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道教和水——太極拳哲理探索》
《太極、道教和水——太極拳哲理探索》
——《老子》、《周易》為其本源
作者:曾慶宗
太極拳,「不動為無極,己動為太極;靜為無極,動為太極,分為兩儀;無極、太極、兩儀皆為太極。拳,技擊也。」
太極拳,「不動為無極,己動為太極」,是道教、儒教哲學思想的一種產物。
太極拳,作為我國古老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遺產,是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特別是道教哲學思想的一種反映。人們常認為太極拳是文人習武而產生的拳種,也常認為它是道門所產生的武術。它的發展過程經歷了思想——功法(氣功或內功)——拳法的過程。
古代武人學武是為了作戰或打人,所以招法較明顯,拳勢猛烈,快速。而在我國古時格物之風長期遍及整個社會之時,文人學武是常將具有哲理思想的「易經」,「五行說」,「陰陽八卦學」等內容用來格物取意,使自己創造的拳符合哲理。
由於觀察者的角度不同,對同一概念往往進行不同的解釋。譬如「太極」二字的解釋,現就有下述幾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即「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即是說太極是世界誕生時的無極之後,在陰陽產生之前的一種宇宙狀態。
又「不動為無極,己動為太極」,太極是拳架才開始的一種狀態。這是第二種說法。
第三種說法,「天地為一大太極」即太極即宇宙。
第四種說法,「人身為一小太極」,即人身為太極。
第五種說法「太極為天地萬物之根本」(許靇厚),即太極是「元氣」的別稱。
太極主宰萬物,當然也主宰人身,所以說「周身無處不太極。」
第六種說法,「太極拳則為各拳之極至」,所以太極是武功登峰造極的境界。
第七種說法,道書「太平經」上講:「道稱金丹,佛稱玄珠(舍利子),儒稱太極。」則太極也是氣功最上乘者,功成後的產物。
從以上這些說法,我們不難說明,太極肯定是儒家學習道家和佛家功法的結果。太極拳產生的思想基礎和氣功產生的基礎一樣久遠。甚至把宇宙產生的初態說成是太極。太極博大,至高無上,太極是宇宙,太極又主宰宇宙的一切。所以,太極二字的立意,可說是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太極拳的產生和發展吸取了中國道、佛、儒三家的哲學思想,特別是道家的思想,由丹術和道教的攝生術、養生術而產生的。所以它和直接研究格鬥打殺的中外武術有著原則上的重大區別。這點在研究太極拳時應引起極大的重視。這個問題不是一下就能談清楚的。
下面我主要講明以上這些觀點中,太極拳始終有一條象形取意的主線。而中國古代產生的東西,沒有不象形取意的。
公元前1500年前,中國在科學技術上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中國的科技成果要佔世界的1/2以上。這些科技成果都和中國本身的科學思想體系分不開的。中國的道教思想中有較多辯證法思想。中國人搞科學的方法要宏觀些,抽象些,外國的要微觀些,具體些。所以中國的要粗略些,外國的要精細些,但是中國在四大發明,中國醫學、氣功、武術,建築、工藝美術等科學技術方面有很深的研究和突出的成果。設若我生長在古代的中國,又有了現代的知識和古代的知識,我來進行格物取意,我一定會產生太極和水的聯想。得出道教、柔弱、氣,和太極拳進而和水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柔弱是道教思想的主旨,水是柔弱的自然存在物。柔弱的水是太極拳的格物對象。從某種意義上講太極拳是水性拳。下面就太極拳的歷史時期解釋,道教的主要思想,太極拳的演練和技擊、發展、傳播,直至再發展是怎樣貫穿這一主線的。
太極歷史時期
古人常說:「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丹。」也常說無極而太極。就地球產生的歷史過程而言,不管那家理論都認為地球才生成時是混沌的,是無為的,是天地不分的狀態,那時沒有空氣,水和陸地的三態分離,是渾然一體的無極狀態。
由無極而太極,太極是在無極之後,但在陰陽生物產生之先。
按中國古代科學思想的說法,先有陰陽才有人。太極是在人之先無極之後的一種狀態。這種狀態我們可以假定為有了水後的地球時期,據當今科學研究,外星只要有了如地球這樣的水,有陽光,就可以產生生物。
而人是萬物之靈,可見水對人產生的重要。換句話說,地球上無水則一切生物的產生和發展都是不可能的。按達爾文進化論解釋,靠水、空氣、陽光的長期交感而產生了原生物、微生物,單細胞、多細胞、魚類、爬行類、哺育類,一直進化到人,發展而成現今的社會。沒有水就沒有人。水之出現是太極歷史時期的一種標誌。
太極拳的產生
在自然界產生了人類後,中國社會進入到商、周時,人觀察社會有了一些感性認識,陸續提出「五行學」說,(即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剋學,陰陽八卦學說。水在陰、靜、虛、柔弱的概念形成時,在精神上佔有極大的比重。到了漢朝前後,逐漸產生了中國人自己的宗教——中國道教。道教很注重水的屬性,主張無為才能無不為,主張柔弱才能生存和取勝。
在《老子》一書中就有如下的敘述:
「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意即專氣致柔,達於致極的時期,能和嬰孩一般的柔順嗎?
又說:「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又說:「骨弱筋柔而握固。」
又說:「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木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稿。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按「徒」即類也。意即堅強者屬死的一類,柔弱者則屬生的一類。
又說:「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又說:「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
意即最柔弱的是水,以水的柔弱攻堅強是沒有不勝的。
又說:「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以上所引,都是說明柔能克剛,柔弱可以勝堅強,一切應以柔弱為第一。
由「老子」書中可知所謂「道」,即是指的柔弱。而它的所謂「德」,便是使剛強之趨向柔弱。演練太極拳則能達到這個目的。這點可說是太極拳的內功心法的關鍵。柔弱表現於物即是水,柔弱表現於武術即是太極拳。太極拳和水是柔弱這個「母」的兩個「子」。我們可用一幅樹狀圖來描述這種狀態(如圖1所示)。
道教還認為,天不變,道也不變,「道」是先天地而生的。它又超然獨處,又永恆不變;可是雖永恆無變,但運用之又可以應萬變。
又由於它的永恆無變,故它是長久的;反之,其他一切事物,由壯到老,則是非長久的。
道從氣功的角度來講即是元氣,人們在長期的觀察中,發現了生命力旺盛的生物都是很柔軟而不是硬直的。從而產生了如華陀的「五禽戲」等導引術。
隨著道教思想的完善,道教內丹術的發展,到了明朝,出現了張三丰真人。「太極拳傳自張真人,真人,遼東懿州人,道號三豐,生宋末。身高七尺,鶴骨松姿,面如古月,慈眉善目,修髯如戟,頂作一髻寒暑唯一箬笠,手持拂塵,日行千里,洪武初,至蜀太和山修鍊法庵玉虛宮,經書一覽成誦……」。
他一方面是個道人,領會了道教的以柔弱取勝的思想,相信人致柔才能返本還原,長壽不老的道理。再則他也很會內丹術,所以也有人稱他為煉丹士,內丹術即現在的一種氣功方法(武術中稱內功)。如周天搬運法,清一歸靜法等。並且傳說張三丰還是從少林寺出來的。即他也會技擊術。他將這兩方面的東西結合起來就為太極拳奠定了基本模式。
所以太極拳的產生是重意氣,重視水的各種屬性的結果,其中特別是水的致柔性。只要有了這種道家的基於水(一種具有可塑性,柔軟性的物質)的底基思想和哲理,加上技擊的意圖和動作,即會產生太極拳。所以太極拳重意,重氣,重功,重拳的技擊性而不注重拳架,它基本上是一種以功法產生的拳。上述這個過程可用一個樹圖來表示:
所以從哲學和邏輯學的原理來講,張三丰集道、儒、武、氣之大成而創太極拳,是基本上站得住腳的。功法是精髓,思想是靈魂,拳架與之相比則不是第一位的,所以張三丰只傳下拳論而無拳架。
太極拳的發展和演變
在張三丰的信徒中,王宗岳是有名有姓的,他傳記下來的只有「太極拳論,而無有太極拳架套路。後來經陳長興,楊露禪,武禹襄,吳鑒泉、孫祿堂等人的變更創新。才產生了具體的太極拳架。解放後,楊式和陳式得到較大發展和推廣,產生了八十八式和陳式新架等。
不管怎樣變化,其象水,似水,法水的屬性的哲理思想則是共同的,則是其魂魄所在,是區別於他其拳種的主要屬性。
太極拳經和水之關係
在已有的太極拳經、拳譜中,和水的屬性,和哲理直接或間接相連繫的描述很多。譬如「太極長拳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逆來順受」之法,致「柔」之術,如行雲流水,連綿不斷」等等。只要你一讀太極拳的拳理,再一想到水,中間就會產生無窮的聯想,很可能要悟出一些道理和收穫來。我想,好多太極拳愛好者都深有感觸吧。
演練太極拳的意境和水的關係
有不少的太極拳家是這樣描繪自己練拳的情景的:初期練太極拳是「如站水中至項深,姿式變換要慢勻,是不會游泳者的游泳,中期練太極拳「如浮水中身懸空,長江大河浮游中」,已會游泳。晚期大成之時,練拳時「身體如在水上行,如臨深淵履薄冰。」諸如類似的體會很多,其練拳時的主要意境是水,是在水中的運動。喻為空氣中的游泳。
太極拳主張「意氣君來骨肉臣。」這些太極拳家主要意念原來是水,可見水在太極拳演練中的地位和作用。現在的太極拳老師新教學生時,總要說:「緩一些,慢一些,」「不要用力」,「松一些,軟一些,不要用勁,柔一些,圓一些,連綿一些。」這些提醒如果用一句話來描述,「即象水那樣運動。」學生可能會頓開茅塞,尤其是對於外國學生。
中國的哲學和科學,很愛「假借」「比喻」。好多拳種的產生和發展都是象其形,取其意,會其神,利其用。在中國傳統哲學中,其術語叫「格物」。而我認為太極拳假借的是水。將水假借來比喻太極拳的產生之由,演練之形和技擊之要,那是再恰當不過的了。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太極拳可以說成是水性拳。
發展及技擊和水的進一步關係
前面粗略地談了太極拳的產生,下面再談其演變和練習。靜水緩流則象楊式太極拳的健身演練;迭岩流水一梯一級地流淌下去則象跟步式的孫式太極拳,急流猛旋,彎多灘急的流水則象陳式太極拳,小河緩緩流淌則象吳式太極拳;暗流陰河則象武式太極拳。
各種太極拳之功力練習過程都是「滴水穿石」之恆心毅力錘鍊的過程。演練時內氣鼓滿則是將「氣和血」融熔軀體,使其達於毛孔,形之於掌,發之於指,力遍周身,勁透態體,氣滿各個經絡臟腑。周身如回水之螺旋,如粘於水之懸絲周身過線結網,遍體方布。那怕泰山落於右,烈馬奔於左而操練者心如止水,斂神定意,處之泰然,這種精神內斂的高度克制力,高度的沉著安靜,則是太極拳上乘功夫對心意、生理訓練上的要求。
「周身無處不太極,一動一靜俱渾然」,「一氣運來老無停,乾坤正氣運鴻蒙,運到有形歸無形,方知妙手在天工。」這種周身無處不太極,妙手奪天工的狀態,不正是水在身上的集合物——氣和血在身中圓滿運行的體現嗎。太極拳練到高級狀態,不光是氣血的運行遍布周身,還要求身體如同嬰兒,動作要非常靈活,即要求肌肉、骨骼、四肢百骸都要象水一樣地柔軟,那樣才能「腰如百折盡無骨,」「一撤周身都是手。」
太極拳的推手和散手則是太極拳的技擊態。這時要求運動員是發怒的水,咆哮的水。要如海中之巨浪翻滾,如江河中洪水奔騰,如高壓水槍之噴射。其既有源源不斷之後勁——內勁充足,意氣變換輕靈;又有迂迴曲折之本能,隨機應變,避實就虛,無縫不鑽,同時化打。太極拳致勝之道則是柔勝剛,緩勝快,整體對局部,意足而形松。太極拳技擊之術是水勝之術,是柔勝之術的真正體現。
水的三態和太極拳的三態
水有三態:水、氣、冰,常態是水,散之則成氣,聚之則成冰。氣和冰是水之變態。
一般健身時太極拳的演練則要求處於常態就行。
技擊時的太極拳要動時似氣一團,柔時,無縫不入,如水似氣地一樣,向前鑽透,迴避對方的著力。極柔軟然後才能極堅剛。極柔軟者——水也,氣也。極堅剛者——冰也。技擊時雖招法萬千而理卻一貫。即發時如水之柔軟,如氣動之無形,著時似堅冰之鋒利,「其身體之行動,如神龍之行空,矯蛇之游水,行無定蹤,靈活隨轉,猶如水之流動,其力虛中,其性屬水,故曰水力」這就是所謂柔里裹跌,綿里藏針之術也。
治水和太極拳技擊的關係
李冰之子是治水的能手。都江堰的治水功績及其科學性、先進性,直到今天都堪稱世界水利工程之上乘。其治水的原則是「遇彎截角,逢正抽心」,「深陶灘,低作堰。」是順其來勢,不變其力。和太極拳的逆來順受,順其自然而發,注重底根的深度是何等的相似。
推手或打手中不妨將「遇彎截角」,「逢正抽心」作為要則。治水之法不外乎堵,截,順,而太極拳技擊之法也主張堵、截、順。如球撞壁還,則是其堵勁之體現;後發先先制,截勁是也;隨人而不隨己,順之法也。
水小者,近者;緩者,堵之;水猛者,大者,急者,截之,順之,引而後發。只要將前一句中水字改成力原則將成為太極拳技擊要則。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而老一輩太極拳家在主張搶佔地利時不往高處走,而往低處走,這和一般的武術技擊「居高臨下,勢如破竹的哲理不是正好相反嗎?這也是太極拳技擊法水的一種表現。從搶勢佔位的要求也反映了太極拳法水的趨低的屬性。
小結
我中華民族的先師聖人都善於格物取意,這是一種宏觀描述科學的思維方法。炎黃子孫的我不妨也仿效「格物」一次。只不過我又多了些現代科學的觀點,少了一些他們的某些「封建哲理」思想。不過我倒是認為是在一方面發揚先輩的傳統,一方面也結合了西方人分析思維方法。
精研水的哲理,可以進一步深化太極拳的哲理。太極拳和水能有機地、內在地聯繫起來。想著水,模擬水的狀態和屬性,演練時和技擊時都可借鑒。
綜上所述,我認為,太極拳,道教和水之間有一個非常核心的哲理連繫著——那就是「柔弱」思想。
推薦閱讀:
※陳氏太極拳四十二發勁(中) (圖)
※吳式太極拳柳恩久原地36勢拳勢分解
※太極拳之「松圓勻順整「(下)
※陳式太極拳意解(一路)
※我的天!這首太極拳歌曲的mv也太美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