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說傳媒】《國家寶藏》:文物「選秀」,見證「國寶的誕生」

繼《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等文化類綜藝爆火刷屏後,由央視和故宮牽頭、攜手全國九大博物館共同推出的大型文化探索類節目《國家寶藏》首播兩集,豆瓣評分即達到了9.3的高分,以黑馬之姿迅速搶佔了觀眾的眼球。金牌製作團隊醞釀籌劃兩年、強大顧問團保駕護航、九大國家級重點博物館強勢結盟、實景取材、27件頂級國寶重器、27位與之魂魄相依的「國寶守護人」……這檔完全自主研發版權的新節目有哪些創新之處,如何「一夜爆紅」?為何能獲得如此高的口碑?本期【數說傳媒】為您解讀。

《國家寶藏》是由中央電視台、央視紀錄國際傳媒有限公司承製的文博探索節目。該節目立足於中華文化寶庫資源,通過對一件件文物的梳理與總結,演繹文物背後的故事與歷史,由張國立擔任講解員,李晨、王凱、梁家輝、劉濤等擔任國寶守護人,講述文物背後的故事。

文化類綜藝市場現狀

在電視和網路節目都有過度娛樂化傾向的今天,觀眾已經逐漸厭倦了綜藝節目中疲於奔命的明星,千篇一律的選秀或是過關打怪的節目模式。文化類綜藝像一股「清流」,在大量全明星真人秀中脫穎而出。通過讀信的方式講述中國故事的《見字如面》,將詩詞競賽與綜藝節目巧妙結合的《中國詩詞大會》,朗讀動人美文、分享人生故事的《朗讀者》都在年初爆紅,它們的節目形式各有不同,但都以中華文化特有的美學和故事打動了觀眾。

然而,一檔現象級節目誕生後,各衛視爭相效仿,大量同質化節目開始出現。浙江衛視的《向上吧!詩歌》、江蘇衛視的《成語中華》、安徽衛視的《少年國學派》、山東衛視的《國學小名士》,北京衛視的《非凡匠心》……由於文化類節目具有環節簡單,複製成本低等特點,從「清流」變「洪流」也是一夜之間的事。大量同質化的節目並沒有帶來良好的收視效果,任何題材的節目都經不起井噴式的消耗。當「學詩詞、記成語、讀美文」變為一種套路,觀眾對文化類節目的新鮮感和好感也將逐漸消失。

(資料來源:網路)

文物「選秀」,以情動人,《國家寶藏》的創新之處

截至12月13日20:00,《國家寶藏》第一期收視率達到了0.515,第二期收視率達0.588,電視屏表現較為一般。但上線僅9天時間,網路播放量就突破了5千萬。我國文化類綜藝收視一直有著「兩頭大,中間小」的收視特點,即受眾年齡偏低或偏高,年輕受眾群體較少,但根據愛奇藝用戶畫像結果顯示,《國家寶藏》的受眾年齡集中在18-35歲之間,本科及以上學歷佔比達43%。《國家寶藏》的創新之處有哪些?是什麼吸引了原本對嚴肅題材不感興趣的年輕人?

(數據來源:愛奇藝指數)

形式創新,原創版權讓人眼前一亮。以往提到文博類的節目,大家想到的大多是以紀錄片或是鑒寶形式出現的節目。而這次的《國家寶藏》別出心裁地採用三段式的結構,講述了國寶的「前世今生」。首先,節目請來27位明星,演繹出國寶的傳奇故事,這些故事基於史實,又做了藝術化的處理。讓觀眾彷彿置身中國版《博物館奇妙夜》里一樣,一下子對這些千百年前的文物提起了興趣。其次,節目由九大博物館領頭人進行專業點評,從學術和藝術價值上進行權威評價。最後,引出與這件國寶相關的匠人、藝術家或志願者,講述這件國寶相關的現狀。再經過專家和網友投票評選,最終甄選出九大國寶。這種彙集了文物「前世今生」的「選秀」形式,讓人眼前一亮。

舞台震撼,細節動人,完美呈現國寶之美。節目所選擇的文物在我國歷史上都有著極高的地位,普通人想真正看到這27件文物非常困難,第一期中出現的《千里江山圖》,今年「十一」期間故宮展出時,特展日均接待1.5萬—2萬名觀眾,展出最後一日參觀者排隊一直到晚上十一點。還原國寶原貌,讓觀眾真切感受到國寶的玄妙之處成為了節目的最大看點之一,雖然《國家寶藏》並沒有讓國寶真正走上舞台,但節目組用美輪美奐的視覺效果化解了這一難題。據報道,節目組將所有舞台主視覺都設置在一塊長43米、高7米的巨型LED環幕上,再輔以燈光投影等,這種舞台效果在以前的國寶類節目十分少見。除了震撼的舞台效果外,有趣的劇情、優美的語言、精緻的鏡頭、精良的製作,極大地引起了觀眾的情感共鳴。

明星「代言」,小劇場生動演繹國寶「前世」。根據愛奇藝指數的輿情分析顯示,王凱、梁家輝、撒貝南、王剛、張國立等明星對節目輿論及影響力的提高起到了極大的作用。在明星的選擇上,節目組選擇了演技紮實、口碑良好、人氣不俗的實力派明星,並沒有一味追求流量,為節目質量提供了保證。明星們在節目中一改娛樂基調,莊嚴認真,他們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吸引到了更多的年輕觀眾對文物的歷史產生興趣。小劇場的劇本設計上,也在真實發生的基礎上插入了許多虛擬但有趣的橋段,歷史書中的人物一下鮮活了起來,國寶的「前世」就這樣生動地呈現在了觀眾面前。

(數據來源:愛奇藝指數)

官方「賣萌」,國寶高而不冷。儘管題材嚴肅、把關嚴格,《國家寶藏》並沒有淪為無聊的「說教片」,而是採用了生動有趣的表達方式,努力貼近年輕人審美,絲毫不會讓觀眾感到枯燥。如在台本中加入網路用語,官方吐槽乾隆「農家樂式」審美,官方微博創作、轉發節目表情包等,在內容和形式上,不僅拉近了節目和年輕人的距離,也拉近了國寶和年輕人的距離。

演繹前世傳奇,講述今生故事,打造文化IP

文博類題材一直被認為是比較不受年輕人們關注和喜愛的題材,人們第一次意識到年輕人對文物其實有著極大的熱情是在2016年末《我在故宮修文物》上映時。這部以文物為主題,由電視紀錄片改編的紀錄片電影在B站收穫了285萬點擊,7萬彈幕。《國家寶藏》同樣也有著同名的紀錄片IP,截至12月13日20:00,《國家寶藏》第一期B站播放量達142.3萬,彈幕達到了14.2萬。

從2014年起,「博物館IP」的開發就已經開始,嚴肅的歷史人物、莊重的文物故事和Q版形象、表情包相結合,取得了極好的傳播效果。2016年,故宮博物院的文創產品營銷額就已超過10億元。博物館IP的成功營銷和兩部電視紀錄片IP的成功改編讓人們看到了文化IP的無限開發潛能。

五千年的歷史孕育了偉大的中華民族,文物絕非扁平、冰冷的物件,它是沉澱了如梭歲月的記憶之書,它是承載了萬象光輝的民族基因寶庫。一件文物的背後,不僅凝聚了古人的心血和智慧,也飽含著發掘、保護者的無限深情和無私奉獻。演繹前世傳奇,講述今生故事,通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探尋、延展、繼承、激活、使用,《國家寶藏》體現了中央電視台作為國家級媒體的文化自信。

供稿:龐曼曼

責編:齊 暢


推薦閱讀:

曾擺放在寄售商店中的國寶!
「雅昌專稿」台北故宮用45件書畫告訴你,什麼樣的文物才是「國寶」?
【國寶文物】漢代金縷玉衣
國寶欣賞(十九)
國寶 <大禹治水圖>玉山(上)

TAG:國家 | 文物 | 傳媒 | 選秀 | 國寶 | 寶藏 | 國家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