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弗里德曼:致年輕記者的50句媒體真相

《紐約時報》弗里德曼:致年輕記者的50句媒體真相

提交我的評論

載入中

已評論

《紐約時報》弗里德曼:致年輕記者的50句媒體真相 2014-07-28 傳媒圈 傳媒圈 傳媒圈

chuanmeiquanzi

一個領先的,有關影視、傳媒、廣告、品牌、營銷等相關領域信息的智慧庫。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教授、《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塞繆爾·弗里德曼積自己三十年新聞寫作與新聞教育之經驗,寫了《給年輕記者的信》一書,透視媒體運作內幕,揭示金牌記者成功秘訣。尤其目前媒體巨大變化,新聞行業和新聞記者都面臨著嚴峻挑戰,弗里德曼以他新奇的觀念和激動人心的故事,為已經或即將踏入新聞行業的人們提供了睿智的指導和美妙的靈感。

伊利諾伊大學新聞系主任沃爾特·哈林頓:弗里德曼的這本書對當代新聞業的好、惡、丑的描述是睿智和真誠的。它將驅走心靈的怯懦,鼓舞那些為新聞事業的地位、宗旨和崇高價值而努力工作的從業人員。

已逝著名記者戴維·哈伯斯塔姆說:這本書充滿了新聞業的必備知識和對新聞價值的堅定信仰,是新聞記者入門完美之作。

《媒體的真相:致年輕記者》50句精華行話(其中有幾句我個人在一些場合反覆引用過,索性集中推薦之):

1.不要認為新聞正在遠離我們。傳送媒介從紙張變成電腦,記者被重新命名為內容提供者。受歡迎的出版物會流行,真人秀會興旺,但是好奇心、充滿活力的研究、敏銳的分析和雅緻的文風是絕不會過時的。如果說有什麼區別,那就是它們越稀有,這些特性越彌足珍惜。

2.當前新聞的不景氣也趕走了那些不準備把新聞當做職業的人。如果你們是新聞事業的真正信仰者,如果這是你們一生的工作,那麼就沒有什麼能改變你們的想法。甚至在新聞最蕭條的階段,你們也仍能發現富有活力的跡象。

3.埃及人把Thoth當做寫作之神,魔術之神,時間之神和月亮之神。我則把他當做新聞之神。他代表著新聞界和新聞從業人員的道德使命。Thoth在觀察、交談、分析和評價,這也是新聞記者從事的工作。由於Thoth掌管著命運,他必須做到客觀公正,準確無誤。如果他做不到,宇宙就不能正常運轉。如果我們新聞記者做不到客觀公正和準確無誤,民主制度就將遭受重創。

4.我不怕把新聞行業當作道德的職業,也不怕用道德標準來要求自己。我不怕聽起來天真和憂傷。任何不是因為相信新聞是道德職業而從事這行的人,都不如直接去炒外匯或去製造橙劑(一種有毒除草劑)。你們的職業生涯中肯定有許多不如意,但你們最初的理想會像指路明燈一樣,不停息地照射,永不熄滅。

5.這年頭,報紙上的新聞都是一堆事實的大雜燴。宣傳、謊言、猜疑、線索、恐懼混雜在一起。選擇和整理這些新聞在民主國家是一件神聖的事。因為報紙是民主制度的《聖經》,人們根據報紙決定自己的行為。它是大多數人要讀的嚴肅的書,是他們每天都要讀的唯一的書。

6.當然,在21世紀,報紙已越來越少,讀報的人也越來越少。但是,這並沒有改變李普曼所主張的新聞的作用。如果說有什麼變化的話,那就是在當前數字化和全球化世界的喧囂和混亂中,在事實和觀點的混淆中,在信息和娛樂的模糊中,在從啟迪到鼓吹的轉變中,我們新聞工作者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必不可少。

作為見證人、觀察者和講述者,為了發展和完善這些梳理和提煉的技術,就要承擔獨立思考的責任,就要避開常規思考和流行的教條觀點。我們歡迎人世間的紛繁複雜,並把它梳理得富有邏輯性和富於風格。所有這些鍛煉了我們的頭腦,使我們的精神升華。

8.當你看到那種有深度、客觀的新聞時,你的脈搏會情不自禁地加快,會受到極大的震動,更不要說由你親自去采寫這種新聞了。你又一次感受到新聞所具有的原始的衝擊力。

9.最有價值的是要有想像力、精神和勇氣來充分探索事物的複雜性。要把成見擱置一旁,要從不同角度看待事物,要相信還有另一種角度。重點在於要看到事物的複雜性,準備面對嚴酷的現實;要敢於打破常規,尋找隱藏的事物。

10.沒有激情、好奇心、獨立精神和社會使命感,就沒有報道,就不能走出自己的小天地,進入衝突與喧囂的真實世界。

新聞事業是「上帝的職業」,因為沒有其他工作能不斷提醒它的從業者,不斷對人類的惡善愚蠢和無盡的弱點予以關注。無論是採訪國會還是鎮委會,揚基隊還是少年棒球聯合會,好萊塢還是中學音樂劇,我們都在探究、理解驅動這個世界的本質力量。

12.化學告訴我們,世界上的每個實體,不管是我們使用的鍵盤,我們坐的椅子,還是照亮我們書桌的燈,最後都可歸為列在元素周期表中的成分——鐵、氫或者鈉等。我相信,作為新聞記者,我們探求的是人性周期表。每個生命,不管是著名的還是無名的,都包含基本的感情:愛或恨,雄心或懶惰,愉快或失望。我們需要深入挖掘來發現它們。

13.沒有任何報道像這種探索那樣激動人心和需要技能。我肯定,像你一樣,我被訓練成只相信能被觀察到和可定量的東西。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是:「如果你的母親說她愛你,你要去核實一下。」

14.一個偉大的記者必須是一個偉大的心理學家。

15.人們能夠接受並願意接受的是交談而不是連珠炮般地提問。人們需要的是用人的直覺來切入問題,顯示同情。我常問的兩個問題之一就是,「那使你感覺怎樣?」(另外一個問題是,「然後發生了什麼?」哈伯斯塔姆曾說,他最喜歡問的問題是,「我還應該跟誰談?」)

16.出於本性,有技巧的採訪者都是獨自工作的。你不能像一個醫學院學生在手術室觀察一位優秀的外科醫生那樣觀察一個人的工作。

17.如果你讓我做出選擇,我還是喜歡寫不出名的人,而不願寫名人。當我在聚會中或在編輯室和新聞工作者在一起時,如果我偶然碰到他們中間和我一樣報道同一事件的記者時,我就感到好像自己做錯了事一樣。

18.偉大的新聞記者絕不會只停留在閱讀報章雜誌、收集新聞材料和收聽新聞報道上,而會在文學、電影和爵士樂等偉大藝術中尋找養分和催化劑。

19.我心中的價值體系是過去那個時代的產物。新聞記者是忠實信息的經紀人,要勤勉地報道新聞。為了準確,要對事實進行核實,要不帶偏見和黨派意識地寫作。

20.在新聞界,我只相信那些穿著磨損的鞋的人,這是進行調查的證明,顯示了一個記者的事業心。偉大的新聞來自性格乖戾者、偶像破壞者、持不同政見者、個人主義者,他們堅持追求使他們著迷和使他們憤怒的東西,正所謂腳上帶泥,才能留下印跡。

21.湯姆·沃爾夫曾把新聞記者比做「手拿杯子等待點滴施捨的乞丐」。我認為,他諷刺的不是整個新聞業,而是我們期待一經請求就能讓受訪者毫不諱言,坦城地告訴自己想獲得的信息,而且是只通過一次簡單的採訪來實現消息來源的披露和坦白的趨向。這意味著,你不能期待只通過短暫的相會,就能贏得別人的信任。我一般不相信這樣的採訪對象,他有一大套精心修飾的喋喋不休的話等著我。

22.你可以主要依靠語言交流,但大部分的報道,特別是做人物訪談時,還要多觀察。當你觀察一個人做事時,你必然會捕捉到他身上一些真實的東西。在1966年的Esquire上,GayTalese對爵士歌王FrankSinatra的描寫——《辛納屈感冒了》被認為是敘述性非小說的最精緻的作品之一。儘管辛納屈從未允許特立斯對他進行採訪,但採訪實際上還是在進行。要是一些不出色的記者就會就此停步了,把他們對辛納屈無效的追逐當成文章的主題。但這次的採訪者是特立斯,他不斷地努力,不放過任何機會。當辛納屈在錄音室錄音時,在拉斯韋加斯狂歡作樂時,與他的女兒閑談時,演電影時,特立斯就在旁觀察、傾聽。通過細節的積累,特立斯對複雜的人物辛納屈——一個舉止粗魯的人、藝術家、溺愛的父親、氏族的酋長做了多層面的描述。

23.你在做採訪時,要運用你的全部感官。我的哥倫比亞大學的同事迪克·布拉德,常常派他的學生去紐約烹制湯的廚房採訪。當他們傳回報道時,他僅憑一個理由就懲罰了他們,因為這些報道提到了貧困、慈善、骯髒的衣服、無光澤的頭髮和哭泣的孩子,卻沒有寫有關湯的內容。他向他們喊道:「你們要去吃飯!你們要去喝湯!」[僅照字面理解這句話,就令一個學生CraigLaban成為了《費城調查者報》(PhiladelphiaInquirer)獲獎的餐館評論家]。

24.堅信新聞工作不僅僅是迎合偏見是需要勇氣的。讓你的觀點與現實發生衝突,也是需要勇氣的。用專業知識承擔責任,用你自身來證明新聞工作者不只是建立一個網站,說自己是個新聞記者,也同樣是需要勇氣的。

25.要成為有道德的新聞記者,你必須永葆仁慈之心。新聞是關於溝通情感的,而不是拒情感於千里之外。在一些罕見和超常的情況下,新聞是要突破障礙的,這障礙就是藝術界人士所說的「第四面牆」。如果你不能成為人,那麼你就不太可能成為記者。

26.如果你們研究過越南戰爭,那麼你可能看到過一張這樣的照片:一個越南女孩赤身裸體哭嚎著跑在一條路上。那個小女孩是美軍凝固汽油彈襲擊的犧牲品。這個痛苦的被燒灼的女孩的照片並沒有在美國起到深化反戰的作用,倒是使美聯社的攝影記者黃幼公(NickUt)獲得了普利策獎。但很少有人知道,就在黃幼公拍完那個名叫潘金淑(KimPhuc)的小女孩之後,他把小女孩帶上了一輛小公共汽車,命令那輛汽車去一家醫院,並在那裡懇求大夫立即進行治療。直到潘金淑上了手術台,黃幼公才回到美聯社的辦公室去沖洗照片。潘金淑在

28年之後的一個儀式上對英國女皇談到了黃幼公:「他救了我的命。」我應當在這裡加上一句:他也拯救了自己的靈魂。

27.另一張攝於1993年的照片拍的是蘇丹的饑荒。照片抓拍到了正走向救濟所的一個瘦弱、蹣跚的孩子跌倒的瞬間,孩子的身後是一隻禿鷲。像黃幼公一樣,拍這張照片的自由撰稿人凱文·卡特(KevinCarter)吸引了公眾輿論對這一圖片形象的興趣。卡特也像黃幼公一樣,獲得了普利策獎。不過他沒有像黃幼公那樣拯救照片中的主角。卡特在英國《衛報》的一位同事DavidBeresford回憶當時質問他的情形:「你為這孩子做了什麼?」卡特回答說:「我什麼都沒做,那裡有成千上萬那樣的孩子。」(卡特的確說過他趕走了那隻禿鷲,還說他拍完照片後哭了幾個小時。)在獲得普利策獎後不到4個月,卡特自殺了。你永遠不可能知道一個自殺者的確切想法,但事後許多卡特過去的同事不斷回憶著他作為新聞記者失去人性的那一天。

28.911之後,凱麗·謝里登把關於消防局樂隊的文章寫成一本書「風笛兄弟」:「在悲劇時代,界限變得模糊。關於如何保持人性,我給年輕記者的最佳忠告是順其自然。觀察,不張揚,儘力幫助別人,但不要把這些當作頭等大事。設身處地想一下,別忘了帶紙巾。」

29.一個記者必須永遠對職業、價值觀和讀者(或者聽眾和觀眾)負責。集團內的忠誠或甚至僅僅是親密關係,一定不要變成你的內部審查體制。一旦那樣,你們的友誼和家族關係就會變得緊張甚至破裂。候選人、親信、走卒都可能稱你為背後捅刀的人。正如新聞業具有的那種無情的社會性,在這方面你不得不準備去適應特殊的孤獨狀態。

30.在公正和平衡的界限內,記者總在分析,主觀判斷選擇軼事、引語和細節。

31.從不同角度顯示自己的好奇心和本能,所寫的東西才能流傳下來。比如為肯尼迪挖墓的人。

32.最可信的報道是最原始的報道,你眼睛看的、耳朵聽的、感官獲得的。不管你是否有搶先報道,你都必須用自己的方式去接近這個世界。

33.正如動物能在互相間問到恐懼和性慾的味道,你的採訪對象也能在記者身上聞到弱點的味道。

34.在數字時代,技術本身是利弊參半的東西。我清楚地知道資料庫和搜索引擎的用處,我自己也常常使用。一些最好的調查性報道就是依靠複雜的電腦數據進行分析。但是,你必須懂得技術只是一個工具,它本身沒有價值,它只是一把「雙刃劍」而已。如果技術被不加選擇地使用,那它只能是另一個陷阱,另一個對懶惰的誘惑。

35.Nexis(一個可搜索的專用資料庫系統)也有查不到東西的歷史,Google也有涉及不到的領域。網上報道的悠閑安逸是誘人的,同時也是危險的。在博客、論壇和日益發展的媒體批評領域,我看到一種報道版本,它避開了與人的接觸和第一手的觀察,這不僅對報道造成了不便,而且讓你對原有的觀念產生了困惑與質疑。更危險的是,當你在電腦空間進行研究時,你進入了一種憎恨編輯洞察力的文化。

36.搶眼的主題被大量和重複地報道,99%的記者在採訪1%的新聞……我把電視、電影、計算機圖表這種滲透性的視覺文化當作敵人,是它們使語言成為形象的繼子。

37.新聞特寫把微觀和宏觀聯繫起來,把個人和公共經驗與中心話題相聯繫。不僅應有趣,還要富於啟迪、有力。

38.只有不自信的作家,才想要像他的採訪對象那樣豐滿和富有戲劇性;只有不自信的作家,才禁不住向讀者強調他自己的感受;只有不自信的作家,才不能舒緩地引導讀者從故事中頓悟,而使讀者認為是靠他才感受到的。

39.讓故事本身說話。如果你抓住一個形容詞,就殺了它。

40.新聞不是一個高收益低風險的行業。

41.新聞工作者為自己,也是為公眾工作。我們銷售的是美好的珍貴的東西,是人性世界中最深刻最巧妙的演繹。

42.令你恐懼的事就是你必須去做的事。一條鐵律就是,過幾年就要跳出自己習慣的軌跡,拋棄習以為常,你要反抗的正是自己的止步不前。

43.你要管理自己的職業,你要嘗試讓你的全部雄心和渴望符合市場和謀生的需要。在這個過程中,沒有什麼苦是你不應該吃的。

44.新聞是一項用每一篇新的報道證明你自己、更新你自己的事業。有時,記者最大的挫折就在於你不知道自己是否產生了影響……

45.一個出名的編輯說,在我們這個行業,讚揚是曇花一現的。蓋·特立斯說,我們應該對意見不一致的人更加殷勤。schanberg說,我們沒有發明報道,傳統傳遞到我們手上。

46.《蜘蛛女之吻》是新聞業的隱喻。瓦倫丁知道必須有一個值得講的故事,莫利納知道故事要講的好。前者知道結果很重要,後者懂得敘述很關鍵。沒有瓦倫丁的莫利納只是單純享樂,沒有莫利納的瓦倫丁只是倔強的教條。瓦倫丁在報道,莫利納在寫作。瓦倫丁是想要對社會進行改革的新聞記者,而莫利納想要成為藝術家。他們是相互依存,緊密結合的。你們必須兩者都掌握,才能在我們的行業中勝出,但你們必須精心揣摩這兩者的分野與次序。

47.寫作的過程是一個把混亂變為秩序的行為,它試圖解釋生命的喧囂與衝突。真實的生活一分一秒發生,誰也不比誰多多少。一個記者敢於相信,在無休止的生命活動中,他能有選擇地察覺到最有意義的東西,然後向社會大眾解釋它。

48.失敗會使你獲得解放,失敗使你不再懼怕失敗,失敗也會使你丟掉不會犯錯的幻覺。你們這一代人一直承受著要使自己完美無缺的巨大壓力。

49.在一個理想化的新聞世界裡,沒有申請工作的簡歷,沒有拒絕錄用的信件,沒有枯燥的採訪任務,沒有編輯部的預算削減,也沒有背後傷人的同事,更沒有暴虐的編輯……但那是個根本不存在的世界。要成為一個新聞工作者,你不僅需要一些技能,培養一種美學觀點,還要遵守一系列的道德規範。

50.幾十年來,百老匯一直瀕臨死亡,以至於人們給它起了個綽號「了不起的病人」。當時最有名的表演之一就是音樂劇《平步青雲》。其中有很刺激的表演,很吸引人。一位名叫比比的舞蹈演員被選中進行這個表演,她感到非常興奮。然而她周圍的其他合唱隊隊員卻在抱怨。她們覺得「在舞蹈中沒有安全感」,「沒有得到提升和發展」。比比對此進行了反駁。她說:「我不想再聽到有關百老匯要滅亡的話。因為我剛到這裡,我的事業才剛剛開始。」


推薦閱讀:

黃紀蘇就電影《色戒》答《紐約時報》記者問

TAG:媒體 | 紐約 | 記者 | 紐約時報 | 真相 | 年輕 | 《紐約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