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控抗生素濫用莫讓養殖業成「盲點」

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應光國課題組去年發布的「中國抗生素使用量和排放量清單」顯示,2013年我國抗生素使用達16.2萬噸,其中52%為獸用。據業內人士介紹,在生豬、肉雞、水產等養殖過程中,因養殖密度高,不少養殖戶為降低感染髮病率,提高效益,習慣在飼料中添加各類抗生素。如生豬飼料中,硫酸粘菌素、金黴素都是常用抗生素,最多時一噸飼料能添加1斤抗生素藥物。(9月29日澎湃新聞網)

一方面,抗生素的出現,拯救了成千上萬肺炎、腦膜炎、結核病及敗血症患者的生命,稱得上是人類的福音;而另一方面,也正是緣於對此類藥物的過度使用,致愈來愈多的細菌種類產生耐藥性,甚至異變為無葯可「抗」的「超級細菌」。故近年來我國出台諸如門診取消輸液等多項應對之策,以達到醫療機構對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但問題是,醫療機構的抗生素使用量漸趨合理了,養殖業環節的抗生素使用量卻居高不下。2013年,全國使用獸用抗生素占整個抗生素量的52%,比例不可謂不高。而36種常見抗生素中,獸用比例高達84.3%的現狀,更讓人觸目驚心。據悉,在一些地方的生豬飼料中,一噸飼料最多時能添加1斤抗生素藥物。

而養殖業濫用抗生素的危害,甚至更甚於醫療行業。除了增強細菌的耐藥性、進而催生「超級細菌」這一共同點外,動物體內的殘留物通過排泄物污染生態,且不易降解。而人類食用畜禽產品進入體內的抗生素殘留,也會日積月累,損害人體健康。更加值得重視的是,醫療行業影響的只是相關患者,而養殖業則幾乎波及整個人群。

養殖業之所以濫用抗生素,應該與當下養殖密度高有關:養殖數量上去了,利潤自然就起來了,但禽畜魚類的感染髮病率也就相應上升了。而一旦發生疫情,則後果不堪想像。這或是眾多養殖戶在飼料中競相添加抗生素的由來。

至於養殖戶為何不使用一些既能防病、又無相應副作用的抗生素替代品,原因很簡單:一是此類產品市場普及率不高、推廣緩慢,不說完全不知曉,起碼是認知度太低;二是基於對抗生素的長期使用,已是習慣成自然,加之效果良好,且經濟划算,便沿襲使用至今。

當然,養殖業濫用抗生素的現狀,還有更多深層次的因素。譬如,由於各地宣傳力度不夠,加之養殖戶科學文化知識的局限,造成他們對濫用抗生素的危害性明顯認識不足;又如,目前施行的地表水質檢測的國家標準中,均沒有將抗生素納入,無法對養殖業濫用抗生素形成的環境污染進行評估,自然就更談不上整治了。

此外,儘管國家批准養殖業使用的獸用抗菌葯中,抗生素僅有56個品種,而氯黴素、硝基呋喃類抗生素、以及洛美沙星、諾氟沙星等45種人獸共用抗菌葯均在禁用之列。然在實際操作中,現在還很難做到對上市的每批次畜禽魚類肉產品抽檢抗生素殘留。即便查到養殖者違規使用,處罰措施也多半是批評教育和象徵性罰款,震懾力度明顯不夠。

顯然,要讓抗生素更好地發揮防病抗病的作用,必須在醫療行業及養殖業同步控制濫用,才能有效消除其潛在危害。不然,就算醫療行業完全做到了規範使用,而養殖業卻依然如故,則明顯是「剃頭挑子一頭熱」,讓所有努力前功盡棄。

而要控制養殖業抗生素的濫用,眼下不妨雙管齊下。首先在監管層面發力:一是制訂養殖用抗生素藥物殘留限量標準,完善檢測手段,並將抗生素污染納入環境監測目標化合物檢測範圍,實現有法可依;二是建立畜禽產品市場准入制度和產地追溯制度,規範抗生素生產廢渣無害化處理,堅持依法而行;三是把抗生素納入處方葯管理,加大對養殖業濫用抗生素的處罰力度,做到違法必究。

同時,加快推廣使用能減少甚至替代抗生素使用的微生態製劑、中草藥添加劑、酸化劑產品等相關替代品。據說,華中農大與湖北高生生物飼料公司研製的白酒糟酵母培養物等系列產品,既可提高畜禽飼料消化吸收率,又能降低疾病風險,且使用成本很低。該產品現已通過農業部科技成果鑒定,目前需要的,無非是相關政策的扶持及各地相關部門的助推而已。

相信通過相關法規的完善,以及監管的跟進,有利於實現對養殖業使用抗生素監管的規範化及常態化。加上相關無害替代品的上位,養殖業濫用抗生素的狀況有望得到遏制。如此,方能如願實現醫療行業與養殖業的同步控制,讓抗生素的危害降至最低,達到可管可控,從而更好地造福人類。

推薦閱讀:

羊養殖的傳染性胸膜肺炎診治
養蟬+養鵝=特種+普養=生態效益+經濟效益,2018年最佳的高效養殖模式!
【華飼特美】飼料中的哪些因素影響雞蛋大小?
蛇類養殖可發展
養殖技術資料--如何正確使用獸葯

TAG:抗生素 | 養殖業 | 養殖 | 抗生素濫用 | 盲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