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周易卦序——周易的哲學思想

《周易》素稱「群經之首」,是一部影響中國思想文化數千年的古老典籍,其辭古奧艱深,其象難以蠡測。《周易》成書大致在西周初年,其卦序為周文王所推演,它基本反映了文王時代的哲學思想。據《周禮·春官·太卜》記載,古有三易:「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 《連山》、《歸藏》皆佚,唯《周易》存世。三易其經卦都是八,其別卦都是六十四,說明八卦、六十四卦古已有之,只是卦序不同。《周易》的六十四卦卦象是由八卦卦象重疊而來,而其六十四卦次序並非八卦次序的重組。作為儒道經典,《周易》是一部融卜筮、宗教及哲學為一體的典籍。「易道廣大,無所不包」(孔穎達《周易正義》語),《周易》提供了一整套認識世界、把握事物普遍規律的思想方法,成為影響中國文化數千年的思想核心,滲透到政治、經濟、宗教、科學、文化、軍事等各個領域。對《周易》的認識隨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變化。時至今日,《周易》的哲學思想依然放射耀眼光芒。春秋末年,孔子「老而好易,居則在席,行則在囊」,讀易「韋編三絕」,在《易經》上做過很深的功夫,對其進行哲學道德闡述,並傳與弟子,經弟子整理而有《周易》十翼傳文(即《彖》上、《彖》下、《象》上、《象》下、《文言》、《繫辭》上、《繫辭》下、《序卦》、《說卦》、《雜卦》,統稱《易傳》)。《易傳》依經而作,與《周易》本經相為表裡。一、 《周易》哲學《周易》是最能體現中國文化的經典,它認為世界萬物是發展變化的,其變化的基本要素是陰(--)和陽(—),《周易·繫辭》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世界上千姿百態的萬物和萬物的千變萬化都是陰陽相互作用的結果。《周易》研究的對象是天、地、人三才,而以人為根本。三才又各具陰陽,所以《周易》六爻而成六十四卦。正如《說卦》:「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剛柔,故《易》六位而成章。」乾為純陽之卦,坤為純陰之卦,乾坤是陰陽的總代表,也是陰陽的根本,孔子在《繫辭》中說「乾坤其易之門邪」,「乾坤其易之蘊邪」。《易緯·乾鑿度》中說:「乾坤者,陰陽之根本,萬物之祖宗也。」 通行本《周易》本經排序以《序卦》的次序為基礎,而以乾、坤兩卦為首。《繫辭》開篇即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文言》是專門論述乾坤之卦德的傳文,並將乾坤之德性引申發揮至人文道德範疇。說明乾、坤是《周易》中最重要的兩卦,也是《周易》陰陽哲學的基礎。乾坤辟闔,陰陽為道《周易》開篇即為乾、坤二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繫辭》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是事物變化的基本要素,乾坤為陰陽的總根源和代表。《周易·繫辭》又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成大業。」意謂在陰陽的交互作用下,乾坤定位,萬物化生,宇宙間變化萬千錯綜複雜,都是基於乾坤開合,陰陽運化的結果。孔子在《繫辭》中提出「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種宇宙萬物的生化模式,與胚胎的細胞分裂過程十分相像,揭示了萬物由簡單到複雜的演變過程。這與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的宇宙化生過程十分相似。老子的一,相當於太極,二就是兩儀(陰陽),三者,為陰陽之和。孔子和老子的宇宙生化模式是一致的,均認為太極生兩儀(即一生二)是事物發生和發展的基本過程(即承認事物的矛盾性),只是表達的事物變化的角度不同而已。孔子強調的是八卦、六十四卦的形成,即萬物的由簡單到複雜的多層次變化過程;老子則強調了萬物陰陽的相互作用,即陰陽相生、相和而不斷化生萬物的過程。關於宇宙萬物的起源和發展根本原因,西方宗教提出上帝造物說。《聖經·創世紀》第二、三節記載,上帝創造了第一個男人亞當,又用亞當的肋骨造了女人夏娃,讓他們共同居住在伊甸園裡,上帝創造的動物當中蛇引誘他們吃了禁果...。在西方宗教看來,宇宙萬物發生、發展的根本動因是造物主神的作用。《周易》中沒有造物主的概念,「生生之謂易」,它直截了當的指出變易是宇宙萬物的本性,所以為周易,即普遍變化的意思。《繫辭》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太極是事物變化的本體,「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周敦頤《太極圖說》)。乾坤、陰陽才是萬物發展變化的根源和動因。《周易》以乾坤等陰陽的相互作用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矛盾對應範疇,揭示了事物變化的普遍規律。不難發現,所謂「上帝」不過是對應於《周易》中乾坤之源、陰陽之根的「太極」,上帝造的第一個男人亞當,對應於《周易》卦序的第一卦「乾」陽(或太極之「陽」儀),造的女人夏娃,則對應於《周易》卦序的第二卦「坤」陰(或太極之「陰」儀)。《周易》的乾坤(或陰陽)概念比亞當、夏娃的男女概念更具有普適意義。乾坤開闢,陰陽運轉,一切美醜、善惡、好壞等名相觀念也就產生了,世界在乾坤陰陽的作用下充滿了勃勃生機。基督教的上帝創世說不過是《周易》學理的神格化而已。佛教也承認萬物的發展變化,認為世界及萬物不是永恆不變的,有「成、住、壞、空」的過程,佛教稱之為「無常」。佛教從主觀角度出發,認為:宇宙本唯心、萬象因緣生。佛教以心起論,強調自心解脫,注重出世修行悟道,其證悟的最高境界就是所謂涅磐,即「涅而不生,磐而不滅」,禪宗將這個境界稱之為明心見性,也就是佛的境界。它是破除了生滅、善惡、果報等對立的矛盾,而達到矛盾雙方的統一不二。《周易》哲學是世間哲學,無所謂出入,能進能退,承認事物的矛盾(陰陽),但也強調矛盾的統一不二,在《周易》看來這個不二就是陰陽未分的太極。所以不論佛教的經籍如何浩瀚,名相說教如何複雜,其修行根本仍在明了這個不二法門(茅盾統一)的本體境界,也就是太極境界。《周易》認為世界萬物發展變化是其本性,其本體為太極,陰陽矛盾為事物變化的根源,太極與陰陽是「體」和「用」的關係,分開來講就是陰陽,一體而觀就是太極。《繫辭》說「形上之謂道,形下之謂器」。這個形上之道就是太極之體;形下之器則為陰陽之「用」。沒有獨立於陰陽之外的太極,也沒有獨立於太極之外的陰陽。換句話說,「體」在「用」中體現,「用」亦在「體」中表達,體用是不二的。《周易》哲學是「體」「用」兼備的哲學。宋代陳摶傳出的陰陽魚太極圖以圖像形式將《周易》中的太極、陰陽及其「體用」關係演繹地惟妙惟肖。太極圖中陰陽合和環抱為一圓象徵太極本體,其陰陽相對互應,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長陽消,陽盛陰衰,周轉不息以象徵陰陽之用。(參見圖一)。太極圖與《周易》卦序有著及其密切的關係,乾坤、既濟未濟四卦在《周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卦序以乾坤和既濟未濟為首尾。這四卦可以看作是整個《周易》卦序的簡化與縮影。從圖像上來看,太極圖可以看作是乾坤、既濟未濟四卦的組合。太極圖中的兩儀正是純陽乾和純陰坤之象;陽儀中有陰,有離(三爻卦)之象,陰儀中有陽,有坎(三爻卦)之象,二者和合顛倒顛即是既濟、未濟之象。所以太極圖可以看作是《周易》卦序(首尾)的縮影(參見圖一)。與西方宗教哲學相比,《周易》沒有建立獨立於人格之外的主宰一切的上帝的概念,《周易》中雖然有「天」的概念,但這個「天」並不是「上帝」意思。在《周易》中,「天」有時表示「道」(規律)的概念,有時表示與地相對應的天的概念,有時表示自然界的概念。總之,《周易》強調的是人與自然、主觀與客觀的矛盾統一。而西方宗教哲學將人與「上帝」永遠地割裂開來,人始終成為了上帝的「奴僕」。《周易》哲學從本質上消除了這種人神「二分」隔離的界限。《周易》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其哲學是「天人合一」的哲學。《周易》中乾坤對卦以及陰陽(--、—)概念揭示了世界萬物的正反兩面的對待與對立性,即矛盾性,同時揭示了事物矛盾雙方的和合統一性。現代哲學稱之為辯證法。《周易》的辯證法思想是與生俱來的,其認識世界最基本的是兩分法,即陰陽觀,又是二合一法,即陰陽是統一的。陰、陽是同一事物正反的兩個面,兩者相互依存,相互轉化,共同構成事物的整體屬性。比如一天之中有晝夜之分,一年之中有寒暑之別,陰或陽不代表全部事物,而是事物的不同階段或不同側面的相對立的屬性,陰陽不是獨立的,而是一體的。例如:一日分為晝和夜,沒有白晝就不會有黑夜, 沒有黑夜就不會有白晝,白晝和黑夜是一日的兩種屬性表現; 人類有男有女,沒有男就不會有女,沒有女就不會有男,男女是人類繁衍生息的性別表現;人有煩惱和快樂,煩惱是快樂之源,快樂是煩惱之根,兩者是人們對待事物的兩種心理感受;人生有生有死,生死是生命陽陰兩面的表象,人生有生必有死,有死也必有生,此生彼死,此死彼生。陰陽是統一的,乾坤是一體的,不僅乾坤是一體的,六十四卦都是一體的,都只是太極的不同化象,是事物在不同階段、不同角度的不同屬性表現。陰陽矛盾的對立統一是事物變化的根本規律,是乾坤二卦所揭示的。從廣義來講,《周易》卦序三十二對卦,揭示了事物變化的三十二個基本規律,六十四卦則歸納了事物變化的六十四種狀態。《說卦》講:「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剛柔,故《易》六位而成章。」《周易》以天、地、人為研究對象,進一步劃分陰陽,從而將世界萬物細化分為八八六十四卦——即六十四種時空狀態,每一卦又有六爻(即六個時位階段,《周易》非常重視時位)的不同,共計三百八十四爻。每一種時空狀態的陰陽結構不同,所以展現的變化規律也不盡相同,這就是《周易》六十四卦揭示的六十四種哲理(義理)。如《乾》卦揭示乾健不息的哲理,《坤》揭示柔順博大的哲理,鼎卦揭示改革創新的哲理,等等。《周易》成書於西周初年(約公元前1029),《周易》經傳中有著深刻的對立統一思辨。如《泰》九三爻辭:「無平不坡,無往不復。」《損》上九爻辭:「弗損益之,無咎;貞,吉。有攸往,得臣無家。」《益》上九爻辭:「莫益之,或擊之,立心無恆,凶。」這就是損之極而益,益之極而損,得失損益統一互變的道理。《困》:「困,亨。貞,大人吉。無咎。有言不信。」身處困境磨難之中,內心必然苦痛,但對於有志者來說,便是機遇,所以「困,亨。貞,大人吉。無咎。」則如文王囚羨里,周公遭流言,孔子厄陳蔡。故《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卦序「二二相偶,非反即覆」而錯綜成對出現,如乾與坤,泰與否,剝與復,損與益,既濟與未濟等,則是從卦與卦的關係角度揭示了事物間的對立統一思想。從《周易》經文和卦序的哲學內涵,說明早在公元1029年前,文王時代就已經深明矛盾(陰陽)的辯證關係,比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約公元前429一前347)創立的辯證思想早約600餘年,如果算上《連山》,《歸藏》可能會比西方會早更多。十七世紀中國的《周易》思想傳入歐洲,影響至深,十八世紀德國著名哲學家黑格爾(公元1770~1831)創立了完整的辯證法思想。然而,不管是柏拉圖的辯證思想還是黑格爾等的辯證法,都沒有《周易》揭示的辯證思想精深和完善。哲學的思辨就是高度抽象和概括,《周易》中的太極圖理論、陰陽、八卦、六十四卦構成及其互變原理是世界萬物變化最簡單、最抽象的概括。此外,《周易》中揭示的陰陽特徵(即矛盾雙方的特性)的闡述、六十四卦之意象及其人文道德推演,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變化狀態(時位,即事物的局部和階段內變化)的細緻入微描述,以及陰陽互動、致中和諧,哲學與道德的高度融合等思想,都遠遠超過了歐洲的辯證哲學。任何語言都有一定的限定性,而《周易》除了語言之外,還具有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卦象符號表達系統,可以表達「書不盡,言不盡意」的「言外」之意。這就是《周易》思想長久不衰的根本原因,它是中國乃至世界辯證哲學的「活水源頭」。陰陽互動,致中和合《周易》既強調陰陽的互動,也重視陰陽的相應和合,中和之道是《易經》和《易傳》的重要思想特徵。反映在易卦中,則強調二、五爻之中位(即內卦之中位和外卦之中位)以及內外卦相應爻位的作用。大凡二、五之爻位,卦辭通常呈吉象,而少見為凶。如果爻位相應,卦辭則更為吉象。如《乾》九五二爻辭:「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乾》九五爻辭:「飛龍在天,利見大人。」《離》九二爻辭:「黃離,元吉。」《鼎》九二爻辭:「鼎有實,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 《易傳》也很強調相應與中位和合的作用。如《乾·彖》:「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和太和,乃利貞。」《師·彖》:「能以眾正,可以王矣。剛中而應,行險而順,以此毒天下,而民從之,吉又何咎矣。」《同人·彖》:「柔得位得中,而應乎乾,曰『同人』。……文明以健,中正而應,君子正也。」《離·象》:「黃離,元吉,得中道也。」《乾·文言》:「九二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龍德而正中者也。』」《坤·文言》:「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於四支,發於事業,美之至也。」 《同人·彖》曰:「同人,柔得位得中,而應乎乾,曰同人。同人曰:『同人於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文明以健,中正而應,君子正也。唯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繫辭》進一步闡發同人:「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以同人表示人與人之間關係和諧、融洽與同心同德。泰否二卦處於上經陰陽相交的中位。泰卦為乾坤相交之象,交泰和合為《周易》卦序中和合思想的特徵之一。泰卦內卦為乾陽,外卦為坤陰,上下交感相通,所以為「吉」象。《泰·彖》:「泰,小往大來,吉,亨。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泰,表示上下溝通,周圍環境順暢,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咸恆二卦處於《周易》整個卦序的中位。咸卦是坤乾相包之象,咸,意謂和合感應,是《周易》中最能體現和合思想的一卦。咸卦內為艮(少男),外為兌(少女)。《咸·彖》曰:「咸,感也。柔上而剛下。二氣感應以相與,止而說,男下女,是以『亨,利貞,娶女吉也』。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咸,是感應,也是交感和合。《繫辭》中說:「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男女媾精,萬物化生。」男女相感相和,而能繁衍生息,所以咸為相感、相合、相生之道。咸卦之後為恆卦,意謂和合才能夠恆久。咸和的本質就是「二氣感應以相與」,表現為陰陽互動、互補而互利。既濟未濟位於卦序之終位。既濟卦體現的也是一種和諧狀態,既濟在陰陽的內在關係中,最為協調、和諧,本應是事物的完美狀態,但事物是發展變化的,既濟之後必然未濟,所以既濟是相對的完美。《周易》的和合、和諧思想對中華民族的文化影響至為深遠。「家和萬事興」「和氣生財」「和為貴」「和而不同」「求同存異」等是最深入中國人心的文化理念。中國文化素來具有融合、同化其它民族文化的傳統。大化流行,生生不已既濟卦是《周易》六十四卦中陰陽最為和諧的一卦,它的每一爻都當位,而且都相應,即每個對應爻位能相感應。既濟是事物的最佳狀態,是最為和諧的表現態勢。但是,變化是宇宙萬物永恆的、普遍的主題。「變動不居,周遊六虛」,「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既濟而後還是要發生變化的,沒有恆常的「既濟」,所以之後則為「未濟」。這是《周易》揭示的普遍規律。從既濟到未濟,《周易》揭示了萬物變化生生不息的變化過程。在《周易》看來事物發展變化是永恆不息的,一個事物的結束意味著新的事物的開始,世界沒有終點,人類歷史沒有終點,人生也是周而復始、生生而不息的。《周易》以乾卦為開始,乾象徵著乾健不息,《乾·大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而以未濟卦為結尾,未濟象徵著未有終濟、生生而不已,《未濟·大象》:「未濟,君子以慎辨物居方」。說明《周易》能夠前後呼應,從而構成了萬物周而復始、生生不已的無窮變化鏈。不偏不倚,一元心物有人認為《周易》是唯心的,有人認為是唯物的,那到底是唯心的還是唯物的呢?《周易》的世界觀包容了唯心與唯物的哲學思想的內涵,但又不是唯物哲學或唯心哲學,《周易》哲學更具超越性與普適性。《周易》以其陰陽變易原理真正把握了世界萬物變化的本質。它的陰陽觀可以容納和涵蓋自然、社會以及人類的一切對立和對應的矛盾范籌。什麼是心?心的本質是什麼?世界上充滿了人類看得見和看不見的、已知的和未知的物質,這些物質的變化規律為之心。從體用角度講,心為體,物為用。《繫辭》中說:「形上之謂道,形下之謂器。」這個形上之「道」就是心,這個形下之「器」就是物。北宋邵雍認為:「心為太極」(《心學》)。南宋朱熹把這個道稱之為理:「總天地萬物之理,便是太極。」 (《朱子語類》),王陽明更將朱熹這個理變為心:「心即理」,「心外無理」(《傳習錄》)。不論以陰陽而論還是以體用而論,心和物都是一體而不可分的,王陽明講: 「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傳習錄》),應該再補充:「物外無心」,「事外無心」更趨完美。在《周易》中以乾元代表心,以坤元代表物。乾元健行,坤順博物,乾坤是一體的,心物是一元的。心和物是不可分割的對立而統一存在的。古人將心分為天(本)心和人心,天心就是客觀事物變化的本然規律,也就是「道」,而人心是指人對客觀事物的主觀認識(也就是意識),人心不完全反映客觀事物的本然變化規律。人類的目的就是不斷地揭示和認證事物變化規律的過程,以人心回歸天心,《周易》的哲學具有完備的認識事物並揭示其本然(質)規律的思想方法。與西方唯心宗教哲學相比,《周易》哲學思想是理性的、客觀的,人沒有成為上帝(造物主)的奴僕,從而消融了人與客觀世界的「隔閡」;與絕對化的唯物哲學相比,它更注重人性的道德修養與生命的終極關懷,從而能夠消除人的「物化」帶來的物慾人格和社會道德失落。伴隨中國文化的復興,《周易》哲學思想已經而且還將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二、周易卦序傳世的六十四卦序主要有通行本《周易》卦序、伏羲六十四卦序、馬王堆《帛書周經》卦序和京房卦序等,除了通行本卦序外,其它卦序都是八宮組合卦序。文王卦序通行本卦序在《周易》中居於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序原本為周文王所演。《序卦》是孔子十翼中的一篇,是專門從卦義上闡述《周易》本經卦序承接的傳文。由於歷史上卦序的象數規律失傳,筆者認為現在的通行本卦序存在錯位,其哲學思想在《序卦》中沒有能夠深刻地揭示出來,以至於歷史上有學者懷疑《序卦》非聖人所作。王夫之在《周易外傳》中即用大量的篇幅論述「《序卦》非聖人之書」。筆者認為,卦序並非隨意安排,有著內在象數規律和深刻哲學意義。《序卦》表面上揭示了諸卦前後相承的關係,而內在則蘊含了《周易》哲學思想的精髓。《周易》卦序與《周易》經傳的思想是一以貫通的。卦序是《周易》的整體骨架,而其每一卦及各爻則是其局部組織。從文王演《易》至孔子傳《易》間隔500餘年,而從孔子傳《易》至三國、魏晉時王弼注《易》傳世(即通行本)又歷經了700餘年,其間雖免遭秦火,但也幾經朝代更迭。筆者認為,通行本卦序已不再是周文王推演的原本卦序,《周易》在其漫長的流傳過程中,出現過錯簡或人為的改動(參見附錄一《關於通行本卦序錯位的初步探討》)。兩千年來卦序一直成為《周易》研究中的難解之謎。筆者認為,在上千年的流傳過程中(特別是先秦使用竹簡),由於卦序的象數規律失傳,通行本卦序中的夬姤、無妄大畜和漸歸妹三對卦存在錯簡錯位。夬姤的錯簡(其從上經錯移到了下經)使得卦序上下經陰陽錯綜均衡的規律被打亂,傳《易》者將錯就錯,而將位於上下經交界的咸恆(相宗卦)與坎離(相錯卦)換位,這就是造成上經為三十卦,下經為三十四卦的原因!由於卦序錯簡,坎離成為了上經的結尾,而咸恆則成為了下經的開始,卦序哲學思想也發生了改變,以至於後世解易者不得不根據《序卦》將咸恆二卦解釋為夫婦之道,這種解釋成為解易的唯一理路。如北宋程頤在其《伊川易傳》中解《咸》卦時說:「『有天地,然後有萬物;……,然後禮儀有所錯。』天地,萬物之本。夫婦,人倫之始。所以上經首乾、坤,下經首咸繼以恆也。天地二物,故二卦分為天地之道。男女交合而成夫婦,故咸與恆皆二體合為夫婦之義。」《周易》是借「象」以言「道」,《繫辭》說:「夫乾,確然示人易矣;夫坤,隤然示人簡矣。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咸卦之義不應該專門特指一種物象或狀態。澤山咸,為坤乾(八經卦)相包相合之象,兌上艮下,兌象少女,艮象少男,男下女而相須。咸象徵男女相感而相和,合和才是咸卦的本質內涵。在文王卦序中乾坤為起始,咸恆為上經結尾,象徵天地生養萬物,天地和諧而天長地久。沒有天地之和合、和諧就不會有萬物生長,更不會有人類繁衍生息,所以咸卦應釋為合和之道為恰。當然,夫婦之道也是典型的合和之象,更是天地合和的產物。幸運的是,卦序錯位並不多,筆者透過象數的平衡和義理的分析,對通行本卦序進行微調恢復了文王卦序的本來面目,從而更加符合《周易》平衡和諧的原理,更能揭示事物變化的規律。復原的文王卦序是:上經:乾、坤、屯、蒙、需、訟、師、比、小畜、履、泰、否、同人、大有、謙、豫、隨、蠱、臨、觀、無妄、大畜、噬嗑、賁、剝、復、夬、姤、頤、大過、咸、恆;下經:坎、離、遯、大壯、漸、歸妹、晉、明夷、家人、睽、蹇、解、損、益、萃、升、困、井、革、鼎、震、艮、豐、旅、巽、兌、渙、節、中孚、小過、既濟、未濟。文王卦序符合「二二相偶,非反即覆」(孔穎達《周易正義》),卦序共三十二對,相反者八(乾、坤、頤、大過;坎、離、中孚、小過);相覆者五十六。全經劃分上下經二篇;上經三十二卦,下經三十二卦;上經簡約卦體(相覆兩卦合看作一卦,即錯綜卦)為十八卦,下經簡約卦體亦為十八卦;上經卦爻總數為一百九十二,陽爻九十六,陰爻九十六;下經卦爻總數亦為一百九十二,陽爻九十六,陰爻九十六;上經簡約卦體卦爻總數為一百零八,陽爻五十四,陰爻五十四;下經簡約卦體卦爻總數為一百零八,陽爻五十四,陰爻五十四。上下二經完全對等均衡。按照陰爻數從少到多依次遞增的順序(或陽爻數從多到少依次遞減的順序)可以將文王卦序錯綜組合排列為塔型結構(參見圖二)。卦序以陰陽錯綜為基礎,呈現十分有規律的塔型架構。恢復原貌的文王卦序更加深刻的體現了《周易》的哲學內涵,筆者認為:1、卦序的「二二相偶,非反即覆」是卦序的基本特點之一。反映了易卦之間兩兩對立而相統一的關係。2、上下經的劃分符合「對等均衡」的原則,體現了《周易》陰陽平衡與和諧的思想。3、卦序的變化呈陰陽對稱交錯狀,是體現《繫辭》中所說的:「分陰分陽,疊用剛柔。」「爻者,交也」的原則,這與的《周易》陰陽互動、平衡、和諧思想也是一致的。4、卦序之首是純陰純陽的乾坤二卦,結尾是各爻陰陽相感應、相互交錯的既濟未濟二卦。上下二經卦序的變化也與這一思想相呼應:文王卦序上經開始為乾坤,結尾為咸恆,體現的是乾坤(三爻卦)的相感而和;下經起始為坎離,結尾為既濟未濟,體現的是坎離(三爻卦)的相交而濟。這與卦序全經反映的思想是相一致的。文王卦序排列很有規律(參見圖三),下面對卦序的排序規律及其哲學思想作簡單介紹:卦序成對出現,相錯者(卦爻相反)四對,乾、坤,頤、大過;坎、離,中孚、小過前兩對在上經,後兩對位於下經。相綜者(卦爻上下顛覆)二十八對,即屯、蒙;需、訟;師、比;小畜、履;泰、否;同人、大有;謙、豫;隨、蠱;臨、觀;無妄、大畜;噬嗑、賁;剝、復;夬、姤;咸、恆;遯、大壯;漸、歸妹;晉、明夷;家人、睽;蹇、解;損、益;萃、升;困、井;革、鼎;震、艮;豐、旅;巽、兌;渙、節;既濟、未濟。十四對位於上經,十四對位於下經。卦序的兩兩錯綜,如乾與坤,屯與蒙,泰與否,剝與復,損與益,既濟與未濟等,反映了卦序作者已經認識到事物矛盾的對等統一與互變相生關係。卦序除了兩兩錯綜變化之外,還有陰陽爻的對等(對稱)交錯變化,即從屯、蒙(四陰二陽爻)到需、訟(四陽二陰爻)的變化;從師、比(五陰一陽爻)到小畜、履(五陽一陰爻)的變化;……從同人、大有(五陽一陰爻)到謙、豫(五陰一陽爻)的變化;……從家人、睽(四陽二陰爻)到蹇、解(四陰二陽爻)的變化等都是交錯關係。卦序在塔圖的同一層中陰陽爻的變化總體上是陰陽均等平衡的。這種變化體現《繫辭》中所說:「分陰分陽,疊用剛柔」。「爻者,交也」 。這種交錯遞變規律與卦序的最後兩卦既濟未濟的陰陽交錯卦象是相一致的。整個卦序以塔形結構為基礎,構成卦爻之間、卦與卦之間、卦體之間、上下經之間,錯綜複雜、對等均衡的象數規律。(參見圖三)文王卦序不僅有著精確的象數規律,而其卦義排列也是非常有規律的。文王卦序呈十層塔形結構,每一層陰陽爻數相對平衡,按其規律可分為八個區,每一分區和層次結構都有特定的含義。卦序排列有著深邃哲學含義。(以下內容主要錄自筆者所著《再論周易卦序》並有修改,並參見本文附錄三《〈新序卦〉新解》) 上經共有三十二卦,呈四層結構,主要論述天道變化之規律:乾坤二卦為上經第一區,是六十四卦的基礎,乾象天,坤象地。卦序以乾坤為起始,旨在說明萬物無不來源於天地。上經第二區有兩層,第一層為屯蒙、需訟、師比、小畜履、泰否,象徵事物初級階段的變化過程,屯蒙揭示事物初創的艱難與蒙昧狀態,需訟揭示事物初期發展中養育與面臨的競爭……;第二層為同人大有、謙豫、隨蠱、臨觀、無妄大畜,象徵事物高級階段發展的過程,同人大有揭示事物齊心協力共同富有的狀態……。第一層和第二層的易卦卦義內涵有著明顯的不同:第一層的易卦(屯蒙、需訟、師比、小畜履、泰否)其內涵主要是論述事物初級階段的自然變化之「道」。道者,路也,是事物發展的必由之路,事物的初級階段的發展是曲折而艱辛的。而第二層(同人大有、謙豫、隨蠱、臨觀、無妄大畜)其易卦內涵主要是論述事物高級階段的修養之「德」。德者,得也。有德然後才能得。一個人,一個集體,乃至一個國家有「德」(現代稱為道德)才能真正的強大和富有,這也是事物高級階段的必然體現。上經第三區(剝復、夬姤、頤大過、噬嗑賁)論述天道變化之法則。夬姤、剝復主要論述事物的分合與往複變化,頤大過、噬磕賁主要論述天道變化與治理的手段。頤,養晦之法;大過,過分手段;噬磕,武治與法治;賁,文治與德治。上經第四區為咸恆,主要論述天地相合之德與人道之和合與恆久之道。下經主要論述人道的變化規律:下經第一區為坎離,主要論述人道陰陽對待之關係,與上經第四區咸恆同處一層,說明人道法於天地陰陽和合之德,從而立夫婦、父子、君臣、上下之道。下經第二區分為三層,第一層為遯、大壯;漸、歸妹;晉、明夷;第二層為家人、睽;損、益;蹇、解;第三層為萃、升;困、井;革、鼎。這三層主要分別論述人生「進退」、「得失」、「存亡」之道。第一層的六個卦遯、大壯;漸、歸妹;晉、明夷論人生進退之道。人生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進退,當依時勢而進退,當進則進,當退則退。人生有進退,欲進則先退,所以第一卦為遯卦,正如人走路的第一步是後腳先向後蹬。退而蓄勢而待發,所以能壯大,漸進則有所歸,亢進終有所傷。有了進退,自然會有得失。第二層的六個卦家人、睽;損、益;蹇、解則論人生之得失之道。家人、睽是講人心的得與失,蹇、解是講患難之中的得與失。得失之道,乃人生之根本也。得失吉凶不是固定不變的,乃是互為變化的,損極必益,益極必損。孔子曰:「夫損益之道,不可不審察也,吉凶之□(門)也。」 (《帛書周易.要》)。有了得與失,自然就會有存亡。第三層的六個卦萃、升;困、井;革、鼎則主要論人生存亡之道。萃升主要是講人生處祥順之時(萃,上悅下順,悅而順),應抓住機遇,施展才智,積極進取,圓滿人生事業;困、井主要是講人生處危亡困境之時,應反省自身以培育德根,效法井養之德,居下(井之居下)、安處(人遷井不遷)、施之於人(井之養人)、不求回報(井之水出而不為入),以待時機而再求發展。革鼎主要是講當處變革時期,應順時勢革舊布新,而不是抱殘守缺;效法鼎養創新之德(效法鼎之烹制食物,日需常新),培育德能,善於創新,知人善任,與時皆行。下經第三區分為兩層,主要論述人生的身心安處及變化:第一層為震艮、巽兌、豐旅,主要論述人生外在(身)之變動,即動(震)與止(艮),隨順(巽)與喜樂(兌),豐足(豐)與變遷(旅)的關係。第二層為中孚、小過、渙節,主要論述人生內在(心)之變化,即誠信(中孚)與小有過失(小過),散亂(渙)與節制(節)的關係。下經第四區為既濟未濟,也是全經的結尾,主要論述人道事業的成功與未竟,做任何事都應慎終如始。「易與天地准,故能彌綸天地之道」,儘管上經主要論述天道,下經主要論述人道,而天道、人道無非陰陽之道,天人萬物是相通的。伏羲六十四卦序伏羲六十四卦序是由伏羲八卦序重卦而來,伏羲六十四卦可排為圓圖、方圖和次序圖。伏羲先天八卦次序是自然生成序列,其生成次序來源於《繫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成大業。」即太極一分為二,二分為四,四分為八。伏羲先天八卦方點陣圖來源是《說卦》:「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 伏羲先天六十四卦序有著嚴格的象數規律,在六十四卦次序圖中,卦序與二進位數學有著及其密切的對應關係。伏羲六十四卦圓圖是次序圖的S型排列,其兩側也呈二進位數理變化(見圖四)。圖中直接相對著的兩卦都是相錯(卦爻陰陽相反)之卦,如乾對坤,夬對剝,大有對比,大壯對觀,坎對離,泰對否等共有32對。伏羲六十四卦揭示了事物矛盾的漸變過程和對立統一關係,在圓圖中最重要的一對卦就是乾坤,位於圓圖的上下之位。古人以伏羲六十四卦序反映陰陽二氣的周期變化,從而制定了卦氣圖。由一年卦氣來看,冬至一陽復來,夏至一陰姤至,反映一年陰陽二氣的消長情況。陰陽魚太極圖和六十四卦圓圖有什麼關係?太極圖實際上也是伏羲六十四卦圓圖(伏羲八卦圓圖)的抽象和概括,它是將乾坤以太極圖中的陰陽來代表,左側乾卦統領的其它的三十一卦(陽多陰少)以陽中含陰來代表,右側坤卦統領的其它三十一卦(陰多陽少)以陰中含陽來代表。其量變過程則以陰陽魚的S型曲線表述(參見圖四)。宋道士陳摶傳出伏羲先天六十四卦序和陰陽魚太極圖,朱熹將伏羲六十四卦圓圖和次序圖刊入《周易本義》之書前(朱熹未曾見到陰陽魚太極圖),對後世影響甚大。伏羲先天圖伴隨著《周易》哲學十七世紀傳入歐洲,對歐洲哲學產生深刻影響,十九世紀德國哲學家來布尼茲受伏羲次序圖的啟發創立了二進位數學,為計算機的出現和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黑格爾很佩服中國的《周易》哲學,他在《哲學史講演錄》上讚歎:「《周易》包含著中國人的智慧。」,黑格爾的辯證法思想中闡述了三個基本規律:即對立統一規律、量變質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而伏羲卦序圓圖幾乎就是其對立統一規律、量變質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的圖象化原版。在圖四的伏羲六十四卦圓圖中,由坤經左側到乾的變化過程就是量變到質變,而坤到乾就是一個否定的過程;再由乾經右側再返回坤同樣也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由乾到坤又是一個否定的過程。因此由坤到乾,再由乾到坤完成了否定之否定的全過程。哲學界有人在研究對立統一規律、量變質變規律和否定之否定規律之間的關係,如果站在《周易》陰陽的基礎上去研究是不是變得非常簡單!伏羲卦序揭示了事物陰陽消長相互轉化的周期變化規律,偏重於自然哲學;文王卦序則揭示了事物變化陰陽互動平衡和諧的變化規律,偏重於人文哲學。伏羲卦序重於象數,卦序與卦義沒有什麼關聯;而文王卦序重於義理,卦序與卦義有著密切的關聯。伏羲卦序重在揭示事物矛盾的相互轉化和量變過程,而文王卦序則重點揭示事物矛盾的相互和諧與均衡變化。伏羲卦序和文王卦序都揭示了陰陽矛盾的對立統一關係,但伏羲卦序更加強調的是陰陽矛盾的轉化過程(即「鬥爭」性),而文王卦序更加強調的是陰陽矛盾的和諧互動狀態(即「和諧」性)。文王卦序揭示的陰陽矛盾互動致和的規律,可以作為對立統一規律的重要補充。帛書卦序與京房卦序1973年在湖南長沙出土了帛書《周易》,其卦序與通行本完全不同,它的卦序是典型的八重卦序。依照通行本卦名,帛書上下卦體次序分別是:上體:乾、艮、坎、震、坤、兌、離、巽下體:乾、坤、艮、兌、坎、離、震、巽八經卦的排列揭示事物的對待與和諧關係,其依據是帛書《易之義》:「天地定立(位),[山澤通氣],火水相射,雷風相欂(薄),八卦相厝(錯)。」在通行本《說卦》中作:「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 帛書《周易》卦序的排列是以八卦的次序變化重組而來,而沒有通行本卦序「二二相偶,非反即覆」的錯綜複雜關係,沒有《序卦》傳,更與通行本卦序義理闡釋毫無關聯,也沒有劃分上下二經。由此可以斷定,帛書《周易》卦序並不看重卦序的義理貫通。可能帛書《周易》的傳承者更加重視其卜筮內涵,由於其依照《易之義》的八卦對待關係排序而來,有其固有的規律性,仍具一定的哲學價值。京房卦序是由漢代京房所創立,為八宮重卦序列。漢代盛行卦氣納甲之說,京房在卦氣學說的基礎上,以消息卦為基礎對八卦進行重組,從而創立了京房八宮卦序。其卦序與納甲組合主要用之于吉凶災異的推算。附錄一 關於通行本卦序錯位的探討通行本《周易》是由王弼注本流傳而來,筆者認為通行本卦序存在三對卦錯位,即夬姤、無妄大畜、漸歸妹。而咸恆、習坎離的互換隻是夬姤錯位所致,從《周易》對等均衡的因素考慮,夬姤移回上經,坎離、咸恆必然要互換回來。下面首先討論夬姤卦的錯位。夬姤兩卦分別是通行本卦序中的第四十三卦和第四十四卦,位於第二十五卦體。關於通行本夬姤卦的錯位,我想從易數、易象和易理三個方面討論。一、易數對等《周易》全經共有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其中陽爻和陰爻各為一百九十二爻。關於通行本卦序中上下經的陰陽爻分布,明來知德在其《周易集注》中做過專門分析:「上經陽爻八十六,陰爻九十四,陰多於陽者八;下經陽爻一百零六,陰爻九十八,陽多於陰者亦為八。是卦爻之陰陽平衡。若以綜卦論之,上經十八卦成三十卦,陽爻五十二,陰爻五十六,陰多於陽者四;下經十八卦成三十四卦,陽爻五十六,陰爻五十二,陽多於陰者亦為四。是綜卦之陰陽爻亦均平。」來知德從兩個方面探討了卦序上下經陰陽爻的平衡問題,一是六十四卦本身,二是三十二對反覆卦組成的三十六錯綜卦體。從來知德的分析來看,通行本卦序上下經陰陽爻的分布並非是均衡的,但是因為上下經的陰爻和陽爻差值相等,來知德即認為「均平」。如果在現有的反覆對卦排序基礎上隨意移動對卦(相錯綜的卦),從上經到下經,或從下經到上經,都能保證上下經陰陽爻的差值相等!而並不是真正的上下經陰陽爻「均平」。而恰巧的是,通行本上下經陰陽爻的差值正是夬姤兩卦的陰陽爻的差值(八),上下經錯綜卦陰陽爻的差值正是夬姤錯綜卦(夬卦)的陰陽爻的差值(四)。將夬姤卦移到上經,上下經陰陽爻、錯綜卦陰陽爻能夠平衡。所以夬姤卦的錯位是造成上下經不均衡的原因(參見圖四和圖五)。夬姤卦的錯位也是造成咸恆、坎離換位的根本原因。由於夬姤卦錯移到了下經,上下經錯綜卦體數失去了平衡,傳易者不得不將位於上下經交界的坎離和咸恆互換,以達到上下經錯綜卦體數的平衡。在文王卦序中,夬、姤卦和咸、恆卦位於上經,坎離位於下經,上下經錯綜卦體數都為十八個,上下經陽爻數各為九十六,陰爻數亦各為九十六,且上下經錯綜卦體陽爻數為五十四,陰爻數亦為五十四。不論易卦數、卦體數、易卦陰陽爻數以及卦體陰陽爻數都完全達到了均衡!參見圖六。這說明,通行本卦序上下經陰陽爻不完全平衡,夬姤卦錯位是其根本原因。二、易象均衡在通行本卦序中,所有五陰一陽爻卦(剝、復,謙、豫,師、比)都位於上經,而所有五陽一陰爻卦(小畜、履,同人、大有、夬、姤)除了夬姤卦之外,也位於上經。除了夬、姤與剝、復這五陰一陽爻和五陽一陰爻的兩兩對卦卦象陰陽不能相對應匹配均衡之外,上經內部六陽爻卦(乾)與六陰爻卦(坤)是對應平衡的,四陽二陰爻對卦(共四卦,需訟、無妄大畜)、二陽四陰爻對卦(共四卦,屯蒙、臨觀)也是平衡的,相錯的兩對卦也是平衡的,三陰三陽對陰陽爻本身就是平衡均等的。分析表明,夬姤對卦的錯移造成了上經內部陰陽卦象不對等(參見圖六)。由於夬姤對卦的錯移,使得坎離、咸恆對卦換位,也造成了上下經之間相錯卦(乾坤、坎離、頤大過、中孚小過)的分布不平衡。參見圖七。卦象分析表明,上下經之間及其內部卦象和陰陽爻不均衡是由於夬姤對卦錯所致。三、易理相應在通行本卦序中,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是有特定含義的,夬與姤是分決與聚合之義,而剝與復是衰落與恢復之義,卦形相反,涵義相近。所以二者都應該位於上經。此外,筆者經對文王六十四卦序進行復原,發現卦序符合一定的分段歸類原則。參見前文「文王卦序」章節內容。根據筆者對卦序進行陰陽爻分布排序,得到圖二的塔型卦序結構,筆者認為:無妄大畜和漸歸妹在通行本卦序中也存在錯位。圖八上經卦義間的關係顯示,屯蒙、需訟、師比、小畜履、泰否可以劃分為一區段,該區段正好對應卦序塔形結構的第一層,主要揭示事物發展初級階段的狀態;而同人大有、謙豫、隨蠱、臨觀、無妄大畜可以劃分為另一區段,該區段正好對應卦序塔形結構的第二層,主要揭示事物發展高級階段的狀態。從屯、需、師、小畜、泰與同人、謙、隨、臨、無妄的卦義更能看出兩個區段的明顯區別,後者重心在德。所以將無妄大畜從剝復之後移到臨觀之後是合理的,卦義銜接也十分恰當(參見附錄三《〈新序卦〉新解》)。圖九下經卦義間的關係顯示,遯大壯、晉明夷與漸歸妹應該歸為一組,特別是遯、晉和漸都是進退之義。而震艮是講動靜的與進退還是有所區別的,而震艮、豐旅、巽兌歸為一組是合適的。從卦象上講漸歸妹和豐旅都是三陰三陽卦,通行本卦序中這是唯一的前後都是三陰三陽的卦序銜接,將漸歸妹移到遯大壯之後整個卦序卦象更加順暢了。既然夬姤卦存在錯位,那麼應該將夬姤卦放回到上經的什麼位置合適?筆者在《周易卦序新解》中,從上下經對等的結構角度認為:夬姤卦應該放到頤大過對卦之前,剝復卦之後。這樣放置,上經的頤大過之後就是上經的結尾咸恆,與下經中孚小過之後就是下經的結尾既濟未濟相對應。然而經過一段時間後筆者發現,上經最後的卦序銜接是頤、大過→咸、恆,歷代學者都將咸釋為男女相感,大過卦之後為咸卦,卦義銜接上有些不恰。所以筆者在《再論周易卦序中》試圖將夬、姤卦移到頤、大過卦之後,咸、恆卦之前,這樣似乎卦義銜接能夠說通。筆者認為,咸卦不應該僅僅解釋為男女相感(夫婦)之道,而應該解釋為和合之道,夫婦只是咸卦(合和)的卦象之一。這樣筆者重新審視卦序夬姤卦的放置和銜接,認為應該將夬姤放置到剝復之後,頤大過卦之後更為合理,大過與咸卦的銜接也不存在了問題。這樣不僅從上下經卦象對等、義理銜接以及《周易》卦序整體哲學思想上,都是最為恰當的卦序結構。參見圖一:文王六十四卦結構圖、附錄二:《新序卦》和附錄三:《〈新序卦〉新解》。此外,從東漢魏伯陽著的《周易參同契》也可以得到一些相關參考,《參同契》乃會通《周易》、黃老、爐火三者為一途,為《周易》融於道家丹道的始創者,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還作了一卷《周易參同契考異》。魏氏在《周易參同契》中對《易傳》的內容多有引用,如「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懸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等等。其中還可以看到通行本卦序用之于丹道:「月節有五六,經緯奉日使,兼并為六十,剛柔有表裡。朔旦屯直事,至暮蒙當受,晝夜各一卦用之依次序。即未至晦爽,終則復更始,日月為期度,動靜有早晚。」 「屯以子申,蒙用寅戍。餘六十卦,各自有日。」。說明魏伯陽作《參同契》就是以通行本《周易》為藍本。那麼魏氏使用通行本《周易》的原理與現今的卦序易理一致嗎?筆者認為不一樣,他應用的卦序原理應該是筆者修訂的坎離咸恆互換的通行本卦序,即文王卦序。我們可以作簡要闡述。其一、魏伯陽假借易象而言丹道,朱熹解釋:「按魏書首言乾坤坎離四卦橐籥之外,其次即言屯蒙六十卦,以見一日用功之早晚;又次即言納甲六卦,以見一月用功之進退;又次即言十二辟卦,以分納甲六卦而兩之,蓋內以詳理月節,而外以兼通歲功,其所取於《易》以為說者,如是而已。」這是說,《參同契》用《易》卦,以乾坤為鼎爐,以坎離為藥物,其餘六十卦和納甲六卦以及十二辟卦,系用在表述煉丹用功、進退「火候」上。說明乾坤坎離在卦序中的地位十分特殊,才會單獨拿出來分別作為「鼎爐」和「藥物」。只有乾坤坎離位於上下經之首才能與之相匹配。而在目前通行本卦序中,坎離雖然位於上經結尾,根據歷史上主流的易學專著的解釋,其作用並沒有顯得那麼重要。其二,魏伯陽在《參同契》中借用天地之合、男女之交而言丹道。從其丹道原理來看就是要達到陰陽相須和合的狀態,咸卦正是天地相合男女相須之象,而在卦序中咸卦正與恆卦相接,咸而恆久,這就是丹道長生的秘訣。所以其在《參同契·陰陽精氣章》中說:「乾坤剛柔,配合相包。陽秉陰受,雌雄相須。須以造化,精氣乃舒。」其中的「配合相包」,乃指乾坤相包之象,「雌雄相須」正是乾坤和合的咸卦的內涵。其在《參同契·君子好逑章》借用《詩經》:「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雄不獨處,雌不孤居。」來反覆強調陰陽和合之重要性。魏伯陽以坎離象徵男女,在《參同契·男女相須章》中說:「坎男為月,離女為日」,而以男女相交來暗示既濟卦的陰陽和諧狀態。水火既濟正是坎離相交之象,既濟卦的下一卦為未濟,未濟意味著沒有終止,也就是生生不息的意思。《參同契·男女相須章》說:「坎男為月,離女為日,日以施德,月以舒光,月受日化,體不污傷。」旨在論證坎離交合而既濟的和諧平衡狀態。所以從《參同契》丹道的原理來看,咸恆應該作為上經的結尾,而坎離作為下經之首,既濟未濟作為下經結尾是最為恰當的。附錄二:《新序卦》新序卦(一)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物稚不可不養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飲食之道也。飲食必有訟,故受之以訟。訟必有眾起,故受之以師,師者,眾也。眾必有所比,故受之以比。比者,比也。比必有所畜,故受之以小畜。物畜然後有禮,故受之以履。履而泰然後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終通,故受之以否。物不可以終否,故受之以同人。與人同者,物必歸焉,故受之以大有。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謙。有大而能謙必豫,故受之以豫。豫必有隨,故受之以隨。以喜隨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蠱。蠱者,事也。有事而後可大,故受之以臨。臨者,大也。物大然後可觀,故受之以觀。可觀[則不妄矣,故受之以無妄。有無妄,然後可畜,故受之以大畜。物畜]①而後有所合,故受之以噬嗑。嗑者,合也。物不可以苟合而已,故受之以賁。賁者,飾也。致飾然後亨則盡矣,故受之以剝。剝者,剝也。物不可以終盡剝,窮上反下,故受之以復。復(①)[而不已必決,故受之以夬。夬者,決也。決必有遇,故受之以姤。姤者,遇也。物相遇]②然後可養,故受之以頤。頤者,養也。不養則不可動,故受之以大過。物不可以終過,[故受之以咸。咸者,和也。相和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恆。恆者,久也。] ④(二)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儀有所錯。(④)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遯。遯者,退也。物不可以終遯,故受之以大壯。物不可以終壯,故受之以[漸。漸者,進也。進必有所歸,故受之以歸妹。得其所歸者必進,故受之以] ③晉。晉者,進也。進必有所傷,故受之以明夷。夷者,傷也。傷於外者必反其家。故受之以家人。家道窮必乖,故受之以睽。睽者,乖也。乖必有難,故受之以蹇。蹇者,難也。物不可以終難,故受之以解。解者,緩也。緩必有所失,故受之以損,損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益(②)而後聚,故受之以萃。萃者,聚也。聚而上者謂之升。故受之以升。升而不已必困,故受之以困。困乎上者必反下,故受之以井。井道不可不革,故受之以革。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主器者莫若長子,故受之以震。震者,動也。物不可以終動,止之,故受之以艮。艮者,止也。物不可以終止,故受之以(③)豐。豐者,大也。窮大者必失其居,故受之以旅。旅而無所容,故受之以巽。巽者,入也。入而後說之,故受之以兌。兌者,說也。說而後散之,故受之以渙。渙者,離也。物不可以終離,故受之以節,節而信之,故受之以中孚。有其信者必行之,故受之以小過。有過物者必濟,故受之以既濟。物不可窮也,故受之以未濟。終焉。註:文中的數字①②③④分別是《序卦》中無妄大畜、夬姤、漸歸妹錯位以及坎離咸恆換位而發生位移的文字。其中④的內容是:「故受之以坎。坎者,陷也。陷必有所麗,故受之以離。離者,麗也。」《新序卦傳》中筆者將坎離作為下經人道的起始而特意移去,以與上經天道沒有列出乾坤而相對應。附錄三:《新序卦》新解(一)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周易》六十四卦始於乾坤,序卦不言乾坤而言天地,是說乾為天,坤為地。天地間萬物皆自天地而生,所以卦序以乾坤為起始。上經的結尾為咸恆,為乾坤包合(媾合)之象,乃天地氤氳和合、天長而地久之狀態。乾元「資始」,坤元「資生」。「天行健」「自強不息」,「地勢坤,厚德載物」。天道運行不舍晝夜,地道載物不別美醜。乾坤為萬物變化之門戶。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屯,充盈,積聚。有了天地,陰陽媾和,雷雨交作,草昧萌生,萬物生靈開始產生而盈聚。「天地之大德曰生」,故乾坤之後為屯。水雷屯,內卦為震,為動;外卦為坎,為險。屯,動於險中。屯象徵萬物初動、初創時期的艱險和徘徊不前。任何事情初期都會面臨各種艱難險阻,這就是常言道:萬事開頭難。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蒙,蒙昧,萌芽。萬物生命初生之時必然幼稚而蒙昧。山水蒙,內卦為坎,為險;外卦為艮,為止。蒙,險而止於前。蒙者,困惑、困蒙之意,這時候需要給以啟蒙教育而破除困惑。兒童時期的啟蒙教育對於人的一生是十分關鍵的。物稚不可不養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飲食之道也。需,須待,需要。萬物初生之時幼小而蒙昧,必須給與撫育與培養。水天需,內卦為乾,為健;外卦為坎,為險。需,剛健而遇險阻。幼小需要成長而養育,這說明教育培養兒童是十分重要的,這關係到整個社會的下一代延續。飲食必有訟,故受之以《訟》。訟,爭執,爭訟。需為飲食之道,為了獲取飲食所需必然會引發爭訟。天水訟,內卦為坎,為險;外卦為乾,為健。訟,險而健行。萬物在發展過程中,必然為資源所需而引起紛爭,說明萬物生命生存競爭的必然性。訟必有眾起,故受之以《師》,師者,眾也。師,帥眾,統領。為了飲食需要而產生爭訟必然會興師動眾。地水師,內卦為坎,為險;外卦為坤,為順。師,行險而順。師就是因紛爭而聚眾興師,其在政治就是黨派,在國家就是軍隊,說明世界上的紛爭是不可避免的。眾必有所比,故受之以《比》。比者,比也。比,親附,比對,比賽。眾者之間,親附於強者,而相互間就會形成一定的比對和競爭。水地比,內卦為坤,為順;外卦為坎,為險。比,順而有險。順從者聚在一起就會形成相互比附和競爭的局面,有競爭就會有風險。和諧競爭是促進社會進步的必要動力。比必有所畜,故受之以《小畜》。畜,積蓄,養蓄。在比附和競爭機制下,勤勉勞作者就可以有一定的積蓄。風天小畜,內卦為乾,為天;外卦為巽,為入。小畜,健而入。小畜是初有積蓄,但不豐盈,也僅僅是小康。小康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初級階段。物畜然後有禮,故受之以《履》。履,踐履,禮儀。「衣食足而知禮儀」,人們富庶後就會有更高的社會需求,就需要建立並履行相應的禮儀秩序。天澤履,內卦為兌,為說,外卦為乾,為健。履,悅而健行。生活富裕了人們就有了更高的社會需求,需要完善各種制度、禮儀規範,從而保持良好的社會氛圍,這是文明發展的需要。履而泰然後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泰,通達,通泰。大家都遵守法律制度、禮儀規範,人們安居樂業,社會就會祥和安泰。地天泰,內卦為乾,為健;外卦為坤,為順。泰,內健而外順。外柔內剛,彼此相互協調,小往而大來,事半而功倍,通達而安泰,社會經濟文化繁榮,呈現蒸蒸日上之勢。物不可以終通,故受之以《否》。否,閉塞,不通。任何事物不可能始終通達,所以泰極而否至。地天否,內卦為坤,為順;外卦為乾,為健。否,內順而外健。外剛而內柔,彼此互不協調,大往而小來,事倍而功半。花開有花落,月圓還又缺,任何事物不可能永遠暢順美好。泰極轉否,當否之時,上下次序紊亂,社會環境不得安寧。人類歷史告訴我們,世界沒有永遠的太平盛世,當然也不會存在永遠的亂世。六十四卦沒有完美無缺的,所以人類社會也沒有絕對完美的時期,都是治亂交替變化的過程。卦序從屯、蒙、需、訟至泰、否,如果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第一階段,也就是初級階段,經歷了艱難初創、蒙昧時期、為食物資源相互競爭時期,以至文明發展進入通泰祥和時期轉而進入低潮否塞混亂之期,社會發展是起伏的。「無平不坡,無往不復」,經歷過極致黑暗的否塞期則迎來了人類文明的第二個發展階段,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高級階段。這一階段就是同人、大有、謙、豫至無妄、大畜,在這一階段人類創造了輝煌的文明文化。物不可以終否,故受之以《同人》。同人,與人合同,同心同德。事物不可以始終是否塞,所以大家就會同心同德。天火同人,內卦為離,為麗;外卦為乾,為健。同人,文明而健行。大家同心同德、齊心協力、有共同的奮鬥目標,故《繫辭》贊曰:「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與人同者,物必歸焉,故受之以《大有》。大有,有者大也,大為富有。能夠與人同心同德,萬物必然歸順,所以能夠大為富有。火天大有,內卦為乾,為天;外卦為離,為麗。大有,健而文明。處大有之時,社會安寧,萬物歸順,社會財富得以充裕。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謙》。謙,謙遜,謙虛。大為富有者不自滿,故而能夠謙遜。地山謙,內卦為艮,為止;外卦為坤,為地。謙,知行知止而柔順。滿招損,謙受益,故《彖》曰:「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 有大而能謙必豫,故受之以《豫》。豫,娛樂,愉悅。大為富有而能夠保持謙遜,必然會愉悅。雷地豫,內卦為坤為順;外卦為震,為動。豫,順之以動。雖然富有而不自持,反以謙下處之,自然是愉悅吉祥的。豫必有隨,故受之以《隨》。隨,隨和,跟隨,隨意。愉悅快樂必然會有人追隨。澤雷隨,內卦為震,為動;外卦為兌,為說。隨,動而愉悅。能夠帶來歡樂便會得到更多的人參與,這就是隨。隨也會帶來不利的因素,如「隨波逐流」、「隨心所欲」、「隨其所好」等,這就是惑亂的起因。以喜隨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蠱》。蠱者,事也。蠱,多事,迷惑,蠱害。追隨的多了就會迷惑而產生事端和惑亂。山風蠱,內卦為艮,為止;外卦為巽,為入。蠱,止而入。蠱是腐敗、惑亂、事端之意,過於追隨勢必會結黨營私、貪污腐化、世風敗壞等,從而造成嚴重後果。有事而後可大,故受之以《臨》。臨者,大也。臨,親臨,居高臨下,君臨天下。親臨現場整治事端可以成就大事業。地澤臨,內卦為兌,為說;外卦為坤,為順。臨,悅而順。愉快地理順事物就是臨。蠱是事端,有事端並不可怕,有事端就要抱著熱心親臨調理,梳理好了則成就一番事業。物大然後可觀,故受之以《觀》。觀,觀察,景仰。事業崇高盛大,必受人景仰。風地觀,內卦為坤,為順;外卦為巽,為入。觀,順之而入。人們觀察事物時是順物之理而入。事物微觀時難以觀察,變得壯大了便會引起關注,所以「物大然後可觀」;成就偉大事業者也必然受人景仰。文王、孔子功垂千古,所以數千年來得到世人的敬仰。可觀則不妄矣,故受之以《無妄》。無妄,無有妄為,不虛妄。人們以景仰之心敬事,必然不會恣意妄為。天雷無妄,內卦為震,為動;外卦為乾為健。無妄,動而健。無妄就是不虛妄,通過深入觀察事物,明了事物變化之理,才能夠不虛妄;無妄與教化有關,古人崇尚神道設教,神道是人們心靈的「大觀」,起到心靈震懾所用,所以 「可觀則不妄矣。」 有無妄,然後可畜,故受之以《大畜》。大畜,蓄止至大,大為積蓄。沒有虛妄而規矩從事,必然會有大的積蓄。山天大畜,內卦為乾,為健;外卦為艮為止。大畜,健行而止。內剛健而外安止,是養精蓄銳的狀態。經過這大的積蓄過程,社會得以富足。從同人、大有至無妄、大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第一階段,也就是高級階段,在這個階段人類進入了文明發展的歷程,社會道德文明、物質文明並重,人民康富,社會安定。物畜而後有所合,故受之以《噬嗑》。嗑者,合也。噬嗑,噬者,嚙也。嗑者,合也。如口中有物嚙而合之。有了大的積蓄,相互間得以進行交易和溝通。火雷噬嗑,內卦為震,為動;外卦為離,為麗。噬嗑,動而麗乎明。噬嗑象徵交易和溝通,也象徵法律和法制。交易、溝通的過程必須公平、公正,也需要完善法律法制體系。物不可以苟合而已,故受之以《賁》。賁者,飾也。賁,文飾,美化。社會中各種溝通、交流也不是隨便進行的,必然會伴隨著文飾的氛圍。山火賁,內卦為離,為麗;外卦為艮,為止。賁,麗明而止。漂亮的東西放在那兒,就是起裝飾作用。賁象徵文飾,也象徵文明文化。隨著社會交易、交往的發展,需要各種文飾的氛圍,文化事業也隨之而發展,這是文明發展的象徵。致飾然後亨則盡矣,故受之以《剝》。剝者,剝也。剝,剝落,敗落。文飾過分失去了其本真,就會逐漸敗落。山地剝,內卦為坤,為順;外卦為艮,為止。剝,順而止之。一旦文飾佔據了佔主導作用,事物就走到了盡頭就該衰落了。一個王朝發展至鼎盛,花天酒地、歌舞昇平就是走向衰落的開始。歷史上羅馬帝國的急劇滅亡,隋煬帝的亡國應引以為戒。物不可以終盡剝,窮上反下,故受之以《復》。復,回復,恢復,復歸,複合。事物不可能始終敗落下去,物極必反,就會從衰敗中逐漸恢復。地雷復,內卦為震,為動;外卦為坤,為順。復,動以順行。剝到極點,則峰迴路轉、柳暗花明,新的生機就來了,剝卦反過來就是復卦。復而不已必決,故受之以《夬》。夬者,決也。夬,決也,分也。事物逐漸恢復生機而致強大,強大者必然就要分決。就如同草木生長過程中不斷劃分出新的枝葉。澤天夬,內卦為乾,為健;外卦為兌,為說。夬,健行而悅。萬物在復甦生長的過程中,就會不斷壯大,壯大了就要分化。一顆種子埋在土裡發芽,其胚胎細胞不斷分裂和分化;植株成長的過程也不斷分化,由兩片葉、三片葉、四片葉……逐漸成熟壯大。決必有遇,故受之以《姤》。姤者,遇也。姤,遇合、媾和。事物被決出必然會有所遇合。天風姤,內卦為巽,為入;外卦為乾,為健。姤,入而強健。姤者,遇合、交媾,為陰陽剛柔相遇相交之卦。事物不可能永遠分化下去,分化了就會有新的結合,這就是姤。物相遇然後可養,故受之以《頤》。頤者,養也。頤,養。事物剛柔遇合交媾,所以能夠養育萬物。山雷頤,內卦為震,為動;外卦為艮,為止。頤,動而止,動靜有節。《姤·彖》曰:「天地相遇品物咸章」,天地相遇而養育萬物,剛柔交媾而萬物化生。故「物相遇然後可養」。不養則不可動,故受之以《大過》。大過,大為過越,逾越。事物經過養育而有能力做出過越之舉。澤風大過,內卦為巽,為入;外卦為兌,為說。大過,入而悅行。經過養育事物壯大,而有過越之能力。物不可以終過,故受之以《咸》。咸者,和也。咸,感也,和也。過越之舉不可能長久,致中和合才是恆道。澤山咸,內卦為艮,為止;外卦為兌,為說。咸,止而悅。鹹的本質是和,天地和而生萬物,男女和而繁衍生息,此乃恆久之道,自古及今莫不如此。相和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恆》。恆者,久也。恆,恆久,長久。事物間的和合、和諧應保持長久。雷風恆,內卦為巽,為入;外卦為震,為動。恆,入而動。世界內的事物都是運動著的,這是永恆不變的。(二)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儀有所錯。「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男女媾精,萬物化生。」有了天地然後有萬物,有了萬物然後有男女。乾坤以象天地,坎離以象男女。人道之男女效法天地之和合生生之德,續以夫婦人倫。所以有男女而有夫婦,有夫婦而有父子、君臣,而有上下尊卑之禮儀。下經論述人道,其結尾為既濟未濟,為坎離交合之象,乃人倫夫婦、父子、君臣、上下、尊卑和諧有序、生生而不息之狀態。坎道象男,離道象女。坎,履險之道;離,文明之道。坎,象徵人生於天地間之艱險不易;離,象徵人生天地間之文明麗彩。人生充滿了矛盾,進退、得失、存亡遍布人生旅途,明通其道,則出入自如。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遯》。遯者,退也。遯,退避,退讓,隱退。事物永遠都在變化之中,不可能永恆不變,無論什麼狀態都會消退而去。天道有生生之德,所以上經乾坤之後第一卦為屯;人道有進退存亡之道,欲進則先退,所以下經坎離之後第一卦為遯。天山遁,內卦為艮,為止;外卦為乾,為健。遁,止而健。《周易》下經為什麼一開始就是遁卦?這是個很大的學問。往往世人只知進而不知退,而《周易》則先明退而後進,有了退路才可為進。做任何事情都是先退而後進,試想我們起跑的第一步就是後腳先向後蹬。物不可以終遯,故受之以《大壯》。大壯,至為壯大,強大而盛壯。事物不可能總是退避,必然會振作起來而變得強大盛壯。雷天大壯,內卦為乾,為健;外卦為震,為動。大壯,剛健以動。經過退避而養精蓄銳而變得壯大起來。物不可終壯,故受之以《漸》。漸者,進也。漸,漸進,緩進。事物不可能始終保持強壯,所以才會緩行漸進。風山漸,內卦為艮,為止;外卦為巽,為入。漸,知止而入。事物不可能永遠保持盛壯之勢,過於強壯了必然會行進遲緩。進必有所歸,故受之以《歸妹》。歸妹,嫁妹,歸宿。漸進總會得其歸宿。雷澤歸妹,內卦為兌,為說;外卦為震,為動。歸妹,悅以動。漸進就一定會得其所歸。歸妹是婚嫁之卦,古人稱嫁女為「歸」,就是女子得到了其歸宿之謂。得其所歸者必進,故受之以《晉》。晉者,進也。晉,前進,進步。有其歸宿的就會有自信,故能夠有大的進步。火地晉,內卦為坤,為順;外卦為離,為麗。晉,順而麗明。得其所歸者正是春風得意之時,所以會有進步。進必有所傷,故受之以《明夷》。夷者,傷也。明夷,光明夷滅,傷害。前進的路並不平坦,一味亢進會受到傷害。地火明夷,內卦為離,為麗;外卦為坤,為順。明夷,內明而外順。文明隱於地下,自身文明不能發揮而只能順應別人。有進有退這就是人生哲理,人生事業沒有永恆的輝煌。明夷也不是永遠不行了,只是機遇暫時不屬於自己了。傷於外者必反其家。故受之以《家人》。家人,家中之人。在外受到傷害,就會返回家內。風火家人,內卦為離,為麗;外卦為巽,為入。家人,文明而入。在外遭受了挫折,就會回到家中尋求慰籍。人生遭遇苦難也往往會步入宗教的殿堂,宗教是人的精神家園,在那裡尋求安慰和解脫。家人是治家之卦,大到國家,小至家庭,都是家,家道正則君臣、夫婦、男女各得其位,禮儀有節,家庭和睦,國家安定。否則家道失和,國家混亂。家道窮必乖,故受之以《睽》。睽者,乖也。睽,乖異,背離。家道窮困必然相互背離。火澤睽,內卦為兌,為說;外卦為離,為麗。睽,悅而麗明。家道走入窮盡而失和,彼此而背離。任何一個集體都會產生矛盾,合理的處理矛盾是一門藝術。有小矛盾也未必是壞事,所以《睽》卦辭:「睽,小事吉。」,作為領導者就要充分利用好這個矛盾,平衡好下屬的關係。乖必有難,故受之以《蹇》。蹇者,難也。蹇,蹇難,困難。大家相互背離,必然會有困難。水山蹇,內卦為艮,為止;外卦為坎,為險。蹇,止於險。因矛盾過大做事就會遭遇困難。蹇卦是難卦,即使處蹇難之時,也不要氣餒,任何險難都是機遇,都是考驗。物不可以終難,故受之以《解》。解者,緩也。解,寬解,緩解。事物不可能總是處於困難之中,困難終究會緩解的。雷水解,內卦為坎,為險;外卦為震,為動。解,行險而動。在險中艱難前行,必會解除艱險。人在難中是痛苦的,世界上沒有解決不了的困難,只有承擔不了的心,調整心態是最重要的。緩必有所失,故受之以《損》。損,減損。緩解困難必然會付出代價而遭受一定的損失。山澤損,內卦為兌,為說;外卦為艮,為止。損,悅而止。解決困難要付出代價。人有不足才會有難,損就是要損去自身的不足。損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益,增益。當事物減損到一定程度必然會轉化為增益。風雷益,內卦為震,為動;外卦為巽,為入。益,動而入。損之又損即轉為增益,這邊失去了那邊就會得到,正如老子云:「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益而後聚,故受之以《萃》。萃者,聚也。萃,聚集,薈萃。事物增益後必然會得到聚集。澤地萃,內卦為坤,為順;外卦為兌,為說。萃,順以悅。因為增益而能夠聚集。萃是很多東西堆積在一起,如人才薈萃。聚而上者謂之升。故受之以《升》。升,上升,升進。事物聚集而能夠不斷向上升進。地風升,內卦為巽,為入;外卦為坤,為順。升,入而順。聚集的東西多了就發達起來了。人才薈萃,事業就會暢順升進。升而不已必困,故受之以《困》。困,困頓,困境。事物不可能永遠升進,必然會有困頓之時。澤水困,內卦為坎,為險;外卦為兌,為說。困,行險以悅。升進到了頭就要入於困境之中。困難並不可怕,能夠在困境中保持愉悅的心情和良好的心態是最重要的。困卦下卦是坎,上卦是兌,所以困是處險中而能愉悅。《困》卦辭:「困,亨。貞,大人吉,無咎。有言不信。」困難對於有志者來說都是好事,都是用以成就自己的。誠如文王困羑里而演易,孔子周遊而傳道。困乎上者必反下,故受之以《井》。井,井養,修養。遇到了困境就要反觀內省,參井養之道,涵養德行。水風井,內卦為巽,為入;外卦為坎,為險。井,入於險中。井卦是修養之卦。井處於地下,只向人們付出而不索取;不管人怎麼遷移,而井是不動的,很安於其下;井是不自滿的,不論打出多少水,過後還能保持那麼多的水量。處於困境之中要參井養之道,反修自德,必能走出困境。井道不可不革,故受之以《革》。革,革舊,改革,革命。井養之道在於革除舊的體制和舊的觀念。澤火革,內卦為離,為麗;外卦為兌,為說。革,麗明而悅。「井道不可不革」,革除什麼?革除的是舊觀念和不適時宜的體制。一旦觀念和體制陳舊了就會阻礙自身的前進和發展,就需要革舊而布新。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鼎,鼎養、創新,象徵權力。革除舊體制要把握機遇,效法鼎養之德,任用賢才、更新觀念、與時偕行。火風鼎,內卦為巽,為入;外卦為離,為麗。鼎,入於文明。鼎為國之重器,是政權的象徵;鼎又是烹飪之器,用於熟煮食物;用鼎煮食,常煮要常新,這就是鼎卦的取象。革是革舊,鼎是創新,兩者相輔相成。創新就要啟用人才,所以鼎卦重在用人創新之道。主器者莫若長子,故受之以《震》。震者,動也。震,震動,變動。改革創新應該師出有名、把握主導權,以威震四方之勢付諸行動。震為雷,內外卦為震,為動。震,震其動。創新要付諸行動,需要掌控實權,就要開創變動氛圍。古代是家族制度,長子當家,長子意味著實權。震是變動,所以任何創新都會有比較混亂的變動期。物不可以終動,止之,故受之以《艮》。艮者,止也。艮,停止,靜止,安止。事物不可能始終處於不停的動蕩之中,必然會有所安止。艮為山,內外卦為艮,為止。艮,艮其止。事物不會也不能總是處於動亂不安之中,要把握時機使變動安止下來。物不可以終止,故受之以《豐》。豐者,大也。豐,豐滿,豐大,遍滿。事物不可能始終安止於一處,必然會從其一點而逐漸豐大起來。雷火豐,內卦為離,為麗;外卦為震,為動。豐,文明而動。事物不可能安止於一處,會一點點豐大起來。做事情往往是從一點上突破,逐漸擴大範圍。窮大者必失其居,故受之以《旅》。旅,遷旅,行旅。事物無休止地擴大,就會失去其本來之位。火山旅,內卦為艮,為止;外卦為離,為麗。旅,止於麗明。事物擴大的過程就是不斷遷移的過程。中國人現在很多流動也很大,本地不想呆了移居到外地,中國不想呆了開始移居到國外。旅而無所容,故受之以《巽》。巽者,入也。巽,遜入,順入。在外漂泊而無有所容,就會順從地找個可以進入的位置。巽為風,內外卦為巽,為入。巽,巽而入。在外遊盪累了,就會順從地找一個地方安頓下來。入而後說之,故受之以《兌》。兌者,說也。兌,愉悅,喜悅。能夠順入也容易被接受,自然會得到喜悅。兌為澤,內外卦為兌,為說。兌,兌而悅。順從而能安頓下來,能夠得到大家的接受和認可,自然會愉悅。說而後散之,故受之以《渙》。渙者,離也。渙,渙散,散漫。喜悅過後會相離而散去。風水渙,內卦為坎,為險;外卦為巽,為入。渙,險而入。喜悅過極必然會心生渙散。物不可以終離,故受之以《節》。節,節制,節約。事物不可能始終處於渙散,終歸會得到節制。水澤節,內卦為兌,為說;外卦為坎,為險。節,悅以行險。渙散反過來就是節制。渙散和節制都要把握好度,哪一方太過了都不好。節而信之,故受之以《中孚》。中孚,誠信,信用。能夠自我節制自然會保持誠信。風澤中孚,內卦為兌,為說;外卦為巽,為入。中孚,悅而入。自我約束,就有了誠信。人與人之間需要誠信,整個社會也需要誠信,這是美好和諧社會所必需的。保持誠信關鍵需要人人自我約束。有其信者必行之,故受之以《小過》。小過,小有過失,小的過失。能夠守信者,做事至多會有小的過失。雷山小過,內卦為艮,為止;外卦為震,為動。小過,知止而動。能夠守信做事不會有太大的過失,然而小過卻只利於做小事,故《小過》卦辭:「小過,亨,利貞。可小事,不可大事。」有過物者必濟,故受之以《既濟》。既濟,圓滿成功。矯正小的過失後就會圓滿成功。水火既濟,內卦為離,為麗;外卦為坎,為險。既濟,麗明於險中。既濟陰陽相應各得其位,代表著事物的圓滿成功,按道理既濟卦應該是六十四卦中最好的卦,其實不然,成功意味著走到盡頭了,所以《既濟》卦辭:「既濟,亨,小利貞,初吉,終亂。」既濟之後就是未濟。物不可窮也,故受之以《未濟》。未濟,尚未完成。事物不可能終結,舊事物的終結,就是新事物的開端。火水未濟,內卦為坎,為險;外卦為離,為麗。未濟,險在麗明中。世界是沒有終始的,歷史也不可能終結,人類也是生生而不息的。六十四卦沒有一個是完美的,每一卦都是一個過程,人就生活在這永不停息的每一個過程之中。終焉。
推薦閱讀:

【情感簽名 - qq愛情簽名,關於愛情的個性簽名】
上帝與男人關於婚外情的一段對話
關於倫敦花街女子那些事,可它不止是黃而已……
關於芭蕾舞的基礎知識,難道您不想懂?
關於男人和女人的二十四條質疑

TAG:哲學 | 思想 | 周易 | 關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