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同里:同里古鎮的古橋
原文地址:同里古鎮的古橋作者:ak-8307
同里思本橋,江蘇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同里蔣家橋
江南六大古鎮,浙江和江蘇各佔三處,江蘇三處均在蘇州境內,分別是崑山的周庄、吳中區的甪直和吳江的同里。浙江三處分別為嘉興市嘉善縣的西塘、桐鄉的烏鎮和湖州的南潯。去過六大古鎮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感覺,那就是大同小異。對一般的遊客來說,遊了一處就夠了,江南水鄉的小橋流水,能從任何一個古鎮中「借一斑略知全貌」。
對鍾情於古鎮旅遊和尋訪古橋的人來說,任何一個古鎮都不會輕易放棄,那怕只是一個很小的老鎮,因為每一個古鎮都有其特有的文化淵源,更何況是六大古鎮了。
上世紀八十年代未九十年代初,古鎮旅遊如雨後春筍般地在江南興起,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周庄和同里。
同里古鎮更有其獨特之處,鎮中的退思園是其它五鎮所不及,它納入了蘇州古建園林而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同里的太平、吉利、長慶三橋走橋文化在江南橋文化中更具特色。烏金橋上的橋心石雕刻「馬上報喜」,與太平軍進駐同里有著歷史紀念意義。富觀橋的龍門石「桃花浪里魚化龍」的石雕雕刻更有民間傳奇色彩。鎮西北的思本橋是吳江鏡內僅存的宋代石拱橋。
同里古鎮的水系走向和橋樑分布圖
退思園天橋
飲馬橋
普安橋
東溪橋
東新橋
中川橋
泰來橋
昇平橋
中元橋
魚行橋
泰安橋
烏金橋及橋心石
會川橋
上元橋
蔣家橋
吉利橋
長慶橋
太平橋
鎮區三橋太平、吉利、長慶橋
三元橋
永安橋
玉帶橋
富觀橋
鎮北醉楓園橋
鎮西大廟橋
鎮西北思本橋
鎮西大興橋
思本橋〖思汾橋〗
位於吳江同里遼浜村,跨市河。南宋寶囿年間(1253-1258)詩人葉茵所建,俗稱思汾橋。後代曾重建。東西走向,單孔拱型結構,除石階改為花崗石外,其餘均為武康石,拱券以分節並列法砌築,頂寬1.85米,堍寬1.90米,長22.50米,矢高4.50米,跨涇9米。其矢跨比率恰為1:2,拱圈呈半圓形,與水中倒影虛實相接,合成整圓,波光粼粼,秀麗異常。1995年4月19日公布為省文保單位。
思本橋已有800多年的歷史,周圍曾經野草叢生、青藤蔓繞,顯現出古樸逸秀,以其800年的橋齡雄居古鎮橋祖之位。南宋詩人葉茵因不滿朝廷昏聵,告退還鄉,捐造「思本橋」以明志,警醒為官者當「萬事民為本」。
富觀橋
富觀橋是同里最富有神話色彩的古橋,建於元至正十三年。在此橋的龍門石上,有一幅惟妙惟肖的「桃花浪里魚化龍」的石雕。傳說這條鯉魚在三月桃花水發的時候,乘風破浪奮力跳躍,想跳過龍門脫去凡胎而進入仙界,可就在它奮力躍出水面的時候,橋上走來一為如花似玉的姑娘,鯉魚凡心一動,結果已跳過龍門的頭部變成了龍頭,而龍門外的半身仍舊保留了魚身。
普安橋〖小東溪橋〗
普安橋,俗名小東溪橋,位於鎮東北端,明洪武二年(1369年)建,弘治中里人顧寬、沈達重建。正德元年再建,清道光三十年再行修葺。橋為單孔石拱橋,系花崗石構置,拱圈框邊,北側曾有弘治修建石碑一塊,去了幾次均未見到,龍門石有輪迴石雕一方,橋面東西兩側用石條作欄石。該橋長21.15米,橋寬2.5米,橋堍寬3.5米,矢高3.62米,跨度7米。該橋雖然幾百年風雨仍然結構完整,石質上乘,不留維修痕迹,無任何不協調之處,是本鎮古橋保存最完美的一座橋。該橋為後港注入同里湖主水道出口處,至湖口之羅星洲僅半里許。後港之北,有創於明弘治間的義學,有建於清乾隆十二年的同川書院,河港之南,有創於清光緒三十二的麗則女學,且元代名畫家倪瓚寓居同里時,留有詩句「借書市葯時來往,不向居人道姓名」。清代名儒沈德潛曾教授於里中,文風之盛甲於一時,因此里人稱該橋為讀書橋,此橋至今保存完整,列市級文保單位。該橋橋聯,東側為「古塔搖紅迎旭彩,羅星暈碧鎖溪光」。西側為「一泓月色含規影,兩岸書聲接榜歌。」
泰來橋
泰來橋 跨沖字、秵禾兼兩圩,明末(1640年),里人馬而錫,出資銀五十兩,建木橋,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徐煥易石重建,道光十一年(1831年)建修,2003年,由鎮政府出資,將東西兩塊石樑置換新石樑。(東石樑於1983年秋斷裂,由水泥代替,西石樑於2003年3月斷裂),並對橋局部進行維修。該橋是鎮中心體形最高大的一座石橋,梁式單孔,橋台為青石,其餘為花崗石砌置,東西兩側為木欄,此橋已不作為主要通道,由其東側中川橋通行。此橋長30.85米,橋面寬3.43米,橋堍寬4.94米,矢高4.35米,跨高10.85米。橋墩南北內側,均刻有「乾隆丙寅春貞徐煥章氏建」字樣,柱石上有對聯:東為「垂天螮蝀通蘭鷁,夾岸樓台護玉龍。」西為:「題柱客從雲表度,涉川人向鏡中來。」
東新橋
東新橋跨東禾會禾即、成字兩圩,是在成字圩之西北角,東距東溪橋半里許。該處一向無橋,僅有渡船往返。每逢風雨或夜間,則需繞道東溪橋。民國以後,成字圩西部工商業逐漸發展,電氣公司、火油公司、電話電報局及米業工會等相繼建立,架橋興市勢在必行。終於在民國16年(1927年)由興業電氣公司股東之一薛淦夫組辦公益社發起籌資倡捐,橋址南端在成字西北角岸邊,北端選在新填地中段一楊姓染坊店後門的曠地處。橋為梯形松木樑式結構,橋梯兩側由兩根上下並列的細鐵管,緊鉚於自南至北的鐵柱上以作橋欄。木橋凌空而起,東與東溪橋,西與泰來橋高度相仿,橋洞可容裝運百噸米包的駁船通過。該橋之建成。行人稱便,商賈歡欣,簡稱為新橋,因梁式木橋,地處市區要衝,於20世紀30年代後期,橋樁逐漸搖晃,鐵欄彎曲,橋板脫落,險象叢生,於民國37年(1948年),由橋兩岸商賈廠主募資改建成梁式石橋,沿用至今。
昇平橋
初建無考,明正統十三年重建,清康熙四十四年里人項祥甫等募資重建
烏金橋〖嘆息橋〗
落在鎮西北郊,是當年蘇州到同里的必經之路,也是古鎮的重要入口。那一年古鎮百姓為迎接太平軍,一夜之間修建了此橋。橋面中心方石上特意刻了一幅 "馬上報喜"圖,以預祝太平軍旗開得勝,馬到成功
中元橋
中元橋 跨洪字、沖字兩圩,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易石重建,是同里鎮唯一的梁式三孔石橋,該橋形制十分獨特,兩端各用兩根斜梁,在斜樑上鑿出階梯槽石級擱在槽上,橋中孔排柱上東側刻有「奉憲永禁捕魚」,西側刻有「放生官河」橋欄板為石條,橋長21.20米,橋面寬2.55米,橋堍寬3.29米,矢高4.50米,中孔跨度6.40米,橋聯:南為「中流鎖鑰通津渡,元氣瀠洄積慶祥。」北橋聯難辯。此橋造型纖細優美,是值得保護的一座古橋。
泰來、中元兩橋合稱賭氣橋,傳說以前這裡住著兩位財主,一位姓徐患有足疾,一位姓錢,眼力不好,有一天他倆一起喝茶,那個姓徐的財主指著茶館旁的木橋(即泰來橋)說:我要把木橋改為石橋,以後你老兄可托我的福,不必在風雨中扶著橋欄過橋,話聲剛落,姓錢的財主發火了,對徐說:「你造你的橋,我走我的路,為什麼要托你的福,再說,你能造橋,難道我不能造?事隔半年,兩座橋先後落成。因此群眾稱之為賭氣橋,儘管兩個財主賭氣,卻方便了群眾。
中元橋上有六六大方的雕刻,估計是湖州德清的橋匝所建。
太平橋
初建無考,清乾隆十二年,里人范景烈等重建。
吉利橋
初建無考,清乾隆十二年,里人范景烈等重建。
長慶橋〖謝家橋、廣利橋〗
長慶橋俗名謝家橋,又稱廣利橋,坐落在江蘇省同里鎮繁華地段。橋長7米,寬2米,橋孔成圓形。是明代同里人陳鏞、謝忱政建。1988年在清理兩側金剛牆上的雜樹時,同時對拱面建築進行了加固整修。長慶橋的橋聯是:「共解囊金成利濟,好留柱石待標題。」 它與太平橋、吉利橋成為同里人氣最旺的「三橋」,千百年來這裡一直廣為流傳「走三橋」的民俗,看作是消災消難、吉祥幸福的象徵。
湯家橋〖上元橋、永興橋〗
湯家橋又名上元橋,永興橋,跨西柳、南荒兩圩,初建無考,明永樂二年(1404年)重建,正統十三年(1448年)道士戴志淵重建,易名湯家橋,清康熙初(1663年)里人程汝端,乾隆五十五年里人募資重建,嘉慶年間又重修。現在橋樑,兩邊為條石踏步,中間橋孔為鋼筋砼,欄杆為鐵欄杆。
大廟橋〖大通橋〗
大廟橋又名大通橋,跨耦字、籍字兩圩,明正德初(1506年),里人顧寬等建,清康熙中(1687年)里人顧世美重修。
蔣家橋
蔣家橋在西柳圩,明景泰中(1451~1456年),里人陳讓建,成化十三年(1477年)重建,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里人朱東發等募資重建。此橋址原是廣仁橋,蔣家橋在此橋旁靠南。現浜已填掉。故現橋名為蔣家橋。
大興橋〖大杠橋〗
大興橋 位於柵橋村,跨襟字、原字兩圩,重建於民國二年(1913年)。俗稱大杠橋,吳江沈敦本、敦震、敦厚捐資重建。拱形單孔,除金剛牆有少數青石外,其餘均由花崗石而築,圈頂中部龍門石有「雙龍戲珠」圖案,橋面有圓形蓮花石刻圖案,橋東西側拱圈頂部各有一方「重建大興橋」眉額,橋墩東西兩側有「吳江沈敦本、敦震、敦厚捐建」,「中華民國二年冬十月日立」陽刻橋聯。橋長16.6米,橋面寬2.4米,橋堍寬2.82米,矢高3.9米,跨度6.4米。此橋橋台殘損,眉石殘缺,欄石不存,橋階脫位,長有多棵谷樹,影響橋身嚴重裂縫。
推薦閱讀:
※同里古鎮,是水做的
※【靖港古鎮】
※美景之為美景,乃是有過"美人」的造訪
※姚青春江南水鄉沙溪古鎮遊記
※這座塞外小鎮里,藏著最中國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