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需要一個勵志故事
我很想坐在機床邊或者流水線前,聽德國工人兄弟講講過去的故事。從德國媒體的集體回憶看,那可真是一部心酸屈辱的歷史。
日前有中國媒體轉引德國《明鏡》周刊的報道:厚顏無恥,這是125年前英國人給德國造產品扣上的帽子。1871年德國實現統一後,世界市場不易進入,在夾縫中追求強國夢的德國人不得不「不擇手段」,仿造英法美等國的產品,並廉價銷售衝擊市場。偷竊設計、複製產品、偽造製造廠商……德國產品因此被扣上那頂不光彩的帽子。1887年8月23日,英國議會通過了侮辱性的商標法條款,規定所有從德國進口的產品都須註明「MadeinGermany」。「德國製造」由此成為一個法律新詞,用來區分「英國製造」,以此判別劣質的德國貨與優質的英國產品。
德國人顯然記住了這個日子,以至於125年後的今天,報紙、雜誌、電台都在談論它。談論恥辱的同時,他們還在談論些什麼呢?是榮耀。
「德國之聲」稱,從125年前的那個日子起,德國人爭氣地讓自己銷售到世界各國的產品比當地貨的口碑還要好。100多年來,整個國家源源不斷從中獲益,任何一件「德國製造」產品「都像一塊熱氣騰騰的蛋糕」,受到各國的歡迎。《南德意志報》則稱,「德國製造」125年的歷史就像一個童話。
與那些窮小子打拚成億萬富翁、灰姑娘變身公主的「炫耀帖」一樣,德國人講出了一個赤裸裸的勵志故事。
我們的「中國製造」還就需要聽聽這樣的勵志故事。國際上,「MadeinChina」時不時就會成為被批判的對象。在國內,各種揶揄和抱怨聲也不絕於耳。「中國製造」的處境,恐怕並不比當年「德國製造」要好多少。
當如何應對?閉目塞聽,歸結為中國威脅論、列強毀我之心不死?自暴自棄,承認我質次價廉,愛怎麼著怎麼著?未免太沒出息了吧。
繼續聽德國故事。英國1887年頒布《商標法案》,然而到了1894年,德國製造業界已經可以驕傲地稱,「德國製造」比「英國製造」還要強。眼光再放寬些——1876年美國費城世博會上德國產品被視為廉價的劣質品時,德國學者就開始呼籲工業界清醒過來:佔領全球市場靠的不是廉價產品,而是質量。20年後,英國的羅斯伯里伯爵表示:「德國讓我感到恐懼,德國人把所有的一切……做成絕對的完美。我們超過德國了嗎?剛好相反,我們落後了。」
記住這部勵志大片的時間跨度:7年,或最多20年。無論如何,這樣的時間跨度相對於一個國家的工業歷史來說,都並不算長。一旦意識到了,下決心去改變,令人痛苦的頑疾其實並非那麼可怕。
一名德國工程師告訴中國記者:「質量是設計、製造出來的,不是檢驗出來的。如果能關注每一個細節,就可以實現零缺陷的目標。」此話發人深省。面對當下「中國製造」的粗劣,人們往往寄望於監管。監管不力,監管者甚至與製造者相勾結,這確實是一件恐怖的事情。但除了憤怒地責備監管,我們還能指望些什麼?政治文明範疇之外,不是還有更純粹的工商文明範疇嗎?
央企、國企、龍頭民企們,需要聽聽這個來自德國的勵志故事。請設計、製造出「中國質量」來,而不是總想著跟檢驗和監管躲貓貓兒。
中小企業、小微企業們,需要聽聽這個來自德國的勵志故事。請從一隻打火機、一個螺絲帽做起,把「中國質量」推向世界市場。
剛從技校畢業的小夥子、剛從村寨來到城市工廠的姑娘,也需要聽聽這個來自德國的勵志故事。故事裡其實是有「人」的。以嚴謹著稱的德國產業工人,其令人敬佩之處,在於職業倫理。做好每個程序,做好每一天的工作,機床邊或者流水線前也可以是散發光澤的地方。
還好,「中國製造」尚未遭遇125年前「德國製造」遇到的那種恥辱。但在質量改進上猛擊一掌的時刻同樣到來了。談論質量時,我們在談論些什麼?是這樣一個完美的勵志故事,但願也是未來的榮耀,而非恥辱。
推薦閱讀:
※勵志的話【二十一】
※知乎目前12萬人關注,5千人回答,4萬人點贊:人是怎樣一步步廢掉的?
※絕對值得珍藏一生的500條勵志箴言
※如何判斷一個人的靠譜程度?為什麼有的人做事靠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