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新覺羅·載灃,一個不經意的動作避免了祖國的分裂
愛新覺羅·載灃是清朝最後一任皇帝溥儀的父親,也是攝政王。
載灃生於北京太平湖醇親王府內,是醇賢親王奕譞之第五子。光緒十六年(1890年)襲王爵,成為第二代醇親王。因義和團運動中德國公使克林德在北京被殺,他於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被委派充任頭等專使大臣赴德國道歉謝罪,拒絕德皇跪拜要求,堅持大義,不過通過這次出訪,使得載灃開拓了眼界視野,加深了對國外的了解。更主要的是「圓滿」完成了慈禧交給他政治任務,讓慈禧非常滿意,也為其以後仕途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可以說是他政治生涯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任軍機大臣。同年11月其子溥儀入承大統,載灃任監國攝政王,此時他第一個想做的事情就是殺掉袁世凱,於是和奕劻和張之洞等人商議,不過奕劻和張之洞認為袁世凱此時殺不得。而此時的袁世凱深知情況不妙,於是謀劃著自己如何能夠全身而退,一方面找奕劻和張之洞,希望能夠在載灃面前為自己周旋,另一方面通知保定的段祺瑞借南苑兵變帶兵進駐京城附近,威脅載灃。
作為攝政王的載灃被迫放棄了殺袁世凱的念頭,此時袁世凱立馬呈上奏摺說自己有足疾,請求回家養病,給了載灃一個台階。沒想到氣勢洶洶的載灃被袁世凱牽著鼻子走,只得同意其解官回家。
次年載灃便代理陸海軍大元帥,同時經過三年執政,以載灃為首的少壯派皇族集團在中央朝廷佔了優勢,全國政事全部取決於載灃。不過在軍隊中,少壯皇族沒能拔除袁世凱勢力。
宣統三年(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載灃被迫請袁世凱出山收拾殘局。不過此時野心勃勃的袁世凱哪裡只會滿足出山,拒不出山。載灃沒有辦法,只能任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載灃將所有軍政大權全部給了袁世凱。袁世凱立即派兵攻打武漢革民軍,奪取了漢口。
袁世凱的奪權行為引起了少壯派皇族勢力的恐慌,載灃的兄弟及皇族實權派人物來到載灃府上,找載灃商議對策。經過探討,他們認為滿族勢力已經控制不了這個局面,不如全部退守關外,再圖發展。然而他們就等著載灃的意見。而此時的載灃只是一隻手托著下巴,閉著眼睛,若有所思,至始至終沒有說一句話。而坐在邊上的載洵著急的詢問載灃:哥,你倒是說句話啊!載灃還是若有所思,沒有回答。最後不歡而散,這退守關外之事也就因為載灃的沉默不語而流產。
日後溥儀潛往東北,載灃獨認「凶多吉少」,持反對態度。後來他在日偽的統治下沒有屈從日本人的一再勸誘,堅持不去東北,在政治上同「滿洲國」劃清了界限,充分表現了民族氣節。
推薦閱讀:
※清文宗 - 愛新覺羅·奕詝
※揭秘:遼寧一村落居民都是愛新覺羅的後裔,至今都受皇家條例約束
※愛新覺羅·阿巴泰家族
※大清配享太廟的13位功王中,僅有此人非愛新覺羅氏,但來頭也很大
※愛新覺羅溥偉是誰 溥偉後人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