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一不知其二的30個熟語典故
1.市場
「市場」一詞來源於古代所說的「市井」。唐朝詩人李紳的《入揚州郭》上有「堤繞門津喧市井,路交村陌混樵漁」之句。「市」,《說文解字》稱為「買賣之所也」。《古史考》說:「神農作市。」「井」,最初指水井,原為井上欄木的象形字。水井是人們必去之處。由於有飲水、洗滌等許多便利條件,水井很容易成為人們以物易物的場所。所以,《正義》說:「古者相聚汲水,有物便賣,因成市,故云市井。」可見,市井是進行商品交換的場所。後來,市井又引申為街市、鄉里、城邦、民眾等意。作為專門從事買賣之所的「市井」則轉為「市場」二字。現在的「市場」即為買賣商品的場所。(來源:熟語典故)
2.書香
「書香」源於一種芸香草。過去,古人為了防止蛀蟲咬食書籍,便在書中放置一種芸香草,這種草有一種清香之氣,夾有這種草的書籍打開之後便清香襲人,所以稱之為「書香」。
芸香草亦稱芸香,為多年生草本植物,產於我國西部,有特異的清香,可以入葯,放在嘴裡有辛辣和麻涼的感覺。因芸香與書結緣,與芸草有關的其他東西,也就成了與書卷相關的稱呼,如「芸編」指書籍;「芸帳」指書卷;「芸閣」指藏書之閣;古代的校書郎,也有個很好聽的名稱,叫「芸香吏」;「芸台」指「藏書台」,唐朝徐堅的《初學記》中說:「芸香辟紙魚蠹,故藏書台亦稱芸台。」這些詞都蘊含著一縷書香的氣息,表達了人們對書香文風、文化審美與精神高貴的尊崇。現在我們早己不太容易見到芸香草了,平時我們所說的「書香」更多的是指上輩有讀書的人家,也指書中文字的內容。(來源:熟語典故)
3.雙簧
「雙簧」一詞源於清代的黃氏兩兄弟。光緒年間,有民間藝人黃大笑和黃二笑兩兄弟。兩人專門同台表演相聲,常進宮表演,博得慈禧太后的笑口常開。有一次,慈禧過生日,點了黃氏二人的相聲。誰知,黃大笑嗓子突然啞了,發不出聲。他二人懂得,今天誤了場便會大禍臨頭。於是他們急中生智,靠著平時紮實的基本功和舞台功底,想了個應付的辦法。弟弟二笑嗓子好,便讓二笑藏在椅子後面說話,哥哥大笑坐在椅子上啞口表演。他們的精彩表演使慈禧和眾大臣笑得前仰後合,並受到重賞。後來,經過黃氏兄弟和後輩藝人們的不斷探索,使之逐漸成為了一種獨特的曲藝表演形式。因這種表現形式是黃氏兄弟所創,故後人稱之為「雙簧」。現在,我們都知道,「雙簧」是兩個演員表演,一人用形體表演,一人用聲音說唱,合二為一,以假作真。說唱者,必須嗓子好,聲音亮。表演者不發音,只張嘴模仿說唱的口形。(來源:熟語典故)
4.抬杠
「抬杠」一詞源於我國的一個民間習俗。過去,我國民間過春節鬧元宵常常有形形色色的花會,其中有一個奇特的「抬杠會」。有的地方也叫「撞官會」、「甩會」、「太平顫」等。其道具非常簡單,就是由眾人抬著一個巨大的槓桿,槓桿翹起的一端安著一把椅子。一個身穿紅袍,頭戴紗翅帽的丑官就坐在那把高高的椅子上。這個丑官沒有固定的台詞,他的任務就是即興回答觀眾提出的各種稀奇古怪的問題,以致互相爭辯、拌嘴,常常逗得人們哄堂大笑。這樣久而久之,人們就把類似這樣的對話,叫做「抬杠」。現在,「抬杠」就是互相狡辯,互相駁斥的意思。(來源:熟語典故)
5.泰斗
「泰斗」一詞源於《新唐書.韓愈傳》:自愈沒(死後),其言大行,學者仰之如泰山、北斗雲。唐代的文學家韓愈,善於寫古文,死後他的文章廣為流傳,《新唐書.韓愈傳》用「泰山、北斗」稱頌韓愈,人們把韓愈比作「泰山、北斗」,是表示對這位文學家的推崇和景仰之情。後來,就用「泰山、北斗」來指有名望,有影響,被人們所景仰的文學家,簡稱「泰斗」。已經離開我們的,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馬三立老先生,其演繹的許多作品都深入人心,深受觀眾好評,為相聲界做出了很大貢獻。人們都稱馬三立老先生為相聲界的泰斗。現「泰斗」比喻在某一方面成就突出,在社會上有名望、有影響的人。(來源:熟語典故)
6.銅臭
典出《後漢書.崔駰傳》:從容問其子鈞曰:「吾居三公,於議者何如?」鈞曰:「大人少有英稱,歷位卿守,論者不謂不當為三公;而今登其位,天下失望。」烈曰:「何為然也?」鈞曰:「論者嫌其銅臭。」
東漢時,漢靈帝劉宏朝政腐敗,公然明碼標價出售官爵。崔駰的後人崔烈交錢五百萬,買了個相當於丞相的司徒官職。司徒與太尉、御史大夫合稱「三公」,是掌握軍政大權、輔助皇帝的最高長官,人們對崔烈的醜行議論紛紛,但當著他的面誰也不敢談及此事。此後,崔烈的名聲就下降了。司徒的官職並未給他帶來太多的愉快,相反,時間長了他更覺得不踏實。一天,崔烈問兒子崔鈞:「我現在任三公之一的司徒,人們有什麼評論啊?」崔鈞據實相告:「父親大人年輕時便有美名,歷任郡守、九卿的官職。人們說您不改當三公,如今您當上了司徒,這讓天下人好失望。」崔烈問:「這是為什麼呢?」崔鈞說:「大夥說有『銅臭』。」這就是「銅臭」一詞的來歷。原用來譏諷用錢買官或豪富者。後常用來譏諷唯利是圖的人。(來源:熟語典故)
7.問津
典出《論語.微子》: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春秋時有兩位隱士,一個叫長沮,一個叫桀溺。一次,倆人正在地里幹活,孔子正好經過,孔子叫學生子路去向他們打聽渡口的位置。長沮問子路:「駕車人是誰?」子路說:「是孔丘。」長沮又問道:「是魯國孔丘嗎?」子路回答道:「是。」長沮說:「他天生就應該知道渡口在哪裡。」子路再問桀溺。桀溺說:「你是誰?」「我是仲由。」桀溺問:「是魯國孔丘的門徒嗎?」「是。」桀溺說:「如今禮崩樂壞,有如滔滔大水到處奔流,但是誰又能改變這種趨勢呢?你與其跟隨避人的人,還不如跟隨我們這些避世的人呢。」他邊說邊不停地播種。子路回來把這些話轉告了孔子,孔子失望地說:「人不能和鳥獸同群,我不跟那些貴族統治者在一起又能跟誰在一起呢?如果天下合乎正道,我孔丘當然就不會和他們一起去改變了。」「問津」本意是打聽渡口,現用來比喻探問或嘗試。(來源:熟語典故)
8.犧牲
「犧牲」一詞源於古代祭祀的活動。在古代,「犧牲」是指用來祭祀、盟誓、宴享的牲畜。而「犧」「牲」又各有所指,略有不同。「牲」指供祭祀用的純色牲畜。《國語.周語上》:「使太宰以祝、史帥狸姓,奉犧牲、粢盛、玉帛往獻焉,無有祈也。」韋昭註:「純色曰犧。」「牲」指供祭祀用的整隻的家畜。古人祭祀時,對於祭祀用的饗宴,不僅要是純色的,而且要是全體的,即整隻的。可見,古人對於祖先的享宴是非常隆重而講究的。《周禮.地官.牧人》:「凡祭祀,共其犧牲。」鄭玄註:「犧牲,毛羽完具也。」由上述可見,「犧牲」的現代意在古漢語里是沒有的,這個現代意是根據古代宰殺牛、羊、豬以供作祭祀一事而引申出來的。現在,人們把因公或為正義的事業捐軀稱為「犧牲」。 (來源:熟語典故)
9.洗耳
典出《琴操.河間雜歌.箕山州》:以清節聞於堯。堯大其志。乃遣使以符璽禪為天子。於是許由喟然嘆曰:「匹夫結志,固如盤石,采山飲河,所以養性,非以求祿位也。放發一優遊,所以安己不懼,非以貪天下也。」使者還,以狀報堯,堯知由不可動,亦已矣。於是許由以使者言為不善,乃臨河洗耳。樊堅見由主洗耳,問之:「耳有何垢乎?」由曰:「無垢,聞惡語耳。」堅曰:「何等語者?」由曰:「堯聘吾為天子。」堅曰:「尊位,何為惡之?」由曰:「吾志在青雲,何乃劣為九州伍長乎?」於是樊堅方且飲牛,聞其言而去,恥飲於下流。在唐堯時期,有一個人叫許由,由於他很有才能,堯就想把天下交給他來管理。可是許由聽到這個消息之後,他就逃到山林里隱藏起來。堯又召他做九州長,許由又不想聽到這個消息,於是跑到河邊去洗耳朵。正在這時,有名的隱士巢父牽著牛到河邊來喝水,看到許由在河邊洗耳朵感到很驚訝,就問其原因。許由說:「堯要召我做九州長,我不想聽到這個消息,所以就到河邊來洗耳朵。」巢父說:「如果你隱居在山谷中,與世隔絕,又有誰能夠知道你?而你卻到處亂跑,讓人家了解你的名聲。真是很虛偽啊。你在這裡洗耳朵,我的牛在這裡喝水,會玷污了我牛犢的口。」於是就把牛牽到河的上游去喝水了。後來人們就用「洗耳」一詞來比喻以接觸世事為恥辱,指代超塵脫俗,不問世事的人。(來源:熟語典故)
10.映雪
「映雪」的來源與晉朝御史大夫孫康借雪光刻苦讀書有關。在晉朝,有一個御史大夫名叫孫康,在他年幼的時候家境非常貧寒,但是他卻非常喜歡讀書。白天的時候他要到田地里去幹活,上山去砍柴,到了晚上他就拿出時間來苦讀。雖然晚上讀書安靜,然而在古代並不是像今天這樣,有電燈非常方便,古代需要油燈,由於孫康的家境貧寒,他買不起燈油,因此他看書的時間也是有限的,他多半時間都是在心中默默地回憶書中的內容。經常要很晚才能睡覺。有一次,他又躺在床上回憶學過的功課,突然發現窗外很亮,他想正好可以趁此光亮來讀書,於是他推開窗戶一股寒氣迎面撲來,這才發現是下雪了。雪光把外面的樹木、山川、房屋照得通亮一片。孫康想這雪光不是不需要燈油嗎,不是也可以用來作為照亮讀書用的光線嗎?此時雖然已經是夜深人靜,孫康卻沒有一點倦意,他穿好衣服借著雪光開始認真地讀起書來。儘管是寒風刺骨,孫康也從來沒有放棄過。後來每逢下雪的日子,孫康都會利用雪光來讀書,由於他不畏艱難困苦,學而不倦,他的學識也大有長進,後來終於當上了御史大夫。孫康映雪讀書的故事廣為流傳。「映雪」也被借用為勤學苦讀的意思沿用至今。(來源:熟語典故)
11.知音
典出《呂氏春秋.孝行覽第二》: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鍾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一個中秋的夜晚,俞伯牙所乘的船停泊在漢陽。他一邊欣賞月色一邊對月彈琴。後來,他發現一個樵夫躲在蘆葦叢里聽他彈琴,就問他:「你聽得懂嗎?」樵夫說:「您彈的是《孔子注顏回》。」俞伯牙對樵夫的回答十分吃驚,當時以禮相待。過了一會兒,俞伯牙接著彈琴,請樵夫欣賞。他望著月光下的青山,動情的彈琴,樵夫說:「峨峨兮若泰山!」俞伯牙俯身看滾滾的江水,動情的彈琴,樵夫說:「洋洋兮若江河!」俞伯牙大喜,激動地說:「您真是我的知音啊!」後來詢問得知,樵夫名為鍾子期。於是兩人結為兄弟,並約定來年中秋再見,不料,第二年,伯牙赴約時,子期已病故。伯牙於墳前祭拜後,摔琴以謝子期知音之情。「知音」原指精通音律的人,後來用「知音」指了解自己的人。(來源:熟語典故)
12.浪子
典出《宋史.李邦彥傳》:邦彥俊爽,美風姿,為文敏而工。然生長閭閻,習猥鄙事,應對便捷;善謳謔,能蹴鞠,每輟街市俚語為詞曲,人爭傳之,自號李浪子。言者劾其游縱無檢,罷符寶郎,復為校書郎。俄以吏部員外郎領議禮局,出知河陽,召為起居郎。邦彥善事中人,爭薦譽之,累遷中書舍人、翰林學士承旨。宣和三年,拜尚書右丞……明年,拜少宰,無所建明,惟阿順趨諂充位而已,都人目為「浪子宰相」。
北宋時期,有個大臣名叫李邦彥,他不僅性格豪爽,風流倜儻,才華出眾,而且還寫得一手好文章,他的文章思路敏捷,文筆精巧。可是李邦彥卻是生於民間,深知民間庸俗猥瑣的事情,他喜歡唱歌,逗樂,還經常和民間的百姓一起踢皮球。李邦彥反應快,善於應對,處理事情也自有他的一套辦法。他還把民間的俗語編成詞典,讓人們來爭相傳唱,更有意思的是他還給自己取名為「李浪子」。後來李邦彥雖然憑藉著自己的才華當上了官,但是卻沒有什麼功績,只是巴結諂媚,阿諛奉迎。所以京城裡的人又叫他「浪子宰相」。李邦彥之後就有了「浪子」一詞,我們今天也依然使用,專指那些不務正業的遊盪子弟。(來源:熟語典故)
13.吝嗇
「吝嗇」一詞,來源
14.揩油
「揩油」一詞源於古時一個唱灘簧的人編出來的笑話。
據說,在安徽的西部徽州有一個財主,家裡非常有錢,可這人生性吝嗇,每天都讓家裡的人吃青菜豆腐、豆腐青菜。但是他又好面子,不願意讓人家知道他每天都吃得很吝嗇,於是就買了一小坨豬油放在了自己家的牆角,每天吃飽飯之後,他就把豬油塗一點在自己的嘴唇上,然後走到自己的大門口站定。每看見一個人都笑著跟人家說:「我家今天吃的是豬油燉醬」,後來被人給戳穿了,空留給周圍的百姓一個茶餘飯後的大笑話。「揩油」到了舊上海便是營私舞弊的專有名詞了,舊上海的電車上,售票員滿面笑容的一句「對不住您了」,就表示你多餘的錢可能拿不回來了。在舊社會還有妓女的時候,「揩油」還有一個意思,便是妓女賣身援交。現在,人們經常用「揩油」來表示占別人的小便宜。(來源:熟語典故)
15.巾幗
典出《三國志.魏志.明帝叡傳》:亮既屢遣使交書,又致巾幗婦人之飾,以怒宣王。
在三國時期,諸葛亮率大軍翻山越嶺去攻打魏國,按照《孫子兵法》上的說法,這樣遠道進軍是很不利的,而且有很多的不便,諸葛亮就想以速戰速決來求勝。可是司馬懿也考慮到了這一點,於是不論諸葛亮怎樣叫陣,司馬懿就是不出兵。後來諸葛亮派人送給司馬懿一頂巾幗,來譏諷司馬懿像個女人,不敢出來與蜀兵交戰,諸葛亮想以此來激怒司馬懿。司馬懿受不了如此的激將法,多次準備出城迎戰都被軍師攔住了,最終魏國還是沒有中諸葛亮的圈套。諸葛亮也只好作罷。
關於「巾幗」一詞,還有家喻戶曉的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木蘭女扮男裝從軍十二年,並且屢屢立下戰功,戰爭結束了大家才知道木蘭是個女兒身,更是對她刮目相看。從此以後「巾幗不讓鬚眉」的說法便流傳至今。「巾幗」原指古代的貴族婦女,常在舉行祭祀大典時戴的一種用絲織品或髮絲製成的頭飾。因巾幗這類物品是古代高貴婦女的裝飾,人們便把女中豪傑稱為「巾幗英雄」,今天我們把「巾幗」作為婦女的尊稱。(來源:熟語典故)
16.借光
「借光」一詞最早出自戰國時期的齊國。戰國時期,秦國的大將甘茂因遭到奸臣陷害無奈逃往齊國,在逃往齊國的路上,甘茂遇見了當時著名的縱橫家蘇代。蘇代問甘茂要去哪裡,甘茂沒有直接回答蘇代的問題,只是給他講述了一個故事:在一個江邊住著很多戶人家。每到晚上江邊就彙集很多姑娘在那裡做針線活,這些姑娘從自己家裡帶上燈油,到了江邊以後再把所有的燈油都聚集在一起,以便於有個更加明亮的燈光。這個江邊還住著一個窮姑娘,她沒有錢買燈油,因此大家都很討厭她,準備把她趕走,窮姑娘就說了:「我雖然沒有錢買燈油,但是我可以幫大家做些其他的活,我可以早點來幫大家擺好凳子,打掃房間,這樣不是對你們也有好處嗎?而你們把落在外面的餘光借給我來做針線活,對你們來說也沒有損失啊。」大家聽她這麼一說,都覺得有道理,就沒有再趕她離開。
蘇代明白了甘茂講這個故事的目的,於是帶甘茂一起來到齊國,並向齊王推薦甘茂,後來甘茂被齊王拜為上卿。「借光」一詞也就從此流傳下來,並沿用至今,指請求別人給自己方便。(來源:熟語典故)
17.夥計
「夥計」一詞,在舊時的店員或長工之類的稱呼中被繼承下來。「夥計」的原意有三個。一是指合作的人。在我國有的地方稱同行為夥計,有哥們或同事的意思。二是指舊時的店員和長工。在粵語方言地區,目前仍有顧客在餐館裡以「夥計」來稱呼男性侍應,不過僅限在小飯館或大排檔使用。此外,服務行業或小型企業的老闆,也常把僱員稱為「夥計」。三是在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縣一帶,指兄弟之間的稱呼。另外,在北方部分地區,「夥計」也是男性熟人間的親昵稱呼。這三種用法至今都在沿用。(來源:熟語典故)
18.花瓶
「花瓶」一詞出自20世紀上半葉的舊上海。
20世紀30年代,女性人格獨立和經濟獨立的意識逐漸加深,她們將自己從深宅大院里解放出來,積極地走向社會,來到社會上的各個崗位。但是一些思想落伍的人實在看不慣曾經每天在廳堂和廚房打轉的女人們走向和男人們一樣的工作單位,於是他們便將高調地走向社會,並且開始遊走在單位機關的時髦女性蔑稱為「花瓶」,認為「它們」只能擺在桌子上做裝飾品,沒有任何的使用價值。當然在那個時期,「花瓶」也多指那些被各級長官或是富豪推薦進機關,每天打扮得花枝招展,只是到辦公室裝裝樣子,目的不是為了薪水,也不是為了陞官,而只是為了找一個行業新貴做如意
19.衚衕
「衚衕」一詞最晚始於元代。衚衕,是北京的一大特色。有的學者認為,衚衕是從元人語「忽洞格」——井轉變過來的,它應該是元朝的產物。蒙古人把元大都的街巷叫做衚衕。據說在蒙古語里的意思是指「水井」。從元大都的實際來看,確實衚衕與井的關係密切。元大都是從一片荒野上建設起來的。它的中軸線是傍水而劃,大都的皇宮也是傍「海」而建的。那麼其他的街、坊和居住小區,在設計和規劃的時候,不能不考慮到井的位置。或者先挖井後造屋,或者預先留出井的位置再規劃院落的布局。無論哪種情況,都是「因井而成巷」。直到明清,每條衚衕都有井,這是毋庸置疑的。再從衚衕的名字上看,為數最多的,是以井命名的,濕井、甜水井、苦水井等不下四五十個。這說明,衚衕與井是密切相關的。
「衚衕」,現在也叫「里弄」或「巷」,是指城鎮或鄉村裡主要街道之間的、比較小的街道。(來源:熟語典故)
20.紅娘
「紅娘」一詞出自元代王實甫所寫的雜劇《西廂記》,在這裡面紅娘是一個聰明伶俐的小姑娘的形象。「紅娘」在《西廂記》當中雖然是以一個丫鬟的角色出現的,但卻是全劇中最光彩照人的一個角色。她聰明熱情,活潑勇敢,為了成
21.黑馬
「黑馬」一詞最早出現於賽馬比賽當中,指在賽馬場上本來沒有實力的馬匹,卻在比賽結束時讓所有人大跌眼鏡,並取得意外勝利的獲勝者。原詞出自小說《年輕的公爵》。在《年輕的公爵》這部小說中描寫了一段精彩的賽馬場景,文中這樣描寫:在比賽剛開始時,兩匹被大多數人看好的良種馬,一路領先,一匹馬眼看就要奪取勝利,此時全場為之狂呼,認為這匹馬必定是冠軍,誰知在接近終點的一霎那,忽然一匹很不起眼的黑色馬匹以風馳電掣的速度追趕而來,並且遠遠地把兩匹即將奪冠的良種馬拋在了後面,驚人地率先到達終點,並且奪得了冠軍。《年輕的伯爵》原文中所用的「darkhorse」一詞即有黑馬的意思,同時「dark」又是知名度不高的意思。與原文的意思正好相應,從此「黑馬」一詞便開始流行使用,美國的16屆總統林肯也曾經有「黑馬式」總統的美稱。今天,「黑馬」一詞多用來比喻出人意料的或者是實力難測的競爭者突然取得勝利。在一些體育比賽中我們經常把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出了好成績的運動員或者團體稱為「黑馬」。
在出版業中,有一種校對軟體,也稱之為「黑馬」,即黑馬校對軟體,此軟體通常可以校對出校對人員不易發現的錯誤。所以,「黑馬」一詞在此使用的也是出人意料的意思。(來源:熟語典故)
22.狼煙
典出《爾雅.釋獸》:古之烽火用狼糞,取其煙直而聚,雖風吹之不斜。在古代,燃放狼煙對於用兵打仗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他有著自己的規則、時間、地點等。燃放狼煙是否正確關係到對敵情的判斷,也會關係到戰爭的勝負。著名的《為公兵法》,對燃放狼煙的相關事宜做出了詳細的解說,書中規定,即使在行軍的途中宿營的時候,也要在離營地百米之外的地方建立烽火台。同時規定了烽火台的選址、各個烽火台之間的距離以及建造模式。在燃放時,如果敵人少於十騎,燃放一柱狼煙就可以了,如果敵人在百騎以上,二百騎以下就要點兩柱狼煙,若是五百騎以上就要三柱狼煙共同點燃。後來,人們把「狼煙」當作是烽火的同義詞來使用,有時候也用作敵兵的代詞。現在「狼煙」也是邊陲風光中具有代表性的景觀。(來源:熟語典故)
23. 斗膽
典出《三國志.蜀書.姜維傳》:「維死時見剖,膽大如斗。」三國時,蜀國統領大軍的姜維在劍閣得知後主投降魏國大將鄧艾的消息,大吃一驚,眾將士也無比氣憤,考慮大勢已去,無法挽回,難以進行抵抗,但又不願輕易投降,這時姜維心生一計,決定先投降魏國大將鍾會再說,等日後有機會時,再作恢復蜀國的計劃。投降魏國的姜維很快便得到鍾會的信任。鄧艾與鍾會原本就有矛盾,鄧艾攻入成都,覺得是立了滅亡蜀國的大功,於是得意專橫。加上司馬昭想利用鍾會的兵力來牽制鄧艾,以各個擊破,所以兩人的矛盾更加尖銳。這時候,姜維乘機從中挑撥,鍾會打算以成都為基地進行反叛,讓姜維作先鋒。當時魏軍的將士對鍾會重用姜維早就不滿,當他們看到鍾會要反叛的跡象後,都紛紛反對,並且團結起來殺死了鍾會。姜維雖有大智大勇,但終因寡不敵眾,最後被魏軍殺死。在姜維死後,魏軍很想知道姜維為什麼有如此大的氣魄,敢孤身與魏軍做對。於是,人們剖開了姜維的腹部,看看他有什麼特別的地方,這才發現他的膽囊極大,大得簡直像斗一般,這讓在場的魏國官兵驚訝不已。此後,便產生了「斗膽」一詞,本是形容膽大,後常用作自謙之詞。(來源:熟語典故)
24.方寸
典出《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俄而表卒,琮聞曹公來征,遣使請降。先生在樊聞之,率其眾南行,亮與徐庶並從,為曹公所追破,獲庶母。庶辭先主而指心曰:「本欲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於事,請從此別。」這裡講的是三國時期關於徐庶的故事。徐庶本是蜀國大將,並做好了與劉備共圖霸業的準備,可是誰料曹操用計謀把徐庶的母親騙到了許昌,竟然把徐庶的母親作為人質。徐庶一向是孝子,為了母親,他沒有辦法,必須離開劉備,到曹操那裡去救自己的母親。於是,他對劉備說:「我的母親被曹操騙去了,我的內心已經大亂,不知還能不能與大王共同來打天下了。所以,請求離開。」徐庶後來到了曹營,但並沒有救出自己的母親,他的母親自殺而亡。徐庶因此一生未為曹操獻一策。這裡的「方寸」一詞指一寸見方的心部,後引申為心煩意亂、沒有主見。(來源:熟語典故)
25. 夫人
「夫人」一詞來源於春秋或更早時期,在當
26. 汗漫
「汗漫」一詞最早出自《淮南子.道應訓》。秦時,有一個名叫盧敖的人,被秦始皇
27.導遊
「導遊」一詞是從「響導」一詞演化而來的。「響導」這一稱謂,在我國古代是軍隊中的一種專用名詞。《孫子兵法》中就有「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響導』者,不能得地利」之語。春秋時期,大政治家管仲從齊桓公北伐孤竹,春往冬返,由於沒有熟悉地理的嚮導帶路,齊軍在回家的路上迷失了道路,不知所措。後來,管仲提出一個辦法,說:「老馬之智可用也。」於是就挑選了一匹老馬,解脫了它的韁繩和鞍具,放任它自由自在地往前走。就這樣,齊軍跟著老馬,找到了返回的路。實際上,這匹老馬就起到了嚮導的作用。因此,後來留下一句「老馬識途」的成語,流傳至今。
在我國旅遊業中,早年一直沿用「響導」這一稱謂。後來,將「響」改為「向」,即嚮導。現在,人們也說嚮導,但在旅遊業中又將「嚮導」稱作「導遊」。 (來源:熟語典故)
28.大亨
「大亨」一詞來源於舊上海。舊時上海稱有勢力的官紳﹑富商或大流氓為「大亨」。19世紀中葉,英國人約翰.亨生髮明了一種名為「亨生」的馬車,當時人們稱這種在車後駕駛的雙輪小馬車為「亨斯美馬車」。第一個擁有這種馬車的華人是《申報》老闆史量才,而且是花費了數十萬銀兩從一個德國人手中買來的。於是,當時的上海人就將擁有這種馬車的人稱為大亨,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另外,在《易經》里,也經常出現「亨」這個字。如《無妄》卦里,就有「大亨以正」之說。這裡的「大亨」,其實是亨通而順利無阻的意思。「大亨」,其最初意思專指稱霸一方的幫會頭目或達官巨富,現在通指社會上有權勢、有地位的人。(來源:熟語典故)
29. 抱瓮
「抱瓮」一詞的本意就是抱著水瓮,源自《莊子.天地》。春秋時期,孔子和他的學生子貢從楚國遊歷回來,路過漢陰時,看見一個老人正在澆菜。老人鑿了一條通道,一直通向井裡。然後抱著一個大瓮盛水,繞過菜園再去澆水,這樣就澆得很慢。子貢看見了說:「如果藉助其他工具來澆的話,既省力氣,澆的地又多。老人家,您為什麼不用呢?」老人就問子貢:「那是一個怎樣的工具啊?」子貢說:「就是前重後輕,像抽水機一樣的工具。」老人聽後很生氣,臉色不是很好看,但是仍然笑著說:「我聽我師父說了,使用工具的人必定是會投機取巧的人,而投機取巧的人心思一定很狡詐,內心狡詐的人必定不是純潔的,內心不夠純潔就不能夠心神安定。這樣的人必定不能容納正道。我是知道這種澆灌的工具的,只是恥於使用它。」子貢聽完之後非常羞愧,無言以對,低下頭默默地離開了。從那以後,人們便用「抱瓮」一詞來形容保持本心,安於拙陋的淳樸生活。(來源:熟語典故)
30. 八婆
「八婆」一詞多用來形容那些平常在生活中對別人的隱私感興趣,沒事喜歡背後議論人,亂講別人閑話的女人。最初來源於香港。相傳,在香港開埠初期有一個名叫朱燕的女子,她在家中排行第八,人稱「八婆」。朱燕是當地富商何東家族裡的一名傭工。因香港當時是英租界,所以當地英國人很多。有一次,一個英國商人想得到何東的家族秘密,便收買了朱燕。朱燕被錢財迷昏了頭腦,便偷偷將主人家的家族秘密售予了英國商人。後來被人發現,引起了一場轟動,朱燕的行為被華人嚴厲指責。當時,人們只要提到八婆朱燕,就深惡痛絕,所以「八婆」一詞便成了當時社會流行的負面詞語。隨著時間的推移,「八婆」一詞逐漸演變成愛管閑事女子的代名詞,並慢慢由港澳台地區傳到中國內地。(來源:熟語典故)
推薦閱讀:
※為什麼有一種說法把寮國叫做『尼克松養的婊子』?
※源於《史記》的成語典故
※星期制是如何起源的?
※艷情典故大辭典????第六七卷?? 杜牧尋春?<續>
※重複發明輪子(reinvent the wheel)的語源是什麼?原始出處是哪裡?
TAG:典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