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康熙陵寢2  陪葬之謎

演講人:趙英健

講師簡介:清東陵文物管理處副主任,河北遵化市清東陵文物管理處副主任,1996年10月從事旅遊工作,曾獲全國十佳文明導遊員、河北省十佳導遊員等榮譽,並多次榮立二等功、三等功,發表論文多篇。

內容簡介:陪葬景陵地宮的到底有哪些人呢?她們憑藉什麼條件,能夠與康熙死後同穴,享受這麼高規格的特殊待遇呢?在景陵地宮裡,究竟陪葬了一些什麼呢?

全文:

陪葬景陵地宮的到底有哪些人呢?一共有4位皇后,還有一位皇貴妃。她們分別是:孝誠皇后,孝昭皇后,孝懿皇后,孝恭皇后,還有敬敏皇貴妃,一共是5位。

康熙一生擁有55位后妃,為什麼只有這5位后妃,能夠脫穎而出,她們憑藉什麼條件,能夠與康熙死後同穴,享受這麼高規格的特殊待遇呢?

我認為,至少有以下五個條件:

條件之一是:生前地位尊貴。像孝誠,孝昭和孝懿這三位皇后,她們之所以能夠與康熙合葬在景陵,因為她們生前是六宮之首的皇后,地位尊貴,這是最直接的一個原因。到了清朝康熙年間,後宮的制度,等級分明,制度也非常完備。

后妃一共分8個等級: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她們的名分是有區別的,而且高低貴賤等級都不一樣,按照規定在同一時間段內,每一個等級的人數有嚴格控制,也就是說,人員有一定的編製,不能超編。

作為國母,母儀天下,皇后是1人,皇貴妃1人,貴妃2人,妃4人,嬪6人,貴人,常在,答應,這三個級別的人數不定,根據皇帝的個人愛好及需求,可以多幾個,也可以少幾個,由皇帝本人決定。

我們一般說,皇帝擁有后妃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實際上在清朝的10個皇帝中,擁有后妃最多的就是康熙了,一生才只有55位后妃,還沒有達到七十二嬪妃。

在八個等級的后妃里,只有皇后才是康熙的正妻嫡後。我們漢族講究夫妻合葬,生而同榻,死而同穴的夫妻倫理觀念。在康熙看來,這個觀念,皇后作為國母,母儀天下,只有帝後的名分才是相當的,只有生前貴為皇后的女人,死後才有資格跟皇帝合葬。所以,只有孝誠,孝昭,孝懿這三位皇后在她們死後,入葬景陵地宮。宮中的其他妃嬪,她們死了以後,只能葬在景陵東側的一個叫妃園寢之中。

條件之二是:出身名門望族。孝誠,孝昭,還有孝懿這三位皇后,全部出身於滿族的世家大族。在她們的家族史上,都有顯赫的軍功,可以說是大清朝的擎天柱。她們中的每一個家族,都與皇族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可以說與皇族的命運休戚相關。所以,死後能陪葬於景陵,以示恩寵。

先說一下孝誠皇后,她是康熙的原配皇后,只有這位皇后,是從清朝的大清門抬到皇宮裡去的。大家對孝誠好像不太熟悉,但是要說她的家族,那可以說是太有名了。孝誠皇后是赫舍里氏,滿族正黃旗人,她爺爺是大清朝的四朝元老,清初輔政大臣,排在第一位的索尼。孝誠的爸爸是誰呢?是領侍衛內大臣喀布拉,她叔叔是誰呢?是康熙朝大學士,當朝宰相索額圖。在康熙四年的時候,孝庄文皇太后,不顧當時權臣螯拜的反對,親自為康熙跟這位大清朝功臣的女兒來主持婚禮,這是典型的政治婚姻。

再說孝昭皇后,她同樣出身名門。她是滿洲鑲黃旗人,她爸爸同樣是康熙初年的四大輔臣之一,一等公遏必隆。孝昭皇后剛入宮時,是封為妃,在孝誠死後三年,孝昭被立為康熙的第二位皇后。在冊文中,稱讚這位皇后是鍾祥世族,毓秀名門,是說她出身高貴,所以才被立為康熙的第二位皇后。

其實,這跟清初康熙年間的政治鬥爭有關,你看在四個輔臣中,有兩個大臣家的女孩子嫁給了康熙,而且這個遏必隆家族,不光是孝昭皇后一個人嫁給了康熙,孝昭的親妹妹也嫁給了康熙。所以,在四大輔臣中,有兩個肯定是要死心塌地為康熙效勞的,因為他們的命運,都緊緊聯合在一起了。這是第二個皇后。

第三個孝懿皇后,就更不一般了。她原是漢軍旗的,後來抬入了滿洲鑲黃旗,她爸爸是領侍衛大臣佟國維。

佟國維跟康熙是什麼關係?是他的老丈人,這是肯定的。實際上,不僅僅是翁婿關係,還是舅舅跟外甥的關係,康熙的親生母親是孝懿皇后的親姑姑,也就是康熙跟孝懿是姑表兄妹。這不是近親結婚嗎?沒錯,這是典型的近親結婚。

不過,在那個時候,好像還沒有研究過遺傳學問題,不知道近親結婚對於後代有多大的危害,不僅在皇家,而且民間也是如此。經常是姑姑做婆婆,姨姨做婆婆的。在《紅樓夢》里,大家都知道,薛寶釵跟賈寶玉他們就是姨表姐弟,寶玉跟黛玉,是姑表兄妹。

那個時候非常講究,這叫親上加親。佟氏一門,在康熙朝是名人輩出,出將入相,他們被稱做是「佟半朝」,是一個典型的世族豪門。

這三個人,死後全部葬入景陵,這也是對她們家族的一種寵幸。

合葬的條件之三:與康熙帝感情融洽。你想,如果皇帝不喜歡你,你死了肯定不會讓你跟皇帝合葬的。康熙對孝誠,孝昭和孝懿的感情都非常真摯,非常深厚。

據史料記載,康熙大婚的時候,孝誠才13歲,康熙12歲。按照我們現在的婚姻法,小學五六年級的孩子怎麼能結婚?簡直不可想像!但是在當時社會背景不一樣,所受的教育不一樣,所以康熙皇帝是少年老成的一個皇帝。

檔案記載,婚後帝後二人是舉案齊眉,相敬如賓。婚後4年,孝誠給康熙生了一個兒子,起名承祜,由於是皇后所生那是嫡出。皇帝可以有很多兒子,但是皇后生的這個兒子,生下來以後,他的地位就不一樣,因為他是屬於嫡出。所以,被康熙看做是掌上明珠,可惜的是,這位皇子活了4年,就夭折了。這給皇帝和皇后兩人沉重的精神打擊。

兩年後,孝誠又為康熙生了一個皇子,康熙欣喜若狂,為了使這個皇子能平安無事,仿照漢族人的做法,給這個皇子取了一個乳名,叫保成,大名叫允礽(reng)。可惜,孝誠在生下這個皇子以後,因失血過多,幾個時辰以後,就死在了坤寧宮,年僅22歲。

孝誠皇后的死,康熙皇帝悲痛欲絕,當時雖然正處於三藩叛亂時期,可是康熙仍然按照國喪輟朝五日,每天到皇后的靈前奠酒舉哀,上靈行禮。皇后下葬的時候,康熙帝親自護送皇后的棺槨(guo:古代棺材外面的套棺)到清東陵,雙手扶著棺槨給安放到地宮的寶床上。可以這麼說,孝誠的死,是康熙一生中最痛心的事。

在皇后臨死之前,康熙對她許下心愿,一定要報答她,準備把她所生的兒子立為皇太子。果然,在皇子2歲的時候被康熙立為皇太子。可惜的是,後來曾兩次被廢。由於康熙對孝誠的這種真摯感情,康熙皇帝對這個皇子寄予太多的希望,兩立兩廢之間,康熙帝既矛盾又痛苦。

孝誠皇后是清朝所有皇后里惟一的一個因為生子難產而死的皇后,也是壽命最短的一位皇后。皇太子允礽被廢,其中有一條理由竟然是「生而克母」。

再說說第二位皇后孝昭皇后,她是幼年入宮,入宮時被封為妃。這位皇后是惟一沒有為康熙生兒育女的皇后,但是她的性情非常賢惠,康熙對孝昭非常有感情。可惜這位皇后,也是紅顏薄命,在她當了皇后半年以後就病死了。孝昭死後,康熙同樣是非常悲傷,當時還處在三藩叛亂時候,康熙照樣輟朝五日為孝昭皇后大辦喪事。短短4年,康熙痛失兩位賢德皇后,可真是皇家的不幸。

康熙對後宮的封后,產生了一種恐懼心理,他感到自己是克皇后的,所以在以後的十多年裡,再也沒有立皇后,把他特別寵愛的表妹佟佳氏,封為皇貴妃來管理後宮事務。到了康熙二十八年,佟佳氏得了一場重病,眼看就要不久於人世,康熙既傷心又心疼,想到自己的表妹這麼多年來,跟自己感情那麼好對上孝敬皇太后,對自己的所有子女,精心撫育,任勞任怨,康熙便下詔,把他的表妹封為孝懿皇后。

實際上,康熙的這個舉動,是想為他的表妹沖喜,希望通過這個舉動讓他的表妹生命出現轉機。可惜天不從人願,這位孝懿皇后,被封皇后的每二天就病死了。

孝懿死後,康熙的心情更加悲傷,因為自從孝昭和孝誠死後,孝懿皇后是他惟一的精神寄託,是他的精神支柱,如今是睹物思人,康熙皇帝已經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他親自為孝懿皇后寫了四首輓詩,這些詩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其中一首是這樣寫的:

月掩椒宮嘆別離,傷懷始覺夜蟲悲,

淚添雨點千行下,情割秋光百慮隨。

雁斷衡陽聲已絕,魚沉滄海信難期,

繁憂莫解衷腸夢,惆悵銷魂憶昔時。

在《康熙御制詩文集》序言中寫道,悲從中來,不能自己,握管言情,聊抒痛悼。表達了康熙對孝懿皇后的這種真摯感情。

合葬條件之四:母以子貴。如果說孝誠,孝昭,孝懿這三位皇后是因為生前地位尊貴,才得以和康熙合葬,那麼孝恭皇后和敬敏皇貴妃之所以能夠享此殊榮,完全是母以子貴的結果。

孝恭皇后烏雅氏,也是滿洲鑲黃旗人,她是護軍參領威武的女兒。威武的職位雖然不算低,但是烏雅氏的出身,跟康熙帝以前的三位皇后比起來,她的地位就卑微多了。烏雅氏一進宮的時候,只是康熙的一個低級嬪妃,可是,烏雅氏卻在康熙十七年的時候,為康熙生了一個與眾不同的皇子。這個皇子,就是大清朝入關以後的第三位皇帝清世宗雍正。烏雅氏母以子貴,從而使她列入了大清朝皇太后的隊伍,有幸葬入景陵地宮。

烏雅氏生雍正那年,是19歲,從此以後就有了好運,地位不斷上升,可以看出,她是非常受康熙寵愛的。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在以後的幾年裡,烏雅氏連續為康熙又生了5個孩子,這5個孩子分別是,皇六子允祚,皇七女,皇九女,皇十二女,皇十四子允禵,加上皇四子胤禛(即雍正帝),一共是6個孩子。這在清代的妃嬪里是比較少見的。

康熙一生擁有55位后妃,正好擁有55個兒女,平均每個妃嬪生一個,實際上孝恭皇后一個人就生了6個。在烏雅氏所生的6個孩子中,除雍正外,還有一個皇子,也特別有名,即皇十四子允禵,就是後來的撫遠大將軍。因為允禵在爭奪皇位的時候,跟雍正帝對立,所以,最初的時候,雍正把他的這個十四弟給調回來以後,派到清東陵給他爸爸看景陵去了。後來才給他調回京師軟禁起來,一直到雍正死了以後,乾隆當皇帝才把他叔叔放出來,並晉封他為恂郡王,允禵活到67歲才死。

在康熙帝死的時候,烏雅氏飲食俱廢,不吃不喝,非常傷心,非要以身殉主,要追隨康熙而去。雍正皇帝跪在母親面前,一邊哭,一邊哀求,跟她說,父皇把國家的大事交給了我,您要是這樣的話,我該怎麼辦?你讓我怎麼來面對天下的臣民?烏雅氏仍然不吃不喝,雍正皇帝最後說,如果您堅持要殉死,那我這個皇帝也不做了,我也跟您一塊兒去死。在這種僵持的情況下,烏雅氏才被迫進食。雍正當了皇帝後,立該把他的母親封為皇太后,而且擬定了「仁壽」這兩個字的徽號,但是還沒來得及舉行徽號大禮,烏雅氏就病亡了,享年64歲。

在跟康熙帝合葬的五位后妃里,還有一位皇貴妃,首開了清朝的皇帝陵中,袝(fu合葬)葬皇貴妃的先例。這個女人就是敬敏皇貴妃章佳氏。章佳氏也是滿洲鑲黃旗人,她是參領海寬的女兒,剛一進宮的時候,被封為妃,康熙對敏妃比較寵愛,章佳氏所生的子女有皇十三子允祥,皇十三女,皇十五女。在康熙三十八年的時候,敏妃去世,康熙特意給她賜了謚號,敏妃是妃子的謚號。在清宮的後宮裡,只有皇后和皇貴妃死了以後才有謚號,要是貴妃獲得謚號,這是非常罕見的,妃子一般都沒有謚號。可見康熙帝對敏妃格外的恩典。即使這個敏妃她生前比較受寵,但要想在死後在皇帝陵中佔有一席之地,那是她從來都不敢有的奢望。她之所以能夠有幸陪葬在景陵地宮,今天我們看來,完全是母以子貴的結果。

章佳氏生的皇十三子允祥,可以說是慧眼識珠,在爭奪皇位的時候,他堅定不移地站在雍正這一邊,成為雍正皇帝的左膀右臂。雍正皇帝登上皇位以後立即把十三弟封為怡親王,總管子戶部,執掌財政大權。

允祥非常謙虛,雍正皇帝對他的十三弟非常滿意,所以,就把允祥的親生母親敏妃升格為敬敏皇貴妃,連升兩級,她的地位僅次於皇后。這還不夠,雍正還下令把已經死去24年的敏妃棺槨,從康熙的妃子陵里,移至景陵,跟康熙帝,還有孝恭皇后葬在一起。

與康熙合葬的條件之五:死在皇帝以前,或皇帝入葬以前。因為皇帝的陵寢修好以後,如果皇后先死了,可以先於皇帝入葬地宮,但是,等皇帝一死,皇帝的棺槨一旦入葬地宮後,地宮的四道石門全部要關閉,後死的皇后,就不能再驚動已經死去的皇帝的安寧了,這叫卑不動尊。

歷史上的孝庄,慈安,慈禧,她們都是死在自己丈夫後面,所以,她們死後就不能跟先帝合葬,而是自己單獨修建皇后陵。

我們從跟康熙合葬的五位后妃身上,可以感覺到,康熙皇帝他特別重視夫妻人倫,對自己的后妃,至情至義。康熙既是一位偉大的君主,在兒女情長上在對待自己的后妃上,又表現出一種浪漫的,細膩的感情,用現在的標準來評價康熙的話,他也是一個好男人。

那麼,在景陵地宮裡,究竟陪葬了一些什麼呢?景陵地宮的陪葬品,大體上可以分為六類:穿戴,含口,塞棺,經被覆蓋,金井隨葬和冊寶。

一穿戴。就是皇帝和皇后死後,在小殮的時候,要一層一層穿戴整齊,相當於現在我們說的穿壽衣。皇帝的穿戴,最外面要穿朝服,佩戴朝珠,一般以冬裝為主。皇后跟皇帝差不多,只不過皇后會佩戴各種精美的飾物,頭上要戴一種金累絲點翠,鑲有各種珍珠和寶石的鈿子,相當於我們說的鳳冠。這些穿戴,說起來很簡單,實際上每一件物品,做工都非常精細,鑲有各種不同名目的珍珠,寶石和玉飾件等等。讓人看上去眼花繚亂,盡顯皇家氣派。

二含口。什麼叫含口?含口又叫口頭實,就是人死了以後,含在嘴裡的東西。這種習俗自古就有,為什麼要這麼做?有兩點作用:一個是壓舌頭,防口舌之災。俗話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為了避免死後的災難,讓他嘴裡含一些東西,不要在陰間亂吃東西,亂講話。二是口中有物,可以防飢餓。從我國春秋時候起,就有一個明確的制度,那個時候規定:天子含珠,諸侯含玉,大夫含碧,士含貝。到了清朝,主位的含口,也有明顯的等級區別,皇帝死後含什麼呢?檔案里沒有明確記載,但我們在清理乾隆皇帝裕陵地宮的時候,發現一枚被雕成蟬狀的玉片,經確認,這就是乾隆皇帝的含口。皇后含的是珠類,慈禧太后死的時候,嘴裡就含有一顆大的夜明珠。一般皇后含口是東珠,也叫正珠。這種珠產於我國黑龍江,和烏蘇里江一帶,特別珍貴,民間是不允許使用的。

三塞棺。什麼叫塞棺?就是皇帝死後,在他的棺槨之中,除了屍體及隨身穿戴以外,在棺槨里要塞滿各種奇珍異寶,以填補棺槨的縫隙,這一部分隨葬品,就叫塞棺。

這些隨葬品,它的來源有三:第一種就是皇帝皇后生前的日常用品,以及特別心愛的物品,包括一年四季的各種衣服,各種珍玩。第二種是大殮時,大殮就是蓋棺,在蓋棺前由宮中其他后妃,還有主要宗室成員,他們贈送的一部分隨葬品。第三種就是先人的遺念。在清朝,長輩死後,他的日常用品要賞賜給晚輩,作為紀念。而在這些晚輩他們死後,要把這些先輩給的紀念物帶入棺中。塞棺的隨葬品有這麼三種。

四經被。清朝的皇帝和皇后死後,他們都要蓋上陀羅尼經被,就是在絲織的棉被上,綉上各種咒語,還有佛像。帝後們蓋上這種陀羅尼經被,是對死者的一種安慰和尊敬。這些經被的做工非常繁複,是佛教密宗的聖品。這種經被,民間的老百姓是不允許使用的。

五金井安放。什麼叫金井?就是在地宮裡,在最裡面的墓室安放皇帝棺槨的正下方,有一個洞穴,它的直徑有14厘米,深1米5左右,這叫金眼吉井,它的作用很重要,它決定陵寢的基準點。也就是說,這個洞穴它決定陵寢的地宮以及地面建築的相對位置。

歷來的清朝皇帝和皇后,特別重視這個金眼吉井,在他們活著的時候,都要把一些珍貴的心愛的寶貝,放到這個井裡去,叫息壤,是祈福求祥的意思。這一部分隨葬品相當可觀。

六冊寶。「冊」就是冊文,是後人對死者一生功德的追述,「寶」就是刻有謚號的玉璽。在清朝,冊寶被看得特別重。景陵地宮裡的冊寶,是用紫檀木做的,它放在棺槨的外面。在墓室的東西兩側都設有石台,上邊放有冊寶箱,在冊寶箱里放著冊和寶。

景陵開創了這六種陪葬品的做法,在清代陵寢制度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一直到清末,所有的皇帝和皇后,他們死後的隨葬品,都遵循景陵的這種做法。

隨著康熙大帝入葬景陵地宮,地宮的四道石門一一關閉,康熙時代就此結束了。在以後的歲月里,景陵又發生了哪些令人矚目的事情呢?景陵中這些珍貴的陪葬品,是否被盜呢?請看下集《康熙陵寢劫難之謎》。


推薦閱讀:

康熙帝的兒子們
康熙字典:洅 繁體筆畫9
康熙為什麼要把皇位傳給老四,而不是號稱賢王的老八?
乾隆一生寫詩4萬,不及康熙1個字
康熙大帝的陰暗面 火燒姑姑佔臣妻

TAG:康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