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四個統一 建設文化強國
堅持四個統一建設文化強國 |
2013年01月02日02:57來源:光明日報 |
堅持四個統一建設文化強國--理論
|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只有血脈永續,我們的民族才能充滿活力;只有精神家園殷實,人民生活才會更加富有意義和方向感。一個民族要想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須要有堅實而獨立的文化根基和鮮明而有尊嚴的文化形象,就必須要有強大的精神支柱和深邃的思想構建。文化強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標誌,必須立足實際、遵循規律、明確方向、堅定信念,堅持先進與豐富、精神與主體、傳承與創新、快速發展與社會效益的統一,按照黨的十八大精神要求,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堅持先進與豐富的統一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原則。這裡內在地蘊涵了「堅持先進與豐富相統一」的思想。在我看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有兩個基本體征,一是先進,二是豐富。落後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貧乏也不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就是要在先進和豐富兩個方面大力推進文化建設,使之與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相適應,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樣化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是堅持先進和豐富相統一的根本保證;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是堅持先進與豐富相統一的基本內容,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是堅持先進與豐富相統一的根本要求。反映人民精神世界、引領人民精神生活,就能使文化產品的人民性不斷得到充實和發展,使人民的歷史主體、價值主體和實踐主體地位得以彰顯,這是先進文化的基本內涵。同時,因為人民精神世界的豐富和人民對精神生活的多樣需求,也必然要求文化產品的多樣和豐富。「三貼近」原則中的「實際」、「生活」和「群眾」都是最豐富和最多樣的,貼近他們本身就意味著一種豐富性訴求。 在先進與豐富這一對關係中,先進是靈魂,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體現,是更為根本的方面。豐富是在先進指導下的豐富,是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統攝之下的豐富。同時,豐富對於先進又有正向推進作用,豐富的不斷積累和提煉,可以為先進提供更為堅實的支撐。可以說,沒有先進性的豐富,不是真正的豐富;同樣,缺乏豐富性的先進,也難以實現真正的先進。 堅持精神與主體的統一 黨的十八大報告在「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部分,提出了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的基本要求。這意味著,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已成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基本目標之一。建設文化強國需要一定的主體條件,需要進行人的人民性素質和公民性素質的建設和培育。文化強國的落腳點是在人民上的,是在人民的精神上的,其著力點應在以文化來立人、強民,通過立人、強民來實現我們的文化強國夢。這就要求在文化建設中始終堅持精神與主體相統一,使主體成為擺脫動物性的文化主體、擺脫物質性的精神主體,實現賦精神予主體。優秀文化產品是人類靈魂的鐘聲,它可以加強和推進對主體的心靈建構和精神提升,因此,文化建設必須激發其自身立人的理想和熱情,充分發揮其對於人的建設的重要作用。 堅持精神與主體的統一,要通過各種形式的德教來從精神上化人、育人,使主體統一於精神,或使精神統一於主體,彌合主體與精神之間的裂隙。要做到這一點,首先應培育主體的美德認知能力,使其知真假、曉善惡、識榮辱、辨美醜。要積極培育人們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社會生活中不乏假以真出、惡以善出、辱以榮出、丑以美出的現象,要引導人們注意現象和本質的區別,不以現象遮蔽對本質的認知。其次,應培育主體的美德踐行意志,意志源於責任,責任感愈強則意志力愈強,在我們這個時代,美德不僅僅是一種修養、一種教養,它更是一種責任、一種使命,因為美德不僅對於肯定人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而且對於通過肯定人來肯定社會、推動社會不斷發展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再次,還應營造一種崇尚美德的社會氛圍,培育一種朝向真善美的時代風尚,實現社會環境要素對人的肯定性精神要素的積極配置。 堅持傳承與創新的統一 文化建設的一個基本規律就是傳承與創新的統一。一切文化都是當代文化,傳承是其基因,創新是其生命。沒有傳承,文化就沒有積澱和底蘊,就會失去歷史血脈;沒有創新,文化就不能很好地跟現實結合,其意義的生長與豐富就會受到阻礙,就會失去時代精神。建設文化強國必須堅持傳承與創新的統一,既要注重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內涵的傳承,建設其傳承體系,弘揚其思想精髓;又要在尊重命意傳統和歷史語境的前提下,以一種當代視野、前沿方法、世界眼光、未來關懷和問題意識來理解和把握傳統文化,從中提煉、挖掘出新意蘊、新向度、新品格,使傳統文化在保持精華的基礎上被賦予嶄新的時代意義。傳承是蘊涵創新的傳承,也只有蘊涵創新的傳承,才能更加有效地繼承和發揚中華文化優良傳統,始終保持對民族文化的自信心、自豪感,不斷增強中華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 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關鍵是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文化創造活力著眼於創新,但其內涵也離不開傳承,是蘊涵傳承的創新。文化只有不斷創新,不斷地跟新時代、新實踐、新主體、新需要、新思想相結合,才能更好地適應時代發展,滿足人民需求。文化創新同科技創新一樣,也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更加註重協同創新。可以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在當代實質上也就是馬克思主義不斷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相結合的傳承創新發展過程。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是文化強國建設的發動機,因此,必須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發揚學術民主和藝術民主,為人民提供廣闊的文化舞台,讓一切文化創造源泉充分涌流。 堅持快速發展與社會效益的統一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快速發展。這些要求內在地蘊涵了快速發展與社會效益相統一的辯證法,主張要把文化發展和文化效益有機地結合起來。效益包括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什麼要特彆強調堅持快速發展和社會效益的統一呢?應該說,快速發展,尤其是更多地受市場調節的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由於產業資本的逐利本性,它與經濟效益是必然地緊密連結在一起的,有快速發展一般就會有經濟效益。而社會效益則不然,它不必然地和快速發展連結在一起,二者不一定是成正比例的,有時反而是成反比例的。因此,對於文化產品的社會效益,必須一再強調,反覆強調。 堅持快速發展與社會效益的統一,首先要明確只有與社會效益相統一的快速發展才是良性的、好的快速發展,才是可持續的發展。從實質看,從長遠看,社會效益都是比經濟效益更能推動文化發展的動力之源。因此,既要在快速發展中為文化產品的社會效益划出底線,更要對其做高標準要求。這是我國近十年來文化建設的一條重要經驗。如果有的文化生產部門只注重追求發展速度,至於社會效益、精神效益方面則以不碰觸、不突破底線為限,不是向高標準看齊,而是著眼於最低標準,堅守的是道德底線,而非道德高原,這就會使部分文化產品的社會效益始終在底線徘徊。因此,即使發展文化產業,也必須堅持內容為主,堅持正確的價值觀導向,勇於承擔社會責任,以始終堅守精神高原為榮。只有這樣,文化才能真正成為「引導國民精神前途的燈火」,才能真正具有恆久的家園魅力,才能真正聚心、化人、立民、強國,也才能真正形成富有競爭力的國家文化軟實力。(作者單位:教育部社科中心) (來源:光明日報) |
推薦閱讀:
※原來身邊都是「胰島素」,早晚堅持喝,血糖悄悄降下來
※從胖子到型男,只需要6個月!
※錢志亮:為何有人成績好,貴在堅持是法寶
※超暖心!我1米5的室友包養了1米8的東北漢子
※堅持吃它連少白頭都能變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