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智圓法師《觀經四帖疏講記》十八

觀經四帖疏講記 十八

七、就華座觀中,亦先舉,次辨,後結。即有其十九:

第七、在花座觀當中,也是先舉名目,次辨觀相,最後總結,有十九段:

一、從「佛告阿難」下,至「除苦惱法」已來,正明敕聽許說。

一、從「佛告阿難」到「除苦惱法」之間,這是佛吩咐阿難和韋提希諦聽並許可宣說。

即有其三:一、明告命二人;二、明敕聽,令之諦受,正念修行;三、明佛為說華座觀法,但能住心緣念,罪苦得除。

這有三個內容:(一)佛明確吩咐阿難和韋提希;(二)佛命他們諦聽,讓他們真實地受持在心中,正念不忘,精勤地修行;(三)佛為他們宣說花座觀法,只要心能住在觀境中緣念,就能消除罪苦。

這是說到觀法的利益,當無漏觀境現前的時候,就能除滅有漏的罪苦,有極大的滅罪力量。

二、從「汝等憶持」下,至「解說」已來,正明勸發流通。

二、從「汝等憶持」到「解說」之間,這是勸導流通本法。

這就是說要他們好好地將觀法憶持在心中,而且有因緣的時候,要廣泛地為大眾演說,使得這個法門流通在世間,恆常不絕。

此明觀法深要,急救常沒眾生妄愛迷心,漂流六道。汝持此觀,處處勸修,普使知聞,同升解脫。

那麼為什麼世尊勸發流通呢?因為這有極大的度生功用。這要曉得觀法甚深、要妙,它能夠快速地救度常沒眾生以虛妄的愛著迷惑心漂流在六道中的命運。所以你要守持好這個觀法,處處勸有緣人修持,使得一切見聞者同升於解脫之域。

這裡也蘊含了很深的修心道理。「常沒眾生」,就是指眾生一向都是緣著不清凈的世俗境界,起各種的妄想、貪愛,心識迷惑掉了。一直在這種境緣當中攀緣、馳逐、取捨,生各種貪嗔、分別、造業,從而漂流在六道當中,這樣一種惑業苦的流轉無法切斷。

現在怎樣才能讓他回心趣向解脫呢?那就是要讓他一心專註在凈土無漏的境相當中。這樣他的心就轉換成了一心專註清凈,這樣就能止息掉迷染的障惑之心,截斷了漂流六道的業力。因此說這個觀成就的時候,能夠除滅五萬億劫生死之罪。而且由於一心專註凈土,注想佛國的無漏境,等到他堅固成性之後,就和佛的願力相合,決定被引攝到無漏的清凈剎土,這樣就能夠徹底地截斷生死的流轉。因此有這樣修法的極切要的要點,所以說「觀法深要,急救常沒眾生」。為此世尊勸導阿難要好好地受持,廣為流通。

三、從「說是語時」下,至「不得為比」已來,正明娑婆化主為物故,注想西方。安樂慈尊知情故,則影臨東域。斯乃二尊許應無異。直以隱顯有殊,正由器朴之類萬差,致使互為郢匠。

三、從「說是語時」到「不得為比」之間,這是說明當時娑婆化主釋迦如來正為著眾生的緣故注想西方,當即安樂世界的彌陀世尊就徹知心意,因此現身在東方娑婆。這也是兩土世尊心心無異,也就是當釋迦許可要宣說的時候,彌陀就當即應現。所謂「隱顯」是就此土眾生而言,彌陀隱、釋迦顯,但是就法身而言並沒有什麼隱顯的障隔。

為什麼二土世尊各顯於一方世界呢?這就是由於所化機的根器有差別,致使導師互相作為師匠來教導一方。「器朴」就是原材料的意思,指的是根器。

就此意中,即有其七:一、明告勸二人時也。二、明彌陀應聲即現,證得往生也。

這裡有七段內容:(一)說明是世尊勸告阿難和韋提兩人的時候;(二)說明當世尊剛要宣說觀想阿彌陀佛的時候,彌陀世尊應聲就現前,這是來證成如是觀就如是見佛,如是往生。這表示有感必應,有觀必成,心想佛故就會現佛。這就是彌陀應聲即現的表示義。

三、明彌陀在空而立者,但使回心正念,願生我國,立即得生也。

(三)明示彌陀在空而立,這說明只要眾生迴轉心來正念彌陀,願生我國,立即就能往生。

這都是隨感隨應的意思,眾生一啟開信心正念,彌陀當即就現在他的心前,無有絲毫延誤。這也是以佛心周遍的緣故、應物如響的緣故。

問曰:佛德尊高,不可輒然輕舉。既能不舍本願來應大悲者,何故不端坐而赴機也?

問:佛乃功德巍巍無上之人,不能輕易地站立。既然已經不舍本願,以大悲心來回應的話,何故不端坐而赴機呢?「赴機」就是應著機感而顯現的意思。

答曰:此明如來別有密意。但以娑婆苦界,雜惡同居。八苦相燒,動成違返。詐親含笑,六賊常隨。三惡火坑,臨臨欲入。若不舉足以救迷,業系之牢何由得免?為斯義故,立撮即行,不及端坐以赴機也。

回答:這裡要知道佛的顯相有特別的密意,都在表達著大悲心切,救苦心急,因此直接示現了站立接引的相。

這唯一是因為娑婆是一個極大的苦界,在這裡面充滿了各種雜亂的惡業,導致「八苦相燒,動成違返」: 就人類而言,也是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熾盛,這八種苦交相地煎熬、燒煮,常常不停地在逼惱著眾生的心,有的時候是這種苦來燒,有的時候是那種苦來燒。總而言之,處在眾苦交煎的狀態里,沒有一時的安樂。「動成違返」,就是指這個心動不動就成了顛倒。也就是凡夫內在有無量煩惱隨眠,一觸遇到順境的時候就生貪,觸遇到逆境就生嗔,觸遇到中庸境就生痴。總而言之,一觸到境緣的時候,就顛倒地起心,落在煩惱當中。無不是自造苦因、自食苦果,落在極錯亂的如同瘋子般的狀態里,煩惱的病情十分地深重。

有人想:在這樣的世間,不也有很多美好的境界嗎?其實這樣一種暫時的樂境,當下就是苦因,最終無不以苦而告終。或者說如同小孩食刀刃上的蜜,有割舌之患。樂裡面隱含極大的過患。

「詐親含笑」,就是說所謂世間的美好、快樂、圓滿等等,它好像時時在含笑向人們招手,表現得非常親愛。這是一種假相,眾生的六根一觸到的時候,就已經被俘虜了。

「六賊常隨」,就是指在可愛境一出現的時候,心裡一緣到生了貪著的時候,就落入苦中。「六賊」,就是指當即生起六種識和相應的各種煩惱。也就是一下就失掉了功德法財,造成了無量的後患,所以處處都是處在很危險的境地。

「三惡火坑,臨臨欲入」,「三惡火坑」就是指三惡趣烈火熾燃的極大火坑。眾生就像一個盲目的小孩,非常幼稚,就貪火坑邊上的這些名利聲色等。一貪的時候,就有很多墮落到火坑。作為父母是非常焦急的,因為孩子沒有見識,非常短淺,而且他把現前的一些具有蠱惑性的欲樂境當成是真實的樂,所以一心要去抓。而這個境的後面是一個極大的火坑,所以他東走西撞的時候,時時都可能走到坑邊,掉落到火坑裡,這叫「臨臨欲入」。

在這種情形下,如果不趕緊邁步去救這些迷惑的凡夫小兒,那他一定會落在三惡道的火坑裡,千劫萬劫難以解脫。這是極其緊急的事,因此佛也顯示立即作救度的行為,不能以一種緩慢端坐的方式赴應機感。

這也就是畫彌陀接引圖的時候,都是站立相的原因。他也是面對娑婆苦海,眾生極危急的情況做救度。因此,我們也應該想想自己深陷在輪迴苦海里,處處險情重生,非常地危急。因此我們在呼救的時候,也要向著上方的彌陀如來祈求,一心投入佛心。這樣為佛願攝持,就能解脫苦海。

四、明觀音勢至以為侍者,表無餘眾也。

(四)說到觀音、勢至作為彌陀左右的侍者,這是表示沒有其他的法眾。

五、明三尊身心圓凈,光明逾盛也。

(五)說明西方三聖身心圓滿清凈,光明極其熾盛,超越凡流以及其他學位聖者。

六、明佛身光明朗照十方,垢障凡夫何能具睹?

(六)說明佛色身的光明朗照十方無邊際的世界,有垢障的凡夫哪裡能完全見到佛光的邊際體量?這是無從洞悉的。

七、明佛身無漏,光亦同然。豈將有漏之天金比方之也?

(七)說明佛是無漏的身,發出的光也是無漏的光,有漏的天界閻浮檀金,哪裡能比擬呢?這兩者的體性相差億萬里之遙。

四、從「時韋提希見無量」下,至「作禮」已來,正明韋提實是垢凡女質,不足可言。但以聖力冥加,彼佛現時,得蒙接足。斯乃序臨凈國,喜嘆無以自勝。今乃正睹彌陀,更益心開悟忍。

四、從「時韋提希見無量」到「作禮」之間,這是說明韋提希實際是具有煩惱垢染的凡夫女身,單憑自力根本不可能見到阿彌陀佛。但是以佛聖力冥冥中加被,就使得阿彌陀佛當即現前,這時候她就能夠對佛接足作禮。

在序分中,當時以佛力加被,她的心已經能觀緣到清凈國土,當時禁不住地歡喜踴躍。現在是真正地見到了彌陀的色身,更加使得她心開意解,得到無生忍。

五、從「白佛言」下,至「及二菩薩」已來,正明夫人領荷佛恩,為物陳疑,生於後問。

五、從「白佛言」到「及二菩薩」之間,這是夫人領荷了佛的大恩,她發利他心,為未來世的眾生陳述疑問,發起後面的請問。

此明夫人意者,佛今現在,蒙尊加念,得睹彌陀。佛滅後,眾生云何可見也?

夫人的意思是,現在佛還在世上,我得到世尊的加被護念,得以睹見彌陀。在佛滅後,色身不在世界住留,眾生沒有世尊的加被護念,怎麼能見到彌陀世尊呢?

六、從「未來眾生」下,至「及二菩薩」已來,明其夫人為物置請,使同己見。

六、從「未來眾生」到「及二菩薩」之間,這是說明夫人為了眾生而作祈請,想要讓眾生跟自己一樣能見到西方三聖。

七、從「佛告韋提」下,至「當起想念」已來,正明總告許說之言。

七、從「佛告韋提」到「當起想念」之間,這是佛總的告訴韋提希,許可為她宣說。

問曰:夫人置請,通已為生。及至如來酬答,但指韋提,不通生耶?

問:夫人這個祈請是普遍地為了一切眾生,等到如來應答的時候,卻只是指著韋提希,而沒有通說一切眾生,這是什麼緣故?

答曰:佛身臨化,說法以逗機。不請尚自普弘,何論別指而不等被?但以文略故無,兼為之心必有也。

回答:佛身隨感而應化,都是以說法而巧逗機宜。眾生不請尚且自己普弘大法,何況這是特別為眾生祈請,怎麼會不平等加被呢?只是因為這個行文簡略,所以就省略掉了,但是如來兼為一切眾生之心是一定有的。

八、從「七寶地上」下,至「華想」已來,正明教觀方便。

八、從「七寶地上」至「花想」之間,這是正式教導觀行的方便。

問曰:眾生盲暗,逐想增勞。對目冥若夜遊,遠標凈境,何由可悉?

這裡有個懷疑:眾生都是在盲目當中到處奔逐、攀緣,滋生各種的勞慮、辛苦。就是在他面前的境,也好像在暗夜裡盲目行走那樣,一無所見。何況是極深遠的凈土境界,怎麼可能周詳精細地觀到呢?意思是說,眾生這樣盲目亂動的狀態,怎麼能觀到那樣極其深細微妙的佛果境界?心識和觀境相差太遠,他是沒辦法觀出來的。

答曰:若望眾生惑障,動念徒自疲勞。仰憑聖力遙加,致使所觀皆見。

回答:如果按眾生自身的煩惱障來看,他只是在不斷地動妄念,徒自疲勞而已。在這樣的煩惱妄動當中,就像一盆不斷動蕩的水,哪裡能現出清凈的影像呢?但要知道憑藉佛力,在遠處作加被的緣故,使得他勤行觀想,就能見到深細的觀境。

云何作法住心而令得見也?欲作法者,諸行者等,先於佛像前,至心懺悔,發露所造之罪,極生慚愧,悲泣流淚。

怎麼樣作法使心安住而能夠見到西方觀境呢?要作法的話,諸行者首先要在佛像面前至心懺悔,發露以往所造的罪業,要生極度的慚愧,達到悲泣流淚的地步。

悔過既竟,又心口請釋迦佛十方恆沙等佛。又念彼彌陀本願。言弟子某甲等,生盲罪重,障隔處深。願佛慈悲攝受護念,指授開悟所觀之境,願得成就。今頓捨身命,仰屬彌陀,見與不見,皆是佛恩力。

這樣懺悔了罪業之後,又以心和口祈請釋迦佛和十方恆河沙數諸佛來作加被。心裡又要憶想阿彌陀佛的本願,他是如何來攝受我、救度我,要相信以誠心能得到佛力加被。

這樣做了之後,自己要表白:弟子某某(把自己的名字說出來),生下來就是這個盲人的狀況,完全處在無明當中,罪業如此深重。因此雖然佛跟我不障隔,但是以我自心業障的緣故,有很深的障礙,見不到佛。所以,願佛慈悲攝受護念我,以佛力加持在我心上,能夠幫我開出所觀的境來,願我頓然現見聖境,得到觀想的成就。

「今頓捨身命,仰屬彌陀,見與不見,皆是佛恩力」,這是表達自己一心向佛的決心:現在我要頓時從心裡舍掉自己的生命,一心全部交給阿彌陀佛,至於見和不見,都是佛的恩德力加被。我就不再自作主張了,把心全部都交給彌陀,連生命都交出來。這就是基於自己對佛力的信心,發起了一心仰賴的心,因此連命都能夠放下來歸向阿彌陀佛,哪怕死了也不要緊。

噵此語已,更復至心懺悔竟已,即向靜處,面向西方,正坐跏趺,一同前法。

這樣向著佛作了表白了以後,再至心懺悔。做完以後,就要住在一個靜處,面向西方結跏趺坐,像前面的做法一樣。

既住心已,徐徐轉心想彼寶地雜色分明。初想不得亂想多境,境多即難得定,唯觀方寸一尺等。或一日二日三日,或四五六七日,或一月一年二三年等。無問日夜,行住坐卧,身口意業,常與定合。唯萬事俱舍,猶如失意聾盲痴人者,此定必即易得。

這樣心已經安住下來了,就緩緩地運轉心想極樂寶地呈現各種的彩色,非常地分明。「徐徐轉心」就是不要著急,心要很安閑。最初想的時候,不能亂想很多境,境多了就難以得定,只是觀方寸、一尺等。就是首先觀一個單一的境,先觀方寸、一尺等容易觀的境,再逐步地增長上去。

時間上要求一直堅持觀想,或者一天、兩天、三天,或者四天、五天、六天、七天,或者一月、一年、兩三年等。不管是白晝還是黑夜,在行住坐卧當中,身口意業常常要與定相合。

要修觀的話,一切萬事都要全部舍掉。就好像一個已經喪失了神志的盲聾痴呆的人那樣,一心只想這個,其他不想不問不緣。像這樣達到如痴如醉的地步,一心專註在這上面,三昧就容易得到。

若不如是,三業隨緣轉,定想逐波飛。縱盡千年壽,法眼未曾開。

如果不這樣一心專註,鍥而不捨,身口意三業不斷地隨著因緣而動轉。稍微有一點定想,也隨著妄念的波動早已打失掉了。這樣稍微觀一點又跑掉了,永遠也難以凝聚成定力,使得觀境現前。因此說,縱然經過一千年,法眼也不會開。這裡「法眼」是指洞見凈土聖境的眼睛。

再說一下「定想逐波飛」,波是指心裡攀緣妄動,定想就像風平浪靜的水中現的影像,而波浪一起的時候,就不現前影像,這個定想馬上就失掉了。所以修觀的時候,必須在靜處一心專註,要離開一切的攀緣雜想,這個要求是很高的。

若心得定時,或先有明相現,或可先見寶地等種種分明不思議者,有二種見:一者想見。猶有知覺故,雖見凈境,未多明了;二者若內外覺滅,即入正受三昧。所見凈境,即非想見得為比校也。

如果心得了定,或者先有明相現前,或者會首先見到寶地等各種極其分明難思難議的凈相,總的來說有兩種見:一是想見,還有知覺的緣故,雖然見到凈境,不是太明了;二是如果內外的覺想都滅掉了,那就入了正受三昧,所見的凈土的凈境,就不是前面的想見能比得了,這是真正地證入了三昧,與凈土的聖境真實相應。

九、從「令其蓮華」下,至「八萬四千光」已來,正明寶華有種種莊嚴。

九、從「令其蓮花」到「八萬四千光」之間,說明蓮花有各種莊嚴。

即有其三:一、明一一華葉備眾寶色;二、明一一葉有眾多寶脈;三、明一一脈有眾多光色。此令行者住心,一一想之,悉令心眼得見。

這有三段細節:首先說明每一瓣花葉都具足百寶色,其次說明每一瓣花葉都有八萬四千寶脈,再次說明每一寶脈都有八萬四千光色。這是讓行者心住在觀境上,一一明了觀想,使得心眼都見到。

既見華葉已,次想葉間眾寶。次想寶出多光,光成寶蓋。次想華台,台上眾寶及珠網等。次想台上四柱寶幢。次想幢上寶幔。次想幔上寶珠,光明雜色,遍滿虛空,各現異相。如是次第一一住心不舍,不久之間,即得定心。既得定心,彼諸莊嚴一切顯現。應知。

已經見到了花葉後,再想花葉間的眾多妙寶。又想一一寶都出很多光,光就變成寶蓋。又想花台,台上有眾多的妙寶和珠網等,再想台上有自然顯現的四根寶幢,又想幢上披下寶幔,又想幔有眾多寶珠,珠子發出各種彩色光明,遍滿虛空,這些光都現著各種不同的妙相。

像這樣依照次第,一分一分住心觀想而不舍離,不久就能得到定心。已經得到定心,極樂世界的這些莊嚴會全部顯現,要知道這個要點。

十、從「了了」已下,辨觀成相。

十、從「了了」以下,這是辨明觀想修成的狀況。

十一、從「華葉小者」下,至「遍覆地上」已來,正明葉葉有種種莊嚴。

十一、從「花葉小者」到「遍覆地上」以來,這是說明花葉有種種莊嚴。

即有其六:一、明華葉大小;二、明華葉多少;三、明葉間珠映多少;四、明珠有千光;五、明一一珠光變成寶蓋;六、明寶蓋上照虛空,下覆寶地。

這有六段細節:(一)說明花葉最小達二百五十由旬;(二)說明花上有八萬四千瓣花葉;(三)說明葉和葉之間有百億摩尼珠;(四)說明每一顆摩尼珠都含有千種光色;(五)說明每一道的珠光都變成了寶蓋;(六)說明寶蓋光明輝映,上照著虛空,下覆蓋著寶地。

十二、從「釋迦毗楞伽」下,至「以為校飾」已來,正明台上莊嚴之相。

十二、從「釋迦毗楞伽」到「以為校飾」之間,說明台上的諸莊嚴相。即蓮花台由釋迦毗楞伽寶而成,上有八萬金剛甄叔迦寶、梵摩尼寶、妙真珠網作為嚴飾。

十三、從「於其台上」下,至「妙寶珠以為映飾」已來,正明幢上莊嚴之相。

十三、從「於其台上」到「妙寶珠以為映飾」之間,這是說明寶幢上的莊嚴相。

即有其四:一、明台上自有四幢;二、明幢之體量大小;三、明幢上自有寶幔,狀似天宮;四、明幢上自有眾多寶珠,輝光映飾。

這有四段細節:(一)說明台上有自然顯現的四根寶幢;(二)說明寶幢的體量如同百千萬億須彌山;(三)說明幢上面有自然顯現的寶幔,形如天宮;(四)說明寶幢上有很多寶珠,放著光輝作為映飾。

十四、從「一一寶珠」下,至「施作佛事」已來,正明珠光有不思議德用之相。

十四、從「一一寶珠」到「施作佛事」之間,這是說明幢上的珠光有不可思議的德用之相。

即有其五:一、明一一珠有多光;二、明一一光各作異色;三、明一一光色遍於寶土;四、明光所至處,各作異種莊嚴;五、明或作金台珠網華雲寶樂,遍滿十方。

有五段細節:(一)說明每顆寶珠都含有八萬四千光;(二)每一種光色都作八萬四千種色;(三)說明每一種光色遍照到寶嚴國土;(四)說明光明所到之處,能夠作各種的莊嚴;(五)說明這些光或者化作金台、珠網、花雲,或者傳出寶音樂等,遍滿了十方極廣大的區域。

十五、從「是為」已下,總結觀名。

十五、從「是為」以下是總結觀名。

十六、從「佛告阿難」下,至「比丘願力所成」已來,正明華座得成所由。

十六、從「佛告阿難」到「比丘願力所成」之間,這是說明這樣殊勝微妙的花座是由彌陀願力所成。

十七、從「若慾念彼佛者」下,至「自見面像」已來,正明重顯觀儀。如前次第住心,不得雜亂也。

十七、從「若慾念彼佛者」到「自見面像」之間,這是再次顯示觀想的儀軌或法則。要像前面那樣次第使心安住,不能雜亂。

十八、從「此想成者」下,至「生極樂世界」已來,正明結觀成相,即有二益:一明除罪益;二明得生益。

十八、從「此想成者」到「生極樂世界」之間,這是說明觀想成就的狀況,有兩種利益:(一)觀想成就能夠除五萬億劫生死之罪;(二)明觀想成就必定得生西方極樂世界。

十九、從「作是觀者」下,至「名為邪觀」已來,正明辯觀邪正相。

十九、從「作是觀者」到「名為邪觀」之間,這是說明觀行邪正的狀況。

斯乃華依寶地,葉間奇珍,台瑩四幢,光施佛事。

這是總結讚頌偈:依著寶地顯現了佛的蓮花座,這是十分地奇妙、莊嚴,在葉和葉之間瑩飾著奇珍妙寶,在珍寶台上豎立著四根寶幢,上面有各種妙寶珍珠作為嚴飾,放著各種的光輝。這些光明作種種變化,作佛利生的事業。

上來雖有十九句不同,廣明華座觀竟。

以上有十九句的細節,詳細地說明了花座觀。

思考題

1、彌陀站立赴機有何密意?

2、眾生心識昏盲,觀極深遠的凈土境界為什麼能見到?

3、作觀前,如何在佛像前懺悔、請佛加被?這對我們修行有何啟發?

4、解釋:「定想逐波飛」。說明如何修觀才能現前凈土的真實境界。

5、思維阿彌陀佛蓮花座的莊嚴。即次第思維:

(1)蓮花的種種莊嚴;(2)蓮花台的諸莊嚴相;

(3)寶幢上的莊嚴相;(4)幢上珠光的德用之相。

6、花座觀成就有何利益?


推薦閱讀:

凈空法師開示(3)
凈空法師(清靜心2)
六祖壇經講義(慧律法師)
凈空法師:用分別、執著心來學佛是世間法,是假的,不是真的
信願法師:謗法之相,謗法之罪及果報--學佛網

TAG: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