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規:不可誇大乃至虛構岳飛的戰功
108
[導讀]岳飛孫子岳珂所撰《鄂王行實編年》對岳飛功業有誇大失實之處。
原載《岳飛研究》第一輯,作者系歷史學者,曾任中國宋史研究會副會長、岳飛研究會會長等職
應該實事求是地評價岳飛的抗金戰功
岳飛抗金態度最堅決,戰功也很高,郾城之捷,膾炙人口,史有定評;而且德行、文學與治軍紀律都勝過其他諸大將;特別是為反對屈辱議和,終於被宋高宗、秦檜所殺害,更贏得後人的同情和尊敬。
可是,他的孫子岳珂所撰的《鄂王行實編年》(宋寧宗嘉泰三年即公元1203年成書,後來收載《金佗粹編》中)以及主要根據這個家傳系統寫的《宋史·岳飛傳》,對於記述岳飛的功業卻有誇大或失實之處。近人編著的岳飛傳記、岳飛戰功考證,以至一些中國古代史教材中,也多少存在這個缺陷。
事實上,金國對南宋的用兵重點,東面是淮東、淮西(今江蘇、安徽兩省的長江以北地區),西面是在陝西。淮東防線,宋方的主將是韓世忠;淮西是張俊、劉錡等人。蓋南宋初期皇帝的行在所乃在建康府(今江蘇南京)或臨安府(今浙江杭州),故金人進攻的矛頭便指向這裡。陝西防線,宋方的主將是吳玠、吳璘兄弟等人。金兵擬由此進人四川,控制長江上游,用大迂迴的戰略包圍南宋。
對於研究宋金雙方作戰的情況,除了宋方記載外,也要留意參考金方著錄。我們知道,根據《金實錄》等書纂成的《金史》,在元人所修宋、遼、金三部史書之中,要算是較好的一部。該書記及南宋初期(1127一1141)諸將打敗金方的戰役有三次。茲摘錄如下:
一、明州(今浙江寧波)城下之戰,金方首次失利(金天會八年,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
《金史》卷七七<宗弼傳>載:「〔金兵〕去明州二十五里,大破宋兵,追至其城下,城中出兵,戰失利。」(此條中華書局點校本句讀有誤,今改正)
按:《宋史》卷二六<高宗紀)載:「〔建炎四年正月〕乙巳,金人犯明州,張俊及守臣劉洪道擊卻之。」(參閱《宋史,張俊傳))
二、鎮江之戰,金方再次失利。
《金史》卷三<太宗紀>載:「〔天會八年〕三月,宗弼(即兀朮)及宋韓世忠戰於鎮江,不利。」(參閱《金史·宗弼傳))
三、和尚原(今陝西寶雞西南,在大散關之東)之役,金方大敗(金天會九年,宋紹興元年)。
(金史)卷三(太宗紀>載:「〔天會九年〕十月,宗弼與宋吳玠戰於和尚原,敗績。」
《金史宗弼傳》載:「攻吳玠於和尚原,抵險不可進,乃退軍,伏兵起,且戰且走,行三十里,將至平地,宋軍陣于山口,宗弼大敗,將士多戰沒。」
此次金兀朮帶領十萬大軍來攻和尚原,被吳玠、吳璘兄弟等擊潰,這是宋方的首次大捷,影響深遠。紹興十年(1140),順昌(今安徽阜陽)戰勝後,據俘獲的金方降人說:「軍中自謂:南侵十五年(1125-1140),未嘗少欰,惟和尚原以失地利敗於吳玠,今又數敗於此。」(曾敏行《獨醒雜誌》卷七)
《金史》記載金兵於南宋初期戰事失利僅止於此,而對和尚原之慘敗亦不諱言。紹興十年九月二十二日,宋廷立定對金的「顯著戰功」五處:張俊明州城下、吳玠和尚原、吳玠殺金坪(即仙人關,在大散關西南)、韓世忠大儀鎮、劉錡順昌府(《玉海》卷一三五<乾道定十三戰功>條引《會要》,參見《續資治通鑒》卷一三九,乾道二年八月甲午條),而未列人岳飛郾城之捷。對岳飛的戰功,《金史》又始終不著點墨。蓋岳飛在紹興七年以前的幾年中,駐軍鄂州(今湖北武昌)、襄陽一帶,他交戰的主要對手是實力衰弱的傀儡政權——偽齊。紹興七年,偽齊皇帝劉豫被廢后,黃河以南地區才由金國直接統治。這時宋金開始和談,九年訂立盟約。十年五月,金方敗盟,兀朮等分四道攻宋,是年夏秋之間,岳飛北伐對手才是金兀朮統率的軍隊。然此時金兀朮主力軍十萬多人已在順昌被宋將劉錡率領的「八字軍」擊敗,退守開封一帶。西線的吳璘、東線的韓世忠等部也向北方進軍,取得不少戰績。其時間都在岳飛主力部隊出發之前。順昌之戰,關係最為重大,它奠定了宋金南北對峙的局面。據南宋紹興末、淳熙初的曾敏行(1118一1175)所撰(獨醒雜誌》卷七記載,順昌大捷後,金人「遂決意求和矣」。朱熹(1130-1200)說:「劉錡順昌之捷,……以至寡敵至眾,虜人大敗,方有怯中國之意,遂從和議,前此皆未肯真箇要和。」(《朱子語類》卷一三二<中興至今日人物下>)淳熙十二年(1185),葉適(1150-1223)也說:「兀朮再出(指敗盟後的南侵),大敗於順昌、拓皋,始稍懼我,而盟約遂定。」(《水心別集》卷十五(終論四>)拓皋(今安徽巢縣西北)之捷,在紹興十一年(1141)春天,這次戰役的宋方將領是劉錡、楊沂中、王德等人。葉適是南宋的抗戰派,開禧(1205-1207)北伐失敗後,他曾在淮東抗金戰場上立過功勛,也是那時進步的思想家與政論家。他的評論是可以信賴的。
對於南宋初期抗金諸將的戰功,應該實事求是地、全面系統地加以敘述,不宜厚此薄彼,更不可為了尊崇岳飛而虛詞溢美,不惜抹煞其他將領的戰績。如岳珂在《鄂王行實編年》里記載岳飛於紹興十年夏秋之間北伐及七月二十一日班師事,多有不確切的地方,尤其是在宋高宗付岳飛一道詔書(紹興十年八月上旬發出的詔書)的附語中說:「前詔(指七月下旬發出的詔書)未至,諸大帥各已退師,秦檜復請休兵觀釁,函趣先臣退。」《金佗粹編》卷三)這段附語更有嚴重失實之處。淮西張俊部確在岳飛班師之前已經退兵,但劉錡部遲至九月一日始從順昌撤回江南,淮東韓世忠部至八月上旬仍奮戰於淮陽軍(今江蘇那縣東面)、沂州(今山東臨沂)一帶。陝西吳璘、楊政等將領直到八、九月間也還在長安西面作戰。又殿前副都指揮使楊沂中部於七月二十五日即岳飛班師後的第四天,自臨安府起發,進軍淮北。八月十六日,從宿州(今屬安徽)夜襲柳子鎮,軍潰,始自壽春府(今壽縣一帶)渡淮河南歸。這些事迹在《三朝北盟會編》卷二O四、《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三七和《宋史高宗紀》中,均有記載。岳珂說諸大帥退兵都在岳飛班師以前,顯然不符事實。
推薦閱讀:
※岳飛後裔
※是什麼因素促使宋高宗下了殺掉岳飛的決心
※岳飛被殺並非秦檜迫害,也不是迎二帝還朝,而是危及了皇權
※岳飛為何要寫《滿江紅》?
※南宋五大猛將:岳雲第四,第一名比岳飛猛,指鼻罵秦檜被譽萬人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