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13名中醫消化病方10

13名中醫消化病方-10茯苓補脾益胃,利水滲濕;甘草補脾,調和諸葯;按語:據臨床觀察,健脾理氣湯不僅能消除臨床癥狀,;【加減】兼見濕熱者加茵陳、藿香、虎杖以清化濕熱;;【名醫簡介】;李壽山,字岳東,主任中醫師、教授,1922年生,;【名方】健中調胃湯;【組成】党參15克,白朮10克,姜半夏6克,陳皮;【功能】益氣健中,調胃止痛,斂瘍制酸;【主治】消化性潰瘍、慢性胃炎,症見胃痛、嘈雜茯苓補脾益胃,利水滲濕;甘草補脾,調和諸葯。考慮到情志因素在運動障礙型消化不良患者發病中的作用及脾土與肝木之間相剋關係,方中大劑量用疏肝理氣之品,以枳實苦瀉辛散,破氣消脹,消積導滯;厚朴味辛行散,疏利氣機,為行氣消脹要葯;肝鬱不舒,橫逆上竄,犯胃雍土,則脾胃升降功能受到影響,加入陳皮、姜半夏行氣降逆,和胃止嘔,消痞散結。飲食因素也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發病的重要原因,方中有炒萊菔子下氣消食,除滿消脹。中醫學認為胃以降為順,以通為用,即「胃以通為補」,胃降則生化有源,出入有序,胃氣不降則壅滯成病,故方中加入少量熟軍通臟導滯,蕩滌胃腸,通利水谷,調中化食,活血化瘀,安和五臟,以遂胃腑通降之生理特點,恢復脾升胃降納運水谷的生理功能。捨生用熟,乃慮及功能性消化不良以脾虛為本之病機特點,用熟軍緩緩導滯祛邪,兼以活血而不傷正。全方共奏補氣健脾,理氣消脹之功。補氣兼以理氣,補而不滯,健脾兼以舒肝,培土疏木,肝脾並調,組方合理,臨床應用獲得良效。按語:據臨床觀察,健脾理氣湯不僅能消除臨床癥狀,改善舌象脈象,實驗研究表明,健脾理氣湯還可以促進運動障礙型消化不良患者胃的排空功能,改善患者空腹血漿胃泌素、胃動素低下及胰高血糖素升高的狀態,使患者D-木糖排泄率低下的狀態恢復正常。臨床與實驗研究說明,健脾理氣湯具有促進消化、吸收,調節胃腸運動,增加胃排空的作用。【加減】兼見濕熱者加茵陳、藿香、虎杖以清化濕熱;兼有食積者加焦三仙、雞內金以消食導滯;兼有瘀血者加丹參、三七粉以活血化瘀;兼有肝鬱者加香附、鬱金以舒肝解郁;兼有燒心反酸者加烏賊骨、煅瓦楞以和胃制酸。【名醫簡介】李壽山,字岳東,主任中醫師、教授,1922年生,山東省平度市人。出身於中醫世家,自幼好學,秉承庭訓,隨父學醫。他勤求經典,博採眾長,上自內、難、傷寒、金匱,下至千金、外台、溫病各家,莫不涉獵攻讀,博學多聞,對其重點內容尤能熟記辨惑。1940年懸壺於大連,1956年到遼寧省中醫進修學校(遼寧中醫學院前身)師資班深造。李教授臨證50年,篤信仲景,學驗俱豐,擅用經方以治熱病、急症、重症,尤長於脾胃病及心腎系疾患。對瘀血證治與舌下絡脈診法頗有研究,曾榮獲遼寧省優秀論文獎。在從事醫療、教學、科研工作數十年中,素以家傳《百病賦》為臨床指導,療效卓著,屢起沉痾痼疾;其辨證治療胃、十二指腸潰瘍病及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研究,已通過專家鑒定,獲市科技進步獎。曾任遼寧省中醫學會副會長、大連市中醫醫院院長,市中醫研究所所長。現任中華全國中醫學會理事、全國中醫內科脾胃病專業委員會顧問、遼寧省中醫學會常務理事、內科分會副主任等職。李教授主要著作有《傷寒論句解新義》、《臨證辨治心法》、《臨證用藥心法》,並參與編寫出版了《當代名老中醫臨證薈萃》等多種著作。先後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名方】健中調胃湯【組成】党參15克,白朮10克,姜半夏6克,陳皮6克,降香10克,公丁香6克,海螵蛸15克,炙甘草6克。【功能】益氣健中,調胃止痛,斂瘍制酸。【主治】消化性潰瘍、慢性胃炎,症見胃痛、嘈雜、泛酸、空腹尤甚、得食稍緩、喜暖喜按、噯氣矢氣、大便或溏或燥、舌質淡紅、苔白滑、脈象沉細或弦。【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方解】方中党參、白朮益氣健中、調補脾胃,姜半夏、陳皮理氣化痰、降逆和胃,降香化瘀止血,公丁香溫中降逆,海螵蛸制酸斂瘍,炙甘草和中緩急。共奏健中調胃、斂瘍止痛之功,對脾胃虛弱、氣滯停飲、偏虛偏寒之胃病、嘈雜、泛酸諸症有良好的效果。【加減】偏陽虛寒盛者,冷痛較重加良姜、畢澄茄;兼氣鬱不暢者,脘腹脹滿、噯氣矢氣多加佛手、香椽皮;兼停飲者,泛吐清水或胃有振水音加茯苓、生薑;兼脾不統血,大便色黑或嘔血,倍党參,加炮姜、三七粉。【病例】房某,男,44歲,患胃脘隱痛10餘年,每屆秋冬加重。近因嗜食涼飲,胃痛發作。噯氣、嘈雜泛酸、喜暖喜按、胃有振水聲、大便先硬後溏,上消化道鋇透診為胃及十二指腸複合潰瘍。曾服胃先優、甲氰脒胍不愈。診脈沉細,舌淡紅苔白滑,予健中調胃湯加茯苓15克、生薑6克,水煎早晚分服。進葯3劑,胃痛止,偶有不適少頃即安。原方加減再服3劑,臨床癥狀完全消失,複查上消化道鋇透,病灶癒合、龕影消失,隨訪2年一切良好。【名醫簡介】李振華,生於1925年,河南省洛寧縣人。中醫教授,主任醫師。出身於中醫世家,在中學讀書時,即隨父學醫,21歲開始行醫。李氏現任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常務理事及中醫理論整理研究委員會副主任,河南中醫分會副會長。1987年被英國劍橋大學國際傳記中心收錄入《澳大利亞及遠東科技名人錄》。40餘年來,李氏從事中醫臨床醫療和教學工作,精研醫理,治學嚴謹,除長於治療疑難雜病外,晚年致力於脾胃學說的研究,指導了10多名脾胃及心血管專業的碩士研究生。著有《中醫對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治療》、《常見病辨證治療》等書。合著出版的書籍有《河南省名老中醫集錦》、《中醫證候鑒別診斷學》、全國中醫大專院校統用五版教材《中醫內科教材》、《中國當代名中醫醫案精華》、《中醫內科學》等。先後在全國和省級刊物上發表論文30餘篇。獲河南省人民政府科技成果進步獎的科研項目有「流行性乙型腦炎的臨床研究」、「脾胃氣虛本質的研究」、「耳部信息診斷腫瘤的研究」。李氏運用脾胃學說,對胃或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病,自擬了理脾愈瘍湯,經多年臨床應用,效果良好。【名方】理脾愈瘍湯【組成】党參15克,白朮10克,茯苓15克,桂枝6克,白芍12克,砂仁8克,厚朴10克,甘松10克,劉寄奴15克,元胡10克,烏賊骨10克,炙甘草6克,生薑10克,大棗3枚。【功能】健脾溫中,理氣活血。【主治】胃或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用法】每日1劑,文火水煎兩次,早晚各服1次。【方解】本病多因憂思惱怒,久郁不解,肝氣鬱結,橫逆於胃,胃失和降,氣血壅滯,潰破成瘍;或因飲食生冷不節,損傷中陽;或久病脾胃陽虛,復加飲食寒冷所傷,中陽不振,虛寒凝滯,氣血不暢,而成潰瘍。其病位在胃或十二指腸,但其病理機制與肝脾密切相關。故本病的病理演變有肝鬱化火傷陰、氣滯血瘀和脾胃氣虛等不同病理階段,這即構成了臨床不同證型的內在病理依據。本病系慢性疾病,以胃脘隱痛,飢餓時痛甚,得食緩解,病處喜按,喜熱惡寒,胃脹暖氣,每在春秋季犯病。脾胃氣虛證多見,占本病各證的80%以上,本方的適應證。方中党參、白朮、茯苓、炙甘草益氣健脾;桂枝、白芍、生薑、大棗配炙甘草調和營衛,溫中補虛,緩急止痛;砂仁、厚朴、甘松、劉寄奴、元胡疏肝和胃,理氣活血;烏賊骨生肌收斂,制酸止痛。共奏健脾溫中,活血止痛,生肌愈瘍之效。【加減】如潰瘍出血,大便色黑者,加白芨10克、田七粉3克(分2次沖服)、黑地榆12克;如語言無力,形寒畏冷,四肢欠溫者,加黃芪15~30克,甚者加附子10~15克;如噯氣頻作者加丁香5克、柿蒂15克;如食少脹滿者加焦山楂、神曲、麥芽各12克。【名醫簡介】李正芳,生於1920年,山西省萬榮縣人。現為甘肅定西縣中醫院主任醫師。世業醫,父早喪,15歲隨岳父趙星橋老中醫學習。1961年由甘肅省衛生廳調定西地區醫院任中醫科主任。1984年定西縣中醫院成立,任黨支部書記兼院長。1984~1989年,任甘肅省中醫學會理事。1981年任定西地區中醫學會理事長至今。1988年晉陞為中醫內科主任醫師。習醫50餘年來,治內科疾病重視脾胃,處方用藥以溫運為主。喜讀書,性耿直,不慕名利。學術上以《內經》為藍本,以《脾胃論》為基礎,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名方】新加胃苓湯【組成】藿香6克,茯苓30克,豬苓10克,制蒼朮10克,澤瀉10克,制香附10克,砂仁10克,小茴香10克,高良姜10克,陳皮10克,姜半夏10克,建神曲10克,生薑10克。【功能】溫中理氣,燥濕健脾。【主治】平素脾胃虛寒,胃納不健,消瘦虛弱,睏倦乏力。或因飲食生冷,致脾胃虛寒,胃痛腹瀉,或上吐下瀉。診得舌苔白薄、白膩,脈沉、沉弱、沉遲者,為脾胃虛寒之見證。【用法】先用水浸泡2~3小時,以浸透為度,藥物浸透後,用文火煎煮,水開後煮20分鐘,煎成一中碗,頭二煎分2次服,每日早晚飯後2小時,各服1中碗。服藥後休息。【方解】胃腹痛虛實寒熱均有,但在臨證過程中,虛寒多於實熱,此方為五苓散去桂枝,平胃散去厚朴,加藿香、香附、砂仁、茴香、良姜、生薑,以溫中散寒。半夏、陳皮以化濕理氣。定西為山區,氣候高寒,農民群眾平素慣食漿水酸菜,此為形成脾胃虛寒之主因。男人好飲罐罐茶(苦味生茶),吸煙,飲酒易傷脾胃。積幾十年之經驗,凡經透視診斷為慢性胃炎或淺表性胃炎者,多為脾胃虛寒證。用新加胃苓湯加減治療,效果較好。【加減】胃脹痛吐酸者,加海螵蛸20克;胃腹脹劇者,加炒枳殼10克;胃脹痛及兩脅下痛,表現為肝胃不和者,加佛手10克;胃痛腹瀉四、五次,或七、八次者,加炒白朮10克、白蔻10克,砂仁加為15克。【名醫簡介】李正之,生於1925年,黑龍江省克山縣人。青島市中醫院主任中醫師。1942年就讀於新京醫科大學,1958年于山東中醫學院西醫學習中醫班學習,以優異成績結業獲中央衛生部三等獎。1961年到青島市中醫院從事中醫內科及中西醫結合工作,並接受名醫錢軸范、付乃傑等的指導,深得真傳。早期從事痹證(風濕病)的研究,1978年從事潰瘍病的研究。1986年參加國家「七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參蘆及其復方製劑對冠心病的臨床及實驗研究工作」,該課題於1991年正式通過國家鑒定。曾任中醫院內科主任、醫務科主任,市第八、九屆人民代表,市科協委員,市中醫學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等職。1991年3月被確定為全國首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的指導老師。著作有《傷寒方歌訣及注釋》、《痹證的辨證論治150例分析》(獲市科技大會獎)、《生物全息與經絡》、《論腑主通以通為用的理論價值》、《腹脈研究》、《辨證與辨病結合》、《烏頭的臨床運用與中毒防治》、《六淫與致病》(獲省優秀科普獎)。曾參加中醫內科臨證手冊的編寫。擅長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以及脾胃病的治療。【名方】平胃湯【組成】蒼朮6克,佛手15克,陳皮12克,甘草5克,車前子12克,徐長卿30克,黃芪12克,蒲公英30克。【功能】除濕平胃,理氣止痛。【主治】胃脘痛(慢性胃炎、潰瘍病)。【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方解】脾胃互為表裡,慢性胃病多脾胃同病,方中蒼朮燥濕健脾;陳皮、佛手理氣為平胃散之變法,但較平和,燥濕之力較平胃散弱,理氣而不破氣;公英、陳皮、佛手均微苦可健胃。胃炎常伴有粘膜水腫,故用車前子合蒼朮除濕消腫止痛,通則不痛,公英清熱解毒合甘草以利於消除炎症且可制約蒼朮以防因燥化熱。黃芪補中益氣,徐長卿止痛,共為除濕平胃理氣止痛之劑。平胃亦有抑制脾濕之意,故無脾濕之證慎用。【加減】脘腹脹痛噯氣頻作加香附10克、川芎10克、半夏10克;胃脘灼痛或嘈雜不適加黃連9克、黃芩10克;吐酸加左金丸;寒盛加桂枝10克、乾薑10克,去蒲公英;陰虛去蒼朮,加麥冬15克、石斛15克;便秘加栝樓30克、決明子10克;潰瘍病各型均可加莪術10克,甘草用量加倍;慢性胃炎加水蛭5~10克,以活血化瘀。【名醫簡介】梁乃津,生於1915年,廣東省南海縣人。現任廣州中醫學院附屬廣東省中醫院顧問、主任中醫師。梁氏於1937年畢業於上海中國醫學院。抗日戰爭開始回廣東粵北行醫,主編《廣東醫學旬刊》,1946年在廣州惠行善院任職,主編《新中醫》;1948年兼任廣東中醫專科學校教師。解放後,歷任廣州中醫學會理事長,廣東省中醫院院長,《內經》教研組組長,廣東省中醫藥研究所所長,廣東省中醫學會理事長,廣東省人民醫院副院長。1986年起任博士研究生導師。梁氏是全國第六、七屆政協委員。梁氏從醫50多載,治學嚴謹,精究醫理,臨床經驗豐富,學術水平較高,提倡中西醫結合。擅長治療內、兒、婦科疾病,治療胃腸、呼吸、風濕及老年疾病有獨特經驗和卓著療效。梁氏治療胃脘痛的驗方「金佛止痛丸」和「胃乃安」等已研製成中成藥,由廣州中藥一廠生產,曾獲廣東省科技成果獎。「胃乃安」1989年獲國家醫藥管理局優質產品獎。梁氏發表論文20餘篇,早年影響較大的有《論中醫科學化》、《論中西醫特質及中西醫匯合問題》等,專著有《傷寒論概要》、《瘧疾學》和《麻疹學》。【名方】金佛止痛丸【組成】鬱金、佛手、白芍、延胡、薑黃、三七。【功能】行氣活血,柔肝止痛。【主治】胃脘痛。【用法】本方由廣州中藥一廠生產,製成丸劑,市面有售,按說明書服用。【方解】胃脘痛常見於消化性潰瘍和慢性胃炎。此多因情志所傷、飲食失節及感受邪氣致胃中氣機阻滯、氣鬱血瘀。故治療應以行氣活血為主,氣血通暢則胃痛自除。方中鬱金、延胡行氣活血止痛;佛手行氣和胃消滯;三七祛瘀生新止痛。因肝體陰用陽,肝藏血,以氣為用。故行氣活血不忘養陰柔肝,肝體得充則肝用自常。氣血流暢,故重用白芍,既可柔肝止痛,又可防止行氣葯之辛燥傷陰致胃燥。諸葯配伍,共起行氣活血、柔肝止痛之效。此方經現代藥理學實驗證實,具有鎮靜止痛和解痙止痛等作用,臨床上除用治胃脘痛外,還可用治痛經、心腹諸痛。臨床在原方的基礎上辨證及隨症加減,療效甚佳。【加減】疲倦乏力,少氣懶言,腹脹便溏,舌淡脈弱者為氣虛,加黃芪、党參、白朮;口乾咽燥,舌紅少津,脈細或數者為陰虛,加沙參、麥冬、花粉;口苦口臭,舌紅苔黃,脈弦滑數者為肝胃
推薦閱讀:

基層中醫藥適用知識與技術——推拿療法
小兒發燒的中醫處理
這杯水比蚊香都管用,有了它,一整個夏天都不被蚊子咬!
食谷者巧而慧,食肉者勇而悍,從中醫的觀點看這個有依據嗎?
【養生健康】從太極拳與中醫關係中體悟養生原理

TAG:中醫 | 消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