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應篇﹝第一六0集﹞ 新加坡凈宗學會 / 檔名:19-12-160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看《感應篇》七十六跟七十七節: 【無故剪裁。非禮烹宰。】 這是不知道愛惜物力。接著底下兩句:
【散棄五穀。勞擾眾生。】 文裡頭這個四句。一切眾生生到這個世間都是有業因的,佛家跟我們說明這個事實真相。六道的凡夫都是受業力主宰,一生之際遇,榮華富貴、壽命長短都有個定數,所以在世間高明的算命看相,往往都看得相當準確。正如同《了凡四訓》一開端,袁了凡先生為我們敘說,他早年遇到孔先生給他算命,算他的終生休咎,幾乎是絲毫不爽,確確實實證明一點差錯都沒有。這不是一般江湖的算命先生,那一些說法未必可靠,不負責任的。孔先生真正是有學問,有見識,也有修養,所以能夠算得這麼準確。由此可知,一個人的一生,真的就像西洋人所說的,我過去看過法國的預言家諾查丹瑪斯,他裡面就很多次說過,人的一生就好象劇本早就寫好了,按照這個劇本去表演,誰也沒有辦法改寫這個劇本,這個都是屬於宿命論。佛法裡面承認命運是有的,但是命運決定可以改變,絕對不是說一成不變。 首先我們要曉得命運從哪裡來的?是自己造作的,這裡面的業因跟果報都非常複雜。業因涉及到無量劫前,生生世世累積的這些習氣、煩惱,還與一切眾生結下了恩怨債務,來生後世因緣聚會的時候要償債,所謂是欠命的要還命,欠錢的要還錢。往昔的業因,如果我們自己冷靜的觀察思惟,就在自己這一生當中,就得到了證明。我們這一生當中,所遭遇的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細細想來,有人對我好的,過去我們有恩;有人給我不好的,相處不好的,過去有怨。有時候我們得到財物,心裡曉得是別人還給我們;有時候我們有損失,知道是我們還人。佛家講得很明了,人生在世只不過是報恩、報怨、討債、還債,就為這個來的。所以佛總結一句,人生什麼意思?人生酬業,酬是報酬,業是過去造的業。過去造的善業,你這一生享福;過去造的惡業,這一生生計艱難。 可是業不斷的造,果也不斷在受,因果循環,享福的時候決定又造業。我們就不說別人了,在中國歷史上稱為十全老人,論福報,古今沒有能夠跟他相比的乾隆皇帝,福德、聰明智慧、健康長壽,他統統具足,那真是多生多劫修來的。做了六十年皇帝,做了四年太上皇,他這一生當中也造了不少惡業,福享盡了,惡報就現前。所以從這個地方來觀察,夫子給我們說,「人心惟危,道心惟微」,這兩句話說得很有道理。人要不覺悟,不可能不造業;福報愈大,造業愈容易,而造的惡業更嚴重。世間小民沒有威德,沒有權勢,一生所造的業比較少,也比較小。我們冷靜細細觀察就知道,我們有幸得人身,得人身又何幸之有?得人身而聞佛法,這個人身就有幸。得人身不聞佛法,得這個人身很不幸,豈能不造罪業?正是《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面所講的「頭出頭沒」,立刻又墮落了,轉眼之間的事情,所以多麼可悲!多麼可怕! 人之所以為貴,就是在接受聖賢的教育。聖賢的教育淵源有兩種,一種是大徹大悟,從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這是真實智慧,徹底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人生真相是什麼?從根本上說,宇宙的起源,宇宙怎麼生起來的;生命的起源,宇宙跟生命的關係,這是大根大本。明了之後,聖賢人教我們做人之道,人與人的關係、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人與天地鬼神的關係,如何相處?這就是大學問。世出世間古聖先賢對於後人的教誨,對一切眾生的教誨,不過如是;明白之後,這個人就能夠趨吉避凶,自求多福。我們沒有明心見性,我們只有仰信明心見性人的教誨,跟著他走。 太上在這一篇裡面所教導我們的,跟諸佛菩薩、大聖大賢的教誡,沒有兩樣。太上這一篇,理論上說得不多,事相上說得不少,對我們非常切用。如果在事上不能改,我們就是接受佛菩薩的教誨,我們也很難開悟。這是什麼原因?煩惱業障障礙了悟門,不能開悟。什麼條件能開悟?古德常講「煩惱輕,智慧長」。我們有這麼重的煩惱,怎麼會開悟?依照太上的教誨去修學,這是斷煩惱的好方法。佛家講到修學的總綱領,是依戒得定,因定開慧,這是一個明確的道路,成佛之道!太上這一篇文字就是戒律,我們能夠遵循,能夠奉行,心就定了,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有個準則,這個道理要懂。 愛惜物力,雖然只說了四句,四句是個原則,我們必須能夠融會貫通,要知道物力的艱難,得來不易。現在雖然科技發達,生產力提高了,不需要像古人那樣的操勞,使用機器大量的來製作。可是我們要常常想到,現在在這個世間,還有多少人缺乏日常的用品?我們得來的容易,這是仰賴過去修了一點福報,今生也能夠斷惡修善,感得的報應。可是想想許許多多在生活困境那些人,我們自然就懂得愛惜物力了,生活只要能過得去,平安就是福。人生在世,三餐能吃得飽,穿得暖,有一個小房子可以休息,足矣!如果有多餘的福報,要知道布施給眾生,要懂得惜福,懂得培福。 『無故剪裁、非禮烹宰』,這太上在此地教我們,古人殺生吃肉,肉食也有一定的時節,絕對不是暴飲暴食。此地「剪裁」是說做衣服,「烹宰」是飲食,穿衣吃飯,從這個地方學節儉,這是日常不能缺少的物質生活。聖賢人在此地勸勉我們,我們能省一分,就能幫助別人一分,要常存此心。我們看看現前這個社會,這兩句觸犯了,犯得非常嚴重,於是福享盡了,災禍就現前。古時候,衣決定是為自己之必需。佛為出家弟子所制定的三衣一缽,這是古時候居住在印度這個地區,他三衣就夠了。我們新加坡是熱帶,靠近赤道,沒有四季,所以在此地居住衣著非常簡單。如果在中國北方,你必須要具足四季的衣裳,春夏秋冬。可是我們雖然居住在這個地區,要到北方去旅行,還是要添衣服,這就是有理由去添衣服;沒有理由,就不必找這個麻煩。 飲食,殺生、肉食,在古時候都是祭祀鬼神,獻祭。完了之後撤下供,這時大眾才享受,不是天天有肉吃。我在童年作學生的時候,那個時候抗戰初期,我們生長在農村,農村裡面吃肉一個月只有兩次,初一、十五,大家祭神、祭祖先買一點肉,量很少,所以小孩都希望過年,過年那幾天每天都有一點,時間也很短,也不過十幾、二十天時間而已,這年過去了。現在是每一餐都有肉食,你說怎麼得了!儒家雖然不禁止,但是也不是教你天天殺生肉食。佛家曉得這個道理,肉食是冤冤相報。為什麼世間有殘酷的戰爭?這個戰爭我們能夠回憶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很殘酷,第二次世界大戰比第一次世界大戰不知道加多少倍,第三次世界大戰要起來的話,有很多人說這是終末的戰爭,就是這個戰爭打完之後,世界上再沒有戰爭。為什麼?人都死光了,還打什麼仗,是毀滅世界的戰爭。 佛在經上說是「刀兵劫」,如果要世間沒有刀兵劫,佛說了一句話,他說:「除非眾生不吃肉,世間就沒有刀兵劫了。」這個話的含義很深很深。刀兵劫是怨恨累積而成的,怨恨從哪裡來的?吃眾生肉。它不是甘心情願給你吃,真的是弱肉強食,那個弱者它心裡的怨恨,永遠不能消除。佛告訴我們,一切眾生在六道裡頭是流轉的,於是就產生報應,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這個只有佛講得透徹。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不敢再吃眾生肉了,希望我們跟一切眾生這個冤讎能夠化解。我們認真努力修學,把一切功德迴向給眾生,是懺悔,是贖罪。所以愛惜物力,要從日常生活當中下手。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太上感應篇﹝第一六一集﹞ 新加坡凈宗學會 / 檔名:19-12-161 諸位同學,大家好!《感應篇》第七十六跟七十七這兩小節,總共四句話: 【無故剪裁。非禮烹宰。散棄五穀。勞擾眾生。】 這都是一般人認為是小事情,微不足道,最容易犯的過失,日常生活當中不知道節儉。佛在經教裡面教導我們「食存五觀」,每天吃飯用齋的時候,都要有觀想。觀想的內容,就是讓我們知道愛惜物力人力,生起感恩的意念,一絲一縷,一茶一飯,得來都相當不容易,要知道農夫、工人他們的辛勞,我們才得到日常生活當中的便利。今天雖然是科技發達,人工大大的節省,利用機械來種植,產量增加了,可是還是一樣要懂得節儉。節儉是美德,節儉是性德。我們看看諸佛菩薩,看看許許多多宗教的聖人,幾乎沒有一個不是安貧樂道。他們為什麼要做這樣的示現,我們要多想想,要細心去體會,有此必要嗎?冷靜的觀察思惟,我們就曉得,他不是為自己,是為苦難眾生。 科技縱然高度的發達,眾生還是敵不過業力。每一個人,說實實在在的話,如果不能夠轉迷成悟,一生都是被命運所拘束,就如同法國預言家所說的,人逃不過命運的主宰,人的一生都是受命運的安排,好象演戲照著劇本來演。有幾個人在一生當中,能夠改造自己命運的?那是每一個宗教的真正修行人。修行人,不管是哪個宗教,總而言之,都是教你斷貪瞋痴,都是教你念念行行為一切眾生造福。真正修行人,必定歡喜給社會大眾做一個好樣子,這在佛法裡面講叫「真實功德」。所以在日常生活當中,不能不節儉。日常生活一飲一啄懂得節儉,他為社會大眾服務就決定不會浪費,決定知道愛社會、愛眾生,幫助他們惜福、培福、造福。眾生得福,修行證果的人歡喜;眾生在受苦受難,他們看到難過。但是也無可奈何,為什麼?一切眾生一生的際遇都是自作自受。諸佛菩薩、大聖大賢們能夠幫忙的,是教學、是指導。有智慧的人、有福德的人遇到了,他能夠依教奉行,能信能解能行,這個人命運就轉過來了;不肯相信,不肯依教奉行,轉不過來。 會轉的人,從念頭上轉,永遠保持一個善念,這個人是真正會修行。眼不見邪色,儘可能的避免;耳不聞惡聲;口,世尊在《無量壽經》上教我們修學的原則,「善護口業,不譏他過」。我們是業障深重的凡夫,業障深重從什麼地方看?我們的念惡,古人常講「意惡」,從來沒有把人看作好人,這個就是意惡。看到的都是別人的過失,聽到的、你傳說的,皆是是非長短,我們不曉得這是大惡。再仔細觀察,他們那些修行人,為什麼能作菩薩、能作佛?實在講就是六祖惠能大師講的一句話,「不見世間過」,這一句話我們要把它當作座右銘,真正放在心上,認真學習不見世間過,我們就會成就。縱然世間人有過失,過失是他的,與我有什麼相干;我要把他的過失放在我的心裡,就是我的過失了。為什麼做這種傻事情? 我學佛四十八年,在佛法里得到一點利益,也就是從這個地方得到的。別人毀謗我、侮辱我,有人來告訴我,我不聽,不必說了,我都知道,不要再講了;甚至於文字拿來給我,我把它丟到字紙簍里;還有人送錄像帶給我,我把這個錄像帶退回去,我不聽,我不看。為什麼?心裏面永遠保持人最好的印象,這樣我們自己心才善,絕不容許心地裡頭有絲毫惡印象落下去。我知道阿賴耶識落的惡印象,將來果報是在惡處,我為什麼這麼做?別人毀謗我,我絕不毀謗別人,我對別人讚歎;別人侮辱我,我感謝他替我消災,替我消業障,感恩都來不及了,怎麼會有絲毫惡念、惡意。我懂得我們的修學方向、目標,「真誠心、清凈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我天天培養這個。喜歡聽這些是非人我,喜歡打聽這些事情,這五種心破壞了。誰破壞的?不是別人能破壞的,自己破壞自己,你怎麼能怪人家!我懂得守護,別人破壞,我一概拒絕。有人來給我說,「法師,某人說你的壞話」,我能夠不聽,我能夠用其它的話把他岔掉,不讓他再說下去,這是什麼?這是保護自己,保護自己的真誠、清凈、平等、覺。 不會的人,傷害自己,聽到別人說某人說你壞話,「你說,你說給我聽」,聽完之後,我想辦法報復他。你看看,這是造作惡業。人家傳來的話到底是真的、是假的,不加思索,不加考慮,全盤接受,你說這個人愚痴不愚痴?毀棄自己的道心,百千萬劫難遭遇的佛法,輕易的毀棄掉了。魔來破壞,魔的能力也不過就這麼大,你要不接受,他一點能力都沒有。你歡喜接受,你跟他合作,他的能力才顯示出來。你不跟他合作,不聽他的,不理會他,魔的法力再高,對你也無能為力。這一點世尊在八相成道降魔,給我們做了一個好樣子。我們為什麼不記得?為什麼不學習?所以我們處事待人接物,境界現前,想一想佛遇到這個境界,他怎麼處理的。我們向佛學,不能向魔學。 諸佛如來永遠生活在慈悲之中,佛家常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慈悲是無私無條件的愛心,真誠的愛心,清凈、平等的愛心,愛護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決定沒有一絲毫分別執著,念念為別人利益著想,為別人福德著想,自己能忍受,忍受是示現忍辱波羅蜜。佛是最完美而沒有缺陷的德行,都在經教之中,我們每天讀的《無量壽經》,我說過很多很多遍,能夠把《無量壽經》上的教誨,依教奉行,百分之百做到了,這個人就是無量壽佛,就是阿彌陀佛。能做到一半,雖做不到圓滿,這個人真正是極樂世界的菩薩,決定得生凈土。他要不生凈土,願意在娑婆世界廣度眾生,一定也得阿彌陀佛威神加持,這是一定的道理。
佛力加持是好事情,自己如果不具足戒定慧,佛力縱然加持,還是一樣會退轉,這個道理我們不能不知道。你真誠心發心的時候,得佛力加持;這個心退了的時候,佛加持的力量也不見了。必須我們自己有一分的功德,佛就加持一分;我們有十分的功德,佛就加持十分。什麼時候我們的功德消失了,佛力的加持同時消失。功德相當不容易保持,佛在經上多次給我們警惕,「火燒功德林」。不同福德,福德能保得住,功德很不容易保住。功德是什麼?功德是戒定慧。你破戒,功德沒有了;你心一散亂,定就沒有了;一迷惑、愚痴,慧就沒有了,功德不容易保持。福德能保得住,三善道可以享福,三惡道裡頭,除了地獄之外,餓鬼、畜生裡頭還是能享福。但是要記住,福德不能幫助你超越三界,不能幫助你修行證果。 所以我們修行人,鎖定自己的目標∣戒定慧三學。戒學是什麼?守法、守規矩,而不是死在戒條之中。《無量壽經》翻開,從「如是我聞」到「信受奉行」,字字句句都是世尊對我們的教誡,我們能信能解能行,就是持戒。三學裡頭,戒學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我們把佛陀的教誨,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這叫持戒。在這個同時,能保持自己心地清凈、平等,這是修定。《金剛經》上講修定的原則要懂,「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個話要用我們現在白話說,「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這是修禪定。 我們最大的困難,就是見色聞聲馬上著相,這一著相定沒有了;不但定沒有了,心裏面生起煩惱,喜怒哀樂、七情五欲隨之生起,戒沒有了,全都破掉了。所以你的戒定慧被外面境界干擾破掉了,外面境界叫魔,魔境。如果外面境界不能破壞你,你堅持戒定慧三學,外面境界是佛,所以佛境界跟魔境界是一,不是二。你用戒定慧的心面對外面境界,是佛境界;你用貪瞋痴對外面境界,外面境界是魔境界。所以佛跟魔從哪裡來的?是從你心裏面生的。一念覺,都是佛境界;一念迷,佛也是魔,要懂得這個道理。我們真正才能夠做到「至善」,真正做到愛人愛物,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那個善心生起來了,善念天天增長。 對於陷害我們的人,我感恩,消我的業障,成就我忍辱波羅蜜,成就我禪定波羅蜜,成就我般若波羅蜜,六度全了;也成就了持戒波羅蜜,也成就了布施波羅蜜。怎麼布施?無畏布施。他侮辱我、毀謗我、陷害我,我以感恩的心對待他,他不恐怖,他不報復我。否則的話,他天天提心弔膽,這個人將來要報復,他心不安。沒有報復,反而有感恩,這叫無畏布施,六度圓滿了。這是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勉勵諸位同修的,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起心動念,無一不具足六波羅蜜。具足六波羅蜜的心行,這個人是菩薩。菩薩待人接物,永遠是慈悲,永遠沒有傷害,絕不『勞擾眾生』,用現在的話說,決定不找眾生的麻煩。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這一段。 太上感應篇﹝第一六二集﹞ 新加坡凈宗學會 / 檔名:19-12-162 諸位同學,大家好!昨天晚上有很大的雷雨,你們的寮房有沒有進水?這些現象本地的同修告訴我,過去很少有,但是最近就曾經發生過很多次,都是一些不平常的現象,實在是天地鬼神時時刻刻在給我們報警,我們一定要細心去體會,冷靜去觀察。時代不斷的在改變,諺語所謂「長江後浪推前浪」,前面的善知識離開我們了,我學佛的時候,年輕學佛的一代,他們離開我們,修行弘法利生這個任務落在我們身上。我們現在看看,年齡已經入了晚年,這過年我就七十四歲了,古人有說「七十四、八十三,閻王不請自己去」;換句話說,這個年齡就是該死的年齡。這個話,我親近李老師的時候,李老師常常談,那個時候他大概七十三、四歲,常常跟我們說,「該死了」!這個話是實實在在的話,換句話說,弘法利生我要交棒了。你們同學們要很努力、很認真去做,也要常常想到,年歲一年一年增長,做充分準備,我們要交給後人。 教些什麼?在中國從孔老夫子,在佛法裡面釋迦牟尼佛,這兩位世出世間的大聖都告訴我們,「述而不作」。他們不過是承受上一代的人,把上一代人的教誨,自己能夠認真努力奉行,然後再教給下一代。古聖先賢的教誨很多,而實際上我們能夠用到幾句,一生都受用不盡。所以我們千萬要記住一句話,不要去搞創造,不要去搞創新;世法科技他們天天在創新,德行一創新就壞了。我們沒有辦法創新,孔老夫子都沒有法子,釋迦牟尼佛都沒有法子,所以佛所講的經是古佛所說的,孔子所傳的道是先王之道。但是我們要懂得,古聖先賢的大道,如何能夠適用於現代人的生活,只要做到這一點,這就大功告成了。 今天社會上有許多災難,我也曾經聽人說,許多宗教家也談到這個問題,古老的預言家也說到這個問題,速度太快了,這個話講得很有道理。物質文明進步的速度太快,精神文明趕不上,麻煩出來了。所以要挽救當前的劫難,當然說是這麼說法,這是做不到的,要把物質文明的腳步放緩,把精神文明的腳步加快,精神跟物質文明能夠相平均,能夠相等,這是好事情,這是真正的幸福美滿。這兩個步伐不齊,問題就出來了。如果在不齊這種狀況之下,寧可讓精神文明緩慢的進步,物質文明大可以終止,這裡頭有很大的道理。所以我們一切不求績效,不爭小利。今天我們要做的事情很多,做事的方針自己總要把捏住,無論做什麼事情,我們要想到它的影響面有多大,時間有多長。如果是正面的影響,好的影響,這個面愈大愈好,時間愈長愈好,只要從這個方向著眼,就能夠收事半功倍之效,我們所付出的精神、勞力,這才有代價,才有成效。 眼光一定要放遠,要看得深,要看得遠,不要為自己的利益,不要為小團體的利益,那是沒有法子解決下一個世紀的難題。為什麼從前人可以為小圈圈的利益著想?從前人行,因為他的生活空間不大。現代人的生活空間是整個地球,還躍躍欲試向星際上拓展,我們的思考,我們的修學,必須要跟實際狀況同步。現代人生活的空間既然是整個地球,我們思考問題要以整個地球為著眼點,這個問題就能解決。過去交通閉塞,信息不發達,甚至於有一些人一生都沒有出過他的縣城,他一生生活空間就這麼大,所以他只考慮他那一個鄉鎮,他那個縣城就足夠了,他一生就能得到幸福美滿。所以真正幸福美滿,是要看我們活動空間多大。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華藏世界的佛菩薩們,那些眾生們,他們活動的空間是盡虛空遍法界,所以他們起心動念所想到的那個範圍是虛空法界。我們在這裡就學到東西,我們想的範圍小了的時候,不但不能解決問題,還製造許許多多麻煩。
今天世界的紛爭,天災人禍從哪裡來的?我們的活動空間已經遍及到全世界了,我們的思想、思慮依舊是拘束在我們的小團體,於是團體跟團體當中產生矛盾,國家與國家,族群與族群,宗教與宗教,過去所沒有的,現在出現了許許多多的猜疑、誤會、矛盾。從前沒有這些事情,因為生活空間小,彼此不相往來,無需要考慮這些事情,現在不行了,接觸太頻繁了,不能不考慮,不能不學習。所以常識要豐富,原則要簡單,我們綜合世出世間大聖大賢教導我們的,乃至於綜合許許多多宗教家,這些宗教的教主,他們對我們的教誨,綜合起來不外乎真誠、愛心,這是世出世間大聖大賢,所有一切宗教的教主、創教人,都認同的。真誠心的愛心,我們佛家講慈悲心,真誠的慈悲,決定沒有自私自利,決定不附帶任何條件,不分族群,不分宗教信仰,不分男女老少,不分貴賤貧富,一律平等、真誠、慈悲。 我們總結佛的教誨,抓住綱領,我們提出二十個字,「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人人都認同;末後「念佛」,他們有疑惑。我們告訴他,念佛,佛是什麼?佛就是前面十八個字,後面這兩個字就是囑咐叮嚀,不要忘記前面十八個字,就叫念佛。念真誠是念佛,念清凈是念佛,念平等是念佛,乃至於念看破、念放下、念自在、念隨緣,統統叫念佛,這大家明白了,佛是這個意思。念佛不是念一個人,在佛法裡面,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他就代表這二十個字,他把這二十個字圓圓滿滿都做到了,這個人我們就稱他作佛,他表演給我們看,做出一個樣子來給我們看,教導我們怎麼過日子,怎麼工作,怎樣與一切眾生相處。諸位細細想想,不離開這二十個字,千經萬論,這二十個字是核心,抓住核心,其它都是細節,佛在細節上說得這麼多,那就是各種不同的環境,我們這個原則應該要怎樣去落實。 這就是佛家講的隨機說法,隨類現身,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我們要得懂得這個原理原則。應該說什麼法,就給他說什麼法,佛在經上舉例子給我們說,應以佛身而得度,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婆羅門身得度,即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你看多活潑!多自在!一絲毫拘束沒有,一絲毫勉強不得。這正是普賢菩薩在十願裡面,教給我們的「恆順眾生,隨喜功德」。 學佛,中國人非常喜愛《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不是沒有道理。這一部經,古大德給我們說,是般若的綱要,般若是真實智慧,裡面最重要的是什麼?無非是教我們「看破、放下」,《金剛經》就講這四個字,看破世間如幻,「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有為法,你看破之後,教你放下。放下什麼?放下認真,別再認真了,假的!哪些地方認真?自私自利認真,名聞利養認真,貪瞋痴慢認真,錯了!不但這些事情統統要放下,弘法利生的事情也要放下,不能放在心上。可是諸位要聽清楚,事要積極去做,心裡頭不落痕迹,這叫放下。不是說事也不做了,事也不做了,釋迦牟尼佛何必給大家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一天都不休息,事做,心裡沒有執著。不要以為釋迦牟尼佛跟大家講經說法,功德很大,那你著相了,你沒放下;果報殊勝,你也沒放下。一定要做到「作而無作,無作而作」,這是真正看破放下的態度。我們學佛要在這些地方學,才真正得受用。 凡事隨緣,令一切眾生常生歡喜心。為什麼要這樣做?眾生沒有覺悟,眾生在迷,迷的時候造業,造業受惡報,非常凄慘,苦不堪言。覺悟的人,這是大慈大悲,大慈大悲給諸位說是方便說,如果真的「我要大慈大悲去救他」,又錯了,又著了相,你還是沒放下,放下的不徹底,放下的不幹凈,連這個念頭都沒有。我常常做比喻說,我們左手被蚊子叮了,右手去給它摸摸、安慰它,它是不是我要發慈悲心,去好好幫助它、救救它。念頭都沒有,叫「法爾如是」,自自然然是這樣的,我們的功夫就成熟了,我們的修行證果才圓滿;圓滿是痕迹都不落,還有一點痕迹在裡頭,沒有圓滿。我們要認真,要努力,這是大圓滿,究竟圓滿。 我們要問,我們業障深重,這一生能夠達到這個境界嗎?答案是肯定的。能不能達到這個境界,善導大師說得最好,「總在遇緣不同」,你遇的緣殊勝,你這一生不難達到這個境界。緣極度殊勝的,你看看《法華經》上講龍女八歲成佛,緣太殊勝了!八歲是兒童,沒成年。龍女是畜生,不是人身,哪有做不到的!做不到是緣缺乏。我們今天遇到的緣相當殊勝,問題在我們自己會不會契入;契入真正的條件沒有別的,「尊師重道,依教奉行」。師,我不是老師,誰是我們的老師?佛是我們的老師,我們今天都是跟釋迦牟尼佛學,本師。菩薩是我們的學長,我們的同學,所以我們的關係都是同學。我不過比你們早學幾年,多學幾年,我把我修學的一些經驗,貢獻給諸位同學做參考,我非常非常有信心,我對於佛陀的教誨,一生可以契入佛菩薩的境界,絲毫懷疑都沒有。這幾天我想我們利用早晨這一點點時間,給諸位專門來報告這些問題,提供大家做參考,如何契入佛菩薩的境界。換句話說,如何契入佛華嚴的境界,我們過佛菩薩的生活,就是轉凡成聖,要從心理上如何去轉變。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這位同學問的問題,他說我們在做家務的時候,邊聽卡帶,是否不如法? 沒有,如法。一面做家事,一面可以跟著念佛機念佛,也可以聽講經的卡帶,非常好。不聽就不如法了,不聽你就打妄想。很如法! 太上感應篇﹝第一六三集﹞ 香港 / 檔名:19-12-163
諸位同學,大家好!最近各地方常常傳來災難的消息,確實頻率增加了,而且災情也愈來愈嚴重。台灣大地震之後,不少人逐漸開始覺悟了。覺悟是一個好現象,覺悟之後要立刻回頭,從哪些地方回頭?最重要的要從迷執回頭,佛菩薩教導我們,轉迷為悟,這才能夠真正的消除災難。我們一個人回頭,能消自己的災難,大眾能夠回頭,能消共業。這裡面有理論,有因果,可以說這種說法、想法、作法是合情合理,我們應當深信不疑。究竟從哪裡轉起?從拓開心量轉起,寬宏大量原諒別人的過失。試問問自己有沒有過失?自己能原諒自己,決定不能原諒別人,這個災難永遠不會消失,永遠不會中斷,造成一個冤冤相報的大混亂的局面。人與人之間冤冤相報,人與物之間也冤冤相報,人與天地鬼神之間統統都是冤冤相報,這還得了嗎?這些話決定不是迷信。 佛陀的教誨是從根本、從究竟上拔除一切災難,拔除一切罪障,那是什麼?教我們認識自性,禪家所謂「明心見性」,見性就成佛了;成佛是成就究竟圓滿的智慧,究竟圓滿的功德,究竟圓滿的幸福。中國古老的諺語,所謂「量大福大」,氣量小的人,哪裡會有福報!我們看現前,世間這些大富大貴的人,你只要看他的心量,心量要小,這個富貴不會長久,享不到頭。如果心量大,能容忍,能寬恕別人,能慈悲救濟別人,這個人是真正的有福。 我們在現前這個階段,是大災變的階段。我常常在講席裡面勸勉大家,我們要學諸佛如來「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一定要把一切眾生,看作自己的家親眷屬一樣的想,佛在經上講的話不是比喻,是實在的。「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不僅僅包括人道,所有畜生道,所有鬼神道,十法界統統包盡了。一切有情眾生是我們的父母、是諸佛如來,我們嫌忌的心,就會斷得乾乾淨淨,孝順心、恭敬心才能夠升起來。孝敬是我們的性德,自性本具的大德大能。非常可惜,被自私自利、是非人我、貪瞋痴慢障礙了,自性本具如來智慧德相不能現前,這個過失不在外面,與任何一個人都不相干,過失完全在自己,自己迷了。迷了之後才執著這個身體是我,不知道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真我,佛家講證道、證果,證的是什麼?證明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我,就是這麼一樁事情。所以法界眾生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大乘經上常講「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說得多麼清楚,多麼明了。 我們讀了,聽了,也點頭也讚歎,但是境界就是轉不過來;不但轉不過來,這樁事情怎麼想也想不通。為什麼轉不過來?為什麼想不通?這裡頭有障礙,嚴重的障礙,這個障礙就是《金剛經》上講的四相,我們深深執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事實的真相,我們自己的真相,反而見不到。我跟人對立,不知道我跟人是一體,同一個真心,同一個本性變現出來的。《華嚴經》上講,「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是一個,識也是一個,所以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才同一個法身。我們算什麼?我們每一個眾生是十方三世諸佛裡面的未來佛,佛說這個話說得多了!多次的提醒我們讓我們覺悟。佛講得好,「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三途地獄眾生還是有佛性,凡有佛性皆當作佛。成佛是人人平等,不是只有諸佛他能做到,別人做不到,不是的。一切眾生個個都能做到,應該要做到。《華嚴》說得還要透徹,「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把無情的眾生都包括了,無情眾生,我們今天講的植物、礦物、自然現象。為什麼能同圓種智?無情眾生它有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所以眾生成佛的時候,同時就見到山河大地、草木微塵皆成佛道,這話是真的,真實的境界。 所以佛菩薩苦口婆心天天在勸我們,天天在勉勵我們,我們想想:我們是不是個好學生?好學生要聽老師的話,相信老師的話,理解老師的話,依教奉行。我們讀《華嚴》,大家在一起研究探討《華嚴》,《華嚴》的宗旨是什麼?是教我們趕快作佛。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做出一個榜樣給我們看,我們在世間,無論是什麼身份,無論從事任何行業,過的是什麼樣的生活,就在自己本位上修行證果,圓成佛道。不必改變身份,不必改變行業,也無需要改變宗教信仰,修行證果無障礙法。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只要回頭就成,佛家常講「回頭是岸」,那個岸是什麼?岸是佛道。岸的對面是九法界,九法界不是岸,九法界眾生回過頭來都成佛,這是不可思議的法門。阿鼻地獄眾生只要他回頭也平等成佛,我們在《無量壽經》上看到的,《無量壽經》是令一切眾生平等成佛的經典,裡面所說的平等成佛的理論,平等成佛的方法,不需要一階一階的去提升,地獄道升到餓鬼道,餓鬼道升到畜生道,畜生道再升到人道,不需要這麼麻煩。這一階一階的慢慢向上爬升,這是非常笨拙的方法。圓頓根性的人,不採取這個方法,直截了當一生就圓滿了。 實在講一生,時間已經很長很長了,一個念頭轉過來就行了,哪有那麼多麻煩!理如是,事亦如是,我們今天轉不過來,理悟不過來,事轉不過來,但是決定不能灰心,不能夠退轉,我們要認真要努力,勇猛精進,用什麼方法?熏聞成種,這是個秘訣。絕不終止讀誦大乘,聽聞經教決定不終止。每天我們做反省,改過不終止,每天認真的去干。這個樣子利根的人,兩年、三年境界轉過來了;鈍根的人,習氣煩惱重,有個十年、二十年也轉過來了。你要問哪些人真轉過來?我們在《高僧傳》裡面、《居士傳》裡面、《善女人傳》裡面,看看古時候這些修行人,他們轉過來的例子很多,現前有沒有?不能說沒有,我們沒有見到。實在說真正轉過來的人,你也看不出來,為什麼看不出來?心太粗了,粗心大意。如果你能夠微細觀照,你就能夠發現,我們眼前也有,不是沒有。 轉過來的相是什麼?樣子是什麼?這個人自私自利的念頭沒有了。凡夫起心動念為我,為我家,為我團體,這個念頭沒有了。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皆為法界一切眾生,這個人轉過來了。念念都是為利益一切苦難眾生著想,沒為自己著想的人,這個人轉過來了。他能轉,我為什麼不能轉?他能看破,我為什麼看不破?他能放下,我為什麼放不下?實在想不通,還是讀經、聞法,「聞熏成種」這四個字是我們這一生修學有沒有成就的關鍵所在。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談到此地。 太上感應篇﹝第一六四集﹞ 香港 / 檔名:19-12-164 諸位同學,大家好!這幾天我們接觸到香港與中國大陸的許多同學們,我看到大家都很認真的在精進,讓我們感到非常的欣慰。修學,問題、障礙總是很難避免,原因是我們對於理論、方法、境界知道得不夠透徹,所以疑慮自然就免不了。昨天有一位同修來告訴我,他深深感觸到世間的災難太多,也感覺到生活在這個世間毫無意義,非常消沉;告訴我,「我什麼都放下了,我現在一心念佛,只求早一天往生極樂世界」。可是又告訴我,他說「我現在只剩下幾萬塊錢,我生活費用用盡了,我的生活怎麼辦」?我想像他這樣的人,像他這種想法作法,不只他一個。這些發心是很好,求生凈土的願望不能算是不懇切,但是能不能往生大有問題。為什麼不能往生?他做錯了,往生這個事情怎麼能夠著急?急著趕快要去,原理上是講得通,做得不如法。你還怕你的生活費用用盡了,沒有來源了,你這不叫自生煩惱!
所以我告訴他,佛在經論上常常開示我們,一切要隨其自然。我們每天應當做的工作要照做,別說是在家,出家也不例外,古德所謂「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我們每天都要將自己的本份事情做好,這個叫學佛。放下,該放下的他沒有放下,不該放下的他放下了。他把他的工作放下了,這不該放下的;該放下的,心裏面的憂慮,心裏面的牽掛,這個要放下。讓心裏面只有阿彌陀佛,只有西方極樂世界,除此之外,一切憂慮牽掛統統放下了,這才叫真放下。他搞錯了。不是學佛,家也不顧了,工作也不要了,每個人學佛都是這個學法,佛法就不可能住在世間。為什麼?破壞世間法。世尊在經論上常常提示我們,「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你把世間法破壞了,這怎麼可以?佛法不但不壞世間法,佛法能隨順世間法,所以佛法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道理在此地。諸位一定要懂得,放下是從心理上放下,不是在事上放下。心理上果然放下了,事上決定沒有障礙,所謂「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如果事上必須要放下,那釋迦牟尼佛也應該放下,何必四十九年講經說法?你想想佛菩薩為我們示現的,祖師大德為我們演說的,我們從這個地方去體會,不能夠把佛的意思錯會了,不能夠錯解佛的意思了。 怎麼念佛?一天到晚抱住這一句「阿彌陀佛」,能往生嗎?為什麼古人又說「喊破喉嚨也枉然」,我們要多想想。往生的條件是「心凈則佛土凈」,念佛是手段,目的何在?目的念到心清凈,用這句佛號把我們的妄想、煩惱、雜念、分別、執著統統打掉,這個叫念佛。念佛的人一定深信因果,因果法則裡面所謂的「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所以不必去爭取,不必去攀緣,安分守己。日常生活只求能穿得暖,吃得飽,有個小房子可以遮蔽風雨,足了!還有多餘的要懂得幫助別人,要發心多修布施,多積功德,福慧雙修。 我在講席裡面,也告訴諸位好幾次,有人問我怎麼念佛?我告訴他,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皆是阿彌陀佛,我是這個念佛法;每個人都是阿彌陀佛的化身,每個事也是阿彌陀佛幻化的,山河大地、草木土石,統統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西方世界六塵說法,我們這個世界沒有例外,你能不能看見?我眼睛裡頭,我心裏面,全是阿彌陀佛。念,念是心,現在的心,於是自自然然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禮敬的心就生起來了,「心凈則佛土凈」。所以我們對於往生這樁事,沒有猶豫,完全肯定,決定沒有懷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回老家,哪有回不去的道理!問題是你認不認識路?路就是方法。你了解不了解事實真相?事實真相,西方極樂世界是「唯心凈土,自性彌陀」,我們還有什麼憂慮?這個世間再不好,不要嫌棄。為什麼?自性娑婆,唯心大眾,所以我們能夠「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順境逆境,善緣惡緣,總保持自己一個真誠、清凈、平等的心,這叫念佛。不一定把佛號掛在口上,佛號掛在口上,是對治煩惱的辦法,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境界,起心動念了,一句「阿彌陀佛」把念頭壓下去,這做功夫,對治妄想煩惱習氣,一切時、一切處,常常有這種高度的警覺就好。 古德所謂「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起,諸位要曉得是六道三途,我們念頭一起都是六道三途。一個善念,三善道;惡念,三惡道,所以才曉得念頭可怕。佛教給我們用念佛的方法來對治,不管是善念、是惡念,念頭才一起來,「阿彌陀佛」,把這個念頭壓下去。你能夠常常保持清凈平等覺,你就是真念阿彌陀佛,清凈平等覺就是阿彌陀佛,世尊在《無量壽經》上告訴我們的。什麼叫清凈?心地上一塵不染是清凈。什麼東西染污?七情五欲,這個東西是染污,所以你動感情。感情是什麼?「喜、怒、哀、樂、愛、惡、欲」,這叫七情;五欲是「財、色、名、食、睡」。動了這些東西,你的心就是輪迴心,我們要把輪迴心念掉,要把菩提心現前;菩提心就是清凈平等覺,菩提心就是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只要菩提心起來了,念出來了,往生極樂世界,《無量壽經》告訴我們,「一念、十念,必得往生」。菩提心不能現前,一天念十萬聲佛號,古人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連世間法都說心心相印,我們要跟佛心相應,心心相應,哪有不生凈土的道理! 所以每天該乾的活,一定要照常去干;明天往生了,今天的活還是要照常干。不能說明天我往生了,今天事情我不做了,那你去不了,你根本就不懂得往生之道。只要一口氣沒斷,我們應盡的義務,就要把它做好,要認真努力去把它做圓滿。我們現在在這個世間什麼身份,從事哪個行業,每天乾的是什麼工作,為社會,為眾生。縱然你是一個家庭主婦,你要為家庭,為你家裡面每一個成員去服務,你每天所作所為,皆是行菩薩道。不能說我明天往生,今天菩薩道不幹了,那你不是自己障礙自己嗎?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決定不能夠中斷,只要一切為眾生,一切為佛法,這就是菩薩道。我穿衣為眾生,我吃飯為佛法,不是為自己,為自己就是輪迴心造輪迴業;為眾生,為佛法,為佛法久住世間。我做一個好榜樣,讓一切眾生見聞覺知,認識佛法,仰慕佛法,發心學習佛法,這就是我們的生活行持為佛法。 如果我們做的樣子是個壞的榜樣,家也不要了,事業也不要了,工作也不要了,跑到深山找個洞裡面去念佛,社會人看到這個樣子嚇死了,這佛法是邪門外道,不能學,這是破壞佛法。所以學佛的人要有智慧,要懂得應該怎樣作法,你的所作所為,決定是利益眾生、幫助眾生的,讓眾生看到你的行持,他覺悟了,他明白了,他回頭了。決定不能讓我們所作所為,讓眾生看到反而增加疑惑,增長分別、執著、疑慮,那我們就完全做錯了。由此可知,經不能不讀,不能不聽,不能不多聽,有疑一定要問,問得好。昨天這個居士來問我這個,問得好!為什麼?像他這一類的迷惑有不少人。這一問,我們明白了;一解釋,大家也都明白了。所以學問,我們要學著問,多問,不要怕問。疑慮消除了,信心才能建立,知道自己應該怎樣念佛,怎樣學佛,怎樣才能成就佛法。 佛菩薩教人沒有別的,用世間話來說「通情達理」。諸佛菩薩、祖師大德,哪一個不通人情!不通人情,說法就不契機;不通達理,說法就不契理;契機契理,一定要做到通情達理。所以佛法才能夠「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我們在經論里常常念到的。我們要隨順自己生活環境,隨順自己生活的方式,隨順自己工作的習慣,樣樣都隨順;隨順裡面求進步,改正自己的過失就進步。儒佛都講求,佛家六度裡面講「精進」,儒家講「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怎麼精進?怎樣日新?改過就是精進,就是日新,所以叫改進。我們自己的誤會,我們自己的錯誤,錯誤的想法,錯誤的作法,明白了,把它改正過來,就進步了。所以學佛的同修,我們必須還是要過我們正常的生活,做我們正常的工作。佛教我們放下,是放下在生活上、工作上,許許多多的憂慮、牽掛、妄想、分別、執著,把這些東西放下,我們的生活愉快,工作愉快,這個佛才念得好。時節因緣到了,阿彌陀佛一定來接引你;沒有到,天天盼望,「阿彌陀佛怎麼還不來,還不來接我」,你的業障沒消掉。業障消除了,時節因緣到了,佛自然現前,不要著急!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太上感應篇﹝第一六五集﹞ 香港 / 檔名:19-12-165 諸位同學,大家好!昨天遇到一位從中國大陸來到道場聽經的居士,他歡喜佛法,告訴我深信佛法,但是他不相信阿彌陀佛的凈土。我當時還沒有聽到這個話,因為時間太匆促了,他寫了個紙條給我,回來的時候我才看到;總算是有善根,嚮往佛法,學佛時日不深,才兩年,這個現象是正常的。我想想我自己學佛,幾乎在前十年都不相信凈土,在學佛的前七年排斥凈土,歡喜研究佛教的經典。自從辭掉職務以後,跟懺雲法師住茅篷,在茅篷裡面住了五個半月,懺雲法師叫我讀印光法師《文鈔》,我在那段時間將《文鈔》正續篇看過兩遍。他又叫我讀《彌陀經疏鈔》、《要解》跟《圓中鈔》,並且要我做「科判」。當然科判不是我做的,科判是古大德的,他要我把科判列成表解做成「科會」,這是我第一次發現到,佛家的經典段落、章法、結構、層次那樣的精嚴,使我佩服得五體投地。科判列出表解之後,對於章法結構一目了然,於是全經的義理,就能看得很清楚。
以後親近李炳南老居士,他是專修凈土的,專弘凈土的。我在懺雲法師這五個月當中,不排斥凈土,這就是進了一大步;到台中求學的時候,李老師常常勸勉我修學凈土,這又進了一步。可是不能夠專心,對於佛門這些大經大論,非常偏愛,所以我跟他老人家學般若,學唯識,當然都是學了一些入門的東西。以後學了一部《楞嚴》,在大經上紮下了基礎,而對於《華嚴》、《法華》非常嚮往,讀古人的註疏。李老師在台中講經說法教學,自己還有工作,應酬又非常之多,所以我們只有在上課的時候跟他接觸,也就是每個星期有兩次,其它請教的機會就非常非常的少。可是跟他相處十年,他老人家的行誼、道德,這個感召給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對於凈土才生起信心。 至於我專修專弘凈土,是在講《華嚴經》之後。我在台北啟講《華嚴》,有一天忽然想到《華嚴經》裡面,最重要的代表是普賢、文殊菩薩,末後一位重要的代表是善財童子,我忽然想起他們修什麼法門?仔細把經典讀一遍,這才恍然大悟,他們都修西方凈土,都是發願求生極樂世界。於是我就認真反省,文殊是七佛之師,過去七尊佛的老師,是古佛乘願再來,倒駕慈航,以菩薩身輔佐毗盧遮那如來,輔佐釋迦牟尼佛,教化眾生,他們在《華嚴》末後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想想這是什麼人?這不是普通人物。就跡象而論,他是華藏世界等覺菩薩的身份;如果就本地而言,久遠劫之前他早就成佛了,這樣的人還要發願求生凈土,凈土如果要有問題,他怎麼會如此的示現?普賢菩薩更不必說了,《華嚴》總歸結處,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 我們要問,極樂世界到底是有還是沒有?有很多人對這個問題產生懷疑,這個問題不難解決。那我們要問,我們現前這個世界是有還是沒有?如果我們承認我們現在住的這個世界是有,我們同樣也可以肯定西方極樂世界是有的,「一有一切有」,不能說我們這個世界有,西方世界是無,是虛幻的,那你這個想法完全錯誤了。深入大乘的人,肯定十法界依正莊嚴確實存在,為什麼?「一切法從心想生」,只要你心裏面想極樂世界,就會有極樂世界出現。你要問為什麼,佛在《華嚴經》上說得很清楚,很明白,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從哪裡來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能現、能變、能生的是一個,這是真的,決定不是虛妄的。這一個是什麼?是心、是識、是想,佛家講這個東西叫真如、自性、真心。 佛講了很多名詞,講了幾十個名詞,是一樁事情。一樁事情,佛為什麼講這麼多的名稱?這是佛教學的善巧,佛教我們不要執著名相,你懂得意思就好。名不能執著,相也不能執著,為什麼?名字性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相是所變的、所現的,它不是永恆存在的,所以你明了就好,千萬不能執著,執著就壞了,一有分別執著,你就迷了。佛教學的目的是教我們開悟,怎樣才能開悟?離妄想分別執著就開悟了。所以他一樁事情說許許多多名相,這樣說也行,那個說法也行,不必固執、執著,這是教學的善巧,教學高度的智慧。所以「一切法從心想生」,經論裡面給我們顯示事實真相,佛說「唯心凈土,自性彌陀」,你相不相信有心有性?如果肯定有心有性,那你就能夠肯定心性會現相,心性能現相,所現的相從心想生。人善心善意善行,就現善好莊嚴一真之相;心惡念惡行惡,就現三惡道的惡相。我們把這個道理會通,對於西方極樂世界存在不存在的問題就解決了。不但極樂世界存在,所有宗教裡面所講的天堂,所說的地獄,我們都肯定它是存在的,都是事實真相。大乘經佛給我們講,十方諸佛無量無邊剎土,無盡無數的依正莊嚴的世界,我們完全肯定。 那你要說,這些話我聽了不反對,可是疑情不斷,我沒見到,怎樣能證實?你要想求證也不難。我問你:你晚上睡覺會不會作夢?不但晚上睡覺會作夢,中午睡個午覺也作夢。夢中有沒有境界?夢中有,這是你有經驗。你每天晚上做的夢相不相同?不相同,夢中現的是境界,現的是世界,依正莊嚴;夢醒了,你想一想夢裡頭境界還記得清清楚楚。正在作夢的時候,你沒有感覺到它是假的,醒來之後才知道這是一場夢。我們現前的世界是夢境,西方極樂世界、一切諸佛剎土、十法界依正莊嚴,告訴你全是夢境,所以佛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你不能說這個境界沒有,你也不能說這個境界有,你說這個境界沒有,它現相,我們確實在這個境界裡面;你說這個境界有,事實上不可得,它是夢境、是幻境。佛告訴我們「借假修真」,這個幻境是假,依正莊嚴是假,在這個依正莊嚴裡面你去求真,什麼是真?能變的,能現的,能生的,那個「能」是真的。真是什麼?真如自性。佛家教學的宗旨,就是教你見性,「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整個大乘佛法教學的中心。方法太多了,所謂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四弘誓願裡面,我們念的「法門無量誓願學」,無量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方法門徑太多太多了,但是方向是一個,目標是一個,明心見性而已。 我們因為煩惱業障習氣太重了,在這個世間我們沒有能力斷煩惱,沒有能力得清凈心;換句話說,沒有能力明心見性。阿彌陀佛在那裡示現一個道場,那個道場清凈,對於真正想明心見性的人,他提供了很好修學的條件,接引志同道合,凡是你真正想作佛的,你到這個地方來修學,他幫助你、成就你,達到明心見性。所以十方一切諸佛對阿彌陀佛讚歎,《無量壽經》你們念過,世尊對阿彌陀佛的讚歎,稱之為「佛中之王,光中極尊」。釋迦牟尼佛的讚歎,代表一切諸佛的讚歎,所以善導大師說得好,「諸佛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善導,史傳上記載他是阿彌陀佛再來的,阿彌陀佛的化身,阿彌陀佛的化身那就是阿彌陀佛。可以說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勸我們修學凈土,我們還能不相信嗎?還能有懷疑嗎? 佛法的修學不反對懷疑,歡迎你懷疑,有疑你才能求證,斷疑才能生信,「信為道元功德母」,所以真正信心的建立,是要把疑惑斷盡。整個佛法,不但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教的,十方三世一切如來教化眾生,教學的重點就是勸人求生極樂世界。十方三世一切眾生絕大多數是中下根性,上根利智的人少,這是佔大多數,百分之九十以上;只要你能夠相信佛的話,依教奉行,念佛求生凈土,你就一生成就了。你要不相信,自己再搞其它的法門,行,時間長,慢慢來,無量劫又無量劫,你才能搞得成功。到你成功之後,再看到過去那些古佛,當時我們在一塊修,你修凈土,你早成佛了,我搞這個法門,落後落這麼遠,你會很感嘆,才知道選擇凈宗是正確的。專修專弘,決定不改變,沒有一個不成就的,這個例子太多太多了,古往今來,你看看念佛往生的希有的瑞相,足以證明這個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好,今天時間到了。 太上感應篇﹝第一六六集﹞ 新加坡凈宗學會 / 檔名:19-12-166 諸位同學,大家好!再過二十天就是兩千年了,千禧年就到了,世界每個地方都舉行盛大的慶祝,我們也在這個時候舉辦一個「溫馨晚會」,而且邀請新加坡九大宗教一起來參加;不但請他們參加,我們請他們作大會的主人,我們從旁協助。
可是大家都知道,這幾年來整個世界災難頻繁,而且一次比一次嚴重,每個人都憂心忡忡。有些人認為這個災難是不能避免的,可是也有人說這個災難是可以化解的。所以有人來問我,我們如何面對二十一世紀的開端?我們綜合佛法、所有一切宗教,古今中外的這些賢聖們,他們所說宇宙生命的起源,佛法裡面講的是心性,十法界依正莊嚴,這是講到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古老的印度教它的歷史比佛教長遠,印度婆羅門教至少有八千年以上的歷史,他們說宇宙的起源是「梵」、是「我」,他這個我不是小我,而是佛法裡面講的「常樂我凈」之我,是真我。一般宗教講這個世界是上帝創造的,生命也是上帝創造的,神造的;也有宗教把上帝看成智慧,大乘佛法說為法身,都是從本體上講的。 這一個認知就是大聖大賢,你怎麼會認識?你怎麼會知道?在佛法通過戒定慧的修學,從甚深禪定裡面開智慧了,這是菩薩三慧,由三慧而認知,而肯定,這就是徹底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它的範圍多大?佛家講十法界,講百界千如,真的是大而無外,小而無內。世出世間的大聖人,無不在這上面下功夫,然後親證這個境界,肯定現在人所謂超經驗的精神,實實在在存在。這就是上面所講的心性、梵我、上帝、法身、神,確實存在,永恆存在,這是能現、能生、能變。而我們經驗當中的世界,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精神的現象,一個是物質的現象,這是所現、所生、所變;所現、所生、所變的是無量無邊。可是諸位要曉得,能生能變的是一個,由此可知,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是一個生命共同體。我們常常聽到國家領袖對全國人講話,說「全國同胞們」,我們從大聖人這個認知,那是虛空法界一切同胞們,這個範圍就大了,同一個根生的,同一個生命共同體,我們要從這個地方認識。認識了之後,回過頭來再看一切眾生,有認清楚的,還有迷惑顛倒,完全不了解。認識清楚的,在佛法裡面稱之為佛,稱之為菩薩;迷惑而不認識的,稱之為凡夫。在宗教裡面,認識清楚的稱他是神,稱他是先知,稱他是天使;不認識的,這稱之為凡人。 這些大聖大賢教導我們,教我們認識事實真相。方法是教我們轉變,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成聖,這是方法裡面的總綱領。我們也在學,可是怎麼轉也轉不過來,曾經聽說種善因得善果,於是也學著做好事,好事也做了不少,可是業報沒轉過來,這是什麼原因?實在就像《了凡四訓》後面附的《俞凈意先生遇灶神記》,那一篇東西大家看看就知道了。俞凈意窮苦潦倒,遭遇的是大難、大不幸,他也天天行善,是個讀書明理之人,為什麼業轉不過來?怨天尤人,做這麼多好事沒有好報。灶神就點化他,你所行的善完全是表面的,口善、身善,你的意不善,心不善,所以你轉不過來。灶神給他那一番開示,很值得我們認真的去研究,去讀誦,檢點我們自己。 所以古大德教人修行從根本修,什麼是根本?根本是心。只要你的心善,你的念頭善,沒有轉不過來的業報,沒有化解不開的災難。就像一棵樹一樣,心是根,念頭是本,身是枝,口是葉,你在枝葉上去修行,你的根本爛掉了,還是沒救;根本上救過來了,枝葉容易,枝葉就不難了。所以我們看到許許多多表面上積德行善,業力轉不過來,最後怨天尤人,說佛菩薩不靈,說神不靈,對不起他,跟俞凈意完全一樣。所以轉要從心裏面轉,要從念頭上轉,轉成純善。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講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這是從心、從念頭上轉過來了,只見自己過,不見別人過,所以人家能夠轉迷成悟,轉凡成聖,道理在此地。我們今天口也善,身也善,可是常常看到別人都不善;那個不善的人有好果報,我是天天積德修善得不到好果報,心裡頭不平;所以你要曉得,你的身善口善,你的根壞掉了。從根本做一個大轉變,從心裡,念一切人物的善事,不要念人家的壞事,人家沒有壞事,壞在我們自己的根,我們看到別人的壞事,就知道我們的根壞了。為什麼佛看一切眾生都是佛,菩薩看一切眾生都是菩薩?人家的根好,根沒有毛病。 修學的目的,我們總歸結,非常現實的是「和平」兩個字,虛空法界一切眾生,都能夠和睦相處,平等對待,不分族類,不分宗教信仰,不分國土。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剎土,眾神的世界,我們在《大方廣佛華嚴經》裡面看到,那個現象確實就是我們現在人講的多元文化,它那個數量之多,我們沒有法子想像,不可思議的境界,人家都能夠和睦相處,都能夠平等對待,而且都能夠做到互相的尊重,互相的敬愛,互助合作,只有建樹,沒有破壞。所以我們看到華藏世界,看到極樂世界,看到眾神的世界,他們的生活幸福美滿,真正充滿了「真善美慧」的生活,我們嚮往,嚮往了幾千年,幾萬年,在我們這個地球上還是不能實現。什麼原因?我們不和,不能跟別人和睦相處,我們不能夠平等對待一切眾生,原因就在此地。 所以今天我們提倡佛陀教育,提倡宗教教育,我們的目的,就是嚮往一切世間、一切眾生都能夠和睦相處,平等對待。要想達到這個目的,必須要喚醒一切眾生的正覺,才能達得到。喚醒一切眾生的正覺,除了教育之外,沒有任何一個方法能達得到的。中國古聖先賢重視教學,把教學當作人生第一樁大事來看待,《禮記》「學記」裡面告訴我們,「建國君民,教學為先」。佛法傳到中國來之後,形成中國文化的主導,不可分離的一環,佛陀教育由帝王親自來主持,儒家的教學交給宰相去執行,世出世間聖賢教育,在這一塊土地上同時發揚光大,這是中國這個民族之幸,能夠創造中國的文明,中國的文化。可是在晚近清朝中葉之後,很不幸我們喪失了民族的自信心,所以才遭受兩百多年的災難。 我們有這些痛苦的經驗,從經驗教訓裡面省悟過來,也看到科技文明帶給世人負面的影響,反覆思惟,還是要靠宗教教育,才能挽救這個世界。唯有宗教教育能夠普遍的推行,教導大家明了我們是同一個生命共同體。生命是永恆的,凡是宗教徒都肯定有過去生,還有來生,這一生時間很短,來生的時間長,一定要斷惡修善,轉迷為悟,我們要追求永恆的幸福。要悔過,要懺悔,培養自己的善心、善念、善行,眼前的天災人禍,縱然不能完全避免,我們肯定災難可以減緩,災難的範圍可以減輕,能為我們居住在地球上的眾生,帶來真實的福祉,希望我們大家認真努力去做。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太上感應篇﹝第一六七集﹞ 新加坡凈宗學會 / 檔名:19-12-167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看《感應篇》第七十八節,這一節有四句:
【破人之家。取其財寶。決水放火。以害民居。】 我們在科判裡面標題是「顯橫之惡」,顯是明顯,橫是橫行霸道,欺負別人。批註裡面也說得非常好,他說「事出無心」,偶爾做這些破壞的事情,損人而不利己,這個已經是過失了,如果要是為了奪取別人的財寶,而令那個人家是家破人亡,這個罪過就非常重。注子裡面說得好,或者是明顯的仗勢欺人,或者是用陰謀詭計,縱然能夠逃過法律的制裁,但是逃不過鬼神的懲罰,也逃不過冤冤相報。水災、火災,這水火無情。這些年來我們在信息裡面常常看到,許許多多地方發生水災、火災,有些天然的災害不謹慎而招致火災,已經就很不幸了。如果是有人故意的放水,這個放水像長江黃河的堤防,有意把它破壞,放火燒毀別人的居住,這個罪過我們凡夫不知道,可是《地藏經》上說得非常詳細,《地藏經》上告訴我們,放火燒山損德最嚴重。你想想看山林裡面居住的這些野獸,蜎飛蠕動,不知道有多少,這一把火你要燒死多少生命,這個罪還得了!比發動一場戰爭,殺死幾千萬人,那個罪過還要嚴重。世間人不曉得,不明白這個道理,為了小小的利益放火燒山。這種人縱然能得到眼前一點小利,死後沒有不墮三途的,三途罪受滿之後,冤冤相報,佛法裡面所說的,欠命的要還命,欠債的要還債,幾時你才能還得清。 我們學佛,諸佛菩薩、古聖先賢的教誨,這一類聽得太多了。總要記住,要時時刻刻多想想,把這些道理想通了,因緣果報的事實觀察清楚了,然後擺在你面前再大的利潤,你也不敢做這些事情,你就有警惕心。人在世間,只要你稍稍細心觀察,你看到芸芸眾生,每個人的際遇不相同,業報不一樣。有些人一生過得很幸福,家庭事業很美滿;有一類人,人生一生都不如意,災禍綿延不斷,一生困苦不堪。同樣是人,為什麼際遇這樣的不平等?佛菩薩告訴我們,各人造的業不相同,不平等不是人為的,縱然遇到有些人來障礙,那是緣,不是業因,那是屬於外緣,決定是自己造的業。所以佛說人生在這個世間來為什麼?佛的答覆就四個字,「人生酬業」。你來到世間幹什麼?你來受果報的。你過去生中造善業,你這一生得善果報;你過去生中造惡業,你這一生遇到惡的果報,人到世間來就是為了這個。可是人迷惑顛倒,受報的時候他又造業,所以因果就不會斷了。在我們一生當中,沒有徹底覺悟的時候,惡業多,善業少;只有徹底覺悟之後,才把惡業斷掉,認真努力修善,要徹底覺悟,真的覺悟了,才能轉得過來。 一生際遇不幸,這種事情自古至今,中國、外國,處處都有,我們看在眼裡沒有感觸,真正所謂的麻木不仁,愚痴到極處。聰明人、利根人看在眼裡,他就覺悟了。為什麼一切眾生有這麼多不同的種類,不同的形狀,不同的遭遇?利根人一觀察他就覺悟了,他就明了了。鈍根人、愚痴人他不懂。利根聰明人看到之後,他就回頭。尤其是有殊勝的機緣,聽到聖賢的教誨。什麼叫聖賢?什麼叫神明?什麼叫上帝?什麼叫佛菩薩?名稱儘管不同,境界完全一樣。這些人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因緣果報的事實,他們通達明了,觀察入微,我們尊稱他作聖賢。我們不明了,他們明了,他們告訴我們的都是事實真相。我們迷惑顛倒的人,以自己的凡夫知見,測量聖賢人的見解,對他真誠慈悲的教誨,我們還加以批評,不能夠接受,認為他這是騙人的,用種種手段無非是勸人行善而已,我們用這種心態來對聖賢,這是很大的罪過,這個人是沒有福報。真正福德深厚的人,接觸到聖賢教誨,決定不懷疑,而能夠生起尊敬心,依教奉行。 明白這些惡行,我們自己要認真反省,我們有沒有。大概重大的我們沒有犯,但是在日常生活當中,小事情,有意無意障礙別人,欺騙別人,難免!不但我們會欺騙人,還會欺騙父母,欺騙師長,欺騙諸佛菩薩,常常犯這種過失。我們又希望自己每天能夠積德累功,這些小的過失不能夠防止,不能夠杜絕,我們積功累德那只是一句空話,決定沒有事實。但是世間人,無論古今中外,哪一個不希求福報?哪一個不希望避免災禍?但事實上福德求不到,災禍常常遇到,這究竟是個什麼原因,沒有認真去想想。這個願望,可以說是不分種族,不分宗教,乃至於不分族類,畜生也有這個希求,鬼神還有這個希求。如果一切希求都能夠滿願,不聽從聖賢教誨,是決定做不到的。所以佛教導我們,起心動念,日常生活行為,時時念著利益一切眾生,決定不做缺德破壞的事情。 在佛門裡面,尤其我們看到出家人,出家人有些行持不如法,我們可不可以批評他?決定不可以。他再壞,他再惡,他將來自己受果報;我們批評他,我們的罪過就不知道有多重。什麼原因?實在講很少人懂得。出家人這個形象,穿上這個衣服的形象,你想在外面走一圈,有多少人看到,阿賴耶識裡頭佛的種子種下去了,一看,這是佛,他那個佛的念頭起來了,他所做一切惡我們不談,這個形象會叫許許多多眾生種善根。縱然他有惡的行為,我們要到處給他宣揚,讓社會大眾看到所有的出家人,這都不是個好東西,都在那裡造業毀謗,這個罪過你要負責。所以往往我們造的這個惡因,自己完全不知道,自己認為很小的事情,沒有想到這個影響這麼大。無論是善是惡,我們一定要能觀察到、體會到,它影響面有多大,影響有多深,影響時間有多長,你從這上面一想,自然就收斂了,我們就會做善的影響,不善的決定不敢做。 尤其在今天的社會,現在我們生活的環境,善惡的報應非常快速,特別明顯。一念善心善行,善的果報立刻就現前了;一念噁心惡行,災禍立刻就遇到,怎麼能夠不謹慎,不小心。尤其要慎獨,我常常勸勉同學們,我們身為佛弟子,活在世間一天,要盡一天的職責。佛弟子的職責是什麼?如來家業。如來家業最低限度,對社會廣大群眾規過勸善,這是我們的職責。不但我們常常勸導大家,我們自己要做一個好樣子給別人看;至少我們要能做到一個樣子,一生不說任何人的過失,我們帶頭。看到社會人與人相聚的時候,就是是非長短;今天社會為什麼會這樣子亂、不安,都是出於口舌。我們看到這個病態,就能夠反省,就能夠檢點回頭,從自己本身改過來,那就是勸導社會大眾。活一天就做一天,在這個世間決定沒有一天空過的;一天空過,我們一天就造罪業了。好事情有別人做,我們歡喜讚歎,立刻就讓給別人做,道家老子說過「功成身退」,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絕不居功。 昨天我聽到李居士告訴我們,我們新年舉辦的「溫馨晚會」,去年辦過一次,今年擴大。聽說「佛總」也辦了,小乘法師們也在辦了,我聽到非常歡喜。我給李居士說了,既然他們大家這麼熱心來辦,明年我們就不要再辦了,讓他們來辦,我們隨喜,我們就很輕鬆。所以我們記住聖賢教誨,「但開風氣不為師」,只要帶頭、帶動了,我們立刻就退下來,我們去做他們不做的事情,已經有人做的我們不做,沒有人做的我們來做,這個就非常有意義。什麼事情沒人做?講《華嚴經》這個事情沒人做。我們可以全心全力來做這樁事情,其它的事情都讓給他們去做,好!我們修隨喜功德。 佛教給我們在世間,一切隨緣而不攀緣,真正發心學佛的人,一生,章嘉大師說過佛菩薩安排,不要自己操一點心,所以你的心是清凈的,心是定的,常生智慧,不生煩惱,絕對不做損人利己的事情,只有犧牲自己成就別人,我們干這個。我們來到世間就是幫助眾生的,就是利益社會的,決不求自私自利,這是佛菩薩、古聖先賢對我們的教誨。所以《感應篇》裡面所說的種種惡行,我們要記住,決定不可以違犯。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