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第101集--金剛經-第124集
請掀開經本第二百四十七面,倒數第四行,請看小註第三段。
【真如者,無可遣,名真。亦無可立,名如。實相者,雖無相,而亦無不相也。所以結之曰,故名如來。名者,假名也。】
這是解釋經文「如來者」這一句的含義,真如,尤其是《般若經》中,自始至終教我們離相,離到無可離了,這個地方「遣」就是離,無可離那就是真的,能夠離的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能離之心是假的,所離之相也是假的,能離所離都是假的,到離無可離那就是真的,真性是這樣顯現出來的。佛門裡面講明心見性,性是怎麼見到的?一直到離無可離的時候,真心就現前了,那就是真的。真性裡面也沒有一法可離,為什麼?如果建立一法,這一法是虛妄的,你能夠建,當然你就能夠離,能夠離的那就不是真的。所以從無可離,我們叫它做「真」,也無可建立,我們叫它做「如」,這是真如兩個字的含義。什麼叫實相?實相就是事實真相。事實的真相是什麼?凡是講到相,我們一定要聯想到它有體,它有作用。體、相、用,說一個,裡面就包含這三個,體、相、用。體是空寂的,無相。體是空寂的,所以說是無相。可是它的作用,作用有相,作用不是沒有相。我們現在六根接觸外面境界,森羅萬象,你不能說它沒有相,所以叫做無不相。無相無不相,這一句裡面諸位一定要懂得,說無相是從體上講,說無不相,無不相就是有相,是從相上說的,從作用上說的。相雖然是假的,但是它有,有這麼一回事情。雖有,它不是真實的,為什麼?剎那生滅,了不可得;但是它有。
世尊在經文將要結束的時候,說出「故名如來」,這是如來的意思,在這裡又有一番說明。佛是用種種不同的講法,讓我們體會這個義理既深又廣,又極其微細。故名,名是假名,也不能執著這個名,如果執著名,我們又錯了。在《金剛經》裡面,即非是名這個句子我們讀得很多,用意就在此地。再看底下這一段,
【念佛人往生,須知彌陀來接,而初未嘗來也。往生西方,而亦未嘗去也。雖未嘗來去,亦何妨現來現去。】
我們先來研究這一句,這在我們修淨土的人,尤其是要發心將來希望往生到極樂世界,這個問題要清楚。沒有問題當然最好,心很清淨;如果有了這個問題,這個問題要不是徹底解決,這個疑問會產生障礙。嚴重的,障礙我們這一生不能往生,那個問題真的就大了;淺一點的,怕因為這個疑問,將來生到西方邊地去了。實在講,能生邊地也算不錯,不過就是耽誤五百年不能見佛聞法而已。實際上西方世界講的五百年,是我們人間的五百年,因為西方世界沒有年月日,是我們人間五百年來算的。既然有這麼一個問題,我們要搞清楚,我們往生,阿彌陀佛來迎接,這是真的。無論是三輩九品,下下品往生佛也來接引,還是來接。佛來了沒有?在我們看,佛真來了,真的現在我們面前。有一些人臨終見佛,佛從天上下降,從雲端裡面下降,看得很清楚很明白,佛真的來了,來接引他,來帶他,他跟他去;大家也看到佛真的往西方那邊去,這個在相上有來有去。
可是你要懂得,在理上講,佛沒有來,也沒有去。沒有來、沒有去,為什麼見到來、見到去?實在講就跟我們看電視那個畫面一樣,你來接畫面上看到他來了,也看到他去了,始終沒有離開那個方框框。這樁事情,就是眾生與佛感應道交,它的真相就是《楞嚴經》上所說的「當處出生,當處滅盡」。如果用現代的話來說,現代科學家所講的,佛是從另一個維次的空間,轉變成我們現在的三維次空間、四維次空間,我們見到了,這個相見到了。他把往生這個人帶去之後,又轉變另一個維次的空間,我們見不到了,消失了。這個說法是現代科學家的講法,不同的空間,這是事實,確有其事。我們曉得,宇宙之間不同空間的維次,應當是無限度的,不只是三維空間、四維空間,現在科學家已經證實,有十一維次的空間。可是我們從理論上來推想,不止,應當是無量無邊。這個空間怎麼變現的?是眾生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如果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那個空間,我們佛法裡面叫一真法界。那是真實的,就是一絲毫沒有改變,從真如本性裡面顯現出來的,沒有改變過。改變,誰去改變?唯識所變,所以是識變的。識,每一個眾生不一樣,因此,每一個眾生生活的時空也不應該是一樣的,這個在理上才能講得通,事上一定是這個樣子的。
所以這裡文上說「而初未嘗來也」,佛來接,佛有沒有來?佛沒有來。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是眾生在這個時候,心裡面起了感應,他要往生。我們念佛,為什麼佛不來?臨命終人念佛,佛為什麼來了?這個道理很簡單,我們現在念佛,嘴巴裡求往生,心裡實在不想去;如果是阿彌陀佛現前,嚇死了,那還得了!所以佛不來,這個心跟佛沒有感應,只是通通消息而已,不可能有感應的。臨命終的那個人,他求生的意念非常懇切,他真要去,他這個世間活了這麼多年,看得不耐煩,真的放下了,不想再多住,這個心跟佛的心就能感應到佛現前。由此可知,真的是感應道交,絲毫不爽。眾生有感,佛就有應,佛在哪裡應?就在他面前應。像我們看電視一樣,電視機擺在面前頻道一撥,畫面就現前。所以緣具足了,佛就現身,是這麼回事情。佛接引他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實在講也未嘗去,剛才講了,只是一個空間的轉變,空間的轉變實在說是念頭的轉變。我們這個念頭,一念相應一念佛,念頭轉變了;這個念頭是非常的強烈,讓這個境界立刻就轉換。所以雖然不來不去,事實上就是不來不去,但是我們看到這個現象,表面上這個現象,說他來去也沒有說錯。只要你真正明白事實真相,佛現相了,來了,佛相消失了,走了,我們也能夠這樣說。所以,亦何妨現來現去。
佛能現,我們每一個眾生都能現,能現不是佛的專利,所有一切眾生個個都能現,不過眾生所現的不自在。怎麼曉得一切眾生都會現?我們從一個例子上能夠體會到,凡夫之人你睡覺會作夢,不但晚上睡覺會作夢,你要是疲倦了,在那裡打個瞌睡都會作夢。你要曉得,夢就是另一個不同的時空,可見得那個境界真的是自己所變現的。我們作夢自己做不了主,不想做它也得要做,不想做惡夢是偏偏要做惡夢,做不了主宰,這就是業障,我們有業障。諸佛菩薩沒有業障,所以他現身自在,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他很自在。我們是被業障障礙了自性,也現,現得不自在,不是不現。這些理事如果我們多去想想,細心去思惟經裡面的要義,多少也能夠體會到一些。底下說,
【何以故,不來不去者,理體也。】
從真如本性,從理上、從體上說,確實沒有來去,我們的真心本性、法身遍一切處,盡虛空遍法界,哪有來去?
【有來有去者,事相也。】
說有來有去,是從事上、從相上講的。但是要知道,理事不二,理跟事是一不是二,性相圓融。凡夫之人,所謂迷惑顛倒,他是把理跟事分開了,性跟相也分開了,不知道理事、性相是一不是二,於是他在一切法裡頭,他圓不過來,生起妄想分別執著,它還是會變,但是愈變那個境界愈差,愈變那個境界他愈感覺到苦。三界六道的苦境界從哪裡來的?就是自己變現出來的,這是我們不可以不知道的。如果覺悟了,明白這個道理了,他變的境界就很自在,他能夠得到樂的受用。所以明瞭的人得樂,迷惑的人受苦,境界給人苦樂的感受不相同。要曉得,
【理事不二,性相圓融,本無礙也。此等事實真相,今人謂之不同因次之空間轉變然也,何去來之有哉。】
這是我剛才講的,現代的科學家,他們曉得這些現象,確確實實是不同維次的時空的轉變。明白這個道理,才曉得確實不來不去,就像我們看電視收這個頻道一樣。我們頻道撥對了,這個畫面現前,不能說它來;我們把頻道關掉,沒有了,也不能說它去,真的是不來不去。
【即是來去要在不來不去上體認】
這是教給我們,如何在相上見性,如何在事上見性,你要會了,就是宗門所謂「頭頭是道,左右逢源」,那就真的得自在了,真的開智慧了。這是舉一個例子,要我們從來去,來去是相,現象,不來不去是理體,我們從相上去體會性體,這樣修法會開悟,這是開悟的一個方法、一個門徑。
【不來不去,這是理、是性,即在來去中做出。】
性雖然是空寂,但是它不是死的,它是活活潑潑。活活潑潑的性體,從哪裡表現?從事相上表現。由此可知,有體有用,這個就對了。
【此是念佛求生之要訣。得此要訣,決定往生,決定見佛。】
特別說給我們念佛人聽的,教導我們念佛人,平常要用這個功夫,要在現相當中體會性體,要把性體活活潑潑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這個生活有樂趣。我們一般人常講,這個生活有價值、有意義,有價值、有意義就是講的幸福、快樂、美滿。如果生活沒有價值、沒有意義,那個如果講幸福、快樂、美滿,那是假的不是真的。像這些地方,我們都應當要細心去體會。修性宗的,這是重要的觀行,用功的原則,念佛人也一樣用得上。具體而言,我們前面說過多次,如果實在不會用,就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就行。雖然你還搞不清楚,古人常講,你老實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叫暗合道妙;雖然沒清楚,確確實實合乎這個原理原則,沒有違背這個原理原則,這是念佛法門不可思議之處,念佛法門第一殊勝之處。
【性相一如,法界平等。一切對待之相,不能離絕待之性而別有。】
佛菩薩、覺悟的人、開智慧的人,為什麼他們的心那樣的平靜?我們凡夫的心有很大的起伏,這個起伏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像波浪一樣有起伏;可是覺悟的人,真有功夫、真有學問的人,他這個心的起伏就小了。諸佛菩薩,像本經裡面講的法身大士,他們的心是平的,幾幾乎乎看不到有起伏,水平!他那個心平。雖然沒有達到究竟,如何達到究竟?就如同我們看水一樣,我們看海水,在沒有風浪的時候,水很平、很靜,但是底下它還流動。往深處走,深海裡面它還是在流動,上面不動了,下面還在動。這就像法身大士們,表面上平了,裡面還有差別,一直到如來的果位,完全平了;再往深處、廣處都不動,都達到清淨,那叫究竟圓滿覺。
我們現在先談粗顯的,「性相一如,法界平等」,他明白一個道理,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自性裡面變現出來的,他懂得這個道理,知道這個事實真相。既然是真如本性變現出來的,一切法的性體無二無別,覺悟的人從相上見到性,從事上見到理,自自然然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了,不再打妄想,不再幹這個傻事了。所以他心清淨,他心平等。我們的心為什麼不清淨、不平等?我們聽經也聽了很多,也讀得很多,佛講宇宙人生體、相、作用的大道理,我們也好像懂得,也似乎明白了,可是境界風一動,我們的心馬上就起波浪。你要是不相信,你走到門口,遇到一個無緣無故的人罵你幾句,你馬上就生氣了,你的心就動了,禁不起外面境界的誘惑,禁不起考驗。為什麼?實在講,佛講的這些理,我們聽了似乎懂得,沒有真正懂得;如果真正懂得的話,你六根接觸外面境界,你的心一定是平靜的,絕對不會被外境轉動。你要問為什麼?道理很簡單,都在《金剛經》上,「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還有什麼好動心的、動念頭的?沒有了。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知道一切法緣起性空,了不可得。無論是什麼境界,再大的變化,他見到如如不動,天翻地覆他看到若無其事,沒事!這是真正從相上見到性,從事上見到理。所以這種功夫,大乘佛法裡面叫做「性定」,他不是修來的,不是修的定,修的定靠不住,這叫自性本定。就像《楞嚴經》裡面所說的首楞嚴大定,它是屬於自性本定,決定不受虛妄境界的動搖。請看底下這一句,
【絕待之性,亦未嘗離對待之相而獨存。】
前面一句明白了,這一句好懂了,性跟相一體,事跟理一體,決定不是兩樁事情。性不可以離開相而獨存,正如同相不能離開性而別有,兩個關係是一不是二,是一體之兩面。
【是故當於日常一切對待之事相上,雖無妨隨緣而行,卻不可隨緣而轉。】
底下這幾句話,是我們在生活當中修行的祕訣。如果你要會了,那你的本事可不小了,你的生活就改變了。這個改變不是小的改變,是從凡夫的生活改變成佛菩薩的生活,那得大自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沒有一法不是相對的,眼所見的,耳所聽的,乃至於你心裡面所想的;你所想的有能想、有所想,你見的有能見、有所見,你聽的有能聽、有所聽,全是相對的,全是對待法。這裡教給我們用功,如何能在一切對待法裡面隨緣?底下就是不變,「卻不可隨緣而轉」,就是不變的意思;可以隨緣,但是不能變,變就壞了。那個不變是什麼不變?要懂!清淨、平等心不變,這個東西不能變。我們依這個經義來講,相可以隨緣,事可以隨緣,隨緣裡面不變自性,我們就成功了。實在講,諸佛菩薩跟我們生活在一起,有什麼不一樣?他就是這個本事,隨緣不變。
這句話,我在講席裡面把它說成四句,隨緣不變是教菩薩的,我們要學,我們一定要隨緣。隨緣裡面修什麼?修不變;不變,簡單的講,不分別、不執著,學這個。隨緣裡面學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能夠到不起心、不動念,那是高段的。開頭下手,從不分別、不執著下手;如果能到不起心、不動念,那你是已經得到三昧了,你已經有相當的功夫了。這個要真幹,這叫真修!這不是裝模作樣的,是真實功夫,這是菩薩行。第二類,再來人,佛與大菩薩倒駕慈航再來的,他們是「不變隨緣」,他已經不變了,所以不變隨緣是倒駕慈航。佛菩薩示現在我們世間,像釋迦牟尼佛當年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他是不變隨緣,不變功夫到家了。我們現在隨緣裡頭學不變,人家是已經不變隨緣了。像印光大師,我們很多人都知道的,他是西方世界大勢至菩薩再來的,人家也是不變來隨緣的。在中國袓師大德裡面,有不少人身分暴露的,是古佛再來的,我們在《傳記》裡面看到,永明延壽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的;唐朝的傅大士是在家居士,彌勒菩薩再來的,示現在家人的身分;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賢菩薩再來的;豐乾和尚也是阿彌陀佛再來的。這些再來的人不變隨緣,再來人!還有兩種:小乘阿羅漢跟辟支佛,我們叫他做小乘,這種人「不變不隨緣」,他不到人間來,不跟你們接觸,不變不隨緣。另外一類是我們凡夫,「隨緣隨著變」。所以我把這一句說成四句,我這個講法你們很好懂!佛菩薩、羅漢、凡夫,到底什麼地方不一樣,你就明瞭。一樣穿衣,一樣吃飯,一樣工作,沒有兩樣,就是隨緣不變不一樣,那個不相同。這個地方教給我們的,好!教給我們隨緣不變,這是教菩薩法,我們應當要學習的。「雖無妨隨緣而行,卻不可隨緣而轉」,這就是隨緣不變。
【緣應了者,得機便了,不與糾纏。】
人與人之間,這舉例子給你講,真的是愈講愈細。人與人之間凡是有關係的,什麼關係?見個面點頭笑一笑,這也是關係,這個關係是淺的;關係深的就變成一家人,變成父子家親眷屬。緣很複雜,非常複雜,數不盡,也述不盡。佛為大家講經說法,只好把複雜的因緣歸納,歸納為四大類,再複雜也不外乎這四大類。這四大類是什麼?報恩的。那你們的關係非常好,非常友好。為什麼?有恩義在,來報恩的。報怨的,那你們的關係會處得非常不好,冤家聚頭,不是冤家不聚頭,冤家來了,這是報恩、報怨的。還有兩種是討債、還債的,總不外乎這四類。一家人在一起四種緣,親戚朋友也是這四種緣,只是這四種緣裡頭有親有疏、有近有遠。所以你在馬路上走路,在外國是常有,中國人沒有這個習慣。外國人遇到,不認識也跟你打個招呼,點個頭,那也是緣。中國人好像沒有這個習慣,不認識就是不認識,理也不理會一下,這都是緣。緣該了的,譬如你遇到個討債的,討債要還他。我們現前借人家錢,當然到時候要還他,可是有些債是前世的、過去生的,我們不知道。這個錢或者是無緣無故被人拿走了,或者是被人騙去了,或者是某一種環境之下,人家強取了,我們也拿不回來了,統統有緣。就連那個小偷,把你的財物偷去了,也是緣。他為什麼不偷隔壁的,偷你的?你要曉得,隔壁那個人不欠他,前世不欠他,他不會去偷他的。他來偷我的,我不學佛我不知道,學了佛才曉得,這個帳了了。他偷去算了,不必去報案,帳到這裡就結了,這個好!你要真正懂得,你不懂得不行!總而言之,不是我欠他的,就是他欠我的;我沒有欠他,他偷去了,他來生欠我的。來生欠我的怎麼樣?也一筆勾掉,我也不要了。那到來生我還再去偷他的嗎?來生我們到極樂世界作佛,不要了!這就是說,緣應了者,得機便了。這舉一個例子,不必再囉嗦了,從這個例子諸位就要能體會到,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所以學佛的人很開心、很自在,這就了了。不與糾纏,一糾纏就沒完沒了,那個麻煩才大,生生世世在糾纏,這是愚痴,這不是智慧。智慧的人一刀兩斷,再不搞這個麻煩事情。
【緣應結者,亦無妨結,但不攀緣。】
結緣,特別是佛教菩薩,菩薩要與一切眾生結法緣,你不結法緣,你怎麼能度眾生?緣要結,不妨礙結,但是不要攀緣。什麼叫攀緣?我們用最簡單、很清楚的話,來給諸位說,結緣裡面有感情,就攀緣了,那個不好。結緣裡面是智慧、是理智,這個對的。為什麼?後頭沒有麻煩,沒有糾纏。有個情在裡頭就有糾纏,智在裡面沒有糾纏。所以我們要鼓勵學佛的同修,要與一切眾生結法緣,把佛法介紹給他,把斷惡修善的這些方法介紹給一切眾生。介紹就好了,不要去扯關係,介紹就完了,這樣就好。前面講一切隨緣,不要去攀緣。這一段好!這一段真的是教給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學佛怎麼樣過日子,怎麼樣生活,非常的具體,非常有用。
【二六時中,果能如是勤勤觀照,密密勘驗,心把得定,腳立得牢,不為相所縛,而泯相入體矣。】
我們看這幾句。前面把方法教給我們,要認真去做。二六時中就是講不間斷,古時候的中國,用的時間單位是晝夜十二時,現在一般算命還用中國的老時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算命排八字還是照這個,還是用這個。我們中國一時,是現在的兩時,現在的兩時是我們的一時,我們現在的時間單位叫小時,外國人不稱小時,沒有小時這個意思,我們中國人稱小時,比我們中國原先的時辰小一倍,現在用二十四個時辰。二六就是白天六時、晚上六時,晝夜不間斷,功夫要這樣做法,現在人用功就很困難。
你看在古時候,我們在佛經裡面看到的,佛當年在世,跟釋迦牟尼佛學佛的這些人,佛給他們規定,每天只睡四個小時,夜晚十點鐘睡覺,兩點鐘就要起床,就要用功辦道。所以他真的可以做到不間斷,睡眠的時間少,不是很長,因為睡眠是昏沉,你的功夫中斷、間斷了。出家人在那個時候睡眠,佛並沒有限制,但是絕大多數所謂不倒單,他們不躺下來睡,打坐,睡覺也打坐,坐在那邊睡,容易警覺;躺下來睡,會睡得很熟,不容易警覺。古時候用這個方法,勉勵自己,希望做到功夫不間斷,這是我們所謂的苦行。吃不會吃得很飽,當然也不會吃得很好,睡也睡不好,穿也不會穿得很暖。這種生活方式很有道理,叫你時時刻刻知道作人很苦,趕緊脫離六道輪迴,他用意在此地。你吃得太好,穿得太好,一切都很舒服,不想離開六道,這六道還不錯!跟你講西方極樂世界,搖頭,我沒有見到,我現在這裡很不錯,不想去!所以佛教弟子們過這種苦行的生活,常常提醒警覺,這真的是大智慧。無量劫來我們在六道裡打滾,苦不堪言!諸位要細細想想就知道,太苦了!能有警覺心,想出離六道輪迴,這叫真正覺悟。所以佛一切的教導設施,都是幫助人覺悟的。
這是說二六時中,果能如是勤勤觀照,密密勘驗。這個密密是細心,很細心的去體驗,就能曉得自己的功夫了。功夫在哪裡做?就在日常生活當中,就是剛才講的「隨緣不變」,在一切隨緣裡面去學不變。在境緣當中,應當了的,要趕快了;應當結的,可以結。結不能攀緣,結緣裡面不能有感情,有感情就是攀緣。結緣最好是結法緣,善、惡緣都不好,惡緣更不能結,結了惡緣將來冤冤相報,結了善緣將來要報恩。總而言之,報恩、報怨都脫離不了六道輪迴,你還是在搞六道輪迴。結什麼緣好?結法緣好。法緣就是勸人念佛,勸人求生淨土,這個緣好!我們自己希望往生到極樂世界去,如其我一個人去,為什麼我不多勸一些人,多帶一些人去?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看到你帶一大批人來,這個很高興,這不是一個人,這麼多人跟你一道來,這個很有意義,所以是多結法緣。勤勤觀照,密密勘驗,都是講前面的功夫。
底下兩句話很要緊,我們功夫能不能成就,我們念佛能不能得一心,能不能功夫成片?這兩句話關係很大。心要把得定,腳立得牢。心把得定,我們在境界裡面絕對不會被外境動搖,我們的心始終就一個方向、一個目標,念佛求生淨土,不會為世緣動了心。腳立得牢,是講我們的身體,我們身體隨緣,不會隨緣所轉,不會為境界所轉,也就是我們持戒要清淨,戒律清淨就是腳跟站得牢,一切如法,如理如法。心把得定,心地清淨,不為相轉,身心都不會為外面境界所動。正是本經末後,世尊教給須菩提尊者,「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取於相,腳立得牢,如如不動,心把得定,這樣就能成功。泯相入體,要用在淨土宗來說,你就容易得一心不亂,你能夠這個修法,你就能得一心不亂。
【此是學人第一著功夫,便是隨順真如,便是直指向上。】
這裡頭三句,第一句是泛說,無論你是學哪一個宗派、哪一個法門,你能夠運用這個原則原理,這是第一等的功夫。隨順真如是性宗常講的,這就是隨順真如;直指向上是禪宗裡頭所講的,這種修法就是宗門裡面「向上一著」,講的就是這個。由此可知,我們念佛用得上,我們在方法上、形式上,跟宗門教下不一樣,但是在精神上,在原理原則上完全相同,這是我們應當要明瞭的。
【果能如是】
你果然懂得這個道理,懂得這個方法,而且這個理論與方法,你都可以把它用在日常生活當中,把它用在你工作上,對人對事對物,你統統都會用了。
【則任他萬相紛乘,自不為其所動。】
這個社會怎麼樣的複雜,人事甚至於怎麼樣的混亂,你也不亂,你也不雜,你不為其所動。
【以上皆是從諸法空相起修之方便】
《金剛般若》到最後,結歸在諸法空相,這是說出諸法空相的修法。
【有緣人隨修行之,大有受用。】
哪些是有緣?我們都是有緣的。你今天讀到這個經,聽到這個經,這就是有緣,沒有緣的聽不到。我們在此地講經,我們的錄相帶、錄音帶流通出去了,將來能夠聽到磁帶也都是有緣的。有緣!你要真聽懂了,聽明白了,肯照這個樣子去做,那就恭喜你,你一定得大受用,你可以改變你的生活,你能夠改變你的工作。這個改變不是在形式上的改變,不是叫你在工作上改行,不是的!你還照樣生活,還照樣工作,改變是你在生活工作裡面得樂,你不會得苦,這就是大受用。再看底下這一段,約塵界明離一多:
經【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云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
塵是最小的,是物質裡頭最小的。界是世界,是物相裡面最大的。《金剛經》上講的這個,現代科學研究的重心也是這個。他研究大的,在那裡探討、觀察,在探討研究太空,無量無邊的太空,現在科學家在探討。虛空、太空有沒有邊際?邊際在什麼地方?這是講大的。小的研究微塵,佛法叫微塵,他們在研究原子、電子、基本粒子,現在最新的量子,這是最小的。佛在這一段,就是把一個最大、最小的,來告訴我們如何在觀念裡面,把一多、大小,這都是相對的,這個東西從哪裡來的?還是從妄想分別執著裡面來的,不是真的,也要把它捨掉。我們看註解:
【此明眾緣聚散無常之義】
經文的真正意思在這個地方。這個意思現在科學家懂得,宇宙一切萬法從哪裡來的?都是從最小的基本粒子聚集而變現出來的,科學裡面所謂是方程式,它的組合,組合排列不相同,所以變成原子;原子的組織排列又不相同,這樣變成分子;由分子變現出動物、植物、礦物一切萬物,這是把物質的根源找到了。其實說到最小的,今天講到量子,講到基本粒子,有許多科學家也觀察到了,實在講這個東西就是波動的現象,科學家承認,他們講基本粒子,或者講波動,意思都相同。基本粒子就是波動,波動就是他們觀察當中所謂的基本粒子。認識這個事實,那就是《金剛經》後面講的「一合相」,合是組合,同樣一個東西,組合不相同,變成種種複雜的現象。相有沒有?相沒有。相,實在講就是這個基本粒子的聚散,聚集起來,有了,相現前了;散開來,沒有了。聚散無常,所以相是假相不是真相,相是幻有不是真有。這是事實,一定要曉得。這是說眾緣聚散無常之義。
【文中重在碎合】
先說把這個世界碾碎,這正是科學家用分裂的方法,最小的物質,一粒微塵,把它分開來,分成小的,然後再分,才發現原子、電子、基本粒子,愈分愈細才發現到,這是碎,用這個方法。「合」是組合,這個基本粒子組合,那就變成世界。所以這兩個字意思很深很深,我們現在講分解,「碎」就是分解,「合」是組合。
【因其可碎可合,足證微塵世界之相,皆是緣生,當體即空。】
世界怎麼來的?微塵組合的。它可以組合,它可以分解。所以從基本的物質上來觀察,現在在一般上說,過去認為物質最小的是原子,原子不能再分了;以後科學再進步,技術再進步,把原子也給它分裂,這是大家都曉得,把它分作中子、質子。以後認為中子、質子不能再分了。現在中子、質子又可以分,它裡面還是三個最小的東西,現在科學名詞叫夸克,組合的。夸克將來還能不能再分?科學家現在在一般觀念上講,應該還可以,但是現在我們還沒有這個技術,看看將來技術再進步,大概還可以分。所以才曉得,一切法緣生,因緣生法。緣生之法沒有自性,沒有自性是沒有自體,所以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是說宇宙的現象,所有動物、植物、礦物,小到微塵,大到太虛空,都是因緣生法,都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所以,哪一樣東西是自己的?你要能了解事實真相,你還會執著嗎?你還會打妄想「這是我的,那個東西我要佔有它」?那個念頭就沒有了。這統統叫妄想、妄念,絕非事實。說老實話,身體都不是自己的,身體也是這些基本物質組合而成的,緣聚身體就在,緣散身體就沒有了,哪裡是真的?連這個身都不可得,《金剛經》前面講,不但身不可得,心也不可得,心也沒有。這是我們講得更抽象,因為心不是色法,不是物質,心是精神這一部分,也是緣生的,八識五十一心所都是緣生的。這才了解原來身心萬物都不可得,都是緣聚緣散的假相而已。
【而法性中,本無此物。】
法性是真的,真如本性那是我們自己。佛法歸根究柢就是找到自己。這個跟科學不一樣,科學在那裡探索,到後來沒有結論,科學走到最後一場空;我們佛法走到最後,有個真正的自己:真如本性,這個東西不生不滅,禪宗所謂「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本來面目裡面沒有這些東西,本無此物。
【故雖不斷滅,而不可執著也。】
這些幻相,前面說過,我們覺悟的人、修行的人,應當是任他萬相紛紜,自不為其所動,就行了。這就是我們生活、處事待人接物的態度。諸佛菩薩如是,我們今天學佛、學菩薩亦如是。所以,一切萬相需不需要斷?不需要。為什麼?假的,當體即空,你要斷它幹什麼?你有個斷的念頭,錯了!不理會它,不執著它,它就沒有了,就不相干。要緊的,決定不能執著。能不執著,四相就破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就破了。只要有絲毫的執著,誰執著?我,就有我相,有絲毫的執著都不行。諸位一定要記住,有四相就是六道凡夫,有四相就出不了六道輪迴,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著了相決定不能成就。相不容易斷,說老實話,講是講得容易,你斷斷看,我要斷,「我」還在,我想斷,還在。起心動念它在,不起心不動念它還在,這才知道難!
因為難,諸佛如來大慈大悲,給我們開了一個方便法門,教我們帶業往生,不斷也能出去。可是諸位要記住,不斷也能出離六道輪迴,只有這一條路。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這就跟中獎一樣,你中了特獎,只有這一條路才走得通,你怎麼剛剛好碰上,這不容易!真的比中特獎還要困難。我們今天中了特獎,自己不曉得,那是糊塗,那才叫真可惜!這就是中了特獎,不去對獎,多可惜,太可惜了!我們今天中了特獎,念佛往生就對獎了,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對獎了,這個要曉得。所以最要緊的是不執著,知道事實真相,於一切法都不執著;不但不執著,連分別都不要。一心一意抓住,念阿彌陀佛,一句彌陀念到底。
【當知世界微塵,大小雖殊,無實則一。】
大是世界、太空;小,我們今天講量子,量子力學是現在講的最小的。大小不一樣,但是都是假的,都是空的。大世界緣生性空;小,小到微塵,小到中子、質子、原子,也是緣生性空。無實則一,無實就是空、性空,體性空這是一。
【世尊說此,是欲人徹底了解世間所有。】
了解這個幹什麼?叫你放下,叫你不要苦苦的去執著,佛講經說法目的在此地。
【大至世界,小至微塵,莫非虛妄,當體即空。】
講到世界,講到微塵,這裡面所有一切萬事萬物都包括在其中,這個要知道,要曉得當體即空,要曉得統統都是虛妄。《金剛經》經文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後面偈頌裡告訴我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後面夢幻泡影四句偈,是整個《金剛般若》的總結。你要常常念著,常常想著,你自然就會放下,就會看破;放下,煩惱就輕,智慧就長。放下的好處太多,開真實智慧,那真是得大受用。溫哥
【不可執著,不必貪戀。】
諸佛菩薩真的是苦口婆心的勸我們,不要執著,不要貪戀。
【一切放下】
佛教給我們,諸位要曉得,他做到了。他要是沒有做到,教給我們,我們會不相信。釋迦牟尼佛出生在帝王之家,世間人要求富貴,他是現成的,富貴現成得來的,統統捨棄掉,統統放下。他要不出家,可以繼承王位,王位不要了,榮耀不要了,地位不要了,權力不要了。出了家,富貴也不要了,他真放得下,真沒有貪戀。出家之後,三衣一缽,每天到外面去乞食,做給我們看,他的生活樂不樂?非常快樂,非常自在;我們世間人看到苦,那個生活是大自在,身心沒有絲毫壓力。我們看現在這個世間富貴人,他得富貴,享受富貴;你仔細去觀察,他付出多大的代價!我看到有一些同修經商,不錯!賺錢是不少,太辛苦了!如果這樣辛苦,我寧願不要,這是真的。為什麼?得不償失。一定要把事實真相看清楚,然後聽到佛這個話,我們自然會點頭,會肯定,不再執著,不再貪戀。
【一切放下,方於實相相應。】
實相是事實真相相應,事實真相相應,你過的生活是真實的生活,正是《無量壽經》上講的三種真實。「真實之際」就是說的實相相應;「真實慧」,真實的智慧;「真實之利」,我們凡夫講利益,佛告訴你那才是真實的利益。
【迷人長劫之中,唯造惑業苦耳。】
反過來看,沒有覺悟的人,不了解宇宙人生真相的人,他們過的生活,無論是富貴,無論是貧賤,總而言之,他們過的生活是迷惑、造業、受報,他們的日子是六道輪迴的日子。佛菩薩過的日子,是一真法界的日子,那怎麼會相同?完全不相同。佛菩薩那種生活之樂,凡夫不知道。凡夫能看得出來的,那不是普通人,那真正是有學問、有修養,身心清淨,觀察到佛菩薩這個生活自在、快樂。
過去我出家受戒的時候,我的得戒和尚道源老法師,在戒壇裡面他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我記得我過去好像也曾經說過,這個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就出現在他們的家鄉,他是江蘇蘇北人,那個時候他還很年輕,在當小和尚。家鄉有這麼一個新聞,奇怪的事情。有一個要飯的乞丐,這個乞丐的兒子以後發了財,在這個地方經商很成功。他的老爸爸在外面要飯當乞丐,人家看都看不過,親戚朋友都責備他、罵他,你不孝,你不是沒有,你家裡這麼富有,怎麼可以叫你的父親到外面去要飯?他也是有口難言,他父親甘心情願的,但是為了自己面子,派了很多人到處去找,好不
經【甚多,世尊。】
世尊問,把這個世界碾碎為微塵,不要說是大千世界,一個世界就不得了,那個數字他沒有辦法計算,何況是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甚多,世尊。
經【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眾。】
眾是眾多的意思。須菩提尊者很聰明,佛這一問,他就曉得佛的問意所在,這個非常重要。如果問意在哪裡都不曉得,你怎麼答覆?這就懂得佛的意思。我們看註解,
【問意著重在眾字】
「是微塵眾,寧為多不」,著重在這個眾字,眾多的意思。
【微塵是集合之幻相,並非實有。】
這個意思剛才說過,小雖然很小,小到很不容易發現,現在科學這個發現也相當不容易,是因為現代技術進步,特別是光學,比過去二、三十年進步太多太多了,利用這些先進的科學儀器才發現。依照這個發現理論來推測,如果我們科技再進步,可能還會有新的發現。佛經裡面講的微塵,極微之微,講的鄰虛塵,鄰虛塵佛就說不能再分了,跟虛空做鄰居,佛還是用這個塵。今天已經觀察到波動,跟鄰虛這個意思就有一點靠近。佛告訴我們,物質是怎麼發生的?是從「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無明就是波動的現象,無明是個動相。所以法相經論裡頭說,「無明不覺生三細」,這是三細相,三細相第一個是「業相」,業相要用現代話來說,極其微弱的波動。從業相再變成「轉相」,轉還是一個波動,不過波動的幅度比業相要大。從轉相就變成「境界相」,境界相就是物質,就可能變成現在所謂的基本粒子,這個東西是這麼發生的。如果在佛經理論上講,為什麼波動會變成物質?佛教給我們一個原理,教給我們一個理論的基礎:唯識所變。識是什麼?分別執著。這個物體,執著變現出來的,它本來沒有,是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分別就是波動;執著,把這個波變成了物質。我們用現代科學的觀察,再看到佛在經上給我們講的,你合起來看,容易明白多了。這是現代的物理學,佛經上全都有,佛在三千前說的,沒有這些科學儀器,居然所說的是最進步的科技才發現。我們相信佛的五眼圓明,佛的眼睛比你現在什麼樣高級的光學還要銳利,他看得很清楚。現在科學家還沒有看到轉相,還沒有看到業相,頂多只看到現相而已,看到這個東西。佛給我們講的,的確非常之微細。所以要曉得,這個東西是緣生的,緣生的沒有自性。
【當體即空,了不可得。】
不可得,當然就不要再分別,更不需去執著,離開一切分別執著,給諸位說,這個真相你就見到了。你為什麼會見到?自性般若。這個高度的智慧,圓滿的能力,佛是五眼圓明,他見到了。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五眼,我們每一個人都具足圓滿的般若智慧。我們今天的智慧沒有了,能力沒有了,怎麼沒有的?佛告訴我們,《華嚴經》上講的,「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佛這是一句話把我們的病根說穿了。我們的病根就是妄想執著。諸位要曉得,妄想就是分別。離開妄想執著,我們本能的智慧能力都恢復,佛能見到,我們也能見到。佛告訴我們,妄想執著離一分,你的智慧能力就透一分;妄想執著離兩分,你的智慧能力就得兩分,就恢復兩分。是不是真的?真的。《金剛經》上就是這麼說的,圓教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也就是妄想執著放下一分,他的智慧德能恢復一分;二住菩薩放下兩分,他就得兩分;到等覺菩薩四十一品無明統統都放下了,他得到的智慧德能是圓滿的。這個得也是很勉強說的,他本能恢復,哪來的得?得是從前沒有,你才可以說得,他本來有的。所以得也是不得已勉強說的。不能執著真的有得,不能執著真的有智;《心經》上最後告訴我們真話,「無智亦無得」,那個智圓滿的,那個德能圓滿的,圓滿的智慧德能不是得來的,是自性本來有的,現在恢復而已。我們今天講到這裡。
金剛經-第102集請掀開經本二百五十面,請看第二行:
【佛時外道,每將世間事物層層分析,分析至於不可分,而猶執為實有。正如今之化學家,分析世界各物,為分子、原子、電子,依然執為實有。二乘知微塵可析為鄰虛,知一切皆空,然不及大乘之能作體空觀也。】
我們看這一段,這是起這個意思,前面都曾經說過。由此可知,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距離我們現在已經相當的遙遠,從中國歷史上所記載的,佛出世到今天有三千多年,即使是外國人的考據,也超過二千五百年,時代相當的久遠。但是在那個時候,印度這些外道他們就相當的聰明,用分析的方法觀察出物質的現象,但是分析到最小的,他還是執著這個物質存在,這就像現代的科學家一樣。但是最近這二、三十年來,科技比從前進步太多了。以前分析到原子、電子,他們還是執著這個東西是存在的、是實有的。可是最近由於科技的發達,觀察更為微細,發現到物質的現象是波動。如果能夠講到波動,這是現在科學家已經承認了;換句話說,這基本的物質到底是存在還是不存在?跟佛經上所講的逐漸逐漸接近了。
佛對於這些事情,在經典裡面講得很詳細,告訴我們物質怎麼樣變現出來的,怎麼樣發展,而成為宇宙之間一切的現象。縱然是發展如此複雜的現象,佛告訴我們,這個相是幻相,不是實在的,這個相是假相,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般若心經》幾乎每一個學佛的人天天在念,「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就是物質,就是物質的現象,實實在在,空有是一不是二。小乘人也像現代科學家一樣,用分析的方法,分析到極微之微,知道所有一切物相不可得;但是他比不上大乘菩薩,大乘菩薩用不著這麼麻煩去分析,用不著。他的智慧高,雖然沒有佛的五眼,也有與佛相似觀察的能力,知道一切法當體即空,這叫做體空觀。我們常念《般若經》,念得很熟,而沒有得般若的受用,就是我們雖念而不知道作觀,沒有能夠把佛經裡面這些重要的經句,應用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與生活裡面點點滴滴去做一個比較,這樣子我們才能夠得受用。這句經文裡面眾字,我們看末後這一段:
【眾字之義,謂凡由集合而成者。】
微塵眾,集合而成就是我們一般講的因緣生法。因緣就是許多條件聚合而成的。凡是聚合而成的:
【便知是空,不可執實。】
不能夠執著這是實有的。從哪個地方觀察起?最好從我們自己的身體,我們身體是四大五蘊集合而成的,這個身體是因緣生法,也不違背這個原則。既然是因緣生法,當然是當體即空,所以不能把這個身體執著是實實在在有的。從這個地方看,從這個地方下手,拿這個來作觀。這是物質、色法,心法也用《金剛經》上一句經文,「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我們起心動念,要時時能體會《金剛經》講的這個意思、講的這個道理,希望把《般若經》中的道理,於我們事相當中、物相當中去檢驗一下,這就叫做作觀,這就叫做用功。不檢驗不知道,經是經,念頭是念頭,行為是行為,彼此互不相干。如果一檢驗,關係就密切了,曉得身心境界俱不可得,我們妄念自然就平息,妄念就沒有了。妄念沒有了,心定了,心定那就好了,你的真心本性就現前。佛法教導一切眾生,真正的目的就在此地,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目的是教我們作佛,教我們了生死、出三界,教我們作佛作祖。怎麼個作法?不用這個功夫,你不能契入諸佛菩薩的真實境界。所以,執著這個東西實在的,錯了!那是凡夫的知見。知道一切法不可得,那是佛知佛見,他看到真相。
【今之科學家雲,物質形成於場。】
這是近代的科學家發現的。什麼叫場?底下有個簡單的註解:
【場乃具有能量強度之空間,其中並無一物。】
這個就接近於佛法所講的鄰虛,這個說法說得好。
【又有謂一切物質都是波之現象。又有謂,元質點的世界,是一個反復生成和消滅的世界。】
這是近代科學家所說的,這種說法,真的與佛經上講的愈來愈接近。與《心經》說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意思似乎好像很接近。為什麼不說它跟《般若經》上講的是一樣的?我們還用個相似,那是科學家雖然觀測出來,雖然說出來,他沒放下,他還是執著有。換句話說,他依舊是凡夫,不是聖人,依舊出不了三界六道。這個講法、觀察,跟佛經上所說的接近。如果他真的明白了,徹底明白了,我相信他一定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了。這一放下,最低限度他證阿羅漢果,他之所以證不了果,就是放不下。這一點我們應該要警惕。我們能不能放下?這些科學家們是利用現代進步的科學技術,觀察到這個現象,我們沒有這個機緣,沒有親自見到。但是這些科學家決定不是妄語,他的論文公布之後,為其他國家地區的科學家所認同、所肯定,這不是虛妄的,我們信得過。
我們學佛,尤其是受過三皈五戒,期許自己做一個佛的弟子,佛弟子對老師的話怎能不相信?老師在經中為我們說的,我們也要像相信近代科學家所發現、所說的一樣,我們更進一步,要看破、要放下,這才是真正的佛弟子。看破、放下之後的境界就不一樣了,所謂是超凡入聖。這正是諸佛如來對我們殷切的期望,我們應當做到這一點,這才不辜負世尊為我們說法。再看底下這一段,釋其所以,釋是解釋,解釋其所以然的道理:
經【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則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
佛說法的善巧,我們必須細心去領會,這個句子在《金剛經》裡面很多。
【凡是講到則非】
小註裡頭有。
【約一如之法性,明其本來是空。】
從體上說,從性上說,「則非微塵眾」。換句話說,清淨心中哪有此物?這個東西到底是怎麼來的?前面已經說過,這個地方不再重複了。「是名微塵眾」,「是名」是從現相上說的,這個現相是因緣所生。什麼因緣?是眾生無始劫來、無量劫來的妄想分別執著的習氣,本來是空寂的。在空寂裡面凝結的現相,這個現相不是真有。如果我們要說,空中本來沒有,為什麼會有這個現相?你說凝結的現相,這個難以相信!實實在在說,這種現相很平常,你要不相信,你仔細去觀察觀察,空中有沒有相?沒有相。沒有相,你把兩個眼睛瞪大,仔細去看,看上十分鐘、二十分鐘,空中有相了,你會看到現相。為什麼看到現相?眼睛看疲勞了,你眼睛要是害眼病,你看到這個虛空就會現相,眼睛疲勞的時候,看到這個也有現相。這個方法不是我發明的,釋迦牟尼佛在《楞嚴經》上講的。耳根疲勞了,會聽到奇奇怪怪的聲音。確實沒有聲音,別人沒聽到,你為什麼聽到?疲勞、累了。由此可知,那個相真的是假的,不能說沒有相,他真有相,相不是真的,當體即空,了不可得。
我們現在感覺的這個現相,那是極其粗的現相,但是諸位要曉得,粗相是從細相裡頭變遷出來,變化出來的。而且這個現相,我們前面講了很多次,是眾生業因果報生滅的相續相,是這麼回事情。所以科學家講波動,很有道理,確確實實是波動,這個波動就是佛經裡面講的「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無明就是波動。為什麼會有波動?不覺,迷了。迷了就動,覺了就不動,迷跟覺的差別現相就在此地。我們如果問問自己,我現在是覺了,還是迷了,用這個方法來觀察,覺迷就清清楚楚。迷的現象,心裡妄動,想東想西,妄想停不住,這是迷。真正覺悟的人,沒有妄想,心是定的,心是清淨的,那是覺悟。所以我們自己好好想想,自己這個心是定的還是亂動?如果是亂動,你就要記住,迷,沒覺悟!果然心定了,那就知道覺悟了,這個時候不迷了。要想覺悟,要想不迷,一定要萬緣放下,《般若經》上跟我們講得這麼多,無非是幫助我們看破,讓我們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明白了,這才肯放下,放下不簡單!才肯。
有這個現相,就不無假名。有這些現相,佛要為我們說明這些現相的真相,那總要建立名詞術語,我們彼此溝通就方便。所以名詞是為了溝通方便而建立的,也不是真的,是因緣生法。
【佛說者,顯示覺智洞照,法性本空,法相皆幻。】
這個經文裡面,「佛說微塵眾」,他不是說如來說,《金剛經》這個句子也很多。佛說跟如來說,意思不一樣,佛說是證果之人他說的,如果用如來,那是從自性上說的,所以它的意思不相同。「佛說」,顯示這個人修行證果,證到究竟圓滿的果位,也就是煩惱斷盡了,見思、塵沙、無明都斷乾淨了。覺智圓明,洞照,照見什麼?底下這兩句,宇宙人生的真相,「法性本空,法相皆幻。」有性決定有相,性相決定起作用;性的作用就是現相,性相一如,性相不二。性體是空寂的,法相哪裡會實有?法相講實有是決定講不通的,那性相怎麼能一如?所以法相是假的,夢幻泡影。
【當其有時,便是空時。】
這是如來的知見,我們凡夫顛倒錯亂,顛倒在哪裡?錯在哪裡?就錯在這個地方,我們把法相當作真實的,不知道一切相是幻有,不是真有。當其有時,便是空時。
【因微塵之本空,便可類推而知世界皆空。】
所以佛法講萬法皆空,我們今天講物質現象,構成現象的基本物質是波動,沒有實體。宇宙這些萬象,構成它的是波動的沒有實體的東西,這些現相怎麼會是真實的?理上講不通。理上講不通,我們感覺事上好像是這樣的,這真是我們看走了眼,看錯了。實在講,事實上也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個意思很深、很廣、很精微,要細心去體會,細心去觀察,能得到一點消息,對我們的修學就有很大的幫助。對於斷煩惱、證菩提,知道小而微塵,大而世界,都是因緣生法,了不可得。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
經【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是名世界。】
須菩提尊者的確非常聰明,這是須菩提尊者所說的,叫著世尊,「如來所說」,這個意思就是說,就從真如本性上說,「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我們看註解:
【三千大千世界,名為應身教化之境,此境為一切眾生所依。】
一切眾生的生活,依靠什麼?要依靠世界。譬如我們,我們得人身,雖然時間不長,短短的數十年之間,我們一定要依靠這個世界才能生活,不能離開世界,所以是一切眾生依靠生存的。
【如來為利益一切眾生,隨緣顯現,以教化耳,不住著此境也。】
諸佛菩薩也示現在我們這個世界,跟我們同住在一起,生活在一起。我們在這個世間,是業因果報所變現的,所以不得自在。過去生中造的善因,這一生當中感善果;造作的惡因感惡果,因緣果報,所以不自在。諸佛菩薩到我們這個世間來示現,跟我們和光同塵,他是感應現身的,眾生有感,佛菩薩有應,他現的這個身自在。自在在哪裡?不著相。雖示現在這個世間,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所以他是自在的,這樣子教化一切眾生。
【如是而說,正所以開示眾生,應觀世界非實。】
古德教給我們讀經、聽教,平常你讀誦經典,聽教就是聽講經說法,貴在隨文入觀。隨著經文,隨著說法的音聲,你就能契入這個境界,這個高明。所以佛當年講經,聽眾當中一部經還沒有聽完就開悟、就證果了,他為什麼有這個能力?隨文入觀。要怎樣才能達到隨文入觀?馬鳴菩薩告訴我們,《大乘起信論》裡頭所說的:「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就能隨文入觀。真的讀到哪裡,這個境界就入到哪裡,馬上就提升,非常明顯的提升。雖然提升到很高的境界,可是會退轉,我們沒有證得阿鞞跋致,它會退轉;因為會退轉,我們天天讀、天天聽,一退轉再把它拉起來。這是自古以來修行人成功的祕訣,不斷的薰習,時時刻刻要拉自己一把。讀這個地方你就曉得,眾生非眾生,世界非世界,常常讀誦,常常思惟,我們把宇宙人生就看淡了,不那麼執著,不那麼計較,你就得自在,你就能恢復到自性。
【是名而不住著。世界不著,則一切不著。】
跟你講眾生非實、世界非實,是教你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目的在哪裡?末後這句說:
【乃能令本具之法身出障】
法身是本有的,本有的為什麼不能現前?有障礙。什麼障礙?執著眾生是實有的,執著世界是實有的,你本具的法身永遠不能現前。所以你一定要曉得,眾生、世界、身心、萬法全是假的。知道全是假的,你覺悟了,你的解圓了,知見圓了。下面是功夫,功夫是放下。對於這些事情不再放在心裡,你的障礙就沒有了,本具的法身就能現前,出障就現前了。再看底下這段經文,也是《金剛經》裡面最精彩的一段。
經【何以故?若世界實有,則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一合,就是合而為一的意思。】
實在講,所有一切種種法,都是無量因緣合而為一,現的這個相。乃至小到一微塵,我們今天知道,微塵不單純,也是許許多多基本粒子組合的。為什麼組合這個相?因緣非常複雜,不是單純的,不是偶然的。世出世間絕對沒有偶然之事,有事必有理,有果必有因。
【雖聞界可碎塵,世界可以把它分析成微塵,然其未碎時,其合而為一之相,明明有也。】
這個世界我們沒有把它碾碎為微塵,那這個世界不是明明有嗎?這是凡夫的情執,我們講是迷情的執著。
【長老為遮此執,所以徹底破之。】
有這種執著的人的確太多了。這個執著不打破,剛才講了,縱然你開了圓解,你依舊放不下,依舊不得受用。所以須菩提尊者再進一步,知道我們病根之所在,就在這個病根的地方下手,幫助我們把這個微細、無始劫來牢不可破的習氣把它連根拔除。所以有這一問,這一問的用意太深了。
【不但因其可碎,知非實有。】
現代科學家用科學儀器,把最小的物質分解開來,分解開就是打碎,曉得它不是真實的。
【即其未碎,亦非實有。】
那才叫真的聰明!這個世界沒有把它打碎變成微塵,現在這個世界的相在;相雖然在,你一眼就看破,它是微塵,微塵集聚的相,這是一合相。所有一切的現象都是一合相,種種因緣聚合而現的現象,大到世界,小到微塵,都是一合相。
【則非、是名,言其不過假名,怎麼說都是個假名,本來無實也。意明必須實有,方是一合相。】
諸位能不能體會到這個深義?這個意思深了。如果基本的物質真有,確實存在,它組合的這個現相這才能稱之為一合相。可是基本的物質,今天講的基本粒子沒有,是波動的現象,根本不存在。所以是否定,沒有物質的存在。基本的物質既然是虛的,不是實在的,它組合的這個現相怎麼是實在的?沒有這個道理。這個意思很深很深,這真的是進了一步,進了一大步。這個意思你要是能夠參透,你真的明白了,你才會點頭,一切萬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你真的承認,你真的明瞭了;換句話說,你也真的放下了。依舊不能放下,還是墮在一合相裡,不知道佛講的一合相也是假名而已,有名無實。所以尊者這一段問的意思很深很深。
【意明必須實有,方是一合相。今一合相既無一定,則世界之為當體即空,彰彰明甚。】
「彰」就是非常明顯的暴露在外面,一絲毫隱瞞都沒有,太清楚、太明白了;事實真相真的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從這個地方,我們能夠體會到,諸佛菩薩怎麼不自在?真正得大解脫,究竟圓滿的解脫,「法身、般若、解脫」三德圓滿的現前了。他們的受用就是「常樂我淨」,我們凡夫這四個字都沒有,凡夫叫四顛倒。他真正得到了。「常」是永恆,不生不滅,這是常。「樂」是離一切憂悲苦惱,永遠擺脫了,苦樂憂喜永遠沒有了,那叫真樂。「我」是主宰的意思,自己真正做得了主宰。「淨」是身心清淨,一塵不染。這是他的受用。尊者說得好,問也問得好,我們再看世尊的答覆,看釋迦牟尼佛怎麼說的。
經【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這一段文要不細說,真的很難體會。我們看註解:
【一合相者,一不定一,合不定合。故曰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
佛這個講法,比須菩提尊者前面所說的更深、更廣、更微細,真的是所謂徹法底源,宇宙人生的根源。一合相實在講是方便說,不是真實說。說一合相,凡夫之人貪著其事,凡夫能夠接受,他能夠理解,他能夠懂。從粗顯的,譬如我們今天科學裡面講,如果從原子、從電子、從中子、質子,以這個為單位來講起,一合相,這我們大家都會承認,沒有問題。可是中子、質子再分析,問題就來了,再往深一層去觀察,問題來了,不往下去沒有問題,一合相沒有問題,再往底下去追究,它就有問題。問題在哪裡?物質根本不存在,它根本沒有,「一」到哪裡去找?「一」尚且沒有,怎麼「合」?所以這是徹法底源的意思,一也沒有,合也沒有。「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佛這一句話,大智慧的須菩提尊者,他們這樣的人,聽佛這一說都能明暸。底下說:
【若說世界真是一合,豈非微塵亦真是一合。】
我們今天所講的原子、中子、質子,真的是一合,大而世界,小而微塵,那真的是一合相。「而世界非世界,乃微塵也。」這個話我們可以接受,我們可以理解。世界的確沒有,為什麼?微塵聚合的,是一合相。下面這一句就難懂:
【微塵非微塵,乃本空也。】
這個事實,現代科學家逐漸逐漸已經接近到證實、證明了,微塵本空。
【微塵本空,由是可知世界之一合相亦復本空。】
如果說微塵不空,世界的一合相是講得通的;微塵本空,世界的一合相就成了問題。由是可知,世界之一合相亦復本空。
【豈非一即非一,合即非合耶。】
這是佛說「則是不可說」,佛這句話這個意思很廣。這裡面含攝種種不同的根機,大機的人體會得深、體會得透徹,小根器的人體會得淺,淺也得受用,不是不得受用,這種說法真的是善巧方便。看底下的註解:
【約清淨性言,則都無此事。】
如果講清淨心,真如本性裡面沒有這個事情,清淨心中跟諸位說,無佛無眾生,無微塵無世界,清淨心中沒有這些東西。
【凡夫之人貪著其事。其事,泛指一切事相。】
我們佛門裡面講的,十法界依正莊嚴,凡夫貪著其事。
【言凡情非正知也】
凡夫對於宇宙人生情見,情見就是迷、不覺,以為是這樣的;殊不知他看錯了,他不是正知。
【因其向外馳求,故於事相,起貪戀而生執著。】
凡夫的病在哪裡?病在向外求,心外求法,向外求;向外求是從相上求,著相不見性。最近的一個外面現相,身體,執著這個身體,保養這個身體,愛惜這個身體,貪戀這個身體,這都是向外馳求。再要擴展出去,身外之物無量無邊,這就造業了。六道就這麼來的,十法界也是這麼來的,因為你貪戀世間五欲六塵,這就變成六道輪迴;因為你貪戀佛法,貪戀出世間法,那就變成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這是十法界。十法界都是妄想執著變現出來的,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十法界沒有了。沒有之後是什麼境界?不得已取一個假名叫「一真法界」,不得已用一個假的言說,你證得清淨法身。用《金剛經》上的話,這都是「即非是名」,都是假名。
【欲淨凡情,須開正知。】
要把凡情淘汰盡,不迷了,永遠不迷了,一定要開正知。正知是佛知佛見,《法華經》上所說的開佛知見、入佛知見。
【當知一合相,當離名字言說,當於不可說處領會。】
這就是我剛才說的,佛說這句話,種種根性的人體會不一樣,大根性、小根性就在佛這一句,則是不可說,「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從這裡頭去體會。
【不可貪著其事】
佛說一合相,貪著一合相,錯了。實在講,佛菩薩唯恐我們聽了這個話,沒有懂他的意思,貪著言教,貪著名相,貪著言說,這就錯了。決定不能貪著,要離言說、離名字,一合相是名字,名詞術語;離心緣相。
【如此,方能解如來所說義。】
你才真正懂得佛所說的意思,願解如來真實義。得以隨順契入,這就是古德所講的隨文入觀,你能夠契入。
【塵界如此】
塵是微塵,界是世界,一個是最小的,一個是最大的。我們不得已說,不這個說法不行,無話可說,微塵世界是一合相。
【色身亦然】
我們這個身體也是一合相。
【凡夫所以貪著色身為我者,由於不知是五蘊假合耳。若知除五蘊外無此色身,便不致於貪著矣。】
哪一個眾生不貪著他的身相?再醜陋的眾生,他也貪著他的身相。畜生、餓鬼、地獄沒有一個不貪,他要不貪著他的身相,他的問題就解決了。為什麼會墮三途?為什麼會墮地獄?貪著身相。我們今天念佛為什麼不能往生?貪著身相,念佛不能往生。佛在經上告訴我們:身是什麼?身也是一合相,四大五蘊眾緣和合而現起這麼一個現相,這個現相也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諸位,如果你能夠契入,入這個境界,你生死就自在。生死自在;換句話說,沒有生死了,你得大自在了。
佛這些話,我們讀得太多、聽得太多,為什麼就做不到?做不到,就是不能將佛這些話、這些道理,時時刻刻在我們身心活動當中去勘驗、去體會,我們沒做這個功夫。聽經是聽經,讀經是讀經,與我們起心動念、所有一切生活的活動,沒有把它連起來。真正修行人,就是把經典所講的這些道理,這些原理原則,跟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結合成一體,用佛理來勘驗我們的起心動念、勘驗我們的行為,用我們自己起心動念一切行為,來體會經義,體會佛所講的這些道理,講的這些原則原理,這叫做真修行,這叫做會用功。所以修行,諸位要知道,不是每天念幾部經,這個大家都搞錯了。還有一些人,「我早晚功課都不缺,我修得不錯!」一天到晚貪瞋痴慢,還修得不錯?其實跟佛所說的完全不是那麼回事。
所以一定要曉得,我們身體的物質,物質是什麼?四大。四大是什麼?就是現在科學家講的原子、電子、基本粒子,四大就是這個東西,這是最小的物質。最小的物質,為什麼稱它四大?它有四大特性,最小的物質它有四大特性。第一個,它已經形成一個物體,你可以能觀察得到,這叫「地大」,它已經形成一個物體。佛菩薩、阿羅漢有天眼,能看見微塵,阿羅漢的天眼可以看到微塵。菩薩的法眼,那就看得更仔細、更透徹,看到波動。這個基本的物質,剛才講了,它形成物質你可以能觀察得到,這是地大。我們現在人講它帶電,在我們佛法講,火大,「火大」是帶陽電,「水大」是帶陰電,它帶電,這是水大、火大。它是動的,它不是靜止的,這個現在看得很明顯,它是動的,動的就叫做「風大」。風是動的,不動就不叫風。它有四大特性,它的性質,它已經形成一個很小的物質;我們用普通話來講,它有溫度,它有濕度,其實溫度、濕度,現代人講帶陽電、帶陰電,陽電就是溫度,陰電就是濕度,它帶電;它是動的,組成我們的肉身。我們這個身體,這是無量無數的這些基本粒子組成的,這個東西散開了,身體就沒有了,聚起來現這個相,散掉就沒有這個相。這個相是假相,緣聚緣散。真正明白了,緣聚,這個相不生;緣散,這個相也沒滅,哪有生滅?找生滅,了不可得,只有緣聚緣散的現象,這裡頭找不到生滅。
五蘊其餘的四個,受想行識是心法。我們人是動物,除了物質的肉體之外,他有精神的作用,精神這一部分叫心法。「受」,他有感受,有苦樂憂喜的感受。「想」,他會打妄想,他有想像,這個想裡面包括妄想分別執著,都包括在想裡頭。「行」,行的意思比較深,行是不住,它不停。我們念頭不停,一個念頭滅了,底下一個念頭生,不會一個念頭停在那裡,不可能!念頭有生滅,生滅就是無常。所以四念處裡頭「觀心無常」,你那個心、念頭,一個念頭起,一個念頭滅,一天不曉得多少念頭生滅。佛跟我們講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什麼生滅?念頭生滅;就是妄想。最後是「識」,受想行識,識就是妄想心的本體,迷了就叫識,覺悟了就叫性,覺悟了就是真如本性。覺悟之後,妄想沒有了,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沒有了,那是覺悟;還有妄想分別執著,迷而不覺,不要以為自己覺悟了。正如同一個人生病,不要以為沒病;知道病,好!為什麼?你還會求醫,你還有救;自己一身病以為沒有病,那沒救了!為什麼?他不求醫,哪一天病發作,只有死路一條,沒救了!所以一定要覺悟。了解我們身體,除四大五蘊之外,了不可得,我們對這個身跟心都不起貪戀,身心世界統統要放下。身心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世界,大的世界,小的微塵,也是一合相,也是不可得。說這些話,就是教給我們,身心世界統統是虛妄的,統統是假有的。你實在不能夠體會,你就想到一合相,眾緣和合生起這麼個幻相,你從這個地方去體會。逐漸逐漸你能看破、你能放下,那就好!這就不至於貪著,斷貪的煩惱。貪是無量無邊煩惱的根源,總根源,這個東西拔掉之後,你的病就好了,都沒有了。瞋恚,貪不到才瞋恚,這一貪就到手,他怎麼會瞋恚?貪不到才瞋恚。所以總根就是貪,貪就是這麼起來的,貪之所以難拔除,你才曉得佛講《般若經》,幫助我們把根本煩惱連根拔除。
【說非一非多,即是說不增不減。他如不生不滅等句,皆同此意。】
這是我們常說,聞一知十,知道世尊說法說一個原則、一個原理,我們就能夠通達一切法。佛為什麼說許許多多?因為眾生根性不相同,有些人在這一句裡頭,說不生不滅他明白了,有些人在不增不減這上面明白了。其實怎麼說法都是一個意思,這也顯示佛無有定法可說。佛實在無有法可說,佛說法是應種種不同的根機。
【總之,明得界非界、塵非塵之義。】
世界非世界,微塵非微塵,這個經上講的「則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則非世界,是名世界」,你常常想著這個意思。
【便恍然於世間】
恍然是大悟,明白、清楚了。
【所有大小、高低、來去、一多、總別、增減、賢愚、淨穢等等對待之名相。】
凡是相對的,「大小」,在世界上講,世界是大,微塵是小,這一對,以我們凡夫的身,色身跟受想行識的心是一對,色心是一對,都是對待的,凡是對待的,
【莫非虛幻,當體是空。】
對待相生,你想想看,能離開因緣嗎?凡是對待的都是因緣相生,因緣就是對待的。緣生性空,所以說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你還要執著它幹什麼?所以佛教給我們,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要用什麼樣的態度?隨緣而不攀緣,這就對了。
【若明得諸法本空,便會歸於性,而諸法一如矣,是法平等矣。】
大乘法裡頭常說「消歸自性」,法相學者常說「轉識成智」,這都是行門用功的重要綱領,重要的原理原則。我們也聽得耳熟,討論起來也會說,為什麼做不到?這裡說出來,你沒有真正領會到諸法本空,你沒有領會到;如果真正領會到諸法皆空,消歸自性、轉識成智,你自然就做到,自自然然就諸法一如、是法平等。是法平等,轉末那識為平等性智;諸法一如,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會歸於性,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只要知道諸法本空,三心不可得,如來果地上的境界,講如來果地上的境界就是圓教初住菩薩這個境界,我們真的可以得到。不是得不到,確實可以得到。如果我們凡夫得不到的,佛在我們這個世間決定不講,講了有什麼意思,講了我們做不到。講了我們做不到,佛怎麼對得起我們?佛說的那些話都是吊胃口,開玩笑的,說得太高了,做不到的,佛就真的是對不起人。凡是佛說的,我們統統做得到。做得到,你為什做不到?自有原因,原因當然很多,很多原因裡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你對於事實真相沒搞清楚,這是許許多多原因裡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而《般若經》,就要把這個原因來對治,一定把宇宙人生真正的狀況,給你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讓你了解身心世界都是緣起性空,都是沒有自性,了不可得。如來果地上的境界,你就有辦法契入,你念佛決定得生;不但往生淨土,高品位往生。往生的時候預知時至,沒有病苦,站著走,坐著走,真是自在!想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人家有什麼本事?就是了解諸法本空,了不可得,他統統放下了。我們今天念佛念了不少年,連個消息都沒有。什麼原因?執著一切法是有,還在這裡頭搞貪瞋痴慢,把我們無始劫以來嚮往的大事情給耽誤掉了。所以這個地方說明諸法本空,這是非常要緊的義理、義趣。
【此為諸法空相之要義】
最重要的義理。
【解得此義,便可事事作如是觀。】
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工作裡面、待人接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用這個來勘驗,就自己實際的生活行為體會經義,這是我們真修、真正用功的方法,這真幹!開頭做的時候,因為習氣這個關係,也就是不習慣,偶爾提一下,過去就忘了。甚至於一天當中,一分鐘的時間都提不起來,習氣毛病!但是一定要警惕,所以為什麼教你多讀經,讀經是提醒你要這麼做。尤其是早晚功課,早課提醒自己,晚課反省。我教大家念阿彌陀佛,我教你念十聲佛號,對於一個工作再繁忙的人,十聲佛號一分鐘就行了,一天念九次,每念一次提醒你一次。念這個佛號要能提起觀照功夫,時間雖然短,很有效果,有力量,然後自自然然養成習慣。養成習慣,到功夫不間斷的時候,那就是:
【觀照功醇】
你的功夫醇了,醇就是打成一片,起心動念、一切作為都能體會經義,都能夠與經典的理論、原則相應。
【便可證無生忍,而泯相入體矣。】
泯相入體是明心見性,念佛人念到理一心不亂,你能夠證無生忍,無生忍的境界很高!為什麼能證無生忍?因為你曉得,世界微塵是假的,不是真的,本來不生;我們自己的色心也是假的,也是本來不生。你能入這個境界,這是證得無生忍基本的條件,你雖然沒有證得,但是你具有這個基本條件。底下一段說:
【正報、依報,為眾生所不能須臾離者。】
正報是身體,依報是我生活依靠的環境,不能離開,衣食住行,一天都不能離開,一時一刻都不能離開。
【尚且虛幻無實】
這都是假的,不是真的,不是真有,何況其餘!其他的更是假的,更不是真的。底下講:
【則一切盛衰】
我們一般人講,這個人走運、發財了,這是盛;這個人運不好,做什麼事情不順利,衰了。假的不是真的,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業因果報。一般人相信命運,相信命運是結果。妙善法師告訴我們:我們要相信造因,業因,你造善因,一定得善果;你造惡因,一定有惡報。你要相信造因,果報自然殊勝。不相信因,要想求一個好的果,那個錯了。苦樂也是假的,也是空的。
【盛衰、苦樂、稱譏、毀譽】
這八個字就是佛經常講的八風,一個人最低限度要八風吹不動,這叫八風。稱是稱讚你、讚歎你,譏是諷刺你、譏笑你,毀是毀謗你,譽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榮譽。這八個字都是相對的,四對。一般人在生活當中,這八個字看得很重,分別執著,念念之中不肯放下,不知道這個就更假了,身心世界都是假的,都是空的,這些東西哪裡有?
【其更為虛幻非實可知,何足貪戀執著哉。】
對於身外之物還是這樣的計較,分別、執著、貪戀,那真是迷惑得相當重,迷得太重了。
【其他,一異】
佛在經上跟我們說的大原則、大綱領。
【凡聖、生滅、垢淨】
像《中觀論》裡面,一部《中觀論》只講八個字,不一不異、不生不滅、不垢不淨,都講這些。諸位想想,它全是相對的。
【人我、彼此等相,莫不如是。】
全是空寂的,全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
【果能如是一眼覷定本不生之心源上,觀照入去,便是所謂直指向上。】
宗門裡面的功夫,也就是禪宗修學最高的指導原則在《金剛經》。中國禪宗從五祖忍和尚,傳六祖惠能,往後代代相傳,都用《金剛經》上講的原理,做為修行最高的指導原則。宗門用這個方法,就在一切對待法當中,一眼看破,要看到它的根源,要看到它的真相,根源、真相從哪裡來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現相是從心生的,對待是識變的,妄想執著變現出來的,而在真心本性裡面沒有這個東西,沒有這個事相,真的乾乾淨淨,一塵不染,教你從這個地方觀照入去。所有一切對待的境界裡,你得到清淨,你真的是返本歸源。這就是禪宗最高的指導原則,所以禪宗的修行是從根本修。根本是什麼?根本是真心本性,真心本性裡頭一法不立。所以這就是直指向上。用這個功夫的人:
【則胸襟當下開豁】
我們一般講的心量,凡夫心量很小,容不得人,你能這樣用功,心量立刻就擴大了。佛與大菩薩「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我們今天生活在這個世界,跟這個人不能相處,跟那個人過不去,心量太小,迷得太深,才會有這個現象,不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如果你心量拓開了,跟諸佛菩薩是好朋友,跟妖魔鬼怪也是好朋友,跟天人可以一起生活,跟餓鬼、地獄也可以一起生活,得大自在!哪裡會有隔礙?
【煩惱當下消除】
你為什麼有這麼多煩惱?你煩惱從哪裡來的?真正會用功的人,找,煩惱從哪裡來,找,煩惱從哪裡來的。果然會找,這一找煩惱沒有了;沒有了,你就要覺悟,原來煩惱本空。煩惱有,你真把煩惱找出來,找不出來。
就像禪宗二祖慧可一樣,慧可心不安,找達摩祖師,求他替我安心。修行多少年,沒有成就,心不安。達摩祖師說:「行!你把心拿來,我替你安。」他從這一句話就迴光返照,找,找他那個不安的心。這一迴光返照找了好久,找不到,回答了一句話:「我覓心了不可得」。覓心當然了不可得,《金剛經》上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你怎麼能把心找到?覓心了不可得。達摩告訴他一句話:「我替你心安好了,沒事了!」他在這一句話當中開悟了。他悟的什麼,你曉不曉得?悟的是身心世界都不可得,不再打妄想。不再打妄想,不再生煩惱,他心不就安了嗎?慧可大師的毛病,就是我們現前的毛病,他解決了,我們為什麼解決不了?他之所以能夠解決,他真幹!他真的去找心。我們天天生煩惱,天天不安,不去找那個煩惱的心,你沒去找。你果然回過頭去找,你的問題解決了。所以佛法是心法,佛法不能在心外去求法,心外沒有法,你向內求就能解決問題,你向外求是永遠不能解決問題。煩惱當下消除,真的一點都不錯。
【顛倒夢想當下遠離】
這個顛倒夢想是妄想,妄想馬上沒有了,煩惱馬上沒有了;妄想、煩惱沒有了,你就不是凡夫,你就是聖人。
【如此用功,方是直下承當,可稱善用功人。】
會用功,你真會用功!我們聽《金剛經》聽到這個地方,還會不會用功?如果你真聽懂,你真會了,恭喜你!你這一生念佛決定往生不退成佛,你超越三界,你永脫輪迴了。只要明白這個道理,只要會用功,淨宗法門萬修萬人去。念佛不能往生,是不明理,不會用功,盲修瞎練,那個去不了。明理的人、會用功的人,沒有一個不成就。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金剛經-第103集請掀開經本二百五十四面,第五行,從註解第九段看起。
【圓覺經云: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離諸幻。】
這是《圓覺經》上一段很重要的開示,教給我們修學的訣竅。經中所說跟《金剛經》上講的意思完全相通,所以可以把它用來互相詮釋。也就是用《圓覺經》來解釋《金剛經》,用《金剛經》來解釋《圓覺經》,這個意思格外的明顯。可是這個境界很高,真正能夠用得上,當然是很好,就怕用不上;實在用不上,那就老實念佛。知幻即離,什麼是幻?《金剛經》上講得透徹。最近這幾次,世尊在本經裡面告訴我們:不但微塵是幻妄,不是實在的,世界也是假的,說明了諸法空相。大乘佛法裡面常說「萬法皆空」,這一句話可以說已經變成佛門的口頭禪,怎麼個空法也很少人去過問它,空不了就解決不了問題。這個經上給我們說得明白,確確實實是空相。「相有體無」,這是如來的方便說,不是真實說;真實說,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外面的境界是空的、幻有、假有;裡面呢?裡面我們能夠思惟,能夠想像,能夠記憶的,我們叫它做「心」,能執著的,經上告訴我們:「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也是空的。身心世界都是空相,都不是真實的,這叫幻。這個意思不能再細說了,前面一直講下來,講得很詳細、很透徹。
觀世音菩薩在《心經》裡面告訴我們,他用般若觀照的功夫,這他講得很清楚,「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這是用般若的觀照,「照見五蘊皆空」。五蘊包括世出世間一切法,有情、無情,我們今天講的動物、植物、礦物,都超越不了五蘊的範圍,五蘊皆空,於是他度一切苦厄。一切苦厄是什麼?不只三苦、八苦,不止,六道輪迴沒有了,十法界也沒有了。六道、十界都是苦,都是苦厄,他能夠超越,超越到哪裡去?到一真法界去。菩薩住一真法界。他為什麼能照見?為什麼能度一切苦厄?那就是《圓覺經》上講的「知幻即離」,他明白了,身心世界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馬上就放下。離就是放下,離不是離開這個境界,諸位要記住!心裡面再也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心裡面再也不把身心世界掛在心上,心離,心真的離了,離得徹底,離得究竟。為什麼說離得徹底而究竟?因為他知幻。這四個字:「知幻」是開悟,大徹大悟;「即離」,離是功夫,離是放下,功夫!功夫就圓滿。「不作方便」,直截了當,這的確是宗門裡面所謂上上根人。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接引的對象就是這一類的根性,上上根性的人。
「離幻即覺」,這個地方的覺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有沒有次第?沒有,這叫做圓頓大法,所以經的名字叫《圓覺經》。圓是究竟圓滿,沒有次第。《華嚴經》上告訴我們,在修證的形相上來觀察,有次第、有圓融。中下根人,修學證果有次第。像經上講的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這是有次第。上上乘人沒有次第,沒有次第的,叫它做圓融。圓融不礙次第,次第不礙圓融。這就好像我們到這個講堂來聽經,這個講堂是在五層樓,從樓梯一階一階上來那叫次第;坐電梯上來的,就沒有次第,那就圓融。但是你要曉得,你坐電梯上來,電梯還是一階一階的經過,所以行布跟圓融是一不是二。這是《華嚴經》上說的,諸位從這裡去體會它的意思,圓融裡面有次第,次第裡面有圓融。離幻即覺,問題就是你是不是真的徹底放下?
《金剛經》講到這個地方,愈講愈精彩,重要的意思都在後面。我們在講堂上看,同修們的福報不一樣。講前面,沒有講到這麼深,沒有講到這麼重要的地方,我們這個講堂這一層跟底下一層都坐滿了;現在講到最重要的,人只剩下四分之一都不到。你要問什麼原因?沒有福報。他只有那麼大的福報,只能聽那麼多,再聽到究竟圓滿,他沒有那麼大的福報,這是實實在在的。當然,他們還有依賴,錄相帶、錄音帶將來他還可以拿回家去聽。但是聽錄音帶,沒有在現場聽印象來得深刻,那是不得已。所以我們一看,真正有福報的人不多。福德不具足的人,還是佔大多數!實在講這段經文,就是這兩句話,「知幻即離,離幻即覺」,頂重要的就是這兩句話,跟《金剛經》上講的義趣完全相同。
「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菩薩當然沒有問題,讓我們生起疑惑的是末世眾生。末法時期的眾生行嗎?《圓覺經》是一部大經,經義跟《楞嚴經》非常接近,但是它有相當的深度。雖然有相當深度,如果我們有《金剛般若》的基礎,去涉獵這些圓教的了義經典就不難,《金剛經》的確是一把寶貴的鑰匙。末世眾生有沒有這種人?有。正如同須菩提尊者在這部經上所問的,五五百年之後,還有沒有人能夠相信釋迦牟尼佛講的這些話?世尊為我們解釋得很清楚,不要說是現代,再往後去,我們知道,世尊的末法一萬年,這才過一千年,後面還有九千年。九千年之後,有沒有人?還是有人。為什麼在那個時候還有人相信?還有人能夠依照這個方法來修行?這些人善根福德深厚,不是普通人!這是佛在大乘經上常常說的,《金剛經》上也說,他不是凡夫,久遠劫來他就種植善根福德,善根福德非常深厚的人。
善根福德這麼深厚,他為什麼不證果,還在當凡夫?實在講,這個話問得很好,問的是誰?就是我們這幫人。我們無量劫來,《無量壽經》上所說的,阿闍王子曾經供養四百億佛,四百億佛,諸位想想,那要經過多長的時間?就算是每一尊佛出世你都碰到,實在講沒有那麼好運的人,哪有那麼巧,佛一出世你就碰上?不見得是每一尊佛出世你碰上,但是你過去生中曾經供養四百億佛,無量劫!這樣深厚的善根,聽到釋迦牟尼佛講這個經典,生歡喜心。但是諸位要曉得,沒有這樣善根深厚的人,縱然聽到,有機會聞到佛法,心不堅定,不能夠依教奉行,不堅定。如果要是念佛往生,那他的善根福德比這個還要深厚。這是我們在經上看到的,阿闍王子曾經供養四百億佛,聽到釋迦牟尼佛講《無量壽經》,動了一個念頭,希望自己將來成佛也要像阿彌陀佛一樣,就動這麼一個念頭;還沒有動念頭「我要發心念佛往生」,沒發這個心。然後我們就想到,《彌陀經》上講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那個善根少,少到什麼程度?供養四百億佛的善根都少,你才曉得修淨土法門的人不可思議!修淨土法門的人,決心這一生當中要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只要這個決心下下去,再不退轉,這個人就是菩薩,絕對不是凡夫。這個話也不是我說的,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上講的。
我們今天在《金剛經》上,我們知道「幻」,能執著的心,三心不可得;所執著的一切法,法是因緣所生,當體即空,了不可得。身心世界都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實的,我們今天知道這個是幻。不但佛是這麼說的,近代西方科學家也是這麼說的,他的說法跟佛在經典上講的已經相當接近了。可以說我們「知」,現在問題,知是知,沒有離。如果你在我們這個講堂裡面,你這一聽馬上就離,那就恭喜你,你當下就證果,你立刻就成佛了。古人所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個話不假!你想不想成佛?想成佛,離了,你馬上就成佛。當然這個佛不是究竟圓滿佛,但是確確實實是《金剛經》上所講的諸佛如來。圓教初住菩薩就是諸佛如來,你真的是成佛,不是假的。問題是你肯不肯離,也就是你肯不肯放下,放下就是,離幻即覺。
這是說明大乘了義經的理論與方法,乃至於果證,末法時期的眾生也有分,不要低估了自己,但是也不可以抬高自己。抬高自己,是貢高我慢;低估了自己,顯得自己太懦弱無能,這都不行,都不能成就。要明理,要放下。實在不能完全放下,那我們就走次第;圓融沒法子走,走次第,次第是逐漸逐漸放下。我們還拿比喻來說,你們從一樓到五樓來,你們從台階一步一步上來,你爬到第二層,你一定捨第一層,你放下了!你放下第二層,你才能到第三層;放下第三層,你才能到第四層;四層也放下了,你才能到第五層。你不放下,你就得不到,一定要放下。次第是慢慢的放,先把身外之物放下。這個放下,跟諸位說,最要緊是從心裡放下,我不再攀緣了。我每天三餐飯能吃得飽,能穿得暖,有個小房子住,就很好了,不要再貪求、再奢求,奢求是放不下。希望生活愈過愈簡單,那你就是愈放愈多。放下的愈多,你就愈自在。為什麼?你心裡負擔少,壓力少。貪而無厭的人,心裡負擔沉重,壓力很重,那就不自在,煩惱重重!能放下的人,煩惱少;煩惱輕,智慧就增長。所以他的生活,人家生活在圓滿智慧之中,這真正是高人。一般凡夫是生活在煩惱裡面,苦不堪言。這些事跟理,都要好好去想想。我們講得很簡單,講了你也點頭,但是你還是放不下。什麼原因?沒想通;果然想通,你就真的放下了,放下就明心見性。
「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離諸幻。」剛才講了,三界、六道、十法界都是幻的,所以稱之為「諸幻」。三界六道從哪裡來的,你要清楚;你搞不清楚,所以你不肯放下。佛在經上真的講得很圓滿、很透徹,十法界是從妄想裡面生的,打妄想、起分別,這就有十法界。六道從哪裡來的?六道是十法界裡面的一個部分,執著來的。所以佛在《華嚴經》上說:「一切眾生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證得的是什麼?一真法界,真如本性,你不能證得,原因就是你有妄想,你有執著。還有一些人,有妄想他死不承認,「我沒有妄想!」他沒有妄想。沒有妄想,你怎麼會生在六道裡頭?不但你有妄想,你還有執著;你要是只有妄想,沒有執著,你今天應該是阿羅漢、緣覺、菩薩、佛,你在四聖法界,你不應該在六道輪迴。在六道裡面的人,不但有妄想,還有嚴重的執著。這就是我們要承認,不承認不行。承認我有病,我曉得有病還有救,他還會去找醫生、找大夫,要去治病;有病,不曉得自己有病,不承認自己有病,到病一發的時候那就沒救,那才是可怕的事情。所以妄想執著統統放下,這就是離幻,那就覺了。不但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我們凡夫的的確確有超越十法界的機會。
佛法講緣分,緣很重要!《彌陀經》上講的善根、福德、因緣,緣分很要緊。縱然你有善根、福德,如果你這一生沒有機會,沒有遇到淨宗的經典,沒有遇到《金剛經》,沒有遇到《圓覺經》,那你真的是沒法子;縱然遇到,遇到了不懂。會念經,不懂經義沒用處。為什麼?他提不起修行的功夫,功夫是觀照,提不起觀照的功夫。所以經要解義,
【此段經文正是此經注腳。此為一超直入圓頓要門。一切法門,無方便於此者也。】
這個話講得沒錯,理上講確確實實如是。但是這樣根性的人,在中國歷史上,佛教傳到中國來,是公元六十七年,今年是一九九六年,將近兩千年當中,佛教史裡記載的只有一個人。唐朝的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只有這一個,他的確「知幻即離,離幻即覺」,我們就看到這一個人,就沒有再看到第二個人。為什麼沒有第二個人?如果說是知得不夠徹底,這的確可能,不能完全放下,這是佔大多數,沒有這麼直截了當的。宗門裡面的人物,有幾年開悟的,明心見性的;有十幾、二十年、三十年開悟的,明心見性的,這個我們在歷史上看到不少,禪宗《景德傳燈錄》、《五燈會元》裡面所記載的。但是像惠能大師這樣,我們沒有看到第二個人,他真的是知幻即離、離幻即覺,所以能大師給我們做見證。
「無方便於此者」,淨土念佛往生也比不上它,也沒有它這麼直截了當,這個話全是真的,一點都不假。我們今天還要抱住淨土,原因就是我們放不下,我們離不開,這個沒有辦法,全身靠到阿彌陀佛,求阿彌陀佛幫忙,我們只好走這個路子。實在說,縱然你能夠知幻即離、離幻即覺,十方諸佛還是勸你念佛往生極樂世界。為什麼?你看看文殊、普賢,《無量壽經》上第二品前面列的「賢護等十六正士」,那十六個人是等覺菩薩,不是普通人,他們的果證,跟文殊、普賢沒有兩樣,跟觀音、勢至完全相同,為什麼還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成佛快,時間縮短。就像此地講的,確實一切法門沒有比這個更方便的,知幻即離,離幻即覺,圓教初住菩薩。你要想成佛,還要修三大阿僧祇劫,如果你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一小劫的時間都不需要,太快了,這是說明為什麼十方等覺菩薩還要念佛求生極樂世界。
【佛說一句法,包含無量義,可作種種解,故謂之圓音。】
圓是圓滿。為什麼佛說一句法含無量義?不但是大乘了義經,字字句句含無量義,小乘、方等是不是也是這樣的?給各位說,也是這樣的,這個我們要知道。為什麼都是這樣的?因為世尊字字句句從真如本性裡面流露出來的,它不是從分別妄想裡頭流出來的。我們世間的凡夫,文章寫得再好,書著得再好,都是不了義,為什麼?從思惟、想像、思考裡面流出來的,在佛法裡面講,意識心裡面流出來的,是八識心;而諸佛菩薩轉八識成四智,四智就是真如本性。所以字字句句流出來的源頭不一樣,根源不相同,一個是從自性裡流的,一個是從意識裡流的,那怎麼會一樣?識心裡面流出來的,就有分別、有執著,那個意思有盡。佛的經典是從心性裡流出來的,意思無有窮盡,所以它含無量義,所以能作種種解。特別是學教的,學經教的不能不知道。我常說:佛經沒有意思,佛經不能講解,這個在前面都詳細跟大家報告過,佛經沒有意思。釋迦牟尼佛自己也說,佛不但無有定法可說,佛無有法可說。我們學佛的人,對於佛的經典要用什麼態度?佛既然是無有法可說,我們應該要無有法可聞,那就對了。所以經典受持,老實念,不要去想它的意思。你想它的意思,叫胡思亂想,它沒有意思,你怎麼會想出意思來。你想出那個意思,不是佛的意思;你怎麼想,都不是佛的意思,佛沒有意思。所以你幾時沒有意思,你就入了佛的境界;沒有意思的時候,見性,明心見性。凡夫之人要是來問你這個經是什麼意思,你就頭頭是道跟他講,講凡夫的意思,這就無量義了。你真正要是能通達無意思的時候,講經就活了,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無論什麼根性的人,你接觸,你都會講得頭頭是道。大家要曉得,無意思裡頭才會出無量義,有一個意思,死的,再不能作第二個意思講。
佛的經典,當然特別是《金剛經》,《金剛經》因為過去有五祖忍和尚、六祖能大師,他們兩個提倡,於是《金剛經》變成家喻戶曉,知名度最高,讀誦的人最多。自古以來給《金剛經》作註解的人也最多,現在《大藏經》續藏裡面收的《金剛經》註解有一百多種。看到這個記載上講,自古以來有五百多種,《金剛經》有五百家的註解。如果它是一個意思,一本註解就好了,何必要這麼多?無量義!哪有一個意思?
學經要大開圓解,大開圓解要從哪裡做?從無意義上下手,特別是《般若經》上說的,「般若無知」。經要天天讀,讀到無知。《心經》上講的「無智亦無得」,就成功了,智沒有了,得也沒有了。《心經》講得簡單,「無智亦無得」,就出了一個題目,「無智亦無得」,文章是什麼?文章就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你們想想看,《金剛經》我們快講完了,整個內容到最後歸結,不就是無智亦無得嗎?到無智無得的時候,你就明心見性。無智無得是徹底放下了,無智把所知障放下了,無得把煩惱障放下了;二障統統放下,你就明心見性。智、得是幻,不是真的,知幻即離,離就是無智、無得。離幻即覺,你就明心見性,你就見性成佛。然後你才曉得,字字句句裡頭本來具足無量義。無量義是從起用上講的,起作用上講的,無量義,不起作用的時候,什麼意思也沒有。可作種種解,這是佛的音,圓音。
【又說:圓人說法,無法不圓。】
圓人是圓頓根性的人。怎麼樣才是圓頓根性的人?於一切法不分別、不執著就圓,一有分別執著,稜角就出來,就不圓。我們是不是一個圓教的根性,不必問別人,自己可以省察一下就知道。如果我們對人、對事、對物,還有計較、有分別、有執著,就不圓;離一切分別執著,就圓了。圓人因為心清淨,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所以他看東西,我們一般講沒有成見,那就圓了。我們為什麼不圓?有成見。這樁事情,自古以來世法、佛法都講得很多。
童年的時候,小學生剛剛開始接受教育,在中國古代,對於這樁事情非常重視,不像現代。父母為自己兒女選擇老師,這個老師影響他這個小孩一生,所以非常慎重去選擇。啟
【邪人遇正法,正法亦成邪。】
這是真的,我們在現前這個社會上見到太多太多了,就是所謂變了質的佛法,佛法是正法。世間確實有一類的人,認為什麼?佛法的利益可圖,佛教徒很老實,可以欺騙他們,於是掛了佛教的招牌,欺騙信徒、為非作歹、毀滅佛法,太多太多了。中國、外國處處都能見到,這個事情很麻煩!我們周邊的人有沒有?就可能有。為什麼會有?名利的誘惑力量太大了。這個我們也能夠諒解他,他哪有那麼大的智慧、那麼大的定力,能夠抗拒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誘惑?不可能!要避免眾生造罪業,只有我們自己小心謹慎。譬如,我們想做一件好事,印經布施是好事,有人聽到了,到處去化緣。我們印什麼經,去化緣,大家歡歡喜喜拿錢,拿了一萬塊錢來,印一千塊錢,他印了,是印出去了,誰也不會去查他的帳,造罪業!現在這個事情很普遍,在台灣印經的印刷廠都知道。我們也找這些印刷廠印經書,我們後面版權頁上,印一萬本就是一萬本,印一千本就是一千本。印刷廠老闆曾經跟我講過:法師,你們很老實,你們都照這個數字印。我說:難道還有不老實?他說:多,好多!他告訴我的,我才曉得,我才知道還有這麼一樁事情,印刷廠老闆告訴我的。實際上他只印一千本,但是版權頁叫他印一萬本,他作弊,老闆清楚,他經手的,這個造罪業!舉出一樁小事,類似這樣的事情太多太多了。我們要建個道場,建道場要化緣,有些信徒幫忙化緣,化來的,他也分一半去,這個我在台灣聽說了。寺院的信徒,派他去化緣,化來之後怎麼樣分法,所以他才熱心,他要是無利可圖,他才不幹!這都是造罪業,就是「邪人遇正法,正法亦成邪」。古時候講這句不好講,不好懂,現在很好講,很好懂,擺在面前,很好懂。可是,業因果報不可思議!
最近這幾年來,《了凡四訓》自從民國初年印光大師的提倡,我們跟進,流通量很大,總希望諸位要多多的看看,你能夠相信因果報應,你能夠相信命運,你就不會造業。「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你說你能賺到錢,那是假的,你怎麼可能賺到錢?你如果真的能賺到錢,釋迦牟尼佛也拜你做老師,佛菩薩沒有這個能力。錢從哪裡來?你過去種財布施的因。你布施得多,你這一生得的多,因緣果報。你前生種的財布施的因少,你這一生得的就少。就像剛才說的,打著佛菩薩的旗號,欺騙眾生賺來的,都是你命裡有的,你說冤枉不冤枉!古人所謂「君子
【所以大乘經中教導學人,以親近善知識為要圖,以開正知見為根本。】
這兩句話不僅是大乘佛法,凡是佛法,可以說都不能違背這個原則。學佛最重要的是善知識,我們講的好老師,你遇到好老師,你不會走冤枉路。一般學佛的人,學多少年,學幾十年,沒有成就,沒有受用。什麼原因?沒有好老師,關鍵在此地。如果真正遇到好老師,效果很快速、很顯著。我常常勸勉大家,學佛的成就,學佛的功德利益在哪裡?就在你面孔上。你學佛,學得一年比一年年輕,學得身體一年比一年好,這是花報,一定得到的。這麼一點點小的好處都得不到,你還學什麼佛?為什麼會有這個效果?佛在經上講了很多很多遍,「一切法從心想生」,這是佛常說的。《華嚴經》上講:「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個意思是一樣的。相是幻相,幻相怎麼變現出來的?識變的。識是什麼?心想。你心地清淨,你的容貌就清淨,你的身體就清淨。身心清淨,它怎麼會生病?凡是生病,都是你的心不清淨、污染,身不清淨這才會生病。身心清淨的人不會生病,不容易衰老,這是學佛馬上就得到的效應。看你是真修還是假修?假修,當然你得不到,你還是有煩惱,還是有憂慮,還是有牽掛,那都是衰老疾病的根源。你又不想衰老,又不想生病,可是你偏偏又要去製造,你不是自作自受嗎?世間人沒有接觸佛法,不懂這個道理,那情有可原。我們學了佛,明白這個道理,「知幻即離」,妄想、分別、執著、憂慮、牽掛是幻,是假的、不是真的,你能把這個離開,你的身心就健康,初步的利益你就得到了。
所以好老師非常重要。好老師好在哪裡?幫助我們開正知見,這就是好老師。如果不是幫助我們開正知正見,那就不是真正的善知識。真正善知識一定幫助我們開正知正見;換句話說,就是三皈依裡面講的「覺、正、淨」。這個老師幫助我們的是,提升我們覺正淨,這是善知識。如果這個老師不是教我們覺正淨,還加深我們迷邪染,那就太可怕了。我們已經迷邪染很深,再要加深,還得了?這是我們在這個時代辨別善知識的真假,你用這個方法來辨別,就很清楚,你就不會上當。《楞嚴經》上所說的,我們現在末法時代,「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邪正怎麼辨別?很簡單、很容易,正法是讓我們趨向覺正淨,邪法是教給我們走向迷邪染,邪正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請看經文,下面這一段「約我見明離亦離」,這個經義愈說愈深。前面的一段,是從塵界,在第一百七十段,「約塵界明離一多」,這是第二段,「約我見明離亦離」,這個經義愈說愈深,愈說愈透徹。請看經文:
經【須菩提,若人言。】
這是假設,假設有一個人這麼說。
【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假設有個人這麼說。
經【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
這個人對於世尊的說法是不是真的明瞭,真的懂得?我們開經偈裡頭,第一句「願解如來真實義」,他是不是解如來的真實義?下面是須菩提的答覆:
經【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
這個人不懂得如來所說義。這是世尊教給我們,離的念頭不能有,教你離相、離見,你還有離的念頭,你還是有妄想,還是有執著。離也要離,那才真的乾淨,真的清淨。經文的意思很深,必須連到後面幾段才漸漸能夠看得出來。我們看這一段的註解:
【此節經義極深。當知開經以來,屢言我人四相不可有。恐凡夫因佛如是反覆申說,遂執為我見等,真實是有。此見橫梗於心,正是我見。豈非反加其縛耶。】
這個意思把極深為我們顯示出來,確實是深。宗門裡面常講伶俐漢,這個世間有幾個是伶俐漢?若非上上根人,總免不了聽了佛法,把意思聽錯了,聽錯的人很多很多!世尊說法,當時與會的大眾還把佛經的意思錯會了,後來的祖師大德們說法,聽眾當中沒有把意思錯會的,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我們現前這個講堂裡面,把意思聽錯了,經文錯會了,那又何足為怪?我們聽到了,覺得這是正常的,錯會意思必定有。這一點,我們總是盡力的來防範。所以經字字句句為什麼要反覆的來說,就是怕人錯會意思。因此,諸佛菩薩、祖師大德,無不要求我們對於經要圓解,圓解就不會把意思錯會了;凡是錯會意思,都是知見不圓。這個地方是很好的例子,《金剛經》自從開講以來,我們在經文裡面看到的,世尊屢次說到,「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教我們要離四相,說的次數多了,怕我們聽的人執著真的有四相;如果要有這麼一個念頭,真的有四相,那就變成我見。經文到這個地方才給我們說出來,哪來的四相?所有一切法相,世間法、出世間法,佛法也在其中,所有一切法相都是因緣所生的,緣起性空;緣生之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你怎麼能把這個相當真?到此地才講透徹!
四相為什麼不能執著?因為它根本沒有。所以叫你不執著,根本沒有!如果你以為有,我要離開它,我要不執著它,你已經不解如來所說義。那個修行就修得很苦,我要離,離又離不掉,又拚命要離,你說多苦!這種苦,就像在夢中作怪一樣,不知道這是空的。知道是空的,《圓覺經》「知幻即離」,什麼是離?知就是離。知幻跟即離不是兩樁事情,一知就離了。知道之後,「我還要離」,那你根本就不知。你曉得是幻,還有個離不離?當下就丟掉了,就沒有了,問題就解決了。確確實實聽經有這麼多人有這種誤會,所以在此地不能不講清楚,不能不講明白。如果錯會了,那又加一層的迷惑,又加一層的妄想,「豈非反加其縛耶」,這個縛是煩惱的代名詞。
【此經於一切法,屢說即非、是名。】
即非、是名,我們看得太多太多,也講得很多,這是世尊說法的善巧方便,我們要懂得這四個字的深義。
【以明相有性空之義】
說即非,是說性空;說是名,是講相有。但是相有,我們又執著有;說性空,我們又執著空。你說這個東西糟糕不糟糕?其實「空、有」都沒有,你才真的明白,你才真的懂得即非、是名的意思。如果即非講性空,也不能說講錯,是名講相有,也不可以說錯,其實有沒有真懂?沒有真懂。所以你天天念《金剛經》,天天讀《金剛經》,你不會開智慧。你在日常生活當中、工作當中、待人接物當中,依舊解決不了問題。毛病出在哪裡?空有兩邊都執著,與《金剛經》的宗旨「諸法一如」不相應。一如裡面,沒有空有才一如;有了空有,有了對立的,哪來的一如?這是前面一大段經文,破除我們相對的觀念。只要有相對,就不是一如,你還是落在四相四見裡面。所以佛講這些話的意思,真的理解了,
【意在令人觀照本空,頓得解脫。】
這是如來的真實義。可見得如來的真實義,並不是說的這些法相上,是教你知幻即離,這是如來的真實義。所有一切大乘了義經典都是這個宗旨,我們淨宗與這個宗旨符不符合?符合。今天大家念佛,功夫為什麼不得力?你不了解這個宗旨,你違背了佛說法的義趣,所以你念佛修淨土得不到利益。如何能符合《金剛經》上講的原理原則?還是知幻即離。告訴你身心世界、六道十界都是假的,都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我們念佛人,身心世界放下了,一句阿彌陀佛,專求淨土,那就得到了。放下身心世界,這是無住,應無所住;一心念佛求生淨土,是而生其心,怎麼不是《金剛經》的教義?放下身心世界,不著有;一心念佛求生淨土,不著空;空、有兩邊不著,這是金剛般若,這是真實智慧。所以「意在令人觀照本空,頓得解脫。」你馬上就自在了,放下就自在。這個事情要靠自己,佛菩薩幫不上忙,所謂解鈴還須繫鈴人,無始劫的煩惱是你自己找的,不是別人給你的。你打妄想、你分別、你執著、你憂慮、你牽掛,都是你自己搞的,沒有一個人給你的。因為是你自心迷惑顛倒變現出來的,所以佛菩薩幫不上忙,這是你自己的事情。佛菩薩能幫的,只把這個現象給你說清楚、說明白,告訴你全是假的。所以聰明人、上根之人,一聽是假的,事情馬上就解決了。為什麼?不再憂慮、不再牽掛、不再打妄想,假的!真的懂得、明白了,當下得解脫。
【利根者,自能聞一知十。】
佛門常講一聞千悟,大徹大悟。「悟知我見等,亦復相有性空也。」還是這一樁事情,相有,有即是空;性空,空即是有;空有不二,空有一如,才是諸法如義。我們今天,這也是個關口,過不去。性空相有,我們把它分作兩樁事情,不曉得性空跟相有是一樁事情,我們錯在這裡。所以說相有就是性空,說性空就是相有。《心經》大家天天念,念了有什麼用處?提不起觀照功夫。每天念,不起作用,你說多可惜!《心經》上簡單明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不異就是沒有兩樣,「空不異色」;換句話說,色就是空,空就是色,是一不是二。如何把這個經義應用在生活上?我們起心動念,對人、對事、對物,只要一起心動念,馬上就體會到,色、空是一不是二,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馬上就息掉,這就叫做觀照本空。
玄奘大師當年到印度,那個時候是走路去的,當中要通過八百里的大戈壁沙漠,新疆那個沙漠地帶,能通過這條沙漠,還能活著回來的,沒幾個人。十個人去,難得有一個人回來。他能渡過重重的險難,《傳記》裡面記載,他就受持《心經》,觀空,所以一切災難他能夠通過。在這個險難當中不能通過的,執著有。由此可知,觀照本空,利益功德不可思議!
【今曰佛說我見等】
等就是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假設有一個人這麼樣的執著,說佛說法說這四種見。
【其偏執於有相邊,未能通達我人等等之見,亦為本空。故曰不解如來所說義。】
他聽佛這個說法,聽佛說空,他就執著空;聽佛說有,他就執著有。佛說法沒有一定的,這個諸位必須要知道。佛為什麼一會兒說空、一會兒說有?佛對那個說法的人,那個人的執著不一樣。今天張三來請教佛,佛一看他,他執著有,佛就跟他講空,破他的執著;過兩天又來一個人,請教釋迦牟尼佛,這個人執著空,佛講有,破他執著空。佛所說的一切法,破眾生的執著而已。所以你讀經,你要想想,這個經是對什麼人講的。後世有一些人不懂得佛說法的義趣,還誤會釋迦牟尼佛說法不一定的,一會兒講空,一會兒講有,自相矛盾。這個誤會就更深,「不解如來所說義」,佛哪有法好說?佛是看你害什麼病,這個藥下去,病就好了。病好了,藥也不要了。「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你這才真正懂得。所以佛的一切經都有對象的,對什麼人說的。
我們今天最大的困難,這些經都不是對我說,我們所看的,都是佛對這個人說,對那個人說,都不是對我說的;換句話說,就很不容易治我的病,不對症!可是佛也非常慈悲,滅度之後,後世眾生也是無量無邊,佛也不捨棄他們,要是捨棄他們,違背了慈悲的本願。我們常講「佛氏門中,不捨一人」,釋迦牟尼佛怎麼能把我們捨掉?與他這句話不是相違背?他真的沒有捨棄我們,所以教給我們念佛法門。在《大集經》裡面普遍的告訴大眾,佛的法運有三個時期:正法、像法、末法,他老人家說:「正法時期,戒律成就」,嚴持戒律就能夠證果,「像法時期,禪定成就」,所以佛教傳到中國是像法時期,禪宗非常興盛,「末法時期,淨土成就。」我們今天生在末法,聽釋迦牟尼佛的話,念佛求生淨土,不就個個都成就了嗎?留一個方法,教給我們末世眾生,我們今天生在末法不聽話!還要去找釋迦牟尼佛替從前人治病的老藥方,老藥方找到了又不對症,用這個藥方不但治不好病,反而把病加重了。這個處方不是給你用的,你偏偏要用它,釋迦牟尼佛沒有過失,是你自己的過失。釋迦牟尼佛留一個處方給你,你偏偏不用,你去找他治別人病的藥方,你要是吃死了,醫生不負責任。我們世間人有病,用藥都很小心謹慎。佛經是藥,佛法要是不契機,斷眾生的法身慧命,但是那不是佛的事情,是我們自己選錯了,這個要曉得。
佛的經典,我還在初學的時候,在
【古德有請師解縛者。師曰:誰縛汝?此節經文,正明斯義。】
這是宗門的公案,禪宗裡面的典故,真有這個事情,那不是假的。一個人憂慮、煩惱、牽掛重重,苦悶得不得了,去找法師,請法師把他心裡的結解開。過去有個電影,我們在外面看到廣告,片名叫心有千千結。找法師解結,法師也很高明,你把結拿來,我替你解。達摩給慧可安心,就用這個方法。古大德遇到這個人,反問他,縛好像繩索捆綁一樣,不自在,反問他:「誰縛汝!」哪一個捆綁著你?這些話都是點醒他,叫他迴光返照。果然迴光返照,沒人繫縛。你說你今天有苦,你有難,誰給你苦受?沒有人。某一個人給我氣受;那個人為什麼不給他氣受,單單給你氣受?實實在在講,人家給你氣受,你歡歡喜喜接受過來,你要受,那有什麼辦法!問題還出在你自己。譬如有一個人罵你,他罵別人,你為什麼不生氣?罵你,你為什麼會生氣?罵別人,我沒有受;罵我,我就接受過來了;你要不受,不就沒事?你怎麼能怪人家?你明白這個道理,這外面境界一切人事物都沒有干擾我們,都沒有繫縛我們,而是我們自己愚痴,他不給我,我也要拿回來,這個麻煩就大了。
譬如我剛才講的電視,電視是個魔王,你受它的害。如果我們不受它的害,電視是菩薩,可以天天看電視修行。有沒有?有,《華嚴經》上就有。《華嚴經》那個時代,電視沒有發明,雖沒有發明,有類似的,戲劇、歌舞,這裡面修行會開悟、會證果。他為什麼會開悟、會證果?因為他看那個相都是假的、都是空的,從那個假相再一迴光返照,整個宇宙人生都是空的、都是假的,他開悟了。所以會的人,唱歌、跳舞、看戲都成了佛;不會的,墮落下去了。因為會的人太少,佛菩薩就少了;不會的人太多,妖魔鬼怪就太多了。外面境界沒有好壞,沒有佛、魔,佛與魔在哪裡?在我們自己心裡頭。一念迷,境界都是魔境,什麼境界都是魔境,講經說法都是魔境;一念覺,唱歌、跳舞都是佛境界。所以外頭無佛亦無魔,佛跟魔就是我們一念覺迷。一念覺,佛境界;一念迷,魔境界。你怎麼能怪別人?世間人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怨天尤人,那個過失最大,那是真的錯了。這是舉禪宗公案典故說明,這節經文就是這個意思。
【性體空寂,本無有縛。】
性是空寂的,相是了不可得,可見得性相都沒有繫縛我們。換句話說,性相都沒有帶給我們煩惱,都沒有帶給我們憂慮、牽掛,沒有!煩惱、憂慮、牽掛,是你自己找的。怎麼找的?這就講:
【今橫一我人等見於心,且曰佛亦如是說,豈非作繭自縛乎。】
錯就錯在這個地方。所以聽經聞法,最好是要聽全部的,要細心去體會,最怕的是斷章取義。聽一句,聽一段,執著這一句,執著這一段,那就壞了。諸位想想,佛法是破執著的;破執著,你在裡面再執著,豈不是大錯特錯!因為眾生種種執著不同,佛這個經典有種種破執著的方法,也不同。圓頓根性的人聰明,他明白佛的意思,他可以聽,他樣樣都不執著,於是他解義就圓了。捨一邊執著一邊,都會把佛的意思誤會了,都會把佛的意思錯解了,這樣帶給我們許許多多的困惑,真正是作繭自縛,沒有人縛你!
這一段是把問答這個大前提說出來了。精要的意思,是在底下這一段,才真正把這樁事情為我們說清楚、說透徹。今天就講到此地。
金剛經-第104集請掀開經本第二百五十五面,倒數第二行,請看經文:
經【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這一段經文是解釋不但要離相,這個「見」,就是離的這個念頭也不能有,離也要離。為什麼不能有?這段經文把這道理說出來了。在這個地方我們又讀到「即非、是名」,這裡面的意思很深很廣。大家請看註解:
【是名,約相,從相上說的,從緣起上說的。即非,是從性體上說的,約性空義說。我人等見,皆為緣起之幻相。此佛說我見之真實義。】
這樣的句子,前面也曾經讀過,但是前面的意思淺,後面的意思就深了。為什麼說前面淺、後面深?前面教我們離相,所說的重點都是在離相。後面所說的,我們明白了,原來所有一切相都是虛幻的,都不是真實的;不但外面境界相是虛妄的,我們起心動念能緣的這個相,也是幻而不實,這個意思的確進了一步,又深了一層。我見,說一個我見,就把所有一切念頭都包括,一切念頭總不外乎這四大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見」就是你有這個念頭,有這個意念。
【我見是無明本】
佛法裡面常給我們說,凡夫有三種煩惱: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無明煩惱最細、最難斷;斷塵沙煩惱的,無明煩惱還在,何況斷見思煩惱的。無明破一品就證一分法身,所謂是法身大士,也是我們經上講的諸佛如來,這要破一品無明才行。由此可知,念頭就是無明,就是無明的根本。法身大士跟平常人有什麼不一樣?不一樣的就是他沒有妄念。底下一句是佛在《楞嚴經》上說的,告訴我們什麼叫無明,這也是富樓那尊者問的,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說明:
【知見立知,是無明本。】
知見立的是什麼知?就是此地講的,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楞嚴經》上這兩句話真的很不好懂,什麼叫知見立知?前面這個知是真知,是般若真知,人人都具足,每一個人都有真如本性,你怎麼沒有真知?佛知佛見,佛知見個個人都有。你要不相信,我們舉個例子,你立刻就明白了。我現在坐在這講台上,你們大家都看到,不是看得很清楚、很明白嗎?你並沒有起心動念,也沒有分別執著,這個時候你的見就是佛知見。你要起一個念頭,這上面坐的是淨空法師,完了!你起了無明。你在這裡頭立一個知,這就錯了。為什麼立一個知就錯?本來沒有名,你怎麼給他搞個名字?本來沒有相,你怎麼著了相?所以諸位要知道,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只要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你說你有沒有看清楚?有沒有聽清楚?一樣看清楚,一樣聽清楚,那就是第一個知,佛知。法身大士,也就是圓教初住以上的菩薩,他們能夠永遠保持這個境界,也就是說六根起作用,他能保持著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那個知見是真知、正知正見、佛知佛見。沒有見到法身以下的菩薩,就像《金剛經》上說的,它底下立一個知,在知見裡面又建立一個知。你看前面擺的,這是花,這是紅色的,那是黃色的,那就完了,愈迷愈深。原本沒有這些名與相,沒有這些分別執著,我們錯就錯在這裡。一有分別,一有執著,你就起煩惱了,貪瞋痴慢跟著起來,連著起來,這個麻煩大了,這就叫立知。所以我們知道,諸佛菩薩跟我們不一樣的地方在此地,所謂第一個念頭、第一見,我們第一眼看是正知正見,到第二眼就變了,就起心動念,就分別執著,那叫立知,這就是無明,這叫根本無明。無明在哪裡,我們要搞清楚、要搞明白。無明起來了,那就有三細六粗,就有十法界,就有六道輪迴,就這麼一樁事情。底下說:
【為成凡之由。破我見是智慧光,乃成聖之路。此中所說,正是的示修功。】
「的」是的確,確確實實指示我們修行真正的功夫:破我見。破我見就是於一切境界當中,不起心動念、不分別執著,這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比登天還難,你不相信,試試看,你有沒有辦法做到?我不分別,已經分別了,分別不分別;我不執著,已經執著了,我已經執著,太難了!道理我們明白了,事實也搞清楚了,實在做不到,就老實念佛求生淨土,除這一條路之外,給諸位說,沒第二條路好走。你要不信試試看,你在一切境緣當中,試試看能不能真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起心動念就有十法界,就把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分別執著,那麻煩大了!在十法界裡面又變六道輪迴,六道輪迴是分別執著變出來的。
【佛說一切法,不外兩義。】
總而言之,佛為眾生說一切法,歸納起來不外乎二義。
【明性、明修是也】
這四個字也可以說,把釋迦牟尼佛一生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包括盡了。佛指示我們,就是告訴我們:十法界依正莊嚴是我們自性變現出來的,不是外面真有的,自性變現出來的。又告訴我們:性體是空寂的,是遍法界的,性體的作用無量無邊,那就是我們自己的本能,我們才曉得,自己智慧、德能樣樣都是無量無邊。佛要不為我們說出,我們怎麼會曉得有真如本性?不知道!不曉得自己智慧、德能這樣的深,這樣的廣,不知道!佛說這些經典,為我們顯示出這樁事情。他說,我們也聽明白、聽懂了,雖然有這樣究竟圓滿的智慧,我們現在還是迷惑顛倒。這個智慧怎麼失掉的,如何再恢復過來?那就是修。教給我們的方法,《金剛經》上講的是原理原則,方法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處而異,所以方法就多了。我們常聽到八萬四千法門,法就是方法,門是門徑,有這麼多。又聽說法門無量,那就更多了。
是不是真的無量?真的!真正無量。無量的法門有一個不變的原則,無量的法門可以把它歸納到這個原則,這個原則是覺正淨。無量無邊的法門,歸到最後講到修行,不外乎這三個原則。這三個原則實在講,一即是三,三即是一。好像我們到這個講堂來,諸位居住的地方不一樣,四面八方來到這裡,最後你進入講堂。講堂只有三個門,最後就從這三個門,你從哪一個門進來?覺、正、淨三個門。這三個門任何一門進來都行,功德都一樣,而且一即是三、三即是一。沒進來是三個門,不一樣;進來之後,三個門原來是一樣的。
一般說來,性宗、禪宗他們走的是「覺門」,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走這個門。這個門,古人常說,上上根人他才有這個能力。就像《金剛經》上所說的,給你講四相是錯誤的,四見也是錯誤的,都是緣生之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一類根性的人,聽到這個話,妄想分別執著馬上就斷,他就成功了。就像《圓覺經》上所說的「知幻即離,離幻即覺」,他從這個門進來,這個門快!如果不是上上根人,這個法你給他講,沒用!像我們這種根性的人就沒用。《金剛經》雖然講得這麼詳細,講了這麼多天,一個開悟也沒有,一個見性都沒有,這就說明我們不是這個根性。不是這個根性,聽聽《金剛經》也有好處,聽聽他們上根、利根的人是怎麼修法。他們能夠依照這個方法修到明心見性,我們沒有辦法依照這個方法來修,聽聽懂得了有好處,對於世出世間法的情執會淡幾分,不會那麼堅固的執著,總會少了幾分;少了幾分,對念佛就幫助很大。這也是我們這一次講《金剛經》目的之所在,幫助我們看破,幫助我們放下。我們沒有徹底看破,沒有究竟放下,只要看破幾分,放下幾分,對於念佛往生就有幫助。這是說覺門。
其次,我們講「正門」。「正」是正知正見,正知正見就是佛知佛見。佛的知見在哪裡?所有一切經上所講的都是佛知見。佛對於宇宙人生的看法、佛為我們的說法,佛知佛見,在經典裡面。我們依照經典理論、方法來修行,有次第、有淺深慢慢來學習,這就是所謂「教下」,禪宗以外。像天台宗,天台宗是根據《法華經》,賢首宗是根據《華嚴經》,三論宗是根據《中論》、《十二門論》,以後又加上《大智度論》。法相宗的東西比較多,有六經十一論。這些宗派都是依據佛的經典,把自己錯誤的想法、看法修正過來。經典是標準,我們對於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拿著經比照比照。我們的想法、看法跟佛不一樣,要把自己的想法、看法捨掉,學佛的想法、看法,用這個方法,教下用這個方法。這樣的方法,中下根性的人都行,但是時間很長,像讀書一樣,有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按部就班來,循序漸進,能得好處,能得利益。這是走正門的,但是要真正幹,真正相信佛,把自己錯誤的想法、看法、說法、做法捨棄掉,向佛學習。
第三個門是「淨門」,我們淨土宗走這個門。除淨土宗之外,密宗也走這個門,密也是修清淨心的。我們為什麼今天把密捨掉,單單提倡淨土?這裡面有道理的。淨土宗講的淨,是離開污染的淨,容易得到。所有一切污染我不沾邊,我離開它,我得到清淨了,這個容易。密宗那個淨是高級的,不離開污染他也清淨,這個事難!我們把名聞利養捨棄,不貪;他金銀財寶一大堆,天天在那裡玩,那個不貪,那不是普通人可以做得到的。所以密是最高級的修學方法,如果你沒有這個功夫,你要學它,沒有一個不墮地獄的。你造罪業,那還得了!一般人不懂得,一窩蜂去學密,為什麼?密又不要吃素,雞鴨魚肉照吃,也不要斷淫慾,正合現代人口味,大家一窩蜂都去了。諸位要曉得,他在這裡頭得清淨心,他吃肉決定沒有分別執著,沒有起心動念,他那個吃行。你給他一碗大便,他照吃。為什麼?他也不起心動念,他也沒有分別執著,那真清淨!你盛一碗大便他不吃,肉給他,他吃,保險墮地獄,那是假的,不是真的,這個要知道。我們淨土宗的淨,我們有選擇的;不像他,他那個沒有,他是高級的,我們比不上他,他是真清淨。
現在密宗傳得很廣,學的人很多,我沒有學過。我的老師是密宗的大師,他教我三年,我的佛學基礎是他老人家一手給我奠定的;但是他沒有傳給我密法,我對於密裡面的內容知道得很多。黃念
所以我們讚歎它,不學它。跟禪宗一樣,我讚歎禪宗,我不學禪宗。為什麼我不學禪宗?我自己知道我不是那個根性。禪宗不要說是很高的,最起碼的禪出不了三界,初禪天;四禪八定,這是初禪,什麼樣的功夫?諸位曉得,到了色界天,欲界就丟掉了。什麼是欲?財色名食睡這五樣東西擺在你面前,你還動心不動心?不是「我出家了,我都離開了」,那不行!念頭上還有,你還是欲界,色界天沒有資格去,這才知道禪難!禪要把欲丟掉,這還是最起碼的、最低級的功夫。往上面去,愈往上去,功夫愈高。我想想,做不到。《金剛經》是禪宗的經,我講的也不比哪一個學禪的人差,禪宗祖師《語錄》我講過很多,《壇經》也講過好多遍,口頭禪我比他們都行。你要問我自己呢?我做不到,我能夠講得很清楚,我做不到。財色名食睡擺在面前,雖然我不要了,還會動念頭,還會動心。不能欺騙自己,欺騙別人有罪,欺騙自己是罪上又加罪,那怎麼能成就?所以想一想,禪跟密門檻太高,我們確實沒有法子,再回過頭來老實念佛。想一想這個法門有把握,行!我們這一生當中真能成就,這是走淨門。這是說修行,我們舉這三大綱領就夠了。每一個法門裡面,每一個宗派那些常識要知道,你知道了,你不會被他們迷惑,不會被他們動搖,這個很重要。自己選定了一門,就一門深入,這才能有成就。如果不了解狀況,世俗人常講「幹一行,怨一行」,看到別人好像都比自己高。這是世俗的觀念,有沒有?確實有,我們自己也有。如果存這種觀念,你這一生的修學沒指望。為什麼?沒有信心。你的心浮動的,總是在動搖,總是在每一個法門去試探試探,你這一生有多少光陰?那個空過了,浪費掉了,非常可惜。所以要緊的是選定一門,然後就一門深入。
【且一句法中,說性必兼有修,說修即攝有性。】
這是佛說法,即使小乘經裡面也不例外。一切經中,說性,一定有修行方法,如果沒有修行方法,佛說的經就不圓滿,一定有修行方法。說修行方法一定講到理論,有理論的依據,理論的依據就是自性,自性是理論的依據。最明顯的是《彌陀經》,諸位都念過,裡面所講的都是事、都是修,《彌陀經》字字句句裡頭都有性、都有理。我們沒看到,那是我們看得太淺,沒有看到它的深度。你看看蓮池大師的《疏鈔》,你就懂得。蓮池大師把這樁事情,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為我們交代出來。每一個小段講到最後,到最後一段稱性。稱性是什麼?說性。《彌陀經》說的是事,它有理;說的是修,它有性。同樣的,《地藏菩薩本願經》也是如此,你從頭看一看,像看故事、看小說一樣,全都是講事,裡面有很深的道理,我們讀經要能體會。研教,研教就是講經要把它講得透徹,凡是佛講事的這些經,你要把理論說透徹,大家對這個事就相信,就不懷疑了。講到理論的經,就像《金剛經》講理論,理講明白了,要怎麼個修法?你要不把修行的方法交代清楚,「這個道理我不會用,我用不上!」《金剛經》的原理原則能用在日常生活當中,那你就稱菩薩,就不是凡夫。要不要學著會用?要。學的多少不拘,學的淺深也不拘,當然你愈多愈好、愈深愈好。沒有這個能力,淺一點也好,少一點也好,都能得利益。
我在講席當中跟諸位報告過,我們要想把《金剛經》的原理原則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有一個好樣子,可以給我們很大的啟示,那就是《華嚴經.入法界品》,就是「普賢菩薩行願品」。但是我們今天講「普賢菩薩行願品」,你們的概念當中就是薄薄的一本「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不是的,我給你們講的「行願品」不是這一份,這是《普賢行願品》最後的結論。它的全經有四十卷,現在流通的這個本子是四十卷裡面第四十卷,一卷,前面還有三十九卷,這三十九卷就是著名的「五十三參」。五十三參是有五十三位法身大士,就是《金剛經》上講的諸佛如來,他們做給我們看,他們表演。這五十三個人,包括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人家是如何把《金剛經》的道理、方法,應用在他的生活當中,應用在他的工作之中,不管做哪一個行業都用得上。你會用了,你是菩薩。菩薩不一定要出家,五十三位法身大士是大菩薩,示現出家相的只有五位,其他的統統是在家的法身大士。所以《四十華嚴》實在講應當要提倡,不提倡我們沒有樣子。《四十華嚴》這五十三參是學佛的樣子,人家表演給我們看。
這個經本註解,《華嚴經》註解是很少,自古至今完整的註解只有兩種,都是唐朝的,清涼大師的《疏鈔》,
【若不知如是領會,其於佛法終在門外。】
這是真的。多少人學佛,學了一生都在門外沒進來。學佛學一輩子,問他佛是什麼?他不知道,答不出來;問他修什麼?他也不曉得,盲修瞎練,所以一生時間浪費了,精力浪費了,一無所成,這是非常可惜的事情。
【理性當於差別中見平等】
你怎麼見性?你怎麼能體會到甚深的義理?這裡給我們講的原則,講得非常之好,簡單扼要。平等是性,差別是相,從差別相裡面,你要是見到平等,你就見性了。相宗告訴我們:轉八識成四智。轉末那為平等性智,末那是什麼?執著。第六意識是分別,不分別了,那就是妙觀察智;不執著了,平等性智。我們要想明心見性,見色聞聲,六根接觸外面境界,學不分別,就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不執著,就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這個在相裡就見性了。禪宗是不說出來,教你悟;你要不悟,那個香板就下去了。當然老師父要用棒喝來打你,也是看清楚,這一棒下去把你打開悟了,你就覺悟了。像我們這種人到禪堂裡,
有一些人很迷惑,我在台灣就見到了。師父拿著香板打幾下,就把這一身的業障打掉了。我聽了很懷疑,那個香板一打,業障就打掉了,還有不少人拿著紅包供養,請師父打,師父當然歡喜,愈打紅包愈多。那個業障有沒有消掉?我看不見得。消業障是我們學佛的人時時刻刻掛在心上,總是想盡方法去消業障。可是諸位要明白,什麼叫業障?我業障很重,問你什麼叫業障?不曉得。業障在哪裡?我在講席當中講得很多,業障就是煩惱,就是妄想,妄想分別執著那叫業障。老師父打你幾頓,你是不是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沒有了?如果都沒有了,那有效,一打業障真的就消掉了。如果打了之後,還打妄想,還分別執著,那就沒用!愈打業障愈多,業障不是那麼輕而易舉可以打掉的。宗門用這個方法他要觀機,看你自己功夫將要成熟還沒成熟,就差那一點,用這種特殊的手段,這個棒喝下去之後,叫你一下子就驚醒,這個可以,不是隨便打人的。所以宗門的手段不一樣,也沒有一定的方法,完全是觀機,應機施教。因此那個手段不能學的,我們沒有那個本事,對象也不是那一等人,單單學那個樣子,那還得了!那就造罪業了。理與事都要搞清楚,我們還是在教下用功夫。
淨宗的方法,就是用一句佛號老實念,把妄想分別執著念掉。妄想分別執著起來不要怕,是正常的。你是凡夫,你要不起妄想分別執著,你是佛菩薩了,那就不是凡人。凡人當然會打妄想,當然有分別執著,所以起來不要怕。這是古德教給我們:「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覺悟要是遲了,你這個妄想繼續不斷的打,那個麻煩就大了,那造業了。妄想一起來,你馬上覺悟了,我現在又打妄想,你覺察到了。覺察到,用什麼方法對付它?阿彌陀佛。心裡頭佛號馬上提起,把那個妄想執著趕走了;換句話說,用阿彌陀佛這一個念頭,代替所有一切的念頭,用佛號取而代之。這個佛號是不是妄想?佛號不是的。一切都是妄想,唯獨憶佛念佛不是妄想。為什麼?阿彌陀佛的名號,是我們真如本性的德號,念這一句佛號是念真如本性,這是理。大家都會念,不明這個理,所以雖念與理不相應。也曾經聽過,「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我們一念也好,念念也好,都不相應。為什麼不相應?不明瞭這個理,明瞭這個理就會相應了。只要把煩惱雜念念掉,清淨心就現前了。清淨心就是真如本性,清淨心一現前就相應,此地講的從差別裡頭見平等,平等當然就清淨,清淨就平等。
【修功當於平等中見差別】
平等、差別兩邊都不著,這是講修行真實的功夫。由此可知,這是《金剛經》上所講的原理原則,兩邊不著,兩邊不離,這就是諸法如義,法法皆如,你就見到了。
【佛之開示,往往約一事以明理。】
佛菩薩講經說法,我們在一切經裡面都看到,《金剛經》這個例子就很多,舉例只舉一個,只說一樁事,可是諸位一定要曉得,這一樁事、一個理,通一切事、一切理。不只是聞一知十,聞一知十不行。世間人是聞一知十,這個人是絕頂聰明,學佛還不行;學佛是一聞千悟,十跟千差很多,一聞千悟。一聽,聽到一樁事,所有一切事情都明白、都通達,這才行。
【而其理實貫通於一切事。】
從一樁事情說明這個道理,理貫通一切事。
【若聞法者,不知如是貫通,是只見差別而不見平等,豈能觀其理而會於性乎。】
學有善學、有不善學;我們今天講,善就是會學的,有不會學的。會學的人,快,很快!會學的人是學它的理,因為理能夠貫通一切事。不會學的人學事,那個很苦,學一樣會一樣,再學一樣會兩樣,事無量無邊,一生一世學不完,學得累死了。所以,一定要會學。會學基本的條件,心要清淨,不能有成見,不能有懷疑,這是兩大障礙。佛在經上常講,「疑」為菩薩的大障礙,對菩薩都產生大障礙,何況我們初學的。決定不懷疑,所以要保持一個清淨心,清淨的信心、真誠心,這是我們修學基本的條件。然後再加上細密的觀察,你要細心去體會,粗心大意不行。
我過去學佛,進度非常之快,我自己就具備這麼個條件。我對老師有信心,縱然老師教給我的,我不知道它的意思,我也不懷疑,我也相信他,我
在這個地方,希望同修們能夠細心去體會,確確實實能得大受用。不過這些事情,如果自己根性稍微差一點,要懂得培養。所以實實在在說,我學佛如果不跟章嘉大師三年,到台中去也學不到東西,成就也不簡單。章嘉大師教我什麼?教我看破、放下,這對以後的修學幫助太大了。能看得破,你的知見圓了,你不執著,你沒有成見;能放得下,你自在,你沒有分別執著,這個對於修學幫助太大太大了。所以不能看破、不能放下,是嚴重的障礙。我一學佛,章嘉大師就教我這個方法,從哪裡做起?他老人家教我布施。我那個時候的好處,跟他老人家第一次見面,他講的話我就相信,回來之後真布施,就真幹。以前很小氣、很吝嗇,那就學,咬緊牙根去學布施。什麼都能捨,這才知道自在!捨了有沒有?給諸位說,愈捨愈多。這裡捨了,那邊又來了,愈捨愈多,但是要記住,愈多愈捨,非常重要。捨財,財就來;捨法,法就來,佛講的話我們在生活當中證明了,沒錯。財布施得財富,愈是施得多,愈得的多;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我們今天同學很多都是吃長素的,素食就是無畏布施,不吃眾生肉了,修慈悲心,這是無畏布施。諸位同修在家,我希望你們無畏布施裡頭多施醫藥。我不知道新加坡的制度如何,如果有貧病之人生病,病苦有困難,你幫助他,幫助他的醫藥費,布施這個有好處,什麼好處?得健康長壽。
有很多人,我聽這個話的時候感覺得莫名其妙,什麼事情?就是自己要準備一筆錢,做自己的醫藥費,準備自己生病,你說糟糕不糟糕!你想他會不會生病?他一定會生病,他醫藥費已經準備好了。所以人家問我,我今年七十歲了,沒有生過病,沒有進過醫院,醫院裡頭沒有我的病歷。我為什麼不生病?我沒有醫藥費。我的醫藥費布施掉了,沒有醫藥費。有醫藥費的人可以生病,沒有醫藥費的人不能生病,你要懂這個道理。所以你布施醫藥,我的病別人代我生。佛說這個道理,愈想愈有道理。所以何必替自己留一筆醫藥費?經上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你心裡老想著病,沒病也想出病來,所以這是一個不健康的思想、錯誤的思想。你自己想要健康長壽,多幫助苦難的人,你得健康長壽。
《金剛經》講了這麼多,可以說萬法皆空,因果不空,這是在《金剛般若》,我們得了這兩句結論,因果不空,善有善果、惡有惡報,絲毫不爽。你要想得財富,財布施;你要想得聰明智慧,法布施;你要想得健康長壽,無畏布施。三種布施,我們在印經裡頭,印經三種布施具足。你印經書,你要財,財布施;印出的經本,經本是佛法,法布施,內容是法;眾生讀了經,明白佛的道理,無畏。所以這一樁事情裡面,三種布施都圓滿了。
我今天晚上來遲一點,這邊弘國素食的老闆請我吃飯,請了很多次,沒有法子推不掉,我說下不為例,耽誤時間。我聽說這個老闆給伙計們說,指我說這個法師印很多經書送人,到處送人。別的法師有了錢買房子、買車,我沒有房子也沒有車。買房子、買車,他還想住在這裡,他還不想走;我不要房子、不要車,我想到極樂世界去,我不想在這世間住了,我們的目標、方向不一樣。這個地方的錢沒用,帶不去,所以有了錢,趕緊印經,讓大家共享。剛才說過,這個做法,三種布施一次就完成。這個理我們要透徹、要明瞭,事上我們才熱心去做,才真正去做。弘法的人你能夠這樣做,法緣殊勝,法緣是結的。前面我們也曾讀過,緣應當了的要趕快了,應當結的可以結,與一切眾生結法緣。
【本經說即非是名處甚多】
這種句子很多。「即非是名」意思前面說過,此地提醒我們:
【聞者便當領會其中道理,原無二致。】
不能把即非跟是名看作兩樁事。你要是看作兩樁事情,你也在門外,你沒入門,它是一樁事情。一樁事情為什麼兩個說法?兩個說法便於你體會,一個說法你不能領悟。這兩種說法,你在當中體會,你就悟入進去了,這是說法的善巧。從差別當中你去體會一如,去體會這個意思,這叫會聽。
【即非,約理體之性,以明本空。】
體是空的,根本是空的。
【是名,約緣生之相,以明幻有。】
因緣所變的現相,現相有沒有?當然沒有。為什麼沒有?體沒有。體沒有,相怎麼會有。就像前面所說的:「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世界怎麼來的?微塵眾聚集起來的,微塵眾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世界哪裡會有?佛雖然在經上講,一剎那九百生滅,佛用這個來說明一切萬物的現象。這個相是怎麼來的?一剎那九百生滅的相續相;其實不止九百,剎那百億、千億、萬億都不止,這是真的。佛為什麼不這麼說?這樣說,人更不懂了。說一剎那九百生滅,一般人還能想像得到;如果說是萬億、億億,這個太難想像了,真的是萬億。由此可知,所有一切現象,確確實實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個跟你說實話。由此可知,即非跟是名豈不是一個意思嗎?這叫佛法。如果說「即非、是名」是二法,六祖講二法就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諸位要曉得,宇宙人生萬事萬物都是一法,不是二法。眾生跟佛,你說是二、是一?眾生跟佛要是二法,那就不是佛法了。生佛不二,這是經上聽說過、讀過的,不二就是一。性相不二,理事一如,盡虛空遍法界它圓融了,它是一不是二。
你要能從這上體會到,你的大慈悲心就生起來了。慈悲心用我們現代的話來說,愛護一切眾生,關懷一切眾生,是清淨心、是平等心,沒有差別,這裡頭沒有分別執著,一律平等,大慈悲心自自然然就生起來了。我們今天大慈悲心為什麼沒有?不知道宇宙人生是一體,不曉得。為什麼是一體?同一個自性變現出來的,都是真如本性變的幻相,會相歸性就是一體了。你著了相,分別相、執著相,相千差萬別,你見不到一,見不到一如,見不到平等。如果在差別相裡面見到一如、見到平等,才曉得萬法歸一,一是自性、一是真如、一是本體。實在說,「歸」這個念頭都很粗,都不應該有。萬法本來就是一,哪有什麼歸不歸!今天我說這個話,諸位聽《金剛經》聽了這麼多,我想你不會反對,你會點頭。經沒有講到這個地方,我這樣講法,懷疑的人就多了。為什麼祖師大德說萬法歸一,你說歸還不對,「歸」還有問題?我們《金剛經》讀到這裡,就曉得那個歸是勉強說的,你要執著有一個歸就錯了,它本來就是一,所以無所謂歸與不歸。底下說:
【即非是名並說】
這是佛在《金剛經》上常用這個方法,他的意思是:
【明性相不一不異,法法皆然。】
性相是一,相就是性,性就是相,事就是理,理就是事,確確實實是一不是二,即非、是名連在一起講,教我們體會這個意思,也就是教我們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不能說一,也不能說異。你要是明白了,也可以說一,也可以說異,明白人怎麼說都行,他不迷,他了解狀況。說一,是從性上講,從理上講;說異,異就是不一樣,從相上講,從事上講;非一非異。如果明白人,你說一切現象是一,行不行?行,講得通。古人比喻說「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們看到金器,那個樣子太多了,現在同修們常常戴的耳環、戒指、手鐲、項鍊,常常戴的,這個都不一樣,名詞都不相同,這是異。說金,同!全是金的,金就是器,器就是金。即非、是名合起來說,教你了解真相。一法如是,法法皆然,沒有一法不如是。我們把器比作相,把金比作性,性就是相,相就是性,性相一如,性相不二,就是這個意思,叫你體會這個意思,認識一如,認識真相。執著一邊都錯了,都不如。執著金,執著這個體空性,這個不如,有體無用;執著相也不如,有用無體。必須要面面俱到,你才看得圓滿、看得真切,沒有看錯,才能得真實的受用。底下說:
【即無論何法,皆應明瞭此理,兩邊不著,銷歸平等之性體是也。】
這個重要。所謂法身大士,就是他們能在一切法中見性。這個講法是佛門的術語,現在人初聽感覺得很玄,不知道你在說什麼。我們講得通俗一點,講得淺顯一點,在一切法裡頭見到它的真相,這句話大家好懂。但是真相是什麼,還是一個問題。為什麼?你沒見到,你見到當然就懂了;沒見到,學!好好的學習。依照《金剛經》的道理、方法,縱然見不到,多少也能得一點消息,對我們就有好處,至少增長我們的信心,這是最低限度的利益。在功夫上,理事都搞清楚了,你就都不會執著了,差別的相不執著,平等的性也放下了,心得清淨,心得自在,這就是銷歸平等之性體。
【修行功夫,可概括為觀門(理觀)、行門(事修)。】
這是我們佛法裡面常講的觀行,一講到修行,觀行是修行的總綱領、總題目。每一個宗派、每一個法門,觀門跟行門的內容都不一樣,但是總題目是一樣的,都叫做觀行。禪宗的觀門、行門跟教下的不一樣。教下的觀行,譬如賢首宗的觀門、行門,跟天台宗的就不一樣,這個必須要曉得。觀是什麼?理、明理。在事上看到理,那叫觀,叫修觀;在理上見到事,那就叫行門,那叫行。這兩個一定要合在一起,也是一樁事情,不能把它分作兩個,分作兩個,那理論是理論,事實是事實,永遠兜不起來,這個沒有用處。必須要懂得,理就是事,事就是理,理事本來不二,你才能入門。
【細說則法門無量誓願學也】
無量無邊的法門,觀行是總題目。每一個法門裡頭,觀行的內容都不一樣,都有差別,可是原理是相同的,終極的目標都是要達到法法皆如;如果不是達到這個目標,那就不是佛法。如果是佛法,一定是要達到這個目標,就是經文上講的「諸法如義」,一切皆如。我們看底下這一段:
【理觀,依佛說可以貫通一切之理性,加以深切體認,嚴密覺照。用之於行門。】
《金剛經》說理,說的是真正的原理原則。譬如我們隨便拈一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是《金剛經》上的經文,我們都很熟悉的,你要把這個理應用在你生活當中。你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起了煩惱,想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那還有什麼好煩惱的?你要會用,不用在生活上,那《金剛經》不是白念了?遇到喜歡的事情,起了貪心、貪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那個貪愛的心馬上就涼了,恢復到平等,恢復到清淨。喜怒哀樂都是波浪,都是不清淨,要恢復到清淨。清淨心生智慧,不清淨的心生煩惱,這個諸位要懂得。煩惱從哪裡生的?不清淨心生的;清淨心就生智慧,《金剛經》說「信心清淨,則生實相」。所以要把這個理用在生活上,《金剛經》上這個理好!不一不異,無實無虛,真的隨便拈一句,在生活裡頭起很大的作用。所以,這個理真的是貫通一切的理性。
要深切的體認,這個理要透徹。譬如剛才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為什麼它是虛妄的?我們在這次講席當中講得很透徹。「三心不可得」,為什麼不可得?我們說明了,心是怎麼來的,怎麼會有的,它起些什麼作用,都講清楚了,這才知道真的不可得。三心就是講念頭,是生滅心,生滅心不是真的。從一念不覺而有無明,從無明生三細相:業相、轉相、境界相。相宗裡頭也叫它做三分:自證分、見分、相分。「見分」,《金剛經》上講的四見: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見分。前面講的四相,「相分」。見相同源,都是從「自證分」裡頭變現出來的。由此可知,轉相就是見分,境界相就是相分,自證分就是業相,這就是把心法跟色法的根找到了;它不是自性,自性是真的,自性裡頭沒有這些東西,這是不覺裡頭變現出來的。
我們把這個理搞清楚、搞明白了,才知道內而身心、外而萬物都是假的,現在科學家講,是波動的現象。而波動的速度,確確實實一秒當中億萬次;也就是說,一個波動是億萬分之一秒。佛在《楞嚴經》說,「當處出生,當處滅盡」,我們才懂一點意思;否則的話,這兩句話,到底當處是什麼意思,也搞不清楚,含糊籠統念了,含糊籠統聽了。當處是什麼意思?隨眾生心,應所知量。諸位要曉得,不但是諸佛菩薩在十法界裡面示現,現身、說法、度眾生是隨心應量,這裡不是講了嗎?佛說一句話,通一切法;我們今天得這麼一個身體,過這麼一個日子,是什麼回事?也是隨心應量。心是什麼?因緣。量是什麼?果報。我們今天是隨著業因現的這個果報之相,還是這個原理,還是這一句話。諸佛菩薩隨心應量,是他因地裡面所發的願,願力與一切眾生自自然然感應道交。我們凡夫願沒有了,被業力在支配,被業力在操縱,一點都不自由,都不自在。把真相搞清楚了。這個地方講加以深切體認,清楚了,體會到了,要嚴密覺照,嚴密覺照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嚴是認真,這個事不是普通事,非常嚴肅。用佛所說的這個話,來看人、看事、看一切萬法,這就把它用在行門上了。
【理觀,必應兼事修。】
離開了事修,你觀什麼?你沒得觀了,那是個空理。
【行事修,必應兼理觀。】
事裡面如果沒有這個觀念在裡頭,那麼這個事會帶給你無盡的煩惱,你的問題不能解決。也就是說你愈迷愈深,你的生活愈過愈苦,你的工作愈做愈累,它必然是這個現象。如果理觀深透進去,你的生活會愈過愈快樂,愈過愈幸福,你的工作會愈來愈輕鬆,愈來愈自在,完全不一樣,這是佛法真實的利益。學了佛,這一點利益都得不到,你說我們學它幹什麼?佛法給我們的是真實的好處。
【缺其一,便不足以言修功矣。】
由此可知,我們學佛的人很多,不能說他不用功,他很用功、很努力,好像很精進,精進這兩個字有問題。他是很用功、很努力,他不精,他很雜、很亂。如果說他有進步,他是雜進、亂進,所以他沒有功夫,他不能轉他的境界,他還是過那麼苦日子,不能轉境界,這就是功夫不得力,不會修。會修的人,行裡面有觀,觀裡面有行,觀行是一不是二;也就是說,生活裡頭有高深的理論。什麼高深理論?見性!見到平等性。要用相宗的話來講,那更清楚、更明白,在一切事相當中,他見到平等性,見到妙觀察性,見到大圓鏡性,他見到了,他是生活在妙觀察、平等性、大圓鏡智裡面,他怎麼不快樂、不自在!不會修的,觀行搞成兩回事情,合不起來,他所搞的就是八識五十一心所,煩惱重重,搞這個,搞六道輪迴去了。搞六道輪迴,當然這個日子愈過愈苦,是這麼個道理。諸位真正明白了,佛法不能不學,不學佛就苦死了,這是實實在在的話。
我們看到今天世界上這麼多眾生很可憐,我們只能同情他,幫不上忙。為什麼幫不上忙?他不肯學佛,這麼好的東西不認識。所以今天我們介紹人認識佛教,非常重要。他為什麼不來學?不曉得佛法的好處。如果知道佛法的好處,沒有一個人不來學佛。為什麼?學了佛,「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不學佛的求不到。這兩天過年,看到到處貼的「發財」,看到這些人心,他能發得了嗎?唯有學佛的人才發財,不學佛的人不會發財。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金剛經-第105集諸位同修,大家過年好!這一次我們《金剛經》的講席時間比較長一點,也就是講得比較詳細一點。剛才楊會長說過,我們這個經包括這一次是三會兩處,兩個處所,是三次,這一次可以講圓滿了。因為從當中接著講,前面諸位同修沒有聽到的,在小註裡面接上去講,可能聽起來會感覺得很茫然,所以我們必須要找一個段落。書本大家都有,請翻開兩百五十一面,我們從經文第一百七十三段看起,這個地方是一個段落。
這部經講到此地是末後的一分,
般若的宗旨,用《金剛經》上的兩句話,可以說講得很透徹,所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住就是教給我們不要執著,一切法都不要執著,不但是世間法不要執著,佛法也不能執著。為什麼不執著?因為所有一切法都不是真的,都是虛幻的。經文講到這個地方,要跟我們說出怎樣虛幻,要把這個說清楚、說明白;我們真正懂了,自然就放下,就不執著了。萬法皆空,沒錯!不但體是空的,連現相、作用也是空的,這個講的的確是深到了極處。可是,因果不空。為什麼會有十法界依正莊嚴?那是業因果報的相續相。因為因果不空,所以佛教給我們「而生其心」。「生心要無住,無住要生心」,這才是整個宇宙人生的真相。你明白了,掌握到了,知道應該怎樣去過日子,過得很幸福、很快樂、很美滿,這是《金剛經》真正的目的。
這一段就是講諸法空相,了解一切法皆空,結成一切法確確實實不生。不生,當然就不滅,所以不生不滅,這是宇宙人生的真相。這兩句很難懂,真正明瞭契入了,在佛法裡面就稱作證得無生法忍的菩薩。這個菩薩地位很高,通常在大乘法裡面講,菩薩有五十一個階位。就如同學校念書一樣,一年級、二年級,有五十一年級才畢業。無生忍的菩薩,地位非常之高,差不多是在第四十個位次以上。要依《仁王經》的說法,是七地、八地、九地,距離如來果地非常接近,他上面就是十地、等覺,就成佛了,所以這個地位非常之高。經上所講的,是他們的境界。
在這個地方,這個表的底下一層,這是分成兩個中段。「初泯相入體」。泯相,泯是泯滅,實在講就是叫我們不要執著,不要分別、不要執著。相,相是有,沒有錯。如果不分別、不執著,你就能夠觀察到它的真相,不會被這些幻相所迷惑。體就是真如本性。這裡面又分為三個段落,第一個段落是:約聖號明離去來。佛舉的這個例子舉得很好,舉如來的名號,這名號也是假的,也不能夠執著。
第二段是:約塵界明離一多。塵是微塵,界是世界,這正是我們現代尖端科學,最近幾十年當中,科學家致力於這個工程上來研究。世界就是宇宙、大宇宙,我們講太空、星系,微塵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原子、電子、中子、粒子,這是最小的東西來研究。《金剛經》上,佛在三千年前,這一段經文也給我們說這些東西。這些東西,現代科學家稱為太空物理,這是他們一些名詞。我們讀這一段經文,要了解這個意思。佛跟我們說萬法皆空,確確實實有他的理論依據,不是隨便說的。從這些能夠叫我們看出,宇宙人生一切萬物的真相。真相搞清楚,當然你就不會再執著,不會再去分別,再去計較,曉得一切分別執著計較全是妄想,與事實真相完全不符合。但是這種妄想,我們凡夫無量劫來已經養成習慣,現在要不打妄想已經很困難,就是它已經成了習慣。這個習慣不好,習慣要是不能夠改掉,那就要搞六道輪迴。這是佛把這些所以然的道理,都給我們分析得很清楚。
現在我們可以翻過來看經文,二百五十一面,我們再往前面看一段,看一個整段,二百四十九面,翻過來一張,從二百四十九面看起。經文一百七十段,科題是「約塵界明離一多」,塵是微塵,界是世界。
經【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云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
我們先看這一段。請看註解:
【此明眾緣聚散無常之義】
這句話是總綱領,世出世間一切法,包括佛法都不例外,皆是因緣生法。所謂因緣,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它是有許許多多條件才產生的現象,它不是偶然的。這些條件,缺少一個都不行。也正是佛在《華嚴經》上,為我們說明這個世界,乃至於眾生,都是無量因緣聚合而成的,跟此地所講這個意思是相同的。
【這個文裡面著重在碎合】
「碎」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分析,科學家分析這個物質,找它最基本的東西。把這個物體分得很小,分成原子,在過去認為原子就是最小的,不能再分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這些很微小的東西,實在講我們肉眼已經看不見了,在高倍顯微鏡之下觀察到了。現在原子還可以分,分成中子、質子。中子、質子在最近二、三十年來,隨著科學進步,也還是可以分。所以科學家肯定,我們現在認為不能分的這個基本粒子,靠不住,也許科技更進步,發現還能分。
這個碎就是分析,來觀察宇宙萬物的基本物質。基本物質在佛法裡面稱之為「微塵」,微塵我們肉眼已經見不到了,佛說阿羅漢的天眼可以見到。所以阿羅漢不需要用這些科學儀器,他的眼睛能夠觀察到微塵。微塵是不是原子、電子,我們很難了解。菩薩的法眼比阿羅漢的天眼更高明,他微塵還可以分,分做色聚之微。色聚之微還能分,分做極微之微,這個佛眼能看清楚。到極微之微,佛說不能再分了。極微之微也叫鄰虛塵,大概就在空跟有的邊緣上,再分就沒有了,就變成空了,所以這在空有邊緣上。極微之微,可能我們現在科學家還沒有見到,他說這個不能再分了,這才是佛經上講的基本粒子。基本粒子有四個現象,這叫做四大。諸位都曉得,「地、水、火、風」四大,四大就是講基本物質的四個現象。第一個,它是一個物質,可以看得到,佛的五眼圓明能見得到,它是一個物質。雖然極其微細,他能夠看到是個物體,稱之為「地大」,它是個物體。所謂火大跟水大,現在科學家明瞭,科學家認為基本粒子帶電,它帶陰電、帶陽電。陽電是「火大」,我們講的溫度;「水大」是講濕度,帶陰電;它是動的,不是靜止的,動,所以叫它做「風大」。地水火風這四個字是這個意思,要搞清楚,這是講最基本的物質它有這四個現象,佛用地水火風這四個字來形容它。
此地,我們繼續看註解,它的重點,你掌握到碎合。「合」就是聚集起來,組合的意思。我們曉得,所有一切的物質都是基本粒子組合的。由它的組合,就成為中子、質子;由中子、質子再組合,就成原子;原子的組合,就成為分子。因為它組合排列方式不一樣,我們現在稱為方程式不相同,所以就成了許許多多基本的物質元素。由這些物質元素再組合,就成為宇宙萬有的一切萬物。所以,統統都是一個基本物質組合的。明白這個道理,一切萬法,佛的眼睛裡是平等法,沒有一法不平等。現在世間人認為很高貴的寶石、金鋼鑽,也是這個東西組合的,泥沙大家都不要的,還是這個東西組合的,不過就是它的排列方式不一樣而已;其實它的原料是一個,完全相同,沒有例外的。所以,佛對於一切萬法的看法平等。我們凡夫被排列不一樣的假相欺騙了,這個高貴,那個很下賤;佛看一律平等,一切萬法無有高下,他平等心從這裡生起來的,這叫真平等。在動物方面說,生佛平等,眾生跟佛平等的。佛的身,我們在經上看,相好光明不可思議!《無量壽經》上講的,紫磨真金色身,我們這個肉體哪能跟他比?可是把他分解開之後,看看基本的物質,完全相同,沒有兩樣,也就是排列的方程式不一樣而已。所以我們的身跟佛身還是平等的,還是沒有差別的,清淨、平等是從這個地方建立的。確確實實,要用現代的話說,佛經典上所說的有科學的根據,不是隨便說的。
【這些基本的物質,因其可碎可合,可以分解,可以組合,足證微塵世界之相,皆是緣生,當體即空。】
這是完全從現相上說,從物理上來講。微塵這是最小的,大的就是世界。此地講的世界,不是指我們這一個地球,通常世界是講星系。一尊佛教化的範圍,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在從前,一般研究佛法的大德們,大家都以為是一個很大的星系,像我們現在所講的銀河系,這是一個大千世界,是一尊佛的教化區。可是我們最近讀黃念
我們從世界上來觀察,我們人實在太渺小,有什麼好爭的?有什麼好計較的?仔細觀察清楚,才知道佛給我們講的話句句真實,確實一點都不假。緣生就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佛法也是因緣生。所謂因緣所生的,就是它組合的,組合當然沒有自體,所以是當體即空。不必等它分解之後,我們曉得這是空寂的,什麼都沒有,聰明人沒有分解的時候一觀察,就曉得當體就是空,確確實實了不可得。
這個事實真相觀察到之後,我們要問,有什麼好處?好處太多了。第一個好處,你得失的念頭沒有了。得,根本沒有得到;失,哪來的失?沒有得失。世間人為得失多苦惱,多痛苦!得失沒有了,你就得大自在,得大安樂。那個過的才叫正常的生活,正常的日子,就是佛菩薩的生活。佛家常說的超凡入聖,你真正明瞭,超凡了。凡夫是不明瞭,在這個虛幻當中,被這些幻相欺騙了,在這裡面自生煩惱,帶來無窮無盡的苦難。六道輪迴從哪裡來的?從執著來的。只要你有執著,就有六道輪迴。羅漢、辟支佛、菩薩、佛,我們叫四聖法界;十法界除六凡(六道)之外,是四聖法界。四聖從哪裡來的?從妄想來的,從分別來的。離開一切分別執著,不但六道沒有了,十法界也沒有了。十法界是緣生的,也不可以執著。應無所住,六道不能住,四聖法界也不能住。四聖、六凡統統放下了,那是什麼境界?佛不得已取個名字,名都是假名,名字是因緣生的,假名,不得已,沒法子,取個名詞,叫它做一真法界。佛告訴我們,那是真的,一是真的。一真,我們就能夠聯想到,六道、十法界是假的,不是真的,這個事實真相一定要搞清楚。要知道,一切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
【而法性中,本無此物。】
法性是講真如本性,這是真的,能現、能變,這是真的。佛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世出世間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是真心本性,大乘佛法的修學,最後的目標就是要見性。不僅僅是禪宗裡面講的明心見性,哪一個宗派,哪一個法門,都是以這個為目標;要不能見性,那就不能成就,一定要明心見性。不過在各種宗派裡面,他們用的術語不相同,禪宗裡面叫明心見性,我們淨土宗裡面叫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明心見性。一心不亂,它為什麼不稱作明心見性?一心不亂裡面有淺深層次,淺的沒有見性,也能稱為一心,我們常講「功夫成片」,這個程度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到,這是一心不亂功夫淺的,我們都能做到。淺的怎麼說法?我們心裡面,所謂是常常牽掛的,常常放在心上的,就是一句阿彌陀佛。除一句阿彌陀佛之外,其他的統統放下了,這是最淺的一心不亂,心裡面只有一句佛號。念佛人到達這個功夫,給諸位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有把握。我們看到有很多念佛人,走的時候不生病,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且想什麼時候走,就可以什麼時候走,自己都可以選日子,選走的方式,你說這個多自在!那要什麼樣的本事?一心不亂最低程度的本事就行了,就可以做到。比這個更高層次的,叫「事一心不亂」,這個還沒有見性,當然他的功夫更深了;換句話說,更自在。再高一層的,叫「理一心不亂」,跟宗門的明心見性完全相同。這也就是說,念佛法門的功夫它有上中下三等。
禪宗裡面沒有,就是一種,你達不到就不能成就,達到就能成就。但是要達到這個上層功夫,的確我們一般人非常困難,很不容易達到。在教下講,這是一般大乘佛法裡面,他們稱作大開圓解。大開圓解跟一心不亂、明心見性是同一個境界,就是名詞術語不一樣。他所用的方法不相同,達到的境界決定是相同的,方向決定是一致的,這正是所謂「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又所謂是殊途同歸,一般講殊途同歸都是歸向明心見性。
在心性裡頭,沒有。心性它現相,體不能沒有相,決定有相。這個理跟事都很難懂,所以在隋唐,那個時候古大德講經,像賢首大師,這是華嚴宗第三代的祖師,當時在宮廷裡面談到這個問題,他不得已就用比喻來說明這個事實。皇宮裡面有一些金獅子,他就用金獅子來做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從比喻當中,很多人能夠體會到這個境界。金是體,把它比作法性,它是能現的;現相,一真法界是它現的,十法界也是它現的。如果沒有加絲毫的分別執著,它所現的相就很自然,就它叫做一真法界;加一點分別執著,這個相就起變化。譬如黃金,從金礦裡面開採出來,提煉成黃金,提煉出來了,那個時候它所所現的相是它原本的相,現原本的相,沒有加一絲毫的分別執著。在金礦裡面看到這個黃金,那是它原來的相。經過我們人工去設計,把這個相改變,我們想做一個獅子像,或者做一個佛像,那是我們想把它做成那個形狀,那叫唯識所變。十法界依正莊嚴,是我們這個識,就是分別,我們有了分別,把一真法界的相改變,變成十法界。
十是一個圓滿的數字,它不是確定的數字,它代表圓滿,代表無盡。我們地球上,人口有四十多億,除人之外,你曉得有多少動物?蚊蟲螞蟻牠也有思惟,牠也有分別執著。把這些動物統統包括進來,這地球上有多少生物?每一個人分別執著都不一樣,於是變現的境界真的是無量無邊。十代表無量無邊的法界。嚴格的說,每一個人有每一個人的法界,並不相同。佛在《楞嚴》上,把這個問題說得相當透徹,「別業妄見」,「同分妄見」。同分妄見是我們所見大致是相同,但是還是各人變現各人的。我變出來的,跟你變出來的樣子很接近,看起來好像是一樣,其實嚴格的講,完全不一樣,確確實實一個眾生就是一個法界。說一個眾生一個法界,這還不是事實真相,要是以事實真相,就是一個眾生也是自己變現無量的法界。我們的念頭、妄想,從早到晚,一個念頭起,一個念頭滅,無量無邊,哪裡是每一個眾生是每一個法界?一個眾生就有無量無邊的法界。這是佛把宇宙人生事實真相,給我們說出來了。
真如本性裡面沒有,本性所現的叫一真法界。因此,一真法界裡面變化就不大,十法界裡面變化就很大。我們講十法界,上面是四聖,下面是六凡。四聖法界的變化比六凡幅度小,小在哪裡?他們的心清淨,妄想分別執著少;少,所以它變化的幅度就不大。六道裡面這些凡夫,妄想分別執著很大,於是變化就很大。這是說明所有一切現相怎麼來的。佛經裡頭還有一句,我們聽起來更容易理解,「一切法從心想生」。一切法就是指十法界依正莊嚴,哪來的?心想生,是你在那裡打妄想變現出來的,出生出來。如果你沒有妄想,這個現相統統沒有了,就不存在。所有一切的現相,都是從妄想生的。
科學家確實很聰明,我們這一段經文,現在他們很努力在那裡探討,也觀察、解釋,跟這個經典愈來愈接近;可是這些現相究竟怎麼發生的?他們還不知道。如果他們能夠讀佛經,我相信對他們的智慧增長,對於宇宙人生的觀察,一定能夠更精微、更細密。相,我們明白了,它是不會滅的,但是它可以改變,它不會滅;就像黃金一樣,它一定是有一個形相,它能夠改,它不會滅。
【故雖不斷滅,而不可執著也。】
你不能執著,為什麼不能執著?因為它隨著念頭在改變,真的是千變萬化。你要是執著,那是錯了,決定不可以執著。這是佛教給我們應無所住,《金剛經》說得好,「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法是佛法,佛法也是緣生的,不可以執著。連佛法都不能執著,何況不是佛法?這是教給我們統統不能執著。再看底下這一段:
【當知世界微塵,大小雖殊,無實則一。】
大到世界,我們剛才講了,一尊佛的教化區是三千大千世界,假設一個銀河系也好,十億個銀河系也好,總而言之,這都是很大的範圍。小,小到微塵,我們今天講的原子、電子。這在形相上講不一樣,大小不一樣。「無實則一」,都是沒有自性,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個事實真相完全相同。由此可知,世界跟微塵如是,你才曉得,佛法跟世法也如是,四聖法界跟六凡法界也如是,我們明白一個道理,一個道理就能夠通達許許多多的事理。
【世尊說此,是欲人徹底了解世間所有,大至世界,小至微塵,莫非虛妄,當體即空。不可執著,不必貪戀。一切放下,方能於實相相應也。】
佛給我們講經說法,佛教化一切眾生目的在哪裡?目的就在此地,讓我們真正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是我們生活的環境,人生就是我們自己本人。佛法沒有別的,說來說去佛說了四十九年,就是說我們自己跟自己生活環境的真相。你搞清楚了,你就得大自在,真正是離苦得樂,你在這個世界裡面自己可以做得了主宰。真能做得了主宰嗎?當然能。為什麼真能?「一切法從心想生」。我想作佛,那就作佛;想作菩薩,就作菩薩。這個全在自己,不在別人手上。可是現在一般凡夫迷惑顛倒,他不作佛,不作菩薩,他要去作地獄、餓鬼、畜生,你說那有什麼辦法?地獄、餓鬼、畜生,他實在不願意,不願意,他天天在造。怎麼造?佛告訴我們,地獄的相怎麼變現出來的?從心想生,瞋恚變出來的。看這個人不順眼,看那樁事情生氣,這把一真法界變成地獄法界,不是別人變的,自己變自己受。餓鬼法界是貪心變的。法界,剛才說了,實在講無量無邊,哪裡說人死了都作鬼?一般人講,人死了都當鬼,我們細細想想這句話,也不無道理,你想想看哪個人不貪?所有一切妄念當中,如果貪念最重,貪念的範圍最廣;換句話說,他就把一真法界變成餓鬼法界,他去享受去了。
一切萬事萬法不是上帝造的,不是上帝在主宰。什麼主宰?是我們的妄想在作主宰。所以佛教給我們而生其心;而生其心,不要生妄念,生正念。正念就是佛講的四聖法界,這個念跟六道比,它是正念。純正佛法界,告訴你四聖、六凡統統都捨棄,那就純正;而生其心,是教我們生這個心。這才是真正解決問題,這才叫從根本解決。所以,佛法追求的是究竟圓滿的智慧。明瞭之後,我們才曉得,佛勸導我們句句話正確。
不可以執著,不可以貪戀,一切放下,方能與實相相應,實相是真相,與宇宙人生的真相完全相應。我們通常說,與大自然適應了。可是今天說這個話,裡面還是有問題。因為自然生態環境已經被人為破壞,這個問題非常嚴重。我們的身體是一個小宇宙,它複雜的程度跟大宇宙可以說是無二無別;也可以說完全是相等的。如果一個人的心清淨、平等,一個妄念都沒有,你的身體就自然,完全合乎自然,與實相相應。與實相相應的身體,是怎樣的?佛菩薩的身體,永遠不會衰老,不會生病,金剛不壞身。那是真的,不是假的,它合乎自然。人為什麼會老?妄想分別執著。隨著年齡的增長,這個心裡面想著我老了,老了就老了,想老了!老的時候總有些病痛,就想病,沒有事情就天天想病,於是一身的病就來了,都是從妄想生,佛經上講的一點都不錯。你能夠把這些妄念統統去掉,你就不老、不病,也不死了。真的不死,不是假的;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活著去的,不是死著去的。你見到佛來接引,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跟佛去了,這個臭皮囊不要了,丟了,再一轉生的時候,那個身相就跟阿彌陀佛沒有兩樣。所以捨身受身,就跟我們穿衣服、脫衣服一樣。這個衣服骯髒了,不要了,脫了,換一件新的,捨身受身多自在。了解事實真相,好處在此地。所以是破迷開悟,離苦得樂。
【迷人長劫之中,唯造惑業苦耳。】
迷是不了解事實真相,不了解事實真相的人可憐,這是佛在經上,我們常常看到,「可憐憫者」,不了解事實真相,可憐!惑是迷惑,迷惑他就造業。造業就是妄想分別執著。你既然造業了,後面一定有果報,苦就是果報,六道統統苦。這是說明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十法界怎麼來的?十法界是一切眾生業因果報的相續相,哪裡是事實?不是事實。這些理事,大乘經上講得確實透徹,我們應當要細心去體會。
請看底下經文。前面這個問,這是世尊叫著須菩提。實在講叫著須菩提對他說,也就是對我們講一樣的,須菩提是我們大家的一個代表人。下面是尊者的答覆。
經【甚多,世尊。】
前面問,把三千大千世界分析成微塵,這個微塵多不多?這當然甚多。
經【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眾。】
《金剛經》上字字句句都含義無盡的深廣,如果要不細說,縱然念得很熟,念了很多年,的確不知道佛跟須菩提尊者兩個人對話,究竟講的是什麼意思?實在是看不懂,這是這個經的難處。經文的文字很淺,沒有難字,可是它的意思很深很深。
【問意著重在眾字】
多不多?微塵多不多?
【微塵是集合之幻相】
這就是說明,微塵還是可以分析的。要用佛經的名詞來說,微塵可以分為色聚之微,色聚之微再分可以分成極微之微,所以微塵是組合的,並不是基本的粒子,它是組合的現象。既然是組合的現象,它就不是真的有,它是因緣所生的,當體即空,了不可得。
【佛時外道】
佛陀在世的時候,印度宗教相當發達。他們那些宗教家確實也相當高明,我們不能不佩服。印度所有的外道,此地講外道,就是現在講的宗教,幾乎沒有不修禪定的。而且禪定功夫都很深,所以他們親眼見到六道輪迴,在定中能夠見到這個境界。所以六道輪迴,不是釋迦牟尼佛說的,我們看到古時候的印度教、婆羅門教,他們都說,也都說得很詳細。這個現象他們是看到了,究竟六道怎麼來的?如何能超越六道?解決這個問題,他們就不知道。他是知其當然,不知其所以然。這是佛不能不出現世間,來為大家解決這個問題。佛菩薩,說老實話不多事,你們有能力解決的,他絕對不來插手。看到你們很想解決而無法解決,那他不能不來;他不來,他對不起眾生。這就是已經達到這個邊緣上,而這個問題不能解決,佛才出現在世間幫助大家解決這個問題。所以他們很聰明,在定功裡面觀察到六道輪迴的狀況。
【每將世間事物層層分析,分析至於不可分。】
正如同現代的科學家,將這些物質來分析。他們那個時候沒有科學儀器,憑自己的定功在定中觀察,看到這個現象,相當不容易。現代科學家沒有定功,借重科學的儀器,也做這個分析的工作,所得的結果跟那些古印度的宗教家幾乎是相同的。
【分析到最後,而猶執為實有。】
還是執著東西是實在的、實有的。這也就是說,他所認為那個不可分的,實際上還是可分。現在科學家不敢說:所謂基本粒子不能再分了;現在不敢說這個話了。古印度這些宗教家他們的定功,佛在經上說,能夠達到非想非非想處天,這是無色界裡面最高的一層,有這麼深的定力。當然比他那個定功更高深、更高明的,還多的是,像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佛,功夫比他更高明。他認為不可分的,其實在佛菩薩眼睛裡面還是可以分的。他就執著這個東西是實有。
【正如今之化學家,分析世界各物為分子、原子、電子,依然執為實有。】
他們的觀察很接近。
【二乘知微塵可析為鄰虛,知一切皆空,然不及大乘之能作體空觀也。】
這就是說,聲聞跟緣覺他們的智慧,比佛菩薩差一等,但是比起世間這些外道,那高明太多了。底下一段:
【眾字之義,謂凡由集合而成者,便知是空,不可執實。】
佛法裡「眾」這個字,有這樣深的含義,讓你看到這個字樣,聽到這個字,就離開一切分別執著。佛法的教學,即使世尊當年在世的時候,已經很巧妙的運用高度的藝術,讓我們六根接觸外面的境界,都能提起警覺,而不被境界所迷惑。他用的一些名詞,甚至於我們今天所講的一切的道具,裡面都包括啟發的意義,提醒我們覺而不迷。佛門裡面所有一切設施,都是教學的道具而已,這個諸位要知道。我們塑造的佛菩薩形像,畫的像也好,雕塑的像也好,在佛法講都是教學的工具。現代有不少學佛的人,把這些像都當作神明來看待,這錯了,錯得太離譜,那就叫迷信。經上教我們離一切分別執著,你這不是墮在分別執著裡面去了嗎?這些設施就是提醒我們。
我們供養一尊佛像,最重要的意思在哪裡?一切法從心想生,你為什麼不想佛?想佛就成佛,想佛就現佛法界,用意在此地。不是教你把他當神明來看待,他會保佑你,那就是迷信,沒這回事情,是提醒你的。供菩薩的像,就是教你要想菩薩,學菩薩,去作菩薩,在法界裡面現菩薩法界來受用,是這個意思。供花,花代表修因,植物先開花後結果,花這麼美,教你要修善因,修好因,將來就有好的結果,是這個意思,不是供給佛菩薩看的,時時刻刻提醒我們自己。在道具裡面,最普通的是供水。佛菩薩像前面供一杯水,這個水是什麼意思?水給自己看,我們心要像水一樣乾淨,一塵不染,要像水一樣平靜,它代表清淨、平等。我們一天到晚對人、對事、對物,我們的心清不清淨,平不平等?如果有執著就不清淨,有分別就不平等。離開一切分別執著,就像水一樣,那個心就清淨平等。佛門裡面的教學,的確是高度的藝術化。現在一般學佛的,你說誤會,這是誤會到哪裡去了?這麼好的東西,被一般人糟蹋掉了,這是非常非常可惜的事情。我們看底下這一段:
【眾字之義,謂凡由集合而成者,便知是空,不可執實。】
絕對不是真實的。
【今之科學家雲,物質形成於場。】
這是最近科學家的一個說法,比從前進步太多了。
【場乃具有能量強度之空間,其中並無一物。又有謂一切物質都是波之現象。又有謂,元質點的世界,是一個反復生成和消滅的世界。】
科學家這些說法,與《心經》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個意思很接近。逐漸逐漸,現在觀察到了,確實沒有物質存在,這是佛經上講的。現在一切現相是怎麼回事情?剛才說過,萬法皆空,因果不空,這就是因果相續的現相,是個假相,不是真相。說因果,我們還要加兩個字,大家就更清楚了,業因果報,就更清楚了。佛在《仁王經》上告訴我們,一彈指有六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生滅,這就是說明業因果報生滅的相續相。一剎那是多長的時間?一彈指,這一彈指的時間很短,一彈指的六十分之一叫一剎那,一彈指的六十分之一。而一剎那當中,有九百個生滅的現相。
我們今天明瞭,佛這個說法叫方便說。是不是事實?不是事實,距離事實遠之遠矣。但是佛這種說法,在三千年前那個時代,一般人可以接受。如果佛說出事實真相,恐怕沒有人相信。正如同佛說,凡夫修行成佛要多長的時間?要三個阿僧祇劫。這個講法,我們現在曉得也是方便說,也不是真實的;真實的是無量阿僧祇劫,哪裡是三個那麼簡單!可是佛的方便法,他也不是妄語,也是個事實。譬如三大阿僧祇劫,這經上常講的,從哪裡算起?從圓教初住菩薩算起,那這就沒有話說了。圓教初住菩薩以前那個修行,沒算進去,把那個算進去之後,那真的就是無量阿僧祇劫。第一個阿僧祇劫,他證的果位是十住、十行、十迴向;第二個阿僧祇劫是從初地到七地;第三個阿僧祇劫是「八、九、十」三地。他是講末後這個階段。譬如讀書,讀書要讀幾年才畢業?四年。他跟你講大學,前面中學、小學沒有算,沒有說。所以我們知道佛說法,他的確有善巧方便,他讓你可以接受,讓你聽了之後不會感到恐怖。我們以今天科技來觀察,這個生滅相續的現相,一剎那當中不止九百生滅,不止!
這個現相,我們先要做一個簡單的說明,先要有個概念。我想我們每一位同修都看過電影,拿電影來比喻就比較容易體會。我們看的是銀幕,銀幕上的現相很逼真,實際上是怎麼回事情?我們曉得是放映機裡面那個鏡頭開關,鏡頭打開,放一張畫面;然後再關起來,再打開,再放第二張的畫面,是一張一張接起來的。因為它的速度快,我們在銀幕上就看到好像是真的一樣。他快到什麼程度?一秒鐘二十四張。你把底片一看,沒動。第一個畫面跟第二個畫面決定不同,是兩樁事情。所以我們在銀幕上看到是相續相,連續的相,它太快了,我們眼睛看花了,以為是真實的。我們現在這個現相是什麼?就跟電影完全一樣。而且一秒鐘是多少張不同的畫面?一秒鐘如果真的要算起來,恐怕是億萬張。我這個說法也有根據,而且是很粗顯的一個根據。現在大家都曉得光的速度,光的速度並不是很快,一秒鐘三十萬公里,
我們以為這個身是真的,不是的。現在坐在這個地方一個半鐘點的時候,億億萬的變化,哪裡是真的?沒有一個是真的,全是幻相。所以你才真正曉得,身心世界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你要是把這個事實真相觀察清楚、搞明白,真正肯定了,你什麼妄念都沒有了,所有一切分別執著妄想全都丟掉了,都放下了,放下好!那你就是佛菩薩,你真的覺悟了。
現在這個世間時髦的名詞,改造體質,有沒有可能?有。放下一切分別執著,放下一切妄念,你的體質馬上恢復到正常。無論什麼病,不要去看醫生,不要去吃藥,自然就好了,為什麼好了?組織排列恢復正常,因為你的心正常。正常的心是一念不生,有個念頭就不正常,有個念頭都是妄想。明白道理才行,我們才能真正得到佛法的受用。《無量壽經》經題上,告訴我們修行的總綱領,就五個字:清淨、平等、覺。你得的果報是什麼?無量壽、莊嚴,那就是得的果。有因有果,因果不空。也就是說,這個無有窮盡的變幻,這個現相的變化,誰去操縱?誰去主宰?業因果報,也就是你的念頭。這一段經文裡頭,是給我們說明這樁事情。我們再看底下這段經文:
經【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則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
這是解釋其所以然。「則非、是名」這個字樣,在《金剛經》上很多很多,這種句子,它的含義我們一定要清楚。凡是講「則非」,是從體性上說的;凡是講「是名」,是從緣生現相上講的,有體有相。
【則非,約一如之法性,明其本來是空。】
講「則非」,就是佛教給我們應無所住,不可以執著,不可以分別。說「是名」,這就說清楚它不是沒有現相,有現相;而這個現相是一種相續的假相,決定不是真相,決定不是事實。《金剛經》到末後,有一首偈子大家都很熟悉,說明事實真相,「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那是真的,不是假設的,確確實實是夢幻泡影;這個意思就是講,當體即空,了不可得。現在世間人,可以說舉世之人,迷在幻相之中,以為是真實的。大家拚命追求財富,追求享受。財富能得到嗎?決定得不到。假如你追求財富能夠得到財富的話,釋迦牟尼佛在經上講的業因果報全部被你推翻了,它怎麼能成立?財富從哪裡來的?業因。佛告訴我們:財布施是因,得財富是果報。你這一生所得到的財富,是你過去生中種的因,你這一生收成,這麼來的。你要沒有種因,你怎麼求也求不到;你種了因,不求也得到。這些事情,大家好好的念《了凡四訓》就明瞭。《了凡四訓》要是真正念懂了,看個一遍、兩遍沒有用處,至少要看二、三百遍,真正體會到了,才知道「一飲一啄,莫非前定」。袁了凡是凡夫不是聖人,他知道業因果報是命中注定的,所以他的心定了,不求了;求也枉然,求也求不到。他的妄想分別執著也放下了。這是真正了解事實真相,還不是透徹了解,了解一部分而已,他能放下,他的生活就過得很自在,就過得很幸福,沒有煩惱。聰明智慧是果報,法布施是因。健康長壽是果報,無畏布施是因。
所以十法界依正莊嚴,是業因果報的相續相。這就是佛為什麼在這個經上,教給我們應無所住,後頭又加一句而生其心,是這麼個道理。業果不空,萬法皆空,這個不空,它能夠改變現相。這個說法跟唯識家所講的,在精神、義趣上來講是相通的。唯識學家說萬法皆空,都是假的,唯獨識是真的。識是什麼?能分別,能變現的,這是真的;所變現的這些境界、萬相是假的。能變的,能變的識就是分別。這些經義我們要細細的去體會,然後才能夠把宇宙之間,體性、現相、作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在生活當中,自在的支配,自在的受用,這樣就是過佛菩薩的生活,不受任何的累贅。
在從前科技沒有發明的時候,弘揚佛法需要道場,所以建的道場就很多了。現在我們利用現有的科學技術,我們可以不要道場,這省事了。這個機器在那裡架設,小小的房間就可以對全世界弘法。建一個道場需要很大的費用,在家同修們賺錢不容易,道場不能真正弘法利生,那造大罪業。所以現在科技發達,可以不要道場,可以不需要信徒,也可以不需要供養,你看這多自在!我們利用錄音帶、錄影帶,現在製作CD片流通到全世界,這個方法好。道場大了,人多了,是非就多,畢竟都是凡夫,意見太多,不好相處。那又何必找麻煩?人也不要,錢也不要,你說多自在,你說多快樂!這是新的觀念,這個做法決定正確。因為佛法無論對自己、對他,都是以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要從這個地方建立,要從這裡出發,這就正確。所以在現在這個時代,不要再建道場,那是過去的時代。現代應當把這些資訊放在國際網路上,全世界每一個家庭,電腦、電視裡面都可以看到,整個世界就變成一個大道場。佛法求智慧,智慧跟現代的科技要能夠結合在一體,真正能夠利益一切眾生。底下這段說:
【佛說者,顯示覺智洞照,法性本空,法相皆幻。】
這兩句我們一定要記得很清楚。體是空的,相是幻有,決定不是真實。你認識清楚,你才在一切現相裡面得大自在,不會再迷在幻相當中。
【當其有時,便是空時。因微塵之本空,便可類推而知世界皆空。】
從一個最小的物質,微塵是空的,說到大的世界是空的,這一大一小當中,所有一切萬事萬物都包括在其中,沒有一樣不是當體即空。這是從微塵上說的,讓我們知道事實真相。下面這一段再從大的世界來觀察,明世界非一,我們看經文:
經【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是名世界。】
【三千大千世界,名為應身教化之境,此境為一切眾生所依。如來為利益一切眾生,隨緣顯現,以教化耳,不住著此境也。】
我們學佛要在這個地方學,你才叫真的在學佛。佛住不住這個世界?住這個世界。世界怎麼來的?世界也是從心想生。眾生的心想,我們一般講眾生的共業,眾生的共業就是《楞嚴經》上所講的「同分妄見」,妄是虛妄的妄,不是真的,同分就是大家有相似的分別,它是虛妄的,不是實在的,《楞嚴》上說得好。除了眾生的同分妄見變現出來的,裡頭還加了一樣,佛菩薩的願力,是這麼結合的。實在講,如果沒有佛菩薩的願力摻雜在這裡面,這個世界就不曉得變成怎麼樣?實在講就太可怕了!還有佛菩薩的願力加在這裡面,我們有過失的時候他會幫我們修正一點,使這個世界還能維持一個樣子,維持現狀。如果眾生不能接受佛菩薩的教誨,不能接受聖賢人的教育,這個社會就變得一天比一天動亂;住在這個世間的人,就一天比一天苦,這是一定的道理。
所以要想到,這個世界的和平,社會的安定,一定要靠良好的教育。好的教育不是沒有,很少人懂得,很少人能把它發揚光大。追根究柢的原因,這個良好教育的受用沒有真正得到;果然得到,他當然不會被現在社會上這些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所誘惑。換句話說,像中國儒家、道家的教育,大乘佛法的教育,真正能體會到,真正能明白、能受用到的人太希有了。凡是真正明瞭,自己得到那個受用,得到享受,他不能不弘揚,不能不把這一分的享受與大眾們共享,這是一定的道理。由此可知,學佛,大多數人所學的是宗教的佛法,把佛菩薩當作神明來看待,不知道它是良好的教育,是世出世間最好的教育。這就是一開端,方向就錯了,目標就錯了,一錯到底,就錯一輩子,這是非常可惜的事情。所以大千世界這個國土,我們今天講的星球跟星系,是諸佛菩薩應身教化的環境,這個境界是一切眾生所依靠生存的。
【如來為利益一切眾生,隨緣顯現,以教化耳。】
此地講的如來,意思就是明心見性的菩薩,本經裡面所講的諸佛如來。
【如是而說,正所以開示眾生,應觀世界非實。】
世界非實,所有一切萬事萬物都非實,你把這些虛幻非實的放在心上就錯了。我們常常講,你的心裡有負擔,你精神有負擔,這個負擔從哪裡來的?妄想執著產生的。實在講,實在沒有!實在你很輕鬆,你很快樂。你那些苦難是自己找的,絕非事實。所以了解真相,你就會自然把它放下了,放下就自在了。而且告訴你一個實實在在的話,決定沒有得失。如果以財富來說,你的錢財,你命裡頭有的,有的就有,決定丟不掉;丟掉它會再來,決定丟不掉。沒有的,求也求不到;求到了,也不是你的,你也得不到受用。這都是事實真相。你要是了解,對於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再不打妄想,再也不牽掛,你的受用都自在。這就是告訴我們可以受用,不可以執著,知道一切法非實。
【是名而不住著。世界不著,則一切不著矣。】
小而微塵,大而世界,果然把真相搞清楚,不執著了,你就一切都不執著了。
【乃能令本具之法身出障】
本具就是本有的,這才是真正的自己,禪宗裡面所謂「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我們學佛學到最後,得個什麼?學到最後就是把自己本來面目找到,沒有別的。本來面目找到了,就像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所說的,他那個時候開悟了;換句話說,他找到了。找到是什麼樣子?他說了五句話,第一句是「何期自性本來清淨」,這句話重要。本來清淨,本來是佛,佛是最極清淨,一絲毫的污染都沒有。佛告訴我們污染分為三大類:見思煩惱的污染,這是最粗、最重的。我們今天講的是非人我、貪瞋痴慢,這是見思煩惱的污染;塵沙煩惱的污染;無明煩惱的污染,這三種都沒有了。無明污染離開了,那就是明心見性,就成佛了。這是講到「何期自性本來清淨」。
又說「何期自性本來具足」,本來具足就是一樣都不欠缺,樣樣圓滿的。壽命圓滿的,無量壽;智慧圓滿的,無量的智慧;德能圓滿的,無量的德能,樣樣都無量。世間人講財富,財富是圓滿的,無量的財富,是你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我們沒有見性,沒有見性就無可奈何。享的這一點福報,要靠修,修得的是有限的。這就好比說,你有無量的財富存在銀行,現在身上一文都沒有,吃飯怎麼辦?做小工賺一點錢,賺幾塊錢,吃一餐飯,天天幹這個,苦不堪言。你有沒有錢?錢太多了,你沒有拿出來,你沒有帶在身上。我們現在就變成這麼可憐的人,在六道凡夫是富貴窮人,確實是如此。你見性,你就都拿到,應用就自在了。沒有見性!
末後他說了一句:「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一句講的,跟我們此地講的一樣。十法界依正莊嚴哪裡來的?自性變現出來的。西方極樂世界怎麼來的?也是自性變現出來的。西方世界能不能去?當然能去。為什麼?自性變現的,怎麼不能去?哪有這個道理!天堂、地獄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離開自性,了無一法,什麼也沒有。你要是入了這個境界,自己在這個無限的宇宙當中,自己就做得了主宰,這叫真的得大自在。佛法教給我們的,就是這些。實實在在,這些全是我們自性本來具足的。所以佛到最後給我們說,佛不度眾生,佛哪裡度眾生?佛沒有給你一點點東西,都是你自性裡頭本來有的,不是佛給你的。而是我們自己迷失了自性,不知道自性本具是這麼樣的圓滿,佛給我們點醒,告訴我們有這麼一樁事情,告訴我們恢復自性的理論與方法。我們依照這個理論,依照這個方法去修學,也會跟他一樣,是這麼一個意思。這就叫法身出障,障就是障礙。我們現在就是見思煩惱的障礙、塵沙煩惱的障礙、無明煩惱的障礙,把我們自性障礙住了。如果你明白事實真相,身心世界放下,世出世間法都不放在心上,都不執著了,我們的法身自性就離開一切障礙,那就都能夠現前了。今天就講到此地。
金剛經-第106集請掀開經本二百五十一面,最後一行看起:
經【何以故?若世界實有,則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這一段經文是解釋「一即非一」,意思含義也很深,諸位請看註解。前面一段講到世界微塵,重點在碎合,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分裂與組合,重點是說這個。「一合」,合就是組合。我們現代人可以說都有這個觀念,確確實實小而微塵,大而世界,都是這個基本物質所組合而成的。真正通達明瞭這個事實真相,才能體會到佛法所講的清淨、平等。佛心清淨,佛心平等,我們學佛為什麼清淨心、平等心不能現前?換句話說,對於佛所講的這個,我們依然沒有透徹的認識;如果真的透徹明白了,心決定是清淨的,決定是平等的。所謂清淨,就沒有煩惱,貪瞋痴慢是染污,決定離開了。平等就是一切再不分別了。離開了分別執著,就得清淨、平等。清淨平等是真心、是自性,不僅僅是禪宗修學最後的目的是明心見性,其他無論是哪一個宗派,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只可以說他在方法、手段上不一樣,而所求的目的、方向決定是相同的,那就是明心見性。佛這一段經文裡面,都是為我們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明瞭了,就是看破了;看破之後,自然就很容易放下。實在說,佛法真正是知難行易。我們放不下,就是因為沒有透徹的了解事實真相。這是麻煩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四十九年目的就是幫助我們看破。我們看這裡的註解:
【一合,合而為一之謂。雖聞界可碎塵。】
界是世界,佛舉這個比喻,世界是物體裡面最大的,可以把它分裂為微塵,碎就是分裂的意思。
【然其未碎時,合而為一之相,明明有也。長老為遮此執,所以徹底破之。】
長老是說須菩提,須菩提尊者在這個地方為我們解釋一即非一,他的目的是唯恐凡夫執著「一」這個相狀。「若世界實有」,「若」是假設,假設世界實有,那就是「一合相」。說一合相,這個意思就是說明,這個一就不是一。為什麼?合是組合的,根本就沒有事實存在,所謂是眾緣和合而生的。既然是緣生之法,它就沒有自體,所謂「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才是事實真相。我們現在這個世界,確實是眾緣和合而生的。這個意思,在前面一段我們已經說得很清楚、很透徹。
無論是分裂為微塵,現代科學裡面講的原子、電子、基本粒子,這都是分裂所看到的相狀。組合起來,大的是世界,小的森羅萬象,我們這個身體也是這個東西組合的。它存不存在?它確實不存在。怎麼知道它不存在?我們今天所看到的現相,是剎那生滅的相續相,不是實在的。怎麼知道它是剎那生滅的相續相?佛在經上跟我們講的,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這是說明這個生滅相。如果我們對於這個概念,一下體會不過來,現在還有一個方法,能夠讓我們從觀察當中去領悟。現在的飛機飛得很快,噴射機飛得很快,一個小時飛一千多哩。現在照相機也非常進步,假如我們用千分之一秒的快門,或者是兩千分之一秒的快門,拍攝在空中飛的飛機,你拍的照片它是靜止的。如果你連續拍幾張,你在那個照片上看,張張它的位置都不一樣,它在那裡移動。你從底片上看,看到它的真相,它有沒有動?沒有動。佛經上給我們講的,不來不去、不生不滅、不一不異,你從這裡去體會。飛機為什麼從這邊到那邊?是連續相,相續相,這才是千分之一秒,兩千分之一秒。佛在經上告訴我們,那個速度多快?一彈指,這一彈指不要一秒鐘,六十乘九百,這一秒鐘彈兩次吧,慢慢的彈,兩次就是十萬八千分之一秒,十萬八千分之一秒,也就是一秒鐘的十萬八千分之一,這是佛在經上給我們講的相續相。而實際上呢?實際上決定不止這個數字。佛不再多講,多講恐怕把我們嚇住,這是佛的方便說,方便接近事實。雖不是事實真相,但是非常接近。由此可知,《楞嚴經》上講:「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當處出生,當處滅盡」,這種句子我們稍稍能體會到一點。這些現相,《金剛經》上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點都不假!這個現相是剎那剎那生滅的相續相,要懂這個道理。因為它是剎那生滅,根本就不存在,所以佛教給我們無住,無住就是決定不要執著,不要分別,不要去執著,假的!決定得不到,「無智亦無得」,決定得不到。
這個相雖然生滅很快,了不可得,它相續。說實在話,相不會滅,但是相它會變。像我們剛才舉的例子,我們用快門照飛行當中的飛機,在底片上看,它位置在移動,它會變。因為它會變,所以佛教給我們而生其心,這是《金剛經》上說的。為什麼應無所住,後面又要而生其心?這個生心就是說明,相為什麼會變,隨著心的念頭在變。《華嚴》上告訴我們,十法界依正莊嚴怎麼來的?「唯心所現」,心能現相;「唯識所變」。那個相會變,什麼力量在那裡叫它變的?識,識就是念頭,就是分別執著,所謂是一切法從心想生。如果我們的心想統統息掉了,一個妄念都沒有了,《華嚴經》上這兩句話,只有上一句,沒有下一句;唯心所現,因為它識沒有了,那就不變了,這個現相就叫做一真法界。如果你有識,就是你有情識,你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就會把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十法界從哪裡來的?是我們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是這麼回事情。有分別,就有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有執著就有六凡法界,執著是煩惱,就有六道,就有輪迴。所以,十法界依正莊嚴從心想生。《般若經》的好處,就是把事實真相給我們說清楚了,我們要細心去體會。然後要在日常生活當中,時時體會,念念體會,務必要覺察事實的真相,我們就不迷了;不迷就是菩薩,迷了就是凡夫。佛菩薩跟凡夫不同的地方,就在此地。果然覺察到,你就曉得一切法本來不生,哪裡有滅?自然就得解脫,自然就得自在。
凡夫的情執很重,世尊講《般若經》講了二十二年,用這麼長的時間去講,是不是每一個人都覺悟了?不見得。真正覺悟到,真正能體察到的,還是少數人。尊者在這個大會當中,真是大慈大悲,跟釋迦牟尼佛這一問一答,就像演雙簧一樣,唱戲,其目的是希望我們在旁邊聽,聽了能開悟,目的在此地。所以註解裡面說「長老為遮此執」,遮就是遮止。希望一切眾生聽佛說法,不要依著佛的言說又生分別、又起執著,那就錯了。這一段話裡面,為我們說明一合相,是徹底破除我們的執著,對於一切法實有的執著。我們都認為一切法真有,真的存在,不曉得一切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它確確實實不存在。我們以為是存在,這是誤會,這是看錯了。再看底下這一段小註:
【不但因其可碎,知非實有。】
這是把它分解開、分裂,曉得世界是假的,是微塵聚合的。
【即其未碎,亦非實有。】
最要緊的是這一句。不必等它分裂,就知道這個現相是假的,不是真有。無論是碎合,都要體察這個現相是剎那生滅的相續相。
【經文當中,則非、是名。】
這種句子在《金剛經》前後,我們讀到很多,一定要了解句子的含義。
【言其不過假名,本來無實也。】
本經凡是說「則非」,都是從體性上說的,在真心本性裡面,一法不立,一法不存。《壇經》裡面所說的,「本來無一物」,這是從體性上說的。又說「是名」,是名是從現相上講的;體雖然是空寂的,但是空寂之體它能現萬相。我們說萬相,就是說明這個相會變化,千變萬化,因此相不是一定的相;既然不是一定,相就不是真實的,剎那在變。說剎那,那個時間已經很長很長了。我們現在曉得,那是剎那的萬分之一、億萬分之一,是這麼個現相。佛這種說法,實在講都被現代科學家所證實。可惜現代科學家很少讀佛經的,如果要讀到佛經,對釋迦牟尼佛都不能不佩服。我們現代所看到這些物理現象,釋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經典上就說得這麼詳細,這確實是不平常的智慧。是名就是說它的假有,「言其不過假名,本來無實也」。
【意明必須實有,方是一合相。今一合相,既無一定。則世界之為當體即空,彰彰明甚。】
「彰」就是非常明顯的意思,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合相也是有名無實,也不是真有。念佛堂裡面,堂主和尚常常掛在口頭上,提醒大眾「放下身心世界,提起正念」。為什麼叫你放下?身心世界都是假的,都不是真實的,稍有分別執著就錯了,這個話說得有道理。如果身心世界是真的,叫我們放下,那沒有道理。身心世界是假的,不是真的,你放下就對了,就沒錯了。請看下面這段經文:
經【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一合相,為什麼不可說?不可說的意思,就是佛法裡面常講的不可思議。「思」,用現在的話說,我們去研究研究;「議」是議論,就是說明。不可以思,也不可以議。為什麼不可思議?因為它是虛妄的、是假的!如果是真的,你可以去研究它,你可以去解說它;假的,不是真的!我們看底下這一段註解,這個註得很長,由此可知,這一段的意思非常精深。
【一合相者,一不定一,合不定合。故曰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
這個現象是屬於物理現象,現代人都有這個常識,一決不是定一,合也不是定合,實在講它是剎那剎那在變化。它變化速度之快,變化的複雜,根本不是我們能夠想像的,也不是我們肉眼能夠觀察得到的。今天世界上,做這種工作的少數幾位科學家,他們藉著高度精密的儀器,每天在觀察,看出這個現象。這是說明為什麼不可說。
【若說世界真是一合,豈非微塵亦真是一合。】
世界是微塵組合的,你承認世界是一合相;換句話說,你必須承認微塵是一合相。微塵,近代的科學家已經了解,逐漸看出它的真相,在他們精密觀察之下,已經肯定沒有物質的存在。在從前以為物質不滅,物質是存在的;現在這個話講不通,沒有物質的存在。現在物質的現象是什麼?是波動的現象,這個說法跟佛法講的愈來愈接近。而佛法講的,這個物質的現象確確實實是波動的現象。從哪裡動?大乘經上說,特別是相宗經論上所講的,「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無明就是一個動相,就是波動。什麼波?心的波,是真如本性上起的波動的現象。為什麼會有波動?不覺,就有波動現象;覺了,覺了就不動。所以諸位要曉得,覺心是清淨的,覺心是定的。心只要動,那就不是真心,真心是不動的,動就迷了,動就失去了真相。心的作用叫智照,本具般若智慧的觀照。心一動,觀照的能力就失掉,所以它就起了變化。這個變化,相宗給我們講的,變出三細相。三細相裡面,雖然講三個、講次第,但是它那個次第速度太快了,我們決定無法想像。大概現在最精密的儀器,恐怕也看不出它有次第。好像這三個現象同時發生的,其實它是有次第,就是它太快了。我們今天講光電的速度,跟它相比那是小巫見大巫,不能比,不成比例。
第一個是「業相」。諸位要看佛教的名詞,業是造業。什麼是業?波動就是業。不覺是迷惑,是惑、迷,迷了它就動。因為有業,所以才叫你「而生其心」,這個生心重要了。有業,業是因,這個因立刻就產生果的相,「轉相」,也叫做見分。因為有轉相,它就會變成「境界相」,境界相也叫做相分。我們現在科學裡面所分的精神、物質,轉相見分就是精神的現象,相分境界相就是物質的部分。豈不是業因果報的相續相?這是阿賴耶的三細相。三細相,佛給我們講八地菩薩才見到。七地以前,聽佛說有這麼一樁事情,他自己沒有證得,沒證實,也就是他沒有覺察到。八地菩薩見到阿賴耶識裡面的三細相,轉阿賴耶識為大圓鏡智。你沒有見,你怎麼轉?你必須見到,你才有能力轉。由此可知,七地以前,他能夠體會六粗相,「境界為緣長六粗」,是六粗相,不是三細相。這是說明根本沒有物質存在,微塵都即非微塵了,世界哪裡還有世界?可是今天明明這個世界擺在我們眼前,這是一回什麼事情?《金剛經》末後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個話說得很有味道。我們今天這是什麼現象?夢幻泡影。夢有沒有?做過夢的人都有這個經驗,真有,晚上睡覺會作夢。我們現前這個境界相是夢中的現相,跟我們作夢的現相沒有兩樣。你要能在這句話裡面醒過來了,夢中如果知道是在作夢,你在夢中一定是不予不取,知道一切是假的。決定沒有得失的念頭,決定沒有取捨的念頭,你知道那是假的。如果知道我們眼前這個境界也是夢幻泡影,你在這個境界裡面沒有得失,沒有取捨,你過的日子就是佛菩薩的生活。佛菩薩跟凡夫不一樣的地方就在此地,決定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我們把佛講的這些話歸納為四句,於一切法中,無論是人事,無論是物質,對人對事對物,決定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佛菩薩示現在我們世間,跟我們不一樣的地方,就是用心不一樣。他決定沒有分別執著,決定不會起心動念,樣樣清楚,樣樣明瞭,幫助一切眾生覺悟,這叫佛法。我們把這個意思說出來,底下這幾句文就好懂,念念就明瞭。
【若說世界真是一合,豈非微塵亦真是一合。而世界非世界,乃微塵也。】
微塵組合的。
【微塵非微塵,乃本空也。】
這句話非常重要。
【由是可知世界之一合相,亦復本空。豈非一即非一,合即非合耶。】
這才把事實真相說出來了,說明白了。我們要怎樣修學?也就是怎麼學般若?必須在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之中;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時時刻刻提得起這個念頭,這就叫觀照。念念之中,曉得所有一切現相,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曉得所有一切現相,無非是業因果報剎那相續而已,不是事實。我們講業因果報剎那相續,就是說阿賴耶的三細相,這是宇宙的真相。念念作如是觀,這就是覺而不迷。雖然曉得一切現相了不可得,在這裡面還能夠生大慈悲心,普度眾生,這就是《金剛經》上講的「而生其心」。「生心無住,無住生心」,無住跟生心是一不是二,這就是佛法,這就是如來的事業。在我們凡夫眼睛裡面看,佛菩薩教化一切眾生不疲不厭,不辭辛勞,正是佛門裡面常說:「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一個人想覺悟,一個人想學,佛菩薩也不捨棄,也為他講經說法,這叫做大慈大悲。諸位要知道,大慈大悲也是假名而已。這就是正而不邪,淨而不染。《無量壽經》的經題上:清淨、平等、覺。清淨是淨而不染,平等是正而不邪,覺是覺而不迷。由此可知,這二十二年的般若,《無量壽經》上這五個字都包括盡了。有人說念佛不求智慧,這是他誤解了,他沒有能了解。清淨、平等、覺,就是世尊所說的二十二年的般若法門。
【約清淨性言,則都無此事。】
從自性上觀察,從清淨心上觀察,沒有這些事情。
【凡夫之人貪著其事。其事,泛指一切事相。】
也就是我們常講的十法界依正莊嚴,凡夫貪著這個相。凡夫修行成菩薩,十法界裡面的菩薩;成佛,十法界裡面的佛,他成佛了;換句話說,他沒有離開十法界。為什麼出不了十法界?貪著其事,這就出不了十法界。如何能出離十法界?古德註解《金剛經》常說,《金剛經》要求我們的,要離四相,要離四見。果然離四相,離四見,修因證果這些事情,事上他真做,一點都不懈怠,表現出來的是勇猛精進,他那個心上若無其事,所謂三輪體空,從來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這樣修行就超越了十法界。超越十法界,才是佛教給我們的真正目的。超越十法界之後,世尊不得已又給我們起了個假名,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不在十法界裡面。
佛為我們說法,古時候天台智者大師將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判為藏、通、別、圓四教。圓教初住以上,這已經入一真法界了,他的標準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宗門裡面所謂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個成的佛是真佛;《金剛經》上所講的諸佛,就是指的這樁事情。那個諸佛不是講眾多之佛,不是這個意思,是從圓教初住,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這四十一個位次叫諸佛,這個在《華嚴》上叫做法身大士,本經裡面稱的諸佛。天台家說這些人叫分證佛,分證,他是真的不是假的。由此可知,十法界裡面的佛不是真的,不是真的那叫什麼?天台大師說,叫「相似即佛」。像,很像,不是真的,叫相似。
天台講佛,六種佛。第一個是「理即佛」,一切眾生都是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凡是有佛性的都是佛,這個叫生佛平等,從理上講統統都是佛。可是從事上講,凡夫現在迷了,迷了是凡夫,不能稱佛。從理論上講,從自性上講,都是佛。一切植物、礦物,它有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不是兩個性,所以這一切物質也是佛。我們講到此地,這個意思就能體會到深一層了。這些物質怎麼能成佛?諸位曉得,這些物質也是基本粒子組合的,我們用現代的名詞來講,佛法講微塵組合的,這個微塵也組合我們身體,我們這個身體散的時候也能組成物質,那這個物質跟我們的身體有什麼兩樣?沒有兩樣!我們這個身能成佛,它怎麼不能成佛?《華嚴》上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逐漸逐漸才懂得佛在經上講的那個話的意思。這些話實在講,很不好講,很不好體會。逐漸逐漸這才明朗,曉得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佛性跟法性是一個性。
天台家講覺悟,像我們現在學佛了,開始學佛,一般社會有許多人還不曉得學佛。我們開始學佛的這些人,叫「名字即佛」,有名無實,我們在名字位中,這是有名無實。真正用功,功夫得力,那叫「觀行即佛」。什麼叫功夫得力?我剛才跟大家說的,在一切時、一切處,念念當中,你都能夠知道,你六根所接觸的,眼所見的,耳所聽的,所接觸的,這一切萬相,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都是剎那業因果報的相續幻相。你時時刻刻把這個放在心裡,這叫觀行即佛。你真用功,這個用功是向覺的路上走,你不迷了,這是真功夫,這用的是般若,這叫修般若法門。這個功夫用得力了,就叫金剛三昧。觀行功夫得力,再向上提升一步,就是相似,我們一般人講證果了,證阿羅漢,證菩薩果位,證佛的果位,「相似即佛」。天台家講藏教的佛,相似位;通教的佛,也是相似位;藏教佛、通教佛是十法界的佛,沒離開十法界。別教的佛超越十法界,在一真法界,不是究竟位。圓教的佛在一真法界,才叫「究竟即佛」。
在清淨性中,都無此事。清淨性就是法身大士沒這些事情,心裡面再也不會執著,再也不會起心動念。十法界裡面都還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不過愈是往高位次上走,他分別執著很淡薄,但是他有,不是沒有。跟我們相比,那他的心清淨,好像煩惱障、所知障都斷盡了;他要跟一真法界的那些法身大士比,他還很明顯的有這些事情在,這是不一樣的地方。
【言凡情非正知也。因其向外馳求,故於事相,起貪戀而生執著。】
想作菩薩,想證得佛的果位,這都是凡情,這都是貪戀。縱然是非常微薄的貪戀,他還是貪戀,還不是到真正的清淨。真正清淨一定要開智慧,開智慧一定要徹底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
【欲不貪著,須淨凡情。欲淨凡情,須開正知。】
可見得智跟斷,是相輔相成的。沒有智慧,煩惱斷不了;不斷煩惱,智慧不能現前,它是相輔相成的。從哪裡做起?從智跟從斷都可以。你從斷煩惱下手也行,從開智慧下手也行,兩種同時下手也行。要緊的是你真的肯幹,真的去做。煩惱斷一品,智慧一定增長一分;智慧長一分,煩惱一定又會斷一品,這是一定的道理,一定要認真去做。從哪裡開始?最好是從不貪著,不但世間一切法不貪,不執著。可是這個境界現前,念頭起來了,這個貪、執著的念頭起來了,古德所謂:「不怕念起,只怕覺遲。」這個念一定會起來,為什麼?無始劫來的習氣,哪有不起來的道理?一定會起來。什麼叫做覺?立刻就曉得萬法皆空。像《金剛經》上這幾句經文,你立刻提起來,就能夠把妄想執著伏住,「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能夠了解一切法是一合相即非一合相,又知道眼前的現相是剎那業因果報的相續相,根本不是真實的,你這個貪著的念頭就淡了。這叫觀,智慧觀照,你要提不起來,你那個貪著會愈來愈嚴重,會繼續不斷的去發展,那個麻煩就大了。
所以,念頭起來的時候要提得起功夫,功夫就是觀照的功夫。認識事實的真相,這個念頭就息掉,妄想分別執著就息掉了。這是般若上教給我們,「云何降伏其心」,用這個方法,其心就是念頭、妄念,煩惱習氣用這種方法來消除。觀照功夫提起要快,愈快愈好。煩惱念頭,第一個念頭起來,第二個念頭就覺照,就能把它伏住,這是好功夫。伏久就得定,煩惱就不起來了。但是要知道,煩惱習氣那個根並沒有斷,是你觀照功夫得力,它不起作用了,這個時候就叫得金剛三昧。煩惱如果斷了,那個現象不一樣,斷了是智慧開了,所謂是轉煩惱成菩提。那個煩惱習氣並不是真的沒有了、斷了,而是變了。這個觀照功夫深,愈來愈深,深到最後,會把煩惱習氣轉變成無量的智慧,它會變;煩惱沒有了,統統變成智慧了。所以現在大家煩惱多,不要緊,會變成智慧,不要怕,這都是事實。
不會用這個功夫的,這個功夫確確實實,如果是事理不透徹的話,真的很難用得上。可是你事理透徹,真正會用了,那個效果非常顯著。不會用這個功夫,就勸他念一句阿彌陀佛。分別執著念頭起來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用阿彌陀佛把它壓住,也行!這樣的功夫得力,叫得念佛三昧。用念佛的功夫,把妄想控制住,把妄想伏住。念佛三昧就是事一心不亂,這個功夫同樣一個道理,用久了也能把煩惱轉成智慧。這一轉成智慧,就叫理一心不亂。一定要功夫深!所以從不貪著,貪著念頭起來了,你要有能力對付它,有能力去轉變它。「須淨凡情」,凡情就是妄想,妄想分別執著,這是從斷煩惱下手的。底下一句,是從求智慧下手的。「欲淨凡情,須開正知。」這兩種方法,我們要以般若跟淨土來說,就非常明顯。「從不貪著,須淨凡情」,老實念佛就能做到。「欲淨凡情,須開正知。」《金剛般若》就非常好。依照《金剛般若》的理論、方法來修學,智慧開了,凡情當然就淡薄了,這是一定的道理。事實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
【當知一合相,當離名字言說。】
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就是《大乘起信論》,教給我們入門的要領,他說了三句:「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在大乘佛法裡面,無論是說法、聽法,都不能離開這個原則。說的人,像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講經說法,用的名相術語很多,有言說、有名字。雖有言說,不執著言說;雖有名字,不執著名字,這叫做離名字言說,不是名字言說都不要了。名字言說都不要了,佛怎麼講經?佛怎麼教人?名字言說要,但是決不能執著。這個離是離執著名字,離執著言說,離執著心緣,是這個意思。這個心緣,心聽佛講經說法所領悟的,你領悟了,你明白了;雖領悟,雖明白,還是不能執著。如果你一執著,「我懂了,我覺悟了」,諸位想想看,你就落在四相裡頭,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你不是統統都有了嗎?他真的領悟了,真的明白了,但是他沒有這個四相。這個功夫很深,很難做。我們老毛病習氣很重,一起心動念,「我」,就著了四相。著了四相,剛才講了,縱然修成菩薩、修成佛,是十法界的,不是一真法界的,是相似菩薩,相似的佛位,不是真實的。聽的人也是如此,聽的人也不能執著,名字、言說要曉得統統是假設的。我們要體會所講的意思,這樣說聽叫正說、正聽。會這麼聽的人,就很容易開悟,所以開悟是領悟佛說經的旨趣。
【當於不可說處領會】
佛法本來沒有言說,本來沒有名字,本來就沒有起心動念,就沒有分別執著。佛教給我們,菩薩教給我們,要在佛一切名字言說當中,去體會到那不可言說的事實真相,你才叫真的會聽經。一般人聽經為什麼不開悟?他就執著名相,執著言說,聽了之後還胡思亂想,胡思亂想是心緣相,所以他不開悟。離言說、名字、心緣相,聽了就會開悟。為什麼?他能夠聽到不可說處的地方,他體會到。不可說處的地方,那才是真的。由此可知,佛種種言說、名字都是誘導,禪宗裡面講的指月。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法是指頭,指的是月亮,叫你看月亮,不是看指頭。這一切凡夫聽佛講經,都執著在指頭上,月亮在哪裡不曉得,以為指頭就是月亮,毛病出在這個地方,所以我們一定要能體會到。離開這個指頭,你就見到月亮,這就是此地所說的「離名字言說」,你在不可說處的地方領會到了。這個不可說處,給諸位說,宇宙人生森羅萬象,一切現象的本體、現相、作用,都不可說,在佛法用四個字:不可思議!你要能體會到、領會到這個不可思議,你就真的明白了。宗門裡面講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真正見到性體、現相、作用,他真正明白了。
【不可貪著其事】
稍稍有一點貪著,你就見不到性;換句話說,你所聽的是佛的言說,你不懂得佛所講的真實義。真實義在言說之外,在名相之外。但是言說名相不是沒有作用的,像指路牌一樣,他指示著你一個方向,你必須擺脫這個,往那個方向去,你才能真正把你的目的找到。這是佛法難懂的地方,佛法難說的地方,佛法難聞的地方,我們應當要知道。
【如此,方為能解如來所說義,得以隨順契入。】
這種聽法,才是開經偈裡面講的「願解如來真實義」。《金剛經》是六百卷《大般若》的綱要、綱領。自性本具的般若在哪裡?如果你執著這個《金剛經》裡頭,《金剛經》裡頭沒有般若,可是般若也沒有離開《金剛經》。《金剛經》好比是「指」,循著這個方向、目標,脫離這個指,金剛般若你就得到了。「得以隨順契入」,隨順兩個字用得好,隨順是一絲毫勉強都沒有;稍稍有一點意思在裡面,就不是隨順。隨順就是自自然然,不加絲毫意思在裡面,這樣你就證得了。隨順佛的言說,隨順佛講的名字,自自然然契入。
【塵界如此,色身亦然。】
微塵、世界,如前面所說的,一非定一,合非定合。懂得這個大前提,可以把這個前提應用在一切法上。我們這個身體也是法相之一,跟前面說的原理原則沒有兩樣。這個身也是微塵聚合的,這個微塵也是一即非一,合即非合,不是一定的。這個現象,現代的物理、化學,可以說為我們解釋得很詳細、很明白了。問題是在我們太健忘,就是佛法裡面講的,提不起觀照的功夫。所以我們在一切環境裡面,無論是對人、對事、對物,還是照迷不誤,從來沒有清醒過來。如果曉得這個身體是假的,他就覺悟了,他就不迷。這就是老毛病、老習氣,實在講是太深、太嚴重了。觀照提不起來,雖然是學了佛,得不到佛法的受用,佛法的功德利益,我們的確沒有享受到。如果能提得起來,這個受用的確是無量無邊。
【凡夫所以貪著色身為我者,由於不知是五蘊假合耳。若知除五蘊外無此色身,便不致於貪著矣。】
這個經文我們天天念,學佛的同修們大多數對於《般若心經》都能背誦,《心經》一開端就講得很清楚,「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我們這個文會念,什麼意思不曉得。頭一個觀就叫我們觀照,就是叫我們時時刻刻提得起功夫來。你這一觀,你就自在了。你把觀照失掉,那你這個生活很苦惱,你就不自在了。「觀」就是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深的時候,就把這個事情觀察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個事實真相是五蘊皆空。一切有情的眾生,我們今天講動物,動物是色心二法組合的。色法是物質的身體,這個物質身體是色,色身,色是代表物質;受想行識是心法。「受」是感受,也是我們常講的享受,這是心法。除了受之外,他會「想」。「行」就是相續不斷的意思,它是相續的,它不能止在那個地方;行也就是動的,實在講就是說明相續的現相。它不是一個定法,它不可能止住在那個地方。「識」是講能變的;前面「色受想行」是所變,所變的現相;識是能變,唯識所變。把這個東西搞清楚了。我們的身心,你所受的,現在有很多人生活很苦,跑來給我訴苦,他沒有般若觀照,他若有般若觀照,那苦是假的,不是真的。清淨心中哪有此事?沒有!你說樂,樂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苦樂憂喜捨都是假的,也是凡夫之人貪著其事,不是真的。苦樂憂喜捨都是假的,所以它不叫正受。什麼叫正受?正受就是三昧,正受裡面沒有苦樂憂喜捨,這叫正受,正常的享受。苦樂憂喜捨是不正常的,凡夫之人才有不正常的享受。但是十法界裡面四聖法界就有正受,像阿羅漢見思煩惱斷了,他得清淨心,他苦樂憂喜捨沒有了,所以得正受。要曉得我們的身心是五蘊假合的,五蘊皆空。這個皆空不必細說了,前面說了微塵,說了世界,你就曉得確確實實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
「若知除五蘊外無此色身,便不致於貪著」,對於自己這個身體就不貪著了。現在有很多人,可以說一切凡夫,沒有一個不愛惜自己身體的,沒有一個不關心自己生命的。什麼都可以捨,到最後這個命要緊,身要緊,不肯捨;不曉得這是假的,這是空的。也許有同修要問:知道這個東西是空的、是假的,有什麼好處?有些人聽到這個說法,反而恐怖了,身是假的,我在哪裡?什麼是我?這些問題,佛在大乘經上都說過,可見得不是現代人有這個問題,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經說法,聽眾當中就提出這些問題出來。有一些人驚慌失措,他不知道。了解事實真相,這個身就恢復自然,回歸到自然。回歸到自然,這個身才叫做最健康的身體。自然裡面沒有病,自然裡面,剛才講了,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憂慮,沒有牽掛,你的身體就健康,你也不會衰老了。老、病、死、輪迴從哪裡來的?妄想分別執著來的。恢復自然,老、病、死、輪迴統統沒有了,這就說出學佛的好處。你要不學佛,不了解事實真相;換句話說,你的妄想、煩惱、憂慮、牽掛,你斷不了。這些東西是你身心裡面的毒素,貪瞋痴叫三毒。你的心、生理,有這樣的毒素在裡頭,你怎麼會不生病?衰老,老是病,老化是病,所以你一定會生病,一定會死亡,一定會輪迴。不明瞭事實真相,就產生這種現象。了解事實真相,你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了,知道是假的、空的,不值得放在心上。
佛教給我們,最究竟、最徹底的修學方法,讓我們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這一招太高明了。依照般若法門修學,縱然證得金剛般若三昧,你也不過是圓教初住、二住菩薩而已。要想達到究竟圓滿的佛果,經上講還得修行三大阿僧祇劫。諸位要曉得,三大阿僧祇劫是這麼來的,是要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從那一天算起;沒有達到這個境界,不算。第一個阿僧祇劫,證的是三賢果位:十住、十行、十迴向。第二個阿僧祇劫,是從初地到七地。第三個阿僧祇劫,是八地、九地、十地。你才曉得,三大阿僧祇劫從哪一天算起?從你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也就是證得圓教初住菩薩的果位,從這一天算起。我們怎麼曉得,我們證到這個果位?《金剛經》就是最好的標準。標準在哪裡?離四相、四見。果然做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就是圓教初住菩薩,從這一天算起;如果你還有人我是非,不算,怎麼修都不算,你就是修一萬個阿僧祇劫也不算。三大阿僧祇劫是從這一天算起的。《金剛經》是個很好的標準,看看我們自己能不能做得到。無論你是做到也好,做不到也好,你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就對了,決定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那個利益好處就不可思議!
《無量壽經》上講得那麼清楚,四十八願裡頭說的,四十八願是阿彌陀佛自己宣講的,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都作阿惟越致菩薩。淨宗法門的阿惟越致,跟一般大乘的阿惟越致不一樣,意思完全不相同。一般大乘裡面講阿惟越致菩薩,是七地以上;換句話說,三大阿僧祇劫,他已經修滿兩個阿僧祇劫,到七地。八、九、十地,那就是第三個阿僧祇劫。修滿兩個阿僧祇劫,我們省掉兩個阿僧祇劫的時間,這個利益太大了,那是照一般大乘講法。在淨宗講法,阿惟越致菩薩是等覺菩薩的地位;換句話說,三大阿僧祇劫修滿了。怎麼知道他是修滿?《無量壽經》四十八願裡頭都講得很清楚,往生到西方世界的人,身體、容貌(就是相好)跟阿彌陀佛完全相同,智慧、神通、道力、受用也相同,西方極樂世界是平等世界。諸位想想,如果不是等覺菩薩的地位,你怎麼能跟佛相同?七地、八地菩薩跟佛的色相相差很遠,不一樣。這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殊勝。
【說非一非多,即是說不增不減,他如不生不滅等句,皆同此意。】
《中觀論》裡面講的八不,雖然說了八個,實際上你只要懂得一條,其餘的意思自然就貫通。像此地所說,說了一個「非一非異」,一不定一,是非一;合不定合,是非多。八不裡面講不增不減、不生不滅、不常不斷,都是這個意思。
【總之,明得界非界、塵非塵之義,便恍然於世間,所有大小、高低、來去、一多、總別、增減、賢愚、淨穢等等對待之名相,莫非虛幻,當體是空。】
而世間人貪著其事。他為什麼貪著其事?不知道事實真相;知道事實真相,決定不再貪著其事。佛說法,我們也能體會到他的善巧方便。他給我們說了一個大,說了一個小。大講到世界,我們今天講的星球、星系;小講到微塵,當中的全都不必說了,都包含在其中。只要把這個意思搞清楚,沒有一樣不清楚。所以要懂得世界非世界,微塵非微塵,大小俱不可得,這是事實真相。恍然是覺悟的意思,形容恍然大悟。世間所有一切法,無有一法不如是。這真的清楚,真的明白了。
下面舉出這些,全是相對的。凡夫迷惑,迷惑在相對的世間裡面,把這些虛妄不實的現象,執著以為真有,把這個東西放在心上,這個虧就吃大了。無始劫來生死輪迴,什麼原因造成的?就是這些事情,這些相對之法。經文上講:「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此地所舉的,把那個事都落實了。哪些事?「大小、高低、來去、一多、總別、增減、賢愚、淨穢」,這也是舉幾個例子,落實在我們生活當中這些瑣碎的現象裡面。我們要從這一段的經義,仔細的觀察,省察事實真相,確確實實是虛幻的,如夢幻泡影,當體即空,了不可得。《般若心經》到最後,為我們做出結論,那是世尊二十二年般若的總結:「無智亦無得」。如果你把這句話參透,徹底明白,你就見性成佛。你知道無所得,你的煩惱障斷掉了。無量無邊的煩惱從哪裡來的?從得來的,得失來的;你曉得無智,你的所知障斷掉了,你也不再去求智了。世間人拚命求學,學佛的人拚命鑽研經典,幹什麼?求智、求智慧。求得的是什麼?不是智慧;清涼大師在《華嚴經》註解裡面說得很好,他所求得的是邪知邪見,不是真智慧。為什麼在佛法裡頭研究探求也變成邪知邪見?問題是他心邪了,所有知見都邪。心怎麼邪?他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只要有四相,他的知見就不正,就是清涼大師講的增長邪見。
所以四弘誓願,那個順序非常要緊!第一句:「眾生無邊誓願度」,那是發菩提心。《金剛經》上一開端,「若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就是四弘誓願第一句。發了心之後,從哪裡做起?「煩惱無盡誓願斷」。煩惱斷了之後,你所學的法門是智慧。煩惱沒有斷,你所學的一切法門都是邪知邪見,清涼大師所說的,「有解無行,增長邪見」。他老人家說的話,意思很深很廣。只在文字經典上用功夫,不認真修行,不認真斷煩惱,他增長邪見。另外一種,拚命自己用功,念佛也好,參禪也好,不重視求解的,也不行,也錯了!他說「有行無解,增長無明」。祖師跟佛說的話,沒有兩樣,意思都是教給我們解行相應,解行並重。世尊當年在世,天天講經說法,研究討論,是求解;可是每一個學生都知道自己用功夫,那是行。解行真的相應,所以他能夠契入,能夠證果。佛法傳到中國之後,中國古代的道場,無論道場大小,也都是解行並重。每一個道場,沒有一天不講經的,沒有一天不在一起研究討論的,跟學校一樣上課;早晚功課,是修行。所以他是解行相應,真正做功夫。
做功夫,功夫的總名稱就是觀照,也叫做觀行。在淨土宗裡面,我們常聽到的老實念佛。老實念佛是不是觀照?也是觀照。宗門裡面所謂提起正念,念佛人提起這一句佛號,就是正念。時時刻刻能提得起來,那就是觀照功夫,它真管用。特別是在起心動念之時,不管你這個念頭是善、是惡,不可以說惡念,我要用佛號把它止住;善念就不必要了,那你就錯了;都是妄念,惡念變三惡道,善念變三善道,都在搞六道輪迴。所以不論念頭的善惡,都要把它變成「阿彌陀佛」。唯識所變,一切法從心想生,你想阿彌陀佛,就變極樂世界,這個道理要清楚、要明白。我們何必去變六道輪迴?為什麼不變極樂世界?十法界依正莊嚴都在一念之間,為什麼不變最好的?這就是佛教給我們「而生其心」,生念佛的心,生往生的心,生度一切眾生之心,這樣就對了。今天時間到了。
金剛經-第107集請掀開經本二百五十三面,倒數第四行,註解第六段開始。
【若明得諸法本空,便會歸於性,而諸法一如矣,是法平等矣,此為諸法空相之要義,解得此義,便可事事作如是觀,觀照功醇,便可證無生忍,而泯相入體矣。】
這個地方所講的,對於我們平常用功,可以說指出一個重要的修學綱領。由此可知,《金剛經》在後半部所講的義理非常重要。後半部我們可以把它歸結為兩句:第一個就是講「三心不可得」,第二個就是講「諸法空相」。明白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一切眾生之所以輪迴六道,永無出期,就是對於這個事理迷惑而不能夠明瞭,造成一切的妄想執著。能執著的是三心,佛在此地告訴我們:能執著的是空的、假的,三心不可得;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能執著的是空的。所執著這一切現象,這一切現象都是緣生之法,也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換句話說,能執、所執都是空的。這個理我們明白,事也搞清楚,一切妄想分別執著自自然然就放下。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就明心見性,就不再是凡夫,不再有輪迴。這是《金剛經》後半部的精華、要義。所以說明瞭,明得就是真正明瞭,真正體會得諸法本空。本來空,現在還是空,決定不是事實。本來空,空義就是真如本性,真性是空寂的,所以一切法的體性就是真如本性,明瞭空寂就會歸於性;這是從理上說。底下一句是從相上說,知道一切法體性空寂,這一切法平等了,諸法一如,是法平等。
經上說,這個經上給我們解釋如來的意思,「如來者,諸法如義。」成佛,證得究竟的果位,通常都有十個名號,十個名號第一個就是如來。如來的意思就是諸法如義,也就是此地講的諸法一如、諸法平等。可見得我們如果能在一切法裡面,見到它的空相,不必分析之後才曉得是空,不必分析,就在相上知道它當體即空,了不可得,知道一切法平等、一如,這個看法就叫見性。禪宗裡面說明心見性,明心見性是怎麼回事,怎麼叫明心,怎麼叫見性?我們讀《金剛經》,讀到這個地方這就能體會到一些,這就是明心見性。這是《金剛經》講到這個地方,把般若重要的義理都說出來了。
我們怎樣才真正做到明心見性?下面幾句就是教給我們。解得此義,你把這個道理、事實真相,都明白了、都理解了,要緊的是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都要作如是觀,這是教我們怎麼做。果然都能作如是觀,這就是做明心見性的功夫,這才叫真正的學佛,學作佛。功夫做久了,功夫得力,叫觀照功醇,醇熟了。醇熟了,在佛法裡面就叫照住。觀照,觀照是我們現在開始做,做到功夫得力,照住了。什麼照住?這些妄想分別執著不再現行,也就是說不再起作用。妄想分別執著沒斷,並沒有斷,但是它不起作用,這也就是說你的功夫得力,功夫真正得力了,能夠伏住煩惱。《金剛經》一開端,「云何降伏其心」,這是把你這個心,就是妄想分別執著這些念頭,把它伏住,降伏住,雖沒有斷,不起作用,這是第一個功夫。這個功夫,我們通常講得定了。禪宗裡面講得定,就是指這樣的功夫。在念佛法門裡面講,叫事一心不亂,也就是指這樣的功夫。這個功夫再要提升,也就是說你這個觀照繼續不斷去用,用到更醇更深的時候,就證無生法忍,這個境界就是《心經》上講的照見,見是見性,見到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滅。
一切法不生很難懂,很不好講。大乘經上我們常常讀,念佛人每天念迴向偈,也念「花開見佛悟無生」,什麼叫無生?雖然天天念,不曉得無生是什麼意思,無生是什麼樣的現象,是什麼樣的境界?都不知道。這一次我們《金剛經》講到這個地方,講到一切法不生不滅,我想大家多少都能夠體會一些。雖不能全懂,總少分能夠體會到,一切法確確實實不生。前面講的,世界非世界,微塵非微塵,一不定一,合不定合,這裡頭就顯示出一切法不生的意思。你把這個體會到,你就能夠想到一切法不生。然後再觀察,就在日常生活當中觀察我們生活的環境,環境裡面有人事的環境,有物質的環境。先觀察環境,環境裡面觀察到一切法皆如,一切法平等,一切法不生,然後再回過頭來,觀察自己身心。為什麼要這樣觀察?我們觀察外面比較容易,一開端要觀察自己的身、自己的心比較難。看外面,外面看清楚了,回來一觀察自己,自己身心跟外境沒有兩樣,這就很容易理解。這是觀察事實真相,真相就是真如本性。
過去,
明瞭一切法不生,這就是證無生忍,無生是說一切法不生。忍就當作證字來講,忍有承認的意思,有同意的意思。佛說一切法不生,我承認,我同意,這個忍是這個意思。你怎麼承認?怎麼同意?因為你見到了。佛說得沒錯,佛所講的,我們自己親自證得了,這才同意,才承認。這不是講的聖言量,「佛是聖人,佛說的話大概不騙人」,不是這個,那你自己沒有見到。必須自己親自見到,所以才叫做忍。這個時候,泯相入體,相是一切現相,一切現相就是性體,性體就是一切現相,無二無別,這才叫泯相入體。並不是把一切現相消滅,顯示出本體,不是的。我們常講的「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就是泯相入體的意思,泯相入體的境界。由此可知,這一段是修行用功重要的綱領。
【正報、依報,為眾生所不能須臾離者,尚且虛幻無實。則一切盛衰、苦樂、稱譏、毀譽、種種對待之事相,其更為虛幻非實可知,何足貪戀執著哉。】
「正報」是我們的身體,我們的身,我們的心。現在所講的心,都是指能夠思惟、能夠想像的,佛法裡面稱之為識心,就是意識,第六意識、第七識。識心,它的作用就是分別、執著,有這種功能,能夠思惟想像,它的作用非常廣大,可以講虛空法界都能夠緣得到,都能夠想得到,它的作用很大。雖然能夠緣慮到虛空法界,它沒有辦法緣慮到自體,就是真心本性緣不到。它這個功能很大,緣不到自性。因此這個心,佛叫它做妄心。妄心的能力很大,如果在法相宗來講,八識都是它所緣的境界,它緣不到自性。正因為如此,佛告訴我們,一個修行人如果要是用八識心來修行,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我們用思惟想像這個心來修行,可以證阿羅漢果,可以證辟支佛,可以證權教菩薩位,可以成十法界裡面的佛,因為它的能力可以緣十法界。但是諸位要曉得,一真法界它緣不到。一真法界是真如本性變現出來的境界,它緣不到,這一點我們不能不知道。大乘經上,世尊常常責備修行人,錯用了心,怎麼用錯?用八識心就是用錯了。用這個心用錯了,用這個心不能成佛,也就是說用這個心不能明心見性。如果要想明心見性,必須把這個心捨掉,不用這個心。不用這個心,用什麼?用真心。我們今天能夠思惟想像的是妄心,妄心要捨掉。
明朝時候,交光法師在《楞嚴經》註解裡面,他那個註解叫《楞嚴經正脈》,最近這些年在台灣有流通,有翻印流通。交光大師也很了不起,他在註解序文裡面寫著,他說他念佛求往生淨土,在生病的時候,阿彌陀佛來接引他,他那個時候想起來,《楞嚴經》自古以來有不少人的註解,但是都沒有把經義講清楚、講明白,所以他就向阿彌陀佛請假,他說:「我可不可以暫時不去,我把《楞嚴經》做一部註解以後再往生?」阿彌陀佛也就同意了,佛就走了,他的病就好了。好了以後,就寫這一部註解,叫《楞嚴經正脈》。在《楞嚴經》許許多多註解當中,古德認為這個註解叫新註,就把所有的註解分為新舊兩派。從他這個本子開始,凡是依照他這裡面的,就叫做新註。
新舊差別在哪裡?《楞嚴》的確是一部非常好的經典。過去中國到印度去取經的這些法師,用現代的話說,到印度去留學的這些法師,在印度沒有見到這部經典。印度到中國來的許多高僧大德,到中國來傳法的,也沒有把這個經帶到中國來。到以後我們才了解,原來印度人吝法,認為這是佛法最重要的珍寶,不傳外國。所以外國留學生到那裡去,這部經見不到,他不讓你看到。法師到中國來,這個經是禁止,決定不能出口。印度今天人愚痴,得這個果報,吝法的果報。
而這部經典,中國人怎麼知道的呢?是天台大師,就是智者大師,隋末唐初之人,他是天台宗第三代的祖師。而實際上天台能夠成為一個獨立的宗派,是在他手上完成的。他依據《法華經》,發明一個修行的方法,就是從《法華經》的理論上,他發明一個修行的方法「止觀」,止觀是天台大師發明的,三止三觀。三止三觀裡面,在實際上用功的時候,有一心三觀、次第三觀。這是天台宗修行的方法,修行的指導原則。當時印度有一些高僧到中國來弘法的,到天台山拜訪智者大師,看到智者大師指導大眾修行這個綱領原則,他們非常讚歎,非常佩服!就說出來,大師這個三止三觀跟《楞嚴經》上所講的非常接近。我們才曉得,印度還有這部經典,但是沒人見過。
而智者大師也非常難得,那個時候從中國到印度相當不容易,他在天台山,現在浙江天台,築了一個拜經台,他每天都到那個地方向印度這個方向禮拜,求這部經能到中國來。他的精神、毅力,值得我們後人佩服。他拜了十八年,一直到他圓寂,拜了十八年,求這個經到中國。這部經果然在唐朝中宗的時候傳到中國來。是武則天執政的那個時代,印度有一位法師般剌蜜帝把這個經傳到中國來。他傳到中國來,這是犯法的,這是違禁品不可以出國的,用偷渡的方法。第一次偷渡,在海關被查出來,畢竟他是出家人,也沒有受什麼樣的處分,就算了。第二次他再偷渡,他就想到了,偷渡很困難,他把這個經用很小的字寫出來,這個相當不容易。寫出來之後,把自己膀臂割破,經藏在裡面,再縫起來,讓它長好,這樣偷渡出來,海關沒有辦法,檢查不到。到中國來,再把膀臂剖開,經再取出來,用這個方法。經送到中國來之後,法師跟一般凡人不一樣,趕緊回國。回國,告訴國家這個經我已經偷到,送到中國了,用什樣處罰,承當,願意承當懲罰。不像一般人到中國,就不再回去了,那沒事情了。他還要回去接受國家法律制裁,這是佛弟子。所以這個經是這樣傳到中國來的。
因此古人註解《楞嚴經》,就用天台大師三止三觀這個理念來解釋這個經,這叫舊派。交光大師認為這個解釋不恰當,雖然它很接近,不是《楞嚴經》的意思。道理在哪裡?天台的三止三觀是用意識心,就是用第六意識、第七識,用的還是我們思惟想像這個心。可是《楞嚴經》裡面講的不是用這個心,《楞嚴》用的是真心。所以它跟古註最大不同的一個理念,他提倡的是「捨識用根」,不用心意識,用什麼?用六根根性,六根的根性是真心,這是跟古來的註解不同的地方。
眼見性,我們用見性見色,而不是用眼識去分別色相。用意識見色,它在色相裡分別執著。分別就是第六意識,第六意識起作用,執著是第七識起作用,你用的是識心、妄心。如果用真心,真心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分別、不執著。我們眼睛看這個花,不分別、不執著,是不是也看清楚,也看明白了?不能說我不分別、不執著,我就看不清楚,沒這個道理!離分別,就是離第六識;離執著,就是離第七識。見色聞聲,心地清淨,一塵不染,就是不用第八識。所以他教人捨識用根,平常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用六根的根性,你見用見性見,聽用聞性聽,不要用心意識。《楞嚴經》新派註疏這個理念跟過去不一樣,這的確是《楞嚴經》佛所講的意思。
離心意識就見性,這《金剛經》上講的,心意識那就是四相,離心意識就離四相、就離四見,這樣才能夠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因此我們明瞭,離心意識不僅僅是禪宗的事。禪宗參禪,怎麼參?離心意識參。假如不離心意識,你那個禪是世間禪定,不管用。功夫再高,一般人只看到表面功夫,什麼叫表面功夫?這一盤腿,一入定,能夠七天不出定,一個月不出定,三個月不出定,出定的時候精神飽滿。凡夫看的是這個境界,這個境界不希奇,世間禪定也做到。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一直到四空定,四禪八定這是世間禪定。世間禪定用什麼修的?沒有離開心意識,他用這個修的。出世間禪定,大菩薩們所修的,他不用心意識,離心意識。中國禪宗,標榜的是離心意識參;也就是說,用功夫的時候,決定不用八識五十一心所,他不用這個,這個高明。宗門如此,教下也不例外。《楞嚴經》教給我們,研究教也要離心意識,捨識用根就是離心意識。捨識就是捨心意識,心是阿賴耶識,意是末那識,識就是第六識;他不用阿賴耶,不用末那,不用第六識,不用這個。
我們在此地說說而已,實在講我們不會用,我們起心動念還都落在心意識裡頭。他們有這個能力離心意識。《楞嚴經》是教,教下也要離心意識;離心意識,在教下就能夠大開圓解。教下的大開圓解,跟宗門的明心見性是同一個境界,說的名詞、名稱不一樣,境界完全相同,可見得諸法一如。並不是說禪宗比教下高,他高在哪裡?平等。是法平等,沒有高下。我們淨土宗這個名詞又不一樣,淨土宗叫理一心不亂。所以理一心不亂就是大開圓解,就是明心見性,用的名稱不一樣,境界完全相同。為什麼名稱不一樣?因為方法不一樣,它的方向相同、目的相同,可是用的方法、手段不相同。我們淨宗用持名念佛的方法。這個功夫也是三等,宗門觀照、照住、照見,這是三個層次;我們念佛裡面也是三個層次: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名稱不一樣,境界完全相同。
這是說明,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要怎樣用功夫,怎樣能夠契入佛與大菩薩的境界。我們說境界,也許有許多人還不能有很清楚的認識,我們再換一個名詞來說,那大家就清楚了。如何能夠進入佛菩薩的生活狀況,這大家好懂;換句話說,怎樣去過佛菩薩的生活。佛家講修行證果,就是說這個事情。我們把我們凡夫日常這個苦難、辛苦的生活,如何把它轉變成佛菩薩快樂的生活,這就是佛教給我們的,佛希望我們能夠達到的。
正報、依報,我們的身心跟我們的生活環境,生活環境是依報,這是每一個眾生沒有辦法離開的,不可須臾離者,剎那也不能離開。不能離開的道理,前面說過了。雖不能離開,它剎那剎那在變。我們曉得它會變,怎樣把六道輪迴的生活變成諸佛與大菩薩的生活,能變就行了,這就是《金剛經》上教給我們「而生其心」,要會變。依正都是虛妄的,因為是虛妄,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所以佛教給我們「應無所住」。無所住就是決定不要去執著它;換句話說,你可以享受,你不能夠執著。執著錯了,決定不能把它放在心上,心是空寂的。如果把這個事情放在心上,我們今天講你有牽掛,你有憂慮,你的心就錯了。無有牽掛、無有憂慮的是真心,本來無一物是真心。心裡面有了一點點東西,這個心就變成妄心,就變成阿賴耶識,真心就變成妄心,真如就變成八識。所以不能有一點點東西存在,心要清淨。這是說明事實的真相,身心萬物都是虛幻無實。
從這些虛幻不實的現象裡面,產生了不少的副作用,像底下舉的幾個例子,盛衰。實在講底下這些例子,是我們佛法裡面講的果報。依報正報是果,附帶的盛衰、苦樂,那叫報。諸位要曉得,果跟報不一樣。譬如我們現在都得人身,都住在美國現在這個環境裡面,這是果。過去生中,我們修行五戒十善這個因,所以得這個果,依正是果。可是我們每一個人生活狀況不一樣,有些人富有,有些人清貧。我們舉這個例子,貧富狀況不一樣,這是什麼?這是報。所以果跟報要分開來看,你就搞清楚了。為什麼有苦樂不一樣?也是過去生中造的因不一樣。
這個報,佛給我們說得很清楚。以財富來說,財富這個報從哪裡來的?也是過去生中種的因不一樣,佛講這個因是布施。財布施是因,得財富是報。他為什麼有這麼多財富?過去生中財布施的多,他這一生就得多財,是這麼一個原因。財富有些人得來很輕鬆,有些人是很辛苦的經營才得到,這個與布施修因有關係。有些人布施很痛快、很歡喜,他得報就很自在,就不費力氣。有些人布施很困難,看到人布施,好像自己不布施不好意思,很勉強的拿出去,布施之後又後悔,他將來得的這個報,財富他能得到,他要很辛苦的去經營,很不容易才得到,因緣果報絲毫不爽。真的是「一飲一啄,莫非前定」。聰明智慧是報,他的業因是法布施。健康長壽是報,過去生中修無畏布施。由此可知,這三種布施是因,得三種不同之報。世間人都羨慕,都希望得到財富、聰明智慧、健康長壽,但是他不知道修因,哪裡能得到!佛在經上把這些事理、因果,給我們講得很透徹。
「盛」是興旺,一個人他的事業,或者是家庭,在一生當中達到最興旺的這個階段,這是盛的意思。「衰」是衰敗。如何能把盛保持,這是學問。為什麼有盛衰?因為修因不一樣。我們以財布施舉這個例子來說,一時高與很認真在那裡做布施,做一段時期興趣就沒有了,熱度就沒有,就降溫了,將來在果報裡面,盛之後他就衰了。只要看到果報,你就曉得必有前因。什麼人能夠把這個熱心永遠保持,可以說古今歷史上,我們一個例子都沒有看到。只可以說,他這個興趣,他做這個事情,熱心的程度,熱心的時間長短,不可能永遠保持同一個狀況。因此在果報裡面,顯示出來的就不一樣,盛衰就非常的明顯。因此,世出世間的聖賢人,他們知道,他們明瞭,所以教導一切眾生,在你興旺的時候,我們一般世間人講,在你走運的時候,走好運的時候,你要懂得惜福,要懂得修福,你的福報能夠延續下去。如果你要是不懂,只是貪圖享受,貢高我慢,福報修積很難,很長的時間,不是短時間。
世間我們看到做大官的,一般講做部長以上的,發大財的這些大企業家,都是好多生的修積,在一般經典上看,至少是十世。十世的修積,才能得這樣的果報,不是一生一世的事情。可是他享受真的很快,如果不懂得惜福積德的話,幾年就享光了。你說做大官,一任就可以享光。實在講這樁事情並不難懂,我們用平常儲蓄這個例子想一想,你就明白了。我們在銀行存錢儲蓄,儲蓄十萬、百萬要很長的時間,要好多年才能儲蓄一筆錢。拿出來之後,如果花天酒地,兩、三天就花光,假如去賭博那個賭場上,可能幾分鐘就光了。你才曉得修積不容易,那個享受很快就享完。實實在在,事實真相是這個樣子,所以佛教導我們要惜福。釋迦牟尼佛那是無量劫的修福,他在日常生活當中,表現給我們看的,佛修福、惜福、積福。我們明白了,看到了,應當要學習,知道凡事都有因果,離不開因果。修因的時候,我們能夠想像到將來的果報;受果報的時候,一定知道過去的業因。這樣你就不怨天不尤人,縱然處逆境也很快樂,逆來順受,不怨天不尤人。在逆境裡面能夠忍辱,依舊能夠修福,能夠把惡的運轉成好的運,這也就是而生其心的意思。這是舉一個例子來說明。
下面說,苦樂,生活環境當中,受苦、享樂的。稱譏,稱是得到社會大眾的表揚、讚歎,這是稱讚的意思;譏是諷刺、譏笑。底下說,毀謗,譽是榮譽。這個地方八個字,就是佛經裡面常講的,八風吹不動,八風就是這八個字。順逆境界裡面,你真的不動心了,這就叫八風吹不動,這個人修行功夫就得力了。順境不生歡喜心,逆境裡面沒有瞋恚心,不怨天不尤人。心在這個境界裡面永遠保持平靜,這就叫八風吹不動。八風吹不動,在佛法裡面是功夫剛剛得力,沒有什麼驕傲的,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剛剛得力,功夫得力。在修學其他法門裡面,剛才講了,只是剛剛得力,談不上成就。沒有得定,這個不是定功,這是剛剛起了一點作用,伏煩惱,能夠把煩惱伏住。可是在念佛法門裡面來說,這個功夫就能往生,這個功夫在佛門裡面講,叫功夫成片。你們常常聽到功夫成片,什麼叫成片?在一切環境裡面,這裡講的八種境界裡面,他心是平等的,不會受境界的影響,他就成一片了,決定往生,生凡聖同居土,所以在淨土宗就管用。在其他法門裡頭還不管用,那他這個功夫太薄弱。所以淨宗一切諸佛如來讚歎,道理就在此地。只要這麼小小一點功夫就行,它就起作用。
「種種對待之事相」,前面舉了八個例子,像這樣全都是相對的境界。我們曉得,這些境界豈不是更虛妄!身心世界都是虛妄的,日常瑣碎事情這是小事情,是雞毛蒜皮的小事,更是虛妄,何必認真,何必去計較!沒有認真計較的必要,也沒有把它放在心上的必要。底下說「何足貪戀執著」,你把貪戀執著放下、捨棄,你的心清淨了,心平等了,那是功夫真正的成就。底下一段,更進一步說:
【其他一異、凡聖、生滅、垢淨、人我、彼此等相,莫不如是。】
這是從前面,在日常生活當中,身心世界,以及日常生活當中所遇到的這些狀況,推展到整個佛法。佛在大乘經上講的「一異」,一異是大乘經的總持法門,是大乘經的總綱領,世出世間一切法不一不異。《金剛經》上許多句子說「則非是名」,說則非就是不異的意思,說是名就是不一的意思。是名是從假相上講,假相森羅萬象不一樣;則非是從體性上說的,體性是什麼?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沒有兩樣。凡是佛所說的,總是把則非是名合起來講,讓你體會到事實真相「不一不異」,這是大乘法的總綱領。
「聖凡」,什麼是聖,什麼是凡?聖凡的界限在哪裡?沒有,哪有界限!心裡頭一個妄念沒有,就叫聖;心裡面起了妄念,就叫凡。哪有界限?沒有界限的。佛在經上說得很清楚,你有了妄想分別執著,這叫做凡;妄想分別執著沒有了,這就叫聖。可見得聖凡也是假設的一個名詞,實際上沒有這回事情。「生滅」,這個地方講得很多,大家能夠體會到一些。「垢淨」,這在佛經上也常講,西方極樂世界是淨土,我們娑婆世界是穢土。其實穢淨也是假名,哪裡來的淨穢?心清淨的時候,叫淨;起了妄想分別執著,就叫穢。而清淨心中,本來沒有妄想執著,所以那個想叫妄想,妄,不是真的。在名字上,就已經把這個事情說得清楚,說得明白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那沒有辦法了。你要是執著這個名詞,你不懂名詞的真實義,你執著它,就錯會意思了。明明給你說,這個想是妄想,這不就沒事了!「人我、彼此等相」,《金剛經》上前面講的四相、四見。「莫不如是」,都是因緣生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要套釋迦牟尼佛在本經上那個說法的方式,都是則非是名。我們用《金剛經》的語法,隨便拈一句,「凡聖者,即非凡聖,是名凡聖。」套《金剛經》的句子,你全都清楚了。「人我者,即非人我,是名人我。」你把這個句子一套,甚至於整個在生活上所遇到的一切事,你用《金剛經》這三句話一念,你心裡就很清楚,就很明白了。
【果能如是一眼覷定本不生之心源上,觀照入去,便是所謂直指向上。】
我們先看這一句。這是禪宗裡面常常運用的方法,所謂是直指向上,直捷了當。直指向上這句話,我們聽得很多,我們在《禪宗語錄》上看得很多,可是意思不懂。怎麼樣才叫直指?怎麼是向上?於是聽到這句話,看到這四個字,都在打妄想。這裡給我們說明了,一眼看破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生就是真心本性。如果這個理要是不明白,事實真相不能相當透徹的理解,這個功夫你用不上。這個功夫就是觀照的功夫,一定要很清楚、很透徹。我們在生活當中,六根接觸外面的境界,起心動念就想到佛跟我們講的,一切萬事萬物的道理、真相,念念之中,事事物物都能跟這個道理相應,這叫做觀照,這就是宗門裡面講的直指向上,說的是這一回事情。能用這個功夫,這是上乘的功夫。禪宗裡面講上上根人,這就是上上根人。他所得的受用,底下講:
【則胸襟當下開豁,煩惱當下消除,顛倒夢想當下遠離。】
這是立刻得到的效果。無始劫的煩惱習氣,當下就沒有了。怎麼沒有?曉得一切皆空,了不可得,你還有什麼放不下的!再想想那個放不下的,放不下是空的,放不下是不可得的,放不下的根本是妄想,根本沒這回事情,你不就放下了嗎?沒事了。哪裡還會有那個小心量!這個時候心量多大?盡虛空遍法界。佛在經上常講的,佛的心量「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你只要用這個功夫,這個功夫稍稍得力,這個境界就現前,你的心量就大了,沒有一樣不能包容。什麼過不去的事,什麼過不去的人,全是一場空,夢幻泡影!還會把這個事情放在心上嗎?你心量就拓開了,心量開了,這個人很舒服、很自在。小心量的人可憐,小小的事情斤斤計較,堅固執著,那個好可憐,生活得很苦、很可憐。他為什麼這麼苦?心量太小,太窄小了。佛在經上常講「可憐憫者」,真的可憐憫。他活得這麼苦,誰給他的?自作自受,作繭自縛,沒有人給他,他還怪這個人,怪那個人。其實誰給他?沒有一個人給他。過失都在自己觀念錯誤了,思想上錯誤,見解上錯誤,都錯在這個地方。所以會用功的人快樂,佛法真的能教我們離苦得樂、破迷開悟,煩惱當下消除。「顛倒夢想」就是所有一切的幻想、妄想,統統遠離了,也統統放下了。
【如此用功,方是直下承當。】
佛門裡面也聽得很多,常常說直下承當,我們自己有的時候也說「我要直下承當!」你承當了什麼?你承當的還是妄想分別執著,不是佛的意思。在這個地方,我們把佛的意思多少透露了一點,希望你能夠直下承當;能用這個方法去生活,能用這個方法去工作,去待人接物。「可稱善用功人」,善用功是會用功、會修行、會學,這樣才會。
諸位如果把這一段經文,能稍稍明白了幾分。好在現在我們每一次講席都有錄音帶、錄影帶,回去總要多聽幾遍,這是我們現在人的福報比從前人大。從前人聽經,只能聽一遍,法師不可能跟你講第二遍,不可能的。一遍聽了就能記住,就能得受用,那不容易。所以真的要利根上智之人才能得佛法受用,中下根人太困難了。現在利用科學的技術,下下根人得上上根的利益,真可以做到。古人常講:「人一能之,己十之。」人家一遍就會,我十遍才行,我十遍就趕上他一遍。人一遍能之,我要一百遍才能,我能有機會聽一百遍,我也趕上他了。現在我們利用錄音帶,可以聽個一百遍、兩百遍、三百遍,不但趕上他,超過他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今天的下下根人,能夠超過古時候上上根人,現在有這個科學技術,有這個方法,問題就是你肯不肯用功?你肯不肯把這部經從頭到尾聽一百遍,聽兩百遍?果然肯用功,一門深入,當然超過從前上上根人。直指向上這種方式,從前上上根人能用得上,能夠用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今天不是上上根人,我們聽一遍用不上,聽十遍還用不上,聽個一百遍、二百遍、三百遍,就用上了。不必去故意用,自自然然就用上了。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自然就是這個樣子;換句話說,自自然然看一切現相都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看一切現相皆是剎那相續相。所以你心裡頭乾淨,絲毫不沾染,為什麼?理跟事透徹,太清楚、太明白了,決定沒有疑惑了。這是科技給我們帶來的好處,我們要會用。不會用它,我們還是下下根人,沒有辦法把我們從下下根變成上上根,還超過上上根,利用科學的技術可以幫助我們做得到。再看底下這一段,這一段引用《圓覺經》上一段經文,可以用它註解《金剛經》上這一段。
【《圓覺經》云: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離諸幻。此段經文正是此經注腳。此為一超直入圓頓要門。一切法門,無方便於此者也。】
《圓覺經》在大乘經典裡面,也是很重要的一部經典。它的內容、宗旨、義趣,可以說跟《楞嚴經》非常接近,但是分量比《楞嚴經》少了很多,也就是文字上少很多。《圓覺經》只有兩卷,《楞嚴》有十卷,換句話說,《圓覺經》的文字大概只有《楞嚴經》的七分之一的樣子,所以就少了好多。可是內容是同樣的豐富,可以說跟《楞嚴》無二無別。古大德學佛跟現代人不一樣,古人老實忠厚,選擇經論法門非常小心謹慎,不肯浪費時間精力。唐朝初年,華嚴宗第五代的祖師,也就是清涼大師的學生,清涼是第四代,五代是宗密。宗密大師在那個時候選擇法門,自己不曉得應當選擇哪一個法門好,於是他就求三寶加持。古人常有的,有用拈鬮的方法,古來祖師不少用這個方法。他用的方法,在藏經樓裡面抽取經本,連續抽三次他都抽到《圓覺經》。於是知道《圓覺經》跟自己有緣,他學的是《華嚴》,專攻《圓覺》,專弘《圓覺》。他的《圓覺經》註解,一直到今天都是第一權威,一千多年的人給《圓覺經》做的註解都不能超過他。他給《圓覺經》做了三個註解,《圓覺經大疏》,《圓覺經略疏》,都是他一個人做的。這是在《大藏經》經疏部分裡面,諸位都能看到,他的著作很完整的保存下來。
這是說明古人都是一門深入。一生時間很有限,不要認為我們一生的時間很長,你要這樣想法,你想錯了。人一生當中,諸位想想,前二十年,懵懵懂懂過去。四十歲以後,體力精神衰了,想用功很困難了。真正用功得力是二十歲到四十歲這個年齡。這一段時間當中,仔細去想一想,也非常短暫。每天睡眠去掉八個小時,去掉三分之一,在日常生活當中,瑣碎的事情至少也要佔掉三分之一,剩下來這個時光真的是不多。如果不能充分把握住,這個時間很容易浪費掉,那叫真可惜!古德修行實在講,他有方向、有目標。不像我們今天人,今天人學佛,茫然沒有方向,沒有目標。為什麼學佛?沒事情幹,無聊!這樣來學佛的,他怎麼會有成就?古人學佛,為了生死,為脫離六道輪迴,他有目標,他有方向。所以往往能夠在很短的時間,三年、五年,八年、十年他就達到他的目標。過去,一般來說,真的是可以稱得上太平盛世,而我們今天處的這個環境是世界大亂。亂世,那個光陰特別寶貴,一個動亂,你再想用功,機會沒有了。所以我們能夠有一天的安定,這一天的光陰就比什麼都寶貴。如果不把時間精力用在正法上,你說那多可惜!古人明瞭,古人珍惜,古人善用功,這是我們要明白的,要學習的。
《圓覺經》上這幾句話說得好,「知幻即離」。什麼時候離?知的時候就離了。不是知了以後再離,沒有那回事情,沒有先後的。這是大乘法裡面所說的菩薩三慧,跟小乘法裡面講的三學不一樣。「三學」戒定慧,有次第;因戒生定,因定開慧,有次第。菩薩三慧沒有次第,三慧是聞思修,諸位要曉得,聞思修是一而三、三而一,沒有次第。如果有次第,怎麼能比聲聞、緣覺高明?他高明在哪裡?高明在聞思修是一次完成的。聞思修這三個字,都是表法的意思。「聞」的意思是接觸,不是說我們耳朵聽那叫聞,不是的,接觸,眼見也叫聞,耳聽、鼻嗅、舌嘗,接觸用這個字做代表,接觸叫聞。思是什麼?「思」是表明瞭。我們通常對一樁事情要搞清楚,要想一想,思惟思惟,才能夠明瞭,所以思代表明瞭的意思,不是叫你真的去想;你真的去想,那叫胡思亂想,那你怎麼會明瞭!這一接觸,用聞表接觸;接觸就明瞭,明瞭用一個思做代表;明瞭當然就不迷惑,不迷,用「修」做代表。修是什麼?把錯誤修正,什麼錯誤?迷惑是錯誤。所以諸位要曉得,菩薩三慧是一。這一樁事情,從這三個角度來解釋,你才搞清楚,所以它是一而三,三而一,這個高明。
從這個地方看,這是菩薩三慧。菩薩的三慧,那個慧就是戒定慧的慧。你要沒有高度的智慧,你不可能一接觸就明瞭,你不可能。你如果真正得到金剛般若,菩薩三慧你就有了。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一接觸就曉得,因緣生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你想想,你這個見解,你這個看法,菩薩聞思修三慧具足。你知道一切萬法都是剎那業因果報的相續現象,絕非事實,這是智慧的觀照,這是事實真相。所以接觸叫聞慧,明瞭是思慧,不迷是修慧。你的生活是生活在三慧之中,你過的是菩薩生活,如來的生活,你不是凡夫。《圓覺經》上這幾句話,就是這個境界。
「知幻即離」,這一個知字,三慧裡面聞思在這裡面,即離是修慧,你這一接觸,你是正知正見。正知正見,是無知無見,你們想想這個話的意思,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裡面沒有起心,沒有動念,沒有妄想,沒有執著,這就叫正知正見。假如你認為,「你們的看法錯了,我這個才是正知正見」,你又迷惑了,又糊塗了,又墮無明了。《楞嚴經》富樓那尊者問釋迦牟尼佛:這一切凡夫無明從哪裡來的?佛就跟他講:「知見立知,是無明本」。無明的根本什麼?自己認為我的見解正確,我的看法正確,這就是無明,起了無明。諸位要曉得,正知正見裡面,是無知無見。般若無知,般若是最究竟圓滿的智慧,般若是無知,有知就錯了。《心經》到最後的結論,那是釋迦牟尼佛二十二年所講般若的總結論,最後是五個字「無智亦無得」。這五個字很難懂很難懂!我們今天《金剛經》講到這個地方,無智亦無得的意思我們能夠領略少分,要不講到這個地方,這五個字可以說根本就不懂。《金剛經》講三心不可得、萬法因緣生,這就是無智亦無得的說明,無智亦無得的註解。這個地方,《圓覺經》上這幾句話,真的就是宗門的直指向上,直捷了當,不作方便。不作方便就是說明直捷了當。知幻就離了,什麼是幻?身心世界、一切萬法,《金剛經》上講的,夢幻泡影。離是什麼?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沒有了,離了,那個心馬上就清淨了。其他大乘法門裡面,還要用種種方便法,教你持戒,教你修定,教你怎樣作觀,種種方便;這個,直捷了當,統統用不上,這就是直指向上,絲毫委曲宛轉都沒有了。
離幻即覺,這個覺就是明心見性,就是大徹大悟。《金剛經》末後這一首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還在後面,到後面我們再詳細的說明。這個經古人就說,
「離幻即覺」,這個覺跟《無量壽經》經題「清淨平等覺」那個覺是一個意思。宗門裡面說,大徹大悟,這個覺就是大徹大悟。「亦無漸次」,一悟就一切悟,沒有次第。這個次第常說,積小悟就成大悟,再累積大悟就變成大徹大悟,這是有次第的。這個地方給你說,沒有次第。沒有次第,剛才講了,上上根人,沒有次第。中下根人有次第,確確實實,你要常常聽經,常常讀經,每天都有一點悟處,積小悟變成大悟,要累積多少年才大徹大悟,那就是有漸次的。上上根人,這是直指向上,直下承當,沒有次第的。剛才說了,它的前提是理論事實真相徹底明瞭,而且能在日常生活當中念念都能夠相應,都能夠對照得上,這樣才行。不是徹底明瞭、徹底通達,做不到。
「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一切菩薩是指當時的,世尊講經說法當時的一切菩薩們,末世眾生就是把我們包括在裡面。我們是不是這經上講末世眾生之一?那就得看你自己。我剛才說了,在錄音機沒有發明之前,那個末世眾生我們未必有分。你聽一遍就聽懂,就記住,就能在生活上用上,這個末世眾生你就有分。我們想一想,沒分,我們聽是聽了,好像是懂了,走出講堂又迷惑了,又老樣子,那就不是這個地方末世眾生的一分子。可是從錄音機發明之後,我們就明瞭,下下根人可以轉變成上上根人。什麼方法?多聽,薰習,用這個方法來彌補我們,把我們的根性向上提升。可是你要記住,一門深入,你才能收到效果。如果你同時聽個十部經,二十部經,你這一生還不是這個眾生裡面一分子,不可能。一部經,無論哪一部經,「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隨便哪一部經都可以,只要是你喜歡的。你選一部,一部,功力、精神、時間都投注在一門上,一門,心是定的,它容易得定,定了就開慧。如果你不定,你的心是散亂的,就困難,縱然這一生能有成就,要拖很久的時間,不是在短時間能成就的。短時間能成就,唯一的方法是一門深入。
念佛,佛在《無量壽經》上講,三輩往生都是一個方式、一個方法,「一向專念」。一個方向,一個目標,這才能成就。最怕的是分心,分心就是夾雜,不可以夾雜。所以古大德當中,有很多一生就是受持一部經。受持的意思,《金剛經》上講得很多。佛教導我們,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這個句子說得很多。受持是要把經裡面所講的理論、方法、教訓,在我們生活當中一樣一樣都做到,那叫受持。做不到,不叫受持。受持,不是每天把經念一遍叫受持,那個不是的,做到就受持。所以這個說法就是,大徹大悟也沒有次第。
我們今天利用科技的方法,可以把我們自己根性提升。不但提升到上上根,一定要痛下決心超過上上根。這個話實在講並不是我們自負,我們在《無量壽經》有例可緣。《無量壽經》上「行超普賢」,這還得了!普賢菩薩是行門裡面至高無上的,我們還要超過他。阿彌陀佛帶頭,帶著我們就是走這個超越的路子。阿彌陀佛在因地發願,他要作佛,要超過一切諸佛,他帶著我們超越。我們今天借重科學的技術,真的能夠把自己提升,做到了超越,我們就有分了。
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離諸幻。」依照《圓覺經》上講的這個綱領來修行。《圓覺經》上說的這個綱領,就是《金剛經》上所說的。《金剛經》說得更簡單、更扼要,因為《金剛經》跟《圓覺經》比起來,文字少得太多了。《金剛經》全部經文只有五千八百多個字,《圓覺經》差不多接近兩萬字。這一段經文,正是此經註腳。
此為一超直入圓頓要門。佛法的修學,貴精、貴一,一就超了,專一就超了。最怕的是夾雜,你搞二門、三門,超越就難,決定是一門。直入圓頓要門,《華嚴》、《法華》、《圓覺》,在祖師判教,這都是圓教的經典。圓是圓滿,無論從理上講、從事上講,性相因果都是圓滿的,沒有絲毫欠缺。頓是頓超,快速,它不是漸次的。要門是最精要、最重要的法門。一切法門,無方便於此者。在一切法門當中,沒有比這個更方便了。這些我們必須要曉得,是真正通達理論,明達宇宙萬有的事實真相,所謂上根利智才能用得上功夫,就是功夫能用得上力。中下根性讀這些經典,聽這些經典,所謂種一點善根而已,用不上力。有沒有一超直入圓頓要門,下下根人也用得上,用功也能得力?有,淨土三經就是的,淨土三經也是一超直入圓頓的大法。下下根人都行,只要你肯老實念,事理不明瞭不清楚沒關係,一句佛號念熟了,把妄想分別執著能夠壓下去,就能帶業往生。帶的是什麼業?宇宙人生的道理事實真相不懂,就是帶的這個去。不懂也行,到了西方極樂世界自然就懂得,自然就明白了,所以這個法門是一切諸佛如來讚歎的法門,道理就在此地。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金剛經-第108集請掀開經本二百五十四面,第八行,從註解第十段開始:
【佛說一句法,包含無量義,可作種種解,故謂之圓音。又說︰圓人說法,無法不圓,邪人遇正法,正法亦成邪。所以大乘經中教導學人,以親近善知識為要圖,以開正知見為根本。】
我們取這一段做為經文的結論。《金剛經》說到末後,是愈來愈重要,愈來愈精采,義理很深,也很難體會。但是它確確實實是大乘佛法、所有行門修行的指導綱領。無論修學哪一個宗派,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如果能夠掌握到這個原理原則,可以說都會有成就的,都能夠開悟,都能夠證果。經義無限的深廣,我們這一次雖然用了相當長的時間,而實際上所能夠說得出來的,的確是大海之一滴而已。雖然是大海一滴,如果我們真的體會到了,可以講在一生當中受用無窮。這一段末後的結論,「佛說一句法,包含無量義。」不僅是在《金剛經》,所有一切經論字字句句都是含無量義。這個講法是真實的嗎?我們能相信、能接受嗎?如果對於佛理稍稍通達一點,就不會懷疑了。什麼原因?因為佛所說的字字句句,是從真心本性裡面流露出來的。真心本性是沒有邊際的,所以從這個地方流露出來的,這個意思就無有窮盡。我們世間人所說的、所寫的,那個意思有盡。為什麼是有盡?世間人的言語文字是從意識心裡面流露出來的,這個意識就是分別執著。從想像思惟、分別執著裡面流露出來的,它有界限。思惟有界限,言說有界限,分別執著更有界限。有界限,它意思有盡。真心本性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它沒有界限,所以從心性裡面流露出來的言語文字就沒有界限,就無有窮盡了。
心性,大乘經上講得很多,古人的註疏裡面也說得很多。像《壇經》裡面所講的「本來無一物」,心性本來無一物。從心性裡面流露出來的言語文字當然也無一物,這是一定的道理。既無一物,自然就沒有意思。像《般若經》上佛講的「般若無知」,這是真的;但是它起作用,那就「無所不知」。般若無知,是講的根本智,是心性;無所不知,是講它的作用,無所不知就是無量義。因為它無意,所以就變成無量義,就可以作種種解。如果說有意,那意思就死了,就一個意思,不能做第二種解釋。這是我們應當把這些原理原則搞清楚。所以佛經沒有意思,在應用的時候,意思就無窮無盡,可作種種解,這種說法就稱之為「圓音」,圓是圓滿,沒有絲毫缺陷。
正因為是這麼一個事實,我們以《金剛經》做例子,這部經我們現在採取的這個本子是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羅什大師到中國來,那個時代跟我們淨土宗初祖慧遠大師同時代,東晉時候到中國來的。那個時代出了不少的人物,佛門裡面還有一位大德道安法師也是那個時代的人。在歷史上,很富盛名的陶淵明,大家都曉得,謝靈運,都是同時代的人。距離我們現代,大概有一千七百年的樣子。這麼長久的時間裡面,為《金剛經》做註解的人,有幾百家之多。我們通常聽講,《金剛經》五百家的註解,實際上是超過這個數量。每一個人註的都不一樣,如果我註的跟別人註的一樣,這個就沒有價值流通,也就毫無意義。每一個人註的不一樣,就是每一個人講的不一樣,可見得它確實可作種種解。雖然這幾百家註解都不一樣,都沒有註錯,所講的都有道理,都沒有講錯,這就是顯示出經典的無量義。
佛法修學的困難也在此地。無量義我們要取哪一義?這是對初學的人來說。佛法講求的,是契機契理。理是無意、無知;機,一切眾生的根機無量無邊,所以這個教義就無量無邊。我們自己是什麼根機?我們自己在這個經裡面要取哪一種教義,才能夠得真實的利益,修學成敗關鍵就在此地。自己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根性,所謂是自知之明,這是很重要的。人貴有自知之明,我是什麼樣的根性,什麼樣的程度,現在我的生活方式、我的生活環境,都要考慮在其中。選擇經典,選擇法門,選擇註解,一定要與自己根性、生活習慣、程度要相應。這樣學起來,就很自在,就很快樂,才能夠得受用。
我們從古大德種種不同註解當中,要是細心去觀察,能夠看到眾生種種不同的根性。否則的話,哪有那麼多註解?哪有那麼多講法?最明顯的看出大的時代裡面顯著的變化。譬如在東晉那個時代,跟隋唐時代的這些人,他們的想法、看法,我們今天講的意識形態不相同,生活的方式也不相同。我們看到東晉南北朝那個時候的註解,跟隋唐的註解,意思就不一樣。古大德們講經,是講給當時人聽的,是教給當時人如何來修學的,怎樣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這才叫利益眾生,自行化他。因此每一個時代他有每一個時代的講法,每一個時代有每一個時代的理解,修學所得的受用,種種不相同。佛所講的,可以說字字句句是原理原則,這個原理原則的確是超越時空、超越時間。三千年前讀這個經,聽《金剛經》得利益,能夠開悟,能夠證果。三千年後今天,我們讀這個經,也得利益,也能夠開悟,也能夠證果。這是不假,諸位從前面一直聽下來,我講這個話,你們會點頭,會有信心。我們今天為什麼不開悟,為什麼不證果?過失在自己這一邊,這個經典裡面沒有過失。我們沒有透徹的理解,沒有依教奉行。如果真的透徹理解,依教奉行,哪有不開悟的道理?《金剛經》所講的果報,就是《華嚴經》上所講的法身大士,不是普通的果位。離四相、離四見,就是法身菩薩。宗門裡面講明心見性,就是這個位次。這叫做圓音,圓滿之音。
「圓人說法,無法不圓。」這個在佛門當中,可以說許多同修都聽說過,都聽到這個說法。圓教根性的菩薩,圓教根性的大德,我們稱他作圓人,圓教根性之人。他圓在什麼地方?我們為什麼不圓?這個問題,如果是在平常提出來,確實很難體會;在《金剛經》這一段經文提出來,就不難理解了。這個意思,前面講過太多了。這個人於一切世出世間法,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他就圓,他的見解、知見就圓。不但見解知見圓了,他的生活習慣也圓了,沒有一樣不圓滿,這叫圓人。我們為什麼不圓?我們有分別、有執著、有妄想,所以就不圓;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就圓。唯有圓人,對於這些甚深大乘的經義,他才能夠通達明瞭。因為佛是圓音說法,他能夠通達明瞭。假如還夾雜著妄想分別執著,這種圓教經論裡面的真實義他就沒有辦法體會。佛法不僅是講弘揚,講經說法乃至於修行,這都是關鍵。
因此,佛菩薩教導我們,佛法的修學要從哪裡開始?要從斷煩惱開始,四弘誓願就給我們指出一條明路。首先勸你發心,《金剛經》上也離不開這個原則。諸位要是細細去觀察,所有一切大乘經教都在它這個架構之中,決定沒有違背。《金剛經》一開端就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頭一個教你發心!這是什麼心?眾生無邊誓願度。心是發了,發了大菩提心,要普度一切眾生,從哪裡做起?從破四相做起。破四相是什麼?煩惱無盡誓願斷。為什麼要斷煩惱、要破四相?成就你圓頓的根性。四相一破,你的知見就圓,佛所說的一乘深教,你才能夠體會,才能夠領略。發心好像是容易,斷煩惱可就難了,妄想分別執著知道是應當要放下,偏偏就放不下。可是要曉得,放不下,剛才講了,不但在行門上有障礙,解門上都有障礙。經教的意思你看不到,古人講解得再透徹,再明白,你也聽不懂,你也一樣不得受用。原因在哪裡?煩惱沒斷,你沒有真正能放下,關鍵在此地。四相四見破了,再學法門。法門無量誓願學,是擺在第三個階段。我們現在所犯的毛病,煩惱不斷就學法門,結果是什麼?結果是底下一句:「邪人遇正法,正法亦成邪。」什麼叫邪人?煩惱沒斷的人就是邪人,這個我們自己要承認,我們現在妄想分別執著很多,我們是什麼人?我們是邪人。開經偈上說「願解如來真實義」,誰能解如來真實義?圓人;邪人是不會解如來真實義的。這個很要緊很要緊!
《金剛經》我們這一次研究討論,是採取
邪人遇正法,正法亦成邪。我們可以以清涼大師兩句話來說明。清涼在《華嚴經疏鈔》裡面,解釋《大方廣佛華嚴經》的經題,有兩句話。他說︰「有解無行,增長邪見。」行是什麼?行是斷煩惱。煩惱沒有斷,就學法門,那個結果是增長邪見,豈不是正法亦成邪嗎?另外一句跟這個相反的,有行無解,但是諸位要記住,這個行是一般大小乘的法門,不是淨土法門。淨土法門另外的,不能算在這裡面,那是個特別法門。「有行無解,增長無明。」這就是說明,佛法的修學必須要解行相應,行門與解門相輔相成才能夠得利益。要說到有行無解能成就的,除了淨宗念佛這個法門之外,再也找不到第二個法門。所以淨土宗稱為特別法門,你不解也沒有關係,就是老實念,成敗的關鍵在老實。
「所以大乘經中教導學人,以親近善知識為要圖。」要圖,用現在的話說,最重要的條件。一定要親近善知識,換句話說,一定要親近有修有證之人。在現在末法時期,證果的人已經見不到了。不得已而求其次,一定要找真正有修行的人,跟著他修學這才不會錯。善知識的標準,我們末後這一句,可以做為一個準則,那就是開正知見。什麼叫善知識?他的知見純正,也能幫助我們開正知正見。這樣的標準,才可以稱之為善知識。正知見,正的標準,一定要與經典相應,經典是最重要的一個依據;如果他所說的,他所教的,與經典上的理論、方法相違背,我們就不能夠接受,就不能夠跟他學,這是其一。其二,他雖然所依據的,確確實實是佛法的經典,這《大藏經》上有的;他的解釋與經義有偏差,不相應,我們也不能跟他學。那就是前面講,邪人遇正法,正法亦成邪,這不是善知識。其三,他所依據的是正法,是佛的經典,講得也沒錯,與我們自己根性不相應,我們也不能學他的。那個經沒錯,意思也沒錯,方法、理論都正確,我做不到。想想這一生當中,修學那個法門沒指望,這也不能跟他學。所以親近一個善知識,這相當不容易!
古人常講,這個事情可遇不可求。但是,佛、祖師大德都是這麼教導我們,必須要親近善知識。善知識又可遇不可求,怎麼辦法?我們還有什麼指望?在這種狀況之下,可以說這是絕大多數人的狀況,我們只有一條路可以選擇:找古人。今人善知識我們找不到,找古人。找古人為善知識,為指導的老師,過去的例子很多。在我們中國,第一個以古人為善知識的是孟子,這是儒家的。孟子找誰做老師?找孔老夫子。但是孔老夫子那個時候過世了,不在世了,夫子的著作還流傳在世間,他就專門讀孔老夫子的書。讀不懂,有疑問,請教孔子的學生,請教他的弟子,專學孔子,他學成了,比孔老夫子的弟子成就還要高。我們問:為什麼他有成就?為什麼夫子親自指導的學生不如孟子?這個道理很簡單,孟夫子真做,孔子教他怎麼做,他真做。孔老夫子的學生,雖然經過親自指導的,他不做,他不肯認真學習,這就不如孟子。真做!
你學《金剛經》,我在前面跟諸位說過,不但我們要趕上古人,我們應當要超過古大德,你得有這個志氣。怎樣才能超過?真幹,真幹就超過。以《金剛經》上講的理論、方法,認真去做,這叫修行證果。修行證果,就在這一生當中圓滿。修行證果就在我們自己日常生活之中。《金剛經》上所講的不是別的,就是日常生活。釋迦牟尼佛一開端所表演的,入舍衛大城,著衣持缽去乞食,這是日常生活。整個《金剛經》上所說的,就是如來果地上的生活。你要是學會,你就成佛了。你過的是什麼生活?釋迦牟尼佛的生活,一切諸佛如來的生活,這叫證果。我們每天穿衣,佛也穿衣;我們每天吃飯,佛也吃飯,最平常的日常生活,佛跟我們不一樣的地方在哪裡?我們具足四相四見,佛是沒有四相四見,不一樣就在此地。離開四相四見,宇宙人生真相大白,你完全明瞭,一點都不迷惑了,這種生活就是佛菩薩的生活。佛菩薩的生活充滿真善美慧,他的生活真的是美好,跟西方極樂世界所講的極樂無二無別。所以佛菩薩過的是極樂的生活,我們過的是極苦的生活,一樣的生活,我們不會轉變。這個經上就是把這個道理方法教給我們,怎樣去轉變。生活一轉變,境界就轉變,從凡夫轉變成佛菩薩。佛菩薩是人做的,不是天生的。這是講親近善知識非常重要。
在我們佛門裡面,以
廣學多聞,這個話沒錯,絕對不是對初學人說的,初學的人要是走這個路子就壞了。所以清涼大師講「增長邪見」,這個話說得一點都不過分。初學的人沒有定功,沒有智慧,沒有能力辨別邪正是非。聽一個人說法,他走一條路子;聽兩個人說法,他就亂了,他就兩個想法;聽三個人說法,他就三個想法;再聽多了,他那個腦子裡亂七八糟,一團漿糊,那沒救了,這是我們不可以不知道的。今天這個世間道場多,修學的人多,為什麼一個成就的都看不到?錯就錯在這裡。所以現在道場跟中國古時候道場不一樣,如果諸位細細去考察一下,中國古代的道場,它有道風,它有學風。一個道場無論修學的人多少,多也好,少也好,決定是一個法門,決定是依據一個理論,所以它有宗派。賢首宗的決定是依《華嚴經》,不會去依其他的經典,決定是修法界觀,所以他所學的、他所修的,是一門深入,他能成就。喜歡學《華嚴》的,到他家去,《華嚴》是專科大學。喜歡修《法華》的,你不能來,他會介紹你到天台山去,那個地方是法華宗。我們在古德《語錄》裡面可以看到,祖師接觸學人,談談話之後就指點他,你的緣不在我這裡,你到某個地方去,給他介紹去。他去果然三年五載就成就,這個我們在《語錄》裡面看得很多。原因在哪裡?你的興趣,你的愛好,跟我這一門不相應。我知道哪些法師修學這個法門,給你介紹過去,所以有成就。今天我們不能成就,就是道場裡面都是大雜燴,端出來的菜是大拼盤,什麼都不是,他怎麼會有成就!我們的虧吃在這個地方。
晚近,我們在台灣看到的,只有台中蓮社,
我過去在香港講經,大嶼山的聖一法師來聽過幾次,這是一位善知識。我那一年去講《楞嚴經》,《楞嚴經》的教義,禪宗涉獵很多。聖一法師是參禪的,他那個道場是禪宗道場,真修!一般禪宗道場,看到寺廟招牌是禪寺,那裡面沒有人參禪。他那個裡面,每天有四十多人在禪堂裡面坐香,非常難得,是一個真正的好法師,好道場。他聽我講《楞嚴》,聽了幾次,勸導他的信徒,當然都是香港的一些在家信徒,勸他們聽我講經。我講經這麼多年來,法師勸他的信徒來聽我講經,只有這麼一次,只有這麼一個人。其他的法師聽到,都勸他的信徒不要去:「淨空法師講經,也不是講得怎麼好,也是胡說八道,不要去!」聖一法師勸他的信徒來聽我講經,他的信徒來告訴我,他師父介紹的,來聽我講經。很難得!我對於聖一法師非常尊重。
有一次他邀請我到大嶼山去參觀,去看看他那個道場。他招待我之後,請我到禪堂裡面講開示。我不能講念佛法門,人家參禪幾十年了,我說參禪有什麼毛病,念佛好,那不是把人家都破壞了嗎?我到禪堂裡面,我選擇《六祖壇經》裡面一段,跟他們講開示。讚歎聖一法師,讚歎道場,讚歎他們的同修,讚歎他們的法門,這就對了。必須要把自己所修所學的統統擺在一邊,成就他的道場,為他們的老師做證明,你們走的這個路子好。他那邊的同修私下來問我:「法師!禪既然這麼好,你為什麼不參禪,跑去念佛?」我就告訴他:「我的根機不如你們,你們是上上根,我是下下根。」這是我們中國自古以來,法師與法師,道場與道場,禮貌!這個要懂。所謂是「寧動千江水,不動道人心。」人家已經修行那麼多年,值得讚歎!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只要一門深入,都有成就,這要懂禮貌。
我在新加坡,演培法師跟我很熟,有一次也是邀請我到他的道場,要我給他的信徒講開示。演培法師是近代修學法相唯識很有心得的人,他修的是彌勒淨土,將來希望生兜率內院的。他請我去講開示,我只好選擇《華嚴經》末後五十三參,善財參訪彌勒菩薩那一段,來讚歎他。鼓勵他們道場的信徒,要遵守演培法師的教導,一門深入,這才能有成就。我決定不能讚歎彌陀淨土好,那成什麼話!那就大錯特錯了。這是佛門的禮節,過去
所以古時候的道場,每一個道場都有他的學風、道風。這個道場跟那個道場的學風、道風決定不一樣。譬如兩個都是念佛道場,都是依據《阿彌陀經》,兩個地方念佛決定不相同。這個道場依據《阿彌陀經》,依據蓮池大師《疏鈔》的;那個道場是依據《阿彌陀經》,蕅益大師《要解》的,兩個講解的就有出入,大同小異,不完全一樣。兩個道場念佛可能也不一樣,這個地方念佛的速度可能比較慢一點,那裡可以念得快一點,不一樣!兩邊合不起來;合起來,念習慣的人,念得慢的人突然念快了,他不習慣,他起煩惱。念得快的人,你叫他低一點、拉慢,他也不習慣。每一個道場道風跟學風都不一樣,那叫做道場。但是現在我們見不到了,只好各人學各人的。所以要想成就,一門深入,除一門深入,沒有第二個方法。所謂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是同一個原理,同一個原則,就是一門深入,這個就是正知正見。《金剛經》上說的話非常好,一不定一,多不定多,正不定正,邪也不定邪,無有定法可說,但是決定要契機契理,就會有成就,所以法門無量無邊。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經文,約我見明離亦離,這個經義愈來愈深了。
經【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
《金剛經》上,文字看起來都不難,沒有什麼生字,都認識。可是它的意思不好懂,往往我們看到這個經文,佛跟須菩提尊者一問一答,不曉得他們說的是什麼意思,莫知所云,意思的確是很深。讀了這些註解,稍稍能夠體會到一些。你愈往裡面去想,愈發現它的深廣不可思議。我們看註解:
【此節經義極深。當知開經以來,屢言我人四相不可有。恐凡夫因佛如是反覆申說,遂執為我見等真實是有。此見橫梗於心,正是我見。豈非反加其縳耶。】
經義的深,深在什麼地方?我們看不出來,我們也無法體會。
四相四見,佛說得再多,但是要曉得,那只是幻相而已,決定不是事實。不但是清淨心中、真心本性裡面沒有,即使是現前的境界也沒有。要是說自性當中無有此物,我們聽到了也許還點頭,可能是沒有。要是說眼前這個境界都沒有,我們就大惑而不解了。明明擺在眼前,怎麼說沒有?經文前面講過,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說三心不可得,就是講四見不可得。這是心裡面產生的見解,三心不可得,你就要知道四見是假的,不是真的,根本就不存在,而是你以為它存在。四見是能生,四相是所生,而這些現相怎麼說呢?前面我們剛剛讀過沒多久,諸法空相。這些法相,十法界依正莊嚴,它的真相是什麼?真相是剎那業果相續之相。我們所能夠感受的這個相,是剎那生滅的相續現相,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所以十法界依正莊嚴的現相,也了不可得。《楞嚴經》上所講的:「當處出生,當處滅盡。」《金剛經》到最後給我們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一切有為法,前面講過。《講義》二百四十面,我們這個本子的二百四十面,一切有為法,就是這個表解裡面所列的,一切法。哪些是有為?法相宗把一切法分為五大類,前面四類是有為法。第一類心法,我們講八識,這是有為法,心所有法、色法、不相應行法,總共有九十四類,都是夢幻泡影。夢幻泡影是說明它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它是假的不是真的,心法、色法都是假的。《金剛經》後面講「如露亦如電」,那是比喻它存在時間短暫;換句話說,根本就不是真的存在。那個閃電之光,一剎那就完了。前面我們曾經報告過,它存在之短,不是像閃電那麼長的時間,沒那麼長的時間。佛在《仁王經》裡面告訴我們: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這個已經是很短很短了,我們已經無法想像。而實際上呢?佛這個說法是方便說,不是真實說。真實說,一剎那不止九百生滅,億萬生滅,那是真相。我們看到的是億萬生滅的相續相,一剎那當中所看到的是相續相。所以,四見跟四相都不存在;佛為什麼要說?前面經文說「凡夫之人貪著其事」,那佛就不能不說了。因為你貪著其事,佛才說;佛雖說,你要曉得,佛所說的全是虛妄不實的,決定不要把它坐實了。這個地方這一段意思,就怕凡夫把佛所講的坐實,這就變成我見;本來沒有我見的,現在是增長我見。這就是錯解如來所說義,不是願解如來真實義。錯解如來真實義,反而被佛法束縛了。
【此經於一切法,屢說即非、是名。】
即非、是名,在《金剛經》上我們看到太多太多了。
【以明相有性空之義】
這個相有,是幻有,不是真有,這一定要搞清楚。
【意在令人觀照本空,頓得解脫。利根者,自能聞一知十。悟知我見等,亦復相有性空。】
經上佛這個說法,這種方式,我們一般人講,這是經上說的,善巧方便,佛的言語善巧方便。實在說,佛這種說法就是圓音說法的方式,他一句話裡頭,性相、理事、因果都圓滿包括在其中。譬如我們講四見,「我見者,即非我見,是名我見。」這個說法就是善巧,這個說法就是圓滿。你要真懂得了,世出世間一切法,都可以用這個句子去念,你一念就覺悟了,就不迷了。為什麼不迷?這個句子一念就曉得,相有是假有,性空是真空,假有也叫妙有,妙有跟真空是一不是二,這就是宇宙人生事實的真相。明瞭這個事實真相,就叫開悟。明瞭事實真相,你的生活就是佛菩薩的生活,你會過得很自在、很幸福、很美滿,馬上就得受用。要用我們通俗的話來說,你的生活充滿了真善美慧、智慧。無論你現在的生活是富有,或者是清寒,都是真善美慧。為什麼?相是假有,你不會在意,你不會去分別執著,你不會去計較,所以你的生活永遠是知足的,永遠是常樂的。
在我們中國古代,我們在書裡面讀到,孔夫子的學生顏回非常的清寒,物質生活很缺乏。吃飯連個飯碗都沒有,喝水連個杯子都沒有。孔老夫子對他的讚歎,「回也不改其樂」,他的生活非常快樂,沒有人能跟他相比。他樂的是什麼?宇宙人生真相真的覺悟了,真的明瞭了。所以他富貴,他能夠安樂在富貴裡面;貧賤,他安樂在貧賤裡面,貧富對他已經沒有影響了,那個樂叫真樂,那才是真正的幸福,所以他過的是智慧的生活。我們今天沒有智慧,過的是煩惱的生活。不但貧賤你煩惱,富貴也煩惱,你說這個冤枉不冤枉!衣食住行樣樣都不缺乏,一天到晚生煩惱,這就是過的六道凡夫的生活,人家過的是佛菩薩的生活。
佛說這些話,真正是大慈大悲,慈悲到了極處。字字句句提醒我們,字字句句幫助我們覺悟,幫助我們回頭。所以他說話的用意,就叫我們觀照本空。不但性體本空,所有一切現相也是本空。入這個境界,你就得解脫了。現在人念解脫也行,解什麼?把那個結解開。過去我看到台灣電影的招牌,有個電影叫「心有千千結」。解什麼?你把那個結解開了,這個對煩惱講的。你的煩惱,你的妄想分別執著都沒有了,解是解這個。脫是脫什麼?脫生死輪迴之苦。你的憂慮苦惱統統沒有了,這是解脫。這樣的生活,就是佛與大菩薩的生活。無論你現在是什麼身分,你現在過的是什麼日子,統統解脫了,都能夠回歸到諸佛如來的生活。《金剛經》講的這些原理原則、方法,應用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給諸位說,就是《華嚴經》上的五十三參。五十三參是五十三位法身大士,他們給我們表演,示現給我們看的,就是現前社會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他們沒有改變他的身分,沒有改變他的行業,做工的一樣還作工,上班的一樣天天上班,做生意的天天還做他的生意,他們都過的解脫的生活,都是法身大士,都是諸佛如來。佛教導我們的,就是把我們從凡夫生活如何改變成諸佛如來的生活,這是佛法。所以《金剛經》講完之後,有很多人問我,還講什麼經?最理想的是講五十三參。也就是說,怎樣把《金剛經》的理論,應用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讓我們真正得到受用,五十三參是表演,做出樣子來給我們看,有理論、有方法,還帶表演,讓我們在這裡面如何來學習,則得到佛法真正的受用,也就是轉凡成聖,轉煩惱成菩提,這個不是一句口號,是事實。頓得解脫,頓是快,馬上就得到了。
利根者,自能聞一知十。我們佛門常講,一聞千悟。「悟知我見等,亦復相有性空。」不僅是前面四相,四相是講所有一切現相,現相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四見,見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四見也是相有性空。四見之相,跟四相的相不一樣。四相的相,是眼睛可以看得到的。四見之相,是我們六根接觸不到的,在佛法裡面講,這個色叫無表色,表是表示,它沒有表示的,可是它還是有個相。
【今曰,佛說我見等。其偏執於有相邊,未能通達我人等等之見,亦為本空。故曰:不解如來所說義。】
我們從這一句裡面,去體會到開經偈裡面講的「願解如來真實義」。如來的真實義沒有別的,就是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所有一切現象,都不是實在的;既不是實在的,你又何必去執著?你又何必去分別?分別跟執著都是妄想,都是錯誤的,大錯特錯!如果你離開一切分別執著,你現前的生活,剛才講了,無論是什麼樣方式的生活,都是一真法界,都是大圓滿,都是真實的解脫。如果有分別執著,也是頓得,這個時間太快了,不只一剎那,剛才講了,一剎那的億萬分之一,它就轉變了,變成十法界。十法界從哪兒來的?從分別來的,稍稍有一念分別,就把一真變成十法界;稍稍有一點執著,就又把十法界變成六道輪迴。六道輪迴是執著來的;離開執著,六道輪迴沒有了;離開分別,十法界沒有了。這是《華嚴經》上說的,「一切眾生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有妄想分別,就有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從哪來的?從分別來的;有執著,就有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你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不了解事實真相,不了解一切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你真正了解,真正明白,馬上放下了。這一放下,就入一真法界,不但超越六道輪迴,超越十法界。所以《金剛經》實在是好,它的確是整個佛法在理論修學上,重要的綱領、重要的原則,任何一個法門,任何一個宗派,在理論方法上決定不能夠違背《金剛經》。我們念佛也是如此,念佛法門如果依照這個理論方法來修行,你念佛是理念,你得的是理一心不亂,你將來往生是實報莊嚴土,那個成就實在是不可思議!
這一段經文,「佛說我見等」,就是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金剛經》上有些句子,是如來說的,這個地方是佛說的。佛說跟如來說意思不一樣,凡是如來說,都是從體性那一邊講的,著重在體性上;佛說,是偏重在現相上,它有這個意思。這樣的說法,都是圓音說法,都是善巧方便。我們要懂得這個意思,才知道《金剛經》裡面說話,不是一會兒說佛,一會兒說如來。這種講法是,未能通達我人等等之見亦為本空。這個意思比前半部的意思深;前半部是講四相,四相是虛妄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意思比這個地方要淺,在唯識講,相分,相分是見分變現的。如果從唯識來說,唯識家他們對宇宙人生的看法:相是假的,見是真的,「唯識」,唯獨是識,識是能變。識就是見分,就是此地所講的四見,能變,相是所變,所變是假的,能變是真的。《金剛經》這個話,對他們講就最好了,「你認為能變的是真的。能變還是假的!識還是假的,還不是真的。」這個意思就說到這個地方。所以後半部唯深無淺,它這個教義深。
見也是空的,前面我們曾經跟諸位報告過。以相宗的講法,宇宙人生的現象是「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這是相宗的講法。無明就是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不明瞭,也就是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所講的「不覺心動」。在這裡我們要細心去體會,覺心是不動的,覺悟了,覺心是不動;心動了,就不覺。不覺心動,那就叫無明。「一念不覺而有無明」,什麼叫無明?心動了就是無明。可見得,明是不動的,心是清淨的。佛經上常常用水來做比喻,水在不動的時候是平的,水平像一面鏡子一樣,照外面東西照得很清楚,那叫明。可是水一動,動就起波浪,起波浪照外面東西就不明,就照不清楚。所以心動了就是無明,明就失掉了,失掉之後,境界就起了變化。在明的時候,那個境界叫一真。我們用水做比喻,大家好懂。水在水平的時候、很乾淨的時候,像一面鏡子照外面的境界清清楚楚。可是水一動,也能照,把那個境界破壞了,它有波浪,於是真正的相貌見不到,你所見的是斷片的,是連續的、斷片的,不是真實的相狀,這就是起了變化,這變化叫三細相。三細相,第一個是業相,第二個是轉相,第三個是境界相。轉相也叫做見分,境界相也叫做相分。
我們今天講這個,現在科學裡面講的,把一切現相分成兩大類:一個物質,一個精神;在佛法裡面也分為兩大類:一個是色,一個是心。色法就是現代人講的物質,心法就是現代人講的精神,分成這兩大類。這兩大類從哪裡來的?都是從無明來的,都是從業相來的。「無明不覺生三細」,業相,業就是動,業是造作,是個動相,從業相裡面變現出來的精神,這是見分。八識,心法、心所法為什麼列在有為法?有為就是動的,就是業相變現出來的,它是動的。從見分,就是從精神變現出物質。物從哪裡來的?物從精神上變出來的。因此,心跟物,佛法裡面講色跟心,同一個根源,不是兩個根源,同一個根源。在唯識四分裡面講,自證分,同一個自證分。物質跟精神是同一個根源,因此色跟心可以轉變;換句話說,精神能變成物質,物質可以變成精神,兩個可以互相轉變。現在科學家還沒有能達到這個境界。現在科學的轉變,是物跟能的轉變,物質可以變成能量,能量可以變成物質。能量能變成物質,現在在理論上沒有問題了,怎麼個變法不曉得,還不會變。如果能量有辦法變成物質,我們在物質生活上一切的困難都解決了。
西方極樂世界會變,他們想吃東西,東西馬上就變在面前,那是什麼變的?能量變的。能量變成物質,你就受用;不要了,再化成能量,就全部都沒有了,也不要去收拾。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每一個人家裡頭乾乾淨淨的,什麼家事都沒有,麻煩!需要的時候,一切都變現出來,你就受用了;不需要的時候,全部就沒有了。他們那個世界的科學,比我們進步。我們現在只知道物質可以變成能量,原子彈的禍害就是這個變出來的,把物質變成能量,但是不曉得如何能把能量再變成物質。西方世界有,我們經典上看到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如何能夠把它恢復到心的能量,就是精神跟物質的轉變,那就變成佛與大菩薩的境界,這就是更進一步,更提升一層。此地說的是,凡夫之人不曉得「見也是空的」,實在講這是相當高明,連唯識學家都不知道,還堅固執著識是真的,是能變,相是所變,不曉得能所皆空。在《金剛經》上,三心就是能變,萬法是所變,三心不可得,萬法也不可得。萬法不可得是空相,三心不可得也是空相,都恢復到性空。
【古德有請師解縛者】
這是我們在《禪宗語錄》裡面看到的公案。「縛」就是煩惱,煩惱像繩索一樣,把這個人綑到動彈不得,這很苦惱。請師父替他解煩惱,解束縛。
【師曰:誰縛汝?】
反過來問他一句,叫他在這裡面去反省、去觀照。果然他明白了,這個問題就解決了。我們讀到這個地方,就想到慧可,這是禪宗二祖,慧可當時就遭遇到這個麻煩。他出家修行,成天心不安,心裡面有疑惑、有憂慮,心不安。聽說達摩是從印度來的高僧,在少林寺每天在那裡面壁打坐,他去找他,找到達摩祖師。那個時候是冬天下雪,他在門口站著,那個雪淹到膝蓋,你就曉得他站多久。達摩祖師理都不理會他,到最後他看到達摩還是不理,他自己拿刀把自己手臂割斷一隻,用這隻手臂去供養達摩祖師。達摩祖師才開口講話,你何苦來?你到底為什麼?這是看到他是真誠心來求教。就問他,你到底為了什麼?他就說「我心不安」,求達摩大師給他安心。達摩祖師伸手,他說:「你把心拿來,我替你安。」我們現在看到有很多達摩的塑像,一隻手伸出,就是這個意思。那就是對慧可的,「你把心拿來,我替你安。」慧可也實實在在了不起,從他這一句話的指引,迴光返照。許久之後,他說了一句話,他說:「我覓心了不可得,我找不到心在哪裡。」比《楞嚴經》上阿難尊者高明多了。《楞嚴經》上,釋迦牟尼佛講:「心在哪裡?你找出來。」他到處亂找,找不到,找了七處,也算很聰明。我們要是找,找不到七處,他還找到七處。慧可比阿難高明多了,所以阿難在楞嚴會上沒有開悟。慧可在達摩祖師這一句話底下明白了,「我覓心了不可得」。達摩祖師第二句話就說:「我與汝安心竟」,我把你的心安好了。他就恍然大悟。他悟的是什麼?心境都了不可得,就是《金剛經》上說的;什麼問題都沒有了,當下就解脫,當下就自在。達摩到中國來就度了這麼一個人,這禪宗第二代的祖師。祖師是怎麼傳的?就是真正明瞭身心世界了不可得,全是假的,不會再把這個事情放在心上。再放在心上,你就又迷了,就又退回到凡夫位上去了。所以這個經,確確實實是幫助你徹悟的圓頓大法。《金剛經》薄薄的一小本,五千八百多個字,很小的一份東西,真的是一切諸佛傳法的精要。此地引用這個,跟慧可這個意思非常非常接近。「此節經文,正明斯義」,這一段的經文,意思也是如此。
【性體空寂,本無有縛。】
本來沒有煩惱、沒有分別、沒有知見,有知有見就錯了,本無知見。我們想到世尊在《楞嚴經》上,給富樓那尊者所說的,富樓那尊者提了個問題,也是我們大家的問題:無明從哪裡來的?為什麼會有無明?佛給他講了兩句話,把這個問題解決了,「知見立知,是無明本。」這就說明,自性清淨心裡面沒有知見。般若無知,什麼是般若?般若是無知。你有知,你有見,那就是無明,這就是無明的根本。我們現在天天求知,糟糕不糟糕?本來無知,還得去求知,這就壞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經說法,給你講的什麼?無知。《金剛經》是般若的綱要,還有比這個更簡單的、更扼要的,《心經》。可以說《金剛經》是《心經》的註解,六百卷《大般若經》是《金剛經》的註解。最精彩、最簡單的是《心經》,《心經》到最後的結論是「無智亦無得」。你要真正體會到無智無得,你就是法身大士,你就是《金剛經》上所講的諸佛如來。諸佛如來所證得的是什麼?無智亦無得。無智就是無四見;無得是無四相,這才是事實真相。法身大士不礙世間一切法,《華嚴經》上五十三參,那五十三位善知識表演的,就是我們現實的社會,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他們生活、他們工作都很認真,都很努力,並沒有把世間事情破壞了。可是他們的心情,都是無智亦無得。他們是以無智無得的心生活,無智無得的心工作,所以只有真善美慧,決定沒有煩惱,沒有憂慮,沒有牽掛,確實得大自在,得的是大圓滿。這是佛菩薩的生活,跟我們凡夫不一樣的地方。
所以要曉得,本來空,見相都空。現在是不是有?沒有。本來是空,現在還是空。如果是有,是你自以為有,你看錯了,你解錯了,是你以為有,不是真有。事實的真相,因為本來空,所以佛教給我們「應無所住」。住是什麼?住是把它放在心上,住是這個意思,就是分別執著。不可以住,它是空的,見相都是空的,你怎麼可以執著?你怎麼可以把它放在心上?所以你的心要清淨,心沒有一物,本來無一物。但是業果不空,因果不空,所以教你「而生其心」。佛菩薩跟我們在一塊,還是一樣要穿衣,一樣要吃飯,一樣要工作,因果不空,所以要生心。生心無住、無住生心,這就是法身大士,這就是諸佛如來,我們學佛就是學這個。
我們念佛的人,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不放在心上,「應無所住」;一句阿彌陀佛常常存在心裡,「而生其心」。哪有不往生的道理?決定往生。佛教給我們轉變,這是說明了,相不會滅的,這個諸位要曉得,相決定沒有斷滅的,相會轉變,會變,那麼你生心就重要了。我們念佛,這個心是最殊勝的心。相宗告訴我們:這一切現相,「唯心所現」,現相是心,心是體,有體一定有相,一定有作用,心能現相;「唯識所變」,現的相,相它會變化,為什麼會變化?識變的,識就是分別、就是執著,唯識所變。佛在經上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從心想生就是唯識所變,識就是心想,心想就是識的作用。我們想佛就變佛,這把道理說清楚了,想菩薩就變菩薩,想什麼就變什麼。變得很快,剛才講了,一剎那當中億萬分之一,那個速度快得不得了。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我們想佛,變成佛了,可惜變的時間太短了,第二念又回來了,不能保持著常常想佛,常常想佛,佛境界就現前了。我們一念佛的時候,佛境界其實是現前了,時間太短,我們還沒有覺察到,第二念就又回來了。事實真相如此,我們要明白。你把這個理搞通了,方法明白了,境界也清楚了,你才曉得念佛的功德第一殊勝。
西方極樂世界,剛才一個同修來問我,自性彌陀怎麼講?西方世界、阿彌陀佛都是自性變現的,離開自性無有一法可得。不但十法界依正莊嚴是自性變現的,一真法界也是自性變現的。彌陀是自性,試問問,哪一法不是自性?這個花瓶插的花,自性花瓶,無有一樣不是自性。你懂得自性,就覺悟了,知道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心跟法是一不是二,你對於往生淨土就不會懷疑了。對於西方極樂世界,知道我決定得生,為什麼我決定得生?都是自性變現的。理上明瞭通達了,所有一切疑惑都沒有了;事上要叫它變現出來,那就看我們自己念佛的功夫。我們那個念是能變,境界是所變。可是你念佛想變佛境界,就要把其他九法界的那個念頭斷掉,這個佛境界才很快現前。又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又要貪圖這個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享受,那就不行了。因為你變得太複雜,變得太亂,所以變出來那個境界,什麼都不是。毛病發生在此地,這是要搞清楚,要搞明白的。所以錯誤的見解決定不能有,末後這個總結,意思就在此地。「且曰佛亦如是說,豈非作繭自縛。」如果說佛也是這樣說,你是斷章取義,並沒有把佛講的話真正明瞭,你沒有真搞清楚。佛在《金剛經》上也講四見,也講四相,你就以為四相四見是真實的,這個錯了。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金剛經-第109集請掀開經本二百五十五頁,請看經文,大字的是經文:
經【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這一段經文是須菩提說的,解釋前面所講所以然的道理。我們看註解,翻過來看註解。經文看起來好像是很簡單,很容易懂,而實際上他的含義很深很廣。
【是名,約相,約緣起說。即非,約性,約性空義說。】
「約」,古人用這個字,就像現在我們所講的「就是」,就是這個意思。就是從相上講,就是從緣起上講。但是「約」比我們講「就是」,那個意思還深、還圓滿。相是現相,前面說過很多,現相不是實在的,但是不能說它沒有,它有;有,不是實在的有,也就是不是存在的有,佛法叫它做假有、妙有、幻有。有這麼多名詞,我們從這裡面去體會。佛法說真、說妄、說有、說無,它有一個界定,就是有個定義。凡是會變的,凡是會動的,都是假的,都是虛而不實的。凡是永恆不變的,那是真的,那個才叫有。本性空寂,它永遠不變,雖然現相,體性還是不變,佛法稱它為真實的,稱它為有。現相是剎那生滅相續的現相,所以它不是真有。這是說明「是名、即非」。
【我人等見,皆為緣起之幻相。】
說一切現相,這些物質的現象,是生滅相續的相,我們能夠體會得到。這地方講更深一層的意思,這是講到心理的現象,不是外面物質現象。經上講的四相,是物質的現象,物理的現象。四見是心理的現象;換句話說,這是心理的作用,我們講心理的作用。作用它現相,它不是沒有相,確確實實它也現相,那麼這個相也不是真的。如果我們用相宗的講法,這就很容易懂。法相唯識宗跟我們講八識五十一心所,這都是講的心理。八識,阿賴耶識是心之本體,是心之體,前七識跟五十一心所,用現代的話說是心理作用,心理起用。經上告訴我們,心心所都有四分,四分就是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阿賴耶識也有這四分。我們明白這個四分,就曉得心理起作用有相,它有見分,它有相分,它有相,所以它還是緣起的。
怎麼緣起的?要講最初的因緣,是「一念不覺,而有無明。」那個一念不覺,就是緣起。所以阿賴耶也是緣起。因此,法相宗將八識五十一心所,都放在有為法上。有為法就是有生滅;換句話說,有為法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心法、心所法、色法;色法是我們今天講的物質,《金剛經》上講的四相,這是物質;還有心不相應行法,這個也確實有這些事情,當然也是假的。「心不相應行法」,我們現代的名詞,叫它做抽象的概念,確實有這個事情,它既不是心法,也不是色法,它是從心法跟色法裡頭變現出來的,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譬如二十四個不相應裡面,第一個是「得」,得失。得失,單單講得失,它不是心法,心裡頭沒有得失,也不是色法,色裡頭也沒有得失。得失是什麼?妄想、妄念。譬如我今天得到錢了,我得到這個錢了,單單講得,「我得到了」,這是心法,我以為得到了;錢是所得的,是色法。這個能得、所得離開,單單講「得」,這個得是既非色法亦非心法,所以這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同樣的道理,我們今天講時間、講空間,時間、空間也是個抽象的概念,不是事實,它既不是心法,它也不是色法。所以這一類的東西,叫做不相應行法,也是緣生的,都是假的,這是我們必須要搞清楚。凡是假的,就要從心裡面把它捨掉,怎麼叫從心裡捨掉?不要去分別,不要去執著,不要去計較,不要把它放在心上,假的!你把這些東西執著以為是實有,那就苦了,你就會生煩惱。所以應該要捨的,要放下的,一定要捨,一定要放下,道理在此地。
哪些是真實的?真實的我們才要。真如本性是真實的。佛法的修學,特別是在大乘法裡;小乘法是一個階段,沒有達到目的;大乘法無論哪一個宗派,無論哪一個法門,它最後的目標都是明心見性。每一個宗派裡面,所說的名詞術語不相同,但是它的境界、目標完全是相同的,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我們學佛求的是什麼?求的就是明心見性。心性才是真正的自己,所有一切萬事萬法、虛空法界,都是心性緣起變現出來的,那個才叫真正的能變,根本的能變,要找到這個。找到這個之後,我們就得大自在了。十法界依正莊嚴,想怎麼變就怎麼變,你說這個多自在!這才叫真正解決問題。禪宗裡面講「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那才是自己的本人。學佛沒有別的,是把真正的自己找到,找到這個,在佛法裡面就叫做成佛,就叫做證得無上菩提,就這麼一回事情。這是說明,見相都是緣起的幻相,都不是真實的。
【此佛說我見之真實義】
佛在這個經上,屢次的講到四相四見,真正的意思在此地。所以我們不能夠誤會,不能夠錯解,執著真的有四見,那就錯了。
【我見是無明本】
底下說「知見立知,是無明本」,這句話是出在《楞嚴經》上。
【為成凡之由】
六道凡夫,凡夫是迷惑顛倒,造業受難,這是凡夫。為什麼會變成凡夫?就是凡夫執著有我見。諸位要曉得,只要執著有我見,四見就全了;與我見相對的,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這就是說明,只要有我見,他就有無量無邊的妄想,妄想從這兒生的。既有妄想,必定就有分別執著,從分別執著裡面就變出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就搞六道輪迴。六道輪迴是這麼來的,它的根本就是從我見來的。佛在此地說了這麼多,真正的用意告訴我們:我見是假的,我見根本不存在,是這麼個意思。緣起性空,不但自性裡面沒有這個東西,實實在在說,自性所現的現相,相分裡面也確確實實沒有這些。雖有相,相剎那生滅,真的是了不可得。千萬不能把這個相續相看作是真常的,這是很大的誤會。由此可知,佛為我們說明這些事實真相,幫助我們看破,幫助我們放下,幫助我們了生死、出輪迴,用意在這個地方。
【破我見是智慧光】
智慧在哪裡?不是我見以外有個智慧,那就錯了,這是佛法非常困難的一個地方。自古以來,學佛的人有多少?幾個人開悟?幾個人證果?為什麼學佛的人那麼多,成就的人那麼少?如果我們要追究它的根本原因,可以用一句話包括:錯解了佛的意思。佛說的話沒說錯,我們聽錯了,聽的時候把意思會錯了。譬如我們聽「破我見是智慧光」,一定要用智慧來破執著,智慧跟迷執好像是對立的兩樁事,這就錯了,不曉得智慧跟我見是一樁事。六祖在《壇經》裡面說得很好,我們也念得很熟,甚至於也能說得出來,可是它就不能兌現,那就不起作用。我們在《壇經》上看到,當年六祖跟印宗法師見面的時候,印宗是嶺南的大善知識,講經說法的法師。就是現在廣州光孝寺這個道場,這個道場還在,講《涅槃經》,風動幡動那個旗桿現在還在。不知道是不是原來的旗桿?可能不是的,那個旗桿不可能存在這麼多年,但是決定是那個位置,那是沒有錯的。印宗知道惠能大師是從黃梅得法,就是五祖的傳人,對他非常尊重。向他請教,五祖平常說法的時候,對於禪定、解脫怎麼講法?六祖回答他,回答的就非常高明,並沒有說五祖禪定怎麼說法,解脫怎麼說法,他沒有說這個。他回答說:禪定、解脫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同樣這個道理,智慧、我見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你如果懂得不二法,這問題解決了。你要認為這是二法,你永遠不得其門而入,這是佛法的難處。所以學佛的人很多,悟入的人很少,原因在哪裡?都落在二法裡頭。
明瞭我見是緣起的,明瞭我見是是名,即非是名,這就是智慧。我見還有沒有?不能說沒有,也不能說有。你說有,他事實真相徹底了解,他確實沒有這個念頭。你說它沒有,他跟大家講經說法,那個我見不知道講多少句?釋迦牟尼佛不是在《金剛經》上講了很多嗎?所以有跟無是一不是二。有我見、無我見,那就變成二法了。諸位要能明白這個道理,細心向這個體會,你才懂得如來所說的真實義。開經偈講「願解如來真實義」,你才會真正明瞭。落在二裡面,永遠沒有辦法。所以我們想想,印宗法師那樣的大善知識,還是不得其門而入,那個原因就是不知道是一法。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一,那你就真正入了法界。凡是不能入法界的,都落二、三。
淨土宗的修行,大家念佛念得很久,往生有沒有把握?西方世界阿彌陀佛有沒有消息?沒有!為什麼沒有?依舊是落在二、三。這經上教給你,一向專念、一心不亂,你果然是一,那跟西方世界就聯絡上了。關鍵都在一,這是真正的門徑,真實不可思議。希望同修向這個地方去體會,你的修學境界一定是一年比一年殊勝,一月比一月進步。這是佛在此地所說的這一句的深義,這個經文裡面我們所念的,「世尊說我見,即非我見,是名我見」,下面我們省略,用意在此地,這就是破我見之智慧光。
【乃成聖之路】
超凡成聖。我們現在是六道凡夫,過的是凡夫的苦日子。假如能夠在這一句句下,「佛說我見,即非我見,是名我見」,你恍然大悟了,真的明白佛說的意思,你從現在凡夫地就成佛了。前面講,這當中沒有次第、沒有階級,從凡夫地一下就成佛了。這個事情,我們不必從經典上去看,就以六祖惠能的例子來看。當年他在黃梅,五祖跟他講《金剛經》,不像我們這樣細講。五祖跟他講《金剛經》的時間,我們的判斷沒有超過兩個小時。他在半夜跟他講,大家沒有人見到。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明白了,後頭就不要講了。不但是《金剛經》不要講了,一切經都不要講了。他悟到什麼?他就悟到個「一」。《維摩經》上講的不二法門,不二就是一。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從自性裡頭變現出來的,一是真心,一是本性。你真正把這個根源找到,那些枝枝葉葉,所有的問題全部解決了。這叫上上根人,這是聰明人。中下根性的人,不曉得從根本修,從枝枝葉葉。像一棵樹一樣,你所見的是一片葉子,那個範圍就太小太小了;你能夠懂得樹枝,那你就高明太多了,這就好比你深入多了;你要是能把樹的根本找到,那就全部都解決了。
六祖惠能大師展現給我們看的,他在根本上找到了,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一法不通達,我們就在《壇經》短短的資料裡面所看到的。他聽經的時間太短,我們判斷他一生聽經大概只聽兩個鐘點。人家會聽,這個高明!我們聽兩千個鐘點都沒聽懂,人家兩個小時就把問題徹底解決了。這就是宗門以後所講的話,「識得一,萬事畢」,你真正認識一,什麼事情都解決了。
我們再看看其他一般這些法師大德,研經研教的,費了多少時間,多少辛苦,他能夠了解的是一個樹枝,沒找到根本。樹枝是我們今天講的教義,已經算很難得;根本是教理。我過去在台中,
【佛說一切法,不外兩義。】
這是把它歸納起來,不外乎兩個義理。
【明性、明修是也。】
這兩個意思,一個是道理,一個是方法。明性,性是理,宇宙人生的大道理。另外一個意思,是教給我們修行的方法,怎樣能夠達到明心見性。方法很多,所謂法門無量,八萬四千法門,方法很多。只要學一個方法就夠了,不必學太多。方法,我們通常講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意思是一樣的。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雖然平等,這裡頭最要緊的是契機;也就是說,適不適合我修行?這是一生當中,修學成敗關鍵之所在。如果適合自己的程度,適合自己的興趣,適合自己的生活環境,我們修學起來就很快樂,覺得一點障礙都沒有,也不會困難。如果不適合程度,與自己生活環境都不相應,那麼你修學就感覺到很困難,就感覺到很不容易。這是我們選擇法門必須要曉得的條件,選擇契合於自己根性的法門來修學,就很容易得利益。
一門通,的確一切經通。我們從《壇經》裡面看惠能的例子,可以增長我們的信心。惠能沒有聽過《涅槃經》,他遇到無盡藏比丘尼。無盡藏比丘尼就是讀《涅槃經》的,大概也念了不少年,也不懂裡面的意思。遇到惠能大師,那個時候惠能大師二十四歲,是他逃難離開黃梅的時候,路上碰到這個比丘尼,這個比丘尼對他很尊敬。他讓無盡藏比丘尼把《涅槃經》念給他聽,他不認識字。他聽了之後,就跟她講解,無盡藏比丘尼聽他講解就開悟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是能大師度眾生,第一個開悟的人。他一生,接受他教誨開悟的總共有四十三個人,這在中國佛教史裡面可以說是空前絕後。一生當中,在他會下明心見性這麼多的人,沒有見過。達摩祖師到中國來,只傳一個慧可,可見這個事情不容易。無盡藏比丘尼是第一個得度的,那個時候能大師二十四歲。
法達禪師讀《法華經》,讀了十年,也自以為了不起,貢高我慢,瞧不起人。去參訪六祖,禮拜的時候頭沒有著地,六祖看到了。起來之後就責備他,你既然禮拜,頭沒有著地,貢高我慢,你一定自以為有值得驕傲的地方,「你有什麼值得驕傲?」他就說了,他也很老實,他念了三千部《法華經》,念得很熟。念三千部《法華經》這值得驕傲,所以禮拜的時候頭沒有著地。六祖就考他,《法華經》講的是什麼?考他,問他意思,他答不上來。法達就請教六祖,六祖說《法華經》我沒有聽過,你念給我聽。讀三千遍,那是背得很熟了。他將《法華經》念給六祖聽,只念到第二品,《法華經》二十八品,第二品「方便品」。「方便品」念了之後,六祖說好了,可以不要念,我都知道了。這一講解,法達就開悟了。這是證明,法達念三千遍都不能開悟,是什麼原因?落在二、三,六祖為什麼聽一點點他就全部都明白,後頭都不要再聽?六祖懂得「一」,祕訣就在此地。
淨土宗的修行,關鍵就在一心。所以你用二心,那就沒有辦法。淨宗法門再廣大,你還是進不去,你用的是二心。凡是入門的人,入門就是明心見性的人,入一真法界的人,沒有別的本事,就是懂得一,萬法歸一。這個經上,前面經文讀過,「如來者,諸法如義。」如就是一,二就不如,一就如。所以入境界的人,就是入一真法界的人、明心見性的人,祕訣就在此地,這都是佛在《金剛經》上告訴我們的。讀《金剛經》的人很多,講《金剛經》的人很多,意思很明顯的擺在這個地方,就是因為心裡頭沒有歸一,擺在面前也沒有看出來。《金剛經》「即非、是名」有多少句,句句都是這個意思。不能怪釋迦牟尼佛這個句子講得太多,講得這麼多,我們還是不懂,還是沒有搞清楚,這才曉得他說這麼多句是大慈大悲;前面沒有聽懂,希望後頭你能聽懂。懂得之後,受用無窮!不但一切佛法障礙沒有了,你完全通達了,跟大家說,世間法的障礙也沒有了。你在生活上沒有障礙,你工作上沒有障礙,事業上沒有障礙,所有一切障礙統統解除,解脫了,這才知道佛法真實的利益。沒有這個效果,沒有這個利益,我們學它幹什麼?那個佛出現在世間也毫無意義了。他真的幫助我們!性跟修,也就是理與事,這是佛說法的兩個中心。
【且一句法中,說性必兼有修,說修即攝有性。】
可見得性修、理事,還是一不是二。不過在講經說法的時候有所偏重,偏重的原因是眾生的根性不相同。有些人理迷得深,事迷得淺,佛一定是理講得多,理講得透徹,修行的方法略略提一提就可以。因為那種人是老實人,教他怎麼做,他就能夠老實去修,但是他對於這個道理不了解,這就是理說得詳細,事說得簡單。有些人理迷得比較淺,事迷得比較深,煩惱重,修行功夫不得力,理論他頭頭是道,這兩個也合不起來,佛對這種人講法,一定在方法上講得詳細,理論上是簡單扼要。這是佛應機說法。最明顯的例子,像佛法無論是大小乘,我們看到佛說法的綱領。譬如講五蘊,五蘊裡面講事只講一條,色是事,色法。講到心性,講四個,受、想、行、識,這就是理說得多,事說得少。他講十二處,這個意思跟五蘊就不一樣,十二處是講六根、六識。六根,眼、耳、鼻、舌、身,這五個都是屬於色法,都是事,就講得很詳細,心法裡面也講得很詳細,意根,六根裡頭意根是心法,六識是心法。這就是兩樣都迷得深的,所以兩方面都要細說。
這是我們在這個經上,看到佛講經說法的方法,他的的確確是因人而異。什麼樣根性的人,他用什麼樣的方法來教導他,這是經上常說的,佛無有定法可說,完全隨著眾生的根性。但是他教導的方法,歸納起來不外乎一個說理論、一個說方法。說理,裡面一定有修行方法;說修行方法,一定有理論的依據,我們要懂得這個原則。譬如《金剛經》,《金剛經》裡面講理講得多,《彌陀經》呢?你看看《彌陀經》裡講的都是事。實在講,這兩部經要是講解的話,哪一種經好講?《金剛經》好講。為什麼?有理論,大家聽了都很歡喜,覺得很有道理。《彌陀經》難講,如果講不出一番道理的話,那是小說,那是童話故事,是很好聽,沒人相信。你才曉得,那個經真難講。還有《地藏菩薩本願經》難講,你要不說出一番大道理出來,人家都當作神話故事看待。
一般講經的人,理論的經好講,事的經很難講。可是你要懂得,事裡頭要講理。你看看,蓮池大師的《彌陀經疏鈔》,蕅益大師的《要解》,你一看到不能不佩服!才曉得《彌陀經》上字字句句含有那麼深的道理在。這樣講法,人家才心服口服,才相信,很不容易!像理論上的這些經,縱然不相信,也不會有人反對,它講的是有道理。但是理一定要說事,說到事修,我們學到這個理才有用處,才不至於落空。
【若不知如是領會,其於佛法終在門外。】
我們看到這一句,想想現在這個社會上學佛的人很多,真的都在門外。不但在家同修很多在門外,出家一輩子都在門外。這個門裡、門外,《金剛經》的門檻很高。門裡是什麼?門裡是一真法界,門外是十法界。如果不能明心見性,沒入門;也就是說,《金剛經》很簡單的標準,四相四見沒有破,都在門外。我們想一想,從學佛以來,見到那些出家的、在家的,幾個人破了我執?幾個人破了我見?如果我相、我見沒破,用《金剛經》的標準來一衡量,他在門外,他不在門內,這就很清楚了。我們要想入門,必定要破四相四見。破四相四見,要真正了解四相四見是怎麼一回事情,把它真相搞清楚;真相搞清楚,就破了。實在講,哪有什麼破不破?你要有個破不破,你就破不了,你還在門外。明白之後,你的心恢復到清淨,清淨心裡面沒有這些東西,那就是門內。你的心裡還有一物,就在門外,那都不是真實的。
【理性當於差別中見平等】
這是理,理從哪裡看?從相上看,相是千差萬別。佛法裡面講開悟、講覺悟,悟在什麼地方悟?在種種不同差別現相裡面,見到平等的理,見到平等的事,理平等,事也平等,這就開悟了。理是自性,在有情眾生的分上,稱作佛性,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在無情眾生分上,我們今天講植物、礦物,這是無情的,有情的是動物,無情分上叫做法性。雖然說佛性跟法性,但是要知道,佛性跟法性是一個性,所以《華嚴經》上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就是因為它是一個性。性是一個,平等的,差別相上見到性體,是平等的。為什麼說在事上也是平等的?事上平等,有很多方面可以見到,從業因果報剎那生滅,平等的。無論是什麼樣的差別相,都是剎那億萬生滅的相續相,這是從生滅現相上去看,它是平等的。從業果上看,也是平等的,就是現在講的物理,從物理上看是平等的。現相再多,我們用現代的話,佛法裡面講微塵,都是微塵組合的,不管什麼現相,分析到最後,基本的結構是相同的。我們今天世間人迷惑顛倒,一顆金剛鑽寶石,看得貴重得不得了,地上沙石沒人要,在化學裡頭一分析,基本的粒子完全相同,只是它的排列組織結構不相同而已。除此之外,沒有別的。你從它基本組織的物質上來看,是平等的。只是排列的方程式不一樣,我們就被它迷了,認為那是無價之寶。其實真正明白人,這麼大的一個金剛鑽,跟底下一塊石頭,我們看是平等的,沒有任何差別。迷的人,這個寶貴,那個賤,有貴賤;覺悟的人,是平等的。所以從業果上來講,一切現相也是平等的。
然後你才曉得,佛在經上講的生佛平等,眾生跟佛平等。眾生的範圍很大,地獄也是眾生,畜生也是眾生,餓鬼也是眾生,跟佛在一起平等的,無論在性上講是平等,相上講也平等。你才懂得平等的意思。佛的相,我們經上常念,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餓鬼、地獄相跟佛相怎麼能比?那是組合排列上不一樣,但是從基本物質上完全相同。佛的相也是微塵組合的,地獄、餓鬼、畜生的相,還是微塵組合的。離了微塵,無有一法可得,也沒有一切現相可以成就的。佛在此經告訴我們:「微塵即非微塵,是名微塵」,「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這是真平等。從這個地方,你才能體會《金剛經》的味道,我們常講法味無窮,你才在裡面真正得法喜充滿。
【修功當於平等中見差別】
修功是在事上。事上,尤其是漸修,這裡頭有差別的現相。像菩薩,初信位的菩薩,二信位的菩薩,五十一個階級,差別。就像我們在學校念書一樣,小學、中學、大學,差別,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差別,這個有差別現相。差別現相是從平等裡面現的差別。差別是怎麼來的?是從迷悟當中來的。迷得淺的人,他的地位就高一點;迷得深的人,地位就低一點,就如此而已。功夫裡頭差別的現相,大的分是聲聞、緣覺、菩薩,這是大的分;細分,聲聞裡面,像小乘阿羅漢有四果四向八個階級,菩薩有五十一個階級,這是細分。平等裡面見差別的現相。我們在修學的時候,要把自己的境界一層一層向上提升,但是一定要知道,差別現相是建立在平等的體性當中。
西方極樂世界也是這個道理。在過去,有人說帶業不能往生,一定要消業才能往生。聽說還有很多人去查《大藏經》,都沒有查到帶業往生四個字。這個說法就是從美國加州出來的,說的人現在已經不在了。那個時候確確實實震動全世界,許多念佛人聽到這個說法都懷疑了。那一年也是正好我到洛杉磯,
我到紐約遇到
【佛之開示,往往約一事以明理。】
就一樁事情說出宇宙人生的真相。
【而其理實貫通於一切事】
所謂是一經通一切經通,什麼道理?就是因為他的理貫通一切理,說老實話,事也貫通一切事。清涼大師在《華嚴經》上所講的「四無礙法界」;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才叫真的得大自在,得大圓滿。哪裡會有障礙?所有一切障礙都是迷惑,迷了才有障,從迷惑裡面生起分別執著,障礙現前了。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哪有障礙?世出世間法是一法,哪裡還會有世間法跟出世間法,沒有這個界限,沒有這個差別。
【若聞法者,不知如是貫通,是只見差別而不見平等,豈能觀其理而會於性乎。】
這就是做不到,不能見性,也不能真正明理。同樣一個道理,只見平等不見差別也不行,也有障礙。此地講的,見差別而不見平等,是六道凡夫。見平等而不見差別,是阿羅漢、辟支佛,他不起作用,所以阿羅漢、辟支佛不能見性,偏在一邊。
【本經說即非是名處甚多】
這個句子我們看到很多。
【聞者便當領會其中道理,原無二致。】
佛在這個經上重複這麼多遍,這是他的教學方法。一遍、兩遍,我們很容易疏忽。所以凡是極重要的開示,佛一定是不斷的重複,加深我們的印象。一部《金剛經》念下來,想想經上講的什麼?別的記不得,「即非、是名」這個會記得,遍數太多了。像我們讀《四十華嚴》,讀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確經文那麼長,一遍讀下來之後也不能記得。可是有三句話,那印象一定很深。善財參訪善知識,他開口所問的第一個話說:「我已經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未知如何修菩薩道,學菩薩行?」這三句話印象很深刻,為什麼?重複了六十多遍。五十三參每一位善知識他要說一遍;其他的我不記得,這三句話一定很熟,能記得這三句話就不錯了。這三句話的意思,已經發了菩提心,就像這個經上講的,「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善財童子第一句話就是這個,我已經發了無上菩提心。
菩薩道是指的用心,我發心之後,我要用什麼心生活?用什麼心工作?用什麼心處事待人接物?道是講心,行是講事。我用什麼心?用什麼態度?用什麼方法?每遇一個善知識,都是這樣請教,而那個善知識就在他本身日常生活當中的行持告訴他。這五十三個人代表我們社會各行各業,這就說明任何一個行業、任何一種生活方式,都是菩薩行,都是菩薩道。但是從五十三種不同的行業上來看,這是差別。從他的菩薩道、菩薩行,你就能見到平等。所以《金剛經》上講的這些理論、方法,全部都在《華嚴經》上表現無遺,《華嚴經》上表演出來給我們看,這是非常非常的難得!
在早年,
【即非,約理體之性,以明本空。】
經上凡是這個句子,都是表這個意思。
【是名,約緣生之相,以明幻有。】
有,決定是虛幻的,本經到最後的結論:如夢幻泡影,這是說明它不是真實的,不是真正存在的,沒有一樣東西是真正存在的。如露如電是講它剎那生滅時間的短暫,用閃電來做比喻;也正是佛在《楞嚴經》上所講的,「當處出生,當處滅盡」。這兩句話講得好,講得非常透徹,的確是一切現相的事實真相。如果你真正通達明瞭了,現在這個世間是亂世,大家都沒有安全感,都有憂慮,都有恐怖,這個道理通達明瞭,所有一切恐怖都沒有了,你就真正得到安全感,沒有恐怖的事情。為什麼?沒有一樣事情是真的,都是夢幻泡影,都是幻相。再告訴諸位:有情眾生決定沒有生老病死,你怕什麼死?沒有生老病死。世界沒有成住壞空,一切法不生不滅,這是給你講真話。這一句話裡面的關鍵是一切法不生,本來不生;既然不生,哪有滅?不生為什麼會有這個現相?緣起的現相,緣起性空,緣起根本就是不生。你要是真正明瞭,真正肯定,那在佛教就給你取個假名,你叫無生忍菩薩。無生忍菩薩也是有名無實,「無生忍者,即非無生忍,是名無生忍。」所以,一切恐怖統統都息滅了,這是了解事實真相。不了解事實真相,他心不安,了解了沒事,天下再亂也沒事。
【即非是名並說】
這是世尊在《般若經》上,常常用這種方法。
【明性相不一不異】
不一不異,是《般若經》的精華,是世尊二十二年講《般若》的中心。不但性相不一不異,說不一,是從現相上講的,從相上講的,相不一樣,不一;不異,不異是沒有兩樣,是從性體上講的。像這個句子裡面,所說的即非,所說的是名,是名就是不一,即非就是不異。佛以種種方式來說,希望我們體會這裡面的意思。
【法法皆然】
世間法、出世間法,沒有一法是例外的。諸位讀了《金剛經》,能夠把這四個字記住,就能提起觀照的功夫。在起心動念之處,你想到佛在經上講的即非是名,你把這個句子念一遍,你的心就平了,你就覺悟了,就不再迷惑顛倒,你了解即非是名裡頭的意思,包含一切法。
【即無論何法】
小事情穿衣吃飯,日常工作、處事待人接物。
【皆應明瞭此理,兩邊不著。】
修行用功在哪裡用功?大家都以為,我要在念佛堂裡用功,在禪堂裡用功,大眾共修用功,早晚功課用功,全是假的,沒有用處。所以你修行這麼多年來,一點效果都沒有。會用功的人在哪裡用功?在穿衣吃飯上用功,在日常點點滴滴瑣碎事情上用功,在處事待人接物上用功,那叫真會用功。在起心動念處用功,起心動念是什麼?是四見;穿衣吃飯、待人接物是四相。「我相者,即非我相,是名我相」,「人相者,即非人相,是名人相」,你在這上用功,這教給我們觀照的方法。讓我們在生活裡面、工作裡面,念念不迷。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頭所說的,念念不迷惑,念念是正覺,這叫修行。把從前一些老的習慣、老的習氣,所有一切錯誤把它修正過來,這叫修行,這是真正會用功。轉變我們的生活,把苦難的生活轉變成佛菩薩智慧的生活,把種種障礙的生活轉變成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生活,轉變凡夫的生活成為佛菩薩的生活。就在日常生活當中,你要會轉變。《金剛般若》的理論方法幫助我們轉變,真的是超凡入聖,就在一念之間。這裡要緊的一句是「兩邊不著」,這一句非常重要!兩邊不著就是銷歸自性,也就是禪家講的明心見性。心性在哪裡?無有一法不是,法法都明心見性。在吃飯裡面明心見性,在穿衣裡面明心見性;一切時,一切處,一切事,無有一法不見性,這叫真的明心見性。
【修行功夫,可概括為觀門、行門,細說則法門無量誓願學也。】
大乘佛法裡面講到修學的綱領,多半都講觀行,觀行就是此地講的觀門與行門。觀門是理,通達道理;行門是事相,就是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這些事相。修學,觀跟行是一不是二,理跟事是一不是二。理事如果脫了節,變成兩樁事情,你的修行功夫決定不得力。無論你怎樣精進修,都沒有用處;也就是說,你轉不了境界。不能轉境界,就是功夫不得力。所以一定要曉得,觀行是一不是二,就是前面所講的,事裡面有理,理裡面有事。在種種不同事相當中,你見平等之理,你見不生滅之理。在理論當中,你又能夠見到種種差別的事相,知道這些差別事相怎麼來的?怎麼演變出來的?最後這些事相歸宿到什麼地方,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樣的生活就是佛菩薩的生活,所謂是覺者的生活。底下兩段再細說:
【理觀,依佛說可以貫通一切之理性,加以深切體認,嚴密覺照,用之於行門。】
我們先看這一節。這裡面有兩句話很重要,第一個是「深切體認」,也就是說,佛所講的這些道理真正明瞭,真正通達了。特別是《金剛經》裡面所說的,《金剛經》所講的可以說是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的中心、精華,這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法的大根大本。《金剛經》的道理能通一切法,所以六祖大師在《金剛經》上開悟,一切大乘經教他都通達了,是有道理的,他通一切法。既然通一切佛法,當然也通一切世間法,世出世間法都通達。
我在前面曾經跟諸位說過,古時候聽經開悟,真的是上上根人。一遍聽了他就覺悟了,就是此地講的,深切的體認了。中下根人只可以說是結個法緣,曾經聽過一遍經,聽了之後都忘掉了,也不曉得講些什麼,阿賴耶識裡頭落下一個種子而已,這一生當中不得受用。可是現代人有福,現代中下根人可以跟過去上上根人平等。怎麼會平等?現在可以重複反覆去聽。古時候聽法師講經聽一遍,不會給你講第二遍。現在有錄音帶,一遍聽不懂,聽十遍;十遍聽不懂,聽一百遍;一百遍聽不懂,聽三百遍、五百遍,就聽懂了,就趕上那個上上根人,甚至於超過上上根人。現代人有福報,借重科學的工具,只要你有耐心,你真的肯幹,你才行。
過去學講經,說老實話,你聽老師講經,從前教講經都是複講,講小座複講。頭一天聽老師講經,第二天你上台複講,你要沒有能力,就沒法子學。只聽一遍,你要有那個記憶力。老師講一個小時,你有能力複講五十分鐘才算及格,你可以學講經。古時候,講經的法師是這樣培養出來的。聽眾當中有這個能力的,老和尚把他挑選出來,讓他第二天複講,這樣訓練出來的,有這種能力的人不多。過去
可是現在錄音帶幫了大忙,可以反覆的聽。聽到錄音帶上講一個小時,你也能講一個小時,豈不就成功了嗎?要聽多少遍?總得聽幾十遍、百遍以上。洛杉磯
講經確確實實不是一生的事情,生生世世的善根,決不是一生能夠成功的。今天用錄音帶這個工具,一生當中可以成功,這是很難得的,我們要會運用它。我在台中跟
真正通達明瞭,還要會用,你要不會用,那也枉然。嚴密覺照就是用,要把這些理論方法能運用在生活上,這才能轉境界,改變我們的生活。生活改變了,當然第一個是你的想法、看法改變了,思想改變了,你的做法也改變了。譬如底下第二條,事修上它頭一個舉例子布施、持戒。沒有明白這些道理的時候,我們對於布施很難,總覺得這個錢很辛苦賺來的,很不容易。尤其我們那個時候是公務員,一個月薪水很微薄,在台灣早期待遇很薄。說到財布施,沒有人願意去做。可是這個道理明白之後,不但可以做,很歡喜去做。思想觀念改變了,做法就不一樣。境界轉了,連帶的身體體質也轉了,體質上轉變的,一般世間人所期求的,健康長壽。如果你不能夠轉過來,你的一生是命運在安排。命運從哪裡來的?《了凡四訓》裡頭講得很清楚。
我是前些年,也就在此地,在迪安那學院講《了凡四訓》,有二十五個錄音帶,講本文是十五個,前面五個帶子是講序文,印光大師的序文,總共好像有二十五個帶子。有一些同修,從這個帶子把它整理出來,我看過,裡面也修訂過,現在印成一本書,好像有這麼厚,我看外頭有結緣的,這是我刪定過的。這裡面講得很清楚、很明白。人只要有我、有我執,有我有人,有是非人我,這個人就有命運,他就受命運的支配,就受命運的主宰。如果哪一天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你就超過命運,命運跟你不相干。命運不相干,再告訴你,風水也不相干。你有命運,就有風水。風水是什麼?受外面環境的影響,那叫風水。這些都是事實,但是你不要被人騙了,現在騙人的事情很多。風水跟每一個人根性、命運不相同。這個地方,我住在這裡好,對我來講;你住在這裡未必好。風水並不是:「這好風水,每個人住都好!」不一樣,要跟你的命運相配合。所以看風水才有「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就這個道理。你沒有福報,什麼福地你住在那裡,麻煩就來了,一大堆的麻煩。什麼原因?那是福地,你沒有福,你的福跟那個地要能夠相應,那才住得好。好風水對甲好,對乙未必好,要明白這個道理。對那個人好,對我未必好;對我好,對他未必好,一定要懂得這個道理。所以與自己的命運要能夠相應,要能配合,這是世間意。
學佛的人要超越,這是佛法殊勝之處。如果學佛的人還墮落在命運裡面,還被環境所轉,這個佛學得就很冤枉,一絲毫的功德利益都沒有得到,那真的叫白學,冤枉學了。學佛最殊勝的利益,也就是最低限度的利益,這不能說最殊勝,最起碼的利益,改造命運,改造體質,身體健康長壽,容光煥發,這是最起碼的好處。這一點好處沒有得到的話,你這個佛不叫白學了?大的好處,經上給我們講的,都是真的事實,我們這一生可以做得到:了生死,出三界。這一生當中,從凡夫轉變成佛菩薩,超越十法界的佛菩薩,這是最殊勝的利益,真實的好處。我們人人都做得到,要緊的是要深切體認這個經典講的道理,要能把理論方法應用在自己生活上,那你就成功了。所以,用在行門。
【理觀,必應兼事修。】
有理論一定要把它用在生活上,這個事修就是生活。學了佛法這些道理,與自己的生活要是脫節不相干,這是一點用都沒有。所以我常常講,佛法是非常現實的,決不是玄談,決不是空洞的,字字句句在生活上統統用得上,沒有一樣用不上,跟我們世間學校所學的東西的確不一樣。學校學的東西,好多都是沒用的東西。離開學校,有什麼用?我在學校念書,我念中學的時候,年歲雖然不大,我就明瞭這個道理。所以我的老師對我的看法也很特別,我在學校是很有名的不用功的,我考試只要六十分,家裡要我年年升級,六十分就可以升級,就行了!不念書。老師問:你可以念書,為什麼不念書?我說:書念了沒用處。他想想也真有道理。我說:我離開學校,到社會上工作,這些東西都沒有用,我為什麼花那麼多時間在這上面?可是我喜歡念書,我到圖書館念書,我念的東西比我的同學多得太多了。我要念我用得上的東西,用不上的東西我不念,所以學校功課敷衍敷衍就算了。我有能力敷衍,剛才講,我的記憶力很好。考試之前,平常不念書,考試之前十分鐘,書翻一翻,保證及格,就行了!你說這個書還要念它幹什麼?這不需要念了。我的老師對我都了解,你要做數學,數學有練習本,我數學練習本不交的,我跟老師商量好了,同學們做不出的習題,我到黑板上做給你看,我會做,何必要浪費我的時間?所以我在學校裡念自己喜歡念的書,念自己覺得有用的書,沒有用的、不喜歡的,一概都不念。這是理跟事一定要相應。「缺其一,便不足以言修功矣。」你修行的功夫就沒有了。所以一定要相應,理跟事一定要相應。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金剛經-第110集請掀開經本二百五十七面,第三行,第七段開始。
【事修,如布施、持戒,乃至看經、念佛、一舉手、一低頭,無論大小精粗,凡見之於動作行為者皆是。修法須就事論事。事有千差萬別,修法亦因之而有萬千差別。如各道場禮拜、唱念等法則,豈能一律耶。】
這是講修行功夫,不外乎觀門與行門。前面已經將理觀介紹過了,這一段講事修,也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應該要怎樣去做。此地只能舉幾個例子,我們應當曉得在這個例子裡面,所謂舉一反三,聞一知十。將所舉的例子這個原則,能夠應用在生活上、點點滴滴之處,才能有受用。如布施,布施包括了整個的佛法,這個我們在本經裡面講得很多。而一般人看布施,只知道在佛門道場裡面捐一點錢這就算布施,這個範圍非常的狹小,沒有能盡布施的真正的意思。從佛在經典裡面告訴我們的,佛所說的無量無邊的法門,歸納起來不外乎六度。這就說明六度是無量法門的總綱領,不是就六樁事情,每一條開出來都是無量無邊的。而六度還可以歸納,歸納到最後就是一個布施。
布施裡面包括三個科目: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持戒、忍辱是屬於無畏布施;精進、禪定、般若是屬於法布施。可見得說一個布施,都包括盡了,這是我們必須要明瞭的。這三大類的布施,哪一個人沒做?實在講他自己天天在做,他不知道。為什麼不知道?他沒有理觀,所以布施修得不圓滿,修得問題很多。以財布施來說,財有內財與外財,內財是我們的智慧,我們的勞力,我們的才藝,這是屬於自己本身具足的;外財是指身外之物。所以,財裡頭有兩種,身外之物都屬於外財。譬如一個家庭主婦,我們舉這一個例子來說。你從早晨起來到晚上睡覺,你忙忙碌碌的,也操心,也勞力,把這個家庭整理好,飲食起居照顧一家人,你這是屬於財布施,雖然你沒有去花錢,叫內財布施。你布施一家人,一家人接受你的布施,你怎麼說沒修布施?這個影響非常之大,在影響裡面就有法布施。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佛弟子、佛的學生,本身要做一切眾生的好榜樣。
《金剛經》一開端,釋迦牟尼佛就給我們做示範。《金剛經》的發起,跟一般經的發起不一樣。《無量壽經》的發起是世尊放光現瑞,有種種瑞相,阿難看到非常的驚訝。而《金剛經》的發起是在日常生活。佛當年的生活方式,是樹下一宿,日中一食。每天要到都市、村莊裡面去托缽,那是他的日常生活。所以一開端,著衣持缽。我們一般人在這個經文裡面看不出門道,須菩提尊者看出來了。看出什麼?佛的一舉一動,一切言行,都是一切眾生最好的榜樣,尊者看到這個。做一切眾生的榜樣是法布施,做出來給人看,讓大家跟著佛學習,佛怎麼存心,怎樣對人對事對物,我們學佛要在這個地方學。佛穿衣,穿得整整齊齊、乾乾淨淨,做一個穿衣的樣子。佛吃飯,這是去托缽。托來的食物不是一面走一面吃,那個就很難看了。這一缽飯托來之後,還要回到講堂精舍裡面大家在一起吃。施主供養什麼吃什麼,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是做樣子給大家看。眾生穿衣服也挑剔,吃東西也挑剔,起妄想分別執著,佛沒有。在日常生活當中一切隨緣,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做出一個好樣子給我們看。
我們生活在現代的社會,現代社會跟過去完全不一樣,真正是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如果用從前的思想、觀念,跟現在人不能相處,那是那個世紀的人,不是現代人。現代人對人對事對物的想法、看法,我們要清楚、要明白。佛法在今天這個時代,要度現代人,不是度過去人,不能把現代人看作過去人來度,那個佛法就行不通。這些事情,我們自己修學,幫助別人,這是大前提,一定要認識清楚。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說,佛法在世間要注重本土化與現代化。剛才我來的時候,同學問我:法師!你講經沒有穿袍搭衣。對!這是在美國,在此地。我在新加坡講經要穿袍搭衣。為什麼?他們那是另一個世紀的人,我在那個地方要過他們那個世紀的生活方式。這個地方跟那個地方人不一樣,到這個地方,我們要過美國人的方式,這哪有定法?沒有定法。所以,都做出樣子給現代人做榜樣。
你的家庭很整齊、很清潔,佛法講很莊嚴。一家人和睦、歡喜,你的鄰居、親戚、朋友看到就很羨慕。你為什麼這樣幸福?我一家人學佛。自己一個人學佛,帶給一家人的幸福;一家人學佛,就帶給這一個地區的幸福;一個地區人學佛,就帶給這一個國家的幸福。這裡面,財、法、無畏三種布施都圓滿了。
很可惜的,現在口頭上說學佛的人很多,實際上並沒有真正在學佛。每天念念經,念念佛號,這不算學佛。佛的存心、佛的為人都沒有學會,這怎麼能算學佛!佛的心是清淨心、平等心、覺心,《無量壽經》上講的「清淨平等覺」,我們有沒有學?我們心清不清淨?心裡面還有貪瞋痴慢就不清淨,必須把貪瞋痴慢淘汰盡,這叫學佛。心裡頭還有是非人我,不平等,《金剛經》上講的四相四見,你沒有能把它放下,這哪裡叫學佛?依舊是迷而不覺。所以我們拿這個標準來觀察,我們沒學佛。表面上雖然講皈依多少年了,依舊在門外沒有進門,這是我們必須要檢點,要反省的。
布施是什麼?布施是放下。我們哪一點放下了?哪一樁事情放下了?放下不是什麼事都不做;放下之後,我們生活工作更積極,做得更圓滿。放下是放下妄想分別執著。然後所做的,不但是你在工作上所做的,自己日常生活就像世尊所示現的,我們為誰穿衣、為誰吃飯、為誰活在這個世間?為續佛慧命,為弘法利生。弘法利生,不是說講經說法是弘法利生,不是的,你在社會上做一個好樣子就是弘法利生。你做一個好人,讓別人看到的時候,效法你、學習你,你就是弘法利生,不必說一句話。你這個家庭整整齊齊,是給一切家庭做榜樣,你這不是弘法利生是什麼?無論你從事哪一個行業,你經商開個店,你是所有開店的榜樣。無論是哪一行、無論是哪一種職業,都是世間的好樣子、好榜樣,這就是弘法利生。弘法利生是廣義的,不侷限在講經說法,這都在布施裡頭。
持戒,持戒也是廣義的,意思就是守法。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按照規矩去做,持戒就是守規矩、守法,有條不紊。不侷限在佛所講的戒條,那個戒條只講幾個原則而已。佛說不殺生,它的意思是不惱害一切眾生,你看它的範圍多廣!字字句句都含無量義。
下面舉幾個例子,乃至看經,看經有看經的方法,有看經的規矩,方法很多,規矩就不一樣了。有人仔細看,有人只觀大意,那就不一樣了。念佛,也有許許多多的方法,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大的分別,像《觀經》上所說的,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實相念佛,這是大的差別。每一個小項裡面又有許許多多的差別,那怎麼會一樣?都要如法,要懂得方法,要懂得規矩,我們才能夠收到念佛的效果,念佛的利益。讀經,一般講有三個目標:第一個目標是修定,這是我常常勸初學佛的同修,把《無量壽經》念三千遍,從這裡下手。目的在哪裡?修定。所以不是求解,是教你天天念,你要懂得目標在哪裡。所以讀經不求解義,只是經本打開,從頭到尾好好的念就是了,不要念錯,不要念顛倒,不要念漏掉,目的剛才講了是修定。修定是什麼意思?把妄想打掉。不念經的時候,坐在那裡胡思亂想,妄想多;讀經,妄想就沒有了。所以這個目的是在斷煩惱,這是第一種讀經的方法。第二種是求解,也就是目標在領悟佛在經典裡面所說的理論與境界,那又不一樣了。古人所講的隨文入觀,這是求解。可是求解不能落在意識裡面,這是很難的事情。落在意識裡面你就胡思亂想,一面讀經一面打妄想,那怎麼能解如來真實義?前面講的理觀,那個沒有落在意識裡頭,那能夠開悟,這又是一種讀法,讀法不一樣。第三種是印證。你已經證到一個境界,但是這個境界確不確實、正不正確,要拿佛經來做印證。我所證得的,跟佛在經上講的一樣不一樣?如果跟佛在經上講的一樣,那就正確,就對了,就沒有錯誤,所以經典是我們修行證果的證明。同樣是讀經,目的不相同,方法就不一樣。
一舉手、一低頭,這就是講的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而一般人認為這是小事,微乎其微,微不足道,一般人把這個看作小事,佛教學生這是大事,這個不是小事。無論大小精粗,凡見之於動作行為者皆是。這個範圍就廣了。動作,剛才講了,一舉手、一低頭這是身的動作,裡面包括口的言語、意的念頭,這都是行為。行是行動,為是作為。意業的行為,就是思想、見解,是意業的行為。三業行為裡面最容易犯過失的是口業,《無量壽經》佛對我們的教誡,三業裡頭把口業擺在第一,「善護口業,不譏他過」,這是因為口業最容易犯。
一般修行人也很用功,也很勤奮,我們常講發憤精進,努力不懈,但是他的功德沒有辦法保持,沒有辦法累積。經上講積功累德,你的功德沒有辦法累積,佛講你一面修一面漏掉了。有漏,從哪裡漏掉?大概百分之八十從口業上漏掉。這個漏掉你自己不知道,為什麼?講話太隨便了,不知不覺當中把話說錯了。古人說得好,所謂「說者無心,聽者有意」,言語的造作,往往跟一切眾生結了很深的怨結,生生世世都不能夠化解,你說這個麻煩不麻煩!所以佛這個三業,把口業說在第一個很有道理。
真正修道人,六祖惠能大師講得好,「不見世間過」。他為什麼見不到?他自己要用功找自己的過失,改自己的毛病。他說:我找自己過失,改自己毛病,我這個功夫都不夠了,我哪有時間去看別人的過失?所以他眼睛裡看到別人都是聖人、都是賢人、都是佛菩薩。凡夫自己一個是凡夫,沒有看到別人過失。難道他對於世間這些人作善作惡完全不知道嗎?那不變成白痴了嗎?他知道,他清楚,他的眼目當中,作善作福的人都是佛菩薩。作善的是示現一個好樣子,叫我學習他;作惡的,是佛菩薩示現一個反面的榜樣,警告我不可以學他。所以善人惡人、好事壞事,統統是佛菩薩示現來教化我一個人的,所以他成佛了,他成菩薩了。
《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就是這個意思。佛以善財做為大乘修學的典型、榜樣,大乘修行的人只有一個,沒有同學。如果有一個同學,你跟我差不多,恭敬心生不起來。所以菩薩道上只有一個人,除自己一個人之外,統統是諸佛,統統是菩薩。無論是善惡,他是表演的,他是大慈大悲來度我的。人家用的是什麼心?我們今天用什麼心?我們今天是這個世界唯我獨尊,別人都不如我,我自己一身想想沒有毛病,看到人家是毛病百出。這個修法,要到哪一劫你才能成就?佛在經上所講的這些道理,所講的這些義趣,你一點也沒有體會到,經白念了。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曉得這個事實,你就曉得應該怎麼修法;也就是說,怎樣學菩薩,怎樣學佛。特別是《華嚴經》上的五十三參,那是做出榜樣給我們看,那裡頭男女老少、各行各業。看看人家的用心,人家的處事待人接物。佛實在講,慈悲到了極處,經上講的理論,講得太多太多了。一部《華嚴經》我們展開來,差不多百分之七十講理論,講修行只有一品經;離世間品,在《華嚴經》裡五卷。入法界品,是做出樣子來給我們看,這是慈悲到了極處,講理論,講方法,怕理論跟方法你不會用,在生活上怎樣去運用?怎麼個學法?後面表演給你看,做出一個樣子給你,這真是慈悲到了極處。所以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動作行為統統都是。
「修法須就事論事,事有千差萬別。」就在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瑣碎的小事,要如法、要如理。理是什麼?清淨,清淨平等覺是理。清淨、平等、覺,我們說了三樁事情,諸位要知道,三樁事情是一樁事情,一樁事情從三個角度來看,從不染,說它作清淨;從不迷,說它是正覺;從離一切分別,說它作平等,這是屬於理觀。理在哪裡?在事上。再小的事情都具足清淨平等覺。小到什麼程度?一舉手、一低頭,舉出這個例子,這裡面都是圓滿的清淨平等覺。所以這是過的佛菩薩的生活,過的是佛菩薩的日子。超凡入聖,在哪裡?就在日常生活當中。所以事跟理要能夠圓融,「理即是事,事即是理,理事是一不是二」。本經前面才念過,「諸法一如」,不一就不如,一就如了。世出世間一切法,皆是一如。事相上千千萬萬的差別,差別裡面要見平等,這前面我們讀過,差別裡面要見一如,這是真正修行,真正會用功。所以在相上有差別,理上沒有差別;事上有差別,理上沒有差別。後面又舉了一個佛門裡面的例子,如各道場禮拜,拜佛。這是我們學佛的人在日常生活當中天天要做的,早晚課誦總要拜佛。每一個道場規矩不一樣,儀規不一樣。雖然大同,同裡頭有小異,有不同。唱念也是如此,每個道場念誦都不一樣,豈能一律。這是講的事,千差萬別事裡面舉出一個例子來說,這是不能不知道的。
決定不可以到別人道場,人家這個道場儀規跟我們自己道場不一樣,執著我的是對的,你們怎麼都錯了。如果生這種心,說這些話,實在講是自己錯了,他沒有錯,我們錯了。我們入別人道場,要隨他的緣,要守他的規矩。如果連這個道理不懂,譬如我們從台灣來,美國有很多法律跟我們台灣不一樣,「美國你統統錯了,這個法律也錯了,那個也錯了」,那行嗎?他沒有錯,我們錯了。我們到此地來,就要把台灣那個法律捨掉,要守人家的法律,這就對了。每一個國家地區那個法律規矩都不一樣,到哪個地方要守哪個地方的法律,守那個地方的規矩,這就對了。同樣一個地方,三十年前的法律,跟三十年後今天的法律也不一樣,我們要守現代的法律,不能守三十年前的法律,那個法律人家已經作廢了。這就說明事有千差萬別,你要懂得。理沒有差別,理怎麼呢?理都是清淨平等覺;換句話說,理一定是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事隨緣,隨順,《普賢行願品》裡面講「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事上要這樣做法。他隨喜當中能成就功德,功德是從理上講的,「理事不二,理事一如」,那就是真實的功德。
這一段我們不能細講,細講兩個小時講不完。諸位要細心去體會,要往深處去觀、廣處去觀,然後你才曉得,這個世間因因果果太可怕了。積功累德往往是多少世的累積,如果自己稍稍迷惑,迷惑怎麼樣?他就享福。諸位要知道,這個世間的紅福,五欲六塵、名聞利養這種享受,迷的人才幹,覺悟的人不享受。迷了才會享受,一念不覺起了無明,他就來享受五欲六塵之樂。為什麼說覺悟的人不享受,迷的人享受?覺悟的人他知道,享這種福是多少生多少世累劫的福報馬上就享完了。享福的時候沒有不造作罪業,罪業會讓你墮在惡道裡頭,不曉得要多少劫你才能出來,你說多可怕!
這個事理,大家要是一下體會不過來,我們舉個淺顯的比喻給你說。譬如我們累積財富,儲蓄金錢,辛辛苦苦的一生勤勞攢積存了不少錢,在平常生活真是省吃儉用,循規蹈矩。這個錢財一多了,哪一天迷了,再有幾個惡友來牽引著你,帶著你去玩,吃喝嫖賭,幾天就花光了,多少年辛苦的累積幾天就花光了。花完了之後,這裡頭必定造罪業,後面就墮落,就吃苦頭了,就這個意思一樣。佛的福報太大,無量劫的累積,你看看哪一尊佛菩薩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享福的?沒有一個。釋迦牟尼佛無量劫的修持,積功累德,他示現什麼?他沒有享福。
我們看看歷代出家修行的、在家修行的,在家修行這些大富大貴的人,他也不享福,他的生活還是非常節儉,他的福報跟一切眾生共享,這是學佛的人,在我們中國歷史上,諸位就看到很多很多。為什麼?他不迷。出家人,看近代的印光大師、虛雲老和尚,這是禪宗的,他們的信徒多,皈依弟子當中大富大貴之人不曉得有多少?那個供養收入絕對不是一般世間人能夠跟他相比的。可是他自己還是吃粗茶淡飯,沒有改善伙食,沒改善。到寺廟裡大眾吃什麼,他就跟著吃什麼,沒有開小伙。穿的衣服,一件衣服穿幾十年,沒有說做幾件新衣服來穿,沒有!所有一切供養都去做弘法利生的事業。
虛雲老和尚一生建道場,舊的寺廟年久失修,他遇到了,幫它修補。修建好了,請一個出家人去管理、去住持,他老人家離開了,以後再也不過問。沒有說是他自己的道場,沒有!虛雲老和尚一生建道場、修道場,自己沒有一個道場。為佛法、為眾生,沒有為自己。印光大師一生也沒有道場,住的是別人的道場,自己沒有道場,所有一切供養印送經書,這是在近代他老人家提倡的,完全拿這個財力做法布施。他在蘇州報國寺創建一個弘化社,就是佛經流通處,印經流通全國、全世界。沒有改善自己的生活,這是給我們做樣子,布施、持戒,守法、守規矩、守本分。我們讀經,我們看到前人的樣子,這是真正學佛的人,出家、在家的榜樣。
在家居士,《金剛經講義》的著作人
【理通於事,故修理觀時,不但要依理性,觀其平等之理,且要依所修之事類,觀其差別之理。】
平等的理,我們常說的原理,這是總相,是一個理。可是一切事相,它也有理,這是差別之理,差別之理一定通原理,從原理上生的。我們都要明瞭,也就是這些差別現相,現相怎麼產生的,怎麼發生的,怎樣演變的,這是事之理,差別事之理,為什麼會有這些現相,為什麼會有這些演變,為什麼會有種種不同的結果?可是諸位要曉得,果不定果,這個果又變成底下一個因。因變成果,果又變成因,因果循環,所以因不定因,果不定果。因會變成果,果會變成因,這個因果沒完沒了。你要是迷在裡面,那就苦了,那太苦太苦了,要從這裡面覺悟,覺悟之後才解脫。
解脫有沒有離開事理因果?沒有。沒有,怎麼解脫了呢?古德講「不昧因果」,那就解脫了。世間人昧因果,昧是什麼?迷在裡面,迷執因果,那個太苦了,那裡頭造業,沒完沒了,而且一世比一世嚴重。我們常講冤冤相報,這個怎麼得了!覺悟的人明白了,受報的時候沒有絲毫怨言,清楚!前面做這個因,現在應該得這個果,歡歡喜喜受報,不怨天不尤人,報完就沒有了,到這裡為止,這是覺悟的人。迷的人,他不甘心,他不願意接受,在自己沒有力量抗衡的時候,底下就結的冤讎,冤讎又變成底下一個果報的因,業因果報沒完沒了。覺悟的人,到這裡就了(ㄌ一ㄠˇ)。無論果報是善惡,他都不在意,不再放在心上,一切就到此為止。所以這個叫解脫,解是對於妄想分別執著,脫是對於果報,這個果報沒有了。
【若但觀平等,不知差別,或但觀差別,不知平等,則亦等於盲修也。】
這是古人常講的盲修瞎練。有理觀沒有事修,是盲修;有事修不懂理觀,也是盲修。我們想到清涼大師的兩句話,就懂得了。清涼大師說,「有解無行」,解是理觀,沒有事修,「增長邪見」,「有行無解,增長無明」,這兩者都是盲修瞎練。所以佛法講求的是解行並進,解與行一定是相輔相成,理事、性相兩邊都顧到,不偏於一邊,這是大乘經當中常講的中道。
【當知性也、修也。修中之理也、事也。不能看成兩橛,不可混為一談。須體認其不一中之不異、不異中之不一,乃能性修不二、理事圓融,圓融中有行布,行布中有圓融,方為真圓融,真不二,則無修而不成矣。】
這一段講得就更清楚、更透徹了。性是心性,是一切眾生本來具足的,佛在《華嚴經》上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跟佛完全平等,這是性也,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所以佛看一切眾生是平等的,沒有絲毫差別,佛對於一切眾生尊敬,決不會對一個眾生怠慢。為什麼?他知道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個話《華嚴經》上說了,《圓覺經》上也說了。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佛怎麼可以輕慢一個眾生?輕慢一個眾生,豈不就是輕慢自性?他事理性相清楚明瞭,這是事實真相。我們今天迷失了自性,所以在一切差別相裡頭生起妄想分別執著,這是病態,這不是正常的。迷,迷了什麼?迷了心性,迷了自性。迷了之後,如何再恢復自性?這要靠修德,這就講修。所以經上講性、講修,這個性跟修就是修行當中的理跟事。性是理、理體;修是在事相上,也就是說我們的生活上,對人、對事、對物上。修行的總綱領要知道,性修是一不是二,理事是一不是二,這是大前提,要是把大前提掌握住,就不會錯了,不會有偏差了。所以不能把它看成兩樁事情,看成兩樁事情就錯了。那正是六祖所說的,「佛法是不二法,二就不是佛法」,這句話的意思很深很深。不要在《壇經》上看到,印宗法師問了一個禪定、解脫,禪定、解脫不過是舉兩樁事情而已。我們舉例子,我們不會舉這個例子,我們會舉得更親切:生佛,眾生跟佛這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眾生跟佛,是一不是二。眾生跟佛是一不是二,我跟人是一還是二?然後才曉得,我跟人也是不二。我要是輕慢人、損害人,那哪裡叫學佛?那不叫學佛。
大乘經上講得很明白、很清楚,菩薩要度一切眾生,佛教他接觸眾生的要領,四悉檀。檀,檀那是布施,檀就是布施,悉是中國字,悉檀兩個字是梵華合譯,檀是印度梵文音譯過來的,悉是中國字,悉是普遍的意思。悉檀是遍施,普遍的布施,裡面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就是用清淨心、平等心布施,就叫做悉檀。佛教菩薩接引眾生要守住四個綱領,第一個叫「世界悉檀」。世界悉檀是什麼意思?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這叫菩薩。這個眾生喜歡你,你可以親近給他說法;這個眾生討厭你,趕緊走開,讓他不要討厭你。菩薩做給我們看的,佛教導的。他的用心、他的用意、他的行為,無非是不叫一切眾生生煩惱,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你喜歡佛法也好,不喜歡佛法也好;你行善也好,行惡也好,絕不叫你生煩惱。這是重要的綱領,我們學佛要從這些地方學。
性跟修就是修行當中的理跟事,理跟事是一不是二,不能看成兩截,不能看成兩樁事情;但是也不能把它混為一談,混為一談也錯了。這就是《般若經》所講重要的原則「不一不異」,相上講不一,理上講不異,這個道理我們在這裡說得很多很多。事相千差萬別、無量無邊,這是不一;可是無量無邊的現相都是心性所現的,這是不異,這是從性上講,不異,前面說的平等之理。還有差別之理呢?這些現相是從因緣裡面產生的,因緣不同,所現的果相就不一樣,所以有十法界依正莊嚴。
十界莊嚴我們暫且不談,我們就談我們現前,我們這個講堂幾十個人坐在這裡。我們每個人在這一生當中得人身,果相同,這是我們過去生中做的因相同。因是什麼因?五戒十善之因,過去生中修五戒十善,這一生得人身,得果報,得這個果。雖然都是人,面貌都不一樣,享受不相同,這是報不一樣。所以果跟報要分開,得人身這是果,我們在一生當中所受的那是報。報為什麼不同?每個人過去造的業因不相同。譬如你有財富,你的財富從哪兒來的?不是你賺來的,這個要知道。你說你有本事,你運氣好,這都是迷惑顛倒的話;是你前生所修的因,修的什麼因?財布施的因,這一生得財富。你修的因多,布施得多,你這一生得的財富就多,你修得少,你這一生得的就少,這是正理。差別之理,你要懂得這個道理。不是你有本事賺來的,不是的。
說老實話,這個社會上比你本事大的人多,比你手段高明的人也多,為什麼他賺不到?偏偏你賺到?你得的財富,有很輕鬆得來的,有非常辛苦得來的,這什麼原因?你修因不同,布施的時候很歡喜、很慷慨、很大方,那你得果報就很自然,不費力就得來,就得財富了。你布施的時候很艱難,不是甘心情願,看到別人布施,不布施不好意思,布施之後又後悔多少天,心裡難過。將來你得到這個果報,就很辛苦才能得到。因緣果報,絲毫不爽。所以你要明白差別之事理。我們懂得,怎樣去修?明白道理了,現在修,這一生還能得到受用。你知道這個道理了,曉得這個方法了!《了凡四訓》,
法布施,得果報是聰明智慧。人為什麼會開悟?修法布施的果報。不肯修法布施,天天聽經,天天研究,能不能開悟?不能,他沒種那個因。聽經研教,給諸位說,那是緣;沒有因,縱然有這個緣,還是沒有果,得不到果。因加上緣,才有果報。健康長壽,無畏布施的果報。無畏布施,就是剛才講了,不惱害一個眾生;不但不能害眾生,令眾生生煩惱都是錯誤的。我為什麼煩惱多?過去我叫別人生煩惱,現在自己才生煩惱,果報就是這樣的。我不惱害眾生,一切眾生決定不會叫我生煩惱。因緣果報,絲毫不爽,這是事之理,你要懂得。
這裡教給我們要體認、要體會、要認清,不一中之不異,不一是講事相,不異是講理體,事裡頭有理。你明白這個道理,不一當中的不異,你要是明白了,你自自然然就不會再分別,不會再執著,不會再計較了,佛前面講的應無所住,你真的就做到了。你再要懂得「不異中之不一」,那你就會生心了,而生其心。生什麼心?以清淨、平等、大慈大悲對待一切眾生,所現出來的境界就是自在美滿,這就是你現前的受用。實在說,大乘經上理跟事都講得清楚,都說得透徹,我們讀了、聽了,依舊不能把它變成自己的生活行為,這個非常非常可惜!所以這兩句話,就是前面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我們應當生心,幫助一切眾生。一切眾生最需要我們幫助的是什麼?破迷開悟,這是最需要的,其他的是次要,這是最重要的。
「乃能性修不二、理事圓融」,這兩句是講果,性修不二就自在,就是底下講的理事圓融,理跟事是一。「圓融中有行布,行布中有圓融,方為真圓融。」行布是次第,我們今天講步驟、程序,按部就班來。雖然有次第,雖然有程序,每一個次第都是圓融的,《華嚴經》上顯示這個境界。初發心的菩薩,初信位的菩薩,菩薩五十一個位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這叫行布、次第,它有次第。可是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初信位的菩薩也修等覺菩薩的法門,等覺菩薩所修學的,他也修;等覺位上的菩薩,也修初發心菩薩的法門。
我們舉個例子來說,初發心的人就學六度,就學普賢十願,這是圓融。十地菩薩、等覺菩薩,在事上還是修孝養父母、奉事師長,他學的是初信位菩薩的法門。這就顯示出來,行布裡頭有圓融,圓融裡頭有行布,這叫真圓融。這一句話裡頭,含義無限的深廣。諸位從這個例子裡面去體會:一舉手、一低頭是事,穿衣吃飯是事,灑掃應對是事,六度、十大願王那是修,它是一不是二。穿衣裡面包含著六度,吃飯裡面也包含六度,一舉手、一低頭裡面都含著圓圓滿滿的六度、十大願王,這才叫真圓融。六度萬行、十大願王願願當中,圓圓滿滿包含了世出世間一切法,這叫真圓融,真不二,則無修而不成,這樣的修功才叫圓滿。大乘法裡頭常說:「稱性起修,全修即性,全性即修」,都是講這樁事情,如果能向這個地方去體會,你就真正懂得修行,你就會修了,就不是盲修瞎練。可見得修行這兩個字,說起來容易,不要說做不容易,真正把這兩個字怎麼個講法搞清楚了,也不是容易事情。底下這個好,這是愈來愈落實到生活上去了。
【修功於日常生活工作中】
無論我們過的是怎樣方式的生活,無論從事哪一種行業的工作,都沒有妨礙,都在佛法之中。
【則須依照幻法,勤修不怠。】
一切差別的現相,差別的萬法,我們現在稍稍明白了一點,所有一切幻法真的是幻。為什麼?它不是事實。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夢幻泡影。怎麼會有這些現相?這是業因果報相續的現相。為什麼叫它做幻法?為什麼說它不是真的?因為它剎那生滅,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所以它是幻相,它不是事實。你要是把它當作事實,你迷了,你錯了,所以這個錯誤不在別人。一個真正覺悟的人,真正明白的人,絕對不會怨天尤人。因為你怨天尤人,你就把這個事情當真,你不知道這是假的,你才會怨天尤人。你知道這個事實真相,人有沒有?沒有。事有沒有?也沒有。人跟事都沒有,自己有沒有?自己也沒有,三心不可得,你怨什麼?所以那個念頭,真的叫妄想,佛講妄想分別執著。其實妄想分別執著也沒有自性,也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不要以為妄想分別執著真有,錯了,沒有。所以那個想就叫妄想,這個法叫幻法。雖然是個幻法,還是勤修不怠。菩薩還是修六度、十大願王,落實在事相上,每天生活工作還是一樣認真努力,一點也沒有懈怠,這是什麼?而生其心,不住空;雖然認真努力去做,心裡面決定沒有分別執著,不住有。這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能偏在一端,空有兩邊不住。
【所謂啟建水月道場,大作夢中佛事。】
這是舉諸佛菩薩示現在十法界,佛菩薩常常跟我們在一起,給我們做榜樣,幫助我們破迷開悟,幫助我們離苦得樂,這就是所謂的啟建道場。道場比喻作水月,水中的月亮,假的不是真的,不要以為道場是真的。現在的眾生迷的人太多,建道場麻煩甚多。我在初學佛的時候,
《八大人覺經》上講四魔,魔有四大類。「五陰魔」,這個說老實話,是俱生煩惱,與生俱來的,你生下來就有的。生下來怎麼有?過去生中帶來的,所以叫做俱生煩惱,這是第一類的魔障。第二類是「煩惱魔」。煩惱魔是什麼?這裡面有七情五欲,這是煩惱,佛法裡面講的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這是第二類。也是本身無始劫以來的習氣起現行、起作用,這是屬於煩惱魔。第三類是「天魔」。什麼叫天魔?用現代的話說,我們身體以外,所有一切的誘惑,那就叫天魔。所以天魔不是一個魔鬼青面獠牙,不是那個,你那麼想就錯了。簡單的講就是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來誘惑你。外有誘惑,裡面煩惱起來,內外勾結,麻煩就來了,就造業受報。第四類是「死魔」,死魔對什麼人說的?對修行人說的。修行人很精進、很用功,但是道業還沒有成,壽命到了,你說這個麻煩不麻煩!這一生的修行功夫叫白費了,所以這個是障礙,大障礙。對於修行人來講,沒有開悟,道業沒有成就,壽命到了,這是很大的障礙,這個障礙叫做魔。
因此,我們必須把事實真相認清楚,道場是空的,是假的,有什麼好執著的?有什麼好爭執的?為了爭奪廟產造無量無邊的罪業,古往今來這些事情很多,稍稍留意我們就能看見,這個不是好事情。出家人貪戀道場,爭奪道場,執為己有,麻煩就太大太大了。如果自己不是一個真正修行人,持戒精嚴之人,沒有不墮地獄的。縱然修行很好,戒律精嚴,也麻煩。為什麼?執著這個道場是自己的,不肯給別人,但是壽命到了,他不能不死,死了以後到哪裡去?死了以後還執著這個地方是他的,還不肯離開。不肯離開,這個道場裡面,男眾的道場,裡面沒有女眾,女眾道場沒有男眾,他要投胎得不到人身,沒有這個緣,到哪裡投胎?這道場裡頭有老鼠、有蚊蟲、有螞蟻,他就投這個胎,你說可憐不可憐!一生捨不得這個地方,這個地方有這些畜生,他就落在這一道去。這是說造的罪業不甚重的,墮落在畜生道,很難出離。什麼時候他能把這個放下、捨掉,他才能離開。執為己有,不肯捨離,麻煩就大了。所以世尊當年在世教誡弟子,那個時候佛不建道場,佛一生沒有建過道場,住在哪裡?住在樹下。樹下還規定一宿,只可以住一晚上,第二天要找別的地方的樹下。為什麼?怕這個樹很大,樹蔭很涼,你喜歡這個地方,天天住在這個地方,執著這個地方,那又麻煩了。貪戀這一棵樹蔭,那將來投胎,這樹上可能有松鼠,可能有小鳥在作窩,你就變成這個畜生一類,你說這個多麻煩!所以佛教樹下住一宿,第二天不準住在這裡,使你對於一切場所決定沒有貪戀之心,叫你真正放下,絲毫貪婪的念頭都沒有。這才是真的無所住,應無所住才真做到。一絲毫的貪戀都招來說不盡的麻煩,這要沒有高度的智慧,他怎麼會知道?還得要有高度的警覺,才不會犯過失,不會再迷惑,這非常非常的要緊!
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一些精舍、道場,都是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們提供的。道場的所有權是那些在家人,佛跟弟子沒有。這是我常講的,佛跟弟子們,他們請來供養,佛與弟子們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我們今天在這裡講經,這個地方兩個小時,我們有使用權,這個道場所有權是別人的,我們沒有所有權,所以對這個道場毫無留戀。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在這個世間,這個地球上,所有一切我們所用的統統是使用權,沒有所有權,要培養這個觀念。今天你們自己有產業,買的有房子、有地,有公司、有行號,你要是一個佛弟子,你很清楚、很明白,統統都是暫時的、臨時的使用權,決定沒有所有權,你這個心放下了,你就自在了。將來往生了,這個產業交給誰不要去想,我這個產業要交給哪個哪個,你就去不了。你還有那麼多囉嗦事情沒有放下,那怎麼行!必須要清楚,與我毫不相關,你才能決定往生,沒有罣礙了。這是真理,這是事實真相,不可以不知道。
大作夢中佛事,佛事就是指的講經說法,教導大眾修行,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些事都叫做佛事。「佛」是覺悟的意思。佛事就是令一切眾生覺悟的事,這個叫佛事。我們現在想想,現在這個社會,特別是我們佛門裡面所講的佛事,那個佛事是什麼意思?幫助人迷信的事情叫佛事;跟這個完全顛倒了,都是搞迷信,不是叫你搞覺悟。把迷信當作佛事,你說佛聽到了,怎麼不流眼淚!怎麼不嘆息!真的不曉得錯到哪裡去了。
【惟心中不存一能修所修而已】
這一句非常重要。這一句決定不能少,如果少了這一句,恐怕你又迷了。自己修行不著相,修不修?真修。幫不幫助眾生?全心全力幫助眾生,也不著相。自行化他都不著相,前面所講的,不把它放在心上,雖然認真努力自己修行,在這裡幫助一切眾生,不管用什麼方式,那個方式是事上的事情,事千差萬別。剛才說了,無論做什麼事情,為一切眾生做一個覺悟的樣子,就是佛事。吃飯,吃飯覺悟的樣子;穿衣,穿衣覺悟的樣子;工作,工作覺悟的樣子,那就是自行化他,就是佛事。時時刻刻,在在處處,認真努力不懈的在做,心裡面若無其事,所謂是「作而無作,無作而作」,這就對了,這就是這一段裡面所說的意思。我們要細心去體會,細心的去思惟,然後能把它用在自己日常生活當中,你是真正在學佛,你才能得到佛法真實的受用。佛法修學不在形式,要重實質,要真正用在日常生活點點滴滴之中,這樣才叫做真正學佛,真正是佛弟子。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金剛經-第111集請掀開經本二百五十七面,倒數第二行看起:
【就事作觀,觀其全非性有,只是假名。心中不存一絲之我,一絲之見。而行之於事,則遠離幻有之名相,深照本空之心性。此約即非是名之義,以除我見之修功也。知此,則凡無明煩惱等一切應銷除之事,其修功可以類推矣。】
這一段在我們實際修行用功上來講,是非常重要的開示,也是最好的原則,但是我們很難把它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如果要會用,功夫自然得力。要契入《金剛經》上所說的標準,對這種人來講不是難事。《金剛經》的標準,是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這個標準很高,就是《華嚴經》上講的法身大士。法身大士,在禪宗裡面就是成佛,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金剛經》上所講的諸佛就包括這些人在內,所以這個境界很高。因此,這個要領我們要懂,要能把它掌握住。能夠應用得上,當然是最好;用不上,我們可以學,盡量去學。學習的先決條件,就是要把宇宙人生真相搞清楚;真相明瞭之後,該放下的自然就放得下。凡是放不下的,都是沒有把事實真相搞清楚。搞清楚之後,哪裡要勸?不需要勸,自然就放下了。
「事」是日常生活當中瑣碎之事、點點滴滴,前面所舉的,一舉手、一低頭,這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就在這些事相上去看,「作觀」就是觀察,在這些事相上觀察。觀察什麼?觀察它的真相。它的真相,就是《金剛經》上講的「即非是名」。你這一觀察,體沒有,空寂的,「全非性有」,真如本性裡頭沒有,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沒有。那個性是真正的自己,禪宗裡面所謂「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本來面目是什麼?就是自己的真性,真心本性是真正的自己,真正自己裡面沒有這些假相,這是叫你要懂得。
這些相從哪裡來的?真心裡頭沒有這些假相,可是假相這麼多,確實擺在我們面前。我們六根能夠緣得到的,接觸得到的,我眼看到了,耳聽到了,身體接觸到了,六根接觸得到的,這是什麼?完全是虛妄的。不但你所接觸到的外面境界相是假的,六根本身也是假的。《金剛經》上不要看到經文少,文字不多,把這些事實真相都講得很透徹,講得很明白。要曉得,能所都是假的,叫假名,這是教你觀察到事實真相。
佛在前面為我們舉的例子,小而微塵,比舉手、低頭還小;大而世界,這個世界是三千大千世界。說一個最大,說一個最小,當中就不要說了,全都包括在裡頭。無論是大是小,都是一個假名而已,決定沒有事實。如果你以為這裡面有事實,你就迷了,你就想錯了,看錯了。詳細前面都已經說過,不必再重複了。了解事實真相,所有一切現相是業果的相續相,業是因,這是佛在經上講的「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因變成果,果再變成因,因又變成果,所以十法界依正莊嚴的現象,是怎麼回事?就是業因果報相續輪迴的現象,就這麼個東西而已。
業因果報非常複雜,難怪佛在《華嚴經》裡面講「無量因緣」,就是說業因果報複雜的狀況,沒有人能夠說得盡,真實不可思議。因為有這麼一樁事情,佛才教給我們要而生其心。而生其心就是你起心動念造因,你要注意,你那個念頭善,你的業果相續的相就善。十法界裡面四聖法界,這是善。如果這個念頭不善,你的業果相續的那個相就不善,就變出六道輪迴這個境界。所有一切境界,怎麼來的?都是自己念頭裡頭變現出來的。我們真正懂得這個道理,了解這個事實,無論現前所受的是什麼,絕對不會怨天尤人,不會去責怪任何人。為什麼?自作自受!說是我這個苦難別人給我的,那你是迷惑顛倒,沒有任何一個人能給你。諸位要想想,如果有人能給你罪受,那當然也有人可以給你樂,這一定的道理。如果別人可以給我們苦樂受,那諸佛菩薩大慈大悲,我們還要修什麼?他應當就要給我們樂。諸佛菩薩也束手無策,也無可奈何,自己變現的,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自己變現的。
我們今天念阿彌陀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問問阿彌陀佛從哪兒來的?極樂世界從哪兒來的?還是自己心裡變現出來的。離開自性,哪有阿彌陀佛?哪有極樂世界?所以給你講真話,「唯心淨土,自性彌陀」。知道極樂世界是唯心所變的,我們眼前這個世界也是唯心所變的。極樂世界是清淨心變的,淨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條件是心淨則土淨。不是念阿彌陀佛名號念得多,你就能往生,那你就搞錯了。一天念十萬聲佛號,心還是不清淨,古人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果然念到心清淨,一天念個一聲、兩聲就行了,就能往生。由此可知,念佛的功夫是在心清淨,不是在佛號多少,這個要知道。我們現在鼓勵大家佛號念得愈多愈好,為什麼?不念就打妄想了。念的時候還打妄想,不念,妄想不就更多了嗎?是這麼回事情。真正講功夫是要心清淨、萬緣放下。這麼說來,《金剛經》對我們幫忙就太大太大了。他為什麼放不下?沒有看破,不知道事實真相。《金剛經》最大的好處,就是把事實真相給我們講清楚,講明白了,我們真正能體會,自然就能放得下。放下,心就清淨,曉得一切法都是假名,都不可以執著。
心中不存一絲之我,「我」就是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四相都是從我相裡頭變現出來的,我是四相的根本,我沒有了,四相都破了。一絲之見,見就是四見,四見也從我見生的,我見要是沒有了,四見就沒有了。四相、四見破了就是法身大士,就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四相破了,諸位要知道,不但六道裡面沒你住的地方;六道之外,聲聞、緣覺、菩薩、佛,四聖法界裡頭也沒有你住的地方。為什麼?四聖六凡都在四相裡,能住的那個見也在十法界裡面。所以四相四見破了,你不但超越六凡,也超越十法界,到哪裡去呢?一真法界。不得已取了個名字,一真也是假名,不要執著真的有個一真,那就壞了。你要曉得,為什麼不可以執著一真?你執著有個一真,一真對十法界講,就是二法。二法沒有入境界,一才入境界。
一是什麼?連這個念頭都沒有,不但十法界念頭沒有,一真法界的念頭也沒有,這是真的契入。記住一個大原則,佛法是不二法。墮落在二裡面,諸位要曉得,落在二、三裡面就掉在十法界裡頭。二、三是什麼?二是二意,三是三心。三心二意就是法相宗講的八識,你就八識當家。八識當家,在十法界裡頭。法相宗講到修行的總綱領,叫轉識成智,轉八識成四智。八識裡面有分別,有二、三;四智裡面沒有分別,沒有二、三。四智說個四,那是法相宗講的,方便說法,智哪有四?只有一個。一個智,從它不同的作用來講,說四個。譬如我們今天講電,電是一個,在燈泡上它放光,在錄音機上它錄音,作用不一樣;實際上電是一個,這個要知道。真智是一個,在六根上起的作用不同,說它做四智,是這麼一個意思。不要以為智真的是四個,那就錯了。真的以為四個,是什麼?放光的這個電跟錄音那個電不一樣,那就錯了,哪裡不一樣!諸位從這個淺顯的比喻裡面去體會。
不再有一絲毫的我相,不再有一絲毫的我見。我相跟我見合起來,就是我執,我執沒有了。不但我執沒有了,法執也沒有了。哪些是法執?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是法執,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法執。四相、四見裡頭包含我法二執,了解事實真相,真的放下了,不再執著了。
而行於事,事是跟一切眾生和光同塵,這個意思要懂、要清楚。也就是說諸佛菩薩跟我們在一起,我們一起吃飯,一起穿衣服,一起生活,一起工作,他跟我們差別在哪裡?他沒有四相、沒有四見,並沒有離開我們的生活。就像釋迦牟尼佛在本經開端示現的,釋迦牟尼佛也著衣持缽,到舍衛大城乞食,這是而行於事。須菩提尊者看到釋迦牟尼佛到舍衛城去托缽,讚歎「希有世尊」!讚歎什麼?釋迦牟尼佛有其事,沒有見,沒有我。一絲毫的我相沒有,一絲毫的我見沒有,這才讚歎「希有世尊」!我們學佛在哪裡學?在這個地方學。你要是學會了,你的生活充滿了智慧。你要是不會學,落在三心二意裡面,你的生活充滿了煩惱,那個生活不一樣。生活在形式上、事相上一樣,骨子裡面完全不一樣。一個人心地一塵不染,真正是快樂無比。一個是四相、四見,煩惱重重,苦報無邊,這是絕對不相同的。所以要緊的是要把這個能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就是行之於事。
「則遠離幻有之名相,深照本空之心性。」諸佛菩薩,我們不要說諸佛菩薩,在中國古代,特別是禪宗,禪宗《語錄》裡面,記載得很清楚而且很多,開悟的人,這個悟不是小悟,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人,他悟了之後,那個生活境界就自在,所謂是「頭頭是道,左右逢源」。頭頭是道,左右逢源,就是此地講的「觀其全非性有,只是假名」,也就像本經前面教你觀察的「小而微塵,大而世界」,你徹底了解它的真相,它的本體,它的現相,它的作用,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見相就是見性,見性就是見相,為什麼?性相是一不是二。見到事就是見理,見理就是見事,理事是一不是二,到那個時候是法法皆如。前面讀過,「如來者」,如來是什麼意思?「諸法如義」,諸法如義就是法法皆如。法是從相上講的,如是從性上講的。所有一切的相都是性,性跟相是一不是二,這個意思很難體會,所以古德用金跟器做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見到器,就是金;見到金,那就是器,它是一不是二,《金剛經》後半部說明這種深義。
「此約即非是名之義」,《金剛經》上佛用這個句子用得太多太多,「即非是名」。原來「即非是名」這四個字,就是叫我們時時刻刻提起觀照的功夫;你能提得起來,你在一切事相裡面就不會迷,就不會執著。「以除我見之修功」,修是修行,功是功夫。修行,行是錯誤的行為,我們以前不知道這一切現象的真相,以為一切現象是實實在在存在,是真有,不曉得它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假如你真會,在現前有一個很大的利益你可以得到,年老的人腰酸背痛,常常得這個,你要是真的觀這個,觀我這個身相了不可得,痛在哪裡?沒有了。還用得著治療嗎?不需要。我為什麼會痛?這個身體是我,這真的,這不是假的,麻煩來了,那就真痛了。這一觀,沒有!身體沒有,不是我的,我沒有。我相、我見都不存在,當體即空,了不可得,痛在哪裡?沒有了,痛也是假的;即非是名。所以你要會用「即非是名」,什麼問題都解決了。大到世界,小到微塵,沒有一樣事情不得解決。
今天下午有一位老居士,也是從前我們道場常常來聽經的,現在年歲大了,也走不動了,打個電話來告訴我,最近眼睛不好,又有白內障,問我有什麼方法?我叫他老實念佛,不要去想病,愈想病癒嚴重,這是佛法說的,因為一切法從心想生。你老了,沒事情做,退休了,天天在家想病,這還得了!本來沒有病,病從哪裡來的?想來的。病為什麼會嚴重?想重了,他那個念頭不會轉,不會去想佛。你要是想佛,想觀世音菩薩,佛不生病,觀音菩薩不生病,你自然就健康了。把佛菩薩扔掉了,天天想自己的病苦,你這叫修的什麼行?修行是修正我們錯誤的觀念,想著有我,錯了,哪有我!
《金剛經》上講得透徹,三心不可得,我在哪裡?萬法皆空,我們這個五蘊之身,這個色相是萬法之一,萬法皆空,身心俱不可得。佛在這個經上最後做的結論:「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有為法說什麼?身心都是有為法。心是八識五十一心所,《百法明門》裡面排列的,第一個心法,第二個心所有法,第三個色法,第四個不相應行法,這四個統統叫有為法。你才曉得,有為法涵蓋的範圍多大!我們身心都是有為法,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你怎麼會生病?哪有這個道理?講不通的。可是你偏偏會生病,你為什麼生病?從心想生。於是我們就明白,佛菩薩為什麼不生病?佛菩薩沒有病的念頭,他從來不想病,他從來不想老,所以佛菩薩不老也不病,他不想!不但他不想老,不想病,這裡說了,他連「我」都不想,他沒有「我」,這才叫從根本修。從根本修,無我。前面講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這才叫做從根本修。由此可知,四相四見是個錯誤的想法、錯誤的觀念,你要把錯誤的觀念修正過來。這個經實在講,愈講愈透徹。
我們在宗門《語錄》裡面看到,過去這些祖師大德都提倡從根本修,根本在哪裡?我們不曉得,含糊籠統說,根本從心裡修。《金剛經》上「三心不可得」,從哪裡修?現在我們搞清楚了,就從三心不可得修。知道身心世界無非是「即非是名」而已,從這個地方把我們的觀念,把我們的想法、看法修正過來,就得大受用。然後這個身示現在世間,跟佛菩薩一樣遊戲神通。這個境界非有非無,《金剛經》上的話是「無實無虛」,那多自在!所以這是修行的功夫。修行的功夫,他不說我相,他說我見。我見比我相的意思還深,這個前面跟諸位說過。我見是阿賴耶的見分,我相是阿賴耶的相分,相分從哪裡來的?見分變現出來的。如果你說相斷掉了,見未必斷;見要是斷掉,相決定斷掉。所以這個地方講的是我見,而不說我相。
知此,這是你真的知道,真明白了。無明煩惱等一切應該消的事,應該消除的,應該要斷掉的,應該要放下的,你自自然然就曉得怎樣去做。原理原則是一個,以此類推,所有一切解決的方法我們統統得到了。實在講,《金剛經》也是世尊跟須菩提尊者示現表演給我們看,裡面有理論、有方法,也帶表演,我們要細心去體會。
【世尊教以直照本來無我無見之心源。不但我見無,即無我之見亦無,於是乎我見之蹤影全無矣,直捷痛快,孰逾於此,妙而且要耳。】
這一段不但是讚歎世尊教學的善巧,實際上更深一層,無我之見的念頭也把它空掉。我見無,無我之見的念頭還有沒有?也沒有,也是假的,那才叫乾淨。如果有人說四相四見我都破了,試問問他破了沒有?他心裡面還有一個「四相四見我都破了」,你說糟糕不糟糕!這就不行了。我們讀《六祖壇經》,六祖所說的「本來無一物」,如果你要是執著本來無一物,已經有了一物,有了一個「本來無一物」。這個念頭確實沒有,所以佛教給我們的方法,直截了當,觀照本來無我、無見的真心本性。這種教學的方法,世出世間法裡面,除了佛教之外,找不到,沒有這個方法。如果有這個方法,這是佛法,佛法跟世間所有一切方法不同的地方,就在此地。所以佛法是不二法。
哲學為什麼解決不了問題?宗教為什麼解決不了問題?就是因為它是二法,它有能有所,有能有所決定解決不了問題。為什麼?沒有離開妄想。能所是妄想,二是妄想,二不是真,真是一,一真。一是什麼?你心裡頭一個妄念沒有才叫一,起一個妄念就是二。心裡本來是無念,起了一念,那個一念跟無念就變成二。你已經墮落了,墮落在哪裡?十法界裡面;不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裡絕對不能有一個妄念。所以要曉得,本來無我無見,這個意思我們用法相唯識的名詞來講,本來無有相分,無有見分,見相兩分本來無,清淨心裡頭沒有這個東西。不但我見無,無我之見也無,這叫一空到底。
為什麼要說這句話?佛菩薩慈悲到了極處,唯恐眾生聽佛說法,佛講無我、無人,他就執著我人都沒有,有一個無我無人,這又壞了。凡夫不是執有,就是執著空。有我相、有人相是執著有,無我相、無人相就執著空,墮落到兩邊去了,所犯的毛病是一樣的,一樣的嚴重。犯的什麼毛病?事實真相見不到,產生的這個見解叫偏見。執著有是偏見,執著一切都沒有還是偏見,不了解事實真相。了解事實真相,就叫做明心見性,要了解真相那才有用處。所以空有兩邊都不能執著,兩邊的見解都不能有。「於是乎我見之蹤影全無」,這才真正清淨心現前。《無量壽經》的經題上講「清淨平等覺」,就現前了。「直捷痛快」,沒有能夠超過這樣的教學,所以這種教學法妙,不但妙而且要,簡單扼要。這個「要」,有很多意思在裡頭,可以說是最重要,也可以說是最精要,也可以說是簡單扼要。這一段不但是讚歎世尊教學的善巧方便,而且真正是窮盡諸法的根源。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第十三段:
【即非,為除我見之絕妙修功。故即非我見一語,並非但令作觀,觀照性空,乃是教令振作精神,毅然決然,極力將我見等一腳踢翻,從根本上,不承認自性中有此我人等見。即非二字,當如是體會。】
佛在這個經裡面「即非是名」說了多少句,有幾個人有這樣深刻的體會?如果沒有這麼深的體會,說實在的話,《金剛經》念了叫白念,不得受用。讀過《金剛經》,甚至於修般若的人,我見的執著還很濃、還很深,這個人修的般若是名字般若。即非是名,即非他沒有,他是是名般若,他沒有即非。那個修的是是名,一點都不管用,從前李炳南老居士講經說,「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該怎麼輪迴還怎麼輪迴」,一點都不管用,要真正體會到它的真實義。修學大乘的人,稍稍有一點功夫的人,這裡講得很清楚,絕對不承認有一個「我」的存在,絕對不承認這個身是我。如果認為這個身是我,能夠思惟想像的這是我的心,這是六道凡夫。實實在在講,聲聞、緣覺已經沒有這個念頭。
在從前,我們說老實話,把聲聞、緣覺看得很低,並不尊重他。這一讀《金剛經》才曉得,這些人也很了不起。經上說了一句很重要的話,在警惕我們,「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聖是聖人;賢,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都是賢人。為什麼會有差別?因為他們都是修無為法,修無為法功夫不一樣,從無為法的功夫差別上,來說他是聲聞,說他是緣覺,說他是菩薩,這樣說的。什麼叫無為法?離四相、四見。我們在這個經上看到的,小乘須陀洹是最低的。經上告訴我們,須陀洹沒有這個念頭:「我得須陀洹」,沒有這個念頭,才曉得須陀洹也破四相。他要不破四相,以為我證初果須陀洹了,他是凡夫,他不是須陀洹。連小乘最起碼的位次,人家已經心地清淨,已經不著這個相;那個高位的就可想而知。所以這個位次是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無為法裡面體認的功夫有淺深不同。佛法的修學功夫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怎麼可以等閒視之!由此可知,《金剛經》即非是名,這個說法意思真的是無盡的深廣。我們在此地看到的,從小乘須陀洹到等覺菩薩,他們用的是什麼功夫?就是即非是名。這四個字,從初信位一直到等覺位全部都包括,他修的就是這個;離相,修清淨心。
所以這句話,不但是教我們作觀,作觀就是改變我們的看法,改變我們的想法,我們過去的看法、想法錯了,體會佛在《金剛經》講的道理,講的事實真相,我們在生活當中點點滴滴裡面去觀察、去體會,去肯定它,這叫做作觀,這就是講的觀照功夫,觀照性空,觀照相是虛妄的。如果只有這一層,這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消極的修行方法。看底下這一段,他不但有消極的一面,他還有積極的一面。積極的是振作精神,毅然決然,把我見、我相,也就是阿賴耶的見分跟相分,徹底把它推翻,也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絕不承認。為什麼不承認?清淨心中、真如本性裡頭沒有這個東西,確確實實沒有。但是不能說沒有這個現相,「即非」就是不承認,確實沒有,但是它有現相,就有「是名」。現相叫妄相,它不是真的,它是虛妄的。《楞嚴經》上講「當處出生,當處滅盡」,當處兩個字用得好,你要是真正體會得「當處」這兩個字,你就曉得佛法講的不生不滅。我們見的相是相續相,不是見到它的真相。真相呢?真相不存在,不能說它沒有,它有的時間太短暫了,我們在前面經義裡頭曾經體會到,曾經講過,一秒鐘的億萬分之一,那個存在幾乎等於不存在。這是實實在在的,現在可以用科學來做證明。確實是億萬分之一秒,那個時間,真的叫「當處出生,當處滅盡」。
所以我們看到是相續相,連續的,就像看電影銀幕裡的畫面一樣,相續的,沒有一個相是存在的。如果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無論大事小事都能夠用這個原則原理來觀察,所有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都沒有了。為什麼?所有一切現相根本不存在。這樣才能恢復到你的真心,恢復到你的本性,本性裡面具足無量智慧、無量德能才能夠現前。那個時候你所得到的是什麼?盡虛空遍法界。《楞嚴經》上講的「隨心應量」,這個意思我們也才能夠體會到一點點。原來以為隨心應量是佛菩薩度化眾生,「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我們這樣體會,不能說是體會錯了,但是體會得太少,體會得太淺。事實是什麼樣?事實講點點滴滴,大而世界,小而微塵,都是隨心應量。隨誰的心?自己的心。確確實實一切法從心想生,境界善是隨自己的善心,應自己善的量;這個境界險惡,是自己惡的心變成險惡的相。就跟晚上作夢一樣,有人做美夢,有人做惡夢,夢從哪裡來的?從心想生,就這麼回事情。十法界依正莊嚴,事實真相就如此。
所以,自性清淨心裡面、真如本性裡確確實實沒有。誰能夠這樣肯定,誰能夠把這個事情給它推翻,絕對不承認它?這是法身大士。不是法身大士沒有這種毅力,沒有這個決心。法身大士為什麼做得到?他徹底明白了,真的清楚了,所以他毅然決然。十法界裡面聲聞、緣覺、菩薩不敢。為什麼不敢?以為這個東西還是實在的,還是真的。我這個心是真的,能夠思惟想像;我的身是真的,知道痛癢;這個世界是真的,我六根接觸到的,以為這是真實,不曉得這個事情的虛幻。經文這些字樣我們讀得太多,但是真正能夠體會,體會入微,這樣的人就少了。
【當知自性是真實體】
真就決定不妄,實是決定不虛。大乘經裡面講「我」,那個我不是這個身。大乘經上講的心,不是我們思惟想像的這個心。真正的我、真正的心是什麼樣子?實實在在給諸位說,真正的心有,不是沒有,真有。真正的我也有,常樂我淨四淨德,怎麼會沒有?真有。「常」是永遠不變。「樂」是決定沒有苦受,苦就是佛法裡面講的苦樂憂喜捨,這五種受都不正常的,都是假的,離開這五種受那叫樂。所以那個樂不是苦樂的樂;苦樂之樂也要擺開,那才有真樂。西方極樂世界的樂是真樂,不是苦樂相對的樂。苦樂相對的樂,那是煩惱,那不是真樂。「我」是主宰,自己真正做得了主,「我」是主宰的意思。「淨」是清淨。常樂我淨,決定沒有一絲毫的污染。不但心裡沒有污染,身跟境界上都沒有污染。身沒有污染,怎麼會生病?真正做得了主,才能夠隨類化身,才能夠隨心應量,真正做得了主。
由此可知,真的心、真的我,沒有相。在什麼地方?盡虛空遍法界。假如我們還是很難體會到這個意思,現在用科學的確比從前人要方便多了,舉比喻方便多了。我們今天講無線電波,廣播電台發射的,電視台發射的,這個電波的頻率在哪裡?可以說這個虛空當中無所不在。你要不相信,擺一個小收音機,你只要按鈕一打開就聽到了。你放在這個地方,這裡聽到,拿到那裡,那裡聽到,可見得它都在。真正的心、真正的我,就是這個樣子,它沒有形相,無處不在,盡虛空遍法界無處不在。所以人往生,古人講「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這個話我們聽起來莫名其妙,怎麼決定生又不去?很不好懂。可是你要是真正體會到「唯心淨土,自性彌陀」,這個問題就解決了。因為淨土跟阿彌陀佛是自性變現的,自性遍一切處,哪來的來去?沒有來去。你要找來去的相,不可得!好比我們現在收無線電的頻率、電波,我們用收音機在這個地方打開收到,把我們的機器拿到那一邊,那個房間裡頭,它也收到。是不是它從這裡到那裡去了?還是那一邊到這兒來了?沒有來去。我們這個機器可以拿著到處移動,但是這個電波頻率沒有來去。我們從這個現象裡面去體會,體會到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
實在講,現代科學裡面所說,空間的維次不一樣,跟佛法講的也很接近。佛所說的,一切眾生各個不同的境界,這個現象從哪裡來的?可以講,現在科學家所發現到的,確確實實是空間的維次不一樣,不相同。換句話說,我們往生淨土是換一個時空,就好像電視的畫面一樣,我們換一個頻道。我們今天從三度空間換成四度空間,從四度空間換成五度空間,就像電視上換頻道一樣,那個時空完全不相同。可是一定要曉得,無量維次的時空,是同一個真性變現出來的。怎麼變現出來的?從妄想生。眾生有無量無邊的妄想,所以把一真法界變成無量無邊的時空,就是這個道理。無線電本來就是一個,是我們用不同的機械,把它那個波度頻率變成不一樣,它原本是一樣的;我們把它變成不一樣,那就叫打妄想,從妄想生。
希望從這些比喻當中,去體會到這個事實的真相。真相明白了,你才真能夠做到毅然決然,否定身心世界的存在。這個否定比法相宗的人高明太多了。法相宗否定了相不存在,用《金剛經》的標準來講,法相宗不承認四相,但是他承認四見,為什麼?唯識,相是識變的,識是能變,相是所變,能變是真的,所變是假的;《金剛經》上,四相是假的,四見是真的,四見能變;他在般若這個標準之下,他只否定了一半,還有一半存在,這是法相唯識不圓滿的地方,跟般若比確實是不一樣。見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這裡講,自性是真實體,不虛不妄。
【無明是虛妄相】
什麼叫做無明?明是明瞭,明瞭宇宙人生一切萬法的真相。如果對事實真相不明暸,就叫做無明。換句話說,無明就是迷,迷失了真相叫無明。迷了之後他就打妄想,迷了以後他就動。所以諸位要知道,無明是動相,覺是不動的。覺心不動,無明是動相。所以佛法的修行,無論是大小乘,無論是顯密,無論是哪一個法門,方法、手段儘管不相同,原理原則都是修定,這個是決定相同。淨土宗用念佛的方法,修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定。密宗用三密相應的方法,口念咒,手結印,心裡觀想,修的什麼?還是修定。手段、方式不一樣,統統修定。為什麼要修定?定是不動的,覺心不動。它有個根本的理論存在,動就錯了。諸位如果從這個地方來觀察,這個佛法是正是邪很容易分別。正法是清淨心,正法是不動的,不讓你動心。不但惡的念頭不能動,善的念頭也不能動,善惡兩邊都不動,這是佛法。
無明是動相,也就是現在科學家講的波動。一念不覺而有無明,這一念不覺,心動了。諸位要知道,真心永遠不會動。這個動不是真心,妄,虛妄的,所以就叫它做妄心。真心不會動,怎麼會變成妄心?真心會變,要變成妄心,那怎麼叫真?諸位要知道,不是真心動,是真心的作用動了,是作用動,這個境界非常微細,要很細心去體會它。不是心之本體動,體決定不動,作用動。這一動,就叫做業相。業就是造業,當然這個造是非常非常的微細,不但我們不知道,佛在大乘經上給我們講,七地菩薩都不知道,要到八地他才見到,所以八地菩薩見到阿賴耶的三細相;也就是說,他體會到了,七地以前體會不到。這種極其微細的動我們觀察不到,今天科學家藉著先進的科學儀器也沒有辦法觀察到。科學家能夠觀察到電子那個活動的狀況,觀察到光子,我們講光波,光子光波是一個意思,光子可以稱之為光波,光波也就是光子,能夠觀察到它的活動狀況,這是很微細。因為動,這裡面就變現出能見相,就是阿賴耶的見分;從能見相就變現出境界相。境界相是以無明業相為因,能見相是緣,有因有緣就變成果,果就是境界相,我們今天講的物質;物質是阿賴耶的相分,現在科學名詞叫基本粒子,這是最小的物質,認為是不可能再分了。這個果相從哪裡來的?是阿賴耶的能見相為緣,業相為因,這樣變現出來的。所以它是假的,不是真的。從無明生的,無明是虛妄的,虛妄不會生成真實,所生的還是虛妄。
【一真一妄,雖無始來,和合為一,實則表合裡不合。】
這個事情佛在經上也說得很多,真妄不二,性相一如,佛這個話說得很多。佛有沒有說錯?沒有說錯。這是什麼?就事論事。事相上確確實實是這個樣子,可是再深入的分析,那就不一樣。深入的分析,那就是所謂「表合裡不合」。假如表裡都合,我們還要修什麼行?我們不就都成佛了嗎?就不必修了。實在是表合裡不合,這就是講的雖無住,還得要生心。如果他真的要是表裡都合的話,無住就好了,不用再生心,說生心不就多餘的?它有這個道理在。本不相應,各不相涉。這是更深入一層去觀察,真妄不是真的和合,不是真的一如。不是真和合,佛說和合;不是真一如,佛說一如。那是講什麼?所有一切現相的存在,它的時間是極短的,等於沒有,是從這個地方來講的。
【圓覺經云:此無明者,非實有體。】
佛在《圓覺經》上有這麼一段話。無明是十法界依正莊嚴發生的第一個因,如果我們找這個世界從哪裡來的?生命從哪裡來的?最初的原因就是無明,無明是十法界依正莊嚴第一個原因。它不是真的,它沒有自體。沒有自體,怎麼來的?因緣所生。這是佛法裡講的緣起,它是因緣生法。凡是因緣生法,沒有自性,沒有自體,沒有自體是空的,所以緣起性空:性是講體,他沒有自體,緣起性空。凡是因緣生法都沒有自體,所以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是事實真相。下面一個比喻說:
【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
這也正是古德所謂「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永嘉大師在《證道歌》上這樣說的。十法界依正莊嚴不限於六道,十法界都是一個夢境,六道是惡夢,四聖法界是美夢,都是夢中境界,不是真的。這個夢有沒有醒的時候?有。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就醒了,六道、十法界就沒有了,你進入另外一個時空。六道十界脫離了,進到一真法界。所以時空確實可以突破,這個不是假的。禪宗裡面講粉碎時空,那個不是誇大的話,也不是比喻,是事實。時間跟空間都可以突破的,為什麼可以突破?因為它不是真的,它是假的。夢醒之後曉得全是空的,在夢中的時候以為是有。修行人之可貴,就希望在夢中自己曉得在作夢,這是他的功夫。諸佛菩薩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度化眾生,他是清楚的,他在作夢,自己曉得在作夢。我們這些人一塊在作夢,不知道自己在作夢,把夢當作真的。他跟我們一起作夢,他曉得他在作夢,這是佛菩薩應化在世間。
【學佛首須信此,入道乃得其門。】
現在學佛的人很多,因為科技的發達,印刷術的便利,學佛已經變成社會上很時髦的風氣。有沒有入門?沒有,都變成門外漢。不但沒入門,把佛法學錯了,搞偏差了,大有人在。為什麼他不能入門?不了解事實真相。所以《金剛經》正是江味
要曉得,《金剛經》顯示的正意是「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不空是什麼?所有一切虛幻之相,十法界依正莊嚴,怎麼變現的?因果變現的。你承認不承認眼前一些境界存在?你只要承認這個,你就得承認因果是真的,不是假的。因為萬法皆空,所以佛教給你應無所住。心要清淨,無論什麼事情,世法、佛法都不可以放在心上。為什麼佛法也不能放在心上?佛在此地講得很清楚,佛法也是因緣生的,所以佛法也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佛法也是「即非是名」,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佛在此地明白教給我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那個法是指佛法。這才曉得無住是不放在心上,不可以有這個牽掛。佛法尚且不能掛在心上,何況其他的!統統是假的。因為十法界依正莊嚴這個假相它有,它不是無,所以教你而生其心,道理在此地。無住,不住有;生心,不住空;空有兩邊不住,這叫菩薩道,這是大乘法裡常講的中道,兩邊不住。因此心地清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真誠熱心,他並不消極,表現的比一般世間人更積極、更美滿。這是講:你要不把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真正相信,你不得其門而入。此地入道、入門,這個門道的標準相當高,不是普通的標準,是法身大士的標準,圓教初住菩薩的標準,此地講入道跟入門是這個標準。
【妄心之起,即由正念之鬆。】
妄心怎麼起來的?我們不往深處說,也不必往高位次說,就是我們自己的境界,現前在日常生活當中。過去我們不曉得什麼叫正念,這一次在《金剛經》上這樣講過,知道什麼叫正念。抓住《金剛經》上的兩句話,正念就分明了。哪兩句話?三心不可得、諸法空相。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都知道肯定三心不可得、萬法皆空,這個念是正念。你的心多清淨,你不會染著。但是這個念頭一鬆,麻煩來了,老毛病、老習氣立刻就現行,又打妄想,又分別執著了,一鬆就不行。什麼叫用功?這叫用功夫,鬆不得,這叫觀照。念佛人時時刻刻提起這一句佛號,可是這一句佛號提起來,這一句阿彌陀佛,要曉得三心不可得、萬法皆空,這個佛號才管用,功夫才得力。如果不曉得三心不可得、萬法皆空,一句阿彌陀佛,念頭裡面還貪著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這個佛號雖然念,念得再多,沒有功夫,不得力。所以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為什麼少?放不下!不但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是空的、假的,最貼近的這個身心是假的、空的,不可得。要在這裡看透,這看破了;要在這個地方放下,徹底放下,真放下了。
如果在這一句裡面提不起正念,《金剛經》上句子很多,句句都可以拿來做我們觀照的正念。「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能夠常作如是觀,行!這是正念。然後一句阿彌陀佛求生淨土,因為你曉得「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這個心就涼了;涼了就醒過來了,清醒了。這一句話提醒你,讓你頭腦清新不再迷惑;再一句佛號求生淨土,決定往生。往生不但脫離六道,脫離十法界,這是無比的希有殊勝。要知道我們在六道輪迴,無量劫以來都搞生死輪迴,來生還要繼續搞嗎?想想這一生,哪一樁事情稱心如意?跟這一切眾生往來,都是冤家債主。說實在的話,沒有報恩的,都是報怨的;沒有還債的,都是討債的。跟這些眾生怨愈結愈深,債務愈搞愈麻煩,往後的日子愈來愈不好過。你要真正想到這個事實,趕快跑。跑的方法,就是身心世界統統放下,趕緊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永脫輪迴,永脫十法界,這是唯一的一條生路。八萬四千法門只有這一門,無量法門只有這一門,你能夠真正逃得掉的,其他的法門雖然好,門檻太高,你不見得有效;換句話說,縱然勤苦的修學,你還是逃不掉。原因在哪裡?見思煩惱能不能斷?這是根本的一個原理。不管修學哪個法門,見思煩惱不斷,出不了六道輪迴。見思煩惱是煩惱障,煩惱障破掉了,脫離六道輪迴,所知障破掉,脫離十法界。這個二障很不容易,說起來容易,做起來真難。西方極樂世界,只要你是個明白人,知道事實真相,暫時把它放下,念佛就帶業往生,見思煩惱不斷也行。不斷見思煩惱能逃得出去,只有這一條路;除這一條路之外,再也找不到第二條路。所以念佛法門是一切諸佛讚歎,道理就在此地。
由此可知,正念不能鬆,要提高警覺,高度的警覺。這一鬆怎麼樣?這一生出離六道的機會又失掉了,這是真正可怕,世間沒有比這個事情可怕。生死不可怕,這個才真叫可怕,所以決定鬆不得。印光大師不但勸人,自己修行也如此,常常把死貼在額頭。我到蘇州看印光法師的關房,他老人家晚年都住在那個地方。那個房子很簡陋,小佛堂一點點大,裡面什麼陳設都沒有,聽說就保持印光法師原來那個樣子,都沒有動。小佛堂很簡單,供的一個佛像,佛像上面,他老人家自己寫了一個字:死。警惕自己,死到臨頭怎麼辦,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叫你老實念佛,求生淨土。什麼叫老實?一切放下才叫老實。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身心世界有一絲毫沒有放下,不老實。念佛是念佛了,不老實念佛,這個往生就不可靠了。所以老實的標準,是身心世界一切放下。真正明瞭三心不可得,萬法皆空,都放下了,放下就沒事了,這就真老實;還有事,不老實。問你有沒有事情?我還有事,不老實;沒事才老實。你們想想:自己到底還有沒有事?往生自己有沒有把握?這是我們講到此地,正念。
【正念提起,妄念便無。】
妄念無,就是我剛才講的,沒事了,有事都是妄念。正念是事實真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正念提起,妄念便無。
【乃自然之理,並非奇特。】
這個一點不希奇,自自然然的。由此可知,凡是妄想分別執著還沒有斷掉的,都是正念提不起來,功夫不得力。
【知幻即離,離即知幻,非兩事也。】
這兩句話是《圓覺經》上說的,我們前面也念過。幻是假的,夢幻泡影,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要知道一切有為法是夢幻泡影,你就再不執著了。可以受用,絕對不放在心上,你說那個多自在!就跟作夢一樣,夢裡面有好吃的可以照吃,有好玩的可以照玩,決定不執著,為什麼?假的、空的,所以在這裡面苦樂憂喜捨的受都沒有,它不是真的,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只要你知幻,你心就清淨了。「離」就是心裡頭離妄想分別執著的念頭,這個念頭沒有了;不是叫你離開事,事沒有妨礙。清涼在《華嚴經》上講,「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沒有妨礙,礙的是你心裡的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東西礙事。
離是離妄想分別執著,沒有了,心地清淨了。離才真正知道是幻。你知道幻,你一定離了,心清淨了,離的時候才真正知道這是幻。有一些人,我們也不能怪他,他說的話也不是故意打妄語,他是一種誤會,說:「這個事情我真的知道,真看破了,但是我還是放不下。」諸位要曉得,真看破就放下了,真放下就看破了,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看破容易,放下難!」這種話說起來似是而非,這個不是真的事實。真正的事實,看破、放下是一樁事情。此地講,「知」就是看破,「離」就是放下,它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談起來,「佛教我都懂」,他就放不下;換句話說,他沒懂,沒懂自己以為懂了,是這麼回事情。這在佛法裡面叫做增上慢,並不是真正的傲慢,他是誤會,以為他自己懂得,其實他真的沒有懂。佛法的修學,實實在在不容易!所以老師教一個學生,談何容易!學生想找一個老師,古人常講「可遇不可求」,難!老師要找一個學生,比學生找個老師還難。師資道合,這是自古以來非常希有難逢,那叫真正生歡喜,志同道合,不容易!在佛法講,是無量劫的因緣,不是偶爾遇到的。我們一般講,他真正投緣。《圓覺經》上講的知幻跟即離,要曉得它是一樁事情,我們通常講看破、放下,確確實實是一樁事情,非兩事也。
【此是除妄最直捷、最扼要之方法。】
《圓覺經》上這兩句說的也是乾淨俐落、簡單明瞭,可以用它來做《金剛經》的註解。妄想分別執著難除,實實在在說,除妄想分別執著容易,以前
【時時如此覺照,不少放逸,我見從何而起耶。】
這句句都是真實話。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金剛經-第112集請掀開經本二百五十八面,倒數第二行:
【知幻覺照,必先嚴持禁戒,以絕染緣。多讀大乘,以明佛理。令此心略得安靜,俗見漸能減輕。乃能知幻,乃能覺照。】
經文的講義在這一大段,對於我們用功的方法,實在說是非常重要。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即使念佛也不能例外,如果不懂得覺照,功夫就不得力。由此可知,覺照是佛門行門裡面最重要的綱領。什麼叫做覺?什麼叫做照?怎樣覺照法?這在前面已經講了很多。我們用最通俗、最簡單的話來說,覺照有提起警覺的意思,要時時刻刻提高警覺,因為不覺就迷了,迷非常容易。原因我們不難明瞭,這是無量劫來迷惑顛倒的習氣太深,所以現在要想把這個習氣換過來,自然是一樁難事情。
古大德提示我們,修行要緊的,就是生處把它換熟,熟處換成生。熟是什麼?貪瞋痴慢、妄想分別執著,這個很熟,時時刻刻它就現前,要把這個熟的地方生疏掉。念佛我們很生疏,念念就忘掉了,念念佛號就斷了,要把念佛變成很熟,把這兩個交換一下就行了。這個都是覺照的意思。這裡告訴我們,我們覺照提不起來,要怎樣才能很順利的提起來?這裡教給我們一個方法,第一個要嚴持戒律。嚴持戒律是把染緣離開,我們功夫不能得力,可以說這是一個最大的障礙。為什麼不得力?六根接觸外面境界,貪瞋痴慢馬上就起現行、就起作用,把功夫就折斷了,所以持戒非常要緊。
在《無量壽經》上佛教導我們,要修身語意三業,教我們護持三業。「善護口業,不譏他過」,三業裡面佛把口業擺在第一,原因就是口業非常容易犯,兩、三個人在一塊,他不是在念佛,不是在討論經的意思,都是是非人我,張家長、李家短,搞這一套,所以佛把這一條戒列在第一個,有道理!《六祖壇經》裡面也說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看到這個世間,這個人也不對,那個事也不對,到底誰不對?是自己煩惱習氣太重了。人與事與自己念佛有什麼相干?不相干的事情!真正能做到不見世間過,他的心就清淨,功夫才能夠得力,高度的警覺心才能夠提得起來。第二句教給我們,「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無量壽經》上這三句,實在講已經把戒律,乃至於我們常講修學的綱領:三福、六和,都包括在其中了。這是教給我們一定要嚴持禁戒,把外面不好的緣把它杜絕。
多讀大乘,以明佛理。為什麼戒律學不好?實實在在講,理沒搞清楚。持戒是教你放下,放不下是因為沒看破,真正看破了,放下就不難。讀經是明理,明理幫助你看破。多讀大乘,不是叫我們遍讀大乘經典,遍讀大乘經典當然也是好事情,可是這個不是對初學人說的。初學的人要緊的是一門深入,選擇一部大乘經一門深入。什麼時候才多讀,廣學多聞呢?一定戒持好了,換句話說,心清淨就可以涉獵一切大乘經典。心不清淨,涉獵大乘經典沒有用處,那是清涼大師講的「增長邪見」。為什麼?心不清淨。讀一部經的目的是修清淨心,所以讀一部經,一方面求明理,一方面就是修戒律,修清淨心。一定清淨心現前,所謂是煩惱輕、智慧長,這個時候才有能力遍涉大乘。你一接觸會開悟,幫助你開悟,這個要知道。
「令此心略得安靜」,可見得初步修行的目標就定在此地,要把心安靜下來,要定下來。「俗見漸能減輕」,俗見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指這些東西。妄想執著輕了,妄想執著少了,佛經上教給你用功這些方法,就容易得力了。這個時候「乃能知幻」,時時刻刻,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場所,我們六根對的境界都知道,這個境界、這個現相,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就叫覺照。如果眼前境界,你還以為是真有,還在裡面動貪瞋痴慢,你的覺照完全沒有;換句話說,覺照就是認清一切現相的事實真相,的確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知道這是幻相,不是真相,所謂剎那九百生滅的相續相。不但我們眼前這些相是業因果報的相續相,就像《楞嚴經》上講的:「當處出生,當處滅盡」,根本就不存在,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這個現象,這是我們必須要曉得的。
十法界之外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還是這個現象。不同的地方,十法界裡面它變化得快,速度快;一真法界裡面變化的速度慢。快慢是什麼道理?是念頭。凡夫這個念頭動得快,速度快,剎那生滅,因此變現的相就變得快。愈是定功深的人,他那個念頭就是心裡面的波動速度慢,波動的幅度不大。在一真法界裡面這些人,他們心裡波動非常微弱,幾乎看起來好像是平靜的狀態,所以現的法界好像沒有什麼大的變化,而實際上原理是相同的,就是他這個心波慢,速度慢,波動不大。六道裡面愈往下去,那個波動愈大,速度也愈快。所以現相是這麼來的,統統是幻相,你要知道這些相是虛幻不實的。所以佛教給我們應無所住,住就是執著,不要去執著,執著就錯了。保持這樣的觀察狀況,這就叫做覺照,覺是不迷,照是明瞭;在境界裡面決定不迷,樣樣清楚、樣樣明白,這是功夫,真正用功就是這個。再看底下這一段:
【是名我見等之修功,尤要,尤妙。是名我見為真性變現之幻相。所謂銷除,並非斷滅本性,乃是但除其病,不除其法。一也。】
經上說「是名我見」,這一段經文在二百五十面最後一句:「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這是解釋這一句。是名我見「等」,就是等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這一句要怎樣修,要怎樣用功?這地方就提出來,這個修學的功夫尤其重要,尤其是妙。這個妙,你一定要懂得佛在經上講的即非是名,你要懂得它的含義。「是名」是從相上講的,「即非」是從性上說的,這個句子裡的重要意思我們一定要清楚。不但我相是虛妄的,我見也是虛妄的。相是現相,我見是四種見,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思想、見解;思想、見解也是虛妄的,也不是真的。為什麼?因緣生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所以它是真性變現的幻相。
法相唯識家分析得細密,他將心法、心所法,每一法裡面都分作四分: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相分就是經上講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見分就是此地講的「我見等」,見相都是從自證分變現出來的,自證分就是真性。證自證分,就是自性裡面的覺照。這是性相兩宗使用的名詞術語不一樣,我們了解,合起來看,意思就格外的清楚。所以見相兩分都是從真如本性裡變現的幻相,稱它作幻相,它確實有相,但是這個相生滅太快了,當處出生,當處滅盡。如果用我們現在這個概念來看,它的存在,它那個相現出來存在的時間,大概總是億萬分之一秒,它不是沒有,幾乎生滅是同時的,所以佛經上常講不生不滅。怎麼會不生不滅?它存在的時間太短,所以幾乎生滅是同時的。但是這個相不會斷,相不會滅,這個諸位要知道。這個相是相續相,它不會滅,決定有相。性是體,體一定現相,相不會滅,相會變,剎那剎那都在變,所以叫它做幻相;它不是真的,它會變,變得很快。
經上佛常常教我們要斷、要離,這些言語文字,我們要了解它的真實義。是不是真的能把相離掉?真的能把相斷掉?不可能,沒有這個道理。如果這個相要能離、要能斷,那本性就斷掉了,本性就離了。此地說:「並非斷滅本性,乃是但除其病」,什麼病?執著的病、妄想的病,除這個東西而已。教你離是離妄想執著,教你斷是斷妄想執著,不是教你斷自性,也不是教你斷假相。那個相是幻相、假相,你要斷它幹什麼?相根本就不礙事。清涼大師在《華嚴》裡面所講的「理事無礙」,理就是這個地方講的真性;相就是此地講的我相、我見等等,它不礙,沒妨礙。妨礙,是你在這裡面起了妄想、起了分別、起了執著,這就壞了,這是病,佛教我們除,是除這個病,不除其法,法性、法相怎麼能除?這是我們一定要懂得,佛經上常講的,這個斷非常重要,斷德,斷的是什麼。再看底下這一段:
【我見是緣生法】
緣是因緣,凡是因緣生法都不是真的。不是因緣生法,那就是真的。什麼東西不是因緣生法?真性不是因緣生法。八識都是因緣生法,阿賴耶從哪裡來的?無明不覺生三細,它是因緣生法。阿賴耶是一切虛妄的根源,從阿賴耶裡面才變現出前七識,前七識叫轉識,才生出見相兩分,所以它是因緣生法。
【心若攀緣,我見便隨緣而起。】
佛教給我們,在修學過程當中,隨緣而不攀緣。隨緣消業,攀緣就造業。什麼叫攀緣?你有分別、有執著就攀緣了。離開一切分別執著,這叫隨緣。心裡有稍稍一點攀緣,可見得「我見」是緣生的,攀緣還是自己攀自己,沒有攀到外面去。心外沒有境界,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自性變現的幻相,這是佛在大乘經上常講的「自心緣自性」,本來沒有幻法,虛幻是這麼樣造成的。這個地方,我見便隨緣而起,隨著你攀緣而起,執著就愈來愈嚴重。
【心若不生,我見則無從生。】
可見得我見從哪裡來的?我見就是起心動念來的。你只要起心,只要動念,誰動念?我動念;誰起心?我起心;我見從這裡生的。起心動念就是攀緣,就是心的攀緣。這是說明我見是怎麼來的,說明它是緣生法,它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心裡面要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不但一切凡夫著四相的病你除掉了,著四見的病也除了。所謂斷,所謂除,所謂滅,都是這個意思。四相四見存不存在?存在,它不是沒有,破它的執著而已。要曉得四相四見是一切萬事萬法的根本,它從哪裡來的?把這個根本找出來之後,枝枝葉葉就很容易解決了。
【所謂知幻即離,離幻即覺。】
這兩句話是《圓覺經》的經文。怎麼離?知道就離了。知道,怎麼離?知道,不再執著了,知道,不再打妄想了,什麼妄想都沒有了。為什麼什麼妄想都沒有?因為身心世界、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業因果報剎那生滅的相續相,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你還打什麼妄想?所有一切妄想,從根給你拔掉了。你這個事實真相一明瞭,妄想分別執著馬上就沒有了,即離。由此可知,知是看破,離是放下,看破跟放下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先看破再放下,先放下再看破,你永遠沒有放下,永遠也沒有看破。《圓覺經》上這兩句話好,妙極了!《金剛經》前面跟我們講「非一非異」,經義一合起來看,這個意思多明顯。也正是六祖惠能大師所謂「佛法是不二法」,二就不是佛法。看破跟放下是一不是二,不是二法,把看破跟放下說成是二,這不是佛法。不是佛法就是你永遠也不會看破,你永遠也不會放下;如果你知道這是一,這個境界你就契入。知幻即離,知跟離是一。離幻即覺,離跟覺也是一。覺就不迷了,覺就是佛菩薩。這就是說明,離幻你就是佛菩薩。
下面我們用更粗淺的話來說,大家更容易明瞭。遇緣,這個緣裡面包括非常廣泛。遇到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叫緣。上從諸佛如來,下至地獄眾生,統統包括在裡面。遇到佛,也是這個看法;遇到鬼,也是這個看法。為什麼?是一不是二。你把佛跟鬼分成兩個,你就迷了,你就墮到二法裡頭去了。十法界依正莊嚴統統是一,為什麼是一?這個經講到此地,大家應該都有一些體會。從理上講,都是自性變現的,萬法歸一,一個自性變現的,體是一個。理上講,一切萬法不二,所以大乘法講「生佛不二」,眾生跟佛不二。從事上講,佛的相也好,鬼的相也好,都是業因果報剎那的相續相,這從事上講,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從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它也是一,它也不是二。無論從事上、從理上都歸到一。我們要是不明白這個道理,不了解事實真相,說看破放下談何容易!怎麼肯捨得放下?所以必須真正把這個道理搞清楚,事實真相搞清楚,而後遇緣,你就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
所有一切境緣裡面,佛現前了,也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妖魔鬼怪現前了,也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個人真的覺悟了。凡夫之人,所以佛不能現前,為什麼不能現前?佛一現前,這還得了!馬上就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我見到佛,我的功夫不錯!」你看看,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大風大浪就起來。佛曉得你沒有功夫,沒有定力,好不容易心才清淨一點點,佛一現相,馬上大風大浪就把你那一點定力都破壞光了,所以佛也不來現前,這是佛的慈悲。什麼時候你見佛?在一切境界相裡,心平等,心清淨了,這個時候佛現前。就跟學校老師教學生,學生成績差不多了,再給他考試,他功夫不到不考他,考他沒有用處,考都得零分,那有什麼意思?必須看他用功用得差不多,再來考一考他。我們現在功夫都沒有,佛一來考都得零分,佛知道我們這個狀況,乾脆不來了。這種對待境界,即是離幻即覺。這是第二個意思。
【此二義,極要極要。】
十七跟十八這兩條,非常重要!
【除我見之修功,莫妙於此。】
我們把前面所說的,歸納到最後這一句,就是一切時、一切境緣之中,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面對的時候都能夠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就是離幻即覺,這就是除我見的妙法。諸位要曉得,我見是十法界依正莊嚴的虛幻根源,《金剛經》末後,「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夢幻泡影的根源就是我見,我見要除了,十法界就沒有了。永嘉大師《證道歌》上所講的「覺後空空無大千」,那個時候十法界沒有了;沒有,變成什麼境界?一真法界,就恢復到一真法界。禪宗裡面說,恢復到自己本來面目。諸位要曉得,本來面目就是一真法界。有我見,變成了十法界,執著我見就變成六道輪迴,十法界、六道是這麼來的。《金剛經》教給我們,真的是從根本修,從根本上把這個病根拔除。
【若不依此,永不能除】
這個話說得並不過分,確實是如此,你要是不依照這個綱領,我見很難拔除。自古以來多少修行人,有能力出三界,沒有能力出十法界。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如果依天台家的說法,藏教的佛、通教的佛,都出不了十法界。原因在什麼地方?我見沒有徹底拔除。所以他作菩薩、作佛,是十法界裡面的佛菩薩,他不能提升到一真法界。
【經云: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
這一段也是《圓覺經》的經文。這個經文實在講非常之妙,妙極了!
【此八句中,初二句為主。即不起二字為主。下六句,是展轉釋義,解釋它的意思,說明不起之所以然,什麼叫不起。必如此,方為真不起。】
「不起」兩個字的意思很深很廣,也很不好懂。底下這六句,給我們解釋出來,什麼叫不起,舉出這個例子來說。其實也不出前面這四句,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你能把這四句十二個字做到,《圓覺經》上這一段你就全部都做到。
居一切時,一切時裡面當然包括一切處,當然包括一切境緣,就是一切物質環境與人事環境,你六根所接觸的六塵境界,不起妄念。妄念就是前面講的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全是妄念,此地就是一個妄念統統包括盡了。下面解釋什麼叫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平常我們有念頭,起心動念,這個念頭要不要去滅它?你要想滅那個念頭,又加一個妄念,你能滅得了它嗎?我妄念很多,我要把妄念滅掉,你是妄念上再加妄念,你決定滅不了妄念;不理它,妄念就沒有了。
初學佛的人遇到這種狀況很多,特別在念佛的時候,大家在一塊共修念佛止靜,完了之後回來,「法師,我不念佛沒有妄念,我這一念佛,妄念不曉得有多少?」嚇得不敢念佛了。其實他這個想法錯了,不念佛的時候就有這麼多妄念。不念佛的時候,你沒有想到要把這個妄念息滅掉,你沒想到,這一念佛,要用佛號把妄念息滅掉,才發現有這麼多妄念。不是你念佛念出來這麼多妄念,不是的,是你念佛的時候才發現。你想靜一靜,坐下來靜一靜,發現有這麼多妄念;發現之後怎麼樣?不要理它,沒事!妄念自自然然就少,就息掉。你要是「我有這麼多妄念,這可不得了!」那妄念不是愈來愈多?你在培養妄念。這裡教給你,於諸妄念亦不理,就是不要理它就完了。用自己的功夫,參禪繼續不斷用參禪的功夫,念佛就用念佛的功夫,一面念佛是一面打妄想,沒關係,你把注意力集中在佛號上,根本不理會妄想,這樣妄想就愈來愈少,佛號就愈來愈得力了。要用這個方法,不要怕妄念,妄念原本就是那麼多,不是念出來的,是你發現而已,不必去照顧它。道場常常教人,你要照顧話頭。你念佛的時候要照顧佛號,不要去照顧妄想,這個非常重要。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我們眼前這個境界,不必樣樣都打聽,樣樣都知道,這個事情是找麻煩。古德常講,「知事少時煩惱少」,知道的事情少,煩惱少。換句話說,你知道的事情多,你的煩惱就多,你何必要自己找煩惱?沒有必要知道的事情,不知道最好。「識人多處是非多」,交際應酬沒有好處,認識人多,是非就多。不需要認識的人,不必打交道。所以教你能夠省心,修行人總要煩惱少、是非少,你心才能靜得下來,才能夠定得下來,這都是在嚴持戒律之中。
古時候的道場,多半建立在深山當中,也就是說,你想到那個道場去,走路都很困難。它的目標?你要不是真正為修道,最好你不要來,不要來擾亂,是這個意思,那是真正修道的地方。住在道場上,人也不出門的,它有它的界線,有它的範圍。像過去淨土宗初祖慧遠大師,他在廬山建第一個念佛堂,集合志同道合的同修,一百二十三個人在一起共修,三十年不出界線。他那個界線是道場旁邊有個小溪,小溪那裡有一個小橋,他不過橋的。三十年沒有離開道場,他心清淨。山下的事情不知道,發生什麼事情不曉得,所以他們的日子是天下太平,什麼事都沒有,你看那個心多清淨!
現在修行困難,縱然住在高高的山上,上面架起無線電,還聽到廣播,還看到電視,世界上什麼事情他都知道,你說這怎麼行?他那個心是動的,他靜不下來。所以真正修道不要看報紙,不要看雜誌,不要聽廣播,每天天下太平,什麼事都沒有,他心是靜的。現在用這種方法修行的人沒了,這就講為什麼我們的功夫比不上古人,道理就在此地。實在講,理也不清楚,也不透徹,外面這些報紙、雜誌、廣播,這都是誘惑,外緣不好,誘惑你,叫你起心動念。我們是要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他在那裡挑撥,就是叫你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把你的功夫完全破壞了,你說這個事情麻煩不麻煩!這是說住妄想境,不加了知。
「於無了知,不辨真實。」給諸位說,不辨真實就是真實。你要一辨真實,就變成虛妄。為什麼變成虛妄?真實裡夾雜著妄想,就變成虛妄。離開知見,法法皆真,沒有一法不真。《金剛經》講到後半部,法法皆是,皆是什麼?皆是真如,法法皆是。你加一絲毫意思在裡面,法法皆非。《金剛經》前半部都說法法皆非,都不是,沒有一樣是的,全部否定掉;到後半部又反過來了,後半部是法法皆是。為什麼?你已經離相離見了。離相離見,法法皆是;著相著見,法法皆非。所以法相裡沒有是非。諸位一定要知道,一切法相裡面,沒有是非,沒有善惡,沒有真妄,什麼都沒有。是非、善惡、真妄從哪裡來的?都是妄想裡頭生的。離開妄想,這個東西統統沒有了,這是一定要曉得真實的道理。
這八句的意思明白了,就曉得不起妄念應該怎樣修學。這是說明不起妄念的所以然,這才是真不起。連「不起」這個念頭也沒有,若有這個念頭,起了,用我們前面講的,「我對境界已經不起心、不動念」,他已經起心動念了。「我不分別、不執著」,你已經分別執著了。這是說法的難處,諸位要會聽。所以叫你要離言說相,離名字相,你才真正體會到這個意思。所以言說、名字是方便,是方法、是手段,不能執著,一執著就錯了。要是不執著,都對,沒有一樣不對。
【念不起時,便是靈光獨耀,迥脫根塵。】
這兩句話禪宗裡常常用。多少禪堂匾額上就寫這四個字,「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靈光是自性般若的智慧光明,也就是六祖惠能大師初見五祖忍和尚講的,他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常生智慧就是靈光獨耀。他是這個境界,他不生煩惱,也就是說他沒有分別執著,沒有妄想,他透出來的是智慧光明。「根塵」,根就是我見,塵就是我相,就是《金剛經》上講的四見四相。「脫」是離開了,「迥」是遠遠的離開。遠離四見四相,所以自性般若光明獨耀。
【總之,有照、有覺,俱名障礙。】
佛教給我們要有覺、要有照,那是什麼?我們現在連覺照都沒有,所以教你要有覺有照。有覺有照是初學,覺照得力了,那個覺照的念頭不能要,要就出不了十法界。有覺有照可以脫離六道輪迴,不能脫離十法界。但是要是無覺無照,六道輪迴都出不去。你在六道裡面有覺有照,可以超越六道輪迴,不能超越十法界。到最後的時候,那個覺照的念頭也沒有了,就出十法界。我們讀這個經,有覺有照俱名障礙,我們現在要覺要照,這個非常重要。
【此經是名我見之義,亦復如是。】
說是名我見,裡頭就含著有這個意思,含著有覺有照是障礙。
【我見亦是緣生,自性本來無也。】
自性清淨心中確確實實本來無一物,不但這個東西沒有,它是緣生的,連那個緣也沒有,我們講「無明不覺生三細」,無明不覺,自性裡頭也沒有。
【善用功者,必須一離到底,斷則頓斷,此是名我見之修功也。】
離就是放下的意思。放下要徹底的放下,這個放下是講心裡上的放下;換句話說,心裡面決定不能有一絲毫的妄想,不能有一絲毫的牽掛。你有牽掛,你有憂慮,你沒有放下。世間法放下了,我現在還念著阿彌陀佛,還想求往生極樂世界,你還沒有放下。必須把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也放下,那你就是成了究竟圓滿佛。我們沒有這個能力,所以佛是不得已而求其次,叫我們把其他的統統放下,單單去執著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方法就叫做帶業往生。什麼是業?心裡有阿彌陀佛就叫業。帶著這個業往生,這個行,可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什麼道理?這個經前面我們講得太多了,一切法從心想生。想阿彌陀佛就變阿彌陀佛,想極樂世界就變極樂世界,一切法從心想生,理論的依據在此地。這種說法,就是《華嚴經》上所講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識就是心想,唯識所變就是從心想生,這是基本的原理。十法界依正莊嚴從哪裡來的?從心想生。《金剛經》用的方法跟淨土念佛的方法不一樣,它的方法是頓斷,立刻就把妄想分別執著斷掉了;所以這個法門,惠能大師講這是度上上根人的。上上根以下沒有分,他是接引上上根人的,不是普通的大乘法,普通大乘人做不到。這是說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的修學功夫。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
【圓覺經云:一切諸佛,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這一段經文是說一切諸佛怎麼成佛的。當然一切諸佛修行成佛,法門不盡相同,無量無邊的法門,它怎麼會相同?方法也不一樣,可是原理原則決定是相同的。這個地方從總原則、總綱領上說,都是依圓照清淨覺相。照就是覺照,清淨覺相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覺相。永斷無明,根本無明都破了,這樣才成佛的。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都是這樣成佛的;換句話說,圓照的方法不一樣,八萬四千法門方法不一樣,但是統統都是圓照。照的是什麼東西?照的是清淨覺相。《無量壽經》上講的「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覺就是清淨覺相。
【此中修功,正是圓照清淨覺相。】
這個地方講修功,就是前面講的除我見,經文上「是名我見等」,這種修行功夫,跟《圓覺經》上講的「圓照清淨覺相」是相同的。
【故能無明我見,一斷永斷。】
他把阿賴耶識的見分,我見、四見是阿賴耶的見分,四相是阿賴耶的相分。相分從哪裡來的?見分變現出來的。見分是能變,相分是所變。見分是識,相分是相,是現相。唯識家著重在識,唯獨識能變是真的,所變是假的,這個說法沒有達到究竟,為什麼?究竟法,識也是假的,也是因緣生法。如何能轉識成智?用《金剛經》的方法,要達到相宗的目標非常快速。相宗達到這個目標很困難,要經歷很長的時間,《金剛經》的方法真是快刀斬亂麻,非常快速,頓斷。他為什麼能夠頓斷?他對於事實真相了解得透徹;換句話說,他能夠一下子真的就放下,不是修其他法門放下一些還留一些,慢慢的放,他是整個徹底放下了。這就是他對於事實真相徹底明瞭,所以才能夠徹底放下。一斷永斷,《金剛般若》的方法就是圓照。「豈不妙乎,豈不要乎」,這就是前面所講的,尤其是重要,尤其是妙。
【依此起修,便得受用。】
這個受用是真實的受用。但是這種真實受用,我們一般人很難體會。為什麼沒有法子體會?沒有親自嘗到這個味道。這是宗門裡面常講:「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你沒有飲到,你怎麼曉得?這一杯水我說熱,我說冷,這個冷熱你想像不到的,你沒有嘗到。你必須依照這個方法修行,真的入這個境界,那個味道你才能享受到。真實自在,徹底放下了。不能有一絲毫牽掛,這個對一般人來講當然難!牽腸掛肚事情太多了,你叫他放,可以放下一部分,但是總還要留一部分。徹底放下,談何容易!做不到,底下講:
【如若不會,則請老實念無量壽清淨平等覺,二妙俱足矣。】
實在放不下,你就抓住阿彌陀佛,這個也行,叫帶業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金剛般若三昧也很快就證得,這是事實。用這個方法,《金剛經》上要妙這兩種你也能夠得到。
【此約我見明離亦離一大段,顯示不垢不淨之義。】
這是一大科、一大段,就我見來說明,離的念頭也不能有。佛教給我們要離相,離的念頭不能有;有離的念頭,還是離得不乾不淨,這個念頭都不可以有。這一大段顯示出前面所講不垢不淨的意思。
【我見,這是垢穢,這是不清淨。離我見,這是清淨。】
但是諸位要曉得,染淨對立的那個淨,就不是真的清淨。那是什麼?比較,兩個比較一下,這個清淨。那不是真的清淨,真的清淨,淨也沒有了,淨也要離,才是真正清淨。底下講:
【而清淨自性之淨,乃是垢淨俱無。】
染淨都不能有,所謂是不垢不淨,垢跟淨統統沒有。
【故離我見者,離亦應離。若存一能離所離,我見終未盡淨也。】
說實在話,我見並沒有離,你還落在二邊,還落在能所裡面,能所就是二法。
【諸法空相下三段】
到這個地方總結這一大段的經文。
【初約身明義】
佛舉他的報身來說明空相。佛的報身都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何況菩薩以下所得的身相,哪有真的?佛舉他自己的報身來說。如果佛舉六道身來說,你這個身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那我們會想:佛的身大概是真的,大概是可得。所以他舉他自己的報身來說,告訴我們:三十二相即非三十二相,是名三十二相。
【次約世界明義】
在世界裡面講了兩小段,一個講微塵,微塵即非微塵,世界即非世界,這就是講物質的現象。物質現象裡面最小的是微塵,大的是世界,說一個大,說一個小,也是緣生之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所以身心世界如夢幻泡影。後頭一段:
【約妄心明義】
三心不可得,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合此三段,正是顯示身心世界莫非幻化,一切空相,性自平等之義。】
這一段經文含義非常之深、非常之廣。不但在事相上告訴你,本來面目、真相是怎麼回事情,而且就在事相裡發揮心性,讓你在這些幻相當中見性。相極不平等,特別是十法界,可是你了解這一切現相的真相,你就曉得極不平等裡面看出來它是平等的。剛才講,從體性上看,它是平等的;從它演變過程上看,它是平等的;雖然現相不平等,現相為什麼不平等?業因不平等。這是佛教給我們而生其心的重要;因為相不會滅,相會變。說實在的話,人不是死了就了(ㄌ一ㄠˇ),沒有這回事情。人死了,他又投胎去了,這一投胎,他這個身相就變了,所以相會變。人死了以後六道投胎,那是大的改變。實實在在講,我們現在在此地,剎那在改變,沒有一個是不變的,這個一定要懂得。你曉得它剎那在變,你才曉得它當體即空,了不可得。
我上一次舉照相攝影,開智慧,你從這裡面就體會到佛在經上講的,就能夠做證明。佛給我們講所有現相是相續相,不是真的,根本不存在。我們用攝影機來照日常生活活動的相,我們用普通一般
「一切空相,性自平等」,這兩句話完全是事實。經上這些文句,意思實在講是無限的深廣。你要是不能稍稍體會到,你怎麼會得到受用?你真正明白了,體會了,你的心平了,什麼妄念都沒有了。為什麼?都是假的,都是一場空,都不可得。萬法皆空,佛告訴我們,因果不空。因果是什麼?識,就是唯識家講「唯識」,唯識是真的,識是念頭,念頭就是因緣,底下就變相,把相改變了那是果,所以因果不空。佛教給我們「而生其心」,你生善的心,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這是善心,顯示出來一真法界、四聖法界。你如果有分別妄想執著,你變的是六道凡夫的法界。這個現相就是你那個念頭變現出來的,相雖然是剎那生滅,決定不存在,但是它有個相續相,讓你感覺到好像有這麼回事情,就好像作夢夢中境界一樣。
佛教給我們,不單是我們現在這一生,十法界都是夢幻泡影。經上講的一切有為法,有為法是講十法界。十法界都是有為法,不限於六道,不限於我們這個人間。十法界都是有為法,確確實實是夢幻泡影,確確實實「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所以你在十法界裡,你心怎麼會不清淨?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你就超越十法界。雖超越十法界,我這個身體還在十法界,這叫什麼?佛經上叫「有餘依涅槃」。超越十法界就是證大涅槃,身體還在,有餘,有餘依涅槃。這個時候這個身體就跟諸佛菩薩一樣,在這個法界裡遊戲神通,沒有十法界的依報。留這個身體在十法界看戲,看這些芸芸眾生在表演,看他們起心動念,看他們造業輪迴,生起大慈悲心來幫助他們,幫助他們破迷開悟,幫助他們脫離六道,脫離十法界,這就是佛菩薩的事業。那個轉變,說實實在在話,剎那之間。
如何能契入這個境界?今天我們在經上看懂了,我們聽明白了,一定要在生活上去觀照。你要不在生活上兌現,沒有用。一切境緣之中,一切時、一切境緣之中,六根接觸,我們就曉得這個現相是怎麼一回事情,馬上就知道。正如同我們看電影、看電視一樣,畫面擺在那裡,我們曉得那是假的,不是真的,那是畫面。所以我們用清淨心,不分別、不執著,面對這個境界,這個境界的真相你才完全能看出來。你要是起心動念攪和到裡面去了,那就壞了,那個真相你就完全看不出來,你就迷了。所以決定不能夠攪和在裡頭,要置身於事外才行。不但六道裡頭我不攪和,十法界我也不攪和在裡面,這才是真正修學《金剛般若》。末後這兩大段的經文,意思非常非常之深,非常非常的重要,顯示出身心世界莫非幻化。我們真把它搞清楚了,真正搞明白了。眼前這個境界確實是幻化的,確實是空寂的;「空」是講相,相是空的,「寂」是講性,性自平等。
【凡夫執身為我,執世界為我所。我及我所,皆起於見。故身與世界,是所執。見,是能執。而三段經義,顯明能執所執之相俱空,。並能空所空之念亦空,是之謂諸法空相。亦即發揮不生法相,法相本無之義也。】
這個意思就更深入一層,更透徹了。六道凡夫都執著身是我,身外的,我所有的,世界是我所有的,換句話說,這一切生活環境是我所有的,這個執著非常堅固,我、我所。執著的根源是我見,我見是屬於妄想。身跟世界是所執,這個意思就深了,那個見、念頭是能執。《金剛經》後面這一段經文,說三心不可得是破見,你能夠見的那個念頭不可得。你所執著的身體,佛的報身,佛舉這個來說明身體;講微塵、講世界,說明你所執的那是緣生之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說明事實真相是能執、所執的相都是空的。不但能執、所執的相是空的,你能夠執著的那個念頭也是空的,那是個妄念,清淨心中沒有這個東西。這個念就是我見,我見發展成為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見是能執,相是所執。不但相是空的,見也是空的,這稱之為諸法空相。你真的了解,真的明白,真能夠體會到,就知道前面所說的,經文裡面講的「不生法相」。不生法相這一句,就是《楞嚴經》上所講的「當處出生,當處滅盡」,也就是佛法裡面所講的不生不滅。「法相本無之義」,從這兩大段經文裡面完全顯示出來。我們再看底下總結,「結成不生」,看這一段,這一段是正宗分末後的一段,這是總結全經。正明不生,看這一小段:
經【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不生法相,在這裡說出來了,這就是說明法相本無的意思,徹底顯露出來了,這真正講到了究竟圓滿。我們看註解。《金剛經》義理的確很深,如果沒有詳細的註解,詳細的解說,讀《金剛經》的人雖然很多,明瞭《金剛經》意思的人很少。意思不明,他提不起觀照的功夫,他怎麼能得受用?所以說老實話,不如念佛。但是對這個意思徹底明瞭的話,真的受用很大。對念佛的幫助也太大了,念佛往生,所有一切障礙都沒有了,這是幫很大的忙。
【經初所說發廣大心、起廣大行、不取法與非法之相,乃至發心不住、得果不住、不住亦不住,必如是知見信解,方為通達無我法。故曰應如是知見信解,不生法相。正所以顯示發菩提心,必應如是,乃為菩提心。】
我們從這個地方來看,發菩提心的標準實在是很高。通常我們把發菩提心掛在嘴唇上,那是嘴唇上的菩提心;不是那麼容易,這個地方才是發菩提心的標準。菩提心如果真的一發出來,就超越十法界。菩提心是正覺,沒有迷惑。《金剛經》的境界,這是前面我說過的,圓教初住菩薩的境界,也就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是他們的境界。經上講的「善男子、善女人」,這個善男子、善女人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不是普通的善男子、善女人,他們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了。圓教初住菩薩叫發心住,那是什麼地位的菩薩?就是發菩提心的菩薩,這個心一發,就是發心住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稱之為法身大士。所以那個心是廣大心。
心怎麼廣大?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了,這個心量是盡虛空遍法界,才這麼大。心裡面一有分別,心就小了;有分別就畫格子、畫界限,就不能盡虛空遍法界。一分別,平等就沒有了;一執著,清淨就沒有了。離開執著,得清淨心;離開分別,得平等心。清淨、平等才是廣大心,才是真正的菩提心。我們要想作菩薩,要想真正明心見性,要想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上上品往生,你要真正離開分別執著,這個東西是大障礙,分別執著都是虛妄的,都不是真實的,自性裡頭沒有這個東西。
分別執著都是屬於妄想,為什麼不捨掉?沒有辦法捨掉,前面說過,是因為對於眼前這些境界的真相不了解,誤以為身是真的、外面境界是實在的,所以起分別執著。現在曉得這個身是空的,外面境界也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境界是什麼?我們現在明白了,它的真相是業因果報剎那億萬分之一秒的生滅相續現相,這是十法界的真相。要念念記住,不能一刻忘掉,一忘掉就迷惑了,就又墮落,這教你要時時提起觀照功夫。眼前境界順境也是假的,逆境也是假的。順境沒有歡喜,假的,當體即空!逆境也不生煩惱,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你看,順逆平等了。順逆之相雖然不一樣,你的感受是平等的,你的受平等,你的覺觀平等,受用平等,這就是得真實的受用。你在這裡面得清淨心、平等心,靈光獨耀,迥脫根塵,你得的是這個。身心世界再不會把它掛在心上,換句話說,你已經脫離六道輪迴的生活,已經超越四聖法界的生活,你過的這個生活是一真法界法身大士的生活,那怎麼會一樣?這是廣大心、廣大行。
不取法與非法之相,法是法相,非法是空相,空有兩邊都不取了。凡夫取法相,在六道裡面不能超越欲界、色界,欲界、色界是法相。如果不取法相,取了非法相,取了空,他只能到四空天去往生,出不了六道輪迴。四空天人是著在空,欲界、色界是執著有。執著有錯了,執著空也錯了,這是講三界之內。三界之外,是講修行人、學佛的人。學佛的人,三界之外學佛,執著佛法有,出不了十法界。十法界怎麼來的?執著有來的,有佛法、有菩薩、有佛道可成。如果在佛法裡面執著空,那就變成阿羅漢,變成辟支佛,證偏真涅槃;偏真涅槃是空,所以佛說二乘人墮無為坑,這是執著空相的。大乘菩薩空有兩邊不著,這才能超越十法界。要曉得,四聖法界,我們講權教菩薩,就是十法界裡面的菩薩,十法界裡面的佛,他為什麼不能超越十法界?他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個道理在此地。這是說明法相跟非法相都不能住,都不能執著。
乃至發心不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發心不住發心的相,真發心了,並沒有以為「我發了菩提心」。發菩提心不著發菩提心的相,證果不著證果的相,不但法身大士不著證果的相,這一次我們在《金剛經》上看到,連小乘須陀洹都不著得須陀洹的相。在過去我們總以為小乘還著相,現在在這裡看到,原來須陀洹也不著得須陀洹的相。為什麼他是小乘?他沒有超越十法界到一真法界。經上有一句話說明這個事實,「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無為法就是不著,兩邊不著。兩邊不著它有等級不同,像須陀洹兩邊是不著,淺,功夫淺,那個不著的功夫是剛剛得力,這是小乘須陀洹。往上去再進一步,他這個不著的功夫比較深,功夫更得力,大、小乘果位層次這麼多,都是無為法,統統都是離四相、離四見。離四相、離四見,那個功夫程度不一樣,所以才有菩薩五十一個階級,小乘四果四向的差別,這是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經上明白告訴我們,是這麼一回事情。所以千萬不要以為,我執著我還可以能夠證果,沒這回事情。這是我們在此地看到的,小乘初果都不可以,都不會執著得果這個相。現在我們常常在各個地區都聽到,有人說他是什麼菩薩再來的,他證阿羅漢,什麼佛再來的,我看都著了相。用《金剛經》的標準來觀察,是真的或假的,馬腳都露出來了;真的,決定不著相。不住亦不住,連那個不住的念頭都沒有。剛才說了,有一個不住的念頭,他已經住了。不住的念頭都沒有。
「必如是知見信解」,如是知,如是見。知,用現代話來講,想法,見是看法,必須這個想法、這種看法信解。實在我們這個說法很難,意思說不出。我們講個看法、想法,已經著了相,已經落在四見裡頭,落在四見四相裡頭。有這麼一個意思,決定沒有四相四見的念頭,要這樣的知見信解,方為通達無我法,無我法是究竟圓滿的佛法。
法相宗上講的二無我,有許多同學雖然不是專門學相宗,相宗的常識必須要有。相宗最基本的一本論典就是《百法明門論》,《百法明門論》實際上就是解釋佛在大乘經上常講的一句話:「一切法無我。」無我法就是一切法無我,《百法》就是解釋這一句話。而實實在在這一句話,彌勒菩薩在《瑜伽師地論》裡面講得更清楚。《瑜伽師地論》是用六百六十法來說明一切法。一切法他把它分類,分成六百六十類。天親菩薩看到六百六十法太多,初學的人受不了,把六百六十法再歸納,歸納成百法。由此可知,百法是六百六十法的綱領,《百法明門論》是入《瑜伽師地論》的基礎,等於是《瑜伽師地論》的先修班,先把綱領提出來給你講。《百法》裡面分為五大類:心法、心所有法、色法、不相應行法、無為法。前面四種都是有為法,前面四種歸納起來有九十四法,無為法是六個無為法。這九十四法展開,就是一切法。一切法說明什麼?說明無我。《瑜伽師地論》講得詳細,《金剛經》講得簡單,言語文字有簡略廣衍的不同,裡頭的意思完全一樣,並沒有說《金剛經》講得就少一些,《瑜伽師地論》講得多一些,沒有,一樣圓滿。一個是講得簡單扼要,一個是詳細的來分析。這叫通達無我法。如果證得無我,這問題解決了,你超越十法界了。
「故曰應如是知見信解,不生法相。」不生法相在此地做總結,前面講的已經相當詳細,相當透徹了。確確實實不生法相,如果你要契入不生法相,那就恭喜你,你已經證得無生法忍。我們在迴向偈裡面念的「花開見佛悟無生」,悟的什麼?悟的不生法相。也就是說,一切法不生不滅。不生不滅的現象,你真的看到了,真的明瞭了,你證得了,你這個果位就是無生忍的菩薩。
「正所以顯示發菩提心,必應如是」,這是說明發菩提心的標準,一定要達到這個標準,那才是真正發菩提心,真發菩提心的菩薩。剛才講了,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這是《金剛經》上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標準。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金剛經-第113集請掀開經本二百六十一面,第四行看起,註解第二段。
【一切法,通指世出世境行果而言。如是二字,指上來所說種種義,不外緣生性空。性空不礙緣生,故成平等法界。緣生不礙性空,故即諸法空相。由是觀之,如是二字即顯諸法一如,一切皆是。】
「如是」兩個字的意思很深,說得簡單透徹的確是在此地。我們知道所有的佛經,展開經文第一句話就是「如是我聞」,而「如是」真實的含義,就是此地所說的,在前面也曾經做過詳細的報告。經文上告訴我們:「發菩提心,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這個「如是」是指前面經文所說的;所說的很多,不但是世間法,出世間法也包括在其中,所以世出世。一切法,經典上常常把它分成三大類,三大類就全都包括了。一個是「境」,境是境界;一個是「行」,行是行為,就是一切眾生的造作。世間有六道眾生,出世間是聲聞、緣覺、菩薩、十法界裡面的佛,他也造作,所以都有行。「果」是現象,無論是正報,就是身體的形狀,依報是生活環境的形狀,都用一個果來代表。所以境、行、果就把所有一切法都包括盡,全都包括了。
「如是」這兩個字,佛教給我們「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就是經前面所講的,種種的道理、種種的事實真相,我們在這個地方把它歸納起來,不外乎緣起性空。由此可知,「緣起性空」這四個字,在整個《般若經》裡面,也可以說它是總綱領,大總持法門,不外這個原則。世出世間法、佛法也是緣生的,只要是緣生,就沒有自性,這個性就是體,它沒有自體。這個現象怎麼生出來?是許許多多因緣變現出來的,沒有自體。
我們說許多因緣、許多條件變現出來的,這個講得很淺很粗,初學佛的人容易接受。如果深入的講,性空真的是《般若經》上講的畢竟空、究竟空,確確實實了不可得,這是性空的深義。性空是體,體不礙現相,現一切的現相不妨礙,這就是性空不礙緣生,所以法界是平等的。法界之所以不平等,不平等是從什麼地方來的?是眾生的妄想分別執著裡面變現出來的,那是假的,不是真的。真的,是平等,一切法都平等。我們現在講這句話,這個意思諸位多多少少都能夠體會到一些。我們現在很清楚、很明白的曉得,世出世間十法界依正莊嚴的現相,是業因果報剎那生滅的相續現相,確確實實「當處出生,當處滅盡」,我們曉得這個事實真相。這些妄相為什麼生的?是從念頭上生的。所以佛給我們講「一切法從心想生」,你不想,就沒有這個現相。只要有想,那個相是隨著你的想在那裡變,變的速度非常之快,真的是億萬分之一秒的速度在那裡變。這是我們粗心的凡夫,不但不能夠觀察,也無法體會得到。縱然有相當定功的人也不行,世間的四禪八定,那個心可以說很清淨了,對於這個現相他看不到。佛告訴我們,什麼人能夠看到業因果報剎那生滅的相續相?佛在大乘經上說過,八地菩薩。八地是不動地,八地菩薩見到這個現相,這就是經上講的八地菩薩見到阿賴耶識。這是阿賴耶識的現相,這個相的確是幻相。從業因果報相續來看,這個現相是平等的,從一切眾生妄想執著,就把它變成不平等。諸位要曉得,變成不平等,並不是真的不平等,那個是錯覺,是虛妄的,實際上是平等的,平等法界。
緣生不礙性空,為什麼不礙?因為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它怎麼會礙自性?性空就是自性,就是自己的清淨心。所以萬相紛紜,與自己的清淨心不相妨礙,沒有妨礙。你要說外面境界妨礙,是因為你執著這個境界,你分別這個境界。如果你對當前境界不分別、不執著,這個境界對你就不相干,確實沒有妨礙,所以緣生不礙性空。故即諸法空相,這一句是做一個總結論,從這裡看到一切法的空相,空相是真相。
由是觀之,如是二字即顯「諸法一如,一切皆是」,這八個字是《金剛經》後半部所說的綱領。跟前半部的意思恰恰相反,前半部是講一切皆非,一切都不是,後面講一切都是。為什麼?前面因為你智慧還沒有開,你還有妄想分別執著,只要帶著一絲毫妄想分別執著,一切皆非,無有是處。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就告訴你一切皆是,無有一法不是。由此可知,是跟非是一不是二。你們想想看,如果是非是二,那就又錯了。是非是一,諸法一如,這句話非常非常重要!
【知、見、解三字。連說,則意各有指,大有區別。】
知、見、解要是單獨的講,每一個字裡頭都含著有三個意思,都含這三個意思,可以互相通用的。可是這三個字連在一起講,當然每一個字有它各別的意思。如果意思都相彷彿,那何必說三個?說一個就夠了。這三個連在這裡講,意思就不一樣。「嘉祥雲」,這是唐朝時候,嘉祥法師有《金剛經》的註解,他在註解裡面說:
【知是世諦智,見是第一義諦智。】
那這兩個字的意思就不一樣。「知」是知俗諦,「見」是見真諦,那個意思就深了。「達天雲」,達天是清朝的,前清達天法師,他也有《金剛經》的註解,他在註解裡面講:
【知是比量,見是現量。】
這兩個人講法不一樣。比量是推理、是推測,現量是親眼見到的,親證的。譬如我們今天在《金剛經》裡面,確確實實體會到不少的道理。而這些道理並不是我們見到的,有一部分我們可以從推理的方面了解,那是屬於比量;還有一部分,我們是聽佛講,我們才明瞭,聽佛所說的,那叫做聖言量。聖人講的他不會欺騙我們,他講的一定是真實的。由此可知,見的意思深,見就是我們講的「你親自證得,你親眼見到」。譬如佛給我們講的,剎那九百生滅的相續相,佛說了,如果你真正見到這個事實真相,你就是八地菩薩。八地菩薩才見到這個事實真相,是他的現量境界,那不是從理論上推到的,也不是聽佛所說的,是你親自見到的。這是舉出《金剛經》不同的註解,他們的說法。「今依《無著論》雲」,《金剛經講義》這一句,
【智依止奢摩他故知,依止毗缽舍那故見,此二依止三摩提故解。此義是明三者皆智。】
這三個都是智慧。因為依止方便不同,所以就立三個名詞。奢摩他、毗缽舍那、三摩提,這三個名詞,佛在《楞嚴經》上講得很多。而天台大師解釋《法華經》的三止三觀,三止三觀與佛在經上講的梵文,這三個名詞都是梵文音譯過來的,意思非常接近,這三個都是禪定的意思。禪定範圍非常之廣,禪定裡面有止有觀。至於哪一個名詞是止,那一個名詞是觀,實在講都可以通用,也就是止裡面有觀,觀裡面有止,只是在修學過程當中,你偏重在止上,或者偏重在觀上。而止與觀,我們前面曾經講過觀行,與止觀的意思也接近。止偏重在定,觀偏重在慧。止觀等運,止觀是平等的,沒有偏重的,這個叫禪那。《楞嚴經》上,佛所教導菩薩修行的總原則就是這三條,三條無論依哪一條去修,都能夠成就。這三個字,也就是依止的不相同,所以立三個名字。這三個名字,下面有解釋。我們看底下:
【奢摩他,此雲止、定也。】
也就是從奢摩他所起的智慧,就叫做「知」。這個意思比前面嘉祥法師、達天法師講的,的確是要深一層,這是
【智從定生,名知。】
這個知是真正靠得住的,不是從妄想分別裡面生的。我們世間人有沒有知?沒有知。自己以為有智慧,其實完全是迷惑顛倒,在佛法裡叫邪知邪見。清涼大師講:有解無行,增長邪見。行是什麼?行是修定。這一點諸位要記住,只要是佛法,無論是大乘、小乘,不管哪一個宗派,顯教、密教,方法儘管不同,修的是什麼?都是修定。定就是清淨心,無論用什麼方法,無量法門、八萬四千法門,統統修定,統統修清淨心,所謂是法門無量,殊途同歸,都歸到清淨心上,這就是學佛;如果不是修清淨心,那就不是學佛。佛是什麼?佛就是清淨心。佛法就是戒定慧,戒是手段,定是樞紐,這是我們一定要懂得的。智是什麼?實在講,定心起用就是智慧,也就是清淨心起用就是智慧。所以智慧是從定生的,名知。
【觀此,是知為真諦智矣。】
這個智慧是真實的。諦,就是實在的意思。真諦兩個字,這是佛門的術語,我們在經典上看得很多,就是真實的意思。諦就是實實在在,這是真實的智慧。
【此與本經三心不可得、諸法緣生即空、開佛正知之義恰合。約內證邊說。】
知,是從內證這一方面來講的,這個智慧叫它做知。本經說明三心不可得,能夠執著的我沒有,空了。諸法緣生,緣生性空,也不可得,你所執著的一切法不可得。能執、所執都不可得,你的心就定了。如果你以為有所得,你的心就沒有辦法得到定。一定要知道,能所俱不可得。這是佛把這些道理方法都教給我們,我們自己在日常生活當中要會用功。怎麼用功?要把世出世間一切法看破。看破就是放下,所以看破跟放下是一不是二。前面引用《圓覺經》上講「知幻即離」,知幻就看破,離就放下了。知幻跟離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我們今天為什麼放不下?看不破,樣樣都當真,樣樣都分別執著計較,這怎麼行!這是《般若經》對我們最大的貢獻,實在講就是把我們無始劫來堅固的妄想執著打破,這是《般若經》最大的貢獻。我們學了之後,如果不能在日常生活當中起作用,這個起作用就是看破,讓我們的心定下來,智慧就生了。這個智慧叫佛知佛見,這不是世間人的聰明智慧。世間人聰明智慧跟佛菩薩的智慧不一樣在哪裡?世間人有妄想分別執著,佛菩薩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這是絕對不相同的。底下解釋第二個名詞,毗缽舍那:
【毗缽舍那,此雲觀,觀即是慧。智從慧出,名見。】
前面是智從定生,定生慧,慧開了之後,那個智就叫做「見」,就不叫做知。這個地方很不好體會,我們舉例子來說。阿羅漢、辟支佛得定,他們有智,他們的智是從定中生的。我們在經典裡面讀到,他們的定是九次第定。這個定分成等級,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四個等級。再往上去是四空定,又四個等級。我們常講四禪八定,諸位要曉得,八定包括四禪,不是四禪之外還有個八定,不是的,它是合起來講的。四禪定、四空定,合起來叫八定。這八個等級的定都是世間禪定,沒有出三界,也就是沒有超越六道輪迴。世間禪定達到第八定,叫非想非非想處定,這是生到第二十八層天,最高的一層天,但是他沒有辦法超出。這個定功再要加深,到第九定,超越了,八定是六道的邊緣,九定就超過去了。阿羅漢得的定是第九定,辟支佛得的定也是第九定。
從定裡面生的智慧,這個地方叫「知」。經典裡大家常常念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其實這裡面也是三個等級:正覺、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阿羅漢所證得的是正覺,知就是正覺。這個講法,大家比較容易懂了。阿羅漢的正覺叫「知」,菩薩的正等正覺叫「見」。毗缽舍那,毗缽舍那是從慧裡面開智。阿羅漢、辟支佛的定沒有開慧,沒有開智慧。定要開慧了,再起作用,我們就叫它做「見」。《心經》上觀自在菩薩照見,他沒有說照知,是照見,那個見就是慧裡面開智。慧裡面開智,就不是普通的菩薩,最低限度的位次是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我們通常稱法身大士,那個就是戒定慧,慧開了。阿羅漢只到定,沒有開慧,這個諸位一定要曉得。慧裡面開智,就是法身大士。這個智慧起作用,我們叫它做見,這是照見。
【觀此,是見為俗諦智矣。】
「俗諦」是無所不知,「真諦」是知理,萬法皆空。這是個理,理容易懂,這個大原則、大前提好懂。可是這些現相太複雜了,這些森羅萬象怎麼來的?什麼原因來的?怎麼變出來的?如何演變?到最後它的結局又如何?這個事情就太複雜了。這是俗諦智,俗諦智就是無所不知。這個見比前面那個知,要高出很多很多。
【慧則差別事相,無不洞見,故曰見也。此與本經五眼、是沙、不執一異,開佛圓見之義正同,約外照邊說也。】
對外面起作用這一邊來講的,叫它做見,它無所不知。前面是從它內證方面來說的。這樣分的話,意思就的確是很清楚、很明顯。經上講的「五眼」。「沙」是講的比喻的恆河沙,是指森羅萬象,這個境界相無量無邊,太多了。「不執一異」,如果執著是一、執著是不一,都是迷了。佛在經上說,為什麼不執著一異?一跟異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佛說一說異,一是從理上講的,從體上講是一,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自性變現的,自性是一。而古德怕一般初學的人不容易體會,用金跟器做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是一,都是金,是一。但是金所製作出來的那些器不一樣,我們最常見的手鐲、項鍊、耳環,不一樣,那是異。但是都是黃金,從黃金就都是一樣。所以不能說一,也不能說異,要明白這個道理。不必去執著,你的見解才圓滿。執著叫偏見,不執著,這個見就圓了。開佛圓見,這個意思相同。
【三摩地】
就是定慧均等,也就是禪那的意思。
【此雲等持,定慧均等,名之曰解,解是從定慧平等裡面起的作用。】
這個意思比前面兩個又要深一層。
【亦即知見二者之總名。此與本經深解義趣之言義同。】
《金剛經》上有這一句話,深解義趣。
【因其於一如皆是之理,契合無間。】
經文上講:如來者,諸法如義。又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這都是三摩地的意思,都是深解義趣。
【定慧均等,故能不生法相。】
不生法相,這個心就達到真正清淨。「不生法相」一句話,跟《六祖壇經》「本來無一物」意思是一樣的。真心本性裡面本來無一物,生法相就有一物,本來無一物。本來無一物、不生法相的那個心,是真心、是佛性,禪宗講「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那才是真正的自己,也就是一個念頭都沒有。可是諸位在這裡不能產生誤會,一個人修定,修到所有一切念頭都沒有了,那是不是這個境界?不是的。為什麼不是?他修到這個境界,外面什麼事情他一無所知,他落在無明裡頭,那個不是。人家不生法相,本來無一物,是什麼都清楚,什麼都明白,心像鏡子一樣,它照得清清楚楚。那個修定什麼都不知道,心像黑板一樣,什麼都沒有,那個不行,它不是鏡子。所以修成功,那個心叫大圓鏡智,過去、現在、未來,此界他方,沒有一樣不知道。你不問他,他心乾乾淨淨,他照得清清楚楚,你問他,他沒有一樣不知道。千萬不能誤會:「什麼念頭都沒有了,我這個定修得很成功」,那個定也算不錯,將來往生到哪裡?四禪天有個無想天,無想天是外道天,到那裡去往生了,這是修無想定。諸位必須曉得,佛門裡面的禪定是定裡面的境界清清楚楚,他不是什麼都不知道的,他是樣樣都知道,樣樣都清楚,就跟鏡子一樣。鏡子照外面照得清清楚楚,鏡子它如如不動,它也沒有起心動念,它也沒有說我要照哪個,沒有!統統照在裡面,用心像鏡子一樣,這就對了。
【「如是知」這一句,明其定力。「如是見」這一句,明其慧力。「如是信解」這一句,明其定慧均等之力。】
經過這麼一解釋,這三個字的意思清楚了。
【信字貫通三句。「不生法相」這一句,是由上三句所生之功效也。】
不生法相是個果,是個結果,是個成就,也就是你心真正達到了清淨,你所有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沒有了。這是不生法相,統統沒有了。怎樣才能達到這個境界?這個境界在我們念佛人來講是理一心不亂,不生法相是理一心不亂,不是事一心。你對於佛在《金剛經》上講的道理、方法、境界,你完全相信,你才能達到。完全相信,怎麼就會達到?諸位要曉得,信底下一定有行,沒有說我信了我不去做,沒這個道理。你要是還沒有做到,說老實話,你這個信解不透徹。信解真正透徹,哪有不去做的道理?
【有定有慧,契合一如。可見其於言說、名字、心緣諸相,一切皆離。諸相皆離,便引生根本正智,即是不分別智。智無分別,即是一念不生。一念不生,名「不生法相」。】
這一小節是解釋不生法相,不生法相是什麼樣子。不生法相,實在是高段的功夫,那就是定慧均等,所現的就是這個境界。契合一如,一如就是本性,萬法一如,有定有慧,於世出世間一切法決定沒有分別執著。這底下講,「可見其於言說」,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這些諸相一切皆離。離,前面說過,不執著,不分別、不執著就是離,並不是沒有言說、沒有名字,不是這個。釋迦牟尼佛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天天講,哪裡沒有言說?哪裡沒有名字?離是叫你不執著它,是這個意思,離一切妄想執著,離這個。因為外面這些言說、名字沒有妨礙,這些東西是什麼?緣生之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沒有妨礙。妨礙是我們念頭裡頭的執著,分別執著,這個才妨礙。一切皆離,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要放在心上,都不要去牽掛它,讓你這個心乾乾淨淨,一塵不染。
諸相皆離,心到清淨了,真的一塵不染,根本智就現前,這是般若的本體。根本智是什麼?無知,般若無知。我們一般人拚命天天求知,這個錯了!那個求知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天天搞這個東西,智慧怎麼能恢復?這是顛倒行事。佛教給我們什麼都不求,心息下來,心定了,然後起作用就無所不知。所以你一定要達到無知,然後起作用就無所不知;如果你要有知,那就有所不知,那就顛倒。你雖然學一樣,你以為這一樣我知道了,其實你只知道它的皮毛,你絕對不可能知道它的究竟。這是佛法與世法決定不相同的所在,我們不能不知道。
《心經》上講的「無智亦無得」,無智則無所不知,無得則無所不得。到一切都真的無得,十法界依正莊嚴隨類化身。像《普門品》裡面講的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能夠與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感應道交,眾生有感,菩薩馬上就有應,應以什麼身說法,就現什麼樣的身說法。無得就無所不得。這個能力實在講都是本能,自性裡頭本來就有這個能力,這個不希奇,不是從外面修得的,是自己的本能。本能今天我們喪失掉了,佛講就是因為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所以佛教給我們,一部《般若》,一部《金剛經》,教我們去妄想執著而已。只要把妄想執著斷掉,我們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統統恢復了。
離就引生根本正智,即是不分別智。這個一定要記住,自己心裡於一切萬法、世出世間法,確確實實沒有一絲毫分別,這是佛,那是菩薩,沒這回事情;這是佛,那是眾生,也沒這回事情。你起這個念頭,就是起分別,就是有執著,執著定了這個是眾生、那個是佛,麻煩的事情大了,這是迷了。自己確確實實沒有分別。用功怎麼樣?就在境界上學,練習,練習不分別。前面跟大家講了,於一切法中我們修行修什麼?就是在練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牽掛,就練這個。這是自己真正用功,真正在修行。可是在日用平常生活當中,人家問你:法師,這是什麼?你說:我這個不知道。這怎麼行?這個不行!這是紙片,為什麼我叫它紙片?你們叫它紙片,我沒有分別,我這個分別是隨你們的分別而分別,隨你們的執著而執著,這叫應用,這叫無所不知。自己有沒有?沒有。
所以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佛在經上說,沒講一個字,沒講一句話。我們聽起來不懂,佛說四十九年的經,天天講經,怎麼說沒有說一個字?他確實沒有說一個字,他所說的,因眾生分別而分別,因眾生言說而言說,他自己清淨心中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所以從他本身說,他四十九年沒有說一句話,沒有說一個字;從我們眾生妄想分別,是佛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我們把這個境界、這個意思搞懂,你才曉得學佛是怎麼個學法。所以學佛的關鍵,就是一切皆離。你要不離,佛法你是決定學不到的,你怎麼可能學到佛法?你學一輩子,你還會妄想分別執著,你所學的是佛法的皮毛,佛法的外表,一分一毫都沒有入進去。你要想能入到裡面去,那就要離相,看你離的功夫、離的程度,經上講「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什麼叫無為法?無為法就是離,就是離相離見。離相離見有淺深程度不同,所以才有小乘四果四向、大乘菩薩五十一個階位。他們修的是什麼?方法法門再多,總而言之就是離。
《圓覺經》上四個字「知幻即離」,就用這個功夫。自始至終從初發心到如來地,我們講用功的總原則、總綱領,就是離相。我們平常沒有用這個名詞,平常我們講的是看破、放下,這個大家好懂。看破就是《圓覺經》上知幻,即離就是放下。用什麼功?看破、放下。佛法沒有別的,要真幹,真正肯放下。我們今天為什麼看不破?放不下!要想看破,要從放下做起。放下一分,就看破一分,多看破一分,就又肯放下一分,看破、放下相輔相成。這裡面就顯示出《金剛經》上講的「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就是看破放下的多少,看破放下的淺深。到有相當的境界,就一念不生;一念不生,就是我們淨土宗裡面講的一心不亂。淺的一心不亂,我們叫它做事一心;深的一心不亂,我們叫它做理一心。此地講的不生法相,這是理一心,事一心還做不到。
在一般大乘法門,如果不到這個境界,不能算成就。什麼原因?它退轉,所以成佛不容易。《華嚴經》上講的有道理,凡夫修成佛要多少時間?無量劫,不是三阿僧祇劫,真的是無量劫。為什麼要這麼長的時間?進得少、退得多,進進退退,到不生法相這個時候,不退了。這就是我們淨宗裡面常講的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這到三不退,不生法相是到三不退,這算是成就了。我們一般人在一生當中實實在在達不到這個境界,這是真的,不是假的。自己冷靜去想一想,就知道自己的根性。這世間五欲六塵、名聞利養,哪一樣放下了?果然徹底放下,行!修學般若你夠資格。如果還有一樁事情,有一點點還放不下,你沒有資格學般若。你修般若,一生不能成就,這個難!
我們淨土宗的方法,跟這個一比,容易太多了;淨土宗只要達到一念不生的邊緣就能往生。不生法相是一念不生高段的功夫,我們講一念不生的邊緣,可以有個一分鐘、兩分鐘放下,統統沒有了,再過幾分鐘它又起來了,這就是講的邊緣,可以能夠有這麼一點點邊緣。這個功夫在臨命終那一剎那,只要幾秒鐘,不必要一分鐘,就行了,就能往生。但是在臨命終那一剎那,真的放下了,什麼牽掛念頭都沒有了,這個人就決定往生。如果在臨命終,「我還有兒子,還有孫子沒有見到」,完了,就不能往生。《飭終津梁》講,人往生的時候最好把家親眷屬隔開,不要叫他聽到、見到的時候動感情。實實在在說,平常要放下;否則的話,到那個時候雖然隔開,怎麼我的孫子還沒有來?還是不行,還是不能解決問題。就像我前年在台北,遇到一個老居士,他來告訴我,他念佛三年了,功夫不得力。我就勸他要放下,年歲大了,不放下就是功夫不得力真正的因素。他就告訴我,他說:法師,我什麼都放下了,就是孫子放不下。我說這就麻煩了,我就教他一個方法,你把念你孫子的那個念頭換成阿彌陀佛,你就成功了。親情很難放下,這是念佛念一輩子不能往生的原因。真的要離、要放下,不能有絲毫的執著,這個才行。這是淨土宗比其他大乘法容易的地方。
【知見信解,是不生之前方便。】
知見信解是佛傳給我們的。理論、方法、境界,我們知道了,我們明瞭了,見就是明瞭,我們相信了,肯認真去做。不生是功夫,不是我們一下做的時候這個功夫就現前,沒那麼快。宗門裡面,它的功夫分三個階段,這前面講過,第一個階段是觀照。什麼是觀照?觀照是時時刻刻提得起,提起正念,用《金剛經》上任何一、兩句話都行,常常把它放在心上。譬如經上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在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心裡面動了心,順境裡面生歡喜心,逆境裡面生怨恨心,這起心動念了,立刻想到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個妄念就停了,就沒有了,這叫觀照,這個叫用功。
所謂真正用功,功夫得力,就是一切妄想分別執著要能把它打掉。一切時、一切處,對人、對事、對物,都保持一個清淨心、平等心,這叫真正會用功,這是用內功。對外面事情隨緣,一切隨緣,學佛菩薩一樣;裡面一定要修清淨心、修平等心,清淨平等就是真心。知道萬法皆如,知道萬法皆空,了不可得。這是我們為什麼要放下,我們明白事實真相。明白事實真相,就是覺悟,就是看破;不把它放在心上就是放下。我們隨緣度日,你的生活就很幸福、很自在,你沒有憂慮,沒有牽掛。生活在這個世間,順境也好,逆境也好,命裡註定的,絲毫不能勉強。縱然遇到逆境也很自在,為什麼?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我自己造的,我當然自己要受。我所受的,不是別人造來給我受的,自己造的自己受。順境就順受,逆境也順受,這就自在。不怨天不尤人,所以叫心安理得。心為什麼安?理明白了,事實真相搞清楚了,所以心永遠是清淨的,這個安就是清淨平等的意思。這種功夫用深了,就會達到不生法相。所以這個功夫要真正用,這叫觀行,這叫真正用功。諸位千萬不要發生誤會,「用功是一天拜多少拜佛、念多少部經、念多少佛號,那叫用功」,那是形式上的用功,不見得是真功夫。真功夫是在一切境緣之中修清淨心,把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打掉,這叫真用功,這是真實功夫。知見信解,是不生之前方便,前方便就是預備的功夫。
【方便修足,便證本不生。】
功夫用到相當的程度,我們一般人講功夫到家、功夫純熟,妄念就不生;不生,說實在話,不生什麼東西?就是剛才講的,起心動念、妄想執著,這個不生。於一切境界都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不生是這個意思。
【其功行】
功是功夫,行是行為,就是生活,你的日常生活。
【全在知見信解上】
知見信解四個字,就是這一部《金剛經》佛對我們的開導,佛對我們的教誨。
【不生是其功效】
我們一般人常講的證果。證的是什麼?證的就是這個,不生了,不生就是證果,妄想分別執著再不會生了。
【本不生上,著力不得。】
到這個時候,心到清淨。心真的清淨平等覺了,這個時候著力不得,這是必須要知道的;我們一般講用不上力,你再一用力也錯了,你就又退轉、又墮落。為什麼?這個境界裡頭本來無一物,你要用一點力,就又有一物。所以十法界裡面是著力、用功,叫你努力精進,十法界的菩薩。一真法界裡頭不能用力,不但沒有這個事,念頭都沒有。我們要問:一真法界裡面還有四十一個位次,這是圓教從初住菩薩到等覺菩薩,他們用的是什麼功?大乘經上佛告訴我們,他們所用的功叫無功用道。無功用道很難懂,就是說完全用不上力,但是他進步了。
古大德跟我們講無功用道,用一個比喻教我們去體會。從前交通最方便的是坐船,因為以前車是很小的車,頂大的車是個馬車,馬車總沒有船載的量大,所以從前載量最大、最方便的交通工具是船、帆船,帆船藉著風的力量,走得就快,這是有功用道,努力精進。快要到岸一定要減速,帆下下來,搖櫓划船。但是距離岸邊不遠也不能劃,那個櫓也要放下。這個時候,船距離岸邊很近,它自自然然往前進,這一段叫無功用道,一點力都不能用,可是船自自然然緩緩的往岸邊靠。古人用這個比喻。換句話說,在六道、在十法界,就像帆船劃櫓一樣要用力;到一真法界,那個東西統統都不能用了。從圓教初住到等覺四十一個位次,是無功用道。此處用不得力,一用力就壞了,就墮落了。因為它是純粹進入到無為法,是高等的無為法。佛給我們講是隨我們的方便說,菩薩有四十一個階級,你要到一真法界問問菩薩,你是什麼階級?他都不知道。他平等的,他心裡頭決定沒有分別執著。有分別執著是十法界裡面的,沒有超越十法界。已經離開一切分別執著,在這個境界裡面本不生。
圓初住菩薩用真心,不是用妄心。這個地方「本」就是真心,就是真如本性,不再用心意識。十法界裡面跟十法界外面的一真法界,不相同的地方就是十法界都用八識五十一心所,這個大家就很容易懂了;超越十法界到一真法界,就不用心意識,不再用第八識。那是用什麼?轉八識成四智;轉八識成四智就超越十法界。所以他們用的心,跟十法界裡面佛菩薩用的心不一樣。十法界佛菩薩用的心跟我們用的心,還是一個心,還是用的八識五十一心所。但是一真法界這個沒有了,完全不用了,把它轉成四智菩提。他用的是菩提心,《金剛經》上講的「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三藐三菩提心在唯識宗裡面就是四智菩提。所以用心不一樣,那個是沒有分別妄想執著。
【著於不生,便是生。】
不能著相,一著你就又生心,生心就是又生妄想,生妄想就又墮落了。這是十法界到一真法界那個難關,達到這個境界,再稍稍有一個念頭起就又墮落,就又回來了,是非常非常困難的一樁事情。再看底下這一段,不生亦無:
經【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法相是指十法界依正莊嚴。我們看小註:
【一切法相,皆是假名。本來即非,生即無生也。此明不生法相之所以然。】
為什麼圓教初住以上的菩薩能夠不生法相,這一段是把這個道理給我們說出來了。如果我們不明白這個道理,心裡面有疑惑,疑就生了。所以信解不容易,必須斷疑才生信,你的信心才生得起來。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實相是什麼?實相就是不生法相,那就是實相。一定要曉得,十法界依正莊嚴這些法相是什麼?法相是假名而已,是名法相。法相有沒有?決定沒有,本來即非;如來說即非法相。本來沒有,現在有沒有?現在還是沒有。我明明看到有,那是你看錯了。你要沒有看錯的話,確實沒有。是因為你看錯了,你以為有,實實在在沒有,所以生即無生。前面說過,生滅同時,生滅同時就是生即無生,你真的契入這個境界,就是證得無生法忍。
無生法忍,從廣義上來講,圓教初住菩薩就證得;如果從狹義的來說,嚴格的來講,七地、八地、九地,這三個位次叫無生法忍菩薩,《仁王經》上這麼說的。無生法忍分作三品,上中下三品,七地菩薩證得的是下品,八地是中品,九地是上品,這個地位高了,太高了;再往上去就不叫無生忍,叫「寂滅忍」,這是如來果地上所證的。寂滅忍也分三品,十地菩薩下品,十地菩薩是法雲地;等覺菩薩中品,如來果位上叫上品;寂滅忍是最高的,無生法忍是次一等,一切法不生不滅。但是圓教初住菩薩可以說也證得了,他證得的是相似的,如果我們用天台六即的說法來講,他證得的是相似位。雖然沒有證到那麼深,但是他確實有這個意思,一切法不生不滅。
【所謂不生法相者,乃是一切法相本為緣生。】
他從緣生上來觀察,觀察:
【緣生之法,當體即空,本性無故。既本性無,則不生亦亡。】
不生這也說不上。
【生即無生,生跟無生是一不是二,這叫真不生。】
生跟無生是兩個意思,生是生,無生也是生,都不是無生的意思。生與無生都無,這才叫無生。無生無不生,統統無。這個意思,我們也要很細心去體會。
【一切發心者,當在一如皆是上,知見信解。此正降伏,此即無住。】
這一段經文是正宗分最後的一小段,向下是本經的流通分,也就是正宗的意思到這個地方要結束了,這個地方是總結論。一切發心者,就是經一開端,須菩提尊者向世尊請教的時候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這就是說,這一切發心的善男子、善女人。發了菩提心,一定要修菩薩行。菩提心是無上正等正覺之心;也就是說,我發心、我立志,我這一生要求無上正等正覺,這就是佛弟子。因為佛教給我們就是這樁事情,我們有這個願望,佛要幫助我們達到這個願望,這是真正覺悟。真正覺悟的人應該怎樣修學?要在本經後半部所講的,萬法一如、一切皆是,要從這上面來下手,知見信解;前面講,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從這裡下手,從這個地方入門。
尊者問:云何降伏其心?佛教給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可見得後半部的經文解釋前面這幾句。怎樣降伏?你這麼樣去做,那就降伏了。佛說:如來者,諸法如義。諸法一如,就是萬法平等。諸法皆是,皆是什麼?皆是真如,皆是本性,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東西。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自性變現的,離開自性,無有一法可得。一如、皆是,為我們顯示出來,法法皆如,法法皆是,我們的心,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都沒有了,這就降伏了,這才是真正做到無住。無住,就是六祖講的本來無一物,這才是真正的無住。
【果能知見信解如是如是】
果然我們能夠如是知,我們淺而言之,從相上,我們了解事實的真相。如是見,對於這些事相所以然的道理我們明瞭,明瞭是如是見。我們自己現在雖然沒有親證,但是我們從聖言量裡面開了一點小智慧。我們冷靜的思惟,仔細的觀察,這個現相確實如佛所說。所以佛在此地教導我們,我們可以接受,我們用佛的方法,在日常生活當中提起觀照的功夫;也就是說,在生活裡面,一切時、一切處,拿著佛教給我們的,我們在境界裡比照比照,就能夠發現事實真相。所以這個經不是念了就完了,那個沒有用處。你說我聽了就明白了,也沒有用處。一定要在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要用它拿來對照,看看這個事實真相是不是如佛所說的,用這種功夫這叫修行。要把十法界依正莊嚴事實真相找出來,把它的道理發覺出來,學佛是這個學法。
【則雖法相熾然,初何嘗生。】
熾然是講複雜,非常非常複雜。我們一個人,一天到晚打妄想,這個念頭複雜的程度,跟大宇宙複雜的程度完全成正比例,相同的。為什麼?盡虛空遍法界這個大宇宙,就是我們複雜的念頭變現出來的。你的念頭不這麼複雜,哪有這麼複雜的現相?這一切幻相從心想生,我們自己複雜的念頭跟宇宙是一樣的複雜,所以法相熾然。想是四見,外面境界是四相,四見四相都是假的;不但四相不生,四見也不生。見是什麼?前面講,三心不可得就是講的見分,諸法緣生是講的相分,見相兩分都不可得。你真的看清楚、看明白,確確實實,初何嘗生。
【以本性不生故】
本性確確實實不生。現相怎麼來的?就是因為妄想,在本性裡面起了一個幻相,是這麼回事情。妄想做因緣,本性是本質,從本質裡頭變出來一個幻相。這個幻相,後頭所講,夢幻泡影,不是事實,沒有這回事情,所以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才是事實真相。你徹底觀察清楚明白,確實不生不滅。
【則不降伏而降伏,無住而住,住而無住,證入無相無不相之真實性矣。】
這就是禪宗明心見性的境界,證入無相無不相的真實性,這就是明心見性。見到的是什麼?見到的是無相無不相。無相,是見到真的這一面,無相;無不相,是見到變幻的那一面,假的那一面。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假相,無不相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可是相與無相是一不是二,這個一定要知道。你把相跟無相當作兩樁事情就錯了,你永遠見不到真相;它是一不是二,萬法一如,真妄一如,這個要曉得,性相一如,理事一如。不是說這一樁事情一如,另外一樁事情不是一如,沒這個道理。一如是一切皆如、法法皆如、法法皆是,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沒有了。《金剛經》在此地教給我們降伏的方法,到這個地方完全抖露出來了。這就是不降伏而自然降伏,這就是無住而住,住而無住。實在講,住跟無住是一不是二,降伏跟不降伏是一不是二,證入一如皆是的境界。
【此節經文,是明即法相而無法相,即生而無生。此義是明,非但生之念無,並不生之念亦無。正是一念不生寫照,為本不生寫照,為下文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寫照也。如如不動者,生即無生之異名也。】
這一段經文,說明法相跟無法相是一不是二,即法相而無法相。這句話就是前面所說,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不是法相沒有了,你才見到無法相,那個三歲小孩會懂。就在法相上見到空相;怎麼見到?不執著就見到了。譬如我們這一棟房子,這一個房子的相,我們凡夫見到,「這棟房子很大,建得很不錯!」就看到這個相,著了相。建築房子的工程師,他在這裡看的時候,他沒有看到房子,他一看這是什麼東西?這裡頭多少鋼筋,多少水泥,多少木料,多少人工,他看到這個,他沒有看到房子,可見看法都不一樣。如果是科學家來看,他看到是多少原子、多少電子,看的又不一樣,連那個建築材料也沒有了;就在相上見到空相。土地上本來沒有房子,房子是個幻相,不是實相,就在這個相上見到空相。一法如此,法法皆然,無有一法不是,在這裡就見到生而無生。我們看到一個新的大廈建成、落成,好像它生了,生即無生。它是許許多多材料架構拼起來而已。這個材料堆在那一邊,你不叫它做房子,架起來叫它做房子,架起來是這麼多,擺在那裡一堆也是那麼多。我們從這個地方細細去體會,才曉得佛跟我們講,生跟不生是一個意思。
這個地方說明,不但生之念沒有,一切法生、一切法滅,這個生滅的念頭沒有,確確實實沒有;並不生的那個念頭,不生就是滅,也沒有。這就是一念不生,這就是本不生,這個意思深。為什麼不從相上講,從念頭上講?相是幻相,幻相是念頭變現出來的,念頭是能生,外面境界相是所生。念頭都沒有了,相哪有?它深在這一層,你才能真正契入諸法實相。這是《金剛經》後半部比前半部深的道理,前半部經義有深有淺,後半部唯深無淺。後半部是講性,講能變,前半部是講所變的相。所以,的的確確是本不生。
在前面我們多次說明,所有現象的真相,我們用一個很粗顯的話來講,因果;實在講,因緣果報剎那生滅的相續相。剎那生滅就是不生不滅,相就是不生不滅,因果相續。所以說,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十法界這個相是什麼?業因果報的相續相。業因果報有,相沒有,相剎那生滅,沒有。相從哪裡來的?就是業因果報變現出來的。把自己的真心本性,真心本性裡什麼都沒有,在這裡頭變現這個幻相,變這個東西。因為它本來沒有,本無生滅,佛教給我們應無所住;也就是說一切不要放在心上,為什麼?沒有。我們講放在心上,心也沒有,三心不可得,心也沒有;換句話說,你想放的地方也沒有,哪有地方好放?這才真正乾淨。但是因為它因果在那裡變,因果有,所以叫你而生其心。生其心,你生什麼心,它就變什麼相。
相從哪裡來的?是業因變現出來的果報,就這麼回事情。而且它變現的速度太快,真的是億萬分之一秒的速度在那裡變。因為它變得太快,的的確確它是生滅同時。生滅同時,就沒有生滅,就不生不滅,這才是事實真相。諸佛菩薩明瞭,所以諸佛菩薩心清淨,這就一念不生。眾生不知道事實真相,以為它是真的存在。世間也有一些聰明人,曉得它不是真的,不是永恆的存在,但是他也誤會,以為它暫時可以存在:這一切現相擺在面前,像我們人這個身體,不能存在一百年,一百年以後沒有了,但是現在還有,現在還存在。這是個錯誤觀念,不曉得現在就不存在,哪裡要等到百年之後?現在就不存在。這是不了解事實真相,產生的錯覺,產生的誤會。所以,本不生。
同時這一段經文,為底下流通分裡面所講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在此地做個伏筆。這句話是佛教給須菩提尊者,尊者在這個世間,這是我們講現在學佛的人、出家人,出家人在這個世間為的是什麼?如果講為的是修道,不用出家,在家可以成菩薩,可以成佛,要想修成菩薩、修成佛,用不著出家。出家是弘法利生,續佛慧命,這是出家人幹的事業,就等於說我們在這個世間選職業、選行業,你選的是這一行,做弘法利生的事業。弘法利生的事業要用什麼樣的心態去做?佛講: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佛教給須菩提。諸位要曉得,這是講出世法,出世間的事業。出世間事業尚且如此,世間也要這樣,無論你是哪一行,無論你是哪一業,你要能夠做到這兩句,你就是那個行業裡面的菩薩。這兩句是底下的經文,到後面我們再來細說。如如不動,就是不生不滅,就是生即無生的別名,講法不一樣,意思完全相同,這到後面再細說。
【此節亦正是結顯經初應如是住、應如是降伏之義。】
這是世尊在前面簡單的答覆須菩提尊者,他問:云何應住?應如是住。云何降伏其心?應如是降伏其心。到這個地方正宗分講圓滿,這個意思才完全透出來。
【故科判曰結成。全經義趣,至是而包舉無遺,首尾完成矣。】
這個意思,把前面一開端前後統統都照顧到了。釋迦牟尼佛在前面所講的,那個意思我們真的是不懂。詳細來解釋、來說明,這個意思到這裡就圓圓滿滿的透出來了。我們曉得佛教給我們,應該要怎樣住,應該要怎樣降伏其心,這才真搞清楚,真搞明白了。經講到此地,正宗分講圓滿,向下是本經的流通分。流通分經文雖然不長,義趣也非常的濃厚,古人所謂是序正流通三分,「如人舐蜜,中邊皆甜」,那個味道很濃。今天就講到此地。
金剛經-第114集請掀開經本二百六十四面。
經文講到流通分,流通分的經文雖然不長,它的意思也很深。佛經三分的分法,是從東晉道安法師開始。當時雖有些人不以為然,認為把佛經這樣的分割是不尊重。到以後,印度古大德註疏傳到中國來之後,看到印度的古大德也是將佛經有這樣的分法,於是大家對於道安法師才轉加讚歎,這個分科的方法就流傳下來了。
流通,流是流傳後世,通是通達十方。佛說經,他的目的是要普度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所以是鼓勵大家去宣揚,不像現代人寫的東西,講的東西,都有著作權。現代所謂是智慧財產的保護權,佛沒有,佛決定沒有版權所有,決定沒有智慧財產權。佛將他所說的、所留下的東西,與十方三世一切眾生共享。我們從這個地方能看到佛的心量之大,就像大乘經上所講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決不是一個小心眼,只利益一方的眾生,局部的眾生,不是的。佛是以清淨心、平等心,普度一切眾生,這才符合這部經裡面所講的理論與境界。我們看經文:
經【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
這一節文,在科判裡面是「示勸流通」,這是勸勉我們,說明流通的利益,先用財布施做一個前提。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不僅是在此經,我們在《華嚴》、在《法華》、在《楞嚴》,這一切大乘經上所看到的,世出世間第一等的福報,無比殊勝的功德,怎麼修?就是流通佛法。流通佛法的功德利益,是一切諸佛菩薩都說不出的,真正是所謂不可思議。佛在這個經上告訴我們,較量比較前面講過五次,一次比一次範圍廣大,一次比一次殊勝,這是《金剛經》最後一段的比較,所謂七寶是滿無量阿僧祇世界。第一次比較,只是說一個大千世界,一個大千世界七寶布施,到這個地方變成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布施,這個跟第一次那個範圍簡直不能比。
阿僧祇是無量無邊的世界,用這個七寶來布施,當然這是假設,這是不可能有人做到的,這是假設的。即使是真實的,他布施的功德都比不上一個人受持此經乃至四句偈為人演說。你才曉得佛法的布施功德不可思議。像這樣的經文,佛在《金剛經》上重複六、七次,可見得它的重要性。《金剛經》並不長,總共只有五千八百多個字,而這樁事情居然重複六、七次,實在講是加深我們的印象,也告訴我們事實真相。所以修福到哪裡修?流通佛法,利益眾生。
換句話說,如果是障礙佛法,阻止流通,這個罪過決定在阿鼻地獄。哪些人障礙?現在印經書後面印上「版權所有,翻印必究」,這八個字就把他送到阿鼻地獄去了。將來閻羅王判到阿鼻地獄,這是鐵證,賴都賴不掉的,這實實在在沒辦法。哪一天你才能從地獄出來?這個世間你所印的這個書統統絕跡,一本都沒有了,你才有機會從地獄出來。這個世間還有一本上頭印著「版權所有,翻印必究」,你就出不來。非常可怕,為了眼前一點點小利益,造這麼重的罪業。如果不是深入經藏,不熟讀戒經,你不曉得這個因果的可怕,障礙佛法流通是最大的過失。流通佛法是無量無邊第一利益,這是我們一定要懂得的。我們看註解:
【此引財施,所以顯下文法施之福更勝也。】
法布施的福報比財布施殊勝太多了。
【意明布施同而福德不同】
財布施是施,法布施也是施,兩種都是布施,這個布施是相同的,但是得的果報不相同。
【因其持以行施者不同故】
這就是布施的物品,跟布施的用心不一樣。
【一是持財寶,一是持法寶。】
一個是用財布施,一個是用法寶布施。
【持無量數世界財寶,不及持一卷經。】
這是真話,但是這個意義非常之深。這個利益無邊,它是無形的,它不是在眼前,所以佛怎麼講,一般人不相信。譬如今天一般人捨財,捨個十萬,捨個一百萬,很現實擺在面前。今天我布施一卷經,給人家說四句偈,這無形的,這個我現前沒得到利益。他不曉得,這個無形的利益是無量無邊,會帶給你生生世世的福報。有形的財寶那是用得盡,何況財寶不見得你真正能得受用。所以必須很冷靜,很仔細的去觀察,你才能體會到無形法布施的功德利益是真正不可思議。
我們一般人從很粗的境界上來講,因緣果報,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是很粗很粗的境界。如果深入仔細的觀察,像佛在這部經上告訴我們的,身心世界俱不可得,這個現相是什麼?現相,說實實在在的話,這是佛在這個經上給我們說得透徹,就是業因果報剎那生滅的相續相。佛門法相唯識宗的大師們,他們的觀點、看法是「唯識」,也就是說唯獨識是真的,他承認;相呢?相是假的,十法界依正莊嚴,相他不承認。為什麼?因為識是能變,相是所變,能變是真的,所變是假的,所以他們主張唯識。在阿賴耶的三分裡面講,識就是見分,相就是相分。《金剛經》上講的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四相是阿賴耶的相分,把相分分作這四大類,這四大類就包括了十法界依正莊嚴。不但十法界包括在其中,連一真法界都不能出其外,所有一切現相歸納起來不外乎這四大類。四大類的相分從哪裡變現出來?從見分,四見: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阿賴耶的見分變現出來的,見分為因緣,依真如本性現的相。
佛在《華嚴》上講,所有一切現相「唯心所現」,心是本體,體決定現相。體相用是一而三,三而一,決定離不開的,一定現相。相,諸位一定要曉得,相不會滅。如果想把相滅掉,沒有這個道理。相要是斷滅,那性就斷滅了,哪有這種道理?所以相不會滅,但是相會變。古人用比喻,把黃金比作自性,有這個性,有沒有相?當然有相。你把黃金一坨,它有一坨的相;把它打成一塊,有一塊的相:你把它做成一個佛像,有佛的像;做成一個人,有人的相。相會變,但是它的體不會變,它的金的成分不會變,重量也不會變,隨著人的心意可以改變它的相狀。
佛告訴我們,十法界依正莊嚴這個現相,現相是自性變現的,所以相不會滅,會變。什麼東西在叫它變?識。識是什麼?念頭。佛講「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念佛成佛就是這個道理。一切相是從心想生的,我天天想佛,這個境界相不就變成佛相了嗎?想什麼就變什麼。你心地清淨,你心地慈悲,你的相貌慢慢就變成清淨、慈悲,那個相貌就很慈祥。你一天到晚想著憎恨、忌妒,你相貌慢慢變起來,人家一看到你都寒毛直豎,那都很恐怖,這不是很顯然的道理嗎?再講得淺一點,你很歡喜的時候,你看那個相貌多好看,你一生氣的時候,你的相貌就很難看,它馬上就變!
而且佛告訴我們,變的速度太快,剎那生滅。《仁王經》上講,「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那個相,那個說法,我跟諸位講過,是佛隨俗諦而說,還不是真相。真相說出來,怕我們不相信,那個真相的確是一秒鐘的億萬分之一,那麼快的速度,所以佛在經上講不生不滅。它的確是有生滅,因為生滅的速度太快,生滅幾乎是同時的;生滅同時,你就見不到生滅,所以叫不生不滅。我們也領會到《楞嚴經》上所講的,「當處出生,當處滅盡」,當處出生,當處滅盡,這兩句話的意思就是不生不滅,這是事實真相。所以我們才曉得,佛教給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無所住是什麼?所有一切現相,十法界、一真法界都是業因果報剎那生滅的相續相,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所以叫你不要放在心上。你把這個東西放在心上,錯了。放在心上是什麼?是打妄想,不能放在心上。讓心恢復到清淨、平等,清淨平等心就是覺悟的心。你心上有牽掛,那是妄想的心,那是迷惑的心,那個不是覺悟。因為這一切現相是業因果報在那裡變現出來的,所以佛又教我們而生其心。叫你要生善心,生清淨心,生慈悲心,你變出來的相就好,就殊勝!所以叫無住生心,生心無住。佛這個開示完全是事實真相,所以佛講的是諸法實相,這是我們必須要曉得的。這才懂得所有的財施、無盡的財施,比不上一卷經的法施。
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曉得這個事實,你要想在這個世間修福,修來生的福報,印一卷經,你來生就得大福報,這是決定真實,不是虛妄的。過去懂得這個道理的人,知道事實真相的人,古人寫經、刻經,寫經、刻經當然難,費的時間也長,流通的量也不大。現在科學技術發達,成本很低,印一萬本經書幾乎人人都有這個力量。所以現在人修福,比古人這個機會要多得太多了。除了印經之外,像流通錄音帶、錄影帶、CD,這個跟印經的功德是等同的,相等的,一樣的。我們做,要在這上做好事,要在這上做功德。決定不可以「版權所有,翻印必究」,那是自己要走阿鼻地獄,沒人叫你走,自己往裡頭鑽,這是非常可憐的人。不但一卷經,乃至四句偈,四句偈的功德就超過滿無量阿僧祇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底下說:
【財施救人身命,法施救人慧命,法施救人是徹底的,然非謂財施可廢也。】
底下這一句補充得很好,不是說財布施我們就不要做了,不是的,財布施也要做,但是要以法布施為主。遇到人家有困難的時候,有困苦的時候,我們有力量可以幫助他一點,好事!這是慈悲心的流露。並不是講財布施可以不要,見到人家餓死,也不肯捨人一碗飯,這是錯誤的,佛沒有這樣子教給我們。但是法布施幫助他明理,幫助他開智慧,這是徹底的,這個是究竟圓滿的。所以財施只能解除人暫時的困苦而已,不能夠幫助他徹底解決問題。
【若明佛法,則知世間事,無非夢幻。一切有為法中,最難看破者財寶,故引此為言耳。】
佛教給我們布施,布施就是放下,什麼都要放下。為什麼佛偏偏舉財,不舉別的?這裡講得很好,世間人把財看得很重。我們中國俗話也說「人為財死」,死了也放不下,把財看得這麼重,比命還看得重。所以佛特別用這個來做比喻,告訴你應當要放下。放下是真正覺悟了。再看第二段,前面是講財布施,這是屬於大前提,然後再告訴我們法布施。
經【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
這是講法布施,頭一句是一個大前提,要發菩提心的人。發菩提心就是經一開端所說,須菩提尊者所講的,「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這就是發心求無上正等正覺的人,也就是我們俗話說,要發心作佛的人。所以這個地方的善男子、善女人,不是指普通的,是指他真正發心要想作佛。要想作佛,我們這一生能不能成佛?《金剛經》就是教給我們一生成佛的經典。佛告訴我們,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修成佛果,都是依《金剛經》這個道理,這是一點都不錯的。怎麼樣能成佛?四相四見離開就成佛了,這是從理上講的。這是依《金剛經》,這是大智慧,究竟圓滿的智慧。
六祖大師在《壇經》上講,《金剛經》是度上上根人,中下根人做不到。為什麼做不到?就是不肯放下。上上根人聽到佛一說,身心世界統統放下,他馬上成就了。所謂上上根人、中下根人,差別就在此地;一個聽了肯放下,一個聽了捨不得放下。聽了之後,「道理我很清楚,不行!我還是放不下。」上中下三根就是這麼分的,其實哪有什麼上中下三根,沒有!就是在你肯不肯放下。實在不肯放下,能不能成佛?也行,只有一個辦法:念佛。念佛這個道理,跟《金剛經》的道理完全相同,用這個方法。放不下的人用這個方法,我抓住一句阿彌陀佛,我抓住西方極樂世界,一心稱念,將來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然後再放下,這是這麼一個辦法。這個辦法穩當,靠得住,也非常的安全,除了這個辦法之外,沒有第二個辦法。這是說出成佛兩個法門。所以發菩提心非常重要,發菩提心就是真正覺悟了。
經【持於此經(指金剛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
這種句子,「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這個句子我們在《金剛經》上念到第七遍了,一次比一次殊勝。前面舉的這個例子的範圍,一次比一次廣大。最重要的是受持,受持是真正照做,不是每天把《金剛經》念一遍、念兩遍,那個沒有用處的,一定要照做。
【所謂流通者,重在法施利眾。】
就是法布施利益一切眾生。
【故曰發菩提心】
唯有發菩提心,私心才真正斷絕了,菩提心是廣大心、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大慈悲心,就像大經上常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是菩提心,他才能廣度一切眾生。
【以顯流通之意】
沒有這樣廣大心,談不上流通大法,也不是如來付託之人。如來把這個事情囑咐給誰?委託給誰?委託給發菩提心的人。發菩提心的人,能照佛的意思去做,不為自己的利益,為一切眾生。
【四句偈等。等,等於半偈。】
《金剛經》上用半偈來做觀照功夫的很多。像我們最常聽到的,在古人註疏裡所引用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就是半偈,這是兩句,四句才一偈。這是許許多多古大德所用的,平常用功夫他就用在這兩句上;像《金剛經》前面我們讀過的,「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這也是半偈;「無實無虛」,只有一句,都行!一切法無實無虛。「或一句」,等於半偈或者是一句。
【經中常言:半偈即可證道。】
證道就是成佛,說得淺一點就是開悟,真正徹底覺悟了。
【若下文所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半偈,苟能信受奉行,直趨寶所。何況全偈,何況全經。】
一句、半偈都能叫我們徹底覺悟,都能叫我們永脫輪迴,圓成佛道,何況一首偈?又何況全部經?所以大乘的修學,要緊的是真正抓到綱領。話再說回來,一句半偈的確是不錯,如果對於這一句半偈的意思,不能透徹的了解,還是不管用。
我們這一次《金剛經》講的時間長,講得也很詳細。為什麼要這樣細講?我們當初想如果不細講,這個一句半偈你不會用,必須透徹的理解,這個一句半偈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確確實實能提起觀照功夫,能夠徹底放下。徹底放下,跟諸位說,我們想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隨時可以去。你為什麼不能去?你還沒有放下,也就是你還有罣礙,有障礙。徹底放下了,沒事了,想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所以古時候有這樣的人,在現代也有這樣的人,為什麼我們做不到?你看看人家是怎麼做到的?
我們這一次在新加坡,遇到一個生病念佛往生的人,是一個老太太,大概也是八、九十歲了,年齡很高。這個人也很可憐,兒女都沒有,就是孤單的一個老人,政府配了一棟房子給她。她在病重的時候,這才有幾個同修勸她念佛求往生。她也接受,也歡喜,也真肯念了。念了好多天,還是很苦,人家就勸她,你要真正求往生,她說「我是求往生」,你要一切放下,她說「我那個房子放不下」,她心裡老是掛著房子。有一個同修很不錯,「你那個房子帶不去,你要真放下!」她想了一想,也是不錯,她還想房子將來要委託給什麼人。這不要想了,你想這些幹什麼?她果然聽了接受,「好了,我不想,你們大家幫我助念。」十分鐘就走了,所以這個證明,走的時候瑞相很好。她念了那麼多天,她不能走就是牽掛那個房子,她想委託給什麼人,交給什麼人,還有這麼個念頭,這個障礙自己生不能生,死不能死,這苦死了。最後善友勸她,不要去牽掛,丟掉算了,房子誰拿去都不管,與你有什麼相干?不相干。她這才想通,真放下,十分鐘就走了,證明往生是可以隨時走的。
所以,什麼都不能牽掛,這個要交給這個,那個要交給那個,都打妄想,哪有這些事情?各人有各人的福報,各人有各人的因緣,管他這些事情幹什麼?這樣才叫往生時有把握,隨時可以去得了。我們過去明白這個道理,現在在新加坡看到這個事實,我們才曉得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作佛,我們自由自在,隨時可以去。一定要明瞭,決定不能錯過這一生的大好因緣。能夠把這個教義搞得這麼透徹、這麼明白,底下問題就是肯不肯放下?放下就成功了。還有這個要交代這個人,那個要交代那個人,那就完蛋,那個麻煩就大了。一切都是虛妄的,一切都是不可得的,還託給什麼人?底下一段說:
【持於此經。持,持取也。與下文受持義別。受持句,自利也。】
持於此經意思比受持要深要廣。
【演說,是利他。如法受持,則能悟入無生,施不住相,其福便已勝彼。況更為人演說此經,以行不住相之法施,豈彼七寶布施所能及。】
七寶布施,就是指前面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布施,比不上,不能相比。第一個是要自己依照《金剛經》的理論、方法、境界去修學。換句話說,把《金剛經》所講的道理、方法、境界,一定要變成我們實際的生活行為,這叫受持,這是持的意思。持有保持,永遠這樣做。我們的生活,我們的想法、看法、做法、說法都是金剛般若。
金剛般若就變成我們自己生活行為,這叫證,你才證得金剛三昧。三昧就是享受,你享受什麼?享受的是金剛般若波羅蜜,那怎麼一樣?金剛般若波羅蜜在哪裡?在吃飯上,在穿衣上。釋迦牟尼佛在本經一開端,入舍衛大城乞食,著衣持缽。這就告訴我們在生活當中點點滴滴,一舉一動,所謂是一抬手、一低頭,都是金剛般若波羅蜜。金剛般若波羅蜜沒有離開我們的生活,這樣就悟入無生。無生是真的不是假的,佛在這個經上給我們顯示兩樁事情證明無生,一個就是說明這些現相怎麼來的?是業因果報剎那生滅的相續相,我們曉得這個幻相是怎麼來的。這個現相的真相是什麼?剎那生滅,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所以經上講如夢幻泡影。不但我們人生是夢幻泡影,十法界也是夢幻泡影,都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如露亦如電,這兩個是比喻時間,比喻生滅的快速。
如果我們細心,就在生活當中,我們眼見色、耳聞聲,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修行人講的是觀照功夫,什麼叫觀照?時時刻刻要把眼前這些事實,跟佛所講的理論去對照。佛說我們人生如夢,我們想想是不是個夢?去年過去了,想想去年是不是一場夢?上個月過去了,過去永遠不會再來了,上個星期過去了,昨天過去了,前一個鐘點過去了,前一分鐘過去了,前一秒鐘過去了,永遠不會再來了。你在這個時空裡面你得到什麼?一樣也沒得到。《金剛經》教給我們的方法,大而世界,小而微塵,因緣生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你要把這些東西掛在心上,那叫妄想,妄想執著,空的。世間人天天打妄想,天天分別執著,他不曉得這個境界是空的,所以他打妄想。他要是真正明瞭這個境界是空寂的,不打妄想了,打妄想是錯了。什麼妄想都沒有了,他心恢復到清淨,經上講「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真實的智慧就現前,實相般若現前。實相般若從哪裡來的?清淨心。有一個妄念心就不清淨,智慧就生不起來;不生智慧就生煩惱。所以妄想執著是帶給你痛苦,帶給你煩惱,你的生活是生活在煩惱裡。覺悟的人,他的生活是生活在金剛般若波羅蜜裡頭,不是普通的智慧,是金剛般若智慧,那怎麼會一樣?所以一定要悟入無生。
一切時、一切處,你常常這樣看,這樣的觀察,拿著這個經典講的道理、境界,就在現實上去觀察,仔細的去印證,你就入無生,你的心清淨,萬緣放下了。然後你多做一點好事,幫助別人,身體還在這個世間,不能把它當作廢物,廢物也要利用它。怎麼利用?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這個廢物利用得最有價值。如果幫助自己的,利用得最沒有價值,造一身罪業,這是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那是最沒有價值。幫助一切眾生開悟,弘法利生,這是廢物利用得最有價值,這是佛教給我們而生其心。所以施不住相,施了就空了。剛才說過,你們仔細去想,常常想,決定不能中斷,前一個鐘點過去,永遠不回來了,的的確確是夢幻泡影。佛講夢幻泡影是講的事實,不要把它當作一個比喻,它的確是事實真相,決非比喻,人生確確實實是這麼一回事,六道也是,十法界都是這麼一回事情,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你只要是不住相的布施,你這個福報已經就勝過前面住相的無量大千世界七寶布施,這個不能為比的,何況為人演說此經!現在講經說法的人太少了。
大家讀了《金剛經》,現在讀到流通分,佛在此地勸勉我們,善男子、善女人包括我們自己,我們自己就在這個善男子、善女人當中,佛在此地囑咐我們,「受持讀誦,為人演說」,我們應當發這個心。講經說法這個事情難不難?不難!為什麼不難?得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加持。你幹別的事情,得不到佛菩薩加持,幹這個事情得到佛菩薩加持。只怕你不肯發心,你要發的是真心,完全是利益眾生,沒有為自己,就得三寶加持。你要是發心是為自己名聞利養,你得不到佛菩薩加持;如果你得到加持的話,那是得到妖魔鬼怪的加持。你在那裡說邪法,在那裡欺騙眾生,在那裡造極重的罪業,因為妖魔鬼怪他要把你送到最重的阿鼻地獄。你現在也有這個念頭正好,他就來把你送到阿鼻地獄,叫你永遠不得翻身,他來幫助你。這樁事情,佛在《楞嚴經》後面,五十種陰魔裡面講得很清楚。這些邪思邪見的人,眼前得利益,眼前得到名聞利養,一轉眼之後就墮落,那個時候苦不堪言,後悔莫及。所以心要正,行要正,決不為自己求利益,自己要入無我法就對了,這是《金剛經》最後的一個目標。
我當年發心出來講經,我在
譬如現在要講這部經,找許多參考資料來就完蛋了,現在一般人都這麼搞法。老師教導我們學講經,只學老師一個人的。我一入
我們這一次在新加坡教學,我就用這個方法,我沒有別的方法。而這個方法教得很有效果,那是廣俞老法師去參觀我的教學,聽了之後,當場他就說:「你這個方法是諦閑老法師的方法。」這給他們同學很大的鼓勵,增長他們的信心,曉得這個方法不是我們的,是祖祖相傳,是中國的老方法。你用老方法不難,小學畢業六十歲學來得及,都能夠講得很好。可是你要不懂這個方法,你要用現代科學方法,現在教學方法,你永遠不能成就。
到什麼時候,你才可以自己參考別人的東西?一般講是五年以後。五年以後,你真的悟入無生,可以。我們不行,沒有到這個程度。所以我在台灣,遵守
譬如我們這一次講《金剛經》,我們就是以
【弘揚此經,便是紹隆佛種。】
紹是繼續,就是繼承的意思,一代一代傳下來。紹就是承傳,隆是發揚光大。不但我們要傳佛的法,而且要把佛法在我們自己手上發揚光大。現代這個時代不一樣,現代是個高科技的時代,我們自己要曉得,道場大了,造業就大。道場大,信眾太多;信眾太多,是非就多,煩惱就多。道場大,維護需要很多的財力,你要想盡辦法去向信徒要錢,造罪業。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那還得了嗎?不得了!今天我們可以利用高科技,我們小道場,這麼一個場所已經就太大了。架上這些機器,我們這些錄音帶、錄影帶,就流通到全世界。現在還有電腦網路,一放上去,過去悟泓法師跟我講,全世界有五千萬個地方可以收到我們的資訊,這個道場不就遍及全世界嗎?全世界就是道場,而自己講經說法的場所,一個小小房間就夠了,就能把佛法傳遍到全世界。所以今天我們利用高科技,可以不要道場,不要信徒,不要供養,就能把佛法送到全世界,送到每一個人的家庭,符合《金剛經》上的教訓。自己身心清淨,自己的的確確悟入無生,幫助一切眾生,這個功德利益就跟諸佛菩薩沒有兩樣。
【眾生獲益,不可思議。其福勝彼財施,更何待言。經旨重在流通無上法寶,故下文專約演說言。】
演說的功德無量無邊。
經【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這兩句是教給我們流通的方法,流通的心態,我們用什麼樣的心、什麼樣的態度,來流通大法,來積功累德,這兩句話是直指本性。
【云何為人演說,有二義:一是問演說之人應當如何,二是問演說經義應當如何。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兩句,正開示二者應當遵守之軌則。】
我們看註解:
【以說者言,應於能說(能說是人,我在講台上,我能說)、所說(是這一部經義)、及聽說者之相,皆不取著。】
都不可以著相。如果以為「我能說,我的功德很大」,不錯,功德是大,那個大是有限度的。為什麼有限度?因為你著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著相的福德、功德,給諸位說,不能超過六道輪迴。這前面我們講了很多,只要你有四相,你就出不了六道輪迴;只要你有四見,你就出不了十法界。換句話說,四相沒有了,你超越六道;四見沒有了,你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才能夠證得一真法界。所以叫你不能著,不要以為「我在這裡講經,我講的是《金剛經》,有這麼多人來聽」,你統統著了。你所得的是來生一點人天福報而已,你不能超越六道輪迴,決定不能著。一定要記住,身心世界一切萬法,都是空的,都是了不可得,都是一場空。
所以在這個地方講經說法、建立道場,古人所講「水月道場」,這是比喻水裡面的月亮,建道場是水月道場;講經說法,弘法利生,是夢中佛事。你要是把它看成鏡花水月、夢幻泡影,你的心就清淨,這樣你所做的才能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決定不能著相,著就錯了。所以說,皆不取著,取是分別,著是執著。
【所謂以不生滅心,說實相法是也。不生滅心,即是本性,所謂如如不動是也。】
我剛才舉的這個例子,身心世界一分一秒的過去,這個相我想大家能體會到一些。可是要保留,要常常這樣想,不能一下就忘掉;一下忘掉,你就又迷了。常作如是觀,你就會覺悟。雖然我們積極的弘法利生,絕不著一點點的相,絕不以為自己有一點點的功德。為什麼?統統不可得,這個要曉得。這樣的做,不住又生心,生心又不住,才與如如不動的自性完全相應。假如只有不住,沒有生心,那是死的,那個自性不起作用。唯有不住又生心,它是活的,它起作用;雖起作用,也不住。由此可知,不住跟生心是一不是二,這就是所謂不一不異,這是《金剛經》上講的原理,與這個原理就相應了。
【演說之人,應三輪體空。】
三輪就是說者、說法、聽法的人,這三方面都不著,這就叫三輪體空。三輪體空一定是稱性而說,為什麼?你離開四相,離開四見,那個心是真心,那個心就是真如本性。不但你的言說是真如本性,你的生活也是真如本性。像諸佛菩薩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釋迦牟尼佛示現,在《金剛經》前面,入舍衛大城去乞食,著衣托缽,都是真如自性的全體顯露,我們凡夫看不出來。凡夫為什麼看不出來?因為凡夫著相,凡夫著見,凡夫有四見、有四相,所以看不出來。須菩提尊者看出來了,他為什麼能看得出來?須菩提尊者在佛弟子當中,他所表演的是解空第一;也就是說,須菩提四相四見都離了,所以他看出來了。他看出釋迦牟尼佛的生活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由此可知,我們要能夠把四見四相離開,我們的生活跟釋迦牟尼佛一樣,是金剛般若波羅蜜。入這個境界,所有一切的災難苦厄統統沒有了。《心經》上說得很好,「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現在世界上災難很多,在你完全沒有,全部化解掉了,眾生有災難,你沒有災難。眾生災難從哪裡來的?著相來的,妄想分別執著裡頭來的。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所有一切災難都沒有了。所以要曉得,只要到三輪體空,就是講四見四相都不執著,你就是稱性而說。說話是稱性,剛才講了,你穿衣也是稱性,你吃飯也是稱性。你一舉手、一低頭,沒有一樣不是稱性的,宗門裡頭見性之後的人他就講:「左右逢源,頭頭是道」,就這個意思,沒有一樣不稱性的。直指心源,真心本性完全顯露。
【令聞者,即文字起觀照,悟實相般若也。】
這是教學重要的理念、效果。講經說法的目的何在?是希望大家對於經義了解,能夠把經典裡面的理論、方法、境界,都搞清楚、搞透徹,能夠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起觀照就是應用在生活裡面。這樣的經念的就不是白念,他就真得受用,真得利益,悟入實相般若。
【以此經所說,皆成佛之法也。】
《金剛經》上所講的,字字句句都是成佛的方法,都是永脫輪迴,出離十法界,讓我們親證一真法界的方法。這個地方講成佛是廣義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在圓教裡面講,初住菩薩就成佛了。所以此地講的成佛之法,這個佛是從圓教初住一直到等覺,這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叫做佛。《金剛經》上所講的諸佛,是指這些人。這些人雖然沒有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他的的確確可以像《普門品》裡面所說的,他能在十方世界,應以佛身得度者,他就可以現佛身而為說法,他得大自在了。三十二應身是三十二類,每一類裡面無量無邊,他有能力現無量無邊的身,幫助十方世界無量無邊的眾生,圓初住的菩薩就有這個能力。圓初住菩薩是什麼樣境界?剛才講了,離四相,離四見,就是圓初住菩薩。所以你想想看,這個利益,這個好處,這是滿阿僧祇劫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不能比,那怎麼比法?這個人能夠在十方無量無邊世界隨類化身,這是說明離四相、離四見的真正利益,真正的好處。
【為人演說,若不得扼要之方,非大而無當,即散而無歸,聞者難獲法益。】
這是我們要記住的,特別是要發心為人演說。為人演說的範圍很廣,不一定是上台講經,這是為人演說,這是為人演說裡頭的一種方法。隨時隨地,遇到你認識的人,你跟他談話的時候,你就給他講這個經。講一句也好,講半句也好,你就給他講這個經。他聽得懂也好,聽不懂也好,都沒有關係。聽懂了,他能得利益;聽不懂,所謂一歷耳根,永為道種。你把《金剛經》的種子,種在他阿賴耶識裡面去了,所以聽懂、聽不懂都沒有關係。你只是很歡喜、很樂意的為他講,你講的時間長跟短也沒有關係。
那麼講經,學習講經,一開頭實在講,最低限度我們要遵守這個原則,要守五年到十年。這個原則就是四個字:第一個是「簡」,簡單。你跟人家講,要講得簡單,不能講得繁瑣,這個非常非常重要,一般人怕麻煩,愈簡單愈好。第二個是「易」,容易,不要講得太深、太難。講得太難,人家做不到,所以要易,第二個字是易。第三個字是「淺」,淺就不能深,愈淺愈好。第四個字是「明」,要明白,明而不昧,昧就是講得不清楚,意思講得不清楚那個不可以。你只記得這四個字「簡易淺明」,這就講得好了。太深的東西我不懂,我不講,我只要講我自己懂得的,我自己懂得,還要想到對方能不能聽得懂;我懂得的,對方覺得很難很深,我也不講。你只要抓到這四個字,你就一定講得好,一定會受人歡迎。
所以為人演說,一定要把扼要掌握到。如果掌握不到,那就是大而無當,散而無歸,我們聽到很多人講經犯這個毛病。他一場講演,也真的花了不少時間、不少心力在那裡準備,參考許許多多資料,搬上台來,說得天花亂墜,我們聽了之後,不知所云,不知道他講些什麼,這就是大而無當,散而無歸,這是毛病。換句話說,跟我剛才講的恰恰相反,他講的東西太繁瑣,太難太深了,深到連他自己都不懂,他自己都不懂,怎麼能叫別人聽懂?這是真的。古人的,他這裡抄一點,那裡抄一點,他自己不曉得什麼意思。這是大毛病,所以聽的人他不得利益。不得利益,當然人家下一次就不來,這是一定的道理。
【故示以經義之扼要處】
這兩句跟後面一首偈,這是《金剛經》最扼要的地方。《金剛經》講的什麼?可以講全經就是講的這半偈、一偈。這個兩句是半偈,後面「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是四句,是一首偈。《金剛經》的總結就結歸在這半偈、一偈裡頭,是把這個扼要說出來了。經義之扼要處,即此二句與下文之一偈是也。
【可見此二句一偈,乃本經之要旨。】
這是重要的宗旨、要旨,亦即一切佛法之要旨。《金剛經》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的總綱領,佛說法四十九年,般若是中心,這個諸位一定要曉得,般若講了二十二年。四十九年用二十二年的時間講般若,可見得般若是整個佛法的中心,般若是智慧。《金剛經》是整個般若的綱要,因此《金剛經》就是整個佛法的綱要,這二句一偈是全經的綱領,當然也就是整個佛法的總綱領。
【千經萬論,所說性修理事,此二句一偈包括盡矣。】
這二句一偈,能夠在日常生活當中,時時刻刻念念當中提起來,那個利益是無量無邊。當我們遇到一切事情,無論是歡喜的,歡喜起煩惱了,馬上念一念「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這個歡喜心就息下去,讓你的心清淨,讓你的心平等。清淨平等是真心、是自性。你有什麼煩惱、不如意的事情,念念「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那個煩惱也就平息,好得不得了!平常跟人家應酬,你就記住這兩句話:「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對人、對事、對物,常常記住,我接觸,應當要接觸,什麼事情都可以照做,絕不著相。也就是說,一切事情我都做,做得圓圓滿滿,盡心盡力去做,絕對不把它放在心上;放在心上,你就取了相,就著了相。所以要保持如如不動。
諸位要知道,諸佛菩薩的生活跟我們沒有兩樣,一樣穿衣,一樣吃飯,一樣工作,一樣應酬,這是在《華嚴經》五十三參大家見到的。各行各業、男女老少,都學菩薩,都學佛。他的工作並沒有廢棄掉,還是過他的日子,還是做他的工作。但是人家高明在哪裡?高明就是在「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他就是佛,就是菩薩。我們今天變成凡夫,搞六道輪迴,苦不堪言,就是著相,跟這二句話恰恰相反,我們的虧吃在這個地方。我們起心動念,人家如如不動,我們起心動念。換句話說,這二句話「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是凡聖的分水嶺,你做到這二句,超凡入聖;做不到這二句,你是六道凡夫。所以用這二句一偈,來做整個佛法的總歸結,才曉得它真的重要。全經大意明白了,也無需要去記,就把這二句一偈記住就行了。
過去華藏圖書館成立的時候,我們做了一個小紀念品,一個小鑰匙環,跟大家結緣。那個鑰匙環裡題了四句,我就採取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前面加了兩句,「於人無爭,於世無求,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我做了小的紀念牌。整個佛法不外這四句,你在這個世界上爭什麼、求什麼,全是假的!你在這裡爭的、求的,全是打妄想,你確實不可得,得不到!能用這個方法常常起觀照,你怎麼不開智慧?六祖惠能,在《壇經》上我們讀到,他見五祖的時候,他向五祖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我們看到非常羨慕。想想我們自己,弟子心中常生煩惱。人家心中常生智慧,你要問為什麼他生智慧?他就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所以他常生智慧。他生活在智慧裡面,我們生活在煩惱裡頭。就這麼一句!佛法多嗎?不多,兩句話就講完了。兩句話詳細解釋,佛說了四十九年還沒有講完,歸結起來就這兩句話。這二句一偈的的確確把性修(性是本性、性德,修是修學的方法)、理論、事相全都包括盡了。
【如是演說,必能如是受持。】
講經對自己修行有很大的好處。好處在什麼地方?我們凡夫無始劫以來,惡習氣太重,什麼惡習氣?六根接觸外面境界就起心動念,就分別執著,這就是惡習氣。我們想改改不掉,成了一個老習慣,自自然然它就發作,這真正叫苦不堪言。雖然聽經,聽懂了,聽明白了,老毛病還是照犯,這就是我們修行為什麼不能成就。要想對治這個老毛病,最好的方法是什麼?講經。我年輕時,天天出來講經,一個星期最多講三十六個小時,一天講二、三次。人家說我喜好講經,我是不是喜好?我說人家不懂,我是對治我的習氣,天天講、天天講,講熟了那個印象就深。我天天講經勸別人,講多了,慢慢自己就變成真的,假的就變成真的,我是得這個利益。不講,不講就胡思亂想、就打妄想,止不住。早年講經,講經要看經、要準備,所以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教理上,打妄想的時間少,常常想這個經怎麼講法。不像現在,現在是很熟,都不需要準備。不需要準備,我還看別的。我讀經沒有中斷過,雖然講的經不需要準備,可是我還讀別的經。不是讀經就是念佛,要不幹這些事情,不要三天,一天都不行,妄想分別執著就又起來了,控制不住。所以才曉得習氣之難斷。我們對於大乘法門,許許多多法門,我了解,我明白,我自己想想自己學不成功,只好念佛求生淨土,帶業往生,這個我有把握,這個沒有問題。照《金剛經》這個方法,我一生未必能做得到;但是念佛求生淨土,我的確是很有把握,這個沒有問題。「如是演說,必能如是受持」,這是我們自己要曉得自己毛病很重,要曉得用什麼方法對治有效,找一個最有效果的方法,來對治自己的毛病,克服自己的困難,這叫真正修行,這樣功夫才能得力。
【當知此兩句,是全經之歸結語,亦是全經之發明語。全經要點,不外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八個字。學者當從此入,不致瞻前顧後,泛濫無歸矣。】
這是世尊高度智慧表現到頂點。剛才跟諸位說,說了四十九年,般若說了二十二年,到最後告訴我們一句話,使我們聽了這麼多,不至於茫然,手足無所措,那就白聽了,沒用處了。到最後點出一點,我們只要抓住這一點,就把全經抓住了,就把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佛法統統掌握到,這在教學的手段上最高明。我們過去在學校念書,老師給我們講課,講到後來我們不曉得怎麼做。釋迦牟尼佛能夠四十九年說法,講二十二年般若,到最後指出一條路給我們走,這就是高明的所在,這是真實的智慧。你就在這八個字上用功,這八個字包括整個的理論,包括無量的法門,無量法門是方法、手段,但它的目的、綱領就這八個字。你能夠依照這八個字去修行,你是真正學佛,這是真正的佛弟子;真正掌握住,知道怎麼去做。
【此二句皆說修功,亦是說成效。】
可見得修行的功夫跟修行的結果,是一不是二,所以這兩句話也是功夫話,也是成就的話。確確實實歸到前面所講,不一不異,諸法一如,確實歸到這個地方。
【必能不取,方能不動。】
如何能做到不動心?不動是真心,不動是智慧,怎樣才能做到不動?不取。世出世間一切法,我們決定沒有求的念頭,決定沒有得的念頭。你還有所求,還想得到,你就錯了,你的心是動的。動什麼?貪瞋痴慢,你心在動這些。所以一定要統統都放下,我一切都不取,一切都不求,一切都不要。也許說,那我們過日子呢?過日子隨緣,一定有好日子過。緣是怎麼來的?緣是無量劫所造的業,你所造的業它一定現相,業因果報。隨著過去所造的業因果報,這叫隨緣。現在絕不再製造,現在如果起心動念還有取、還有求,你現在繼續不斷再造。繼續不斷再造,就不叫隨緣,叫攀緣,那就錯了。諸佛菩薩不再造了,覺悟的人不再造了。不再造,隨緣,隨緣自在,隨緣會更幸福,隨緣你一切都不會缺乏。為什麼不會缺乏?你要真正體會到六祖所說的,六祖開悟時候所講的,「何期自性,本來具足」,因為你到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你的自性顯現出來,你的性德透露出來,自性裡頭一樣不缺。「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你所有一切的受用,自自然然變現在面前,你怎麼會有缺乏?我們看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生活的莊嚴,在《華嚴經》上看到毘盧遮那佛依正莊嚴,我們這個世間大梵天王也比不上。他那個富貴、那個生活,從哪兒來的?他不是修來的,是自性、本性裡頭性德自自然然流露出來,那是真正的享受。所以你要不貪,你的享受比你貪的時候不知道要增加多少倍,沒有辦法計算的。你心裡想得什麼,得的很有限,太少太少了。這個都是真的事,真的道理,徹底明瞭了,才相信佛的話,我真放下了,我真不取了,人家要的,我全都給你,我絕對不想再要一點點,你的性德才會流露。所以一定要能不取,然後才能不動。
【亦必能觀不動,乃能不取。】
觀不動,這個觀就是觀照的功夫。觀是講明理,對於道理、事實真相真正看透徹了,曉得一切有為法確實是夢幻泡影,這才真的不取,真的放下了。真放下,他就真不動;真不動,就真放下。所以不取跟不動,是相輔相成的。
【所謂互為因果】
因果是相續相,因會變成果,果又會變成因,因又會變成果,因果是循環相續永遠不斷的,這是真的。所以萬法皆空,因果不空,佛才教給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道理是在此地。統統是事實真相,並不是佛的教條;你要認為是佛的教條,完全看錯了,佛所講的統統是事實真相。
【經中說相,甚多甚多,歷數難盡。總之,凡說一法,便有其相。今概括之曰,凡所有相,一切不取。當知說一相字,法與非法,皆攝在內矣。】
這是必須要知道的,怕我們錯解了意思。佛說一個相,《金剛經》上講的這個相,講得很多。我們一定要曉得,只要說一法,法都有相。不但色上是有相,色相我們今天講物質,物質有相,心也有相,起心動念都有相。我們想一個人,大家自己曉得,所謂是現在人講腦海裡面,或者是古人講你心裡面,就有一個人相。你想一樁事,我們想金門大橋,金門大橋的相馬上就現前。所以只要你有想,它都有相。這個相,我們凡夫見不到,有定功的人見到。有很深定功的人,你坐在那裡打妄想,他看得清清楚楚,你怎麼想到這裡,又想到那裡。為什麼?他看到你這個相在變。所以你心裡想的東西都有相,這就是講的「凡說一法,便有其相。」
《金剛經》裡面所見的相,「凡所有相,一切不取」,就是色相、心相都不能取。不但色相、心相都不能取;離開色相、心相,還有個空相,空相也不能取。非法是空相,法這個字裡,心相跟色相包括在法裡,非法相是空相,空相也不能取。凡夫要是著了空相,他什麼都不想了,他就想那個空相,他將來往生生四空天,無色界天。我們曉得六道裡最上面一層叫無色界天,哪些人去的?著空相的人去的。他就是色相、心相都止下來,得個空相,這也錯了,還是出不了三界,浪費時間。如果是學佛的人,功夫很高明的人,定功超越世間四禪八定,成就第九定、第十定,超越三界,證得阿羅漢果、辟支佛果。他因為也是想空相,所以三界以外有空相,佛教的名詞叫偏真涅槃,佛在大乘上講的墮無為坑,那也錯了。所以大乘菩薩空有兩邊不住;應無所住,不住有,而生其心,不住空,空有兩邊不住就對了。所以說相,一定要曉得,相裡面是包括法相跟非法相,都在裡面。
【無論取何,只要你取相,取則心動,取則著相,而非如如之性矣。】
由此可知,不管你取什麼相,你取的是法相,你取的是空相、非法相,你的心都動了,你的心都著了,也就是你心裡面已經有一物。心裡有一物,就不是真心,就不是自性。真心本性裡面本來無一物,有沒有佛法?佛法也沒有。這個諸位要記住,不要認為這個世間相是假的,我要捨,著了佛法相,又錯了。佛在前面講得很清楚,「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那個法是佛法。為什麼佛法也不可著,也要捨?因為佛法是因緣生,也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所以你要執著佛法,你也錯了。佛法都不能執著,真如本性裡沒有佛法。諸位要曉得,你有了佛法,也見不到性。所以佛在這個經上,徹底否定掉,佛沒有說法,你要以為佛說法,那你叫謗佛。
佛確確實實沒有說法,這是我們在《金剛經》上見到的。為什麼?佛四相四見都離了,哪來的法好說?如果有法可說,豈不就是落到四相四見裡去了?那是凡夫,凡夫之人才有法好說。四相四見破了的人,哪有法好說?這個一定要懂得,這裡頭的意思很深很深。佛說跟無說是一不是二,要從這個地方去領會,才懂得佛的意思,說而無說,無說而說,無說跟說是一不是二。我們凡夫因為有執著,把說跟無說分作兩樁事情。凡是分作兩樁事情,就錯了,就迷了。你要能看一切法都是不二的,那就悟了,就覺悟了。一切法為什麼能夠是一不是二?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一切法就是一。起心動念,一切法就是無量無邊,一變成無量;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無量就變成一。所以無量跟一是一不是二,不起心、不動念,無量就是一,萬法就是一,十法界就是一真法界。起心動念,一法界就變成十法界,變成無量無邊的法界。所以那個相的確是隨心變的。佛講「一切法從心想生」,一點都不錯。《金剛經》這種方法、這種綱領,那的確是太珍貴,真是獨一無二,簡要詳明,讓我們契入一真法界,讓我們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
【圓覺經雲︰種種取捨,皆是輪迴。輪迴,生滅心是也。若能不取,當下便離生滅心矣。】
《圓覺經》上所說的許多理論事實,也是達到登峰造極,跟《金剛經》合起來看,可以互相解釋,這個道理、方法、境界,你會看得更清楚、更透徹。《圓覺經》上這句話說得很好,「種種取捨」,不但取,捨也不行。取,你動了心;捨,你也動了心,動心就錯了,動心就是輪迴。輪迴就是生滅心,你取這個念頭,你這個心生了,生就有滅。你想捨,你這個心也動了,動了也有生滅。我們講放下,不但取要放下,捨也要放下,放下也要放下;還有放下那個念頭,你就沒有放下。這個意思就很深,一定要很細心、很仔細的去體會。
這裡面不能想,一想就錯。所以佛法講到究竟法,不能用想。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告訴我們,這個經上也講,「離言說相」,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你去聽經,不要聽他的言說,不能執著他言說,你分別執著言說錯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經上講佛、菩薩、菩提心,這都是名字,名字是假設的,為了說話方便起見,為了交換意見方便起見,建這些假名,統統是假的,不要去執著。「離心緣相」,你只要聽,不能去想,你一想就錯了,你一想是落在第六意識,你是用妄想心。用妄想心去解佛的意思,全都解錯了。佛的言說是從無分別心裡頭流露出來的。我們要怎樣接受?我們也用無分別心來接受,那就對了。所以我們離言說、離名字、離心緣,你才懂得佛講的意思,願解如來真實義,你才真懂得。你一落到意識裡去,你會把佛的意思曲解、錯解了,這是學佛最困難的地方。
《金剛經》在這裡講得透徹,就這兩句,只要你能夠做到「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佛的意思你統統懂得了。佛的意思是什麼?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你才能見到事實真相。加一絲毫的意思,你就見不到,你就迷了,你就錯了,所以你那個心是輪迴心。輪迴心,你起心動念,你言語造作,都叫輪迴業。變現出來的境界,境界剛才講了,雖然是虛幻的,但是變現的境界是輪迴的境界,現的剎那相續的相是個輪迴的相,都是從輪迴心變出來的。所以佛教給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如何把輪迴心變成菩提心,也就是如何把動的心變成一個不動的心,不動是真心,動是妄心。變成不動的心,所現的相是一真法界,那個就對了。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金剛經-第115集請掀開經本二百六十七面,第三行看起:
【如如不動者,不生不滅之性也。不取者,無住之真詮也。無住者,不動之真詮也。如如者,真如之異名。真如是指本具者言,如如是指證得者言。】
這一段是為我們解釋經典裡面幾個重要的名詞術語,因為佛在《般若經》上,不僅是般若,在大乘經上,這些名相講得很多,名相的含義我們一定要清楚。《金剛經》到最後的結束,世尊是用二句一偈做為全經的總結。這二句就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它的含義非常之深。如如不動是講不生不滅的本性,就是真性。性稱之為本,這是從比喻上說的。一棵樹木它的根,根是主幹,那叫本。從根本能生枝葉,所有一切枝葉都是從根本生的,所以把這個性比做本,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換句話說,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從本裡面生出來的枝枝葉葉。
稱真,它就不是虛妄的,它是真的,實在講一切法裡面唯獨真如本性是真的。所有一切萬法,包括諸佛如來果地上所講的一真法界,要是跟真性兩個做比較:性是真的,一真法界也不是真的。一真法界是它變現的相分,性體是真的,所以稱它作真性,這個性就是真的意思。一切法都是生滅的,唯獨真性裡頭沒有生滅。諸位要曉得,我們講真性就是真心。一切眾生人人都具有的,一切眾生都有一個真心,都有個本性,都有;並不是佛菩薩有,我們沒有,我們都有。佛菩薩明心見性,他明白了,我們凡夫是迷在真心裡面。我們的真心起不起作用?起作用。變現六道輪迴,就是真如本性起的作用。沒有自性的話,哪有六道輪迴?換句話說,我們是錯用了,因為迷了真心,我們就錯用了。錯用了,就變成錯誤的境界,就是這麼回事情。諸佛菩薩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自性起用就沒有錯誤,所以變現的是一真法界。
佛教給我們無住,為什麼無住?前面講得很透徹,因為一切現相都不可得,不但是相不可得,心也不可得。這是一般講執著,有能執著、所執著,能分別、所分別。能分別的是心,我們現在講的心,三心不可得,能執著的、能分別的沒有!你所執著的、所分別的,是外面的境界相,我們講十法界依正莊嚴,這是外頭的境界相。境界相是緣生的,因緣生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你所分別、所執著的也不可得。這就說明能所都不可得,所以佛教給你無住,無住就對了。佛與大菩薩在一切境界裡面,他不執著,無住就是不執著,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前面跟諸位說過。
不取,就是無住的真詮。真詮,現代人講真理,有這個意思。不取就無住。為什麼會有執著?取相。所以佛教給我們,不取於相,才如如不動。「取」也是攀緣的意思,也是起心動念的意思。我們在一切現相當中起心動念就是取,就著了。所以這個「著」,粗顯的我們說你執著了,我們能夠覺察到;那個微細的執著自己都不曉得,不知不覺當中你取相,不知不覺當中你執著了,你已經住了,心就有所住,不知不覺就這樣,這是微細相,很難覺察。這是我們要知道的,要細心去體會。
不取,換句話說,也就是放下,真正放下了。前面佛告訴我們,不但世間一切法要放下,佛法也要放下,「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可是諸位要曉得,我們現在對於世間法放下可以,佛法不能放下。為什麼?我們的功夫沒到那個程度。佛法放下了,那是真放下;世間法放下是假放下,沒放下。世間法真的放下了,然後才可以把佛法放下;世間法沒有放下,佛法是決定不能放下,這是一定要知道的。但是《金剛經》的教訓,我們要明瞭。為什麼佛法要放下?佛法如果不放下,也是障礙,也不能明心見性。前面說得很清楚,四見四相你統統具足,那怎麼行!所以「不取」這兩個字太重要,也就是說,決定不能把它放在心上。
無住就是不動之真詮,佛在此地告訴我們如如不動,如如不動就是真如本性,無住,真如本性就現前了。實在講,果然做到無住,那個無住做得很圓滿、很究竟,無住就是真如本性。如如,如如就是真如,就是本性。為什麼經上又說真如,又說如如?這個地方為我們說出來,說「真如」是講性體,是講自性;說「如如」,是你見到性了,宗門裡面講明心見性,如如就是明心見性的意思。這兩個如,一個是真如,一個是真如變現出來的所有現相。剛才講了,相都是假的,性是真的,性是能變,相是所變。見了性之後,他就曉得,原來相就是性,性就是相,相如其性,性如其相,所以叫如如。性相不二,這叫如如。如如是從證得這一邊來講的,就是古人用比喻說,「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到真正明瞭了,原來器就是金,金就是器,金跟器是一不是二,就這個意思,就比喻這個意思。所以這兩句裡面的名相,我們一定要搞清楚。
【如如之義,明其能所雙亡,寂照同時,無相無不相。因其相不相皆無,是以不生不滅,如如不動。】
前面是把名詞含義說出,這個地方要講它的意思,它裡面的義理。說如如,剛才講了,性相是一,性相不二,性如其相,相如其性,這叫如如,這是能所都沒有了。能所是二,能變、所變是二,現在曉得它是一不是二,能所雙亡。有能有所,諸位要記住,就有取。取,就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就有了。雖然它非常微細,但是它有,決定有起心動念,決定有分別執著,這是取的意思。要是不取,那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都沒有了;都沒有了,這個心就清淨。寂就是靜,寂的意思就是決定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個心就是寂靜的心;寂靜是真心,就是真如,就是本性。「照」是自性的起用,性是體,有體當然起作用。寂跟照也是一不是二,古人用鏡子做比喻,鏡子乾乾淨淨的,它沒有動。外面一切境界相,它裡面照得很清楚,所以它是同時的,這個我們容易體會。又用水做比喻,水在平靜沒有波浪的時候,它有照的作用,外面境界相也照得清清楚楚。水在平靜那是寂的相,如果有波浪它就不寂,起了波浪它照的作用就失掉了。縱然還能照,它所照的相是支離破碎,不是完整的。這種現象,我們也能夠體會得到,我們見過這個相。平靜的水像一面鏡子一樣。
真心不動,真心是個平靜的水;妄心是起波浪的水,所以它起的作用不一樣。妄心對於外面的境界,你見不到它的真相,就是你心在動。你心動得愈厲害,那波浪就愈大,就愈是迷惑顛倒。所以佛教給我們修定,修清淨心,修平等心。心果然到清淨平等了,諸位要曉得,清淨平等心就是自己的真心,就是自己的本性。這個時候它起的作用就是照,叫照見。用照,就是你這個見裡頭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凡夫的見都有分別執著,分別執著那個見叫情見。情是什麼?感情,你帶著有情識那個見,見聞覺知都帶著分別執著,這個就錯了,真相見不到。你所見的叫妄相,不是真相。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你所見到的那是真相。
實在講,真相跟妄相也沒有分別,真妄不二。不是說離開妄相之外,另外還有個真相,那你又錯了。就同樣一個相,我們見的是妄相,佛菩薩見的是真相。顯著的差別在哪裡?《金剛經》上講得很詳細、很透徹。凡夫見到這個相,譬如我們見到面前這一盆花,見到很喜歡,賞心悅目,去欣賞它,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我們用妄心見的是妄相。真心也見到這一盆花,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還是這個境界現前,他見到的是真相,真相是什麼?真相是空有不二,真相是這個花不生不滅。怎麼會不生不滅?前面說過,人家看到這個真相,看到這是什麼東西?業因果報剎那生滅的相續相,這是見到真相。因為它生滅的速度太快,絕對不止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不止九百生滅,這個在前面跟諸位報告了。一剎那當中億萬生滅,《楞嚴經》上講的,「當處出生,當處滅盡」、「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佛菩薩看到,佛菩薩知道是這麼回事情,這是見到真相。
見到真相的人有沒有取?沒有取;有沒有住?沒有住。為什麼?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他取什麼?他住什麼?所以他的心永遠是寂靜的,他的作用永遠是照見。《般若心經》裡面講: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五蘊就是萬法,世出世間一切法用五蘊來做代表。五蘊皆空就是萬法皆空,萬法皆了不可得,寂照同時,這個時候就自性起用。
一切現相是什麼?無相無不相。無相,不但體,這一切相當體即空,沒有自性,這是無相。一般是這個講法,這個講法大家好懂。我們《金剛經》講到這個地方,應當更深入一層,當相即空,就是這個現相擺在面前,這個現相是空寂的,這就比前面進了一大步。從前我們講體是空的,相是有的,這是方便說。給你講真話,體是空的,相也沒有,這真的是無相。為什麼說無不相?無不相是講它的相續相,它有相續相。正如同我們看電影那個銀幕一樣,我們看電影銀幕上所現的這個相,你想想,無相無不相是不是這個意思?電影銀幕上哪有相?沒有相。可是它真的有相,那個相是什麼?那個相是相續相。其實那個相它也是剎那生滅,那個生滅的時間長,一秒鐘二十四次生滅,就是一秒鐘電影的底片放映二十四張。那個鏡頭打開,放一張;再關起來,再打開,放第二張,一秒鐘二十四張,我們看的是那個相,相續相。一秒鐘二十四張的電影銀幕,就已經把我們騙住,我們就以為那個是真的。
佛告訴我們,我們現前這個現相,就跟銀幕現相完全一樣,它是平面的,我們這是立體的。而那個生滅的速度,電影簡直不能比。電影一秒鐘才二十四次生滅,我們眼前這個現相一秒鐘是億萬次的生滅,你怎麼能知道它是假的?這個事實真相,大乘經上講:八地菩薩才見到。七地菩薩那個定功還不夠深,他見不到事實真相。這個事實真相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的相分,阿賴耶識的見分,八地菩薩見到。這一見到,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轉識成智,這個時候才「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八地菩薩的境界。無相無不相,無不相是講它的相續相;無相,不但性沒有,相也沒有。
因其相不相皆無,相續相根本就是假的,根本就不是真的。是以不生不滅,如如不動。這個意思就很深,不但自性是不生不滅、如如不動,所有一切現相也是不生不滅、如如不動。諸位能夠體會到這個意思,能夠契入到這個境界,那你就是無生法忍的菩薩。我們迴向偈常常念,花開見佛悟無生。花開見佛悟無生,悟的什麼?就是此地講的,知道十法界依正莊嚴不生不滅、如如不動。這個意思實在是有相當深度,要很細心的去體會。如果你真的懂得一點了,受用很大,這個受用幫助你放下,沒有一樣放不下。放下,心就清淨。心清淨好!經上講「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就生智慧,你就不生煩惱。所以,不必契入;契入就是證得,證得,剛才講是八地菩薩;我們沒有證得,能得一點相似的氣分就得受用,這個受用是真實的利益。
【圓覺經曰:一切諸眾生,無始幻無明,皆從諸如來,圓覺心建立,猶如虛空花,依空而有相,空花若復滅,虛空本不動。此圓覺心,即是生佛本具之性體。空花喻眾生無明不覺之幻相。空花若滅,喻無明滅。虛空不動,喻性本不動。】
《圓覺經》上講的這一段話,可以做為此地「不取於相,如如不動」的註解。這幾句話說得非常有意思,每一個字都妙極了。一切諸眾生,這是講十法界的眾生。十法界裡面有佛,那個佛也是眾生。十法界裡面的佛沒有見性,見性就超越十法界。所以天台家講四教,藏通別圓,藏教的佛、通教的佛沒有超越十法界,所以在究竟位上稱這些人還是眾生。不但九法界眾生,連這兩種佛也是眾生,它的範圍包得很廣。
無始幻無明,這句話很難懂。什麼叫無明?這個名詞的意思,我們要很清楚。明是明瞭,對於整個宇宙人生,過去無始,未來無終,你統統都明瞭,沒有一樣不明瞭,那叫明;現在統統不知道,那叫無明。明是性德,也就是說,是你的本能,你本來都知道,沒有一樣不知道。過去無始、未來無終,你統統都曉得。現在人講神通,你神通廣大,沒有人能比得上你;可是你現在這個神通沒有了,這叫無明。為什麼這個能力失掉?你心動了。就跟水一樣,不動的時候像一面鏡子照得很清楚,沒有一樣不明瞭,那叫明,明德。現在心一動,起心動念就動了,動就起波浪,起波浪照外面就照不清楚,這個明就失掉了。無明從哪裡來的?心動。一念不覺,不覺就是心動,而起無明,這就叫做無明。可是你要知道,無明不是真的,是幻的。無明也是夢幻泡影,不是真的,真心是不動的。
無始兩個字用得好。無始不是指時間講:很久很久找不到開始,叫做無始。很久很久找不到一個開始,說無始,那你還是無明,你怎麼能說明呢?無始兩個字的意思是告訴你:沒有開始。哪有開始!如果有開始、有終了,這個事情是真的,它不是假的。本來沒有開始,也沒有一個結束,它是假的,它不是真的。就像作夢一樣,凡夫每天晚上睡覺作夢,有人一個晚上做好幾次夢,你問問他,你那個夢是什麼時候開始?什麼時候結束?你為什麼不去追究它幾點幾分幾秒開始的,幾分幾秒結束的?你為什麼不去追究它?假的,它不是真的。這個地方意思是這樣的。
所以無明起來了,怕不怕?不要怕它,假的不是真的。無明能不能破?能破,心定下來就破,寂照。所以佛法注重在修定,要明白這個道理。因為你真心是不動的,所以叫你修定。修定,諸位要記住,不是叫你每天盤腿打坐面壁,那個沒有用處。盤腿面壁是做一個樣子給你看,什麼樣子?很定的樣子,很靜的樣子,就是告訴你這麼一樁事情。真正修定在哪裡?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這是我們日常生活,生活就是大定,所謂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行住坐臥都是定,我們整個生活活動統統是定,這個定就管用,就能破無明。所以這個定不是教你身定,是教你心定。
心怎麼定?在一切活動裡面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就定了。宗門裡面參究的綱領,參禪的綱領,離不開《六祖壇經》。中國的禪宗,就是以《金剛經》跟《壇經》為最主要的依據。《壇經》裡面所講的禪定,就是從這兩句出來的。六祖在《壇經》裡面解釋,「外不著相,叫做禪;內不動心,叫做定」,可見得那個禪定不是主張盤腿面壁的。六祖在黃梅八個月,禪堂根本沒有進去過。他在黃梅幹的工作,是在柴房裡面舂米破柴,舂米破柴是修禪定。身在工作,一天忙到晚,他人長得小,長得瘦,舂米需要力氣,踏碓沒有力氣,他用個石頭綁在腿上增加重量來踏碓。他全身都在動,心不動,那個禪定是這個修法。所以我們懂得,他所講這兩句話就是從這裡出來的。外不著相,就是不取於相;內不動心,就是如如不動,他就從這兩句話出來的。他從《金剛經》開悟的,自己修學的綱領,以及教導他的學生,原理原則都沒有離開《金剛經》。過去有一些同修想學《金剛經》,我都勸他先去讀《六祖壇經》。有《壇經》的基礎,然後再讀《金剛經》,才比較會有一點悟處。否則的話,《金剛經》很不好懂,的確字字句句含無量義。你不懂,你就不得受用。
所以我們要曉得,六道輪迴是從無明裡面生的,十法界也從無明裡面生的。無明是假的,你就曉得,能生是假的,所生的十法界、六道,哪裡是真的?沒這個道理。這個在前頭跟諸位報告過,你有妄想就有十法界,你有執著就有六道輪迴。所以破執著就出了六道,斷了妄想就出了十法界,這個意思在前面講過多遍。要依本經的經文來說,佛給我們講的四相四見,離四相就超越六道,六道是著相變現出來的;離四見就超十法界,這個人就到一真法界去了。一真法界,《華嚴經》上稱為法身大士。所以我們曉得,四相四見,那就是無明。什麼叫無明?這東西就叫無明。
無始幻無明,它並沒有開始,只是一念不覺,這就起無明。由此可知,一念要是覺了,無明就沒有了,凡夫可以立刻成佛,哪裡需要經歷次第?經歷次第是你沒覺悟,慢慢慢慢的把你往上拉。根性利的人,上根利智,不需要經歷這個次第,一下就悟了,就明瞭了。悟是什麼?放下就悟了。中下根性的人,他不能徹底放下,不能一下放下,他今天放一點,明天又放一點,慢慢的在那裡放。放一點,就多覺悟一點。學佛如果什麼都不肯放,永遠不會覺悟。覺悟的相,就是離相離見;你不能夠離相離見,沒覺悟。
無始幻無明,跟一切諸眾生,從哪裡來的?皆從諸如來,圓覺心建立。諸如來,我們聽到如來是佛,「我是從哪一個佛的圓覺心建立的?」這個地方的諸如來,就是前面的一切諸眾生,一切諸眾生就是諸如來,你本來是如來,你迷了才變成眾生,這兩個是一不是二。十法界依正莊嚴,不是從別人心裡變現出來的,是自己心裡變現出來的。本來是個圓覺心,現在因為你迷了圓覺心,就變成眾生,就變成無明,就變成十法界,變成六道,就這麼回事情。
這四句,前面兩句是講我們現前虛幻的境界,後面兩句是說我們自性的本來面目。要知道,我們今天講的宇宙人生,宇宙人生從哪裡來的?是迷了自性變現出來的。離開自性,確確實實無有一法可得。變現的這些境界,你要是認識清楚那就不礙,就不礙事,所謂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最怕的是你認錯了!認錯了,那就產生嚴重的障礙。這個障礙是苦受,你會有感受,這個感受是苦樂憂喜捨,你有這些感受。如果你覺悟了,這五種受都沒有了。五種受沒有了,叫做正受,佛經裡面常常看到的,梵語稱之為三昧,翻成中國意思是正受,正受是正常的享受。由此可知,苦樂憂喜捨都是不正常的享受。六道十界的享受都不正常,法身大士的享受才正常,那是正受。
我們依金剛般若覺悟的,依金剛般若離開苦樂憂喜捨不正常之受,這就叫金剛三昧。你所得到的,起個名字叫金剛三昧,是從金剛般若裡面得到的正受。如果你從念佛法門,你念到一心不亂,一心不亂也是把苦樂憂喜捨都捨掉,念到一心不亂。心裡面還有苦樂憂喜捨,你怎麼能得一心?不可能得一心。得一心,這個統統放下了。這個正受就叫做念佛三昧,你是從念佛這個方法得到的正受。所以三昧無量無邊,那就是無量無邊的方法,你所得到的是一個,決定是相同的,就是你得到正受。經上我們常常看到無量三昧,要知道三昧是一個,無量是法門、是方法,無量的方法都能得三昧。
猶如虛空花,下面用比喻來說。這個比喻,跟本經後面講的夢幻泡影,的確是一個意思。虛空花依空而有相,虛空哪來的花?眼睛害了病,就看到虛空花。眼睛害毛病也是個常事情,我想大家都可能有這個經驗。眼睛害了眼病,確實看到虛空當中有花。眼睛病的人看到,好眼睛的人看不到。晚上看燈光,害眼睛的人,我害過眼睛有這個經驗,經上講的我很熟悉、很了解。晚上看燈光,燈上有個輪,有一個輪相,眼睛好的人看不到,沒有,害眼睛的人會看到。這個比喻什麼?假的、虛幻的,本來沒有,是你自己眼睛有毛病看到這個東西。這個輪跟花,都是從空中出來的,確實沒有這個事情。空中並沒有這個花出入,實在講是自己眼睛的毛病。佛用這個比喻,比喻十法界依正莊嚴就像空中花一樣,怎麼來的?無明就是個病態,就是不健康,從無明而來的,變現出來的。哪一天我們眼睛好了、病好了,空花若復滅,虛空本不動。那個花,有沒有說害病從空中就變出來,眼睛好了,它又回去,又沒有了?沒有這回事情,這種常識我們容易明瞭,佛用這個來比喻。十法界依正莊嚴就像空中花一樣,你迷的時候有,你有無明的時候就有,就現這個相;無明要是斷了,就沒有,這個現相就沒有了。永嘉大師在《證道歌》上說,「夢裡明明有六趣」,六趣是六道輪迴,「覺後空空無大千」。這就說明六道十法界是夢中的境界,覺悟之後,不但六道沒有了,十法界也沒有了。
這個事跟理都是真實的,實在講理很深,事很複雜,理深事繁雜,我們沒法子體會。為什麼自古以來中國外國多少聰明人,我們今天講的科學家、哲學家、宗教家,都是世間第一等聰明人,累積了幾千年的經驗、智慧,到今天還是解決不了這個問題?關鍵在哪裡?關鍵在方法上錯誤。他們要在這個繁瑣現相裡面去觀察,用分別、用思考;換句話說,這佛經裡面說的,依舊用心意識,心意識是妄心。這個東西,十法界、六道是妄心變現的,你再用妄心去研究它,你能把它搞清楚嗎?不可能!愈研究愈多,它是你心變的,愈變愈複雜,愈變愈多,永遠得不到答案。佛菩薩高明的地方,跟他們用的方法完全相反,佛菩薩用定,一切法裡頭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讓這個心像水一樣,讓它慢慢靜下來,慢慢平下來。一到平靜的時候,豁然大悟,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世間這些聰明人他們來研究,那個心裡還是起波浪,用那個起波浪的心去研究外面境界,那怎麼會可能!佛法跟世法不一樣的地方在此地。佛法用的是定功,用的是這個方法。其目的,恢復自己的本能,本能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是本能。
《圓覺經》上這幾句話,跟《金剛經》此地所講的意思完全相同。所以底下註出來了。圓覺心,圓是圓滿,覺是覺悟,真心是圓滿的覺悟,沒有一絲毫障礙。人生宇宙,我們自己過去世、未來世,過去無始,未來無終。說到空間,沒有邊際,十方世界都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六根的能力是圓滿的,西方極樂世界,佛在經上講,距離我們此地十萬億佛國土。佛國土就是一尊佛教化的範圍,他教學的範圍。有多大?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從前一般人以為佛講的三千大千世界,大概是現代天文學家發現的銀河系,一個銀河系,這個範圍就很大。近代
西方極樂世界那邊什麼樣的狀況,我們的眼睛看得很清楚,那邊人在那裡談話,我們也聽得很清楚,這是不是神話?給諸位說,決定不是神話。不是神話是什麼原因?西方極樂世界是自性變現的,「唯心淨土,自性彌陀」。比西方世界更遙遠,無量無邊的虛空法界,還是自性變現的。我們六根的能力是自性的本能,哪有達不到的地方?沒有達不到的。所以佛法對我們的教學,沒有別的,恢復本能而已。佛有沒有給了我們一點?什麼也沒有給。你所成就的,是你自己本來有的。你今天能力為什麼喪失掉?是因為你那個機器發生故障。所以我們六根還起作用,但是範圍縮得非常非常小,隔一張紙就看不見,這是嚴重障礙。稍稍距離遠一點,我們就聽不到了。
今天是我們六根自己有了障礙,障礙在哪裡?都是心裡面起了大波大浪,這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愈是嚴重,你的能力就變得愈小;換句話說,妄想分別執著就跟波浪一樣,愈是輕,你的能力就愈大,就逐漸恢復了。阿羅漢見思煩惱沒有了,他還有塵沙煩惱,還有無明煩惱,他的能力就比我們強很多了。阿羅漢能夠知道過去五百世、未來五百世。我們以中國人來講,中國人三十年是一世,五百世那就是五百乘三十,這是他能夠知道的範圍,他能夠見到的範圍。因為他的障礙去掉一部分,我們現在的障礙非常嚴重。
佛給我們講的,是教我們恢復本能,我們每個人智慧德能跟一切諸佛如來沒有兩樣。他們是完全恢復了,我們是完全迷失了。所以佛講,我們的能力智慧失掉,不是真的失掉,真的失掉那就不叫真性;不是真的失掉,是有障礙,迷失了。好比太陽一樣,我們今天陰天見不到太陽,是不是太陽失掉?不是的,雲層遮住,太陽並沒有失掉,雲層障礙了。雲層拿掉,不就又恢復了嗎?只要把我們心裡的妄想分別執著,我們平常講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個大家容易懂,只要把這個東西去掉,我們的智慧德能就恢復了。你去掉一分就恢復一分,去掉兩分就恢復兩分。
由此可知,佛對於我們有恩德,有大恩大德,要不是佛把這個事實告訴我們,我們怎麼會曉得這樁事情?不知道。佛告訴我們了,佛希望我們恢復,佛不能幫助我們恢復,這個諸位一定要知道。迷,我們自己迷的,不是佛迷我們。悟還是要自己悟,佛不能幫助我們悟,佛只能把事實真相告訴我們,覺悟的方法告訴我們,下面功夫要自己做。怎麼做?在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要真的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叫用功夫,真用功,這叫修行。前面講了,這個修行叫觀行,這是屬於行門。
觀門,事實真相很清楚、很明白,要用《楞嚴經》上兩句話,清清爽爽,這一切現相是什麼?「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當處出生,當處滅盡」。因為它是當處出生,當處滅盡,所以佛教給我們應無所住。它是空的,你得不到,什麼都得不到,這個世間沒有一樣東西你能得到;連自己的身體,連自己思惟想像那個心都是假的,都得不到。所以你一定要清楚,不可得,你就放下了,這是教你無住。為什麼教你無住?為什麼教你放下?它有道理在。你要不肯放下,換句話說,你就不肯捨棄輪迴,你就不肯捨棄地獄、餓鬼、畜生,那你有得受了。這是教你放下。因為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所以教你而生其心。可見得佛講的是真話,佛講的完全是事實真相。佛不勉強我們,我們不這樣做不行。前面經文講「信心不逆」,你真明白了,真懂得了,曉得非這麼做不可。要不這樣做法,我們永遠不能夠脫離輪迴,永遠不能夠離開現在這個苦日子。這是說到我們的真心,我們的本性,本來是圓滿的覺悟。
「即是生佛本具之性體」,一切諸佛證得,證得原來是自己,所謂是「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你所得到的,都是你自己本來有的,本有哪裡算是得?一切眾生雖然失掉,失掉,剛才講,迷失,不是真的失掉,只要不迷立刻就恢復。破迷開悟,馬上就能恢復。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告訴我們,「本覺本有」,本覺就是自性,自性裡頭所具足的德能本來有;「不覺本無」,幻無明,那是不覺,那是本無。本無,當然可以斷掉,可以斷得乾淨;本有,當然可以恢復。《起信論》這兩句,帶給我們修學無限的信心。
「空花喻眾生無明不覺之幻相」,十法界依正莊嚴,是眾生一念不覺而起無明變現出來的幻相,如同眼睛害病看空中花,這個意思是一樣的。空花若滅,喻無明滅。因為能變跟所變是一不是二,無明滅了,空花就滅;空花滅了,無明就滅。起是同時,滅也是同時。
虛空不動,喻性本不動。把自性比作虛空。其實我們現在這個虛空,虛空是真的是假的?給諸位說,虛空是假的,不是真的。世間人總以為,這一切現相是假的,虛空不是假的。天親菩薩在《百法明門論》裡面,把虛空列在無為法裡面,沒有列在有為法。有為法是有生有滅,什麼叫無為法?無為法是不生不滅。無為法有六個,但是諸位要曉得,除了真如無為那一個是真的,其他五種是相似的無為,不是真的無為,相似的無為。為什麼?因為它生滅的現相我們看不到。世間人事的變化,我們看到,植物開花,花開花謝我們看到,滄海桑田我們也看到,曉得所有一切現相都在變化。但是虛空,三千年前的虛空,跟三千年後今天的虛空,好像沒有什麼變化,的確它是沒有變化;實在講,它的變化是我們沒有辦法覺察出來的。
虛空它也是有生滅的,有起滅的。你要不相信,這有個比喻你可以能體會到。你會作夢,你想想你夢中境界有沒有虛空?夢醒之後,夢裡的境界沒有了,夢中虛空哪裡去了?虛空也沒有了。那你就曉得,我們今天這個虛空是無明變現出來的。無明是暗相,什麼都不知道;什麼都不知道,就一片漆黑。今天我們的太空就是這個樣子,一片漆黑。你把日、月、燈拿掉,虛空什麼樣子?一片漆黑。為什麼黑?無明。你什麼時候真正開悟了,給諸位說,人要是真的開悟了,這個虛空是明亮的,不需要日、月、燈,明亮的。大光明藏,自性是光明的,無明是漆黑的。哪一天看到夜晚也是明亮的,那就恭喜你,你開悟了,你就覺悟了。你如果沒有達到這個境界,沒開悟。心裡沒有妄想分別執著的時候,心是光明的,外面境界是光明的;才起絲毫分別執著,就不行了。
這個事情古人有,我們看近代的,近代《虛雲老和尚年譜》,這個在海內外現在流通很廣泛,諸位看看你就曉得,虛雲老和尚曾經有這麼一段故事。他自己在山上住茅蓬,茅蓬跟寺廟還有一段距離,通常走路可能要走一個小時、半個小時。老和尚大概是到這個寺廟裡面去,不知道辦什麼事情,辦完之後就回家,大概已經是黃昏的時候,他心很定,慢慢的走,往回走。可是走到一半天已經黑了,路上迎面來,遇到兩個同修,認識的人,這兩個人打著燈籠,遇到老和尚就覺得很奇怪,「這麼黑了,你怎麼一個人在路上走?」老和尚聽到這句話,天馬上黑下來了。他沒有提醒他,沒有說這句話,老和尚保持著,譬如他下午五點鐘出去的,他就是五點鐘的狀況,他沒有感覺到天暗,他清清楚楚。但是人家一告訴他天暗了,馬上就黑掉了。這就是證明大黑天是假的,不是真的,無明變現出來的。可見得老法師心很清淨,這個時候他破無明。破無明並沒有這個念頭:「我心很清淨,我破無明」,那就是無明。決定沒有起心動念,決定沒有妄想執著。這是我們從老法師這個境界當中,能夠體會到是虛妄的,虛空也不是真實的。
【當知平常所言心動,乃無明動耳。】
我們平常講的心,說老老實實話,全講的是無明,全講的是妄心;真心不動,真心離念,真心沒有念頭。無念這個念也沒有,那是真心。我們平常講「你的心」,那都是妄心,妄心才起心動念,妄心才天天打妄想,一個念頭生,一生念頭滅,叫生滅心。生滅心變現出的境界,就是生滅的境界。我們這個身體,因為心是個生滅心,所以這個身就是生滅身,我們居住的環境、一切萬法都是生滅的。佛與大菩薩證得心性,心性不生不滅,所以他的身也不生不滅。我們看到《無量壽經》,特別是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一開端就告訴我們,十方世界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所得的身相跟阿彌陀佛一樣,金色光明,不生不滅。為什麼你得到?因為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不生滅的心往生的;西方極樂世界也是自性變現的。
那麼現代人,現代人講求現實,實實在在說,我們學佛的人看那些講究現實的人,完全違背了現實,他怎麼會懂得現實?什麼東西最現實?人不老最現實,不生病最現實,不死最現實,年年十八最現實,他做不到。可見得,他不懂現實。這些事情能不能辦得到?能辦得到。怎麼辦?清淨心。所以最現實的就是清淨心,心清淨了,身就清淨。現在身體有毛病,不怕!毛病從哪裡來的?從不清淨得來的。心恢復清淨了,這個身體不必看病,不必吃藥,自然就好了,體質就變化,就恢復到正常。清淨心變現出來是正常。怎麼會把正常的搞亂呢?妄想。妄想真正是害人,妄想在作祟,把正常的生理破壞掉,所以才有許許多多的疾病。這是說明真心跟妄心,我們一定要清楚、要明瞭,妄心就是無明在動。
【由此更可瞭然,但能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之本性,當下便現。】
本性現前,身就是佛身。本性不生不滅,本性不垢不淨,本性不來不去。本性現前,你這個身就跟諸佛菩薩的應化身沒有兩樣。真正得大自在,真正得真解脫,解脫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自由自在。修學的綱領就在不取於相,不取於相就是放下。放下很難,難在什麼地方?難在不了解事實真相,把這些眼前所有相都當真,所以你不肯放下。不但身外之物當體即空,了不可得,經上告訴我們,自己的身心,這個心就是念頭,經上講的三心,還是講的念頭;真心哪有過去現在未來?沒有!妄想才有過去、現在、未來,所以講三心是妄心,妄心不可得,妄心現的這個妄相也不可得。身心世界都不可得,這是事實的真相。
佛跟我們講這些話不是消極,你要認為佛說這些話是消極,那你就大錯特錯了!佛說這些話,真的是非常積極。明瞭真相,一切放下,你的心真誠,真心顯露出來了,對人對事對物都是用真心,不是用妄心。真心的相是清淨平等,真心的作用是大慈大悲。對一切眾生平等的關懷、平等的照顧,還有什麼事情比這個更積極?還有什麼事情比這個更圓滿?這才是真正福慧雙修。得的果報,果報是決定有的,它造因哪有沒有果的道理?果報不可思議。自己受用的那個境界是西方極樂世界,《華嚴經》上講的華藏世界,華藏世界、極樂世界不是人建造的,是性德自自然然流露出來的。我們今天用真誠、清淨、平等、大慈悲心,對人對事對物,就是修的這個。這就是佛家常講的稱性起修,全修即性。前面跟諸位說過,所有一切現相是什麼?業因果報的相續相。你現在做的是這樣圓滿的因,這樣殊勝美好的因,現的相續相當然就是最殊勝、最完美的。最殊勝、最完美的這個現相,就是一真法界,就是極樂世界,就是華藏世界。這是佛教給我們而生其心。
決定不能用惡念對一切眾生,受害的是自己,因為那個惡念變惡境界。一定要記住,所有一切境界相從心想生。心地善良,現的境界就善;心不善,現的境界就不善。所有一切境界是自性變現的,不是外面實有的,不是別人變現出來給自己受的,這一點諸位一定要記住。你真正通達這個道理,你不會怨天尤人,才真正明瞭古人講的自作自受。自己修清淨心,現西方極樂世界;自己起三毒心,現的就是餓鬼、地獄、畜生。離開念頭,什麼都沒有。一切法從心想生,《華嚴經》所講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個意思一定要能夠體會,一定要明瞭它的事實真相。只要能夠於一切法不取,諸位在此地要記住,不取不是不要,你要是說不要,你又錯了,又落在非法相那一邊去了;不取是不要放在心上。因為取著的念頭是妄心、是無明,離開妄想分別執著,我們待人接物,剛才講了,用真誠,真誠不是取,取就沒有真誠;用清淨,清淨裡頭沒有取,取就不清淨,取就不平等,取就不慈悲。一定要能做到不取於相,真誠、清淨、平等、慈悲就現出來了。這是什麼東西?就是如如不動的本性起用。當下便是,那個真誠、清淨、平等、慈悲還要學嗎?不要學,自性裡面自然流露出來。這個東西現在就是被妄想分別執著障礙住,讓你不起作用,讓你透不出來。
【又可知取捨正由無明,而無明本是幻相。然則不取於相,當下便如如不動。】
取捨還是沒有離開無明,這個意思比前面又要深一層,又不好懂了;前面教你不取於相。我們把話再說得更簡單一點,我常講的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你記住我這四句話,對人對事常常念著:「我不分別、不執著」,試問你有沒有分別執著?你說你不分別,你已經在執著,你已經在分別。你說你不執著,你已經在執著;執著什麼?執著個不執著,分別個不分別,你又錯了,這就是這個意思。你要是不會,取捨都落在無明裡面,取相錯了,不取也錯了。這個事情很難,要體會這個意思,沒有辦法言傳,你要懂得這個意思。剛才講了,離開取捨之後,流露出來的是真誠、清淨、平等、慈悲。真誠、清淨、平等、慈悲裡頭,決定沒有取捨,決定沒有起心動念,這就對了。如果我今天對人對事對物,一切法我都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了,可是一點慈悲心都沒有,一點真誠心都沒有,那你就墮到無明裡面去了。換句話說,你還是落在取捨裡頭,你不是真的不取不捨,不是真的。無明是幻相。
然則不取於相,當下便如如不動。那個不取於相也沒有,那是個什麼樣子?就是真性圓滿現前,真性的圓滿現前就是如如不動。但是此地如如不動,你又不能看死了,如如不動像個石頭一樣,像個木頭一樣,不是的。釋迦牟尼佛已經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他每天還到舍衛大城去托缽,他還要穿衣持缽,他有沒有動?要曉得,動跟不動是一不是二,才是真的如如不動,這是最難懂的地方。他每天還照樣生活,照樣工作,照樣上班,照樣應酬,他怎麼如如不動?他確實如如不動,就是我剛才講的,他生活、工作、應酬、待人接物,都是用一片真誠、清淨、慈悲,那就是如如不動。這個意思確實是愈講愈深,愈講愈難體會。你真能體會到,才曉得是自性起用,這是佛菩薩的境界,是我們自己本來具足的境界,不是從外來的。我們是把這個殊勝、光明、美好失掉了,今天再給你講講,感覺到驚奇,其實這是很平常的事情。
【是故學人】
這一句是做一個結論,因為前面講的道理。修學般若的人,
【當於不取上,痛下功夫,不取就是無住。方契真如,智與理冥也。】
冥就是合一。所以初學的人在哪裡用功?要在無住、在不取;無住、不取就是放下。我早年學佛,剛剛接觸佛法,我算是非常幸運,我接觸佛法大概一個月,我就認識章嘉大師。他老人家教給我的東西簡單明瞭。我們第一天見面,我向他老人家請教,我說我現在知道佛法很好,是一門很高深的學問,這是
我向他老人家告辭,他送我到門口,拍著我的肩膀告訴我:「我今天教你六個字,你回去好好的做六年。從布施下手。」我們接受他的教訓,真受他的感動。為什麼?真誠。我剛才講了,真誠、清淨、平等、慈悲完全流露出來,讓你在他那個小客廳裡面,受他這種氣分的薰陶,那個力量太大了。我們現在科學裡面講磁場,他那個磁場跟別人不一樣。所以真的就回去學布施,真的就幹六年。六年布施光了,什麼都沒有了,乾乾淨淨。可是這個老人家講的那個感應不可思議,真的就現前了。所以一定要做,要在不取上痛下功夫。
我們是凡夫,布施放下很難,難捨!難捨也要咬緊牙根去捨,你不做不行。不做,換句話說,理論得不到事實的證明,一定要曉得,理跟事是一不是二。學佛的人往往把理跟事分作兩截,所以一生不得其門而入。一定要曉得,理跟事是一不是二,真的要痛下功夫。最初學布施,因為從來不肯布施,吝嗇,現在接受老師的教誨,回去學。開頭怎麼樣?自己不要的東西拿去布施,算不錯了!從前不要的也不肯布施,也不肯給人,現在用不著、不要的可以給人。慢慢再進一步,把自己好的東西也可以給別人了。最後,好的送給別人,那個不好的自己留著用,這就進了很大一步。搞了不少年,那個心才搞平,才養成習慣,非常非常困難!但是這個難關一定要克服;不克服,經典裡面所講的這些道理、義趣,你縱然看了,看了人家的註解也看不懂,那個意思你也沒有辦法看懂,你也得不到受用。一定要功夫下下去,一看到經典上講的,註解上講的,沒錯,就是這樣的!所以要在生活上去做,整個的生活沒有別的,就是布施,這個意思前面講得非常詳細,整個生活是布施。
在日常生活,從早到晚,每天工作應酬、待人接物,統統是布施,統統是六波羅蜜。你只要肯這樣做,經上講的如如不動,如如不動就是真如,方契真如。到這個時候,智慧就開了,就像六祖惠能大師一樣,常生智慧。六祖見五祖的時候,「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你就常生智慧了。常生智慧的日子就好過,真的是幸福美滿、自在快樂。將來以後到哪裡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的是了生死出三界。你不肯做,學佛是空的,沒有用處。一定要認真努力,痛下功夫;就是認真去做,不做不行。學了,馬上就要用得上,就要把它變成自己實際的生活行為,我們才真得受用。今天就講到此地。
金剛經-第116集請掀開經本二百六十八面,第一行:
【當知不取,即是離相。云何方能不取。《圓覺經》云: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由堅持遠離心故。心如幻者,亦復遠離。遠離為幻,亦復遠離。離遠離幻,亦復遠離。得無所離,即除諸幻。】
這一段是《圓覺經》上的經文。我們把底下這幾句念完:
【細究此段經義,可見離相功夫,全在堅持。堅持者,強制之謂也。此層功夫,誠不可少。不然,無始來取相習氣,何能除之。】
佛在《圓覺經》上教給我們這個方法,實在講這個方法是過去一切諸佛修行證果的經驗之談。離相的確是一樁很難的事情,這個我們在前面曾經討論過,它的困難就是妄想執著,是我們無始劫以來養成的習氣,這個習氣的根太深,所以我們雖然曉得它是虛幻的,曉得它不是真實的,可是依舊沒有辦法把它斷除。如果不離,我們在佛法修學上就談不上功夫,當然更談不上得力。由此可知,佛在經上常講,我們修行是無量劫來,決不是一世、二世,是無量世。像佛在《無量壽經》說阿闍王子,過去曾經供養四百億佛,這個善根當然非常深厚。供養四百億佛,在世尊法會當中那個情形跟我們現在差不多。為什麼這樣深厚的善根還是不能成就?歸根結柢就是離相離見太難了,這也是我們今天毛病之所在。《金剛般若》講到最後,就是教我們不取相,教給我們如如不動。能夠不取於相,自然就如如不動。不取就是離相,相要怎麼離法?怎樣才不取?《圓覺經》上這一段,是諸佛的經驗之談,提供給我們做參考。
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一切菩薩,是世尊當年講經說法,參加法會的這些菩薩們,一直到世尊末法時期的眾生。我們今天是在末法時期,這句話也包括我們在內。要想修行證果,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這一句就是講六道、十法界依正莊嚴,都不是實在的,這個前面我們已經說了很多,決定是虛妄的,經上講的夢幻泡影,一點都不錯,佛教給我們應當遠離。
由堅持遠離心故,這個關鍵就在堅持兩個字,要堅持到底,決定不能夠放鬆,要堅持遠離,遠離就是放下。這樁事情難,難一定要做。要知道不做就不行,不做就沒有辦法脫離六道輪迴,沒有辦法脫離十法界。要想出離輪迴,出離十法界,證得一真法界,一定要堅持遠離,也就是一定要放下。
心如幻者,亦復遠離。這個離,離相,這裡教給我們有層次、有步驟,這樣做起來比較容易。先放下什麼?身外之物。一切虛幻妄境界,這是身外之物。身外之物能放下,那個心也不是真的,我們起心動念這個心,這個心是個妄心,心如幻者,亦復遠離。遠離,記住就是不取,就是不執著。我們能夠思惟想像的這個心,也是夢幻泡影。前面世尊告訴我們,「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我們起心動念的心,有過去、現在、未來,這叫三際心不可得,要遠離,也就是要把它放下。
遠離為幻,遠離這個念頭也不是真的,真心本性裡面也找不到遠離這麼一念,這一念也要不得,遠離也要遠離,也不能有,亦復遠離。「離遠離幻,亦復遠離」,這就是所謂徹底放下,放下還要放下,再放下,再放下,放到沒有東西可放了,自性就現前。「得無所離,即除諸幻」,到沒有東西再離了,夢幻泡影就沒有了。這個時候,真性自然就顯露了。細細研究這一段的經義,可見離相功夫全在堅持。堅持就是強制的意思,也就是說要勉強去做,特別是在初學這個階段非常重要,非常重要,不能不做。前面我們在經文上讀過「信心不逆」,那句話也是初學關鍵的所在。不逆,就是非這樣做不可;不這麼做,決定不能成就。這一層功夫,特別是對於初學決定不能少,不然無始劫以來,著相、取相的習氣,真的是沒法子斷。
我們看看過去世尊在世的時候,跟著佛修行的人多,雖然經上告訴我們,見了佛哪有不得利益的道理,但是每個人見到佛得的利益並不相等。有人明心見性,這是得大利益;有人開悟得定,沒有見性,得中利益;有些人斷惡修善,生三善道不墮三惡道,得小利益,不等。都得利益,但是並不相等,這個我們要知道。能夠遠離的人就得利益,不能遠離的人就不得利益。剛才講了,最低限度的利益,我們講生三善道,不墮三惡道,你也要堅持不做惡事,不造惡業,這才行。堅持五戒,堅持十善業,可見得最低限度的,也不能離開堅持。如果我們不能堅持五戒十善,佛法無論修學得怎麼樣,講得天花亂墜,來生還是要墮三惡道。
不但是教下,念佛也不例外。我們看到慈雲灌頂法師《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這個小冊子我們過去印過不少次,有很多同修看到過。他在這個小冊子末後,為我們說出念佛人一百種不同的果報。第一種就是地獄,念佛的人為什麼還墮地獄?這是叫我們很疑惑的一樁事情,但是它是事實。念佛應當成佛,成不了佛,怎麼可能會墮地獄?這就是口裡念佛,心裡還造阿鼻地獄的罪業。我們如果冷靜的去觀察,造這種罪業的人真有,真可怕!哪一種罪業?我們最常見到的破和合僧,障礙別人修行,這種造業是不知不覺的。有的時候還自以為在修功德,哪裡曉得是造罪業?很冷靜、很細心的去觀察就知道。這個經上講的「堅持」這兩個字非常重要。我們修淨土,必須要堅持《無量壽經》,《無量壽經》上所說的,我們要記住,要認真的去研究,明瞭佛的意思,依教奉行。要把它真正做到,這才有用;換句話說,佛教導我們的,沒有別的,改習氣而已。
【無明我見未斷,亦最足以破壞其堅持。然則非更於離無明我見上用功不可。云何能離。《圓覺經》雲︰知幻即離,不作方便,是也。知幻二字,即是離無明之最妙方便,不必別尋方便也。】
《圓覺經》上說的這些話,我們在《無量壽經》、在《金剛經》上都見到了,所以老老實實依照這兩部經修行足夠了。我們為什麼不能堅持?為什麼常常還會放逸?自己把握不住、控制不住?這就是無明、我見沒有破。無明是不知道事實真相,這是無明。《金剛經》上告訴我們:三心不可得、諸法皆空,這就是把真相告訴我們。三心是能執著的,諸法是我們所執著的,能所都不可得,能所都空。你要是真的了解能所都空、都不可得,你自然就放下,就不會再執著,不會再去造惡業。這是說明為什麼一般修行人不能夠堅持到底,就是無明、我見沒有斷。
「然則非更於離無明我見上用功不可」,用功的方法就是研教,要讀經,要研究大乘經教;換句話說,一定要把宇宙人生的真相搞清楚、搞明白。《圓覺經》上這兩句話,我相信許多同修們都能說得出來,「知幻即離,不作方便」。知跟離是一不是二,這前面都說過,知就離了,離就知了。知是看破,離是放下。知道就看破了,看破就知道了,是一不是二。所以這裡面不需要其他的方便法。這個知是真知,真正知道了,知道他就離了。「知幻二字,即是離無明之最妙方便」,不需要再用別的方法。實在講,講到知幻,《金剛經》好。《金剛經》把一切法夢幻泡影,都給我們講得這麼清楚、這麼透徹。《楞嚴》、《圓覺》也好,都是把宇宙人生的真相跟我們說出、說破了。下面引用《楞嚴經》上一段話說:
【楞嚴經曰︰「如來本起因地,最初發心,先以直心正念真如,始能遠離諸幻。」正念,即是覺照。須徑直覺照真如本性,方能知其是幻也。由此可見必須先悟如如不動之本性,乃能不取於相矣。不但應向不取上堅持,還須向如如上覺照。】
這個意思很深很深,這是法身大士的境界,我們雖然做不到,對這個理論、方法要知道一些。知道得愈多愈好,知道得愈透徹,對我們修學愈有幫助。不能說這不是我們的境界,我們就可以不要學它,那就錯了。第一句話說,「如來本起因地」,這個意思是說,諸佛最初修行的時候,像我們現在就是在這個時候,在本起因地的時候。人家怎麼成功的?人家是「最初發心,先以直心正念真如。」我們這一點沒能做到,我們修行功夫當然就不如他們。最初發心,這個發心就是發菩提心。菩提心是修行的根本,我們沒發。我們今天發心來學佛,發的是什麼心?我們希望佛菩薩保佑我們,保佑我們陞官發財,保佑我們家人平安,保佑我們健康長壽,我們發的是這個心,這個心不是菩提心。《金剛經》一開頭,須菩提尊者就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人家發的是這個心。
菩提心的心體,清涼大師在《華嚴》上說菩提心,他說了三個。第一個是菩提心的心體,第二個是講菩提心的心相,第三個是講菩提心的德用,就是心的作用。心相就是菩提心的樣子,菩提心的作用。第一個是菩提心的本體,本體就是《起信論》上講的三心:直心、深心、大悲心。這三心是菩提心的心體,它的本體。直心就是這裡講的正念真如。直心是什麼意思?怎樣才叫直心?有些人看到這裡,「我很直,我的心很直!」是這個意思嗎?不是的。佛在《觀無量壽佛經》也講菩提心,他講這個心體的三心: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我們把經論合起來看,意思就更清楚。直心就是至誠心,真誠到了極處叫至誠。誠怎麼講法?我們每個人「我很誠心」,都以為自己心很真誠。真誠的標準是什麼?過去,
這個註也註得好!正念,不是有念,有念就妄。我們也常講,所謂正念就是沒有妄念,沒有妄念的時候就稱之為正念。怕大家聽了這句話起了誤會,以為正念還有一個念,那就錯了,正念沒有念。無念,是不是叫做正念?無念不是正念,無念是無明。正念是無妄念。這個話很難懂,此地這個解釋,解釋得好,就是覺照。覺就是不迷,我們一般人在無念的時候,為什麼說無念不是正念?他無念,他沒有覺,他迷,他心裡確實一念不生,但是他什麼都不曉得,那個不是正念。正念是什麼念頭都沒有,一切諸法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像鏡子一樣,照得清清楚楚。這是自性起用,相宗裡面講大圓鏡智的起用。此界他方,此界是我們現前這個境界,他方講到其他諸佛剎土,阿彌陀佛的世界,毘盧遮那佛的世界,藥師如來的世界,你都看得清清楚楚,那叫照。不迷就叫覺,統統照見,徹底的照見,這才叫做正念,這個意思我們一定要清楚。
「須徑直覺照真如本性」,須是必須;實在講,一定是這個道理,一定是這麼一樁事情。直捷了當,裡面確確實實沒有一絲毫的委曲之相,十法界依正莊嚴就是真如本性。性相一如,理事不二,所謂相是性之相,所謂性乃是相之性,如果說理,是事之理,事是理之事,所以它是一不是二,前面講了,諸法一如,這就是覺照真如本性。
「方能知其是幻也」,知道真如本性所變現的一切境界相是虛幻的,相是幻的。這些幻相都是依真如自性變現出來的。佛法裡面講真、講妄,它有個標準,凡是永遠不會改變的,就稱它為真的;凡是會變的,就稱它是幻的,是虛妄的。體性,它不變,體性空寂,沒有現相,所以它不會變;不會變的,這是真的。從體起相,那個相會變;會變的,這是虛妄的。真跟妄是這麼講法,真妄一如,真妄不二。前面跟諸位報告過,這個妄相,相不會滅,這個要記住,相是決定不會滅的,不生不滅,相不會滅,但是相會變。為什麼會變?隨眾生心就會變了。《楞嚴經》上講,「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隨眾生心,它就會變。所以,眾生的心不變,相就不變。但是眾生都有妄想,那個妄想心,相就隨著變了,這是佛教我們修定。修定的意思是什麼?把妄想息掉,你現那個相就真常。西方極樂世界的相,為什麼那麼殊勝?就是西方世界的人心清淨,沒有妄想,所以那個世界就是真常;也是唯心所現,也是唯識所變,沒有例外的。這就是知道它是幻,知幻當然就離了。
由此可見必須先悟如如不動之本性,乃能不取於相矣。正因為這個道理,宗門就採取這個理論做為修學最高的指導原則。禪宗裡頭它就用這個,禪宗一定是先要開悟,悟後起修。沒有開悟之前,不能看經,也不能聽講經,他要先求悟。悟了以後,再去讀經,再去聽講,悟後起修,這是宗門跟教下不一樣。教下先讀經,先研究,先聽經,然後再去修行,這是兩種不同的修學方法。當然宗門裡頭開了悟之後,再聽經研教快,而且不會有錯誤,因為他心清淨,他心生智慧,所以非常非常的快速。但是開悟不容易,明心見性不是人人能做得到。所以宗門接引的根性,《壇經》裡頭所說的,六祖接引的是上上根人,中下根就沒分。中下根悟不了,一定要上上根人,他們走這個路子。中下根人就從教下下手,能得利益。
無論是宗門教下,最重要的
這是以前一位法師,人家向他請教一個問題:大修行人還落不落因果?他告訴人家:「大修行人不落因果」,就一個字墮五百世野狐身。這個狐狸也很有靈性,過去是大法師。遇到百丈禪師,他變成人形,常常來參加法會,聽老法師講經說法。可是百丈法師知道他,知道這個不是人,是個狐狸精。他向老法師請教,老法師就說:明天我上堂,你把從前人家問你的那句話,你提出來問我。第二天上堂,他來了,就提出這個問題︰大修行人還落不落因果?百丈大師給它改一個字,大修行人不昧因果,改一個字。他是不落因果,不昧因果。到第二天,這個狐狸就死了,老和尚叫人到後山去給他收屍,把他火化,他就脫離了畜生身。
所以指導一個人修行不容易,你要是把人家路子指錯,怎麼得了?你自己走錯路那活該,沒有話說。你把人家的路指錯了,這個因果可就背大了。怎樣指路就不會錯?勸人念佛這個路是決定不錯,是不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勸十法界眾生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這是一點都不會錯的,這個絕對不會背因果的。但是你要勸他學其他的法門,你就要負責任,那個就不是開玩笑的。那個法門能不能契他的根性?他在這一生修學能不能有成就?做老師的那要胸有成竹,要清清楚楚的,那個路子走錯了、指錯了,麻煩就大了。我們讀這一段,也就曉得修學大乘的難處。參禪不容易,參禪要先開悟;沒開悟不能修行,悟後起修。所以最方便的是念佛,念佛不開悟沒有關係。甚至於念佛連教理不明也沒有關係,只要你肯老實念,肯萬緣放下老實念,那就能成功。所以這個法門,古德常講「萬修萬人去」,道理就在此地。
「不但應向不取上堅持」,也就是堅持要放下,什麼都要放下,必須要自己心中一念不生。我們念佛人實在講,要做這個功夫,能夠身心世界萬緣放下,我們這句佛號得力了,這個要緊。無量劫來我們在六道裡頭打滾,生生世世永遠不能出頭。這一生好難得遇到這個法門,遇到這個法門,就是說你遇到出頭的機會,遇到超越三界、一生成佛的機會。這個機會你要把它把握住,你要不懂得堅持的話,那就可惜了!這個機會實實在在是難遭遇,要知道珍惜,要知道這個機緣得來之不易。不但不取,還要向如如上覺照,如如是性體,真心本性上去覺照。這一段所講的,是所有一切大乘修行的綱領、原則,確實是難。因為它難,所以阿彌陀佛才為我們開啟念佛往生的法門,唯有這個法門才能普度一切眾生。
【《圓覺經》曰: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先斷無始輪迴根本。】
這是講到修學,從哪裡修起?從先斷無始輪迴根本下手。
【輪迴根本,即是無明我見也。】
換句話說,就是《金剛經》上講的四相四見,要從這個地方下手。經雲,這還是《圓覺經》上說的:
【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圓照覺相,便是直心正念真如。要緊功夫,全在圓照二字。】
我們同修們大家聽過《無量壽經》,《金剛經》也快講完了,這個地方是到流通分,《圓覺》、《楞嚴》過去都曾經講過,所以我們今天讀這一段經文,應該不會感到陌生。縱然對於經義不能很透徹的明白,多多少少也能夠有少分的體會。
圓照清淨覺相,這句話是功夫,也是效果。圓是圓滿,照就是前面講的覺照,清淨覺相是什麼?宇宙人生的真相。體是真如、是自性,真如自性的相是清淨覺相。從真如本性變現出來的四見四相;四見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精神,四相是我們現在講的物質。現代的科學把宇宙一切萬相分為兩大類:精神跟物質。在佛法裡面把它稱之為色、心。色法就是一切的物質,物質現象;心法就是精神的現象。在法相宗所講的,精神現象是阿賴耶的見分;物質現象是阿賴耶的相分。前面告訴我們三心不可得,是屬於見分,四見。萬法緣生,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是講的相分。於是我們明瞭,見相兩分也是清淨覺相,你們想想對不對?這個清淨,染淨兩邊都離,染淨兩邊都沒有。為什麼都沒有?因為它當體即空,了不可得。
你要是能夠照到清淨覺相,萬法一如,萬法平等,《金剛經》前面我們讀過,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那個時候,淨穢平等,生佛平等,無有一法不平等,一切法裡頭沒有高下。為什麼沒有高下?因為它沒有自性,它沒有自體,它當體即空,哪有高下?佛法界、眾生法界,都是因果剎那生滅的相續相,你看到這一點,你就看到清淨覺相,所以統統不可得。統統不可得,就是平等無有高下,這才見到事實真相。永斷無明,宇宙人生的真相徹底明白了,這就叫成佛。佛是什麼?佛是大覺,徹底明白了。
【圓照覺相,便是直心正念真如。】
我們在經論上讀到這句話,直心正念真如,怎麼個講法?什麼意思?這個地方說出來了。可見得那個念不是心裡有掛念,我們常常講心裡念著,其實已經把這個字的意思錯會了。那個念是什麼?當下就是。哪有念頭?當下就是。我們中國這個文字也不可思議,這個念是今心。今心是現在這個心就是的,念是這個意思,不是真的有個念頭,有個念頭就是妄念。現在的心就是,就是什麼?就是清淨覺相,這才叫做正念真如。現前的心,就是清淨覺相。
由此可知,我們念佛應當怎麼念?現在這個心就是阿彌陀佛,這叫真正念佛。不是我們想阿彌陀佛,不是!現在這個心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什麼?阿彌陀佛是四十八願。你現在這個心就是四十八願,四十八願就是你的心,這叫真念佛。我們講經說過,四十八願每一願都含攝其他的四十七願,四十八願願願都是圓融的,都是無礙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這樣念佛,你們想想哪有不往生的道理?決定往生,不但往生,上上品往生。所以你要會念。你的心是阿彌陀佛的心,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目的何在?目的是普度一切眾生。普度一切眾生是德用,四十八願是相,我們講菩提心,菩提心的樣子是四十八願,菩提心的德用是普度一切眾生,菩提心的體是直心、深心、大悲心。要緊功夫,全在圓照。什麼叫做圓照?下面一段給我們解釋。
【何謂圓照?前念已滅,後念未生,正恁麼時,一心湛寂,了了明明,是之謂照。】
我們先來研究這一句,什麼叫圓照?把圓照兩個字分開來講,先講照。前念滅了,後念還沒有生,就在這個時候。這個時候就難了,因為我們前念滅了,後念馬上就跟著生起來了。前念滅了,後念沒生那個時候,那是什麼時候?真心顯露的時候。前念是妄念,後念也是妄念,前面妄念滅了,後面妄念沒有生,這是真心。禪宗裡修定修什麼?就修這個,參禪就是參這個。我們細心去想一想,這個事情真難。什麼叫上上乘人?上上乘人,我們從這個地方稍稍有一點體會,心地清淨,所謂看得破,放得下,妄念少的人,這是上上乘人,他才有辦法保持清淨心,保持真心。這個時候一心湛寂,這是真心;了了分明,可見得這個心就是前面講的清淨覺相。凡夫有沒有?有,雖有,可惜前念、後念太接近,幾乎前念跟後念連成一體,我們的清淨覺相永遠也出不來,我們的麻煩在此地。由此可知,「照」這個意思就是真心起用。真心起作用就叫照,妄心起用叫見。你看見沒有?妄心作用。你照見沒有?照是真心作用。這兩個字我們要把它搞清楚。
【圓者,非著力,非不著力。】
實在講,這個地方古人所謂此處用不得力。你不用力不對,你用力也不對,這是圓的意思。
【不沈不浮】
這是形容,形容這個境界。
【恍如朗月孤圓,是也。】
這個境界我們要很細心去體會。著力、不著力都是攀緣;非著力、非不著力,這是隨緣,自自然然。前面跟諸位舉古人那個例子,古人用撐船,船快到岸了,那個時候用不著力,只要把舵把穩,撐桿的、搖櫓的統統都放下,這個船自自然然很緩慢的往岸邊上靠,那個境界就是用不得力。這是說那種境界,這是圓的意思。圓修圓證,這種修行叫圓修,證果叫圓證。
【此際一念未起,清淨無比,遍體清涼,便是本來面目。】
此際,際是時候,就是這個時候。這個時候,一念未起,前面妄念滅了,後面一個妄念沒起來的時候,此際就是指這個時候,這個時候是你真心顯露。我們念佛人常講的,一念相應一念佛,這就叫相應,這是一念相應的相。相應就是真心顯露,真心顯露,妄念離了,時間雖然很短暫,你能夠有一秒鐘、兩秒鐘的受用,就很難得。要在這裡下功夫,這個時候的心清淨無比。這個清淨不是修得的,本來清淨。遍體清涼,清涼是你的感受,我們一般講輕安自在,這個輕安自在的相已經很粗了,實在講這個境界自己沒有入,體會不到也說不出來。禪宗裡面所說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這就是真心自性顯露的時候。
【務須綿密無間,久久便能入定,如此用功,便是隨順趨入也。】
經文這一大段,幾個小段合起來這一大段,都是禪宗用功的精華。禪宗裡參究怎麼參究法?這都是它最重要的理論與方法。我們念佛人雖然不是用它這種方式,可是理論是一樣的,道理是一樣的。所以能夠明瞭通達,對於念佛有很大的幫助,念佛容易得念佛三昧。這種境界現前要能夠保持,綿密無間,用綿密無間,就跟前面非著力、非不著力呼應了。這個境界現前,你要是感覺到很清涼、很自在,完了,你落在意識裡去了,你起念頭了。清清楚楚,這個境界非常清楚,一念不生。稍稍有一念,稍稍有感覺,這個時候很舒服、很自在,這就壞了,馬上就墮到意識裡去了。所以這個地方,依舊還是要保持非著力、非不著力,這樣才能入定。所以定的境界裡頭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決定沒有一個妄想。有一個妄念在裡頭,不是入定,不是定。像這樣用功,這叫隨順趨入。可見得,這個功夫確實如古人所說:此處用不得力也。這個境界裡頭用不得力,自自然然的趨入;也是大乘法裡面常說的「無功用道」,這是入了這個境界。在我們現前,我們的階段沒有達到這個層次,我們還要堅持,還要用心意識才行,這個是離心意識。因為心意識就是念頭,這是離念,離相離念的功夫,我們見相還沒有離,一定要堅持。
【《圓覺經》曰:如來因地修圓覺者。】
這個地方講的如來,跟《金剛經》上講的如來,意思完全相同,如來是從性體上說的。若就事相上講,圓教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就成如來。《華嚴經》上所說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四十一位諸佛如來,如來是這個意思,圓教初住菩薩都在其中,他們在因地修圓覺者,著重在圓字,圓修。
【知是空花,即無輪轉。】
我們現在知了沒有?我們沒知,我們剛剛聽說,在這個般若會上聽說。假如我們要是真的知道了,這個事情就解決了。空花是空中之花,本無所有。這個空花就是說的六道、十法界。六道、十法界是夢幻泡影,如空中花,如水中月,沒有自體,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你要是真正知道了,輪迴就沒有了。你還要超越輪迴,超越什麼?輪迴沒有,你超越什麼?輪迴已經沒有了。你不知道,你迷在裡頭,你以為有輪迴。你曉得了,曉得就沒有了,所以就超越了。
【亦無身心受彼生死】
一切眾生最恐怖的、最害怕的是什麼?生死。有沒有生死?沒有,決定沒有生死。能生死的心是假的,是沒有,三心不可得;所生死的這個身體相分也是假的,當體即空,了不可得。能所俱空,誰生誰死?沒有。生死這個幻相怎麼來的?迷的人執著三心是真的,迷執這個身體也是真的,身心世界都是真的,都是實有的,他就有生死。他是不是真有生死?他真的沒有生死,自己以為有生死。以為有生死,他就受生死之苦,其實苦也是假的,苦也不是真的。這就是說明不了解事實真相。後頭兩句這個結論好!
【非作故無,本性無故。】
這個無就是解釋前面的「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這個無不是造作它才無,本性上無。本性上因為沒有妄念,就沒有三心。本性裡頭沒有妄相,所以就沒有身心世界,那誰受?這底下解釋:
【此言自性既本不生,則亦不滅,故曰本性無。】
本性無有身心,無有六道,無有十法界。這個事與理,前面都說了很多。
【發心便應覺照本不生之性,故曰因地修圓覺。】
從這個地方,我們多少也能體會得法身大士的修學。他們的修學跟我們確實有不一樣的所在。這個不一樣,就是經上講的,他們是直心正念真如,他們是圓照覺相。我們把這兩句合起來看,意思就比較明顯,這兩句可以互為註解。他們的功夫,確確實實是無功用道;也就是說非著力、非不著力。他們確實是隨順趨入,隨順在哪裡隨順?在日常生活當中隨順,工作裡面隨順,處事待人接物裡頭隨順。什麼叫非著力、非不著力?我們前面曾經講過,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工作我們認真努力去做,不是不做,樣樣事情都做,只是在做的當中,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就是隨順趨入,這就是圓修圓覺,就是圓照覺相,就是正念真如。
【如是修者,知彼一切生滅幻相,盡是空花,有即非有,故不為幻境所轉矣。】
他在境界裡面所表現的,跟一般人完全沒有兩樣。像釋迦牟尼佛在這個經前面所示現的,入舍衛大城乞食,著衣持缽,這是當時出家人每天做的工作。釋迦牟尼佛也照做,跟一般出家人沒有兩樣,每天出去托缽。托缽,接受在家人供養這一缽飯,出家人一定要為在家人說法,就像《金剛經》上講的,乃至四句偈,一句半偈,一定要說。他有問題,要給他解答;他沒有問題,要給他囑咐,這是說法。在家人是財供養,出家人回報他是法供養。回到精舍講堂,每天講經說法,這是出家人的事業。所以在事上,跟我們世間人沒有不一樣的地方。每天有他正常的工作,他需要做的事情,用心不一樣。因為他知道一切法的真相:夢幻泡影,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有即非有,相即非相,所以他的心是清淨的。他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起心動念,你要問他為什麼?因為一切相當體即空。
凡夫跟佛菩薩不同的地方,就是起心動念,妄想分別執著,不一樣就在此地。為什麼凡夫接觸這些現相,他會起妄想分別執著?他不知道這些現相是當體即空的,是了不可得的,誤以為實實在在有。他不曉得事實的真相,是業因果報剎那生滅的相續相,他不曉得。諸佛菩薩看十法界依正莊嚴是什麼?就是業因果報剎那生滅的相續相。他看得清楚,看得明白,所以他在其中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我們今天學佛菩薩,頭一個要學他的觀念。哲學裡面所說的宇宙人生觀,頭一個我們學這個;也就是說,想法、看法要學佛菩薩,他是正確的。想法、看法正確了,你的說法、做法當然正確,那還有什麼問題?所以跟世間人在一起,大慈大悲,和光同塵。他們在迷惑,沒覺悟,佛菩薩做一個最好的榜樣。這個榜樣是什麼?教給一切眾生怎樣生活;然後再幫助他覺悟,幫助他離開這個虛幻,這叫大慈大悲。所以他曉得「生滅幻相,盡是空花,有即非有,故不為幻境所轉。」凡夫最苦的,就是被境界所轉,佛菩薩不會被境界所轉了,《楞嚴經》上說:「若能轉境,則同如來。」你不被境界轉,你就轉境界;你能轉境界,你就是如來。前面講如來因地修圓覺者,那你成如來了。這個如來,剛才講了,圓教初住菩薩就是如來。
【與知幻即離義同】
前面引用《圓覺經》「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這個意思完全相同。這是用《圓覺經》的經文,來解釋《圓覺經》上「知幻即離」。
【觀上引經文,當可瞭然。】
看到前面引用《圓覺經》、《楞嚴經》的文字不少,當可瞭然。
【徑向本不生處覺照,為除無明之妙法。】
這個事情一定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就像前面所說的,務須綿密無間,很自然的、很細心的去覺照。我們從早到晚,對人對事對物,六根一接觸就要曉得,外面境界是業因果報剎那的相續相。你能夠提得起這一句,這就是正念分明,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功夫用久了,這講綿密無間。因為你一間斷,你就迷了,你又打妄想,又起分別執著,那你就錯了。你能把這個覺照功夫保持住,給諸位說,有個三、五年,你不能成聖,也是道道地地的賢人,就入菩薩的觀行位,那個一點不假。
觀行位就是通常講的功夫得力。什麼叫功夫得力?不被境界所轉。你在境界裡自己能做得了主,不被境界轉。不被境界轉,我們再說一個很粗顯的話,你已經改變了命運,你已經不受你命運的支配。凡是受命運支配的,動彈不得的,隨境所轉。你不被境界轉,你命運超越了。不需要很長的時間,你懂得這個道理,懂得這個方法,你就真正去用功夫。這個功夫,就在生活裡面曉得萬法皆空、三心不可得,這是《金剛經》上重要的綱領,然後自自然然就做到無住生心、生心無住,這是除無明極妙的方法。
【本不生處,即於未起念時,向不動處,攝心覺照。】
覺照就是禪宗所用的觀心的方法。觀心的方法跟參話頭的方法不一樣,觀心的功夫深,參話頭的功夫淺。那是什麼?觀心沒有辦法,做不到,這才參話頭。話頭是什麼?就是念頭。這個念頭起來了,就教你去觀察,那個念頭從哪裡起來的?做這個功夫。我們打了一個妄想,不要去理會它想些什麼,注意那個念頭從哪裡起來的;你一觀,那個念頭沒有了,要繼續觀它到哪裡去了?用這種功夫,叫參話頭。觀心不是的,觀心是前念滅了,後念沒有生,那個當中是真心,那是觀心,所以這個很難。早期禪宗用觀心的方法,以後人的根性劣,妄想多了,觀心這個方法用不上了,所以祖師才教人參話頭,用參話頭的方法來攝心。觀心,這當然是最高明的。
【以成其不取】
你能夠這樣做,你對於一切法自自然然都不取了。實實在在講,如果我們對於一切法的真相明白,是真明白了,你就不會取,不會執著。為什麼?取相、執著是一場空。佛沒有欺騙我們,佛不是沒有理由的來教導我們,所給我們講的,教給我們的,全是事實真相。大乘經都是從實相裡面流露出來的,實相就是事實真相。這是決定可以相信的,決定可以接受的,因為它是事實真相。了解事實真相,你想想還有哪一樁事情放不下?你所有一切放不下的,都是虛妄的。這就是告訴你,應當放下,不應當再掛在心上。但是事,事是緣,緣可不可以放下?不可以。前面講過:萬法皆空,所以你要放下;因果不空。這就是說明了一切都空,身心世界俱不可得,你為什麼還要規規矩矩做人,老老實實辦事,為什麼還要這樣子?因果不空。因果是什麼?眼前十法界依正莊嚴的現相,就是因果的幻相,這個東西不空,所以你還是要斷惡修善,積功累德。你那個因好,相續相就好。這個相裡頭有十法界依正莊嚴,那個不一樣,這就是為什麼還要接著應無所住,後頭還要而生其心;而生其心就是因果不空。這是一定要曉得的。現在世間人顛倒,恰恰把它搞反了,以為因果是假的,以為一切現相是真的,這個糟糕!經上常講顛倒錯亂,他顛倒在哪裡?就顛倒在此地。一切皆空,他認為都是有的,不空;真的是不空,他又認為是空的,他那個顛倒在此地。這一顛倒就造無量的罪業,所現的相續相,那個相就不好,現的是三惡道業因果報剎那生滅的相續相,現這種相。
【於遇緣時,堅持不取,以圓滿其不動,庶於如如性體,得有入處。】
於如如性體得有入處,就是我們平常所講的明心見性,這就是見性的意思;也是經上所謂契入真如,這就是契入真如的意思;一般世間人講,證果、成道,都是這個意思,這是證到佛果、成菩薩道。關鍵就在「遇緣時堅持不取」,這句話非常重要。遇緣的時候,你要有覺有照。有覺有照是什麼?身心世界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這就是功夫,這就是智慧,這就不迷。譬如遇到緣,遇到緣有賺錢的時候,這個緣你遇到了,你拚命去賺錢去了,你就迷了。遇到緣不取,不取是什麼?隨緣,不去攀緣,要懂這個意思。錢怎麼來的?知道業因果報的相續相。過去生中財布施的多,這是果報現前了。現前要曉得,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你知道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你的做法就不一樣,你不會把這些錢據為己有、把它存起來,不會了,馬上就散掉,去幫助一切需要的人。那你錢是不是都丟掉了?沒有。你這個地方丟掉,後面又來了,來得比前面還要多。但是總而言之要記住,不管來得多、來得少,要散,這是智慧。不能夠聚,一聚就錯了,空的,哪裡能聚得了?所以一定要散。
世間人不懂得散財,為什麼他不知道散財?他不曉得事實真相。知道事實真相,他一定這樣做法。而且這個財決定幫助一切需要幫助的眾生,這個財就非常有意義、非常有價值,積功累德。否則的話,那個財實在講,過去修也不容易,現在得到的時候把它糟蹋掉了,你說那多可惜!做了一些毫無意義的事情,不但沒有好處,有很多財造了罪業,更不值得了。所以你就有智慧,才曉得怎樣去處理,怎樣去運用。心依舊是如如不動,不動不是說不起作用,動靜一如,動靜不二,那才叫真不動。動中有不動,那是真不動。這個意思很深,大家要細心去體會。今天就講到此地。
金剛經-第117集請掀開經本二百六十九面,倒數第四行:
【楞嚴云: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云何二種?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
我們看這一段,這一段是《楞嚴經》上的經文,在《楞嚴經》上這是一段非常重要的經文。諸修行人,是指佛法裡面,無論是顯教密教、大乘小乘,所有一切宗派都包括在其中。為什麼修行不能成就?無上菩提是講成佛,修行目的就是要成佛。四弘誓願裡面最後一條說︰佛道無上誓願成,目的是成佛。為什麼成不了?當然這個地方所說的無上菩提,是指究竟的佛果,可是廣義來講,得成菩提就行了。就如同本經裡面所說,圓教初住菩薩以上,都是成正果的,我們一般講正等正覺,都是成正果的。大乘經上常講的諸佛如來,都是包含圓教初住以上的這些菩薩。《華嚴經》上所謂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都是證果,都是此地說的。他成就不了,修得算是不錯,路子沒有走歪,就變成聲聞、緣覺。聲聞、緣覺,我們一般講小乘人辟支佛、阿羅漢,變成這一類的,這算是修行不錯的。在佛法裡面說,沒能成正果,算是得了一個小果。在無上正等正覺裡面說,他沒有成就正等正覺,他也算是正覺,這算是不錯的。
底下一句就不好,「及魔眷屬」,這是連小乘聖者都不如。什麼原因?佛在下面給我們說出來了。這一段開示對我們的確重要,因為經上所講的,跟我們現前所接觸到的、所看到的,確確實實有不少好心學佛的人,正如此地所說的都變成魔眷屬,這是非常的可惜。至於魔眷屬是哪一類人?《楞嚴經》上講得非常詳細,是在這部經,《楞嚴經》分量很大,一共有十卷,後面的三卷,八、九、十三卷,裡面給我們詳細說明五十種陰魔。可見得,那個五十是五十大類,每一類裡頭無量無邊,你學佛學錯了變成魔,這是非常的惋惜。他的根本原因,皆由不知二種根本。換句話說,不僅是魔錯了,學佛學變成魔了,現代妖魔鬼怪都有,學佛學成妖魔鬼怪,你說這是多可怕的一樁事情!即使阿羅漢、辟支佛也是錯用了心,但是他用的心雖然是錯了,他所依據的理論跟方法是正確的,所以他還能成一個正果。如果他依據的理論方法稍稍有一點偏差;實在講,理論方法哪裡會有錯誤?是他用錯了。用的心也錯了,把方法理論用錯了,那就變成魔。
這兩種根本,第一種就是「無始生死根本」。無始劫以來,我們在六道輪迴裡頭生死死生,到底是什麼原因?為什麼我們不能夠脫離六道輪迴?佛在這裡說得很明白。「則汝今者」,《楞嚴經》上這段話,是釋迦牟尼佛對阿難尊者說的,這個汝是指阿難。阿難是代表我們大眾,佛對阿難說,就是對我們說。「與諸眾生」,與一切眾生,這一切眾生包括的範圍就非常廣大,學佛不學佛的,只要在六道裡面這些眾生都包括,他為什麼會在六道輪迴?為什麼受這些苦難?用攀緣心為自性者,這就是錯用了心。什麼是攀緣心?攀緣心就是講的心意識,法相宗裡面講的八識,八識心就是攀緣心,我們都用的是這個心。如果不用這個心,那就成了無上菩提。用這個心,就永遠成不了無上菩提,這是諸位一定要曉得的。
八識心究竟是怎麼回事情?這個要說起來非常的深,非常廣泛,不但不好懂,實在也不好說。像法相宗的經論,在所有宗派裡面它是最多、最豐富的,專門討論這個問題,這個問題非常微細。簡單的講,我們用最簡單的方法,來說明八識它的性質。前五識它的作用,是接觸外面的境界,它主要的一個功能是接觸。眼識見色,耳識聞聲,這是它重要的功能。所以眼不能見,眼裡面的識才能見。人剛剛死的時候,他眼睛還好好的,他為什麼不能見?眼識沒有了,識離開了。所以雖有眼也不能見,雖有耳也不能聽,識離開了。八個識離開有先後不同,眼識是最初離開的,比較起來耳識離開就比較晚,所以雖然他不能見,他還能聽。
第六識的功能是分別,我們一見,見到就能夠分別,這個是花,這是黃色的、這是綠色的,分別的這個功能是第六識,這是意識;如果沒有意識,他能見,他不會分別。我們常常看到有一些障礙的,我們中國人叫白痴,他就沒有什麼分別;換句話說,他第六意識的功能非常脆弱,他能見,他很難分別。第七識的功能是執著。第八識的功能,我們現在的話講,記憶。你見了之後,為什麼會記得不忘掉?昨天見到這個人,今天一見面,你為什麼會認識他?那個印象就記憶在阿賴耶識裡,第八叫阿賴耶識。阿賴耶叫含藏,像倉庫一樣,像檔案室一樣,它把所有的資料都收藏在裡面,下一次再見到這個人,資料庫會把他拿來對照比照一下,他就認識了。這個統統叫做攀緣心,清淨心當中沒有這些東西,清淨心的功能是自然的。它這個功能是有先後的,有次第的,這個叫攀緣心,也就是我們講的用心意識,用妄想分別執著,用這個東西。
從這個地方,我們也想到《華嚴經》上佛所說的,佛也跟我們講這樁事情,他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華嚴》、《圓覺》裡面都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他本來是佛!跟一切諸佛的智慧、德能沒有兩樣。現在為什麼我們智慧失掉,能力也喪失掉?怎麼喪失掉的?佛說:「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就是這個東西,攀緣心。你在一切境界當中,你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你的本能就失掉了。所以佛法的修學,修什麼?就是把妄想分別執著去掉而已。無量的智慧德能是自己本來有的,不是修得來的,是本來有的,只是把這個障礙去掉而已。我們本有的智慧德能,不能起作用是因為有障礙,只要把障礙除掉,本能就恢復。所以佛說得很好,佛不度眾生,你們成佛開悟是你自己本來的事情,佛沒有一點點功勞,沒有幫你的忙,是你自己悟的,自己修的,自己證的,佛不居功。
佛對我們的恩德,實在就是把事實真相為我們說明了,他要不說明,我們哪裡知道?怎麼曉得這回事情?知道這回事情之後,要認真努力去做。做什麼?見色聞聲,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要分別、不要執著。分別執著都叫做妄想;不分別、不執著,就沒有妄想了,那個就是自性起作用。我們能夠離開一分,本能、智慧就透出來一分。所以這個並不是說我們的分別執著統統沒有了,智慧德能才現前,不是的。分別執著減一分,智慧德能就透一分;減兩分它就透兩分。所以菩薩階位上,一共有五十一個位次。五十一個位次從哪裡來的?無明破一品,智慧德能就透一分,是這麼說的。實際上並沒有階位,這個諸位要知道,所有一切階位都是佛的方便說。我們一切眾生不曉得事實真相,都把我能夠思惟的,能夠想像的,這是我的心,這是我。西方的哲學家還很自豪:「我思故有我」,我的存在,我存在在哪裡?能夠想像的那就是我,那就是真我;你看,都落在攀緣心上,都落在妄想裡面,他怎麼能成就?這是第一個我們錯了,我們錯用了心。
那麼第二呢?第二講真的,真的我們不曉得,「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前面說過「無始生死根本」,這裡是「無始菩提涅槃」,從兩個「無始」上看,我們就了解生死跟涅槃是一不是二。「無始」兩個字的意思,我們要搞清楚。往往我們看到這個字,產生了錯覺,以為無始一定是很久遠很久遠,找不到開始,你這個想法就完全錯了。「無始」是根本沒有開始,是這個意思。根本沒有開始,你想想這個事情是真的還是假的?當然是假的。如果有始有終,這個事情是真的。沒有開始,這才是事實真相。迷是什麼時候迷的?一念迷了。覺悟也在一念。這個一念的時間非常的短暫,真是億萬分之一秒。所以不能說它有開始,說它有開始那是錯的,這個話說錯了。可是我們確確實實迷了很久,迷了很久是不錯,可是事實真相還是在一念當中。這個理很深很深,怎麼深?因為你念念都迷,這個迷的相是斷斷續續,就像我們看電影片,它一張一張的,是連續相。迷是個連續相,你念念迷,所以佛法裡頭常講,「一念相應一念佛」,那一念相應是覺,「念念相應念念佛」。你從那個念念相應,你就懂得無始的意思,無始就是念念的意思。我們麻煩大就是念念都迷。
真實相,前面跟諸位說過很多遍,整個宇宙,佛法裡面講的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剎那業因果報的生滅相續相,剎那生滅。剎那有多少生滅?佛在《仁王經》上給我們講九百生滅。剎那時間就非常短,一剎那裡面還有九百生滅,這個我在前面跟諸位報告,九百生滅實在講是佛的方便說;真實說,決定不止。我常常講,真實講,一秒鐘裡頭有億萬次的生滅,那是真相。我們從這個地方觀察,是用現代科學技術來觀察。我是因為看到光的速度,所以我知道世尊這個九百生滅是方便說,因為九百生滅跟光的速度不能夠吻合。但是現代科學家已經發現還有比光速更快的,光的速度還不是最快的。在過去認為,光的速度是最快的,現在我們曉得,光的速度不是最快的。光速一秒鐘三十萬公里,也就是
「元清淨體」,元是原來,本來就清淨。禪宗六祖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第一句話說︰「何期自性,本來清淨。」他明白了,本源就是清淨的。我們迷了,自性有沒有污染?沒有,自性永遠不會污染。佛在經上有的時候說污染,那是比喻說的,絕對不是真的有染污。真的跟諸位說,完全沒有染污;不但覺悟了沒有染污,現在在迷位當中也沒有染污。迷之中沒有染污,為什麼說它作染污?是因為你不知道用它,剛才講了,你錯用了心,是這個意思。這一句就是講的真心,就是講的本性。
真心本性在哪裡?「則汝今者」,沒有離開自己,就是在現前,在你身上,「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那就是的,那就是你的真心,就是你的本性。「識」就是前面講的攀緣心,就是八識。識的精華,識的精華就是真心,所以他用這個來形容它。八識,八識是妄心,妄心從哪裡來的?從真心來的。真心,迷失了真心就變成妄心,真妄的確是一不是二。「元明」,它本來是光明的,本來具足無量智慧德能,元明是表這個意思。「能生諸緣」,諸緣就是生起八識,八識五十一心所、十一個色法,十法界依正莊嚴就是它生的,它變現出來的,它能變現。「緣所遺者」,它所變現的,所剩下來的,它緣不到的,那就是真心,那就是自性。這句話裡面含的意思很深,我們要很細心的去體會。我們用思惟、用想像,能夠想到虛空,能夠想到法界,這就是心意識的作用。能夠緣到虛空法界,能夠緣到過去、未來,就是不能夠緣自己,那個自己才是真的。緣所遺者,你所緣不到的,那個就是的,那就是真心,那就是自性。
從這句經文裡面我們了解,這一切修行人,為什麼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也就是說,為什麼不能明心見性?我們念佛的人,為什麼得不到理一心不亂?研究教的人,為什麼不能大開圓解?就是因為它用攀緣心,攀緣心永遠緣不到自己。如果不用攀緣心?真心就顯露,你就見道了,明心見性。什麼人能明心見性?不用攀緣心就成了。只要你用攀緣心,你就沒有辦法。宗門裡面,參禪的人說得很好,說得沒錯,但是他做不到。他也會講,教人參禪離心意識參,那就對了。離心意識就對了,離心意識,離第六意識,不用分別,不用分別心;離第七識,不用執著心;離阿賴耶識,不落印象,真心就顯露了。口裡教的是離心意識,還是妄想分別執著,沒離!這一念離,就是一念覺,就是一念相應;不離,就不相應。不離是與攀緣心相應,離了是與真心自性相應。
佛在這個經上教我們,離四相、離四見。離四相,是離八識的相分;離四見,是離八識的見分,問題就解決了,這就是真正的離心意識。如果還有四相四見存在,要想成無上菩提就不可能,我們念佛的人,要想證得理一心不亂不可能的,功夫用得再好,可以得事一心不亂。但是諸位一定要知道,淨宗法門跟其他法門果報不一樣。其他的法門,用心意識達到最上層的,功夫也只能成聲聞、緣覺。但是念佛人有這樣的功夫,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方便有餘土,也是上上品往生,方便有餘土裡面的上上品往生,那個果報怎麼會一樣?生到西方世界就花開見佛,時間很短。如果是見性,理一心不亂,生到西方世界是實報莊嚴土。那個完全不一樣。從這些地方細細的去觀察,才知道淨宗法門的殊勝。淨宗法門是同樣的功夫,成就的完全不一樣,確實是不思議的成就。我們接著再看底下:
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這是由於這一切眾生,遺是忘掉,忘失掉。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我們用不用真心?給諸位說,什麼時候離開了真心?從來沒有離開。我們眼睛見,我們是用的真心,用的是自性;耳朵聽,也是真心,也是自性,天天用它,從來沒有離開過。古大德告訴我們,我們眼見,第一個見是真心,為什麼?你還沒有起分別執著。如果我們細細的去體會,不難明瞭。我們張開眼睛,第一次看這個看得很清楚,不是什麼都不知道,清清楚楚,像鏡子照外面的境界相一樣,照得很清楚,裡面沒有起分別,沒有起執著,沒有妄想的時候,這個時候是真心。聽音聲,耳聽音聲,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當我們沒有起心、沒有動念頭的時候,外面境界是一真法界,我們用的心是真心、是自性。可是到第二念就迷了,第二念就起了分別,起了執著,那就錯了,第二念就墮落了。所以古德教人保持初心,初心就是第一念,能夠保持初心,成佛有餘。永遠保持,念念都是第一念。第一念是覺,第二念才迷了。迷了之後就變現出六道輪迴,就變現出十法界。
枉入諸趣,在六道輪迴裡面真叫冤枉!六道輪迴從哪來的?自己變的。自己變,自己在受,自作自受。本來沒有六道輪迴,本來也沒有十法界,十法界、六道都是自己變現出來的。有了妄想就有十法界,有了執著就有六道,離開妄想執著,那個境界就叫一真法界,這是不得已,給它起了個名字叫一真法界。你可不能執著有個一真法界,一有執著,你就到六道去了,哪裡是一真法界?
佛這一切名詞術語都是方便說,讓我們在那裡體會他的意思、體會他的境界,千萬不可以分別執著。所以佛菩薩都教給我們,聽經要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離言說、離名字,就是《金剛經》上講的離四相。離心緣相,就是《金剛經》上講的離四見。那個心緣是心裡攀緣,是思惟想像,一面聽就一面打妄想,這個不行,這個不解如來真實義。讀經也是的,老老實實的讀。果然能夠不著文字相,不著名字相,不著心緣相,讀經也會開悟。我們今天讀經聽經不能開悟,就是沒有能夠離相,都是用的攀緣心,所以讀經聽經不能開悟。果然能夠離相離見,不但聽佛說法能開悟,看經能開悟,在一切日常生活當中,見色聞聲都能開悟,不定是什麼因緣,讓你一念覺了,念念覺,那就成功了。這一段是《楞嚴經》上的經文,我們再看底下這簡單的說明:
【此中所說攀緣心,即是不覺妄動之心。元清淨體,乃至緣所遺者,即如如不動之本性。】
這是這一段開示兩句重要的經文,你要曉得什麼叫攀緣心、什麼叫元清淨體、緣所遺者,你只要把這三句搞清楚,佛這個意思你都能夠明瞭。這三句在《金剛經》上講,攀緣心就是不覺妄動之心,妄動心就是念頭起滅的心。真心不動,什麼東西動?念頭在動、妄念在動。一個念頭滅了,一個念頭就生了,念頭生滅不停,是個生滅的相續相。諸位要曉得,這個生滅是不會滅的,但是那個生滅念頭裡面很複雜,它會變,它不會滅,它會變。所以佛教給我們而生其心,就是這個道理,教給我們無住生心。
真心就是如如不動的本性,因為真是不動。諸位要記住,覺是不動的,迷是動的,覺性不動,這一點一定要搞清楚。有許多人學佛求智慧,智慧怎麼求?拚命去研究經教,那能開得了智慧嗎?研究經教用什麼心?就用生滅心,用分別心,用妄想心,用這種心去研究經教,別說你研究三十年,研究三百年你也不會開悟。什麼原因?你那個心是迷,不是覺心。
我們再看看,自古以來那些開悟的人,他怎麼開悟的?他用的方法恰恰跟我們想像的相反,他什麼也不研究。他入了定,從定中開悟的。參禪打坐入定,讀經念佛也入定。教下裡面讀經,一生只念一部經,他也不求解義。我們在《六祖壇經》裡面看到,《壇經》大家常常看,提起來大家都知道、都很熟悉,法達禪師念《法華經》念了三千遍。《法華經》的經文很長,一天念一遍,三千遍,三千是個整數,在我們想他應當念了十年。十年念一部經,所以他的心定下來了。遇到六祖,六祖幾句話一提醒,他就覺悟了。無盡藏比丘尼受持《涅槃經》,《涅槃經》的分量比《法華經》更長。《涅槃經》在中國有兩種譯本,一個是四十卷,一個是三十多卷。這個經念一遍普通的人大概是三天,三天念一部。也是念了很多年。古大德這些方法我們要留意,他就是一心念,念經的時候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所以他是用念經的方法修定。
我們在講席當中也常常提示,讀經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戒律所說的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我們讀經的時候一個妄念不生,這就是諸惡莫作。我念一個鐘點,我這一個鐘點諸惡莫作;我念兩個鐘點,我兩個鐘點諸惡莫作。這就是持戒,是小乘戒,諸惡莫作。大乘戒是眾善奉行,經是佛從真如本性裡面流露出來的言語文字,沒有比這個更善的,的確是止於至善。讀經就是止於至善,那就眾善奉行,所以讀經,戒律圓圓滿滿都修了。
讀經的時候專心去讀,沒有一個妄想,沒有一個雜念,這是修定。所以讀經不能分別經義,分別經義那就錯了。我們讀經的目的是修定,用這個方法把自己妄念打掉,它就是修定。經文念得清清楚楚,沒念錯,沒有念顛倒,這就是慧。這個慧在《般若經》裡面叫根本智,《般若經》上說「般若無知」,無知是根本智。我們讀經修什麼?修無知。無知起作用的時候是無所不知,「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無所不知從哪裡來的?從無知來的。你得到無知,然後才無所不知;你要是有知,你就有所不知。你要想做到無所不知,你一定要先證得無知。
所以讀經要會讀,會讀的人會入定,會讀的人會開悟。不會讀的人展開經本打妄想,那就完全錯了。所以我們把修行,這個讀經是修行,就是戒定慧一次完成,跟我們研究教理一定要分開。讀經的時候,那是自己做功夫;研究教理的時候,是探討了解佛法的理論,兩者可以並行,能夠達到相輔相成的效果。像我們這個講席當中,這是屬於研究討論,這是求明瞭經典義理,明白這個道理、方法、境界。但是用功的時候,像我們讀《金剛經》用功的時候,那是所有一切分別執著統統放下,那是做功夫,做功夫就是修戒定慧。這個一定是兩樁事情,要分作兩個時間來做。
【經又雲︰云何汝今以動為身,以動為境。從始洎終,念念生滅,遺失真性,顛倒行事。性心失真,認物為己,輪迴是中,自取流轉。】
這一段還是《楞嚴經》上的經文,這一段說得更明白。
【即是初發心時,便應辨明真妄,直向本不動處覺照,乃不致遺此本明,枉入諸趣,自取流轉也。】
這是在《楞嚴經》上,釋迦牟尼佛責備阿難的話。阿難犯的毛病,實在講正是我們現在犯的毛病。阿難在楞嚴會上示現給我們看,代我們向世尊求法,所以世尊對他的開示,就是對我們的開示。「云何汝今以動為身,以動為境。」不但我們現前把這個幻相以為是自己,這個身就是代表自己。一切凡夫都把這個肉身、色身當作自己,後頭講認物為己,它不是自己,它是個物。這句話含義很深。底下這一句,把它的真相說出來了。「從始洎終,念念生滅」,這一段經文跟《金剛經》的經文合起來看,意思非常明顯。前面經文我們讀過,佛以他自己的身相來說明,佛是三十二相,報身。三十二相即非三十二相,是名三十二相,這個在前面我們用了很長的時間來說明,說明報身即非報身;後面又給我們說:微塵即非微塵,是名微塵;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這個在物質上最小講到微塵,我們今天講的原子、電子、基本粒子,講這些東西。世界,世界是微塵組合的,不是真實的,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是講不但你的身體,連外面這個環境,它都是一個動的,極小的微塵它都是個動相。動的,它就不是真的,因為自性是如如不動。所有一切現相都是動的。而且現代科學家實在講造詣相當之高,高明,近代科學家已經知道,沒有物質的存在,以前認為有物質,現在曉得沒有物質存在。一切現相是什麼?波動的現象。這跟我們經裡講的就非常非常接近了,確確實實是波動,剎那生滅是波動,波動的現象。
而佛在經上告訴我們,這個物質稱之為四大。四大的真相是皆空,四大說的是什麼?經上用的名稱叫地水火風。我們往往看到這四個字,也把它誤會了。地是什麼?地是土地、大地,我們把它搞錯了,其實這四個字是代表的。地是什麼?是一個物體,你能夠看得見的,代表一個固體,我們今天講固體,體積,它有體積。再小,我們看到原子、電子,在高科技顯微鏡下,還能夠看得見。能夠看到的,它是個東西,地是表這個意思。「火大」,我們現在講帶電,它帶的陽電,在佛法裡面叫做火大,也就是說它有溫度。它帶陰電,陰電我們講它有濕度,濕度我們叫做它水,溫度我們叫它做火,濕度叫它做水。它是動的,它不是靜止的,動就用「風」來代表。不動就沒有風,風是代表動。說明基本的物質有這四種特性,它是說這個意思。
所有一切森羅萬象,都是這個基本物質所組合的。《金剛經》上講「一合相」,基本的物質是一個組合的現相。我們今天講它組合的方程式不一樣,所以變成原子,原子再組合就變成分子,這才形成宇宙、形成萬物。無論動物、植物、礦物,都是這個東西組織的。這個東西存在不存在?不存在,它是一種生滅的相續相。我們看錯了眼,把相續看作真實,實際上沒有這個東西。這樣才能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才能看到佛在這個經上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沒有一樣是真的;才能體會到佛在經上所說的,「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所以生佛平等。完全是一種現相。
諸佛菩薩眼睛裡面看森羅萬象,看的是什麼?是業因果報的連續相。但是這些業因果報,也是空花水月,也是夢幻泡影。你不執著,沒事,心地清淨平等,沒事;一執著,就有苦有樂,你就有這些虛妄的感受。不執著,什麼事都沒有。壞就壞在分別執著,分別執著就是用攀緣心,那就是錯用了心。本來什麼事都沒有,你自己找的。「以動為身,以動為境」,境就是我們的生活環境,也就是講十法界森羅萬象,它的真相就是自始至終是念念生滅,它是個念念生滅相,現在講波動,這個意思講得好,講得好。
遺失真性,顛倒行事。我們錯就錯在這個地方,不了解事實真相,錯了。在這個虛幻的境界裡面起心動念,虛妄的造作。起心動念,這個境界就變了。前面說過,相是從念裡面生出來的,從念頭裡生出來的,這是佛在大經上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相是從念頭生的。《華嚴經》上講: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我們講這個生講變化,相的變化是識它在做主宰,識是能變,相是所變。佛與大菩薩境界裡面,我們為什麼叫它做一真法界?一真跟十法界不一樣,十法界是千變萬化,這就是說明,一真法界的人他的心是定的,他的心不動,現的境界也就不變,不變就一真。
十法界裡面這些眾生,十法界裡有佛,藏教的佛、通教的佛都是十法界裡面的佛,沒有出十法界。別教佛超越了,那是在一真法界裡面。所以藏教佛、通教佛,他還是用攀緣心,他不是用的真心,他那個心還在動,所以他的境界也在動。但是十法界愈往上面去,他的波動幅度愈小,換句話說,他那個境界連續的時候,保持的就愈長久,他的壽命長,他的生活環境能夠保持很長的時間,道理就在此地。愈往下面,念頭波動的幅度就愈大,愈大的時候,相續相保持的時間就短,所以顯得壽命也短,環境變化也非常快速,我們講的滄海桑田。外面環境確確實實也是隨著念頭在變化,境隨心轉。我們這個身體是隨念頭轉,外面的生活環境也隨念頭轉。
明白這個道理,曉得這個事實的真相,那佛法修什麼?佛法修的是清淨心。無論在什麼環境裡頭,你只要心地清淨就能轉環境。像我們自己身體,身體也是環境之一,我們的身體不好,身體有病痛,身體有業障,怎麼樣改變?修清淨心。所有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你這個身體的組織,細胞的組織它就恢復正常。正常就是健康的,不正常就出毛病了。為什麼不正常?是你有煩惱,你有憂慮,你有牽掛,你有妄想執著,把你正常的組織破壞,你就會得許多怪病,這麼來的。世間人年老常常看醫生,你看看哪一個佛菩薩看過醫生?你們查《大藏經》,哪個佛菩薩去看過醫生,吃過藥?沒有。為什麼沒有?他自己調整了。這個一定要知道。
過去,在民國初年的時候,諦閑法師是我們佛門裡面的大德,講經說法的法師。有一次諦老生病了,印光法師寫一封信告訴他,你是講經的法師,怎麼可以生病?怎麼現這個難看的相?所以要曉得,他自己調整,不需要找醫生、醫藥,用不著。了解身心都是幻法,離了幻,一切就恢復正常。現在人口頭上常說改造體質,改造體質佛法是最高明的。世間用藥物治療,副作用很多,我看不但改不了,還增長業障,愈改愈糟糕,愈改愈壞。這是說明事實真相,一切眾生迷惑顛倒。
性心失真,認物為己,這是最大的一個錯誤。把這個身當作自己,把所有這些現相認為是我所有的,身體是我,一切萬物是我所有的。這個念頭一起來,這叫執著,六道輪迴的境界就現出來。六道從哪裡來的?六道就是這一個念頭出來的。由此可知,如果你不再執著身是我,不再執著一切萬法是我所,你就超越六道輪迴。超越六道輪迴是什麼境界?那是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這是我執沒有了,我、我所沒有了,但是認為這些境界還是有的,法執猶存。有法執,所以有聲聞、緣覺、菩薩、佛的法界。如果法執也沒有了,也不以為然了,《金剛經》上講得很好,不以為然,不在意了,那就超越十法界,十法界也沒有了,這才歸到一真法界。
輪迴是中,自取流轉。十法界是自己造的,六道輪迴也是自己造的,我們今天所有一切的受,都是自作自受,這個一定要知道。而後你才不會怨天尤人,自己造作的業因,自己要受這個果報。我們明白佛法,就可以在這一生當中,階階的超越。大乘經上所講的理論方法,如果我們做不到,做不到的原因是什麼?煩惱習氣太重。佛教我們放下,放不下!教我們不要分別執著,偏偏還是分別執著,做不到!做不到,教你念佛。所以念佛這個方法叫帶業往生,帶什麼業?帶著分別執著妄想;可以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諸位要知道,西方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你就是生到凡聖同居土,也是一真法界,這是西方極樂世界不可思議的地方,它跟其他的諸佛剎土不一樣。一切諸佛剎土都有十法界,唯獨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十法界;不但沒有十法界之事實,連十法界的名都沒有。
佛在經上給我們講四土三輩九品,跟我們講西方極樂世界的阿羅漢、天人,《無量壽經》上解釋得很清楚,這是佛的方便說,隨順十方世界的人來說,實際上他們那邊沒有。為什麼沒有?他沒有這個念頭。雖然沒有這個念頭,但是斷惑的程度並不一樣;雖然不一樣,但是他都沒有這個意念。這個情形,何以十方世界的人做不到,偏偏西方極樂世界的人能做到?往往使我們生起很大的疑惑。其實細讀淨宗經論就曉得,這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如果不得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加持,凡夫決定做不到。這是不思議的境界,是一切諸佛讚歎的,一切諸佛如來為我們介紹西方淨土,道理就在此地。
佛說這一段的意思,這是教阿難,也就是教我們自己,要從初發心的時候,就要能夠辨明真妄。這個開示好!一開端我們就把什麼是真、什麼是妄搞清楚了。凡是動的,就是妄的,就是虛妄的。其實《楞嚴經》說到這個境界,講的六結三空,「動」是第一關,第二關是「靜」,你住在靜上也不行,也是錯誤的,後面還有「根、覺、空、滅」,一層比一層高,一層比一層微細。由此可知,出離六道十界,的確不是容易事情。大勢至菩薩在楞嚴會上勸我們念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我們的功德就圓滿了。
可是明白好處就很多,好處在哪裡?明瞭之後就肯捨,肯放下了。縱然有執著,那個執著的程度比從前要淡薄很多,這個對於我們念佛往生幫助就非常之大。過去我們對於身體有很嚴重的執著,對於自己所有的財物也是執著得很重。現在了解這個,都能放下了;能放下,就能往生。什麼時候往生?什麼時候放下,什麼時候就可以往生。往生自在的,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真去得了嗎?放下就去得了。為什麼你想去還去不了?你想想一定還有放不下的,只要有一樁事情放不下,你就去不了,那就是障礙。臨命終時,佛來接引了,也要徹底放下,還有一樣放不下,佛就走了,不帶你去了。錯過這個機會的人很多很多,就是不知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不曉得這個事實真相。
所以佛教教人,初發心時,便應辨明真妄,直向本不動處覺照。不動就是清淨心,要在生活當中去鍛鍊,所謂是歷事練心。歷是經歷,在一切境界當中去練。練什麼?練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練這個,這就叫真修行。修行,是修正我們錯誤的行為。什麼是錯誤?見色聞聲,起心動念錯了,分別執著錯了,我們把這個錯誤修正過來,就是我接觸外面境界,六根接觸外面境界,我要回過頭來,我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這叫修行,這叫從根本修。不僅僅是禪宗裡面常常提示的,修行從根本修,無論是哪一個宗派,無論是哪一個法門,都要懂得從根本修。這是大根大本,根本的根本,就是教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的時候,不要再搞分別執著,不要再搞妄想,這就是從不動處覺照。要天天去練,時時刻刻去練。
我覺得現在最方便的一個練習方法是看電視,因為每個人都看電視,電視上都是假的,畫面不是真的,而且電視畫面是連續的,大家曉得這是電波微粒組成的畫面,跟佛講的現相很接近。你了解電視的原理,你觀察這個東西,不要被它這個相所動。這個觀成之後,有了功夫,你就在日常生活當中,無論對人、對事、對物,都把它看成電視的畫面,再也不會起心動念,也不會分別執著,全是假的,全是空的。然後對於你念佛求生極樂世界,那個幫忙就大了。你真的可以放得下,看破、放下,那個時候「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這就是真實的功夫,這樣才不至於遺此本明。從這個地方去練你的清淨心,練你不動的真性,這樣才不至於遺此本明,枉入諸趣,諸趣就是指六道輪迴,自取流轉。
【覺照亦須攝心,攝心亦非無念,亦非畢竟無相可取。然凡夫非此無入手處,所謂以幻除幻之法門耳。】
這一段非常重要!如果沒有這一段,我們初學的人不知道從哪裡下手。佛在楞嚴會上,一開頭給我們講「最初方便」,這個非常重要。最初方便就是從哪裡入門,一定要知道。我最初學佛的時候,親近章嘉大師,那個時候我對於佛法知道的很淺薄,可是很想學,也很想早一天能夠入門。他老人家直捷了當教給我:看得破,放得下。這一部《金剛般若波羅蜜》就是講看破、放下。我請教他從哪裡下手?他教給我布施,也跟《金剛經》講的完全一樣。要真正去做。布施,一般人往往也把意思錯會了,以為布施是捨財,到寺廟去捐一點錢叫布施,那個布施沒用處,無濟於事。布施是捨,是放下。把什麼放下?把你的念頭放下,把你的妄想放下,那叫真的放下,那才管用。捨幾個錢,不管用處。心裡還照樣打妄想,還有貪瞋痴慢,那有什麼用處?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
這個地方教給我們覺照。覺照在初學的時候要攝心,宗門裡面用的這些方法都是綱領。他的功夫有三個層次:從觀照入門,覺照就是觀照,再往上提升就照住,最高的境界是照見。我們讀《般若心經》,「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那是功夫達到最高段,照見了。他這三個功夫,跟我們念佛三個功夫,名詞不一樣,境界相同的。我們念佛,初步功夫是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就是觀照,就是禪宗的觀照功夫,往上提升是事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是照住,理一心不亂是照見。名詞不一樣,功夫境界完全相同。但是我們用的方法不一樣。念佛人就是一句佛號,一句佛號念到底,就看你會念不會念。怎麼叫會念?方法最妙的,無過於大勢至菩薩所講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叫會念,這個念佛會念。只要做到這兩句,觀照就在其中。在位次上講,天台大師所講的六即佛,你就入觀行位。六即第一個是理即,理是理論,一切眾生皆是佛,這是理。像我們現在功夫不得力,雖然學佛,是名字位中,有名無實,功夫一點都不得力。功夫得力,就是觀行位。觀行是功夫得力,觀照的功夫得力,念佛的功夫得力,功夫成片了,這是功夫得力,那是觀行位。觀行位在其他法門裡面,沒有什麼成就的,但是在念佛法門裡面決定往生,這是生凡聖同居土,所以古德講這個法門萬修萬人去。諸位要曉得,入觀行位並不難,每個人都可以做得到。再往上提升,相似位那就不太容易。相似位就是得定,念佛的時候得事一心不亂,那就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得到;但是觀行位是每個人都能做得到,這就是萬修萬人去。
初學,就是講到觀照的時候要攝心。攝心,換句話說,還是用的心意識。一開頭說離心意識是根本不可能,開頭一定要用心意識。《楞嚴經》傳到中國來之後,古時候這些大德都是依天台的教理來解釋《楞嚴》,就是用天台大師的三止三觀來解釋《楞嚴》。這裡面也有原因的,天台大師的止觀是用心意識,沒有離開心意識。到明朝交光法師,給《楞嚴經》做了一個新的註解,捨棄三止三觀這種修法,直接採取《楞嚴經》裡面的經義,捨識用根。這是《楞嚴》裡面講的,奢摩他、三摩、禪那。這個說法沒有錯,沒有違背經義,但是太難了,不是一般人能夠修的。也就是說,他取的方法是離心意識,這個是真難。《楞嚴經》的註解,從交光大師開始就有新派:新舊兩派,舊註容易修學,新註依交光法師的,非常非常困難!
攝心,攝心當然還是有念,實際上講,禪宗早年觀心,以後用參話頭,他還是用的意識心,這是初期要用它。「非畢竟無相可取」,他還是取。譬如離動相,他取靜相,雖不究竟,提升了一層,他還是有相可取。
然凡夫非此無下手處,這是真的。所以這個境界提升,要逐漸逐漸,漸次的提升。不依漸次,那個人太少了。我剛剛接觸佛法的時候,
所謂以幻除幻之法門耳。因此法雖亦是幻,這個法就是佛法,佛法也是虛妄的,也不是真實的。我們沒有得清淨心、沒有見性的時候,要依佛法,見性之後佛法不要了;還要個佛法,決定見不了性。佛在這個經上講︰「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這句話要記住,但是不是現在就捨。現在就捨,那沒救了。現在不能捨,但是一定要知道,佛法也是因緣所生法,也不是真實法,你要用它,不能執著它,這個就對了。我們現在過河要船,可是你不能執著船,執著船你登不了岸。一定要曉得,我隨時可以捨棄它。到應當捨棄的時候,馬上就捨,捨了就入一真法界,就超越十法界;你要是不捨,你就出不了十法界。所以聲聞、緣覺、菩薩們,能夠脫離六道輪迴不能脫離十法界,就是佛法沒有放下,法沒有捨掉。
【因此法雖亦是幻,然是隨順真如。】
這個法雖然是幻,但是它是接近真的這個方向,對於我們的幫助就大了。
【與其他動念取相者,因心不同,故得果便大不同。】
譬如我們起心動念,起貪瞋痴的念頭,這是最不好的。貪財、貪名、貪色,貪佛法還是貪!不是說我換個對象就沒事了,換對象不行!你貪心沒有斷。換對象只是報不一樣,果是一樣的。貪心,貪心的果在哪裡?在餓鬼道,但是墮在餓鬼道,那個報不一樣。就像我們人一樣,我們人的因是五戒,五戒十善,我們得的果是人身;但是得到人身,我們的生活環境不一樣,有的人富貴,有的人貧賤,這叫報。果相同,得的人身相同,報不相同。所以果跟報要分開來講,那個報是因為你做的有善惡,你過去修的善多,你這個報就好;你做的惡多,你的報就不好。你得財富,是因為你過去生修財布施多;你得聰明智慧,你法布施多,那是報不一樣。貪心的果是餓鬼,報的時候,鬼裡頭有作鬼王的。我們中國人講,有作閻羅王,閻羅王是鬼王,鬼裡頭的總統、帝王,他有大福報。有作城隍、土地,城隍就是縣市長,土地是鄉鎮長,這都是有權位的,都是享福的,不是餓鬼,普通的鬼那是餓鬼。大大的不相同,報不相同。學佛貪圖佛法的,到鬼裡面都作鬼王,果是一樣,報不一樣,報不相同。這些地方我們都得要辨別清楚,才知道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對人、對事、對物,我們應當怎麼做法,應當怎樣修法,這個非常非常的重要!所以說,得果大不相同。
【如持名念佛,得往生淨土之果。】
這是最殊勝的,無比殊勝。持名,是執著,執持名號,有分別、有執著,但是這個分別執著得的果報就太殊勝,連一般這些菩薩都不能夠為比,這是我們一定要曉得。我們凡夫修行果報,的的確確念佛求生淨土是第一殊勝,這是一般菩薩、十法界裡面的佛都比不上。雖然是帶業往生,一品煩惱都沒有斷,生凡聖同居土。甚至於造作罪業懺悔往生的,帶業往生有兩種,裡面有一種是造作五逆十惡罪,臨命終時懺悔往生,看他懺悔的力量,他懺悔的心要是真、懇切,品位也很高。即使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比十法界裡面佛菩薩高明。這個諸位在淨宗經論裡面你能夠看到。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裡面所說的,西方世界是平等法界。這就說明一切諸佛剎土都有十法界,都不平等,唯獨西方世界是平等法界。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身體的莊嚴跟阿彌陀佛一樣,紫磨真金色身。相貌一樣,西方世界相貌都一樣,沒有兩樣的。我們聽了懷疑,到那個時候,哪是佛、哪是菩薩都不認識。不要緊!各個人都有神通、都有智慧,辨別得清清楚楚,不會錯認。到那個地方,幾乎智慧德能完全都恢復。實際上,並不是你全部恢復,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就如同恢復一樣。到那個地方,經上講的,要十二個大劫才花開見佛,那是沒有佛力加持,需要十二劫;得佛力加持,不需要。一切受用、智慧德能就跟佛差不多,不是十法界佛菩薩能夠相比的。這個功德殊勝,沒有辦法能夠說得出的。真實不可思議!這裡特別提出來,用攀緣心持名念佛求生淨土,果報第一殊勝。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金剛經-第118集請掀開經本二百七十面,倒數第六行,從註解第二十三段看起。
【如如不動,即不生義。不取於相,即無住義。先須覺照本不生,乃能無住。至於一無所住,便證無生。交互用功,是為要門。且如是用功,是貫徹到底的。從初入手,乃至住、行、向、地、等覺、妙覺,皆不外此。故曰離一切相,則名諸佛。一切諸佛,從此經出也。無上菩提法,皆從此經出也。】
這一段的意思很深,這個理很深。如如不動,就是真如本性。我們曉得,唯有自性是不動的,除自性之外,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動的。一切法從心想生,心想就是動的;不動,它就不想,想就是動的。經上這兩句話:「如如不動,不取於相」,這是世尊教給須菩提尊者,弘法利生必須要遵守的原則。這兩句話,它的意思雖然是甚深,但是也能夠淺說。從初住菩薩到等覺、妙覺,也就是這兩句淺深差別不同,而分為四十二個階級。前面
此地這個如如不動,在禪宗裡面講,是明心見性了,所以這就是不生的意思。不生就是涅槃的意思,涅槃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不生不滅。不生,當然就不滅,就沒有滅,有生就有滅,這是從體上講。不取於相,是從修德上講。前面如如不動是性德,自性本具;不取於相是修德。怎樣才能證得如如不動?一定要在不取於相下功夫,著相心就動了,這個我們必須要曉得。不取於相就是無住的意思,由此可知,無住的意思也有淺深差別。
要怎樣把這兩句都能做到?下面這是教我們方法,先須覺照本不生,這就是看破。首先你要了解一切法,世法、佛法確確實實不生;換句話說,確確實實是如如不動。這個意思我們很難體會,難在哪裡?難在我們的觀念轉不過來。我們凡夫的觀念,看到不動,不動的對面那就是動,總是把這個事情看作兩截。佛法裡面真正的意思,動與不動是一,那才叫真不動;如果動跟不動分開,這個不是不動。如果以為離開了動,那叫不動,這個境界不是一個好境界。如果沒有斷見思煩惱,果報在四空天,沒有出三界。斷了見思煩惱,也只能證聲聞、緣覺。佛在大乘經上說這些人墮無為坑,原因在哪裡?二乘人雖然我執破了,法執猶存,他執著什麼?動跟不動是兩樁事情。動他捨掉了,他心裡住在不動,這就錯了。比不上大乘菩薩,大乘菩薩知道動跟不動是一。
這個意思,諸位如果《金剛經》一直聽下來的,我想多少能夠體會到一些。前面佛說得很好,「三十二相即非三十二相,是名三十二相」,佛說「微塵即非微塵,是名微塵」,佛說「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都是發明這個意思。說「即非」,就說如如不動之體;說「是名」,就是如如不動之相。體一定會現相的,相有沒有生滅?相實在講不生不滅。為什麼說現的相不生不滅?現那個相時間太短,短到我們無法想像。我們稍稍體會一下,用現代科學家的說法;現在科學家已經同意,這個世間決定沒有物質存在,現在已經同意這個說法了。所有物質現象是什麼?他們知道是波動的現象。這個跟我們佛法講的愈來愈接近,佛法講「一念不覺而有無明」,那就是波動的現象。
我們從最常見的光波,這個常識現在初中學生都明瞭,都知道這回事情。光的速度是一秒鐘三十萬公里,光走
我們所看到的一切現相,就是這個快速生滅的連續相、相續相,哪有生滅?首先要了解事實真相,這就是覺照本不生。一切萬法,十法界依正莊嚴本不生。這是前面經上講的,「微塵即非微塵,是名微塵」,微塵是講到物質最小的,我們今天講原子、電子、基本粒子,是說這個。世界是講物質之大的,這個大的世界是怎麼形成的?是從小的微塵集聚變現出來的。微塵既然不生不滅,世界哪有生滅?我們講滄海桑田、成住壞空,那是講非常非常粗的相,這個說法凡夫會懂。說到真實相,沒有幾個人懂。真實相你果然懂了、明白了,那恭喜你,你已經是圓初住的菩薩。你的妄想分別執著當下就沒有了,為什麼?你已經肯定了,確確實實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不但世間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出世間的佛法也是緣生之法。佛在這經上前面說過,「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佛法也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世法、佛法統統放下了,放下就是無住。無住,你就見到如如不動,你還有住的話,你怎麼能見到如如不動的自性?這個自性是宇宙萬法的本體。入這個境界,什麼問題都解決了。真的沒事了,真正沒事了。
所以經上講的,教給我們修行的總綱領,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個地方只講無住。無住就好了,為什麼還要生心?佛告訴我們,事實真相是萬法皆空。萬法包括佛法,世法、佛法,世間法、出世間法,都是當下即空,了不可得,沒有一樣東西你能夠得到。你所謂能得的全叫打妄想,全是自己跟自己過不去,沒有一樣東西可得。因果不空,因果是什麼?就是你現在感觸到這個生滅的相續現相。我們所看到的十法界依正莊嚴,法身大士所證得的一真法界,西方極樂世界、華藏世界,這什麼東西?這就是剎那生滅的相續相。前面說過,性起用它現相。性是真常的,不生不滅的,因此相也是不生不滅。這個諸位要曉得,相也是不生不滅。性不會變,相會變。所以佛用方便的說法,不變的是真的,會變的是假的,所謂真性、妄相。相為什麼會變?因變,果就是現相。因是什麼?因是妄想,妄想就是動,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於是心性現的那個相就起了變化。諸位要曉得,只是相上起變化,性上不起變化。於是有一真法界的現相,有十法界的現相,有我們眼前生活的這個現相,這個現相是識變的,《華嚴經》上講「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現的這個相有好醜、有善惡、有苦樂,所以佛教給我們而生其心。生什麼心?控制相的變化之心。覺悟的人跟我們不覺的人不一樣,覺悟的人,所有一切現相可以隨心所欲的變化,他在境界裡面做得了主。像《普門品》裡面講的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應以佛身而得度的,他就變現佛身;應以佛境界得度的,他就現佛境界;應以菩薩身得度者,他就現菩薩身,他多自在!這就是所謂自己做得了主。做不了主的,我們的心隨著境界轉,這個就很苦,自己在境界上做不了主。所以佛教給我們而生其心,生做主的心。就如同佛跟大菩薩一樣,在法界當中自己可以做主,生這個心。但是一定要做到如如不動,不取於相,你才能做得了主。做得了主之後,唯一的一個事業就是廣度眾生。成佛、成菩薩之後,自己沒事了,完全是幫助一切迷惑顛倒的眾生,幫他們破迷開悟。所以《金剛經》的理論、方法、境界,實實在在達到究竟圓滿,如果能夠通達,用在念佛的方面,縱然不能生實報莊嚴土,我們就把標準再往下降,降到凡聖同居土,你一定也是上上品往生,決定能夠得到自在往生。這個自在往生,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否則的話,你《金剛經》是白念了。
底下說的這幾句話,這就證實了。「至於一無所住,便證無生。」證無生就是宗門裡面講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證無生就是成佛、就是明心見性。怎樣才能明心見性?要一無所住。一無所住就是不取於相。不取於相,世出世間一切法決定不能放在心上。諸位要曉得,什麼叫取相?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心裡有牽掛,牽掛就是取了相,就著了相。一定要讓心地清淨,一絲不掛,不能有絲毫的牽掛;一定要知道,前面講了,先須覺照本不生。為什麼不需要牽掛?所有一切現相都是假的,都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你把這個東西放在心上,真的叫妄想,它不是事實。但是這些東西要是放在心上,壞了,你的心裡面就有障礙,這障礙叫業障。障什麼?障礙你無住,障礙你證無生,這個麻煩就大了。
下面這兩句話非常之好,對我們來講,我們馬上就可以用得著。「交互用功,是為要門」,就是看破跟放下交互用功。看破一分,放下一分;再放下一分,這又看破一分。看破、放下相輔相成,互相幫助。要不這樣用功,就很難契入境界。我們看破,看破馬上就要放下,放下之後,你的智慧一定又會提升一個層面,這必然的道理。又看破一些了,看破一些再放下一些。決定不可以說,你看破這個境界,就不肯再放下了,好了,那你的功夫就到此為止,決定不會向上提升。也就是不斷的要放下,這個會不斷的再看破。譬如法身大士,我們舉這個例子,其他都可想而知。法身大士是圓教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是放下一品無明,他證一分法身。證一分法身,就是看破;看破之後,再放下一品無明,那又證二分法身。逐漸逐漸,四十一品無明統統放下了,他就圓滿菩提。那個時候,徹照如如不動。如如不動的性體,說體必定含著有相、有作用,像《華嚴經》上講的「大方廣」,徹底顯現了,再沒有絲毫障礙,這個時候就證得究竟圓滿的無生。
底下說,且如是用功,是貫徹到底的。菩薩修什麼?就是修這個東西。這個地方給我們講的是總綱領,根本的原理原則,我們所講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諸位要曉得,那都是枝枝葉葉上的手段與方法。無論用什麼方法,都離不開這個原理,這個原理就是看破、放下。貫徹是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離開這個原理原則,你用的這個功夫叫錯用了功,我們佛門裡面常講盲修瞎練。違背這個原理,不管你修什麼功夫,都叫做盲修瞎練。
從初入手,這是初入門,乃至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初入手是十信位,這就五十個位次;加上等覺、妙覺,四十二個位次,大乘圓教所列的四十二個位次,皆不外此。妙覺就是成佛,就是究竟圓滿佛。經上所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初住以前是正覺;從初住到等覺叫正等正覺,正等正覺裡頭有這麼多的位次,四十一個位次,我們通常說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是屬於正等正覺;妙覺就是無上正等正覺。你問他們修的是什麼?就是這個方法。我們要明瞭,明瞭之後要能夠用在日常生活當中,確確實實用這種功夫,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四十一位菩薩們,在《華嚴經》上為我們表演,為我們做示範,菩薩示現男女老少、各行各業,這是《華嚴》著名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我們在這個經文上看到,修行人沒有改變他的生活方式,沒有改變他的工作行業,就在自己本位上修證無生,修證無上正等正覺。可見得,他的確沒有障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佛在本經上說:「離一切相,則名諸佛。」離一切相就是不取於相、就是應無所住。要把無住貫徹到底,要把不取於相貫徹到底,這就叫諸佛。這個諸佛的意思是廣義的,廣義到什麼程度?你現在開始依照本經的理論方法去做,堅持去做,就是看破、放下相輔相成的去做,你現在就入諸佛位。則名諸佛,你現在就是諸佛。我煩惱還沒有斷,沒斷你是初入手的佛,初學的佛。你走的這個路子,的的確確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走的路,沒錯!你是剛起步,你就是諸佛,天台大師講得好,這叫觀行即佛。
天台家講六即佛。第一個是「理即佛」。理即佛是什麼?如如不動,那是理。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性就是理即佛。從名字位這就開始修了,「名字即佛」,我們今天是名字位。名字位,是在這裡學習,希望理論、方法、境界我們都搞清楚,搞明白,還沒做,沒有開始做,這叫名字佛,有名無實。開始做什麼?什麼做法?真的看破,真的放下,這是開始做了。怎麼看破法?佛在這個經上教的方法太多太多了,「三十二相即非三十二相,是名三十二相」,這是看破。看破什麼?身是假的,身不是真的。佛的身,三十二相是講佛身,佛是舉自己做例子。佛身尚且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何況凡夫?佛不執著這個身是自己,這叫看破。看穿這個身相是剎那生滅相。佛在《仁王般若波羅蜜經》裡面講,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剎那九百生滅是《仁王般若經》上講的。我剛才跟諸位說的,不止九百生滅,九百太粗了。剎那確確實實億萬生滅,哪只九百,九百太少了。可是從剎那九百來說,這個生滅的相你已經沒有辦法抓到。你所看到的,剛剛生就沒有了,就滅了。剎那九百生滅,我們照這個說法,大概是一秒鐘兩個十萬八千次的生滅;也就是說,一秒鐘二十一萬六千次的生滅。二十一萬分之一,那個零頭咱們不算了,二十一萬分之一秒,你能夠看出來它生滅嗎?這個相是很粗的了。如果我們用光波來講,那比這個更微細,那是一秒鐘億萬次的生滅。
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境界,眼見的、耳聽的,念念能夠提得起觀照的功夫,這就是覺照。曉得所有現相,是一個剎那生滅波動的現相,確確實實沒有自體,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當中,你能夠這樣的看法,這叫觀照。你能夠這樣看法,你怎麼會放不下?愈是放下,那個觀照的功夫就愈微細。觀照這個智慧生起來了,心清淨,觀照得更微細了。觀照微細,你就更能放下了。這個功夫就是這麼交互用法。諸位要是讀《華嚴經》,你看到那個大菩薩的修行,實實在在講,我們凡夫決定看不出。看出他跟平常人一樣,生活一天忙到晚,該做的事情他都做,他也沒有參禪,也沒有打坐,也沒有讀經,也沒有念佛,他怎麼就成佛了?他怎麼成菩薩了?人家用的那個功夫,我們不知道。人家眼睛看的這個東西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什麼也不放在心上,什麼事他照做。前面講,動跟不動是一不是二,他沒有把它分開兩截。由此可知,我們今天幹的是著相,著相修行。著相修行得到什麼結果?人天福報而已。如果五戒十善修不好,人天福報都沒有,三途福報。我們前天偶爾在電視裡看到,外國人養個寵物豬,那很有福報,一家人都照顧牠、都伺候牠,非常有福報,福報是牠前世修的。餓鬼道裡面去享福,當土地公、當鬼王,搞這些去了。
所以一定要知道放下,知道一切皆空,你就肯放下了。這個真正做,真正做,你是真修行了。真修行就是,從前看不破,現在我學著看破;從前放不下,現在我學著放下。真幹,這就入觀行即佛,那不是名字,你是真幹了。觀行佛,你就「則名諸佛」,這個不是假的。理論正確,方法正確,成就當然是正確的。什麼時候「我」放下了,不再把這個身當作「我」,諸位曉得,「我」放下了,我所有的當然放下了。我所有,是這個「我」附屬的,我所有的一切統統放下了,這個境界就高,入「相似即佛」。你很像,跟佛很相似了。等到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叫「分證即佛」。那是真佛,不是假佛,就入初住的位子。由此可知,如果用廣義的來講,你能夠聞到正法,「名字即佛」。這是大乘圓頓的經典,你能有這個福分、有這個緣分聽到,你真聽懂,真聽明白了,名字就入佛位。因為你明白之後,你一定會真做,你由名字,而觀行,而相似,而分證。
「一切諸佛,從此經出。」這句話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我們曉得佛法法門無量,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任何一個法門都能成佛,為什麼統統是此經出?此經講的原理原則,無論哪一個法門,無量無邊的法門,都不能夠違背這個原理原則。這個經上是給我們講基本的原理原則,通一切經,通一切宗派,通一切法門,所以從此經出。「無上菩提法,皆從此經出。」無上正等正覺是所證的,一切諸佛是能證之人,無上菩提是所證之法,能所不二,法法皆如,這些道理都是佛在此經所說的。
【本經以無住破我,為唯一主旨。全經皆是詮顯欲破無明,當不取相之義。後半部說諸法一如,說一切皆是等,即是詮顯如如不動義。後更暢發緣生性空之義,是全經之要旨在後半部。】
本經一開端,佛就為我們說明,「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由此可知,沒有一個著相的菩薩。菩薩皆不取相,這是這裡講的不取於相。我們剛才說了,從觀行位就開始,一下手就用這個方法。是不是真的?真的。從哪裡見到?本經裡面跟我們講的小乘的四果,須陀洹是初果,剛剛入門。須陀洹著不著相?不著相,這是我們在這個經上看到的。須陀洹沒有覺得我證得須陀洹果,沒有!這就是說明,從一下手就離四相。離相難,非常非常難,我們又何嘗不想離相?為什麼離不了?不知道這一切現相的真相,所以離不掉。也就是你為什麼放不下?你沒有看破,你不知道事實的真相,事實的真相是一場空。底下就說,這底下是總結,「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個才是事實真相。不知道事實真相,以為「我」是有的,以為一切萬法是實在的、真實的,在這裡面起了取著,取相、著相,生起這個妄想。這個妄想演變成貪瞋痴慢嚴重的煩惱,而貪瞋痴慢的習氣,可以說無量劫來生生世世都墮在這裡面,一下去除怎麼能去得了?因此,了解事實真相比什麼都重要。
這個也是我們前面曾經說過,佛法的修學知難行易。因為知難,所以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講經四十九年,知難。行易,那真的是修行證果,上根利智的人這一念就轉過來了。這是我們上一次跟你們講的,無始無明、無始涅槃,說明無始是沒有開始。剎那九百生滅,哪有開始?就是那一念,一念迷了,迷了以後,念念迷,這個麻煩了。如果一念覺了,念念覺,不就成功了嗎?迷覺就在一念之間,那個一念的時間是非常非常短,真的是億萬分之一秒。你要從這個地方覺,覺了之後要念念覺,在佛門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這個話總懂了吧!可是我們的老毛病、老習氣很重,我們有沒有一念覺?有!可是一念覺,第二念又迷了,又回去了,麻煩就在此地。第一念覺,第二念也覺,念念接著覺,那就成功了。
這一樁事情對我們來講,一定要觀行功深。我們觀照的功夫要深,天天要做,認真的要做。怎麼做法?就是必須要知道,一切法無有自性,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一切法的現相,就是業因果報剎那生滅的相續相,這是說明這個現相怎麼來的。實際上,諸佛菩薩看這個世界是什麼?就是一個因果報應的連續相。就像我們看電視一樣,看電影一樣。電視、電影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有沒有相?有相。什麼相?連續的相,剎那生滅連續的相。諸位現在常常看電視,幾乎沒有一個人不看電視。看電視你看什麼?你不要去看畫面,你去想那個電視,電視畫面怎麼成就的?這是我們現在有這個常識,那個畫面是線條。線條怎麼組成的?線條是點。你要是能明白這個道理,看那個畫面,畫面是無數的點密集在那裡組合的,每一個點都不相連,你才曉得這個畫面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明白這個道理了,我們眼前十法界依正莊嚴,包括我們這個身體也是如此,這就看破了。
這個觀念要有,這個觀念不能一分一秒沒有,念念當中都有這個觀念,這叫觀行功夫,有了功夫。知道事實真相,事實真相已經被我看到了。看到事實真相,哪裡還會執著?哪裡還會有得失?不但沒有得失,哪裡有生死?凡夫眼睛裡面,動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地球有成住壞空。看清楚真相,沒有了,統統沒有了。這個沒有了,就叫了生死。了生死,三界就沒有了,三界是世界,「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世界也沒有了。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則名諸佛,你就成了佛。
本經確確實實一開端,就是以無住來破我執。我執跟法執,有密切關聯的關係。「全經皆是詮顯」,就是敘說、顯示「破無明」,破無明這是破法執。我法兩種執著都破,用什麼?都是用不取相。這個意思有深有淺,後半部說諸法一如,說一切皆是,意思深了,比前面深得太多。為什麼?是從性體上來說明,完全依據性體來說;自性的體、相、作用。體如如不動,剛才講了,相也如如不動。諸位一定要細心去體會,要懂得相是怎麼發生的,相是怎麼樣一個現相。了解它的真實相,我說一切相是如如不動的,你就懂得,你就能夠體會。
諸法一如、一切皆是,「一切皆是」是什麼?一切皆是自性,十法界依正莊嚴沒有一法不是自性,一切皆是如如,一切皆是不動。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這個動,剛才講了,動是連續的相。譬如我們看電影,電影比較更容易了解。我們在銀幕上看到的影像是動的,到銀幕放映機後面去看看,那個底片是不動的。電影的底片一張一張的,哪一張動了?沒有一張是動的。底片沒動,銀幕有沒有動?不動。你要明白這個,這才是真正的義理,你看到真相了,真相,放映在銀幕上也沒動。你感覺動,是你的錯覺。
我在前面曾經舉過比喻,現在速度最快的飛機,飛在天上,一個小時飛一千多公里,我們用照相機去照它。我們用五百分之一秒的快門,你去照那個飛機,清清楚楚,沒動。飛機有沒有動?沒動。我們說沒動,人家不相信。你看到那個東西是什麼?是它一點一點的連續相,確確實實沒動。不相信,你用電影機去照,看看底片動了沒有?沒動,確實沒動。所看到的動,是一張一張畫面的連續相。凡夫心粗,沒有看到真相。諸佛菩薩那個心很細,看到的是如如不動,所以一切皆是,諸法一如。這個意思深了,沒有像前面淺的意思了,確實愈說愈深,愈說愈真實,諸法實相。這都是說明、顯示「如如不動」的意思。
「後更暢發緣起性空之義」。一切法的變,緣起就是講變,法相宗所說的唯識所變。佛在大乘經上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實在講,心想就是識,想就改變原來的樣子。說實在話,想什麼就變什麼,一切法從心想生。念佛這個法門,也是根據這個理論,因為一切法從心想生,你想佛,不就變佛嗎?所以在一切法門裡面,這是第一殊勝的法門,叫你直捷了當去想佛,去念佛,念佛是因,成佛是果。為什麼成佛?因為一切法從心想生。你想阿彌陀佛,你將來就變成阿彌陀佛;你想極樂世界,你的生活環境就是極樂世界,想什麼就變什麼。所以千萬不能有惡念,不能有貪瞋痴,不可以怨天尤人。如果有這種想法,變出來的境界就很不好,變的是三惡道的境界。
所有一切境界,包括自己的身體,都是從心想生。你的身體健康不健康?問你怎麼個想法。常常想著身上有病,這個人怎麼會健康?佛法道理,從心想生!他天天想病,他當然會生病,愈想愈多。如何叫自己不生病?想佛、想菩薩。你看看,哪一個佛菩薩生病?想個半年、一年,一身的毛病都沒有了,體質改變了。不要看醫生,現在醫生醫德好的不多,都騙人。也不要吃藥,假藥很多。把你的觀念改過來,你的問題就解決了。這是真的從根本上改變體質。可是最究竟圓滿的,身都不想它了,那最高明,沒有身了!知道這個身是剎那生滅的連續相,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那你還有什麼毛病?凡是緣起的,都沒有自性。這個性是講體,都沒有自體。體決定是空的,是空寂的,緣起性空。全經的要旨在後半部,前半部教我們離四相,後半部教我們離四見。見是什麼?念頭。念頭也不能有。
【演說者,若不達後半部之義,前半部便不得要領。】
這是講《金剛經》的難處。所以《金剛經》不能全部貫通,前半部你就講不好。它的中心、主旨在後半部。可是講前半部的時候,如果引用後半部的經文來解釋,到後半部就沒得講了,這也是個苦惱事情,這是自古以來講《金剛經》的法師很頭痛的事情。因為它前後是照應的,所以講前半部涉及到很深的意思,只能把後面略略提出來輕描淡寫一下。不能把後面精彩的意思統統說出來,說出來,到後面叫犯下,下頭沒得講,這是講這個經的難處。因為世尊在此地是教給須菩提尊者,如何接引眾生,如何開導大眾,告訴他這個綱領,為人演說要記住這個原則:如如不動,不取於相。
【受持者,若不知從後半部所說者入觀,亦復不得要領。】
這個意思非常明顯,我們這個經從頭講下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果看破、放下不知道交互的用這個功夫,你就沒有門可入。所以一定要懂得看破、放下。古德為我們說,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這個境界很粗很粗,跟《金剛經》來比,相差太遠太遠了。但是不知道義理精深之處,聽了祖師這兩句話的勸告,依舊不相信,依舊不能夠依教奉行,還要造業。這原因是什麼?對於祖師這些話,了解的深度不夠。深度要是真正明瞭的話,決定不造業。曉得十法界依正莊嚴,我們眼前這個現相,就是業因果報剎那生滅循環的相續相。你造惡業,必定受惡報。
世間人也常說: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這是自古以來,大家所體會到的事實真相。為什麼會不如意?有沒有再深入的去觀察一下?我們希望事事如意,我有沒有給別人如意?我們希望別人能夠關懷我,我有沒有關懷別人?希望人家關懷我,這是果報。果報從哪裡來?我要關懷別人。我只關懷我幾個喜歡的人,不喜歡的,我不關懷了,喜歡跟不喜歡的,大概就是十跟一的比,你不如意事就常八九。諸佛菩薩用的什麼心?平等心、清淨心、大慈悲心,關懷一切眾生,所以一切眾生見到佛都頂禮膜拜。他的因廣,我們造的這個因太窄小,所以果報就小,不如意的事情就常八九。還是一個業因果報相續的現相。
古聖先賢教訓我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個話講得很明白、很清楚:我不喜歡的,不可以用這個心態對別人。世法裡頭,因緣是多生多劫結下來的,不是一生一世。緣是生生世世結的,結善緣就得到大眾的擁護;結惡緣是三途苦報,這就是說「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你在世間,說實在話,沒有一樣東西你能夠得到,名聞利養全是假的,財色名食睡一場空。所以明瞭之後,你才懂得什麼叫「入觀」,進入觀照;也就是在我們眼前,無論對人對事對物,事實真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絲毫不迷惑,這樣功夫才得力。
【觀諸法緣生,即是觀諸法空相。】
緣生是什麼?就是業因果報,因變成果,果又變成因,因又變成果,因果循環永遠不斷。看到這個事實真相,才明白佛在經上所說的,「菩薩畏因,眾生畏果」,這兩句話的意思懂了。菩薩因為事實真相看得很清楚,所以他起心動念造因的時候,他一定是純善無惡,他的果報圓滿。眾生不了解事實真相,隨著妄想分別執著造業。造作的惡業,這個惡的果報現前,後悔來不及了。所以你能夠觀察緣生,觀察生滅相續,這就是觀察到諸法空相;這個空相就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身心世界統統不可得,這個經上前面講的「三心不可得」,三心是講心,心不可得;諸法皆空,那是講相,身體是色相,色相也不可得。
【相若空時,豈復有取。】
徹底了解,你還取個什麼?你還執著什麼?你還牽掛什麼?徹底放下了,如如不動的真性就現前,明心見性。怎麼明的心?怎麼見的性?《金剛經》上教給我們,只要不取於相,心自然就明瞭了。因為你取相,取相是無明、是煩惱,把你那個本來明的心,變成無明,不明了。今天我一切放下,一切都不取,本明的心恢復了,這是明心見性,這是徹底解決問題。觀諸法緣生,這個文在底下這一段,一百八十三段,觀法緣生:
經【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我們看註解。
【何以故】
這是徵問。
【問不取於相之所以然也】
佛教給我們「如如不動,不取於相」,這個意思是說,為什麼要不取於相?要明瞭不取於相所以然的道理。因為你真搞清楚了,你才不取;你沒搞清楚,佛教你不取,怎麼可能不取?
【所以然有二。第一、因何而不取。偈語前三句已足答釋。】
為什麼不取?這首偈子前面三句,說明因何而不取。因為一切法是假的,一切法是空的,根本就不存在,像現在科學家發現的,根本就沒有物質的存在。他發現了,他取不取?他照取。他為什麼照取?諸位要曉得,他是看到當然,沒有懂得所以然。這個事實的相他看到了,但是為什麼會有這個現相,他不曉得,知其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他還是照取。這就是說明,科學家還是不能解決問題。古代的宗教家,印度古老的宗教也很了不起,他們修定,有很深的定功,定中境界裡面他看到六道輪迴,定中境界他能夠看到地獄、能夠看到非非想天。這個能力是今天科學家比不上的。六道裡面的情況,他很清楚、很明白。他造不造業?照樣還造業。為什麼造業?知其當然,不知其所以然。一定等佛出現於世,才把六道輪迴所以然的道理,它怎麼來的,怎麼形成的,佛才把它說清楚,怎樣才能超越六道輪迴。
【第二、何以能不取。】
這個問題重要,怎麼能夠不取?
【則須全偈方足答釋,而歸重於第四句。】
要解答如何能夠不取,這四句偈要完整的,特別著重在最後一句。要常常作如是觀,不能中斷。你要一斷了,觀照就失掉。失掉怎麼樣?失掉,你又胡思亂想,你的老毛病、老習氣又現前了。前面講得清楚,菩薩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就用這個觀照。
【凡夫之所以為凡夫,無他】
無他,沒有別的。你為什麼做凡夫?
【誤認一切有為法為真實】
就錯在這個地方,以為一切有為法是真實的。哪些是有為法?諸位翻開二百四十面,這裡有個表解。一切法:心法八個,八心王,八識;心所有法五十一個,心所有法就是心理作用,心理作用分成五十一類,五十一法;色法十一個,色法是我們今天講的物質。這個地方不僅是物質,還包括現相,比物質的範圍還要廣大,有十一類。不相應行法有二十四個。不相應行法,我們現代人所謂抽象的概念,它不是事實,但是有這些事,是抽象的觀念。因為前面這三大類它擺不進去,特別給它另外列一類,叫不相應。跟心不相應、心所有法不相應、色不相應,雖然跟它們不相應,跟它們統統都有關係。一共合起來九十四有為法,有為法裡頭九十四大類。這九十四大類包括世間、出世間一切法,總不出這九十四類。這就知道一切有為法,包含的是多麼的廣大。
佛法也是有為法,凡是有為就是有生滅,有生滅的現象。我們把這些東西當作實在的,當作真實。對於自己的身執著、貪愛,身外之物患得患失,都以為是真的,不知道身心世界都是夢幻泡影。「夢幻泡影」這四個比喻,告訴你完全是假的,不是真的。「如露如電」是比喻它生滅的快速,那個速度很快,像閃電一樣,所以是剎那生滅,它不是實在的,存在的時間極其短暫。能夠常常這樣想,常常這樣觀,自自然然就放下了。可是不了解事實真相的人,
【愈迷愈深,不肯回頭,永被輪轉。】
的確是愈迷愈深,永遠在六道裡面打滾。這是佛在經上講「可憐憫者」,真正可憐!六道,佛菩薩看是假的,夢幻泡影。這就好比我們清醒的人看一個人做惡夢,在惡夢裡頭受苦,受得好可憐,統統是假的,但是他那個苦是真在受,他不知道那是假的。相是假的,受也是假的,可是他不知道假的,他那個受是真難受。這是說明凡夫生活的狀況。
【入門初步,先須深觀一切有為法。】
一切有為法,簡單講是身心世界。《金剛經》前面佛舉三十二相,三十二相是佛身。佛這個應化身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說身心世界,一切都包括在其中。它的真相是什麼?
【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電】
六個比喻當中,是以夢為主。幻,像變魔術一樣,那不是真的。泡是水泡、泡沫,都不是真實的。影是影相,如露如電。
【莫不虛假,一切皆空,到底一無所得,所得唯一苦味而已,所謂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
祖師這兩句話,把六道眾生生活的狀況說盡了。可是我們在六道裡面,聽到祖師這兩句話,依舊是茫然不覺。聽到了,又好像懂;其實懂了沒有?完全不懂。不懂還自以為懂,這就糟了,你永遠都不懂。
【果能常作如是觀】
常是不可以間斷,這樣才能看破,常作如是觀才能看破。看破之後,當然你就放下了。放下之後要緊的,還要提起來,那個時候的提起來,跟我們現在完全不一樣。那個時候放下跟提起是一不是二,所謂是作而無作,無作而作,那就得大自在。放下要沒有提起,就落空了,就變成消極。在世間,就到四空天去了;在出世間,就變成阿羅漢、辟支佛,墮偏真涅槃,不起作用。所謂是有體無用,不起作用,這也是過失。大乘菩薩對於這個事實真相了解得透徹,所以他能跟佛一樣的大自在,作而無作,無作而作。作跟不作是一不是二,前面講了,動跟靜是一,這就是入了一真法界。我們把事情都分作兩邊,就墮在十法界裡去了。什麼叫一真?一真法界裡頭沒有相對的,沒有對立的。
我們在《壇經》裡面看到,六祖惠能初次跟印宗見面的時候,印宗知道他是五祖的傳人,五祖將衣缽傳給他,他是禪宗的第六代祖,對他非常的敬仰。那時候他還是居士,沒有出家。就向他請教:你在黃梅那麼久的時間,有沒有聽說五祖講禪定、解脫?意思就是,五祖對於禪定、解脫是怎麼講法?而惠能的答覆,也沒有解釋什麼叫禪定,也沒有說明什麼叫解脫,他只說:「禪定、解脫是二法」,在印宗觀念是二法,禪定、解脫是兩個法,六祖說「佛法是不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他這麼答覆他的。這個答覆非常明顯,兩個人的境界不一樣。六祖住一真法界,印宗住十法界。十法界從哪裡來的?由妄想分別裡頭來的。有妄想分別,在十法界;如果再有執著,就變成六道。完全沒有執著,還有妄想分別,超越六道。由此可知,聲聞、緣覺、權教菩薩,天台家所講的藏教佛、通教佛,都還有妄想,都還有分別,因為他們在十法界。如果真正到諸法一如、一切皆是,他就脫離十法界,入一真法界。由此可知,佛與大菩薩心地清淨,一個念頭都沒有。一個念頭都沒有,才萬法皆如,一切皆是。
為什麼還有不是?動了分別就不是,就不是一如,就不是皆是,你有分別。為什麼沒有分別就是一如?諸位要曉得,有了分別,你動了妄念,起了妄想,你著了相,你錯了。你沒有分別執著,一切萬法確確實實是一如。一真法界跟十法界是一如,佛跟眾生是一如,極樂世界跟阿鼻地獄是一如,怎麼是一如?它的理都是業因果報的相續,它的事都是剎那生滅了不可得,這不是一如嗎?你沒有看到這個所以然,你不懂得,極樂世界跟阿鼻地獄怎麼會一樣?不一樣。這個不一樣,你就打了妄想,你就起了分別,那就真的不一樣。
佛菩薩對於這個事實真相清清楚楚,就是如同古大德說明「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們用黃金,那個一斤重的黃金很小,寸金。十斤重的黃金,大概差不多了,能夠有這麼高了。我們統統用同樣成色的黃金,做十個像,佛像、菩薩像、聲聞、緣覺,一直做到阿鼻地獄的相,擺在面前,你說一樣不一樣?一樣,都是藝術品。同樣價值,不能說這個佛像價錢高一點,那個地獄相、鬼相價值差一點,沒有!分量一樣,稱一稱一樣重,都是高度的藝術品。同樣價錢,那不是一樣嗎?事實真相如此,你要在這裡面分別執著,那有什麼法子!被你自己搞亂了。十法界、六道,是你的妄念變現出來的,本來沒有。你要常作如是觀!洞明皆空之理,不再受騙,誰騙你?自己騙自己,沒有人騙你。自己不了解事實真相,自己在騙自己,所以叫你可憐憫者。別人騙你,那個不能算你可憐;自己騙自己,才叫可憐!
【而能死心蹋地老實念佛,一心求生淨土。】
什麼人真正發心念佛求生淨土?一真法界,而且是一真法界裡面高段的。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的,「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十地是從初地到等覺,一共十一個位次,佛門裡面常講三賢十聖,這是講十聖。始是初地菩薩,終是等覺菩薩,從初地到等覺這十一個次位,統統是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這是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的。可是在經上我們又看到,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對象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包括三賢:十住、十行、十迴向,這三十個位次,普賢菩薩要勸他們念佛;到初地以上不要勸了,他自己知道,他知道念佛的好處,念佛的利益,不要勸。三賢位次雖然看到高位菩薩修這個法門,他還不知道所以然,所以還不是死心蹋地老實念。普賢菩薩、文殊菩薩要去教化他們,要去幫助他們。所以真正講老實念佛,是地上菩薩才真老實。
到這個境界了,為什麼還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諸位對於《無量壽經》都念得很熟。念得熟是真的,《無量壽經》是不是真明白了?有問題!果然真明白,你就老實念了。還不老實,換句話說,經念得很熟,不甚明白。為什麼?剛才講了,你念得很熟是名字位中,你沒有老實念,你還沒有真幹,沒有入觀行位。所以真正明白,不簡單,地上菩薩了,這個時候才一心求生淨土。你要問什麼原因?原因很簡單、很清楚,從圓教初住到如來果地四十二個位次,這四十二個位次要修行多長的時間?佛在大乘經上常講,三大阿僧祇劫。諸位要知道,三大阿僧祇劫是這個說法,不是講從我們今天算起,不是!三大阿僧祇劫是講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第一個阿僧祇劫證三十個果位,三賢;十住、十行、十迴向,三十個位次要修一個阿僧祇劫。第二個阿僧祇劫修七個位次,從初地到七地。第三個阿僧祇劫修三個位次,八地、九地、十地。這麼長的時間,這是在一真法界,不是在十法界。十法界以前修的那個時間不算,十法界的時間要算上去,《華嚴經》上講的那是無量劫,哪裡是三個阿僧祇劫?所以三大阿僧祇劫,你要曉得,從什麼人算起?是從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圓初住菩薩算起,這麼長的時間。可是他要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時間就縮短了。這些人生到西方世界,實報莊嚴土,九品往生。
文殊、普賢為什麼要去?文殊、普賢是等覺菩薩,我們從這三大阿僧祇劫上去觀看,愈往上面的位次愈難,時間愈長。第一個阿僧祇劫是三十個位次,第二個阿僧祇劫是七個位次,第三個阿僧祇劫是三個位次。由此可知,等覺要成佛,恐怕一個位次就要一個阿僧祇劫。可是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一天就圓滿了,他為什麼不去!西方世界一天可以成佛,在華藏世界要一個阿僧祇劫。所以文殊、普賢趕緊求生淨土,道理在此地。《觀經》上告訴我們,下下品往生的人,到西方極樂世界十二個大劫就花開見佛。十二大劫跟阿僧祇不能比,你才曉得西方世界成佛是多麼快速,大家搶著去。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此地。
金剛經-第119集請掀開經本二百七十二面,第四行:
【圓覺經曰︰以輪迴心,生輪迴見,入於如來大寂滅海,終不能至。】
這兩句是《圓覺經》的經文,告訴我們,以攀緣心決定不能證得佛果。這個地方講的輪迴心,就是前面所說的攀緣心;也就是《華嚴經》上講的妄想執著,妄想執著的心是輪迴心。因輪迴心,這才生輪迴見;也就是你的想法、看法完全錯了,與事實真相完全相違背,這個見解就是輪迴見。可以說,這兩句不但把六道眾生說盡了,而且包括四聖法界,也就是聲聞、緣覺、菩薩、佛,這是十法界裡面,十法界嚴格的來講,都是輪迴心、輪迴見。
「如來大寂滅海」,就是一真法界,《華嚴經》上講的華藏世界。其實西方極樂世界也是如來大寂滅海,但是這個輪迴心、輪迴見,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行!所謂是帶業往生。如果不是西方極樂世界,那就沒有法子,決定達不到,這是我們必須要曉得,「終不能至」。這也說明,西方世界是非常非常的特殊,的的確確不可思議,正是經上所說「唯佛與佛方能究竟」,才曉得極樂世界形成的原理。即使等覺菩薩,如果得不到佛力的加持,他也搞不清楚,所以這是不思議的法界。
【世尊大慈,今教人觀諸法緣生,自有入處。】
我們都是用輪迴心,都是輪迴見,要怎樣能夠契入如來所證的境界?這部經好!佛在這個經上教給我們觀諸法緣生,這種修行的方法,可以破輪迴心、破輪迴見。怎麼觀法?前面講得很多、也講得很詳細,我們必須要記住,要認真去做。
【初不必強息妄念】
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很多,不必勉強去壓它。勉強去壓,諸位要曉得,壓不住的。愈是想把妄念息掉,妄念愈多,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不必勉強,只把精神著重在作觀上,這樣就好。
【雖欲息之,亦不可得也。】
念佛也是如此。許多念佛的同修來告訴我,他說:以前不念佛的時候,好像妄想還少;學了念佛法門之後,愈念妄想愈多,這個妄想是不是念佛念出來的?對於念佛生起恐懼的念頭。這是錯誤的,不了解事實狀況。妄念多,平常就是這麼多,因為不念佛沒有發覺,沒發現。現在想念佛,想修清淨心,這才發現,並不是妄想是你念出來的,不是念佛念出來的,是發現而已,原來就是這麼多。因此,我們要懂得,妄想發現不要害怕,佛號老實念下去;妄想再多,都不要去理會它,也就是根本不要管它。念佛可以跟打妄想同時並行,沒有關係,只要不理它,這個妄念慢慢就會少。妄念少了,就證明你念佛的功夫得力。這是初學每一個人都有這個經歷,不但現在人有,古人也有,都要從這個地方經歷過。所以我們知道就好,不要勉強去壓制它,用不著。
【但當向有造作、有對待之一切有為法上,觀察其變化無常,如同夢幻泡影露電一樣。】
這就是世尊在這一會上,教人降伏其心的方法。《金剛經》一開端,須菩提尊者請教的兩個問題。一個問題:我們這個心要安住在哪裡?第二個問題:妄念要如何去降伏?云何降伏其心?那是妄念、念頭。這一小段,兩個意思都具足。這是降伏妄念的方法。觀諸法緣生,就是你的心要安住在哪裡?安住在觀照諸法緣生。在一切有為法裡面,觀察它剎那生滅,觀察它業因果報循環,你看這個,你就看到事實真相。這個事實真相就跟經上講的一樣,夢幻泡影,這是業因果報循環生滅的現象。「露、電」是形容生滅時間的短暫,它不是常住的,剎那生滅。你把這個心安住在這個地方,觀察事實真相。
【令此心洞明,一切諸法,不過緣會暫現幻相,實則生即無生,全然烏有。】
烏有跟有無的「無」是一個意思,完全沒有了。可見得這個沒有,不是一切法都是空無的,不是空無,所有現象擺在我們面前,有即是無,有即非有,有相跟無相是一不是二。這就是前面所說的,諸法如義、法法皆如、法法皆是的意思。並不是說這個相空掉之後,你才看到無,不是的。就在現相上觀察,這個現相確實是空寂的,是烏有的。現相是怎麼回事情?這裡說得很好,不過緣會暫現的幻相,緣是因緣,無量的因緣,非常複雜的因緣,繁瑣的因緣,因緣聚會現出這麼一個現相。現相現的時候,就是它滅的時候,生滅幾乎是同時的。因為生滅是同時,生即無生,滅亦非滅,生滅是一不是二。這才見到事實真相,然後你才懂得生即無生,無生即生。這是智慧,這個叫做觀照。
【對境遇緣,不為所轉。】
我們今天遇到境界,遇到一些人與事,都會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就是你為境緣所轉。通常我們將這兩個字分開來說,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就是我們常講的,對人、對事、對物。遇緣,人事環境;對境,物質環境。無論是對人、對事、對物,你起了分別,起了執著,你起心動念了,你就被境緣所轉。換句話說,是外面境界做主,你自己做不了主宰,這叫凡夫。六道凡夫如是,界外的,界外是講六道的界外,以六道為界限,界外的聲聞、緣覺、權教菩薩,他們也被境緣所轉;不過他們轉得輕,我們轉得嚴重。也就是他們也有分別,也有執著,但是很微細,我們是非常的粗重,這才現六道輪迴的境界。怎樣能夠突破這個境界?這下面教給我們:
【應於一切境緣上】
這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場所,面對的總是人事物;我們用這三個字,就把你所對的境界全部包括在其中。你面對這個境界,學佛的人應該怎麼去做?學佛怎麼學?修行怎麼修?這裡教給我們:
【極力作意觀之】
這個極力就是強制的意思,堅持的意思。自己一定要勉勵自己,要堅持自己,要作意觀照。可見得初學,我們沒有離開心意識,心意識叫我們墮落,在《楞嚴經》上講得很清楚。我們為什麼墮落?心意識在作祟。如何能夠解脫?還要靠心意識。《楞嚴經》上,實實在在講,佛把意識說之為罪魁禍首。我們搞六道輪迴,無量劫來受這麼多苦難,它是罪魁禍首。到將來我們修行證果,超越世間,它也是第一個功臣,它的功勞也是第一大。它只要變過來就行了!怎麼變法?觀照,讓我們時時刻刻想到《金剛經》上這首偈就好。像我們對人對事對物,心裡頭才起心動念,就想到佛講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你就常常這樣的觀想,人事物,順境也好、逆境也好,善人也好、惡人也好,都是夢幻泡影。這樣一觀察,你那個分別心就淡了,執著心也就鬆了,這就是好境界。讓你的心真正恢復到平靜,清淨平等;清淨平等是真心。
【雖極小事,順逆時事,皆以如夢幻泡影等道理印之。】
這就說明,我們的觀照要相續,不可以中斷。如果一中斷,你的煩惱習氣就現行。為什麼一定要堅持,要勉勵自己?我們修行人,其中也有一些人明白這個道理。明瞭之後,他為什麼還不能成就?前面我們講的,看破跟放下,他看破了,他真明白了,看破了;看破為什麼還放不下?沒有用堅持的功夫。這是我們初學非常非常重要的一個關口,一定要堅持到底;也就是說,看破了馬上就要放下。已經把這個事實真相搞得這麼清楚,還要執著幹什麼?已經知道分別執著是錯誤的,完全錯了,就不應該再犯這個毛病。所以看破、放下要堅持到底。
再小的事情,都不能放過。哪些小事情?穿衣、吃飯,我們天天做的這些小事。穿衣,夢幻泡影;吃飯,夢幻泡影,沒有一樣不是夢幻泡影,沒有一樣不是業因果報的循環、生滅。這個循環就是因變成果,果又變成因;因又變成果,果又變成因,因果循環不斷,變現出十法界依正莊嚴的幻相。能變的業因是緣生的,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它所變現的幻相,哪裡是真的?哪有可得?所以一定要記住,「生即無生,全然烏有」,確確實實是一場夢。《金剛經》上這六個比喻,這六個字,以夢為主,它是個夢境。所以要用這四句偈來印證,仔細觀察它是不是夢幻泡影?是不是如露如電?
【即修持佛法,亦以如夢幻等道印之。】
道是道理,夢幻泡影這個道理來印證。前面這個印證是講世間法,這一句是講佛法。為什麼把佛法也看成夢幻泡影?經文前面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佛給我們講得很清楚、很明白,佛法也是緣生的。這就說明,諸佛如來在十法界現身、說法,他怎麼現身的?眾生有感,他才現身。諸佛菩薩應化到這個世間來,是感應道交,感是因,應是果,可見得佛法不離因果、不離緣生,佛法也不是真的,也是夢幻泡影,這個不可以不知道。佛菩薩清楚、明瞭,所謂大作夢中佛事,興建水月道場。建道場,道場是什麼?道場是水中之月,水月道場,水裡頭月亮你能抓得到嗎?可見,人家建道場是什麼心態?空花水月。釋迦牟尼佛每天講經說法,是什麼心態?大作夢中佛事,夢幻泡影,那個心多清淨,一絲毫的妄念都沒有。這個妄念就是講的分別執著,絲毫的分別執著都沒有,我們學佛要在這裡學。
無論是順境、是逆境,這個地方「順逆時事」。人事環境不管是善人、是惡人,善人是順境,惡人是逆境。初學下手,都要把它看成夢幻泡影,把時間看成如露如電,你這樣看法,這個看法是決定正確的。所以要堅持,決定不能放鬆,慢慢把它養成一個習慣。習慣成自然,你這才能契入如來大寂滅海;如來大寂滅海就是真如本性,宗門裡面講的明心見性。
【行住坐臥,不離這個。】
這個用功的方法,在一切法門裡面的確是第一,沒有比這個再妙了。直捷了當,中間確確實實沒有委曲之相,直捷了當,這叫真用功,功夫決定得力。觀照決定不能夠放鬆,決定不能夠中斷。「如是久久,此心漸覺空空洞洞。」你這個心慢慢就空了,什麼東西空?你心裡面的妄想分別執著、憂慮牽掛,慢慢就沒有了,就空了。
【於一境相,漸能無動於中。】
在境界裡面,在所有一切現相裡面,你漸漸能夠如如不動,這個不動就是不被外境所轉。外面境界無論它怎麼現,自己很清楚,夢幻泡影,與自己毫不相關,這一點非常重要。不要認為外面境界與自己息息相關,沒這個事情,毫不相關。不相干,你自己去攀緣它,那叫自找麻煩,本來就不相干。佛與大菩薩在十法界裡面,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這個境界與他相不相干?還是不相干。唯有真正不相干,才有感應道交。要是有絲毫攀緣心,那個應的能力就沒有了。所以眾生有感,佛就有應,感應快速得不得了,就是因為佛心清淨,所有一切現相與他都不相干,他才能夠隨緣自在。我們依照這個理論方法來修學,功夫稍稍得力,你要問怎樣才叫得力?於一切境緣當中不動心,功夫就得力了。一切人事物的環境當中,真看破了,真放下了,心裡頭不再有這些東西,功夫就得力了。如果還沒有放下,心裡頭還有這些牽掛,還有這些分別執著,你的功夫不得力。功夫得力的樣子,是心裡頭乾乾淨淨,不再把這些東西放在心上,真的從心裡頭放下了。這個時候,所以叫心裡空空洞洞,空空洞洞是指這個境界。
【看經時,眼光便覺亮些。】
這個時候看經,以前看不懂,現在看經看懂了。從前看,看不出意思;現在看,字字句句裡頭有無量義。諸位想一想,那個無量義是從經上生起來的嗎?不是,從清淨心裡面生出來的。經是緣,我們這個根遇到這個緣,清淨心裡面生無量義,就明白了。我們懂得這個道理,你就曉得禪宗的教學確實有它的理論根據。它的方法跟教下的方法完全不一樣。禪宗一入手,就是訓練清淨心,一味求清淨心。禪宗用這個方法,所以不讀經、不聽教,講經說法他不聽。一天到晚教你用什麼功?用觀照的功夫。古時候用觀心,以後祖師大德改成參話頭。他的原理原則都是從《金剛經》這兩句話來的;「如如不動,不取於相」,就從這兩句來的,這是宗門用功的原理。幾時到心清淨了,也就是不為外境所轉,這個時候才讀經、才聽講。所以他讀經、聽講,很快就開悟。教下天天讀經,天天聽講,聽了一輩子都不開悟。宗門功夫得力的人,聽講、看經沒有不開悟的,道理在此地。
【念佛時,亦覺踏實些。】
有這樣的素養,也就是心地清淨的人,念佛的時候很容易得功夫成片、一心不亂,最低程度的得功夫成片,功夫好一點的就得一心不亂,迴嚮往生,沒有一個不生淨土,這是對我們念佛往生很大的幫助。這樣的人修淨土,對於往生確確實實自己能夠感覺到有充分的把握。
【如如不動,是說性體圓滿顯現。初住以上,不過分分現,謂之分證覺。】
經文上這一句「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如如不動是自性、是真心。性體圓滿顯現,是如來究竟果位上的事。所以佛教給我們,我們要向著這個方向,向著這個目標,這就是成佛之道。修學的功夫,要跟它相應。跟它相應,就是要與不動相應,也就是一般講與禪定相應,戒定慧三無漏學。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教導一切眾生,教的什麼?總歸納起來,就是戒定慧三學。三學是以定學為樞紐,戒學是手段。般若的方法,有沒有離開戒定慧?沒有。戒是方法,方法無量無邊。般若的方法就是看破、放下,用這個方法。用看破幫助放下,用放下幫助看破,這兩樣輾轉相輔相成,這樣就得定。定就是如如不動,就是向如如不動這個目標去精進。初住菩薩見一分真性,所謂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或者說之為證一分法身。什麼是法身?如如不動就是法身。一直到等覺位,這裡面總共有四十一個位次都叫做分證覺。無明破一分就現一分,現什麼?現如如不動的境界。破二分,就現二分如如不動的境界。如如不動愈來愈深,愈來愈廣,這叫分證位。我們現前沒有到這個境界。我們在底下這一句:
【若信位中,僅得其彷彿,所謂相似覺也。】
從初信到十信,這十個位次,這十個位次沒見性,雖沒有見性,但是向見性這一條路走,沒錯。確實是這一條路,確實是這個方向,沒有偏差,沒有錯誤。方向跟目標是什麼?就是看破、放下。他確確實實是走看破、放下的路子,看破放下,放下看破,他走的這個路子,這就是十信位。這十個位次叫相似覺。這個地方是講圓教,初信位的菩薩是什麼境界?我們不能不知道。佛在本經上告訴我們,須陀洹證得須陀洹果,但是他自己沒有覺得他證須陀洹果。確實證得了,而不以為然;不以為然就是把須陀洹果放下了。放下,他才能更進一步去證二果。如果自以為證得須陀洹果,那好了,就終止在這裡,不可能再上去了。證得這個位次,不以為然。
而須陀洹的境界,佛在一切大乘經上說,見思煩惱裡面,見煩惱放下了,捨棄了。見煩惱,三界總共有八十八品,歸納為五大類:第一個是「身見」。凡夫都把身當作我。初信位的菩薩等於小乘的初果,決定不會把這個身體當作我;也就是說,不會再把這個身看作是我,這是第一個要放下的。身不是我,是什麼?是我所,不是我,是我所。我所是什麼?我所有的。像這件衣服,我所有的。衣服是什麼?衣服不是我,我所有的,把身體看作這件衣服一樣。雖然還有執著,那執著就太輕了。今天我所有的,人家要是要的話,脫下來就送人。這很簡單,就是看得不那麼重,看輕很多了。由此,捨身就很容易,捨身也不會痛苦了,身見放下了。
第二個「邊見」。什麼叫邊見?邊見是兩邊,也就是我們今天講,相對的,他放下了。邊見一放下,諸位想想,那就歸到一。雖然沒有證得萬法一如,但是有一點氣分,不再執著兩邊。為什麼不執著兩邊?兩邊都是假的,有什麼好執著的?譬如世間人執著真的、假的,真的、假的都是假的,都等於零。我們常講真妄、邪正、是非、利害,全都等於零。所以真正聰明人入了這個境界,剛剛入這個境界這兩邊捨棄了,他心才平靜。如果還有真妄、邪正、是非放在心裡頭,這個心怎麼能平靜得下來?這叫邊見,邊見放下了。
「見取見」、「戒取見」,這兩種就是我們中國人所講的成見,這常講「某人成見很深」,這兩種是屬於成見。成見為什麼有兩種?一個是因上的,一個是果上的。因上的成見,叫戒取見;果上的成見,叫見取見。這兩種成見全都是妄想分別執著,沒有這個事情,實在講沒這些事情。第五種「邪見」。前面這四大類: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這四大類全是錯誤的看法,全是看錯了,這四大類裡面不能包的,所有一切錯誤的看法就歸納到邪見上。所以見煩惱,見惑有五大類。
這五大類他統統放下了,證須陀洹果。這個在修行人來講,功夫真正得力了,入了相似位。如果在念佛人功夫上來看,初果,小乘初果、大乘初信,得事一心不亂,比功夫成片高多了,得事一心不亂。再給諸位說,功夫成片裡面,高段的,功夫成片也有三輩九品。上三品的功夫成片,就生死自在。這個生死自在,我們也可以說往生自在,他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可以去。想站著去,想坐著去,都隨心所欲。功夫成片就有這個能力,何況事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真不好修,真難!但是你要是懂得般若,就不難。你懂得般若,可以講理一心難,事一心對你來講就不難了。如果你不懂般若,事一心對你也非常困難。念佛念到功夫成片,那個不難,那真的叫萬修萬人去,生凡聖同居土。念到事一心不亂,是生方便有餘土,這個位次就高了,往生當然自在。所以前面講,念佛也覺得踏實,踏實是自己非常有信心。這是信位當中,僅得其彷彿,所謂相似覺。這個分證覺、相似覺,都是天台大師講的六即,天台說的六個位次當中的。
【無論相似分證,乃至圓滿顯現(這個圓滿就是究竟覺),皆由不取相來。】
可見得「如如不動,不取於相」這兩句,確確實實是圓頓大法裡面修行的總綱領、總原則。如如不動是理、是性、是目的;不取於相是方法、是功夫、是成就。就是用不取於相的方法,去證如如不動之理。方法是事,事跟理相應,向著如如不動這個目標、這個方向精進,這叫相應。
【相字、不取字,其義意深廣,貫徹到底。】
貫徹到底一句,就是從初發心一直到究竟覺,就是無上正等正覺,都是由不取相而來的。
【相則無論空、有】
這是把所有一切現相,歸納為空跟有,有相、無相。
【雙亦、雙非】
亦有相亦無相,非有相非無相,這就把世出世間所有一切現相都包括了,皆攝在內。
【其總相,則我法二執也。】
把所有一切現相歸納到最後,歸納到它的根源就是「我、法」兩種執著,諸位要曉得,我執就是執著,法執就是分別,兩種同稱妄想,大乘法裡面常常說,妄想分別執著,這是說它的根源。
【一切不著,乃為不取。】
這是為我們解釋不取於相的深義。「著」是心裡面的分別執著,我們中國人所講的掛念,心上掛念著;那個掛念就是執著,就是取相。一切不著,一切都不要放在心上,世法不放在心上,佛法也不放在心上,這才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不能放在心上,放在心上,你決定不能證得。念佛的人,我們的目的是希望得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決定不能放在心上,放在心上,你決定達不到這個目標。為什麼?你心上擺上一個一心不亂,已經就壞掉了。一心不亂拿掉,才真正得一心不亂。所以,名字相不能著,心緣相不能著。心緣相是攀緣,常常念著,這個不可以。心要空,心要寂,心要清淨。
【不取亦不取。則離之又離,得無所離,即除幻矣。】
佛教給我們不取,如果我們執著一個不取,我樣樣都不取,那你已經取了。你取了什麼?你已經取了「不取」,你已經著相了,你已經著了「不著」。不著也不著,不取也不取,這就常講的放下了;放下再放下。我已經再放下了,他就教你還要放下。為什麼?「我已經放下了」,他沒放下;「我已經放下」,這個他沒有放下。只要有一念,你還沒有放下。必須一直到沒得放了,真沒得放那才成就,功夫才得力。得無所離,就是說沒得再放下了,你就離了虛幻。這個幻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你離了。離了之後,你的真性就現前。
【於是如如不動之性體全彰】
彰就是彰明的意思,就是現前。這個境界就是禪宗裡面講的明心見性,淨土宗裡面講的理一心不亂。一心是功夫,功夫到極純熟的時候,理現前了,所以叫理一心。理是什麼?如如不動。如如不動的真性現前了。所以淨土的理一心跟禪宗裡面明心見性,境界完全相同,只是用功的方法不一樣。禪宗裡面用參禪的方法,淨宗裡面用念佛的方法,方法不一樣,達到的境界完全相同。教下把這個境界稱之為大開圓解;見性,本性裡面的般若智慧現前了,如如不動之性體全彰,這個性體裡面有本具的般若智慧,智慧現前,這叫大開圓解。
【覺照本性,是在本源上用功,是修定。】
這是說覺照的自性本定,本來不動,這是修定功夫的原理。為什麼要修定?為什麼用這個方法?理論的依據在此,自性是如如不動的。禪宗用的觀心,就是觀照,他這個用功,宗門裡面常講「從根本修」,在本源上用功就是從根本修,他們用觀心的方法。
【觀一切法,是在境緣上用功,這是修慧。】
這是照見,照的功夫。兩種功夫都是佛門修行裡面的根本法。八萬四千法門、無量無邊法門,歸納到最後就是這兩個方法,一個修定,一個修觀。但是諸位一定要知道,定裡面有觀,觀裡面有定。定跟慧是一不是二,你要把它分開來,那定也沒有了,慧也沒有了。所以修定會開慧,修觀會得定。觀,前面講了,我們在一切現相上,一切境緣上,看它什麼?看它業因果報循環的相續相,這是觀。現相怎麼來的?觀察它「剎那生滅,了不可得」,這是觀察一切萬相存在的實相,我們走這個路子。理事都清楚、都明白了,我們放下了,知道一切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放下是定,豈不是觀裡頭有定!觀是慧,你真正明白,徹底了解,這是智慧,放下就是定。
前面一個是修定,只從如如不動本源上去修定,如如不動自性裡頭什麼也沒有。所以得了定之後,曉得一切萬法的真相,他也明白了。定中有慧,慧中有定,定慧等學。所以佛法裡面修定,不是死定,這個諸位一定要知道。宗門裡面常常講,什麼時候會開悟?定慧均等的時候開悟了。慧多定少,定多慧少,都不能開悟,定慧均等的時候就開悟了。這個道理在哪裡?諸位一定要記住,都是《金剛經》上說的,一如的道理。定慧不等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覺悟,二法不會覺悟,一就覺悟。定慧等了,定慧是一,《金剛經》上講的「諸法如義」,定如慧,慧如定,萬法一如,定慧一如,這就入境界。宗門是這個道理,教下也是這個道理。
《金剛經》不是《法華經》,《法華經》不是《楞嚴經》,你能開得了悟嗎?大開圓解沒有分。為什麼沒有分?分別執著,打妄想。幾時你看一切經都是一個,你就悟了,你就入進去了,《華嚴》上所講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不二就是一如。世間法不是佛法,佛法不是世間法,佛法跟世間法是二法,你永遠不得其門而入。你哪一天忽然悟了,佛法跟世間法是一如,你就入進去了,你就開悟了。所以六祖那一句話,那個意思不可思議,無限的深廣,他給我們講,「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我們想想,根本的道理在哪裡?因為你二,二是分別才有二,執著才有二。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哪裡來的二?萬法一如。世間人為什麼過得這麼苦?就是不知道萬法一如,不知道一切皆是。他在一如、不二裡面起分別,在分別裡面起執著。每個人分別不一樣,每個人執著不一樣,於是就發生衝突,衝突裡面就鬥爭,就互相殘害,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變現出六道三途的苦報,是這麼來的。
我們在《金剛經》裡面,把這些事理都看清楚了,佛都為我們說出來了。我們仔細想一想,一點都不錯,這才感佛之恩。事實真相雖然就擺在我們眼前,我們無量劫到今天沒看出來,經佛這麼一點,我們才醒悟過來。悟後起修,起修的祕訣就是剛才講的,要堅持,堅持看破放下、放下看破,我們才能夠得到佛法真實的受用。真實受用就是真正幸福美滿、自在快樂。不但現前你能夠做得了主宰,你在整個大宇宙裡面,你自己可以做主宰了,不會被外面境界所動。外面境界,佛來,動不了你;魔來,也動不了你。從這一段,我們也對於福慧雙修、定慧等持,這兩句話的意思更深一層的了解,有更深一層的認識,知道這是行門兩大總綱。
【『如是』二字,固是指上文如夢如幻等說。須知如夢如幻,正謂諸法之相本空。亦正謂諸法之性一如。可見如是一言,實含有一如皆是意味。觀一切法如夢如幻,即是觀一如皆是也。】
這個文意愈說愈清楚,愈說愈明顯。「如是」就是偈子裡頭「應作如是觀」,這是如是兩個字的意思。從表面上,「如是」是指前面六個比喻,「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這是文字表面上的意思。「一切有為法」,包括世出世間一切法,佛法都包含在其中,要把它看成夢幻泡影;把它的存在,看出如露如電,這就是諸法之相本空,這是觀相。相空了,諸位要曉得,性就顯了。我們今天為什麼不能夠見性?我們把相當作真實,著了相。著相,就不見性。離開了相,性就見到了。「性」是什麼?性是如如不動的空寂之體。
你曉得萬法皆空,再深入一層去體會,諸法之性一如。諸法在相上講不一樣,千差萬別;性上講完全相同,都是空的。不二法門從哪裡講的?不二法門不是從相上講的,相上千差萬別,怎麼會一?從性上講的,從理上講的,理上講確確實實不二,不二就是一如。經文上所說的,「如來者,諸法如義」,諸法如義就是萬法一如,萬法一如就是法法皆是。法法是事,皆是什麼?理。理是一個,法法皆是一個理。諸法是現象,森羅萬象,現象不一樣;可是森羅萬象的性是一樣。你從一切現象裡面見到它的性,性是一個;性相不二,性相一如。這樣我們才懂得,經中祖師《語錄》裡面所講的不二的意思。六祖講的不二,也是依經上說的,《維摩詰經》講不二法門,《金剛經》上講的不一不異,就是不二法門。「不一」,一切法不一,是從相上講、從事上講,不一就是多;「不異」,就是沒有兩樣,那就是一,一是從理上講、從性上講,是一不是二。
「觀一切法如夢如幻」,這是教給我們修學般若下手的辦法,這種方法最適合於我們現代人所講的知識分子,用這個方法最為契機。對知識分子,教他老實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他說這是迷信,他不能接受。你教他用這個方法,觀察一切萬法現象的來源,觀察這個現象的存在,到底是存在、不存在,他覺得這個很有道理,這個很符合現代科學的思想,科學的方法,他能接受;接引知識分子,這是最殊勝的方便法。看到一切法的真相,看到一切法存在的真相,再深入一層觀法,就見到一如,就見到皆是。一如、皆是,就是從事上見到理,這個理是所以然的道理。前面觀一切法如夢如幻,那是觀它當然之事,進一步是能夠發現其所以然之理,這個就深入,就透徹了。所以才曉得萬法一如。
一如裡面,自然就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了。「皆是」,你的清淨心、平等心、大慈悲心就現前了。說老實話,皆是。皆是什麼?佛與大菩薩對於九法界眾生,為什麼要那麼慈悲?我們曉得世間人,大家所佩服的、所敬仰的一些所謂藝人,犧牲奉獻,這是值得社會大眾所佩服的、所敬仰的。你仔細去觀察他,他為什麼那樣認真努力勤奮的在工作?不是為名,就是為利;名利都拿掉了,誰肯工作?沒有人肯工作了。如果沒有名利,拚命在那裡工作,人家說:「這個人是傻瓜。」諸佛菩薩既不要名,也不要利,為什麼在十法界裡面這樣的犧牲奉獻,認真努力在工作?這是佛講的大慈大悲。慈悲心從哪裡生的?就是從「一如、皆是」裡面生出來的,自自然然的生出來。「一如」,給諸位說,一切萬法跟自己同體。「皆是」,一切萬法皆是自己,不是別人。這就是佛法裡頭所說的「同體大悲,無緣大慈」。無緣是皆是,無緣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無條件,沒有話好說的,無條件。父母照顧子女是有條件的,他是我的兒子,我才照顧他,他不是無條件的。如果不能體會、不能契入一如皆是,無條件的,那是有名無實,不可能的事情!唯有契入一如皆是,那真的是無條件,無緣大慈自然就顯露出來了。
【《圓覺經》雲︰『生死涅槃,猶如昨夢。無起無滅,無來無去。其所證者,無得無失,無取無捨。其能證者,無作無止,無住無滅。於此證中,無能無所。畢竟無證,亦無證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壞。』此中一切視同夢幻而無之。正是諸法空相,不取於相之意也。平等即是如如,不壞即是不動。】
這一段是《圓覺經》裡面的經文。生死跟涅槃,十法界裡面的眾生都把它看成兩樁事情;生死是生滅,涅槃不生不滅,生滅跟不生滅是兩樁事情。凡夫從相上看,有沒有看到事實真相?沒有看到。只看到相的表面。凡夫是生死相,佛與大菩薩是涅槃相。如果真的看清楚了,看明白了,生佛不二,眾生跟佛不二,生死跟涅槃不二。所謂是「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煩惱是迷惑,菩提是覺悟。覺跟迷好像也是對立的,這個對立都是看表面,沒有深入的仔細觀察,仔細觀察,它是一不是二。
怎麼會觀到一?我們用這個經上的話來說,生死的現象、涅槃的現象怎麼形成的?都是業因果報變現出來的。生死是染的業因,涅槃是淨的業因,或者說生死是違理的業因,理是什麼?如如不動,違背了如如不動、自性理體造的業因,涅槃就順著如如不動、自性理體造作的業因。違順不同,違的是自性,順的是自性;離開違順,自性是一個,怎麼不同!覺的是它,迷的還是它,所以違順不二,覺迷不二。迷什麼?迷自性。覺什麼?覺自性。深入一觀察,才曉得他們變現出來的果,有業因就變果,現相!違自性的,現生死的相,六道眾生生死的相;順自性的,現涅槃的相。佛與大菩薩不生不滅,是一真法界的相,都是從自性變現出來的。所以你看它的業因果報,果報就是現相,同一個原理;你再看這個現相的存在,都是剎那生滅,沒有兩樣。你才看出這個事情是一如、皆是。極不一樣的、對立的,你從這個現相的原理跟存在的事實去觀察,一如、皆是,這才知道不二,入不二法門。不二就是佛法,佛法就是真正覺悟了。
「猶如昨夢」,生死涅槃,佛與大菩薩來看那是一場夢。生死要離,涅槃要不要離?當然要離。如果不離,生死離了,住在涅槃裡面去了,這就是阿羅漢、辟支佛,不能見性,還是迷。這就是說,世間法捨掉了,出世間的佛法他沒有捨。《金剛經》上告訴我們,「法尚應捨」,涅槃是佛法,也要把它捨掉。捨了之後,出離十法界。捨了之後,回頭再看看,就像昨天晚上做的夢一樣。生死是六道,涅槃是四聖法界,六凡四聖,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講的十法界。出了十法界,想想從前那個境界、修學,就跟一場夢一樣。
夢醒了,醒了以後怎麼樣?「無起無滅」。生死哪一天起來的?什麼時候起來的?什麼時候斷掉的?涅槃是什麼時候起來的?什麼時候離開的?沒有!這是我前面跟大家講的無始的意思。佛經上講無始,是根本沒有開始,這個意思很難懂。為什麼說沒有開始?因為生滅同時,你到哪裡去找開始?《楞嚴經》上講的「當處出生,當處滅盡」。那個起滅,從哪裡去找?那個速度太快了,就以《仁王經》上佛所說的,我們已經抓不到;不但我們抓不到,我們想都沒有辦法想。《仁王經》上講,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從這個說法,我們就能夠體會觀察到,它生滅是同時的。既然是同時,就無起無滅,不生不滅。一念迷是不生不滅,一念覺也是不生不滅。你就曉得起滅不二,就是生滅不二,這是真的事,這不是理想,不是假設,是事實。不二是事實,不是理想,我們要了解這個事實。
「無來無去」,既然剎那生滅,哪有來去?來去之相也了不可得,來去不二。「無得無失,無取無捨」,得失不二,取捨不二,都歸到一如皆是裡面去了,這是說外面境界,你所證的。下面一段,後頭這一段,是講能證的。由此可知,所證不可得,這個不可得,就是前面經上所講的萬法皆空。世出世間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所證的如是,能證的也不例外。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後面這半段是講能證,然後才曉得能所都不可得。「所」上,就是《金剛經》上講的諸法皆空。能證的,就是《金剛經》上所講的三心不可得;《金剛經》講,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能證。能所俱不可得,這就是說能所不二。所有一切法到最後統統歸起來,都歸到不二法門,歸到不二就是回歸到一如,回歸到皆是。我們才曉得,諸佛菩薩為什麼那樣大慈大悲,大慈大悲有它的根本,它從那裡生出來的。所以你入這個境界,一定是大慈大悲,你是真相搞明白了;真相沒有搞明白,天天叫大慈大悲,怎麼叫也叫不出來。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金剛經-第120集請掀開經本二百七十三面,從註解第九段看起。
【圓覺經云:生死涅槃,猶如昨夢。無起無滅,無來無去。其所證者,無得無失,無取無捨。】
我們昨天講到這個地方。這一段的意思很深,如果我們明白當中的一句,其他的都能夠迎刃而解。它是一個道理,一個原理,所以我們特別就生死涅槃做了一個詳細的說明。你懂得之後,然後你才曉得,所謂起滅(起滅就是生死,意思是完全相同)、來去、得失、取捨,都是空的,確確實實都是緣生之法,無有自性,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是說你所執著的、所取的這些。下面是講能證。
【其能證者,無作無止,無住無滅。】
能證,佛在經上給我們說了兩句八個字,這八個字就是平常佛門裡面講的修學的綱領。佛在這部經上教給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就是止,而生心就是作。這裡說無作無止,換句話說,把無住生心也否定掉了,也沒有這個。由此可知,無住生心是對什麼人說的?對十法界裡面的人說的。十法界裡面的人沒有離相;換句話說,他沒有離妄想,沒有離執著。六道沒有離執著;他要是離開執著,六道就沒有了。十法界沒有離分別;離開分別,十法界就沒有了。
給你說「無作無止,無住無滅」,這是什麼境界?實在講,前面也曾經說過,這是法身大士的境界。前面我們曾經用古人的比喻,像船靠岸,那個時候叫「無功用道」,什麼都不能用。有一念止、一念作,都不行,那都錯了。這是十法界裡頭,佛教你「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離開十法界,這個念頭都不能有,有這個念頭就錯了,正是六祖在《壇經》裡所說的「本來無一物」。你有個作,有個止,有個住,有個滅,還是有一物,那不是無一物;換句話說,你的心還是不清淨,還是有污染,還不是事實真相;事實真相裡頭確確實實沒有。
佛法裡面用功,不是止持就是作持。特別在戒律上,這個意思就更清楚。大乘戒、菩薩戒是作持,小乘戒是止持。「止」是什麼?就是禁止。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一切都不,這是止。「作」是什麼?你一定要做,你不做就犯戒了。菩薩戒裡許許多多叫你要去做,三福裡面,佛教給我們要「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你要做,你不能說我不做,你不做就犯戒了。止持,你要是做了就犯戒。在行持當中不外乎「止作」,在觀門裡面不外乎「住滅」,所以這四個字,把整個佛法修行的綱領統統都包括在其中。事上有,理上沒有,因為這些法都是緣生之法,所以要曉得,我們可以用它,不能執著它。剛才說了,不但我們在六道要用,決定要遵守,佛教給我們不可以做的,我們決定不能做,這是止持;佛教給我們做的,我們決定要做,這是作持。
一定要遵照佛的教訓去做,做的時候最重要的是不著相,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要離相。為什麼?離相才能提升。如果不離相,照著佛的教訓去做,你得到的是福報,不能出三界,所以學佛修的是來生人天福報。你要想超越三界,那你就不能執著;要做,又不能執著,這樣才能夠超越。超越六道,這就入四聖法界。入四聖法界,當然你不執著了,但是還有分別;到那個時候連分別也不要了,你就超越十法界,就入一真法界。分別的妄想,比執著的妄想輕,執著的妄想很重。所以都給你說真話,真話是「無作無止,無住無滅」,這才是真正的事實真相。
【於此證中】
這個地方講的證,是法身大士一樣的。最低的證是圓教初住,因為這個時候超越了十法界,契入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裡,
【無能無所】
一真法界用功,就是大乘經上講的無功用道,因為他們心都是清淨的。一真法界,你是初住菩薩,他是二住菩薩,決定沒有這個念頭。有這個念頭,不就是有分別、有執著了嗎?他們的功夫確實有淺深,但是都沒有分別,功夫深的人沒有分別,功夫淺的人也沒有分別。由此可知,佛給我們講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是為我們凡夫說的。在他那個境界裡有沒有得說?沒得說。為什麼?沒有分別,你說什麼?沒有執著,你說什麼?說這些話,是對有分別、有執著的人說的。離開一切分別執著,哪有這些名詞?再給諸位說得明白一點,一真法界裡頭沒有言語,說話多累人,多麻煩!
在一真法界彼此交換意見溝通,那是電,我們今天講用電、光,用這個。彼此都有他心通,六通都具足,哪裡還要開口說話?不需要!在我們六道裡面,高級凡夫都不用言語來溝通意見。你看我們經上講的色界四禪,二禪天叫光音天。你們曉得光音是什麼意思?這就是說,初禪還有言語彼此討論,二禪以上不要說話了,用光。光行嗎?行!十字路口,紅綠燈不就放光嗎?不需要交通警察:「你這邊走,你停住,你不可以走」,多麻煩!光一放,你就曉得,紅的光一亮,你就不走了;綠的光一亮,你就通過,那不是光在說話嗎?二禪天以上,不用言語。言語的能力很有限,而且聽的時候還容易聽錯,還把話曲解了。用光、用電,絕對不會產生誤會,不會產生錯誤。愈是往高級的,哪裡要用這麼笨的方法?現在逐漸逐漸我們對這個狀況能體會了。
譬如,我們執著在這個文字書本上,佛的經典流傳到今天,佛教的經典真是浩如煙海。這些典籍幾個大房間都裝不下,你說多笨重,多麻煩!現在電腦發明了,諸位曉得,一個磁碟片全部佛教資料都在其中,進步到這樣,再往上進步,連磁碟片都不要了。這才知道愈往高級去,我們今天科技給我們提供了一個證明,佛菩薩那個科學技術,我們望塵莫及,我們還要用這些硬體的笨重東西,他們不要。所以,從這些地方能夠體會。這個證,我們要曉得,證有沒有這個事情?有。但是在他們有沒有這個意念?沒有,決定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這個念頭。沒有這個念頭,能所就沒有了,哪有能證、所證?有能所,諸位就了解,一定落在意識裡頭,一定落在四相四見裡頭。證果,誰證果?我證果了,我相不就具足了?我證了須陀洹,我證了斯陀含,四相具足,沒有這個道理。經前面講,須陀洹已經沒有須陀洹這個念頭,那才真正他證得須陀洹果;有這個念頭,他是凡夫,他不是聖人。所以,無能無所。
【畢竟無證,亦無證者。】
我們講修行證果都是佛的方便語,方便語是不是講假話?不是的。確確實實有這個事,但是在人家心裡乾乾淨淨、若無其事。可是我們要不加以分別執著,我們對這個境界就一無所知。所以佛說法,他基本的原則:依二諦說法。什麼叫二諦?一個是隨順眾生的常識,給你講你才會懂、你才會體會,隨順眾生這樣說法,叫俗諦;隨順佛自己所看到的真實相,叫真諦。佛說法,這兩種方法交互來運用,真諦講的你聽不懂就講俗諦,俗諦聽懂再給你講真諦,讓你把俗諦捨了,你能夠契入真諦,這是佛講經說法度眾生的一個原則。這個原則,在《金剛經》上也處處都顯示,像末後這一段,這是最重要的兩句話:「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兩句話就是二諦。不取於相,俗諦;如如不動,真諦。你仔細去觀察,這個經文裡頭都符合這個原則。然後你才能看出佛講經說法的善巧方便,我們形容他循循善誘,引導我們契入更高的境界。
【一切法性,平等不壞。】
到這個地方都是《圓覺經》的經文,這一句做為總結。為什麼前面給你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為什麼講沒有起滅,沒有來去,沒有得失,沒有取捨,沒有能證所證,這是什麼道理?這兩句話說出來了。所以這兩句話,決定不能沒有,因為一切法性平等。有起有滅不平等,有來有去不平等,平等就是不二法。有能證、有所證,有能有所那是二法,哪裡是平等的?統統都歸到不二法門。不壞,不壞就是不滅的意思,不滅就是不生。一切現相,現相是自性變現出來的,唯心所現,那個心是真心、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是體,體當然它有相,當然它有作用,體相用是一而三,三而一;哪你說是有體沒有相、沒有作用,這是決定講不通的。可是那個相它會變,它不會滅,這個諸位必須要知道,它只是變而已,決定不會滅,佛法講不生不滅就是從這個地方說出來的,從這個理體上講的。
【此中一切視同夢幻而無之,正是諸法空相、不取於相之意也。平等即是如如,不壞即是不動。】
這是
禪宗,學生開悟了,老師考他,拈取一法來,他隨便拈一個,老師點點頭,對!給他印證,那就是。所謂是「頭頭是道,左右逢源」,無有一法不是,這是真正見到如如。到如如的時候,這個心清淨了,心平等了,心裡頭一念不生,才真的見到。沒有見到,假裝不得的。人家問,自性在哪裡?他在地下撿一片樹葉比一比,老和尚點頭:沒錯!我們也去撿個樹葉比一比,行不行?不行!他是真見到了,我們沒見到,我們學不來的。現在學禪的人,拿到古人的《語錄》,人家怎麼比法,我也來怎麼比法,結果比的都不像,不是見到那個境界。所以禪宗的承傳弊病很多,你不是真正明白人,往往被他騙了;還有一個密,也容易騙人。所以,妖魔鬼怪滲透在佛門裡頭,宗門跟密教滲透得最多。唯獨教裡頭他滲不進來,為什麼?教要講經,你講錯了人家馬上聽出來,這個很不容易滲透進來。尤其沒有辦法滲透是淨土的經典,這個他沒有辦法。魔也講阿彌陀佛,也勸人念佛,他就是佛了,他就不是魔,魔就變成佛了。教下,假的東西不太容易進來,禪跟密是最容易的。不壞就是不動。《大佛頂經》上講首楞嚴大定,自性本定,首楞嚴就是不壞的意思,是屬於自性本定。
【無為者,無所作為也。若無所為,妄何能除,真何能證。】
無為跟有為的意思,要辨別清楚。無為跟有為不是對立的,這是佛法的關鍵,一定要明瞭。不是對立,就是六祖講的「佛法是不二法,二就不是佛法」。有為、無為要是二,那就不是佛法,這就變成世間法。佛法是覺,世間法是迷,由此可知,二法就迷,不二就覺,這是整個佛法,特別是大乘佛法關鍵的所在。要知道,一切法都是不二法。你要把它分作二,無為,無為是無所作為,這個沒錯,解釋得沒錯,如果真的要是無所作為,好了!我們也不要修,也不要持戒,也不要修定,什麼都不要幹了,這樣子我們的煩惱能斷嗎?無明能斷嗎?菩提自性能證嗎?你就把佛的這個意思搞錯了。佛法裡面這個無為意思深,不是世間法的概念,是教你斷惡修善,心裡頭若無其事,那叫無為。無為而無所不為,這才行!不是偏在一邊,世間人講「為」是一邊,「無為」是一邊,總是偏在兩邊。所以菩薩走的是中道,不落兩邊,兩邊都是障礙。經上常常用河流來做比喻,兩邊是兩邊的岸,你那個船走的時候,靠著岸就被障礙住,就行不通;要走到河道的當中,暢通無阻。兩邊不著,這才是真正的無為。底下說,凡何能轉?聖何能成?這是連著上面一起的。
【故無為法,須從有為法做出。】
這是真正佛說無為的意思。
【故曰應作也。應明瞭者,是以無為法為目的。借有為法作路徑,若只認無為,捨棄有為,是自絕也。】
這個意思深!所以大乘,尤其是圓頓大乘法、一乘法,通常是不跟初學人講的。為什麼?怕初學人聽錯會了意思,錯會了意思,那個麻煩就大了,佛在經上講,破戒的人好救,破見的人沒救。你《般若經》要是聽錯會了意思,一切皆空,那什麼都沒有了,殺盜淫妄都沒有了,什麼都可以幹了,這個糟糕了!這是佛沒法子救。就怕聽到一切都沒有,一切都空,那就錯了。所以大乘法特別交代你,萬法皆空,因果不空,這是事實,這個我們也講得非常透徹。因果不空,所以你要斷惡修善,這才是個正理。
世出世間這些現象,凡夫執著有,堅固的執著;佛與大菩薩們看到,沒有!看到這是什麼?夢幻泡影。那個夢有沒有事?有;有相,有相有事,沒有實體,不是沒有相。我們晚上作夢,睡覺醒過來,那個夢中境界還很清楚、還能記得起來,怎麼會沒有?有,相有,作用有,體沒有。這樣說法,進了一步。徹底究竟的說法,那就是這經上講的,相也沒有,作用也沒有,體相作用都沒有,這是《圓覺經》上這一段講法,那是完全事實。佛與大菩薩的境界,這個大菩薩是地上菩薩的境界,圓教地上菩薩的境界,確確實實沒有。一切都沒有了,體相作用統統都沒有了,我們要問問:佛跟這些地上菩薩,以我們的見解分別執著來說,佛講的十二個位次,從初地到十地十個位次,等覺一個位次,佛一個位次,這十二個人他度不度眾生?普度眾生。他不是不度眾生,哪個地方眾生有感,他就有應。他那個感應,到底是有為還是無為?給諸位說,有為、無為都沒有,這是真的。為什麼會有感應?因為是一體,十法界依正莊嚴是自己的平等性顯現的,它是一體,所以感應道交是自然的,沒有意思在裡頭。
在前面這個階段,我們講三賢位的菩薩,其實來說,在一真法界裡面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自性的感應道交,都沒有分別執著。十法界裡面的菩薩,聲聞、緣覺、菩薩,還有佛,天台大師講的藏教佛、通教佛,賢首大師講的,賢首講五教:小始終頓圓,小教的佛、始教的佛都在十法界,沒有超越十法界。十法界的這些佛菩薩,眾生有感他有應,那是他在初發心的時候曾經發過願,他曾經發了願:眾生無邊誓願度。說話要算話,所以他有這個能力,眾生來求他,他要不來的話,那背信,這個不可以的。所以十法界裡面的佛菩薩是願力,是過去生中的宿願,宿世的願力。但是在一真法界裡面已經不是願力,完全是性德,就是自性的本能,比那個願力還要高,所以稱之為無緣大慈,沒有條件。十法界的願力還是有條件的,為什麼?因為從前發了願,還有個條件在。到一真法界,沒有條件,什麼條件都沒有了,自自然然的感應道交。所以我們了解這個意思,無為真的是目的。
無為而無所不為,無知而無所不知,這兩句話合起來講,就是一般人讚美上帝全知全能。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那是我們的性德,本來就是這樣的,這不是從外頭來的。現在我們的本能失掉了;佛說了,就是妄想執著。佛法教我們修什麼?除妄想執著而已。除妄想執著,還是要從有為做起;換句話說,還是要從妄想執著做起,用妄想執著把妄想執著打掉,這是佛法教學第一個階段的手段,我們要懂得。所以要「應作」,你平常持戒修定,戒定慧三學都是有為法。到開了智慧之後,這就契入到無為。到了無為之後,還要不要有為?還要有為。為什麼?有為來表現他的無為;如果沒有有為,無為法就落空了,空了。所以一切諸佛菩薩應現在世間,那就是他示現的無為法。釋迦牟尼佛就是個好例子,在這個經上一開端,入舍衛大城乞食、著衣持缽,它是無為法,它無為表現在有為上。無為表現在實際的生活上,表現在工作上,表現在應酬上,那叫真無為。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幹;什麼都幹,心裡頭乾乾淨淨,一塵不染,若無其事。心是無為,身口是有為,就是這個意思,心是無為的。修有為法而不著,後頭這一條清楚,已經說出來了。
【修有為法而不著,便是無為,除此別無所謂無為法也。】
如果你是錯解了意思,那叫三世佛怨,三世佛都喊冤枉!你把他的意思解錯了,那個不叫做無為法。無為是有為法裡頭不執著,剛才講了,心地乾乾淨淨,一塵不染,若無其事,這就是無為法,我們應當要學習的。你要學習,會學的能夠契入一點,有一點功夫,你在生活上會得真正的幸福快樂,會得真正的自在,那是真實的受用。世間人要是不懂這個,他所有一切享受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我們一般世間愚痴人,看到世間大富大貴生起羨慕的心,這是只看到表面。真正大富大貴的人,他幸不幸福?不見得!你深入一層去觀察,他有他的苦。你貧窮下賤,你有你的苦,他有他的苦,他的苦並不比你差,你們兩個要是仔細比較一下,我看不分上下。你有你的樂,他有他的樂,你的樂可能超過他的樂,他的苦可能比你更苦,有什麼好羨慕的?這是真實話。位子愈高權力愈大,愈容易墮地獄。一個念頭錯了,一樁事情錯了,要多少人受害,那個業因就墮地獄。你沒有這個權力,沒有這個位子,你天天起瞋恨心、罵人、恨人,不會墮地獄,你沒幹多少壞事!人家一個錯誤的決定,就不得了,他要負多大的責任。如果他心不清淨,還有貪瞋痴慢,還有是非人我,怎麼可能不造業?
所以現在人愚痴,跑去競選,這真叫莫名其妙!從前人,人家來請你作官,聽說的時候,趕快逃。我們中國古代有一個許由,諸位念過古書知道,請他去作皇帝,他跑到深山裡去,找不到了。劉備請諸葛亮請了三次,他絕對不會出來競選,什麼原因?知道這個責任太大,答應出去幹這個事情,真是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戰戰兢兢,就怕事情做錯了要負因果責任。我們佛法講因果責任,他們那些人講對歷史負責任、對群眾負責任,對歷史負責任。如果不負責任,你去做的時候,沒有一個不墮落的。你現在不管怎麼樣,好像炫耀一時,沒有幾年就往三途去了。你要是看到這個現象,你才曉得這是多悲慘的事情,哪有值得羨慕的?
財富,這個我也講得很多,財富是你的嗎?不是。那個財富是從你面前過一下,就像流水一樣,在那裡過一下。在你面前過一下,你有機會去處理它,你處理得適當,你修福;處理得不當,你造罪業。禍跟福,一念之間。我們中國人,中國古人是很聰明的,這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民族比不上中國人的,你看中國人造的禍福,很像,禍福差不多,要不注意就把福看成禍,禍看成福,要很仔細的去辨別。我們中國古代這些老祖宗真有智慧,這是外國人確實是比不上的,中國文字充滿了智慧。
這個修學法,實在講就是《金剛經》教給我們觀行的綱領。我們在生活上,像佛,早晨起來穿衣、吃飯,上班工作,待人接物,樣樣都要認真做,樣樣都要負責做,對人、對事、對物盡忠職守,利益一切眾生這是修善,不為自己這是斷惡。諸位要曉得,為自己就是惡,這是一般初學佛的人沒有辦法理解的,為什麼為自己就是惡?哪個人不為自己?為什麼為自己是惡呢?念了《金剛經》就曉得。為自己,增長我執。《金剛經》教你要破四相、破四見,你起心動念為「我」,你還能破得了嗎?道理在此地。所以它那個善惡的標準,是十法界的水平,十法界裡面是惡,十法界上面是善;一真法界是善,十法界是惡。你起心動念有個「我」就不行,就是惡。起心動念有個「我」,你出不了六道輪迴,著了我相。起心動念都為國家,為民族,為一切眾生,行不行?不行,還是惡。這個惡在哪裡?這個可以出六道,不能出十法界。為什麼?你著了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一定要做,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利益一切眾生,連那個眾生的相也不著,這是《般若經》上給我們講的三輪體空。我天天在做,不著我相;我為一切眾生做,不著眾生相;我所做的這些工作,也不著這些工作的相,這叫三輪體空。三輪體空,意思是什麼?就是做而無所謂。前面
【涉有而不住有,觀空而不住空。】
空有兩邊都不住。我們曉得,真性是空的,性體是空的,萬法也是空的;萬法因緣生,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是真的,是事實,萬法也是空的。佛法也是空的,佛法也是緣生的。如果住空就壞了,這又住到一邊了。哪些人住空?學佛的人住空,阿羅漢、辟支佛,他們的目標是趕緊證得涅槃,那個涅槃是空,偏真涅槃。佛在《楞嚴經》裡面把他那個境界說出來,也就是把他錯誤的地方說出來,這個其他經上說得很少。他說阿羅漢偏真涅槃的那個境界,「內守幽閒,猶為法塵分別影事」。佛要不說出來,我們以為阿羅漢的涅槃還真了不起,他入了般涅槃,哪裡曉得是內守幽閒,還是法塵分別影事;換句話說,依舊在妄想的圈子裡。他搞無為法,他什麼都不幹,所以佛說「墮無為坑」。畢竟他還有善根,幸好在無為坑的時間不會太長久;不長久,在我們看起來也相當長久,兩萬大劫。兩萬大劫之後,他會後悔,他會再出來。辟支佛比他的善根厚,比阿羅漢善根厚,一萬大劫。佛講的這個數字這是極限,就是最長是這麼長的時間;也有善根深厚的,他很快就離開,就覺悟了。但是最長最長就是這個數字,小乘阿羅漢兩萬大劫,他就會迴小向大;辟支佛是一萬大劫。我們看這個,這是出世間的,走錯了路子,著了空。
世間裡面沒有能力超越三界,要是把佛法學錯,也住了空,那個麻煩就更大。四空天,四空天最高的是非想非非想處天,這是四空天最高的,那個壽命多長?八萬大劫,比阿羅漢長太多了;換句話說,墮在那個地方八萬大劫動彈不得,住在無為法裡面,一點作為都沒有。等於好像大家在一起修學,在一塊用功辦道,他退出去睡大覺,什麼也不幹了;這一下睡,睡了八萬大劫,可能別人已經成佛,他還在當凡夫。所以佛把這個事情列在八難之一,學佛有八大障難,生到無色界天是其中的一難。生到無色界天,你什麼作為都沒有了,這是住空。底下舉一個例子,告訴我們應該怎麼做法:
【雖終日行六度萬行】
這一句是把世出世間一切法都包括在裡面。佛菩薩每天用六度萬行自行化他,世間這一切人,無論是什麼人,無論你是什麼身分,什麼樣的生活方式,也都是行六度萬行。只要你會了,你的生活就是的。這一次我們在《金剛經》說得很詳細,在《華嚴經》上,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位菩薩為我們表演、為我們做示範,就是他們以不同的身分、不同的行業,為我們做出,就在他本分上修六度萬行,統統是菩薩。家庭主婦管一個家,家庭主婦菩薩。他那個修行統統都能成佛。所以佛法真的在《華嚴》上是無障礙法,「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你懂得道理、懂得方法,沒有一個不成佛;就在你本分工作行業上作佛。
【終日講經說法,而實終日涅槃。】
六度萬行、講經說法,是有為;終日涅槃是無為。涅槃從哪裡做出?從六度萬行、講經說法這裡做出來。講經說法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不要認為我們現在聚集在一堂,我們展開經本在這裡,這叫講經說法,這是講經說法模式裡面的一種,實在講,講經說法的方法無量無邊,這只是無量無邊法裡面的一種法,不可以侷限在一種法。在日常生活當中所作所為、起心動念,全是講經說法。特別是在大乘法裡面,佛對我們的教訓,我們把它做到,都在日常生活當中去實行,讓我們周邊人看到、見到、聽到,這都是屬於講經說法。所以它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這就是終日做,心裡面若無其事。若無其事就是涅槃,涅槃是無作。前面六度萬行、講經說法是有作,作而無作。作而無作,無作而作,這叫真無為。
【由此可知,不取法,當從不取非法做出。】
非法是空,決定不執著空相,執著空是大錯特錯。大乘經上佛常講:寧可執有如須彌山,不可執空如芥子。芥子是芥菜子,芥菜子像芝麻一樣大,就是著一點點小的空都不可以,那個就大錯了。執著有不要緊,不怕執著有,就怕執著空。所以,這是要從不取非法做出。
【即非,當從是名做出。】
即非是講空,從哪裡做起?從是名。《金剛經》上,即非、是名這個句子講得太多太多了。凡是講即非,譬如這經上講:佛說三十二相,即非三十二相,是名三十二相。「即非」是從性上說的、是從理上說的;「是名」是從事上說的、是從相上說的。從哪個地方顯這個理?從事上顯理。從什麼地方見性?從相上見性。可見得,不能不要事,不能不要相,事相離了,理、性沒有了,哪有這個道理!所以這才教給你: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因為事實真相是即非,你住就錯了,因為有事相,所以有是名,你生心就對了。生心不著空,無住不著有,空有兩邊不住,這就對了。
【不執著,當從不斷滅做出。無實,當從無虛做出。】
無實無虛,這也是《金剛經》上重要的一句話,無實是體,無虛是相。這是教給我們怎樣去修學無為法;換句話說,怎樣去過佛菩薩的生活,這是佛菩薩的生活;換句話說,怎樣過真實的生活,真實、幸福、美滿、自在、快樂的生活,你懂得這幾句的意思,你就都能做到了,這是大圓滿、大自在。
【乃至無聖無凡,即從有聖有凡中見。】
無聖無凡是事實,有聖有凡是假相,若不從這個事相上,你怎麼能證到這個事實?我們把整個佛法分三個階段來看,六道是個階段,四聖是個階段,一真法界是個階段。無聖無凡是一真法界,有聖有凡是十法界,不從十法界逐漸向上提升,再突破超越,你怎麼可能到無聖無凡?所以從有聖有凡中去見。
【此謂不住生死,不住涅槃。】
佛在經上跟我們講「應無所住」,這個無所住是生死涅槃都不能住。
【無住之旨,於是乎圓滿。】
才能真正達到圓滿。無住,不能說無住一邊,兩邊都不能住。住生死就是六道凡夫,住涅槃就是聲聞、緣覺;菩薩聰明,兩邊不住,這才是佛講無住的真正意思。
【而其樞紐,即在觀法緣生,如夢如幻。了其皆空,所以無住。】
究竟圓滿的兩邊不住。樞紐就是關鍵,這個關鍵的所在,要把宇宙人生的真相認識清楚。觀法緣生,這個法是世出世間一切法,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緣生的,凡是緣生之法,就沒有自性,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是前面我們屢次的說明。十法界依正莊嚴的現相是什麼一回事?我們現在很清楚的明瞭,真相是業因果報剎那生滅的相續現相。現相是一回什麼事,這個答案我們答出來了。這個現相到底是真是假?剎那億萬生滅。你說是真是假?不止剎那九百生滅,九百生滅是佛在《仁王經》上講的,不止!真實相是剎那億萬生滅,你說它是真的是假的?所以講夢幻泡影是事實,它不是比喻。你把它看作比喻,你已經看錯了,你沒有體會到真正的意思,事實上確實是夢幻泡影。
我們從這個事實真相裡面,把大乘經裡面許許多多名詞術語的含義搞清楚了。像經上講的「無實」,《金剛經》上說得最多的「即非是名」,這意思我們透徹了。雖然透徹了,好像我們現在還不太自在,這是什麼原因?我們還沒做功夫。譬如,我們想到一個地方去,我們現在研究地圖,這個路已經很熟了,已經很清楚、很熟了,還沒有開步走。你得開步走,一步一步接近,那個味道就不一樣,感受就不相同了。所以現在知道之後要做,怎麼做?在生活上去做。在生活當中改變我們的觀念,沒有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一切都照常,觀念改變了。什麼觀念?從前錯誤的觀念,分別、計較、執著,這裡頭搞貪瞋痴慢、是非人我,煩惱得不得了!現在這個念頭改變,萬法皆空,若無其事,做得更有精神,做得更好,真的像普賢菩薩一樣不疲不厭。你不懂這個道理,這個事情天天重複在做,做得討厭,會厭倦的。你現在明瞭了,作而無作,無作而作,怎麼會厭倦?何況曉得,我現在天天在做的,是修六度萬行,我現在每天這個生活,原來是在行菩薩道,是契入大涅槃,他怎麼不快樂?
整個佛法就在生活之中,而且在生活任何一樁事情,都顯示出究竟圓滿的佛法。《華嚴經》上所說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穿衣是一,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講的佛法是多;四十九所講的一切法,我穿一件衣服的時候圓滿具足,我吃這一口飯的時候圓滿具足,那才有味道!並不是整個佛法要在一生當中每一面都是,不是!每一點都是究竟圓滿的佛法,這才是真正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這部經上講法法皆是,法法皆如。現在我們要緊的,就是要怎樣去做?要在生活當中體會《金剛般若》,那就是法味無窮,法喜充滿。所以如夢如幻是事實,絕對不是比喻,要了解它。它的意思就是萬法皆空,體是空的;剛才講了,相也是空的,作用也是空的。空一定在有當中顯示。有是什麼?我們日常生活是有。所以無住,這真的是無住。
【故學人最要方便,應作如是觀。】
應作如是觀,是我們開頭初學的人,這是講到最初方便。我們從哪裡下手?要從這裡下手。佛法在修學上,教下常講「觀行」,這個總綱領是兩個字。「觀」用現代的話說,就是你對於宇宙人生是怎麼看法,我們講宇宙觀、人生觀。《金剛經》教給我們,諸佛如來的宇宙觀、人生觀決定正確,沒有一點偏差,究竟圓滿的宇宙人生觀,你要常常作如是觀,把你的觀念改變過來。觀要行,這個地方教給我們要行。要在有為上顯示出無為,在有相處顯出無相,從事上去顯理,從相上去見性,這是行,這叫真正修行。底下這一段說得更好:
【不廢有為,不礙無為。自然而然,遮照同時。】
這四句話說得非常之好!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怎樣過日子?怎樣去工作?如何度過我們這一生?這四句話就太好了,菩薩生活。「不廢有為」,有為法我們要認真去做。「不礙無為」,所以一定要學佛跟大菩薩一樣,無為是心地清淨、一塵不染。怎樣顯示無為法?在有為法當中。譬如,無為法是講真的,有為法是假的,假的裡面顯示真的,離開假的也沒有真的,有真才有假,在這個真假裡面做到不二,佛法修學的目的就達到,永遠向不二的目標上去走就對了。大乘經論上教給我們,不但是聽經學教,實在講日常生活當中都離不開這個原則。「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這個原理要用在生活上,我們心才清淨,才乾淨,真的叫一塵不染;離一切相,即一切法。
離了相,人家來問:法師,這個東西是什麼?你一句話不說,裝得像個木頭人一樣,那行嗎?那不行!這是個紙片,那你不就又分別執著了嗎?對,在分別裡面顯示不分別。怎麼顯示?你叫它做紙片,你怎麼說,我隨順你的說法;自己心裡乾乾淨淨,確實沒有執著。不會說這是一張紙片,這是什麼顏色,確實沒有,我這裡是無為,跟你們溝通的時候是有為;因為是你的執著,隨你的執著而執著,隨你的分別而分別,「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我們相處就皆大歡喜。眾生在迷,佛菩薩悟,迷悟可以處得很融洽,這就是在有為裡頭顯示出無為,決定沒有計較、沒有分別、沒有執著。
所以佛菩薩跟眾生相處,你看看經典裡面釋迦牟尼佛對這些人說法,無論是善人也好、惡人也好,妖魔鬼怪都有,釋迦牟尼佛都接見。問什麼,佛都點頭都好,樣樣都好,沒有一樣不好。你行善好,你作惡也好;你上天堂好,你墮地獄也好。為什麼都好?夢幻泡影,哪是真的?都是假的。但是迷人、執著的人,他不好受。天堂、地獄苦樂的感受不一樣,那是他的迷執,其實有沒有?沒有!迷執裡頭產生的現象。佛為什麼不幫助他?佛觀機,你的緣沒成熟,跟你講你不相信,聽不進去,那就隨順,你喜歡怎麼做你就怎麼做。哪一天你苦頭吃夠了,想回頭,想覺悟了,佛一定來幫助你。「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不肯回頭,不必去找他,找他是找麻煩,找他是增加他的罪業,謗佛、謗法、謗僧,他會造更重的業。不能接受,佛菩薩走得遠遠的,不讓你造重業。能夠接受,佛菩薩一定馬上就來,不來對不起你。感應道交,不可思議。我們懂得,佛菩薩是這樣接引大眾的,我們跟大家相處也就明瞭了。
每個人的業因,那個緣非常非常複雜。我們今天看到這個社會上,許許多多外教徒毀謗佛教,罵佛教是魔鬼,我們聽了也很歡喜。我們歡喜的是什麼?他阿賴耶識裡頭已經有佛,我們好歡喜,他將來一定會成佛,雖然毀謗造罪業,他要受那個惡報,惡報受完之後,他回歸正法,他會成佛的。所以我們不跟他一般見識,「他罵我,我也罵他,我要報復他」,沒有!他罵我,我到旁邊笑一笑,很歡喜,他將來會成佛。他不知道這個前因後果,我們看得清楚。三寶種子,一歷耳根,永為道種,我們很清楚、很明白。
不廢有為,有為的事情我們一定要照做;就是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一定要按照世間法去做。按照世間法做,世間法妨不妨礙佛法?不妨礙。這個諸位要記住,它決定不礙無為。我們深深感覺得它對我們有妨礙,那實實在在講,不是外面境界妨礙,是你自己妨礙自己。你自己要分別、要執著,離開一切分別執著,哪有障礙?「妨礙我用功」,你用的什麼功?妨礙你盲修瞎練是真的,真用功的話,決定不會妨礙的。真用功,我們在《金剛經》上得到,《金剛經》教給我們是「看破、放下」。看破、放下,誰能障礙你?沒有人障礙你。人家罵你,我不生氣了。為什麼不生氣?我放下了,我不接受!他為什麼會生氣?他受了。他罵我,我接受了。他罵那個人,為什麼你不生氣?他罵他,不是罵我,我沒有接受,他接受了。人家罵我,我沒有我,我是空的。到無我,你就不接受,不接受你就不會生氣,你就放下了。所以看破放下,什麼人能障礙你?沒有人,只有人幫助你。人家讚歎你、毀謗你、侮辱你,統統都是幫助你。《金剛經》上講的,忍辱波羅蜜怎麼修成的?沒有人侮辱你,你忍辱波羅蜜怎麼修得成?人家來侮辱我、糟蹋我,阿彌陀佛!他幫助我,我忍辱波羅蜜修成了。你要是明瞭,確確實實沒有任何人、任何事能夠障礙你,除非你自己障礙自己,那沒有法子。自然而然,一絲毫勉強都沒有。遮照同時,遮是定,照是慧;遮是自性本定、如如不動,照是一切明瞭、覺而不迷,同時的。
【一部甚深經典,歸到極平淡、極切近四句偈中。】
四句偈就是我們平常的生活。佛法極深的經典在哪裡?就在日常生活當中。愈是深奧就愈是平常;而且跟諸位講,愈是簡單愈是容易,不要看極深奧的東西一定很難,那你就錯了。在我們中國典籍裡面,講宇宙人生大道理,講得最究竟、最圓滿的,那個書叫《易經》;「易」是簡單容易。所以佛法最殊勝的法門,最簡單的是一句「阿彌陀佛」,但人不相信就沒有辦法了。千經萬論到最後總歸結,歸結到一句阿彌陀佛,多簡單、多容易!要把這一句阿彌陀佛講清楚,釋迦牟尼佛四十九還沒有講完。所以,這一句佛號,是整個佛法的歸結,整個佛法的大總持法門。
我們在這個經上也讀到,
為什麼到最後還要回歸淨土?我在前面跟諸位說得很清楚,用《金剛經》的方法,突破了六道,再突破十法界,入一真法界。入一真法界就是《華嚴經》上講的法身大士。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是《金剛經》上講的諸佛如來,你已經成佛了,你是諸佛如來一員。但是從圓教初住到如來的果地,四十二個階級,這裡頭四十一品無明破盡了,成究竟圓滿佛。要多長的時間才能修成?佛講要三大阿僧祇劫,要這麼長的時間。三大阿僧祇劫不是對普通人講的,是對法身大士講的。第一個阿僧祇劫修滿三賢位:十住、十行、十迴向,第一個阿僧祇劫;第二個阿僧祇劫修七個位次,初地到七地;第三個阿僧祇劫是八地、九地、十地三個位次。這就是說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前面四十位修成的時間要三個阿僧祇劫,修滿他才是等覺菩薩。等覺修成佛果,要照前面那個樣子來看,比例來看,可能也要一個阿僧祇劫才能夠圓滿成佛。因為愈往後面愈難,時間愈長。所以這些人聰明,到極樂世界去,到極樂世界去成佛這個時間縮短了。這些法身大士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觀無量壽佛經》上講得清楚,實報莊嚴土上品上生。他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成佛,太快了,恐怕一劫都不需要,馬上就成佛了。這是為什麼要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道理在此地。
諸位要想一想:如果不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在這個世界修行,什麼時候你才能夠突破十法界?這是一個很實際的問題擺在面前。你什麼時候能夠突破六道?突破六道,見思煩惱要斷掉,你才能出得了六道;塵沙煩惱再破掉,你才能出得了十法界。我們學佛修行不是這一生、這一世。《無量壽經》上我們讀到,阿闍王子他們一個小團體五百個人,佛說得很清楚,過去生中曾經供養四百億佛。那個億,印度人講億沒有標準的,不是我們中國人說的萬萬叫億。印度人不是的,百萬也叫億,十萬也叫億,到底他是用那個標準,我們不曉得。我們就算最小的,十萬叫億;四百億佛,一億是十萬,四千萬。四千萬尊佛,一個人出世,不見得每一生都遇到佛;你才知道過去生中修行時間之長,我們看恐怕不止三個阿僧祇劫。修到今天,想想怎麼樣?還是這個樣子,這才知道出頭難。
為什麼修無量劫還是這個樣子?習氣、毛病不斷。一輪迴,一投胎,修行的功夫完全退掉了,退得乾乾淨淨,每一次都要從頭來,你說這個多苦!雖然累積這一點善根福德,它不管用,這個成就就大難大難了!我們想到《彌陀經》上講的,這是講造五逆十惡極重的罪業,這個人覺悟了,回過頭了,真正念佛想求生淨土,將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是帶極重罪業,下品下生。下品下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假設沒有佛力的加持,他要多久突破十法界?十二大劫。這經上講的,下品下生十二大劫就花開見佛悟無生。換句話說,不得阿彌陀佛威力加持,在西方極樂世界單靠自己修行,十二劫他就證得圓教初住菩薩的果位。那跟我們這個世界不能比,我們這個世界千倍、萬倍都達不到這個境界,這才知道西方世界殊勝。
《觀經》上講的四土三輩九品,講的時劫,都是隨順我們說的。為什麼?因為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心地清淨,沒有分別,沒有執著,西方世界是平等的世界;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他的能力、他的智慧、他的受用,跟阿彌陀佛沒有兩樣,你念《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你就曉得。所以,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這是真正不可思議!所有十方一切諸佛國土,都不能跟它相比。所以釋迦牟尼佛讚歎阿彌陀佛「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釋迦牟尼佛讚歎,就代表一切諸佛的讚歎,佛佛都讚歎,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這就是說明為什麼依照這個方法修行,可以突破十法界。突破十法界就是到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華嚴經》上講的華藏世界。到了華藏世界,遇到文殊、普賢,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到最後統統要到極樂世界去。
今天不管他學哪一個宗派,哪一個法門,參禪也好,學密也好,我們都很歡喜。為什麼?將來都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不過我們去得早,他去得很晚,這我們很清楚,我們直截了當就去了,他還要搞到華藏世界,然後遇到文殊、普賢再勸他去,我們到那裡早就成佛,你怎麼這個時候才來!我們清楚,他不清楚,他迷惑顛倒,不肯相信這個法門,這是業障深重。實實在在講,他修其他的法門,能不能突破六道、突破十法界,太難太難了!老實講,許許多多的人,道理都沒有搞清楚,他用功,實在講用功的人我們看得出來,不是看不出來,用功的人看得出來,你功夫到什麼境界,我們也能看得出來。這是不深入經藏,沒有辦法知道境界。理論、方法、境界都要清楚。所以最高的東西、最深的東西,一定是最簡單、最容易的,這個觀念我們一定要搞清楚。不要以為高深的東西都是很難的,很難的東西決定不是最高的,最高明的東西一定是最簡單、最容易的。
【一切眾生,無論利鈍。】
這是講根性,無論是根性利的、根性鈍的。
【皆可隨順而入】
《金剛經》講的是最高的,每個人都可以用。你真正把這個道理搞明白了,就在你現前生活上,你馬上就可以用得上。
【此之謂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這開經偈講的話,沒錯!《金剛經》嫌深了,是深了一點,可是講清楚了,也就很平常了。難在哪裡?很不好講清楚,難在這個地方。淨土法門這一句阿彌陀佛,懂不懂都沒有關係,只要肯老實念就行了,所以那個法比這個法更高,更簡單、更容易!成就比這個更殊勝,這是一定的道理。依照《金剛經》這個法門,還是要念佛歸淨土;不歸淨土,還是不行。證得圓初住的菩薩,還要搞三大阿僧祇劫,哪有淨土這麼簡單、這麼殊勝?
【此之謂真實義。故得此四句偈,不但全經在握,一切佛法在握。】
這四句偈,兩句一偈是世尊二十二年講般若精華之所在,兩句就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個兩句;一偈就是我們現在讀的這首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六句你真正掌握到,《金剛經》全經掌握到了,世尊二十二年講的般若你也掌握到了,四十九年講的一切佛法也掌握到了,總不出這個意思。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金剛經-第121集請掀開經本二百七十四面,倒數第五行,從第十四段看起。
【六喻以夢喻為總,餘喻為別,令人一聞,便明了緣生之法,當體皆空。一切悲歡離合,得失窮通,轉眼成空,了無所得。若乃迷戀塵世,計較分別,執著不捨,真痴人說夢也。此偈正喚醒眾生速覺耳。】
末後這一首偈裡面,一共說了六個比喻。前面曾經跟諸位報告過,不僅是比喻,實在說完全是事實。把它當作比喻來看,我們對於事實真相還是有相當的距離,應當把它看作事實。夢,有這樁事情,而決定不是真實的,決定沒有實體。不能說它有,也不能說它無。你說它無,它有相;你說它有,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我們世間現象,不但人事、六道,乃至於十法界,都是夢境,這個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唯有超越十法界,到一真法界,那個地方講真,可見得十法界都不是真實的。超越十法界之後,這才證得真實。唯有一才是真,二法就不是真的,就是迷妄,唯有一是真的。
這六個字,「夢」這個字是總說;「幻、泡、影」都是比喻夢境不實在,都是形容這個夢是虛假的,決定不是真實的;露跟電是比喻它存在時間的短暫,它不是永恆的存在,不是長時間的存在。而它存在時間之短,說實實在在的話,這個露跟電都不能為比的。但是佛在三千年前,說露跟閃電,因為大家平常都見到,知道這個時間很短暫,容易體會。所以佛不往深處說,知道它是很短暫的,那就算是不錯了。
實際上,我們在前面經裡面詳細的說明過,這裡面最重要的,「佛說微塵,即非微塵,是名微塵」。這一句把物質現象講得最徹底、最究竟。微塵,就是我們今天科學裡面發現的原子、電子、基本粒子,就是說的這些東西。十法界依正莊嚴從哪裡來的,我們現在曉得是基本粒子組合而成的。基本粒子的性質是什麼?你只要把它認識清楚,你對於這個世界就明瞭。這個東西在我們佛法裡面叫做四大,物質稱為四大;四大是說它有四大特性,「地、水、火、風」四個字來形容它。「地」,它是個物質,我們今天講它是個固體,我們能夠看得見的,當然這是肉眼看不見,在高倍顯微鏡下看見了。它有溫度,它有溼度,溫度我們稱它作「火大」,溼度稱它作「水大」;水、火是代表它的特性,現在科學稱之為帶電,帶陰電、帶陽電,陰電就是水大,陽電就是火大。還有一個「風大」,風大,表示它是動的,它不是靜止的,風是動的。這是基本物質它有這四個特性,所以四大皆空,它不是真實的。既然組成宇宙萬法的基本物質是空的,四大皆空,是空的,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那麼它組成的現相哪裡是真實的?當然不是真實的。組成最大的現相就是世界,佛在經上說: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說一個最大,說一個最小,當中全部都包括了。這裡面所說的十法界依正莊嚴,不但是我們人世,四聖法界裡面聲聞、緣覺、菩薩、佛也不例外,都是不可得。
相有體無,體確確實實沒有,只是一個幻相而已。這個相是真的、是假的,就要看它存在的時間。佛法裡面講真假,它的定義是:凡是不變的、永恆的,就叫它做真的;凡是會變的,就叫它做假的,真假的定義是這個說法。用這個標準來看,只有真如本性是真的,因為它不變,永遠不變。本性所起的相分,性一定會起相,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因為性不生不滅,所以它起的相也是不生不滅。諸位一定要懂這個道理,相是不生不滅。相是不是真的?相不是真的。為什麼不是真的?相會變。不同性,性不會變,相會變,相是千變萬化。相怎麼變?隨著眾生心念,它變。《華嚴經》上所講的「唯識所變」,識就是分別、就是執著,第六意識分別,第七識執著。隨著念頭,相會變;它會變,所以不是真的。
它變的狀況如何?它變得實在太快,前面我們討論過,不止剎那九百生滅,不止,所以它的速度,它存在那個時間的短暫比閃電還要短,時間還要短,真正是《楞嚴經》上講的「當處出生,當處滅盡」,也就是它一生就滅了。我們細細體會佛在經上所講的,確確實實它是生滅同時。生滅同時,你就沒有辦法看到它的生滅,生滅同時。說個生滅同時,真正的含義就是:相是虛假的,相是決定不可得的。我們今天看到,好像這個相存在還滿久,停的時間還滿長,那是我們錯覺。我們所能夠覺察到的是相續相,一個相接著一個,一個相接著一個,相續相,所以一剎那當中就有九百個相續相,我們看的是這個相。
凡夫不知道事實真相,就被這個假相迷了,以為這個假相是真正的存在。第一個被迷就是我們的身相,我們的身相的確是剎那九百生滅的相續相,以為這個東西就是自己,堅固的執著它,在這裡面起貪瞋痴慢,造無量無邊的罪業。實在講,一切享受全是落空,決定沒有;但是所造作的罪業,那個不空。為什麼說罪業不空?罪業是妄念、妄想。妄念是能變,能改變現相;剎那生滅的幻相,是所變的現相。法相唯識宗裡面所說的,能變的是真的,所變的是假的。因此,佛告訴我們,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是能變。所以真正覺悟的人,他看十法界是什麼?十法界的現相,只不過是善惡因果循環相續的現相,除這個現相之外,一無所有,覺悟的人!不但六道,十法界都是這樣的。這個世間空無所有,永嘉大師《證道歌》裡面講,「覺後空空無大千」,這句話現在我們聽起來,體會自然就不一樣。覺後空空無大千,是不是大千的十法界的現相沒有了?不是的,十法界現相在,看法不一樣,觀念改變了。以前以為十法界是實在有的,現在曉得十法界無非是善惡業因果報循環相續的幻相,夢幻泡影之相,決定不是事實,決定不可得,這是事實真相。它存在的時間是極其短暫,短暫到我們沒有辦法想像。
佛說法,我們在前面曾經跟諸位提示過,佛為一切眾生說法的原則,是依二諦而說。二諦是真諦、俗諦;真諦就是事實真相。一切大乘經所講的都是實相,大乘經是以實相為體,佛說的完全講的是宇宙人生的事實真相。事實真相說出來,眾生不能接受、不能相信,佛就不講事實真相,講俗諦。俗諦是什麼?眾生的知見;也就是,迷失自性的人,他們的想法、看法可以接受的,佛說這一方面的,這是依俗諦而說。譬如經典上常說,小乘四果四向,大乘五十一個階位,這是隨俗諦而說的;如果說真話,這話統統沒有。我們讀《金剛經》,快念完了,到這裡曉得,真的確實是沒有,哪有什麼大小乘,哪有什麼四果四向?沒有!依俗諦而說,你容易懂。譬如,佛講修行證果要經歷三大阿僧祇劫,這是隨俗諦而說的。我們剛才舉的例子,《仁王經》上講的一剎那九百生滅,隨俗諦說的。這種講法凡夫可以接受,想想佛講的滿有道理,可以接受。如果講真的,不能接受了,為什麼?超越他的常識太多了。超過一點點還行,還勉強能同意;超過太多了,就不能接受。
現在我們可以能夠接受佛所講的真諦,實在講得利於現代的科技。佛講宇宙人生許許多多現象,現在科技逐漸逐漸觀察到了。今人的修學比古人實在講方便多了,但是我們對古代人不能不佩服。現代人有一些科學常識,講到甚深境界,我們點頭同意,佩服佛所說的。古時候科技沒有發明,那些人怎麼能夠相信?這是我們講的,那些人是真正有智慧、真正有善根。若不是深厚的善根、真實智慧,那佛講的這些超越我們的想像,超越我們的常識,他們怎麼能相信?這又是我們不能不佩服的地方。
這一首偈子裡面,讓我們聽到之後,就明瞭緣生之法當體即空。十法界是緣生之法,世間法、出世間法都是緣生之法,因緣生法。因緣生法沒有自體,所以說當體即空,就跟作夢完全一樣。我們對於這個事實,能夠體會的,可以說是表面,沒有能夠深入。表面上的體會,前面曾經說過,我們用天台家的講法,天台家講六即佛,我們今天在什麼地位?名字位中。我們對金剛般若的體會在名字位中,意思確實是懂得一些,沒錯,是正確的理解,為什麼說名字位中?不管用。我們對人對事對物,還是會起心動念,還是會分別執著,不管用!像底下講的,「一切悲歡離合,得失窮通,轉眼成空,了無所得。」我們懂得,但是了無所得我們還是要得,還是拚命追求,這就是與自己的生活毫不相干,這叫名字位中,不得受用。經是正確的理解了,但是不得受用。
要怎樣才得受用?要認真去做。怎麼做?把我們錯誤的看法要把它轉過來。我們沒有把世間當作夢看待,你把這個世間看作夢,這個看法正確了。你覺得這不是夢,樣樣都是真實的,這就錯了。如何能在現實環境當中把它轉成一個夢境來看待,這轉境界了,這個就叫真正修行。把一切現實的環境,要看成夢幻泡影,要看成如露亦如電,真正這樣去做,你就得受用,經裡面的理論、境界,跟我們的生活發生關係了,改變了我們在生活裡面的看法與想法,這就叫觀行位。觀行是真正去做,我們講修行,真正在修行。修行就是修正錯誤的想法、看法,那就得受用了。
所以到觀行,才可以說是從表面就滲入進去了。對於經義,經裡面講的理論境界,你能夠深入一層,入的還淺,還不夠深。但是淺入就有受用,什麼受用?煩惱輕了。平常煩惱重,「重」是妄想多、分別多、執著多,得失的念頭多,貪瞋痴慢多。這些東西多,變的境界就變三途,不會變好境界。你能夠入進去一分、二分,這些念頭輕了,心地逐漸逐漸恢復清淨,清淨心生真智慧,《金剛經》前面講「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實相般若現前了,真實智慧現前了,真實智慧就是佛知佛見。所以你得受用;得受用,超六道了。
觀行的功夫深,就超越六道輪迴。超越六道之後,再不斷的深入,你就得相似位。相似位是什麼?有一點像了,像佛、像菩薩。相似位在哪裡?在四聖法界。六道超出去了,聲聞、緣覺、菩薩,那個雖然不是真實的證果,很像!跟菩薩接近了,跟佛接近了,這叫相似位;再要深入一層就到分證位,超越相似。從相似再提升一下,分證了,分證就是出了十法界,超越十法界到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真的,那不是假的,雖是真的並沒有圓滿,你是證得一分、二分的真,不是圓滿的真。古人把這個境界用個比喻來說,因為這個境界很難清楚,我這樣講已經是相當清楚了。我講六道、四聖法界、一真法界,這大家好懂。古人用比喻講,比月亮,天空當中月亮是真的,水裡面的月亮是假的,是月亮的影子。月亮的影子是什麼?觀行位,比喻你第一個階段,觀行位。第二個階段相似位,相似位是相似,還不是真的,那是什麼月?古德教給我們,叫捏目所看的第二月。你晚上看月亮,把手指在眼睛上用力一按,看到兩個月亮,那個月亮是從真的變現,那不是純真,但是很接近真了。用這個比喻來說,當然那個月比水裡面月要真,水裡月完全是假的,這個是接近真,相似位的。好眼睛看的這個月亮,那是真的,那是分證。分證,初三、初四那個月牙是真月,不是假的,真月亮,但它不是滿月,這叫分證;要到十五月圓、滿月,那叫究竟圓滿證,那叫究竟覺、究竟位。古人用這個來做比喻,這個比喻我們也很容易懂得。但是我們在修行果位上合起來看,諸位就更清楚、更明白了。
這是說明,你要不真正用功夫,不是真正深入,光是聽,聽懂了也沒用處,要做,要真正的做。從哪裡做?第一個,從得失裡面去做。因為我們煩惱裡面,得失的煩惱看得最重,樣樣總想據為己有,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不肯放下。從這個地方去做,不要害怕,這是真修行。你不要以為:我不要了,不要不就沒有了?我不要錢,明天吃飯怎麼辦?所以人都打妄想,不曉得事實真相。你以為你打妄想:「我拚命賺錢,明天錢就賺到了」,哪有這回事情?《金剛經》上明白了這個道理,是剎那生滅的相續相,這是業因果報循環的相續,與你那個妄想毫不相干。如果打妄想就可以得來的話,那佛菩薩又何必來教化眾生?不是打妄想能夠得來的,你得來的是命裡有的。它到那個時候剎那剎那就現前,不打妄想也現前,你何必要打妄想!理與事確實都有相當的深度,深明事理的人,他不打妄想。
我勸初學同修,一定先要把《了凡四訓》念三百遍,希望你真正能夠肯定「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你還想什麼?什麼都不要想了,心自自然然就定下來。命運確實是有,但是命運可以改變,我們必須要知道,每天從早到晚起的念頭,有善念、有惡念,就在你命運裡頭,起善念就加一點,起惡念就減一點,天天都有加減乘除。但是你那個加減乘除的幅度不大,你一個善念,那個善不是大善,是小善;你起個惡念,也是小惡,也不是大惡。所以天天加減乘除,距離你那個標準都差不多,幅度都不大,所以你的命就被人算得很準;如果加減乘除幅度大,就算不準,你有大善大惡,加減乘除就大,就算不準。只要幅度不大,命相是很準確的,能夠看得準。
命從哪裡來的?前生造作的業因,這一生受的是果報,業因果報的相續相。業因變成果報,果報又變成業因,永遠在那裡循環不息,搞這麼個把戲。這個現相不是夢幻泡影是什麼!真正覺悟的人,看清楚了,看明白了。所以,悲歡離合,得失窮通,有沒有?沒有。轉眼成空,那是講報盡了,這是世間人看的。覺悟的人看,悲歡離合、得失窮通根本就不存在,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哪有這個東西在?只要你還有悲歡離合、得失窮通,你還迷在這個境界裡頭,才會起這個現相。你真正覺悟了,哪裡會有這種念頭!真正覺悟的人,心是清淨的,心是平等的,心裡充滿真實的智慧。沒有覺悟的人,心裡面充滿妄想分別執著、煩惱。迷跟覺的受用,顯著不同的地方在此地。
覺悟的人心清淨,覺悟的人顯露出來的是大慈大悲。大慈大悲,要用現代話來說,愛護一切眾生,關懷一切眾生。他那個愛護、關懷是平等的,不是說這個人跟我有什麼關係,我特別愛護他;那個人跟我過不去,我就遠離他,沒有!決定是平等的。平等就是正確的,正知正見;不平等,就迷了,就是錯誤的。為什麼要這樣說?因為十法界依正莊嚴是自性變現出來的相分,同一個自性,所以平等是正確的。這個正確是平等跟自性完全相應,不平等就跟自性相違背,全是自性變現的,離開自性,確確實實無有一法可得。這是前面講覺悟的境界,真正知道「了無所得」,不只轉眼成空。說轉眼成空是隨俗諦說,一般世俗人能體會、能理解;講當體即空,一般人不容易理解。「當體即空」是隨真諦而說的,「轉眼成空」是隨俗諦而說的。
後面這是講不覺之人,不覺是不了解這個道理,不知道事實真相,他還是迷戀塵世。塵是五欲六塵,在佛法裡面把它歸納,歸納為財色名食睡,心裡頭放不下。「迷」是以此為實,這叫迷了。「戀」是在這裡面起了貪瞋痴慢,順自己心意的就起貪愛,不順自己心意就起瞋恚,這就造業了。六根所對的境界,六塵,六塵是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包括世間跟出世間,都離不開境界相,在這裡面計較分別。計較,計就是嫉妒、分別,計就是心裡頭起心動念,就是計的意思;較是比較,起心動念在境界裡頭比較。
「分別執著不捨」,不捨就是堅固的執著,哪裡曉得他的計較、分別、執著、不捨是一場空,就跟在夢中完全一樣。人在作夢,不知道自己在作夢,夢裡頭還幹這個事情,這個愚痴。醒的時候,你幹這個事情還情有可原,作夢也幹這個,也分別計較,也堅固執著。夢的時間短,醒來的時候,想想那是什麼味道?可是有幾個人夢醒之後,他會去想一想。夢醒之後果然去想一想,那個人覺悟了。這一想,夢中境界全是假的,我剛才大錯特錯了。夢到一隻老虎要吃我,嚇了一身冷汗,你說冤枉不冤枉!曉得是作夢,我就捨身餵虎,跟佛一樣;他就不肯捨身餵虎,他要到處亂跑去躲避,嚇得一身冷汗,醒來一場夢,這才後悔沒有把身體餵老虎。這就是說明計度分別。
真痴人說夢也。如何能把眼前的境界,從眼前的境界擴大到六道、到十法界?都是一場夢,都是夢境。所以我們才看到佛在經上講的,「大作夢中佛事」,這句話我們就體會到一點意思了。佛菩薩在六道裡面示現度化眾生,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降生在印度,那是什麼回事情?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佛出現在世間,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他幹的什麼?大作夢中佛事。佛知道這是夢境,這個不是事實,所以佛說他沒有度眾生,佛說他沒有說法。這些經文幾乎大乘經上都常說,本經就有。所謂興建水月道場,道場建立留不留戀?不留戀,水中之月,假的不是真的。
我們從這兩句要能夠體會,不要以為這是佛菩薩示現,他們的境界,他們的境界就與我們不相干,我們聽了他這個話,要想到自己,我們自己建一個家園,是水月家園;我們一家人的組合,每天生活,這是夢中生活。你要是能把你的生活、把你的工作看作夢中的事業,看所有一切的建樹是水月道場,那就恭喜你,你就成佛、成菩薩,你就不是凡夫。你執著你的家園,執著你的事業,你是凡夫。所以我們聽聽人家的話,馬上要銷歸自性,我也得受用。他那麼一說,我就明白了。他建個道場,我建個家,這是一樁事情。他那個道場是水月道場,我這個家不是水月家庭嗎?他的工作是夢中佛事,我的工作又何嘗不是夢中工作?一樣的道理。所以聽到這些話要能夠銷歸自性,就是我們要回歸到自己本身上,我們就得受用了。我們對生活、對工作,處事待人接物,毫不執著,真正做到隨緣而不攀緣。一生生活當中,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煩惱,你說多自在!充滿了真實智慧,你的一生生活就生活在智慧裡面,跟別人不一樣,這樣就轉凡成聖。念頭轉過來了,你的行為生活統統轉過來了。
成佛、成菩薩,轉凡成聖不一定要出家,出家不會,照樣不能轉。出家建個道場,我的道場,它不是水月道場,他認為是他自己真正的道場,死了也不肯放手。不肯放手怎麼辦?來生,道場裡頭很多蚊蟲螞蟻,他去投胎,搞這個,他捨不得離開。這都是真的,都是事實。我們曾經看到,道場裡面養的一些動物,養狗、養貓,很有靈性。倓虛法師講的,諦閑老法師早年在溫州頭陀寺作住持的時候,他們廟裡養了一隻公雞,那個公雞就很有靈性,那個公雞前身就是廟裡的和尚。為什麼投個畜生胎,還捨不得離開道場?大概建道場他出了不少力,化了不少緣,捨不得離開,這就很糟糕。
早年,我們在台灣聽說,高雄小港有一個寺廟裡面養了一條狗,那個狗以後被人發現,是過去廟裡頭的住持。怎麼發現的?那個狗每天跟大家一樣做早晚課,大家繞佛,牠跟在後面,一到打三皈依牠就走了,牠不參加打三皈依,牠是住持,還有這個習氣在。以後時間久了,被人發現了,被另外一個法師知道這個事情,把牠叫過來訓了一頓,你現在是畜生不是住持,早晚課一定要做完你才能走。牠也真的很有靈性,牠就做完才走。這就是放不下,不曉得是水月道場、夢中佛事。
《金剛般若》教給我們修行的兩個綱領,沒有別的,看破、放下,放下、看破,這是前面講得很清楚、很明白,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就是這兩個方法互相交換,相輔相成。我們讀到這首偈子,要有高度的警覺,這首偈真是喚醒眾生速覺,快快覺悟,決定不能夠迷戀。迷戀出不了六道輪迴,這一生所修的只是一點福報而已,三界有漏的福報。有漏的福報,給諸位說,決定不能享,這是世間人很多不知道,因為享福沒有不造罪業。正因為如此,佛在這個經上教菩薩不受福德,為什麼交代菩薩不受福德?就是享福會造罪業,享福很容易迷惑。菩薩有智慧,菩薩覺而不迷,雖修福不享福。給諸位說,不享福才是真正的享福,這是一般人不懂得的。
我們世間人有福報,好多人伺候,這個很有福報。伺候是什麼?他身體不好,需要人伺候。身體好,像
【佛法作夢觀者】
佛法也是因緣所生,也不是真的。
【令其勤修佛事,而歸於了不可得。庶幾能所雙亡,智理冥合也。】
我們先看這一段。其實,佛菩薩不但是為我們說明這個事實,更難得的是他表演給我們看,示現在這個世間做出來給我們看。在中國古大德裡面,有出家、也有在家,佛菩薩化身的。在近代,像印光法師,像虛雲老和尚,這距離我們近,說起來大家都還能夠熟悉。這兩位大德住世的時間都很長,印光法師八十歲圓寂的,虛雲老和尚一百二十歲走的,你看看他們一生生活行持所表演的,那就是榜樣,那就是佛法作夢觀,他們做到了,勤修佛事而了不可得。
示現在家居士的,在大陸上像
無論示現的在家、出家,莫不是自行化他。雖然天天做自行化他的事業,心裡乾乾淨淨,若無其事,他才真清淨。如果我替佛法做這麼多的事,替眾生做這麼多的事,我還過這麼苦的生活,這個劃不來,這是凡夫見解,這哪裡是菩薩?菩薩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他四相都具足。由此可知,凡夫做不到的,因為他有四相。有四相就有煩惱,就有輪迴,就有果報;無四相就沒有輪迴,就沒有煩惱。如果無四見,那就超越十法界。破了四相,超越六道輪迴;破了四見,超越十法界,這叫學佛的人。我們在佛法無論修哪一個法門,無論用什麼樣的功夫,這裡給我們講的是原則,佛法也不能執著。《金剛經》上講:「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佛法我們可以用它,不能執著它,執著就錯了。所以要勤修,雖勤修,心地要清淨。不要想到我做了多少功夫,那就壞了,有這一念就錯了。認真努力勤修,而若無其事,決定不把它放在心上,這個樣子才能做到「能所雙亡,智理冥合」。能所雙亡是斷德,斷一切惡。有能有所這個念頭是一切執著的根源,說一切執著的根源就是一切煩惱的根源,這是把煩惱的根本拔除掉了。智理冥合,這是所知障破掉了,明心見性;能所雙亡是斷德,這是智德,真實智慧現前了。下面說:
【住於生死,固是作夢。】
這一句是講的六道凡夫。六道凡夫都是搞生死輪迴,生天也好,墮三途也好,都是作夢,那個境界全是夢境。
【住於涅槃,亦是作夢。】
有一些超越六道,證到阿羅漢果,證到辟支佛果,住在偏真涅槃,還是錯了,那也是在作夢。
【必一無所住,乃為大覺耳。】
佛教給我們無住,兩邊不住。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兩邊不能住,住就錯了。所以佛在這個經上教人,教須菩提就是教我們大家「住無所住」,這就對了;有所住就錯了。
【若住於所修之法,住於所說之法,住於所得之法,則皆是作夢。】
這是特別對我們學佛真正用功的人,怕你錯用了心。在我們一般看,這很不錯了,他那個心安住在他所修之法,所說、所得之法,他安住在這裡,我們看起來不錯,很難得!好不好?不能說不好。毛病在哪裡?不能出十法界。住於所修,住於所說,四聖法界裡面的菩薩們。住於所得,阿羅漢、辟支佛,他所得的是偏真涅槃。四聖法界裡還有佛,藏教的佛,通教的佛,他證得佛果了,住在佛果上,壞了!他這一住就不能再往上提升。好像我們上樓,有十層大樓,我上到五層我就住在那裡,第六層你就上不去,要不住才能上得去,住了就上不去。十法界裡面的佛,為什麼證不到一真法界,就是他住了,住就是著相。諸位要曉得,所修不能住,你修行的功夫就不斷向上提升。
所說的不能住,這個我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跟諸位說,為什麼?因為犯這個毛病很多。哪些毛病?講經的法師,譬如講《金剛經》的法師,到處講《金剛經》,他有一本講義,到哪裡都照這個講義講,遍遍都一樣,他境界不能提升。像學校裡教書的老師,教一年級的
【總之,觀一切染淨法如夢者,意在通達一切有為法本無可得也。】
這是目標的所在。佛講《般若經》到這裡可以做一個總結,教我們觀一切染淨法如夢,染是六凡,淨是四聖,染淨合起來就是十法界。佛法裡面常用蓮花做比喻,我們造的佛像、菩薩像,無論是站著的、坐著的,都在蓮花上。諸位想想這個有沒有道理?如果坐著站著底下都有一朵蓮花,這多麻煩討厭,多此一舉。蓮花是表法的,不是真的,要懂這個意思。不是真的腳底下有個蓮花,諸位一定要懂這個道理。蓮花代表染淨都離,蓮花長在污泥裡面,根生在泥土裡面,泥土代表六凡,染法;蓮花的莖在水裡面,水代表淨;花開在水的上面,染淨都離開了,表這個意思。不但染要離開,淨也要離開。所以花開在水的上面,這個意思顯示著六凡我們不染,六道不染,四聖也不染,聲聞、緣覺、菩薩、佛也不染,超越十法界,不得已說一個一真法界,表這個意思。佛菩薩站在蓮花上面就是超越十法界,代表這個意思,這就是觀一切染淨法如夢,蓮花表這個意思。
意在通達一切有為法本無可得。為什麼要捨?捨實在講就是放下,六凡要放下,四聖也要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為什麼佛叫你放下?因為本來不可得。佛不是無緣無故叫你放下,叫你放下是真有道理;如果真有所得,那佛叫你放下是對不起你,確確實實不可得。我們了解這個現相是怎麼來的,搞清楚了,現相的存在情形我們也搞清楚了,才知道確確實實不可得。六道如是,十法界亦復如是,所以佛才叫我們統統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這個世界就包括十法界,講到十法界就講到三千大千世界。
【一心清淨,有何可得乎。若有所得,即非清淨矣。作如夢之觀,正是照破我法二執之寶鏡也。】
這個比喻得好。一心清淨就是真心顯露、本性顯露。一心就是真心、就是真如本性,這是世出世間一切法的本體,這是自己的本來面目,禪宗裡頭常說:「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本來面目就是真如本性,就是一心。一心清淨,這裡面什麼都沒有,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所說的「本來無一物」,這就是自性,這就是真心,就是自己的本來面目。
若有所得,就不清淨,這個意思要懂、要明瞭、要清楚。我們今天念佛,心裡面有沒有一物?有;有阿彌陀佛,有六字名號,六字、四字都一樣。心裡頭有一物,有一物就不清淨。所以有些人說念佛這個法門不是究竟法,我們聽了不要受他動搖,我們不究竟沒錯,你那個法究竟嗎?你那個法還不如我這個法。我這個法雖然不是真究竟,接近究竟。我這一關突破就究竟,但是這一關在娑婆世界不容易突破,我們用這個方法到極樂世界去,到那邊再做突破;換句話說,是不究竟,我換一個環境修行,這個環境太困難了。什麼困難?第一個困難,壽命太短了。修行的時間要長,我這個地方的時間不夠,佛在經上講,修行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我們壽命還不到一百年,那怎麼能成功!不能成功。到了西方世界壽命是無量壽,三大阿僧祇劫太短了,那個無所謂了。到那裡壽命長,有的是時間,這才能成就,這都是事實真相,一定要把它搞清楚。你要真搞清楚,真搞明白了,你就曉得這個世間不可留。西方一切無量,壽命是第一德,第一個條件,壽命長。
四種念佛裡面,佛教給我們持名念佛。淨土三經,《無量壽經》教我們持名,《彌陀經》也教我們持名。而《觀無量壽佛經》說得很好,觀想你做不到,觀像你做不到,最後教你持名。所以十六觀,最後第十六觀就是持名念佛,所以持名是第十六觀。為什麼持名有好處?這裡就有了,「若有所得,即非清淨」。你要觀相,觀佛的相,不要說報身,報身是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我們觀不出來。就算是劣應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你觀成了。所謂觀成,睜開眼睛,佛在你面前;閉著眼睛,佛也在你面前,那叫觀成。你修行功夫成就了,那決定往生。那個相,我們講印象多深刻,睜眼閉眼相都在面前,可是有這個相,你心不清淨,必須把相拿掉,你才能恢復清淨心。觀好不容易觀成,將來把它拿掉,好不容易拿掉,為什麼?印象太深了。哪有這句名號簡單!名號是假名,所以名號拿掉容易。這就是四種念佛當中,為什麼佛菩薩勸你持名,就是將來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個還要拿掉,決定不能執著。沒有到西方極樂世界,要執持名號,要靠它到極樂世界,到了極樂世界可不能執持了。名號可以念,不能執持,執持,你的心就不清淨。所以拿掉名號容易,比拿掉形像容易太多太多了,理就在此地。
現在我們懂得一點般若的道理,這是《金剛經》對我們很大的幫助,知道一切法無有自體,當體即空,了不可得。現在就知道事實真相,就能夠把分別執著,雖然不能完全斷掉,總是淡掉幾分。希望隨著我們的時間,一年比一年看得淡,這就是你的功夫提升了。你能夠看淡一分,你的智慧就透一分;看淡二分,你的智慧就透二分,將來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沒有障礙,這是一定的道理,這一生有把握決定往生。功夫不能間斷,行住坐臥念念之中,要把境界看作夢境,要知道在這個境界裡一無所得。我們所有一切享受,全是業因果報的現前,絕對不是真實的,你就心開意解,心地就會清淨。所以這一首偈就是照破我法二執,把它比作寶鏡。不但破我執,而且破法執,身心世界統統是夢幻泡影,再也不執著,再也不計較,什麼都好,法法皆如,法法皆是,這是真正恢復到平靜了。
【當知人生在世,一切遭逢。】
遭是遭遇,逢是遇到,一切的遭遇都是因果。因果是生生世世累積的業緣,非常複雜,非常繁瑣。佛把它歸納為四大類:報恩、報怨、討債、還債,無量無邊的業緣不出這四大類。報恩的,我們講善緣、好緣;報怨的,惡緣,冤家債主對頭,遇到了,彼此互相殘害,是惡緣。緣結得深的就變成一家人,沒有法子擺脫,對頭來報仇了,他做你兒子、做你孫子,你說糟糕不糟糕!這沒有法子。緣稍微疏一點的,就是親戚朋友。如果沒有緣,對面不相識,沒有緣的,遇到就像沒有遇到一樣,沒有緣的。凡是人與人相聚,要曉得是四種緣,都不是真的。學佛的人,學佛的人跟一般人不一樣,學佛的人開了一點智慧,不管它是善緣、是惡緣,我們都要把它變成法緣。只有學佛的人才懂得,才有辦法轉變,不要再繼續搞下去了,繼續搞下去,這個事情沒完沒了,太可怕了!善,不是永遠善,善會變成惡,惡也會變成善,就在那裡搞循環。循環裡面總是善的少,善的時間短,惡的多,惡的時間長,所以日子很難過。人與人之間非常非常複雜,我們一定要曉得它的真相。知道真相,這是夢幻泡影,不要放在心上,要把它統統放下。事實真相:
【莫非妄識業緣所變現】
這是它的事實真相。你要問怎麼回事?就這麼回事情。識是分別執著,妄想分別執著,這是識。業緣,過去生中跟這些人物交往用什麼樣的心態?用什麼樣的方法來接待?你是善心善行,那結的是善緣;惡心、惡的手段,那結的是惡緣,起心動念無不是業。既然造的有業因,到以後遇到緣一定起現行,果報就起現行。所以六道、十法界就是業因果報循環的相續現相,這才是事實真相。除了業因果報循環相續的幻相之外,是一無所有,這是唯獨佛法裡頭說得清楚,說得明白。
【世間即是戲場】
人生是一場夢,人生是一場戲,戲也是假的,那不是真的,用這些名詞都是告訴我們不是真實的。所以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經上常講遊戲神通,可見得佛菩薩眼裡看十法界是戲場。
【順逆諸境,雖歷歷身受,其實皆如幻耳。】
我們在一生當中的感受,順境是樂受,逆境是苦受。歷歷是親身經歷,它到底是真的、是假的?給諸位說,完全是假的。但是世間人因為迷戀執著,把假的當作真的。覺悟的人細心去觀察,就知道完全是假的。我們在前面曾經舉了一個例子,從這個例子當中,心再粗的人、業障再重的人,都能夠體會到事實真相。我舉的是:過去,去年過去了,永遠不會再回來了;上個月過去了,也永遠不會再回來了;昨天過去了,也不會再回來了;前一個小時過去了,也不回來了;前一分鐘過去了,也不會再回來了。諸位想想看,這個事實是真的、是假的?這是從極其粗的現相裡面,教你觀察沒有真實的存在。《金剛經》前面講:「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不可得是真相,是事實真相。順境也不可得,逆境也不可得。好人好事也不可得,壞人壞事也不可得。從不可得上看,平等了,你的心就清淨、就平等了。一切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個心就平等了,這才看出事實的真相。所有一切善惡現相是什麼?緣。緣也了不可得,緣雖然變現這個相,但是相一現了,馬上就沒有了,俱不可得。我們所受的是什麼,豈不是夢境?其實皆如幻,也就是如夢,這才是事實真相。
【智者便當自警】
有智慧的人能夠體察到這個事實,就應當自己警覺。
【轉眼即下台矣,豈可當真。】
這句話很要緊!六道的凡夫,無論在什麼境緣當中,只要稍稍有一點權力,往往不知不覺他就欺人壓人,煩惱習氣自自然然是這樣的。這個習氣在佛法裡面講,就是傲慢,貪瞋痴慢。儒家也觀察到,《禮記》一展開,第一篇就說到「傲不可長」,這就是承認肯定這個習氣是與生俱來的,不是現在學的,與生俱來的煩惱,多生多劫的習氣;我總比別人強一點,總覺得別人不如我。
俗話常說:世間不如意事常八九,為什麼不如意?是因為我們造的一些不如意的業,得的這個果報。有幾個人在自己有權有勢的時候,想到幫助一切眾生,那就造善了。如果那麼樣想,那麼樣做,那他一生如意的事情應該是常八九。由此可知,業因果報自作自受。不明瞭事實真相的人遭遇到了,怨天尤人,總覺得人對不起他,社會對不起他,老天爺對不起他,哪有這種事情!這個造的罪業更深了,怨聲載道,造得更深,他將來墮得更苦。一世不如一世,所以從這裡要覺悟。
真正聰明人,在台上的時候,他就想到將來怎麼下台,那是高明的人。在台上為老百姓、為社會造福,將來下台的時候才自在。不但當時的人尊重他、愛戴他,連後代在歷史上提到的時候,哪個人不尊敬他,哪個人不敬仰他。那是一個聰明人,不迷惑。當我們有力量的時候,一定要想到為一切眾生造福,盡心盡力幫助一切眾生,不要以為我們沒有能力,個個人都有能力,只是你的能力大小不一樣,你的緣分淺深不一樣,沒有一個人沒有能力,要盡心盡力去幫助別人。自己無論受什麼樣的侮辱,不要放在心裡,曉得自作自受。我們想做一樁好事,好事多磨,磨是折磨。有很多很多的障礙,不讓你的好事做成功,這什麼原因?過去別人做好事,我障礙他;現在我想做好事,人家障礙我,這一報還一報。沒有說是沒有原因的,沒有,絕對沒有!有果必有因,有因必有果,因果循環。所以後面講:
【當知因果難逃,因果可畏。】
所以我們在受報的時候,我們要很坦然的來接受。我的的確確是善心、是好意,要想來做好事,很多人障礙我,我要知道這是我的果報,我不能怪那些障礙的人。要想到他為什麼不障礙別人來障礙我?必定是過去生中我障礙他,今天他障礙我。我不怨天不尤人,甘心受這個果報,我們這一筆帳就消了,下次再見面就好了,就了了。這就是你的佛法沒有白學,你真的得受用,真正明白了。其實真正發心做好事,縱然有障礙,你的這個心是圓滿的,你的功德是圓滿的。不是你不做,是別人障礙。障礙是什麼?眾生沒有福。這個人把眾生的福障住,他造的罪業就重了。
佛教給我們隨喜功德,隨喜的功德跟修功德的人是一樣大,他修多大的功德,只要我隨喜,我隨喜的功德跟他一樣大。障不了!障,只有自己造罪業,他的功德還是那麼大。佛在《楞嚴經》上,佛告訴阿難:「發意圓成,圓滿功德。」這一發心,功德就圓滿了。他還沒做,他為什麼沒有做?有障礙。有障礙,但是他的心是圓滿的,他的功德是圓滿的。由此可知,真正發心修行,沒有人能障礙,事上可以障礙,理上不能障礙;形式上可以障礙,心理不能障礙,那顆善心是沒有辦法障礙的。明白這些道理,明白這些事理,我們就曉得,樣樣隨緣就好,隨緣而不攀緣,知道一切都是虛幻不實,不能當真,不能計較,不能執著,確確實實萬法皆空。
十法界依正莊嚴都不可得,《金剛經》上說得不錯!要記住因果不空,這個不空我們也是多次的說明,希望大家印象能夠深刻。因果是改變現相的,那個「能」,我們今天講能力,因果是改變現相的能力,所以境界隨著能力產生變化。它是能變,十法界這個現相是所變,能所不二。在佛門裡面,特別是唯識學家,大乘八大宗派裡面的唯識宗,它最重視這個。最重視這個,用粗俗的來說,就是它著重因果。學唯識的人對於因果看得最重,他曉得因果不空,所以在起心動念之處,他就謹慎小心,不但不造惡業,惡的念頭他都沒有,這才達到純善,這才真正是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金剛經-第122集請掀開經本二百七十五面,第七行,註解第十八段看起。
【世界則由一切眾生,於性海中,起無明風,造此共業之所結成,故以泡喻之。色身則由性光之所變現,故以影喻之。此世此身與泡影同一緣生,可見身世亦與泡影同一虛妄,豈可迷為真實。】
這一段說得非常好。說明我們的身體、我們這個世界,是從哪裡來的?到底是一回什麼事?首先告訴我們,世界是由一切眾生共業變現出來的。《楞嚴經》上跟我們講,業有兩種:一種叫同分妄見,一種叫別業妄見,妄是虛妄。同分就是共業,大家有相同的,相似的地方;別業是不相同的,各別的。無論是同是別,都是虛妄的。這一段文雖然不長,已經說得相當詳細。「性」是真如本性。「海」是比喻,真性廣大無有邊際,所以把它比喻作海。這個名詞在現代哲學裡面稱它作本體,也是說宇宙萬法從這個本體生出來的,你說現出來的都可以。它是能變,它是能生,無量無邊的世界是它所變、是它所生。我們把這個本體稱之為性海,這是佛學裡面用這個名詞來稱它。
一切眾生是同一個性體,這是諸位必須要知道的。佛法裡面講一切眾生平等,平等從哪裡講起?是從同一個性體變現出來的,所以它是平等的。諸佛菩薩也是這個性體變現的,六道眾生也是這個性體變現的。不但有情眾生,我們今天講動物,人也是動物之一,是性體變現的;植物、礦物乃至虛空,還是這個性海變現的。所以離了自性之外,就沒有一法可得,全都是自性變現。佛在《華嚴經》上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就是根據這個原理來說的。情,是有情眾生,我們今天講的動物,十法界裡面的正報;無情,是我們講的生活環境,植物、礦物。因為都是自性變現的,所以叫同圓種智,圓是圓滿,種智是成佛。佛說這個話,這是超越我們的常識,我們乍聽起來很難體會。這句話要說得粗俗一點,就是人可以成佛,一切動物可以成佛,植物、礦物也成佛,這個我們就很難懂。為什麼植物、礦物也成佛?同圓種智,就是統統都成佛了;因為它是一個自性,一個性變的。在有情叫做佛性,在無情我們叫它做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無二無別,都是自性變現的。
這個境界確實是很難體會,如果我們用夢做比喻也能夠略知一二。夢境怎麼產生的?現在一般人大概都曉得,是我們的下意識變現出來,意識心變現出來的。夢境裡面有有情眾生,有自己,也有許多人物;夢境裡頭,也有植物,也有礦物,也有虛空山河大地,不都有嗎?可見得,整個夢中境界,都是自己的意識心變現出來的。成佛是什麼事情?成佛是講你覺悟了,清醒過來了。這一清醒過來,夢境就沒有了,夢境消失了,消失是同時消失的,沒有先後;夢的發生也是同時的,也沒有先後。我們從整個夢境裡面,來體會《華嚴經》上講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比較容易一點,都是自性變現之物。
怎麼會變現這個複雜的世界?下面講,起無明風。風是比喻,比喻它動,心動。因為對於事實真相不明,無明就是不明,它才會動。假如對於事實真相統統明瞭,那個心就不動,不動就是不起妄念。起妄念就是因為對事實真相不了解,他才會起妄念,這就叫無明風動,無明的心動了。每一個人所迷的淺深廣狹都不相同,所以一切眾生共同造的業報,這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這個世界的生起,是這麼一個原因生出來的。經上用一個「泡」來做比喻,這個比喻讓我們容易體會。性海,像大海,真如本性像大海一樣,大海遇到風,風吹的時候會起水泡,水泡無量無邊,大海是一個,都是海裡面起的水泡。形成水泡的時候,是一個水泡一個水泡,它是有各別的,不相同的;可是水泡要是破裂,又回歸到大海,又是一樣的。這就是你迷的時候,好像每個人每個人不一樣;覺悟之後,這個水泡破碎了,回歸大海,覺悟了就完全一樣。迷了的時候是各個不相同,悟的時候是一樣。
這個道理並不難懂,我們從事實的現象裡面,要仔細觀察能夠看得出來。當我們起心動念的時候,可以說每一個人的妄想都不一樣;縱然你說同,同中還有不同。不可能說,兩個人的妄想是完全相同的,沒有這回事情,不一樣!但是如果我們把妄想都息掉,都沒有妄想,那是決定相同的,無量無邊眾生也是相同的。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就完全一樣,回歸到自性,回歸到性海。所以起心動念就是無明風,這樣造成了十法界,佛家講的三千大千世界、無量世界,是這麼造成的,這麼來的,經上用「泡」來做比喻。這是說明,世界是怎麼回事情,不是真的。
底下一段跟我們講身體,這個我們非常關心。我們這個身是怎麼回事情?色身則由性光之所變現,故以影喻之。本性的光明,本性的光明變現出來的色身,那個色身相非常之好。佛經裡面講的報身,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這是我們本性裡面的智慧光明變現出來的。經上講的佛有三身:「法身」,法身就是性體,就是前面講的性海,法身沒有相;「報身」,報身是智慧集聚之身,那個相好光明是不可思議的;我們今天這個身,也是性光變現的,這是講的「應化身」。但是我們現在這個性的光迷失了,或者說這個光裡面摻雜許許多多的污染,不清淨,於是變現這個身,這個身的色相就不莊嚴。我們摻雜什麼?妄想分別執著、憂慮牽掛煩惱,無量無邊。經上講的八萬四千煩惱,無量煩惱,我們今天確確實實是墮在無量煩惱裡面,把我們本性的光明完全遮蓋住。雖然遮蓋,它還是起作用,就如同下雨陰天,雲彩把太陽光完全遮住,它還起作用,它還會從雲層透一點過來。我們今天這個色身,六道的身,乃至於餓鬼、地獄身,都是濃雲密布裡面性光透露出來的一分。障礙愈嚴重,這個色身的樣子就愈不好看。我們講迷悟的淺深,迷得淺的人,他的色相就好看,清淨光明;迷得重的人,色相就不好看。我們看三惡道眾生的色相比不上人天,這是一定的道理。
我們世間人常講相隨心轉,不但相隨心轉,你應當要了解,這個身的體質也是隨心轉。心清淨,你身體一定健康。疾病從哪裡來的?疾病是從妄想煩惱裡面來的。人如果離開妄想,離開煩惱,他怎麼會生病?所以妄想煩惱是毒素。佛經上講貪瞋痴叫三毒,你要是有嚴重貪瞋痴,那你的心壞了,心不正常了,變現這個色身,身就不正常,不正常就多病,多災多難。如何得一個健康的身體?清淨心。清淨心得健康的身體,慈悲心得相好光明。人慈悲,那個相就好看。你要想相貌好,修慈悲心;身體好,修清淨心。這是你真正能得到的,因為這個身心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諸佛菩薩的體質相貌圓滿,他為什麼圓滿?人家心清淨,人家是大慈大悲;換句話說,心裡面沒有一絲毫的污染,沒有一絲毫的惡念,他的相貌當然圓滿。所以我們見到果,要知道因。
世間人相貌不相同,為什麼不相同?因為他念頭不相同。每一個人的妄想、念頭不一樣。假如你發現兩個人面貌一樣,他們並不是雙胞胎,兩個人面貌一樣,那麼你再仔細觀察,那兩個人的動作舉止會一樣,這兩個人的命運會一樣。什麼原因?因為他這個因很接近。就是說他的妄想分別執著非常接近,所以才會一樣,這是共同的命運。到什麼時候這個相貌身體完全相同?成佛,佛佛道同。因為成了佛,所有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都斷乾淨了,那個時候的相貌完全相同。成了佛才行,菩薩都不一樣!菩薩的相貌是大同小異,你仔細觀察還是不一樣,但是非常接近,到成佛就完全一樣。所以這個色身是自性裡面的智慧光明變現出來的。
本性裡面智慧光明,在我們佛教的名詞稱之為菩提。但是迷了以後,菩提就變成煩惱,我們在大經上常看到,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煩惱跟菩提是一樁事情。覺悟了,煩惱叫菩提;迷了,菩提叫煩惱。它是一個東西,一個覺,一個迷。生死、涅槃也是如此,覺悟了,叫它做涅槃;迷了,叫它做生死,是一樁事情。我們今天在迷,所以我們的色身是煩惱之所變現;煩惱就是性光迷失了,變成了煩惱。諸佛菩薩的色身是性光之所變現,我們六道凡夫性光變成了煩惱。煩惱就是性光,性光就是煩惱。但是變成煩惱,變成現在這個色身,所以用影來比喻,自性智慧光明是體,這個體的影子,那就更不實在,所以這個身體更不實在。
此世此身,此世講我們的世界,世界是假的,千萬不要誤會,以為這是真的。現前我們這個身體,就像經上講的,與泡影同一緣生。可見身世,亦與泡影同一虛妄。這都是事實,身體很脆弱,這個世界也很脆弱。豈可迷為真實,你要是把它當真,以為它實有,這個錯了,與事實真相完全不符合。下面引《楞嚴經》的一段經文來說明,這一段經文在《楞嚴經》裡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段。
【楞嚴經曰;認悟中迷,晦昧為空。空晦暗中,結暗為色。色雜妄想,想相為身。】
經文只有六句,這六句把宇宙人生的來源、形成、變化,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果不是究竟透徹的明瞭,絕不可能用這麼簡單的語句,就把它講得清清楚楚。起因是什麼?認悟中迷;這一句就是講的無明,一般經上常講的「一念不覺而有無明」,這句話就是一念不覺而有無明,這個就迷了。為什麼會迷?那個原因就是第一個字「認」,這個東西麻煩。也是《楞嚴經》上說的,富樓那尊者問釋迦牟尼佛:為什麼會起無明?無明起了以後,我們變成凡夫,我們要費許許多多時間去修行,把無明破掉再恢復自性。恢復自性之後,什麼時候再會起無明?這些問題是大問題,根本的疑問,富樓那尊者在楞嚴會上都替我們提出來了。世尊解答,為什麼會有無明?佛講得很明白,「知見立知,是無明本。」無明的根本,就是知見裡頭你再立一個知見,這就是無明本;在這句話裡頭,認,這個認就是立知。這個話意思很深,我們還是很難懂。
什麼叫知見?知見是本有的、是本能,是真的不是虛妄的。我們今天睜開眼睛,外面境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在佛法叫知見,這是真的不是虛妄的。你怎麼迷了?你在這個知見裡頭再去建立一個知見。怎麼再去建立一個知見?我們看這個,這是花,這是葉子,迷了!這就是無明本。這不叫花,叫什麼?那你就迷得更深,愈迷愈深了。這個意思,佛法沒到中國來,我們中國的老子懂得,「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所有這些名相是人給它起的,我給它起這個名,他給它起那個名,各人起的不一樣,於是就有爭執,就有誤會,麻煩就來了。這個立知,立知就是妄想。你在一切境界裡頭,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你所見的境界就是一真法界,這就是佛菩薩的境界。所以佛菩薩沒有煩惱,法界是平等的,法界是一如的,法法皆是。一有分別執著,麻煩大了,一如、皆是都沒有了。
悟,這個悟就是知見,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要在這個清楚明瞭裡面去建立,以為自己有知,這就壞了!以為自己有知,這就是無明。無明的意思是不覺心動,我以為自己有知,這心就動了,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是無明本。前面曾經跟諸位說過,無明沒有開始,所以叫無始無明。無始生死根本,無始菩提涅槃,我們用了很長的時間說明什麼叫無始,這個意思很深,一定要很細心的去體會。因為你有一認,好了,你本來是在悟中,本來是覺悟的,這一認就錯了,你在覺悟當中迷了。
悟中的心是清淨的、是光明的、是不動的。迷了,你在這個境界裡面起心動念,你心動了,這就迷了。迷了之後就現相,這個相就改變了。諸位要知道,悟中的相,佛經上講「大光明藏」,所以它是明的,光明的;可是一念迷了之後,光明就沒有了。晦昧,晦昧是黑暗的。第一個現相,明相失掉了,在無明裡面。我們的現相是不是無明?是的。太空是黑的。現在如果我們把日月燈拿掉,這個現相就現前了;日月燈拿掉,漆黑一片。「晦昧為空」,這個現相從哪裡來的?迷的相。如果是悟的相,這個相是光明的,不需要日月燈,本來光明,佛法裡稱之為大光明藏。所以迷的時候境界變了,自性本明變成無明,變成不明。
「空晦暗中」,你在這黑暗的虛空當中,這又打妄想,打妄想它就變現相。變什麼現相?物質就出來了。在法相裡面講,妄想是見分,見分它要見,實在講它沒有東西可見,於是在晦昧之空裡面「結暗為色」,就變成物質。其實我們曉得,物質是假的不是真的,物質是什麼?波動的現象。見要見,這個見的念頭愈來愈強,愈來愈固執,愈來愈堅持,這個波動的幅度就愈大。這就是現在所講的,從基本粒子組合成電子,再組合成原子,組織成分子,組織成萬物。什麼人在這裡主宰、組織?妄念,都是從妄想生的。這是從見分變成了相分。
可是諸位要知道,見分跟相分都是從晦昧之空裡頭變出來的,所以無明是一切萬法的根源,一切萬法的根本。無明是自性不覺變現的狀況,它的體就是自性、就是真心、就是本性。真的是一念不覺!我們迷失自性很久了,這個很久就是講,迷失以後念念都迷,我們看的是迷惑的相續相,念念都迷,真的是無量劫來我們念念都迷。有沒有可能覺?當然有可能。如果一覺了之後,你念念都覺,這問題馬上就恢復了,就解決了。這裡講的,無明是無始,無始就不是真的;要是有始有終,那就不能說是假的。沒有開始!這個現相是剎那生滅的現象。迷是一念迷,覺也是一念覺。
我們今天聽到佛法,彷彿好像有一點覺的味道,為什麼還覺不過來?這一念覺了,一念覺了第二念又迷了。怎樣保持第二念不迷?覺了要放下,就不迷了。放下什麼?放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就不迷了。這叫從根本上放下,從能變現幻相的那個地方放下。從事上放下不行!我們今天講貪瞋痴慢,貪瞋痴慢放下行不行?那你是得一些自在,是得一些好處,可是你境界轉不了。因為你是從枝葉上放的,不是從根本上放的。枝葉上放下,的確可以減輕你的負擔,也就是減輕你的煩惱,減輕你的惡報,有這個好處。放下貪瞋痴,這最明顯的,就是放下三惡道。你在六道裡頭不會墮三惡道,這不就減輕負擔、減輕煩惱嗎?可是你沒有辦法超越六道輪迴、沒有辦法超越十法界。
所以放下要從根本放下。「根本」是什麼?念頭,起心動念。如何能夠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六根接觸外面的境界,這個話我們在講席當中講很多遍,但是大家很不容易體會,要學個什麼?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是從根本放下。不要從枝枝葉葉,枝枝葉葉上沒什麼大用處!我們眼見色相,張開眼睛見外面的現相,能夠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我們的見就跟諸佛菩薩的見沒有兩樣。我們用的是見性,見外面是色性;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是用眼識,見外面是色塵。塵是比喻,塵是污染,你一定會被外面境界污染,也就是說你一定會被外面境界動心。動什麼心?動分別心、執著心、貪瞋痴慢的心,你會動這個念頭,這就是心被境轉,自己在境界裡做不了主,被境界轉。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境界轉不了你;轉不了你,你就可以轉境界,《楞嚴經》上講:「若能轉境,則同如來」。什麼人不被境轉而能轉境?圓教初住菩薩。初住菩薩有什麼本事?跟諸位說,就是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那就是圓教初住菩薩,就超越十法界。起心動念就把這個境界變成了十法界,分別執著就在十法界裡頭又變成六道輪迴,那就愈來愈糟糕,事實真相就是這麼來的。結暗為色,這是說明宇宙怎麼來的、世界怎麼來的?
「色雜妄想,想相為身。」這兩句是說明,一切有情眾生的身是怎麼來的?色是物質,我們這個身、肉身是物質,裡面摻雜著妄想,妄想是精神;我們現在講動物,動物它必須有色身、有妄想,就是說它有物質的身體,還有精神的一部分。這個妄想,我們講心法,色心二法,色裡面雜著妄想。想相為身,身是怎麼來的?身是想相得來的。這個相貌,相貌是怎麼得來的?想相得來的。我們世間人不明這個道理,講什麼?遺傳。你細細去想想,這個遺傳講得很勉強,為什麼?遺傳是兒女的相貌一定像父母,多數是像父母,如果講遺傳應該普遍都是這樣的,可是還有少數兒女根本不像父母,確實是父母生的,他不像父母,這個遺傳怎麼講法?佛經上講得好,想相為身,這個相貌,是他投胎來的時候,那個時候他的妄想。佛經上講的,兒女跟父母有四種緣:報恩、報怨、討債、還債。這是冤家債主一下遇到了,遇到誰?遇緣!他來投胎的時候,大概男的喜歡女的,女的就喜歡男的,把父母之身,他以為是他自己的身,所以相貌就接近了。還有親屬很近的,如果他也很喜歡,那相貌也就像其他親屬這個相貌,是他的歡喜心取的那個相。所以確實是想相為身,相貌是這麼來的。但是這個相貌會變,諸位要知道,相貌會變。為什麼會變?相隨心轉。
中國古代對於教育非常重視,教育是教導你做人,怎樣對人對事對物,怎樣面對著我們生活環境,環境裡面包括天地鬼神。所以中國的教育是教敬教孝,那個相貌自自然然端莊。現代人不一樣了,現代人對這個東西不講究,認為這是很落伍的思想,這是過去專制時代的思想,把這些倫理道德完全捨棄了。現在人想的是什麼?奇奇怪怪,真的叫不倫不類。我們中國古人所謂是妖魔鬼怪,現在的想法都是妖魔鬼怪,相貌樣子也是妖魔鬼怪,這非常可怕。社會怎麼能得到安定?人生活在這個世間,怎麼樣能夠得到身心安穩?所以現在人不如古人,古人身心是安定的,現在人身心是浮動的,不曉得哪個地方安定,你說這個生活多苦!所以教育非常非常重要,教育是教人覺悟,知道人與人的關係,人與天地的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中國古代教育是教這些。
這是講身怎麼來的,相怎麼來的。一般人講,一個人四十歲以後,相貌與先天的距離遠了,先天影響不大了,四十歲以後的相貌那就是你後天要負責。你的思想,你的見解,你的行為,四十歲是個很大的變化。四十歲以前,這個相貌是你投胎那個時候影響的,四十歲以後,是你這一生修善修惡所變現的,那個完全不相同。如果你看到一個人的相貌一年比一年好,這個人心很好、行很好。相貌一年比一年覺得可怕,那心術有問題,他的行為上有問題。從相貌、言行,能夠看出一個人的心地,看出一個人的吉凶禍福。所以《楞嚴經》上只有六句經文,把宇宙人生的來源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此段經文,明白開示,虛空、世界、色身,全由眾生昏擾擾的妄想之所變現。】
就跟我們作夢一樣,夢中有世界,夢中有虛空,夢中有色身。一切法從心想生,諸位要常常把這句話記住,在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當中,常常能夠提得起,這個人算是清醒,不迷了。一切法從心想生,你心裡面想善,身心世界都善,確實隨著念頭就變了;心想惡,這身心世界沒有一樣不可惡;都在一念之間。我們念佛會成佛,想西方極樂世界一定會往生,根據什麼道理?也是這句話:一切法從心想生。我想佛,慢慢就變成佛,所以你何必打別的妄想?為什麼不念佛?念佛就是想佛。念不是口裡頭念,諸位想想中國的文字,念佛那個念,念是什麼?現在的心,今心。現在的心裡面就是想佛,這個才能起變化。口裡面念,心裡頭不想,沒用處,最重要是心裡頭要有,所以這個念字從心。「想」,心裡面就有相,心裡頭有個相,叫想。那個相要好相,佛的相好,究竟圓滿沒有絲毫的缺陷。你為什麼不想佛?為什麼不想菩薩?
想佛、想菩薩,尤其是年歲大的人,退休之後沒事情做了,在家裡天天想佛、想菩薩,好啊!慢慢就變成佛,變成菩薩了。許許多多退休的人,退休之後沒有工作,感覺得無聊,天天想無聊,天天胡思亂想。沒有兩年,頭髮也白了,皮膚也皺了,兩年好像過了二十年一樣,衰老了,什麼病痛都出來了。那是什麼?妄想打出來的。胡思亂想把這個身體糟蹋掉了,這個念頭改變了身體的組織,使這個組織不正常,它就產生病;有了病,就天天想病,於是這個病癒想愈嚴重,愈想愈複雜,這個病怎麼能好得了?這是我們看到很多退休的人,一、兩年就衰老。你再看那個樣子,很可悲,變化太大了,什麼原因?一切法從心想生。你要是真能夠天天想菩薩、想佛,就不容易衰老,不容易變化。變化是有,他一年相貌比一年莊嚴,一年身體比一年好。不需要進補,不需要用藥物來治療,用不著!那些東西都會起副作用,都會傷害身體。只是一個清淨的念頭,清淨心,能夠叫你的身體恢復正常。
【妄想本非真實,剎那生滅,由其變現之身世 (變現的身體跟世界),豈能真實乎。】
能變的妄想,妄是虛妄,決定不是真的。所以我們一定要認清楚,身是假的,比喻作影像,世界像水泡一樣,夢幻泡影,剎那生滅,了不可得,這才是事實真相。真相清楚明白了,自然就不起妄念,對著這個境界不會再起心動念,不會再有分別執著,這個就恢復到正常。底下還是解釋偈裡面這六個字:
【水中之泡,極其脆薄(水泡很容易破掉),最易壞滅。殊不知世界亦然。】
今天我們對於世界成住壞空這個事實,知道得相當清楚。在天文台上,從天文望遠鏡中觀察宇宙,每天都發現有新的星,世界形成;每天都觀察到星球消失,或是爆炸、或是沒有了,這就是經上講的世界的成住壞空。我們這個世界也不堅實,不堅牢,很脆弱。外面這個星,地球禁不起碰撞,一碰撞就完了;碰撞的機會有沒有?當然有,這個機會很少就是了,不是沒有。何況現在科學技術發達,人類自己糟蹋這個世界,自己要毀滅這個世界,這也是一切法從心想生,這是大家的共業。所以事實真相唯有佛法看得清楚、看得真實、看得透徹。世間人以為的這些吉凶禍福,貪圖種種享受,在佛法裡面看到都是一場空,都是了不可得,而且都是經上所講的,「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我們舉一個淺顯的比喻,諸位能很清楚的看出來。我這個年齡,小時候念書,生在抗戰時候,我們的物質生活非常貧乏。我們上學沒鞋子穿,出門沒有車,都是走路。抗戰期間我走了幾萬里路,我走了八年當中,江南走了十個省,都是兩條腿走的。現在人上學都開車,說是現在人有福報,我們那個時候沒福報,我不以為然!我覺得「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為什麼?我們生活在大自然當中,有樂趣。好比我們是野生動物,現在年輕人是家裡養的,不一樣!那個快樂不相同,我們的快樂他想不到,我們跟大自然完全融合在一起。現在人出門駕汽車,我們那種快樂他作夢都想不到,說老實話,還是那個生活樂。一個時代一個時代不一樣,真的是「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看到佛經,不能不佩服釋迦牟尼佛。你生在哪一個時代,你在那個時代享受,那裡頭有真的樂趣。那個見聞、常識、經驗、智慧不相同,不是現在年輕人能夠有的。現在年輕人確確實實籠子裡頭養出來的,雖然很幸福,到時候什麼都有人為你,可是那個智慧、經驗、閱歷,差太遠太遠了!所以說哪一個有福,哪一個沒福,都一樣!在佛法裡頭,我們能夠看到平等法。
【楞嚴曰: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漚滅空本無,況復諸三有。】
這也是《楞嚴經》上講的,所以《楞嚴經》對於宇宙,我們今天講的是物理,講得很多,經文裡面講得很豐富。現在所講的太空物理學,《楞嚴》上講得多。「空生大覺中」,大覺就是前面講的性海,真如本性。虛空不大,過去人認為好像虛空沒有邊際;現在科學家認為,虛空有邊際,而且虛空是有弧度的,這些科學家頭腦相當聰明。佛經上講的就是這樣的,虛空不是無際的,性海是無際的。所以佛在《楞嚴經》上用一個比喻說,把性比作虛空,把真如本性、性海比作虛空,把我們現在這個虛空比作雲彩。虛空多大?太虛空當中的一片雲彩而已。所以虛空的確不大。兩個人睡在一張床上,個人做個人的夢,個人有個人的虛空;醒來之後,虛空都沒有了。才知道,虛空不是真的。但是在《百法》裡面,有為法沒有列入虛空。什麼原因?虛空生滅的相不顯著,所以把虛空列在無為法裡頭。無為法有六種,六個無為法,但是六個無為法裡頭,只有一個「真如無為」那是真的,那是性海,那個是真的;其他五個無為法,生滅的現象不顯著,所以列到無為,是相似的無為,不是真正的無為,相似的無為。
虛空什麼時候會沒有?覺悟就沒有了。你沒覺悟就有,覺悟了就沒有。覺悟,自己曉不曉得?曉得。哪一天起,你看到這個虛空統統是明亮的,你就覺悟了,虛空就沒有了。諸位要知道,虛空是黑暗的,在密宗裡面叫大黑天,那就是虛空,晦昧為空。覺悟之後,這個暗的現相沒有了,一片光明,那個虛空就沒有了。所以這個境界,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的時候,虛空就沒有了,突破了。性是光明的,識是黑暗的;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虛空就沒有了,就突破虛空。
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漚是水泡。虛空是什麼?虛空在性海裡頭是水泡而已。有漏微塵國,微塵是比喻多,就是世界,我們今天講的星球。無量無數的星球,這星球存在哪裡?都存在虛空當中,都沒離開虛空。皆依空所生,空是什麼?空是性海裡頭的一個水泡;迷失了自性,在自性裡頭變成這麼一個境界。有漏微塵國,就是前面講的,空晦暗中,結暗為色,這就變成有漏的微塵世界。漚滅空本無,這個水泡要是破了,滅掉了,虛空本來沒有,禪宗機鋒話裡頭,所謂是粉碎虛空。虛空能粉碎嗎?能,不是不能;因為虛空不是真實的,虛空是情識所變的,也是從心想生。虛空是假的,世界是假的,哪裡說三有是真的?三有是有情眾生,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有,這是講六道眾生。六道眾生這個身哪裡是真的?虛空世界都是假的,我們的身還會是真的嗎?佛在經上把宇宙人生的真相給我們說破了。我們讀多了看多了,再讀《金剛經》上這一段經文,你體會得就更深。
【三有,三界也。】
欲界、色界、無色界,這叫做三有,也叫做三界。
【有漏】
漏是煩惱的代名詞,漏的意思就是不健全、不是完好的。
【明其必壞也】
它存在的時間長短,我們今天講存在是講它的相續現相,它相續現相能夠支持多久?全在想像,一切法從心想生,全在眾生的想像。念頭轉了,境界就轉。這個想像,不會永恆不變;實在講,想像是剎那在變,但是變的幅度不大,所以我們看到這個現相似乎是一個相同的相續相。其實所有一切現相都是剎那生滅,實實在在是了不可得。
【一切學人,當常觀此理。】
學人是指修學佛法的人,一切學佛的人,要常常觀照這個事實真相,要常常在日常生活當中體會這個道理。
【虛空尚是晦昧昏擾擾相】
這是佛在《楞嚴經》上講的。虛空是什麼?虛空就是晦昧昏擾擾相。通常用兩個字來說它,「無明」,無明就是晦昧昏擾擾相。
【渺小如泡,何況世界】
這個地方說它渺小,它要跟性海來比較,它就太小了,虛空就太小了,何況世界呢?虛空跟性海比,虛空像空中一片雲彩一樣,而世界是包括在虛空裡面,那麼世界不就更小了?
【何況此身,何足道也。】
我們身再跟世界比一比,太渺小,微不足道。這都是講的事實真相。
【虛妄現有,考實則無。】
眼前種種境界是虛妄現的假有,不是真有。虛妄是什麼?妄想。所有一切境界都是從妄想變現出來的,十法界依正莊嚴全是妄想變現出來的。考實則無,你要是細心去考察一下,實實在在沒有,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從它的本質上說,它沒有,從它存在的時間來說,它幾乎是生滅同時。
【因心造業,循業而現。】
這兩句是說明它所以然。這個世界的假相,為什麼會有假相?假相是依據什麼而發生的?這兩句話回答得清楚,是因心造業;心就是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是造業。循業而現,現的就是相,所有這一切相就是你業所變現出來的。業是因,相是果報,業因果報。但是諸位要曉得,業因果報的變現,它確確實實是現相,但是它所現的這個相是極其短暫,真的就像閃電一樣,一剎那它就沒有了。我們今天看到的相好像存在,就是它剎那剎那的相續相,並不是這個相真的會存在一段時間,沒有這回事情,決定沒有!剛才講了,它相續的時間長短,完全看你因心造業的時間長短。所以因果報應絲毫不爽,都是循業發現的。
【壽夭好醜,因果難逃。】
壽是長壽,夭是短命。這就說明,這兩個字是代表這個幻相、連續相,它連續時間的長短,時間長的我們叫它做壽,時間短的我們叫它做夭,你所看到都是一個相續相。「好醜」是講它現出來的相,「壽夭」是講它存在的時間。因心善,現出的相就善,三善道的相,四聖法界的相:聲聞、緣覺、佛、菩薩。因心不善,現的是六道的相、現的是三惡道的相,那就是醜。好醜就是講境界的善惡,都是自己造的,因果難逃。十法界依正莊嚴是一回什麼事?實實在在講,就是因心造業循環無間剎那生滅相續現相,就這麼回事情。這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沒有一樣是實在的,沒有一樣是常住的,沒有!全是剎那生滅。
【然五蘊本身,已了不可得。】
五蘊是我們講的精神、物質那些因素,這是造成身心世界的條件,這些條件都是虛幻而不可得的。
【何況假合之幻身】
四大五蘊假合的我們這個身體,身體決定是虛幻。「其為似有」,好像是有,我們能夠見到,能夠接觸到,好像是存在,就跟夢境一樣,實實在在是「實無可知」,這是真的。
【了不可得者,有即非有也。】
你這樣才能真正見到事實真相。有即非有,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哪有這些事情?唯有業隨身。造業它沒有中斷,我們現前清醒的時候造業,造業就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睡覺了,睡覺還在造業,沒有中斷,還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你作夢的時候,你覺得你在那裡造作;你不作夢的時候,還在那裡造作,如果你不造作的話,你的身相就沒有了,還是在造作。所以這個造作永遠沒有間斷,因此這個色相,相就不滅。你造作的因心變,這個相它就會變,你變的幅度大,那個相變的幅度也大;念頭變的幅度小,這個相變的幅度也小。現相是果報,果報是隨著因心去變的,正因為事實如此,佛法裡頭才說:「眾生畏果,菩薩畏因。」菩薩曉得事實真相,他要想現好的相,他一定修善因;他不希望見到惡的相,所以他決定不起惡念。惡的念頭,一定感得不善的相;好的念頭,一定是感得美好的相,這一定的道理。誰做主宰?自己念頭在做主宰;決定不是外面來的,確確實實是自作自受。一定要認清楚「有即非有」,即使境界相現前也若無其事,可以受用,不可以執著,這就得自在了。
【識心如幻】
識心是妄心,就是八識五十一心所。佛法裡面也說三心,這個三心跟《金剛經》上三心的意思不一樣,《金剛經》是講過去、現在、未來,講這個三心。佛法裡面一般講三心,是講心意識,「心」就是講阿賴耶識,「意」就是講末那識,「識」就是講第六識。六識、七識、八識,我們稱它作三心,叫心意識,這是所有一切現相變化的根源,它是能變,一切現相是所變。心意識是能變,它是幻,不是真心。
【世界如泡(前面說過),此身如影。】
夢是總比喻,夢是總喻,夢幻泡影。
【身心世界,虛幻非實,一切有為法相可知矣。】
有為法相不但包括世間一切法,出世間法也包括在其中。世出世,界限是在六道。六道裡面是世間法;超越六道,四聖法界叫出世間法;合起來,世出世間法就是十法界,十法界都不出這個範圍。所以一切有為法,包括了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是真實的,都是緣生之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
【如露如電】
這兩個字是比喻它存在的時間短暫,極其短暫。
【所謂生命在呼吸間】
這是我們要警覺的。人命無常,要有這個認知,這才是個覺悟的人。
【當加緊用功,如救頭燃。】
了解事實真相,才知道光陰之可貴。我們今天在世間,世間哪一樣東西最可貴?光陰可貴。迷的人把時光浪費掉了,那叫真可惜;覺悟的人,一分一秒都不空過,他要用功辦道。用什麼功?看破、放下,這叫真功夫。什麼叫看破?宇宙人生的真相,像這個經上所講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看在眼裡,這是看破,一點都不迷,曉得所有一切境界無非是業因果報循環的剎那生滅相續而已。念念如是觀,知道所有現相是剎那生滅根本不存在,這叫看破。什麼叫放下?在境界裡面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放下了。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放下了,這叫真看破、真放下,徹底看破、徹底放下,用這種功夫。這個功夫用的,你看不出來,你所看出來的是什麼?人家念佛,拿著念珠阿彌陀佛,這個用功你看出來了;在讀經,你看出來了;在拜佛,你看出來了。你看到的是有形的,那未必是真的,真功夫是一切明瞭、心無掛礙,那叫真功夫,這個功夫要念念無間。如果一念功夫失掉,你一念就迷了。迷的相是什麼?又分別、又執著,又搞牽掛,這就迷了。所以光陰寶貴,寶貴在這個地方,決定不容許一念迷惑顛倒,決定不容許一念又搞分別執著,這裡講「加緊用功,如救頭燃」是這個意思。
【觀此六喻】
這首偈子裡面講的這六個字。
【雖是觀諸法空相】
身心世界,了不可得,有即非有,經文表面上是在這一面,這一面是從事相上說,理事不二,性相一如,從這一面就能看透到另外一面,
【即是觀如如之性】
所以從相上你就見性了。
【以性相本來融通】
融是圓融,通是無礙的,正是清涼大師在《華嚴經》上所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故觀緣生,即可契入如如不動。】
前面兩句,「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如如不動是講自性、性體、性德;不取於相是講功夫、修德。性修不二,性修一如,你在諸法空相裡面,當然就契入如如不動。剛才講了,你在一切法裡頭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就如如不動,就回歸到自性。這是古德常講的銷歸自性,銷歸自性是講的法法都銷歸自性。佛在這個經上為我們顯示,釋迦牟尼佛一開端,入舍衛大城乞食,著衣持缽,穿衣銷歸自性,吃飯銷歸自性,走路銷歸自性,樣樣都銷歸自性,自性是什麼?如如不動。所謂如如不動,就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樣銷歸自性。由此可知,銷歸自性就是在事上見到理,理事不二,就銷歸自性;在相上見到性,性相不二,就銷歸自性。
【無為法性】
這四個字是形容真如本性;一切萬事萬法的本體,它是無為法。所謂無為,沒有起滅,沒有生滅,沒有來去,所謂如如不動。
【從觀有為法相如夢幻入手】
這是教給我們修觀的方法。所謂修觀,修正我們錯誤的觀念,修正我們錯誤的想法看法。從哪個地方下手?《金剛經》這句偈非常好,教我們觀一切有為的法相,身心世界如夢幻泡影;虛空如泡,人身如影,都不是實在的。
【便是兩邊不著,合乎中道。】
兩邊是空有兩邊,有為的這一邊我們要修,修而不著相,就是無為。換句話說,認真努力斷惡修善而不著相,心地清淨若無其事,但是在事上還是認真努力的去斷惡修善,這就對了。這就是兩邊不著,這就是中道第一義諦。佛與大菩薩們的成就,就是這樣修成的。
【三性、三無性,為法相宗之精要義。佛說法相,原為明此。若知此義,則於緣起性空,更能徹了。修持觀行,更易得力。】
三性、三無性,底下這幾段再細說。性是性質,法相宗為我們分析,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外乎這三種性質。第一種「遍計所執性」,遍是普遍,計是計較,這是妄想執著所變現出來的。用我們現代的話來說,是抽象的概念,決定沒有事實。可是這種抽象的概念,是普遍存在的,你不能說沒有這個事,但是它確實無實,這是一類。如果在《百法》裡面講,二十四個不相應行法,就是屬於遍計所執性。第二種「依他起性」,這是講所有一切的現相,現相是大乘法裡面常講的緣生之法,緣就是條件,「他」就是條件,是依許許多多條件而生起的,這一類就屬於依他起性。可見得,依他沒有自體,真的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譬如,我們的身體是依他起的,四大五蘊集合現起這個身相;四大五蘊離開了,這個身相就沒有了,這個身沒有自體,是四大五蘊組合。「他」,就是我們今天講,種種條件湊合而有的。像這個房子,房屋是依他起的,這個我們更容易看得出來。這個房子裡有鋼筋、木材、磚瓦、水泥,許許多多這些條件組合才成一個房子。這些材料堆在那邊,我們不叫房子;把它組合起來,那成了一個房子。這個房子是依他起的。所有一切的色相全是依他起的,所以叫緣起性空,它沒有自體,當體即空,了不可得。第三種叫「圓成實性」,這是真的,圓是圓滿,成是成就,實是實在,不是假的。這是講什麼?這是講宇宙萬有的本體,是講我們的心性,心性才是圓成實。除了心性之外,不是依他起,就是遍計執,依他起、遍計執完全是假的。為什麼叫三無性?你要執著有這三個性,你又錯了,這是妄想。佛為了說法方便起見,建立這三個名詞,你要以為這三個名詞是真有的話,那你就又錯了,你又迷了。佛要把你這個妄想執著打掉,所以用三無性:相無性、生無性、勝義無性,才叫你心地乾乾淨淨。這是法相宗的精要之一。
佛說法相,目的就在此地,就是叫我們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法相說得很詳細、很繁瑣,它的好處就是樣樣都說得仔細,它的缺點就是太囉嗦,講得太多了,費的時間太長。《般若經》跟它恰恰相反,《般若》完全是抓綱領,一點都不囉嗦。若知此義,你對法相稍稍能夠通達明瞭一些,對於《般若》裡面講的緣起性空,你就會更清楚,更明白了。法相是細說,《般若經》是略說,但是內容旨趣完全相同。一個是不厭其煩的細講,一個是簡單明瞭的略說,這是對不同根性的人所用的善巧方便。上根之人聽佛一說,他就明瞭,不需要那麼麻煩、那麼解釋、那麼囉嗦。中下根的人,聽佛略說他不能夠了解,必須要細說。上根人聽了佛的細說,他更清楚。中下根人聽了佛的細說之後,然後再聽佛簡單扼要的來說,那在修持上更容易抓到綱領。這樣修持觀行,觀是修正我們看法、想法,行是修正我們做法、說法,真正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的思想行為依照佛真實的教誨來修行,這樣就更容易得力了。底下三性、三無性,我們下一次再說,今天時間到了。
金剛經-第123集請掀開經本二百七十六面,倒數第二行,從小註二十五段看起。
【遍計執性,謂普遍計較執著。即性宗常說之分別、執著、攀緣、無明、妄心、妄想等。意在明其雖是無明妄想,然為真心之所變現,非離真性而別有也。】
這是相宗裡面講的三性與三無性,這是相宗非常重要的理論。他將世出世間一切法歸納為這三種性質。遍計,遍是普遍,計就是計較,我們用計較大家好懂。相宗他們的論點裡面稱為計度分別,度是度量,就是計較、度量、分別。也就是性宗常講的,像我們在《金剛經》上常看到的,我們淨土經論當中也常常看到的,所謂分別、執著、攀緣、無明、妄想等等,這裡面的範圍就非常廣大。而在《百法明門》裡面,我們看到的比較具體一些,就是屬於不相應行法。百法一共分為五類:第一類「心法」,第二類「心所法」。心法跟心所法,以及色法,都是屬於依他起性。依他起,這是許許多多條件形成的,這些條件就是依他起,就是因緣所生的。
「遍計所執」,用現在的話來講,抽象的概念,它沒有事實。譬如,百法裡面不相應行法,第一個是「得」,得失的得。說得,當然失也包括在其中,講一個就行了。「得」,有這麼一個概念,像我得到了,我得到財富;「我」是心法,「財富」是色法。把這兩邊離開,單單講得,「得」是什麼?得,既不是心法,也不是色法,但它確實有這麼一個概念。它雖不是心法,也不是色法,它是從心法、色法連帶發生的,也離不開它們,但是不可以歸納在它們那一類,這叫做不相應行法。凡是這一類的,都是遍計所執性,就是根本沒有這個事實,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已。在性宗,總而言之,就把它稱之為妄想,這是屬於妄想。意思是說明,它雖然是無明、妄想,可是它是真性所變現的,真性是萬事萬物的本體。其實我們講的三性,統統都是真性變現出來的,離開真如本性就無有一法可得。打個妄想,也是從真性裡面起來的,所以不是離開真性而別有一法。這句話特別說在遍計所執性上,因為它完全是虛妄的;不像心法、色法好像還有一個東西存在一樣;這個我們都知道,完全不存在,完全是一個妄念。第二個叫:
【依他起性,即性宗所說之緣起、緣生、性起。此正本性隨緣現起之相用,原不離性體。依者,隨也。他,指緣而言也。】
這個地方的註解,實在講比相宗講得簡單,容易明瞭,相宗講得非常繁瑣。「依」就是依靠,「他」用我們現在的話,就是許許多多的條件。它要依許許多多的條件才能夠生起現象,凡是這一類的我們都稱作依他起性。依他起性,就是法性宗裡面所講的緣起,《般若經》上講的緣起性空。緣起,世出世間一切法,包括佛法,也是因緣所生,因緣所生就叫做緣起。緣起的法,決定沒有自體,我們講性空那個性是實體;它沒有實體,它是許許多多條件合起來現相,這個條件散開來之後,這個相就不存在。
所有一切的形相都是依他起,像我們人的身體,身體是屬於依他起。「他」就是四大五蘊。四大五蘊還是用歸納的方法來說的,因為細說太繁瑣,把它歸納為色受想行識,這五樣東西合起來,有這個身體。四大五蘊要是離開,這個身相就沒有了,可見得這個身確確實實沒有自性。身,實在講有沒有生滅?沒有。緣聚的時候是不生而生,它的確沒有生,我們看到好像是生了;緣散的時候不滅而滅,實在講它沒有滅,它只是緣聚緣散而已,哪裡會有生滅!生滅是我們看一種粗的相,看的是聚散之相。聚,我們叫它生;散,叫它做滅,實際上只有緣聚緣散,決定沒有生滅,這是我們佛法裡面常講「不生不滅」。不生不滅的意思,我們通常也覺得很含糊,搞不清楚,怎麼叫不生不滅?緣聚的時候不生,緣散的時候不滅;從緣上去觀看,沒有生滅的現象。講緣起、緣生、性起,都是一個意思,這是在性宗,特別是在《般若》跟禪宗裡面講得最多。
這正是本性隨緣現起之相用,它隨什麼緣?緣非常複雜,無量複雜的因緣它也有一個頭緒,那個頭緒就是一念不覺,就是無明動相,統統從這個地方起來的,這是我們在前面已經講得很多。不覺心就動,覺心是不動的,這一點我們學佛的同修一定要很清楚、很明白,覺心是不動的。我們今天求什麼?求覺,希望覺悟。怎樣才能夠覺?如果你妄念不止,怎麼可能覺?一定要把妄念息掉。妄念息掉,恢復到清淨,這個淨就是我們一般講的定。佛法修學,定是樞紐,戒是方法;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我們的目的是開智慧。智慧不是學來的,不是從外面來的,是我們自性裡面本來具足的,不需要向外學,外面沒有,一定要向裡面用功。本經告訴我們:「信心清淨則生實相」。信,用戒定慧三學來看,信就是戒學,清淨就是定學,實相就是慧學,這兩句話裡面戒定慧三學都圓滿具足。
由此可知,一念不覺就起了無明,無明是動相。隨緣,第一個緣就是指的無明妄動。依相宗的說法,無明起來之後,無明不覺生三細,這就把真如本性變成阿賴耶識。阿賴耶識裡面有三細相:無明業相、轉相、境界相。轉相也叫做見分,境界相也叫做相分。見分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精神這一部分,相分講物質這一部分,精神跟物質都是無明業相裡面變現出來的,所以心跟物是同源,同一個根源。相宗說得詳細,它就變現出這個現相。念頭,也就是妄想,它愈來愈複雜,於是變現的現相也非常複雜。如果我們要問,我們妄想究竟是多麼複雜?你就看它變現出來的相分。你看十法界依正莊嚴,這個複雜的程度是我們無法想像的,它跟我們的妄想完全成正比例。這個複雜現相怎麼複雜,我們的妄念就這麼複雜,妄念是因,現相是果。原不離性體,它也是自性隨著染緣變現出來的境界,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依他起性。第三個講:
【圓成實性,圓是圓滿,成是成就的意思,謂本具,本來具足的。】
圓成實性是講真如本性,它從體上說的。
【約體說,明其本來圓滿具足,非造作法。】
它不是有為法。依他起跟遍計執性是有為法,在《百法》裡面總共分為九十四法;圓成實性是屬於無為法,而且是六個無為裡面最後一個「真如無為」,才是圓成實,其他的像虛空無為,它還不是圓成實。
【實,就是真實。】
決定不是虛妄的;像前面兩類都是虛妄的,絕對不是真實。這個圓成實性,它是真實的,它是沒有生滅的。
【此即性宗常說之法界、真如、如如、真心、實相、圓覺、自性、清淨心等,其名無量。】
佛在經上說「圓成實」,那個名字說得很多。有一些同修讀佛經,不免起了懷疑,說釋迦牟尼佛一樁事情用一個名字就好了,說那麼多名字,把我們都講糊塗了。他為什麼不用一個名字?實在講,佛說法我們大家都能肯定,充滿了智慧。在方法上講,極盡其善巧方便,而是我們不能領會,所以在裡頭還產生誤會,這是我們的錯誤。佛為什麼用很多的名相?他有兩個道理,第一個,一個名相沒有辦法把這樁事情形容得清楚,性德它是多方面的,一個名相沒有辦法完全包含;第二個意思,怕我們學佛的同修執著,執著就錯了,前面講「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性、相宗裡面都告訴我們,我們求學的態度,第一個是要離名字相,可見得名相不能執著,所以佛一樁事情說許多名相,就是告訴你不必執著,懂得意思就行了,不需要執著。有這兩個理由,佛往往每一樁事情都說了好多個名稱,特別是真如本性說得非常之多,這裡只是略舉幾個名詞而已,其名無量。
【性宗亦謂之真實性也。】
相宗稱它作圓成實性,性宗也叫它真實性。
三性的說法,是不是達到究竟圓滿?沒有。為什麼沒有達到究竟圓滿?它是落在言語思量這個範疇之中,那就不是究竟的,所以必須要有三無性,這個問題才真正達到圓滿。正如同佛說法,說到最後他一定把所說的完全否定,這才圓滿。為什麼否定才圓滿?因為真如本性裡頭本來沒有一個念頭,你說什麼?所以一定要懂得他「說而無說,無說而說」;我們要是會聽,「聽而無聽,無聽而聽」,你才能夠契入境界,這才是真正達到教學的目標。所以,不可以用思惟、不可以用想像、不可以用言說。但是,我們離開思惟、想像、言說,不能夠傳遞,佛要把法傳給我們就無法可傳,必須要利用這個做工具,透過這個工具,你要從裡面悟入,要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接著一定講三無性。
【三無性即相無性、生無性、勝義無性。無字甚活。】
這個字活活潑潑的,不能把它當作沒有,你要說沒有的話,就坐實了,那就不是這個意思。
【有非、空之義,即不可執著是也。】
實在講,這個「無」最好的一個講法,就是決定不能執著,執著就錯了。執著,用《金剛經》上的話來說,你一定墮在四相四見當中,那就錯了,所以要懂得不執著。我們看底下這一段,再做一個簡單的解釋,先說相無性:
【虛妄之相,非真實性,性中本無有相,應不著相而無之,乃是性也,是謂相無性。】
這個文字很簡單,實在講將這個名詞解釋得也相當清楚。虛妄之相,正是《金剛經》上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相是怎麼來的?我們知道它是業因果報所產生的現相。業因,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波動,我們佛法裡面講「不覺心動」。我們講心動,跟現在科學家講的波動,這個意思非常接近。念頭就是心的波,心的波動。動,它就會現相,可是這個相決定不存在。我們現在感覺現相之存在,實在講是波動的相續相,連續的現相。可是你一定要知道,它確確實實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是一定要清楚的。
我們曉得現相是怎麼發生的,它的真實狀況如何,然後才懂得佛法裡面所講的染淨不二、生滅不二。染淨,在我們看,這個現相極其粗顯,怎麼能說不二?清淨到極處是佛,染污到極處是阿鼻地獄,是不是真的不二?真的,一點都不錯!極清淨也是一念現的相,而且這一念是「當處出生,當處滅盡」,不可得;極其染污的相,也是「當處出生,當處滅盡」,你要求這個相也了不可得。我們是心太粗了,見不到這種事實真相,所以看到是連續的。連續相裡面對於染淨好像感觸特別的深刻,其實我們的感觸是錯誤的觀念,的確是錯誤的。所以佛與大菩薩的境界,他們入了諸法一如,確確實實入了「諸法平等,無有高下」,他們入的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簡單的講,就是把十法界看成平等的,在十法界極其差別裡面那個差別相沒有了,你看到的是真正清淨相;這個清淨,染淨兩邊都沒有了,這叫真清淨。看到這個現相,看到不二的現相,法法皆如、法法皆是,這是一真法界裡面的境界,這是真實的。
這個妄相是性現起的,但是它並不是真性。「性中本無有相」,不但六道的相沒有,十法界的相沒有,給諸位說,一真法界的相也沒有;總而言之,只要是有現相,都是心動了。現的相不一樣,十法界的相不相同,這就是動的振幅大小不相同。在十法界裡面,愈是往上面去,我們講他的心愈清淨,愈清淨,波動小;愈往六凡下去,它的波動愈大,是這麼樣形成的。到菩薩、到佛,那種波動幾幾乎乎接近水平,見不到它的動,其實它還是有動相,它要是沒有動相的話,就不會現相。知道這個事實真相,知道它的原理,自自然然就不會著相,不會在相裡面起分別、執著、攀緣,不會起這個念頭,因為曉得相是假的,相是根本不存在的,所見到的都是業因果報的相續,所以佛在這個經上告訴我們:「萬法皆空,因果不空。」為什麼因果不空?因為有十法界的幻相。十法界幻相從哪裡來的?從因果來的,所以因果不空。跟法相唯識宗講的,相皆是虛妄,唯有識是真實的,這個意思完全相同。不著相,從相上就見性,這個意思前面都說過了。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
【緣生之法,本非真性。性體無此緣生,應不著緣生而無之,乃是性也。是謂生無性。】
「生無性」是對依他起的。生是講生滅,生滅就是有為,所有一切萬法都是生滅法。為什麼它有生滅?因為它是生滅心變的,生滅心就是生滅的念頭,我們的妄想、念頭,一個念頭滅了,底下一個念頭接著就起來了。我們自己曉得,我們這個念頭的起滅,這個念頭是很粗很粗,最微細的念頭我們自己沒有辦法覺察到,那是阿賴耶識裡頭微細相。我們能夠覺察到的念頭是第六意識,我們叫意識,下意識,這個我們有的時候能夠覺察。所能夠覺察的,還是意識裡面那個粗顯的一部分,它微細的那一部分我們還是覺察不到;阿賴耶的微細相,那當然就更難了。佛在大乘經上常講,八地菩薩見到阿賴耶識,八地菩薩,你就想那個心多清淨!
清淨心就是定功,世間的定功四禪八定,這是沒有出六道,我們講一般修定功夫分八個等級。第九段的功夫就出三界,就出離六道輪迴,阿羅漢、辟支佛所證的,叫九次第定,那是第九等的定功。可是阿羅漢、辟支佛的定功,在圓教大經上他們的斷證功夫,也就是定功,等於七信位的菩薩;換句話說,七信位菩薩的定功,這是第九等的定功。八信、九信、十信再到初住,初住有十個位次,十住、十行、十迴向有三十個位次,然後從初地、二地到八地,你們想想看,那個等級不可思議!八地菩薩那麼深的定功,觀察到阿賴耶識的心動,心裡頭微細的波動他見到了。見到,才能夠把它降伏,才能夠使它慢慢再平靜;你見不到的時候,你對它就沒有辦法用功夫,見到的時候,才能夠降伏它。所以八地菩薩轉阿賴耶成大圓鏡智。這個時候見到什麼?見到依他起性的那個根源,那個波動的源頭他見到了。
「緣生之法,本非真性。」到這個時候他親自見到,真心本性是不動的,阿賴耶裡面的動相還是無明在作祟,一念不覺而有無明。這是世出世間一切法的根源,我們今天講宇宙萬有的本體,這些現相從哪裡來的?從這兒來的;可是真性裡頭沒有這個東西,性體無此緣生。明瞭這個事實真相,對於所有緣生,不要說緣生所現的幻相不執著,緣生也不執著。緣生是能生,現相是所生,能所都不執著,曉得這個就是性,還是真性的起用,這叫做「生無性」。緣起性空,前面依他起性是講緣起,生無性是講性空,緣起性空。
「勝義無性」是對「圓成實」說的。圓成實,說實在話,是很不得已佛為我們起了這麼一個名字,顯示一切幻法之外,還有一個真實。我講這個幻法之外,這都有毛病、都有語病,為什麼?幻法實在講就是真實,但是講幻法就是真實,大家很難懂,怎麼虛幻就是真實?很不好懂。幻法之外有個真實,這個大家比較好懂;雖然好懂,很容易出麻煩,很容易把意思錯會了。不執著這些幻法,幻法就是真實的。只要在幻法裡起心動念,那就錯了,這就錯了。所以佛是不得已而建立的名相,可見得名相是緣起的。圓成實是緣起的,勝義無性也是緣起的。真如本性裡哪裡有個勝義無性這個名字?沒有這個名號。這些理跟事我們都要懂得。
【勝義無性,就是真如本性,為一切法之本體,名第一義,亦名勝義。】
勝是殊勝的意思。這個地方說「真如、性、本體、第一義、勝義」,可見得佛說這樁事情,也說了許許多多的名相。
【此性真實,眾生本具,本來圓滿,所謂圓成實也。】
這個地方,我們雖然不能夠徹底明瞭,我們對佛有信心,佛決定不欺騙我們。真如自性,我們個個都有,本來具足,現在雖然在迷,迷失也沒有欠缺一絲毫。諸佛如來覺悟了,證得了,說實在話,他的自性也沒有比我們多一點點,沒有。從這一方面來說,佛講「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佛在《華嚴》、《圓覺》上都說,他說這個話不多,在一切經裡頭很少經上有這種說法,這才說出真話,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一切眾生本來是佛。《華嚴經》上尤其說得好,「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佛的智慧是圓滿的,我們每一個人的智慧也是圓滿的。佛的德相無量無邊,萬德萬能,真的是隨心所欲,應化在十法界,應以佛身得度他就現佛相,應以菩薩身得度他就現菩薩相,這叫圓滿的現相。佛告訴我們,這是我們的本能。我們的本能今天失掉了,佛告訴我們不是真的失掉,真的失掉就不能叫本能,就不能叫本具,不是真的失掉。而是怎麼失掉?迷失了,就是你現在一念迷,如果你一念覺,你的智慧德能馬上就恢復。迷跟覺都是無始的,前面我們說過,不能再說,花的時間很長。我們的麻煩是一念迷念念迷,麻煩在此地。偶爾也有覺悟的時候,可是第一念覺了,第二念又迷了,那個覺悟就像閃電一樣,古人比喻說石火電光,一會兒又迷了。如何能夠保持念念覺,那就成功了,我們的本能就全都恢復了。
《金剛經》上就是跟我們講這些理論與方法,這個方法裡頭最重要的,我們用很淺顯的話來說,就是「看破放下、放下看破」,交互的去用功。看破一分,就放下一分;放下一分,又看破一分;又看破一分,你就再放下一分,這樣輾轉相輔相成。佛在個部經上告訴我們,一切諸佛之成佛,從初發心一直到如來地,就用這個功夫,這真的叫直截了當。這是本具、本來圓滿,所以叫圓成實。
【然勝義亦是名字,故曰勝義無性。】
它也沒有自性。
【應並勝義之假名亦不著而無之,乃真實性也。】
可見得要見真實性,真實性就是清淨心、就是真心,就是本經前面講的信心清淨,清淨就生實相;實相就是此地講的真實性。底下這一段,這是合起來說的,做三性、三無性的總結。
【不著相,方是真性。不著緣生,方是真性。性亦不著,方為真性。】
這是總結前面遍計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相無性、生無性、勝義無性。對於這些法相名詞的含義,我們清楚明瞭,而不能夠執著。這個執著是含著微細的起心動念、分別,都不能有,這才是真性、真心的顯露。
【正顯相既離性而無體,性亦非離相而別存,於義尤圓。】
這個意思才講得圓滿,為什麼?性一定現相,性是體,有體一定有相,一定有作用,所以體相用是一而三、三而一。我們看《華嚴經》的經題「大方廣」三個字,就是說的體相用。佛法裡面講真、講妄,它的定義很簡單,凡是永恆常住不變就叫它做真;凡是會變、無常的就叫它做妄。體相用,在這個裡面,體是不變的,體是常住的,所以說它是真的;相跟作用都會變,相也會變,用也會變,會變的就是無常的,我們叫它做妄。由此可知,真妄是一不是二。麻煩的是眾生著相而不見性,麻煩在此地。所以,只要你不著相,性在哪裡?性相一如,性相是一體,見相就是見性,見性就是見相,性相原無二致,這個意思才圓滿。
【佛說三性、三無性,所以顯性相之圓融。】
清涼大師在《華嚴經》裡面,為我們講的無障礙法界,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為什麼無礙?因為它是圓融的,它是一體的。
我們要如何能夠契入佛菩薩的境界?也就是說,如何能夠契入真實的境界?經上講得很好,禪宗裡常說「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本經裡面所講的諸佛如來,諸佛如來是誰?我們自己是的,不是別人。我們什麼時候能成得了諸佛如來?說諸佛,諸位一定要懂這個意思,《金剛經》裡講得很清楚,圓教初住以上就是諸佛。《華嚴經》稱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在本經裡面稱諸佛,這四十一位叫諸佛。究竟果位上叫圓滿佛,這四十一位叫分證佛,統統是如來,都有如來的稱號,都有如來這個意思。怎麼樣契入?《金剛經》上講得太好,「如來者,諸法如義」。我們什麼時候到諸法如義,我們就是如來,我們就成佛,雖不是圓滿佛,是分證佛,真佛不是假佛。
什麼叫諸法如義?於一切境緣當中,人事環境、物質環境,沒有障礙就如,有障礙就不如。我們今天看這個人喜歡,看那個人討厭,這不如。看這樁事情喜歡,看那樁事情不高興,也不如!如何能夠把十法界看成一法界,十法界不二,《維摩經》上說「入不二法門」,眾生跟佛一如,性相一如,理事一如,乃至於空有一如,染淨一如,佛跟魔一如,無有一法不如,這是我們《金剛經》說的,「萬法皆如、法法皆是」,這個時候就恭喜你,你就成了諸佛如來,你入了佛位。
這是我們要努力的,功夫在哪裡用?就在日常生活當中,順逆境緣之中練習觀!把這個觀念換過來,從前觀念錯誤,錯誤就是樣樣都不如、樣樣都不是、樣樣都對立,如何在這裡面體會到它是一,它決定不是二。但是這種觀,大乘經上都教給我們這種觀,實在講它已經把方法道理跟我們講得很清楚,我們觀不出來,無從下手。實在講,不是佛不慈悲,佛講得太清楚。像《金剛經》上隨便拈幾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那不就一如了嗎?佛是個相,餓鬼、畜生也是個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佛相是虛妄的,畜生、餓鬼相也是虛妄的,那不就一如,不就平等了嗎?你要時時刻刻提得起來。
我們今天難處在哪裡?你說它虛妄,它怎麼個虛妄法?明明擺在面前,它怎麼個虛妄法?你一定要曉得,這個相是業因果報剎那生滅循環所現的,你這把事實真相搞清楚了。相存在不存在?剎那生滅,不存在。你能夠在一切時、一切處,用這個方法觀察世出世間一切法,你慢慢可以契入到一如,可以入不二法門。這個觀不能失掉,一失掉就迷惑了,一失掉的時候,你就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你就有是非人我,你就有無量的煩惱,迷失了真相。真相沒有別的,是業因果報循環的相續相,確確實實剎那生滅。剎那生滅,生滅的時間太短促,時間太短了,可以說是生滅同時,一生就滅,生滅同時,所以叫它做不生不滅。諸位想想,如果果然不生,你說個不生就沒有意思,說個不生不滅那有什麼意思?生滅跟不生滅是同時的,說它不生不滅,這個話就有意義了,它不是真的不生,確確實實它不存在。你說佛,佛不存在,說鬼、畜生,他也不存在,沒有一樣東西是存在的。從這裡去看就入一如,才曉得法法平等,真的是諸法平等,無有高下。我們再看這個小註裡面說的:
【智者明瞭三性三無性之理,以貫通乎性相。則能空有不著,合乎中道。】
三性、三無性也是說明事實真相,告訴我們所有一切法相、現相的性質,我們統統搞清楚、搞明白了,當然就不會再執著,不會再去分別了。這樣不但我們可以脫離輪迴、脫離生死;世出世法裡面都知道生死事大,佛的大乘經典確確實實能夠幫助我們解決這個問題,確實可以脫離生死,可以超越輪迴;不但能夠超越輪迴,而且能夠超越十法界,只要你入不二法門,就超越十法界。
【本經令觀一切有為法如夢者】
這是末後一首偈,這是總結論: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因作如是觀,便能洞徹三性三無性之理。換言之,若明三性三無性,方能徹底瞭然一切有為法之如夢。】
由此可知,性相是一不是二,這是佛家所講的,「法門無量,殊途同歸」。無量無邊的法門,到最後都歸入不二法門;相宗到最後歸到這裡,性宗也歸到這個地方。如果我們能常常作如是觀,如是觀裡面有淺深不相同、有廣狹不相同,看你所解義理的淺深,你的觀法功夫得力的程度不一樣。但是只要肯用功,只要會用功,功夫一定得力,一定會逐漸的深入,然後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
【當知清淨心中,本來離相,是謂真實性,無有夢相。】
夢幻泡影都沒有,我們清淨心裡確確實實是如此,真心離念。真心在不在?在。真心起不起作用?起作用;天天都起作用,念念都起作用,從來沒有一分一秒止住而不起作用,從來沒有過。全是真心在作用!雖是真心起作用,自己不曉得是真心起作用,這就迷了,這就叫凡夫;日常生活當中還是妄心當家作主,真心起作用還做不了主。我們跟諸佛菩薩不一樣的地方就在此地,諸佛菩薩真心起作用,真心當家作主。我們是真心起作用,妄心當家作主,就好像你是主人,你家裡用了很多傭人,結果傭人當家作主,主人沒權了,變成這個樣子。妄心是什麼?分別執著。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是妄心。真心是什麼?見聞覺知,真心。我們睜開眼睛能見,能見是真心不是妄心。六根門頭舉一根,你把這一根通達了,那六根就都通達了。《楞嚴經》上,佛也是舉眼根,說得很詳細,經文很長,十番顯見。說明能見是真心起作用,見性見,第一眼見是見性見;第二,妄念起來了,起分別執著。第一眼見的時候,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起心、沒有動念,看得很清楚,見性見。諸位要知道,離開妄想分別執著就是真性。諸佛菩薩的六根跟我們完全相同,人家見到的是真實的,不帶一絲毫虛妄,就是不帶絲毫妄想分別執著,就不帶這個東西;只要摻雜這個東西進去,就把真心變成阿賴耶識。
如果你要問,我們真如本性是幾時變成阿賴耶識?為什麼會變成阿賴耶識?有這個問題的人很多,不但現在有,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就有人向他問過,這是老問題!這個問題在佛法叫根本大問,大問題!這是根本問題。佛雖然在《楞嚴經》上講得很詳細、很明白,可是讀《楞嚴經》的人、聽《楞嚴經》的人,還是沒聽懂。為什麼沒聽懂?說老實話,講經的人本身不懂,怎麼會幫你講,你會聽懂了呢?我怎麼可以說講經的人沒懂?因為《楞嚴經》我過去講過很多遍,我也不懂。我只看古人那個註解怎麼講,我就怎麼講,實際上我沒有透徹它的意思。難,非常之難!
為什麼沒有懂?因為我們有分別執著,有妄想。我們講經還要找很多參考資料,就完了,全是妄想,一大堆妄想搬出來講,這是實實在在的。幾時你自己真的有了悟性,真的契入境界,這個要沒有真正修行功夫做不到。所以你一生要學講經,去研究《大藏經》,去找這些東西,《大藏經》從頭到尾背過也不行,也沒有用處。必須要在一切境緣當中離妄想分別執著,那就成功了。那你的見聞覺知,跟如來、諸大菩薩完全一樣。展開經典,看看他們悟的是什麼,我們可以拿來比對比對,那個不相同。所以一定要契入境界。要想契入境界,沒有別的,放下,放下妄想、放下執著、放下分別;放下之後,還要放下。到哪一天沒東西好放了,那你就成佛了。到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有放下,他還是要放下,要做這個功夫。「清淨心中,本來離相」,離相就是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知道妄想分別執著對我們沒有好處,只有害處,這個東西造業。有業因一定就有果報,因為我們這個業不斷在造,念念都在造,所以業果相續。
【因真性以隨緣故,現起身心世界等相,是謂依他起性,這就好比現夢中的境界。凡夫不明緣生虛幻,生本無生,遂致計較執著,認虛為實、認假為真,是謂遍計執性,這就是迷相昧性。】
迷在幻相上,迷在夢境上,以為夢境是真實的,這種虛妄的分別執著,就是遍計所執性。前面我們曾經讀過《楞嚴經》上六句話,在二百七十五面,第十九段,《楞嚴經》曰:「認悟中迷,晦昧為空。空晦暗中,結暗為色。色雜妄想,想相為身。」這六句我們詳細講過,真正難得!宇宙怎麼來的?人生怎麼來的?這六句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但宇宙人生怎麼來的,這裡講虛空怎麼來的,晦昧為空是講虛空,虛空怎麼來的?虛空也不是真的,也是假的。在《百法》裡面,虛空是屬於無為法。為什麼把它列在無為?因為我們看不出它的變動,像動物生老病死很顯著,我們看得出來,牠有生有滅,有生有滅的就叫做有為法。植物有開花結果,也很明顯。礦物,像我們這個地球,大家都知道滄海桑田,地面上也是不斷在起變化,起變化那就是無常,那就屬於生滅法。何況星球,現在我們知道得更多,就是佛經上講的成住壞空,這是有為法。虛空,一個生起,一個將來滅掉,但是從生起到滅掉當中,它沒有什麼變化,看不出它生滅的現象,沒有辦法列在有為法裡面,只好把它列在無為法裡面。但是這種無為,叫相似的無為,不是真實的無為。真正的無為,真如無為,我們的清淨心、真如本性,那是真如無為。這個一定要清楚、要明瞭。我們再回頭看底下這三十三段:
【修行人,不可於妄心外,別執有一真心。】
一定要入真妄不二,那就是真的。如果說妄的外面有個真的,真的外面有個妄的,都迷了、都錯了。過去
【若其如此,仍復昧性。】
昧就是迷,還是迷了性,還是不見性。
【何以故?不著於性,乃真實性故。】
換句話說,佛所講的真心、妄心都不要去執著。我們要體會他的意思,不能分別、不能想像,「我想想,佛這是什麼意思」,那就錯了。所以佛法裡面,不但是禪宗,教下也不例外。佛法裡頭不講研究,為什麼?研究是意識,佛法用的名詞叫參究。參究跟研究有什麼不一樣?參究不用心意識,也就是不用分別、不用執著,不但這個不用,也不落印象。這個心意識,心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是落印象,末那識是執著,意識是分別。離心意識,就是離分別、離執著、離印象,那個叫參。研究是用心意識,研究不行,研究完全落在二、三。所以參的時候不落二、三,不落二、三是萬法一如。
【要緊功夫,惟在不起遍計執。則依他起,便是圓成實。】
依他起是相分,是相跟作用,圓成實是體,一而三,三而一,確實是一樁事情,這是入不二法門。所以壞在哪裡?壞在遍計執。遍計執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就壞在這裡。
【何以故?於性相皆不計執,雖熾然現相,而心固無相也。雖示入生死,而性本無生也。】
只要離開妄想分別執著,十法界、六道輪迴原來就是一真法界。我們要問:一真法界這些相,眾生相跟佛菩薩相一樣不一樣?給諸位說,不一樣。並不是一真法界,花都變成一個顏色,都變成一個形狀,不是!為什麼還有這麼多現相?業因果報本來就那麼多。這是佛講的,「諸法空相,因果不空」,因複雜,現的相複雜。可是你要知道,現的相再複雜,這些現相都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三無性裡面講「生無性」就是說這個事實真相。
《金剛經》上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不是沒有有為法,有為法有,十法界都是有為法,但是這些現相是夢幻泡影。凡夫不曉得它的真相,執著夢幻泡影以為是真實,錯在這個地方,在這裡感受苦樂憂喜這些果報。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在天堂裡面你不會感覺得樂受,你的心永遠是平靜的,不會被外境所動,不會被境界所轉;你在地獄裡面沒有苦受。換句話說,苦樂憂喜捨都沒有了,那才叫真的樂,才叫離苦得樂。佛法裡面得樂,那個樂不是苦樂的樂,苦樂的樂就錯了;苦樂都沒有,那叫樂。佛經上講凡夫的受,就是感受,身所有一切感受把它歸納起來,稱之為苦樂兩大類;心呢?心的感受是憂喜,把它歸納成這兩大類,這是你身心的受。當你身心沒有苦樂,也沒有憂喜的時候,這時候叫捨受。捨受是最好、最舒適的,這是正常的。為什麼不叫它做正受?捨的時間太短,不能保持;如果能保持,就叫正受,就叫得定。這個定,佛學名詞叫三昧,你就得三昧。三昧是正受,就是苦樂憂喜統統都沒有了,這個受才叫正受;你有苦樂憂喜,這個受是不正常的,這不是正受。
苦樂憂喜跟外面境界不相干,跟四聖六凡都不相干,從哪裡來的?從你自己妄想分別執著來的,所以真的跟境界不相干。凡夫之人,昧於自性、迷著幻相,以為這個現相是真實的。裡面有妄想,就是剛才講了,分別執著,見到外面這個緣,外面是緣,裡面是因;遇到緣,它就起現行,現行是什麼?煩惱,喜怒哀樂愛惡欲,煩惱就起來了,感受就起來了。外面就是緣,因是裡頭的;佛教給我們,把那個因息掉,外面的緣不起作用。知道外面的所有一切緣都是平等的,都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你的心才能夠在一切境界裡面真正清淨了,真正定下來了。心一清淨,十法界依正莊嚴的現相你就看清楚了,愈看愈清楚,愈看愈明瞭。明瞭就是智慧,所以則生實相;生智慧,沒有一樣不清楚、不明瞭。一切法怎麼來的、怎麼發生的、怎麼變化的、怎麼結果的,都能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要緊功夫,惟在不起遍計執」,就是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
於性相都不計較、都不執著了,所以外面境界、十法界依正莊嚴,熾然現相,你自己的心地清淨,一塵不染。這個境界,剛才說過,這是諸佛如來的境界,依《華嚴經》來說,這是法身大士的境界,你最低限度已經證得圓教初住菩薩,入這個境界。雖入這個境界,我們身還留在世間,可是確實證得這個境界。這個境界在佛法裡有個術語,叫「入般涅槃」,你已經證入般涅槃。涅槃有二種:一種叫「有餘依涅槃」,一種叫「無餘依涅槃」。什麼叫有餘?身體還在,身體還在是有餘的。涅槃不是死,有很多人認為,佛教死了就叫涅槃,哪有這個話!這個話把名詞完全錯會了。涅槃是不生不滅;你已經完全了解、明白不生不滅的道理跟事實真相,就叫做入般涅槃。身體還在,身體還在有沒有妨礙?沒有妨礙,剛才講了,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個時候的身體,就是此地講的「雖示入生死」,示是示現。跟諸佛菩薩應化在這個世間沒有兩樣,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會起一個妄念,生即無生,生跟無生是一不是二。我們世間人把生跟死看作兩樁事情,入般涅槃的人曉得生跟死是一不是二,生死即涅槃。生死就是生滅,涅槃就是不生不滅,這個意思就說明生滅跟不生不滅是一不是二,這個話的意思是這個說法。
「煩惱即菩提」,煩惱是迷,菩提是覺;我們一般人把這個看作兩樁事情;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不覺跟覺是一不是二,這是入不二法門。這些話很難懂,而且很容易把意思會錯了。如果能夠正確的體會,非常有受用,在日常生活當中,確確實實去做轉煩惱成菩提的功夫。菩提是智慧,迷的時候是煩惱,悟的時候是智慧,所以煩惱都不怕,轉過來是無量智慧。我們在以前講席當中說到這一句,我們舉一個比喻來講,大家比較容易體會。煩惱轉成菩提,怎麼轉法?我舉個比喻說,譬如做小偷的,做小偷也很聰明,他不聰明他偷不到東西。他有很多壞點子、壞主意、壞的手段。他一旦覺悟了,知道這個是不好、不道德的事情;轉過頭來,他就當警察,專門抓小偷。他那一套東西都會了,那不就是轉成智慧了嗎?所以在一念之間,煩惱轉過來就是無量智慧。所以不要怕煩惱多,煩惱多,換句話說,轉過來之後你的智慧就多,要會轉才行;也就是一個用在錯誤的地方,一個用在正當的地方,用在正當的地方就叫做菩提,用在錯誤地方那是犯罪,造作罪業,那個錯誤了。
【本經唯一主旨,在於無住。】
這個在經的上半部就講過,「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佛把修行的總綱領、總原則在前面已經都說出來了,所以一部經的主旨就在無住。
【以破我也】
佛門裡面常講到迷悟、善惡的標準,有很多人沒搞清楚。佛法裡面講善惡的標準,凡是為我都是惡的,凡是念念為眾生那就是善的。為什麼為我就是惡的?佛法要破我執。你起心動念,「我」擺在這個地方,你哪一天才能夠脫離輪迴?諸位要知道,只要有「我」這個念頭在,你就出不了三界,六道輪迴你永遠不能超越,你有「我」。所以佛教給我們,起心動念為一切眾生著想,不要想自己,這是大乘的修學綱領。起心動念都想到眾生,慢慢把我就淡掉了。為一切眾生,我是眾生之一,一切眾生都好,那我也不會壞到哪裡去,念念為一切眾生。善惡標準是這麼訂的,迷悟標準也在此地,起心動念執著我就迷了。所以,第一個就是要破我。
【觀上說如夢之義,可知作如夢觀,是貫徹到底的。即是由粗而細、由淺而深、從初學至究竟。】
其實《金剛經》上,可以說每一句、每一個字,都可以當作日常生活當中用功的觀行,這是這部經的好處。所以佛在經上屢次的告訴我們:「受持讀誦、為人演說,乃至四句偈」,那個四句偈是指本經任何的四句,不是指末後這首偈子,它是指任何的四句,四句就是一首偈,統統可以做為觀行的標準。這首偈當然更好,因為所舉的這些例子,我們每一個人都很清楚,都知道這是虛幻不實。「夢」是總說,「幻、泡、影」前面也一個字一個字分別說過。總而言之,說明所有一切法相是虛妄不是真實的,把這個境界看作夢境,實實在在是一個夢境。我們把它看作夢境,說實在的話,還是隔了一層,確實是夢境,確實是虛妄的,決定不是真實的。這個樣子,你的心自然就會清淨;也就是說,心於一切人事環境、物質環境當中,自自然然就不執著、不分別,可以放下了。放下,智慧就現前。放下一分,就透一分智慧;放下二分,就透二分智慧,這是真實的智慧,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光明。我們今天智慧光明不能現前,就是妄想分別執著障礙住了。只要一放下,本性裡面的智慧光明就起作用,就現前。所以應作如是觀,的確是非常非常重要。
「如露如電」,是講所有一切現相存在的時間短暫,極其短暫。千萬不要以為:我們這個人在這個世界上還有幾十年。你這樣想法錯誤了!幾十年當然比起無限的時空是很渺小、很短暫,但是你沒有看出真正的真相,事實真相沒看出;事實真相剎那生滅。我在前面也曾經跟諸位同修提示過,我們的光陰過去不再回來,那不是一場夢是什麼?去年過去了,上一個月過去了,上一個星期過去了,昨天過去了,今天早晨過去了,中午過去了,下午過去了,能再回來嗎?不能!那不是一場夢是什麼?不要以為我這個身體還能夠存在多少年,我們這個身體存在是剎那剎那計算的,不是一小時一小時計算的,更不可以一天一天計算的,剎那剎那計算的。你才曉得是如露亦如電,才知道不可能存在,這個經上講的「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兩句話的意思你就明白了;《楞嚴》上講的「當處出生,當處滅盡」,就說這個意思。
這樣作觀,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都管用,而且是非常管用,所以說這是貫徹到底的。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你能夠作如是觀,正確!非常正確!這個觀,由粗而細、由淺而深,粗細淺深隨著你的境界不一樣,因為你作觀,你曉得作觀改變我們的想法、看法。觀是觀念。我們以前都把它當作實在,當作真實,這是錯誤的觀念。以為我們的壽命很長久,以為我們會擁有很多很多的財富,這都是錯誤的觀念,全是假的,夢境!什麼東西你得到?什麼也得不到,不但身外之物你一樣得不到,身體都得不到。身體剎那剎那在變化,我們大家都曉得這個常識。我們進這個佛堂來,一個半小時出去,細胞新陳代謝不曉得多少個了。可見得我們進門來的身體,跟出去不是一個身體,這是現在大家都能體會到的。身體都是假的,何況身外之物?把這些觀念統統改正過來,這叫作觀。
想法、看法修正過來了,改正過來了,當然我們的說法、做法就跟著改正。說法、做法那是行為,修行,修正我們的行為。粗細淺深,剛才講了,隨著你的境界在提升,會由粗而細、由淺而深。換句話說,你的境界年年不一樣,不但年年不一樣,月月不一樣。諸位要知道,年年不一樣,年的時間比較長。年年有進步,你的功夫可以說得力了,已經進入了狀況。年年不一樣,你自己會感覺到,別的人也會感覺到,從什麼地方感覺到?相上,心變了相就變了。你的氣色不一樣,你的光采不一樣,你的身體健康不一樣,這是非常非常顯著的。也就是說,你要是真的能夠作如是觀,你的相貌一天會比一天好,你一年會比一年年輕,你的身體一年比一年好,所有一切病痛都會恢復正常,這一定的道理。你的心清淨了,清淨心變出來的相就是正常的。你為什麼會有病痛,為什麼會那樣?妄想,清淨心破壞了,裡面的相也破壞了,這是很明顯能看得出來的。功夫更要得力的話,月月不一樣。到月月不一樣,你自己充滿了信心,真正是佛法裡頭講的法喜充滿,你得到法喜,你的生活一定是非常快樂、非常幸福。這個快樂幸福,絕對不是物質,不是從外面境界,是從你內心裡頭生出來的。「從初學至究竟」,這個我們更容易了解,從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迴向位、十地位,不斷的向上提升。
【一切行門,皆不外此觀。】
在日常生活行為當中,都不能離開這四句的觀法。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金剛經-第124集請掀開經本二百七十八面,倒數第二行,註解第三十五段看起。
【觀空有一切如夢,果能於一切有為法,有即非有,何妨於一切無為法,非有而有,此之謂大作夢中佛事。學人初下手,便作圓頓妙觀,不執實、不執虛、不執無。即是本經所說,無我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一空到底。涉有不住有,行空不住空,則如如不動矣。便是止觀雙運,定慧均等,寂而常照,照而常寂。】
註解到這個地方,可以說對全經做一個總結,當然這幾句話非常重要!我們能夠將這幾句體會得,能夠應用在生活上,可以說是全經修行的要領你都掌握到了,《金剛經》的精髓無出於此。行門當中,最重要的是修觀,就是把觀念改過來,觀念修正過來。一切法不外乎空有兩大類,所以用空有就把一切法全包括盡了。不但有為法是夢幻泡影,這是經上告訴我們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無為法也是夢幻泡影,無為,相宗百法裡面講六個無為,六個無為當中有五個無為法是夢幻泡影,不是真實,我們叫它做相似的無為;唯獨真如無為是圓成實性,前面講過,是真實性,這個真實只有真如無為。但是真如無為沒有相,也沒有念;換句話說,它雖然是真實永恆的存在,可是我們六根都緣不到,眼見不到,耳也聽不到,連心想也想不到,所以也可以用一個空字來代表。
說「如夢」,這個意思說明決定不能執著。夢境有沒有?夢境有!雖有而不實,你執著就錯了,不執著不礙事。所以下面這個解釋就說得好,「果能於一切有為法,有即非有」,一切有為法,佛經裡面常講的十法界依正莊嚴,我們眼前所見的、所接觸到的,全都是有為法。「有」是說它相有,它有這個現相;「無」是說它性無,它沒有自性、沒有自體。只有幻相,沒有自體。而且幻相,我們一定要曉得,它只是生滅的相續相而已,這說明即使幻相也不存在,真的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才是事實真相,所以有即非有。換句話說,有跟非有是同時的,是一不是二,這個通常我們講「入不二法門」,它是不二的。能於一切法這樣的看法,這個看法是正確的,這是如來知見,諸佛如來看得一點都沒錯,我們也要這個看法,不能把有為法當作真實,當作真實是絕大的錯誤。
「何妨於一切無為法,非有而有」。無為法是講的體性、真如本性。真如本性裡什麼都沒有,雖然沒有,它能夠隨緣現相,它有這個作用,所以性雖然空寂,它不是死寂,它是活活潑潑的,隨緣現十法界的相,隨緣現一真法界的相,「非有而有」。「非有而有」,是從性那一邊說的,從體性上說的;「有而非有」,是從現相上說的。性相沒有妨礙,空有沒有妨礙。清涼大師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理事無礙,體性是理,現相是事,理事無礙。通達理事無礙,你就不迷惑了,如果兩邊都不執著,你在受用的時候一定達到事事無礙,事與事也無礙。現在我們對於事事無礙的理論明白了、懂得了,可是我們還沒有做到無礙的境界。為什麼沒有做到?我們還是放不下,還是有妄想執著,所以我們事事還是有障礙。假如把一切分別執著統統離開了,不再執著這個身是我,也不再執著這個牆壁是實在的,我們能不能從牆壁走過去?走得過去,一點沒有障礙。為什麼?身是空的,牆壁也是空的,空跟空哪有障礙?我們今天為什麼有一道牆就過不去?認為身是有、真有,牆也是真有。好了!有就不能過去。這個理我們懂得,問題就是在放下,我們放下的不夠!放一點點不行,要徹底放下,障礙就沒有了,真正契入到無障礙的享受、受用。
諸佛菩薩他們示現在人間,示現在六道,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眾生妄想執著,不知道事實真相,佛菩薩示現來教化眾生。教化眾生就是「大作夢中佛事」,諸佛菩薩執不執著?不執著。雖不執著,他裝作執著,像唱戲一樣,他表演,他示現一個凡夫,就要像凡夫的樣子,才能幫助這些凡夫。菩薩要度餓鬼道,一定要現餓鬼的樣子;不現同類身,就沒有辦法幫助那一類的眾生。幫助哪一類的眾生,一定要現那一類眾生的身相。雖現身相,眾生是業報之身,他有苦受,他有苦樂憂喜捨的感受;而菩薩示現沒有,確確實實沒有,菩薩就像經上講的,「夢中佛事,水月道場」,他確實沒有苦受。
沒有苦受,他也要裝著有苦受,像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我們在經上讀到,佛不打妄語,釋迦牟尼佛不是三千年前在我們這個世間修行成佛的,不是的。在《梵網經》上說,他老人家到我們這個世間來示現成佛,這一次是第八千次,所以他成佛是久遠劫就成佛,這一次來唱戲、來表演,哪裡是這一世成佛的?《梵網經》上給我們透了這個消息,第八千次。所以他是示現的,他是表演給我們看的。佛在世曾經也斷糧,沒得吃!這是經上有記載的,他有三個月馬麥之報。遇到饑荒,人民都沒有東西吃,當然佛托缽也托不到,也沒東西吃了。吃什麼?吃馬吃的,我們大陸過去叫馬乾,就是馬吃的麥子,那個麥很粗,平常沒有人吃的。在荒年的時候,佛托缽曾經吃馬麥,這裡面佛就告訴我們因果不昧的一段公案;在中國孔老夫子在陳絕糧。世出世間聖人,大聖大賢也有時候在物質生活上遇到困難。佛菩薩這是示現的,告訴我們因果不空,要我們曉得這個道理。
這些話,學佛的同修多數都能道出,都能說得出,多數也都大致明瞭。可是平常,我們對人對事對物依舊是迷惑,為什麼會迷惑?說實在的話,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沒有清楚,沒搞清楚,沒有真正明瞭。對於因果報應之事、之理,也沒有透徹明瞭,於是警覺心不夠。無始劫來,自己煩惱習氣非常深重,這是麻煩事。所以境界現前,煩惱起現行,佛法所講的忘得乾乾淨淨。事情做錯之後,也有不少人後悔;後悔無濟於事,你的因種下去了,將來還是要受果報。佛表演給我們看,成了佛也要受果報。所以古德教給我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個就很有道理,我們要想到,希望世間人怎麼對待我,我就應當如何對待大眾,一個道理。我希望別人對我好,我自己對人不好,哪有這種道理?沒有這個道理,一定要明瞭因果報應絲毫不爽。佛菩薩給我們示現、表演,無非都是說明這個事實。所以覺悟的人,「夢中佛事」,日常生活也叫「夢中佛事」。佛是覺悟的意思,不迷。自己日常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都是覺而不迷、淨而不染,這就叫佛事,穿衣吃飯都是佛事。
「學人初下手」,底下一段好,前面是講了一個前提,講了一個大前提。底下這幾句非常難得。我們是初學,初學的人常常想,我從哪裡學起?是不是要從初級的學起?像念書一樣,我從小學、中學、大學,慢慢去念,是不是這樣?在佛法裡沒有這些。善導大師在《觀無量壽佛經》「上品上生章」裡面講的九品往生,他裡頭有一段話非常有道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會有九品差別?他老人家講「遇緣不同」,這句話講的我們心服口服,是你遇到的緣不同。我們今天遇的緣最殊勝,遇到的是圓頓大經。遇緣不同,你遇到這個緣,你就不要枝枝節節,直捷了當就成就了。如果你跟一個小乘師去學,那遇緣不一樣,你就得從人天小法慢慢學起,從哪裡?從五戒十善慢慢去搞起,這緣不一樣。
我們要珍惜這殊勝難得的因緣,《金剛經》這是頂法,沒有比這個更高、更上的,一切諸佛皆從此經出。我們有幸遇到這個法門,一下手就圓頓妙觀。圓是圓融、圓滿,沒有一絲毫的欠缺。這樣的經典不多,我們展開《大藏經》,圓頓經典太少了。一般經典教給我們修行,確確實實是按部就班,由淺而深,由易而難,慢慢來;這個法門沒有,這個法門教給我們是總綱領、總原則,就是看破、放下,直接在這裡用功夫。
「不執實」,執是執著,實是有;就是一切有為法,不去執著它,明瞭它的真相,不去執著它。「不執虛」,虛是空。這就是空有兩邊不著。就世間法而論,六道裡面欲界、色界是有,我們不執著、不執實,無色界是空,無色界也不執著;空有兩邊都不執著,你就超越輪迴了。輪迴裡頭怎麼回事情?就是執著空有兩種人,他出不去。我們要曉得,輪迴是非常不容易突破的。就我們自己本身而言,我們有過去世,有過去當然就有未來,三世因果是真的不是假的。過去還有過去,過去無始,無始劫來到今天,過去生中不是沒有修行,不是沒有聞法,也聞法也修行,為什麼還落到今天這個地步?就是輪迴那個關口沒有辦法突破。
我們在六道裡面,諸位如果很冷靜的想一想,你也曾經在天上待過,你也曾經做過天王,也曾經當過上帝,這真的一點都不假。你也曾經下過地獄,六道裡哪一道沒有去過?變畜生、變餓鬼,不知道幹了多少次,為什麼沒有辦法突破、沒有辦法超越?就是空有兩邊總是執著,總是不肯放下;只要你空有兩邊不執著,不學佛也超越輪迴了。所以不一定學佛才能成就,不學佛沒成就,沒有這個話!不學佛的人成就的是什麼?我們佛門叫他做獨覺,他沒有接觸過佛法,他也懂得,他也能夠超越達到這個目標,稱他作獨覺,在佛門把他歸納到辟支佛這一類。所以我們生生世世不能成就病根在此地,這下我們搞清楚了。如果這一生當中還是不能放下;換句話說,你依舊不能突破。我們念佛求往生,往生也要放下,空有兩邊放不下,阿彌陀佛來接引你,也沒有辦法,也沒有辦法把你拉去,還是去不了。要把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兩邊不著。
底下講「不執無」,「無」是不執著也不執著,這叫一空到底。還有一個「我兩邊都不執著」,你還是執著,執著個兩邊都不執著,還是出不了三界。《金剛經》上教給我們修學的要領,就這三句。空有兩邊不執著,並不執著也不執著,你的清淨心就現前了,經上講得很好,「信心清淨則生實相」,你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就現前,實相般若就現前了。般若智慧在哪裡?不是在《金剛經》裡頭,是在自己清淨心裡面,只要恢復清淨心,智慧就現前,所以說一分清淨就透一分智慧,二分清淨就透二分智慧。怎麼清淨?放下而已。這是把《金剛經》修學的方法,也就是諸佛如來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他們修學的要領為我們說出來。
「即是本經所說,無我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這就是前面教我們圓頓妙觀,原來圓頓妙觀就是不執實、不執虛、不執無。這就是《金剛經》上所講的無我相,不執實是無我相,不執虛是無法相,不執無是亦無非法相。我法非法俱空,這是一空到底。圓頓妙觀就在這個經上,這個理論方法都在《金剛經》裡面。
這下面是教給我們,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謂是落實在生活上,要怎麼做法?「涉有不住有」,我們每天生活從早到晚,工作、待人接物這都是有,離不開我們現實的生活。生活一切都照常,我們原來是怎樣的生活方式,我們無需要改變,原來做些什麼工作也不需要改變,照常去工作,照常去生活,那個觀念變了。觀念怎麼變?不住有。《金剛經》前面教給我們應無所住,不住就是不執著。我們在生活裡頭再也不執著,以前在生活裡念念都執著、念念都計較,所以妄想分別執著煩惱重重無盡,這個日子過得很苦。現在能夠一切都不執著,你就自在了,你就感覺得很輕鬆,你的生活很自在,工作很輕鬆。在應酬當中,你就顯示的真正幸福美滿。
「行空不住空」,世間人大概執著有的多,空他還沒有想到。行空不住空是對誰說的?對一些修行人說的。無論大乘、小乘,修空觀的人,佛在這裡告訴我們,空也不能住,也不能執著,執著就錯了。說實在的話,世間的四空天,四空天誰去的?修行人去的,不是修行人去不了。四空天在世間禪定裡面是高級的禪定,他為什麼不能出離三界?他執著空相。出離三界之人,也有不少還是住著空相的,像阿羅漢、辟支佛,我們在經上看到佛說他們證入偏真涅槃。偏真涅槃是什麼?就是空。一些大乘經上,佛對他們的批評,說這些阿羅漢、辟支佛叫焦芽敗種,這是責備他們的話,墮無為坑,墮是墮落,無為坑就是空,墮落在無為坑裡面,執著空。執著空的毛病在哪裡?沒有進步,他的功夫到那裡停止了,沒有進步。要停止多少時候?那就看他的定功。世間四空天,四空天最少的是我們講的二萬大劫,四空天,最高的非想非非想處天是八萬大劫,這麼長的時間,他不起作用,毫無進展,可惜時光浪費掉了。小乘阿羅漢超越六道輪迴,住在偏真涅槃二萬大劫。辟支佛善根比他深厚,比他聰明一點,住在空相裡面一萬大劫。他們那個時候才後悔,才迴小向大,再繼續不斷的來修學。住到空的時候,所有一切都停頓,這是個錯誤。
「行空不住空」,這是菩薩,菩薩空有兩邊都不住,這才是真正的如如不動。所以二乘人聲聞、緣覺,他們把偏真涅槃就當作如如不動。四空天就更差,把四空天的境界誤會以為那是般涅槃,以為那個是如如不動。這就是對於事實真相沒搞清楚,把這個境界當作佛果地上的境界,誤會了。他墮落進去之後就很不容易出來,也就是不容易覺悟,那裡面沒有佛說法,沒有菩薩在裡面幫助人。所以真正的如如不動,動與不動是一不是二,那叫真的不動,這是真正的離相。這個意思很深,我們要細心去體會,不能發生誤會。
便是止觀雙運,定慧均等。止觀、定慧都是佛門修行的綱領。止是定,我們一般前面講的放下,「觀」就是慧,觀是觀照;止觀跟底下定慧是一個意思。止是把所有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止住、止息,所以它就是定的意思。觀是對於外面境界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不是什麼都不知道,他樣樣都知道。所以,佛家常常把我們的心比作水。
我們供養佛像要懂得它的意義,不可以把佛菩薩像當作神像來看待,當作鬼神像來看待,那就是迷信。外教常常毀謗佛教叫拜偶像,迷信,拜偶像,他說得對不對?他說得不對,他根本就不了解佛教,他是發生誤會。我們供養佛菩薩形像那是教學的方法,是提醒我們自己,作用在此地。供佛有兩個重要的意義:第一個,佛是我們根本的老師。供
供養佛像有香花、幢旛、寶蓋的供養,種種莊嚴具,這些都不重要,供養具裡最重要的是供一杯水,什麼都可以不供,一定要供一杯水。水也是表法的,代表什麼?我們的心跟水一樣,要清淨、要平等。心在清淨的時候、平等的時候、不起波浪的時候,就是止,就是定。定心就是水平的水,它的作用是能照,外面的境界相都照在裡面清清楚楚,那就是觀、就是照,明瞭。心不清淨,你就起不了照的作用。照是智慧。智慧從哪裡來?從定來的,從清淨心來的。心地愈清淨,你對外面境界就愈清楚,這不是學來的,照見,哪裡是學來的!真實的智慧不需要學,世出世間一切法要不要學?也不需要學。為什麼不學就會,不學就能通達?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出自性,都是自性變的。既然是自性變的,你有能力明心見性,你哪有不會的?哪有不知道的?
我們今天世界是個什麼樣子?往後兩千年,世界又是什麼樣子?東西方古老的寓言,中國寓言可以推溯到二千年前,西方的預言也有幾百年之久,為什麼它能講得那麼清楚,說得那麼準確?這裡頭有道理。預言家之所憑藉的兩個原理:一個是數學。這個涉及到高深的數理,從數學裡頭推斷的,相當準確;但是那個準確度不是百分之百。另外一種預言是百分之百準確,定中見到的境界,不是比量,比量是推測的,他不是推測,他是見到。人在甚深禪定之中,界限突破了,時空突破了;也就是說,他能夠看到過去,他能夠看到未來,未來幾百年、幾千年,他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不是推斷的。這種能力我們聽起來很羨慕、很了不起,這神通廣大。佛告訴我們,這個能力是我們自己的本能,哪個沒有?個個都有。有,為什麼你現在沒有?你現在這個心的水在動,所以你有波浪。什麼動?貪瞋痴在動,是非人我在動,是非人我是小浪,貪瞋痴慢是大浪,所以你照的作用失掉了;照的作用失掉,就是你的智慧失掉。佛教給我們什麼?佛教給我們把一切萬緣放下。放下的目的何在?我們的心逐漸逐漸平靜下來。恢復到平靜,你的能力不就又恢復了嗎?
所以,我們供佛那一杯水是表這個意思。時時刻刻看到我們的心像不像水一樣乾淨,不能有污染,有沒有像水一樣的平?我們的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用什麼心?清淨心、平等心。水就代表清淨心、平等心,這裡頭哪裡有迷信?水不是供養佛菩薩給他喝的,怕他口渴,那你就錯了,哪有這種道理!它是表法的,是時時刻刻在提醒我們自己。這是如如不動,這就是止觀雙運,定慧均等。
「寂而常照」,寂是靜、是定,像水一樣,在靜的時候它常照。「照而常寂」,它雖然照,但是它的體並不動。寂跟照可以互為體用,顯示出不二法門。寂是體,照就是作用;照是體,寂就是作用,它可以互為體用。在初學,我們前面曾經講過,看破、放下;看破是照,放下是寂。放下,心就清淨,妄想分別執著沒有了。放下一分,就有一分照的作用,就有一分看破的作用;看破是屬於照。看破一分,一定會幫助你放下一分。看破、放下就是此地講的寂與照、定與慧或止與觀,都是同樣的意思,要懂得交換的用功。用放下幫助看破,用看破幫助放下,這樣交互用功,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都是用這個方法。這個方法就是這一段裡面所講的,這是佛在金剛般若會上教給我們用功的方法,這個方法確確實實是圓頓大法。
【一部金剛般若,無住妙旨,全在「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上。】
這兩句經文,前面我們已經說得很多,這個地方做總結。不取於相是功夫,修德;如如不動是性德,性修不二。如果用前面寂照來講,如如不動是寂,不取於相是照;如如不動是定,不取於相是慧。全經在總結的時候,佛把這兩句話傳授給須菩提尊者,須菩提尊者是我們大家的代表人,傳給他就是傳給我們。我們如果肯接受,接受了就要去照做,把它應用在生活上。我們學佛學的是什麼?就是學如如不動。用什麼方法能夠達到如如不動?全在不取於相。不取於相就是前面講「不執實、不執虛、不執無」,本經裡面講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這才是不取於相。
【欲達到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全在「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上。】
不取於相是放下,你為什麼放不下?你是把一切有為法當作真實,所以沒有辦法放下。這四句偈是觀慧,屬於看破。告訴我們一切有為法如夢、如幻、如泡、如影,虛空如幻,國土就是世界如泡,色身如影,前面我們都曾經說過,不是真實的。存在的時間剎那生滅,如露如電,真正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如果能常作如是觀,你就會做到不取於相。你真能做到不取於相,你就恢復到如如不動。如如不動是真如本性,禪宗裡面講明心見性,我們念佛的人講一心不亂,如如不動就是一心不亂。如如不動現前了,不但超出六道,也超出十法界,那你就入本經裡面所說的「諸佛如來的地位」。《金剛經》上講的諸佛如來,諸佛如來是什麼樣的人?如如不動現前,這個人就是諸佛如來。這兩句話的意思非常之深,深廣無盡。
【一切學人,當從此觀,隨順而入。】
《金剛經》總結就是兩句一偈,兩句就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一偈就是「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首偈子。全經到最後就是這六句做總結,全經所說的不外這六句。我們把這個道理搞清楚了,意思搞明白了,要從這個地方修觀,把我們的思想、見解、觀念修正過來,隨順而入。這個修學是一切時、一切處都不能忘記。特別是在我們面對外面境界起心動念的時候,順自己心意的,會生歡喜心,會生貪心,這個就錯了!你把這個偈子念一遍,你的心恢復平靜了。不順自己意思,逆境,你生煩惱,瞋恚、嫉妒、障礙,生這種心起來,你趕快把這個偈子念一遍,讓它把你心裡面這些污染清除。
這首偈子好!你了解得愈清楚、愈透徹,那個力量就愈大。一定要用在生活上,你不用,自己就得不到利益,一定要會用,隨順而入。時時刻刻用這個標準來看一切人事、看一切現象;不但看我們眼前這些人事現象,同樣用這四句看六道輪迴的現象,看十法界依正莊嚴的現象,這樣我們對於天道也不留戀,也不住。多少人希望生天,天人的福報大、壽命長、相貌莊嚴,天都不想去了,人間富貴還有什麼留戀的?都沒有了。不但天王請我去作,我也不幹!人間什麼總統還去競選,哪有這種道理?沒這個道理!三界之外,阿羅漢、辟支佛、菩薩,甚至於佛,我也放下,也不要了,這樣才能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才能把自己找回來,禪宗裡所說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你才能真正把你自己本來面目找回來。本來面目是什麼?大乘經上講的如如佛,本來是佛。
【此觀,正是金剛智慧。】
般若是大智慧,金剛般若是智慧裡面最殊勝的。金剛般若在哪裡?這首偈子就是。常常用這首偈子觀照,你的智慧就生起來了,你就不會迷失了自性,不會迷失了方向;換句話說,不會迷失了你的幸福、快樂、美滿。說這個話,大家聽起來更容易懂。你為什麼有那麼多苦難?迷失了自性。覺悟了,這世間沒有苦,有真正的樂趣。
【應如是受持,如是演說。】
《金剛經》上對於演說講得太多太多遍了,可見得佛對於這樁事情非常重視。我們讀到這個經上,從頭到尾《金剛經》並不長,佛教導我們「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這句話講了七、八次之多,這是看出佛對於這個重視。「受持」是我們自己得利益,受持就是要照做;受持不是我每天把這個經念一遍叫受持,那個不是的,那個叫讀誦。受持是要依教奉行,也就是依著這個綱領去作觀。自己得利益了,如果一切眾生不覺悟,一切眾生還迷惑,我們也要受累贅。一群的糊塗人,你一個人清醒,那你的日子也不好過,你要應付這一群迷惑顛倒的人,必須要叫每一個人都覺悟,那你就要如是演說。現在在這個世界上講經的人不多,太少太少了!要把這個經講清楚、講明白的,那就更少了!我們這一次這個緣分很殊勝,相當不容易。這部經從去年講到今天,楊會長剛剛告訴我,我們總共講一百二十四次,一次兩個小時,是二百四十八小時,很不容易。我們的緣非常殊勝!諸佛菩薩、祖師大德對我們的期望,就是末後這一句:
【永永流通此紹隆佛種之無上大法也。】
「紹」是繼續的意思,是承傳的意思,代代承傳,一代一代的傳下去。「隆」是發揚光大。我們從上一代接到自己手上,不但要傳到底下一代,還要把它發揚光大。永遠在流通,這是自行化他,顯示無盡的悲願,大慈大悲。
講經說法,實在講不是難事,但是也不能把它看成容易。看成容易了,你不會有進步;看成太難了,你不敢去學習。尤其是這樣圓頓的大法,我們初學的人可不可以學講這個經?可以的。前面說「遇緣不同」,這句話善導大師真是講絕了!幾千年來大眾的疑惑被他老人家一句話解開了,遇緣不同。學講經跟學世間的這些東西,在原理原則上是相同的,一定要認識清楚,要一門深入。可是現代的社會,跟中國古代的社會不相同,現在教學的方法很困難,如果用現在教學法來學講經,可能一生都不能成功。中國古代世出世間的教學,講求師承,所以他成就快速。
我們讀中國古書,歷代這些讀書人未滿二十歲;二十歲是成年。未滿二十歲的,在從前的人中舉人的,秀才就不談了,中舉人的、進士的很多。諸位要知道,中舉人、進士,就可以擔任地方的首長;現在的縣市長。很多!那不是假的。在我們現在看到,十八、九歲是小孩,他懂什麼?他什麼都懂,他能夠治理一個地方。民國初年,我們在台灣還遇到一位十九歲作縣長的
在佛門,佛門俗話常說「踏著毘盧頂上行」,毘盧遮那佛是報身佛,釋迦牟尼佛是應身佛,都不講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是應化身,算不了什麼!講報身,《華嚴經》上的毘盧遮那佛。怎麼說踏著頂上行?踏在他頂上,你就超過他了,所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就是這個道理。學生一定比老師高明,如果學生不比老師高,
我最初學佛親近
同修們拿著錄音帶去寫講記,這就是基礎,寫完之後,你懂得這個原理,懂得這個方法,你學這部經決定不參考另外的參考書,完全採取我這個。你要是參考別的東西拿進來,就錯了,那你就摻著別的東西,這就不叫師承,師承是跟一個人學。古時候的標準要學多久?五年。五年之內決定跟一個人,五年之後你的基礎穩固了,你可以涉獵別的東西,可以找別的參考,取材的範圍可以廣。五年之內一定是老師的,除了老師之外,不會摻雜任何東西進來,你就成功了。
把這個講演濃縮成十分之一,你取材只取我十分之一;換句話說,我所講的十分之九你都不要,都把它去掉。取材的原則有四個字,這是初學的人必須要記住的。第一個「簡」,簡單,不能複雜,這個經文字字句句講得很清楚、很明白,就好了。第二個「容易」,不能夠難,人家很容易聽懂,聽起來一點都不難,易而不難,這是很重要的要領。第三個「淺」,不深,你取的東西,我講深的不要,我自己懂了,想想初學的人他聽不懂,那個東西不能要,要淺而不深。第四要「明」,講得很明白,明而不昧,昧就是講不清楚,這個經文句子沒有解釋清楚,這個不可以。你只要守住這四個標準,把我講的東西淘汰十分之九,只取十分之一,你出去講,就行了!開始講,怎麼講法?可以找人家家裡去講,三個人、五個人聽,講不能中斷,教學相長。你講一遍,你就更深入一層,你能夠講十遍,可以說你的基礎已經穩固了。這樣不斷的去講,講五年,你的根紮下去了。五年之後,就有悟處,開花結果了,你才能夠廣學多聞。所以五年當中一定要守這個原則,守一家之言,決定不摻雜任何東西進去,這叫師承。你懂得師承,一乘圓頓大法,我一開頭就可以學,不是不能學。這就是剛才講了,遇緣不同。所以佛真是無數次的這樣勉勵我們,我們應當發心「受持讀誦,為人演說」。末後我們看正結流通:
經【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我們看小註。這一部經講完了,這一段話是阿難尊者記錄的。經講完之後,大眾聞法的這些狀況。
【受菩薩戒後,則稱菩薩戒優婆塞、優婆夷,皆可講經說法,得稱法師,唯不可為人作傳授皈戒師,因自己未受具足戒之故。】
這是說明,我們同修們都應當發心出來講經說法。講經的功德利益最大,我們講消業障,消業障最有效果的方法就是講經。我們過去在
現在說實在話,在家同修要學講經容易,出家學講經難。你們想想,哪一個道場會讓一些年輕出家人,讓你在這裡學講經?這不可能的事情!你會講了,那老和尚怎麼辦?在一般跟你這些師兄弟同輩分的人,哪個不嫉妒障礙?沒有機會!現在真的,講經說法,在家居士的機會比出家機會多,而且殊勝。因為你在家,你的親戚朋友很多,我每個星期一到你家給你講一部《金剛經》,三個人、五個人聽,聽眾就愈來愈多。因為你講得精彩,你講的一定比我講得好,你取的是我的精華,我那些拉拉雜雜的東西你都丟掉了,都不要了。你曉得這個原理,你才知道這個事情不難,這個事情可以做。學講經,練習講經。到講得差不多,講得很好了,再去受菩薩戒,那個菩薩戒是形式,免得人家毀謗。因為你受了菩薩戒,菩薩有責任講經。所以在家菩薩有責任講經,出家人對你也不能批評。而且說實在話,講經升座是代佛說法,居士講經升座代佛說法,我們出家人去聽,也要先拜三拜。你下了台,你是居士的身分;你上台的時候,你是代佛說法,那個身分不一樣。所以這一點我們要曉得,很多人不懂這個道理,不知道事實。
我們看佛經,佛當年在世的時候,維摩居士是在家居士,他是受了菩薩戒的居士。維摩居士講經,舍利弗、目犍連這是佛的大弟子,去聽經一定要頂禮三拜,右繞三匝,那個禮節跟對佛完全一樣,沒有兩樣。佛法是師道,
升座講經,居士可以稱法師。法師、和尚都是通稱,在家也稱和尚。和尚不是出家人稱的,這個諸位要知道。和尚是什麼?是親教師,就是傳法的老師。譬如你今天跟我學講經,我就是你的和尚,你完全依靠我的,我就是你的和尚。我過去學講經,我是出了家,我是跟李炳南老居士學講經,
【若向在家善知識請求講經說法,為其弟子,依以為師,則固無不可者。】
這是以在
【如其志願真誠,堪以教化,善知識亦不宜一味峻拒也。】
這是不可以拒絕的。他是真心誠意來求法,你要是拒絕他,這是斷人法身慧命,這是完全沒有慈悲心的。只要是真誠的來求學,一定要教。
【此經是大般若法會中之第九會,且是為發大乘、發最上乘者說,可見在會者,皆是發無上菩提心之大菩薩,故不別列也。】
這是說前面所列的這些大眾,裡面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他沒有列菩薩眾。為什麼不列菩薩眾?這個地方給我們說出來它的原因。這個經是《大般若經》,《大般若經》總共有六百卷,一共有十六會,這是《大般若經》裡面第九會的一分,是六百卷裡面的一卷。這說明《金剛般若經》是從哪裡來的,是《大般若經》第九會裡面的一卷。這是整個《般若》的綱要,是整個《般若》的精華,經上講得很清楚,「是為發大乘、發最上乘者說」,不是為普通人說的。由此可知,當年參加法會的這些人,都是發無上菩提心的大菩薩。佛滅度之後,我們今天這一會,諸位來參與的,也是發無上菩提心的大菩薩,這一樣的。若不是發大乘、發最上乘,你雖然來聽,也得不到利益;也就是你沒有聽清楚,沒有聽明白。真正聽清楚、聽明白,很歡喜,依教奉行,那你就是發大乘者,就是發無上乘者。這是末後所列的這些大眾,不列菩薩的道理在此地。
【皆大歡喜者。聞此大法,心開意解。】
「開」是開悟,「解」是許許多多的疑慮、無明、誤會統統消失了,統統解除了,所以歡喜。
【且知信受奉行,便是荷擔如來度生事業。】
這個的的確確把我們凡夫身變成了菩薩身,轉這個境界,轉得實在是太快太快了,轉凡成聖。知道依照這個經去做,佛教給我們為人演說,這就是擔負如來度化眾生的事業。
【當得菩提,成佛有望。】
這兩句話是真的,只要你依照這個原理原則去做,你的進步非常快速,年年不一樣,月月不一樣。當得菩提就是開悟,從小悟、大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就成佛了。
【非同小可,故大歡喜。在會大眾,無不如是,故皆大歡喜也。】
我們今天也是這個心情。
【信,即信心不逆之信。】
信心不逆是本經的經文,這個意思就是非照這個理論方法去做不可,這樣的信心,叫做信心不逆。
【受,即深解義趣之解。】
這是須菩提尊者自己說的,他聽佛說這個法,深解義趣。
【因其有不逆之信,深解之受,所以奉行。】
奉行就是受持。
【奉,遵奉,遵依經中所說之義趣。行,自利利他,自己遵奉而行,復廣布此經,為人演說,令一切眾生無不皆大歡喜。】
這些話都是佛在這個經上常常講的,教導我們應當受持讀誦、為人演說。
【如是信受奉行,務使慧水長流,法脈永通。】
這兩句話是自行化他,在自己本分上,智慧不斷增長,煩惱業障不斷的在消除;在佛法修學、弘揚、傳播,永遠是很順利,無有障礙。
【傳之塵劫而無滯】
塵劫是時間。
【普濟萬類而無遺】
這句話是講的空間,時間永遠的傳下去,空間是普度現前一切眾生,無遺是沒有漏掉一個。
【則遍法界、盡未來,有此經處,便是佛說法處。】
經典所在之處就如同佛在。但是經典一定要有人受持,要有人讀誦、演說才能產生效果。如果沒有人受持,沒有人讀誦,沒有人演說,現在台灣是很富裕,印刷術很發達,很多人家都有一套《大藏經》,擺在那裡沒有用處。擺在那裡他不看,他不知道受持、讀誦、為人演說,不曉得,只是作裝飾品而已,那個沒什麼作用的。一定要讀誦,要依教奉行,為人演說。
【結集者之意】
這個結集者是阿難尊者,阿難尊者的意思。
【在於一切大眾,依教奉行,佛種永永不絕耳。】
因為這一段經文不是佛說的,這一段經文是阿難說的,就是結集的這個人他的意思。他的意思,勸勉我們要依教奉行,勸勉我們要流通佛法。現在這個社會從表面上去看,好像科學技術突飛猛進,人們的生活水準好像天天都在提高,如果你們大家這樣看法,只看到外面表面上的現象,其實這個現象你也沒有真看清楚。如果真的看清楚了,你就知道,現在的社會這種發展並不樂觀,裡面的問題非常嚴重,後果真的是不堪設想。怎麼知道?心量窄小,智慧一天一天少,貪瞋痴慢三毒一天一天增長。這是三毒增長,智慧隱沒了,還有什麼前途?人怎麼不苦?今天大家生活很苦。
我前年,好幾年了,好像是第一次到大陸的時候,大概總是七八年前的樣子,我第一次到大陸去觀光的時候,大陸同胞看到外國人非常羨慕。尤其我們從美國回去的,非常羨慕。我就告訴他,我說:美國人的生活不如你們。他嚇了一跳,他說:怎麼不如?美國住洋房,家家都有汽車,都有電冰箱,怎麼不如我們?我們過的是什麼日子?我就問他一句話,你們,那有不少人在一起:你們有沒有負債的?我這一問,他就想:沒有,都沒有負債的。這個了不起!美國人從生下來到死,債都還不完,他什麼東西都是賒帳賒來的。我們中國古話說:無債一身輕。你們過的是人的生活,他們過的是什麼?一生都是為債務拚命工作,還債還不完,日子苦不堪言!美國人怎麼能比得上你!你從哪個角度去看?他們每天下午,沒有事情,幾個小桌子拼起來,花生米、老酒在那邊喝、聊天,閒情逸致,美國人哪裡有這種享受?各有各的樂趣,那個過的真的是人的生活。我們看到他挺苦,他們過的真的是人的生活,他是自然人,他是跟大自然結合的。我們過的是什麼日子?我們是變成機器,哪裡是人?是機器,不是人了。所以一定要看清楚,你沒有智慧你就看不清楚。
現在西方一天到晚喊智慧財產權,一本書出來,是「版權所有,翻印必究」;聽說現在一個卡帶上唱個歌都不行,都版權所有,翻印必究,心量小到那個程度。在佛法是講流通盡未來際,佛書是歡迎翻印,功德無量,怎麼會相同?我講經這麼多年,三、四十年了。我講席上常常講,人家有些書送給我,我第一個看什麼?看它版權頁。只要版權頁上是「版權所有,翻印必究」,我就丟在一邊,我絕不看。為什麼?我沒有那麼多時間。為什麼不看?心量那麼小,能寫得出什麼好東西?我有我的理由。佛的心量多大,遍法界、盡未來際,叫你流通,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
今天佛門裡面,甚至於很多出家的法師,寫了一些佛的東西,後頭也是版權所有,翻印必究。他沒有念過《金剛經》,不但沒有念《金剛經》,一本佛經都沒有念過。因為每一部佛經的後面,都是叫你流通佛法,沒有叫你學了之後不要教給別人,沒有這種說法。都是勸你自行化他,幫助一切眾生,把佛法流傳到久遠。流通就是這個意思。哪裡到你這個地方就障礙不通,哪有這種道理!
【我輩今日說者、聞者】
說經的人,聽經的人,發起法會的人,護持道場的人。
【亦莫不皆大歡喜,信受奉行,同具此願。】
我們要跟諸佛如來,要跟一切菩薩、阿難尊者、祖師大德們,同心同願。
【具此願者,乃為真信受、真奉行、真歡喜。】
這就是說明,我們的心願解行要跟佛相同。佛的心願解行在哪裡?就是這一部經,這部經是佛心、是佛願,是佛對於宇宙人生真相的了解,是諸佛菩薩究竟美滿的生活行為。我們從這個經裡面學到了,就能把自己變成跟佛菩薩一樣,真正信受,真正奉行,真正歡喜。
【此正我輩上報四恩,下濟三苦處也。】
人與人,人與一切眾生,彼此互相都有恩惠。人不能離開社會獨自生存,不能離開眾生,跟眾生是一體的,互相都有恩惠。我們每天吃的飯是農夫種的,穿的衣是工人製造的,樣樣東西都得社會一切眾生的供養,我們要知恩。「四重恩」,這個我們必須要明白,第一個是父母之恩。我們的身體,父母有生育之恩,父母生我們身,養我們的身,養育之恩。第二個是老師的恩。佛是老師,佛菩薩、老師的恩德,老師是教導之恩。我們的法身慧命得自於老師,使我們真正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佛是我們最好的老師,要知道這個恩德。第三是國家之恩。沒有國家,我們的生活沒有保障,就沒有安全,國家保障我們的生活安定、安全,國家之恩。第四個是一切眾生之恩。我們與一切眾生互助。佛法教我們常常念著四重恩,要存報恩之心,我們如果不能夠認真的修學,就不能報恩;要想報四重恩,一定要依教奉行。
下濟三苦,三苦是三途:地獄、餓鬼、畜生。地獄、餓鬼、畜生,我們怎麼幫助他?我們沒有這個能力,但是要曉得,還沒有變餓鬼、畜生、地獄的,將來看著他馬上就要去了,這些人我們可以幫助他,讓他覺悟,他將來不會墮三途,我們能幫助的是這些人。看看哪些人造地獄罪業,造餓鬼罪業,造畜生的罪業,我們能把《金剛經》的道理說給他聽,他覺悟了,這一回頭就不墮三惡道,這是下濟三苦。所以自己依教奉行,這是報恩;為人演說,就是下濟三苦。
【唯願諸善知識,從實信而入淨信。】
淨信的功夫,比實信要深得多了。淨信裡頭,絲毫的疑惑都沒有,對於理論、事實、真相,都搞清楚,都搞明白了。「於有為而證無為」,這是講我們修行契入功夫的淺深,由淺而深。「以此行願,莊嚴佛土。」佛土在哪裡?就在現前。現在有人提倡人間淨土,那在喊口號有什麼用?要真做!我們每一個人都能依教奉行,都能夠為人演說,把佛法發揚光大,人心清淨了,離開一切污染,這個世間就是淨土,這叫莊嚴佛土。「化度有情。歸心淨土,老實念佛,即得往生,不退成佛。」最後四句是最重要最重要了,那是真的徹底究竟圓滿的解決問題了。這幾句話都是
推薦閱讀:
※破斥佛護爛文:索達吉堪布《金剛經釋》獻疑 (6—7)
※凈空法師《金剛經》講記 (三)中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第六頁)
※第二卷 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
※[轉載]【筆記】八部金剛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