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老子》十九章絕聖棄智民利百倍解

《老子》十九章絕聖棄智民利百倍解 畢敦一著原文 譯文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斷絕聖智賢名有利神氣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 斷絕聞見情識神氣相親不離;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斷絕利慾奸巧神氣不再變壞。此三者以為文,不足, 這三條只是表面遠非它的實質,故令有所屬: 故而應追尋其本根:見素抱樸, 目見心想要少之又少最單純不過, 少私寡慾, 名利好惡要少之又少最清純不過,絕學無憂。 斷絕一切知見無念無想無慮無憂。 內容淺說本章專言,為道者必須遵守的為道原則,即,絕棄聖智、仁義、巧利等一切世事,眼不見,耳不聞,心不思慮,不使有一知半見,要有無牽無掛、無慮無憂的心境。不如此,不謂之為道,更不能成道。這就是該章的宗旨所在。全章可劃分前後兩個部分,前三句六言為前部分,言為道原則的外象;余為後部分,言為道原則的內部實質。注秘解釋1、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棄,徹底斷、離之義;聖,智慧、能力、名譽最高,非指具體的聖人而言;智,很有知識,很有智慧。聖智,如聖人那樣的智慧能力。民,喻比人身神氣;利,便利,有利。民利,即是方便於民,有利於民義。句意為:斷絕對聖人之類能力智慧的追求,就會百倍地有利於神氣積累。因為使自己達到高智慧高能力的過程,不是輕而易舉的,必須付出很大的努力,腦力的、體力的大量能量消耗。而伴隨能量消耗的同時就是大量道物的耗損。如果斷絕之,不去追求高智慧高能力,那麼自然就不會有那些道物被消耗掉了,這樣對神氣的積累很有好處,故曰:「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百倍,喻其對民、對神氣之利多多。為何能量消耗同時道物也隨之消耗呢?簡要的說,道物是能量物質的轉化者和傳輸者,沒有道物,能量再多也不會被需要者所利用。所以能量的消耗過程必須有道物的參與,道物參與之後,能量被需要者利用了,完成了這個使命,它自身隨之也就由道物變成了非道物,失去了道物的應有作用,故曰耗損。人身內外一切活動,生理的、機械的,腦力的、體力的,意識的、非意識的等等,每動都必須能量,因而每動也都必須道物,這就是道物所以為生命不可或缺的根本原因。2、絕仁棄義,民復孝慈。仁、義,前言「大道廢,有仁義」,仁義為後天神氣之代。絕仁棄義,即是斷絕後天神氣之用。而對於人,後天神氣之用無非聞見情識。聞見者,後天所得,外界一切信息,知識、經驗的由來,都是耳聞目見等感官感知的結果;情識者,人所必具,喜、怒、哀、樂、愛、惡、欲,記憶、思維、辨認和判斷,知識、經驗的積累,無不都是識神之能。因後天神氣,來自於先天神氣,故謂之仁與義。先天神氣不分,後天神氣兩分,神為仁為陰,氣為義為陽。無聞無見,無愛無欲,神氣日益積累,後天識神愈是不現,則先天神氣愈多,因此「民復孝慈」。孝慈者,喻言先天神氣相親相戀、合一不離。3、絕巧棄利,盜賊無有。巧、利,施行奇謀詭計曰巧,貪圖利益好處、珠寶財貨曰利。盜賊,民之變壞、變劣者,曰「盜」、曰「賊」。此為道物自先天變為後天之比。後天為日用之道,時時掠捋、盜伐人身,故曰「盜賊」。句義即:斷絕搞奇謀詭計和對利益好處的貪圖,身中神氣就不會變壞。(落為後天而耗損)其理與前類同。以上三句,總的示教於為道者,不管是小到蠅頭之利,還是大到成聖成賢,都要一概絕之棄之,不可鑽營於其中,更不可躬行於其道。這樣,才會有利於精氣神的不斷積累,減少神氣的外耗,使神氣返回先天而相親相戀。這三條是外象的為道原則,為前部分。4、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三者,上述三條;文,文飾,外表、外貌;不足,不夠,不到深度,未抓住實質;有所屬,應當歸屬的根本,如樹之枝從屬於干,干從屬於根,有追根溯源義。意即,這三條只是外表,外在現象,還不是根本。如要尋其根本的話,則應當是……。5、後三句。見素抱樸,素,恬淡無飾,原色原貌;朴,斑駁未雕,原質原形;見者,目之視;抱者,心之專。意為:目之所見,心之所想,要少之又少,最單純不過。素、朴者,為最先最原始之無為自然之貌,故譯為少為單純。喻示為道者,不貪戀繁華榮觀,不沉迷欲色聲情。少私寡慾,如上,譯之為對名利好惡之類欲私,要少之又少,最清純不過。二句俱未言絕者,因為道者之初,相當時間內,聞、見、私、欲不能盡無故。身要保,命須存,衣、食、住、行無一可缺,如何言絕?絕學無憂,學,並非單指學習、學問,而是泛指所有聞見感知而言,皆從外而入;憂,非單指悲戚、愁苦,而是泛指所有欲情好惡而言,俱自內而出。故譯為棄絕所有知見,無念無想,無慮無憂。實際即為外想不入,內想不出之義。本書後文有「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句,其所益所損者,亦即聞見情識,「損之又損而至於無為」,就是達到「絕學無憂」這個目標了。因為若不能絕學無憂,聞見情識尚多,道物外耗不能止,浩浩而失,道物則不聚,即使已聚也將復散,故而無成。廣成子教黃帝語「多知為敗」,其理同此。此三句,從深層意義上言明為道原則,故可謂是抓住了根本。本章從上至下,是由表及裡的過程,上下參研,相互對照,將能加深對為道原則的理解和認識。清黃元吉先生《樂育堂語錄》云:「故煉心之學,先以寶精裕氣為始。戒色慾以固精,寡言語以養氣,節飲食,薄滋味,閑思雜慮不關吾人身性命之微者,皆當卻之勿前,防之惟恐不力。如此,後天精氣一生,而先天精氣自有依傍焉」。卻之、防之皆棄、絕之謂,同本章意思甚合。附註本章最後一句「絕學無憂」,原為《河上公章句》二十章的第一句,使本章比河文多一句,後文比河文少一句。此改動乃依據近版通行本。
推薦閱讀:

老子指微 -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乙本釋文
老子《道德經》知天下:是以聖人 不行而知 不見而名 不為而成
老子談人性層次
王中江:道與事物的自然:老子「道法自然」實義考論

TAG:老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