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爺爺 爸爸媽媽在哪裡?

爺爺 爸爸媽媽在哪裡?

父母才是育兒的「男女主角」

編者按  現代社會,年輕的父母都忙於生計,不得不將孩子交給祖輩們照料。如今,越來越多的家庭已演變成隔代教養家庭。一方面,隔代教養有著天然的優勢,祖輩對孩子有愛心、有經驗、有時間;另一方面,隔代教養也暴露出了種種問題,祖輩們常常「俯首甘為孺子牛」,模糊了「疼愛」與「溺愛」的界線。當然,在隔代教育的問題上,做父母的無權責怪祖輩們;相反,我們需要反思的是:當孩子大聲向爺爺奶奶、姥姥姥爺「討要」著爸爸媽媽的時候,父母在哪裡?父母的責任在哪裡?  典型案例  祖輩家長不能給孫子當「孫子」  老余問教  已經兩歲的小男孩驊驊,平時在爸媽家由保姆照料,一般只在周末的時候去外婆家玩玩。驊驊在爸媽家的時候,很聽話,愛衛生,不任性。到了外婆家以後,跟三歲的表哥學會了不良的習慣,比如:在地上爬,穿著鞋就上床打滾,等等。每當媽媽糾正驊驊不良的習慣時,外婆總在一旁唱反調。  媽媽說:「驊驊,你不能穿著鞋就上床。你把外婆的被子都踩髒了,外婆洗被子多累呀。」外婆卻說:「小孩踩踩被子,你也要大驚小怪?我雖然老了,洗被子還是沒問題的。」  驊驊吃水果的時候,媽媽說:「驊驊,來,媽媽給你圍上個手絹。要不,水果汁把衣服弄髒了,多難看呀。」外婆卻說:「小孩吃點水果,你也要添麻煩?水果汁要什麼緊?手絹不用圍了。」  如此這般,久而久之,媽媽原先教給驊驊的好習慣,都被驊驊逐一丟棄了,並且養成了許多不良的習慣。外婆還倚老賣老地對驊驊說:「我的好寶寶,你在外婆家,有外婆護著你,你想怎樣玩耍都行。你爸、你媽都得聽你外婆的。」兩歲的驊驊聽了,漸漸悟出了外婆的語意,因而更加淘氣了。後來,甚至連外婆都管不了他了,這也許是外婆始料未及的結果。  小男孩亮亮五歲了,在家裡卻是個不講理的「小霸王」。亮亮的爺爺認為,亮亮是全家的「小太陽」,全家人都應該毫無怨言地圍著亮亮轉。亮亮吃飯,要爺爺喂。亮亮起床,要媽媽穿衣裳。亮亮咳嗽吐痰,要奶奶端著痰盂接。亮亮在家裡,儼然成了至高無上的被人伺候慣了的「小皇帝」。  有一天,亮亮看著電視上的動畫片,爺爺坐在旁邊,央求亮亮:「寶寶,喊爺爺。」亮亮聽了,不經意地瞧了瞧爺爺,又轉過頭去,沒有吱聲,而只顧自己看電視。爺爺繼續央求亮亮:「好寶寶,喊爺爺,快,喊爺爺。」亮亮竟然有些不耐煩了,皺了皺眉頭,仍然只顧自己看電視。爺爺輕聲嘮叨起來了:「好寶寶,你一定要經常喊爺爺,爺爺才幸福啊。你平常喊你奶奶、爸爸和媽媽,喊得那麼好聽,你也要很好聽地喊爺爺啊。爺爺疼愛你,天天給你做那麼多好吃的,你總得回報爺爺啊。」亮亮若有所思地看了看爺爺,雖然張了張嘴,但仍未喊爺爺。  爺爺不甘心失敗,還是央求亮亮:「好寶寶,你就這樣喊:爺爺,爺爺。」亮亮這次終於有反應了,雖然眼睛沒有離開電視,卻很響亮地順嘴答應了爺爺一聲:「噯。」  此時,亮亮的奶奶正好走了過來,就笑著打趣老伴:「你呀,爺爺當不成了,只配給孫子當『孫子』。」爺爺自嘲地「嘿嘿」了幾聲,對亮亮說:「我的好寶寶,我倒是願意天天給你當『孫子』,但你也不能公開答應啊。」  亮亮這次之所以耍起「小手腕」,要在稱呼上沾爺爺的「便宜」,是因為不喜歡爺爺打擾他看電視。在亮亮的心中,爺爺無論怎樣對他好,似乎都好不過一個電視節目,而爺爺呢,對此並不介意。這就是令人稱奇的「祖孫情」。  亮亮的爺爺和奶奶,在教育亮亮的方式上,已經不是正常的疼愛,而是縱容過度的溺愛了。老兩口在日常生活中,心甘情願地給孫子當「孫子」,確實不合適。這對亮亮的成長是很不利的。  心理學家指出,祖輩之所以溺愛孫輩,是因為內在的心理需求。人到了老年的時候,常常渴望得到子輩的安撫,但又常常得不到。於是,老人們就將渴望的視線向孫輩轉移了。老人們一邊無節制地溺愛著孫輩,一邊很開心地讓自己充當了「老小孩兒」的角色。亮亮的爺爺和奶奶就是其中的典型。他們一切以孫輩的快樂為標準,從不指責孫輩的過錯,他們的內心則因此而得到無限的慰藉。  祖輩溺愛出來的「小王子」、「小公主」們長大之後,即使沒有成為犯罪的「邪才」,也會成為自私自利、唯我獨尊的「歪才」。上文所述的小男孩亮亮,在爺爺、奶奶的溺愛之下,其言行已經出現自私自利、唯我獨尊的苗頭了。這是值得我們警醒的問題,應該予以糾正。  社會調查  一半家長沒空自己帶孩子  廖銀潔 吳佳  忙於工作的80後小夫妻無暇照顧孩子,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們挑起了重擔。生活方式、育兒理念的差別、「隔代親」特有的寵愛,都難免對孩子的身心發育造成各種影響。近日,廣東佛山市婦聯公布了《佛山市隔代教育現狀調研》結果,在面向全市中小學校學生、教師和家長發放的3200份問卷調查中,父母親自照顧孩子的佔53%,祖輩全權照顧孩子的佔29%。其中,更有20%的家庭,孩子一個星期都見不著父母一面。報告執筆人、佛山科學技術學院教授刁生富分析稱,隔代教養的孩子容易形成極端性格,即放縱任性,難以管理的「特外向」型性格或沉默寡言、依賴性強的「特內向」性格。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及雙薪家庭的增加,隔代教育越來越成為一個普遍現象。婦聯在調查中發現,現今造成隔代教育的原因非常多,涉及層面也非常廣。調查結果顯示,在針對家長發放的420份有效問卷中,有57%的人表示工作太忙,無暇顧及孩子而把孩子交給父母帶。另外,有25%的人是因為自己在外地工作而把孩子交給父母帶。  此次調查結果顯示,針對隔代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有60%以上的人認為隔代教育對孩子有負面影響,有47%的父母認為把孩子交由孩子的祖父母教養使孩子受到祖輩的溺愛,容易形成不良的性格,還有20%的人認為容易造成孩子和自己的感情隔閡。  祖輩教養孩子有何利弊?刁生富認為,祖輩教養孩子的好處在於,由於已經撫養過一代人,對幼兒的習性較為了解,遇到問題時不會手忙腳亂。加上祖輩們對孫輩的疼愛更是保姆所不可比擬的,年輕父母因此不用為養育幼兒而分心,可以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祖輩教養也有不利之處。「『養而不教』是通病。」刁生富稱,祖輩們教養的孩子容易形成極端性格。有的祖輩文化程度不高,可能無意識間傳遞給孫輩一些落後的思想,不利於他們接受新鮮事物,進而妨礙個性發展。  刁生富建議,把孩子交由祖輩教養,要和祖輩們約法三章,哪些事是由祖輩們管理的,哪些是父輩們該負責的,一開始就要讓祖輩們明白:教育孫輩不能單純用傳統的教育方法,請他們學習扮演新角色也不是不尊重他們,而是為了孫子的健康成長。當遇到兩代人在孩子的教育上意見不一致時,需盡量心平氣和地商量溝通,切忌一味指責。  隔代教育中孩子教育的主導權常常是祖輩和父輩爭執的焦點,但祖輩應該明確自己輔助教養的角色,同時也需與時俱進,客觀地面對「代溝」的存在,要注意學習新知識,接受新事物和新思想,將豐富的實踐經驗與現代社會的新變化結合起來,儘可能用科學的方法教養孫輩。  學者觀點  隔代教育的三種類型  付小平  隨著越來越多的獨生子女逐漸成為父母,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已有越來越多的家庭演變成隔代教育家庭。  一方面,隔代教育有著天然的優勢,祖輩對孩子有愛心,教育孩子有經驗,關鍵是更有時間;另一方面,隔代教育也暴露出了種種問題,存在著不少弊端。  關於隔代教育到底好還是不好,難還是不難,我們絕對不能一概而論,一棍子打死。需要搞清楚隔代教育的幾種類型:  一是隔代教養,孩子的父輩和祖輩經常生活在一起,由於父母要上班,平時主要由祖輩負責照顧孩子的生活、負責接送孩子等,父母主要在休息時間陪孩子玩、負責孩子的學習等。這種情況在城市比較普遍,通常出現在父母雙方都工作的家庭,上班日孩子住在祖輩家、父母周末才帶回自己家;或是全家與長輩同住,父母每天下班後再接手照顧孩子等,根據每個家庭的情況不同而有不同。這種情況下,祖輩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應該主要扮演協助者的角色,父母才是孩子的主要教育者。  二是隔代寄養,孩子的父輩和祖輩不在一起生活(往往是在不同的省份或城市),由於父母要賺錢養家,主要由祖輩負責照顧孩子的生活、陪孩子玩、負責孩子學習等,父母主要在節假日才能回家看望孩子、陪孩子玩。這種情況在農村比較普遍(少數城市家庭也存在這種情況),通常出現在父母雙方都在外地工作,因各種緣由父母與孩子無法生活在一起,所以這些孩子被稱為留守兒童。這種情況下,祖輩在教育孩子方面被迫扮演主要角色,父母無奈成為教育的協助者。  三是隔代撫養,孩子的父母因為離婚、死亡、遺棄等原因,完全無力撫養孩子,祖輩成為孩子的主要照顧者和教育者,完全負責照顧孩子的生活、陪孩子玩、負責孩子學習等。這種情況下,可能衍生出許多社會問題,也容易陷入經濟貧困的窘境,因為祖輩已年邁、沒有工作能力,卻又還要照顧孩子。如果長輩年紀太大,在教養孩子上也會心有餘而力不足,世代的隔閡也會加劇。  只有分清楚隔代教育的這三種類型,我們才能對隔代教育進行正確的評判和引導。  而每種類型,都有可能存在隔代教育的一些問題,但不同的類型,存在的問題既有共性的一面,更有其不同的一面。我們只有找到真正的問題所在,才能對症下藥,才能真正幫助到不同類型的家庭,才能真正給到家長和祖輩啟發。  無論大家認為隔代教育是好還是不好,但基本上都認為隔代教養的家庭,孩子的父母和祖輩之間在教育孩子的觀念上往往很難統一,並經常會因為教育孩子的問題產生家庭矛盾,甚至出現因為孩子導致父輩和祖輩要斷絕關係的案例。  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每個人的父母都是不一樣的。如果父母的教養方式跟我們完全一致,那是我們的一大幸事。假如教育觀念不一致,那就是對我們的一大考驗。隔代教養到底難不難,關鍵就在孩子的父母,而不是我們的父母。我非常贊成「巴學園」的一句話:「我們無法選擇父母,但可以選擇面對父母的態度。」  (作者系復旦大學博士,副教授,易成教育集團總經理)  專家建議  父母才是育兒的「男女主角」  關穎  孩子來到世上,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乃至他在家庭中接觸到的任何人都是他的教育者。而父母應該是育兒的「男女主角」,其他任何人都替代不了,老人們在育兒中「反客為主」會帶來諸多不利影響:  首先,「鼓勵」孩子的爸爸媽媽當「甩手掌柜」。父母是孩子的第一監護人,法律規定要對孩子盡撫養教育義務,他們是孩子撫養教育的主角,老人們過多地包攬了孩子的事,實際上是在「鼓勵」、「縱容」孩子的爸爸媽媽不管或少管孩子的事。  其次,影響親子感情和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孩子的幼兒階段是親情培養的關鍵期,尤其是他們與父母情感關係建立的關鍵期。如果在這個階段孩子不與父母共同生活,老人又對孩子過分寵愛,很容易使年幼的孩子在對長輩的情感上產生錯覺,認為祖輩更加疼愛他們,相比之下對爸爸媽媽感情則會疏遠。這種親情轉移,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孩子和父母之間的關係,影響了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對孩子的成長極為不利。  再次,祖輩容易與兒女產生矛盾。如果老年人定位在教育孩子主角的位置上,很容易覺得自己是「過來人」,並按照以往的經驗帶孩子。而孩子的父母往往會接觸一些養育孩子的新觀念和新方法,老人對此經常持排斥態度,兩代人免不了發生爭吵。如果孩子經常遇到兩代人教育不一致的情況,就會無所適從,容易形成雙面人格。  最後,老年人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也會因此下降。老年人出於對兒女和孫輩的疼愛而過多地付出,佔去了自己日常生活的大部分時間,打亂了自己原本悠閑的生活節奏,放棄了自己的興趣愛好,生活質量也因此受到影響。  無論什麼情況,在隔代教養中,家庭成員都要明確一個原則:只要兒女具備撫育孩子的基本條件,就應該擔負起養育孩子的主要責任。而老年人在孫輩的撫育中只要轉變觀念、找准自己的位置,一樣可以發揮餘熱:  一是發揮優勢,積极參与,不要大包大攬。老年人在晚年見到隔輩人,往往比年輕時更為激動和喜悅,對孫輩的愛更為強烈,也因為有過帶孩子的經歷,比年輕的父母更熟悉如何帶孩子。老年人的務實和耐心往往是年輕父母無可比擬的優勢,傳統的手工製作、兒時的互動遊戲、童歌童謠等在帶孫輩時都能派上用場。3歲的天天有各種各樣的現代玩具,然而他最喜歡的玩具卻是爺爺疊的紙飛機,爺爺會「做飛機」在他看來是件很了不起的事。這位老人動員孩子的父母也參與其中,一家三代共同回味傳統遊戲中的樂趣和親子的互動。  二是尊重兒女,與時俱進,不要唯我獨尊。老年人帶自己的孩子大多是幾十年前的事了。幾十年中,社會發生了巨變,當今孩子的生存環境和大家對孩子的要求也不同以往。而不少老年人觀念中的好孩子是聽話、老實、規規矩矩,帶孩子時喜靜不喜動,對自己不曾了解的新鮮事物往往持排斥態度。現代社會各類新鮮事物層出不窮,家庭教育所遇到的問題紛繁複雜,明智的老年人視野要開闊、具有學習精神、與時俱進,適應當今社會的發展需要。  三是幫兒愛孫,促進和諧,不要激化矛盾。在中國社會,祖孫之情勝過親子之情是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祖孫之間關係的特殊性,也決定了在家庭關係中老年人的獨特作用。老人帶孩子是幫兒女,就不能在親子之間製造矛盾,而應該做好親子溝通的紐帶。小紅的奶奶就是個明白人,在帶孩子的過程中,有好吃的告訴孩子給媽媽爸爸留一點;給孩子買玩具、新衣服說是媽媽給買的;到了周末,一定創造條件讓孩子跟父母在一起……這樣,儘管小紅有時見不到父母,但給孩子的感覺是父母時時都在自己身邊。  四是珍愛自己,量力而行,不要過度操勞。老年人給兒女帶孩子的前提是自身健康,應當留出自己的生活空間,同時培養兒孫體諒老人的情感和在日常生活中扶助老人的習慣。比如4歲以上的孩子,已經具備了做簡單自理和家務事的能力,家長可以訓練孩子自己吃飯、穿衣,自己的事自己做,和老人一起洗小件衣物、收拾房間、給爺爺奶奶捶捶背等,不在於事情大小、能做多少,關鍵是能逐漸起到減輕老人家務負擔和培養孩子良好生活習慣的雙重作用。
推薦閱讀:

孕期患了癌症的媽媽會把癌症「傳染」給寶寶嗎?
用心護佑好媽媽
全職主婦意味著什麼?工齡7年的媽媽真誠分享
全職媽媽的噩夢:孩子真的無能嗎?-----心理輔導案例紀實
媽媽們都想擁有的超萌寶寶 可愛表情秀

TAG:媽媽 | 在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