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與生活》第四篇:我們的性格到底是先天決定還是後天習得

試想一下別人對你進行評價,你認為他們會如何描述你的人格特點?我們的性格是受先天決定還是後天習得?你認為你小時侯的那些狀況對你的思維方式產生了影響?父母在育兒過程中應該注意些什麼問題?《心理學與生活》第14章,介紹了一些列理解人格的理論方法,讓我們對理解人格的結構、起源,以及對我們如何更好了解自己,如何更好培育親子關係有一定的積極的作用。?

心理學裡將「人格」定義為:一系列複雜的具有跨時間、跨情景特點的,對個體特徵行為模式(內隱的以及外顯的)有影響的獨特的心理品質。?

一、有哪些經典的人格類型分類?

(一)希波克拉底的體液理論?

希波克拉底將與人格氣質對應的體液依據四種方案進行配置:?

1.?

血液 多血質:快樂,好動?

2.?

粘液 粘液質:缺乏感情的,行動遲緩的?

3.?

黑膽汁 抑鬱質:悲傷,易哀愁?

4.?

黃膽汁 膽汁質:易激怒,易興奮?

希波克拉底提出的這個理論流行了幾個世紀,影響一直到中世紀,雖然到後來沒有經受住現代社會考驗,但後來有人將這種氣質分類引申出了一種現代模式,影響也深淵。??

圖片發自簡書App

(二)威廉˙塞爾頓體型分類模型?

他提出了將體型和氣質聯繫在一起的理論,他根據體型將人分為三種類型:?

內胚層型:胖,柔軟,圓潤。這種類型的人是放鬆的、喜歡吃東西而且喜愛社交。?

中胚層型:肌肉發達、矩形身材、強壯。這種類型的個體是充滿能量、勇氣以及有過分自信傾向的人。?

外胚層型:瘦長、虛弱。這種類型的人是有頭腦的、愛好藝術的以及內向的,他們通常更多的是考慮生後。?

(三)法蘭克˙沙洛威出生順序論?

觀點提出,頭生兒的位置是現成的:他們直接要求父母的愛與關注,他們通過認同和遵從父母來尋求保持最初的依戀。相反,後來出生的孩子位置就不同了,他們處在一個無法正常清晰地得到父母模範作用的位置,後出生的孩子的特徵被認為是「天生的反叛」,後出生的孩子比頭出生的孩子更傾向於支持創新理論。?

(四)艾森克的「五因素」模型?

20實際60年代通過使用大量多套的形容詞和許多不同的被試樣本,得到了五種基本的性格模式:?

外向型:健談的、精力充沛的、果斷的(安靜的、有保留的、害羞的)?

和悅性:有同情心的、善良的、親切的(冷淡的、好爭吵的、殘酷的)?

公正性:有組織的、負責的、謹慎的(馬虎的、輕率的、不負責任的)?

情緒性:穩定的、冷靜的、滿足的(焦慮的、不穩定的、喜怒無常的)?

創造性:有創造性的、聰明的、開放的(簡單的、膚淺的、不聰明的)?

四種人格分類模式,出現在不同的時代,對不同階段都產生過巨大影響。而且,在當時的學術界,一致認為,幾乎所有的人格特質都受遺傳因素的影響。但隨著,時間推移,理論家門慢慢認識到,我們同時也需要從個人特點和他周圍環境的心理特徵兩個方面進行準確描述。?

二、心理動力學理論——我們所有行為都是由動機引發的?

強大的內在驅力塑造人格並引發行為,這是心理動力學人格理論的核心觀點。創始人弗洛伊德認為,所有行為都是由動機決定的。人類的每一動作都有一個原因和一個目的,這種原因和目的能夠通過對思維聯想、夢、錯誤和其他的關於內在情緒的行為線索進行分析而被發現。?

弗洛伊德最初提出的兩種基本的驅力是:自我生存和性本能。他用「利必多」這個次詞來形容性衝動能量的來源,這種心理能量能驅使我們尋求各種各樣的感官快樂。?

多年後,弗洛伊德又提出了「精神決定論」,他認為所有心理和行為反應都是由早期的經驗決定的。行為能夠被人所意識不到的驅力引發。為了更好揭示這種驅力,弗洛伊德提出了著名的「三我」概念:即本我、超我、自我。?

本我是可以看做是原始驅力的存儲處。它非理性地運作這,它追求即時的滿足感,而不考慮所渴望的行為是否顯示可行、被社會認可。這種快樂特別指性、生理和情感快樂。?

超我是一個人價值觀的存儲處。主要包括社會習來的道德態度。超我包括理想自我,這是一個人想讓自己努力成為的樣子。超我經常與本我出現矛盾。本我想要做感覺快樂的事,而超我堅持做哪些正確的事情。?

自我是一個基於現實的自我方面,來調和本我衝動和超我需求之間的衝突,是他關於行為的原因和結果的理性認識。?

當自我在尋求表現的本我與否定他們的超我要求之間產生衝突時,內心會產生「自我防禦機制」。例如,一個兒童強烈地憎恨他的父親,但是「超我」告訴自己這種想法見諸行動是極其危險的,於是自我會選擇壓抑,於是這種敵意衝動的存在不會被注意到。但這種敵意思想並沒有消失,這種情感會始終在人格中影響你的行為。?

三、人本主義理論——個體行為總是朝著自我實現的方向努力?

馬斯洛著名需求層次理論里,把「自我實現」至於其需要層次結構的頂點。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們也認為,個體自我實現的動機才是驅動個體一直向積極方向發展和變化的根本動力。?

研究者們發現「真實自我」需要一個良性的環境氛圍,如:溫暖、別人的美好祝願、父母對子女「獨特個體」式的關愛等。當缺乏這樣一個良性的環境氛圍時,兒童會產生基本的焦慮,進而壓制了真實情感的自然流露,阻礙有效人際關係的形成。為了壓制真實情感的自然流露,個體發展出內部或人際關係的防禦:如過度順從或自我抹殺、變得攻擊性、傲慢或自戀、疏遠他人。人本主義強調充分發揮自我潛能,它關注生活的不斷改進而不是反覆咀嚼那些本應該壓抑掉的痛苦經驗。?

四、社會學習和認知理論——人的行為受環境的影響?

前面幾個著名的觀點都是在強調某種內部機制,如特質、本能、衝動、自我實現等傾向的概念。然而當代社會學習和認知理論認為環境事件將影響行為。人們的行為來自於他們觀察學習經驗以及他們同其他有生命個體和無生命物理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米希爾認為人們對特定的環境信息的反應取決於他們的信息編碼過程、期望、信念、情感、目標、價值觀、能力和自我調整。?

編碼方式是指人們對於自己,其他個體,事件以及情景等相關信息的歸類方式。例如,有些人接觸一個人時,習慣性地首先界定出這個人的富有程度。?

期望和信念指人們對社會環境以及特定行為在具體情景下可能出現的結果的信念。例如:你試圖邀請你的朋友去看電影,但你對說服他們一塊去不報什麼希望。?

情感指人們感受和情感,包括一些生理上的。?

目標價值:指你看重或不看重的行為後果和情感;你的目標和生活規劃。例如你想當班長,因為你認為當班長會很有價值。?

能力和自我。你能夠完成和計劃的、用以帶來認知和行為後果的計劃。?

五、自我理論——你是根據對如何處理自我感來解釋行為的?

對你的自我你有什麼樣的概念?你認為你的自我所反映的世界一致嗎?你在朋友及家庭面前盡量展現出一貫的自我嗎?積極和消極的經驗對你思索你自我的方式有什麼影響??

「自我」的概念是心理動力學的核心。研究者把自我經驗分為三個部分:物資我(與周圍物資客體相伴隨的軀體我)、社會我(關於別人對自己的看法的意識)、精神我(監控內在思想與情感的自我)。心理學裡,自我的概念是一個動態的心理結構,它引發、解釋、傳遞、調節內心及人際的行為和活動,它包括關於你的記憶、特質、動機、價值、能力的信念,以及你最想成為的理想自我,你預期扮演的可能自我,對你自己的積極或消極評價(自尊);以及別人怎麼看待你。?

「自尊」是對自我的概括性評價。大多數人都會儘力維護自尊,以及保持自我概念的完整性。最典型的例子是「自我妨礙」行為,當你準備一門重要的考試時,你反而會容易睡覺。因為這樣,如果你沒取得成功,你可以講失敗歸咎於不夠努力,以避免你認識到是否真正具備取得成功的能力來貶低自己的自尊。?

六、幾種人格理論的比較?

(一)遺傳和環境。

對人格發展來說先天和後天的差異那個更重要。精神分析理論強調遺傳;人本主義、社會學習、認知學派和自我理論都情調環境決定人的行為或者與環境交互作用造成人格的差異。?

(二)學習過程和行為的先天法則。

精神分析學持內在的決定論;而人本主義樂觀地假設經驗可以改變人;社會學習、認知學派、自我理論則明確認為行為和人格是學習的結果。?

(三)過去、現在和將來。

特質理論強調現在都是過去的結果;精神分析學強調在孩提時代的早期經驗;社會學習認知學派強調過去的強化作用;人本主義強調當前的現實和將來的目標;社會學習,自我理論強調過去和現在,將來則通過目標的設置來體現。?

不同的理論對我們理解人格做出了不同的貢獻。如果把人比作一部汽車,特質理論提供了人格的部件和結構;精神分析理論提供了動力引擎和燃料;人本主義把人請到駕駛座上;社會學習理論提供了操作儀器;認知理論為旅行加上了注釋和地圖;最後,自我理論體型駕駛員考慮他的架勢對后座的人員和行人富有責任。?

圖片發自簡書App
推薦閱讀:

天下父母:有一種愛讓我們淚流滿面
我們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一種溝通
為什麼我們手中的藏品一直出手不了?
今晚我們約會吧
《我們是誰》第二篇 人之道8

TAG:心理學 | 生活 | 性格 | 心理 | 心理學與生活 | 後天 | 決定 | 先天 | 我們 | 第四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