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彈琴人多長壽?

為什麼彈琴人多長壽?

中國古代氣功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有多種不同的稱謂,如吐納、行氣、導引、食氣、調息、靜功、參禪、禪定等。然而「氣功」一詞是近現代的稱呼,古代沒有這個稱謂。氣功的定義是,對氣物質直接的實踐的功夫。而實踐的方法是,排除雜念、注意專一、收視返聽、松靜自然。「靜」是氣功的核心、靈魂,入靜程度是功夫層次的標準。氣功入靜後的精神心理狀態是,清靜無為、恬淡虛明、悠悠曠遠、微微若存,也就是清、微、淡、遠。 琴(稱七弦琴或古琴),是中國最古老的樂器,《詩經》中就有多處記載。歷代文人對彈琴都有相似的體會。漢代琴家桓譚說,彈《微子》琴曲時,聲音要清與淳;彈《舜》琴曲時,聲音要清與微。漢代琴家蔡邕說,彈琴要「通理活性,恬淡清溢」。魏晉琴家嵇康說,彈琴「可以導養神氣,宣和情感」。唐代琴家薛易簡說,彈琴人要志靜氣正。大詩人白居易的詠琴詩《清夜琴興》:「月出鳥棲盡,寂然坐空林。是時心靜閑,可以彈素琴。清冷有本性,恬淡隨人心。心積和平氣,本應正始音。」還有另一首詠琴詩《船夜援琴》:「鳥棲魚不動,月照夜江深。身處都無事,舟中只有琴。七弦為益友,兩耳是知音。心靜即聲淡,其間無古今。」北宋琴家成玉磵說:「攻琴如參禪。」明代琴家徐上瀛在他的古琴論著《溪山琴況》中,總結彈琴要和、靜、清、遠、古、恬、淡、逸、雅。總觀上述各朝各代琴家彈琴感受可以看到,彈琴首先要心靜,然後要調好氣,這就進入了氣功境界。彈琴時使琴聲清、微、淡、遠,使人和琴「物我兩忘,渾然一體」,達到氣功和彈琴最緊密結合,也就是「修身養性」。 氣功與彈琴的關係,不僅是對琴人和彈琴的要求,而且也是古代儒、道哲學觀在古琴藝術中的滲透,經過千百年積澱,已成為演奏古琴的審美追求。

一、古琴音樂的醫用價值是以陰陽五行理論為基礎的  陰陽之說最早見於《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這是古人對抽象的「陰」與「陽」的高度概括,是相互對立統一的兩種現象、事物、聯繫。中國古人還認為構成萬物的基本要素是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稱之為「五行」。「陰陽五行」學說認為,天、地、人三者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大地上繁多的物質包括人在內,都是天地氤氳,陰陽所化所生,所以天地具有共同的結構模式,遵從共同的運動規律,就是所謂「人與天地相參」(《黃帝內經?咳論?經水》)。整個「陰陽五行」理論是關於宇宙萬物普遍聯繫的學說,是普遍適用的系統結構理論,在這種帶有某種神秘意義的理論中,揭示了自然界之間、人與自然之間、人的情感,感受與物質對象之間的異質同構關係。   中國古人最早將陰陽五行和音樂結合在一起,在他們看來,音樂是宇宙和諧的特殊表現。「五音」是指「宮、商、角、徵、羽」五個音。清人祝鳳喈說:「宮音,和平雄厚,莊重寬宏。商音,慷壯哀爵,慘憮健捷。角音,圓長通澈,廉直溫恭。徵音,婉愉流利,雅麗柔順。羽音,高潔澄凈,淡盪清邈。」(祝鳳喈《與古齋琴譜?補義》,見《中國古代樂論選輯》,465~466頁,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3。)中醫理論中最早在《黃帝內經?素問?脈要精微篇》中就已經提到了陰陽五行和五音的關係:「是故聲合五音,色合五行,脈合陰陽。」管子也說:「五聲即調,然後作立五行,以正天時,五官以正人位,人與天調,然後天地之美生。」又說:「凡聽徵,如負豬,豕覺而駭。凡聽羽,如鳴馬在野。凡聽宮,如牛鳴穴中。凡聽商,如離群羊。凡聽角,如雉登木以鳴,音疾以清。」(《管子》,見《中國古代樂論選輯》,45~46頁,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3。) 春秋戰國時代,(公元前六世紀),鄭國子大叔吉又結合五味、五色、五聲提出了:「則天知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氣,用其五行,氣為五味,發為五色,章為五聲,淫則昏亂,民失其性。」(見《左傳》昭公二十五年)秦國著名的醫學家醫和也說:「天有六氣,降生五味,發為五色,徵為五聲,淫聲六疾。六氣曰陰、陽、風、雨、晦、明也。」(見《左傳》昭公元年)人體的五臟合於宇宙之日月星辰,季節之春夏秋冬,與五色、五方、五臟、五音、五時等相配,形成了獨特的陰陽五行體系。

二、古琴音樂的醫用價值和古琴樂器本身密不可分 古琴是中國彈撥樂器中比較古老的一種,有關古琴的最早記載見於《詩經》和《尚書》。從文獻上看,周代的古琴為五弦,到漢代增加為七弦,三國時,古琴七弦、十三徽的形制已經基本確定,並一沿用到現在。

1、形制  古琴的結構符合陰陽五行理論。古琴的圓面板為「天」,用木質疏鬆的梧桐木製成,方底板為「地」,用木質堅實的梓木製成,象徵天(圓)地(方)之氣互相呼吸;琴底上邊出音孔曰「龍池」,下邊出音孔曰「鳳沼」,一陰一陽,兩兩相對,以合風氣。面板上前有「岳山」、「鳳眼」,後有「焦尾」,「龍齦」,七根琴弦張於其上。弦側面板上鑲嵌著13個用螺鈿或玉石、黃金等材料製成的「徽」,用來標記音位。   古琴的外觀造型古樸美觀,款式多樣。常見的有伏羲式、仲尼式、連珠式、落霞式、月型式等。由於長期演奏中振動及木質、底漆的不同,琴面會出現許多斷紋,如:梅花斷、牛毛斷、蛇腹斷、冰裂斷、龜背斷等,精美無比。目前能見到的最早的琴為唐琴,如「九霄環佩」、「大聖遺音」、「枯木龍吟」等(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2、音色 古琴的音域寬廣,有四個八度和一個大二度,音樂表現力級強,而且它具有三種音色:散音、按音和泛音。所謂散音即空弦音,其音色嘹亮、寬廣如晨鐘暮鼓之巍巍,渾厚、蒼勁象大地之廣大,因此象徵「地」;按音音色堅實沉著,簡靜動人,若山之磊磊,水之洋洋,其低音區渾厚有力,易於表現深沉、低徊之情,中音區宏實寬厚,剛勁有力,適合抒寫細膩、穩健之志,高音區則尖脆纖細,適宜表現高昂激越之態,象徵「人」;泛音音色脆亮清新、透明如珠,高音區鬆脆清輕,有若蜻蜓點水,又如風中鈴鐸,中音區明亮鏗鏘,有如蜂蝶採花,又似敲擊玉磬,象徵「天」。   不僅如此,古琴的二十五音(僅限於五弦古琴)與人體臟腑經絡還有著一一對應的關係,這在《黃帝內經?靈樞?陰陽二十五人》中已有所提及。(見表) 音名 經絡名稱及部位  音名  經絡名稱及部位上角   肝經     上商     肺經大角  左膽經上    鈦商    右大腸經下左角  右膽經下    左商    左大腸經上鈦角  右膽經上    右商    右大腸經上判角  左膽經下    少商    左大腸經下 上徵   心經     上羽     腎經質徵  左小腸經上   大羽    右膀胱經上少徵  右小腸經下   少羽    左膀胱經下右徵  右小腸經上   眾羽    右膀胱經下質判  左小腸經下   桎羽    左膀胱經上 上宮   脾經     大宮  左胃經上少宮  右胃經上加宮  右胃經下左宮  左胃經下

3、指法 傳世的中國古琴理論書籍對琴用指法的要求十分嚴格,各指法必須符合陰陽相合的原則,並且句與句、段與段之間都要做到陰陽協調,在一首古琴曲中要完全做到指法和譜集中一樣是相當不容易的。這也從一側面反映出古琴指法的豐富性和技巧性。古琴的常用指法,右手主要有「勾、剔、抹、挑、劈、托、打、摘」(右手八法);左手主要有「吟、揉、綽、注」等指法。右手又衍生出「鎖、搓、歷、輪、抹挑、勾剔、打圓、如一、滾拂」等多種技巧,左手則產生了「進復、退復」等手法。這些左右手指法又互相組合應用,變化無窮。特別是左手的吟、揉指法,表情變化細膩,柔和婉轉,接近人聲效果,展現了古琴音樂的獨特魅力。

4、琴曲  古琴音樂所反映的是人的思想感情及其對生命的看法,因此,古琴曲目也就有寫景、抒情之別。寫景類的作品細分為:寫自然景物型。著名曲目有「高山」、「流水」、「陽春」、「白雪」、「風雷引」、「石上流泉」「梧葉舞秋風」等;寫花鳥靈獸型。有「幽蘭」、「烏夜啼」、「雉朝飛」、「梅花三弄」、「平沙落雁」、「鷗鷺忘機」、「雙鶴聽泉」等;寫虛幻超現實之境界型。有「廣寒游」、「挾仙游」、「逍遙遊」、「列子遇風」、「莊周夢蝶」等。抒情類的作品根據其表達的不同情感又可分為:寫友人之情。如「憶故人」、「泣顏回」、「陽關三疊」、「空山思友人」、「伯牙悼子期」等;寫男女之情。如「關雎」、「古怨」、「鳳求凰」、「長門怨」、「湘妃怨」等;寫愛國之情。如「離騷」、「澤畔吟」、「龜山操」、「墨子悲絲」、「瀟湘水雲」等。另外,還有以歷史故事為題材的作品,有「楚歌」、「昭君怨」、「廣陵散」、「圯橋進屐」、「胡笳十八拍」等;以道家思想入曲的作品,有「玄默」、「招隱」、「頤真」、「忘機」等;以儒家思想入曲的作品,有「孔聖經」、「文王操」、「太平奏」、「虞舜思親」、「文王思舜」等;以佛教入曲的作品,有「普庵咒」、「釋談章」、「那法羅曲」、「法曲獻仙音」等;以隱逸思想為主題的作品,有「漁歌」、「樵歌」、「酒狂」、「山居吟」、「歸去來辭」、「漁樵問答」、「醉漁唱晚」等;還有一類純音樂琴曲,如「宮調」、「角調」、「商調」、「慢角意」、「商角意」、「南呂意」、「蕤賓意」、「神品徵意」等。這些曲目不僅從感性上增長了人們的歷史知識,還使人們擴大了眼界,豐富了生活。

二、古琴音樂具有獨特、神奇的醫療作用 陰陽五行理論所描繪的宇宙圖式,是一個永恆的有規律的運動過程,而古琴音樂則具有鮮明的動態性,顯示出自然與人有機和諧的節奏動態美,其獨特、神奇的醫療作用有待進一步發現和挖掘。   1、調心——具有心靜神凝,松靜自然的作用。撫琴以靜為貴,未先彈琴先必定心。《指法十要》中「心不散亂」列為十要之首(《五知齋琴譜》乾隆丙寅版)。《鼓琴十二欲》前「四欲」為:「神欲閑,意欲定,貌欲恭,心欲靜。」皆論其神、意、心、身入靜之理。清人祝鳳喈說:「鼓琴曲而至神化者,要在於養心。蓋心為一身之主,語言舉動,悉由所發而應之……凡鼓琴者,必養其心。先除其浮暴粗厲之氣,得其和平淡靜之性,漸化其惡陋,開其愚蒙,發其智睿,始能領會其聲之所乏為喜樂悲憤等情,而得其區委耳。舍養此心,虛務鼓琴,雖窮年皓首,終身由之,不可得矣。」(祝鳳喈《與古齋琴譜、補義》,見《中國古代樂論選輯》,471~472頁,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3。)有人說「入靜」就是腦子裡什麼都不想,無欲無求,這是不對的,越是想不想就會越想得多。所謂「入靜」要求的不過是集中精力想一件不費腦筋的事,比如人在釣魚時,就屬於這種情況。琴家們撫琴,久練之後,所進入的正是這樣一種思想境界。從古琴音樂角度來看,入靜可以幫助人排除雜念,轉移情感,進入物我兩忘的意境;若從醫學的角度分析,其意義就更為重要,入靜後神不外馳,精氣內斂,氣血必然沖和,人體處於最佳生理狀態。再通過對呼吸的調整,使內氣與外氣相結合,互相滋生,沉入丹田,使「真氣」在體內運行不已,同時呼出二氧化碳,吸入新鮮氧氣,留清排濁,吐故納新,正如《黃帝內經》所云:「恬淡虛無,真氣以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黃帝內經》王冰注本)。正是在這種狀態下,真氣運行無滯,外無六淫之侵害,內無七情之干擾,呼吸平穩,心率減慢,人體的消耗降低,能量儲存,臟腑機能得以調和,即可寧神養血,又能益精補腦,消除疲勞,並增強記憶能力,有助於體力的恢復,在現代社會中,對頭痛、神經衰弱、精神壓力過大等疾病都有良好的療效,故能使「燥者靜,靜者和。」

2、調身——具有按摩保健的作用。彈琴與書畫都講究「動」,即「其根於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彈琴取坐勢時,主要運用腰勁,使「內勁」從腰部貫出,直達手指,符合「運動」的規律。大指撫琴以橈側近甲處著弦為主,稍上近關節處為輔,此二處皆手太陰肺經之地。因近甲處正置手太陰井穴——少商穴。此穴為手太陰肺經的最後一穴,且在末梢,非常敏感,主治:發熱、昏迷、咽喉腫痛、胸膈不利、痰氣鬱結及肺經病變等。每天撫琴以意運氣按摩此穴,久之可益肺理氣,開咽利膈,化痰解郁,對急慢性咽炎有特效。中指撫琴以端著弦,中指乃手厥陰心包絡所屬,其端為該經的井穴——中沖穴所在,主治:發熱、休克、驚厥、中風、中暑、心經病變等,每天以意領氣於此撫琴可以強心瀉火,解憂除煩,對預防和治療心臟病變有佳效。無名指撫琴以指端的尺側著弦。無名指的尺側乃手少陽三焦經所轄,其端的尺側正是關沖穴,主要通行三焦,調達上下,主治:發熱、昏厥、咽痛、目赤等,每天撫琴按摩此穴有調理三焦,舒達氣機,清咽明目之效。在「內勁」貫於手指的同時,也達到了疏通經絡的作用,這就是操琴中的「以身行氣,以氣運身」,也就是氣功上「大周天」、「小周天」的運氣過程。長期按摩運動,有病可療,無病可養,強心益肺,陰陽調和。另外,彈琴時要求「凝神端坐、正身頷首、兩足平行、含胸拔背、松肩垂肘、周身放鬆」,講究「鬆緊」、「張馳」、「虛實」等關係。「含胸拔背」、「兩臂繃緊」是「緊」,此時兩手反而取松;「正身松背松肩」兩手取緊時,兩臂兩肩反而取松;右手撥弦時取緊是「實」,左手運行過程中手指取松是「虛」;當運行到一定徽位時,左手取緊是「實」,右手反而取松是「虛」。琴曲中的結構講究起、承、轉、合,節奏自由隨意,可以盡情發揮。彈琴的整個運動,就是在「鬆緊」、「張馳」、「虛實」、「輕重」、「緩急」之間進行的,使古琴音樂的散、按、泛三種音色交互出現,錯落有致,從而充分發揮古琴音樂特有的空間深度,達到「神閑氣逸,靜游上古……藹然心醉」的藝術境界。

對古琴演奏聲音強弱和節奏來說,節奏輕而快表示快樂歡欣,過中則為浮躁;輕而慢表示和緩閑適,過中則為怠情;重而快表示興奮,過中則為粗暴;重而慢表示莊重,過中則為沉寂。古琴音量之所貴,「貴在中聲為節,不卑不亢,大聲不烈,小聲不滅,清而不歷,平而匪和,溫潤醇雅。」(《吳岡琴譜》明嘉靖版)若用聲強單位——分貝來形容,人們在80分貝時交感神經感到興奮,血壓開始受到影響;90分貝時即開始煩躁,血壓升高,內分泌紊亂,消化功能受到抑制;100分貝以上,人體就難以承受,甚至造成不同程度的耳聾。若在60分貝以下,則副交感神經興奮,呼吸平穩,情緒安定,心律規整,人由躁動向平靜轉化;50分貝以下,人開始呼吸深長,血壓穩定,心臟徐緩有力,新陳代謝降低,而消化功能增強,向健康發展。古琴的分貝正好介於10~50分貝之間,正值副交感神經的興奮範圍,所以無論是彈琴(按其演奏強度分為:撫琴、操琴、鼓琴),還是聽琴,都會得到良好的感受。

推薦閱讀:

彈古琴指甲修剪與保養方法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我研究了101個琴童的彈琴手腕,總結了9條技巧
寧做妓女也不嫁「三種男人」 | 亂彈琴 - 文化廣場 - Powered by PHPWi...

TAG:長壽 | 彈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