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江州義門陳氏簡介

中華萬家姓www.10000xing.cn 中華陳氏網一、江州義門陳氏簡介陳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我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人口多達7000餘萬,其中義門派系繁衍的人口約佔半數以上。公元 589年,由武帝陳霸先建立的南陳朝被隋滅之後,潁川系這支陳姓人四散逃生。約140年之後,後主陳叔寶六弟宜都王陳叔明的裔孫陳旺攜陳昌於唐開元十九年(731 年 )來到江州潯陽縣蒲塘驛太平鄉常樂里(今九江市德安縣車橋鎮義門陳村)建庄。至宋嘉祐七年 (1062 年 ) 奉旨分庄,聚族同處332 年之久。在這肥沃神奇的江州大地上,創下了 15代同居共活 (分家時是以十五代人為莊主作鬮,其時家裡第十六、十七代人已普遍出生,然長房長孫實際已超逾十七代) ,義聚3900餘口的世界人文奇蹟,過著「室無私財,廚無別饌」的氏族公社生活。全家上下謙讓和睦、合德同風,其樂融融,為封建社會臣民樹立了一個光輝的典範,鄉閭競相效化。因此,唐中和四年(884 年 ),僖宗李儇首旌「義門陳氏」四字。南唐升元元年(937 年 ),李昪又敕立「義門」,便於門首建牌坊一座,旌門三間。他們還受到唐宋歷朝的恩遇:免徵徭役,欽貸糧谷,賜御書;題贈「真良家」、「義居人」、「至公無私」等御匾。因之,名宦仕子更是慕名而來,趨之若鶩,他們揮毫潑墨,吟詩題贈,留下了浩如煙海的文章和史料。其中「百犬同槽」更是千古一絕,已載入世界文化奇觀吉尼斯記錄。江州義門合家與國一體,其實就是一個縮小的國家。這裡具有同國家機制相對應的各種功能,不僅有基本大法三十三條,還有保障家法得以實施的族規、家訓、各項管理制度等。義門發展到宋仁宗朝,擁有莊田、園林三百多處,遍布江州大地,甚至超越省界。莊田不僅能夠滿足合家生活之需,還單列「學田二十頃」作為發展教育經費,創辦了「東佳書院」、「東佳書屋」兩級學校,以「供給制」形式令適齡子弟入學普受教育。後來,隨著辦學規模不斷擴大,開始招收外姓子弟來此學習、深造,並資助他們在此完成學業。如釋文瑩的《湘山野錄》、《五代史》中均寫道:「延四方學者,伏臘皆資焉!江南名士皆肄業於其家」。經數百年的發展與擴建,這裡不僅建有繁華的街坊市井、茶樓酒肆,還建有各種公益設施。如義門圖書館( 御書樓、家藏萬卷書 ) ,娛樂場 (有六處鞦韆院和嬉戲亭、戲台 ) ,敬老院 (壽安堂,老人們在此活動,頤養天年 ),育嬰室、託兒所 (如「百嬰待哺」、「三歲孩兒不識母」等 ) ,醫院( 命二人習醫,以備老少疾病 ),此外,還有刑杖廳,佛、道寺廟等設施。義門最高統治者是家長,在其領導下,內部分工具體,各司其事。如胡旦《義門記》所述那樣:「置庫司以掌家財,立庄首以督賦租,書屋以教童蒙,書院以待學者,道院以業焚修,巫室以備祈禱,醫院以供藥石,德安廨宇以奉公門」。設置無不妥善,管理井井有條。如此這樣的孝義之家,自然是封建社會的樣板,為推向全國,以適應朝廷的仁孝治天下,嘉祐七年七月(1062 年 ),在重臣文彥博、包拯等屢次建議下,仁宗皇帝終於下詔勸其分家。於是眾官奉旨臨門監析,至第二年三月始按御賜的十二字派行分析為大小291 庄,鬮遷全國各地。據譜志載,所分宅田計江南110 庄,楚地接壤 91庄,兩直、川、浙、廣、閩等地因官置產 90庄;另將德化、瑞昌、星子三縣莊田分為 27份,德安、建昌的財產分為 20份。分析後的陳氏星羅棋佈於全國七十餘州郡,從現在的省份看,主要分布在江西、安徽、湖南、湖北、浙江、江蘇、河南、山東、四川、廣東、廣西等。之後又庄分庄,支分派別,時有變動。尤其在元末明初,有不少人移居海外,異國謀生。據《德安縣誌》、《福建近代民生地理志》、《中國人文地理》記載:因陳友諒兵敗,義門陳氏受到株連,不僅故居遭毀,人也被貶為「丐戶」、「疍民」、「賤樂戶、不與齊民齒」,流放蠻夷荒野之地。因此,為了「尋得桃源好避秦」,不少人面臨再次遷居,有的藏居深山,有的漂洋過海。如今的雲貴高原、南洋諸島等地的義門陳姓人,則多數是在動亂年代變遷的。分遷到各地的陳姓人,因思念祖居地,或許是以「義門」為榮吧,其門首都掛有「義門世家」或「江州義門」等匾額,故有「天下陳氏出義門」之說。怪哉!而今時距千年,天各一方,但是他們仍然念念不忘自己的祖居地,仍然念念不忘自己是江州義門陳氏的子孫。二、江州義門陳部分古建築物簡介1、德星樓:德星堂號是穎川郡始祖漢太邱長陳實所創立。江州義門陳人是其後裔。因此,在唐中和四年(884年),首旌"義門陳氏"後,為弘揚祖德,建德星樓。樓內豎有遠祖碑,供奉爵帝,陳胡公、陳實公、叔明公的牌位,刻碑紀念,以彰祖德,垂示後人,歷代祀之。2、旌表台:旌表門三間,四面丹飾,門外築旌表台,立義柱,方廣數丈。石柱上端有鳥頭,兩方左鐫"門"右鐫"義"。此台是為官員來義門宣詔所建。義門陳氏自唐入宋以來,歷代帝王相繼敕賜、宣讀旌表均在此台舉行儀式。3、東佳書院:又名陳氏書堂或東佳書堂。始建於唐龍紀元年(889年),起初"堂屋數十間",發展到宋,成為江南著名書院,所藏書、貼"號天下第一"。書院建在東佳山下的東佳庄。"東佳左峙形勝一方甲第,源泉右繞澤流百代人家"。這是東佳庄庄聯,石聯尚存。  東佳山懸崖峭壁,十分險勝,石壁中有大、小溶洞,常年泉水叮咚,音色悅耳,若琴若箏。故名人學士來此講學、覽景者很多,留下許多詩詞、楹聯。有關東佳名勝及書院規模,詳見陳雁南的《東佳書院的沿革》。4、百犬同槽和百犬同牢:唐昭宗乾寧年間(894-898年),家有七百四十餘口,每食設廣席,長幼依次坐而共食。畜犬百餘,同飯一牢,一犬不至,諸犬亦皆不食。此石槽長二丈余,寬二尺多,解放初期因修水庫,將石朽木不槽砸斷扔到書庫壩底下墊基。"百犬同牢"位於現義門小學對面小山坡上的竹林里。牢門有幅聯語:"一犬不至百犬不食牢內異物皆效義,一吠突起百吠齊怒寨中同聲共護門"。5、義門碑:北宋兵部尚書,中書舍人胡旦會赦東歸,據他本人說,因訪名家,得詣陳氏,覽世譜,閱家法,詢事實,俱知其狀,然後寫下了傳世文章《義門記》。陳氏後人將文刻在石碑上,故叫"義門碑"。遺憾的是此碑歷盡滄桑,飽受戰亂匪患,數豎數毀,以致記文傳至今日,某些內容失真,遺有訛傳。6、廨宇:建於北宋年間,位於德安義豐山下,胡旦的《義門記》中寫道:"德安 廨 宇以待公門",用現代的話說就是義門招待所,專門接待官府辦事的人,或來訪路過的官員、文人學者,或名家大戶。廨宇內設有接官廳,外有迎賓亭,迎賓路。亭中有幅聯語:接官廳內儘是進士博士大學士,迎賓路上又來侍郎禮郎尚書郎"。 7、旺公祠:位於旺公墓陵右側的山峰下,以舊屋基來推斷,宋天聖元年(1023年)幸逢聖朝追美之典,追賜義門陳氏先祖五世公爵,許建祠祀之。祠內豎有宋追贈義門先祖五世公爵的塑像。即晉國公陳旺端坐上首中央,下首左右兩側依次豎立著燕國公陳機、許國公陳感、吳國公陳藍、齊國公陳青。同一祠中供奉著旺公和他的兒孫門的塑像,則意味著義門陳氏子子孫孫世代同居,永不分離。8、壽按堂:為陳氏老人所建的活動場所,如同現在的"老幹部活動中心"一樣,室內陳放著琴、棋、書、畫及其他健身玩物。由此可見義門的後生孝敬老人蔚然成風。老人們在此"於斯溫尋妙道以養天年,莫不茂齡白髮鶴首霜彩"。元朝翰林侍講學士揭傒斯題義門壽安堂:"南山築台三百步,翠竹長出森玉樹"。由此,可以遙想到當年壽安堂老人們活動的情景。9、刑杖廳:是義門陳氏執法場所。若族人有違"家法"者,在此科斷,繩之以法,杖之以刑。故刑杖廳門首有幅聯語:"家嚴三尺法,官省五條刑"。10、鞦韆院、嬉戲亭:義門陳氏於故居建有六處鞦韆院、嬉戲亭,男女有別,供兒童、婦女、種田人閑來娛樂、健身。時至今日,還有"鞦韆畈、鞦韆壠"等地名出現在義門故居境內,絕非偶然。由此反映出義門陳家不僅重視文化教育,還十分重視體育活動。11、都蠶院:為義門陳氏婦女養蠶、紡紗織布的場所。都蠶院設院首,婦女們於此集體勞動,統一管理。12、義門陳酒作坊:始建於唐代廣明元年(880年),此坊釀酒據傳說是取神農井的甘泉(其實就是義門泉水),用優質五穀在五穀台上的土酒池中,釀造九九八十一天,才得到一種上等的貢品瓊漿,由於質料講究,酒量不多,因而為宮廷所專有。宋太宗曾酒興賦詩:"玉液醇厚耐品嘗,空盞尚留滿室香,風來隔壁引人醉,雨後開瓶百步芳。傳聞瓊漿天上有,不知何時到卞梁。今霄暢飲義門酒,恰似李白卧雲床。"盛讚美酒。宋嘉祐八年分庄後,為擴大生產,義門酒作坊被官府遷到縣城內(即今縣林業局所在地),酒產量不斷增加,到清光緒六年,義門陳酒年產約16。06萬公斤,遠銷南昌、廣州、廈門、武漢、南京等通都大邑,成為中國酒文化中的一朵奇芭。今日的江西德安義門陳酒,正是繼承這一傳統釀造工藝,佐以科學配方,釀造的酒更加醇和、清香。倍受飲客讚譽。13、打鼓山:此山位於義門宅右側,山高峰平,頂上建有擂鼓亭(遺迹尚存),是義門陳氏擊鼓傳遞信號的地方。不同的鼓聲傳送不同的信號。"擊鼓傳餐"指的就是由此發出用膳的信號,義門陳人一聞此號,就從四面八方各個山壠里趕回來吃飯。14、御書樓:"此樓建於宋至道四年(998年"),位於東佳書院內。宋至道二年(997年),太宗遣內侍裴愈賜義門御書三十三卷,是年,家長陳旭呈文至謝。又賜御書五十軸,共前一百零四卷。為珍藏御書,義門陳家特建造御書樓。詳見楊億《御書樓記》。15、九里殿:此殿是南宋紹興三年(公元1133)年,為追贈抗金英雄陳郜(即三將軍)所建。廟堂為一舍三進。陳郜是火巷庄繼通公的後裔,一武寧人李成彥一同應詔勤王,在軍十五年,忠勇激烈,屢戰屢捷。敕賜保義郎,淮西兵馬使。後戰死沙場,詔建九里殿,以享祭祀,敕"忠壯"二字於廟首。 今位於南田與城門交接處的跑馬崗,傳說是當年陳郜跑馬射箭的地方,故後人叫此處為跑馬崗。解放前後,此廟香火興旺,1958年,義門故居的人拆廟建糧庫。廟毀,其磚、石尚存。16、永清寺:始建於唐,位於旺公山右前方2000米處,原是義門陳氏先祖道院,由"修道之子祀之,令旦夕焚修,上以祝聖壽,下以保家門。歷代香火旺盛,一九六零年初拆毀,遺址還在,磚石尚存。17、一字園:蘇軾坡《吟東佳書院》詩:「寄詠舒中朝對奕,一字園內夜含懷,八方亭外五株桂,歲歲秋風一度開。」「寄詠舒」先為陳氏別墅,別墅園內橫放一排盆景,後沒與泥沙,形成一道自然風景線,故東坡稱之為「一字園」,陳氏遂命鐫石碑豎於門前。明代有僧人至此,就廢墟磚瓦料石築小寺一座,亦稱「一字園寺」。其寺尚存於在東佳山紫岩泉下,常年泉水如潮湧,飛流直下。此文,根據各地義門陳氏宗譜整理。
推薦閱讀:

岳飛後裔考世代定居江州

TAG:江州 | 簡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