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遺傳學家丘奇受聘復旦大學名譽教授

遺傳學家喬治·丘奇

10月29日,遺傳學家、基因編輯技術的先驅喬治·丘奇(George Church)在復旦大學受聘為名譽教授。同時,丘奇聯合復旦大學金力院士正式啟動中國個人基因組計劃。

63歲的丘奇滿頭銀髮,蓄著聖誕老人式的銀色大鬍子,一如寫出《物種起源》的生物學家達爾文。

丘奇的研究生涯也在解密生命與造物:他是第一代基因測序研究的參與者,第二代基因測序方法的主要建立者,為後續的基因測序與編輯研究奠定了基礎。他也是全球基因組計劃的倡議者和組織者之一,現任哈佛大學及麻省理工學院教授,美國科學院、工程院、藝術與科學院的三院院士。

丘奇告訴澎湃新聞,他一生事業,都用於研究一系列不同的基因測序方法,以及一系列不同的基因編輯方法。這些測序和編輯方法的進展各有快慢。一些編輯方法的進展比「基因魔剪」CRISPR慢,但在某些方面的表現卻更為出色,這是需要進一步研究的方向。基因編輯的主要問題在於必須使雙鏈DNA(雙螺旋體)斷裂,存在破壞正常組織、造成損傷的風險。但另有一些方法,供體DNA和受體DNA可直接粘連,不需要使雙螺旋體斷裂。

基因對人類的生命特徵具有重要影響,但人類的基因組往往存在缺陷,有缺失、有重複、還存在結構錯誤,從而導致疾病。而基因組測序與編輯的作用之一,即是篩查出有問題的遺傳基因,並通過改寫基因,使下一代免遭遺傳病症。但基因測序存在的不準確與信息解讀問題,基因編輯的脫靶等安全問題,仍然有待解決。

丘奇所涉足的基因研究也充滿了想像力:通過基因療法逆轉衰老;對豬的基因進行編輯、使豬內源性逆轉錄病毒(PERVs)不會在人體內激活,為人類移植豬的器官掃除障礙;把書籍寫在DNA上,永久保存下去;提取已經滅絕的猛獁象DNA,用於改造亞洲象基因,使它們免於滅絕。

丘奇在2005年於美國啟動了個人基因組計劃,希望能從全球招募10萬個體,共享他們的基因數據,來回答一個問題——人類為什麼會罹患各類疾病,或者不會得某些疾病。達成這一目標的關鍵是數據的整合與共享,這是人類共同的財富。丘奇從公眾中邀請參與者,共享他們的基因組數據,目前已有5000餘人表示參與。

中國是亞洲首個啟動個人基因組計劃的國家。已經啟動該項目的國家還包括美國、加拿大、英國、奧地利。由金力院士領銜,復旦大學表型組研究院承接的中國個人基因組計劃將於12月開始收集樣本。


推薦閱讀:

目前美國藤校和太平洋聯盟中最年輕終身教授的紀錄是陶哲軒保持的嗎?
【山東大學國學大學堂】方俊吉教授《孟子的智慧》
秦前紅教授就《監察法(草案)》二審稿發表3點評論意見
法王噶瑪巴教授《普賢行願品》釋論之開示(第一堂課)視頻
孔教授罵錯了嗎?

TAG:美國 | 大學 | 遺傳學 | 復旦大學 | 遺傳 | 教授 | 學名 | 名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