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改名換姓看印度尼西亞華人社會的變遷

從改名換姓看印度尼西亞華人社會的變遷

周南京

  印度尼西亞華人社會原本尊崇中華文化傳統,尤其奉行祖先崇拜,沿襲族譜,對先輩給取的姓氏名號,一向奉為神聖,不會輕易變更。只有少數皈依伊斯蘭教的華人,與當地封建貴族通婚,脫離華人社區,毅然放棄中華姓氏,改名換姓,成為當地封建貴族社會和伊斯蘭教社會的成員。這些遊離出華人社會之外的華人,多採用印尼姓名或受封貴族稱號,例如:Soero Pernollo,Djajeng Tirtono,Kyai Tumenggung Reksonegoro,Raden Tumenggung Secodiningrat,H.Adul Karim Oey Tjeng Hien,H.Masagung等等。進入20世紀以後,在荷華學校(HCS)受教育者,在華人姓名之外,往往採用西洋名字,如Willem,David,Antony,Maric,Elisa,Emma等。上述改名換姓現象,多發生於土生華人社會,反映當時印尼華人社會所發生的社會、教育和文化變化,它是自覺自愿的行為,而不是外界強迫的結果。  在蘇加諾統治時期(1945-1965年)末期,印尼出現日益高漲的排華浪潮,許多同化派人士打著「同化」的旗號,要求華人改名換姓,甚至要求強制性的異族通婚。對此,印度尼西亞國籍協商會總主席蕭玉燦(1914-1981年)堅決予以抵制。他說:「通過改名換姓和生物學上的同化方法來解決少數民族問題是不明智的、不民主的和違犯基本人權,而且肯定也是行不通的。」①印度尼西亞首任總統蘇加諾也說:「姓名有什麼大不了的事?比方說諸位要真正成為印度尼西亞人,是不必改名換姓的!!……我所要求的是,我們要真正成為印度尼西亞人,我們要真正成為印度尼西亞共和國的公民!!!」②  在蘇哈托統治時期(1967-1998年),印度尼西亞排華浪潮一浪高過一浪,右派軍人集團變本加厲地推行強迫同化政策,頒布一系列排華法令。1966年5月29日,由民族統一建設協會支部、華人領袖和「五位一體」(軍、警、地方政府、檢察長和民族陣線代表)組成的委員會召集西爪哇蘇加巫眉華人,宣讀西爪哇軍區司令命令並號召他們劃清印尼籍華人和華僑的界限,指出改名換姓的必要性和好處。隨之向他們分發表格,並要求填寫新姓名後,於次日晚9時前上交。同年6月1日,蘇加巫眉幾乎全體印尼籍華人,共6662人,舉行集體改名換姓儀式。本來法律規定不得強迫改名換姓,而且改名換姓必須由官方負責公布,地方當局也沒有料到會出現集體改名換姓的事件。蘇加巫眉改名換姓事件之後,在全國範圍內掀起了大規模的華人改名換姓運動。③1967年3月2日,印度尼西亞內政部長巴蘇基·拉赫馬特中將頒布關於改名換姓的1967年第6號指示,用法律的形式把華人改名換姓制度化。④   全國性的改名換姓運動給印度尼西亞華人社會不論在政治、法律、經濟和實際社會生活都造成了極大的混亂,鬧了許多笑話,也給行政部門造成很多麻煩,如房地產證、汽車執照、營業執照以及各種法律文件,都必須重新辦理手續,而手續費頗為可觀。按規定,辦理改名換姓不收費,但在地方上根本行不通,他們照樣徵收手續費。收到郵政包裹或匯款時也無法領取,因為姓名對不上號。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企業家常常把自己已經改換了姓名給忘了,簽署支票時還使用舊姓名,結果給工作造成許多麻煩。撇開改名換姓給個人造成的種種麻煩不談,這種大規模強迫改名換姓運動,也敗壞了印度尼西亞共和國作為一個民主法制國家的形象,侵犯了印尼華人的基本人權。民族統一建設協會領導的、並得到印尼軍政當局支持的這場改名換姓運動,實質上是一場反華排華運動。它是針對印尼華裔公民的。當局把改名換姓作為衡量華裔公民是否效忠印度尼西亞的尺度。⑤於是乎,民族統一建設協會在政府的支持下,在雅加達雄牛廣場舉行華人集體宣誓效忠印度尼西亞共和國的集會。有數萬人參加效忠大會,除華裔外,還有印尼原住民參加。大會通過三項決議:一、效忠印度尼西亞共和國;二、要求同中華人民共和國斷交;三、要求關閉所有華文學校。大會結束後,一些人到中國駐印度尼西亞大使館遞交決議書,並搗毀大使館。⑥  如上所述,印度尼西亞華人改名換姓運動並非出於自願(只有少數華人同化派人士是自願的),而是在政府的強迫命令和排華輿論的強大壓力下不得已而為之。除了在法律上和在現實社會生活中招來的許多麻煩之外,印度尼西亞華人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傳統價值觀也使他們對改名換姓頗有抵觸情緒,並採用不同的方式來表示他們對改名換姓的不滿。一、因法律規定不得強迫改名換姓,因此有些知名人士(尤其是政界和專業人士)堅決抵制改名換姓,例如:蕭玉燦(Siauw Giok Tjhan)、黃自達(Oei Tjoe Tat)、洪淵源(Ang Yan Goan)、郭建義(Kwik Kian Gie)、蘇福義(Soe Hok Gie)、曾祖沁(Tjan Tjoe Siem)、曾祖森(Tjan Tjoe Som)、王福涵(Ong Hok Ham/Onghokham)、黃鑽娘(Oei Soan Nio)、黃鴻堅(Oei Hong Kian)等都公然拒絕改名換姓。二、不少華人人士心態高傲,選用印尼封建貴族稱號(Ningrat等)和著名家族(氏族)名稱(如Kawilarang,Ratulangi等)作為自己的姓氏,引起印尼有關家族的反對,最終政府明令禁止華人採用這些姓氏。還有些華人選用表示高貴身份或高人一等的名詞如富翁(Hartawan)、有用人才(Gunawan)、忠誠者(Setiawan)、美人、民族之花、貴族後裔(Kusuma)、龍(Naga)、勝利(Wijaya)、崇高(Mulia)等作為自己的姓氏。三、許多華人很不願意放棄自己的祖傳姓氏,因而絞盡腦汁地設法把自己的祖傳姓氏保留或鑲嵌在新選的姓氏之中,例如Tanoto,Tanudjaia,Tanara(陳姓的閩南話發音為Tan),Ongko(王姓的閩南話發音為Ong),Gondokusumo,Mergonoto(吳姓的閩南話發音為Go),Limputra,Liman(林姓的閩南話發音Lim,Limputra意即林姓之子),Tjandra(曾姓的閩南話發音為Tjan),Kusima(古姓為Ku)等等。四、新舊姓氏並用,或新姓名(括弧內為舊姓名),或舊姓名(括弧內為新姓名),或在國內用新姓名,在國外則用舊姓名。因為印尼華人多經商,在國內外有商業網路,為方便海內外親友和客戶認知自己,而不得已採用這種辦法。我們在印尼報刊的廣告欄或啟事中經常看到這種做法。這種做法是合乎情理的,但也引起某些印尼原住民人士的不滿,認為印尼華人改名換姓是虛偽的,是陽奉陰違的,說明他們對同化並無誠意。但實際上,有些華人雖然已經改名換姓,但由於原有姓名已廣為流傳,其新姓名始終沒有壓過舊姓名,如林紹良(Liem Swie Liong)雖改名為Sudono Salim,但前者依然顯赫,在海外更是如此。當然,上述現象主要存在於年齡較大或受過華文教育的華人之中,對眾多年輕的新生代華人而言,他們已不諳華語華文,他們往往只有單一的印尼文姓名,他們不再採用祖先的姓氏,也不再按族譜的順序排列輩份,而把族譜之類的東西完全置諸腦後。現在有一些華人墓碑有的華文和印尼文並用,有的則不用華文,而只用印尼文。⑦有一則訃告的姓名,前一段(老一輩)是傳統的華人姓名,後一段(新生代)則是隨意性很大的印尼文姓名。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印尼華人社會民俗習慣的變遷和華人社會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茲將該則訃告抄錄於後:⑧

吳 府 訃 告

  家慈諱願娟吳母太孺人慟於公元二零零二年十月十四日(星期一)晨六時四十二分於新加坡壽終內寢享壽九十有四遺體奉運返泗水亞迪渣沙殯儀館治喪不孝男女孫等隨侍在側親視含殮淚涓公元二零零二年十月二十日(星期日)上午九時舉行堂奠隨即扶柩發引還山卜葬於蘇格勒佐(SUKOREJO)華人墳場之陽  忝屬

世 友 戚 族

誼 此 哀 訃 聞

夫  (吳序律)孝男 德育              孝媳  陳麗蓮   德音                  傅玉秋   德輝                  賴媚媚   德盛                  陳愛蓮孝女 月娥              女婿 (吳序欠)   德蓮   德芳                  魏成泰誼男 志明              誼媳  林淑珠孫男 Santoso Gunawan        孫媳  Selviana Anny Sutiono   Hudiono Gunawan            Caecillia Anastasia Kwik   Adi Haryono              Lia Tirtasaputra Haryono   Robin Setyono   Christeven Mergonoto   Vincent Christopher Mergonoto   Kevin Christopher Mergonoto   David Gatot Gunawan   Robert Gunawan孫女 Anita Rosalia Gunawan     孫婿  Ong Saibun   Venny Haryanti   Angelica Carolyne Mergonoto   Ninik Medyarini Gunawan   Sylvia Gunawan外孫男 Go Ie Ping         外孫媳  Go Fei Yin    Ari Budiman    Owen Rahardian    Samiaji Guntur外孫女 Go Ie Lin          外孫婿  Oei Siang Nan    Go Ie Fan    Ihsan Mulia Putri           Gunawan Liman    Sinansari Imani    Astri Damayanti    Kumala Dewi Ayu Guntur    Asih Lestari Guntur誼孫男 Sonny Martin Gunawan(USA) 誼孫媳  Vivi(USA)誼孫女 Fanny Natalia Gunawan(USA) 誼孫婿  Jie Zhen Kwan(USA)    Baby Monique Gunawan曾孫男 Gerry Yahya Gunawan    Richard Daniel Gunawan    Francis Dayne Haryono曾孫女 Lupita Christiani Gunawan    Thalia Maria Gunawan    Evelyn Gunawan    Celine Gunawan外曾孫男 Oei Wie     Michael Putra Liman     Jason外曾孫女 Audrey     Michelle Liman

同 泣 叩

(服內人多恕未盡錄)治喪處:YAYASAN ADIJASA殯儀館第14室Jl.Demak No.90-92,SURABAYA

  1998年蘇哈托政權垮台以後,特別是瓦希德總統和梅加瓦蒂總統執政期間,印度尼西亞實行民主改革政策,逐步廢除排華或歧視華人政策,如准許華人公開慶祝春節,規定春節為節假日,准許中文報刊進口,准許出版華文報刊(在此之前印尼只有一份官辦的華文報紙《印度尼西亞日報》),准許恢復華校和學習華文,不再強迫改名換姓,恢復儒教(孔教)的合法地位等等,使印尼華人社會享有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來從未有過的集會、結社和出版的民主和自由。從強迫改名換姓,到准許華人繼續沿用原有的華文姓名,整整經歷了30多個年頭。真是滄海桑田,風雲多變。對印尼華人社會而言,春天雖然姍姍來遲,但嚴冬畢竟已經過去了。希望印尼華人社會珍惜這個來之不易的美好春天,牢牢地把握自己的命運。

  作者系北京大學亞非研究所教授

注釋:  ①雅加達《共和日報》(Harian Republik),1960年3月14日。  ②蘇加諾:《論公民平等、團結》(1963年3月14日在雅加達印度尼西亞國籍協商會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招待會上的講話),雅加達翡翠文化基金會,1963年版,第13頁。  ③周南京主編:《華僑華人百科全書·歷史卷》,中國華僑出版社,北京,2003年,第451頁。  ④周南京、梁英明、孔遠志、梁敏和編譯:《印度尼西亞排華問題(資料彙編)》,北京大學亞太研究中心,1998年11月,第275-276頁。  ⑤蕭玉燦著,黃書海譯:《殊途同歸》,地平線出版社,香港,1981年,第174-176頁;蕭玉燦著,黃書海等譯:《五個時代》,地平線出版社,香港,1982年,第425-426頁;蕭忠仁著,林六順譯:《蕭玉燦傳》,南島出版社,香港,2001年,第246-248頁。  ⑥周南京主編:《華僑華人百科全書·歷史卷》,第545頁。  ⑦傅吾康(Wolfgang Franke)主編:《印度尼西亞華文銘刻彙編》,新加坡南洋學會,1997年,第1卷,第193頁;第2卷上冊,第247頁;第2卷下冊,第528,751,770,771頁;第3卷第29,201,335頁。  ⑧泗水《千島日報》,2002年10月18日,第3版,《吳府訃告》。

  原載:閩南文化研究,中央文獻出版社,第81-87頁。

  (福建僑聯網 2003年11月26日 11:29:56)

推薦閱讀:

新加坡是如何脫離馬來西亞獨立的內幕
印度尼西亞巴厘島
馬哈蒂爾時代再次開啟,馬來西亞走向何處?
2007-8T《舞龍舞獅》特種郵票(與印度尼西亞聯合發行)
加西亞·馬爾克斯

TAG:社會 | 印度 | 華人 | 印度尼西亞 | 西亞 | 變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