人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鬥爭,是由他們受剝削、受壓迫的極端貧困的地位和狀況引起的,但工人階級不只是一個受苦受難的階級,而且是一個先進的革命的階級,肩負著資本主義的掘墓人、社會主義的建設者的歷史使命。因此,工人階級迫切要求一種革命理論,能夠正確地闡明它的歷史地位和歷史作用,給它指明推翻資本主義舊世界、建設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新世界的方向和道路。馬克思、恩格斯正是適應工人階級解放鬥爭的需要和時代的需求,創立馬克思主義的。

在資本主義社會化大生產的條件下,生產力發展的速度大大加快,社會關係急劇變化,使人們清楚地看到,任何社會制度都不是永恆的、固定不變的,而是在發展變化的,從而揭示出舊的社會形態必然被新的社會形態所代替的規律。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對這一點描繪得很深刻、很生動、很形象。他們指出:「資產階級除非對生產工具,從而對生產關係,從而對全部社會關係不斷地進行革命,否則就不能生存下去。反之,原封不動地保持舊的生產方式,卻是過去的一切工業階級生存的首要條件。生產的不斷變革,一切社會狀況不停的動蕩,永遠的不安定和變動,這就是資產階級時代不同於過去一切時代的地方。一切固定的僵化的關係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素被尊崇的觀念和見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關係等不到固定下來就陳舊了。一切等級的和固定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一切神聖的東西都被褻瀆了。人們終於不得不用冷靜的眼光來看他們的生活地位、他們的相互關係。」②

從馬克思主義產生的社會歷史條件可以看出,資本主義的發展及其內在矛盾的尖銳化,工人階級以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台,不僅提供了在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社會主義學說方面實行變革的必要性,而且提供了把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社會主義理論結合為一個完整而嚴密的科學體系的統一的馬克思主義學說的可能性。正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其內在矛盾的顯露以及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社會不停頓地動蕩和變化,為科學地揭示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發展的一般規律、創立科學的哲學世界觀和歷史觀創造了條件,實現了哲學上的革命變革;同時,正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其內在矛盾的發展,使得從理論上揭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本質、發現剩餘價值理論、揭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規律成為可能,從而完成了對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批判,創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實現了政治經濟學上的革命變革;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科學的世界觀和歷史觀以及剩餘價值理論的基礎上,解決了空想社會主義學說所不能解決的理論課題,使社會主義從空想變成了科學,實現了社會主義理論上的革命變革。馬克思、恩格斯以科學的世界觀和歷史觀為指導,以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經濟剖析為基礎,全面分析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狀況,科學地證明了工人階級的歷史地位和歷史使命。因此,馬克思主義作為工人階級和人類解放的科學,是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學說在內的統一整體。這就是說,馬克思主義各個組成部分的誕生和所實現的革命變革,有同一的社會歷史條件和時代背景,這就必然使它的各個組成部分構成內在統一的完整的理論體系。

二、從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來源看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

馬克思、恩格斯所處的歷史時代及其提出的各項任務,只是為馬克思主義的產生提供了客觀條件,這些客觀條件不會自動地產生任何新的理論和學說。任何新的理論和學說,都必須批判地繼承前人的思想成果,以前人的思想所達到的終點作為自己研究的起點。恩格斯指出:「每一個時代的哲學作為分工的一個特定的領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驅傳給它而它便由此出發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作為前提。」③哲學如此,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學說也是如此。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和19世紀初英法兩國的空想社會主義學說,代表了到19世紀上半葉為止的人類思想的最高成就,是馬克思主義的直接理論來源。下面分別簡要地考察馬克思主義的這幾個直接理論來源。

先看德國古典哲學。德國古典哲學指18世紀下半期至19世紀上半期德國資產階級在其形成、壯大和準備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哲學,包括康德、費希特、謝林、黑格爾、費爾巴哈等人的哲學。德國古典哲學的最高成就是康德的「三大批判」理論、黑格爾的辯證法和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黑格爾最卓越的貢獻是辯證法,他是哲學史上第一個以唯心主義的形式系統地、有意識地敘述辯證法的基本規律即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的哲學家。正如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第二版跋中所說,黑格爾「第一個全面地有意識地敘述了辯證法的一般運動形式」④。黑格爾把辯證法用於研究人類社會歷史,把人類社會歷史描述為由低級到高級的前進過程,認為歷史的發展具有必然性,不以任何個人的意志為轉移。正如恩格斯在肯定黑格爾對歷史哲學的貢獻時所說:「他是第一個想證明歷史中有一種發展、有一種內在聯繫的人,儘管他的歷史哲學中的許多東西現在在我們看來十分古怪,如果把他的前輩,甚至把那些在他以後敢於對歷史作總的思考的人同他相比,他的基本觀點的宏偉,就是在今天也還值得欽佩。」「這個劃時代的歷史觀是新的唯物主義世界觀的直接的理論前提」。⑤但黑格爾的辯證法和歷史觀是唯心主義的,具有明顯的神秘主義色彩,而且不能把發展的觀點貫徹到底。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黑格爾辯證法和歷史觀的合理思想,徹底批判了它的唯心主義和神秘主義,對它進行了根本改造,創立了唯物辯證法和唯物史觀。

費爾巴哈是德國古典哲學的最後一位代表,是黑格爾哲學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間環節。費爾巴哈的偉大功績在於,他旗幟鮮明地批判了宗教神學和唯心主義,恢復了唯物主義的權威。但是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和一切舊唯物主義一樣有著嚴重的缺陷,它是機械的、形而上學的唯物主義,在歷史觀上仍然是唯心主義。馬克思、恩格斯從來沒有完全贊同和接受費爾巴哈的哲學思想,只是汲取了他的唯物主義的基本思想,同時摒棄了他的抽象的人本主義和自然主義,清除了他的理論中的形而上學和唯心主義雜質。

當然,從更廣泛的意義上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來源不僅僅限於德國古典哲學,還包括其他很多哲學成果。馬克思、恩格斯對古希臘羅馬哲學有深入的研究,因而不能把它排除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來源的範圍之外。馬克思、恩格斯對歐洲近代哲學,特別是以培根、霍布斯、洛克、貝克萊、休謨等為代表的英國哲學,以拉美特利、愛爾維修、狄德羅、霍爾巴赫等為代表的法國百科全書派的哲學,都做了研究。因此,我們也不能把近代英法哲學排除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來源的範圍之外。此外,法國復辟時代的歷史學家基佐、米涅、梯葉里、梯也爾等人的歷史觀中的合理思想,對歷史唯物主義的形成也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總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來源,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以前歐洲的全部哲學的積極內容,其中德國古典哲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直接理論來源,其他哲學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影響相對說來較為間接。

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以前的哲學存在兩個分離:一是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相分離,黑格爾有辯證法但沒有唯物主義;二是唯物主義自然觀和唯物主義歷史觀相分離,費爾巴哈在自然觀上是唯物主義的,但在歷史觀上仍然是唯心主義的。馬克思、恩格斯克服了這兩個分離的片面性,實現了兩個結合,即把唯物主義和辯證法、唯物主義自然觀和唯物主義歷史觀結合起來,創立了包括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在內的完備而徹底的唯物主義哲學,從而在哲學領域實現了革命變革。

再看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是資產階級生產方式已經建立而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鬥爭尚未發展時期的代表新興資產階級利益的經濟理論。它產生於17世紀後半期即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完成於英國工業革命後的19世紀初,創始人是威廉·配第,中間經過亞當·斯密的發展,到大衛·李嘉圖結束。古典政治經濟學是新興資產階級對落後的封建主義作鬥爭的重要理論武器,對於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確立和鞏固起了促進作用。正如馬克思所說:「古典派如亞當·斯密和李嘉圖,他們代表著一個還在同封建社會的殘餘進行鬥爭、力圖清洗經濟關係上的封建污垢、提高生產力、使工商業獲得新的發展的資產階級。」⑥古典政治經濟學家提出很多有價值的經濟理論,但由於時代和階級的局限,古典政治經濟學也存在嚴重缺陷和錯誤,如關於把資本主義制度看成符合人性的、永恆不變的制度的觀點,把資本主義經濟規律看成自然規律的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觀點,以及價值理論中的矛盾和混亂等。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繼承了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成果,收集和研究了關於資本主義產生和發展的大量歷史資料,詳細地分析了資本主義的經濟結構及其固有矛盾,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本質和它產生、發展、滅亡的規律。最主要的是嚴密論證了勞動價值論,並在此基礎上創立了剩餘價值學說,使政治經濟學發生了革命變革。

最後看英法兩國的空想社會主義學說。自從空想社會主義者托馬斯·莫爾在1516年發表《烏托邦》這部著作以來,世界社會主義已經有500年的歷史。英法兩國的空想社會主義指19世紀上半葉以聖西門、傅立葉、歐文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會主義者的學說。德國古典哲學和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從階級屬性和社會功能上說,都是代表資產階級利益和為了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而空想社會主義學說不僅不是頌揚和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而且對它進行了尖刻的諷刺和無情的抨擊,提出了對代替資本主義社會的未來社會的設想。聖西門把設想的未來社會稱為「實業制度」,人們運用科學、藝術和工藝的現有知識來滿足人們的需要;傅立葉把設想的未來社會稱為「和諧制度」,在這個制度下,人們和睦相處,全體社會成員的情慾都得到了充分的滿足;歐文的設想更為激進,在聖西門和傅立葉的「實業制度」與「和諧制度」中,仍然保存著私有制,而歐文所要建立的則是一種以公有製為基礎的共產主義勞動公社的聯合體,並且廢除了國家。空想社會主義者對未來社會的設想包含著一些合理因素,如關於消滅舊式分工,關於消滅城鄉、工農、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差別,關於教育與生產勞動早期結合,關於社會權力由對人的統治變為對物的管理和對生產過程的領導,關於國家消亡等觀點,都為科學地認識未來的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提供了寶貴的思想資料。三大空想社會主義者的理論,由於時代局限,也存在不少缺陷,如他們關於理性支配世界的觀點,關於天才人物創造歷史的觀點,關於否認階級鬥爭、反對暴力革命的觀點,都屬於唯心主義歷史觀;他們對未來社會的過於詳細的描繪和對社會細節的規劃,帶有很大的空想性質;他們認識不到無產階級的革命力量和歷史使命,找不到實現未來社會的社會力量;等等。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學說為基礎,深入研究資本主義制度的內在矛盾和發展趨勢,總結工人階級鬥爭的實踐經驗,批判地吸收了空想社會主義學說的積極成果,對未來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徵作了科學的預測和設想,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為工人階級和全人類的解放指明了方向和道路,實現了社會主義理論的革命變革。

以上我們分別敘述了德國古典哲學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影響,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產生的影響,英法兩國的三大空想社會主義學說對科學社會主義產生的影響。需要說明的是,因為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直接理論來源,是同一歷史時代的產物,它們之間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干的,而是相互聯繫、相互滲透、相互包含的,所以它們對馬克思主義產生的影響也不是各自孤立地、單獨地發生的,而是綜合地、相互交織地發生的。具體說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不僅繼承了德國古典哲學的積極成果,而且也與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和三大空想社會主義學說的影響密不可分。同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不僅來源於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德國古典哲學的辯證法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產生提供了方法論的啟發,而對三大空想社會主義學說的改造則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規定了目標和方向。至於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也不僅僅來源於三大空想社會主義者的學說,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能把社會主義從空想變成科學,是同他們批判地改造德國古典哲學和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分不開的。由此可見,從馬克思主義的各種理論來源對馬克思主義產生的影響來看,也說明馬克思主義是由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學說構成的一個有內在聯繫的統一的完整體系。

除去上述三個直接理論來源外,馬克思主義的產生也與當時自然科學的巨大進步密切相關。伴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確立和發展,從中世紀神學的束縛下解放出來的近代自然科學也蓬勃發展起來。從18世紀下半葉開始特別是進入19世紀,近代自然科學由主要是「搜集材料的科學」,即「關於既成事物的科學」,發展為「整理材料的科學」,即「關於過程、關於這些事物的發生和發展以及關於聯繫——把這些自然過程結合為一個大的整體——的科學」。⑦在這一過程中,一些新興學科,如地質學、胚胎學、動植物生理學、有機化學等陸續建立起來。特別是細胞學說、能量守恆和轉化定律與生物進化論這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對馬克思主義產生的影響尤為巨大。植物和動物都是細胞按照一定的規律發育和生長的結果,從而闡明了生命有機體的內在統一性,沉重地打擊了生命起源問題上「上帝創造論」的神學觀點和物種不變的形而上學觀念。能量守恆和轉化定律揭示出自然界中起作用的各種能,如機械能、熱能、光能、電磁能、化學能等,都是物質運動的各種表現形式,它們之間按照一定的度量關係互相轉化,而轉化過程中總的能量是守恆的。這就證明,物質的運動是客觀的,既不能創造也不能消滅,而只能由一種形式轉化為另一種形式,各種物質運動形式具有內在統一性。生物進化論揭示出,今天存在的千姿百態的生物,包括人類在內,都是由原始單細胞胚胎按照「生存競爭」、「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規則生長進化而來的,從而把變化發展的觀念引入生物界。這說明,自然科學的發展為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觀的形成奠定了理論基礎。自然科學是知識形態的生產力,它轉化為物質生產力,推動物質生產力的發展,是產業革命的科學前提,為從工場手工業轉變為機器大工業起了推動作用;自然科學的發展對資本主義社會社會結構的改變,生產關係的變化,無產階級的發展壯大和思想覺悟的提高,也直接或間接地起了作用。由此可以看出,自然科學的發展不僅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形成奠定了科學基礎,也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學說的形成提供了科學前提,為把馬克思主義的各個組成部分結合成為一個有內在聯繫的統一整體提供了科學依據,這也從一定程度上說明了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

三、從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內容看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

在整個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原則,政治經濟學是以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為指導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剖析,科學社會主義則是運用哲學分析經濟事實得出的結論。這三者之間相互滲透、相互補充,構成統一的完整的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體系。

首先,從馬克思主義哲學和政治經濟學的關係來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在唯物辯證法的指導下,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分析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才得以克服英國古典經濟學的缺陷,在政治經濟學上實現革命變革的。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中處處閃爍著唯物辯證法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光輝。例如,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第二十四章「所謂原始積累」中,在總結資本主義私有制否定以自己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資本主義私有制又被社會所有制所否定的歷史過程時,把這個過程與唯物辯證法的否定之否定規律緊密結合起來,以否定之否定規律為指導,說明資本的原始積累的全過程。同時,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創立,又豐富和發展了唯物辯證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從理論上論證了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性,為歷史唯物主義充實了極其豐富的內容。馬克思在其政治經濟學著作中,把時間與空間理論用於分析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過程和資本主義剝削的實質,把哲學上通常所講的自然時空概念用於分析社會經濟問題,使時間和空間概念帶有了社會歷史性,極大地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哲學關於時間和空間及其相互關係的理論。一方面,他強烈地批判了資本主義制度在時間分配上的不合理性所導致的工人活動空間的狹小。馬克思在世時,工人的勞動時間長,勞動強度大,勞動條件差,除去吃飯、睡眠的時間,幾乎都在工廠車間的機器旁邊勞動,大大縮小了他們的活動空間,同時卻為資本家創造了更多的財富和自由支配的時間。對這種情況,馬克思激憤地指出:「時間是人類發展的空間。一個人如果沒有自己處置的自由時間,一生中除睡眠飲食等純生理上必需的間斷以外,都是替資本家服務,那麼,他就還不如一頭役畜。」⑧另一方面,只有消滅資本主義制度,社會才能合理地分配勞動時間和人們從事其他社會活動的時間,每個人才能有廣闊的空間去從事有益於身心健康的發展自己才能的活動。馬克思指出:在資本主義制度消滅以後,所有的人都會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也就是有真正的財富,這種時間不被直接生產勞動所吸收,而是用於娛樂和休息,從而為自由活動和發展開闢廣闊天地。時間是發展才能等等的廣闊天地。」⑨「時間實際上是人的積極存在,它不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發展的空間。」⑩

其次,從馬克思主義哲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的關係來看,科學社會主義的產生離不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指導。恩格斯在《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1882年德文第一版序言中對這個問題作了深刻的論證。他指出:「科學社會主義本質上就是德國的產物,而且也只能產生在古典哲學還生氣勃勃地保存著自覺的辯證法傳統的國家,即在德國。唯物主義歷史觀及其在現代的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階級鬥爭上的特別應用,只有藉助於辯證法才有可能。德國資產階級的學究們已經把關於德國偉大的哲學家及其創立的辯證法的記憶淹沒在一種無聊的折衷主義的泥沼里,這甚至使我們不得不援引現代自然科學來證明辯證法在現實中已得到證實,而我們德國社會主義者卻以我們不僅繼承了聖西門、傅立葉和歐文,而且繼承了康德、費希特和黑格爾而感到驕傲。」(11)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主要論述科學社會主義的著作中,論述了許多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例如,在馬克思、恩格斯合寫的《共產黨宣言》中,論述了許多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在馬克思寫的《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鬥爭》一文和列寧寫的《國家與革命》一書中,論述了許多唯物辯證法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許多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大都不是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專門的哲學著作中提出和論述的,而是在他們既論述馬克思主義哲學也論述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綜合性著作中提出和論述的。

再次,從政治經濟學與科學社會主義的關係來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通過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科學分析,創立了剩餘價值理論,揭示了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和發展規律,論證了資本主義滅亡、社會主義勝利的歷史必然性,列舉了許多資本主義為社會主義的實現創造的各種主客觀條件,既指出了資本主義制度的種種弊端又肯定了資本的偉大文明作用,說明了無產階級的階級地位和歷史使命,對未來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徵作了科學的預測和設想,提出了一系列建設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為無產階級指明了推翻資本主義、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和方向。沒有對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規律的科學認識,不可能產生科學社會主義學說。所以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說:由於唯物主義歷史觀和通過剩餘價值學說揭開資本主義生產的秘密這兩大發現,使社會主義由空想變成科學。(12)

最後,有許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是馬克思主義三個主要組成部分所共有的,如生產力、生產關係、生產方式、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生產關係必須適合生產力性質的規律;經濟基礎、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必須適合經濟基礎發展要求的規律;階級、國家、革命、改革、階級鬥爭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革命和改革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社會、社會結構、社會形態、社會形態的劃分和更替、社會形態的發展是自然歷史過程;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及其基本特徵、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徵、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徵;社會主義在自身發展的基礎上成長為共產主義;人的自由、人的解放、人的全面發展、自由人聯合體、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飛躍等等。這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學說都要加以論述,只是論述的角度有所不同而已。如果把馬克思主義作為一個整體來對待,就應該從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學說的綜合上論述這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這肯定會比單獨從馬克思主義哲學或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學說上論述這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要深刻得多,全面得多。

四、從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歷史過程看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

馬克思主義產生於19世紀40年代中期,至今已有170年的歷史。馬克思主義產生以來,在回答各個歷史時期的實踐提出的各種重大的理論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充實、豐富和發展自己,形成了一個生機勃勃、不斷創新的思想洪流,煥發出普遍而持久的生命力。一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就是馬克思主義不斷創新、不斷發展的與時俱進的歷史。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迄今為止,還沒有一部思想史像馬克思主義思想史這樣具有恆久的生命力和永不衰竭的發展源泉和動力。

馬克思、恩格斯不僅是馬克思主義的創立者,而且是馬克思主義的發展者。馬克思於1845年春天寫作的《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和馬克思、恩格斯於1845-1846年合寫的《德意志意識形態》,是標誌馬克思主義基本形成的著作;馬克思1847年7月發表的《哲學的貧困》和馬克思、恩格斯合寫的於1848年2月發表的《共產黨宣言》,標誌著馬克思主義的公開問世。馬克思主義誕生不久,就接受了1848年歐洲革命的洗禮,後來又接受了1871年巴黎公社實踐的檢驗,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在這一過程中,馬克思、恩格斯通過總結實踐經驗、理論研究以及同反馬克思主義觀點的鬥爭,不斷把自己創立的理論推向前進。在馬克思主義剛剛問世時,馬克思、恩格斯政治經濟學批判的任務尚未完成,此後又經過幾十年的潛心研究,馬克思寫成了鴻篇巨製《資本論》,從多方面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19世紀七八十年代,恩格斯系統地研究了自然界和自然科學中的哲學問題,寫成了《自然辯證法》手稿,開闢了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的新領域。恩格斯在19世紀70年代中期以後寫成的《反杜林論》與《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等著作,全面系統地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各個組成部分。馬克思、恩格斯晚年關於俄國社會發展道路的論著,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馬克思晚年寫的《古代社會史筆記》、《歷史學筆記》和恩格斯根據這些筆記以及關於上古史的其他新材料寫作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考察了前資本主義的各個社會形態,全面地論述了整個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和發展規律。恩格斯在19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一系列書信和為馬克思、恩格斯以前的著作寫的「序言」和「導言」,從多方面加深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在19世紀、20世紀之交,歐洲的一些馬克思主義者梅林、考茨基、羅莎·盧森堡、拉法格、拉布里奧拉、普列漢諾夫等,也在不同程度上對馬克思主義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馬克思、恩格斯逝世以後,列寧在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條件下,在領導俄國無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改造與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在同第二國際機會主義的鬥爭中,繼承、捍衛、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把馬克思主義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即列寧主義階段。列寧在《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哲學筆記》等著作中,捍衛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等著作中,捍衛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在《國家與革命》、《論「左派」幼稚性和小資產階級性》、《論我國革命》、《論合作社》等著作中,捍衛和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特別值得提及的是,列寧在1915年寫的《論歐洲聯邦口號》和1916年寫的《無產階級革命的軍事綱領》兩篇論文,提出了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社會主義革命有可能在一國或幾國首先取得勝利的思想;在十月革命前夕和十月革命勝利以後,多次談到落後的國家通過國家資本主義形式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思想,關於「新經濟政策」的思想等,這些思想對落後國家的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具有非常重大的指導意義。

馬克思主義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傳入中國,在指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即具有中國特點、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馬克思主義。一部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就是一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的歷史。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經過反覆探索,在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的基礎上,找到了符合中國實際的革命道路,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形成了毛澤東思想。新中國建立以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領導集體,又對中國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進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取得了獨創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為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物質基礎。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個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這個理論體系,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凝結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不懈探索實踐的智慧和心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黨最可寶貴的政治和精神財富,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發表系列重要講話,深刻回答了新形勢下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提出了許多富有創見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講話涉及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各個方面,是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黨治國理政的行動綱領,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新理論成果,是我們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思想武器。

馬克思主義的發展是一個曲折前進的過程。從總的發展趨勢上看,馬克思主義是一部持續向前的發展史,但這並不是說在它的發展過程中沒有曲折和反覆。馬克思主義在其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受到來自舊勢力和舊觀念的抵制、歪曲,也可能因為社會主義運動處於低潮而遭受挫折,甚至出現暫時的倒退,還可能因為實踐和認識的錯誤而產生某種不正確的觀點。因此,馬克思主義的發展過程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研究馬克思主義發展史,既要揭示出其前進上升運動的基本趨勢,也要具體分析其發展過程中的失誤、曲折和暫時的倒退及其原因,從中吸取經驗教訓,克服和清除不正確的觀點,使其健康發展。縱觀馬克思主義產生以來一百七十年的發展史,可以清楚地看出,馬克思主義是由它的創始人馬克思、恩格斯和它的後繼者列寧、毛澤東、鄧小平等在各個歷史時期創立和發展的完整的科學理論體系,去掉其中的任何一個組成部分,都會肢解馬克思主義,使馬克思主義變得支離破碎、殘缺不全。馬克思主義是發展著的理論,所以必須用發展的觀點看待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在國內外理論界,都有人製造所謂的早年馬克思和晚年馬克思的對立,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對立,馬克思和恩格斯與列寧的對立以及對毛澤東思想的否定,妄圖割斷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歷史,否定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社會主義實踐中所取得的偉大成就。

五、從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實際情況看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

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很多都是把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學說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即使有些是專門的哲學著作或經濟學著作、科學社會主義著作,其中不少問題也是把三個主要組成部分的理論結合在一起論述的。

馬克思在馬克思主義形成時期寫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就是一部把哲學、政治經濟學和共產主義理論融為一體的著作。這部著作從多方面批判了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即國民經濟學,闡述了一系列政治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觀點,為馬克思進一步進行政治經濟學批判奠定了初步基礎。《手稿》是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對科學實踐觀闡述得最深刻、最具體的一部著作。這部著作把實踐界定為人的對象性活動,從多方面揭示了對象性活動的含義和內容:(1)人們把自己和自己的生活當作對象,具有自我意識;(2)人不僅把自己的生活當作對象,而且把周圍環境當作對象,人的活動是有外部對象的活動,人有對象意識;(3)人不僅把自己和自己的生活當作對象,不僅在人之外有對象,而且一個人可以作為另一個人的對象,人與人之間可以互為對象,人有群體意識;(4)人作為對象性活動,既是能動的又是受動的,是能動與受動的統一;(5)實踐是人的對象性活動,是說實踐是以人為主體、以客觀事物為對象的感性的、現實的、物質性的活動。勞動的產品就是固定在某個對象中、物化為對象的勞動,就是勞動的對象化,勞動的實現就是勞動的對象化;(6)強調理論和實踐的統一,批判了舊哲學割裂理論和實踐的聯繫、把理論和實踐對立起來的錯誤觀點,認為理論的對立本身的解決只有通過實踐方式,只有藉助於人的實踐力量才是可能的。(13)《手稿》從經濟事實出發,通過批判國民經濟學和黑格爾哲學以及對異化勞動理論的闡述,在科學實踐觀的基礎上,提出和論述了一系列馬克思主義哲學和科學社會主義學說的基本觀點:(1)論述了生產勞動是人類與人類社會形成和人區別於動物的根本標誌,是人類自身與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2)論述了生產關係思想,接近於提出生產關係這一歷史唯物主義的核心概念;(3)把存在決定意識的一般唯物主義觀點用於分析社會歷史問題,接近於提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4)論述了社會革命是私有制自身矛盾運動的必然產物,說明了資本主義社會中勞動和資本之間的對立,指出了無產階級是實現共產主義的基本階級力量;(5)考察和批判了各種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理論形態,闡述了自己的共產主義觀,論述了實現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的道路及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徵。(14)

標誌馬克思主義基本形成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也是綜合論述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學說的一部著作。這部著作系統地論述了一系列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筆者在一篇論文中把這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歸納為九個方面,(15)初步形成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學科體系。但是,這部著作同時也闡述了很多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學說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因此,這部著作不僅是標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形成的著作,而且是標誌整個馬克思主義基本形成的著作。人們(包括筆者在內)通常只是說這部著作是標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形成的著作,這當然不錯,但是不夠準確,應該加以修正。我們把馬克思、恩格斯在這部著作中闡述的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1)揭示並批判了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性質;(2)闡述了封建社會的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3)說明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生過程;(4)考察了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產生和形成的歷史過程。馬克思、恩格斯在這部著作中闡發的科學社會主義學說的基本原理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1)論述了實現共產主義的兩個基本前提,一是生產力的高度發展和巨大增長,二是地域性的歷史轉變為「世界歷史」;(2)論述了無產階級是「社會歷史性的存在」,共產主義是「世界歷史性事業」,批判了「地域性的共產主義」;(3)論述了共產主義革命不同於其他的特點;(4)論述了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徵;(5)批判了德國的「真正的社會主義」。

馬克思的《資本論》是一部偉大的經濟學著作,同時也是一部哲學著作和科學社會主義著作。《資本論》在論述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時,很多地方具有深刻的哲學意蘊,蘊含著深刻的哲學思想,如關於商品的二重性和勞動的二重性理論中,蘊含著深刻的辯證法思想;在關於商品、貨幣、資本、利息的論述中,深刻地揭示了商品拜物教、貨幣拜物教、資本拜物教思想,把經濟理論和哲學理論十分完好地結合在一起;在關於平均利潤率規律理論中,深刻地闡明了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性質,說明了「在整個資本主義生產中,一般規律作為一種占統治地位的趨勢,始終只是以一種極其錯綜複雜和近似的方式,作為從不斷波動中得出的、但永遠不能確定的平均數來發生作用。」(16)恩格斯在闡述平均利潤率規律理論的哲學意蘊時,更加深刻地指出:平均利潤率規律「全都沒有任何其他的現實性,而只是一種近似值,一種趨勢,一種平均數,但不是直接的現實」(17)。馬克思寫作《資本論》的目的在於闡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規律,即揭示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規律,說明由於資本主義社會自身的發展它必然被社會主義所代替,這正是科學社會主義的主要內容。《資本論》是把馬克思主義的各個組成部分結合為一個有機整體的典範。

恩格斯的《反杜林論》一書,分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社會主義三編,分別論述馬克思主義的三個主要組成部分,又處處體現了這三個組成部分之間的內在聯繫。例如,恩格斯是在第二編即「政治經濟學」編的「暴力論」三章中,深入系統地論述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原理,這是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唯一一處論證為什麼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而不是上層建築決定經濟基礎。(18)這說明,在恩格斯看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原理,既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內容,也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要內容。再如,恩格斯在第三編即「社會主義」編的第二章「理論」中,概述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唯物主義歷史觀從下述原理出發:生產以及隨生產而來的產品交換是一切社會制度的基礎;在每個歷史地出現的社會中,產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隨的社會之劃分為階級或等級,是由生產什麼、怎樣生產以及怎樣交換產品來決定的。所以,一切社會變遷和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不應當到人們的頭腦中,到人們對永恆的真理和正義的日益增進的認識中去尋找,而應當到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變更中去尋找;不應當到有關時代的哲學中去尋找,而應當到有關時代的經濟中去尋找。」(19)這說明,在恩格斯看來,科學社會主義學說是以歷史唯物主義為其理論基礎的。

此外,馬克思、恩格斯的其他許多著作,如《神聖家族》、《英國工人階級狀況》、《哲學的貧困》、《僱傭勞動與資本》、《共產黨宣言》、《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鬥爭》、《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工資、價格和利潤》、《法蘭西內戰》、《哥達綱領批判》、《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古代社會史筆記》(又稱《人類學筆記》或《民族學筆記》)等,雖然在學科的重點上各有側重,但也都是把馬克思主義的各個組成部分結合為一個有機整體的著作。

列寧的《什麼是「人民之友」以及他們如何攻擊社會民主黨人?》、《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國家與革命》等著作,都是把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融為一體論述的。毛澤東的《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論持久戰》、《新民主主義論》、《論十大關係》、《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等光輝著作,也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各個組成部分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至於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等關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論述,更是很難分清它們究竟是哲學著作還是經濟學或科學社會主義的著作,而是十分自然地把這三個組成部分緊密結合在一起的。

六、掌握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的基本途徑和運用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的基本方法

「史」、「論」、「著」有機結合是掌握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的基本途徑。「史」是指馬克思主義發展史,「論」是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著」是指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只有把「史」、「論」、「著」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掌握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例如,筆者在《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12年第4期上發表一篇題為《「兩個決不會」原理的孕育、形成和發展的歷史過程》的學術論文。「兩個決不會」原理即馬克思1859年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所講的下面一段話:「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係,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20)為了撰寫這篇論文,筆者按照馬克思、恩格斯發表的有關論著的時間順序,閱讀了馬克思1844年初在《德法年鑒》上發表的《<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馬克思、恩格斯在1845-1846年合寫的《德意志意識形態》,馬克思1847年7月發表的《哲學的貧困》,馬克思在1847年10月寫的《道德化的批評和批評化的道德》,馬克思在1849-1850年寫的《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鬥爭》,恩格斯在1852年2-4月初寫的《去年12月法國無產者相對消極的真正原因》,馬克思在1853年5月寫的《中國革命和歐洲革命》,馬克思在1858年寫成的《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馬克思在1859年1月寫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馬克思在1871年4、5月間寫的《法蘭西內戰》,恩格斯在1874-1875年寫的《論俄國的社會問題》,恩格斯在1892年寫的《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一書的德文版序言,恩格斯在逝世前夕即1895年2、3月間為馬克思的《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鬥爭》一文寫的導言,以及馬克思論述有關這個問題的與恩格斯、拉薩爾、丹尼爾遜等人的通信。通過系統閱讀馬克思、恩格斯的這些有關論著,既深刻論述了「兩個決不會」這個基本原理,而且論述了這個基本原理孕育、形成和發展的歷史過程。不把「史」、「論」、「著」有機結合起來,是無法達到這個效果的。

再如,筆者和豐子義教授合寫的《馬克思東方社會理論的歷史考察和當代意義》一書,在系統閱讀馬克思、恩格斯從19世紀40年代中期到他們先後逝世為止這半個世紀有關論述「亞細亞生產方式」的著作、論文和書信的基礎上,分1853年以前的時期、19世紀50年代中後期、以《資本論》為代表的時期、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發表以後的時期四個時期,論述了「亞細亞生產方式概念」的含義及其在社會發展序列中的地位在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的歷史演變情況,(21)既全面地論述了馬克思主義的五種社會形態劃分理論,又系統地論述了這個理論形成和發展的歷史,使人們能夠在「史」、「論」、「著」的有機結合上,全面理解馬克思、恩格斯的「亞細亞生產方式」概念的含義和五種社會形態劃分理論,澄清了學術理論界在這個問題上的一些誤讀和誤解。

又如,筆者在《貴州師範大學學報》2016年第1期上發表了一篇題為《關於「一國能否建成社會主義」的論爭》的學術論文,這篇論文在系統閱讀列寧和斯大林有關這個爭論的絕大部分論著的基礎上,分1905年革命至十月革命以前、十月革命勝利初期、1918年春夏之交至1920年年底、1920年年底至列寧逝世四個時期,深入系統地論述了列寧關於「一國不能建成社會主義」的理論的正確性,並且較為全面地梳理了斯大林關於「一國可以建成社會主義」的有關論述,指明了斯大林思想的失誤之所在。我國學術理論界近些年出版的一些權威性的教材,在這個問題上,大多隻談斯大林與托洛茨基、季諾維也夫和加米涅夫等人之間的爭論和分歧,而不談列寧關於「一國不能建成社會主義」的思想,並且明確表示贊成斯大林的觀點。這種迴避列寧在這個問題上的有關正確思想而贊成斯大林的不正確思想的做法,將在人們的思想上造成極不好的影響。

在這裡,筆者想談一談學習研究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與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之間的關係。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緊密相連而又各有特點。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對馬克思主義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論述具體、深刻、生動、豐滿,視野廣、角度多、針對性強、與實際聯繫緊密,具有經典作家個人的特點、風格和氣派,因而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從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抽象、概括、提煉、升華出來的。在抽象、概括、提煉、升華的過程中,需要捨棄經典著作中寫作的特定社會歷史背景、學術背景和語境,捨棄對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闡述的針對性,捨棄經典作家與當時的不同觀點的交流、互動以致衝撞和批判,並且難以顧及到在不同時期、不同著作中對同一概念和原理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所作的多種解釋,也難以全面反映經典著作中對某些基本原理的一環扣一環的嚴密的邏輯論證,更難以體現不同經典作家各自的特點、風格和氣派。因此,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材中對概念和原理的論述,雖然重點突出、簡明扼要、條分縷析、便於初學者掌握,但卻不如經典著作中的論述那樣具體、深刻、生動、豐滿,沒有經典著作那樣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無法做到對同一概念和原理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進行全面論證。以生產力概念為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材一般只對生產力下一個一般的定義,指出生產力包括幾個基本要素以及各個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繫,再深入一些就是把生產力作為一個系統來把握,不可能全面反映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論述的諸多生產力概念。馬克思在《資本論》及其手稿中,論述了許多生產力概念,如具體生產力和一般生產力、勞動的自然生產力和勞動的社會生產力、資本的生產力和勞動的生產力、物質生產力和精神生產力、聯合生產力和個人生產力、主體的生產力和客體的生產力等等。(22)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教材中不可能全面反映這些生產力概念,因此,要學好馬克思主義,除去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外,還要深入系統地學習、研究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學習、研究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與學習、研究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優勢互補。不學習、研究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只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容易造成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簡單化、教條化理解,而且可能造成誤解和曲解;只學習、研究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不學習、研究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對於初學者來說,難以重點突出、簡明扼要、條分縷析地掌握和領會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論述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所以要把學習、研究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和學習、研究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緊密結合起來。而且,為了把這兩個方面都學習、研究深入,還要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發展史。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學習研究馬克思主義要「史」、「論」、「著」相結合。「史」、「論」、「著」相結合學習、研究馬克思主義的方法,體現了邏輯和歷史、理論和實踐、理想和現實、繼承和創新相統一的原則。

理論聯繫實際是學習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方法,也是從整體上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方法,必須長期堅持,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能違背和動搖,這是毫無疑義的。但是,不能因此而把它簡單化、庸俗化。現在,「要帶著問題學,活學活用,學用結合,急用先學,立竿見影,在用字上狠下功夫」的理論聯繫實際的「三十字方針」的陰影仍然驅之未散。人們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要求自己和別人,學習一個理論觀點,就要直接去說明和解決一個實際問題。事實上,理論與實際之間的關係是十分複雜的,並非簡單的一一對應關係。

首先,要用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研究和解決實際問題,最根本的是要在馬克思主義的各個組成部分內在統一、緊密聯繫的整體上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從馬克思主義基本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的高度,分析和研究面對的實際問題,才能抓住問題的實質,從總體上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擬定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法,有效地解決實際問題。

其次,對於實際問題,特別是複雜的實際問題,不是用馬克思主義的某一個學科中的一兩個基本原理為指導就可以解決的。而是往往需要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學說各個學科的多個基本原理的綜合運用,才能有效地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在社會現實中,根本不存在用馬克思主義的某一個基本原理就可以解決一個實際問題的情況。

再次,一條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不僅可以用於分析和解決某一個實際問題,而且可以用於分析和解決許多實際問題。唯物辯證法中的很多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如對立統一規律和矛盾分析法,質量互變規律和適度小則的方法,否定之否定規律和辯證否定的方法,「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結合的方法,一般號召和個別指導相結合的方法,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邏輯和歷史相統一的方法,在研究和解決許多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都必須應用,離開這些理論和方法,任何實際問題都難以分析清楚和有效解決。

馬克思主義的三個主要組成部分,即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學說,既然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我們就要把它當做整體來研究和把握。2004年以來,我國設置了馬克思主義一級學科,很多高等學校都建立了馬克思主義學院,有關部門組織編寫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材,其目的之一在於把馬克思主義的各個組成部分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和把握,並且貫徹到教學中去。這個意圖是十分可貴的,應該堅持和不斷完善。但是,我們編寫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材,雖然主觀意圖是把馬克思主義的各個組成部分作為一個統一的完整的學科體系展示出來,但實際上仍然是分別闡述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學說,是這三個組成部分的「拼盤」,並沒有把三者結合成為一個整體加以闡述。長期以來,我們的馬克思主義教學和研究,都是把馬克思主義的三個主要組成部分分割開來進行的,而且這三個組成部分分別設在不同的院系,從事馬克思主義教學的教師,也大都只對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有所研究,不能從整體上把握馬克思主義。要真正把馬克思主義的各個組成部分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和把握,必須培養一批能夠在整體上理解和把握馬克思主義的教師,這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但我們不能等待這樣的教師培養出來以後,再從事馬克思主義整體化的工作。實際上,我們從設置馬克思主義一級學科開始,就已經從事這項工作了。這幾年來,筆者在這方面也作了一些探討,在深入研究《資本論》及其手稿的基礎上,寫了十幾篇把馬克思主義三個主要組成部分作為一個整體闡述的學術論文,還根據其他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撰寫了幾篇體現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的學術論文。如何撰寫一部真正從整體上體現馬克思主義的教材,筆者還沒有成熟的看法。這篇文章的目的,在於拋磚引玉,希望從事馬克思主義教學和研究的學者共同努力,把馬克思主義整體化的工作推向前進。

注釋:

①[德]弗蘭茨·梅林:《保衛馬克思主義》,吉洪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頁。

②《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4-35頁。

③《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9頁。

④《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頁。

⑤《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2頁。

⑥《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15頁。

⑦《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9-300頁。

⑧(1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0、495-496頁。

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229頁。

⑩《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32頁。

(1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0頁。

(13)參見趙家祥:《全面理解實踐的本質》,《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8年第4期。

(14)參見趙家祥:《馬克思恩格斯的哲學變革之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26-53頁。

(15)參見趙家祥:《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形成的標誌性著作》,《深圳大學學報》,2016年第1期。

(1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1頁。

(1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93-694頁。

(18)趙家祥:《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原理的形成過程及系統論證》,《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11年第1期。

(19)《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3-284頁。

(20)《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2頁。

(21)參見趙家祥、豐子義:《馬克思東方社會理論的歷史考察和當代意義》,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10-148頁。

(22)參見趙家祥:《馬克思恩格斯的哲學變革之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187-213頁。


推薦閱讀:

新世界的大門——《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
辦公室結構的若干探索
遺失的寶物——《德意志意識形態·費爾巴哈》文獻與版本
中國夢理論是當代中國最偉大的馬克思主義
2018.5.5 閑時 閑人 閑語 ——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特別篇

TAG:馬克思主義 | 主義 | 馬克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