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風景名勝詞典 天津市(二)

中國風景名勝詞典(二)燈文/網路 編輯製作/荷花小女子

中國風景名勝詞典(二)目錄第二部分天津市01、天津市區02、薊縣寧河縣01、天津市區【三條石福聚興機器廠舊址】在天津城北子牙河畔的三條石地區。「三條石」是天津近代民用工業的發祥地,對大津工業的形成和發展產生過重要影響。福聚興機器廠開辦於1926年,佔地600多平方米,生產牛頭刨床、水車、鋼磨以及榨油、彈化、軋花等二十餘種機器。產品行銷河北、河南、山東、山西等地。該廠原始廠房、機器設備和四面設窗的櫃房,均保持原貌,是三條石機器製造業中僅存的遺址。現為三條石歷史博物館的一部分。【大悲院】在天津河北區天緯路26號。是天津地區保存完好、規模較大的佛教寺院。由舊廟和新廟兩部分組成。舊廟為清康熙八年(1669年)重建、殿內珍藏魏晉南北朝至明清各代銅、鐵、木。石造像數百尊。新廟為1940年創建,由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殿、配殿、耳房和迴廊構成。殿內舊有唐僧玄奘靈骨,1956年已轉贈印度那爛陀寺。1976年地震,部分房屋坍塌,1980年修葺一新。院內朱門綠瓦。佛壇高築,松柏參天,莊嚴清謐。中國佛教協會天津分會設此。【大沽口炮台】在天津市區東南60公里的海河人海口。為「津門之屏」,北國海防要隘,創自明代,清咸豐八年(1858年)重修。有大炮台五座(南岸三座,北岸兩座),以「威、鎮、海、門、高」五字命名,其周圍浚濠築垣,設置不柵,每台放大炮二尊,另於後牆營門建小炮台二十五座,地勢險峻,易守難攻。第二次鴉片戰爭和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抗擊八國聯軍戰爭期間,愛國士兵和義和團戰士曾在此與侵略者浴血鏖戰。光緒二十七年清政府與八國簽訂《辛丑條約》,規定毀大沽炮台及京師(今北京)至海道有礙通行的各炮台,始被拆毀廢止。唯南岸「海」字中炮台,至今保存尚好,是近代中國人民反侵略戰爭的重要遺址。炮台瀕海,可臨台遠眺海景。【廣東會館】在天津南開區南門內大街,是天津地區保存完好、規模最大的會館。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建,由門廳、大殿、配殿、戲樓和跨院、官房組成,佔地11畝許,房屋一百二十五間,木石結構,具南方風格,以裝修精美著稱。戲樓的舞台吊頂作「雞籠式」,藻井山成百條異形斗洪接榫堆迭而成。戲台後壁正中鑲嵌大幅「天官賜福」鏤空木雕,圓心內天官、仙童立於祥雲之上,群猴嬉戲於松柏靈芝之間,圓心外四角俘雕口銜仙桃的蝙蝠。戲樓裙板和包廂的隔扇門窗亦雕刻獅子繡球。鳳穿壯丹、松鼠葡萄等圖案,人物、花卉,栩栩如生。【無後宮】又稱天妃宮、娘娘宮。在天津舊城東北角,南、北運河與海河文匯的三岔河口西岸。元代始建,明、清重修、擴建。現存大殿、配殿、鐘鼓樓、山門和旗杆等。」天后」是傳說中的護佑航海安全女神,元代南糧北調,此地為海運和內河航運的中轉站,元泰定三年(1326年)敕建天妃宮,以利漕運。「曉日三岔口,連檣集萬艘」,「一日糧船到直沽,吳罌越布滿街衢」是當時繁榮景象的寫照。宮內為歷代海祭中心,也是古代船工聚會娛樂之所,除舉行隆重祭祀儀式外,還經常有酬神演出,相傳每年農曆三月廿三日為天后誕辰,屆時舉辦皇會,出動法鼓、高蹺、重閣、獅子等民間遊藝節目,通宵達旦,遊人如潮。宮南、宮北大街亦為歷代著名的集市貿易和年貨市場,出售絹花、鞭炮、「劉海」空竹和楊柳青年畫等各具特色的工藝製品。【天津市藝術博物館】在天津解放北路77號,瀕臨海河。是一個收藏、陳列歷代藝術珍品的專業性博物館。館內藏品除陶瓷、青銅器、古玉、古印璽、書法、繪畫、文房用具等稀有的傳世藝術品外,並藏有相當數量的現代名家的書畫、篆刻和精美的工藝品。特別是泥人張彩塑、楊柳青年畫、天津木雕、天津刻磚等具有濃厚地方色彩的民間工藝,別具一格,為該館藏品的特點之一。【中山公園】在天津河北區中路東側。初為勸業會的公眾花園,清光緒未年建,民國年間曾改名河北公園、天津公園,後改今名。園內樹木繁茂,配以上石假山、亭台瀑布,布局頗具匠心。此園也是一處革命紀念地。1912年,孫中山曾在這裡發表重要演說。1915年6月6日,愛國群眾在此集會,強烈譴責袁世凱與日本帝國主義簽訂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周恩來在會上提出「愛天津市(67)國志士,決不願借外債以度日」的號召,受到廣大群眾的擁護。園內松柏叢中還聳立一通「天津十五烈士紀念碑」,是為紀念1927年4月18日被反動派殺害的江震寰等十五名共產黨員、國民黨左派而建的。光榮的革命史跡,更為公園增色添輝。【文廟】在天津舊城東門裡。一名孔廟,因與武廟相對,俗稱文廟。是天津市區保存完整、規模最大的古代建築群。大殿始建於明正統元年(1436年),後經明天順、萬曆,清康熙、乾隆等各代重修、擴建。清雍正年間,天津府、縣同設治所於城內,因而廟東側為府廟,西側為縣廟,均有照壁、伴池、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崇聖祠和配殿等。府廟主體建築的殿頂均用金黃色琉璃瓦覆蓋,雕樑畫棟,裝飾精美。廟外有二柱三樓式牌坊兩座,明代建造,萬曆、清康熙年間重修,是天津市內僅存的過街牌樓。【清真大寺】在天津舊城西北角。建於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是保存完好的中國宮殿式伊斯蘭宗教建築群。有照壁、門廳、禮拜殿、阿訇講堂、耳房和沐浴室等。主體建築禮拜殿坐西朝東,四組殿堂毗連,前為卷棚式抱廈,後為兩組庄殿頂大殿,最後一組殿頂上則並排聳立五座六角或八角的亭式樓閣,並在殿堂兩側構築迴廊。建築外形檐牙起伏,富於變化。南北兩側亭閣檐下懸匾,各題「望月」、「喧時」二字,為穆斯林用以觀看月亮出沒,宣告齋戒時日之所。寺內屋頂和門窗裝飾,每件磚雕木刻部採用花卉或幾何圖案,既嚴格遵循不使用偶像和動物紋飾的伊斯蘭教義,又保持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築風格。【玉皇閣】在天津舊城東北角。明宣德二年(1427年)始建,弘治、萬曆和清康熙、光緒年間重修。由山門、配殿、六角亭和清虛閣等建築組成。閣面闊五間,進深四間,分上、下兩層,上層檐下出迴廊一周,可憑欄遠眺。此地瀕臨三岔河口,地域開闊,為重九登高處,清人有詩云,「直在雲霄上,蓬瀛望可通,萬帆風匯舞,一鏡水涵空。」閣樓上舊有玉皇銅像,閣頂作九脊歇山式,中心用黃琉璃瓦,邊側用綠琉璃瓦,採取「剪邊」作法。在紅色棟額之上,綠衣仙子簇立,龍鳳走獸飛騰,顯得非常宏偉壯麗。【呂祖堂】在天津紅橋區如意庵大街何家衚衕18號。為清代供奉呂洞賓塑像的道觀。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始建,乾隆、道光年間重修,主要建築有山門、前殿,後殿、東西廂房和五仙堂。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義和團運動在天津興起。著名的乾字團首領曹福田,率團民在此設總壇口,其他盲領張德成、劉呈祥及「紅燈照」首領林黑兒等經常到此拜壇議事,領導和指揮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的鬥爭。院中空地為團民習武練拳之所,是現存的義和團總壇口完整遺址之一。【老西開教堂】又稱法國教堂。在天津和平區濱江道獨山路原牆子河外老西開一帶,故名,包括天主教總堂和大教堂,分別建於1914年和1917年。大教堂採用法國羅曼式建築造型,平面呈長十字形,正面和後部聳立高大塔樓三座,樓座以黃、紅花磚砌成,上砌翠綠色圓肚形尖頂,檐下為半圓形拱窗。堂內為三通廊式,內牆彩繪壁畫,裝飾華麗。是天津教堂中規模最大的一座。現已修飾一新,對外開放。【周公祠】在天津南郊小站鎮西南1公里的會館村。為小站稻拓植人周盛傳祠。周為清代天津鎮總兵。光緒元年(1875年)率師在小站地區開拓河渠、改良鹽鹼地,培育小站優良稻種。詞字寬敞,原有戲樓。現存並列祠堂三座,青磚為牆,白石作階,建築莊重質樸。東祠祀周盛傳。稱武壯公祠;西祠紀念其兄周盛波(曾佐盛傳屯田),稱剛敏公祠;中為新農寺,把軒轅黃帝。鄉人每年農曆三月廿八日在此舉辦廟會。【周恩來在津活動舊址】在天津南開區南開四馬路南開學校東樓。是一幢磚木結構的兩層樓房。1904年興建,1977年重修,1978年3月5日開放。門額為葉劍英題署,門廳有青年周恩來的半身塑像。1913年至1917年,周恩來曾就讀於此,探求救國救民的真理,並團結同學建立進步團體,出版刊物,編演新劇。組織演講,傳播革命思想。樓內的東四講室和理化講室,是上課教室和開展社會活動的場所,均按當年面貌復原。樓上為專題陳列,展出珍貴文物、照片和文獻,反映周恩來青年時代在津的革命活動。【覺悟社舊址】在天津河北區宙緯路三戒里4號,是坐東朝西。七間青磚木結構平房組成的小宅院。覺悟社是「五四」時期周恩來領導的天津愛國學生進步組織,也是中國共產黨成立前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革命團體之一。成立於1919年9月16日。參加覺悟社活動的,有當時大津學生聯合會和天津女界愛國同志會的進步青年骨幹周恩未、鄧穎超、郭隆貞、馬駿、劉清揚等。本著「革心」、「革新」的精神,以「自覺」、「自決」為主旨,1919年9月21日,我國早期的馬克思主義青李大釗曾到天津,給覺悟社以鼓勵和支持。院內東面兩間為社員開會、學習和出版社刊《覺悟》的地方。【望海樓教堂】亦稱聖母得勝堂。在天津海河北岸獅子林橋旁。清同治八年(1869年)法國天主教會建,次年因發生「天津教案」,於6月21日被群眾燒毀。1897年帝國主義分子用清政府賠款重建,1900年義和團運動中又被燒毀,現存的望海天津市(69)樓教堂,是光緒三十年(1904年)第三次重修的,建築形制未變,平面長方形,長30米,寬10米,青磚木結構,面向西南;正面有塔樓三座,呈筆架形;內部並列庭柱兩排,為三通廊式,無隔間與隔層;內窗券作尖頂拱形,窗面由五彩玻璃組成幾何圖案;地面砌瓷質花磚,裝飾華麗。02、薊縣寧河縣【盤山】又名徐無山、四正山、盤龍山。相傳東漢未,董卓之亂,田疇率眾隱居於此,亦稱田盤山,在天津薊縣城西北12公里,為燕山余脈,平均海拔500米,主峰864米。歷史上譽為「京東第一山」。名勝古迹有五峰(掛月峰、紫蓋峰、自來峰、九華峰、舞劍峰)、八石(懸空石、搖動石。晾甲石、將軍石、夾木石、天井石、蛤蟆石、蟒石)及亭台樓閣、歷代名人題刻等。舊有七十二寺觀、十二座玲瓏寶塔,風景有三盤之勝,人稱」上盤之松,中盤之石,下盤之水」其景色變幻多姿,四季常新,山上有冀東遊擊隊抗日鬥爭遺址,山麓有盤山烈士陵園,1979年闢為遊覽區。【萬松寺】在盤山天成寺北。原名李靖庵,傳為唐代名將李靖所建。民間傳說:清康熙年間,一小牛在山坡吃草,隨吃隨長,庵內和尚心知有異,旋在草下掘出聚寶盆一隻,投一錢入盆內,頓時銅錢滿盆。和尚外出,將盆藏於松樹下。次日回庵、只見松樹遍山,竟不辨寶盆藏於何處。後改庵名為萬松寺。牛死後葬寺前歡喜嶺,曰神牛墳。寺毀於抗日戰爭時期,現存古塔兩座:一為太平禪師塔,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建;一為普照和尚塔,清康熙年間造,均為實心磚構,窗欞裝飾雕刻精細。寺西舞劍峰頂傳為李靖舞劍台,有「李從簡來游」題刻。【千像寺】在盤山陵園東,清乾隆行官」靜寄山莊」北。寺建於唐代。現存線刻在巨石上的佛像數十尊。寺前有遼統和五年(公元987年)重修石碑,內有此地種稻記錄,頗具研究價值。寺後有「搖動石」,一人推之可晃,數人搖之則巋然不動,堪稱一大奇蹟。[天成寺]又名福善寺。在盤山蓮花嶺北。是下盤水勝的著名風景區。寺建於唐代,遼、明、清歷代重修,抗日戰爭中毀於兵火,1980年重建。寺背靠翠屏峰,依山勢分上下兩層。上層有大殿、配殿、月亮門、唐代石幢、遼代古塔及明、清石刻碑記和千年銀杏兩株;下層建「江山一覽閣」和游廊。水景有涓涓泉,在大殿後、翠屏峰下,泉水清澈,終年不涸:飛帛澗,六七月間,澗水自空中注下,如白帛飛飄。寺前有「入勝」、「四正門經」、「此地有崇山峻岭,怪石奇松」等歷代名人題刻和大元寶石、仙人石橋等,迎客松枝葉抉疏,狀若伸臂迎客。清乾隆的替身和尚在寺修行,帝亦多次臨幸。登閣眺望,「山林蔥籠入佳境,空谷低回溪水聲」,浮青嶺下果園、沙河、良田,歷歷在目,江山佳勝,一覽無餘。【少林寺】在盤山水庫北。抗日戰爭中毀於兵火。寺東尚存多寶佛塔一座,明崇禎七年(1634年)興建,清順治九年(1652年)落成,高九丈,磚築十三層。寺東龍頭山下有清泉水池,石壁線刻蚊龍入水,隸書「紅龍池」三字,為金大定七年(1167年)刻石。寺前有蟒石、菱角石,前者長二丈,橫卧松樹下;後者大數丈,酷似菱角。水庫旁有蛤蟆石、仙人望海和唐太宗「貞觀遺蹤」:帳房石、晾甲石、飲馬潭等。【古佛舍利塔】在盤山天成寺大殿西側。遼天慶間重建。相傳塔內藏神龍親奉舍利三萬餘顆,明崇禎重修時曾發現石函、舍利和佛像。1980年修葺時添配銅剎和風鐸。塔八角密檐十三層,溝紋大磚建造,塔基以花崗石須彌座和三層磚雕仰覆蓮花組成,塔身正面設門。內置佛龕,側面浮雕花窗,上為斗栱承托出檐,均為仿木磚雕。通體飾以淡黃色,與天成寺、翠屏峰交相輝映,構成「塔影穿幽壑,晴嵐迭翠屏,天成橋畔路,曲折入浮青」的天然畫卷。【紅龍池】在盤山少林寺東龍頭山下。參見「少林寺」。【掛月峰】為盤山主峰。海拔864米,峰頂上銳下削,上築定光佛舍利塔。塔建於唐代,遼大康、明成化,嘉靖、萬曆與清乾隆年間重修。相傳唐智源禪師藏佛舍利六十顆,佛牙一具於此,故名。塔為八角三層磚築,由台基須彌座、塔身和相輪、塔剎構成。塔旁摩崖題刻「去天五尺」、「一覽眾山小」等字。明代名將戚繼光鎮守薊州十六年,曾到此吟詩抒懷。峰左後側下50米有雲罩寺,又名降龍庵,曾有彌勒殿、黃龍殿等建築,今廢圮。【定光佛舍利塔】在盤山掛月峰之巔。參見「掛月峰」。【盤谷寺】在盤山萬松寺東,居盤山之中。群峰圍繞,因寺在青溝之上,原名青溝禪院,清康熙賜今名。寺為清初智朴和尚創建,抗日戰爭中毀於兵火。智朴為明末名將,清軍入關後落髮為僧,隱屠寺內,著《盤山志》,死後葬於寺東南天門下。乾隆帝念其詩畫俱佳,才華過人,追贈進士。現存石頂、方亭,俗稱進士墳。初春寺內多杏花,智朴有詩:「杏花萬樹開,映日光皎潔,東風過嶺來,滿地翻晴雪。」寺內有乾隆帝題刻御碑。寺外有玉乳泉、石舫石、象石、天井石、洗心石、捧日石和文殊洞諸勝。天井石又稱仙泉石,石上有二尺深洞,內藏仙泉,如天井玉液,四季常清。【盤山烈士陵園】在盤山東麓。1959年為紀念在民族解放戰爭中光榮犧牲的烈士而建。為盤山風景區之一。烈士紀念碑高27.5米,正面鐫刻聶榮臻題「光榮烈士永垂不朽」八字,霧水煙巒,松柏翳空,中為烈士陵墓,氣象莊嚴。園內建有民族傳統形式的烈士館,陳列冀東抗日根據地鬥爭史和烈士的事迹、文物、照片等。陵園附近還有抗日戰士當年在岩石上刻寫的標語口號和戰場、會場。電台、報社等遺址。【懸空石】在盤山上方寺嶕嶢峰。石大數尋,陡百丈,似無依倚,仰視如懸空中。俗傳三國時關羽、張飛曾在嶕嶢峰下棋,山頂忽墜一巨石,關公飛一棋子,將巨石凌空托起,張飛見狀,大聲喝采,復將另一墜石喝斷,故稱懸空石和喝斷石。峰頂東崖兩壁似刀劈斧鑿,上刻「天門開」三字,山勢十分險峻。下有一洞,曾棲白猿,稱白猿洞。【獨樂寺】又稱大佛寺。在天津薊縣城西門內。一說因寺西北有獨樂水,故名。另說安祿山在此起兵叛唐,思獨樂而不與民同樂,稱獨樂寺。始建於唐代。主體建築山門和觀音閣為遼統和二年(公元984年)重建,是我國古代木結構建築的代表作。山門屋頂為五脊四坡形,古稱四阿大頂,出棺深遠曲緩,檐角如飛翼,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廡殿頂山門;正脊兩端的鴟吻,魚尾翹轉向內,與明清大吻龍尾翻轉向外大異,是較早的鴟尾實物。觀音閣上下兩層中間設一暗層,通高23米。樑柱接榫部位因位置和功能不同,共用斗栱24種,以建築手法高超著稱,歷經多次地震,至今仍巍然屹立,是國內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高層樓閣。閣內觀音立像因頭頂十個小佛頭,故稱十一面觀音,高16米,是我國最大的泥塑之一。兩側的脅侍菩薩和山門內的大王像等,亦為遼代彩塑珍品。觀音閣下層四壁滿布彩色壁畫,主題是十六羅漢立像和三頭六臂和四臂明王像,間繪山林雲水和世俗題材畫,為元、明畫師之作。明萬曆,清順治、乾隆、光緒彩繪重修。乾隆十八年(1753年)在寺前增砌照壁,並在寺東側興建行宮。【白塔】在天津薊縣城內,獨樂寺正南約300米。因塔前有觀音寺,塔身白色,亦稱觀音寺白塔。遼代始建,明嘉靖、隆慶、萬曆和清乾隆重修。平面八角形,通高30.6米。塔基由花崗岩條石和青磚雕砌的斗洪、欄杆、蓮花組成,仿木結構製作。與獨樂寺相近似。塔身南門內設佛龕,牆上繪壁畫,東、西、北面設假門,拱門兩旁浮雕飛天,輕翔門上,栩栩如生。八個轉角處作重層小塔,飾寶蓋、蓮花。塔身之上出三層磚檐,檐角系銅鋒,上端作喇嘛塔式圓肚體、十三天和銅剎。白塔下部為密檐式,上作喇嘛塔狀。在我國遼塔中,是造型奇特之一例。【鼓樓】在天津薊縣城十字街北。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建。清順治、康熙、道光年間重修。基座為磚築城台,正中開拱形門洞,以通車馬行人,城上建木結構樓閣,面闊三間,進深兩大間,四周出斗洪迴廊,青瓦九脊大頂,檐下懸「古漁陽」三字大匾額。漁陽郡為戰國燕設置,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繼之,郡治原在北京密雲一帶,隋朝東移至此。因西北三里有漁山,城在漁山之陽,故名。是天津地區僅存的城樓。【無尊閣】在天津寧河縣丰台鎮內。1976年唐山地震時,附近民房倒塌甚多,此閣卻安然無恙。是天津、唐山濱海地區僅存的古代木結構高層樓閣。據文獻記載,清康熙年間曾大修,咸豐八年(1858年)彩繪重修,閣建於高大的磚石台基上,共分三層,上為紫微殿、中為王母殿、下為天尊閣,通高17.40米。面闊五間,迸深四間,明問和次間共用八根12米多長的大木通柱縱貫三層樓板,直達閣頂五架梁下。通柱外又輔以檐柱、山柱和廊住,井與三層縱橫樑仿和兩層樓板、龍骨構成一組完整的木框架。此外,木架節點的斗拱、榫卯結構和地基中的柏木樁等。也可加固構件,增強抗震能力。美景美圖精品美文音樂空間職場技巧音畫圖文感悟哲理星座運清生活百科史海鉤沉健康常識書畫古玩網頁特效電腦技巧在線書架精美相冊

您已閱覽

秒感謝光臨天空之城-水晶音樂


推薦閱讀:

手游吐槽會第1期《尋仙》:中國古風就是好,杰倫見了都說吊
The Met Gala:腦洞大開中國風
〖中國風〗風華是一指流砂,蒼老是一段年華 [06P]
中國風水學窩、鉗、乳、突四大形穴
圓珠筆下的中國風,太震撼了!

TAG:中國 | 天津 | 中國風 | 詞典 | 風景 | 風景名勝 | 國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