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詩寫作常識

前 言

這次傳統詩詞培訓班,學會在給縣人民政府的報告中,明確說是為我縣申報書法之鄉夯實基礎。中國書協書法培訓中心,也把傳統詩詞列為教學內容之一,有專門的《詩詞寫作》教材。詩、書、畫,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三大珍寶,而詩又列三者之首。一個書法愛好者,如果不懂得傳統詩詞創作,最終只不過是一個漢字的抄寫手而已,而且,抄寫在應酬中也可能出現笑話,不可能成為功底深厚的書法家。書聖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是歷來為人們稱道的詩序名篇,他不僅詩作得好,文章也享譽當時,傳之後世,收入《古文觀止》,只不過由於他的書法冠絕千古,使其詩文相對減色。詩,是我國古典文學藝術的國粹之一,它以獨特的藝術魅力,使人們從中獲得藝術的享受,思想熏陶和歷史啟迪。

  現今所講的傳統詩詞,主要是指唐詩、宋詞、元曲,我們這次著重只講格律詩詞的創作基本常識。

格律詩是在唐朝才定型的,唐人稱之為近體詩或今體詩。當然,這並不是說非格律詩就不重要,如唐以前的古體詩——詩經、楚辭、漢魏樂府等,而是這次的時間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講多了也消化不了,所以,只能把格律詩的基本知識講清楚,轉化為成果,即經過一定時間的寫作實踐,寫出好的詩詞作品來,為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作出貢獻。

一、詩的格律

創作傳統詩,最重要的基礎,就是要懂得它的格律。

格律詩,包括絕句和律詩,主要有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和排律。各有四種格式:即首句平起入韻式和不入韻式;首句仄起入韻式和不入韻式。

漢語,基本上是單字雙音節,以一個音節為一個節奏單位,讓平仄交錯,就構成格律詩的基本句型,稱為律句。律句又分標準律句和次標準律句(也稱准律句)。

(一)五言絕句

五絕的基本句型是:平平仄仄平,以及仄仄平平仄。這兩種句型,各自的首尾平仄相同,即所謂平起平收、仄起仄收要作出變化,可把腳下的鞋拿到頭上作帽戴,即將各自最後一個字移到前面去,就變成「平平平仄仄」或「仄仄仄平平」。五絕的句型,無論怎樣變化,都不可能超出這四種基本句型。五絕以仄起不入韻式為正格。

1、仄起不入韻式(首句仄收)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韻)

例:王之渙《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這首詩,第一、二、四句都是標準律句,只有第三句是次標準律句,因欲窮千里目的「欲」,本應是平聲字,而欲是仄聲字,即平聲錯用為仄聲,但「窮千」二字都是平聲字而連接,所以沒犯孤平,也是符合律句要求的,只因這一欲字而成次標準律句。

2、仄起入韻式(首句平收)

仄仄仄平平(韻),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例:元稹《行宮》

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

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

這首詩只有第二句是標準律句,其餘三句都是次標準律句,而且都是在其該句的第一個字,「寥」本該是仄聲,卻用平聲,「白」本該是平聲,卻用仄聲,「閑」本該是仄,卻用平。一般說來,在一首詩里,要盡量避免重字,但這首詩里連用三個「宮」字,卻顯得活潑自然,堪稱一流。

3、平起不入韻式(首句仄收)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韻)。

例:李端《鳴箏》

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

此詩四句都是標準的律句。箏:是有十三根弦的古琴;金粟柱:桂木做成的弦柱。描繪一個青春才女,用她纖細白嫩的手指,在她華麗的書房門前拂琴,故意彈錯,目的在於吸引像周郎一樣俊美而通曉音律的男兒來指正,因有「曲有誤,周郎顧」的典故,可謂曲盡幽情。

4、平起入韻式(首句平收)

平平仄仄平(韻),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例:盧綸《塞下曲》

鷲翎金僕姑,燕尾綉蝥弧。

獨立揚新令,千營共一呼。

此詩除第一句是次標準律句外,其下三句都是標準律句。鷲翎:大鷹的羽毛;金僕姑:弓箭名,《左傳·庄公十一年》:「公以金僕姑射南宮長萬」;燕尾:軍旗上的飄帶;蝥弧:軍旗名,《左傳·隱公十一年》:「潁考叔取鄭伯之旗蝥弧以先登」。本詩描繪軍容整肅,將帥威嚴,全軍同仇敵愾的情景。

(二)七言絕句

七絕,就是每句比五絕多兩個字的絕句詩。所謂絕句即絕詩,也稱「截句」。絕、截、斷,均有短截之義,因定格僅為四句,故名。七絕的平仄律,只是在五絕每一句的前面再加一個平仄相反的節奏單位就是了,即五絕的仄起式(仄仄平平仄)就變成七絕的平起式(平平仄仄平平仄),反之亦然。七絕以平起入韻式為正格。

1、平起入韻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例:杜牧《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此詩除第二句是標準的律句外,其餘三句都是次標準律句。該詩長期以來廣為傳頌,膾炙人口,以通俗自然的語言,鮮明生動的藝術,優美含蓄的意境,表達人們在特殊環境下的思緒和願望。

2、平起不入韻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例:元稹《離思》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此詩除第三句是標準的律句外,其餘三句都是次標準律句,第一句第三字本該仄聲,而「滄」為平聲,第二句第一字本該為仄聲,但「除」是平聲;末句也是用「修」的平聲字來救「半」字的仄聲的。這是一首悼亡詩,構思奇妙:曾到過大海,對任何江河也不再覺得浩大;曾會過巫山神女,再見到任何女人,也不覺得美麗,現在隨便往任何美女堆里路過,都不回頭看她們一眼,這原因一半是我在修道,更主要的是我還思念著你。

3、仄起入韻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例:李涉《井欄沙宿遇夜客》

暮雨瀟瀟江上村,綠林豪客夜知聞。

他時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

此詩前兩句是次標準律句,後兩句是標準律句。這是一首即興之作。據《唐詩紀事》載:李涉是唐文宗時太學博士,以詩名世,書亦譽滿鄉里。井欄砂是安徽安慶附近的小村落,李涉經此地夜宿,遇土匪,問:「何人」,從者答:「李博士也」,其酋曰:「若是李博士,不用剽奪,久聞詩書名,願題一篇足矣」,於是,燈下展紙筆。涉問:「上款可題」,答曰「無須」,於是下筆一揮而就如前詩。雖然反映當時社會治安極壞,官匪一家,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唐代社會尊重詩人,愛好詩書的時代風氣,連土匪也慕名求之。

4、仄起不入韻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例: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此詩只有末句是標準律句,其餘三句均是次標準律句。

(三)五言律詩

五律的平仄和五絕一樣,由兩首五絕構成。其區別在於:用「粘」、「對」的方法使句型變化演進為八句,每兩句為一聯,上句為上聯,下句為下聯,每聯各有一個特定的名稱:第一聯稱首聯,第二聯稱頷聯;第三聯稱頸聯,第四聯稱尾聯。規定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否則叫失對,是詩家大忌。首、尾兩聯和絕句一樣,不要求對仗,但作者要對不限。

1、仄起不入韻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韻)。

例:杜甫《旅夜書懷》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此詩除頸聯上聯和尾聯下聯為次標準律句外,其餘均為標準句。首、頷、頸三聯均對仗,首聯上聯無謂語,其下聯也以無謂語相對。頷聯上聯是:「主、謂、定、賓、狀」,其下聯也以相同的詞性相對。頸聯也是相同的句式。但忌同義詞相對,否則叫「合掌」。

2、仄起入韻式

仄仄仄平平(韻),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例:杜甫《月夜憶舍弟》

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此詩只有頷聯上聯的「露」字和尾聯上聯的「寄」字,本該平聲而用了仄聲,所以,除該兩句是次標準律句外,其餘均是標準律句。而且頷聯上聯將「白露」一詞倒置拆散,下聯也把「明月」一詞倒置拆散相對。也說明這首詩是在當年白露節晚上寫的。這些細節用心良苦,而且「月是故鄉明」句為後人樂道。

3、平起不入韻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韻)。

例:王維《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暄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此詩只有首聯上聯,頷聯下聯和尾聯下聯是標準律句,其餘6聯均是次標準律句。這是一首寫秋山風景的名詩,有時間、地點,有景物的動和靜,有個人情感的注入,真不愧為丹青妙手。

   4、平起入韻式:

  平平仄仄平,(韻)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如王維《送趙都督赴代州》:

  天官動將星,漢地柳條青。

  萬里鳴刁斗,三軍出井陘。

  忘身辭鳳闕,報國取龍庭。

  豈學書生輩,窗間老一經。

(四)七言律詩

七律,是格律詩的正宗,有關格律詩的禁忌,原則等都在七律里充分體現,例如「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在五言詩里就不存在五不論,六分明;七絕不要求對仗,而在七律里一應俱全,且要求嚴格,所以,較為難寫。七律以平起入韻式為正格。

1、平起入韻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例:溫庭筠《利州南度》

澹然空水帶斜輝,曲島蒼茫接翠微。

波上馬嘶看棹去,柳邊人歇待船歸。

數叢沙草群鷗散,萬頃江田一鷺飛。

誰解乘舟尋范蠡,五湖煙水獨忘機。

此詩只有首聯下聯和頸聯下聯兩句是標準律句,其餘皆是次標準律句。關於對仗問題前面已經說過,不再重複。這裡只談「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問題。凡是次標準律句,都是在這個「口訣」的指導下創作的,但是不能機械理解這個口訣,要以不犯「孤平」、不犯「尾三仄」、「腳三平」為前提,所以,這個口訣大體說來是正確的,因漢字多為單字雙音節,「一三五」不在音節上,故可不論,「二四六」都在音節上,故強調分明。但在多數情況下,一不論,三就要論,三不論,五就要論,否則就犯孤平、尾三仄、腳三平的錯誤。如該詩首聯上聯第一個字是平聲位,但用了仄聲「澹」字,所以,只好把相鄰的第三字的仄聲位換成平聲「空」,使之與「然」形成連平,也就是「拗救」,目的避免孤平,而且,救平不救仄。這句詩就是「一不論,三就要論」的理由。這裡還要講對仗的音節,必須按格律的要求創作,否則會犯「雷同」的錯誤。例如這首詩的頷聯音節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詩也是:「波上、馬嘶、看、掉去,柳邊、人歇、待、船歸」,頸聯的格律音節:「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詩句也如是:數叢、沙草、群鷗、散,萬頃、江田、一鷺、飛。也就是說頷聯的音節是「二、二、一、二」,頸聯的音節是「二、二、二、一」,主要在後三個字的變化。從大的方面講,七言詩的音節,是「四、三」,再細分才如上。當然,這主要指頜、頸兩聯,首、尾兩聯不論。如果頷聯是「二、二、一、二」,頸聯必須是「二、二、二、一」,反之亦然。我們搞創作時,要注意這些細節。關於「粘、對」,「對句相對,鄰句相粘」,否則就叫「失對」、「失粘」,是詩家大忌。所謂相對,就是一聯之中,上句和下句相對,這個相對是指「詞性」相對的頜頸兩聯,首、尾兩聯只要求平仄相對,所謂「鄰句相粘」,是指奇句和偶句相粘,即第三句粘第二句,第五句粘第四句,第七句粘第六句,如果是排律依此類推,而且,只能是粘頭不粘尾,因偶句都是押韻句,韻腳必為平聲字,而奇句末字決不能用平聲字。所以,只能是粘頭不粘尾。

2、平起不入韻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例:韋應物《寄李儋元錫》

去年花里逢君別,今日花開又一年。

世事茫茫難自料,春愁黯黯獨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裡,邑有流亡愧俸錢。

聞道欲來相問訊,西樓望月幾回園。

此詩首聯兩句和尾聯上句是次標準律句,其餘都是標準律句,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尾聯上句,一三都不論了,「聞」是平聲,處在仄聲位,「欲」字是仄聲,處在平聲位,但五就不能再不論了。否則,不僅犯「孤平」,也犯尾三仄,因為雖然有「聞」和「來」兩個平聲字,但隔斷了,不能形成連平,這就是如三不論,五就必須要論的理由。

3、仄起入韻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例:李商隱《無題》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萊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此詩只有頷聯和尾聯上聯是標準律句,其餘均是次標準律句。這是一首愛情詩。首聯上聯說,幽會不容易,分別更困難;下聯說,是在春天結束百花凋謝的令人傷感的季節里相會與告別的。因東風代表春天,下面就是相互表示愛的決心和關懷。此詩為後人樂道。

4、仄起不入韻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例:杜甫《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此詩四聯的上聯都是次標準律句,而其下聯都是標準律句。除首聯外,其餘三聯都對仗工整,而且活潑自然,這也是杜甫一生中最快樂的一首詩,首聯聞官兵收復失地後就熱淚盈眶,接著的三聯把這種高興推向極至。

以上是七律平仄聲律的四種格式,從這些格式中,可以總結出三條基本規律:

A、一句之中平仄相間。一句七字,可以分為「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四個音節,相間,是指這四個音節的平仄相間,當然要把首句入韻的除外。

B、一聯之中平仄相反。也是首句入韻的除外。

C、兩聯之間平仄相粘。粘的方法前面已說了,不再重複。

(五)排律

排律,是在五律或七律的基礎上,用粘對的方法使對句增多,增多少對句不受限制,但每一延長段以兩聯為是(四句),因絕句要求首尾兩句的平仄一樣,以滿足起承轉合的要求,排律的具體要求是:其一,必須一韻到底,不能換韻;其二,除首尾兩聯不要求對仗外,中間無論延長多少聯,每聯必須對仗。排律的創作方法,按《詩法總論雜說》是「長排妙在鋪敘,時將一聯挑轉,又平平說去,如此轉換數匝,將數語收拾,妙矣!」排律,在唐詩中少見,這裡只抄元稹《和樂天重題別東樓》一首為范:

山容水態使君知,樓上從容萬狀移。

日映文章霞細麗,風驅鱗甲浪參差。

鼓催潮戶凌晨擊,笛賽婆官徹夜吹。

喚客潛揮遠紅袖,賣壚高掛小青旗。

剩鋪床席春眠處,高捲簾帷月上時。

 光景無因將得去,為郎抄在和郎詩。

這首詩標準律句只有第一、第三、第六三句,其餘均為次標準律句,可見,次標準律句在格律詩中占的比例是驚人的。這首詩只延長了兩聯(四句),符合排律延長的最低要求。其中第四聯上句「喚客潛揮遠紅袖」,本應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卻弄成「仄仄平平仄平仄」,這是拗句,在唐詩中時有,也沒有「拗救」,而這個「紅」平聲,又洽好在第六字的「仄」位上,所以「二、四、六分明」有時也未必分明!而且,還有人把這稱為「拗體」。

綜上,關於格律詩的各種格式已經講清楚了,所附範例均為唐詩,因歷來寫格律詩,以有「唐音」為上。至於格律方面的掌握,有以下幾句高度概括的話要記住: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忌孤平,講拗救,防尾三仄,戒腳三平;一句之中平仄相間,一聯之內平仄相反,兩聯之間平仄相粘。

二、關於用韻

唐代以前,作詩是以口語押韻,無固定的用韻格式,唐以後,一般使用《詩韻合壁》的107個韻,南宋據此改為106個韻,劉淵拿到平水刊行,稱《平水韻》,元、明、清科舉考試均以此為據,一直沿用至今。格律詩以平聲押韻,用仄聲押韻少見,更不提倡。《聲律啟蒙》一書,專為寫格律詩的用韻而作,上、下平聲各15韻,計30韻,仄聲韻不錄。

所謂「入韻」、「不入韻」,是以其詩首句末字(無論五言、七言)是否用平聲字為準,用了平聲字即為「入韻」,用仄聲字則為「不入韻」,入韻的則其詩偶句(五絕、七絕二、四句,五律、七律二、四、六、八句)也用同一平聲韻,但不得用重韻;不入韻的,其詩偶句(同上)也得用同一聲韻,否則為「脫韻」,是詩家大忌之一。現代人寫格律詩,用舊聲韻為宜,因寫傳統詩,本來就是好古,何況,詩韻改革雖勢在必行,但新詩韻並未定型,更何況,已用了上千年的「官韻」,社會影響深遠,幾乎遍及全球,即不僅有港澳台地區,還有華僑。所以,改革有相當長的漸進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當然,用舊聲韻也不是絕對的,除其本身有「通用」,「半通用」的規定外,有些(如支韻)已靈活取用,所以,我們只能在舊聲韻基礎上擇善而從。

三、關於平仄

關於漢字的平仄問題,說來簡單,操作起來不容易。所謂簡單,按《新華字典》標註的四聲即可,陰平、陽平是平聲,上聲、去聲是仄聲,這四個符號分別是:「—(陰平)ˊ(陽平)ˇ(上聲)ˋ(去聲)」。但是,遠非這麼簡單,因《新華字典》是按普通話標準的四聲標註的,普通話里沒有入聲字,而在傳統的詩韻里入聲字有一千八百多個字(佩文詩韻),這些入聲字在《新華字典》里分別派入「平、上、去」聲,若是派入「上、去聲」里好辦,反正是仄聲,但若派入平聲字裡頭就麻煩了,如「逼、昔、屋、拍」等入聲字已派入陰平,「十、石、足、白」等入聲字已派入陽平,而這些字在格律詩里不能作平聲字用。這就要求須特別關注入聲字,不要誤將其當平聲字用。也有上去聲派入平聲的,也得注意。

四、非格律詩和古風

詩的體裁多,格律詩只是其中的一種體裁,除格律詩以外,還有寫三言、四言、六言的,也有的寫自由詩、朦朧詩,不管寫什麼體裁,只要押韻,對社會有利,對精神文明建設有好處,都行。總之,除了格律詩以外,都叫非格律詩。有的寫五言七言詩,因不合格律,就把它叫古風,這是在不清楚古風的含義的情況下亂叫的。

什麼是古風?一首詩沒有律句,或者最多出現一句律句,但極少,甚至沒有。如孟郊《遊子吟》: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時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此詩寫得很好,至今膾炙人口,但無一句是律句。又如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別》:

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勸客嘗。

 金陵第子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

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這就是古風,不懂格律詩的人說古風是盲目的,懂格律詩的說古風是清楚的。如何寫古風?

首先,無論五言、七言,最好每一句都避開律句,至少一聯之內必有一句是拗句。即該用平聲字的地方偏用仄聲字,反之亦然,故意使它成拗句。

  其次,最容易記的方法是:不管五言七言,也不管那一聯那一句,只管每一句的倒數第三字,即如果該句倒數第一字是平聲時,倒數第三字也用平聲;倒數第一個字是仄聲時,倒數第三個字也用仄聲字,這樣的結果,每一句最後三個字,原是平聲時,就變成為「平平平」或者「平仄平」,原是仄聲時,就變成「仄仄仄」或「仄平仄」,不會出現律句,只能是「三平腳」、「尾三仄」或者「大拗」。

五、有關的幾個問題

(一)格律詩的優越性

格律詩因其格律嚴密而得名,也因此而顯現其優越性,使之長盛不衰。

1、格律詩的每一句均為律句,而律句又只有四種,每一種都包含五、七言各自的絕、律,可見其結構的合理與完整。

2、律句以相粘和相對的連接方式而構成律詩,包括長律,其句序仍是固定不變的。

3、律詩除首聯上聯可用與可不用韻以外,其餘都是隔句押韻,表現其音樂美。

4、當得知每首律詩的首聯上聯後,便可推知其餘依次的句型。

(二)格律詩的趣味性

1、迴環詩:順讀,只需14個字,每個字重複一遍,便可成為一首七絕。如蘇軾的《賞花詩》

賞花歸去馬如飛,去馬如飛酒力微。

酒力微醒時已暮,醒時已暮賞花歸。

它的決竅在一、三兩個字,一須為仄,三須平,且入韻。

2、迴文詩:往複成韻。最早是前秦符堅時蘇惠的《璇璣圖》,武則天曾為之作序,說它「五絕相宣,縱橫八寸,題詩二百餘首,計八百餘言,縱模反覆,皆成章句」。之後,演變為七絕、七律,歷代皆有作者。古人也說它是最優越的詩體,它充分體現漢字的優越性,是其它文字不可企及的。

例如:宋、李禺《夫憶妻》

枯眼望遙山隔水,往來曾見幾心知。

壺空怕酌一杯酒,筆下難成和韻詩。

途路阻人離別久,訊音無雁寄回遲。

孤燈夜守長寥寂,夫憶妻兮父憶兒。

  倒讀:

兒憶父兮妻憶夫,寂寥長守夜燈孤。

遲回寄雁無音訊,久別離人阻路途。

詩韻和成難下筆,酒杯一酌怕空壺。

知心幾見曾來往,水隔山遙望眼枯。

3、剝皮詩:將前人的詩改幾個字以抒發另外的感情。

例如:唐、宋之間《渡漢江》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某君據此改寫為一首怕老婆的詩:

外遇姻緣斷,三冬復一春。

近床情更怯,不敢問夫人。

4、藏頭詩:大家都看過《水滸》,吳用為迫盧俊義入伙,寫一首「盧俊義反」的詩,這就用不著寫出原詩了。

5、言志詩:毛主席少年時的《詠蛙》

獨坐池塘如虎踞,綠楊樹下養精神。

春來我不先開口,哪個蟲兒敢作聲。

蔣介石留學日本時《寄表兄詩》

騰騰殺氣遍全球,力不如人肯且休。

光我神州光我責,東來志豈在封候。

還有離合詩、集句詩等等,難以列舉。

(三)「工夫在詩外,作詩先作人」

這是詩家的一句行語。

詩,是文學藝術的一部分,是人類精神生活的寶貴財富,也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詩,是個人生活經歷所構成的心靈圖畫,是愛祖國、愛人民、愛社會的表現,也是個人品德、修養、學問、素質的綜合表現。所以:

1、詩人要正派,要胸襟寬大。

2、詩人要高尚,要有良好的道德修養。

3、詩人要謙虛,要有學習別人長處的精神。例如:毛主席的七律《到韶山》,首句原為「別夢依稀哭逝川」,後經友人提出「哭」的字面欠妥,建議改為「咒」,毛主席不僅接受,還將其稱為「半字之師」,又如毛主席的《長征》中,原為「金沙浪拍雲崖暖」,因友人建議,詩要儘可能避免重字,前面已有「五嶺逶騰細浪」,宜將後浪改為水。也被採納,所以,才成「金沙水拍雲崖暖」。

  詩人之間的友誼是真誠的,感情是純樸的,他們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古人云「詩文有骨肉之情」。(冉茂勛)


推薦閱讀:

你所需要的寫作套路,都在這本書里
寫作確實存在一種神奇的魔力,但,這種神奇的魔力是可以傳授的。
寫好文章——複述
自媒體運營思考—每天都發,怎樣才有源源不斷的素材?(四)
我在下雨天想起一個老人

TAG:寫作 | 常識 | 格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