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家風,無聲的力量

  作者:陳大新

  家庭是社會的最小單元,家庭的健康與否,勢必作用於社會。家風影響決定著一個家庭及成員總體的價值取向,是社會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以來,社會觀念日趨多元化,中國文化傳統與西方價值觀相互激蕩,青年一代有目迷五色的困惑,而社會主義價值觀宣傳教育不夠,亟待加強。黨的十八大首次明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其不僅針對黨內,也普適於全民。這為家風的重構創造了歷史性條件,也使理論界可以將家風問題置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語境下加以研討。

  中華民族文明資源中的家風文化

  孔子曾對兒子孔鯉說:「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這就是著名的「鯉庭承訓」。後來,孔氏子孫便以「詩禮傳家」作為自己的家學風範。屈原《離騷》開口便道:「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而後又提到自己名字的來歷「皇攬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正則」就是公正而有法則。突出了屈原風骨的淵源,高潔正直的家風。

  家訓、家規是家風的具體體現,當我們說到家風時,也離不開對家訓的討論。孔子、屈原生活的時代距今都2000多年了,在悠久的歷史進程中,家風文化綿綿不絕。三國時諸葛亮的「家訓」可以說家喻戶曉,至今,他的「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也高懸於各種辦公場所和私人書房。明代朱柏廬《治家格言》一句「黎明即起,洒掃庭除」,仍為人們耳熟能詳。清代曾文正公的家書,更曾經是許多政經人物案頭之書。家風文化的氛圍直到上世紀80年代末依然濃厚,《傅雷家書》成為當時的暢銷書籍。

  今天,當我們述及現代一批大師級學人如陳寅恪、梁漱溟、俞平伯等人的時候,都會感嘆他們的家學淵源,這種優勢造就了他們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使他們能夠在學界獨樹一幟,甚至引領風氣。除了他們自身超於常人的努力之外,還得益於他們秉持的家訓,傳承的家風。

  縱觀歷史與現實,我們都會得出一個結論:中華民族文明資源中的家風文化是彌足珍貴的,在現代歷史條件下,有待深入挖掘、整理,並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語境下重構。這裡面有一脈相承的文化基因在,在經歷了時代大潮的洗禮之後,全新的價值觀也對傳統文化有所揚棄,保留了屬於本民族的優秀精華。

  家風在育人中的默會作用

  除了有形的家訓、家規,家風更有無形的默會層面。後輩通過親沐其風,心心相印,自覺傳承。哈耶克談道:「文化既不是自然的也不是人為的,既不是通過遺傳繼承下來的,也不是經由理性設計出來的。文化乃是一種由習得的行為規則構成的傳統。」

  中國政法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陸昕所著《祖父陸宗達及其師友》一書中說,陸宗達為人重師恩,不表功,學述上講包容,討厭門戶之爭,這些都是陸宗達的行為方式,並沒有系統地論述流傳下來,但對陸昕而言,這卻是實實在在的家風。

  張充和口述《張家舊事》中談道,她父親張吉友非常和藹,愛讀書,痛恨賭博,她說:「父親愛看書不但影響了我們,連家裡的傭人、保姆做的時間長了都染上了書卷氣。」這些耳濡目染傳承之下的家風,影響力是不在有文字的《家訓》《家規》之下的。家長們的行為方式有時是「此時無聲勝有聲」的。

  在討論了家風對人們潛移默化的默會作用之後,我們會對家風在當代教育中的缺失,或將產生怎樣嚴重的後果,有一個更加清醒的認識。

家風在當代教育中的缺失

  在整個社會轉型之際,家庭總是會被波及的。應當引起重視的是,在市場經濟大潮衝擊下,家風在當代教育中的缺失是嚴重的。

  前不久,一家媒體的系列報道《情系留守兒童》讓我們看到了一個讓人堪憂的現狀:家教的缺失。四川的一對小姐弟,姐姐12歲,弟弟7歲,暑假要見父母,需要坐幾十個小時的車到杭州。記者在工地上了解到,進城打工者,帶孩子開銷大,也沒精力,所以大多數人把孩子留在鄉下。寒暑假能去父母身邊的「小候鳥」只是少數。更多的孩子只能在老家孤獨「留守」,盼望過年見父母一面,甚至有的幾年都不能團聚。

  這種情況下,我們還能談論家庭的教育,或者討論家風嗎?

  另一方面,家風在當代缺失的後果已初見端倪。2015年校園暴力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女生被多名同學圍毆、小學生因無錢「上供」被班幹部逼喝尿……這些極端案例暴露出的共同問題,都是家庭教育的缺失。

  這一切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在當代的教育體系中,家庭教育的缺位,意味著什麼?在家風、家訓缺失的情形下,我們的教育還能算是完整的教育嗎?

  我們也不難得出結論:家風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語境下的重構,已經到了十分迫切的關口。

  家風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語境下的時代特色

  中國確立了「兩個一百年」的宏偉目標,實現強國夢,需要一個精神支柱,這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毛澤東說過:「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這個精神就是價值觀。大到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家庭、一個公民,沒有明晰堅定的價值觀,是無以自立、自強的。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以12個詞概括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價值觀的引領與深厚的中華文化再培育,成為中國大國崛起的必要條件和有力支撐。

  正是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語境下,家風的重構有了鮮明的時代特色,生動具體的時代內容。2014年中央電視台播出了「新春走基層家風是什麼」的採訪,為家風的重構做了一項基礎性工作。由於職業、身份、家庭歷史的各異,家風的形成都有其獨特性,但這是春天裡的百花齊放,是同一價值觀主旋律下的異曲同工。筆者認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語境下的家風重構,要重視轉變兩個觀念:一是重發展,輕文化的觀念;二是重育才,輕育人的觀念。

  當國家對「唯GDP」的觀念說不的時候,重發展輕文化的觀念是到了非扭轉不可的地步了。有學者在調研古村落保護情況後,談道「把農民趕上樓」現象,以簡單的「推土機方式」鏟去的是中國的「鄉愁」。過不久,原先村落中那許多歷史記憶,生活習俗,民間文化都將蕩然無存。傳統文化的根脈將被切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是憑空出來的,是有中國特色的,是汲取了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精華的,是植根於東方這一片熱土之中的。重視文化建設,就是要將核心價值觀精心培育,使良好家風的生長有更好的環境和條件。

  重育才輕育人的觀念,是當下的教育體制下生成的一大痼疾。孟子曾細論過五種教育方式,原話是:「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徳者,有達才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可以看出,孟子主張的仍然是育人為主,主要手段是「時雨化之」。成德排在達才之前。我們還注意到第五種方式 「私淑艾者」,意思是風範被人私自學習,影響後人,而家風幾近於「私淑艾者」。在家庭教育中要轉變那種被應試教育逼出來的「名次論英雄」的觀念,從「望子成龍」向使孩子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的理念轉變。

  家風的重構,關鍵在於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努力踐行,只要有堅定的信念,持之以恆,自能形成無愧偉大時代的家風、民風、社風。

[責任編輯:李澍]


推薦閱讀:

想學習散打,擒拿的一些實用技巧,該如何開始?
男性瑜伽----力量與優雅
我師父說丨如何增強力量和勇氣?
頸部肌肉力量訓練
別再指責董潔,她只是需要力量去長大

TAG:力量 | 家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