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太極拳基礎

[整理]太極拳基礎

一、基礎知識

*太極拳的起源

太極拳,早期曾稱為"長拳"、"棉圈"、"十三勢"、"軟手"。清朝乾隆年間,山西人王宗岳著《太極拳論》,才確定了太極拳的名稱。"太極"一詞源出《周易。系詞》:"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含有至高、至極、絕對、唯一之意,一般用來指天地未分以前的狀態,被認為是萬物的本源.<繫辭傳>認為天地萬物都是從"太極"生成來的.孔子曰:「<易>始於太極,太極分而為二,故生天地;天地有春,夏,秋,冬之節,故生四時;四時各有陰陽剛柔之分,故生八卦.八卦成列,天地之倒立,雷風水火山澤之象定也.」

關於太極拳的起源與創始人,眾說紛紜,大致有唐朝許宣平,宋朝張三峰,明朝張三丰,清朝陳王廷和王宗岳等幾種不同的說法。"雖張三丰和王宗岳各著有《太極拳論》,但現在多數拳家以現傳各式太極拳源出陳式太極拳,而持陳王廷創拳之說。總的來說,太極拳的來源是綜合吸收了明代各家拳法,特別是吸取了戚繼光的三十二勢長拳,並結合了古代導引、吐納氣功之術和中醫經絡學說以及古代樸素辯證唯物主義的陰陽五行學說基礎上形成的。以道教、太極八卦等理論為太極拳的哲學基礎,使太極拳蘊含著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和傳統哲學思想。

*五大派系的分別來歷和要領

太極拳經過長期的流傳,演變出了許多的流派,有陳式太極拳、楊式太極拳、孫式太極拳、吳式太極拳、武式太極拳等五大派系,譽稱為"五式太極拳"。

陳式太極拳由著名拳師陳王廷創始於明末清初。陳式太極拳的鍛煉原則和練法要求:意、氣、身三者密切配合,以意行氣,源動腰脊,旋腰轉脊,節節貫穿。在推手中以纏繞粘隨為主"縱放曲伸人末知,諸靠纏繞我皆依",在粘貼纏繞過程中,運用:"棚、捋、擠、按"等法則,借力制動,捨己從人,聽勁懂勁,發勁制敵。

楊式太極拳由河北永年人楊露禪從學於河南溫縣陳家溝陳長興,與其子楊健侯、其孫楊澄甫等人在陳式老架太極拳的基礎上,創編髮展而成。其拳路逐漸刪改了陳式老架中原有的縱跳、震足、發勁等動作,由楊健侯修訂為中架子,又經楊澄甫一再修訂逐漸定為楊式大架子,即現在廣為流行的楊式太極拳。楊式太極拳拳架舒展簡潔,結構嚴謹,身法中正,動作和順,剛柔內含,輕鬆自然,輕靈沉著兼而有之。姿勢開展,平正樸實,練法簡易,由松入柔,積柔成剛,剛柔相濟。正如楊澄甫所說:"太極拳是柔中寓剛,棉里藏針的藝術"。架勢有高、中、低之分。

武式太極拳由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創編。武式太極拳既不同於陳式老架和新架,亦不同於楊式大架和小架,學而化之,自成一派。其動作簡潔緊湊,架勢雖小而不局促,動作舒緩平穩,出手不超過足尖,收時不緊貼於身,左右手各管半個身體,不相逾越。胸部、腹部的進退旋轉始終保持中正。步法嚴格,分清虛實,小巧靈活,邁步時足尖先著地,然後再足跟著地徐徐放下全足踏平。弓步前腿膝蓋不得超過足尖,後腿不挺直高拔。拳勢講究起、承、開、合,動作連貫順遂,用內功的虛實轉換"內氣潛轉"來支配外形,以"神宜內斂","先在心,後在身","以心行氣,以氣運身,意動身隨,意動氣隨,意到氣到,意到力到,意力不分",達到意、氣、形三者合一。

吳式太極拳以柔化著稱,動作輕鬆自然,連續不斷,循規蹈矩,松靜自然,具靜態之妙。拳架雖然小巧,但具有大架功底,又開展而緊湊,在緊湊中自具舒展,不顯拘束。推手時,端正嚴密,細膩熨貼,守靜而不妄動,以善化見長。

孫式太極拳河北完縣人孫祿堂,自幼酷愛武術,從師李魁垣學形意拳,繼而學於李之師郭雲深,又從師程廷華學八卦掌。經多年研練,功夫深厚。後有從師郝為真學太極拳,參合八卦、形意、太極三家拳術的精義,融合一體而創"孫式太極拳"。孫式太極拳的特點是:進退相隨,邁步必跟,退步必撤。動作舒展園活,敏捷自然,練時雙足虛實分明,全趟練起如行雲流水,綿綿不斷。每轉身時以"開"、"合"相接,所以又稱"開合活步太極拳"。

*太極拳推手

1.什麼叫做推手和懂勁?

推手又名搭手,擠手,打手,是古人鍛煉身體或與敵搏鬥近身用招的方法之一。推手是運用太極拳中的棚,捋,擠,按,采,列,肘,靠等方法進行的雙人練習。散手除上述方法外,尚有踢,打,摔,拿等,是進行對抗性的實戰演練的一種運動形式。

推手練到一定程度後,對方的手或身體的某一部分接觸自己時就能立即察覺對方勁的來源去路和輕重虛實,然後即可沾著或粘著對方的手使之不易逃脫,並能很巧妙地以彼之勁還彼之身,使自己完全占居主動地位,運用力學原理將對方發出去,這就做到懂勁了。懂勁後,推手就愈練愈精。

2.推手方法如下:

一)單搭手法:兩人相對立,各以右(或左)腳向前踏出一步,用右(或左)手腕背側相貼,往來推動。

二)單手平元推手法:各以一手相搭,作水平環形推揉。

三)單手立元推手法:各以一手相搭,作豎直方向的環形推揉。

四)單手壓腕推手法:兩人各以一手相搭,往來作壓腕動作。

五)雙搭手法:右手及步法同單搭手法,但各以左掌心扶對方之肘,四臂相搭,共成一元形,即為雙搭手法。

六)捋按推手法:兩人推手時,僅作捋按兩個動作。

七)捋擠推手法:兩人推手時,僅練習捋擠兩個動作。

八)壓腕按肘推手法:兩人四臂相搭,作壓腕按肘動作。

九)四正推手法:推手時,練習棚,捋,擠,按四個動作(又分原地的及活步的兩種)。

四隅(yu)推手法:推手時,練習采,列,肘,靠四個動作,表面看起來好象都是捋的動作,所以又名大捋。

二、太極拳理基礎

*簡述

太極拳的拳學理論具有哲理性。太極拳講究抱元守一,依八卦而去,以太極陰陽互濟,陰陽二者相互吸引,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互補互融中組成了一個有機的拳學整體,融老子的《道德經》、《周易》、太極陰陽學說於拳學理論,以"道法自然","無為而治","以柔克剛"、"虛極靜篤"以及"陰陽五行"、"天人合一"…等古典哲學思想指導拳術法則、招式規範、套路組成、技術要求等,構成了獨特的拳學理論。

太極拳符合醫理,具有健身功效。太極拳根據古代養生術、吐納導引,傳統醫學的經絡、氣血、形神相因論等醫學養生理論,確立了注重意氣、形神合修的修鍊方法。現代醫學對太極拳運動的研究證明,太極拳運動是符合醫學科學、具有獨特的健身功效的運動項目。

*太極與八卦

據信八卦來自太極,而太極則通過陰陽這個二元系統控制著一切事物,陰和陽在八卦圖中分別以中間斷開和不斷開的橫線來表示,這些橫線都叫做"爻(yao)";利用三根橫線的不同組合,可以排出八種不同圖形,把這八種卦象按一定次序排成一個首尾相連的環形圖,就成為"八卦圖",簡稱"八卦"。太極圖是一個陰陽轉化的圓圈,它的形式是無極而生,陰陽之母,左旋之而為陽,右旋之而為陰,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道家認為,太極八卦意為神通廣大,震懾邪惡。古代拳家用《周易》中象徵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八種自然現象的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八種基本圖形來表示太極拳的堋、捋、擠、按、采、列、肘、靠等動作。傳統中把八卦叫做13勢,指"五行八卦"合為13。五行八卦一字有一字之用,一勢有一勢之法。金木水火土比喻太極的五種步法,即前進,後退,左顧,右盼,中定,八卦比喻八種手法,即文章開頭的八個動作。

乾卦:是先天卦中的天卦,表示純剛而無柔,最能顯示剛勁的技法。柔和剛相生互化,互不脫離。因此,純剛是由柔而化來的,即"積柔成剛"。將這一技法的實際內容命名為太極中的"堋"

坤卦:是先天卦中的地卦,表示純柔而無剛。最能顯示技擊中的後天之勁---柔勁。它包含著剛性的柔,也就是"剛復而柔"。就命名為太極中的"按"。

離卦:是先天卦中的子卦,表示內柔而外剛,柔入於剛。故有"以柔克剛"的說法。即是太極拳中捋這一手法。

坎卦:是先天卦中的子卦,表示外柔而內剛,柔中藏剛。有綿里藏針之意。即太極中的"擠"。

艮卦:是先天中的隅卦,表示先柔後剛而偏柔,也有以剛輔柔之意。也將這一技法命名為"靠"。

震卦:是先天卦中的隅卦,表示先剛後柔而偏柔,也有以剛率柔之意。根據技法命名為"捩"

巽卦:是先天卦中的隅卦,表示先柔後剛而偏剛,有以柔率剛之意,因命名為太極中的"采"

兌卦:是先天卦中的隅卦,表示先剛後柔而以柔輔剛,剛重柔輕。名為"肘"

將太極圖用於拳技,成為太極拳,使太極拳運動的路線有曲線、弧線和圓線。太極拳以圓為法,運行軌跡是大圓套小圓,小圓練成無圓,即使是無圓也是外無圓而內有圓----意念中的圓。太極和八卦都以圓弧為本,不僅表現在外觀形體運動路線和定勢姿態上,也反映在身體運動上。以腰為軸的輪動無一不在貫徹圓和弧的運動:半圓,立圓,八字圓等。

太極是螺旋抽絲勁,八卦掌是纏繞勁。從技擊上說,進攻時旋轉前進,使力量更穩重,而且不易被對方擒拿住,防守中的接觸化解,其中的消卸牽引等都是運用圓弧的形式進行的。這樣,使受力面積增大,延長力的作用時間,恰到好處的升華到"四兩撥千斤"的境界。

*太極拳特點

第一特點大腦支配下的意氣運動

拳譜規定:

1)「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

2)「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

3)「心為令,氣為旗」,「氣以直養而無害」;

4)「全身意在神,不在氣,在氣則滯」。

從上列四項規定可以看出,太極拳是用意練意的拳,也是行氣練氣的拳。但練拳時,要「以心行氣」,心為發令者,氣為奉令而行的「傳旗」,一舉一動均要用意不用力,先意動而後形動,這樣才能做到「意到氣到」,氣到勁到,動作才能沉著,久練之後才能收斂入骨,達到「行氣」最深入的功夫。因此,可以說太極拳是一種意氣運動。「以心行氣」、「以氣運身」和用意不用拙力,是太極拳的第一個特點。

練拳要領概括如下:

(1)練拳時,意識要貫注在動作上,以意行氣,不可只顧默想內氣如何運行。

(2)練拳時動作要順遂、沉著、勁運到終點時要表現出勁別來,這是使意氣得到鼓盪的三個措施。

(3)緊緊掌握外顯的神氣鼓盪,以便做到不痴不呆,並反過來促進內在的意氣運動。

(4)善於運用其它特點,以便配合著來提高意氣運動。

第二特點身肢放長的彈性運動

拳譜規定:

(1)「虛領頂勁,氣沉丹田」;

(2)「含胸拔背,沉肩墜肘」;

(3)「松腰圓鐺,開胯屈膝」;

(4)「神聚氣斂,身手放長」。

從上列四項規定可以看出,虛領頂勁和氣沉丹田是身軀放長,含胸拔背是以前胸作支柱把後背放長,沉肩墜肘是手臂放長,松腰圓鐺和開胯屈膝,並使腿部得到圓活旋轉、是腿部在這種特定的姿勢下放長的結果。所以太極拳的步法必須在圓鐺松腰和開胯屈膝的姿勢下用旋踝轉腿來倒換虛實。外表看,是腿的纏絲勁的表現,其實內部促進了腿的放長。這一系列的放長,又促進了全身的放長,使身肢不但產生了彈性,形成棚勁,而且因全身放長,促使精神也能自然提起。因此,只要具備了放長的姿勢,就不容易發生努責鼓勁(拙力)的毛病,為自然的鬆開和身手放長提供了條件。所以身肢放長的彈性運動,就成了太極拳的第二個特點。

練拳要領概括如下:

(1)太極拳主要是練習棚勁,棚勁生於彈性,彈性則生於身肢的放長,因此要注意身肢的放長。

(2)身軀及上部的放長,必須是虛領頂勁、氣沉丹田和含胸拔背。

(3)手足的放長,必須是沉肩墜肘、松腰圓襠和開胯屈膝的旋轉。

(4)練習棚勁時,先求綿軟以去掉舊力(拙力),同時放長以生長彈性的新勁。

(5)只有神聚氣斂地練拳,才是加強綳勁的內在因素。

第三特點順逆纏絲的螺旋運動

拳譜規定:

(1)「運勁如抽絲」;

(2)「運勁如纏絲」;

(3)「任君開展與收斂,千萬不可離太極」;

(4)「妙手一運一太極,跡象化完歸烏有」。

從上列四項規定中可以看出,太極拳運動必須如抽絲的形狀。抽絲是旋轉著抽出來的,因為直抽於旋轉之中,自然就形成一種螺旋的形狀,這是曲直對立面的統一。至於纏絲勁或抽絲勁都是指這個意思。因為在纏的過程中伸縮其四肢同樣會產生一種螺旋的形象,所以拳論說,不論開展的大動作或緊湊的小動作,千萬不可離開這種對立統一的太極勁。練純熟之後,這種纏絲圈就越練越小,達到有圈不見圈的境界,到那時就純以意知了,所以順逆纏絲對立統一的螺旋運動就成為太極拳的第三個特點。

練拳要領概括如下:

(1)纏絲勁為太極拳命名的由來,沒有纏絲勁就不能使勁環繞著身肢節節上升,達到完整一氣。

(2)須知「貫串」的要求,不僅是運動須通過關節部分,而且還須使它通過整個關節上下的肌肉部分,這是螺旋纏絲的作用。

(3)太極拳有一對基本纏絲和五對方位纏絲,是教和學太極拳最好的工具。

(4)運勁如纏絲,只有在輕靈貫串條件下才能實現;同時,神氣方面必須鼓盪和內斂。

(5)纏絲勁的運用不可產生缺陷、凹凸和斷續等三個缺點。

第四特點立身中正、上下相隨的虛實運動

拳譜規定:

(1)「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所謂變轉虛實須留意也。」

(2)「虛實宜分清楚,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有此一虛一實」。

(3)「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面」;「上下相隨人難侵」。

(4)「尾閭正中神貫頂」,「上下一條線」。

上列四項規定可以說明,太極拳的所有動作都必須分清虛實。動作能分清虛實地轉換,就可耐久不疲,這是最經濟的一種動力活動。因此,練太極拳時雙手要有虛實,雙足也要有虛實,尤其重要的是左手和左足、右手和右足要上下相隨地分清虛實。也就是說,左手實則左足應虛,右手虛則右足應實。這是調節內勁使之保持中正的中心環節。此外,形成的落點虛中有實,實中要有虛,從而處處總有此一虛一實,使內勁處處達到中正不偏。初學時,動作可以大實大虛,以後逐步練成小虛小實,最後達到內有虛實而外面不見有虛實的境界,這是調整虛實的最深功夫。

練拳要領概括如下:

(1)分清主要的三個虛實,即腳的虛實、手的虛實和一手一腳的虛實。

(2)注意調整左手左足和右手右足——手與腳的虛實,這是「上下相隨人難侵」的主要關鍵。

(3)要根據輕重浮沉的原則,經常檢查自己劃分虛實中的缺點。

(4)要做到雙輕、雙沉和半輕半重這三個無病的虛實,這要刻刻留心,久久鍛煉才能養成。

(5)推手時不要忘卻「隅手對待隅手」的原則。四正手與四隅手要相互轉換,兩者具練。

第五特點腰脊帶頭、內外相合的節節貫串運動

拳譜規定:

(1)「腰脊為第一主宰,一動無有不動」;

(2)「周身節節貫串,毋使絲毫間斷」;

(3)「欲要周身一家,先要周身無有缺陷」;

(4)「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

從以上四項規定可以看出,為了達到一動全動,必須以腰脊為中心,因為腰是左右平行轉動的中軸,脊是上下彎曲的根基。太極拳動作既要一動全動,那麼在運動線路上就不能單純地左右平旋,也不能專在上下、前後做彎曲動作,而必須將腰脊聯合起來,使運動的路線形成一條既是左右,又是上下、前後的空間曲線,以建立一動全動的基礎。這就是說,只有通過腰脊為中心,才可以使周身九個主要的運動關節(頸、脊、腰、胯、膝、踝、肩、肘和腕)依次貫串起來。此外,還要做到周身無缺陷,貫串如九曲圓珠,這樣功夫才可以進展到周身一家的地步。所以腰脊帶頭,內外相合的節節貫串運動,就成了太極拳的第五個特點。

練拳要領概括如下:

(1)腰脊聯合作中軸,手臂動作要有傾斜度(45度左右);

(2)由中軸而產生的「動分」和「靜合」,是運用離心力達到貫串的中心關鍵;

(3)開中寓合、合中寓開是節節貫串和旋轉自如的具體表現;

(4)發勁的節節貫串是加強運勁貫串的手段;

(5)減小腕關節的動度,為提高身法作用的必要手段。

第六特點相連不斷、滔滔不絕的一氣呵成運動

拳譜規定:

(1)「往複須有折迭,進退須有轉換」;

(2)「收即是放,放即是收」;

(3)「勁斷意不斷,意斷神可接」;

(4)「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一氣呵成」。

從上列四項規定可以看出,太極拳不以一動全動為滿足,還要求在練全趟架子時能夠進一步做到一氣呵成,內勁不斷。這是加大運動量的又一方法。其具體方法是:在手法上遇到往複時,要嵌進折迭;在步法上遇到進退時,要嵌以轉換;在開合、收放時,要有收即是放和放即是收的意和勁。當然,這個特點同特點五一樣,是在螺旋式纏絲運動的輔助下來實現的。如果在發勁之後出現了斷勁現象,就要將這種發勁的余意接續下去。萬一意也斷了,就要運用意、勁的余神接續下去。為了做到這點,勁要有折迭轉換,動作要用意不用力,借使收放統一的身法如同長江水滔滔不絕,中間無卸勁的餘地,亦無意馳的時候,這樣就自然可以達到一氣呵成的要求。因此,相連不斷、滔滔不絕的一氣呵成運動就可作為太極拳的第六個特點。

練拳要領概括如下:

(1)遇到動作有往複時,必須嵌有折迭--這是在手法上做到相連不斷的必要措施。

(2)遇到身體有進退時,必須嵌有轉換--這是在步法上做到相連不斷的必要措施。

(3)勁斷了,要有意在,意不到時,要有神在,這是補救斷勁的方法。

(4)能神氣鼓盪地走架子,就可證明已將意貫注於動作中了。意在,為內勁不斷的標誌。

(5)太極勁的方圓相生,是從「呼為開展、為方」和「吸為緊湊、為圓」中產生出來的。

第七特點從柔到剛、從剛到柔的剛柔相濟運動

拳譜規定:

(1)「運勁如百練鋼,何堅不摧」,「極柔軟,然後極堅剛」。

(2)「外操柔軟,內含堅剛,常求柔軟之於外,久之自可得內之堅剛;非有心之堅剛,實有心之柔軟也」。

(3)「太極拳決不可失之綿軟。周身往複,以精神意氣為本,用久自然貫通焉」。

(4)「運勁之功夫,先化硬為柔,然後練柔成剛。極其至也,亦柔亦剛。剛柔得中,方見陰陽。故此拳不可以剛名,亦不可以柔名,直以太極之無名名之」。

從上列四項規定可以看出,太極拳的學習,首先要摧毀人們動作中原有的堅硬勁,使它化為柔軟,這是化柔的時期,這個時期愈長,則愈可把僵硬摧毀得徹底。此時的要點是仍須不失綿軟,在柔軟之下,向著更有彈性的堅剛上邁進。這個剛,不是從努責和鼓勁而產生的「生鐵」的剛,而是由鬆開和放長而產生的彈性的剛。因為身肢放長,並不斷螺旋式地絞來絞去,就可產生這種彈性。因此,又可名為「棚勁剛」。只有這種具有彈性的剛,才能達到「外操柔軟,內含堅剛」的要求。這種剛柔的變換是由精神意氣的隱顯來掌握的。所謂「隱則柔」、「顯則剛」,就是這個道理。功夫精進後,勁可內隱得極深,使外形顯得極柔,使人感到好象又回復到柔上去了,其實內在的質量卻更加剛了。因此,從柔到剛、從剛到柔的剛柔相濟運動就成為太極拳的第七個特點。

練拳要領概括如下:

(1)初期要化去原有的僵硬勁,越柔軟越好;這段時間也是愈長愈好,一般要一、二年的時間。

(2)全身練到綿軟後,即可進而具體地練習全身的放長,以練習剛勁。

(3)行氣用柔,落點用剛,是太極拳劃分剛柔的界限。

(4)心意結合,神氣的忽隱忽顯和呼吸,是太極拳對於剛柔變換的法則。

(5)剛柔同樣達到高級水平,是太極拳妙手稱號的標準。

*陳鑫《總論發明》說:「純陰無陽是軟手,純陽無陰是硬手;一陰九陽根頭棍,二陰八陽是散手;三陰七陽猶覺硬,四陰六陽類好手;惟有五陰並五陽,陰陽無偏稱妙手;妙手一運一太極,跡象化完歸烏有。」這是陳式對於太極拳剛柔度的標準。

第八特點從慢到快、從快到慢的快慢相間運動

拳譜規定:

(1)「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

(2)「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

(3)「初學宜慢,慢不可痴呆;習而後快,快不可錯亂」;

(4)「形抗五嶽,勢壓三峰,由徐入疾,由淺入深」。

從上列四項規定可以看出,在初練太極拳套路(一趟架子)時,動作應該越慢越好,可將時間放長。動作慢了,才有修改的機會,才能檢查出不順遂的地方。但是,隨著熟練程度的提高,可漸漸加快,縮短走一趟架子所需的時間。但由慢轉快,同樣也要有一個限度,即要做到隨快,但動作仍能沉著,仍能表現出勁別來,並不發生浮漂與錯亂現象。這是指練習一趟架子所需時間的長短而言的。在這種能慢能快的總前提下,用到每個拳式時則須將這種快慢的對立面統一於一個拳式中,即轉關處要慢,過了轉關處就逐漸加快,運到落點時最快,以後復轉慢,如此周而復始。所以太極拳的每個拳式都要經過能慢能快的鍛煉,這樣才能在推手時,「彼微動,己先動」,「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創造有利於自己的條件,並能達到快慢相間的統一。所以,從慢到快、從快到慢的快慢相間運動,就成為太極拳的第八個特點。

練拳要領概括如下:

(1)初學時要慢,為的是有一個檢查糾正的機會。

(2)求慢必須以精神提起和意氣靈換為前提。

(3)隨著熟練程度的提高,應逐漸縮短走一趟架子所需的時間。但求快,必須以動作沉著和能表現出勁別為前提。

(4)快慢相間的原則是轉關折迭處慢,過了轉關後,漸漸加快,過方點後再轉慢。同時,轉關時行氣要慢,盡頭的落點要快。

(5)在整趟架子中,快慢相間的變化幅度要求做到勻清。

結語

太極拳的八個特點是從太極拳拳譜中一再經過提煉而精選出來的。前人留下的寶貴的練拳經驗,早已成為現時練習太極拳的原則,也是人們練太極拳所一致遵循的準則。

另外應該指出,特點隨分八個,但其實質是一個,因此在練習走架子或推手時,不可孤立地對待這些特點,務須在每一個動作中都逐漸做到符合這些特點。因為任何一個拳式或是動作,都必須運用集中的意識來指揮整個動作過程(特點一),使身肢在精神提起的前提下具有彈性(特點二),並在虛實靈活變換(特點四)與順逆螺旋纏絲中(特點三),促成內外相合,達到一動無有不動的節節貫串(特點五)和相連不斷的一氣呵成(特點六),表現出剛柔相濟的質量(特點七)和有慢有快的速度(特點八),這是太極拳應具備的特色。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這些特點是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相互促進和相互轉化的。因此,如果孤立對待,企圖貫徹一個特點而放棄另外的特點,則不但損害了後者,同時也影響了前者。所以這些特點不是為一個特定動作所特有,更不是某一個動作僅有某一個特點,而是構成整個太極拳套路的每一個拳式皆應具有的特點。

現在流行的太極拳,不論是哪一式,也不問姿勢是開展還是緊湊,更不管這趟架子內多幾個拳式還是少幾個拳式,只要細心觀察,這些外表隨有差異的太極拳架子,內中或多或少都具有這些共同特點。所不同的,僅是有的是明顯的表現於外,而有的則以暗勁方式隱藏於內。這也說明了太極拳流行數百年不為其他武術所同化,而仍能獨具一格,皆是這些共同的特點作了中流砥柱。因此,學習太極拳時,不可把它當作等閑視之。

三、太極拳練習要領

*總的要領:

1、太極拳以"棚、捋、擠、按、採、挒、肘、靠、進、退、顧、盼、定"等為基本方法。

2、1虛靈頂勁2沉肩墜肘,3坐腕舒指,4含胸拔背,5松腰斂臀6圓襠松胯7氣沉丹田8運動如抽絲,邁步如貓行。9無嗔無怒,輕喜賤悲。這些口訣背熟,適合任何太極拳,只是在練習中因人而異,比方說老人,只要強調意念就好,年青人攻防意思更強一些。

3、太極拳理論指出:「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為一貫。」「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

4、太極的四層境界,做到『形』『勁』『意』『氣』統一:

形----任何動作要具有攻防含意。

勁-----正準的發力方法,剛柔勁,虛實勁,圓撐勁,圓與整,

意-----內外兼修,形神兼備,意誠,氣質,神采,韻味,

氣-----以意導氣,以氣催力,

5、勁斷意不斷,勢斷意相連。拳勢如春蠶吐絲綿綿不斷,如長江之水滔滔不絕。

6、在太極拳中存在著剛柔、虛實、動靜、快慢、開合、曲伸等諸對既對立統一、又可相互轉化的矛盾。

7、靜心用意,以意識引導動作。

8、動作與呼吸緊密配合,呼吸要平穩,深勻自然。

9、"身靜、心靜、意靜"三合為一整體的"靜"。

*大師支三招練好太極拳

陳正雷大師根據前輩拳論和自己多年的實踐體會,總結了「三練三不練」的練功法則,即練理不練力,練本不練標,練身不練招。

1、練理不練力.「理」就是太極拳的道理、原理。太極拳練的是大道,即太極陰陽轉換中陽極生陰,陰極生陽的道理。太極拳剛中寓柔,柔中寓剛,剛柔相濟;虛極生實,實極生虛,虛實轉換。通過精神集中,以意導氣,以氣運身,意到氣到形隨的練習,做到一動全動,周身相隨,內外相合。練力指的是練習氣力,這種練習雖然將局部力量練得很大,但這種力量是拙力、僵力,缺少靈性,為太極拳家所不取。

2、練本不練標.「本」是指本源、根本,即腎中元氣和下盤功夫。腎藏元陰元陽,為先天根本、發氣之源。腎氣充足,則五髒得養,肝、心、脾、肺、腎各行其職,故能精力充沛、力量充足、反應靈敏、身體協調。內氣充盈為本源之一。其二是指在周身放鬆的基礎上,氣納丹田,沉入湧泉,達到上盤靈,中盤活,下盤穩固,落地生根。「標」是指以練習身體各部位的力量和硬度為主要目的的局部練習方法。太極拳是內功拳,內外兼修,以練內元為主。

3、練身不練招.練身就是練整體功力,招則是每一動作的攻防含義。初練太極拳的人,往往最愛了解每招每勢的用法。如果單從招勢上去解釋和理解太極拳用法及內涵,不可能得到太極拳之精髓。

*關鍵環節把握

1.太極拳對肩肘腕的要求

上肢姿勢,最重要的是「沉肩墜肘」和「坐腕」,其中最關鍵的是沉肩或松肩。只有肩部高度放鬆,上體、胸部等處才能全松下來,從而達到上體輕鬆靈活,下體沉實穩當。肘關節必須保持微屈,即有下垂的意思,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松肩關節,氣沉小腹,便於屈伸和虛實轉換。肘關節在下垂的同時還要微微有外開的意思,這可使胸大肌鬆弛得更好,腋下也能經常留一些空隙,肩關節就能更加靈活。但是肘又不應外掙明顯,形成亮肘(又稱揚肘或抬肘)的狀態。這就是人們強調的「胸前有肘不見肘」。「見肘」就是「亮肘」的意思。兩肩切忌一高一低,也不能將「沉肩」錯誤地理解成失掉靈活的「壓肩」。定勢時,兩肩要松沉,且肩胛骨有向前松的含義。兩臂肩帶交互牽引,自然就會產生彼此關聯,一線貫通的感覺。這就叫「肩平而順,兩膀相系」。

腕宜松活。定勢時,或手掌前推至終點時,腕部要微微下塌沉實吐力,掌指隨之微微展直,這個短暫過程謂之「坐腕」或「塌腕」。手臂屈回時,指掌又徐徐變成微彎狀態,手腕也相應隨之放鬆而變成平直狀態。運動時手臂的開合轉換多走弧形,並要做到轉腕旋膀(這裡膀指的是小臂),使手臂進退多形成螺旋形運轉。有的太極拳種特彆強調:「兩手轉來似螺紋」,「胳膊令其骨轉,方能以真勁引動「。這樣做較手臂的直來直去發力大而多變,且便利於靜脈血的迴流心臟。沉肩墜肘產生臂的下壓力,墜肘坐腕產生向上向前的棚勁,再加上臂轉動肌的旋轉力,在技擊上是太極拳小力勝大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2.太極拳對頭頸的要求提,頂,吊,懸,虛,弛,靈。

對頭頸姿勢,從前拳論中有提頂,吊頂,頭頂懸,頂頭懸,虛靈頂勁,正頭起頂,懸頂正容,頭頂項豎,虛項收頦(ke),懸頂弛項,頭頂項領等提法。練拳時要求經常注意頭部與水平線大體保持垂直的姿勢,好像頭頂上有繩索懸著似的。在練習中轉頭向側時,應使頸沿縱軸轉動,而不應仰頭或側歪。轉頭要配合身體的轉動。頭不是脫離身體與手臂而單獨活動的。運動時頭頸要徐徐的領起腰脊,使軀幹的旋轉上下連貫一致。「滿身輕利頂頭懸」,在練拳時頭頸「大體」保持端正,除左右旋轉帶動軀幹的轉動,且隨著姿勢的變化而有些輕度的俯仰;在推手時,有時俯仰還要大些才能便於發勁。在拳或掌擊出時,頦部就相對移向前外;屈臂回收的動作多收頦較為明顯。頭頂百會穴(兩耳尖聯線與頭頂前後正中線的交點處)除含有輕輕上頂的彈性勁外,隨著姿勢的變動領頂的部位又有所變動。如果左轉身,頭的左頂角(百會穴的左前方)和百會穴領起全身;右轉身,頭的右頂角和百會穴領起全身;收頦前俯時,頂勁在鹵門處(百會穴前面),同時輕輕提起耳後高骨(即乳突);仰頭時,頂勁則在百會穴之後。運動時能如此以頭頸領起全身,則不難做到給人以神采奕奕,周身成一整體,一氣貫穿的感覺。

3.太極拳對口部的要求

A唇:嘴唇既不可緊閉,又不宜大張,輕輕的自然閉合或微微張開。「似閉未閉張未張」。

B齒:牙齒不可咬緊,應稍微離開,保持休息狀態的自然咬合間隙。

C舌:舌自然平放或舌尖輕抵上齶;抵的地方應是普通話讀「一」字音時舌尖自然向上輕頂之處。這樣有利唾液排出。

D呼吸:<1>.太極拳的呼吸方法有幾種?a自然呼吸法。調節自然呼吸法:吸短呼長,吸輕呼重。b腹式逆呼吸法。緩緩深吸氣時臍下小腹逐漸內收,緩緩呼氣時臍下小腹部外突。這種呼吸法如果運用得好,可能使膈肌的力量加強,加大腹壓的變化,對改善腹腔血液循環可起到一定作用,較易於做到「氣沉小腹」。最好是採用混合呼吸,即用鼻吸氣並從相接近的牙縫間呼氣的方法。

<2>.呼吸與動作怎樣配合好?a吸氣:起身,屈膝,提腿;b呼氣:蹲身,伸臂(打拳,出拳),落步以及動作落到定點時。

<3>「氣沉丹田」。a「氣沉小腹的練法1——兩腳開立如肩寬,微屈膝,兩手可相疊輕輕撫於小腹,亦可分別撫於臍之兩旁略做抱球狀,用意思隨著呼吸輕輕地引導著小腹起伏運動。b「氣沉小腹「的練法2——兩腳開立如肩寬,吸氣時兩手手心朝上輕輕向上托起,開始呼氣時兩臂運動不停,翻轉掌心輕輕屈抱於胸前,手指觸及胸壁後隨著呼氣身體緩緩下蹲,同時兩手逐漸輕輕按撫至小腹。

E唾液:有唾液時應隨時咽下,不可吐出,能預防口咽乾燥。

4.太極拳對胸背的要求

「含胸拔背「,胸不用力外挺,兩臂微微內合,胸肌鬆弛,不要挺胸努氣。「拔背」即脊背舒展自然。在吸氣時胸部宜做到寬舒,此時只要做到松肩就會有利於腹式呼吸。呼氣時所有肋骨及其附著肌肉皆隨地心引力自然弧形下降松沉,胸廓縮小,這就叫做「束肋下氣」。保持「胸松氛氛,腹沉甸甸」

5.是「松腹」還是「實腹」?練太極拳會不會練成大肚子?

「腹松,氣斂入骨」,「寬胸實腹」或「空胸實腹」

「松腹「,才能保持呼吸深長勻靜,加大腹式呼吸或橫隔膜運動,使腹內壓變化加大,從而使腹內臟器得到「按摩」,改善其血液循環,促進營養的吸收和新陳代謝。這樣漸漸就像有「氣」充實於腹內,也就是所謂「實腹」,氣沉小腹(氣沉丹田)。「腹內松凈氣騰然」的氣戳充於腹的感覺。

6.為什麼練太極拳特別注重腰?

「刻刻留心在腰間」,「腰為車軸」,「練拳不練腰,終身藝難高」,「活潑於腰」,「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有不得機得勢處,其病必由腰腿求之」,「腰似螺絲,腿似鑽」

要做好松,垂,直。做好直腰,除了要做到腰部松沉舒展之外,還要屈胯屈膝。

長腰,轉腰,擰腰以及腰部的虛實變化。如《簡化太極拳》「攬雀尾」中棚按時,要垂臀,腰部要有向上的彈形伸長的狀態,這就是「長腰」。捋(luo)的重點在擰腰,擠則擰腰和長腰兼而有之。若姿勢緊湊時,可做出直轉中兼有左右升降的動作,也就是身體左轉時左腰眼微向上抽,用右腰眼托起左腰眼,右轉時右腰眼微向上抽,用左腰眼微托起右腰眼。腰部的虛實與腿的虛實是一致的:左腿實,則左腰實右腰虛,右腿實,則右腰實左腰虛。太極拳的精髓之一是「活腰」,在進退或側移換步時,應先注意松沉實腿側腰胯,這樣使實腿更加穩定,虛腿更加輕靈,以實腿送虛腿。如前進變成弓步時,前腳腳跟著地,逐漸徐徐全腳落平,再繼續虛進前膝,當膝與腳尖對正之後,繼續虛進胯,弓步完成時宜松腰。後退或側移皆腳尖先著地,亦逐漸屈膝,落胯,松腰。弓步前腳扣腳時,腰向弓步前腳腳跟松力,使前腳尖虛起,然後再扣腳。

「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後發先至,以腰脊為軸。

7.太極拳對臀襠的要求

要垂臀,斂臀,裹臀,護臀,調襠,吊襠和尾(lu)中正,臀部自然下垂。先盡量放鬆臀部和腰部的肌肉,輕輕使臀部肌肉向外向下舒展,然後再輕向前內收斂,就像用臀部肌肉將骨盆包裹起來,又似乎有一種用臀部穩穩托起小腹的感覺。其作用恰如吊車的後墜一樣,可增加手臂的上棚勁。尾(lu)骨(脊骨根)向前微收,其所對的方向與身體所對的方向一致。尾(lu)骨在練拳中所起的作用,恰如船尾後舵影響船行方向一樣。這樣做除可以保持脊柱的正直外,腹部肌肉也易於放鬆,內臟時刻處於自然位置,因而呼吸深長舒暢,同時身體重心能稍稍降低,容易維持身體平衡。但在臀部松垂內斂的過程中,必須屈胯,屈膝,骨盆方能靈活。這樣保持臀部自然下垂和微向前收的狀態,可使臀部蓄力加強,推手時便於臀力轉化摧發。

太極拳特別注意腰襠勁,其實主要指的是腰髖力。骨盆主要是由髖骨和尾(lu)骨組成。髖骨下連大腿骨(股骨),尾(lu)骨上接腰椎,因而骨盆作用十分重大。若能將臀部姿勢做正確,對腰腿的靈活,下盤穩固等鍛煉效果都會提高。因而,有人強調「憑胯當腰」,也有的提出「一胯摯起一胯落,起落高低使用多,下體樞紐全在此,莫把此地空磋砣」。也就是說,邁左步,左胯微向左上抽,用右胯托起左胯;邁右步,右胯微向右上抽,用左胯托起右胯。在做獨立勢的時候,胯的抽托要較邁步明顯些,方能做出膝胸相吸的狀態。在定式時,特別是做弓步手臂前伸的動作時,配合松腰垂臀非常重要。旋轉的動作,如「攬雀尾」的捋勁,腰髖必須同時運轉,而且髖關節較腰關節靈活,腰髖應當協同作用。

關於襠,不僅太極拳重視這一部位,其它拳,如形意拳,八卦拳等都提出調襠,吊襠,提肛,緊肛,穀道(即肛門)內提和會陰內縮等,都一致強調練拳時要注意襠部輕輕上提,輕輕收縮肛門就可以了。練習時間久了,會感到會陰隨著動作和呼吸張弛起伏,就像會陰吊著一樣,因而又叫「吊襠」。

元襠或開襠主要是為了姿勢轉換靈活。具體做法是在髖關節的松活下,以腳外沿著力的滾動步法,同時膝關節微微內收,則自然將襠撐開,就不會發生夾襠或尖襠的毛病。

8.太極拳對腿部的要求

「其根在腳,發於腿」,腿部是支撐身體的根基和勁力發動的根源。「腳打七分手打三」說明推手和盤架子發勁時腿比手臂的作用重要得多。太極拳要求兩腿進退轉換虛實分明。腿的進退要求先提膝後提腳跟,所以膝關節高度放鬆,動作才能靈活。「縱之於膝」的「縱」包含有放任自然的意思。在步法中,應當屈膝的時候又要屈到一定角度,但無論單腿獨立或雙腳負重,自起式到收式膝關節都應保持輕度屈曲。曲蓄是使下肢富於彈性的關鍵,從而也是身法騰挪閃展的重要環節。

踝(huai)關節配合腳尖的上翹,下垂,內扣和外撇(pie)等動作時,要緩慢輕柔。腳跟是六根之一(其它五根為腳根,臂根,尾骨根,耳根,頸根)。轉動時腳跟為軸,還是腳掌為軸,有著不同的影響。譬如,簡化太極拳自起勢演變成野馬分鬃時,後腿(右腿)以腳掌為軸而腳跟移動後撐,動作則較為靈便簡易。

9.太極拳步法中要注意些什麼?

太極拳理論:「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能得機得勢;有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亂,必至偏倚。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後,左右皆然」;「下部兩足定根基」;「邁步如貓行」;「步隨身換」(身法有變換,步法要跟著變化);「虛實宜分清楚,一處自有一處之虛實,處處總此一虛一實」;「虛非全然無力,實非全然站煞」;「立身須中正安舒」。

在練進步,退步,上步,墊步,蓋步,倒插步,跳步,縱步,側行步,跟步,行步,擺步,扣步等步法時,要注意腿部移動的先後主次,腳的起落方法和方向,落腳時的兩腳距離和腳尖所對方向,並且起腳要輕,落腳要穩。一般前進時腳跟先著地,緩緩全腳踏實;後退時腳尖先著地,徐徐全腳踏實。在作連續弓步前進時,要體重完全落實在前腳上,把身體穩住,以一腿彎屈支撐全身,後腿先提膝帶動腳跟先離地輕輕提起,腳尖斜向下垂,再將腿漸漸邊伸直邁出,腳跟先著地,慢慢全腳踏實。簡化太極拳里,注意在提腿邁步時不要連上身也一同前移,而是在腳跟先著地後,腳掌慢慢向下落地的同時隨之緩緩屈膝將上身前移,待腳掌踏實,腳趾抓地而小腿稍感著力時,則膝蓋剛與腳尖垂直,重心剛好就到了恰當的位置。一般橫向距離約一拳至與肩等寬之間,最低限度也須兩腳跟前後相對(弓步時前腳腳尖正朝前方,後腳腳尖斜向前方,兩腳形成丁,八字之間的狀態)。除吳氏太極拳外,在做好弓步時,上體不宜前傾,後腿似直非直,不可梃直,又不可有明顯屈膝。做成虛步時,前面虛腿稍屈膝,特別注意松腰坐胯,體重幾乎完全落在後面的支撐腿上;上體直豎不偏,尾骨根與支撐腿的腳後跟成上下一條垂直線;臀部不可向後凸出。

做成丁步時應注意的是支撐腿保持屈膝,不宜站直。太極拳中除了下勢,七寸肘,七寸靠等幾個個別姿勢身形下矮之外,幾乎每個式的身形高矮都是一致的。整個動作過程中支撐腿屈膝程度與起勢時兩膝的彎屈度要基本相同。

做成仆步時則應注意上身盡量保持正直,兩腳平行成一條直線或前腳腳尖與後腳(屈膝下蹲腿)腳跟相對成一直線,兩腳均需全腳掌著地(陳氏太極拳的雀地龍等直腿可腳尖上翹),後腳腳跟提起或前腳掌的外側緣翻起,都是不合適的。

做獨立步時,如從「下勢」轉「獨立」時,左腳掌稍向外撇,重心由後面的右腳緩緩前移,待重心全部移到左腿上,右腳才緩緩提起,腳尖自然下垂,右胯要微向前順,上提,使得右膝與右肘相對。

10.太極拳的樁步練法及意義如何?

「練拳無樁步,房屋無立柱」

一)渾園樁

兩腳平行開立與肩同寬,兩腿屈膝略蹲,頭頂要平,頸要豎直,腰脊正直,上體保持與地面垂直,松肩,松腰,松胯,兩臂抬起與肩平,肘比肩略低,做環抱大樹狀;兩手各指均張開微彎如半握球狀,兩手心相向,距離1尺左右;兩眼自然睜開,平視遠眺一固定目標,呼吸自然。站完後做些簡單的放鬆腿部肌肉的活動,如起蹲幾次,原地跳躍幾次或散步片刻,這時腿部會有一種溫熱的輕鬆感。

有歌訣:脫肩松臂貴疏腰動中有靜效果好吐納自然方顯妙

風吹大樹擺枝搖上虛下實腳抓地遍體常覺松又輕

二)夾馬樁

兩腿擺成倒八字站立,膝蓋內收,屈膝屈胯的角度較渾園樁小,也就是說姿勢站得較低,其它大體同渾園樁。其歌訣:

夾馬式,腳抓地,頭頂天。

空胸下氣,垂肘塌肩。十指空中懸,指尖對眉尖。

入息要自記,宜增不宜減。站時勿過力,久久自獲益。

「欲求技擊妙用,須以站樁換勁為根始,所謂使其弱者轉為強,拙者化為靈也。」

11.太極拳主要手法有哪些種?

推手動作主要有8種:

一)掤,(音兵)——分廣義與狹義兩種解釋。狹義解釋就是向上托起的意思,在搭手時,逆著對方之勁承而向上,使對方之勁不得下降就叫做棚;如果用之得法,可將對方掀起。廣義解釋即無論做任何動作,任何手法都含有向上向外及各方向的彈性勁,所以有「出手含棚似圍牆」的說法。

二)捋——與對方搭手時,凡對方向我棚或擠時,我則向後下方順勢捋;如果用之得法,可引使對方向前傾倒。

三)擠——在搭手時,以手或臂等部分擠貼對對方,使之無法動彈,然後將對方擠出去。

四)按——在搭手過程中,凡迂對方擠向我時,我即用手下按,以破前擠之勢。另外尚有向前按的手法。

五)采——以手執對方手腕或肘節往下沉采,抓拽(zhuai)。在搭手時,凡能制著對方,借其身向前傾乘機更使其前仆;善於用采者,不管對方的力怎樣攻來,均可采而化解,然後擇其弱點而攻之。

六)列——就是扭轉的意思,當搭手時,凡是轉移化解對方之力而攻其身者,都叫做列。在力學上來講,使對方之力分解(統稱分力),再由側方攻之,則能以小力取勝。

七)肘——在拳術中用肘力進攻對方即稱為肘。

八)靠——凡以肩、背部位用抖,彈,撞,擊等方法進攻對方即為靠。靠必須在接近對方身體,且於最合適的機會時用之。歌訣:

棚勁義何解?如水負行舟。先實丹田氣,次要頂頭懸。全體彈簧力,開合一定間。任而身力大,漂浮亦不難。

捋勁義何解?引導使之前。順其來勢力,輕靈不丟頂。離盡自然空,丟擊任自然。重心自維持,莫被他人乘。

擠勁義何解?用時有兩方。直接單純意,迎合一動中。間接反應力,如球撞壁還。又如錢投鼓,躍躍聲鏗(keng)然。

按勁義何解?運用似水行。柔中寓剛強,急流勢難當。遇高則澎滿,逢窪向下潛。波浪有起伏,有孔無不入。

采勁義何解?如權之引衡。任爾力巨細,權後知輕重。轉移只四兩,千斤亦可秤。若問理何在,槓桿之作用。

列勁義何解?旋轉若飛輪,投物於其上,脫然擲丈尋。急流成旋渦,卷浪若螺紋。落葉墮(duo)其上,倏(shu)爾便沉淪。

肘勁義何解?方法有五行。陰陽分上下,虛實宜辯清。連花勢莫當,開花捶更凶。六勁融通後,運用始無窮。

靠勁義何解?其法分肩背。斜飛勢用肩,肩中還有背。一旦得機勢,轟然如搗碓(dui).仔細維重心,失中徒無功。

棚在兩臂要撐;捋在掌中要輕;擠在手背要橫;按在腰弓要攻;採在十指要實;列在兩肱(gong)要緊;肘在屈使要衝;靠在肩峰要崩;萬法交變含棚;運用自如在功。

12.練太極拳怎樣注意眼神?

拳術的五個關要:手,眼,身,法,步。

13.太極拳身法是指什麼?

十種:含胸,拔背,果襠,護肫(zhun),提頂,吊襠,松肩,沉肘,閃戰,騰挪。

「逢閃必進,逢進必閃」

14.為什麼練太極拳特彆強調放鬆?

「寧練筋長一分,不鍛肉厚一寸」

15.怎樣理解太極拳的動靜關係?

「靜中觸動動猶靜」「視動猶靜,視靜猶動」「雖動猶靜」

16、「氣」指的是什麼?有沒有好處?

練太極拳時「氣」的感覺,與針炎時「得氣」情況相似,也表現有麻,熱,脹或蟲爬,蟻走的感覺。要使「氣」在周身運行,練拳時就要思想集中,肌肉放鬆,動作緩慢均勻,以意識引導動作,《內經》所謂「緩節柔筋而心和調者,可使導引行氣」「靜運勿慌」,「骨正筋柔,氣血以流」,「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

17.什麼叫雙重?怎樣才能避免?

《太極輕重浮沉解》:「雙重為病,失於填實,與沉不同也。雙沉不為病,自爾騰虛,與重不同也」。

太極拳中的馬步,楊氏太極拳「攬雀尾」中的雙手按式,八十八式,吳氏,楊氏,孫氏太極拳中的「如封似閉」的雙手前推等,正確的做法(不失彈性勁)都應稱之為雙沉,不能叫「雙重」。甚至弓步,如果兩腳前後相距過長,屈腿膝蓋超過足尖失掉彈性勁而發滯時,也是不符合太極拳要求的,這就犯了「半重偏重,滯而不正」的毛病。

18.怎樣理解和做到「上下相隨,周身協調」?

在「雲手」時,如果沒有腰的擰轉,要想將它的提,棚,轉,按等手法都表現出來是不可能的。手腳的動作要一致。

19.怎樣理解和做到「相連不斷」?

系指太極拳的一招一式和用意,運動都要連續不斷,勁斷意不斷。

「運勁如抽絲」,「自始至終,綿綿不斷」,「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或「行雲流水」,相連不斷和速度均勻。

20.太極拳為什麼又叫做十三勢?

十三勢指五行八卦。五行是金,木,水,火,土,比喻太極拳的五種步法,為前進,後退,左顧,右盼,和中定。八卦是乾,坤(kun),坎,離,巽,震,兌,艮(gen)比喻太極拳的八種手法,為棚,捋,擠,按,采,列,肘,靠,分配在八個方向:東,西,南,北,東北,西北,東南,西南。

21.怎樣理解「處處均有一虛實」?

在運動中,總是某一群肌肉收縮,另一群肌肉同時放鬆,缺少那一個對立面也不能完成運動。在太極拳運動中無論上肢,下肢,軀幹以及身體各部都存在有虛實。

「單鞭」中的弓步,主要由左腿來負荷體重,因此左腿為實,右腿為虛。兩手的虛實,意念著重於右手,則右手為實,左手為虛;意念著重於左手,左手為實,右手為虛,這是初步分清虛實。就整個左手來說,也要分虛實,左掌外側為實,這是第二步分清虛實。

勁似松非松,將展未展。虛非全然無力,實非全然站煞「。

一)在每一動作中,首先分清下肢虛實。在變換虛實中,經常把體重放在一腿上,這也是逐漸增強下肢力量的一個好方法。

二)邁步不可過遠,過大,如果兩腳距離過遠,則換步不靈,虛實不易變化。

三)身軀中正不偏,學會用意不用力,一足落地踏穩再邁另一步。

四)在體力和時間允許時,多練推手,可細心地進一步體會動作虛實變化及其作用。

四、太極拳攻防要領

*攻防技擊的自身機制的建立和攻防運用法則,即「體、用」:

1、建制的前提準則:充分發揮自身聽探之良知,順化之良能,達到以柔克剛的自動化的神明藝境。故遵從「以神為主,以氣為充,形從而利」是為自身攻防機制的建制之基本準則。

2、建中立極。用中而得中之用,讓中不讓(?);讓力頭打力尾,以定用手(?),以重擊中。

3、柔外剛中、人字架的建立,氣形賓主分明,吞吐、趨避等兩儀法的奇正相生、橫豎變化、攻防同時存在,方圓超出象外,化打合一。

4、三極法則:布形候氣,與神俱往;三節順逆,節節貫串;三點一線,三尖相照,梢領中隨根催。手法身法步法,三法合一之用。

5、四象輪轉,上下相隨;順逆和化,四德俱全。

6、形用半,勁用對五,中土不離位;中土常守,接應變換,無形又無窮,五個變化生生不息。身法六合:神、意、氣、勁、形、中,六合一統,形不破體;繩、准、規、矩、權、衡的天地六法度之施招用手,已然脫出象外,必然拳彌六合。

7、頭、肩、肘、手、胯、膝、足的七拳之用,要哪有哪,方圓變化無形無象,時空統一,攻防變化無窮。時不因位而更,位可因時而變的法則、以柔用剛的技術方法。

8、八方打法,四正四隅,招法實施能夠細緻做到掤履擠按、採挒肘靠,法法精細;進退顧盼定,勢勢恰如其分,勢勢法法流暢無滯,如珠走盤,周身無處不鋒芒。

9、立體九宮,十字架構,靜方動圓;九節貫串,無頭無尾,變化猶龍,上一招就是下一招的預備勢,勢如江河。洶湧澎湃。不力自力。

10、精益求精,全體透空,無跡可尋,無象可求,急則從神,緩則從門,返樸歸真。

習拳者,如果能夠在施招用手中時時處處體現了上述的十個問題中所有內容,就是一個能打的拳術高手。如果能把前面所列出的五個問題內容回答準確,運用正確而流暢,就是一個能打的妙手。太極拳之所以能打,體現在上述內容的上身而又精熟運用之中。

如果不知上述功夫內容,空談太極拳能否用於攻防實戰,也就無濟於事了。只修鍊拳皮子功夫,怎樣能體現出「太極拳」的「無為而無不為」的無上拳法之妙用呢?

*三十七式招法(「楊、吳、武、孫」四家太極拳)施用的五個問題:

1、誰又能在「以靜用動」基本法則中達到「以靜制動」的施用呢?

2、誰又能知道施招用手的以柔用剛的「順其勢,借其力」的變化施招用手就是形無形、意無意的施招用手呢?

3、誰又能知道三十七式的定型招式的一招兩打的最基本之內容呢?

4、誰又能知道此招與它招轉變過程中的方圓變化過程是由自我接應交手變化之法完成的呢?

5、誰又知道三十七式及變化轉換過程中的任何瞬間都是攻防同時體現的呢?

以柔化為主的太極拳,講究忌犯「雙重」之病。「雙重」就是虛實不分,雙重之病是很難自覺自悟的,對這點不充分地認識和了解,決不會練到高深的程度。懂得了虛實變化的道理,才能避免雙重之病。在遇到對方用力打來時,如果立即還手抵抗,那就違反了太極拳中最重要、最忌犯的「雙重」之病。太極拳採用「先化後打」,在打擊之前,要造成「我順人背」的形勢,然後乘機追擊,用力不多即可取勝。這就是拳譜上所說的「人剛我柔謂之走」。意思是說無論對方用力或大或小,自己都要看作是「剛」來對待,不和他對抗,總以柔化為主,稱謂「走」。拳譜上還講「我順人背謂之粘」。意思是說:在自己發招之前,先要「順」,「順」是得機得勢,還要解除「背」,「背」是背著勁,不得機不得勢。要使身體由難受變為舒服,就必須按拳譜所說「身有不得機不得勢處,必須於腰腿求之」,否則,就是捨近求遠。意思是說:在推手時,當腰難受不舒服即背著勁時,動一動腿就解決問題了。當腿上背著勁、彆扭、吃力不舒服時,動一動腰也就解決問題了。按照這個要領去做,就會使難受變為舒服,也就是由「背」轉為「順」了。在自己感到得機得勢、身上舒服時,對方正是處於不得機不得勢、不舒服的時候。這就是「我順人背謂之粘」。此時要切記,發招時要刻不容緩,一緩機失,前功盡棄,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正如《孫子兵法》所說:攻擊速度要「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那樣迅猛銳利,勢不可擋,速戰速決。這一點很重要。吳式太極拳訓練的不是在本能上加工,使它快而有力,而是在本能上加以抑制,這就是用意不用力。使它用得更為適當,更為有效。

太極拳講後發制人,後發先至,讓對方先發的優勢變成被動的劣勢。核心其實是杠桿原理,許多說法螺旋也好、纏絲也好、圓弧也好其實都是杠桿原理的應用。杠桿原理說起來簡單的不得了,讓對方在杠桿的短邊,自己保持在杠桿的長邊,使對方瞬時失去重心。

*太極拳攻防的精髓:螺旋運動,

*太極拳攻防的三個範疇

1、審敵(觀察、找機會)。

也就是說,在一定的戰術思想的指導下,敏銳地感知對方行動,並採取對應戰術,找到攻擊機會,然後出擊。太極在這三個範疇中都有特殊的長處。

首先說審敵,太極強調感知敏銳的程度超過任何現在流行的格鬥技。太極的審敵叫做「聽勁」,所謂「聽」是一種形象的描述,它說的是太極拳師可以凝神側耳,不靠視力也能感知到對方的動作。但是這只是一種生動的描述而已,正確的聽勁方法應該是綜合運用視覺聽覺觸覺甚至嗅覺,用氣感知對方的氣,用意念感知對方的意念,用精神感知對方的精神。太極在聽勁審敵方面的目標是「人不知我,我獨知人」、「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也就是連羽毛和小蟲子落在身上這樣細微的力都要敏銳感覺到。到達這種程度之後,太極拳師甚至能在對方施加在自己身上的一個手指上「聽」出陰陽,即感覺出他這一個指頭是往左用的力多點,還是往右用的力多點,是向上挑,還是向下按。

2、戰術思想。

在聽出對方勁力之後,當然就要對對方的動作有所反應。在太極拳中,指導這種反應的是世界上最漂亮的一種格鬥戰術思想:捨己從人,順其自然,引進落空,力由人借,借力打力,使之起根。對於攻擊的力量,太極拳從不正面硬碰硬擋,而是捨己從人,讓敵人按其原來的方向、角度、路線繼續進攻,當其運動的過程、距離達到終點就失去了攻擊力,偏離了中心、中線的進攻,而這時,必然要收回去,才能有第二次的進攻。當第一個攻擊失去作用,第二個攻擊力量未接上之時,正是對方的弱點、破綻。太極拳的進退,轉變運動的步法,是非常靈活,高明的。扣腳轉身已是180度;圓的角度,只稍一轉讓、變化,就完全脫離對方的進攻範圍,對方的側面、後背的破綻,完全在攻擊範圍內。捨己從人的真正意義是指在具體的行動上,從對方意願出發,完全順應對方要求,在順應對方要求中過程中引導對方犯錯誤,並在其犯錯誤的時候抓住機會出擊,幹掉對方。比如說對方擒拿我左手,我就把左手完全松下來,不去頂抗他的拿勁(人擒拿別人的時候總是很用力的,出擊時要把對方的反抗力量計算在內,但是他分出8分的力用在我手上,我卻1分的力也沒有,完全給他一隻順從的手),那麼他實際做擒拿動作所需要的力就很小(譬如只有1分),那麼剩下7分的力量等於完全打空,打空帶來的慣性必然讓他短暫地失去平衡,這時我已經結束審敵,知道他的力量幾乎傾巢而出,於是我的10分力就全部放在右手,打到他空虛的其他部位(譬如頭部),這樣以實擊虛的勝敗結果就不言自明了。

太極的這種戰術思想有三個要點,一是捨己從人,二是引進落空,三是起根。第一點剛才說過了,捨己從人,不和對方硬碰硬的頂抗,才是把戰鬥從「力量比拼」引向「戰術比拼」的關鍵;第二點「引進落空」則是捨己從人的真正目的,即在對方主力明露在外、無法變化的時候,我把主力隱藏起來,保持機動、隨時向他的薄弱環節出擊。這就是孫子兵法說的「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我專而為一,敵分而為十,是以十擊一也」的道理。大家肯定都有過這樣的經驗:在桌子上放著一個不透明的空杯子,你伸手拿它的時候誤以為它是滿的,當你去拿到它的時候,你會一下感覺自己使了過大的力量,心裡一驚,這個過程就是所謂「落空」引起的「起根」。人的力量落空的時候,不但會在心理上出現驚慌的空白,也會在身體平衡上出現偏差,太極就是要對方不停地出現這樣的時機,從中選取一個最好的機會,向對方無法防衛的關鍵部位下手。

3、攻擊

太極的攻擊是依靠整勁而不是相對的「拙力」。整勁就是全身鬆開後,在意識引領下有機組合。通過腳從地面借力,腰運轉,肩肘協調,發在手指上的組合力量。發這種整力最重要的是在力的傳遞過程中不能有「貪污浪費」(譬如打拳的時候攥拳綳勁,全身肌肉鼓起,那麼人體的氣血流通就不能順暢,勁力的傳導就必然在運輸過程中出現「浪費」,腰破壞腿力,手破壞腰力,互相彆扭)。這種出拳很費力,卻毫無攻擊力的勁力就叫拙力。

總之,太極拳的實戰,就是在精確細緻的審敵之中探出對方意圖,並且順應對方意圖行動,在順應中使對方犯錯,並抓住錯誤,以全身整力攻擊對方暴露的弱點的一種戰鬥方式。

*傳統太極拳技擊術揭秘

太極拳乃我國古老的拳術之一,它運用陰陽之理論,辯證地施用於每招每勢之中,是一種攻防兼備,內外兼修,即對立又統一的拳種。該拳講求"聽、化、拿、發,有的放矢。"講求"剛柔相濟,快慢相間。"講求"柔化剛發,以柔克剛。"故在其招數中,都含有化、打之意識、攻防之技巧。

所謂"化"就是順著對方的來勁,劃一圓弧,使其來勁轉移方向、落空、而不得勢。掌握這一圓弧的大小,有形與無形,腰身旋動的配合,以及其柔韌、沾粘勁,都是化得好與壞的關鍵,不經長期磨鍊,是難以恰到好處的。因為化得好,才能打得好。前輩老師們,特彆強調"化勁"要松靜、要柔韌,要圓活,要求全身松而不懈,園活輕靈,勁路柔韌,只有這樣,粘、走、化,才能應用自如。

[一]以聽字當先

我們在推手練習時,必須樹立嚴肅、認真、一絲不苟的態度,與人搭手,不能頂抗撥架,以力相拼。也不能對方還未推來,就把手臂抽回,毫無粘聽之感覺,認為這就是不頂,實際上,這正犯了丟的毛病,如果習慣成自然,[扌朋]勁完全丟失,遇實戰,不攻自敗。

[二]轉背為順

用"化"勁調整自己的身形、位置,轉背為順,使敵勁落空,而陷對方為背勢,有利於我出擊。這就要護住自己的中線,對方來力大,也得[扌朋]住,再轉腰。如腰仍感不足,再變之以步,以"走"化之。[扌朋]得住不算頂,不然的話對方直搗我內門,何以言化?

[三]化得自然

 太極拳要求"以腰為軸,尾閭中正。"同時也講求"穩定平衡,偏中求正。"所以強調虛實分清,襠要開要圓,虛實變化無定,勁由內換,而不外露。左右兩手都以自己的中心線為分界點,左右逢源,超過或不足,不僅化掉不了來力,反而會捆住自己。

往往見到,對方推其肘,則盡量向懷裡轉動,手臂超出中線,如對方一轉腕橫按,就會失掉平衡,在收肘的同時,手外引、腿跟著前弓,我可進靠,給對方造成背式等等。

[四]不是盡量走脫

 當然依"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沓"之原則而引之、化之,又必須樹立有心神平靜,敵情永備的戰鬥意識。化中寓打,打中寓化,隨機變動,使敵莫測,而永佔主動。

如對方擊我胸部,我轉腰出手捋腕,對方可借力上步靠擊。假如我捋腕向前引化,手腕勁路變動內旋,對方會斜向右前方跌出。

柔化剛發是太極拳的攻防的一般規律,但剛與柔之間也存在著"剛中寓柔,柔中寓剛。"的關係,用柔化要有剛勁在後支援,有如"棉里藏針。"按之則下,起之則上,使對方感有身不得勢,勁無法施,處處彆扭的味道,故用柔時要"柔韌如棉,松靜自然,粘隨纏繞,斜閃克堅。"用剛勁又要有柔勁在後備儲,發力後不至被人牽制,所以用剛時又要"緊而不僵,沉而不重,勁蓄不露,觸即驟發。"剛與柔是相互孕育,渾然一體而又變化多端,不能截然分開的因緣關係。

至於剛發,不能有絕對的模式,應依變化而變化,可先發制人,可化中寓打,可隨化隨打等等。但如何應用得手,確有講究。

[五]對於"點"的含義與追求

將全身放鬆,而將力量集中在與對方接觸處,發動攻勢,其威力無比,而又神乎其神,是太極拳絕妙、神奇的擊打對方的精奧拳藝之一。

找點容易,施點難。初練時多以手臂接觸為點。精練後,手、肘、肩、背、胯、膝等處處可施。

[六]充分發揮"順"的優勢。

太極拳的順勢發人,是以勢順、氣順、勁順而發動的攻勢,利用借力、和力、小力變大力的技巧。

"引進落空"。就是利用對方擊打的慣力,順其力,再加上自己的一把小力,而把對方遠擲。

"曲中求直"。是順著圓弧,利用旋動中的離心力,發出的直線進擊,力量變大;逆著方向,力量就會抵化。

此外沾、粘、連、隨的"隨",捨己從人的"從。"都有順隨,順從的含意,因為利用順,才不是絕對的被動,才不是被對方強掣、硬拽,看似隨,從,卻帶有主動。

[七]角度與方向

太極八法和其他太極招數的施用,都是合理的運用了角度和方向,所以太極拳的身形、步法的變換、轉折,進退的正確與否,以及幅度的大小,進退的尺度,在技擊中佔有決定性作用。

前輩大師們,多年積累了很多寶貴經驗,是絕對不能忽視的:

"中在得橫"。在與人周旋而轉動身軀,主要是找對方的橫面,得到對方的橫面,就有了機會,就有了一半的成功。

"實在必沖"。如果得機得勢,就要毫不猶豫的衝去,沖時進步、跟步、插步等步法,是協調配合,必不可少的。

"專註一方"。要求我們對準目標進擊時,要精,氣,神專註一方的向前發出,如思想,眼神不集中,或拐彎抹角就減低了力度。

"側向豎擊"。把自己的身形,自然調整成上身與後腿成一直線,斜形向前發力。

"太極八法"。無一不是身形交換,進退的步法,爭取有利的方位,而施展的招數。

[八]驚彈抖發

彈抖勁是整體的爆發力,松活、沉肩、轉腰是產生彈抖力的三要素。全身放鬆,氣沉丹田,把全身力量集中在一個部位,松肩、松腰,力由脊發,有如彈簧壓緊突然鬆開放出,其勁短而驟,瞬息,對方已遠擲,使人防不勝防。所以彈抖勁也是太極拳獨有的絕妙發力形勢之一。

"腰松肩不松,彈抖力不成。"只是說明外形運動的重點,更主要的是以"內氣"作原動力。以意行氣,氣與力合,方能達其妙境。因其力猛烈異常,要善於運用,慎於運用。

[九]習慣與心理

太極拳的拳藝技巧,與我們日常生活的規律,有些恰恰相反,所以能丟掉自然習慣,熟練掌握練就的技巧反射本能,確非易事。

例:"捨己從人"。多有遇小力,還能從人;遇大力時反不能從人,捨不得丟掉自己的力氣,造成與人較力,至少也有頂的現象。

"一動無不動"。是全身配合,勢勢貫穿,侍機應變的法則。但多見一處受制,全身失靈,不能臨場發揮。

"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是一個蓄而後發的擊打過程,保持間架,以圓為主的拳藝,而不是直來直去的打法。又多不能適從。

"力由脊發"。勁起於腳根、主於腰間、形於手指、發於脊背。這樣發出的力量"整",不是一拳一臂之力。掌握這種"整"勁,必須摒棄局部發力的習慣。

"快慢相間"。在快與慢的關係上,在人們的心理與習慣上,可以說影響最深。因為手快打手慢與力大克力小相同,是存在著的現實,太極拳就要打破這個常規習慣,同時在心理上要有高度修養。

太極拳也不是不講快,但決不妄動,"急則急應,緩則緩隨。"快慢相間,剛柔相濟。"前輩大師發人:"遭到何處何處擊,我也不知玄不玄。"這種快是從慢中磨鍊出來的真快。所以平時鍛煉一定培養心靜、氣斂,不急不燥的心情,遇亂不慌,遇險不驚,泰然自若的風格。臨陣自會顯出太極的真味道來。  

*楊式太極拳攻防含義拆解

一、攬雀尾攻防含義

1、掤攻防含義

甲左拗步沖拳直擊乙頭部,乙適機上右步管其左腿,同時右臂向斜上穿滾棚架乙右大臂,重心前移使甲失去重心而倒地  

2、捋攻防含義

甲順步逼近,右直拳攻擊乙頭部;乙左閃進同時右手外接擄手握其手腕順勢牽拉,引進同時左手按壓在甲肘部轉腰向斜下方捋甲右臂,使其倒地。

3、擠攻防含義

甲右拳直擊乙頭部,乙後閃身使甲拳打空,左手內接抓握其手腕,趁甲欲回收右拳之機,帶推至其軟肋部,同時進左腳落在甲身體右後側,右手掌貼按在左手腕部,左小臂擠貼在對方肋部,後腳蹬地,運用整體力將對方發放出去。 

4、按攻防含義

當甲上步進身擠靠乙胸腹部時,乙撤半步隨勢引空甲的攻勢,雙手扶於甲右前臂腕與肘部下按改變甲力方向;當甲背勢力盡欲回收時,乙適時上半步按推甲身體重心部位發放。 

二、右攬雀尾與右攬雀尾動作相同,左右相反

三、單鞭攻防含義

甲上步進逼右沖拳擊打乙面部,乙左側閃進,右手外接甲手腕部後引使其打空;甲勢背回抽手臂,乙藉機左腳上步落在甲身體後側封管阻擋絆其腿,同時左手經甲腋下上穿滾推弓腿前送,左臂隨勢松沉切壓,將其放倒。

四、雲手攻防含義

甲上步進逼右沖拳擊打乙面部,乙左前臂由內向外撥其右臂,左手內旋順勢抓握甲手腕,同時左腳管絆其前腳;甲右手臂被控相機出左拳進攻乙腹部,乙含胸收腹轉腰同時右手左推順勢抓其腕並向左後下方牽拉其雙臂將其絆倒。

五、高探馬攻防含義

乙順步左直拳攻擊甲頭(胸)部,甲右手內接其腕順勢外擰;乙隨被擰之勢向前進半步,同時出右掌向甲雙眼、面部推按。

六、右蹬腳攻防含義

甲右直拳擊打乙頭部,乙十字手上架使其打空,趁其中部暴露出來相機提右膝頂擊;甲含胸收腹回縮,乙順勢蹬右腳、右掌劈擊。

七、雙峰摜目攻防含義

甲右拳攻擊乙頭部,乙雙手向外接架來拳,甲乘機出左拳擊打乙腹部,乙右臂順勢撥擋甲左拳;甲重心後移,乙隨機上步跟進,雙手砍擊甲頸部;甲隨勢雙手端舉乙雙臂肘部,使其砍空;乙雙臂順甲抬舉之勢內旋肘外撐,雙拳峰摜擊甲頭側部。

八、左蹬腳與右蹬腳動作相同、左右相反。

九、右下勢獨立攻防含義

1、右下勢攻防含義

甲進逼,右拳直擊乙頭部;乙右側閃身,左手內接其手臂引拉,使其打空,適機出右腿仆步插於甲襠下同時右手臂向下前穿,挑其襠部;左右手協調配合將其翻倒。

2、右獨立攻防含義

甲上步進逼,右手擊打乙頭郎;乙左手上穿內接其右臂,順勢下落抓腕向左下方采引,動作不停,轉腰上右腿提膝頂其腹(襠)部,同時右手上托甲腮部或鎖喉。

十、左下勢獨立與右下勢獨立動作相同,左右相反,不再重述。

十一、穿梭攻防含義

甲順步沖拳直擊乙頭部,乙縮身下潛,左臂由甲左大臂外側上穿旋轉滾擋甲的左臂;動作不停,乙左腳上步同時,右手推向肋部,整力將甲發放出去。右穿梭與左穿梭動作相同,左右相反,不再重述。

十二、海底針攻防含義

乙出右拳攻擊甲頭部,甲閃身外接抓其手腕;乙左手下掛、右手上抽、脫開甲手抓握的瞬間,右手下插擊甲腹或胸部,致甲倒地。

十三、閃通臂攻防含義

甲上步進逼,右拳擊打乙頭,乙側閃繞步外接抓擄甲右腕,引領使其打空;甲勢背欲回收時,乙適機上步推甲肋部,全身合力將其發放出去。

十四、轉身搬攔捶攻防含義

甲背後進攻乙,右拳擊後心或頭,乙轉身搬開甲拳;為防止甲順勢肘擊,乙左腳上步、左掌攔推甲肘部,同時右拳出擊甲胸腹部。

十五、如封似閉攻防含義

乙上左步右拳擊甲頭,甲繞步側閃右手外接抓乙右手腕;乙左掌由下脫袖破解甲右手控制;甲又以左拳擊乙頭部;乙隨攻勢後移重心,雙手在甲雙臂內側向耳外側掛消;當甲勢背欲回抽時,乙雙手腕外翻下壓控其雙臂,按至甲腹部下推,致甲後倒地。

十六、十字手攻含義

1、左手在內十字手:甲上步進逼,右拳擊乙頭;乙十字手上接來拳,左手內旋抓其腕,並向後卷折甲右臂,右手外旋輔助仰抓甲肘彎使其後仰身體,將其制服。

2、右手在內十字手:甲上步進逼,右拳擊乙頭;乙十字手上接其前臂,雙手掌如抱球順時針旋轉其手臂成反關節,左腿跪壓在甲小腿後側,將其制服。

十七、收勢攻防含義。

甲上右順步進身,右拳向乙頭部直擊,左拳在後緊接第二次連擊;乙重心後移(可退步亦可上步,視雙方距離、時機而定).雙臂十字手從甲雙臂中線上穿,左手在甲右前臂(或腕、肘彎部)、右手在甲左前臂(或腕、肘彎部)翻腕扶按,將自己整體松沉之勢敷蓋下憋到甲身軀重心部,使其後坐仰倒。整個過程連綿不斷,速度運用適應需要而定,用剛勁或柔勁視雙方交手性質而定。

太極拳十大要論

第一章理

夫物,散必有統,分必有合,天地間四面八方,紛紛者各有所屬,千頭萬緒,攘攘者自有其源。蓋一本可散為萬殊,而萬殊咸歸於一本,拳術之學,亦不外此公例。夫太極拳者,千變萬化,無往非勁,勢雖不侔,而勁歸於一,夫所謂一者,自頂至足,內有臟俯筋骨,外有肌膚皮肉,四肢百骸相聯而為一者也。破之而不開,撞之而不散,上欲動而下自隨之,下欲動而上自領之,上下動而中部應之,中部動而上下和之,內外相連,前後相需,所謂一以貫之者,其斯之謂歟!而要非勉強以致之,襲焉而為之也。當時而動,如龍如虎,出乎而爾,急加電閃。當時而靜,寂然湛然,居其所而穩如山嶽。且靜無不靜,表裡上下全無參差牽掛之意,動無不動,前後左右均無游疑抽扯之形,洵乎若水之就下,沛然莫能御之也。若火機之內攻,發之而不及掩耳。不暇思索,不煩擬議,誠不期然而己然。蓋勁以積日而有益,工以久練而後成,觀聖門一貫之學,必俟多聞強識,格物致知,力能有功,是知事無難易,功惟自進,不可躐等,不可急就,按步就序,循次漸進,夫而後百骸筋節,自相貫通,上下表裡,不難聯絡,庶乎散者統之,分者合之,四肢百骸總歸於一氣矣。

第二章氣

天地間未有一往而不返者,亦未常有直而無曲者矣;蓋物有對待,勢有回還,古今不易之理也。常有世之論捶者,而兼論氣者矣。夫主於一,何分為二?所謂二者,即呼吸也,呼吸即陰陽也。捶不能無動靜,氣不能無呼吸。呼則為陽,吸則為陰,上升為陽,下降為陰,陽氣上升而為陽,陽氣下行而為陰,陰氣上升即為陽,陰氣下行仍為陰,此陰陽之所以分也。何謂清濁?升而上者為清,降而下者為濁,清者為陽,濁者為陰,然分而言之為陰陽,渾而言之統為氣。氣不能無陰陽,即所謂人不能無動靜,鼻不能無呼吸,口不能無出入,而所以為對待迥還之理也。然則氣分為二,而貫於一,有志於是途者,甚勿以是為拘拘焉耳。

第三章三節

夫氣本諸身,而身節部甚繁,若逐節論之,則有遠乎拳術之宗旨,惟分為三節而論,可謂得其截法:三節上、中、下,或根、中、梢也。以一身言之;頭為上節,胸為中節,腿為下節。以頭面言之,額為上節,鼻為中節,口為下節以中身言之,胸為上節,腹為中節,丹田為下節。以腿言之,膀為恨節,膝為中節,足為梢節。以臂言之,膊為恨節,肘為中節,手為梢節。以手言之,腕為根節,掌為中節,指為梢節。觀於此,而足不必論矣。然則自頂至足,莫不各有三節也,要之,既莫非三節之所,即莫非著意之處,蓋上節不明,無依無宗,中節不明,滿腔是空,下節不明,顛覆必生。由此觀之,身三節部,豈可忽也?至於氣之發動,要從梢節起,中節隨,根節催之而已。此固分而言之;若合而言之,則上自頭頂,下至足底,四肢百骸,總為一節,夫何為三節之有哉!又何三節中之各有三節云乎哉!

第四章四梢

於論身之外,而進論四梢。夫四梢者,身之餘褚也;言身者初不及此,言氣者亦所罕聞,然捶以由內而發外,氣本諸身而發梢,氣之為用,不本諸身,則虛而不實;不行於梢,則實而仍虛?;梢亦可弗講乎!若手指足特論身之梢耳!而未及梢之梢也。四梢惟何?發其一也,夫發之所系,不列於五行,無關於四體,是無足論矣,然發為血之梢,血為氣之海,縱不本諸發而論氣,要不可雖乎血以生氣;不雖乎血,即不得不兼乎發,發?騫冢易鬩印R?舌為肉之梢,而肉為氣之仁,氣不能行諸肉之梢,即氣無以充其氣之量,故必舌欲催齒,而肉梢足矣。至於骨梢者,齒也,筋梢者,指甲也,氣生於骨而聯於筋,不及乎齒,即不及乎骨之梢,不及乎指甲,即不及乎筋之梢,而欲足爾者,要非齒欲斯筋,甲欲透骨不能也。果能如此,則四梢足矣。四梢足,而氣自足矣,豈復有虛而不宜,實而仍虛之弊乎!

第五章五臟

夫捶以言勢,勢以言氣,人得五臟以成形,即由五臟而生氣,五臟實為性命之源,生氣之本,而名為心,肝,脾,腎也。心屬火,而有炎上之象。肝屬木,而有曲直之形。脾屬土,而有敦厚之勢,肺屬金,而有從革之能。腎屬水,而有潤下之功。此及五臟之義而猶准之於氣,皆有所配合焉。凡世之講拳術者,要不能離乎斯也。其在於內胸廊為肺經之位,而肺為五臟之華;蓋故肺經動,而諸臟不能不動也。兩乳之中為心,而肺抱護之。肺之下膈之上,心經之位也。心為君,心火動,而相火無不奉命焉;而兩乳之下,右為肝,左為脾,背之十四骨節為腎,至於腰為兩背之本位,而為先天之第一,又為諸臟之根源;故腎足,則金木,水,火,土,無不各顯生機焉。此論五臟之部位也。然五臟之存乎內者,各有定位,而見於身者,亦有專屬,但地位甚多,難以盡述,大約身之所系,中者屬心,窩者屬肺,骨之露處屬腎,筋之聯處屬肝,肉之厚處屬碑,想其意,心如猛,肝如箭,脾之力大甚無窮,肺經之位最靈變,腎氣之動快如風,是在當局者自為體驗,而非筆墨所能盡罄者也。

第六章三合

五臟既明,再論三合,夫所謂三合者,心與意合,氣與力合,筋與骨合,內三台也。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膀合,外三合也。若以左手與右足相合,左肘與右膝相合,左肩與右膀相合,右肩與左亦然。以頭與手合,手與身合,身與步合,孰非外合。心與目合,肝與筋合,脾與肉合,肺與身合,腎與骨合,執非內合。然此特從變而言之也。總之。一動而無不動,一合而無不合,五臟百骸悉在其中矣。

第七章六進

既知三合,猶有六進。夫六進者何也?頭為六陽之首,而為周身之主,五官百骸莫不體此為向背,頭不可不進也。手為先鋒,根基在膊,膊不進,則手卻不前矣;是膊亦不可不進也。氣聚於腕,機關在腰,腰不進則氣餒,而不實矣;此所以腰貴於進者也。意貫周身,運動在步,步不進而意則索然無能為矣;此所以必取其進也。以及上左必進右。上右必進左。共為六進,此六進者,孰非著力之地欺!要之:未及其進,合周身毫無關動之意,一言其進,統全體全無抽扯之形,六進之道如是而已。

第八章身法

夫發手擊敵,全賴身法之助,身法維何?縱,橫,高,低,進,退,反,側而已。縱,則放其勢,一往而不返。橫,則理其力,開拓而莫阻。高,則揚其身,而身有增長之意。低,則抑其身,而身有攢促之形。當進則進,彈其力而勇往直前。當退則退,速其氣而迴轉扶勢。至於反身顧後,後即前也。側顧左右,左右惡敢當我哉。而要非拘拘焉而為之也。察夫人之強弱,運乎己之機關,有忽縱而忽橫,縱橫因勢而變遷,不可一概而推。有忽高而忽底,高底隨時以轉移,豈可執一而論。時而宜進不可退,退以餒其氣。時而宜退,即以退,退以鼓其進。是進固進也,即退亦實以助其進。若反身顧後。而後不覺其為後。側顧左右,而左右不覺其為左右。總之:現在眼,變化在心,而握其要者,則本諸身。身而前,則四體不命而行矣。身而怯,則百骸莫不冥然而處矣。身法顧可置而不論乎。

第九章步法

今夫四肢百骸主於動,而實運以步;步者乃一身之根基,運動之樞紐也。以故應戰,對戰,本諸身。而所以為身之砥柱者,莫非步。隨機應變在於手。而所以為手之轉移者,又在於步。進退反側,非步何以作鼓動之機,抑揚伸縮,非步何以示變化之妙。即謂觀察在眼,變化在心,而轉變抹角,千變萬化,不至窮迫者,何莫非步之司命,而要非勉強可致之也。動作出於無心,鼓舞出於不覺,身欲動而步以為之周旋,手將動而步亦早為之催迫,不期然而已然,莫之驅而若驅,所謂上欲動而下自隨之,其斯之謂歟!且步分前後,有定位者,步也。無定位者,亦步也。如前步進,而後步亦隨之,前後自有定位也。若前步作後步,後步作前步,更以前步作後步之前步,後步作前步之後步,前後亦自有定位矣。總之:捶以論勢而握要者步也。活與不活,在於步,靈與不靈亦在於步。步之為用大矣哉!

第十章剛柔

夫拳術之為用,氣與勢而已矣。然而氣有強弱,勢分剛柔,氣強者取乎勢之剛,氣弱者取乎勢之柔,剛者以千鈞之力而扼百鈞,柔者以百鈞之力而破千鈞,尚力尚巧,剛柔之所以分也。然剛柔既分,而發用亦自有別,四肢發動,氣行諳外,而內持靜重,剛勢也。氣屯於內,而外現輕和,柔勢也。用剛不可無柔,無柔則還不速。用柔不可無剛,無剛則催逼不捷,剛柔相濟,則粘,游,連,隨,騰,閃,折,空,,,擠,捺。無不得其自然矣。剛柔不可偏用,用武豈可忽耶。

太極拳內功的幾種練法

台階上,兩腳齊肩寬,腳掌踏平,小腿垂直與大腿成90度。背脊要直,全身放鬆、心情安定,進入練功態。

一、腳呼吸法,又稱"踵提呼吸法",簡稱"踵息法"。

練習方法:提腳跟。意註腳跟,要輕輕慢慢的往起提腳跟(此時感覺小腹上翻)忘掉腳跟轉想腳大趾,輕輕慢慢的往起翹腳大趾(此時感覺小腹下翻。小腹之上翻下翻謂丹田內轉,亦稱翻江攪海)然後忘掉腳大趾再想提腳跟,之後再提腳大趾。如此一提一翹,反覆練習9次。

提腳跟時為吸,翹腳大趾時為呼,是謂腳踵呼吸法,屬高層次的呼吸法,非常人用口鼻呼吸。古人云:"聖息以踵,由腳踵而頭頂一氣呵成。"提腳跟時督脈升,翹腳大趾時任脈降。其養生作用不言而喻。

技擊作用:在稚手時,拿人時則提腳跟,發人時則翹腳大趾(指前腳、虛腳)。

二、運睾丸

練習方法:意注睾丸。睾丸要輕輕慢慢的向上抽提(此時感覺肩井穴和環跳穴關閉)。然後松時睾丸(此時感覺肩井穴和環跳穴都開)。這後再提,再松,如此反覆練習9次。女子運會陰穴,也是一提,一松。或運乳頭(黑圈以內部分)亦可。

睾丸屬翹脈(陰翹,陽翹),翹脈是管人體升降的。體用:做"金雞獨立"勢時,提睾丸,做仆步下勢時鬆開睾丸。

三、胎息法(肚臍呼吸法)

練心方法:意注肚臍。收肚臍,稍停。鬆開肚臍,稍停。如此一收,一松,反覆練心9次。

感覺:當在收肚臍時,感覺左右兩腎在往左右兩側開、當鬆開肚臍時,感覺兩腎在合。

肚臍為神闕穴,內聯五臟六腑。此法也是鍛煉內髒的方法。

技擊應用:在推手時,拿人時則收肚臍,發人則鬆開肚臍。

四、勞功呼吸法

練習手心相對一尺側置於膝上,展指凸掌心勞宮吐氣,然後空手心勞功吸氣。如此一展一空,反覆練習9次。

感覺:當做勞宮呼吸時,湧泉也在同步呼吸,因手心腳心關竅相通。

技擊應用:在推手中發人時,要展指凸掌勞宮吐力,抓筋閉脈時,要空手心氣貫指梢,甲欲透骨。

健身作用:十指連心,手指通內臟,練指掌同時也在練內臟;手是人腦的外在表現,練手指同時也在鍛煉人腦,腦是人體重點保健部位。

五、鼻尖人中呼吸法

練心方法:意法鼻尖,轉想人中,再想鼻尖、復想人中。如此反覆練習9次。

感覺:當想鼻尖時,感覺肺葉張開,當想人中時,感覺小腹之丹田充實。

想鼻尖為吸,想人中為呼。

健身作用:練此法可醒腦提神,寬胸暢懷。

技擊作用:在推手時,在拿人時則想鼻尖,發人時則想人中,意想人中則氣長,氣長則功夫長,長短相差一秒鐘則決定勝負。

六、眼晴呼吸法

練習方法:收眼神(看鼻根),放眼神(先往遠放,然後看耳朵,左眼看左耳,右眼看右耳,看不見也看)。然後再收眼神看鼻根(看不見也看)再放眼神。如此一收一放,反覆練習9次。

感覺:收眼神時,兩手腕、兩腳腕無力,放眼神時,兩手腕,兩腳腕有勁。

保健作用:練習此法,可調整眼晴的屈光和視野,改善眼區的血液循環,增強視神經功能。眼區也是內臟全息區,故此法對內臟也有益處。

技擊應用:在推手中,發人是則放眼神,拿人時則收眼神。

七、頂心旋轉法

練習方法:意注百會穴,百會一有感覺(得氣感)然後轉想右、前、左、後沿四神聰旋轉三圈(意念轉),之後反轉三圈(即右、後、左、前)最後轉想百會穴,隨即忘掉。轉想肩井、曲池、合谷、千手指梢、活動活動手指。功畢。

功用:(1)培養提頂(頂頭懸、虛領頂勁的感覺)。可使身體平衡穩定。(2)培養

頭手結合,頂打人的習慣性。

八、四肢穴道呼應法

練習方法:意想右勞宮,轉想左湧泉;意想右曲池,轉想左陽陵;意想右肩井,轉想左環跳;意想左肩井,轉想右環跳;意想左曲池,轉想右陽陵;意想左勞宮,轉想右湧泉;意想左曲池。轉相右陽陵;意想左肩井,轉想右環跳;意相右肩井,轉想左環跳;意想右曲池,轉想左陽陵;意想右勞宮,轉想左湧泉……如此四肢大關節穴道左右交叉呼應,來回反覆3次。

功用:打通四肢穴道,培養內外三合的意念習慣,增強條件反射的靈敏性。在推手時上下相隨,內外相合,周身一家,渾身如牽線,出合勁,出整勁,增強打擊效果。

以上八法,全屬意念訓練。磨刀不誤砍柴工,平時養成習慣,臨戰防衛反應自然。到時只取一種自感得意的方法即可,不必全顧。須知"得一,則萬事畢"。以一法代萬法。以一念代萬念。以不變應萬變。"一覺獨照,萬籟俱寂。"

[整理]太極拳基礎-郭林居士的日誌-網易博客

http://wfh660413.blog.163.com/blog/static/60658950200978104021439/


推薦閱讀:

太極拳之內功修鍊
楊氏府內派太極拳起源及拳法介紹
王宗岳太極拳論 左重則左虛 右重則右杳
太極拳傳承表
太極拳練得「好壞對錯」拿什麼衡量?

TAG:太極拳 | 整理 | 太極 | 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