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大經科注 (第四0四集)
凈土大經科注 (第四0四集) 2012/7/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404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八百六十八頁,倒數第四行末後這一句文看起:
「五佛五智義,亦表十波羅蜜,能摧十種煩惱,成十種真如。便證十地」。這幾句話裡頭講到五佛、講到五智,後面還講十波羅蜜。五智我們學過四種,從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最後一條是法界體性智,這一句是一切智的本體,智從哪裡來的?智從這來的,這段文裡面告訴我們,它是從「第九識在因位,為八識之總體。八識者,第九識之別作用也,至果位轉而為世間出世間等之一切法體性智,故名法界體性智」。這句話我們就明白了,法界體性智是自性裡頭本具般若智慧的理體,通常最簡單的名詞就叫佛性。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是覺,佛性就是覺悟的根本,是自性裡面本具的覺性,稱為佛性、稱為自性、稱為法性,實際上是一個性,看從哪一個作用說。從一切智慧作用上說,這個作用從哪裡來的?是佛性來的。一定要知道,佛性跟自性、跟法性是一個性。自性裡面包羅萬象,世尊給我們分了三大類,智慧(智慧就是佛性)、德能、相好。德能從哪裡來的?從自性裡頭來的,自性本具的。相好從哪裡來的?相好是法性變現的。要知道這三個性是一個性,從哪一方面來講給它另立一個名字,一而三,三而一,決定不能分別,決定不能執著。換句話說,這三個性,一個性得到了統統得到,一即是三,三即是一。這智慧的來源,轉八識成四智,最後這個智就是這個意思。
他講了第九識,《佛學大辭典》有這個名相,梵語稱庵摩羅識,又稱為「阿摩羅識」,大概意思都差不多。阿摩羅識、阿末羅識這都是梵語,從梵文音上翻譯過來的,你看音很接近,這就是翻譯不同。「譯曰」,這個譯是翻譯,翻成中國的意思叫「清凈識」。惠能大師見到了,「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他能說出這句話,五祖就肯定他轉八識成四智。能轉八識成四智,這就成佛了,就明心見性。憑什麼說他明心見性?就憑這個。又叫「無垢識」,垢是染污,所有一切染污他全放下了,全都沒有了。我們常講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染污自性,全放下了,叫無垢識。又叫「真如識」,只有它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為什麼它是真的?它不生不滅,它不來不去、不常不斷、不增不減、不一不異,這叫真如,九識之中它屬於第九。有很多祖師大德認為只講到八識就夠了,不必再講這個,這就是八識的本體。相宗有建立,說得很清楚,既有人建立,也算它是一個。「金剛三昧經曰:諸佛如來,常以一覺而轉諸識,入庵摩羅」,庵摩羅就是清凈無垢。常以一覺,一就覺了。這個字非常明顯擺在眼前,二就不覺,我們今天有二、三,這妄念太多;一,一就覺了。
有人問我念佛法門,念佛法門很多,方法非常多。《十六觀經》裡面十四門是觀想,裡面只有一門是觀像,那就不是觀想,看佛像,最後第十六是持名念佛,總合起來叫十六觀,所以持名也是觀。為什麼祖師大德、諸佛如來特別提倡信願持名?經上說得很詳細,觀不容易成就。為什麼?我們的心粗,境界太微細了,觀想難成,你觀不成!落日懸鼓能觀得成嗎?看到黃昏的太陽,睜著眼睛看到太陽在眼前,閉著眼睛太陽也在眼前,這叫觀成。觀成能往生,觀不成不能往生。觀想阿彌陀佛,睜著眼睛看到阿彌陀佛在面前,閉著眼睛阿彌陀佛也在面前,你試試看什麼時候能觀成?過去李老師告訴我,修觀難,觀成不容易,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還要把這個相去掉。為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好不容易觀成功,去掉也非常困難,哪有持名方便!持名這句名號丟掉很容易,那個阿彌陀佛相丟掉可不簡單,就是落日懸鼓的相也不容易。老師給我一分析我就明白了,自性裡頭沒有任何東西,一法不立,連佛名號都沒有。所以我們想想,名號容易成就,名號把它舍掉也容易,比那個相容易太多了。
再說,印光大師在《文鈔》裡面常講,八萬四千法門,凈土也包括在其中,門門都要以經論做依據,沒有經教做依據的是魔說,跟經教相應的這是佛說。凈宗的經教不多,五經一論,無論根據哪一種都能成就,根據《往生論》修也能成就。不能離開經教,離開經教,佛說法四十九年他為什麼?那麼辛苦。這些論都是大菩薩、真正大成就者他們的學習報告,跟經典完全相應,可以給我們做依靠的。說有人根據經論學了多少年,現在聽說這個有問題了,又有什麼大德來教他,改變主意了。這總是信心不定,學法帶著懷疑,禁不起考驗。如果我們依經教不能成就,佛要負責任;我們不依經教不能成就,佛不負責任,是你自己改變主意,你自己不走正道去走邪道,那你自己的事情。這種人是什麼?善根少,沒福德,外面境界風一吹他就倒下去了,這種人多。
我也碰到考驗,你看過去那麼多年,大陸、台灣反對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那對誰來的?還不是對我來的!逼著我放棄這個本子,改修別的本子。他們可以這樣做,但是我不能夠聽他的話。為什麼?我這個本子是李老師親手傳給我的,是他在台中講過一遍,自己用毛筆寫的註解,就寫在經本上,這個經本給我的,老師親手傳的。我要是改變主意放棄這個本子,底下一個罪名就來了,是真的,背師叛道,那我就要背這個罪名,這罪名是真的。背師叛道果報在無間地獄,我知道利害!所以我曾經說過,全世界的人都反對,我一個人還是照干,我絕不會改變主意,我就是守定這部經,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一句名號,這一生當中無比殊勝成就的,我知道三個人,我對他們一點都不懷疑。第一個,倓虛老法師所說的,諦閑老和尚的徒弟鍋漏匠,我一點不懷疑。第二位跟倓虛法師也有關係。早年東北哈爾濱極樂寺,倓虛大師建的,寺廟建好之後請他的老師,就是諦閑老法師,在那裡傳一次戒。傳戒當中有一個修無法師,不認識字,沒出家之前做泥水匠,泥水匠的工人,以後出家,就持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一句佛號。一生在寺廟裡頭做苦工,別人不願意乾的事情他都干,幹了一生。傳戒的時候他找到倓老,他願意在戒壇服務,戒壇大概是兩個月的樣子。老和尚就問他,你能做什麼?願意照顧病人。好!兩個月期間傳戒,難免有一些傷風感冒的小病需要人照顧,他發心專門照顧生病的,這也是個好事情。
可是還沒有到開戒,還有幾天,他來向老和尚告假。倓虛法師有修養,來去自由,不勉強,你有事情,你離開可以。定西法師當家師,就沒有那麼好的修養,把他教訓一頓,你這個人沒有長遠心,發心到這來照顧病人,才來了幾天你怎麼就想走了?這像個修行人嗎?他告訴兩位法師,他說老法師,我不是到別的地方去,我到極樂世界去。這下老和尚:你預知時至?是的。幾時走?不出十天。這就很慎重,他要往生了。而且要求兩百斤劈柴給他火化,寺院都給他準備好。到第二天又來給老和尚講:老和尚,我明天就走。匆匆忙忙大家給他準備。到第二天又要求幾個人幫他助念,當然助念的人很歡喜,送你,看你怎麼往生。
在廟後頭一個小破房子裡頭,臨時給他搭了一個鋪位,他打坐坐在上面,有幾個人幫他在助念。助念的人要求他:法師,你今天往生非常難得,過去往生的人都留幾首詩、留幾個偈子給我們做紀念,我們也希望你能夠留首偈子給我們做紀念。修無法師說,我是泥水匠出身,一生做苦工,不認識字,也不會作詩也不會作偈子,不過我有一句話留給大家做個紀念,「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大家聽了很受用。念幾聲佛號他真走了。這不是假的,就一句阿彌陀佛,什麼也不知道,走得這麼瀟洒、這麼自在。念幾聲佛號告訴大家,阿彌陀佛來了,我跟佛走了,就斷氣了。
四十年前我在佛光山教書,隔壁將軍鄉的一個老太太,念佛三年,站著往生。這樁事情我在南部提起來還有很多人知道,是真的不是假的。那能錯得了嗎?所以,我受持這個會集本,我學習黃念老的集注,我非常感恩他,我把他這個註解看作什麼?他老人家一生的精品、精華。搜集這麼多的參考資料,把參考資料裡面最重要的東西抄出來,提供給我做學習的教材,我感恩,這是真正的寶!你到哪裡去找這麼個人,搜集這麼多的資料。搜集還不算,在裡面再精挑細選,對於這個經裡頭的經文,能夠有解釋的統統都抄在經文之中,這哪裡去找?末法時期大恩大德!我學佛六十一年,講經五十四年,給大家做個榜樣,你們動搖我不動搖。
我跟大家說了,八十歲之後這個心態不一樣了,要念念想著往生極樂世界。我年輕的時候跟李炳老學經教,李炳老同時每個星期講一篇古文,十年不間斷。我聽他講「秋聲賦」,老師告訴我,人一生有四季,出生到二十歲,這二十年是人生的春季,二十到四十是人生的夏季,四十到六十是人生的秋季,秋天了,六十歲到八十歲是人生的冬天,這後面,後面沒有了。也就是八十歲之後,中國古人講的風燭殘年,就好像風中的蠟燭,不定什麼時候就滅掉了,這個要警覺到。聰明的人應該在冬季開始就要做打算,就要準備,來世怎麼辦?什麼時候開始準備?六十歲,六十歲就真正回頭。六十到八十這二十年好好修持的話,來生的福報不得了!所以叫修來生福。我現在八十又過六年了,我當然有這個警覺,我也要做表法,給大家做個榜樣。所以一切經教統統放下,就這一部《無量壽經》,就是黃念老的一部註解,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我要在這上做活計。
現在,我是想把經跟註解裡頭最精彩的東西,我把它抄出來。我現在在書上畫,畫紅線,將來抄出一本,這是精華。大概還有兩個星期這工作可以完成,完成之後我要找你們大家幫幫忙,把我的書這些東西全部清出去,不要了,我以後不看了,我就一部《無量壽經》、一部註解。人家供養我這些衣服東西你們也給我收拾收拾,我想只保留兩個箱子就夠用了。其他的,其他的要搞一個房間,統統擺在那裡,結緣品,大家到這來看,你們喜歡哪個你們自己去拿。以後別人供養我的東西,大概我看我不要收的話,我都送到結緣品這個房間,大家來了隨便拿。好!乾淨俐落,捨得乾乾淨淨,什麼都沒有了,世出世間這些文字我都不看了。別人要我給他寫字,我只寫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其他的都不寫了,一心專求凈土。活一年,《大經科注》講一遍,活十年我就講十遍,我永遠講這一樣東西,講的遍遍不一樣。
悟道法師在聽我現在講的,前天打個電話告訴我在聽,聽到知道我跟上一次《大經解演義》講的不一樣。我告訴他,遍遍都不一樣,愈講愈透,愈講愈清楚。現在所講的全部落實在生活當中,全都用上了。我現在用《大學》裡頭的三綱八目,我用這個東西做骨架,《無量壽經》裡頭所說的經文跟集注,哪些是屬於格物的,哪些是致知的,哪些是誠意的,哪些是正心的,哪些是修身的,哪些是齊家的,哪些是治國平天下的,我來講這些東西,這樣講大家,這個真管用,真是一本好書!那這部《大經科注》是什麼?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大乘經的治要,像《群書治要》一樣,《治要》。有這一本就夠了,我們就決定往生。真正信、解、行,統統住在大乘上,往生就是證果。這是究竟圓滿的法輪,非常適合於現代,現代人工作繁忙,東西太多了,他沒法子學,愈簡單愈好。這是末法九千年,一切眾生得度的第一大經,真實智慧。
我們有師承,夏蓮老跟我有關係。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李炳南老居士的老師是梅光羲,梅光羲跟夏蓮居是最好的朋友、最好的同參、最好的道友。會集第六品,就是四十八願,梅老參與了。這一品經三個人,夏老、梅老,還有一位慧明老法師,慧老,三個人用了三個月的時間會這一品經,第六品,怕有差錯、怕不完美。這些大德通宗通教、顯密圓融,他們之後再找不到這樣的人了,這是佛菩薩來示現的,是來救度末法九千年眾生的,我們怎麼可以忽視!我們要有感恩的心、孝順的心、恭敬的心認真來學習,不辜負這些大德用畢生的精力完成這一部治要,這個經可以稱之為大乘治要、凈宗治要。
庵摩羅識我們要認識它,就是大乘經上講的佛性、覺性,就是一覺,轉八識成四智,入庵摩羅。「輔行三之一曰:庵摩羅九識,名清凈識」,排列在第九,這第九識,叫清凈識。《宗鏡錄》是我們凈宗第六代祖師永明延壽大師的著作,一百卷,在五十六卷裡頭說,「阿摩羅,翻無垢識,體非一異,名真如識」,這個體是本體。萬法的本體不能說一,也不能說不一,異就是不一,不能說,你說它一,個別各有體性;你說它是異,一切體性是一個體性。這個東西用佛經上的比喻好懂,佛經上比喻,把自性比喻做大海,大海是一,把一切法比喻做水泡,一切眾生是海裡頭起了個水泡。水泡的體當然是大海,是海水,但是水泡的體裡頭,在它那個水泡範圍,這個水泡跟那個水泡不一樣,不能說一。你從每一個水泡看,就是各有各的,不一樣;你細心去看,你看那個大海,它是一樣。這就是體非一異,可以說一,可以說不一,看你從哪個角度上去看,你才能把真相看到。我們從各個人來說,每個人的性體不一,不一樣,如果從自性清凈心來說都是一樣,沒有兩樣。沒有兩樣為什麼變得各人不一樣?各人迷悟淺深不一樣,有的人悟得深,有的人悟得淺,這個就不一樣;有人煩惱輕,有人煩惱重,這就好像是不一樣。但是你要知道,煩惱性空,那就完全一樣。煩惱是假的,現象也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這樣一看,看到真正本體,那是一樣的,沒有兩樣,叫真如識。
「舊譯家」,這是古譯的,「以為阿賴耶識之外別有此識,而建立第九識,新譯家謂此是阿賴耶識果上之名」,轉阿賴耶成大圓鏡智,就叫它做庵摩羅識,其實沒有這個必要,所以「不別立此識」。這就是古大德有兩種看法,有人建立這個識,有些人認為這個沒有必要。這個我們認識它就行了。至果位轉而為世間出世間等之一切法體性智。體性裡頭有智慧,不是沒有,我們完全是被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把這個智慧障礙了,真正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智慧就現前。故名法界體性智。
我們學了管用嗎?那完全看自己,自己要有一定的警覺。我們這一生難得遇到大乘,大乘是什麼?大乘是真的,我們得干真的,不能幹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是假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是假的。假的裡頭有真的,真假混在一起。怎麼干真的?我眼見色、耳聞聲,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我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干真的。假相可不可以用?可以,沒妨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幹什麼都沒障礙。你只要知道是假的,心裡頭不要去執著、不要去分別,你就是菩薩;不起心不動念,你就是佛。這話講得很多。不執著就是阿羅漢,不分別是菩薩,不起心不動念你就是佛,這是真的。所以,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錯了,你所作所為全是六道凡夫。不執著就是阿羅漢,升級了,超越六道輪迴;不分別,四聖法界的菩薩;不起心不動念,到一真法界,實報莊嚴土去了,不在十法界,十法界是假的。
佛菩薩他干真的,我們全搞假的。真跟假你沒有辦法辨別,就在能不能放下。放下不是事,事上沒有障礙,障礙是煩惱。煩惱不是真的,假的,煩惱性空,只要你放下,煩惱就沒有了。在哪裡修?在穿衣吃飯、日常工作、待人接物。這就叫道場,這是真道場,《華嚴經》上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道場。五十三參是什麼?早晨起來眼睛睜開,到晚上睡覺之前這一天,你所看到的人事物就是華嚴境界、就是華嚴道場,這裡頭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出家在家全都是。
《華嚴》怎麼個修法?賢首國師《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這篇論文,用現在的話說,這是一篇博士論文,完全講《華嚴經》。《華嚴經》說宇宙人生真相,《還源觀》前面三段總結宇宙人生真相。那麼大的經典,他那麼少的文字就把它做了總結。後面三段是怎麼個修法,修法的基本不能離開德行,所以他講四德。四德頭一個,「隨緣妙用」。隨緣妙用是什麼?教我們改變生活的理念,我們要過佛菩薩的生活。佛菩薩的生活是隨緣不變,不變是什麼?隨緣,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叫妙用。你用什麼心生活?用清凈心、用平等心、用覺而不迷的心。這過的是什麼?菩薩的生活、佛的生活,提升了,方東美先生所說的「人生最高的享受」。人生最高的享受人人都有,就是你自己不會。這平等的,不分男女老少,不分貧富貴賤,個個都能夠過人生最高的享受,不是某些人的專利,不是。問題是你要真正放下執著、分別、妄想,這個東西一放下立刻就成佛。惠能大師在五祖方丈室裡頭,沒有什麼別的本事,就是一句話之下,他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了,這一放下成佛了。凡夫成佛一念之間。
一般凡夫為什麼放不下?習氣太重了,不了解事實真相,把樣樣都當真。所以我們在這個本子上前面念過,有一句話,「不斷之無」,我們可以用這句話做觀想。無是空無,什麼都沒有,但是這個無怎麼樣?它不斷。無是所有一切現象,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些虛妄相它不斷,它真的是無,它一個接著一個,讓你看得眼花繚亂。我們用電影,老式的電影來做比喻是最容易看到的,看到什麼?不斷之無。老式的電影是用幻燈片,每一張幻燈片都是無,你看前面一張滅了,後頭一張又接著來了,一個接一個、一個接一個,一秒鐘二十四張,讓我們在銀幕看到好像真有那麼回事情。如果是一張,一點意義都沒有。用二十四分之一秒放一張,你有沒有看見?看見了。看見什麼?不知道,只看到個光,一下就沒有了,裡面東西沒有看到,來不及看到,它就沒有了。二十四個圖片糾纏在一起一秒鐘,你看到了,看到了是什麼東西,看到了,那是什麼?二十四個相續相聯合在一起,混合在一起。
彌勒菩薩告訴我們,我們現前的境界相,色聲香味觸法,我們六根的境界,眼對色、耳對聲、鼻對香、舌對味、身對觸、意對知,這六根接觸外頭六塵境界是什麼現象?叫相似相續相,就是不斷之無。這句話好!我們要看一切相是什麼玩意?不斷之無。真正看到不斷之無,你對一切境界自然就不會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尚且沒有,哪來的分別執著!這就是過的真正諸佛如來最高的享受,你把它看穿了、看破了。雖然看穿、看破,還是要非常認真努力念佛,到極樂世界去。到極樂世界幹什麼?去看阿彌陀佛,跟阿彌陀佛學習。我想非常快速就成佛了,成佛跟阿彌陀佛一樣,跟阿彌陀佛一起在遍法界虛空界去度眾生。這叫真學會了!
這一句五佛五智,我們就學到此地。下面接著,「亦表十波羅蜜」。我們還看參考資料裡頭,「十波羅蜜。《三藏法數》:出《華嚴經》」,《華嚴經》上所說的,「梵語波羅蜜」,波羅蜜是印度話,梵語,「華言到彼岸」,翻成中國意思是到彼岸。中國人不叫到彼岸,叫什麼?你們還有沒有這個術語我不曉得,我們那個年代的人,小時候這個術語常常掛在口上,「到家了」。你炒菜炒得非常好,功夫到家了。無論幹什麼幹得很好,人家說到家了。寫字寫得不錯,功夫到家了。到家就是波羅蜜的意思,就是到達彼岸。這個彼岸,此岸是生死、六道輪迴,彼岸是不生不滅,就是了生死、出輪迴,這叫到彼岸。比我們中國這個到家的意思深,淺說是一樣的,深說就不一樣。菩薩修這十種方法,教化、度脫眾生,「超生死海,到涅盤岸」,這十種法還得了!
下面括弧給我們解釋菩薩,說說也好,因為現在社會大眾對佛教誤會的人太多了,以為菩薩是神,以為佛教是宗教,以為是迷信。這都是宣揚、學習經教的人太少了,沒有讓社會大眾搞清楚、搞明白。「菩薩,梵語具雲菩提薩埵」,具是具足,就是他的全名,菩薩是省略。中國人喜歡省略,不喜歡麻煩,愈簡單愈好。中國古時候的文字,要求的標準是四個字,簡、要、詳、明,要簡單、扼要,還要詳細、還要明白,一篇文章能做到符合這四個標準的是好文章。言語亦如是,言語也不要羅嗦,也不要麻煩,也要符合簡要詳明,好言語。印度人不怕麻煩,所以他東西確實很羅嗦,不斷在重複。可是重複有重複的好處,叫你印象深刻,對中下根性的人有很大的利益。簡要詳明對上根人有好處,中下根人聽不懂。翻成中國意思叫「覺有情」,這是新譯,玄奘大師以後都翻成覺有情。菩薩是有情眾生,但是他覺悟了,他不迷;佛是全悟了,情斷乾淨了。佛有智,沒有情,情統統變成智慧;菩薩還有情,還沒有完全變成智慧,但是他覺,他不迷。
「梵語涅盤,華言滅度」,滅是滅煩惱,「滅是滅見思」,見思煩惱就是執著,塵沙煩惱就是分別,無明煩惱就是妄想。《華嚴經》上講妄想、分別、執著,一般大乘經上講見思、塵沙、無明這三類,三大類煩惱。「度是度分段、變易兩種生死」。我們今天兩種生死都有,分段是這一生,從出生到死亡這段時間叫一段,這叫分段;變易是變化,我們一年一年不一樣,一年比一年衰老、變化,叫變易生死。實際上變易生死每一秒鐘都不一樣,你要不相信,你把它拍成老電影的底片,就能看得出來。真的把我們的生活,從早到晚這一天拍成電影片,然後告訴你,你不生不滅。你看電影就不生不滅,每一張都不生不滅,張張都不生不滅,只是它在相續,一個接著一個,它不停,所以是相似相續相,張張不一樣。什麼是我?張張都是我,沒有一張不是我。我到底在哪裡?到最後找不到,無論從理上、從事上都找不到。然後才曉得「我」是一個抽象概念,不是真的,我不可得。
二十四個不相應裡頭,頭一個就是得,第一個根本的抽象概念就是得,這身不可得,心也不可得,心就是我們念頭,不可得。不可得的是假的,不是真的。什麼東西可得?菩提涅盤可得,是真的。真的就是法性、就是自性,梵語說涅盤,這是真的。惠能大師把見思、塵沙、無明放下了,他真的得到了,真的就是他說的,自性清凈,自性不生不滅,自性本自具足,自性本無動搖,自性能生萬法,這真的,這他得到了。惠能所得到的是我們每個人自己本有的,哪一天我們要把這個東西找到就成佛了,功德就圓滿了。所以這是一條真路、是一條正路,我們要走的,不應該迷戀在不可得當中,不可得的以為它可得,這錯了。
你明白這個道理,頭一個不再迷戀身,把身看作什麼?看作衣服一樣,這是我現在要用它,這個東西不是我。衣服髒了、壞了也不會難過,換一件也很方便,舊的丟掉了不會痛心、不會難過,新的得來也不會歡喜。要把身看作是衣服一樣,別認為它有。「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想到《金剛經》,《金剛經》非常管用,我們用它來觀想,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假相。我、人、眾生、壽者都在面前,我、人代表萬法,壽者代表時間,時間跟空間都不可得,《金剛經》上舉的比喻,「如夢幻泡影」。夢,你說它是真還是假?在作夢的時候不知道是假的,完全當真,醒過來之後知道是假的。假的從哪裡來的?從心想生,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從心想生的。有說我作夢沒想,沒想怎麼也有?想了,那個想很微細,你自己沒有覺察到。自己覺察到了天天想,想佛,夢到佛來了;想一個人,夢到人來了;想事,事的境界現前了。你要沒有想,絕對不會有這種現象產生。
大乘確實把宇宙人生的真相,十法界依正莊嚴,諸佛如來無量無邊的剎土,都給我們做說明,太難得了!你要真正搞清楚、搞明白,這個世間對我們恩德最大的是誰?佛菩薩。父母比不上,父母恩德是一世,給我們的是身命,佛菩薩給我們的是慧命,給我們是永恆的,給我們永遠不變的,這個恩德多大。怎樣報恩?認真學習。佛菩薩希望我們快快成佛,我們今天真的念佛,真求生凈土見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修成佛道,這個人叫真報恩者,這個人叫真孝順,這個人真誠敬。因為他老實、他聽話、他真干,他成就了,圓滿成就。
我們看十波羅蜜。十波羅蜜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力量?能成就自己、成就別人,幫助自他了生死、證大般涅盤。第一個「檀那波羅蜜」,這完全用梵語。「梵語檀那」,翻成中國意思叫「布施」,「運心普周曰布,輟己惠人名施」。施是什麼?把自己的東西分一部分給別人,這叫施,捨己為人,就這個意思。「經云:菩薩為令眾生心滿足故,內外悉舍而無所著」,不執著,別人想要的,我這有的,都能夠送給別人。我初學佛,正式開始受章嘉大師的指導,大師就是教給我布施。我向他請教,我從方東美先生那裡認識佛教,所以見到章嘉大師我就向他請教,佛門裡頭有沒有一種好的方法,讓我們很快能契入菩薩境界?他告訴我有,看得破、放得下。我問他從哪裡下手?布施,他就教我學布施。布施有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有這三種,這三種你只要肯做,果報很快現前,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只要你肯做,效果非常顯著。
我們年輕時候聽話,確實老實、聽話、真干,做到了。老師教我們,我們就開始、就真干。那個時候生活非常困難,我是個公務員的身分,低級的公務員,每個月的待遇不到兩百塊錢台幣,生活非常艱苦。兩百塊錢合美金只幾塊錢,那個時候美金兌換,兌換到四十塊,就是美金五塊錢。老師教我們布施,我說太困難了,老師問我,一毛錢有沒有?可以,一毛錢沒有問題;一塊錢?一塊錢也還可以。老師告訴我,你就從一毛、一塊開始布施。因為懂得佛教,所以就逛寺廟,逛寺廟的目的是抄經,只有寺廟有經,外面買不到,所以星期假日到寺廟去抄經去。《大藏經》是不能外借的,在裡面抄可以。寺廟裡有印經,拿個單子大家湊錢,多少不拘,一毛、五毛也收,所以我們就參加;再個放生,放生也是拿單子大家湊錢,我在寺廟就參與這個工作。真的,愈布施有感應,收入就增加,有額外的增加。老師告訴我,愈多愈施。告訴我財,古人稱為通貨,通就是要流通,財物都要流通,不流通就變成死水。所以來了要讓它流出去,那邊又會進來,你施得愈多進來就愈多。
我們在六十年當中,這個實驗一點都不錯,愈施愈多,愈多愈施,不要把它留起來,一定要想到有許多人有缺乏,我們要幫助他,我們有多餘一定幫助有缺乏的。常常存布施的心,這個很重要。生活隨緣,一點不要強求,你就自在。有求就有苦,無求就快樂。一生像佛菩薩一樣,於人無爭、於世無求,你多自在,你的心是安定的。定生智慧,生智慧,展開經卷你才能看得懂。我們要相信「佛經語深」,要相信這句話,不敢輕視經典。一部經典,隨著我們的年月一遍一遍去學習,遍遍不一樣,於是真的懂得了佛經語深。《無量壽經》我講了十幾遍,講,講了十幾遍,遍遍不一樣,這就證明。我講《華嚴經》,第二遍跟第一遍完全不一樣,把意味給講出來了。為什麼?我們體會得愈深愈有味道,你才能說得出來;擺在面前沒有體會,只能講文字,講不出味道出來,這個不能不懂。
損己利人是大福德!現在的社會一般狀況是什麼?是自私自利,那個念頭是損人利己,是這個念頭,這種念頭是最沒有福報的人,他幹這種事情。好像得了很多名利,那個福報是他前世修的,不是這一生用這種手段得來的,不是。而且他命里是大富大貴,用這種不正當的手段,他所得到的已經打折扣了,叫折福。命裡面可以當個部長,用不正當手段去得來,求得的名利,大概降級只能當個處長,差多遠!命里有大富,有億萬財富,因為不正當的手段大概只能夠得到千萬,你說損失多大。
能夠損己利人,這是修大福報,這一生當中不發,來世一定發。可這是不是好事?不是好事。大富大貴要能保住不做缺德的事情很難!大富大貴是帝王,我們去讀歷史,哪個帝王不造業?多少帝王在無間地獄,這是事實。當然也有例外的,例外那一世福享完了。在中國帝王,福報最大的是乾隆,真是如他自己所稱的「十全老人」,壽命也長。諸位看到唐太宗附體的光碟,他說乾隆現在在人間,是個平民百姓,在新疆。這算不錯了,帝王當中非常難得的,福報享盡了。最聰明的方法,最聰明的方法是把所有一切福報奉獻給大家,我有福大家分享,我求生凈土,去作佛去,這個路就正確。絕不求人天福報,天上福報比人大得多,不求。為什麼?有漏的,這個有漏就是他沒有辦法脫離生死輪迴。生死輪迴大苦,這個不能幹!
學佛,一生靠佛,章嘉大師教給我,一生真正靠佛,你一生的際遇全是佛給你安排的,我們隨順。順境裡面不起貪戀,逆境裡面不生瞋恚,這叫功夫,這真修行。修什麼?修清凈、修平等、修忍辱、修定功,就修這個,決定不能為境界所轉。你不隨境界轉,你就能轉境界。這什麼道理?經上常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那就是轉境界。心行決定要善,決定要放下,放下名聞利養、放下貪瞋痴慢、放下五欲六塵,這叫檀那波羅蜜。
經上這兩句話都是《般若經》上的話。菩薩為令眾生心滿足故,眾生的心到什麼時候才能滿足?覺悟就滿足了,迷惑顛倒他永遠沒有滿足。所以菩薩的布施,法布施為主,財布施是引導,是接引。真正接引,他對你信任,能夠接受你,這個時候就要幫他覺悟,要幫助他有能力辨別真妄、邪正、是非、得失,特別哪是虛妄的,哪是真實的,這個重要。這一生不是真實的,不重要,來生比這一生更重要。一般世間人,講太深了他不懂,首先教他認識人確實有來生、有後世,因果通三世。佛經上說得好,「欲知前世因」,我過去生中造的因,「今生受者是」,我這一生所受的就是,果;「欲知來世果」,我來世怎麼樣?「今生作者是」。我這一生當中起心動念、所作所為,這是在造因,來生果報就現前。我們這一生當中做的是好事,真正好事,來生的果報一定殊勝。黃念祖老居士跟他的學生說,凈空法師這一生所修的福報,如果他要不往生,來生的福報就不得了、不得了!他的學生告訴我,老師對我這些評語。我說我有警覺心,我決定不享受人天福報,我要求生凈土,把所有的福德也迴向求生凈土、親近阿彌陀佛。一貪圖福報就上大當了,很難回頭,我們再不能幹糊塗事情!
老師說了,一生都是佛菩薩安排的。我一生流浪,居無定所,一直到去年八十五歲,才有同修供養一個小院子。我知道佛菩薩安排的,要我不要再跑了,我可以定居了。這個房子是何澤霖老居士的,也是我們老同參、老朋友。我一九七七年第一次到香港講《楞嚴經》,那一次住的時間很長,住了四個月,前面兩個月在界限街講,暢懷法師的圖書館,後兩個月在藍塘道,香港島上藍塘道,壽冶老和尚的道場,光明講堂,何老居士每天晚上都來聽經,沒有缺課,很難得。那個時候他住在香港,到九龍來聽經要坐輪船過渡,那時候沒有隧道,要過渡,我們這樣認識的。他一直就是念念不忘,他在銅鑼灣有一層樓房,希望我能到香港來住,在香港講經。緣不成熟,我沒有能來,他供養別人了。前幾年他往生了,囑咐他的夫人,把他住的這個小院子供養我,我看了非常滿意,所以我在這裡就住定了。佛菩薩安排的,我哪裡也不去了,我準備將來就在這個地方往生。活一年把這個經講一遍,給後人做個榜樣,幫助後人對這部經典、這個法門堅定信心。
信心不動就決定往生、決定成佛。如果你信心還不堅固,我們過去曾經講過《觀無量壽佛經》,你去找那個資料,好像有光碟,你去專聽上品上生那段經文,佛講得太好了!釋迦牟尼佛今天親自來告訴你,我還有個法門比念佛更殊勝,我傳給你,信心堅定的人怎麼說?感謝釋迦牟尼佛,上一次你教我這個念佛法門我接受了,我不改變,這就對了。不但釋迦佛來,阿彌陀佛也來,告訴你還有個法門比這個法門更殊勝,你要感謝阿彌陀佛,我就這老法門就行了,我不想再改變了,這才叫堅定的信心,這才叫真信。一聽說有好法門馬上就改變,三心二意,說明你信心不堅固,你不能往生。「上品上生章」舉的這個例子太好了!一層一層的跟進,到最後始終不動搖,這叫真信、這叫真願,這就顯示出善根福德因緣無比的深厚。要記住,「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為什麼?《無量壽經》上有,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稱讚阿彌陀佛「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所以阿彌陀第一。阿彌陀親自來,講我還有個方法比持名念佛更好,都不接受、都不聽,我還是信願持名,這才叫真正的彌陀弟子。怎麼可以三言兩語就動搖了?這怎麼會成功!說你的那個信心叫露水道心;露水,太陽一出來沒有了,信心就完了。蕅益大師告訴我們,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真信切願,這就是往生的條件,彌陀來接引你;往生到極樂世界,品位高下那是你念佛功夫的淺深,沒有說多少。功夫深的是什麼?深的與自性相應,也就是說,與你的信願行相應,這就深。如果你心裡有懷疑、有猶豫,你縱然往生品位不高,你的功夫淺。
所以我們千萬要記住,農村、寺院也會見到,有一些念佛的阿公阿婆,你看他一天到晚就一句彌陀,除一句彌陀之外他不會說第二句話,他的心清凈,他什麼都放下了。他非常慈悲,滿面笑容,你跟他講什麼他都歡歡喜喜,都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回答你。這樣的人人家瞧不起,稱他為愚夫愚婦,愚痴。這樣的人,你看在經上講的,「暗合道妙」,他將來往生上品上生,九品他是最高的。為什麼最高?我們經典上的一個標準,往生的標準,「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他全做到了。他的品位跟上上根人一聞千悟,跟他們的品位是平等的,一個是完全明了,一個是不明了,不明了是暗合。因為明了的人,他也是信願持名,絲毫懷疑沒有;他們什麼都不知道,他也是絲毫懷疑都沒有,他的信心絕對不會改變,你跟他講什麼他都給你點頭、都阿彌陀佛,如如不動。這樣的人我們看到要恭敬、要禮拜,那是了不起的人,那是真正彌陀弟子為我們現身說法。道場如果有一個這樣的人,這個道場一定平安,少災少難。為什麼?這種人是真正有福德的人,只要他在那裡住,這地方就變成福地。決定不能輕慢,對他們要禮敬、要尊重、要關懷、要照顧、要成就他,往生的時候他現瑞相給大家看。
學佛頭一個就是學舍,沒有別的,把這個擺在第一條,就是看你能不能舍。內外悉舍而無所著,外是身外之物,統統放下,內是身體。身體怎麼放下?身體為大眾服務,我們今天講做義工,對大家照顧得無微不至,讓修行的人身心安穩。把六和敬做出來,這叫真正護法。如果這個道場不和,這問題就很嚴重。不和是什麼?不和是破壞道場,那這個罪過就是無間地獄。這話沒人講,是真的不是假的。不和就是破和合僧、破和合僧團。我看這個人順眼,看那個人不順眼,你在破和合僧團,到將來果報現前後悔莫及,來不及了。所以護法的標準就是六和敬。護法的心是清凈心、是平等心,護法的行為是身口意,身同住(和睦)、口無諍、意同悅,這三個要做到,這三個都屬於自身的。後面是心外的,心外是利,利和同均。它的根基,六和立足在哪裡?立足的理是見和同解,立足的法就是戒和同修。我們凈宗所標榜的戒律就是五個科目,這就是我們的戒律,第一個凈業三福,第二個六和敬,第三個戒定慧三學,第四個六度,六波羅蜜,第五個普賢十願,這是我們的戒律。我們能把這五個做到,真護法,這是阿彌陀佛的護法,是釋迦如來的護法;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跟這個不相應,那就知道,沒有護世尊的法,也沒有護彌陀的法。然後你就細心去觀想,這個世界上有沒有真正護法的?有真正護法的佛法興,有一個道場都不得了,有一個道場全世界人都沾光、都得福報,沒有!
我早年出家沒幾年,我一出家就講經,應該講經有個五、六年的時間,早年。我的聽眾裡頭有個老居士,資格很老,印光法師的弟子趙默林老居士,在佛教界裡頭也有點名氣,大家都知道。我們李老師也是印光法師的弟子,他們都很熟悉,是我父親那一輩。有一天他請我吃飯,在功德林,功德林在台北火車站的旁邊,一個素菜館。我去了,到那裡見面,客人只有我一個,就是我們兩個人,叫了兩個菜。他問我,他說凈空法師,你知不知道我今天為什麼請你吃飯?我說我不知道,我還沒神通。他說我有一樁事情放在心上很久了,沒有辦法解決,我要跟你說說。我說什麼事情?他就講到造作五逆十惡,經上講必定墮無間地獄。他說現在這個社會,五逆十惡裡頭有一條叫「破和合僧」,這一條是墮無間地獄的,我看現在造的人很多,這怎麼辦?我說這樁事情,沒事沒事,咱們好好的來吃,品嘗品嘗這些菜色。他說怎麼沒有事?我就問他一句,你在哪個地方看到一個和合僧團?我這一問,他一回想,笑起來了,沒有一個和合僧團。破和合僧團才是無間罪,現在沒有和合僧團,所以這個罪名不成立。如果真有個和合僧團,你要是破壞它,那真不得了,現在沒有,兩個出家人住在一起都吵架,都鬧意見,哪來的和合僧團?我就跟他講,我沒見到過。他想想有道理。
我們提倡六和敬是正確的。六和敬有沒有出現?沒有。可不可能出現?不可能。為什麼不可能?教沒有研究,他怎麼會有六和敬!必須對教理完全通達,他才能夠把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貪瞋痴慢放下,才能組成六和敬的僧團;只要有自私自利、有名聞利養、有五欲六塵,六和敬沒指望。他一個人,自己跟自己都不能夠和,他能跟誰和?所以今天這個世界你細心觀察,父子不和、兄弟不和、夫妻不和,夫妻還有私財、有隱私權,你看看這怎麼和得來?還有隱私那就不能和了。所以在今天這個世界,和合有名無實。
我們今天,首先我要跟自己和。所以道場愈小愈好,人愈少,慢慢能做到和合就不得了。和合僧團,經上告訴我們,最少四個人,四個人住在一起能夠修六和敬,這就是和合僧團。人多了難,愈多愈難,每個人知見不一樣,所以你就曉得不容易。但是檀那、持戒、忍辱這三條能做到,和合僧團可能出現。這三條做不到!有和合僧團,在極樂世界,往生到極樂世界就加入和合僧團了。由此可知,我們要不修六和敬,也是障礙往生極樂世界。
推薦閱讀:
※二零一四凈土大經科注 (第九十八集)
※二零一二凈土大經科注 (第三四七集)
※二零一二凈土大經科注 (第二五九集)
※二零一四凈土大經科注 (第十五集)
※《善導大師的凈土思想》---第42講:釋去普通疑惑(二)
TAG:凈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