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達摩大師《血脈論》淺讀之四

達摩大師《血脈論》淺讀之四

  

  否則的話,僅僅憑著思維分別,僅僅憑著知識和理解,就稱之為正知正見,未免貽笑大方。所以,對於那些尚未見性,卻被奉為善知識的人,大師說道:

  

  「若不如此,縱說得十二部經,亦不免生死輪迴,三界受苦,無出期時。昔有善星比丘,誦得十二部經,猶自不免輪迴,緣為不見性。善星既如此,今時人講得三、五本經論以為佛法者,愚人也。若不識得自心,誦得閑文書,都無用處。」

  

  「如果不是這樣,如果尚未見性的話,縱然能夠講說三藏十二部經典,也不能夠免除生死輪迴,仍然會在三界當中,受輪迴之苦,沒有超出的時候。」

  

  「過去,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一位善星比丘,能夠背誦三藏十二部經典,卻仍然不能夠免除生死輪迴,只因為不見性的緣故。」

  

  「既然善星比丘是這樣,那麼,如今的有些學佛人,能夠講解三、五本經論,就把這個當做是佛法的話,真是愚痴的人啊。」

  

  「如果不能夠認識自己的心,縱然能夠背誦那些書本閑文,終究,也沒有啥用處啊。」

  

  ——哎,這段話呀,時常被大家所誤解,因此而以為達摩大師反對講經說法,反對念經和誦經。

  

  其實,大師所說,是針對當時的時弊而言的。當時啊,在南北朝時代,佛法在中國相當發達,南朝和北朝的皇帝都崇信佛教,士大夫們呢,自然也是蜂擁而起,紛紛習經背論,參學講席,捐建寺宇,那景象,蔚為壯觀。一時間,在兩朝共約五千萬國人當中,您猜猜,僧人有多少呢?

  

  ——嘿嘿,據相關史料記載,在南北朝前後一百六十多年當中,僧人最多的時候,有三百萬,少的時候,也超過了百萬人。

  

  雖然時逢亂世,可是,當時的中國佛教之興盛,是空前絕後的,實非隋、唐時期可以相比呀。

  

  但是,中國人學佛,有自己的套路,不肯按照人家印度的路數來。印度是啥路數呢?嘿嘿,以禪修為根本,以經論作為禪修的指導,並不曾把佛法當做學問來研究。即使是相互辯論,那也是在實修的基礎上進行的,辯論的不是學問,而是智慧。

  

  咱中國人呢,則喜好玄談,尤其是在晉代,談玄說妙,蔚然成風。哎,隨著佛教的傳入,士大夫們啊,忽然發現,咳,這個佛經最玄啦!作為茶餘飯後的談資,顯示一下自己的聰明才智,博學多聞,嘿嘿,別提多帶勁了,過癮呀。

  

  ——乃至於,現在連很多出家人,不是也在搞啥佛教文化嗎?哎,都是從那時候遺傳過來的。只不過呢,一代不如一代罷了。

  

  嘿嘿,俺不是說,佛教不是文化,而是呢?作為佛陀的弟子,咱大家必須要知道,佛教,不僅僅是一種文化,更是佛陀對於咱大家的慈悲教育,更是一種無與倫比的解脫智慧呀!而且,佛經當中的教義,是可以,也必須要付諸實踐才行的。

  

  ——咋實踐呢?在經教的指導下,止觀與禪修。

  

  看到當時的中國人,大多喜好講解佛經、背誦佛經,以此作為自我炫耀的資本,把佛法僅僅當做知識來學習,把經文里的學問和知識就當成了佛法,而忽略了解義與修行,忽略了觀心,等等修行實踐。所以呀,達摩大師才說了這一段話。

  

  哎,沒錯,講經說法是功德無量的。但是,如果自己不能夠親見不生滅的自性,就不可能超越生死輪迴。僅僅憑著思維分別心,憑著知識和學問來講經說法,是遠遠不夠的。這樣既得不到現前的法益,也降伏不了自己的煩惱,種下的是未來的解脫之因。

  

  ——將來,也許是遙遠的將來,說法者會因為這個善根而明心見性的。不過,那是以後的事了。在此之前呢?嘿嘿,生死輪迴之苦,還無法免除。

  

  善星比丘是佛陀的堂侄,非常聰明,但是聰明過頭了,就自以為是了。於是啊,當他把佛陀所說的法都背下來以後,尚未理解,他就得出了結論,哎,佛法,沒啥了不起的,不就是說「諸法皆空」嘛!俺也會說呀!俺說得更加徹底,哎,俺認為呀,一切法完全是空無所有,乃至於因果等等,都空無所有。所以呢?嘿嘿,修行也空,證果也空,成佛也空,等等。

  

  其結局呢?據《楞嚴經》記載,善星比丘因為「妄說一切法空,生身陷入阿鼻地獄」。

  

  ——這是惡意誹謗佛法的業報,尤其是,作為一個佛陀的弟子。

  

  對於這個地獄的來歷,佛陀特意加以了說明:「善星比丘,如是惡業,本自發明。非從天降,亦非地出,亦非人與。自妄所招,還自來受。」

  

  善星比丘,作為佛陀的親屬和弟子,因為不肯實修,尚未見性的緣故,自以為是地狂妄說法,徹底違背經文的原意,所以,招致了地獄的業報,實屬自作自受,怨不得別人呀。

  

  ——給咱的啟示呢?那就是,不可以把講經說法作為炫耀的資本,不可以脫離經文,而隨意地狂妄說法,咱必須要依照《佛說當來變經》所要求的那樣:「按本說經,不舍正句」才行呀。

  

  哎,說法的人,可以有所發揮,但是,應當大致符合經義才行。如果有人故意扭曲經文的法義,標榜自我見解的話,嘿嘿,善星比丘,就是他們的祖師爺,活榜樣啊。

  

  另外呢,咱必須要知道,念經聞思修也罷,講經說法也罷,其本身不是目的。目的在於,接受佛經的引導,讓自己明心見性,也幫助大家明心見性,乃至於,在法的引導下,逐漸消除自己和大家的分別煩惱,共同圓滿本來佛果。

  

  ——如果有了這樣的認識,即便尚未見性,也可以講經說法,而且,必定會自他兩利。因為呀,知見端正的緣故;不求名利的緣故;踏實修學的緣故啊。

  

  反過來呢,如果有人為了念經而念經,為了講經而講經;甚至於,為了貪圖名利而講經說法,等等,是不可能因此而明心見性的。這樣的話,他們縱然能夠背誦很多部經文,又有啥用處呢?嘿嘿,依達摩大師的意思呀,此乃閑事罷了。所以,叫做「閑文書」呀。

  

  那麼,既然連佛經,都被達摩大師稱之為「閑文書」,咱大家,究竟該到哪裡去尋找佛陀呢?大師說道:

  

  「若要覓佛,直須見性,性即是佛。佛即是自在人,無事無作人。若不見性,終日茫茫,向外馳求,覓佛元來不得。」

  

  「如果要尋找佛陀的話,必須要直下見到自性才可以,自性就是佛性,也就是佛陀。」

  

  「所謂的佛陀,也就是見性之後的自在人,無事可牽掛的人,沒有造作的人。」

  

  「如果不能夠見性的話,整天心緒茫茫,向外面奔走追求,這樣尋找佛陀,本來就不可能找到啊。」

  

  哎,所謂的「見性」之性,到底是啥性呢?嘿嘿,就是本性,也叫做心性,還叫做覺性,或者是佛性,乃至於,叫做眾生性,或者叫做物性,也未嘗不可呀。哎,就其本質來說,因為它無形無相,所以呢,有時也被稱之為空性。

  

  這個「性」,到底是啥東西呢?大約說來,就是一切事物的本質吧。哎,一切萬事萬物,其本質都是心,都是心的顯相,這個心,也就是性。這個具有最原始能量和能力的東西,是一切事物的本質,是宇宙的本源,所以,叫做「性」;它與我們密切相關,是我們內心的源動力,本來具有覺知,所以,也叫做「心」;它還能夠隨應著各種因緣,而顯現為虛空,以及裡面的一切事事物物,所以,也叫做「法」,或者「法身」,等等,不一而足。

  

  ——不可思議的是,這個「性」本身,不會有任何生死輪迴和生滅變化;但是,也絕不是一潭死水,而是風起便興千重波,風波隨緣起,而水性不變。

  

  ——同樣不可思議的是,咱叫它性也罷,叫它心也罷,叫它法身也罷,等等,它絲毫也不會在意;只是,明明白白,坦蕩光明,一點兒也不會和咱計較,為啥呢?

  

  ——嘿嘿,因為呀,它就是咱,咱就是它,本來不是兩個。雖說不是兩個,可也不是一個,哎,它可以代表咱,咱不可以代表它。除非呢?有朝一日,您圓滿覺悟了,那時,您才可以代表它,那時,您的尊號叫做佛陀。

  

  所以呀,佛陀不是某位神靈,而是一個徹底覺悟了的圓滿生命,通常,顯現為人。雖然是人,卻已經超越了所有的神靈,堪為一切神靈的老師啊!因此,佛陀也叫做「天人師」,也就是所謂的人天師表,一切眾生的慈悲導師。

  

  哎,雖說「覓佛元來不得」,佛陀不是在外面可以找得到的。但是呢?如果自己不明白,無法覺悟佛性的話,就需要方便地,向外面去尋找善知識才行。對此,大師說道:

  

  「雖無一物可得,若求會亦須參善知識,切須苦求,令心會解。生死事大,不得空過,自誑無益。」

  

  「雖然向外尋找佛陀,根本就不可能找到,乃至於,即便見性,也不會得到什麼;但是,如果想要明白,想要見性的話,卻必須要參學善知識,一定要最誠懇地苦苦求學,好讓自己的心徹底明白。」

  

  「覺悟不生滅的自性,才會超越生死輪迴,這是修行人最重大的事情,千萬不要讓自己的這一生白白空過,或者弄一些境界和見解,來騙騙自己,那沒有任何意義。」

  

  哎,所謂的「雖無一物可得」,首先是指前文的「覓佛元來不得」,向外面尋找佛陀,是根本找不到的;其次呢,大師是在告訴咱,即便見性了,也不會有啥東西可以得到啊。

  

  ——為啥呢?嘿嘿,因為呀,所謂的見性,只是自性見自性,自心明自心罷了!哎,大家都說這不容易,其實,一旦明見,才知道絲毫也不難啊。不僅不難,簡直「易如反掌」,哎,就那麼一轉身,就那麼一回頭,就那麼把向外的攀緣心往回一扭——驀然回首,一剎那間,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這時,才發覺,所謂的自性,自己平時天天都見,時時都見,只是,以往啊,由於攀緣心的緣故,忽略了無相的自性而已,只是不曾認識而已呀!

  

  哎,人們常說「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用在這裡恰當極了。兩個緣分淺的人,即使在大街上,曾經面對面走過,但是,相互都不曾注意到,為啥呢?嘿嘿,都走神了,都在胡思亂想哪!

  

  人們就是這樣,每時每刻都是如此,都在紛繁雜亂的妄想當中,做活計。因此啊,雖然他們無時不刻地面對著自性,卻從來都不曾認識。

  

  那該咋辦呢?哎,如果有極大誠懇心的話,可以去參學善知識,接受善知識的教導。咱必須要記住,達摩大師前文所講的:「若不見性,即不名善知識。」

  

  ——但是,問題也來了,咱憑啥知道某位大德,到底是否已經見性了呢?

  

  嘿嘿,這個問題堪稱無解。因為呀,到這裡,更是法無定法,不可一概而論。除非您大體已經見性,才有可能知道,別人是否已經見性了。所以呢?自古禪宗門下,不是說,啥修行都沒有,就跑去參學,而是呢?在多年修行之後,已經開了悟了,有了相當的見地了,但是,還沒有把握,也知道自己悟得不透徹,心裡有些沒底,這時呢?才好參學善知識。

  

  ——在此之前呢?嘿嘿,老老實實地參禪;要麼,老老實實地學習佛經。等到,啥時候開悟了,真開悟了,再去參學善知識。那時,才會具有「切須苦求」之心呀!才能夠做到,接受善知識的教導,而「令心會解」呀。

  

  如今的很多人,第一沒有多年參禪的真實功夫,第二沒有多年深入經教的聞思修水平,第三更沒有悟境,嘿嘿,就急著前去參學善知識,試圖來它個一勞永逸,哎,您指點我一下,立馬就明心見性,了生脫死,這多好哇!

  

  ——對於這樣的人呀,唉,俺不想罵他們了,為啥呢?嘿嘿,免得髒了俺的嘴呀!


推薦閱讀:

催眠大師(徐崢主演電影)
星雲大師
善導大師之他力本願思想
命理大師告訴你:什麼樣的人命中注定有官運

TAG:大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