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一張可能改變世界歷史的地圖(一)

2006年1月13日,英國倫敦《經濟學家》雜誌發表了一篇《也許中國比哥倫布先做到》的文章,引起人們的好奇和震驚。這篇文章稱,在中國發現了一幅「明代世界地圖」,它證明中國人早於哥倫布發現了美洲,並率先在500年前就完成了環繞地球的海上航行。如果這張地圖的原本真是繪製於明代永樂年間,不言而喻,它將產生顛覆性的後果,地理大發現的歷史將會改寫。

那麼,這幅明代世界地圖是從何而來的?這幅地圖上有哪些疑點?發現者又為何堅持認為它是真的?圍繞這幅地圖,中外學者有著怎樣激烈的爭論?中西方過去曾發現過哪些頗具爭議的老地圖?中國古人對我們生存的地球到底有多少認知?本期節目,李涵為您講述:一張可能改變世界歷史的地圖(一)

《天下全輿總圖》

這幅「明代世界地圖」右上角,寫有「天下全輿總圖」6個字,左下角還寫有題記:「乾隆癸未仲秋月,仿明永樂十六年天下諸番識貢圖,臣莫易仝繪」。乾隆癸未年,是公元1763年;明永樂十六年,是公元1418年。題記告訴我們,這張繪製於清代乾隆年間的地圖,是模仿一張更早的明代永樂年間的地圖繪製而成,反映了天下諸番向明成祖永樂皇帝朱棣進貢的場景。令人不可思議的是,這張地圖上除了標明中國所在的亞洲,還繪製出了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和澳大利亞,甚至還有南極洲的一部分。

位於南京城東部的明故宮遺址,在永樂皇帝遷都北京之前,是明代的政治中心。如果這張地圖是真實的,早在公元1418年,明朝的永樂皇帝還在這裡君臨天下時,當時的一些中國人就已經大致了解了世界的地理全貌,甚至完成了環繞世界的航海旅行。然而這個推論,卻完全違背了人們對此的常規認知。

在今天的中學教科書里,人類探索世界的歷史是這樣被描述的:哥倫布在1492年8月,率領3艘帆船組成的船隊橫渡大西洋。經過兩個多月的艱苦航行,最終到達了美洲,自己卻誤認為到達了印度。

1492年,義大利航海家哥倫布發現了美洲新大陸。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率領船隊探索直通印度的新航路。當年11月27日,達·伽馬的船隊繞過好望角,第二年5月,駛抵印度西海岸重鎮卡利庫特。1519年到1521年,另一位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和他的船隊第一次繞過南美洲的麥哲倫海峽,進入茫茫的太平洋,完成了人類環繞地球航行的壯舉。這段歷史在今天被稱為「地理大發現」。得到了人們的普遍認同。

但是,《天下全輿總圖》卻告訴我們一個截然不同的歷史:早在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前64年,中國人就已繪製出了南北美洲的全貌。當達·伽馬千辛萬苦繞過好望角時,他已落後中國航海家整整79年。早在1418年,中國人就已完成了環繞地球的航海旅行。

如果《天下全輿總圖》真實可信,我們可以從中發掘出一段失落的輝煌歷史,如果它是一張假圖,就意味著這只是一個拙劣的現代騙局。那麼,這張地圖究竟從何而來呢?

《天下全輿總圖》題記

上海東台路古玩市場,被人們稱為上海的「潘家園」,這裡的道路兩邊,分布著一百多家大大小小的古玩商店。2001年的一天,一位來自北京的收藏家來到這裡。不經意間,他在一家熟悉的店鋪里發現了這張《天下全輿總圖》古地圖。細細端詳之後,這位收藏家發現了這幅地圖的與眾不同之處,經過一番討價還價,他用4000塊錢買下了這張地圖。

買下《天下全輿總圖》的收藏家名叫劉鋼,是一位成功的律師。工作之餘,他愛好收藏各種古代地圖和古代佛像。

憑藉多年的收藏研究經驗,劉鋼覺得這張《天下全輿總圖》非同尋常,它所繪製的內容,已遠遠違背了人們的常識,這張地圖會是假造的嗎?劉鋼首先想到的是查出它的身世和來歷。

在古玩界,賣家向買家透露商品的來歷,是行業內公認的忌諱。賣出這張地圖的商家姓向,已在上海東台路古玩市場經營了很長時間,與劉鋼相識多年,經過溝通,他終於向劉鋼透露了地圖的來歷。

劉鋼說,向先生給他的上家打電話詢問,對方告訴他,這幅地圖是從景德鎮淘來的。當時景德鎮拆遷,他從一個老宅里,淘出來好幾幅地圖,這是其中之一。

賣家所說的情況是真是假?劉鋼無法證實。要判斷這張地圖的真假,還要依靠別的方法。劉鋼注意到,在地圖的題款上,清楚地標明繪製者是一位名叫莫易仝的清代畫家。如果能夠查找出這個人的詳細資料,是不是能夠解答這張地圖的真假和來龍去脈呢?劉鋼為此查閱了大量文獻資料,試圖尋找答案。但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始終沒有找到關於莫易仝的任何線索。

打開《天下全輿總圖》,斑駁的紙張上,有許多蟲蝕的痕迹。這種痕迹通常是漫長的歲月中,蟲子和細菌對紙張進行侵蝕的結果。而也有造假者利用這一點,用點燃的香在紙面上燒灼出小洞,人為製造出蟲蝕的痕迹,以此欺騙買家。不過,人造的蛀蟲孔,邊緣非常平滑。但自然的蛀蟲孔,都有小毛邊。

通過對墨跡和蟲蝕痕迹的研究,劉剛認為,《天下全輿總圖》的確是一張老地圖。這些傳統的書畫鑒定方法,依靠的是收藏者豐富的經驗和敏銳準確的眼光。但是任何人都會有走眼的時候,劉剛需要找到更加科學的客觀證據。於是,他從地圖的邊緣上,小心翼翼地裁下幾張小紙條,託人送到紐西蘭維卡託大學實驗室進行碳十四檢測。

檢測的結果是:地圖紙張的年代為清代的可能性在80%左右,另有9.2%的可能性是20世紀60年代。這個結果讓劉鋼大受鼓舞,《天下全輿總圖》繪製於乾隆癸未年,也就是公元1763年的可能性是可以成立的,但問題是,這張地圖真的是複製於另一張明代永樂年間的地圖嗎?這一點又如何證明呢?

《天下全輿總圖》太平洋紅圈注釋細節

劉鋼把地圖給幾個非常有經驗的收藏家朋友看,他們也認為這個圖絕對是老圖。但對它的內容都不相信。

朋友的疑問同樣困惑著劉鋼,但地圖上的一行註解卻為他打開了新的思路。在《天下全輿總圖》中,太平洋位置有一段紅圈注釋:「一於永樂十三年,隨正使太監馬三寶等往榜葛刺諸番直抵忽魯謨斯等國,開讀賞賜,至永樂十六年回京」。

正使太監馬三寶指的就是中國明代大名鼎鼎的航海家鄭和。他率領船隊七下西洋的事迹在今天的中國幾乎家喻戶曉。而這張《天下全輿總圖》的繪製者莫易仝在題款中明確地告訴我們,他繪製地圖時所參考的那張明代地圖與鄭和船隊有著緊密的關聯。

鄭和下西洋,發生在明代永樂至宣德年間。在長達28年的時間裡,明朝政府任命太監鄭和率領船隊7次出訪海外。在歷史記載中,鄭和船隊到達了今天東南亞、印度、波斯灣和東非的30多個國家。到達最遠的地方是今天非洲東海岸索馬利亞的摩加迪沙一帶。對於這一點,卻始終存在著爭論。有人認為,鄭和到達過的地方遠遠不止於此。

明代筆記《殊域周咨錄》記載,鄭和下西洋的檔案《鄭和出使水程》原存於兵部。明憲宗成化年間,皇帝下詔命兵部查找舊檔案,兵部尚書項忠派官員查了3天沒查到。據說,檔案已被車駕郎中劉大夏銷毀了。

今天,學者們在對鄭和下西洋進行研究時,相關歷史資料的缺乏的確給研究工作帶來一定的困難,爭議也在所難免。學者們對於鄭和下西洋所到達地方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止。

福建長樂,是鄭和船隊出海前的停泊和補給地。1930年,這裡出土了一塊天妃靈應碑,這塊鑿刻於1431年的石碑,是鄭和第7次下西洋之前所立。碑文詳細記載了鄭和船隊前6次出海航行的事迹,碑文的開始寫道:「皇明混一海宇,超三代而軼漢唐,際天極地,罔不臣妾。其西域之西,迤北之北,固遠矣,而程途可計。」這段碑文通常被人們認為是鄭和對自己前6次下西洋航程的描述,但劉剛認為,這段話透露出了一個重要信息。

劉鋼認為,碑文中提到西域時,還提到忽魯謨斯。實際這個西域是大西域概念,包括地中海和北非。西域之西,就是說地中海、北非的西邊。迤北之北,迤北是指中國再往北的北部。實際上立體看地球,就是地中海的西邊,以及北冰洋海岸線的北邊,實際那個地域就是美洲。

在明代遺留下來的記載中,還有一些令人浮想聯翩的細節。在鄭和第6次航海途中,曾經有一支分艦隊獨自航行。通常,鄭和船隊下西洋來回時間是兩年,而這支艦隊卻整整用了4年時間,他們會去了哪裡呢?

我們知道,鄭和船隊到達過印度和非洲東海岸索馬利亞的摩加迪沙,從這裡出發,順著洋流和季風向南,在馬達加斯加島附近,洋流分成了兩股,一股流向澳大利亞西北,如果那支艦隊被這股洋流帶走,很容易到達澳洲。正是因為這一點,今天一些學者猜想,鄭和船隊確實有可能到達過澳大利亞的西北部。

另一股洋流的方向是繼續向南,最終繞過非洲的好望角,進入茫茫的大西洋,這種可能性最讓我們感到不可思議,它也是鄭和船隊環球旅行猜想的起點。在眾多關於鄭和船隊的猜想中,英國人加文·孟席斯的觀點最為特殊。他認為:最先發現美洲的人不是哥倫布;最先完成環繞地球航海旅行的也不是麥哲倫,這兩項榮譽都應該歸功於中國的鄭和。

加文·孟席斯

加文·孟席斯生於1937年,童年跟隨父母在中國山東威海度過。長大後,他參加了英國海軍,33歲,孟席斯從中校潛艇艇長職位上退役。之後,他開始利用業餘時間研究世界航海史。

2002年3月,加文·孟席斯在英國倫敦皇家地理學會舉行了一場特殊的媒體發布會,他將自己的研究結果公之於眾。加文·孟席斯說,有人在1424年就到達了加勒比海地區,比哥倫布早了70多年。

很快,他又將自己的觀點寫成《1421,中國發現世界》一書,詳細描述了自己的大膽猜想。這本書一經問世,立刻引起軒然大波。

2003年,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劉迎勝帶領學生,共同翻譯了加文·孟席斯的著作《1421,中國發現世界》,作為譯者,劉迎勝仍無法贊同孟席斯的觀點。劉迎勝說,歷史上,要證明一件事情,要有文獻的證明,或者有世代相傳的口碑資料、出土文物,而這些他基本沒有。

不只在中國,國外的一些學者也對加文·孟席斯的觀點表示了反對意見。

2005年6月,在新加坡舉辦了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展覽。加文·孟席斯也應邀參加。在這次活動中,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加文·孟席斯向公眾展示了一些古代西方地圖和航海模型,闡述了自己對於鄭和船隊的最新研究成果。進一步向外界表示了他對於自己觀點的自信。

但是,孟席斯的努力並沒有得到他所期望的回應,他的觀點甚至遭到一些普通觀眾的懷疑。觀眾認為,展覽的內容很豐富,但不認為展覽內容可以佐證孟席斯書中的觀點。

遠在中國的劉剛也注意到了加文·孟席斯的觀點,結合對《天下全輿總圖》的研究,劉剛對鄭和發現美洲的說法深信不疑。如果鄭和真的進行過環繞地球的航海旅行,這張地圖上所繪製出的地理信息也就顯得合情合理。於是他與孟席斯通過電子郵件取得了聯繫。

2005年,加文·孟席斯來到中國,向公眾闡述他的觀點。在廣東東莞圖書館的一場報告會上,加文·孟席斯將劉剛的《天下全輿總圖》作為鄭和發現美洲的一項證據進行展示。

2006年1月13日,劉鋼終於將自己關於《天下全輿總圖》的看法公之於眾,他把相關的文章和地圖發表在自己的博客上,對該地圖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同一天,英國《經濟學家》雜誌在倫敦也發表了相關的文章。1月16日,劉鋼在北京洲際大酒店,舉辦關於「鄭和最先發現美洲」的首次新聞發布會。他向與會者展示了《天下全輿總圖》複製品,並介紹地圖的來歷、內容及其與鄭和航海的關係。劉鋼將這張地圖公佈於眾的目的,是想證明在哥倫布到達美洲之前,鄭和已經進行環球航行了。

圍繞《天下全輿總圖》,一場關於真偽的爭論就此拉開了序幕。

發布會上公布碳14結果以及地圖原理

隨著《天下全輿總圖》的公開,越來越多的學者表示質疑。一些學者認為,《天下全輿總圖》非但與明代無關,就連它仿繪於清代也是不可能的。

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中心周振鶴教授認為,《天下全輿總圖》完全是偽造的。他認為,連圖名都是沒有知識的人說的,古代地圖要麼叫全圖,要麼叫總圖,沒見過又全又總的。

在中國古代,天下一般指的是國家的疆域,不等於世界。1724年的《清直省分圖》中有《天下總輿圖》、1755年的《皇清各直省分圖》內含《天下總輿圖》、1767年有《大清萬年一統天下全圖》、1810年有《大清萬年一統地量全圖》、1817年有《大清一統天下全圖》。有清一代,「天下」更多是「皇輿」之意,而不是「世界」。明末以來的漢語世界地圖都不見有「天下」之稱。利瑪竇繪製的世界地圖稱《山海輿地圖》、《輿地全圖》、《坤輿萬國全圖》)等,龐迪我有《海外輿地全說》,艾儒略作《萬國全圖》,南懷仁、蔣友仁各有《坤輿全圖》。如果在耶穌會會士於16世紀東來之前,中國早就了解了世界地理,為何在利瑪竇帶來西方世界全圖時,在中國士大夫中引起了巨大轟動,競相翻刻?

另外,《天下全輿總圖》在烏思藏(今西藏)地區繪有崇山峻岭並注有「天下第一高峰」字樣。崇山無疑是喜瑪拉雅山,峻岭非珠穆朗瑪峰莫屬。據林超教授考證,珠穆朗瑪峰的滿文名字始見於1719年的康熙《皇輿全覽圖》,但當時還不知道它是世界第一峰。珠峰被確定為世界最高峰,是英屬印度測繪局喬治·埃佛勒斯擔任局長期間,也就是1830- 1843年間,用現代儀器精確測量了珠峰高度。在1763年的《天下全輿總圖》居然標上了 「天下第一高峰」,豈非咄咄怪事?

那麼,圍繞《天下全輿總圖》的疑點,是否有可信的佐證解釋得通?《天下全輿總圖》的紙張經碳十四檢測,確認為清代,這該作何解釋?除了這幅地圖外,中西方過去還曾發現過哪些頗具爭議的老地圖?


推薦閱讀:

愛因斯坦相對論是如何改變世界的
周恩來尼克松秘密會談實錄:改變世界的七天
分析:烏克蘭危機可能改變世界的10個方面
別天真了,大數據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為了坑你的
反恐十年,本拉登改變世界 中國成最主要受益人 趁機崛起

TAG:歷史 | 世界歷史 | 世界 | 地圖 | 改變 | 改變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