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應篇》講解二六(凈空法師主講)

《太上感應篇》講解二六(凈空法師主講)
雙擊自動滾屏 發布者:管理員 www.510817.com www.25768.com

太上感應篇﹝第一九一集﹞

新加坡凈宗學會 / 檔名:19-12-191

諸位同學,大家好!這幾天,我因為有一些各個宗教的應酬,另外一些事務,我們將早晨講經停了五天,今天我們恢復到正常了。請看《感應篇》第八十四節,這也有兩句話:

【埋蠱厭人。用藥殺樹。】

這在整個大段落裡面,這是第十一個大段。無因,換句話說,沒有原因,無緣無故造作的惡業。『埋蠱厭人』,在新加坡這個地區我們很少聽過,我在少年時代,抗戰期間在湖南、在貴州,在讀書的時候,這些事情常常聽到。是不是真有其事?我沒有見過,但是我聽說的就太多太多了。可能有這些事情,這些事情在從前帝王專制時代是犯法的行為,國家法律所不容許的。「蠱」,聽說有許多許多種,古大德告訴我們,凡是蓄意去養蠱,放蠱害人,都有很深的過失。他為什麼要放蠱害人?聽說蠱毒到一個階段,如果不放,不害別人,它反過來傷自己。所以這種事情,不害人就害自己,有什麼好處!我曾經聽說養蠱的人家,那個家裡頭非常乾淨,非常整齊,真的像一塵不染一樣。蠱毒有很多很多種,大概都是些毒蛇之類,毒蛇,有的像蜘蛛、蠍子這一類都有毒的。

為什麼要做這些事情?在佛法裡面講,過去世的業障,他沒有這個業障,不會幹這些事情。過去生中業障是因,現前的是緣,年輕人喜歡希奇古怪,好奇!可是你走進去之後,出來就很困難了。這也是沒有善友教導他,做一些損人不利己的事情。這一句我們做何解釋?廣義的講,凡是損人不利己的事,都在這一句範圍之內。損人利己的事情,尚且不可為;損人不利己的事情,更不應該造作。我們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要常存一個愛心。

下面一句,『用藥殺樹』,這是傷慈悲心。在我們現前環境裡面來說,這個意義就更深了,沒有正當的理由,破壞自然生態環境,不懂得人與自然環境的密切關係。佛菩薩教導我們,世間古聖先賢教我們「仁民愛物」;換句話說,聖賢的教育無他,啟發我們愛心而已,培養我們愛心而已。今天我們接觸的宗教很多很多,這許許多多的宗教我們發現有個共同點,共同點是什麼?愛的教育,佛家講慈悲,一片慈悲,一切慈悲。天主教、猶太教、基督教,這算是一個系統的,「神愛世人」,「上帝愛世人」。印度教、婆羅門教,大梵天也是愛世人。綜合所有的宗教教學,聖賢教育,就是這麼一句話。我們不但要愛人,還要愛物,佛經菩薩戒裡頭,佛勸導我們,「清凈比丘,不踏生草」。那個小草,它長得活活潑潑,你怎麼忍心踩到它頭頂上?人的愛心到這種地步,連一草一木都愛護,他怎麼會不愛人?怎麼不會愛動物?怎麼會傷害人?人生活在愛的世界裡面,這是真正幸福。

前幾天,我們這裡有一些同修跟隨李木源居士,我也去參加了,見到此地一位一百零一歲的老修女│許哲,她一生就是生在愛的世界裡,幸福美滿。她給我們講,她是一百零一歲的年輕人。她真年輕,我們看她的身體,也不過是四、五十歲的樣子,怎麼說也不能相信,拿出身份證來給我們看,真的不是假的,她是一九00年出生的,今年兩千年了,照中國演算法一百零一歲。她是廣東潮州人,所以她懂廣東話,懂潮州話,懂英語,也懂普通話。這麼大的歲數了,我們從她身體體能上看,她跟年輕人一樣,我仔細觀察她牙齒掉了一顆,她告訴我,牙齒全是真的,只掉一顆牙齒。視力很好,天天看書,不戴眼鏡。耳目聰明,反應敏捷,非常有智慧。每天還作義工,昨天我講經,本來要請她到我們講堂跟大家見見面,她昨天上課去了,她現在每個星期還有幾堂課,教別人靜坐。我們去,她翻筋斗給我們看,我們一般人,五十、六十不敢了,她還可以翻筋斗給你看,表演給你看。

告訴我們,她一生心地清凈,沒有煩惱,沒有憂慮,沒有牽掛,這是養生之道。一生不見世間過,我說:你看到一些不好的事情,看到惡人,你有沒有感受?沒有,見如不見。她舉個例子給我們說,就像我們走在馬路上,看看來來往往那些人一樣;馬路上來來往往的人很多,心裡頭不落印象。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什麼叫不落印象?不落印象就是轉識成智。我們凡夫是用識,第六識是分別,第七識是執著,第八識是落印象。《楞嚴經》,交光法師在批註裡面教我們「舍識用根」。舍識,我們不用第六識;也就是說我們不分別。不分別,你用的是什麼?妙觀察智。我不用第七識,第七是執著,不執著;不執著,你就用平等性智。不用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是落印象,它不落印象;不落印象就是大圓鏡智。所以她的生活,她所用的,她用的是智慧,佛家講,她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她用四智菩提,所以她健康長壽,一點毛病都沒有。我們四十、五十腰酸背痛,人家一點病都沒有,完全正常。所以她說她是年輕人,這是名實相符,她真的是年輕人。

我親眼看到,我也就真正證明了,過去李老師跟我們說,中國醫學的根本典籍《黃帝內經》「靈樞」裡面所講的,人的壽命正常應當要活兩百歲,你壽命活不到兩百歲,是你自己把身體糟蹋掉了。我們同學問她:你會不會生氣?不會,一生沒有發過脾氣,沒有生過氣。她告訴我們,一分鐘的發怒,要三天才能恢復正常。這個話我聽了相信,我懂得。佛家、道家都講求養生之道,什麼是最健康?人的身體、心情跟大自然融成一片,這是真正養生之道,完全是合乎於自然的;七情五欲都是擾亂自然,破壞自然環境。在七情五欲裡面,七情是「喜怒哀樂愛惡欲」,我們佛法講「貪瞋痴慢」,最嚴重的,就是破壞力量最大的是瞋恨、是發怒,其它歡喜、愛好,這些是小的振動,破壞的面小,不是太嚴重的,都是會有傷害。

真正修道人,他心清凈,決定沒有五欲六塵的意念,所以人家長生不老。但是在接觸外面環境裡面,好象也有喜怒哀樂的表情,那是什麼?那是應付人情,不是真的有喜怒哀樂,那就是佛家講的「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你有憂慮,我總不能在這裡笑,在人情上講不過去;你有悲哀的事情,我也有悲哀的樣子給你看,而這是發自於內心,不是虛妄的。眾生喜怒哀樂,說實在話,他脫離了真心,虛偽的,這裡頭的道理很深,不是深入經藏,你體會不到。所以說清凈心,永遠生活在大慈悲的境界裡頭,這個人不老,這個人不衰,這個人不迷、不邪、不染,佛法講究竟圓滿殊勝功德,真實的快樂,是說的這個。凡夫沒有,讚歎你幾句,就歡喜得不得了;說幾句不好聽的話,要生好幾天的氣都擺不平,這都叫自殺,於自、於他都沒有利益。所以佛在經上常講世間人是可憐憫者,真的可憐!

這位老修女一生當中,有沒有遭遇這些事情?太多太多了,有讚歎她的,有毀謗她的,有侮辱她的。不管你讚歎也好,侮辱也好,她無動於衷,她不著心,決定不放在心上,決定不把它當作一回事,而一個心只有愛。她什麼宗教書都念,對佛教是特別有好感。她們教友說她:你怎麼常常看些魔鬼的東西?她的回答,她說:我看世界上所有的宗教都是一片光明。《華嚴經》上說,「圓人說法,無法不圓」,這是一個圓滿智慧人所講的。她沒有學佛,她實際上是菩薩,真的,一點不假,五戒、十善、三福、六度,要我給她打分數,都可以打滿分。

自己生活非常簡單,一天吃一餐,她的生活回歸到自然了。我們也有吃一餐的人,菜裡面還要放一些油鹽醬醋,還有一些調味,她統統都沒有,只有生菜,頂多生菜用水把它煮熟,什麼佐料都沒有,完全回歸自然。衣服,撿別人破舊的衣服穿,不是沒有錢,供養她的人好多。她說了,別人給我這麼多錢,是要我替他做好事的,替他修福的,這個錢自己不能用。衣服撿破舊的,她說,我要做一件新衣服來穿,打扮打扮自己穿得漂亮,世間還有很多人沒有衣服穿的,沒有飯吃的,這怎麼對得起他們?你就曉得她的愛心是真的,不是假的,愛一切眾生。我們天天講「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我們沒有做到,她完全做到了;「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她也做到了,學佛的好處,學佛的利益,從她身上我們得到見證,得到證明。生活那麼樣節儉,我們看起來好象很清苦,她在這個世間是第一快樂人,第一幸福人,沒有人能跟她相比。

她一百零一歲自己住一個房子,沒有人照顧,她照顧別人,每天都出去,有些貧窮清寒的人家,她都去幫助,都去照護。她告訴我,有人租房子房租繳不出,她去替他繳房租;有人家裡面水電費沒有錢繳,她去幫人繳水電費;沒有吃的,她就送米。我那天去看,她那個房子大概堆的有二、三十包米,人家送給她的;送給她,她去布施,到處布施。這是仁民愛物的好榜樣,修行證果,我們親眼看到了。我跟李居士說過,邀請她到居士林道場,在我們講經的時候,請她上台跟大家見見面。我們如果真正能夠接受佛法,依教奉行,也能像她這個成就,也能像她這樣真正幸福美滿。

她一生建了十幾個養老院,一生的工作,照顧老人,照顧病人,在佛法裡面講「無畏布施」,得的果報是健康長壽。所以我們看她,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她是以無畏布施為主,財布施、法布施是附帶的,總而布施,「一即是三,三即是一」,她以這個為主。所以這個果報展現在我們面前,我們對於佛陀的教誨深信不疑,應當要努力依教奉行,拓開心量,愛護眾生。所以她說,那天我們也問:你到底信什麼宗教?她說:我信愛的宗教。這話說得有道理,愛的宗教把所有宗教都包括了,一個宗教都不漏。言語簡單,義味無盡,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這兩句。

太上感應篇﹝第一九二集﹞

新加坡凈宗學會 / 檔名:19-12-192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掀開《感應篇》第八十五節:

【恚怒師傅。抵觸父兄。】

這兩句批註裡面講得很清楚,「此與慢其先生有別」,慢是輕慢,我們一般講,沒有把師父看在眼裡,「慢是無故而慢之」。這個地方『恚怒師傅』,「此是因教責而恚怒之也」。老師教訓學生,學生不服,心裏面恚怒,恚是心裏面的憎恨,怒是表現在外面。「古人事師之道,無犯無隱。」這四個字是古時候學生對待老師的態度。「凡有所教,皆當虛心和氣以受之,何可恚怒乎。恚怒者,必是薄德無福之人也。」這一段話我們應當記住。 現在世風日下,師道已經不存在,不但師道沒有了,實在說孝道也沒有了。今天的社會我們普遍可以看到、可以聽到,兒女不孝父母,學生不敬師長,已經形成了風氣。我們處在這個社會裡頭,應該怎樣去做,那就要問問我們自己,是不是想在道業上有成就。如果在道業上有成就,還是遵循古德的教誨;如果不希望在道業上有成就,那就可以隨順世風,所以自己要有一個了斷,我們自己應該走哪一條路。

老師的責備教誨,如果我們覺得老師錯了,古人有涵養的,他無犯無隱,我們涵養不夠的,可以向老師請教。老師的責備,我犯的什麼錯,我自己覺得我沒有犯錯,老師認為我犯錯,錯在哪裡,可以請老師講清楚、講明白。老師畢竟年歲比我們長,學識閱歷比我們豐富,看問題比我們看得深,比我們看得遠,這是實在的。有些時候我們自以為是,只看到目前,深遠處看,這才知道有過失,這是往往我們自己不能理解,而怨恨老師。諸位要知道,你怨恨老師,老師會不會教你?決定不會,老師對你很客氣,不會再教導你,因為什麼?你器太小了,你容納不下,於是乎老師不教了。

我在年輕的時候,親近李炳南老居士,追隨他老人家的學生很多,他對學生的教誨有區別,能夠接受責備,真的是無犯無隱,老師對他責備教訓就特別多,幾乎常常見面,常常聽老師的訓斥。如果有一、兩次表現不太願意接受的樣子,老師看出來了,從此以後不再說他,有過失也不說,為什麼?不跟他結怨。你常說,他又不能接受,而且有怨恨,這不就是結了冤讎?所以老師聰明,不跟人結冤讎,你能接受的我教你。這印光大師講:你一分誠敬,教你一分;兩分誠敬,教你兩分;你沒有誠敬心就不教了。上課、講學,你在旁邊旁聽就好了,絕不把你當作教學的對象。由此可知,損失在哪裡?損失在自己。

下一句:『抵觸父兄』。這八個字在佛法裡面講,是佛法的根本。佛法的教學是從孝敬開始,凈業三福諸位曉得,第一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佛法從哪裡開始?從這裡開始;佛法也是從這裡圓滿,成佛了,成佛是什麼?孝親尊師達到究竟圓滿,這成佛了。所以佛教以此為始,還以此為終。人家要問,佛教是什麼?孝敬而已矣!這是我們學佛的人一定要懂得的,學佛學什麼?就是學孝學敬。不孝不敬,無論他修什麼法門都不可能有成就,這是我們必須要懂得的。千萬不要認為凈業三福第一條四句,這個很淺,這就微不足道,那你就錯了。一切諸佛如來證得究竟圓滿的果位,還是這四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大家常常看到彩畫的佛像,佛的頭部有圓光,圓光上面常常寫了三個字,這三個字有用梵文寫的,有用藏文寫的,也有用中文寫的,這三個字是「唵、阿、吽」,表示圓滿。什麼圓滿?「唵」是身業圓滿,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慾,圓滿了;「阿」是口業圓滿,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吽」是意業圓滿,不貪、不瞋、不痴。諸位要曉得,這三個字就是十善圓滿,十善圓滿的這個人就叫佛陀,我們怎麼能把這個看作小事?甚至於一般人看作這是小小戒,小小戒無所謂,不知道小小戒的圓滿是佛陀,根!今天孝道、師道衰微了,我們如果真正發菩提心,真正想自利利他,從哪裡做起?就從孝敬做起,做出一個好榜樣給社會大眾看,你就是菩薩了,你就是在弘法利生。

我們去訪問許哲修女,這是一百零一歲的年輕人,我們在她住宅房間裡面去看,她的房間乾乾淨淨,什麼樣擺設陳設都沒有,我只看到她桌子上一張照片,床頭上一張照片,她母親的照片,我們就曉得她是孝女,自己一百零一歲了,寫字檯、床頭還不離開她的母親。孝親必定能尊師,孝親尊師必定能夠友愛一切眾生,菩薩!真菩薩,不是假菩薩。所以我說凈業三福、三皈、五戒、十善,我們現在人要來評分,她得滿分,她得一百分。她沒有受過三皈,沒有受過五戒,她全做到了,所以諸佛菩薩、眾神保佑她,這是事實。

我們今天一切作為弘法利生,我們這個小教室,為什麼把老師照片都掛在這兒,韓館長照片也掛在這裡,知恩報恩,念念不忘。我們能夠認識佛法,能夠理解佛法,能夠修學佛法,從哪裡來的?老師指導的。我們今天能有這點兒成就,韓館長三十年給我們修學的環境。老師好比是生我的父母,護法是養我的父母;老師能生,如果沒有人護持,沒有修習的環境,那還是枉然,還是一無所成。今天的社會大家所見到的是忘恩負義,我們要挽救這個社會,那一定要對症下藥。他忘恩負義,我們提倡知恩報恩;他輕慢、恚怒師父,我們對師父特別恭敬;他不孝父母、抵觸父母,我們要特別做出孝順給世間人看。這就是世尊在經典上常常叮嚀我們的,「受持、讀誦、為人演說」,演是表演,說是解釋,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看看古人是怎樣修學成就的,那些人是我們的榜樣,是我們的典型。在世尊教學當中,他們為我們作證,使我們聽到了、看到了,就能夠斷疑生信,能夠精進不懈,學業道業自然就有成就了。

古人所說的「父兄五倫之首,孝弟人道之先」,縱然父母師長不公平,有偏心,有偏愛,我們也決定要和顏悅色,承事受教,這是自己得利益。這正是印光大師所說的,「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所以無論世出世法,你求學能得多少利益,完全在你對於老師的尊敬,決定是成正比例的;絕對不可能有一個不孝父母、不敬師長,他會有成就的。諸位翻開歷史去看,一個也找不到,這個時候我們就要深深反省了。

批註裡面有不少的小故事,這些小故事都很能感動人,你不要把它看成神話故事,那你自己就錯了。故事頭一條,講明朝時候汪會道,我把這段文念一念,「汪會道,性穎悟」,很聰明;「書過目輒成誦」,讀書一遍就能夠背誦,天賦好;「八歲能文」,能文就是能寫文章,八歲就能寫文章;「然事師傅,則傲慢異常,稍拂意,則背師怒詈」,詈是罵,背後罵老師;「一日獨坐書齋,忽呵欠」,打哈欠;「口中躍出一鬼」,哈欠一打的時候,口裡吐出一個鬼出來,這個鬼指著他說,「汝本大魁天下」,大魁天下,在古時候考試中狀元,狀元叫大魁天下;「因汝恚怒師傅,上帝削去祿籍,吾亦從此去矣」,因為恚怒師傅,上帝把他名字勾消了,這個鬼也走了;走了之後,「尋翻故篇,茫然不識一字」,再看書的時候,不但記不住,連字都不認識了。

大家念這一段,你把它當神話看也可以,我們從這些地方深深去反省,這是反面的,後面還有幾則正面的,縱然老師多次的責備教誨,他還是溫和承事,這種人後來決定有成就。佛法是師道,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所以人不能孝順父母,絕對不會尊敬師長,道業學業當然就很難成就了。這是古今中外,在現前諸位只要細心去觀察,你就能明了,然後知道聖人的教誨是真實不虛,我們應當虛心去學習。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太上感應篇﹝第一九三集﹞

新加坡凈宗學會 / 檔名:19-12-193

諸位同學,大家好!上一個星期我到美國加州訪問,我們這個課程停了一個星期,今天我們開始恢復。這一次訪問加州,因緣是看了《慕西》四十一期,美國青少年犯罪統計的數字,我們這一次到舊金山、洛杉磯兩個地方實地去觀察,這個數字還在不斷的上升,這是一個危險的訊號。如果不能夠改善,這個世間的災難,許多人講的「末日」,很可能會變成事實。而今天改善,實在說,也不是一件容易事情。全世界每一個國家地區,由於二十世紀中葉以後,普遍的將人文教育忽視了,倫理道德忽視了,過分的著重在工商、科技、經濟上的發展,於是舉世之人,意識形態裡面,無一不是充滿競爭。諸位要讀儒書,孟子說得很好,「上下交征利,其國危矣」。今天不是一國,全世界每個國家,從上到下哪一個不在爭利!不擇手段去競爭,這不是國之危矣,這是世界危矣。

能挽救世間的劫運,還是要靠古聖先賢的教誨,但是現在有幾個人真正意識到。幾千年前這些賢聖,他們的智慧,他們的經驗,他們的方式,對現代社會能起作用嗎?還有價值嗎?存疑的人太多太多了。所以縱然有少數覺悟的人也不敢做,自己也很清楚,即使認真努力拚命去做,未必能產生效果。李炳南老居士往生前一天,抱著非常悲觀的態度,告訴學生世界亂了,他說諸佛菩薩、神仙下凡都救不了,唯一的一條生路,「老實念佛,求生凈土」。這是李老師最後的遺言,我們聽了非常難過,他說的話是實話。可是我們現在還在這個世間,看到眾生遭遇到這麼大的劫難,決定不能夠置之不問,這是講不過去的,我們要盡心儘力去做,盡人事而聽天命。怎麼個作法?印光大師已經教導我們,除了宣揚聖教之外,特別加強因果理論與事實真相的教導。所以我們看印祖一生,極力提倡《了凡四訓》、《感應篇》、《安士全書》,就知道他老人家的用意,這三樣東西確確實實能夠挽救劫運。

台北三重廖居士在那個地方極力提倡懺悔改過法門,編了一個「百過格」,幸之跟我們凈宗學會同學守則相應,大量的在流通,勸勉大家普遍的學習。台灣同胞如果能夠認真好學,決定是福不是禍,能夠轉禍為福。禍福是果報,善惡是業因,轉變一定要從因上轉變,能夠真正轉惡為善,轉迷為悟,就能夠轉禍為福。這個辦法要向全世界推展,最有效的工具,就是衛星電視的傳播。我這一次到北美,有機會與北美衛星電視傳播公司的董事長蕭先生、總經理見了面,他們對於這個世間的劫難都非常關心。我勸導他們,過去三十多年前,有人問方東美先生,美國是當前世界第一強國,但是從過去歷史上來看,再強的國家也會有滅亡的一天,所以有人向方先生請教,美國將來亡國,第一個因素是什麼?方先生毫無猶豫的立刻就回答是電視。電視的內容,這是社會教育,教這個社會,今天可以說從嬰兒就開始教,一出生的小孩兩個眼睛就瞪著電視了,這內容是教「殺盜淫妄」,所以兒童犯罪率會這樣高,與這個關係太密切了。

我提醒主持衛星頻道教學的這些負責人,電視可以毀滅這個社會,可以毀滅這個世界,現在還加上網路。同樣的,如果能夠反過來,它是個工具,利用這個工具宣揚正法,勸善規過,電視可以挽救社會,可以挽救這個世界,就在主持人一念之間。一念轉過來了,純善而無惡,不以營利為目的,以救世為目的,這個電視台就是道場,是諸佛菩薩的大道場,是所有一切宗教上帝神聖的大道場。這個電視台的工作人員,從領導到所有的員工都是菩薩,都是神聖的使者,他們來救度這個世間苦難的眾生,功德無與倫比,就像佛經上所說,三世諸佛來說也說之不盡。蕭董事長與總經理跟我的談話,他們也非常贊成,也真正有心想做。他有心提供時段,我們就要盡心儘力貢獻軟體,我們講經的這一些錄像帶,我們眼前機器設備還不夠理想,還達不到他們電視台所要求的水平,在這一方面我們努力改進,我們添加設備,希望我們也能夠認真努力盡到這一份責任。

許多地區同參道友見到我,也很同情我,也很能夠憐憫我,一直到今天我還是孤家寡人一個,許多同修擔心,「法師,你沒有幫手,你沒有後繼的人才」。當然我們現在在此地做培訓的工作,工作的效果沒有宣揚出去。佛法自古以來傳人數量都是有限的,在中國歷史上,傳法人最多的無過於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有四十三個人;而只傳一、兩個人,這一種情況非常之多。傳人難,古人所謂「可遇不可求」,但是有沒有?我們肯定有。如何能肯定?決定有佛菩薩再來的,那個不是普通人,普通人離不開自私自利,放不下名聞利養,所以不能契入佛境界,原因在此地。什麼是凡夫?什麼是佛菩薩再來?從這個地方我們就能夠觀察到了。乘願再來的人,決定能夠放棄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捨棄五欲六塵的享受。諸位在此地看到的,一百零一歲的修女│許哲,你們看她,這就是佛菩薩再來的。

凡聖都在一念之間,真正再來人,佛家常說有「隔陰之迷」,也會迷惑顛倒一段時期,但是這種人一接觸正法,他就覺悟,他就回頭了。我們在歷史上看,天親菩薩如是,在迷的時候毀謗大乘,覺悟了之後,偏贊大乘,回過頭來了。在中國我們凈宗的大德,我們在傳記裡面看蕅益大師,這了不起的人,沒有回頭的時候,偏贊儒家,毀謗佛法。就是連最近給我們示現的印光大師也不例外,學佛之前跟學佛之後完全是兩個人。有人回頭早,有人回頭晚,這是過去生中善根福德因緣不相同,早晚他會回頭,這個人就是再來人,一回頭就是乘願再來。這個意思,我們在講席裡面多次的說明過了,沒有回頭他是業障的凡夫,回過頭來他是佛菩薩再來,他的形象會有一百八十度的改變,捨己為人。

我們今天在居士林,諸位看到李木源居士,這個人是回頭了。年輕的時候,他也跟普通人一樣,業障習氣也很重,他告訴我喜歡吃肉,一餐沒有肉就吃不下去飯,吃得那個肚子像彌勒佛一樣,你們如果看到他早年的照片,跟他現在完全不相同,吃了一身病。真的,回頭是岸。他今天能夠無私、無條件為佛法服務,為一切苦難眾生服務,做出別人做不到的事業,團結宗教,和睦族群,消弭世間的劫難,全心全力為社會安定、世界和平、人民幸福,付出全部的貢獻。沒有自私自利,沒有名聞利養,這是我們眼前護法的一位大德;他不但護佛教,他護所有的宗教。我們看在眼裡,要認真學習,自己天天要反省,改過自新,前途自然呈現一片光明。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太上感應篇﹝第一九四集﹞

新加坡凈宗學會 / 檔名:19-12-194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看《感應篇》第八十六節,批註也只有兩句:

【強取強求。好侵好奪。】

批註裡面前面兩段很重要,也很有意義。什麼叫『強取強求』?「分所不當得,而必欲得之,謂之強」。分是本份,你本份裡面不應該得的,這裡面的範圍就非常廣,把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都包括在其中了。你不應當得的財富,你一定要得到;不應當得到的地位,你也一定要奪得,這就叫強;凡是屬於這一類的。其實這合不合乎因果的道理?決定不符合。如果這個事情是真的,命里沒有的,我一定要得到,真的會得到了,因果定律就被推翻了。不但佛法給我們說,世出世間的賢聖,一切宗教裡面的神聖,無一不是闡揚因果的真理。換句話說,你本份不應該得的,你現在勉強一定要得到,你果然得到了,還是你命里所有的。換句話說,所謂「分所不當得」,是你現前;換句話說,譬如說財富,財富你命裡面有,不是你現前得到的,也就是說時節因緣沒成熟,你偏偏在這個時候爭取,你得到了,你所得的財富,可能是十年之後,二十年之後,三十年之後,你會得到,你現在不過是提前拿到而已,依舊是命里所有的。所以諺語有所謂「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強求也強求不到的。

世間自古以來,中國、外國強求的人太多太多了。如果一百個強求的人,一百個人都得到了,那這似乎是有道理的;一百個強求的人,真正能得到的一、兩個而已,可見得這不是真的。我們從這個地方很冷靜的去觀察,《了凡四訓》裡面跟我們說得很清楚,對於因果的道理,因果報應事實的真相,說得很透徹,舉了許許多多的例子,我們應當把它參透,然後希求的這個念頭自然就息掉,就沒有了。這是「強」的意思,勉強的意思。

底下又說,「以人供我曰取,以我幹人曰求」。別人供養我的這是「取」,我求助於別人這是「求」,都不能夠勉強,佛法給我們講的隨緣隨份,這是真正明理的人。「以詭計暗取曰侵,以勢明取曰奪。如此得來,自難消受,將必並其本有者而失之矣」,這個話講的真實不虛。以你的陰謀、詭詐、欺騙而得到的,這是『侵』,侵略別人,以你的勢力,你的權力,你的地位,明目張胆奪取的。這些事古今中外,尤其是現代的社會,幾乎成了普遍的風氣,能夠強取強求,能夠侵犯別人,奪取別人,社會上尊之為英雄好漢,大家都佩服,他行,他有辦法。沒有想到你奪取來的是一時,你能夠享受幾天?禍患就在後面。我們看到的後患是你犯罪了,你被判刑,在佛法裡面說這是現報;現報完了之後,還有後報。現報,佛法裡面用個比喻叫花報;好比說開花了,花開後面就結果,果報。這些人在花報裡面,我們所看到的很不好,可是世間人不知道警惕,果報都在三途,地獄、餓鬼、畜生。人,實在講迷惑顛倒,不知道因果之可畏。

接著他給你舉了許許多多的公案,我們一般人講的故事。第一條「鄭瑄曰,余觀錢之為物,人所共愛,勢所必爭」,後患無窮!這不必要很高深的學問,也不必很廣的見識,只要我們冷靜去觀察,都在我們眼前。中國人造字,古人造的文字,文字含著有高度的智慧。「錢」,錢是會意,在「六書」裡面它屬於會意。你仔細看看那是什麼意思?這一邊是「金」,金錢;那一邊是「戈」,戈是武器,不是一個戈,兩個在相爭,這叫錢。換句話說,錢的意思就是為了財富而鬥爭,你說這個東西多麼可怕!古人造這個字,讓你看到這個字,你就曉得趕快遠離、避開,這是禍害,不是好東西。即使在我們佛門同修當中,有些人雖然學佛了,名利還沒有放下,兄弟姊妹還為了財產、為了遺產上法庭,六親不認,只認得錢。實際上錢他也沒有真正認識,他真正認識了,他就不爭,他就放下了,所以想一想這個東西多可怕。

我們中國古代的老祖宗,有智慧,真有學問,遺留給後世子孫真正的財產是智慧,是經驗、教訓,表現在文字元號之中,讓你看看,你就覺悟,你就體會到,你就懂得怎樣生活,怎樣處事待人接物,才能夠得到真正的幸福。印祖(印光大師)觀察現代世間人缺少智慧,這些智慧符號擺在面前,看不出它的意思,所以依舊是迷惑顛倒,想錯了,做錯了,結果是不善的,結果是悲哀的。於是極力提倡因果的教育,他用《了凡四訓》、《感應篇》、《安士全書》,用這三種東西做教材,教導初學。《了凡四訓》是教我們認識因果的道理與事實真相;《感應篇》幫助我們辨別是非邪正,使我們有一個斷惡修善的標準,先教給我們立足於人天道,不至於墮落三途,這是諸佛菩薩對一切眾生真實慈悲的教誨;然後再進一步幫助我們破迷開悟│《安士全書》。

世間人沉迷在殺生好食,口腹的慾望不能夠克服,貪吃一切眾生肉,感召來世間的刀兵劫,我們現在講戰爭、人禍,從哪裡來的?從殺生吃肉來的,所以佛勸人不吃眾生肉。如果你說沒有肉食,我們身體得的營養不足;諸位昨天看到許哲居士,她昨天皈依的,一百零一歲了,一生素食,她是屬於「胎里素」,一出生聞到葷腥她就嘔吐,她有強烈的反應,所以一生素食。中年以後,生活愈來愈簡單了,昨天你們聽她自己說的,她一天吃一餐,就是生菜。生菜煮一煮、炒一炒不好嗎?太麻煩了,浪費很多時間,所以生活愈簡單愈好。

我過去跟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居士三十多歲才開始學佛,他學佛沒有多久就素食,而且也是一天吃一餐。他跟許居士不一樣,他吃的不是生菜,是煮熟的,生活非常簡單。他有個小鍋,帶把的小鍋,鍋、碗都是一個,為什麼?省麻煩,要洗,一道洗完了,這鍋碗統統洗乾淨了。他是山東人,喜歡吃麵食,所以生菜下面,一餐飯十分鐘就夠了,不浪費時間。我在台中看到他那種生活方式,我就學會了,我在台中住十年,其中有五年的時間,我學習李老師的生活方式一天吃一餐,我也買一個帶把的小鍋,我煮這一餐飯需要多少時間?五分鐘,五分鐘水就燒開了。面,我們都很喜歡吃大陸叫挂面,台灣叫線面,很細的,這營養好。放到開水裡面一滾,然後火就熄掉,菜也不必切,掐斷之後放在裡面,鍋蓋子蓋起來,五分鐘它就燜好了,所以用的燃料很節省,一餐飯十分鐘就解決了。

我們看到這位許哲居士,她比我們更簡單,她完全吃生的。我們仔細一看,她家裡有沒有廚房?有,廚房裡面乾乾淨淨,一塵不染,就知道她廚房大概是燒水的。人家活了一百零一歲,你們大家昨天看,她的身體跟年輕人一樣,她跟別人介紹,她說「我是一百零一歲的年輕人」。昨天請她表演打坐,你看她雙盤動作多快,坐的姿勢多麼標準;是在講堂裡面不太方便,沒有要求翻幾個筋斗給大家看看。你看人家耳目聰明,看報紙,看那麼小的字不需要戴眼鏡。非常喜歡讀書,常常讀書讀到兩、三點鐘,忘了睡眠的時間,她睡得很少。工作量絕不亞於現在任何一個年輕人,每天還要到處去奔波,照顧那些病的人,窮苦的人,幫助他們。一般人去看她要預先約時間,不約時間不知道她到哪裡去辦事去了。

由此可知,我們平常所講的健康維生素,在她全是假的,她沒有這個概念。她一餐吃生菜,油鹽醬醋統統沒有,她都不吃,糖也不吃,幾十年如一日。我們一般人身體缺少這一樣,缺少那一樣,這身體會產生毛病,人家什麼都不要,身體那麼健康。我們如果不吃鹽,不吃油,馬上問題就來了;她可以不必要,這是什麼個道理?佛法裡頭有一句,「一切法從心想生」,你心裡想著,「我沒有吃鹽,恐怕身體發軟」,身體就軟了,就不行了。從心想生!她心地清凈,她什麼都不想,所以人家那個身體完全回歸到大自然。我們不吃油,不吃鹽,不吃糖,這個身體養分就缺乏很多,這就有病,身體就不健康。你仔細看看牛羊,牛羊天天吃青草,它吃什麼油?它也沒有吃糖,它也沒有吃鹽,它身體很健康。從這個地方證明,佛所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是決定正確的。我們一天到晚胡思亂想,所以把這個身體搞壞,想的時間太久了,養成習慣,變成習氣,稍稍缺乏一點,這身體一檢查毛病就出來了。可是可以回頭,只要你有決心,慢慢的改變我們的生活習慣,改變我們錯誤的認知,恢復到自然,身體自然就健康長壽。

所以我看到她,我對於佛家講的「富貴」的意思,了解得更深入,更透徹了。許許多多人對「富貴」兩個字的認識不清楚,狹義的解釋,所以說到佛家的富貴,大家都搖頭。但是現在說佛家富貴,大家還能夠相信,為什麼?出家人都很富有,住的是宮殿房子,比一般人是好。可是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那富貴從哪裡講起?三衣一缽,日中一時,樹下一宿,天天出去托缽。那個富貴我們怎麼講法?看到許哲居士我們明白了,「富」是你物質生活不缺乏,一天吃一餐夠了,不缺乏這就是富足,富是知足;「貴」是受到社會大眾的尊敬,不一定有地位,不一定有權勢,大家都尊重你,這是貴。不但大眾尊敬,千年萬世,只要提到你這個人,人人都尊敬,這是真正的富貴,帝王將相所不及,沒有法子跟你比。這一些是宇宙人生的大道理,我們要細細去參究,明白了,要認真努力學習,把競爭的念頭要化解掉,慾望不但要降低,融化了,沒有了。

你昨天看許哲居士,她的慾望沒有了。昨天我們講四十八願,講到「不貪計身願」,很相應,我執放下了。我執放下了,最低限度是證須陀洹果,須陀洹是位不退,決定不會退到凡夫位;三不退裡頭,他得到位不退。所以她相信老天也會保佑她,她有這個信心。我們要有信心,佛菩薩會保佑我們。如果你「我」沒有放下,佛菩薩想保佑你也無能為力,為什麼?不相應,必須破我執,跟佛菩薩才有一條管道相通,才能得感應,這個道理要懂。那「身」是什麼?我昨天說得很清楚,身是「工具」,不是「我」,是我為一切眾生服務的一個工具,把它當工具看待,不要把它當作我。「我」是什麼?虛空法界是我,一切眾生是我,我用這個工具來成就我,來服務於我,這就對了。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太上感應篇﹝第一九五集﹞

新加坡凈宗學會 / 檔名:19-12-195

諸位同學,大家好!昨天講到《感應篇》第八十六節:

【強取強求。好侵好奪。】

這些惡行惡業,都是從一個錯誤觀念上產生的,這個錯誤觀念就是佛經上講的「我執」。佛在經上常講,執著要是不能夠打破,永遠不能夠脫離六道輪迴,無論怎樣用功,修學什麼樣的法門,總在六道裡面流轉,永無出期。凡聖的分水就在這個地方,破了我執,這就是聖人;沒有破我執,就是凡夫。為什麼「我執」這麼難破?這是一個根深蒂固的錯誤觀念造成的。六道凡夫起心動念都執著這個身是我,這錯誤的見解;「見惑」,就是錯誤的見解,你看錯了。身不是我,我在哪裡?我是什麼?實在講真理就在眼前,就在當下,可惜我們不覺悟。我們伸出一隻手,我的手,我的腳,我的眼睛,我的耳朵。這身體?我的身體。擴展到外面,我的家庭,我的父母,我的兄弟,我的朋友,我的城市,我的國家,我的世界;再擴展,我的虛空。我在哪裡?我說了這麼多,諸佛菩薩也是這個說法,我們會么?我的,只要把那個「的」去掉,「我」不就現前了。你真正把「我」找到了,你就成佛作祖。凡夫就在「我的」裡面迷失了,一旦覺悟,才曉得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就是我。

佛家講「三德密藏」,三德密藏裡面有「常樂我凈」,有真我,不是沒有我,有!「我」是什麼意思?佛經上解釋很多,通常講有八種意思,八個意思裡頭最重要的有兩個:主宰的意思,自在的意思。主宰是宗教家裡面講的造物主,自在是《華嚴經》上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那是「我」的意思。諸佛菩薩有,覺悟的人有,我們迷惑顛倒的眾生有沒有?有,並沒有失掉,只是迷失了,雖有而不覺不悟。佛講「三德」,法身是我之體,般若是我之相,解脫是我之用。佛又說「三身」,法身是我之體,報身是我之相,應化身是我之用。我們可以這樣說,法身是我的體,報身是我的相,應化身是我的用,這說出三法。我們套惠能大師的話來說,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什麼叫佛法?佛法是覺悟之法。如果你落在「法、報、應」三身裡面,你分別有三身,執著有三身,你是迷而不覺。覺悟的人,曉得三身是一身,一而三,三而一。言說有三,事實是一,那個「一」是什麼?一是我。三是什麼?三是我的,「我的」有三,「我」只有一個。

這個關口瓶頸要突破,突破之後,才真正像《金剛經》上所說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我們要問這「四相」到底有沒有?有。「我相」,佛所指的眾生誤會身是我;「人相」,人相是指與自己對立的一切有情眾生;「眾生相」,包括十法界依正莊嚴,一切諸法都是緣生的,緣生法就叫做眾生,它怎麼沒有相;「壽者相」,是過去、現在、未來三際,所以四相把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都包括在其中,一個都沒有漏。這些法相皆是因緣生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有沒有障礙?沒有障礙。不但理無礙、事無礙,實際上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所有這些障礙從哪裡來的?障礙從執著來的。四相明顯的展在我們現前,我們跟四相是一體,是一不是二。如果你執著這個相,你在法相、法性上起了妄想分別執著,這叫著相,嚴重的著相。如果離開了執著,執著放下了,還有分別,這也是著相,著相的程度比較輕一點。分別也沒有了,還有妄想,妄想跟分別有差別,分別是有意識的,妄想是無意識的,那就是還有很輕的執著,極其輕微的執著,都叫迷。

佛在經上講「無我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那個「無」是無有妄想,無有四相的妄想,無有四相的分別,無有四相的執著,你就證得三德,「法身、般若、解脫」你就證得了。法身有「常樂我凈」,般若有「常樂我凈」,解脫裡面也有「常樂我凈」,會么?會了就破迷開悟,轉凡成聖。我們學佛,不但學佛法,過去儒家教學都講求「悟處」,我們常聽老人講的「悟性」。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有沒有悟處?你能悟得多深?你能悟得多廣?我們今天為什麼不悟?就是沒有做功夫。什麼是功夫?放下分別執著是功夫。經讀得多沒用,佛念得多也沒用,咒念得多還是不管用。什麼東西管用?看破、放下管用。看破是真學問、真智慧,放下是真功夫。頭一個放下「我」的執著,看破是真正認知,這個身體是什麼?是「我」的工具。什麼工具?為「我」服務的工具。我這個話講的大家不太好懂,我再加一個字進去,你就好懂了。為「我的」服務工具,是不是好懂些了?為我的家庭,為我的國家,為我的世界,為我的一切眾生,為他們服務,這是工具。

說「我的」,這裡頭就有能有所,是第二義,不是第一義。「我的」那個「的」字去掉,就第一義了。換句話說,這個工具是為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服務的,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就是我,誰懂得?諸佛如來懂得,諸佛如來證得了。佛教導我們,沒有別的,也是要教我們證得。如何證得?放下就證得了。所以諸位要曉得,「法身、般若、解脫」,「法身、報身、應化身」,是自性本具的德能。《華嚴出現品》說得好,「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如來是法身,智慧是般若,德相是解脫;要是以三身來說,如來是法身,般若是報身,解脫是應化身,一切眾生皆有,「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雖然不能證得,你不可以說他不是如來,你不可以說他沒有三德密藏,他沒有三身,不可以說。他一切都具足,只是現在迷而不覺罷了!一旦覺悟,他跟諸佛如來是一不是二,決定沒有差別,這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看破了,你就破迷開悟,就轉凡成聖,佛經上講的「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盤」,你聽了會會心的大笑。

今天我們這一關就是沒有辦法突破。可是諸位要曉得,這一關不能突破,不但不能自度,也沒有辦法度人。要想自度度人,自度是自己覺悟,度人是幫助別人覺悟,你要把這一點抓到,無量智慧,無量德能,應念而生,你得大自在。我們現在要問,我也很想悟入如是境界,這個境界是諸佛的境界,如來果地上的境界,從哪裡下手?從放棄自私自利,放棄名聞利養,放棄貪瞋痴慢,一心一意為一切眾生服務,只要看到眾生有需要的,盡心儘力去幫助。用什麼態度幫助?眾生是主人,我自己是僕人,用這個態度去做,要以孝順心、恭敬心為社會服務,為人民服務,為一切眾生服務,這個人就是佛菩薩再來的。

今天時間到了,我講這一段話非常非常重要。這一段話古大德他不肯講,不是他不會講,為什麼不肯講?大慈大悲,講出來之後,把你們的悟門堵塞了,所以他不講,他用種種暗示的方法叫你豁然大悟。我今天是被逼得不得已,沒有法子不講,為什麼?看你悟不了,沒法子悟入。希望大家把這些話,我們有錄像,多看看,多聽聽,多想想,關鍵就在放下,放下就突破了。放下之後,要以真誠的慈悲,我們常講十二萬分的熱忱,為社會大眾服務。放下決不是消極,放下之後比什麼都積極,那是真放下了。如果放下消極了,那是假的,那他沒有懂得這裡面真正的意思,決定沒有悟入,這是誤會,不是悟入。悟入的人決定積極,誤會的人消極了。好,今天就講到此地。

太上感應篇﹝第一九六集﹞

新加坡凈宗學會 / 檔名:19-12-196

諸位同學,請看《感應篇》第八十七節:

【擄掠致富。巧詐求遷。】

《彙編》批註第一行我們念念。「所謂擄掠,非因兵火,安得有之。然居官吞剝百姓,私竊公帑,豪強重利舉債,皆擄掠也。以此致富,悉出家破人離,妻啼子泣之餘,豈能安享」,這一段已經把『擄掠』的意思說得很透徹了。這個在佛家裡面就是屬於「盜戒」,盜戒的範圍非常廣泛,不論用什麼樣的手段方式奪取別人的財物,或者是剝削別人的利益,都是屬於盜戒。盜戒果報之嚴重,如果不是佛說,世間人確實沒有法子理解。

佛在經論上說得非常清楚,也說得很多、很詳細,如果我們盜一個人的財物,結罪比較輕,將來還債還一個人的。如果是公共的設施,像世人所謂的貪官污吏,他所侵奪的是人民的稅收,國家的財物,結罪將來要還債,所有納稅人都是他的債主,這個事情就麻煩大了。我們要看看債主是誰?債主有多少?國家的公共設施,債主是全國人民,你說怎麼得了!什麼時候你能夠還清?比這個更嚴重的,佛講「常住物」,就是僧團裡面的財物。《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頭說得好,佛說五逆十惡之罪,佛有辦法救度,盜常住物佛不能救。為什麼?寺院裡面公共設施這些財物,它這個範圍就是十方常住,債主比一個國家人多,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出家人都有份,這個債主的數量,比我們整個地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還要多很多很多倍,這個數字沒有人能夠計算。但是今天侵奪寺院庵堂財物的,不知道這個利害,不曉得這個果報。我們讀佛經,深入經藏,才明了事實的狀況。

佛教我們布施,教我們放下。布施是福德之因,你能夠修因,當然就能夠證果,你能夠得果報,經論裡面說得太多太多了。施財得財富的果報,所以財富決定不是以不正當的方式可以取得的,這前面我們也說得很多了,任何手段取得的財富,都是你命中所有的;你命中沒有的,什麼樣的手段你也得不到。這個道理,諸位應當多多去研究《了凡四訓》,《了凡四訓》流通得很廣,這一個小冊子很容易獲得,細心去讀,仔細去研究,你就明白了。

人、六道眾生,誰沒有慾望?誰不想得財富?誰不想得聰明智慧?誰不希求健康長壽?這是六道眾生的大欲。「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佛教給我們求得的道理,教給我們求得的方法,如果我們如理如法的修學,你一定能夠稱心如意,你所希求的決定能夠得到。如果是非理的祈求,這一段所講,這是「奪志之惡」,違背了道理與方法,所以縱然得到還是命里有的,你說這是不是冤枉?不過是把命中所有的提前得到了。譬如說你命裡面發財,五、六十歲才發財,你用不正當的手段,三、四十歲就得到財富了,提前了,只能做到這個。但是你所造的罪業,把你命中應該所得到的,或是財富,或是聰明智慧,或是健康長壽,都已經打了很大的折扣,實實在在是得不償失,我們應當深明其中的道理。

眾生何以造惡?眾生造惡這情有可原。何以出家人修學佛法,甚至於佛門四眾老修行人,還是不能夠斷惡修善,依舊是明知故犯,這個原因何在?我們細細的去思惟,都是阿賴耶識裡面,無量劫來熏習的惡習氣在作祟。這個惡習氣,就是自私自利,使我們明知故犯,造作更深重的罪業,自己不能夠覺察,到果報現前的時候,後悔來不及了。而果報現前之快,也是我們往往疏忽了,這一口氣不來,果報就現前,你說多可怕!我們如何對付自己惡習氣?必須要看破。我昨天早晨跟諸位說的,幫助大家看破的一個方法,方法無量無邊,我只舉一個例子來說,說明一切眾生執著這個身是我,是決定錯誤。在這個身相當中,我確實不可得,為什麼要為這個不可得的身相,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這個身相是我所,不是我。一切眾生迷惑,根本的迷惑就在此地,把這個身相執著以為是我。我們應該怎樣把這個謎揭穿,把這個謎底揭開,你什麼時候找到真我,你就是法身大士,你就是諸佛如來。

宗門裡面常講「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本來面目就是真我。這個東西是我所,不是我,我們要把它辨別清楚。我所有的,這是個工具,佛在大乘經裡面說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前五根是物質,末後一條那是心理,身心裏面都沒有我。西方哲學家說,「我思故我在」,他已經知道物質里沒有我,那什麼是我?我能夠想,我能夠思惟,這個思惟、想像的是我,其實還是錯了。思惟是什麼?我的思惟,我的想像,還是屬於我所,不是我。換句話說,我們今天講從物質現象,從精神現象裡面,都找不到我,物質、精神都是屬於我所有的,是我所,不是我。我昨天跟同學們說,我所拿掉,我就現前,真相就顯露出來了。

真的我是什麼?虛空法界一切眾生,那是真我。我們在很多宗教書籍裡面看,也看到這個意思,真我只有一個,他們稱為造物主,稱為神聖,佛教裡面稱為自性,稱為法身,那是我;從我變現出無量無邊一切眾生,虛空法界都是我所。我既然是一,我所是從我變現出來的,你們想想看,一切諸法怎麼會不平等?佛家有所謂「平等真法界,無佛無眾生」,這個「無」是無妄想分別執著,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真相才現前。佛家講善惡,究竟的標準在此地,與性德相應的是善,與性德相悖的是惡。相應的是什麼?悟,相悖的是迷。通常我們講斷惡修善,這是對初學,不究竟;究竟說法是轉迷為悟。迷就是惡,悟就是善,佛家的教學自始至終,沒有離開這個原則,沒有離開這個目標,所以這是至善圓滿的教育。果然轉迷為悟,《感應篇》裡面所說的一切惡,全都消融了;《感應篇》裡面所說的一切善,自自然然就圓滿。

這是過去宗門教下的祖師大德們,常常說的「從根本修」,根本就是迷悟。迷悟之相,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提示,一念起來為自己,就是迷;一念起來為虛空法界一切眾生,那是悟。為自己是私,為眾生是公。大公無私,這個人覺悟了;還有一絲毫私心在裡面,這個人沒有覺悟,不是究竟覺,不是圓滿覺。迷,分分在減少;悟,分分在增加,所以大乘佛法裡面才說菩薩有五十一個階級,五十一個階級從這兒來的,小乘四果四向也是從這兒來的,所以我們一定要知道這些事實真相。果然覺悟過來,就是佛家講的「乘願再來」。迷的時候是業力,業力在作主;悟的時候,就是願力作主,願力作主就自在。我們用這個工具,成就無量無邊功德,也不執著功德之相;迷的時候,這個工具造無量無邊罪業,可見得關鍵都在迷悟。迷的時候,對於事實真相茫然無知;悟的時候,對於宇宙人生真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自然轉惡為善。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太上感應篇﹝第一九七集﹞

新加坡凈宗學會 / 檔名:19-12-197

諸位同學,大家好!《感應篇》第八十七節:

【擄掠致富。】

這個意思大家懂了。

【巧詐求遷。】

『遷』是什麼意思?現在講陞官,得到更高的職位;從低的職位攀升到高的職位,這叫「遷」。他求取這個職位,是用不正當的手段,現在這個社會裡面,這種事情太多了,無論是國家的機構,或者是私人的公司,以不正當的手段謀取更高的職位升遷,我們到處都聽到,甚至於看到這些事情。往年我在台北,教育部有一位官員,跟我也是老朋友,虔誠的佛教徒,有一天他來告訴我,他說教育部有一個單位主管出缺,他有資格爭取,問我應不應該爭取。我就問他,你爭取這個職位,目的何在?他說無非是想多替國家,多替社會做一點事情。我說你這種居心,你可以爭取。如果是希求升官發財,這個地位高了,俸祿拿得多了,甚至於還為非作歹,收取不應當的賄賂,那就不應該爭取,你要爭取就錯了。他聽了我的話之後,他也很積極爭取,以後沒有爭取到,告訴我,我說沒有爭取到也好,為什麼?你少操心,少勞碌。爭取到了,盡心儘力替國家、替社會多做一點事情;爭取不到,自己悠閑自在,而又何樂而不為之!但是這個機會你不能夠錯過,如果你不爭取,你是消極,那表示什麼?你為社會服務的心不切。你爭取,爭取不到,你很自在,緣不成熟,落得清閑自在。這個人就是趙福崇先生,現在早已經退休了,住在加州沙加曼多。

職位不容易掌握,古人講「不易居」,居在這個地位上,你有職責,必須盡忠職守,把你的分內事情做好。你做得有成就,有成績,你的長官看到了,自然會提拔你,按照你的功績升遷,按照你的資歷升遷,這是正常的。如果在同僚當中,想方設法障礙別人,甚至於打擊同僚,這是古今中外都有,我們過去也做過這些事情,也親身體驗到,這些都是造作很重的罪惡。別人真的被你障礙住了,還是他命中沒有的,命里有的,你障礙不住;命里沒有的,你想給他,他也得不到。這個理就很深了,知道的人不多。縱然熟讀《了凡四訓》,熟讀《感應篇》之人,境界現前,自己還是做不了主,這個原因到底在哪裡?是非人我、貪瞋痴慢、自私自利的惡習氣沒有拔除,境界現前還是隨順你的惡習氣,沒有隨順聖賢的教誨,這個不是修行人。修行最低的限度,是要把自私自利、是非人我、貪瞋痴慢放下;勉強放下,也好!哪一個修行人在開頭不是勉強壓抑自己?

隨順聖教,總得有一段時間,才能夠趨向自然,這裡面你功夫就得力了,感覺得不十分勉強了。到功夫得力的時候,法喜就生起來了,法喜充滿!可是最初要不克服自己這一關,那你決定做不到。換句話說,你功夫永遠不會得力,永遠還是隨順煩惱習氣,見到別人得到利益,升遷了,得到高位,得到榮譽,你的嫉妒還是免不了。這個時候我們自己要警惕,要有高度的警覺,還有這個念頭生起來,自己立刻要曉得又再造罪業了。雖然沒有這個行動,這念頭就造罪業,意業!幾時看到別人榮耀,別人得利益,我們生歡喜心;別人遭遇困難,我們有憐憫心,這個功夫才真的得力,你的念頭真的轉過來了。轉,不是在口頭上轉,是在心地、是在境界裡面轉,用心要純正。

為一切眾生服務也都是緣份,緣份不到,慢慢等待,佛家常講「佛不度無緣之人」,諸佛如來尚且如是,我們著什麼急。緣很複雜,佛菩薩那一邊沒有障礙,障礙在眾生,我們總要曉得,總要清楚,眾生那一邊的機緣沒成熟。所以你看看古大德給我們做的榜樣,緣不成熟的時候充實自己。儒家也說,緣沒有成熟,獨善其身,充實自己;緣成熟的時候,兼善天下,為天下人服務,這叫兼善天下。諸佛菩薩亦復如是。至於機會,我們佛法裡面講機會,有很好的機會,很好的緣份,給你做事情,我們要認真努力。就像現前的「彌陀村」,李會長積極在爭取這個機會,機會真的爭取到了,我們每個人都非常辛苦,這麼大的規模,我們工作量又增加了;爭取不到,沒有這個機緣,我們省事。可是不能不積極爭取,不積極爭取,你沒有慈悲心;積極爭取,緣不成熟,這情有可原。

這是佛弟子對於「求遷」,求遷在我們佛門裡面來說,求機緣,有機緣為眾生服務,做出更多的貢獻。我們是在求,也常常求佛菩薩加持,使我們有機會盡心儘力為佛法、為眾生、為社會服務。可是眾生要有福,眾生的福德這個時候沒有現前,它就有障礙,所以這個緣就很複雜,不是個很單純的。我想幫忙,想幫你忙,他對方不接受,誠心誠意幫助你,他對你疑惑,他對你打了很多問號,對你不信任,這緣不成熟。不成熟的時候充實自己,提升自己的境界,等待因緣成熟。在等待當中,我們也可以以一些善巧方便,促進因緣成熟。這個促進是什麼?促進是增上緣。諸佛菩薩無量劫來教化眾生,他的這一套方法,我們要細心觀察,要好好的學習。總而言之,不論是世法、是佛法,都要以真誠處事待人接物。

諸佛菩薩為我們示現的德行,總結就是天天改過,天天反省,天天改過,從初發心到如來地,天天如是。等覺菩薩每天還在反省、檢點、改過自新,所以人家能夠圓成佛道,我們今天功夫不得力,就是在這一個層次上疏忽了,沒有認真反省,沒有認真去改過。古大德常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在佛法裡面講人不是佛,縱然是等覺菩薩還有過失,比世間人說得更要嚴格,更要徹底。所以我們讀《華嚴》清涼、李長者的註疏,他為我們說出來,佛法無論大小乘,無論是宗門教下,顯教密教,講到修行的總綱領,懺除業障而已矣!這話講得有道理。懺除業障,《金剛經》上講「離一切相」,斷一切惡;「布施供養」,這是修一切善。要是問佛家講的修行,這兩句話就包盡了,一個「懺除業障」,一個「廣修供養」,就盡了。確實從初發心到如來地,無論是哪一個法門,無論是哪一個宗派,這是修學的總綱領,總原則。

『巧詐求遷』,一看就曉得這是凡夫,迷惑顛倒的眾生,他才幹這個事情;真正覺悟的人,真正明白的人,決定不幹這個事情。真正為社會、為眾生服務,佛家講的布施供養,什麼樣的身份都能做,不一定要有地位、要有權勢;沒有地位,沒有權勢,照樣可以做。中國古代的時候,有些同學念書國文里念過「武訓」,武訓是個乞丐,乞丐也能作聖人,乞丐也能作佛菩薩,他每天在外面乞討,那一點錢逐漸逐漸攢起來,他辦了不少學校。在我們佛家講,那個乞丐是佛、是菩薩,不是凡人。在儒家眼光裡面,那是聖賢,不是普通人。

由此可知,何必要爭取社會地位?現在我們看到這一句話,你在這幾天的報紙裡面,諸位自己細細去看,台灣總統競選,「巧詐求遷」!甚至於美國總統今年也在競選,十一月間投票。最近我們也看到德國的,許許多多國家地區,都在爭取這個職務。現在人講「爭」,競選、競爭,這個跟我們中國文化完全不相同,我們中國文化是「讓」,哪裡會有「爭」的道理!上古時代的許由,這諸位在國文裡頭念過,人家要請他來做國王,他聽說了趕快逃到深山裡面去隱居。現在人還要爭,他不要,為什麼不要?責任太重,這個事情做不好就不得了。做好了,是你的本份,你應該要做好;做不好,就是罪過,所以這個事情平心而論,吃力不討好。三國時代諸葛亮,還要人家三顧茅廬才肯出來,你就想一想,這些真正是讀書人,真正是明理的人。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不在其位,自己的生活逍遙自在;一旦得到這個職位,那就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世出世間的職位都不好爭,在我們出家人,這寺廟的住持,寺廟裡面的執事,這個好爭的?住持、方丈這個職位比作總統還難做,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住持正法,教化一方,你的職責要教這一方的眾生斷惡修善,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在你肩膀上,你要沒有能做到,你就有虧職守,那就該墮落,這個事情好乾的?印光大師一生不作住持,什麼意思?告訴我們這個職責不容易做,做得不好過失太重了,依照佛法戒律裡面來說,這是墮地獄,極重的罪業;做好了,無量功德。住持、方丈就像學校的校長一樣,你怎樣把這個學校辦好,利益一方眾生。所以「巧詐求遷」的意思無限的深廣,我們要細心去體會。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太上感應篇﹝第一九八集﹞

澳洲凈宗學會 / 檔名:19-12-198

諸位同學,大家好!今天是我們中國農曆年的除夕,我們有緣在澳洲這個道場跟同學們團聚,這也是希有的因緣。今年是公元的千禧年,正是所謂一千年才遇到一次,我們能夠生在這個時代,這是因緣際會非常難得遭遇的,古人常講「百千萬劫難遭遇」,這句話的含義很深。在我們面前,我們遇到兩樁大事情:一個是亂世當中,濁惡到極處了,佛在經上常說的「五濁惡世」,我們今天遇到的是濁惡到了極處,這是災難,我們不幸遇到了;另一個希有的因緣是佛法,尤其是佛法的凈宗,不僅僅是世尊告訴我們,可以說是一切諸佛如來,異口同音的宣告,末法時期凈土成就。我們在這個時代得人身、遇佛法,也遇到希有難逢的凈宗法門,通過我們這些年來的學習,我們對這個法門深具信心,這是值得慶幸的際遇。

這兩種際遇合在一起,也是希有難逢。這個大災難現前的時候,我們如何能夠自度?如何能夠幫助別人?這是佛家常講的大事因緣,無過於是。自度必定要求生凈土,度他要勸導眾生,佛菩薩慈悲到極處,我們能夠體會得,無不是由衷的感激。不僅僅是佛在經論上,將凈宗往生成就殊勝的道理,跟我們說明了,往生的方法,我們也學到了。現前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做一個一百八十度的轉變,轉惡為善,轉凡為聖,轉迷為悟,我們不但取得凈土,而且可以生到凈土的高品位,這個因緣無比的希有。不僅是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祖師大德苦心婆心的勸導我們,而在眼前我們看到許許多多的事實,念佛往生的事實,佛法裡面常說的「三轉法輪」。世尊的開示是指示我們了生死、出三界的明路,祖師大德勸導我們,我們親眼看到念佛往生的這些人,示現為我們做證明,使我們對於凈宗的修學斷疑生信,確立信念,這一生當中必定取得無比殊勝的成就。

去年四月間,東北出現一樁希有的事故,長春有個寺院,住持是一個比丘尼,被北朝鮮的山神請去領眾念佛,聽說北朝鮮那邊有一百多位山神,在那裡修學凈土,想請一位出家人去領導,找到這位法師,而是我們中國護法神不讓她出境,所以她沒去。從山神口裡面透出來的消息,他們說天上不安全,地上不能住,所以想來想去還是西方極樂世界好,於是乎發心念佛求凈土。這位法師就問這個山神:「你們作山神做了多久?」山神告訴他們:「我們作山神已經做了三千多年」。法師說:「三千多年,釋迦牟尼佛在世,你為什麼那個時候不學?」這山神說:「那個時候我們不相信,現在才覺悟了。」這是真人真事,給我們做證明,許許多多鬼神都在要求聽經、念佛、修學,我們如果不肯真正的干,連鬼神都不如。所以處在今天這個世界上,第一樁大事就是念佛求生凈土,一定要把這樁大事做為我們這一生當中,第一樁事情來看待,其餘的事情都是小事,微不足道!

要怎樣念才真正有把握往生?《無量壽經》上教給我們的方法,八個字│「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什麼是菩提心?菩提心是真正覺悟的心。真正覺悟,對於這個世間決定沒有絲毫留戀,你才覺悟;如果對這個世間還有所留戀,你沒有覺悟。換句話說,真正覺悟的人,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了,這是覺悟的。有一樁放不下,你還沒覺悟,可能這一樁事情就又把你拉回來了,還繼續不斷搞輪迴。什麼都要放下,放下不是說這個事情不做了、不管了,那你就錯了。你在家學佛,要把家這個緣放下,不是叫你出家,不是這個意思。你家裡面還要照顧,家裡面的事情會做得更認真、更負責任。怎麼個放下?心裡上放下,不是在事上放下,事不障礙,清涼大師在《華嚴》裡面告訴我們,「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礙在哪裡?礙在你念頭上。所以經上教給我們「一向專念」,我們心裡頭一切時、一切處,只有阿彌陀佛,只有西方極樂世界,就對了!娑婆世緣再不要去牽掛,再不要去放在心上,這就對了,心上的放下,這叫一向專念。

我們的色身還在這個世間,還跟社會大眾在一起相處,我們要懂得隨緣而不攀緣,普賢菩薩教我們「恆順眾生」,這就是所謂「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我們對世間法會更認真、更努力的去幫助社會大眾,會做得更好,給社會大眾做個好樣子。迷的時候,我們一切的工作努力為自己、為家庭,這是迷。悟了的時候,我們的工作努力會更認真,為社會、為眾生,為落實佛陀的教誨,這叫行菩薩道,不為自己了。菩薩跟凡夫的差別,凡夫念念有自己,菩薩念念當中沒有自己。我們平常講放下,《金剛經》上說「離一切相」,離相就是放下。放下什麼?「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放下是不把這些事情放在心上。絕對不是說沒有我、沒有人、沒有眾生、沒有壽者,不是的,這些現相存在,確實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佛教我們離相,是離我們心裏面攀緣的相,這要搞清楚。不是說這個四相,四相怎麼離得開?離攀緣的相,心裡頭不要著相,事上沒有妨礙。造成障礙的是心裡頭的執著,與事不相干。這個道理要懂,決定不能夠誤會。不是說學佛,我家也不要了,事業也不要了,那你就完全錯了。這個佛法在世間才真正能夠利益自己、利益一切眾生,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所以「隨喜功德」,要懂得隨喜。

隨喜就是隨緣,隨緣是遇到了,我們就要做,遇不到不要求,遇不到要自己想怎樣怎樣做,這是攀緣。遇到就做,遇不到就不做,你的心永遠是清凈的,永遠是平等的,清凈平等就是真心,清凈平等覺就是阿彌陀佛。所以我們心地清凈平等與佛心就相應了,這正是所謂「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如何相應?二六時中,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只有極樂世界,沒有其它的。極樂世界是什麼?《無量壽經》所說的理論、方法、境界,那就是極樂世界。所以經為什麼要熟讀,熟讀常常可以憶念佛境界,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如果我們心裡頭不想佛境,就會胡思亂想,胡思亂想是造輪迴業,想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那是修凈業,果報不一樣。所以世法要隨緣,心裡頭念念不忘西方凈土。

那麼要問,我們要修多久才能成功?這個問題是隨著每一個人根性不相同,利根的人,《彌陀經》上講的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就成就了,利根!鈍根的人,三年五載成就的人太多太多了,不勝枚舉。由此可知,不需要很長的時間,需要「一心專念」,需要這個,這是我們這一生求生凈土關鍵之所在,我們一定要明了,一定要把握住。這個緣份不只千載一時,比這個千禧年一千年遇到一次還要難,彭際清居士所講的「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我們居然也遇到,這是可喜的。春節大家見面互相恭禧祝賀,我們祝賀這一樁事情。縱然這個世間是五濁惡世,我們也不為濁惡所染,也不為惡緣所動,一切時、一切處,緊緊的抓住阿彌陀佛,一部經、一個名號就夠了。如果大家嫌《無量壽經》太長了,《彌陀經》很好,一樣的,這兩種抓住一種,時時刻刻不離開,念茲在茲,希望我們在這一年當中,每一位同修都有圓滿的成就。《彌陀經》上告訴我們,「一心不亂」、「心不顛倒」,大家努力,今年能夠達到這個目的,那就是真正的恭禧了。好,謝謝大家!

太上感應篇﹝第一九九集﹞

2000/2/6 / 澳洲凈宗學會 / 檔名:19-12-199

諸位同學,大家好!今天在現前社會狀態之下,國內外有識之士,真正有學問、有德行的人,都肯定大乘佛法、孔孟學說能夠解決這個世間許許多多紛爭的問題,這種看法、說法的確是很有見地。社會動亂的根源,在佛法裡面講是愚痴,根是愚痴;愚痴也就是無明,對於宇宙人生的道理,不清楚、不明白,於是產生錯誤的觀念,錯誤的思想,才有錯誤的行為。因為心行錯誤,這才引起天災人禍,到我們現在這一代,心行之濁惡,佛經上常講的「五濁惡世」,可以說濁惡到了極處。從什麼現象看到?每一個人,現在太普遍了,無論是男女老少、各行各業,起心動念都是自私自利,這就是濁惡到了極處。為了自己的利益,當然他就做許許多多所謂是損人利己之事,這個話我們在講席裡面說過很多次,損人決定不利己,利己是一時的、短暫的,禍害無窮。損人在佛法裡面講,這是偷盜戒,無論你用什麼方法、手段,妨礙別人的利益,增長自己的利益,這個心是盜心,行是偷盜的行為。佛法是論因果,因果通三世,你盜人的財物必須償還,如果盜的財物多了,債主多了,生生世世還不盡。所以利益是暫時的,是短暫的,後患無窮,我們要知道、要明了。

貪心、盜心、淫心、愚痴心,這是所有一切罪業的根源,是災難的根本。我們不學佛,不明白這個道理;學佛之後,常常聽佛的教誨,讀誦經論,這些理論、事實真相逐漸明了,明了就得在自己生活行持當中做一個轉變。什麼才是真正利益自己?原來利他才是真正利益自己。世出世間的聖賢、諸佛菩薩,無一不是捨己為人,無論我們現前過的是什麼樣的生活,是從事哪一種行業,都要為社會大眾服務,為社會服務就是菩薩行裡面的布施波羅蜜。所以布施不是狹義的,在寺院庵堂捐一點錢,就叫布施供養,那這個意思太窄小了;它是廣義的,深廣無盡,我們起心動念、所作所為,都是為社會、為眾生,為整體的利益。今天我們整體,至少這個眼光要放在整個世界,為全世界人做出貢獻,盡心儘力服務,大乘佛法裡面這布施波羅蜜,我們才真正得到,真正落實了。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凡事都有個因果,因果通三世。

所以決定不可以想為自己自身的利益,家庭的利益,小團體的利益,在佛法裡面講,這是無明,這是愚痴,這是錯誤。你縱然能得到利益,這個利益是你前生修的,佛經裡面講得很明白,「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我這一生所享受的是前生修的;「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我來世是什麼樣的果報,我這一生所做的,就是來世的果報,這兩句話的意思很深很深,我們聽了要覺悟。這一生的時間很短,在六道裡頭人身很短暫,「人身難得而易失」,得人身,聞佛法,這是無比殊勝的因緣。聞佛法,真正懂得佛法,借著這短短數十年寒暑認真學習,懺悔無始劫以來的業障,開闢未來光明無量的前途。否則的話,這佛法對我們有什麼好處?

如何消除無量劫的業障?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對五欲六塵的貪念,業障就消了。怎樣創造未來無量光明的前途?盡心儘力為一切眾生服務,服務這裡面就是布施供養。布施供養是一樁事情,供養是最極真誠心、恭敬心來修布施,布施就變成供養了,這裡面三種布施都具足,所以果報是圓滿的。真正透徹佛所講的義理,領悟的人不多,縱然是出家了,還為自己的享受,還為自己的小道場,不能容納別人,這種觀念,這種行持,不能往生。不但不能往生,來生你人天福報都不能得到,哪裡去?三途去了。所以古德常說「地獄門前僧道多」,道理就在此地,他的心行與佛陀的教誨,完全相違背。

學佛沒有別的,我們智慧沒有開,沒有明心見性,在這個階段裡面,真正學佛是放棄自己的成見,我們自己的想法、看法、說法、作法錯誤的,隨順佛陀的教誨,這是真正學佛了。到我們智慧開,明心見性,我們的思想見解、一切造作,從自性裡面流出來的,那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這是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必須要順從佛的教誨,十法界之內,你還沒有出十法界;超越十法界,你住到一真法界裡面,那是明心見性,《華嚴經》上說的法身大士,你的思想、見解、行為自自然然與諸佛相應,所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你跟佛同一個心,同一個願,哪有不相應的道理!學佛沒有別的,就是在這些地方做一個轉變,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轉自私自利為大公無私,轉貪圖個人的享受為一切眾生造福。

這兩天我們從新加坡帶來一卷錄像帶,有些同修看過了,新加坡有一位許哲女居士,她今年一百零一歲,早年是個天主教徒,天主教的修女,一生沒有結婚,一生奉獻給社會。你們看到了,一百零一歲,她的身體、體力狀況,就跟三、四十歲的人一樣。什麼原因?她沒有自己,從來沒有替自己想過,《金剛經》上說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無壽者相」,她做到了,她是菩薩。一生她學護理的,為老人服務,為病人服務,她創辦了十幾個養老院。你聽聽她所說的,一生沒有發過脾氣,一生沒有怨恨過一個人,都不是凡人能做到的,她能做到。我去看她,生活非常簡單,尊重她的人多,敬仰她的人多,供養她的人也很多,她自己依舊是一天吃一餐,素食,一生素食,而且吃的是生菜。為什麼不煮一煮?她說麻煩,耽誤很多時間。她吃生菜,所有一切佐料她都不要,油、鹽、醬、醋,她都斷絕了,她的生活回歸到自然,念念只有為眾生服務,怎樣幫助這個世間,苦難的、貧困的、殘障的人。別人供養她的,供養她的錢,送給她的米、油這些東西,她天天往外面送,哪些人生活很苦,她都送給他,一百零一歲了,每天還背著米到處去救濟別人。她說人家送給我的錢,不是送給我用,他相信我,我替他們做好事。衣服,她身上穿的衣服,是垃圾桶里撿的,人家丟掉的時候,她撿來洗洗乾淨自己穿。李木源居士問她:你為什麼不買一件新衣服?她說這個世界還有很多人沒有衣服穿,沒有飯吃,我要穿件新衣服,我心裡頭難過,對不起他們,這是菩薩。

所以我們今天無論是什麼樣身份,無論從事哪個行業,都應當落實菩提心,落實菩薩道,為社會大眾做表率,為世人做好模樣,這叫學佛,這才能真正挽救社會。這社會病太深了,要從我們自己本身做起,希望能起一個帶頭的作用,讓社會大眾能夠冷靜的去反省,尋求長遠永恆的利益。我在講經的時候提到,許哲這個人是佛法裡面講的真富貴,她一無所有,怎麼說真富貴?她沒有財富,沒有地位,也沒有權勢,她是真富貴。所謂富,物質生活不缺乏就是富,不必要多,不缺乏就是富。什麼是貴?得到社會大眾的尊敬,這就是貴人。她不但我們這個時代人尊敬她,她這個故事流傳到後世,這個後世永遠會尊敬她的。這是今天這個社會,你的地位再做到高,做到國王,做到總統,你的財富累積到億萬,未見得後世人尊敬你,未見得後世人感激你,你就比不上這個許居士。

她一百零一歲才發心皈依,但是她的心行是圓滿的菩薩。所以她問我她有沒有資格作佛弟子?我說你是標準的佛弟子,你發心皈依,我把皈依、五戒證書就送給你,儀式都不要做,你圓滿了。所以一定是念念為眾生,那個前途是一片光明,念念為社會,不要為自己,為自己前途是一片黑暗,為社會,為大眾,為整個世界,前途是一片光明。迷悟、吉凶、禍福都在這一念之間,一念轉過來,破迷開悟,你就是佛菩薩;這一念轉不過來,你是生死凡夫,你的地位、權勢、財富都是假的,不是真的。《普賢菩薩行願品》裡面講得很清楚,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死了之後,所謂「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佛說的句句都是真話。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太上感應篇﹝第二00集﹞

2000/2/9 / 澳洲凈宗學會 /檔名:19-12-200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看《感應篇》第八十八節,文只有八個字:

【賞罰不平。逸樂過節。】

這是說兩樁事情。批註裡面說得很好,「失輕失重」,失就是過失,這是講『賞罰』,「略錯一分,便是不平」。賞罰要拿到很公平,確實是一樁相當不容易的事情,它的標準,在世法裡面這是法律,在佛法裡面這是戒律,可是執法的人,不僅要懂得法,還要明理,還要通情,所以是「情、理、法」,這三樁事情,你都能看得很透徹,才能做得圓滿。否則的話,很不容易做得圓滿,稍稍有差錯,這就是不公平。不公平,下面這幾句話就說得很嚴重了,「公道不存,人心弗服」,人心不服;「非特無以旌功懲罪,且反足積怨招禍矣」,這一句話說得很重,說的是事實。我們看看古今中外的歷史,特別是朝代的興替,國家的存亡,在這個時候特別明顯。在上位的人「賞罰不平」,所以激起民怨,最後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小,是一個家庭,一個小團體,今天說是公司行號、商店的老闆,對於你的員工獎懲,如果做到非常公平,下屬員工必定對你心悅誠服,能為你效忠,為你儘力;如果賞罰不平,憑著自己的好惡,以這個標準來作獎懲,人心就不服,到最後一定是眾叛親離。所以說是無論事業的大小、久暫,要把這樁事情做好,是相當不容易的,這是大學問。不但是學問,而且還要有豐富的閱歷,我們平常處事待人接物,這一點不能夠不認真的去學習,佛法在弘法利生也不能離開這個原則。

可是現在的世道比古時候艱難多了,古時候的人都有機緣接受過聖賢的教育,今天所謂是人文教育,讀書明理。換句話說,他對於一切人情事理,比較通達,比較客觀,人與人之相處容易融洽。現代的社會不然,人文、倫理、德行的教育,可以說是全面的廢除,我們大家接受的是西方功利主義的教育,所以對於人情很薄、很淡,不但對外人,就是自己父子兄弟也非常淡薄,在現代社會,我們看到太多太多了。譬如為爭奪遺產,遺產分配不公,鬧到法庭裡面,這些事情我們常常聽到,常常見到,這在古時候很難看到的,現在變成一種常理,常常能夠見到了,這在古時候講這是大不孝,大不敬,現在的人哪裡懂得?出家人有道場,老和尚圓寂了,也留下了一些產業,這一些他的徒弟們也互相不能容忍,彼此爭奪,也鬧到法庭,這在過去歷史上沒聽說過。兄弟爭財產歷史上偶爾有之,出家人爭財產,歷史上沒有,可是在今天我們也常常聽到,也常常看到,這是非常非常不幸。人心不平,累積的怨恨,發作就是禍害,這是我們不能不留意的,不能不小心謹慎去對待的。

下面一句『逸樂過節』,這是講享樂。人,哪一個人不求享受?「樂」是人之大欲、慾望。這個小注裡頭也注得好,它引用《禮記》「曲禮」的一句話說,「禮曰,樂不可極,欲不可從」,這是聖賢人的教誨,享樂一定要有節制,不可以過分。過分怎麼樣?樂極生悲,那個效果是相反的,所以一定要懂得節制。欲,人有慾望,欲不可以縱,不可以放任,放任害就來了。下面它又引用《國語》兩句話,「民勞則思善,逸則思淫,是不欲人逸也」,這兩句話也說得好。民勞,勞是勞苦,生活過得太苦了,他就回心轉意向善,勸善很容易接受。為什麼?他有吃過苦的經驗。所以現在這個社會,特別是所謂是已開發國家地區,勸善非常艱難,他不肯接受,他每天的生活過得很自在,過得很快樂。所以在未開發的這些地區,半開發的地區,人民生活很苦,生活很艱難,勸他斷惡修善他能聽得進去。為什麼?所說的正是他現實的遭遇,他想想有道理,所以能夠聽從。為什麼佛陀的教誨,在世界上開發中的國家,我們去宣揚很難收到效果,道理在此地。一般比較生活貧困地區的,反而容易接受。這正是古人所謂的,已經開發的地區樂極生悲,貧困地區苦盡甘來,不是沒有道理。

所以佛說法他很有技巧,他先說果後說因,因為果是你現在所受的,一講你立刻就能體會到。佛說法他的原則講「苦集滅道」,然後再給你分析,苦從哪裡來的?你就能聽得進去。反過來今天在歐美開發中的國家,你給他講苦,他體會不到,他覺得他生活很自在、很幸福,他聽不進去。像這些地方,我們出家的法師,在外面講經說法,法要說得契機,對於這些地方不能不留意。所以對於富貴人,我們對他說法,要勸他積德修善,這個對他輕而易舉的,他有這個能力,多做好事,多幫助一些苦難的人,多布施恩德,這個說法就比較容易契機。說明福樂的由來,你今天享福,你今天有財富、有地位,過去生中修的這些因,這一生得的果報;可是果報是享得盡的,如果不繼續修,你享盡就沒有了。對於這些受苦難的人,我們遇到了,首先要展開救濟的行動,他缺衣缺食,我們首先要幫助他,然後慢慢再教導他,如何改變生活的品質,如何提升自己,這個樣子教化,就能夠收到好的效果。

此地他也引用《孟子》一句話說,「人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孟子所說的非常之深刻,跟佛法講的不謀而合。我們一生修福,修福不要享福,福報到什麼時候享?死於安樂,這是真有智慧,真有聰明,福報在臨終時候享。臨終時候享的是什麼福?什麼樂?臨終沒有病苦,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道自己到哪裡去,這是真的福報。如果在平常一生當中把福報享盡,臨終的時候糊裡糊塗死去,去到哪裡自己不知道,這就是佛法講的墮三途。一般人死了以後來生能得人身,走的時候瑞相都很好,神志清楚,不迷糊顛倒。積功累德能生天的,臨終的時候都有天樂來迎接,我們在古人讀書筆記裡面看到很多,那都是真的,不是假的。念佛往生,有佛菩薩來迎接。

去年年初,今年兩千年,那算前年了,九八年,新加坡有一位林醫生往生,年歲也不是很大,虔誠的佛教徒,一生行醫為病人服務,他創辦了一個「觀音救苦會」,他作會長。臨終的時候,跟李木源居士說想跟我見一面,那時候體力不行了,李居士告訴我,我說不必他來,我去看他好了。我送他念珠,送他佛像,大概我跟他見面一個多星期之後,他就走了,走的時候瑞相希有。有一些助念同修在他身邊,最後他說「我看到一片金光」,最後他說「我看不見你們了,我看到一片金光」,安詳自在的往生了。一生當中,所謂是「生於憂患」,這個憂患不是為自己,是為社會,為眾生,為人民服務,唯恐自己的工作做得不夠好,認真努力把服務的工作做好,臨終必定得安樂。所以孟子這一句話是經驗之談,這個道理很深,我們要細心去揣摩,好好的來學習,只有這是真實的福報,你一生所享的不見得是真實的,臨終走的時候手忙腳亂,迷惑顛倒,那叫真正可惜,這一生空過了。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太上感應篇﹝第二0一集﹞

2000/2/11 / 澳洲凈宗學會 / 檔名:19-12-201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看《感應篇》第八十九節:

【苛虐其下。恐嚇於他。】

這兩句惡作也是我們很容易觸犯的,多半是屬於習氣,苛刻虐待下人。過去官吏虐待平民,苛刻平民,家庭裡面,中上等的家庭,用的奴婢都很多,對於這些人往往也加以虐待,沒有想到作下人的他也是人,也是人之兒女。我們學佛之後,對於這些事情了解更深,過去生中行業不善,所以才感得這樣的果報;讀書明理、一般真正學佛的人,對待下人都非常厚道。我們從這個地方回過頭來想,我們修學,哪一個不希望在這一生有成就!但是為什麼不能成就?實在是不能克服自己的煩惱,如果我們用苛刻虐待別人這種手段來對付自己,道業沒有不成就的。過去、現代我們看看,凡是有成就的人,對於自己的要求非常嚴格,對別人能寬恕。

在日常生活當中早睡早起,這是生活裡面很重要的一條,可是在都會裡面生活確實比較上困難,可是還是有。我們曾經看到早晨四、五點鐘,在新加坡、在台灣也是的,我們到公園、公共場所,就有很多人在那裡練拳,在那個地方練功,這些人目的不過是為身體健康而已。我過去在加州,我們鄰居有一些老先生,大概是八十齣頭的樣子,他們每天早晨也是三點鐘起床,結伴到外面去走路,每天大概要走一個小時才回來,都是為了鍛煉身體。我們講修行,每天這樣子懶散,怎麼能成功?

真正修行道場,老和尚對於同學都有嚴格的要求。我在初學佛的時候,那時候沒有出家,以居士身份跟懺雲法師在埔里住茅篷,那個時候埔里是鄉下,水電都沒有,所以晚上沒有電燈,懺雲法師買了個汽車上用的電瓶,用小燈泡,手電筒的小燈泡,每一個房間用一個小燈泡,佛前面點蠟燭,所以在山上晚上八點鐘就睡覺,三點鐘起床,三點半鐘我們就做早課。早課是各人做各人的,在山上做早課,那個時候就拜佛,早晨起來拜三百拜,每個人自己訂自己的功課,懺雲法師年歲大了,其實那個時候他才四十多歲,他拜佛的動作很慢,我們拜三百拜,他大概只能拜一百拜。住山上有個達宗法師,體格很好,他拜的速度比我們都快,拜得最快,他一天拜一千二百拜,我在山上一天拜八百拜,這是我們的定課,拜佛完了之後,大家在一起打一個三皈,這是早課。每天規定有兩個小時讀經,讀經也是各人讀各人的,你自己喜歡讀什麼經,喜歡研究什麼經,自己做自己的,生活非常有規律。茅篷雖然小,只住五個人,可是相當精進,時光沒有空過。如果有絲毫放逸,道業當然就不能成就,所以為什麼不苛刻虐待自己?

推薦閱讀:

凈空法師:時時要覺,處處要覺
凈空法師:攔住有事例救人的人不讓跟我見面,果報是地獄
凈空法師:真放下就叫出家(一)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凈空法師)第一二五一卷——第一二六0卷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五十八集)凈空法師講解

TAG:凈空法師 | 法師 | 凈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