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修禪定

為什麼要培育禪定?因為佛陀說:「諸比丘,你們應當培育定,因為有定力的心能夠如實知見諸法。」而且,《清凈道論》也說智慧的近因是禪定。再者,只有通過智慧,我們才能證悟至樂的涅盤及斷除一切煩惱。在此,我應當先為你們講解入出息念,這是佛陀所教的四十種止禪業處之一。佛陀於《長部.大念處經》中,教導了入出息念的修行方法。他說:「諸比丘,在此教法里,有比丘前往森林,往樹下,往空閑處。結跏趺坐,正直其身,安住正念於業處。他正念而入息,正念而出息。入息長時,他覺知:我入息長;出息長時,他覺知:我出息長。入息短時,他覺知:我入息短。出息短時,他覺知:我出息短。我覺知息之全身而入息,我覺知息之全身而出息,他如此修行。我靜止息之身行,而入息;我靜止息之身行,而出息,他如此修行。」開始修行時,先以舒適的姿勢坐著。然後,嘗試覺知經由鼻孔而進出身體的氣息;你應能在鼻子的正下方(人中),或鼻孔出口處周圍的某一點感覺到氣息的進出。不要跟隨氣息進入體內或出到體外,只應在氣息掃過及接觸上嘴唇上方或鼻孔周圍的某一點覺知氣息。如果跟隨氣息進出,你將無法成就禪定。反之,如果只是在氣息與皮膚接觸最明顯的一點覺知氣息,你將能培育及成就禪定。不要注意自性相、共相或禪相的顏色。自性相,是氣息中四界的個別自然特徵,即:硬、粗、流動、支持、推動等。共相,是指氣息無常、苦、無我的性質。只需覺知入出息的本身,入出息的本身是安般念的目標,也就是你必須專註以培育定力的目標。如果你過去世曾經修行此禪法,累積相當的波羅蜜,當你以此方式注意入出息本身的整體概念時,你將能輕易地專註於入出息。如果心無法輕易地專註於入出息(呼吸),《清凈道論》建議用數息的方法,這能協助你培育定力。你應在每一吸呼的末端數:入、出、一;入、出、二;入、出、三;入、出、四;入、出、五;入、出、六;入、出、七;入、出、八。至少應數到五,但不應超過十。你應該下定決心在這段時間內,不讓心漂浮到其它地方,只應平靜地覺知氣息。如此數息時,你將能使心專註,平靜單純地只覺知氣息。能如此專註至少半小時之後,你應繼續進行到第二個階段:入息長時,他覺知:我入息長。出息長時,他覺知:我出息長。入息短時,他覺知:我入息短。出息短時,他覺知:我出息短。 在這階段,你必須對入出息的長短培育覺知。這裡的長短並非指尺寸上的長短,而是指時間的長度。你應自己決定多久的時間稱為長,多久的時間稱為短。覺知每一入出息時間的長短,你會發覺有時入出息的時間長,有時入出息的時間短。在這階段,你所應做的只是單純地如此保持覺知而已。如果要默念,不應默念:入、出、長;入、出、短,只應默念:入、出,並且同時覺知氣息是長或短。你應只覺知氣息進出時,經過接觸點的時間長短。有時在一次靜坐當中,氣息從頭到尾都是長的,有時從頭到尾都是短的;但是,你不應故意使氣息變長或變短。對於某些禪修者而言,入出息念的禪相,可能會在這個階段出現。然而,若能如此平靜地專註約一小時,但禪相仍然未出現,那麼你應繼續進行到第三個階段:我覺知息之全身而入息,我覺知之息全身而出息,他如此修行。這裡,佛陀指示你,持續地覺知整個呼吸從頭到尾的氣息(全息)。你應訓練自己的心,持續不斷地覺知每一次呼吸時從頭到尾的氣息。如此修行時,禪相可能會出現。如果禪相出現,你不應立刻轉移注意力至禪相,而應繼續覺知氣息。 如果平靜地覺知每一次呼吸時從頭到尾的氣息,持續約一小時,卻仍然沒有禪相出現,那麼你應進行到第四個階段:我靜止息之身行而入息,我靜止息之身行而出息,他如此修行。要做到這一點,你應下定決心要使氣息平靜下來,然後持續不斷地專註於每一次呼吸時從頭到尾的氣息。你不應刻意使用其它任何方法使氣息變得平靜,因為這樣做會使定力退失。在這階段,你所需要做的,只是下定決心使氣息平靜下來;然後,再持續不斷地專註於氣息。以此方法修行,你將發現氣息變得更加平靜,禪相也可能會出現。在禪相即將出現之時,許多禪修者會遇到一些困難。大多數禪修者發現氣息變得非常微細,而且他們的心不能清楚地覺知氣息。如果這種現象發生,你應保持覺知的心,在之前,你最後還能注意到氣息的那一點,等待氣息重現。修入出息念所產生的禪相,並非人人都相同,它是因人而異的。像棉花一樣純白色的禪相大多數是取相,因為取相通常是不透明、不光亮的。當禪相像晨星一般明亮、光耀和透明時,那就是似相。當禪相像紅寶石或寶玉而不明亮時,那是取相;當它明亮和發光時,那就是似相。達到這階段時,很重要的是不要玩弄禪相、不要讓禪相消失、也不要故意改變它的形狀或外觀。若如此做,你的定力將停滯且無法繼續提升,禪相也可能因此而消失。所以,當禪相首次出現時,不要把專註力從氣息轉移到禪相;如果這麼做,禪相將會消失。然而,如果發現禪相已經穩定,而且心自動地緊繫於禪相,那時就讓心專註於它。如果強迫心離開它,你可能會失去定力。若禪相出現在你面前遠處,則不要注意它,因為它可能會消失。如果不去注意它,而只是繼續專註於經過接觸點的氣息,禪相會自動移近,並停留在接觸點上。若禪相在接觸點出現並保持穩定,而且似乎禪相就是氣息,氣息就是禪相,這時就可以忘記氣息,而只專註於禪相。如此,將注意力從氣息轉移到禪相,你將會更進步。保持注意力專註於禪相時,你會發現它變得越來越白,當它白得像棉花時,這便是取相。 你應下定決心,保持平靜地專註於那白色的取相,一個小時、二小時、三小時或者更久。如果能專註於取相持續一或二小時,你會發現它變得清澈、明亮及光耀,這就是似相。到了這個階段,你應下定決心及練習保持心專註於似相一小時、二小時或三小時,直到成功。在這階段,你將達到近行定或安止定。近行定,是在進入禪那之前非常接近禪那的定;安止定就是禪那。這兩種定都以似相為目標,二者的差別在於:近行定的諸禪支,尚未開展到完全強而有力。由於這緣故,在近行定時『有分心』還能夠生起,而禪修者可能會落入有分心。經驗到這現象的禪修者會說一切都停止了,甚至會以為這就是涅盤。事實上,這時候的心流還未停止,只是禪修者沒有足夠的能力察覺它而已,因為有分心非常微細。為了避免落入有分心,以及能夠繼續提升定力,你必須藉助五根:信、精進、念、定、慧來策勵心,並使心專註、固定於似相。你需要精進,以便使心一再地覺知似相;需要念,以便不忘失似相;需要慧,以便了知似相。在此,信是指你要相信,修入出息念能夠證入禪那。精進是指,能夠致力於修入出息念至禪那的階段。念是指,不忘失入出息念的目標——呼吸。定是指,心毫無動搖地專註於入出息念的目標。慧是指,明了入出息念的目標。達到禪那:當信、精進、念、定、慧這五根,得到充分地培育之時,定力將會超越近行定,而達到安止定。達到禪那(安止定)時,你的心,將會持續不間斷地覺知似相,這情況可能會維持數小時,甚至整天整夜或數天。心持續地專註於似相一小時或兩小時之後,你應當嘗試去辨識,心臟里意門(有分心)存在的部位,也就是心所依處。佛陀在《經藏.增支部》里說:「諸比丘!有分心是明亮清澈的。」此經的巴利注釋則說,有分心就是意門。若如此一再地修行多次,你將能夠辨識到,依靠心所依處而生起的意門,以及呈現在意門的入出息念似相。能夠如此辨識之後,你應嘗試逐一地辨識,尋、伺、喜、樂、一境性這五個禪支,一次辨識一個禪支。持續不斷地修行,最後你能同時辨識所有五禪支。五禪支是:一、尋:將心投入及安置於似相;二、伺:保持心持續地注意似相;三、喜:喜歡似相;四、樂:體驗似相時的樂受或快樂;五、一境性:對似相的一心專註。它們個別分開來說稱為禪支,但整體合起來則稱為禪那。剛開始修行禪那時,你應練習長時間進入禪那,而不應花費太多時間辨識禪支。你也應練習初禪的五自在:一、轉向自在:能夠在出定之後辨識諸禪支。二、入定自在:能夠在任何想入定的時刻入定。三、住定自在:能夠隨自己預定的意願住定多久。四、出定自在:能夠在所預定的時間出定。五、省察自在:能夠辨識諸禪支。熟練地掌握了初禪之後,你可以進而次第地修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以及這四種禪那的五自在。在進入第四禪定時,你的呼吸將完全停止。這就完成了入出息念的第四個階段,即佛陀在《長部.大念處經》里所說的:「我靜止息之身行,而入息,比丘如此修行。我靜止息之身行,而出息,他如此修行。」這階段開始於禪相生起之前,進而定力隨著修行四種禪那而增長,呼吸逐漸變得愈來愈平靜。直到進入第四禪時,呼吸完全停止。修入出息念達到第四禪,並修成五自在之後,當禪定產生的光晃耀、明亮、光芒四射時,可以隨自己的意願而轉修觀禪,也可以繼續修行止禪。如果想進而轉修三十二身分,首先你應以入出息念達到第四禪。當禪定之光晃耀、明亮、光芒四射時,你應嘗試辨識的三十二個部份,在強烈的禪定之光幫助下,你可以逐一辨識身體部份,一次辨識一個,例如:頭髮、身毛、指甲、齒、皮、肉、腱、骨、腎等等。你應當嘗試,如同對著明鏡觀看與辨識自已的臉那樣,去清楚地觀看與辨識這三十二身分中的每一個部份,分別在各個身分存在的部位辨識。練習到當你順著由發辨識到尿,或逆著由尿辨識到發時,你都能以透視的智慧清楚地看見每一個部份,繼續修行直到對它精通純熟。然後,你應嘗試閉著眼睛,去辨識離你最近的人或眾生。辨識那個人或眾生的三十二身分,從頭髮開始順著辨識到尿,然後從尿逆著辨識到頭髮。能夠如此辨識內外的三十二身分之後,你的禪修力將會增強。運用此法,你應從近而遠,逐漸擴大辨識的範圍。不必擔心你或許無法辨識到遠方的眾生,在第四禪強烈明亮的光芒幫助之下,你將能輕易地看見遠方的眾生。不是用肉眼,而是用慧眼(禪定之光)。你應將辨識眾生三十二身分的範圍擴展到十方:上、下、東、西、南、北、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在這十方當中,無論所辨識的目標是人類、天神、餓鬼、畜生或其它眾生,你都必須一次先選取一個目標,辨識其內在的三十二身分一遍;然後,再辨識其外在的三十二身分一遍,如此不斷地重複。最後,當你不再看到男人、女人、天神、餓鬼、牛羊或其它眾生等種種差別,無論何時何地,不分內在與外在,你所看到的只是三十二身分的組合。那時,你才可說是已經成就、純熟、精通於三十二身分的修法。在成功地修完三十二身分之後,你將能輕易地修成白遍。如果要修白遍,首先你應再度修行入出息念,達到第四禪。當禪定所產生之光晃耀、明亮、光芒四射時,你應辨識內在的三十二身分;接著,辨識在你前方或附近一個眾生的外在三十二身分;然後,於外在這三十二身分當中,只辨識骨骼。如果想觀察那骨骼為可厭,也可以那麼做;如果不想觀察它為可厭,也可以只觀察它為骨骼。然後,選擇骨骼上最白的一處作為目標;若整個骨架都白,也可以取整個骨架的白色作為目標;或取頭蓋骨背面的白色作為目標,專註於那白色為:白,白。採取外在骨骼的白色為目標,尤其是專註於頭蓋骨的白色之後,你應練習保持心平靜地專註於那白色的目標,一次持續一或二小時。由於第四禪定力的協助與支持,你的心將能平靜地專註於白色的目標。當你能專註於白色一或二小時之後,你會發現骨骼相消失,只留下白色的圓形。取相出現之前,骨骼的白相稱為遍作相(預備相);當白色的圓形如同棉花一樣白時,稱為取相;當它變得明亮清澈,猶如晨星時,稱為似相。當它白得發亮,尤其是變得清凈透明時,此時是白遍的穩定似相。繼續專註於似相,直到進入白遍的初禪。
推薦閱讀:

何能久坐
(344)為何要修禪定
禪定:禪法要解經
禪定的方法

TAG:禪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