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構獄與岳飛之死
紹興九年(1139年)正月,宋金首次議和。這年七月,完顏宗弼卻撕毀和約,大舉南下。紹興十年(1140年),宋金雙方最大規模的決戰拉開了序幕。在這場戰役中,由岳飛統帥的岳家軍給予了完顏宗弼沉重打擊,並乘勝追擊至朱仙鎮,逼近開封。然而就在此時,高宗卻詔令岳飛班師。岳飛退軍之後,收復的州郡重新陷於金人之手。
高宗為何突然下令班師?一方面,高宗滿足於偏安一隅,根本無意北伐;另一方面,完顏宗弼連遭敗績,遂暗中和南宋朝廷聯繫,重提和議。此外,岳家軍聲名大振,備受猜忌。岳飛班師不久,即和韓世忠、張俊一起,被收繳了兵權。
高宗希望與金國議和,極力反對議和的韓世忠、岳飛無疑成了「絆腳石」。紹興十一年(1141年)五月,秦檜傳高宗旨意,令張俊和岳飛一起,赴鎮江及楚州,檢閱韓世忠舊部。高宗如此安排,可謂一石二鳥,既可以借張俊之手打擊韓世忠,又可以挑起韓、岳二人的矛盾。
到達鎮江府後,張俊和岳飛在大校場檢閱了韓家軍的一部分人馬。韓家軍陣容整齊,訓練有方,令岳飛頗為佩服。不想張俊待檢閱完畢,竟說了這麼一句:「上留世忠,而使吾曹分其軍,朝廷意可知也!」張俊的意思,要和岳飛分掌韓世忠舊部。這一提議被岳飛斷然拒絕,張俊大為不悅。
離開鎮江府後,張俊、岳飛又來到楚州,二人矛盾進一步激化。張俊提出「修城以為守備計」,岳飛明確表示當「戮力收復中原,若今為退守計,何以激勵將士!」張俊惱羞成怒,竟揮劍將城樓上的兩個哨兵劈死。
據《三朝北盟會編》記載,岳飛從楚州返回鎮江府後,泗州知府劉綱趕至鎮江拜見。劉綱問道:「泗州在淮河之北,城郭不固,無兵無食,如金兵來犯,該守城還是棄城?」岳飛沒有正面回答,而是問道:「此是潤州,更有何名?」劉綱答道:「京口。」岳飛再問,劉綱答:「丹徒。」岳飛三問,劉綱又答:「南徐。」岳飛這才說:「只此是矣。」劉綱出來後,悟岳飛此言,大為嘆服,贊道:「岳鵬舉果是過人!」從這件事可以看出,岳飛雖是「主戰派」,但對宋金對峙的局面還是有清醒認識的。
張俊離開楚州時,下令毀海州(今連雲港境內)之城,將居民全部遷至鎮江府。海州位於淮河以北,張俊已知悉朝廷意欲同金人議和,故主動放棄前線地盤。可憐海州居民,「不樂遷居,莫不垂涕」。楚州韓世忠舊部軍馬、錢糧,也一併發至鎮江府。隨後,張俊留在鎮江府「措置軍務」,岳飛退居廬山。
張俊在鎮江府「措置」什麼軍務呢?竟然是和秦檜及其爪牙万俟卨等勾結在一起,想方設法構陷岳飛!此時的張俊已投靠秦檜一黨,此次閱兵,岳飛處處袒護韓世忠,令張俊深為嫉恨。張俊是怎樣構陷岳飛的呢?《建炎以來系年要錄》《金佗粹編》等書記載甚詳。
八月,駐守鄂州的岳飛部將王貴奉命赴鎮江樞密行府行使公務。沒曾想到了樞密行府,張俊竟然命令他誣告岳飛!張俊為什麼會選中王貴呢?原來,王貴曾因臨陣怯戰,險些被岳飛處斬。後來部下違反軍紀為岳飛所殺,王貴也被責打一百軍棍。張俊認為王貴必定懷恨在心。王貴得知張俊企圖後一口回絕,並說:「行軍打仗,豈有因責罰怨恨在心的道理!」誰知張俊竟然收集到了王貴家裡的一些隱私,以此來要挾。這樣一來,就不由得王貴不從了。
這是些什麼隱私呢?史書中沒有記載,不得而知。不過這些隱私的來處,卻和一個人相關。此人名叫王俊,因屢次不得升遷,而怨恨岳飛。後來,他又多次被岳飛的愛將張憲責罰,對張憲也懷恨在心。王俊被張俊收買後,便成了構陷岳飛的關鍵人物。
王貴從鎮江府返回鄂州後,九月一日,張憲和岳飛之子岳雲一起,被召至鎮江樞密行府。張憲、岳雲前腳剛走,王俊即將寫有「張憲與岳飛通書,謀據襄陽為變」的狀紙,呈給王貴。這是精心設好的局,王貴自然心中有數,他遂令人快馬加鞭,將狀紙送至鎮江府。
不知有變的張憲、岳雲來到鎮江府,恰是自投羅網,隨即被張俊羈押審訊。張俊隨意捏造二人口供後,即上書高宗,言稱岳飛與張憲密謀造反。高宗遂傳令將岳飛下獄。這年臘月,岳飛被賜死於大理寺獄中,張憲、岳雲同被殺害。這起著名的「莫須有」冤獄,令多少人為之垂淚!
岳飛之死,到底誰是劊子手?人們首先想到的是秦檜。各種史書也將罪責推在秦檜身上。事實未必如此,岳飛之死的元兇應該是宋高宗。從一個小細節,不難看出端倪。万俟卨經秦檜授意,原本擬定的「判決書」,岳雲是「私罪徒」,也就是流放。高宗卻將岳雲改判為死刑。由此可見,高宗必欲殺之而後快。史書將髒水都潑在秦檜身上,有為尊者諱的意思。高宗為什麼非要處死岳飛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還是為了宋金議和,除掉岳飛可以殺雞儆猴,震懾如韓世忠之流的「主戰派」。
就在岳飛下獄之時,宋金加緊和議。據《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記載,這年十月,完顏宗弼攻佔兵力空虛的泗、楚二郡。駐守鎮江的張俊擔心出兵破壞宋金和議,只是裝模作樣地派侄子領一支輕兵,於維揚、盱眙之間逡巡。時任鎮江知府的是右諫議大夫劉子羽,他將江北軍民遷至鎮江,以免受金人之擾。一時間,鎮江「兵民雜居」,秩序大亂。劉子羽嚴加管束,方始境內帖然。
十一月,完顏宗弼派蕭毅等渡江,前往臨安,正式和議。宋高宗令魏良臣任接伴使,前去迎接金國使者。魏良臣趕到鎮江府時,蕭毅一行已經渡江。金國的船隻上插著大旗,上書「江南撫諭」四個大字。「撫諭」是安撫曉諭的意思,用於上級對待下級。對南宋來說,這是極大的污辱。劉子羽見了大怒,當晚就將大旗全部拔下,插上其他旗幟。第二天魏良臣發現了,驚恐不已,跑去找劉子羽,極力要索回原來的大旗。劉子羽說:「我是鎮江府的守臣,要想插著這樣的旗幟從我境內通過,我唯有死而已!」待金國使者駛離鎮江府境內,劉子羽方才歸還旗幟。一心只想加緊和議的金國使者,對此也沒有計較。
劉子羽這番舉動,表明朝野上下反對議和的聲音還是很強烈的。可高宗卻渾然不顧,與金再次議和成功。除了給予歲貢,高宗還厚顏無恥地向金稱臣,並接受金國冊封為「宋帝」。真是「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岳飛父子被殺害後,家屬均遭流放。據南宋劉光祖《武德大夫貢文憲公傳》記載,為了保全岳氏血脈,岳飛好友貢祖文將岳飛三子岳霖藏於家中,並躲過了秦檜一黨的搜查。後來,貢祖文帶著岳霖擇居丹陽柳茹村,「鑿沼養魚,種柳盈岸,淡然自適」。劉氏此文載於《貢氏宗譜》,真偽如何,歷來眾說紛紜。故附記於此,以備一說。
推薦閱讀:
※岳飛之子岳霖留下的廣西傳奇
※南宋滅金五大將:一位切金哀宗為兩半,洗雪靖康恥,了卻岳飛夙願
※古代死得最冤的六大武將,每一個都死不瞑目,岳飛死得最不值
※《岳飛傳》三:岳母刺字
※岳飛死的冤不冤? 一點都不冤!
TAG:岳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