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真灸——我對灸療的認識 (zt)

真灸——我對灸療的認識

牛玉東

:河北唐山豐潤區交通醫院,064000

前言

我出生在針灸世家,從小目睹父親用針灸治癒了許多疑難雜症,父親治病獨樹一幟,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一九九六年我讀了劉潔生先生的《太乙神針臨證錄》之後,對灸療產生了強烈的興趣。

在臨床上以溫和灸,隔姜灸,直接灸治好一批中西藥幾近無效的疑難病,其中有閉經(產後大出血引起的),再生障礙性貧血,慢性前列腺炎等。因效果出色,病人喜悅,所以我對灸療的研究信心倍增。

二〇〇一年的春天,我治好了兩個危重病人,使我對灸療有了更深的認識。其中一個是一位79歲的老太太,有十多年的糖尿病,又合併了腎病,頭面四肢浮腫,胸水、腹水都有了,氣息奄奄,渾身無力,已不能進食水,輸液都輸不進去了,六脈細若遊絲。

當時病人家屬問我還有辦法沒有,我說,還有一個辦法可以試一下,就是直接灸。當天下午即做灸療,我當場捏艾炷,先灸腹部,取了三個穴,分別是水分,右天樞,氣海,先用麥粒大的艾炷,逐漸過渡到黃豆大的,最後用干蓮子大的。

一直灸了三個小時。之後又在右足三里穴直灸了半個小時,艾炷也是先小後大。

當晚,病人有了食慾,吃了一碗稀飯,一個鴨蛋,大小便也解下來了。次日病人可以坐著吃飯,此後我又開了些湯藥,水腫在半個月時慢慢退去,病人體力好時可以從二樓下來散步,此後病人又活了二年半。

另一個病人是一位37歲的中年男子,重感冒高燒十天不退,大量輸液(用藥不詳)體溫也只能是暫時下降,降而復升,體溫總是在39度徘徊,病人本來就是乾瘦體型,在加上八天未吃東西,面容枯瘦,站立不穩,到縣醫院驗血,諸多指標紊亂,本縣醫院拒絕收住,家屬求助與我,我看完病後,先為其井穴厲兌(雙)足竅陰(雙)刺血,後分別取身柱,中脘直接灸,艾炷先小後大,由麥粒大逐漸過渡到蓮子大,共灸了三個小時,當晚病人食慾大開,睡眠香甜,體溫徐徐下降,三天後體溫正常,又吃了三付中藥,一周後體力完全恢復。至今身體健康。

這兩個病例讓我認識到灸療不僅可以治慢性雜病,而且也可以治急危重症,真有古人說的起死回生之效。因此,我用了兩年多的時間將超星數字圖書館內所有關於灸療的書仔細讀了一遍。

在臨床工作中,我面臨著一系列的問題,如灸煙如何排除?如何減少灸療時的疼痛?灸療的最佳火候怎樣把握?如何在灸里加針?如何處理灸後的排病反應?灸後如何調養?結合書上所學知識,我冥想苦想,反覆在臨床驗證,最後這些問題都有了自己的答案。

鑒於此,不少同行鼓勵我把心得體會寫出來。於是,我將多年學習實踐的收穫總結一下,為挽救頻臨失傳的灸療,為了天下蒼生少受亂用藥的危害,現不揣淺陋,將《真灸》寫出來,以供同道參考,為水平所限,謬誤難免,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2008年2月27日牛玉東於唐山

歷代名醫對灸療的讚譽

1、若針而不灸,灸而不針,非良醫也;針灸而不用藥,用藥而不針灸,亦非良醫也。

—―唐.孫思邈

2、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藥第二,附子第三。醫之治病用灸,如做飯需薪。

—―宋.竇材

3、凡葯之不及,針之不到,灸之所宜。

—-明.李梃

4、灸法去病之功,難以枚舉。凡寒熱虛實,輕重遠近,無往不宜。蓋寒病得火而散者,猶烈日消冰,有寒隨溫解之義也。熱病得火解者,猶暑極反涼,猶火郁發之之義也。虛病得火而壯者,猶火迫水而氣升,有溫補熱熱益之義也,實病得火而解者,猶火能消物,有實則瀉之之義也。痰病得火解者,以熱則氣行,津液流通故也。所以灸法不虛人者。以一灼謂一壯。以壯人之法也。若年深痼疾,非藥力所能除,必借火力以攻拔之。諺雲,「火有拔山之力」豈虛語哉。若病欲除其根,則一灸勝於藥力多灸矣。

—-明.龔居中

5、 灸能散寒除毒,開郁破滯,助氣回陽。

-—明.張介賓

6、 艾葉服之則走三陰,而逐一切寒濕,轉肅殺之氣為融合;灸之則透諸經,而驅百種病邪,起沉痾之軀為康壽。

――明.李時珍

7、 痰飲痞積,等證宜灼艾。凡胸腹中有痰有飲,有積有痞,或脹或痛,或酸或嘈,或吐或瀉,一二證,時止時作,經年不瘥者,急須猛意以圖全愈。毋候他日別病相加,掣肘莫措。然治之之法,則灼艾先而藥石飲。蓋灼艾之功,遠逾草根木皮萬萬也。灼艾後,唯第飲食為首務,不可饕餮厚味,致傷胃口。 - -—清.吳儀洛

8、 隔物灸不如著肉灸。 -—近代.趙輯庵

灸法不興八種的原因

(1)《內經》論針灸,針居十之八九,灸不及一二《難經》不言灸,《傷寒論》則將灸療局限於治療虛寒症。

(2)施救時有煙霧,且施救一般較針刺費時費事,一些醫者未能以治病為重,固其不方便故舍灸用針刺。

(3)灸療似乎不像針刺那樣顯得有技術性,似乎誰一看就會,有些醫者不屑於用灸,視灸為小術,豈不知簡單的灸療可以起死回生,可以力挽狂瀾,可以以柔克剛。

(4)許多針灸治療學著作,言及某穴的灸量,多定為「灸3-5壯」,或「溫灸5-15分鐘」,如此輕微的灸量,若治些淺易病症或許尚可,若治大症,頑症則恐無逾病之期。如果缺乏經驗的初學者,准此用灸,便無此體驗灸法的偉效,自然就會放棄使用灸法。

(5)灸療的見效期較長,有的一至兩個月後見效,有的三個月甚至半年才見效。

(6)對灸療後出現的排病反應,有些醫者自己都拿不準,以為是灸療加重了病情,所以不敢繼續用灸。

(7)醫者對灸後調養重視不夠,以致於灸後對病人生活起居飲食等細節方面疏於管理,最後功虧一簣。

(8)醫者自己並不自灸(直接灸或6小時以上的溫灸),沒有親身體驗。灸法的好處是沒親身實踐的人永遠不會知道的。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繼承和改良

筆者在學習前人灸療經驗時,參閱了大量關於灸療的書籍,受感觸最多的三本書分別是,《扁鵲心書》,《太乙神針臨證錄》,《馬氏溫灸法》。

其中《扁鵲心書》對於重灸治大病,危症講得最具體最實際。

《太乙神針臨床錄》的養生保健篇,對灸氣海,關元治病保健的原理分析得最清晰。

《馬氏溫灸法》對用溫灸盒治病的火候和方案安排得最巧妙。

所以治大病危症以重灸為主,治慢性病雜症以溫灸為主。把大艾炷視為大火,武火,把溫灸盒和麥粒灸視為小火,文火。治大病危症以武火為先,逐漸過渡到中火,小火,最後以小火收功。在實際臨床上,二者沒有明顯界限,可以相互補益。

對《扁鵲心書》中竇材灸法的改良,一用催眠葯(常用安定片或舒樂安定等)替代睡聖散,在灸療前半個小時先讓病人服下15-25片安定片(2.5毫克每片),等病睡下後,再開始灸療。二用較大劑量的局麻藥注射液(常用利多卡因,布比卡因,普魯卡因)(每穴注射量每次大約10毫升)注射到灸穴上,待完全不痛後,先用大艾炷灸,之後逐漸縮小艾炷體積,大約兩個小時之後可以酌情再注射一次局部葯,重新再用大艾炷灸。當然根據病人的耐受性和灸感的傳導情況,打一次局麻藥也有許多人可以堅持灸六七個小時。

在應用馬氏溫灸法時,筆者依據病人灸感的傳導速度和範圍適當加入中藥來宣統臟腑,疏通相應經脈。同時也可以按照經絡祛病法(下文詳述)針刺相應的經穴,原穴給病邪以出路,這樣,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筆者依照大灸療法(此法載於《岳美中醫案》中)和馬氏溫灸法,創造了一種九宮灸法(下文詳述)。九宮灸法對陳寒痼冷,久病體弱的病人非常適宜。

竇材灸法節要

1、久嗽不止,灸肺俞二穴各五十壯即止,若傷寒後,或中年久嗽不止,恐成虛勞,當灸關元三百壯。

2、虛勞咳嗽,潮熱,咯血吐血,六脈弦緊,此乃腎氣損而欲脫也,急灸關元三百壯。

3、中風半身不遂,語言澀,乃腎氣虛損也,灸關元五百壯。

4、中風失音,乃肺腎氣損,金水不生,灸關元五百壯。

5、中風病,方書灸百會、肩井、曲池、三里等穴,多不效,此非黃帝正法。灸關元五百壯,百發百中。

6、傷寒少陰病證,脈緩,昏睡自語,身重如山,或生黑魘,噫氣,吐痰,腹脹,指冷過節,急灸關元三百壯可保。

7、腸癖下血,久不止,此飲食冷物,損大腸氣也,灸神闕三百壯。

8、虛勞人及老人與病後大便不通,難服利葯,灸神闕一百壯自通。

9、水腫膨脹,小便不通,氣喘不卧,此乃脾氣大損也,急灸命關二百壯,以救脾氣,再灸關元三百壯,以扶腎水,自運消矣

10、小便下血乃房事勞損腎氣,灸關元二百壯。

11、砂石淋諸葯不效乃腎家虛火所凝也,灸關元三百壯。

12、上消病,日飲水三至五升,乃心肺壅熱,又吃冷物,傷肺腎之氣,灸關元一百壯,可以免死。或春灸氣海,秋灸關元三百壯,口生津液。

13、中消病,多食四肢贏瘦,睏倦無力,乃脾胃腎虛也,當灸關元百壯。

14、腰足不仁,行步少力,乃房勞傷腎,又致骨痿,急灸關元五百壯。

15、昏睡不省人事,飲食慾進不進,或卧或不卧,或不行,莫知病之所在,乃思慮耗傷心血故也,灸巨闕五十壯。

16、行路忽上膝及腿。如錐痛,乃風濕所襲,於痛處灸三十壯。

17、寒濕腰痛,灸腰俞五十壯。

18、老人氣喘,乃腎虛氣不歸海,灸關元二百壯。

19、腳氣少力,或頑麻疼痛,灸湧泉五十壯。

20、屍厥不省人事,又名氣厥,灸中脘五十壯。

21、耳輪焦枯,面色漸黑,乃腎勞也,灸關元五百壯。

22、中年以上之人,口乾舌燥,乃腎水不生津液也,灸關元三百壯,若誤服涼葯,必傷脾胃而死。

23、中年以上之人腰腿關節作痛,乃腎氣虛憊也,風邪所乘之徵,灸關元三百壯,若服辛溫除風之葯,則腎水愈涸和,難救。

24、凡灸大人,艾炷須如蓮子,底闊三分,灸二十壯後減一分,務要緊實,若灸四肢及小兒,艾炷如蒼耳子大,灸頭面,艾炷如麥粒子大,其灰以鵝毛掃去,不可口吹。如癲狂人不可灸,及膏粱之人怕痛者,先服睡聖散,然後灸之。一服止可灸五十壯,醒後再服再灸。

馬少群與《馬氏溫灸法》

1、馬少群先生生平事迹

天津名老中醫馬少群先生(1903-1992)曾在30年代以函授方式從浙江寧波「東方針灸學社」學習日本溫灸術,馬少群改進了日本溫灸術,自成一體創馬氏溫灸法,爾後九年,為人治病,雖然每每獲效,尚不知溫灸可治難病大症。至1943年,相繼患美尼爾氏病,高血壓,神經衰弱,胃部不適,求治於中西醫,服藥達十二年之久,終歸乏效,幾乎喪失治療信心。

在坐以待斃之際,經夫人啟發,再度研究溫灸以圖自治,實不得已而為之,不想,僅僅半年疾病就全部祛除,一年後體健,壽享九旬。並且在以後數十年里,馬老在臨床治病屢獲奇效,治癒大量疑難雜症。最後歲月里,在學生幫助整理下出版了《馬氏溫灸法》。

值得一提的是,1976年3月葉劍英元帥身患心腦血管病,經中西醫治療效果不佳,延請馬少群先生用溫灸治療,第一次治兩個月,第二次治療半年後病體痊癒,身體完全康復,後壽至90歲。

馬氏溫灸法至今在國內已流傳了幾十年,由於種種原因,該療法一直僅流傳於民間,技術僅被極少數掌握,很多從事中醫多年的醫者甚至還從未來聽說過。此法對腦血管病有獨特效果。對急慢性臟腑病,疑難雜病,老年病,婦科病等也有良好治療效果。

馬氏溫灸法可一次同時灸數個穴位,施救過程中勿須手持,固定於穴位之上,坐卧均可治療,還可以邊灸邊看電視,看書等,病人溫灸時甚至可以走動,非常方便,每次溫灸時間可以自行調控,治療過程中病人只覺得溫熱舒服,而且非常安全,容易讓人接受

2、 馬氏灸治要訣

1) 病初灸局部,病久重整體。於病患的初期,「邪正相爭」的矛盾一般尚以局部為主,此時僅施灸患處,局部穴位,往往可頓挫病勢,是個簡易,快捷的灸法。但對於慢性病不能單純地這樣治。因為此時病久傳化,上下痞澀,陰陽失和,往往病情已不限於一經一臟一腑,因此灸治慢性病,必須重視整體配穴,以期灸通臟腑,經絡,灸通上下,調平陰陽,從而達到根除疾病的目的。

2) 灸貴於早,貴於恆。灸貴於早。一般是就急性病症而言。而慢性病症的灸治又應持之以恆。一些陳年痼疾,在灸治數月以後方見效果的情況是有的,因此醫患雙方均要有長期用灸的思想準備,還有一些慢性病患者,當灸治若干時日,病情明顯好轉後便以為問題不大了,遂止灸,這常常導致病狀復燃。故馬少群先生每每叮囑慢性病患者,想要除病根,少則兩三個月,半年,甚至要更長時間地灸下去才行。癥狀已消失,還不能以為是病已根治,須以穴位觸診再做驗證。病治好了,如果身體仍顯虛弱,也應繼續用灸,培養元氣。總之,施灸不單是為了解除癥狀,而更要以除病,健身為最終目的,故須持之以恆。

3) 灸貴通腑氣。各種慢性病,故病久臟腑傳化,一般均會導致腑氣的獃滯,灸治每有必要先通腑氣,這樣使腸胃的吸收、排泄功能趨於正常,則機體氣血生化有源,體內淤滯及病理產物易於化解、排出,各種病症均能隨之而好轉,故中脘,足三里等為治療各種慢性病的必用灸穴。

4) 灸貴引導,先後有序。慢性病日久,常常導致病體上盛下虛,上熱下寒,而「盛」及「熱」又最為患者所苦,針對這種情況應先重灸病體中下部穴位。等中下部灸通,則「上盛」「上熱」之邪自可下行走泄,病情也就隨之鬆動,這就是灸法的引導功能的功用。當中下部灸通之後,再酌情增加上部穴位的灸量,則上下皆和,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灸法先後有序。內熱盛,臟腑積滯重的病例灸法也類似,此等宜先灸四肢穴,等四肢經穴灸通,再增加軀幹部灸穴,如此灸治會較為順利。

5) 久病羸弱者,以「小火」為先。遇病久而羸弱,進食少,體熱(喜涼惡熱)者,馬少群先生一般囑其先以下五日穴灸治:一日中脘,足三里;二日環跳,陽陵泉,三日風市,申脈;四日肩髃,曲池;五日風池,絕骨。五日後在按其病在何臟腑,酌選穴灸治。遇病久而贏弱,進食少體寒(喜寒惡寒)者,先生則囑其按以下四日灸治:

1日中脘,足三里;

2日下脘天樞氣海;

3日關元三陰交;

4日內關照海。

4日後再按其病在何臟腑,選穴灸治。

對這樣的患者,前十五天的灸量為:腹部每穴灸20分鐘,背部和四肢每穴每次灸15分鐘。

等灸至患者進食增多,感覺體力增長之後再使用通用灸量。此因虛甚則滯宜甚,故只宜先小通小補,否則病體不能受艾火而行之,可出現口乾,咽痛頭暈,不思飲食等反應。

6) 兼病兼治,急者先治。單一病患,可按各病常規灸法灸治,然而慢性病兼病的情況較為普通,比如患者高血壓的同時尚患糖尿病,患咳喘病的同時。患有牛皮癬等等,如此可將不同病患的常規灸法的穴組合併灸之。當然如兼病而以某一病患為主時,先灸治主要病患也是可取的,特別是兼有外感(感冒)、大便不通等急症時更應先顧於此,並按以下灸法灸治之。

治外感:灸風門(背部);陽陵泉(下肢)各25分鐘,日灸二三次,以微出汗為度。

治大便不通:灸承山(下肢)25分鐘,左大橫(腹部)30分鐘,日可兩灸,以大便通為度。

3.灸量掌握

馬少群先生以其數十年的溫灸經驗為依據,總結出溫灸每穴每次的一般灸量是,

頭面部穴灸20分鐘;

背部及四肢穴灸25分鐘;

胸腹部穴灸30分鐘。

4.灸葯配方

馬少群先生習慣於在施灸時將少量灸葯滲入青艾絨,其配製如下,生五靈脂24克,生青鹽15克,夜明砂(微炒)6克,乳香3克,沒藥3克,大蔥根干蒂6克,(筆者常以桂枝等量代替),木通9克,白芷6克,以上藥味共研細末即成所用灸葯,可與500克青艾絨配用,若一日一灸,大概可使用一個月時間,灸葯應裝瓶防潮,防走氣味。

5.施救操作及有關事項

(1)灸前的準備:取出溫灸盒的內筒,裝入拌好灸葯的艾絨,用手指輕輕按一按表面的艾絨(不要按實),然後將內筒放入外筒,用火點燃中央部的艾絨(並不見火苗),放置室外,過18-25分鐘後,灸盒底面觸之燙手且煙已比較少,此時便蓋上了頂蓋,取回使用。要注意,預燃不夠,則施灸時艾火易滅,預燃過度則使用時艾火不耐久。

(2)施灸:將灸盒(底面向下)隔幾層布放置在灸位上即可,以被灸者感到舒服,熱度足夠又不燙皮膚為佳。如果過熱,則增加隔布層數,若已隔多層布仍覺過熱,可用布塊罩在灸筒上面,這樣出煙和進入空氣減少,灸盒的溫度即可減低,不夠熱則減少隔布,或將頂蓋敞開片刻(但要小心不要讓筒傾倒)。

(3)進食後不要馬上灸,不要空腹灸,其他時間均可灸,灸後宜避風寒,這樣可避免風寒邪氣乘穴道大開而侵入。在施灸後還要注意穿衣保溫。

(4)副作用:溫灸的副作用很少,只有少數患者,於灸後可見頭暈口乾,咽燥,鼻出血,納呆,乏力等現象發生,上述情況應減少灸量。若施救過程中患者有些異常反應,可能屬於施救不當,如反映強烈,醫者須及時明辨酌情處理。

6馬氏溫灸主要穴位獨特經驗摘要

1) 百會穴:慢性病患者的體質多為下寒上熱,下虛上實,卒灸百會等頭部穴,某些患者可出現頭暈,口乾,耳鳴等反應,故一般宜先灸身體中下部穴,使邪熱下行,然後在灸百會等頭部穴則無不良反應,且必覺頭腦輕鬆,灸量20-25分鐘。

2) 風池:偏頭面痛,用於降高血壓較好,治嚴重的眩暈宜配懸鐘灸量20-25分鐘。

3) 曲骨:治各種婦科病,如子宮下垂,子宮腫瘤等,宜治尿頻,灸量30-60分鐘。

4) 神闕:使腦溢血昏迷及腦血栓昏迷患者復甦,須長時間灸此穴。慢性病,不論何症,多宜灸此,治急症宜效,以其助護元氣爾。灸量30-60分鐘。腦溢血及腦血栓昏迷患者,可灸至蘇醒止。

5) 章門:所治甚廣。因脾虛,脾氣獃滯所致症宜灸之,無論氣痞、症瘕、肝積肥氣,及各種肝膽病症皆宜灸之。灸量30分鐘。

6) 期門:所治甚廣。如肝氣盛、肝炎、肝硬化、腎炎、肋膜炎、脾腫大、傷寒不解。熱入血室及喘息等症。大凡各臟腑有淤滯,治須調肝者,宜灸此穴配太沖。灸量30分鐘。

7) 靈台:哮喘發作時速灸靈台配身柱,太溪。灸量30分鐘。

8) 風門:配陽陵泉治四時感冒,初覺有異便急灸之,往往立愈;能退感冒等引起的高熱。

9) 照海:高血壓、半身不遂、關節炎、便秘、水腫、癲癇晝發及夜發均可用。灸量25-30分鐘。

10) 懸鐘:高血壓及各種屬於上熱下寒,上實下虛症,灸量25-30分鐘。

7高血壓,半身不遂及關節炎常規灸法。

一日中脘(單穴)灸30分鐘,足三里(雙穴)各灸30分鐘

二日環跳(雙穴)各灸25分鐘,陽陵泉(雙穴)各灸30分鐘。

三日風市(雙穴)各灸25分鐘,申脈(雙穴)各灸25分鐘

四日肩髃(雙穴)各灸25分鐘,曲池(雙穴)各灸25分鐘。

五日風池(雙穴)各灸25分鐘,懸鐘(雙穴)各灸25分鐘。

六日身柱(單穴)灸30分鐘,腰陽關(單穴)灸30分鐘,三陰交(雙穴)各灸25分鐘。

七日委中(雙穴)各灸25分鐘,照海(雙穴)各灸25分鐘。

八日百會(單穴)灸25分鐘,啞門(單穴)灸25分鐘,列缺(雙穴)各灸25分鐘。

註:1,高低血壓、半身不遂、關節炎均可按此法灸治;

2,高血壓患者在1-7日穴灸4個循環後在開始灸第八日的穴,灸百會,啞門對降血壓及減輕頭暈頭痛等均有良效,然灸之過早,會因經脈未通,艾火不能流行,聚與頭部,而致頭暈等症加重,故宜先灸通中下部的穴道,再加灸頭部穴。

3,以上穴循環灸至愈,每日灸臍(神闕)30分鐘。

《太乙神針臨證錄》養生灸法篇摘要

養生灸,不僅可用於防患於未然,治未病,治未亂,而且亦早已用於治。治已亂得臨床醫療中,由於效果顯著頗為醫家所樂用,而且也多為醫家所歡迎。因此,余蒙師傳授之養生灸,迄今已五十餘年,作用相當廣泛,不論是用於保健,還是用於治療疾病,確有意想不到之效果。因此,現將其作用原理,適應證詳述於下:

[效能]養生灸的主要效能,就是壯元陽固虛脫,培補元氣,回陽益陰,調和營衛,延年益壽,抗衰防疾。

【原理】養生灸之所能夠起到保健和療疾之作用,主要是能培補真元。強壯陽氣。陽氣為人身之根本,陽氣旺,猶若麗照當空,萬物有生髮之機。倘若陽氣衰敗,猶若陰霾滿布,萬物枯亡。正如《內經》所說「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張景岳亦說:「凡通體之溫者,陽氣也。一生之活者,陽氣也。五官 五臟之神明不測者,陽氣也。」陽氣固密,營衛調和,而防禦外邪之侵襲;脾陽健壯,就可運化精微,營養全身;腎陽充足,能推動整個機體,氣血的循環運行,是生命之本,五臟陽氣之根,也就是所謂的「五臟之陽氣,非此不能發」。所以,陽氣與人的衰老和疾病的發生,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陽精壯千年壽」,「陽精若在必能生」,此之謂也。也就是說,人之所以有疾病,衰老,其主要原因就是陽氣衰,而養生灸的主要作用,就是培補陽氣,益其真陰。所以,能夠起到防病治病,抗衰老作用,使之壽命延長。

為什麼艾灸法,能壯陽氣呢?艾炷之連續燃燒,使溫熱之氣由肌表透達經絡,又因經絡和臟腑相互聯繫絡屬之關係,致使通達五臟六腑,十二經脈,循環全身。此灸法又多以氣海,關元為灸之主穴。此二穴,又皆為任脈之俞穴,特別是關元穴,是足三陰與任脈交會,又居下焦,真陰真陽關鎖於此。故灸此溫熱之氣,能直達精宮以助元陽。元陽,為全身之真陽,是五臟六腑陽氣活動的動力。也可以說,是周身陽氣之源,源足及支流長也。

《針灸大成》說:「督由會陰而行背,任由會陰而行腹,人身之有任督,猶天地之猶子午也……分之已見陰陽之不雜,和之以見渾淪無間,一而二,二而一也。」任督相通,乃溫熱之氣循經溫腹暖背,通達周身,循經不息。因此,灸關元、氣海,以回元陽,救絕續命。道家倡之意守丹田,亦即元氣歸根之意。

【灸穴】主穴:氣海、關元穴。附加穴:脾胃素弱者,灸中脘穴。身體虛弱者,灸足三里或三陰交穴。

【壯數與年齡】《內經》說:「人年四十陽氣衰,五十而體重,耳目不聰,六十陽氣大衰,九竅不利,上實下虛,泣涕皆出矣」。因此,此灸此正是壯陽,助陽,使陽氣壯旺,以抗衰老。

一般每次灸三百六十壯。但也要看身體健康情況和年齡大小而定。

一般在四十歲以下,可灸一百八十壯,最多二百七十壯;

四十歲以上,可灸三百六十 壯。

三十至四十歲,可二至三年灸一次,

四十至五十歲,可每二年灸一次;

五十至六十歲,可一年灸一次;

六十以上,可半年灸一次。

【灸之時間】氣海,在立春前後五天,關元,在立秋前後五天,施灸。

立春是冬、春交替之時,冬去春來,天地間之生氣萌動,萬物復榮,蒸蒸於上之始,故《內經》有「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氣海為生氣之海,此時灸之,應其春生之時序,以助升發之氣。逐陳陰,奠下元之基,以適夏令之長也。

立秋是夏秋更替之時,熱去涼來,天氣之氣是清肅,萬物色凋,萬粒將以歸倉之時,正如《內經》說:「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使志安寧……收欲神氣」。關元者,關其元精之門,儲藏之謂也。此際灸之,以順收藏之時序,收元陽內固,金水相生,益真火,養腎氣,以備冬藏也。猶如安爐立鼎,元陽旺盛,內養臟腑,外御風寒。因之,秋灸關元,春灸氣海,以順應時令之變,以和臟氣封藏之機。

【適應症】凡身體衰弱,陰陽兩虛,營衛不調,下元虛憊,陳寒痼冷,體弱贏瘦,四肢逆冷,脾胃虛弱,精血虧損五勞七傷,諸般虛損等,一切虛弱衰遲症。

九宮灸法

九宮灸法是將灸盒分成四組,其中一組是3個灸盒, 三組是2個灸盒,每組灸盒串聯在一起,分別將4組灸盒點燃,預燃後蓋上灸盒蓋,將4組灸盒拼裝在一起,形成中間一個灸盒,周圍八個灸盒的九宮格局。中間的那灸盒一般對準神闕穴或命門穴,灸盒下墊上艾絨墊(中間平鋪1厘米厚的艾絨,外麵包一層紅布)。如果在灸療時病人感覺過熱,也可以隨時再加幾層布。若把灸盒裝實,一次就可以灸3個小時以上。灸得熱氣透遍全身,以出透汗為度,若不出汗者則提示病根未動,根據病人體力隔日或3-5天後再灸,必須灸至汗出透,且沒有任何排病反應(下文詳述)為度。有的慢性病人可以間斷用1至3年。

九宮灸法簡便易行,灸感傳導快,力量大。灸時病人隨時可以改換體位,中途可以休息,每次灸療時間可長可短。如果同時依照經絡祛病法(下文詳述)配合針刺相應井穴原穴,效果會更好。

此種療法適用範圍很廣,凡久病體弱,虛寒痼疾,慢性腸胃虛弱,中陽不振,腎元不充及一切虛弱、虛寒久病不能起床者,均可使用。

艾炷的製備與尺寸

做艾炷最好用金艾絨,艾炷的做法有兩種,一種是干捻法,干捻法就是取一團金艾絨,用雙手食指拇指相對用力捻壓成正四面體。濕捻法是先金艾絨上噴些手法水霧,拌勻,施水量以手抓不滴水為度,之後手法與干捻法一樣。製成的艾炷要提前晒乾備用。濕捻法製成的艾炷比較密實,燃燒時間較長。干捻法製成的艾炷相對比較鬆散,燃燒時間較短。

大號艾炷是邊長1.2厘米的正四面體,中號艾炷是邊長為0.9厘米正四面體,小號艾炷是邊長為0.6厘米的正四面體。大號,中號艾炷用濕捻法製備,中號艾炷到小號艾炷的過渡類型都是以干捻法為主。

大號艾炷可以看成像大火,中號艾炷像中火,小號艾炷似麥粒大的艾炷是小火。

灸療的適應症

中西藥久治無效和針刺針感很差的所有慢性病,頑固病和部分內科急危症均可使用,也可以用於惡性腫瘤(特指未曾開過刀,放療,化療的患者)。

灸療常用於哮喘,慢性氣管炎,肺結核,心腦血管病,動脈硬化,高血壓,糖尿病,慢性胃腸炎,體質羸弱,發育不良,陽萎,遺精,早泄,前列腺病,腎炎,腎病,肝炎,肝硬化,風濕,類風濕,強直性脊柱炎等疾病。

施灸原則

1慢性雜症先以溫灸盒為主,溫灸用至1個月,脈證若無變化,在以麥粒為主,或用九宮灸法配合麥粒灸。

2重病危症先以大艾炷為主,再逐漸過渡到中艾炷、小艾炷,宜多灸,連續灸,灸至全身血通透為止。

3灸療雖然麻煩費事,甚至還要留疤痕,但是從長遠效果看,比動輒就盲目地切除病變器官或無的放矢的亂用藥,不知葯好上多少倍。絕不可視灸後調養,灸後調養視灸療能否取效的關鍵所在。醫生必須把灸後調養的細節給患者講清楚,要隨時檢查細節完善的情況。因為細節決定成敗。

灸療最常用的七個穴位

(1)關元(2)氣海(3)中脘(4)天樞(5)足三里(6)腎俞(7)脾俞

【關元】

1, 取穴:在下腹部之中線上,使病人仰卧,由臍中至恥骨聯合上緣作5寸,在臍下3寸處取穴。

2, 特性:小腸之募穴,是足三陰與任脈之會穴,又為三焦之氣所生之處,男子藏精,女子藏血之處,為培元固本、補氣益精、回陽固脫之要穴。《針灸穴名解》稱此穴為人身陰陽元氣交關之處,為養生家聚氣凝神之所,亦即老子所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也。唐容川謂關元為元陰元陽交關之所,即先天之氣海也。

3, 功能:培補真元之氣、填精、滋陰、補陽、活血。

4, 主治:《扁鵲心書》:年四十陽氣寒而起居乏,五十體重,耳且不聰明矣,六十陽氣大衰,陰萎,九竅不利,上實下虛,涕泣皆出矣,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元壯則人強,真氣虛則人病,真氣脫則人死,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藥第二,附子第三。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臍下三百壯,五十可二年一灸臍下三百壯,六十可一年灸臍下三百壯,令人長生不老。

又:中風半身不遂,語言蹇澀,乃腎氣虛損也,灸關元五百壯。又傷寒少陰證六脈緩,大昏睡,自語,身重如山,或如生黑黶,噫氣,吐痰,腹脹,足指冷過節。

又:傷寒太陰證,身冷,足冷過節,六脈弦緊,發黃紫斑,多吐涎沫,發燥熱,噫氣。

又:腦疽發背諸般疔皰惡毒,須灸關元,以保腎氣。

又:虛勞咳嗽,潮熱,咯血,吐血,六脈弦緊,此乃腎氣損而欲脫也,急灸關元,內服保命丹。可保性命。

又:水腫膨脹,小便不通,氣喘不得卧,此乃脾氣大損也。急灸命關二百壯。以救脾氣,再救關元三百壯,以扶腎氣,自運消矣。

又:脾泄注下,乃脾腎虧損,二三日能損人命,亦灸命關,關元各二百壯。又若四肢厥冷,六脈微細者,其陽欲脫也,急灸關元三百壯。又若傷寒後,或中年久嗽不止,恐成虛勞,當灸關元。

又:中風病方書言,灸百會、肩井、曲池、三里等穴多不效,此非黃帝正法,灸關元五百壯。

又:小便下血,乃房事勞損腎氣,灸關元二百壯。

又:砂石淋病諸葯不效,乃腎家虛火所凝也,灸關元三百壯。

又:上消病日飲水三五升,乃心肺壅熱,又吃冷物傷肺腎之氣,灸關元一百壯,可以免死。或春灸氣海,秋灸關元三百壯,口生津液。

又:中消病多食而四肢贏瘦,睏倦無力,乃脾胃腎虛也,當灸關元五百壯。

又:腰足不仁,行步少力,乃房勞損腎,以致骨痿,急灸關元五百壯。

又:耳輪焦枯,面色漸黑,乃腎勞也。

又:中年以上之人,腰腿骨節作疼,乃腎氣虛疲也,風邪所乘之證。

又:中年以上之人,口乾舌燥,乃腎虛氣不歸海。

又:老人大便不禁,乃脾腎氣衰。

又:兩眼昏黑,欲成內障,乃脾腎氣虛所致。

又:牙疳。

又:腸痔

又:手顫

又:人於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關,中脘,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年壽矣。

又:一年辛苦惟三百,灸取關元功力多,健體輕身無病患,彭壽數更如何。

《醫學入門》關元主諸虛損,乃老人泄瀉,遺精白濁,令人生子。

《類經圖翼》主治積冷,諸虛百損,臍下絞痛,漸入陰中,冷氣入腹,小腹奔豚,夜夢遺精,白濁五淋,七疝,溲血,小便亦澀,遺瀝,轉胞不得溺,婦人帶下症遐,經水不通,不妊,或妊辰下血,或產後惡露不止,或血冷月經斷絕,但是積聚虛乏皆宜灸。

又:陰證陽寒及小便多,婦人赤白帶下,俱當灸此,多者千餘壯,少亦不下二百壯,活人多矣,然須頻次灸之,仍之兼三里,故日若要安,丹田三里不曾干。

又:主治婦人產後血氣痛,子宮不成胎。

《丹溪心法》:大病虛脫,本是陰虛,用艾灸丹田者,所以補陽,陽生則陰長故也。

《腧穴學》遺精,白濁,陽痿,早泄,月經不調,經閉,經痛,陰挺,崩漏,陰門瘙癢,惡露不止,風眩頭疼。

附註:日本澤田健氏:認為最佳的養生功夫是自身調節,呼吸導引,其次者需借用外力。借用外力,又以艾火灸灼丹田(關元)為上,若信服藥餌則等而次之,因此,同樣是關元氣海穴,須使其發揮養生功效,靜坐養生是憑籍自身修持之力激發之,而艾灸養生則憑籍艾火溫補之力激發之。

【氣海】

1取穴,在臍下腹中線1寸五分處是穴。

2功能,補益臟真,故元氣,回生氣,壯腎陽。氣海為氣血之會,呼吸之根。藏精之所,生氣之海,下焦重要穴。灸之得法,有溫下振陽,大補元氣之功能。其猶如釜底增薪,故能加強膀胱之氣化,使膀胱之水化氣上升布達周身,灑陳五臟六腑。

3主治,下焦虛冷之氣上衝心腹,嘔吐不止,陽虛不足,氣喘不能卧,症瘕結塊,婦人赤白帶下,月經不調,繞臍痛,陰證傷寒,四肢厥冷,中風中氣,小兒遺尿等症。

《明堂》少腹疝氣遊行五臟,腹中切痛,卧善驚。

《圖翼》嘔吐不止,又陰症傷寒,卵縮,四肢厥冷。

《針灸要訣與按摩十法》傷寒飲水過多,腹脹腫,氣喘,心下痛,冷病面赤,臟虛氣憊,真氣不足,一切氣疾久不差,肌體贏瘦,四肢力弱,奔豚七疝,小腸膀胱症瘕,結塊壯如覆杯,腹暴脹,按之不下,臍下冷氣痛,中惡脫陽欲死,陰疝卵縮,四肢厥冷,大便不通,小便赤,卒心痛,婦人臨經行房贏瘦,崩中赤白帶,月事不調,產後惡露不止,繞臍癘痛,閃著腰痛,小兒遺溺,得氣則瀉,瀉後宜補之。

《針灸治療學》治神經衰弱,精神病,憂患症等有效,並能醫治所謂下元不足,真氣不足,陽脫虛冷,下焦虛冷等。因此對於慢性疾病多用之。如腸炎、慢性腹膜炎,腎臟疾病,子宮疾病,不孕症,陽痿,夜尿,腰疼等,它的應用範圍極廣,特別是在患闌尾炎時,灸此穴30-40壯,有消除右髂窩激痛的顯著效力,在腸炎腹瀉劇烈時,將水分和此穴灸30-50壯,常常可以立刻見效。

【中脘】

1取穴:在臍下四寸處,即劍突尖下與臍中間是穴。

2功能:強胃健脾,化濕理中,昇陽益氣。

3主治,:太乙神針臨證錄》心下脹滿,飽食不化,噎膈逆氣,翻胃嘔吐,赤白痢疾,伏梁痞塊,面色萎黃,消化不良等疾。

《甲乙經》心下大堅,中脘主之。胃脹者腹滿胃脘痛,鼻聞焦臭,妨於食,大便難,中脘主之。傷憂捐思氣結,中脘主之。腹脹不通,寒中傷飽,食慾不化,中脘主之。小腸有熱,溺赤黃,中脘主之,溢飲肋下堅痛,中脘主之。治小兒暴癇者,身體正直,如死人及腹中雷鳴,灸中脘及臍中上下,兩旁各1寸凡六壯。心痛堅煩氣結灸中脘百壯,心腹主病,堅滿煩痛,憂思結氣寒冷,霍亂心痛,吐下食不消,腸鳴泄痢灸中脘百壯,腹中雷鳴相逐,食不化,逆氣,灸太倉七壯。

《扁鵲心書》氣厥屍厥灸中脘五百壯。急慢驚風,灸中脘四百壯,產後血暈灸中脘五十壯。婦人無故風搐發昏,灸中脘五十壯。嘔吐不食,灸中脘五十壯。婦人卒厥,凡無故昏倒,乃胃氣閉也,灸中脘即愈。《針灸要訣與按摩十法》五膈喘息不止,腹暴脹,中惡脾痛。飲食不進,翻胃赤白痢,寒痹氣心痛,伏梁心下如覆杯,心膨脹,面色萎黃,天行傷寒,熱不已,濕疾先腹痛,先瀉,霍亂瀉出不知,食飲不化,心痛身寒,不可免仰,氣發噎。疏曰:腑病治此。東坦曰:氣在腸胃者,取之是足太陰陽明,不下,取三里、章門、中脘。

《針灸真髓》澤田健氏善於治療子宮左屈或後屈,治左屈灸左手陽池,後屈灸中脘均可立愈,屢試屢驗。灸前,臍的左側壓時覺痛,關元附近有空虛感,灸陽池、中脘後,臍左立即不痛,關元附近也覺得充實了,這是子宮轉正的徵兆。的確有神效。但子宮轉正以後,經過一些時候,還是會左屈或後屈的,應該繼續天天施灸,使肌肉習於正常,使可以永久固定於正常的部位上了,否則是不易收效的。

《馬氏溫灸法》:中脘的主治已不勝枚舉,要言之,灸中脘有清除胃腸淤滯,開啟強壯脾胃之效用,腸胃清則五臟六腑之瘀滯有傾泄之途,脾胃健則五臟六腑生化有源。因此,中脘實為治療一般慢性病之必要灸穴,急症亦多用。

附註此穴是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足陽明胃經,任脈四脈之會,又是胃之募穴六腑之會。凡腑病皆可治之,又中脘為中焦之主穴,旁通四肢,有化食化痰之功。

【足三里】

1取穴:在膝眼下三寸,脛骨外廉處是穴。

2效能:理脾胃,調中氣,升清降濁,通腸消滯,疏風化濕,扶正培元,祛病防病等。

3主治:《甲乙經》五臟六腑之脹,皆取三里。三里者脹之要穴也。水腹脹,皮腫,三里主之。

華陀:三里主五勞七傷贏瘦,七傷虛乏之疾,胸中淤血,乳癰。

《千金翼方》主腹中寒,脹滿腸中雷鳴,氣上沖胸,喘不能久立。腹痛,胸腹中淤血,小腹脹,皮腫,陰氣不足,小腹堅。傷寒熱不已,熱病汗不出,喜嘔口苦,壯熱,身反折,口噤,頤腫痛不能回視,喜悲,口辟,乳腫,喉癖不能言,胃氣不足,久泄痢,食不化,肋下支滿,膝痿寒熱,消谷善飢,腹熱身煩,煩言,乳癰,喜噫,惡聞食臭,狂歌妄笑,惡怒大罵,霍亂,遺尿,失氣陽厥,凄凄惡寒,頭眩,小便不利,腳氣。

《大成》未中風時,一兩個月前或三四個月前,不時足脛發痿重麻,良久方解,此將中風之候也,便宜急灸足三里,絕骨四處各3壯。

《灸法口訣指南》膈症,便血,上火,凡灸過上部者,須少灸此處以減火氣。此外,凡灸四華膏肓,百會等上部穴位時,尤須灸此。又人過40歲以後,陰氣漸衰,火氣易上沖,常灸此穴3-5壯可防上逆。

《勝玉歌》:兩膝無端腫如斗,膝眼三里艾當灸。

《行針指要歌》:或針痰,先針中脘,三裡間。

《醫說》若要定,三里莫要干。(不斷地灸三里,總有膿水流出。)患風痰人,宜灸三里者,五臟六腑之溝渠也。常欲宣通,即無風疾。

《中醫針科綱要》百病莫忘足三里,誠為治病壯身第一要穴。足三里為胃之樞紐,刺之可壯人身之元陽,補臟腑虧損。凡寒氣積聚之腫脹症瘕得溫之、化之。濕濁之腫脹燥之,消之,導痰消滯,升清降濁,補中昇陽,無所不能。

《真髓》鼻塞,鼻管幹燥,愈頭痛。

《太乙神針臨症錄》足三里為土中之土,土能生萬物,又能腐物,胃為五穀之海,後天之本,人之五臟六腑全靠胃氣旺盛,而營養之,又胃氣者生,無胃氣者亡。故取足三里,以健胃氣,而補臟腑之虧損猶如獨參湯之作用,因此足三里為全身保健要穴。

《馬氏溫灸法》不少古籍均載,小兒不能灸足三里。認為灸之可防礙小兒生長及引起目疾等。如 《圖翼》云:「小兒禁灸足三里,三十外方可灸,不爾反生疾。」實則像小兒脾胃不和,瀉痢,嘔吐,痰喘等症,在灸其它穴時配灸足三里,是常可取效的,只是應注意。小兒不宜,像成人一樣以足三里做常規保健穴使用,以免撤熱於下,防礙小兒生長。

附註:養生延年祛病灸,以麥粒直灸,每周灸一次,每次灸10-25壯,或每天連續灸6-10壯。若用於半身不遂,心臟病,腫瘤 等大病用黃豆大的艾炷,灸15-50壯,以打通整個胃經為度,不過重灸選穴時,應適當離脛骨遠一些,以防灸瘡發後向周邊蔓延。重灸之前,宜先用圓禮刺出針感,再灸灸感會傳播得更快。

【天樞】

1)取穴:在臍旁平行二寸處是穴。

2)功能:有疏通調胃,理氣行瘀,消脹之特效。


推薦閱讀:

願作鴛鴦不羨仙?你可能認識了假鴛鴦。
《八字秘籍》第六章(牽手一生 / 從心認識另一半)
千萬別讓男朋友幫你拍照,丑到媽都不認識啊
認識潘昭佑
你只要認識這幾種草,你就知道該怎麼對付毒蛇了!

TAG:認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