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提醒】行者老師講中醫第50講《傷寒脈法四14

行者老師講中醫第五十講《傷寒脈法四14-16》20130518講

上節課講到脈法十三,「趺陽脈大而緊,當急下利,為難治」。我們討論一下,之所以是難治,這是後天之氣欲敗。脈浮大而弦之意,周慎齋也講到,弦居右關,為難治,緩臨水宮,也為難治。這裡面講的,趺陽脈大而緊,就是講在脾胃中土的脈象中出現弦而無胃或弦而少胃氣的現象,為難治。「趺陽脈大而緊,當急下利」,上回沒講這個「當急下利」,為什麼會當急下利呢?大家對這個當急下利有理解嗎?你想一個人,從早到晚為什麼要當急下利呢?當急,肯定有個當下的時間段,這麼一個時間點,發生了,後面才有當急下利。大家想一想,「趺陽脈大而緊,當急下利」,這個不是說這邊脈一緊,那邊馬上就下利,拉完肚子,脈就不緊了。如果說拉完肚子,脈馬上不緊了,那是還真有寒濕之邪,寒濕之邪去了自然就好了,邪去緊就退了。 「趺陽脈大而緊」,中焦土氣它是一種渙散不收,大嘛,然後還受木氣克伐。木氣克伐就有兩種現象,既然土氣不收,土氣是安和的,它不能安和就既容易上逆,也容易下迫。上逆就從陽,下迫呢從陰,從陰就是元陽這底下托不住了,這就重一些。如果吃完光是吐的話,那就是趺陽脈大而緊還有力,大黃甘草湯證,食已則吐。我們在臨床之中有種病就是食已則吐,吃完飯馬上吐,還有呢吃完飯過上一會兒吐,半個小時,一個小時吐,那是什麼湯證?厥陰病的乾薑黃芩黃連人蔘湯證。還有一種就是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就是早上吃完了,下午吐晚上吐,這個是元陽虧虛。為什麼會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呢?書上都寫的,朝食暮吐,命門火衰,暮食朝吐,命門火衰,為啥? 同學:脾陽不足,消磨不了,胃氣還能受納。 行者:消磨不了了,停在那兒了,不大便十數日無所苦,是不是也有啊? 同學:停在那個地方根本就化不掉。 行者:一點運化不了,人的生機就停了。還是能運化,就是運化比較慢。一運化就吐了,原因是什麼? 同學:首先脾陽肯定不足,能在那兒呆一天都不消化,不能腐熟,但為什麼要吐,沒想明白,是什麼原因導致它會上逆,肯定還有其它原因。 行者:你再想想。 同學:從膽胃之氣不和考慮。 行者:能不能再往下說說。 同學:晚上木氣不能升達了。 行者:那朝食暮吐呢? 同學:就是晚上吐了,木氣不能升達了。 行者:那暮食朝吐呢? 同學:還是脾陽不足,運化不足,不及時的話,右路給堵住了,堵住了之後,到點就上逆。 同學:根本就沒下去,都在膈上頂著呢,他就下去一部分,下不去的還在膈上頂著。 同學:朝食暮吐,肯定是脾陽不足,吃下去之後飲食不能及時布散。 行者:不能及時布散的話,很多人吃了不消化可以停好幾天呢。 楊棟:對呀,這個時候乙木被抑遏,乙木被遏的過程中,要積累一天的時間,到了下午,陽明當降,當降不降,產生了一個上逆。 行者:所謂甲木的一個上逆。 楊棟:暮食朝吐還不太一樣,暮食朝吐的情況乙木還偏旺一些。 行者:都一樣,這兩者都一樣。你首先要想到,我們這個人吧,時時刻刻真元運轉不息,乙木生生不已,這是保證我們人正常的生長一切能量的來源。乙木只要一壓著,三陽氣一不降,人就會出現比較煩躁,比較浮躁,各種顯示的氣息不穩定,這種現象都出來了,然後也容易疲乏,為什麼?氣息不歸根,就容易疲乏,一歸根了以後,左路乙木升達就有力了。以前早上有一些病人,大清早一起來,哎呀,感覺渾身有點熱,馬上腰酸腿軟,一點勁都沒有,但就過了早上那一陣就好了。早上那一陣,乙木升不起來,腎水斂不住,所以在底下腎氣一下子開而不能合。腎氣就是這樣,腎氣只要稍微那個勢不能固,馬上腰腿一點力量也沒有。腎的力量是斂凝的,只要斂凝,腎元馬上就實時發動,只要一不斂凝,馬上兩個腿一點力量都沒有。 就是這個食物停留了以後導致的氣有餘便是火,堵住了,乙木升不動,中焦運轉無力了,所以越瘀越多,瘀迫之氣瘀到一定時候,他自己乙木根本沒有能力從左升,所以到一定時候就吐出來了,把那個瘀堵打開,然後又恢復正常了。因為瘀滯本來就不在左路,是由於中土不得運化導致的少陽降路受礙,然後整個氣機都跟著停滯。黃元御先生不經常講嗎,就是引用《內經》的話,「少陽之經循胃口」,少陽不降胃也不降,胃氣要不降,半夏瀉心湯證,典型少陽方,少陽也跟著上逆。 我們這裡邊講的呢,「趺陽脈大而緊,當急下利」,在臨床上還有一種病人,吃完飯就去上廁所,最多十幾分鐘,什麼時候吃飯什麼時候去;不吃則不去,稍微一吃點就去,但是必須得吃到量,你不能說吃倆餅乾就去,得稍微吃多一點,跟這個有類似之處。我以前遇見一個僧人,他從小,從三、四歲開始,就是一天上三趟廁所,就因為吃三頓飯。這邊只要稍微一吃點飯,還不能吃太飽,吃太飽不但拉肚子還得吐。這就是下面所說的,胃陽為膽經所侮,不能容納水谷,不但當急下利,還得吐。吃少一點吧,可能過一會兒容易想拉肚子,因為中焦脾胃之氣鬱遏了。這類人平常肝木就旺,肝木旺,脾弱,肝木旺吧,脾腎的陽氣又不足,這就變成邪氣,就不能升達,不能幫脾輸轉運化了;這個時候呢,只要稍微一吃多點,脾胃之氣一阻遏,這肝氣更加郁迫,所以就朝下走。吃的再多點呢,那就上下之路一併,這個時候呢在下邊是乙木下陷,往下走,在上邊就是甲木上逆。但是由於這個人病長期腹瀉,腎氣肯定虧,脾腎陽氣都虧,時間長了以後腎元之氣消耗就快,壽命也短。在臨床上我遇見過一個病人,也五十多了,也是每天吃完飯就拉,也平平安安活到五十多了,但是那個脈你一摸,就感覺脈的部位精氣都是很虧乏的。 網上有人問,他經常吃完飯肚子就發脹,吃的少也一樣。 行者:脾胃要疏泄,還是純靠木氣來疏泄。吃完飯肚子就發脹,吃的少也一樣,證明不但是脾虛,情緒也抑鬱,從陰化了。 同學:是腹脹還是胃脹? 行者:腹脹胃脹都一個意思,吃完飯就脹,那要是腹脹的話,就不是這個感覺。他這肯定是不吃吧肚子一空就好。腹脹是左路陽氣升不上來,鼓脹的一個前奏。所以這個時候呢就是要暖水燥土疏木,所以說呢還得疏肝,不能光考慮到,一看脾胃運化不行,然後砂半理中,然後再加點通氣下行的。這個就不行,還得要升達乙木。脈法十四。「寸口脈陰陽俱緊者,法當清邪中於上焦,濁邪中於下焦。清邪中上,名曰潔也。濁邪中下,名曰渾也。陰中於邪,必內栗也。表氣微虛,里氣不守,故使邪中於陰也。陽中於邪,必發熱頭痛,項強頸攣,腰痛脛酸,所為陽中霧露之氣。故曰清邪中上,濁邪中下。陰氣為栗,足膝厥冷,溺便妄出。表氣微虛,里氣微急,三焦相溷,內外不通。上焦怫鬱,臟氣相熏,口爛食齗也。中焦不治,胃氣上沖,脾氣不轉,胃中為濁,營衛不通,血凝不流。若衛氣前通者,小便赤黃,與熱相摶,因熱作使,游於經絡,出入臟腑,熱氣所過,則為癰膿。若陰氣前通者,陽氣厥微,陰無所使,客氣內入,嚏而出之,聲嗌咽塞,寒厥相逐,為熱所壅,血凝自下,狀如豚肝。陰陽俱厥,脾氣孤弱,五液注下,下焦不闔,清便下重,令便數難,臍築湫痛,命將難全。」 這段比較長。「寸口脈陰陽俱緊」,寸口脈呢,左路陽升,右路陽氣要斂降,陰陽俱緊,這一說出來,咱們馬上就得搞明白,他說的是左脈還是右脈,還是左右統論。這個直接把陽就批發給左路,陰就算成右路。 「法當清邪重於上焦,濁邪重於下焦」,你看,清邪,濁邪,這一看就知道他講的是左路,因為我們在臨床過程之中,左路屬陽,有邪氣由外入內,都是這個損,一層一層消乏我們身體的防衛陽氣,所以從外入內。右路由陽入陰呢,其實是一個斂降的過程,是一個內在守的一個過程。所以左邊呢相對為外,右邊呢為內。從受病之因上,飲食內傷得從右脈候,左脈沒一點問題。飲食內傷呢,陽明降路受阻了,右關部脈滑而有力,有的浮滑有力,有的沉滑實有力,這是有寒有陽有陰,有差別。 「法當清邪重於上焦」。邪氣也分幾種,傷及太陽寒水之經的氣,一般是中風啊,傷寒啊,根據臟腑有無內因,這時候產生溫病啊,夾雜著中土脾胃濕氣就是濕邪。如果不考慮五臟內在的因素,那都是傷寒,太陽寒水之經運化無力,然後還有一個中風。第一點,從傷寒來講,就是由於冬天處於屋子比較暖和,然後乍入比較寒的地方,寒氣內侵,汗毛孔就收閉上,汗毛孔猛地一下一閉,這個時候呢,寒邪就侵消溫氣,寒氣把乙木的溫氣都郁遏住了;本來是呆在溫暖的屋子裡,乙木之氣要開達的,這個時候寒氣一閉,乙木溫氣被閉住,這就產生了表寒,表寒內熱,這個時候寒邪才容易進去。你要是平常呢,雖然外邊比較冷,穿的衣服少點,這個時候感冒傷寒癥狀就輕一些,如果這種汗毛孔打開的呢就重一些。這叫傷寒。還有一種,就是夏天汗毛孔都打開,在空調屋裡受涼風,受完涼風,毛孔要閉,這時內在的溫氣又發不出去。所以說冬天的傷寒跟夏天的傷寒,它們兩個性質完全不一樣。在用藥過程之中,一個是內在乙木的溫氣不足,你可以用附子來調動;你要夏天呢,夏天就只能溫溫中,中焦有濕氣不化,在表呢,有時候還得清散一下,所以在表你要用麻黃力量這麼大的,有時候不太適合。因為本身夏氣就開達,一用就開過了,內在的暑氣也比較盛。 再看這些,「清邪中於上焦」,什麼算清邪呢?「濁邪中於下焦」。什麼叫清邪?哪位講一下? 同學:像剛才老師講的,毛孔打開的時候剛好碰到比較冷的環境,…… 行者:先不講那個,那個是插進來,就是隨便講一下傷寒的這個過程。就是說,首先理解什麼叫清,然後再理解什麼叫清邪。清邪、濁邪,既然叫邪,那肯定是不正,是不是,本來當升了它反而降,本來當降的它反而升,這個叫邪。咱來先講清楚。 同學:清邪和濁邪,我這樣理解的,清邪是當降不降,居於上叫清;濁邪是當升不升居於下叫濁。 行者:那什麼叫清濁呢?你給大家講一下,感受什麼叫清什麼叫濁。 同學:清就是輕輕的清爽的,濁就是泥、混沌。清邪從五行來說趨於木火升達的感覺,濁邪就是趨於中土運化和…… 行者:過去有說法: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你看這裡邊清濁呢,清是指由陰出陽,氣血布達實四肢;濁陰歸六腑,濁陰呢,是講的我們飲食的精微之氣,這個濁氣呢滋養的是五臟六腑。這個是清濁。我們這裡講的呢,大家首先理解。有些人一看清,是不是有點寒呢,是吧?因為傷寒論里講清,有時候諸般水液澄澈清冷,是吧,皆屬於寒,就跟寒掛在一塊了。有時候濁呢,諸氣淖濁,馬上就郁而化熱了,對不對?但是有時候又跟清陽、濁陰掛在一塊,是不是,所以搞不清楚這清濁到底是寒是熱。有沒有問題?還沒想到過?這個問題得想。經常看書,有這個問題沒有?沒有,那講一下。 同學:精化氣,氣化神,精化氣這個過程,是逐漸由濁變清的一個過程,然後氣歸精,是歸濁的一個過程。精化氣,氣化神,氣化精的部位主要是偏於上,主要體現在上焦;精化氣主要體現在中下。這兩個如果出現問題,不能到位,那上焦必然體現為清邪作亂,下焦體現為比較濁的邪氣。 行者:那你覺著這個清濁,從寒熱的角度來看,怎麼來闡述它一下? 同學:這個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行者:你適當地闡述一下,不是定位。 同學:這個地方描述的清也是一種外邪,這個清雖然是有形的,但是偏向於渾濁的。 行者:《內經》上有句話,叫作寒氣生清,熱氣生濁,怎麼解? 同學:寒氣生清,寒氣把陽氣收斂下來以後,布達水液的這個,必須有一個清透的感覺。然後熱氣把水氣蒸騰起來,就變成濁。 行者:寒氣生清,熱氣生濁,他分別講的是兩種病的過程,不是正常的過程。諸般水液,澄澈清冷,這是講的一種熱邪、寒邪、清邪、濁邪,是這個過程。在我們臨床之中,有清陽,還有清邪,這兩種完全不一樣。要這麼講。清陽你不用問,肯定在左路乙木升當上來的,當升則升,清邪呢? 同學:當升則升的這個過程呢,它出現異常變成邪,是這種感覺,相當於濁而言的。 行者:寒氣生清呢? 同學:寒氣生清是這樣,是說寒氣鬱遏了你的生髮,金水欲收斂而不能收斂,生的那個邪。 行者:金水不能收斂?你看金水不能收斂的人都挺鬧騰的,不清。 同學:脾氣蒸到到肺,肺把津液布達到四肢。那為什麼生了這個清邪不能布達呢?還是因為乙木受到了郁遏,所以說表現為右路不降的清邪。 行者:清陽不升,則生飧泄,下焦陽氣不化呢,陽氣是幹嘛的?運化的,陽氣不能運化,就一派清冷。這個時候呢,腎陽之氣不得鼓動,整個顯示出來一幅就是金水閉藏有餘,這叫清,它這個清肯定指的是大象,由於它產生的大象都清冷。舉個例子,說,誒,這人太清高了,清高是怎麼回事?啊,哪位講一下? 同學:清高是給人一種感覺,我覺得他氣場比較大。 行者:那氣場大的人必須金水壓得住,是吧?做事都挺事兒的。

同學:清濁最明顯的感受,夏三月,秋三月。「夏三月,此謂蕃秀」,「秋三月,此謂容平」。夏三月清氣要往外發,一派潮濕的感覺,熱的感覺。秋三月,天氣已經是一個明晰、清的感覺。

行者:這講的是一方面。夏三月,清陽於上,人很精神,然後感覺到身輕體健;秋三月呢,腦袋是很清醒,但是呢,身體呢可能沒那麼感覺輕健,有的陽氣不足的人會乏力一些。就是說為什麼清高呢,其實清高也是不養人,濁氣下降,清冷之象,就是說明要清吧,金水都得要收藏住,是吧?「清邪中於上焦」,風寒暑濕燥火,六淫邪氣,感而我們人體的風寒暑濕燥火六氣,出現太過不及,然後化生六邪,這個時候呢各有取向,就產生了清濁。水呢,水是藏而後升,水氣如果藏了不能升,那就是清邪;如果它既不升也不收,氣收不住,那就是濁氣,下焦腎水泛濫,腎水一泛濫泛濫哪兒了?泛濫脾胃了,脾胃濕氣就重了,所以這時候就腫啊、滯重啊,對吧?如果腎水之氣還收藏得比較足,但是呢收斂太過,中焦整個木火脾陽都升不動,那就一派寒象,就是殺有餘而生不足,這種人處理事情就是,管理下屬罰得多獎得少。這就是這位同學說的,這一秋天就感覺清爽了。(笑) 「清邪中上,名曰潔」,在我們人體呢,清邪,大家可能想的,哎呀,清邪,風寒暑濕燥火,火邪也在上,風邪也在上,是吧?不然,清邪中於上,是代表寒邪遏制了木火升達之機,這時候金水收斂之氣足了,上焦的陽氣就受遏制;清邪中上,因為它限制木火生長的這個苗頭。「濁邪中於下」,濁邪呢,淖濁之氣,它傷的整個是元氣收斂的這個狀況,脾胃元氣,內在。在臨床上一般就是說,寒邪中於內的話,必有內在臟腑本有寒邪,經絡與臟腑的寒邪相互呼應。 「濁邪中於下,陰中於邪,必內栗」,這個也講的就是說乙木向上不能升達,然後這股氣整個郁遏於內,郁遏於內的話,擾動於內,導致了陰不能藏,所以內栗,內在臟腑五臟之氣不能安藏,神氣不守的現象。 「表氣微虛,里氣不守,故使邪中於陰也」,你看下面還特加解釋了一下。「表氣微虛,里氣不守」,平常里氣就有不守,五臟精氣涵藏就不足。不足是什麼?證明在表的陽氣收斂之氣就不足,金水之氣收藏就不足。這裡面都是相對的,就是說,相對木火旺,有的人相對金水旺。如果金水旺的人,直接就腹瀉,不會說再升上去淖濁什麼的。一身之氣既然要不收,什麼導致他不收?不收,收是什麼,陰哪,那肯定是陽有餘,它收不住就是陽有餘;不發呢,是陽不足。既然不收那肯定是素體的體質有木火之氣,有多餘的木火之氣要擾動要散,所以在臨床之中有很多病人,溫病學派一看,木火之氣,一按住,這個病人暫時就平了,對吧?有很多這種情況吧,人家也不管中土陷不陷,不管乙木郁陷,下焦寒不寒,人都不管,直接「當刺期門」。這是治病之法,你能把握到治病先不傷正,先把這個大勢扭轉過來;這個局勢危急,已經處於元氣耗損巨大,每天都在耗損,每時每刻都在耗損,你能一下子扭轉危局,這也是必要的方法;扭轉完了以後,如果這個病很緩慢,本來癥狀也不是太重,不太危急,那你可以治病必從其本;如果病重危急的話,還是得先伏其所主。 「表氣微虛,里氣不守,故使邪中於陰也」,邪為什麼中於陰呢?陰不足啊,哪兒虛它中哪,是不是?清邪中於上焦,陽不足,那肯定中於上焦。在這裡呢,不是說邪氣分清分濁,而是這個體質就有感受這個清邪濁邪的差異,然後呢,再從清濁來分外邪。那個時候呢,像剛才說的,寒濕之地,濕氣濁重的地方,相對濁邪中於下焦,也會更容易感應更容易走這條路。但是我們這裡講的,仲景這裡講的主要不是這種,主要還是講的還是,人生於天地之間,風寒這是為主,六氣是為主,感受濕氣,我們什麼感受濕氣啊?不是說皮毛感受濕氣,首先是脾胃,脾胃感受濕氣不得運化,內在才有濕,不能說濕氣從毛孔里進去了,這都是瞎說。這主要還是第一個脾胃不得運化,第二個寒邪進去了。你在一個屋子裡,哎呀,比較濕,哎呀,挺悶的,挺暖和,那頂多憋得透不過氣來,出幾身汗,你不會說我感受濁邪了。 「陽中於邪,必發熱頭痛,項強頸攣,腰痛脛酸,所為陽中霧露之氣」。它這底下講了,陽中霧露之氣,霧露之氣輕清而升。過去是屬於城市比較少,野外比較多,到處都是山村野外,早晨霧露之氣比較重一些,容易「所中」,這是講霧露之氣,輕邪中於上,「故曰清邪中上,濁邪中下」。我這裡講的跟他講的還是略有區別。黃元御先生解釋的也是,「清邪中上,濁邪中下,以同類相感召,故霧傷於上,濕傷於下」,這是他從發病的邪氣講的,我是從受病之因講的,我覺得我講的比他們的涵蓋面還要大一些,但是他們那個受病之因也是一個重要渠道。我們現在一般人,清邪濁邪這都不容易中,城市裡清濁邪都不明顯,長期住地下室,濕氣重一點,還容易中濁邪。長期在果園,農村樹林,早上霧露之氣多一些。現在城市裡,哪怕每天霧霾,這個霧霾跟野外那個霧霾完全不一樣,野外那是清冷之氣,咱們現在頂多呼吸困難一點。 「陰氣為栗,足膝厥冷,溺便妄出」。「陰氣為栗」,陰氣呢,陰者藏精而起亟焉,陽者衛外而為固焉,陰者藏精,陰氣要為病的話,就是分為常和病象,一講陰氣怎麼樣,指陰氣病了,不能藏精了。為什麼不能藏精了?那肯定是陽氣搗的亂唄,就陰陽二氣嘛。陰氣不足的話,陽陷於陰,陽氣乘陰,這就導致所謂的內栗,陰不能安,不能守,叫「陰氣為栗」。陰氣本來要安和,安藏,寧靜安逸。他現在這個氣迫散掉了,所以陰氣為栗。 同學:栗是戰慄的意思? 行者:有這個意思。 同學:戰慄的話? 行者:也有不安的意思 同學:如果是戰慄的話不是木氣不達的意思嗎? 行者:那個是木氣欲達不達,振動之象。這裡面呢,你可以仔細領會各種現象。振栗,或者說戰慄,這種種象呢,木氣不升,欲升不得升,就會振;然後呢,在內擾動就會躁。這個是腿不安寧。你理解這個大象就行了,不要非得把它定格為振栗發抖,那就太狹隘了,他也可能是「因於寒,欲如運樞,起居如驚,神氣乃浮」,對吧,也可能是因為這個,像這樣的這種栗。因為我們本來就不是說專門搞文學的,專門搞訓詁的,文字方面功底也不是特別深刻,我們只是從觀象角度,從最專業,從理論角度去剖析它,這樣我們得出來的實義,我們可以用這個實義引導做文字的做進一步的透徹的解釋。但是呢,不管他們怎麼解釋,必然以我們這個為根據,沒有這個為根據,那些考古學家,那些搞訓詁的都瞎掰,都是無頭蒼蠅。今天挖個墳得出來點新結論,挖墳掘墓,過兩天,又發現有一派什麼傳承,又找到一個救命稻草。(笑) 「足膝厥冷,溺便妄出」,「足膝厥冷」這個好理解,乙木不得升發了嘛,是不是?不但「足膝厥冷」,上半身也冷;但是上半身冷不冷,看它甲木相火的問題,也有可能上熱下寒。足膝,它沒說大腿往上吧,他就是乙木升達,下半身它表現出來是一個正虛的概念,所以呢,乙木的陽氣只能到達膝蓋,甚至膝蓋都到不了。有的病人說我就腳冷,小腿冷,膝蓋沒事,你就知道木火之力還足,雖然上面熱,但是下面乙木被閉住了。有人說不行,我膝蓋都冷,我大腿都沒勁,你就說這就重一些,你就要毫不猶豫地用鹿角膠,巴戟天,溫養精血,那就別祛寒了。 溫陽也分剛柔,溫陽你要破邪的話,你要剛,薑桂附。你要補虛的話,你就要柔,補骨脂、巴戟天、杜仲啊,這都屬於左路的,都屬於精血滋潤的。以前不是講過嗎,右路溫陽的都是金石之品,紫石英、陽起石,金石之品,硫磺啊,大封大固,它們跟附子完全是兩回事。 「溺便妄出」,手少陽三焦之氣陷於下了,「虛則遺溺,實則癃閉」。不管他是怎麼回事,「太陽陽明合病,必自下利」。太陽寒水之氣,表寒一不化,內在呢少陽之氣也升達不出去,往下迫,不下利而嘔者,證明下面元氣足著呢,加生薑、半夏(《傷寒》黃芩加半夏生薑湯),這都是泄實之法,有虛有實。 「表氣微虛,里氣微急,三焦相溷,內外不通」,你看下面就回應上面講的。「寸口脈俱緊」,清邪中於上,濁邪中於下,什麼意思?木火之力既不得升,內郁,擾動五臟金水之氣不得藏,所以你看「表氣微虛,里氣微急」,急啊,風木擾動,金水不收。「三焦相溷,內外不通」,三焦之氣呢,手少陽三焦經由手走頭,其氣升,它這股少陽相火之力藉助的本原是什麼,是腎中之元陽,所以說三焦腠理,元真通匯之所。大家不要被這名詞迷惑,元真通匯之氣,就是本原之氣,一口元氣。腎氣代表什麼?腎氣代表這一口本原真氣的發動之象,它要不發動,一切都是零。「三焦相溷」,左路不能升達,然後呢木氣內急,少陽之氣不能升,當升不得升,反逆於上。本來是在下者當升,在上者當降,三焦之氣在下當升,當升不升。 講甲木,咱們都知道,甲木是苗芽,那就得生長,為什麼說甲木當降呢?你來體會一下。 同學:六經之氣,以厥陰乙木為例。少陽甲木的話它跟少陽相火是從化的,它從少陽相火的,少陽相火生成甲木相火,是因為升極而降的。 行者:要是升極而降,直接講甲木升極而降就行了,是吧?對待小苗芽,咱們降甲木用的方法不說是虎狼葯吧,都是打壓政策,小樹苗能打壓嗎? 同學:陽氣在下當升,升已而降…… 行者:咱先就單獨就講足少陽為什麼要降,統領著整個少陽經氣是以降為主。為什麼它要降? 同學:在上不降,陽氣開達的時候不降。 行者:為什麼呢?你感覺啊,現在給你個甲木,你養個小樹苗,養一小孩,我每天都要降它,是吧?咱養一小孩,每天得要給他立規矩,收斂他,收拾他,對吧? 同學:這個苗芽雖然說甲木一個狀態,處於苗芽狀態…… 行者:不是,你把甲木乙木打成兩截了,只有一個木。腦子裡就不能把木氣打成兩截。不光木氣不能打成兩截,五行之氣都得混合成一個。這是順便給大家討論的一個問題,這個問題有意義嗎? 同學:一直沒想得很清楚。 同學:甲木降只是在陽氣降的過程中,它的範圍、程度和狀態,實際上和陽明降是一體的。 行者:再想想。你想想,甲木就是代表木氣生生不已之氣,非常微弱的生氣。咱們學過溫膽湯,微溫而升。既然要培養生氣,那得需要多麼溫柔啊,是不是?然後是要化郁啊,是吧?我以前老想不通,我說,這對甲木直接要降,這甲木還沒升呢就把它壓下去? 同學:甲木雖然微弱,但是那個勢很強,一旦郁遏了之後就化現,化現陽熱之氣。 行者:是勢強啊,你把小樹苗稍微動一下,稍微摧折一下,它就夭折了。給大家講一下,主要理解一下甲木為什麼要降?甲木為什麼降呢,是因為甲木太上了。知道我的意思嗎?種子要發芽,種子必須種到土裡才能發芽,甲木在上面,你怎麼發芽?知道我的意思嗎? 同學:讓它形成一個平衡。. 行者:對,也是這個意思。我們自身是一體的,一個東西要升,你必須讓它處於下位才能升。小孩一定要處在家裡地位最低的,生生不已才能長長長。他什麼都不知道,什麼都不懂,各方面都得需要別人幫,他就慢慢長起來了。你要讓他覺得什麼都得聽他的,他長不好。對不對?所以這就是甲木當降,你必須把它壓制到底下,才能升。腎水呢,腎水更要壓制,腎水要藏到看不見為止,藏到看不見,元陽就發動了。土氣安和,就一點點分別意識都沒有,表現不出來,那土氣就安和了,那就智慧無窮,對不對,那才能分別一切呢。每天想得很多,一遇事以後,自己腦子裡很多都還停不下來,你還能分別嗎,能想好事情嗎?就這一收一發。你想讓他降呢,你先給他抬起來。因為我們人身一氣是一個整體,在這一個整體開合升降之中,像老子說的,這就是大道啊,「欲先取之,必先與之」,對不對? 這裡有一個朋友講,哎呀,那講的是樹根,樹根就是往下長的。(眾笑)我們人啊,就沒有什麼樹根樹梢的,就是一口氣。在道家上講,我們人是什麼,我們人是無根樹,沒有根的樹,整個紮根在虛空之中的,停留在虛空之中,無根樹。這個問題呢,也是我今天主要給大家講的,大家回去以後在臨床之中多體會體會這種升降,然後把它用在六經氣化之中,然後再拓展一下,剛柔開合,你把它都類比全了,這就圓融了。那個時候,你越類比得多,你越能體會到一元盈縮變化的感受,一體的感受。這不是後人講的,哎呀,這老子就是使小陰謀詭計的,「欲先取之,必先與之」,叫別人麻痹大意。(眾笑)很多書上都這樣講的,這叫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老子那是一體大用,本身就是把別人當自己人。 「三焦相溷」是什麼?三焦之氣,「上焦如霧,下焦如瀆,中焦如漚」,這是一幅蒸騰之象。三焦之氣呢,三焦隨太陽膀胱經,入絡下焦,這個時候呢,虛則遺溺,實則癃閉,三焦之氣形成水道之氣,形成水道,這裡講的三焦相溷就是水道不行。本來三焦之氣各有各的清濁部位,各有各的分界線,就是說各個部位的氣都有不同的狀態,現在狀態不一了,狀態混淆了,所以叫「三焦相溷,內外不通」,肯定內外不通,左不升,右不降,左不升不能出,右不降就不能入,上不得入,下不得通。 「上焦怫鬱,藏氣相熏,口爛食齗。中焦不治,胃氣上沖,脾氣不轉,胃中為濁,營衛不通,血凝不流。若衛氣前通者,小便赤黃,與熱相摶,因熱作使,游於經絡,出入藏府,熱氣所過,則為癰膿。」 先講第一種。這段話對於我們治療危重病人日後的好轉非常有借鑒意義。「若衛氣前通」,衛氣前通什麼意思,代表著什麼?衛氣前通,衛氣出於下焦,營衛之氣化生於中焦,之所以講衛氣出於下焦是因為受到了元陽之氣的鼓動,腠理通於三焦元真。這個時候呢,講的其實是元陽之氣尚有恢復,元氣先復,陽氣先出。就說我們在治病過程之中,就是說處於一片陰陽之氣虧敗的這個過程之中,有時候呢,在這種複雜的變化過程中,又受到天時的影響,我們如果對《易經》這些都不是太精於這些變化的時候,我們只能看徵象。陽氣先通必化熱,因為陽氣比較足,陽氣有鼓動之勢,欲鼓動不得鼓動,你看小便赤黃,這個是由陰出陽的架勢出來了。「與熱相摶,因熱作使,游於經絡,出入藏府,熱氣所過,則為癰膿。」這個好現象,這個一下就發出來了,這時我們怎麼治呢?陽氣先通者,怎麼用藥,大法是什麼? 同學:繼續溫陽啊。 行者:對,繼續溫陽,肯定得繼續溫陽,但是呢這時候溫陽呢,怎麼溫?你看別人一看,小便赤黃,里熱也,這要像過去一看,八正散,這一下全成邪氣了。「則為癰膿」,這個時候衛氣前通,是元陽來複,元陽來複呢,木氣要升達,證明呢木氣尚有升達之勢,已經足了,要升達了,能不能成為癰膿呢?這個「衛氣前通」是一個法,「則為癰膿」它是個果,有時候還發不出來呢,就是底下變黃,人躁,躁而不安,這個時候就要開始用藥了。如果是發一個癰膿,那還好辦,都已經到達表了,就像仲景所說的,就是溫陽,如果下焦元陽不足的,那就附子,中焦脾虛乏力的,那就是理中,如果都發為癰膿了,那就大量黃芪,芪、附,這就叫「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這一股昇陽之力長在哪兒被堵住了,是在表堵住了,還是在表裡之間木氣那兒,還是下焦欲升不升的時候。 同學:這是熱厥嗎? 行者:不是屬於熱厥,是元陽要恢復啊。厥則為逆,逆是什麼?陽氣不出,陰氣不斂,則分兩種厥逆。像他講的這種陽氣前通,木氣的開達之勢已經出來了,但這時候苗芽還比較微弱,你該培土培土,該稍佐以溫化就溫化,或者元氣太微弱,就調飲食,類似於保元為主就行了。中焦安和,保元湯,你看他吃的葯,那是第三煎,第四煎。 「若陰氣前通者,陽氣厥微,陰無所使,客氣內入,嚏而出之,聲嗢咽塞,寒厥相逐,為熱所壅,血凝自下,狀如豚肝,陰陽俱厥,脾氣孤弱,五液注下,下焦不闔,清便下重,令便數難,臍築湫痛,命將難全。」 「陽氣前通」呢,他講的是木火升達,木火升達這路他有苗頭了,這就證明這一元真氣,這一條小龍呢,他想抬頭了,抬頭伸爪,要想舒展,這個時候你就讓他舒展舒展,然後在他舒展的過程中,別叫他郁遏得太足,郁遏太足他化火。他要化膿了你就幫他一把勁,不要叫他化膿始終成為那個什麼做膿做不完,然後又發不出去,要趕快把膿做出來,這樣對正氣損耗就少,叫他這股壯火就不要食氣。 「陰氣前通」呢,也是講的陰氣來複。對於我們人身體,外面是六經之氣,內而是臟腑之氣,臟腑之氣算內,算後,外在經絡之氣血,營衛之氣,算在外,在前。外面慢慢匱竭了,左不升右不降堵上了,然後內在臟腑氣血是他內在的一個動力,還有十二經絡氣血這都是內在的。「若陰氣前通」,是他陰氣開始要收斂了,氣息有點要歸元的意思。跟那兒很煩躁,以前呢很煩躁,慢慢開始想蜷縮,想安靜了。「陰氣前通者,陽氣微厥」,這就很順理成章了吧,陰無所使,「陽在外,陰之使也」,衛氣前通呢,這叫陽氣敷布,陰氣前通呢,內在五臟不足,陽氣要回收。所以很多病人吃完陽氣收斂的葯就感覺到不想吃飯了,累了,什麼也沒精神了,陰無所使。 「客氣內入,嚏而出之」,這段話講的。在由我們臨床之中,有的病需要嚏而出之,打噴嚏的,打噴嚏的是什麼病? 同學:肺胃不能斂降,再一受寒,肺金就更不能潛降,然後打噴嚏。這裡面感覺還不像。 行者:咱們看文章讀書呢,是以我為主,以一心來應照他,以我為主,讀自己這一元真氣呢,不是讀《傷寒論》。你要讀《傷寒論》,那就是經外求法,張仲景也很鬱悶。我們是理會我這一元真氣的運行,至於你怎麼「客氣內入,嚏而出之」,既然「陰氣內通,陽氣微厥」,這已經出現了另外一種向愈之勢了,我們該怎麼辦? 同學:這是陰乘陽嗎?上焦陽氣不足,然後陰氣上犯? 行者:「陰氣前通」,既然講通,他就是順像,陰氣通必然是陰氣要收斂,要降逆,要安藏。至於說「客邪內入,嚏而出之」呢,這是上焦肺氣不得開降,就是說陰氣已經斂藏了,但是上焦肺氣由於無陽,濁氣宣散不了。噴嚏是什麼?肺氣一個開達布散的狀態,也是屬於中上二焦肺氣帶領著水道內歸的一個狀態。像我們在臨床之中,過敏性鼻炎,打噴嚏,為什麼?就是因為木氣把金氣逼住,肺氣開展不了,陽氣鬱遏,然後一振奮,啪,打一噴嚏,然後開了,開了然後再繼續郁住,然後打完噴嚏帶的全都是鼻涕,甚至眼淚啊,這都是上焦的水液不能固護的現象,肺氣不收的現象,「嚏而出之」。 底下你看,底下這種種癥狀,「寒厥相逐,為熱所壅,血凝自下,狀如豚肝」,他這裡面這癥狀呢,從前面「陰氣前通」往後兩句再往後,講的是一個五臟厥氣上逆,五臟不能收,陰氣逆於上,逆於外;然後「血凝自下,狀如豚肝」,五臟之氣不能升,逆於上,然後呢迫於下,血凝於下。 「陰陽俱厥,脾氣孤微,五液注下,下焦不闔,清便下重,令便數難」。「陰陽俱厥」,開始「脾氣孤微」,上下不得樞轉,這叫關格。「脾氣孤微」,不能灌溉於四旁,這四旁呢,五行就分治了,上不得下,下不能上濟。「下焦不闔,清便下重,令便數難,臍築湫痛,命將難全」。你看這個,「五液注下」,「脾氣孤微,五液注下」,五液是什麼?就是五臟所主的一身之精液,就控制不住了,眼淚啊,鼻涕啊,大小便啊這些個。「下焦不闔,清便下重」,既然下重呢,這屬於什麼,陽氣不升,郁迫在下。「令便數難」,這個便數難也一樣,陷於下了。「臍築湫痛」,這也一樣。 總體上呢,大家來看這段文章的解釋。從前面「寸口脈陰陽俱緊」,到後面「陽氣前通」,陽氣前通按他解釋的這是一個順證;陰氣前通呢,他講的是一個逆證。但是在臨床之中呢,作為單純是損症的病人吧,左路三陽不得升,這個時候病只有一路解法,就是陽氣要前通,但作為陽不能升,然後呢陰氣內急。至於說「三焦相溷」這一系列外感內傷癥狀都有的話,就存在著兩種解法,一種是陽氣先動,一種是陰氣先斂。有人是陽氣先動,是因為本身就虛寒,本身是以虛寒為主,是以陽不足為主的,陽氣先動。另外一路病人呢,本來就是燥煩,內在五臟之精不足,然後就是外感煩躁難安,這時候出現的脈靜身涼,這是他的主要向愈癥狀,這個時候就要陰氣先動。從這樣看來,他講的前面是左路又能升達了,後面是講的左路升達不了就全逆了,陰氣徹底不藏,是這兩種論述方法。 現在能看懂了吧? 亞男:還是「若陰氣前通者」這個地方不明白。如果左路完全不能升達,客氣內入,嚏而出之,這個嚏產生的原因,也就是說,整個右路濁陰上犯產生的這個嚏噴。 行者:是。 同學:這個嚏噴好像不是說金氣被木氣所克,那他那個? 行者:是金氣被木氣所克,所以嚏噴都是一樣。 同學:那嚏噴還聲微咽塞,還聲也不大。 行者:這個有虛有實,這個是濁陰上犯,內在濁陰上犯導致的。 同學:是不是還有熱啊,這個「為熱所壅」,濁陰上犯是上犯的這個? 行者:對,內在的乙木之氣徹底地閉遏住了,然後是內擾於陰,這個時候產生的病就是說陰氣要乘陽這些個癥狀,陰氣要乘陽,最後關格。當然你看他這裡講的下焦不闔,清便下重,他就是講的一個清陽在下,清陽陷於下的那個癥狀。我每次講課條文我都不看的,我都是按著自己的想法來理解這個,來理解這個疾病的出入。「若陰氣前通者」,經絡中陽氣不得出,這個時候不是陰生,而是陰氣上逆。若陰氣前通,指的是陰氣上逆。這個時候陽氣不足陰氣上逆,指的是這個。 同學:那這個客氣內入,實際上就是這個陰氣上逆,嚏而出之。 行者:嗯,下焦陰氣上乘。 同學:那它是屬於人體的一股氣呢,客氣是屬於外來的氣? 行者:客氣指的它不是上焦的氣,上焦氣當歸於下,不該它入主。 同學:這樣可能有三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衛氣前通,第二種情況是陰氣前通,第三種情況是陰陽俱厥。第一種衛氣前通是順向,是陽氣來複;第二種情況是陽氣來複不了,出現了陰氣逆上的一種逆象;第三種直接是陰陽俱厥的情況。 行者:講的就是三種,前兩種情況都是講的陽氣尚有餘的情況,陽氣呢一個是順升,一個是逆升。至於第三種呢,就是外在六經之氣,六經的陰陽之氣欲厥,五臟之氣不能守。 同學:第一種它是陽氣復了,但是右路還是上逆,因為他陰氣沒復,所以有這個熱氣所過,則為癰膿,屬於熱過了。 行者:我們一身之氣全是陰氣,這個相對於我們的一元真氣來說,這是濁陰之氣。我們一身真元之氣呢,它就是內而臟腑,是精血,外而化生成氣血,就這樣,內在精氣,外而氣血。所以呢,外在化為癰膿是什麼?只能表示陽氣足了,陽氣足,在欲通不通的狀況下,化熱了。陽氣不通了一郁遏,郁遏久了就化熱,這叫游於經絡,出入臟腑,熱氣所過,不是說熱氣所過,而是熱氣所止,停留淤滯的地方,這就化為癰膿。癰嘛,氣血壅滯。他這個是非常好的現象,這麼重的病,出現這個必然是天氣呀各方面條件都比較順,然後呢,出現這種佳兆。 第二種呢,可能就屬於陰氣前通。陰氣前通呢,講的其實是陰氣逆亂了,臟腑之氣欲通,然後左路被壓制了,心情啊,可能是情緒上的鬱結呀,再加天氣等各種原因,導致這種陽氣不能從左路升了,反而逆下、擾動。本來就生著病,還有憂慮,適當還要勞作,這導致陽氣鬱陷於下,然後陰氣不得守。所以古人講陰氣前通,你要知道他要表達什麼意思。 至於底下呢,陰陽都俱厥了,還要清便下重,令便數難,這陽氣在下,還郁滯不行。這個時候呢,陰陽氣俱不足的話,就會顯示出脫證,你看這已經五液俱下,下焦不闔了。這個是啥,這個是元氣脫了,元氣固攝不住了;而清便下重呢,它代表的就是元氣還沒脫,陽氣下陷了。一個是陷,一個是脫,這兩種程度還不一樣。五液下注,下焦不闔,整個一虛散,那種病不會出現大便數難的,直接守不住了。黃元御不是講嗎,這個大便數難就是一種爭勁,金水欲收,木火欲發,大便數難,想大便。 同學:大便數不會大便難吧? 行者:就是大便難啊! 同學:老想去。 行者:老想去,拉痢疾,金水收啊。拉痢疾,一天二十多次,每次去都拉不出來。 同學:我同事也有這種,都想去,去了又沒有。 行者:有,這個主要是表現的木氣陷於下的一個現象。木氣陷於下,只要腎氣還有的話,腎氣就得收它,不能老讓它在下面作亂,逆亂。這跟桂枝湯的中風出汗是一個感受,只不過這個是盜泄於下,那個是盜泄於上。脈法十五。「脈陰陽俱緊者,口中氣出,唇口乾燥,蜷卧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苔滑,勿妄治也,到七日以來,其人微發熱,手足溫者,此為欲解;到八日以上,反大發熱者,此為難治。設使惡寒者,必欲嘔也,腹內痛者,必欲利也。」 「脈陰陽俱緊,口中氣出」,這個又講到陰陽俱緊了。剛才那個講的是寸口脈緊,一看,其實後面後續的解釋還比較符合我剛開始那個,就是說上一條的寸口脈講的其實是以左手為主,左手寸關俱緊。至於說右邊脈弦逆呢,這個不是它主要論述的,它主要論述的是陽氣下陷,下陷以後則有陽升,陽氣升達了則存,最後呢,陽微,陽氣微弱了,陷於下了,則亡。咱再看,這個「脈陰陽俱緊」講的是什麼。「脈陰陽俱緊,口中氣出」,口中氣出呢,肯定講的是有口氣了,不管是熱啊,還是什麼,感覺有氣,上潮。什麼氣呢?濁氣。 同學:是打嗝嗎? 行者:不是打嗝。在臨床上,有些人哈氣,老是熱啊熱啊,這一口熱氣老在這,舌苔稍微膩點,老感覺有熱氣。 「唇口乾燥,蜷卧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胎滑」,這脈陰陽俱緊,馬上就出來了,左右脈俱緊,左不升,右不降,這全出來了。這不是右不降,左不升右上逆,逆上之象,左右俱緊。 「鼻中涕出,舌上胎滑,勿妄治也」,這個勿妄治主要針對什麼治法? 同學:上有熱,下有寒,勿妄治,就是別光顧著清熱,別光顧著斂降右路。實際上這個主症看起來還是左路不升引起的,所以還是應該治左路為主。 行者:這個病症典型的是,勿妄治也,意思就是說,你的用藥千萬不要有明顯的方向性,你不能升也不能降,不能開,也不能闔,這叫「妄治」。你要是左路開達,人家說,汗之則愈,理中四逆,不論上下,給你個方向,這沒有給,「勿妄治也」。 「到七日以來,其為微發熱手足溫」,這是什麼?這是太陰,太陰之氣,土中一陽要升動了,復卦,上為坤,下為震。「口中氣出」,我七八年前臨床之中,口中氣出,唇口乾燥,我一看就頭大,你溫了絕對不管用,就是舌苔水滑,口中氣出,然後呢唇口乾燥,你問病人,我口熱,想吃涼的,但他只是想吃,涼的絕對連嘴都不挨,到嘴裡還是得吃熱的,但他哪天忍不住,一吃完涼的,馬上就不行。這一點就是說,上焦心肺的陽氣,陰氣呢已經薄弱了,收斂不住,這個時候呢,你要給他薑桂附,馬上陰氣也受迫,這上面陰氣你斂不住,陽氣根本你根本升不動。你要想把這陽氣升動,你非得把這陰氣全都給斂到下面去。因為你要升得起,還得把這股氣給升上去。 「唇口乾燥」,口乾是什麼,上焦肺金肯定不降啊,有的病人還鼻子乾燥,流鼻血,但那種流鼻血它不是說流很多,他老是鼻子干,老摳,摳完流一點。 「蜷卧足冷,鼻中涕出」,這個還是客氣又入上了,上焦無陽,是吧?就像老年人啊,沒事流點鼻涕,或者是身體特別弱的人,只要天氣一涼,就流點鼻涕,這是陽氣有點不足,上焦肺中之氣斂不住,能斂住的話,水道嘩啦就下來了。你別看有些人陽氣很弱,他不流鼻涕,金水能斂住。有些人看著挺精神,活力也挺好的,不停地過敏性鼻炎,噴嚏,這個是一個木火的問題,濁陰不得潛降,是陰不足。這個「脈陰陽俱緊」,由於受到客邪逆犯,這陰陽屬於交爭的狀態,是俱受克制,這個時候你怎麼辦呢?這個時候就別用桂枝了,以甘葯合之,這是治療內傷之法。但這是急症,急症還需要先其所因,看看他脈陰陽俱緊,到底是受邪,邪氣在哪,如果沒有邪氣,則緩治,就像這樣,勿妄治也。對吧?首先得去邪實,然後再調整。在治療過程之中,藥味呢最好要弱一些,平和一些,以斡旋中土為主,上有清,下有溫,都得用,而且呢,上清下溫,中土必須有權,這個方子葯才能有力;還得根據病人元氣的多少,病人元氣很微弱了,你就用一點點葯就行了,病人元氣看來還尚支,還可以,那再用常葯。 到八日以上犯大熱,「大發熱者」,七日陽氣來複,沒有復,到第八日了,這就是冬不藏精,春必病溫的時候了,這個時候陰邪上逆,三陽不斂,大發熱,此為陽氣脫。既然陽氣要脫,那用法肯定還是四逆加參,參附啊,或者是直接四逆,根據他具體情況。 「設使惡寒者,必欲嘔,腹內痛者,必欲利也」。這就是古人的辯證,其實這個辯證呢,不代表有惡寒他必欲嘔,代表他可能性大些。有惡寒的呢,左路乙木被溫氣鬱遏,溫氣鬱遏了就容易產生少陽上逆。「腹內痛」,腹內痛的人會不會惡寒? 同學:會。 行者:不一定。惡寒是什麼? 同學:肝脾不升吧? 行者:惡寒必須有太陽之氣不開,必須有氣頂在那兒,你要過在那兒他不惡寒了。整個表氣微弱,他是畏寒,他陷在底下了,全身特別冷,他靠個火爐子,多蓋幾層被,他不惡寒。惡寒是什麼?惡寒其實是個好現象,你惡寒,一身之氣把那氣頂在最表那兒,頂著呢,太陽氣欲開不得開,是不是?你別往裡頭逆,別往下陷。 「腹內痛者,必欲利」,這就是接著上面,惡寒的不寒了,或者肚子疼了,就跟有的小孩生病一樣,一受涼了,肚子特別疼,你就知道陽氣太弱了,是吧,一受涼就腹痛,這是中陽不足。脈法十六。「脈陰陽俱緊者,至於吐利,其脈猶不解,緊去人安,此為欲解。若脈遲,至六七日,不欲食,此為晚發,水停故也,為未解,食自可者,為欲解。」 又來了。你看,接上一條。第一條呢,是以左脈陰陽俱緊,上下俱緊為主,上一條呢,是以左右俱緊為主。這個呢,再看這個。「脈陰陽俱緊者,至於吐利,其脈猶不解」,大家知道,脈陰陽俱緊者,要吐利的話,肯定乙木不得舒達,那脈肯定緊,那不用問,是吧,這個也是講的左右俱緊。「其脈猶不解」,這裡講,「其脈猶不解」,那還得吐,為什麼得吐,這股陰氣,這股發散的這股氣,就是上乘的陰氣,能量還沒有消散掉。 「緊去人安」,就跟臨床中看病人一樣,一小孩發燒,哎呀,燒兩天了,今天好點了,不燒了,用點退燒藥,你一搭,這尺脈還緊著呢,這還得燒,是不是?這緊脈還有嗎,就得往太陽繼續開達,頂著它,就得由陰出陽。也有可能不燒的,你上去一劑麻黃附子細辛湯,或者用點麻黃理中,一下給強行打開了,徹上徹下,力量一下給打開,那個不會燒了。一般這種都是用桂枝理中,就是說再叫他微微再燒一下,再開達出來,由里出表。 「若脈遲,至六七日,不欲食,此為晚發,水停故也」。「若脈遲」,遲呢,遲則在臟,五髒的臟精之氣不能外濟,外在經絡之氣就不足,就不足以鼓動,所以雖然有緊,但他這個力量不足,還不足以發作。「不欲食」,肝木肯定無力,脾陽不得升動。「不欲食,此為晚發,水停故也」,你看這裡水停講的什麼。咱們不必要非得去附會他這個,只是按著他這個角度想一想他這麼寫,然後按著這個病理去闡述一下、水停,水停有幾種症,水從哪來? 同學:是因為腎中的陽氣沒有升發,或者升發不夠。 行者:能叫水停的,肯定是指的水道,三焦水道,右路的,不是左路的。左路的腿腫,那是腎陽無力運化,那個是下焦的那個。他這個水停呢,一般指講的我們內在一身呢,左路精血上奉,右路呢,右路牽扯到有個脾陽運化,然後布散於周身,肺再通調水道,一身的水道下行,這個是水液運行最基本的。三焦之氣一旦上行的話,就會導致這個水停,典型的水停之症。水停一般會導致嘔吐,少陽、陽明是一路的,少陽一上來就逼住陽明,就胃氣不降了,眩暈。「至六七日,不欲食,此為晚發」,六七日,陽氣由於不足,郁了六七天了,郁了六七天以後,左路陽氣不得升,右路水道潛降也就無力,不順暢了。「水停故也,此為未解,食自可者,為欲解」。食自可者是什麼?乙木又升達了,水道、水飲之氣自解了。 再仔細回溫這一條。「脈陰陽俱緊者,至於吐利」,肯定木氣急導致的。「其脈猶不解,緊去人安,從若脈遲,至六七日,不欲食,此為晚發,水停故也,為未解,食自可者,為欲解。」現在看來,這條主要指的什麼?脈陰陽俱緊,以右脈為主,左脈可能是一種浮越摶結,但是弦象不是最主要的,所以以後底下引出來了「若脈遲」,遲呢,是講究陽氣遲滯,在這裡面呢,講左脈不可能遲而緊的,講的不是這個。 同學:不是緊去脈遲嗎? 行者:緊去人安,都已經為欲解了。 同學:一種是緊去人安,另一種是緊去不安,若脈遲。 行者:不是,緊去不安已經吐利了,那就已經發了。你看這裡,「脈遲,至六七日,不欲食,此為晚發」,證明一開始它在這蓄勁呢。一開始如果吐利的話,他若脈遲,吐利還脈遲,你想這什麼情況,這有可能考慮病人有虛脫之象。 同學:那應該是很急的。 行者:脈遲的話,那應該是內在氣血遲滯。遲滯一般是遲則為寒。 同學:也有可能是吐完之後汗解,然後緊就去了,只剩脈遲。 行者:這個裡面可能就隱含著仲景講的,單弦為飲的這個觀念。右路有停水,是甲木之氣上逆,水道不行。 大家有什麼問題問一下,今天主要講了脈陰陽俱緊這三個條文。 同學:剛才講的脈法,沒有說脈遲,我還是覺得是緊去脈遲的意思,因為他說脈陰陽俱緊,至於吐利,也就是緊怎麼生成的呢,他是右路欲降不能降,這個情況比較緊急,形成的脈緊。緊去人安,這裡是…… 行者:右路欲降不得降,會利嗎?右路欲降不會降,不會弦,會滑,會實。什麼叫緊呢?那是木氣急迫。 同學:但是咱這個第二課的時候,講了一個脈法七,就是趺陽脈緊而浮,這裡講的緊就是欲降不能降,上逆了。 行者:是啊。欲降不能降是左路來的,浮滑有力,沉滑有力,沉滯,就是說他可以浮中帶弦,實中帶弦,但是以實為主。光是以弦緊為主的話,那是一種木氣欲發之象。 「脈陰陽俱緊者,至於吐利」,是吧,太陰病也可以吐利,太陰病吐利,脈是什麼?如果是太陰病的話,分從陽化和從陰化。從陽化,浮而無力,從陰化,沉而無力,本部脈象如果現的話,必然是緩而無力,緩是濕土之象,太陰濕土就盤那,是緩不是急,是吧?他並不是土濕土多,而是土不足,所以脈急,所以在這裡呢,胃氣不是欲降不得降,胃氣欲降不得降的話,他胃氣就會有餘一些,因為他是停滯在此。在臨床上有很多人,就是說心情內向,以前受過一些抑鬱什麼的,一感冒就必須吐,吐個不休,直到吐到什麼都沒有了,我估計那時候可能也就是緊去人安了,然後哪次如果不吐痛快,就是他有時候可能吐的不痛快,吐幾口,老想吐,吐到最後感覺一下子,這個勢頭比較通暢,這樣才行。就跟感冒衄解一樣,衄解鼻血不少,第一不少,第二來勢兇猛,一下子噴出來,一下子出來,不會是登登登流了一些,還流了不止,那就不叫衄解。本來就陽氣鬱迫在這,稍微找到點出口,就啪一下子泄掉了,有餘之氣出來了,時間不會長,就一下。 「其脈猶不解」,這股郁迫的氣沒發出來呢,所以呢,這個陰陽俱緊呢,這個氣呢,還是從外感中來的。很多人呢,太陽病,本病,經腑,然後各種壞症,現在這些病呢都不屬於太陽經病的範疇,光是太陽經病的話可以自解的。還有什麼問題? 同學:有很多病人,他們都出現早上起來口特別苦。 行者:你是學醫的嗎?幾年級? 同學:研一 行者:早上起來啊,這個問題就是思考,早上起來是木氣最旺的時候,木氣最旺的時候,你想想,乙木升不動,證明你平常呢水寒土濕木郁,一看臉色,但是呢,心勁還比較急一些,早晨起來時候,木氣升達不暢,這時候就把肺氣受制約了,上乘,這時候口乾口苦,口乾是肺氣盛,肺氣一下降不下來了;肺為燥氣嘛,他要降就潤了,他不降就燥;所以早上起來你覺得口乾,甚至口渴,是吧,很渴,胃裡不需要水,但是嘴裡需要。口苦是木火之象。自己都要回去好好思索一下,我這給你簡單一講,這是最簡單的基本癥狀,光是早上出現的話,證明你體質弱一些,需要吃柴胡桂枝幹薑湯還得加党參加附子,是吧,還有培土生金,把肺氣要斂降斂降。 晚上有人問:晚上打坐容易頭重腳輕,煩躁,腿發軟。 行者:你感受一下,這是什麼癥狀? 同學:打坐是金水收斂的狀態,頭重腳輕而且還腿軟,就證明這個人,頭重是什麼,而且還心煩,心煩是膽位不降出現的,他金水收斂,就容易膽胃不降,這就說明平時這個人金水收斂的力量就不足。腿軟,不是單純沒有力氣,還軟,就證明打坐以後木氣欲升升不起來,而且下迫…… 行者:詞太多,讓你說說感覺,你說了這麼多大道理 同學:這個人需要伸一個懶腰。 同學:高血壓的表現。 行者:這叫打坐太緊張了,打個坐嘛,就是平常很高興,很放鬆,是不是,感覺你打坐很憋屈,數息,不想打,我已經打過這個,然後呢打坐,在那憋了很長時間,肝木都抑制住,然後瘀滯住了。打坐應該還是放鬆舒展,最好打坐前多活動活動。然後數息呢,數息的時候盡量要輕柔,不要把意念注重在頭上。可能是把意念注重在頭上,然後肝氣不暢,所以呢氣機就往上走,然後這時候就頭重腳輕了。所以呢,打坐的時候一定要找到,就是說自己要體會到怎麼用功,把老師講的這些方法全都化成自己的東西,然後用心去體會,然後在打坐之中,你自己就像玩遊戲那樣,你自己得要找到竅門啊,找到自己的,另闢蹊徑,自己的方法,自己的感受去利用。有些人一開始打坐容易這樣,注意力還要集中,都在腦子這兒,一般做完頭重腳輕。但是做完要煩躁呢,煩躁可能還是感覺自己老入不了門,還是不理想,怎麼怎麼著,打坐狀況不太好。還是希望,起碼說,哎呀,我來靜坐一下,還是放鬆一下,我要在我擅長的角度去領會一下,很好的一個東西嘛。像這個同學一樣,哎呀,我要吃好東西了,你要以這種心態,這種情況下你會把全身的注意力全都投入進去,神凝氣斂,這樣能進入狀態。
推薦閱讀:

宇宙行者之無上之○
修行者
邵偉華:大陸周易應用先行者
現代修行者花園裡的禪

TAG:中醫 | 提醒 | 行者 | 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