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觀無量壽佛經第八觀「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南懷瑾先生:觀無量壽佛經第八觀「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第八觀裏有段經文:  「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衆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卽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徧知海從心想生,是故應當一心繫念,諦觀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  這段話對那些以禪理標榜而藐視淨土為迷信的人們,真可說是一記當頭棒喝。盲目唸佛而誣衊禪宗為狂妄的人們,看了這些道理也該清醒清醒了。現在讓我們對這段話再作稍微詳細的討論。  「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衆生心想中。」  法界身也就是法身,它無形無狀,很難用文詞解說明白,我們可以勉強說它「放之則彌六合」——擴充而言,它涵蓋了整個宇宙;「卷之則藏於密」——縮小而言,它就蘊藏在我們的心中。所以「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衆生心想中。」也可以說是「衆生皆有佛性」的另一個說法。我們由此對「信佛」「學佛」「念佛」「成佛」意義應該可以有更確切的領會了。  對於這一點,下面還有更進一步的說明。  「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卽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徧知海從心想生,是故應當一心繫念.諦觀彼佛。」  「心、佛、衆生」三無差別的精神在這段話裏透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淨土和禪的差別在哪裏?很明顯的,釋迦對淨土「念佛」法門的指示,是要我們「心想佛」「一心繫念,諦觀彼佛。」一般修習淨土非常用功的人們嘴上常掛著佛號,固然是很可喜的現象,但是必須切實檢點一番,念佛時這顆心有沒有和佛相應,「心」裏是不是真「想」著佛?是不是有如「歷歷情人掛眼前」般「一心繫念」地有個佛的影子?如果不是這麼囘事的話,那麼「是心」沒有「作佛」,「是心」不「是佛」,阿彌陀佛不會現前,極樂世界永遠在那遙遠的西天。  要想「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登上如來寶座,那麼就照經上所說「一心繫念,諦觀彼佛。」就行了嗎?  絕對不行,「一心繫念,諦觀彼佛」只是修「定」的要門。而佛法講求的是「定慧等持」,這「慧」力要如何修持呢?除了參研佛理外,還要靠善心、福德來培養。如果善心、功德不夠,就好比提煉的火候不夠,業力、習氣就無法徹底轉化。如此不僅慧力不夠精深,定力也無法穩固。  這也就是釋迦何以訶責小乘為焦芽敗種的道理。因此,修成小乘極果——大阿羅漢後,經歷了八萬四千大劫還得再迴心向大,發起大乘入世之心,「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苦其心志」而後才能進入「不生不滅」的如來之門。  所以,第十四觀裏說到「上品上生」必須發三種心——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也就是要「慈心不殺,具諸戒行;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修行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迴向發願(利世救人),願生彼國。」  「具此功德,一曰乃至七曰,卽得往生。」往生成就後,就了事了嗎?往生成就還只剛剛入門,入門之後還有一段大事因緣。且看經文:  「生彼國已,見佛色身,衆相具足,見諸菩薩,色相具足,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卽悟『無生法忍,經須臾間,歷事諸佛,徧十方界。於諸佛前,次第受記,還至本國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是名上品上生者。」  這才是佛法的中心所在,淨土到此大致相當於禪宗所謂「一悟千悟」的大徹大悟。  至於密宗修觀想的朋友,對此也必須特別注意,佛像觀想成就了,千萬不可畫地自限,得少為足。雖然觀想成就了,但是和佛法的中心可以說是兩囘事。還必須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如果沒有悟入「無生法忍」,沒有得到「無量百千陀羅尼門」,那麼始終還是佛門的門外漢,一切佛像、聖境也還只是妄想。  隨興說到這裡,大致可以對佛法「萬法歸宗」的宏偉氣像有個概略的交代。《觀無量壽佛經》雖說是淨土法門的揭示,相信對學禪、學密的人們也可以有所助益。   (恭錄自南公懷瑾先生《定慧初修<觀無量壽佛經大意>》)
推薦閱讀:

白話《六祖壇經》第四 定慧品 | 佛經
觀無量壽佛經講記(第四集)
【海平感悟】無常的啟示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第19集 凈空法師講解
觀無量壽佛經大意

TAG:佛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