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啟蒙教育在興起

我們經歷「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先後15年,在11個省的傳統美德教育實驗研究,走過了一條:德育—道德—美德—文化這樣一條道路。到「十五」結題時,才悟出了一條相反的路:文化--道德--德育。書已經出版了。離開了文化,何談道德和德育?下面講幾個觀點,僅供諸位教師和校長參考:第一個觀點,文化是民族的生命,文化認同是國民身份認同的前提。任何一個民族的存在,都是一種文化的存在。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傳統、風俗、歷史、哲學等等;有自己的服裝、節日等等。一句話,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一個民族的生成和發展、或繁榮與衰敗,都與它的文化的生成和發展、文化的繁榮和衰敗是同步的。民族的繁榮,其文化也在繁榮;民族的衰落,其文化也在衰敗。當一個民族的文化不存了,這個民族也就消亡了。中華民族之所以存在五千年,就是因為文化沒有斷。那些已經不存在了的古老民族,就是隨著民族文化的衰敗而消亡了。像我們去考察過的埃及,有過七千年的文明,現在就根本沒有了。埃及人都沒有了。現在那裡的文化已經是伊斯蘭文化。埃及的文化沒有了,民族也沒有了,原本意義上的埃及人也就沒有了。我們中國,還是原來意義上的中國,中國人,是原來意義上的中國人,就因為原來意義上的中國文化沒有間斷。歷史證明,文化的消失,必然亡國滅種。為了說明這個觀點,可以我國台灣為例。1895年的「甲午戰爭」,簽訂了「馬關條約」,清朝政府把台灣割讓給日本。日本人佔領了台灣之後,台灣人反抗日本人佔領台灣,日本人進行了極其殘酷的屠殺和鎮壓。日本人發現光靠屠殺和鎮壓是不能征服這塊土地的,就轉為從文化入手。日本人的第一個法律就是,在這塊日本的領土上,只許講日語,只許用日文,誰要再說中國話就抓起來。接著日本人在台灣建立了一套教育制度,完全是日本的。從孩子開始學日語、用日文。教科書來自日本。從1895年到1945年日本投降,整整五十年的日本「皇民化」的教育,把台灣人培養成日本人的教育。結果使得兩代台灣人變成了日本人,不會說中國話,不識中國字,成了日本的皇民。當1945年日本投降,按照開羅宣言,日本要把台灣歸還中國。當中國的軍隊踏上台灣, 接收這塊土地的時候,台灣的「皇民」起來,反對中國人「佔領」 台灣!懂嗎大家? 反對中國人「佔領」 台灣。可見「皇民化」教育的成效。1949年蔣介石敗退到了台灣,最困難的是語言不通、文字不通。那裡不說中國話,不用中國字。於是,蔣介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立法說,這塊土地是中國的,只允許講國語—中國話,只允許用國文—中國文字。誰再講日本話、用日本文字就抓起來。接著就重新建立了中國教育。到台灣的一批學者、教育家,包括當時清華大學的梅貽琦校長、王雲五等代表著中國文化的知識分子,重新建立台灣教育,用「中國化」取代「皇民化」。建立中國的語言、中國的文字、中國的歷史、中國的地理、中國的哲學、中國的傳統、中國的文學、中國的藝術、中國的科技,一切都是中國的。就這樣,又經過五十年,1949年到1999年李登輝當政。又是兩三代台灣人用「中國化」取代了「皇民化」的中國人,就是現在台灣五十歲到七十歲,或者說,四十五歲到六十五歲,這五十年成長起來的兩代人。前兩年,連戰,宋楚瑜,到大陸來,聽他們的演講,看他們的言談舉止,是地地道道的中國人。現在台灣堅持統一、堅持一個中國的人,就是在這樣的文化根基上成長起來的。上個月,我們剛從台灣考察他們的小學、中學回來。這是第三次去考察。在那裡,第一個感覺是,睜眼所能看到的所有文字都是繁體字,報刊書籍的版式都是豎排,都是文言文或半文言文,相當精彩。從1999年到現在,從2000年陳水扁當選,又是近10年了。他們要用「本土化」取代「中國化」。「文化台獨」開始了。現在台灣大學的中國語言文學系,又掛上了一塊牌子:台灣語言文學系。高中有一門必修、高考必須考的課程,叫《中國文化基本》。從1953年至今,凡是上過高中的人,都讀過這套《中國文化基本》教科書。其基本內容是《四書》。高中一年級,用一年的時間,高中二年級再用半年的時間,共用三個學期,把《論語》讀完。然後是《孟子》用兩個學期、《中庸》、《大學》用一個學期。五十多年了,五十多屆高中生,十五到六十五歲的人,都受到過這樣系統的嚴格的訓練。大陸有嗎?大陸誰在高中階段如此讀過?去年,陳水扁說這個課不能做為必修課了。陳水扁的教育部做出規定,改成選修課。當我們大陸有人說這個舉措是去「中國化」的時候,台灣的朋友說話了:你們大陸的同仁發言要謹慎,陳水扁把《四書》必修課改成選修課,就是去「中國化」了,那麼,大陸這幾十年《四書》就從來沒有進入過學校,你有什麼發言權。聽了此話,真是令人尷尬。令人興奮的是,本月初,由我們新華出版社,將這套最具權威的國語必修課本引進大陸。這是大陸首度引進台灣國學教材。(08-3-2《文化日記》台灣九十年代有一項對中學生、小學生的「國民身份認同」的調查。三項選擇:我是中國人;我是台灣人;我是中國人又是台灣人。讓孩子們去劃勾。大概九十年代以前,划下來,承認自己是中國人的不到20%,承認自己是台灣人的不到20%,承認自己是中國人又是台灣人的有40%左右。這40%很重要,他既是中國人又是台灣人,首先是中國人。這40%加20%就是60%。直到陳水扁上台的2000 年,承認自己是台灣人的佔30%左右。但是,經過8年的台獨教育,現在做同樣的調查,台灣小學生中,已經有96%以上的孩子在「我是台灣人」那項上面划了勾。台灣人經歷了前兩個五十年,現在開始新的五十年,都說明,文化是民族的生命,文化認同是國民身份認同的前提。可以想像,一個人不會說中國話、不會寫中國字、不懂中國歷史、不懂中國傳統、風俗和習慣,什麼都不懂,他還是中國人嗎?他能愛中國嗎?可見,文化教育太重要了。教育是承傳文化的載體。中國的教育,就要承傳中國的文化。有這個意識嗎?感到了文化危機嗎?中國文化,面臨著各種文化的挑戰。一個廣告說:「英語可以改變人的命運」。是英語重要還是母語重要?是英語值錢還是母語值錢?值得教育部門冷靜思考和應對。台灣的例子告訴我們,要教育下一代知道以至親近自己民族的文化,知道自己民族的文化傳統,成為中國人。這是我們教育的歷史責任,關乎中華民族興衰的歷史責任。近代西方列強的文化,是一種強勢文化。列強---帝國主義有一個邏輯:要佔領一個國家,軍事上佔領還是比較容易的,但是根本上佔領、根本上消滅,是文化上的佔領、文化上的消滅。2003年春,美國在伊拉克得手。4月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發表文章說:今年暑假新學年開始的時候,伊拉克的孩子走進學校,會驚喜的發現,他們的課本是美國的叔叔幫助編寫的。從此,伊斯蘭文明將逐漸被基督教文明所取代。厲害吧!美國在軍事上佔領了伊拉克,還要用他的文明—基督教的文明取代伊斯蘭文明,讓兩三代人變成親美的伊拉克人。這是我講的第一個觀點,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生命,文化認同是國民身份認同的前提。教育,要「目中有人」,心中要有「文化」,離開文化,何以化人?從「文化自覺」的意義上,去理解我們教育工作者的責任,以便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弘揚中華文化。不斷強化這種文化意識,國學啟蒙教育就會有強大的精神動力。第二個觀點,近代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近代的中國,從1840年起已經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中國越來越弱,成為東亞病夫。過去講,窮國沒有外交。那麼,弱國的文化有地位嗎?近二三百年來,西方是強國,西方文化也是強勢的文化。中國是弱國,中國文化在世界上也從來沒有地位。只有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後,國際上召開哲學、宗教等會議,才有中國學者參加。弱國沒有外交,弱國的文化也沒有地位!這就是近代史。19世紀末,西方的一些學者發表了很多文章,認為中國之所以落後,就是因為中國文化的落後,沒有像西方那樣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就是因為中國的道教、儒教沒有經歷過西方那樣的「宗教改革」。這是馬科斯韋伯的《中國的宗教—道教和儒教》那本書的結論。中國為什麼落後、為什麼貧窮,就是因為中國道教和儒教束縛了中國人的思想,影響了中國的進步。這本書大約在1905年左右,在中國翻譯出來,成為1919年「五四」時期的一些精英們的理論武器。於是,「打倒孔家店」就從這時開始了。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文化大革命,將近一個世紀的時間,中國的文化就越來越不被中國人和世人所認同,中國人對自己的文化越來越失去了自信。「打倒孔家店」全盤否定中國文化的另一面就是全盤西化。五四運動開啟了全盤西化的新時代。一百年來,中國的文化成了被否定、被取代、被邊緣、被批判、被打倒、被革命的對象。近一百年中國文化就是如此命運。幾代人的文化心理、文化思維定式,一說中國的,就是落後、保守的;一說傳統的,就是與現代格格不入的,必須扔掉。世界上,有哪個國家、哪個民族,對自己的文化只看到糟粕,不看到精華。不斷的否定、不斷的批判,而且連續上百年,哪個民族干過?幸虧中華文化有強大的生命力,現在又在文化廢墟上重新站立起來!第三個觀點,中國文化四十年,再次走向世界。四十年前的今天,1967年,文化大革命正在如火如荼,掃除「四舊」(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對於中國的文化的大破壞,是史無前例。今天的年青人沒有看到。比如曲阜的「三孔」,被砸得多慘。孔老夫子的墳,都要挖出來;孔府、孔廟裡那麼多的碑,皇帝立的碑,太大了,人工砸不斷,用五十五匹馬力的拖拉機,拴上鋼絲繩拉倒,再砸斷。現在能看到的碑,都是重新粘上的。破壞「三孔」,是北京師範大學譚厚蘭帶領紅衛兵乾的。使得整個曲阜老百姓都恨她。好了,大家有機會上網,看看文化大革命對文化的破壞,看看破壞了多少文物古迹。記得齊國在「文革」的時候有幾件事。第一,青島把康有為的墓扒開,把屍骨拉出來遊行,在屍骨上插個旗子:打倒保皇派!還有蒲松齡的屍骨,也被挖出來,在大街上被「游斗」。萊陽有一個孔廟,歷史資料說,那是非常有特色的孔廟,也被砸了!拆了!文化大革命對中國文化的破壞,是幾代人也很難把它挽回的。十年「文革」是破壞、毀壞中華文化的十年。「文革」已被歷史否定,中華文化又重登歷史舞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以後,我們又經歷了三十年。第一個十年,從1978年到1989年,是中西文化比較的十年,也是文化選擇的十年。在大學生和知識精英的群體里,出現了中西文化比較熱。這個比較是以犧牲和否定自己的文化、黃色文明為代價,以肯定西方文明,接納藍色文明為價值取向的十年。這種文化比較的背後,是對政治制度的一種比較與選擇。1989年的政治風波,就是在這種思潮左右之下群體行為的失控。應當說,這十年,是中國人在比較、選擇之中,苦苦求索「摸著石頭過河」的十年。第二個十年,1989年到1997年,是文化定向的十年。以1992年南巡講話精神為指向的十四大,確定了中國要走自己的路。既然選擇這樣一條中國的道路,那麼中國文化也必然被重新關注和認同。選定了走中國自己的路,也就選擇了中國自己的文化。這十年已經不再是西方文化熱,而是東方文化開始逐步升溫。季羨林先生「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論斷開始被實踐所驗證。第三個十年,1997年到2007年,是文化建設的十年。從十五大到十七大,進入文化建設的十年。十五大報告提出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這是執政黨自建國以來,第一次提出文化建設的新任務,它為文化「革命」的歷史畫上了句號,標誌著中國文化進入「文化建設」的新階段。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文化,必須以五千年的文明為根基,進而提出了振奮民族精神。記得1997年十五大後,我們北京東方道德研究所,開過一個「文化反思與文化建設」學術研討會。大家為中國從文化革命走向了文化建設無比興奮。這是一個重大的文化轉折。從十五大到十六大,國人對待中國文化的態度和認識,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十六大,提出了承接中華美德,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得國人對於中華文化有了新的認同、自尊和自信。十年文化建設的實踐,中華文化的發展一日千里。隨著中國國力的增長與國際地位的提升,中華文化再次走向世界,在世界範圍內正在形成一個歷史空前的中華文化熱。中華文化正在擺脫「弱勢文化」的歷史陰影,開始向著強勢文化的方向邁開了步伐。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需要中華文化。發展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需要中華文化。加入世貿組織,中國製造的商品,已經成為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載體。歷史表明,商品就是文化,商品流通就是文化的流通,商品市場就是文化市場。商品大國,往往就是文化大國。中國文化周、中國文化月、中國文化年,被越來越多國家列入政府的日程,正在成為展示中華文化及其成就的新時空。中國的語言文字,正在成為全世界新的共同語言。世界上有3000萬人系統地學中國文化,2000餘所大學設有中國專業。中國語言有希望成為世界語言。孔子,再次成為中華文化的名片。到現在為止,世界上已經成立了210所孔子學院,3年之後要達到500所。這使我們齊魯大地、山東人驕傲與自豪。孔子學院,成為傳播中華文化的新平台。各個國家就地培養的新一代「中國通」,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遠遠超過了以往任何「盛世」。國學熱在知識界的興起,為凝聚中華文化再繁榮的智慧與力量,開闢了新徑、創造了條件。上千萬青少年誦讀經典與「于丹熱」遙相呼應,為中華新生代注入了中華文化的新基因,為中華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培育著一代後備力量。當年文化搭台、經濟唱戲,而今正轉向經濟搭台、文化唱戲。這種手段與目的的交融與調整,為中華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奠定了物質與精神的堅實基礎。這一切,都是在中國大地上、世界舞台上,近百年來所僅見。它表明當代中國人對於自己民族文化有了新的認同、新的自覺和新的主動。此種歷史潮流已經勢不可擋,它必將推動中華文化奔向偉大復興。中華文化,經歷如此四十年的變遷,是中華民族文化失誤、反思與新覺醒的四十年。黨的十七大必將引領中華文化進入大發展大繁榮的新時代。第四個觀點,學校是文化實體,是承傳文明的驛站。胡錦濤同志說:文化是一個民族的凝聚力、創造力的源泉。越來越看到文化的價值,文化的重要。越來越看到一個民族文化上不能獨立,經濟上也不會獨立;一個民族沒有文化上的復興,就不能有完整意義上的偉大復興。這給當今的教育提出了新的歷史任務。中國教育似乎要有新的定位。近50年來,我國教育實踐中的失誤,給國人留下了寶貴的啟示:學校不是政治實體,學校不是經濟實體,學校應是文化實體,應當成為承傳文明的驛站。當國人對於民族文化缺乏自覺與主動,文化何有發展與繁榮?一個民族失去了文化主體性,就失去了民族的凝聚力和創造力。學校教育失去了民族的主體文化,何以培育新一代的民族精神?教育的主權,首先是文化的主權。中國教育應當儘快擺脫殖民地、半殖民地教育的思維與陰影。五千年的文化教育大國,應當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形象、品牌和尊嚴!教育工作者不僅要在教育定位上轉變觀念,而且要加緊補課。2002年,我們在山東招遠市,舉辦全國一百個中學校長培訓班。清華大學錢遜教授講《讀論語,學做人》。錢先生第一句話說:諸位,我先做個調查,哪位讀過《論語》請舉手!大家知道有多少人舉手嗎?只有一位,是北京市昌平四中的。這能賴校長嗎?因為在他們上學的時候,《論語》、國學早就被趕出了學校,幾代人都沒學過!前天,我來的時候,一位鄰居,他在臨淄退休,告訴我一個笑話:前幾年,到中學去監考,讓孩子填空:春秋時期偉大的教育家。有一個孩子竟然填了「孔老二」 。我說這就不錯了,還知道個孔老二,還知道春秋時代有個教育家,名字寫得不妥那是他爹告訴他的。他爹在文化大革命時就知道個孔老二,不知道孔丘,不能怪孩子,孩子沒有責任。我2000年去韓國,那裡每月的初一、十五都要祭孔。因為他們全國還有二百多所孔廟,孔廟周圍的老百姓,到每月初一、十五自動地去祭孔。每年春季、秋季,有兩次全國大規模的祭孔。我曾經參加過兩次全國性的祭孔。我第一次在漢城成均館孔廟,同來自全國代表五百人,隆重地祭拜。穿著宋代的禮服,跪下磕頭,令人感動。中國人對孔子有這樣的感情嗎?對於經典,對於《三、百、千》和《四書》等經典,至今仍然有人持否定態度。有的人認為,讓孩子讀經典是「復舊」,甚至有的人說,《論語》是「亡國滅種」的書,怎麼還讓孩子讀啊?對於這種怪論,我反問:您讀過《論語》嗎?他沒詞了。我說,請您讀讀再說吧!是因為我們多少年來否定和批判《論語》,才造成一兩代人,對自己的文化、對經典的無知。而無知,就會大膽,大膽就會妄為,就會砸,就會罵。這種對於中國文化的無知和缺乏情感,對中國文化的不認同、不自信,是我們自己造成的。這種歷史的教訓,我們這代人應該冷靜、清醒地去總結了。不然再下去,我們這代人再不起來,再不弘揚中華文化,要再往下承傳與創新,就更困難了。如果我們的子孫,只知道孔老二,那就太慘了。到那個時候他們不僅會再砸「三孔」,就是我們今天的文化建設成果也會砸的。這是我們有民族良心的中國教育工作者,不能不思考的問題。對於中國的語言文字要有敬畏之心。2007年年底,第二屆世界孔子學院大會,在北京召開。開幕式的報道,「來自世界各國孔子學院的院長,有一共同的理念,就是「說好普通話,朋友遍天下」。這句話對嗎?「普通話」這個概念,面對國內是約定成俗的一種表述,然而面對世界,沒有顯示它的時空性及其民族或國家的文化主權。不像「英語」「日文」那樣鮮明。至少不如「華文」、「漢語」的表述之確切。能否大膽喊出「學好中國話,朋友遍天下」呢?在台灣,不講「普通話」,稱「國語」,中國人說的話。那裡也不叫「漢字」,稱「國文」,中國人用的文字,並且使用中國的繁體字。近日,台灣當局去「國」字,「國語」改「漢語」,「國文」改「華文」,「國劇」改「京劇」,「國樂」改「民樂」,「國術」改「武術」,「中國」改「大陸」,「」「中國人」改「華人」等等。對此,你能指責他們「去中國化」嗎?有話語權嗎?我們新中國成立不久,推行文字改革。這種改革,不知道是否受到當年日本人提倡「脫亞入歐」和漢字「阿拉伯文字化」的影響。我在讀高中時聽到的理由是好意:「因為繁體字太難寫,孩子們寫起來太吃力。」現在看來不是了。中國字一簡化,原有的文化內涵都沒有了。最近在北京大學任課的台灣學者龔鵬程,寫了一部《國學入門》,北京大學出版社已經出版發行。其中有一章專門講中國的文字。他的最大特點是講了中國的文字和西方文字的區別,十分精彩。建議大家看看。最近,文化批評家朱大可撰文認為,拯救古文字,應該倡導繁簡共存,這樣繁體漢字才不至於淪為慘遭遺棄的「歷史文化遺產」。他認為,漢字所包含的東方思維方式是中國文化及其傳承的核心。例如,繁體「國」字包含著明確的國土定義:將一個區域用圍牆圈定起來,便是國家。其字形包含著最簡潔明快的文化密碼。簡化為「國」之後,以圍牆包裹一「玉」,跟民族國家之「國」失去語義關聯。「中華」之「華」,是枝繁葉茂之象,但簡化成華,丟失了會意的智慧與神韻,令原有語義蕩然無存。1993年,海峽兩岸學者在北京開會,內容是國語、國文、國學 「三國」研討會,是一場激烈的爭論!比如,他們堅決反對簡化字。認為簡化,把中國的文化,內涵都舍了。此後,見到台灣的學者常有半開玩笑的幾句話:愛無心,親人不見。產無生,廠內空空。門楣不正,走向陷阱。愛、親、產、廠、門、進(進)。還有唱戲的「戲」字,左邊一個虛字,右邊一個戈字,非真刀實槍。現在換個又字,砍了一刀又一刀,這還叫戲嗎?中國文字太精彩、太深刻了,每個字都是唯物的,每個字都有一個故事,每個字都有深刻的內容。中國孩子學了中國字,智力會得到開發。一個偏旁部首,可以拼成很多個字。昨天,我們看了幾所學校,包括這裡的月湖小學,都要孩子練習軟、硬筆書法,寫得非常好!就是要他們咬牙切齒的練習中國字。書法,就可以寫繁體字,訓練孩子「識繁用簡」的功夫,將終生受益。在母語和外語之間,要先在母語上多下功夫。打好母語的基礎,有利於學好其他功課。母語不好,也難以用好外語。有誰把外語置於母語之上,有意無意地降低新生代的母語水平,將會成為歷史的罪人。韓國學校有「書藝」課程,不是中國「書法」,也不是日本「書道」,是「書藝」,練習寫毛筆字,大都寫的很好。韓國教育部規定,高中畢業生必須學會2000個繁體漢字。其中有兩個原因:第一,不學繁體字,看不懂韓國歷史。因為韓國的史書典藉都是繁體漢字書寫印刷的;第二,不懂繁體字,連自己爹媽的名字都不認識。韓國從總統到老百姓,所有人的名字都是繁體漢字。作為繁體漢字故鄉中國的高中畢業生,能夠在運用2000個繁體漢字上,與韓國的同齡人比試高低嗎?第五個觀點,道德是文化的靈魂。如果說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生命,那麼道德就是文化的靈魂。任何文化都有自己的靈魂。中國道德是中國文化的靈魂,西方的價值是西方文化的靈魂。中國從古至今就沒有「價值觀」這個概念。價值和價值觀是這些年進口的概念。道德在中國延續幾千年。中國的文化是道德文化,是做人的文化。「文以載道」,我們現在進行的是國學經典啟蒙教育,誦讀的每一部經典,都蘊含著道德。所有中華美德,都源於中國的經典。《弟子規》來自《論語》,所有美德都能在經典中找到。我們在13年前,從中國核心的道德之中選擇了「八德」:忠、孝、誠、信、禮、義、廉、恥,以建構中華美德教育的內容體。當時,我們參照亞洲「四小龍」的經驗。韓國的「 八德」 :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韓國首都漢城,現在改名首爾,四座城門各有其名,東門---興仁門,西門---敦義門,南門---崇禮門,北門---弘智門,城市中心---普信閣。普天之下都講誠信。這就是仁、義、禮、智、信。現在韓國道德教育重點是忠、孝、禮「三德」。忠於大韓民國。韓國人講孝道,韓國是當代禮儀之邦。新加坡的「八德」:忠、孝、仁、愛、禮、義、廉、恥。是國家的道德。我們台灣是「四維八德」。「四維」:禮、義、廉、恥;「八德」: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台灣共同的校訓是禮、義、廉、恥。3000年前齊國的管仲就提出: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香港回歸後,特區政府支持把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八德」,作為道德教育核心內容進行試驗。孝悌忠信是漢代以下提出的,宋代提倡,孝悌為首,建構縱橫交錯家庭倫理十字架,家固則國興。13年前,我們確定「八德」:忠、孝、誠、信、禮、義、廉、恥。當時有諮詢專家判斷,一旦市場經濟有了發展,一定需要誠信,故加上了「誠、信」。1999年,我們請八位博士每個人一個德目寫成一部書。共寫八本書,叫《大眾道德叢書》。2000年由紅旗出版社正式出版。這是給所有參與中華美德教育實驗的教師,編寫的參考書。為了讓讀者知道此書的通俗性以及現代轉化,每本書加了一個副標題。忠──盡己報國的責任 孝──生生不息的愛心誠──求真務實的品質 信──立身興業的基點禮──人際文明的規範 義──人間正道的嚮導廉──清白正氣的根基 恥──人之為人的底線這一套美德教育內容體系,在各地教育實驗中又有許多創造。一是朝著「層次性」方向深化,一是與誦讀童蒙經典相結合。為建構21世紀學校新德育開拓新路。以便逐步擺脫「應付德育」、「應景德育」、「應試德育」的被動局面。我對第一線從事這項教育的同行,提出三點建議:第一、從學習國學切入,認識祖國文化。要給孩子國學啟蒙,教育者首先接受啟蒙。第二、從文化經典切入,發現中國智慧。包括修己、待人、治家、治國、平天下的智慧。第三、從學習歷史切入,了解自己的責任。歷史教育,不僅僅是一種知識教育,它是一種歷史意識、歷史情感、歷史責任的教育。要學好經典,必須了解歷史。謝謝大家。
推薦閱讀:

李新宇:從「新民」到「立人」:五四啟蒙思潮的形成
過完年,孩子英語撿起來,邊玩邊學《dirty dog》——ki媽英語啟蒙周之pet3
啟蒙運動
關於英語的啟蒙,兼談孩子語言的培養(見第10頁92樓)
聲律啟蒙 | 下卷十五咸 | 車萬育  

TAG:教育 | 國學 | 啟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