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太素70】在線收聽

二陽為維, 二陽,足陽明脈也。以是二陽之總,故得名也。足陽明脈,胃者脈也,為經絡海,從鼻而起下咽,分為四道,並正別脈六道上下行腹,綱維於身,故曰為維也。 編者按:「維」字,仁和寺本、盛文堂本均作「經」,據《素問》及楊注「故曰為維也」,當作「維」。 一陽游部, 一陽,足少陽膽脈者也。足少陽脈以是少陽,故曰一陽。游部有三部:頭法於天,以為上部;腰下法地,以為下部;腰中法人,以為中部。此一少陽起目外眥,絡頭分為四道,下缺盆,並正別脈上下,主經營一節流氣三部,故曰游部也。 編者按:「陽」字後,《素問》有「為」字。注「此一少陽」,「少」字疑衍。 此知五臟終始。 此三陽脈起於五臟,終於五臟,故知此脈者,知五臟終始之也。 三陽為表,二陰為里,一陰至絕,作明晦卻具合以政其理。 三陽,太陽也,太陽在外故也,為表也。二陰,少陰也,少陰居中,故為里也。一陰,厥陰也,厥陰脈至十二經脈絕環之終,寸口、人迎亦然,故曰至絕。如此三陽三陰之脈見於寸口、人迎表裡,作日夜之變,卻審委具共相合會,以政身之理之也。 編者按:「明晦」《素問》作「朔晦」。「政」《素問》作「正」,仁和寺本作「政」,盛文堂本誤作「攻」。 雷公曰:受業未能明也。 雷公自申不通之意。 編者按:也字《素問》無。 黃帝曰:所謂三陽者,太陽為經,三陽脈至手太陰而弦,浮而不沉,決以度,察以心,合之陰陽之論。 太陽總於三陽之氣,衛氣將來,至手太陰寸口,中見供太以長,是太陽平也。今至寸口弦浮不沉,此為病也。如此商量,可決之以度數,察之以心神也。 編者按:「而弦,浮」《素問》作「弦浮」。 所謂二陽者,陽明,至手太陰,弦而沉急不鼓,炅至以病皆死。 炅,音桂,兒②也。此經熱也,陽明之氣總於二陽也。陽明脈至於寸口,見時浮太而短,是其陽明平也。今至寸口弦而沉急不鼓,是陰擊陽,又為熱病,熱至故為陽明、太陽之病,皆死也。 編者按:陽明後,《素問》有也字。 ②「兒」,疑為「見」字之誤。考《說文》「炅,見也,從火、日。」乃形近而誤也。 一陽者,少陽也,至手太陰,上連人迎,弦急懸不絕,此少陽之病也,專陰則死。 陽氣始生,故曰少陽。少陽脈至寸口,乍疏乍數,乍長乍短,平也。今見手太陰寸口並及喉側胃脈人迎二處之脈,並弦急懸微不斷絕,是為少陽之病也。若弦急實,專陰無陽,懸而絕者死也。 三陰者,此六經之所主也, 三陰,太陰也。六經謂太陰、少陰、厥陰之脈。手足兩箱合,有六經脈也。此六經脈總以太陰為主,太陰有二,足太陰受於胃氣,與五臟六腑以為資糧。手太陰主五臟六腑之氣,故曰六經所主也。 編者按:也字,《素問》無。 交於太陰,伏鼓不浮,上空志心。 交,會也。三陰六經之脈,脈皆會於手太陰寸口也。肺氣手太陰脈寸口見時浮澀,此為平也。今見寸口伏鼓不浮,是失其常也。腎脈足少陰,貫脊屬骨③,絡膀胱,從腎貫肝上鬲入肺中,從肺出肺①心,肺氣下入腎,志上入心,神之空也。 編者按:注「失」字,原作「夫」,蓋傳寫之誤,今據文義改。 ③「骨」,疑「腎」字之誤。 ①「肺」,疑「絡」字之誤。 二陰至脈,其氣歸膀胱,外連脾胃脾。 二陰,少陰也。少陰上入於肺,下合膀胱之腑也。外連脾胃者,脾胃為臟腑之海,主出津液,以資少陰。少陰在內,外與脾胃臟腑相之者也。 編者按:「脈」字,《素問》作「肺」。「胃脾」《素問》作「脾胃」。注「相之」,據經文疑為「相連」之誤。 一陰獨至,絕氣浮不鼓,勾而滑。 一陰,厥陰也。厥陰之脈,不兼余脈,故為獨也。在寸口亦至絕,雖浮動,不鼓盛也。勾實,邪來乘也。滑者,氣盛而微熱之也。 編者按:「絕」字前《素問》有「經」字。「勾」《素問》作「鉤」。 此六脈者,乍陽乍陰,六屬相併,繆通其五臟,而合於陰陽, 五臟六腑,三陰三陽,氣之盛衰,故見寸口則乍陰乍陽也。繆,牙[邪]也。臟脈別走入腑,腑脈別走入臟,皆交相屬,可通臟腑,合陰陽之也。 編者按:「乍陽乍陰」《素問》作「乍陰乍陽」;「六屬」作「交屬」。「其」、「合」二字,《素問》無。 先至為主,後至為客。 陰陽之脈見寸口時,先至為主,後至為客也。假令先得肝脈,肝脈為主,後有餘脈來乘,即為客也。 雷公曰:臣悉書,嘗受傳經脈,誦得從容之道,以合從容之道,②不知次第陰陽,不知雌雄。 三陰三陽,經脈容從之道,悉書以讀之,未知陽造物次第,及雄雌之別也。從容,審理也。雷公自謂得審理之經,行之合理身之理也。 編者按:「書」《素問》作「盡意」;「誦」作「頌」;無後「之道」二字;無「次第」二字。注「陽造物」,疑為「陰陽造物」之誤。 ②「之道」二字後,仁和寺本、盛文堂本均衍「以合從容」四字,今據《素問》刪。 黃帝曰:三陽為父, 三陽,太陽也。太陽陽脈在背,管五臟六腑氣輸,以生身,尊比之於天,故為父也。 二陽為衛, 二陽,陽明也。陽明脈在腹,經絡於身,故為衛。 一陽為紀。 一陽,少陽也。少陽之脈在身兩側,經營百節,綱紀於身,故為紀者之。 三陰為母, 三陰,太陰也。太陰脈氣,內資臟腑以生身,尊比之內地,故為母也。 編者按:「三陰」,仁和寺本誤作「三陽」,盛文堂本及《素問》、《甲乙經》均作「三陽」。注「母」字前,仁和寺本衍一「之」字,盛文堂本誤「之」為重複號,故作「母母」,今皆不取。 二陰為雌, 二陰,少陰也。少陰既非其長,又非其下,在內居中,故為雌也。 一陰獨使。 一陰,厥陰也。厥陰之脈,唯一獨行,故曰獨使也。 編者按:「陰」字後,《素問》有「為」字。 是二陽一陰,陽明主病,不脈一陰,耎而動,九竅皆沉。 耎當動義,蠕動,輕動。二陽,陽明也。一陰,厥陰也。是陽明、厥陰二脈至者,即陽明為病,以陽明不勝厥陰,以厥陰蠕動勝陽,故九竅沉塞不利也。 編者按:是字《素問》無。「二陽一陰」,仁和寺本誤作「二陰一陰」,今從盛文堂本。「不脈一陰」,「脈」字《素問》作「勝」。 三陽一陰,太陽勝,一陰不能止,內亂五臟,外為驚駭。 三陽,太陽也。一陰,厥陰也。診得太陽、厥陰之脈,是為外陽勝陰,陰氣內虛,厥陰不能止陽,則陽乘於內,五臟氣亂,外陽複發盛,為驚駭之病之。 二陰一陽,病在肺,少陰沉,勝肺傷脾,故外傷四肢。 二陰,少陰也。一陽,少陽也。少陰氣盛,少陽氣微,少陰脈氣上乘於肺,傍及於脾,故使四肢不用也。 編者按:「一陽」《素問》作「二陽」;「少陰沉」作「少陰脈沉」;無「故」字。 二陰二陽,皆交至,病在腎,罵詈妄行,癲疾為狂陰。 二陰,少陰也。二陽,陽明也。少陰、陽明俱至交會,則陰虛陽勝,遂發為狂,罵詈馳走。若上實,則為癲疾倒仆也。 編者按:「癲疾為狂陰」《素問》作「巔疾為狂」。注「少陰、陽明」,「少」字仁和寺本、盛文堂本均脫,謹據文義補。 二陰一陽,病出於腎,陽氣客游於心管,下空竅,堤閉塞不通,四肢別離。 二陰,少陰也。一陽,少陽也。診得少陰、少陽二脈,是為陰實為病,故曰出腎也。足少陽正別之脈,上肝貫心,故少陽客於心管之下,陽實為病,故心管下空竅,皆悉堤障閉塞,不通利也。心管,心系也。心腑手太陽之脈絡心,循咽抵胃,胃主四肢,故不通為四肢之病也。手足各不用,不相得,故曰別離之也。 編者按:「陽氣」《素問》作「陰氣」;「管」作「脘」。 一陰一陽代絕,此陰氣至心,上下無常,出入不知,喉嗌乾燥,病在土脾。 一陰,厥陰也。一陽,少陽也。厥陰肝脈也。少陽,膽脈也。少陽之脈上肝貫心,診得二脈,更代上絕,陰脈盛時,乘陽至心,從心更代,上下無常不可定,其陽出陰入,故曰出入不知也。厥陰上抵少腹,俠胃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故其病喉嗌乾燥,病在於脾。脾胃同氣也。厥陰之氣連土脾胃之也。 編者按:「俠胃」,盛文堂本作「使胃」,今從仁和寺本。 二陽三陰,至陰皆在,陰不過陽,陽氣不能止陰,陰陽並絕,浮為血瘕,沉為膿胕。 二陽,陽明也。三陰,太陰也。至陰,脾也。足陽明絡脾,故與太陰皆在陰也。其陰不能過,入出土陽,陽復不能過土陰,是為陰陽隔絕,陽脈獨浮,故結為血瘕,陰脈獨沉結,以為膿胕,扶反,義當腐壞。 編者按:注「扶」字上,仁和寺本、盛文堂本均無空,據文義當缺一字。「壞」字後,仁和寺本衍一「之」字,今刪。盛文堂本作「壞壞」二字,蓋誤以「之」字為重複號。 陰陽皆壯,以下至陰, 太陰、陽明皆盛,以下入脾為病。 編者按:「以下至陰」《素問》作「下至陰陽」。 陰陽之解,上合昭昭,下合冥冥,診決死生之期,遂次合歲年。 如前經脈陰陽論解,解道言其生也。上合昭昭,陽之明也,語其死也。下合冥冥,陰之闇也。如此許診決死生,不失其候,遂得次第各合日月歲年之期之也。 編者按:「陰陽之解」四字,《素問》無。「遂次合歲年」《素問》作「遂合歲首」;「合」字盛文堂本誤作「含」,今從仁和寺本作「合」。 雷公曰:請問短期。黃帝不應。雷公復問。黃帝曰:在經論中。 指在此經論短期中者也。 雷公曰:請問短期。 請問短期之論。 編者按:「問」《素問》作「聞」。 黃帝曰:冬三月之病,病合土陽者,至春正月脈有死征,皆歸出春。 冬,陰也。時有病,有陽氣來乘,至正月少陽王時,陰氣將盡,故脈有死征,其①死冬三月,病皆歸出②春,春時出王萬物,故曰出春也。
推薦閱讀:

(18)黃帝內經順時養生·時與氣的關係
黃帝內經原文(十六)
立夏將至,根據《黃帝內經》分析,這是一個涼涼的初夏
養生大道:張其成講讀《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中的六氣司天模型,就是以地球為中心

TAG:黃帝 | 黃帝內經 | 內經 | 在線收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