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之劍:二戰納粹德國的元帥們
納粹政權的特點是政治上控制社會的一切方面——(一體化,Gleichschaltung),以追求種族(雅利安人,北歐白種人)、社會和文化的純凈。納粹黨通過迫害被認為是不純的事物來達到他們的目的,特別針對少數人群如猶太人、吉普賽人、同性戀者和政治敵人(這一時期的政治反對派,參見德國抵抗運動)。這種迫害在政權的最後幾年中達到了高峰。大約六百萬猶太人、一千萬斯拉夫人及各種各樣的其他人被有組織地殺害。這種滅絕種族的罪行在英語中稱為Holocaust(意為「大屠殺」),在希伯來語中稱為Shoah,納粹委婉的在德語中稱其為「最終解決方案」(Endlösung,一般將猶太人殺死就叫「最終解決」)。納粹黨組織了一個混雜各種職能的「精英組織」——黨衛隊(Schutzstaffel,縮寫SS,其標誌為兩個閃電型的字母S) ,其中包含准宗教職能、情報機構職能、准警察職能和一支武裝力量(稱作「武裝黨衛隊」等。這支部隊原本由經過嚴格挑選具有雅利安血統的人組成(但後期隨著局勢惡化而成分混雜),號稱納粹武裝力量中的精英,在戰爭後期常常充當戰場消防員的角色。
納粹德國崇尚的民族社會主義一般又稱作國社主義, 「納粹」(Nazi)是德語「民族社會主義者」(Nationalsozialist)直譯的簡稱,原意是民族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NSDAP,簡稱納粹黨)的黨員與擁護者。今天在歐洲(特別是在德國)則泛指一般極右法西斯主義者。[2] 右圖為納粹德國國旗,二戰後被視為血腥、殺戮與恐怖的標誌,在大多數場合下(除教育科研、拍攝反納粹主義的影視作品、抨擊批判等用途)被禁用,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與歐洲國家交往時要盡量迴避出現該旗幟。
二戰中,德國軍隊中將領的指揮能力之強是受到公認的,正是因為這幫將領,希特勒才能輕易的佔領了大半個歐洲。而最後的失敗,其罪過也並不完全在將領身上。
攝於1943年3月,曼斯坦因(左一),希特勒(左三)蔡茨勒(左四),克萊斯特(左五)在商討軍事行動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戰犯,德國納粹黨的重要頭目赫爾曼·威廉·戈林(Herman Wilhelm Goering ,1893年1月12日—1946年10月15日)(帝國元帥),1935年,擔任德國空軍總司令。1939年,他成為歷史上首位德國空軍元帥。德國納粹黨的二號人物,納粹德國國會議長,是納粹的元老級人物。1941年6月29日,希特勒頒布法令,指定戈林為其繼任者,並授予其納粹德國的最高軍銜—帝國元帥。帝國元帥是專門為戈林而創製的軍銜,這使得戈林的地位超出了德國所有軍種的元帥。國會縱火案和組建秘密警察蓋世太保的元兇。他既是德國法西斯政治、經濟與軍事的首腦,也是制定奴役勞工計劃、鎮壓殘殺猶太人和其他種族的主謀,是二戰中的法西斯主犯。曾經擔任過富有傳奇色彩的里希特霍芬中隊的最後一任指揮官,衝鋒隊隊長、德國空軍司令、德國國會議長、普魯士總理、普魯士州議會議長、帝國森林和獵場的監管人、四年計劃元首特別專員、國防委員會主席、科研委員會主席。除了這些官銜和名稱外,他還是蓋世太保和集中營的總設計師。在紐倫堡審判中,戈林被控以戰爭罪和反人類罪並被判處絞刑,但他在執行死刑前兩小時在獄中服用有毒氰化鉀膠囊自殺。普魯士總理任期1933年4月10日 – 1945年4月24日納粹德國航空部長(1935年3月改空軍總司令)納粹德國林業部長戈林生於德國巴伐利亞州的羅森海姆,其父海因里希·歐內斯特·戈林是律師和地方官僚,曾擔任德意志帝國西南非洲殖民地(今納米比亞)總督(今日當地還有以其父命名的「戈林街」),母親名法藍琪絲卡(Franziska)。幼年的戈林經常與父母分居兩地,在家中接受家庭教師的教育,此後先後就讀於卡爾斯魯厄的空軍士官學校和著名的柏林Lichterfelde軍營。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戈林先在陸軍服役,後成為一名飛行員。他先後執行過偵察機和轟炸機等任務,最後成為一名戰鬥機飛行員。戰爭結束後,戈林成為一名著名的王牌飛行員,並擔任著名的里希特霍芬飛行中隊的指揮官。1915年中,戈林開始在弗萊堡參加飛行訓練,之後被分配到第5飛行中隊。不久他的座機被擊落,於是1916年的大部分時間,戈林都不得不在後方養傷。1916年11月,戈林回到空軍部隊,並來到第26飛行中隊。1917年,戈林被授予普魯士功績勳章。1918年7月7日,在著名飛行員曼弗雷德·馮·里希特霍芬犧牲後,戈林擔任了里希特霍芬飛行中隊(Jasta 11)的隊長。最後,他憑藉擊落22架敵機的驕人戰績成為德國的王牌飛行員。順便值得一提的是,戈林是唯一未被邀請參加Jasta 11中隊的戰後聯誼會的隊員。1917年6月,在一場持久激烈的空戰中,戈林擊落了一名經驗不足的澳大利亞飛行員弗蘭克·斯里。這場戰鬥在後來被誇張地稱為「赫爾曼·戈林的崛起」。戈林在戰鬥結束後,與對手會面,並把自己的鐵十字勳章送給了對方。若干年後,斯里將這枚勳章送給了一個朋友,而這位朋友就在諾曼底登陸戰役中死在海灘上。一戰後,戈林繼續在空軍服役,主要在福克飛機公司工作,是一名特技飛行的試飛員。1920年,他進入瑞典的航空公司Svenska Lufttrafik工作。同時,他也是一戰後德國國防部隊的一名軍官,在1933年他被提升為少將,193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不久,德國空軍成立,戈林便成為空軍上將。在斯德哥爾摩工作期間,戈林遇到了第一任妻子卡琳(Carin Freiin von Kantzow,1888年-1931年),1923年兩人在慕尼黑結婚。1931年,卡琳因肺結核病逝,1935年戈林再與女演員Emmy Sonnemann結婚。政治生涯早在1922年,戈林就加入了納粹黨,曾參加1923年的幕尼黑暴動(又稱啤酒館政變,戈林在當時身受重傷,日後雖然痊癒卻留下了嗎啡中毒的後遺症),並成為納粹衝鋒隊的指揮者(德語:Oberste SA-Führer)。在他離開這個職務後,仍然保持了衝鋒隊中將的軍銜直到1945年。由於納粹黨早期成員的素質參差,戈林憑其較佳的素養及與德國上流社交圈的熟識,很快的成為納粹政權的要角。在1927年特赦歸國後,隔年即成為德國國會議員,1932年至1933年間,他擔任了國會議長。他在納粹黨確立統治地位的一體化進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1939年,戈林擔任四年計畫的負責人,此經濟計畫之目的是將德國之經濟、生產體系調整至戰爭狀態,以配合納粹黨對外發動戰爭的戰略進程,戈林在這段時期因掌德國經濟的管控大權而被稱為「德國的經濟沙皇」。根據紐倫堡審判中弗蘭茲·哈德爾上將的供述,1933年的柏林國會大廈縱火案是戈林一手策劃的,而並非共產黨人的煽動。哈德爾的供詞稱:「在1942年希特勒生日午餐會上,戈林興奮地拍著自己大腿說『只有我真正了解國會大廈,因為我放火燒過它。』」。但是戈林在紐倫堡審判中否認了這一說法。「一聽到文化這個詞,我就要拿起我的勃朗寧(著名手槍品牌)」這句話作為戈林的名言被世人熟知。然而事實上,不管戈林是否說過這句話,他並不是這句話的原創者。德國劇作家漢斯·約斯特在劇作《斯拉格特》第一幕中寫道「一聽到『文化』,我馬上伸手撥槍。」另外,除了戈林,魯道夫·赫斯也經常說這句台詞。戈林對奢侈的生活和華麗衣著的癖好非常有名。為了紀念病逝的第一任妻子卡琳,他建造了一座以她命名的普魯士風格豪華庭園「卡琳宮」(Carinhall)。戈林對貴族風格的工藝品也非常痴迷,在納粹德國佔領期間,他從各國搜颳了許多珍貴的工藝品據為己有。儘管青年時期的戈林非常英俊和健康,但由於對嗎啡等麻醉性止痛劑依存成癮與生活奢華。戈林後來日益肥胖。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二戰爆發後,戈林極力推動德國空軍與英國展開空戰。結果不列顛空戰的結果不僅沒有使得英國投降,反而大大削弱了德國空軍的力量。加之此後德國空軍在蘇德戰爭中和反轟炸中的失敗,戈林在納粹領導層的影響力大大減弱。另外戈林奢侈糜爛的個人生活習慣也使得他在德國高層中不受歡迎。由於戈林在對法國和荷蘭作戰期間成功地領導了德國空軍,戈林成為二戰中唯一被希特勒授予大十字勳章的將領。與希特勒僅僅佩帶在一戰時期獲得的勳章相反,戈林對於勳章有著超常的嗜好。此外,戈林也推動由空軍野戰師(地勤人員、空降部隊等空軍官兵組成的陸戰師)的組建,然而其中雖有赫爾曼·戈林師團之流以善戰聞名的例子,但多數空軍野戰師卻是戰力低劣、不堪一擊的次級戰鬥部隊,而戈林將空軍野戰師視為自己的子弟兵,運用政治資源為空軍野戰師取得裝備新裝備的優先權,也對德國陸軍的戰力有不良影響。戈林還是納粹地下電話和無線電通訊組織Forschungsamt的指揮官。這個組織與黨衛隊、SD(黨衛隊)、Abwehr等諜報機構有著聯繫。戈林同時負責開發利用蘇聯等被佔領地區的工業資源,但是並不成功。許多本該被充分利用的戰爭資源並沒有對納粹的戰爭機器起到很大的作用。與此相對的是,他本人卻積極從被占的歐洲各國搜刮掠奪了大量珍貴的藝術品和財富。戈林是在《猶太人問題最終解決方案》上簽字的納粹黨內最高級別的官員。當時他向黨衛隊領導之一的萊因哈德·海德里希發出了組織具體行動步驟的備忘錄。1945年4月23日,戈林從貝希特斯加登向正在柏林的希特勒發了一封電報,希望希特勒能夠授權他掌管國家一切事務,並建議與盟軍進行談判。希特勒惱羞成怒,將之視為最嚴重的叛國罪。他在自殺前的遺願中聲明撤銷戈林和希姆萊的所有官職。4月25日,戈林便被逮捕。作為希特勒最得力的打手,戈林策劃製造了德國近代史上駭人聽聞的「國會縱火案」,建立了秘密警察組織 「蓋世太保」,在國內取締共產黨,設立集中營,迫害和屠殺了許多民主人士和猶太人。他幾乎參與了希特勒所有戰略決策和作戰計劃的制定,並指揮德國空軍配合地面部隊進行了瘋狂的作戰行動。在吞併奧地利、閃擊波蘭和法國、轟炸大不列顛、濫炸蘇聯等進攻中,都負有直接的戰爭罪責,並且掠奪了被佔領國家的大量財富。戈林因輔佐希特勒發動侵略戰爭有功,早在1938年便晉陞為陸軍元帥,1940年又獲得德意志第三帝國獨一無二的「帝國元帥」稱號。他權利慾望極強,無法容忍任何人取代他尊貴的地位,在戰爭的最後更試圖取希特勒而代之,結果卻落了個慘淡收場。1945年5月8日,身處奧地利的戈林宣布投降。他也是參加紐倫堡審判的德國官員中級別最高的將領。儘管他竭力為自己辯護,但依然被判處絞刑。法庭宣稱他的行為罪大惡極,實無可赦。由於他不願意被他的敵人處以絞刑,曾訴請執行槍決,希望死的像個軍人,不願蒙受絞刑恥辱,但他的請願遭駁回,因此他決定自我了結。原定時在15日午夜12時執行絞刑,但在前兩小時服用氰化鉀自殺,守衛驚覺戈林抽搐,直到醫生趕到心跳已停止。但他如何藏起毒膠囊?答案直到1967年9月才解開,紐倫堡美軍監獄典獄長安德魯斯上校公佈了戈林留給他的遺書,日期是1946年10月11日,內容如下:致典獄長:打從成為階下囚那天起,我就一直隨身攜帶著毒藥膠囊。我被押送至蒙道夫監獄時,身上共有三粒膠囊,第一粒我留在衣服裡,讓你們搜身時發現它。第二粒,我更衣時把它藏在衣架下面,穿衣時把它帶在身上。不論是在蒙道夫監獄還是在這間小牢房裡,我都把這粒藥丸藏的很隱密,所以儘管常有嚴密搜查,還是沒有被發現。開庭期間我把它藏在身上或是我的高統靴裡。第三粒膠囊如今藏在我小皮箱的護膚霜裡。在蒙道夫監獄時,我有兩次機會可在必要時用上這粒膠囊,這不能歸咎搜查人員,因為要發現膠囊實在不可能,若真的發現也必定是偶然吧。吉爾伯特醫生告訴我,軍管委員會已駁回改執行槍決的請願。-赫爾曼·戈林
戈林的最後時光在監獄中的最後歲月裡,戈林一直與一名懂德語的諜報人員與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吉爾伯特在一起,後者擔任審判人員與紐倫堡審判的戰犯的溝通。後來吉爾伯特根據他在審判過程中的觀察和回憶,出版了《紐倫堡審判》一書。以下的文章節選自該書,記錄了吉爾伯特在1946年4月18日夜間所觀察到的戈林的表現。當時審判活動因為復活節而休庭三天。戈林在自己的房間裡顯得焦躁不安,他不斷地擦汗,顯得非常警惕和消沉,並且對正在進行的審判十分不滿。他曾說過自己對於納粹所作的一切無法控制,也否認自己是個反猶太主義者,更否認自己參與了這些暴行。然而一些猶太人提出要揭穿他的謊言。 不過,艾爾伯特·斯皮爾報告說,在匈牙利的猶太人倖存者做完證言之後,他聽到戈林說到「天吶。怎麼還會剩下猶太人?我以為我們已經清除掉他們了。看來有些人又溜走了。」
(帝國元帥赫爾曼戈林,他的級別比普通元帥高一級,領口帶著三枚勳章,分別是:騎士鐵十字勳章、藍色麥克斯、大鐵十字勳章--這種勳章的唯一獲得者就是戈林。)
陸軍元帥 19名:
維爾納·愛德華·弗里茨·馮·勃洛姆堡(Werner Eduard Fritz von Blomberg,1878年9月2日—1946年3月14日),又譯布隆伯格,是納粹德國陸軍元帥,曾任納粹德國國防部長、武裝部隊總司令。他在1904年進入軍事學院,1907年畢業,1908年進入參謀本部。在一次大戰時,他在西線有特出表現,因而獲頒Pour le Mérite勳章。獲得勛表:藍馬克斯勳章;一級鐵十字勳章他在一戰結束後繼續在陸軍任職,自1933年1月至1937年11月任希特勒的國防部長,任內協助希特勒擴軍。1934年,陸軍與統領衝鋒隊的羅姆之間的不和逐漸升溫,在勃洛姆堡的壓力下,希特勒不欲因得罪陸軍而被總統興登堡罷免,決定整肅衝鋒隊,羅姆與一些衝鋒隊高層成員在長刀之夜事件中被處決。勃洛姆堡在1935年兼任納粹德國武裝部隊總司令,1936年被授予陸軍元帥軍銜。他是希特勒提升的第一位陸軍元帥,也是第一個被希特勒免職的元帥。在1937年11月的一次會議中,勃洛姆堡不同意希特勒的戰爭計劃。1938年勃洛姆堡再婚,新娘是他的廿余歲秘書,有人向蓋世太保及戈林告密,說新娘子以前做過妓女。戈林把此事轉告希特勒,希特勒要求勃洛姆堡取消該段婚姻,被對方拒絕。勃洛姆堡因此事在1938年1月辭去他在軍中的所有職務,其後沒有再被希特勒起用。他在1945年被盟軍拘捕,1946年3月於扣留期間在紐倫堡的監獄中病逝。對於早期德國擴軍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但嚴格意義上來講這位元帥並未實質性的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因為早於戰爭爆發前就因「與妓女通婚」、「弗立契(瓦爾納·馮·弗立契)事件」被希特勒解除了職務,直到戰爭結束都沒有再被啟用擔當任何軍職,不過其個人能力仍舊得到了包括希特勒在內的褒獎。但也正是因為勃洛姆堡早期及對納粹政權的百般縱容與妥協,間接的助長了希特勒不斷膨脹的個人野心。
新任總理希特勒(左)、副總理巴本(中)、國防部長勃洛姆堡(右
從左至右分別是希特勒、勃洛姆堡、舒伯特和弗里奇
晉陞元帥後的勃洛姆堡
1937年初視察第7軍:左至右分別是第7軍軍長賴歇瑙將軍、勃洛姆堡、慕尼黑地區空軍司令路德維希·沃爾夫上校
國防部長勃洛姆堡和陸軍總司令弗里奇
瓦爾特·馮·勃勞希契 Walter von Brauchitsch :1940年7月19日晉陞為陸軍元帥,勃勞希契元帥於1938年至1941年間擔任第三帝國陸軍總司令。
1941年冬季的莫斯科會戰,德軍筋疲力盡,第一次大踏步後退。這次後退導致一大批高級將領退休或被免職,其中包括倫斯德、包克、古德里安等。1940年8月14日,希特勒聽從了布勞希奇的建議,堅持德軍應當以四個或者更多的著陸點,大範圍正面進攻英國。1940年9月9日,布勞希奇制定了一個關於未來對英國的軍事佔領的計劃。1941年4月6日,指揮入侵南斯拉夫和希臘。1941年6月13日,布勞希奇返回柏林視察入侵波蘭的武裝。1941年6月22日,指揮入侵蘇聯。然而對蘇閃擊戰的失敗。1941年12月,莫斯科戰役失敗,布勞希奇成為替罪者。心力交瘁的勃勞希契在12月7日和17日兩次提出辭呈,終被希特勒批准。希特勒私下認為勃勞希契是"愛好虛榮、懦弱無能的可憐蟲,笨蛋一個"。戰後,勃勞希契因為戰爭罪被捕,1948年死於漢堡。
德國侵略後的1939年10月5日,在波蘭華沙,希特勒向德國國防軍的行進部隊致禮。在希特勒身後,從左至右分別為:上將瓦爾特·馮·布勞希奇(Walther von Brauchitsch)、中將弗里德里希·馮·科申豪森(Friedrich von Cochenhausen)、上將格爾德·馮·倫德施泰特(Gerd von Rundstedt)和上將威廉·凱特爾(Wihelm Keitel)。(美聯社照片)
1938年閱兵式上的布勞希奇
時任德國元首兼政府總理阿道夫·希特勒和他團隊的主要成員都來了,左邊是空軍元帥赫爾曼·威廉·戈林(Herman Wilhelm Goering,7月晉陞為帝國元帥),右邊是海軍元帥埃里希·雷德爾(Erich Raeder)和陸軍元帥瓦爾特.馮.布勞希奇(Walther von Brauchitsch)
1941年8月7日,希特勒(圖中)正與德軍總司令、陸軍元帥布勞希奇(圖左)及陸軍參謀長弗蘭茨·哈爾德(Franz Halder)上將一起研究作戰圖。(美聯社照片)
費多爾·馮·博克 Fedor von Bock : 陸軍元帥,畢業於普魯士皇家高級軍官學校。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升至少校。1929年任第1騎兵師師長(少將),1931年調任第2師師長(中將)兼第2軍區司令,1935年任第3集團軍司令(上將)後轉任第1集團軍司令。二戰初期德軍的「急先鋒」,參與策划了德軍全面進攻蘇聯的巴巴羅薩作戰。別名:「Holy Fire of Küstrin」。1938年春任第8集團軍司令,率軍進佔奧地利。同年秋升任第2集團軍群司令,率軍侵佔捷克斯洛伐克蘇台德區。1939年任入侵波蘭的北方集團軍群司令。1939年10月調任西線B集團軍群司令,在戰線北翼攻入荷蘭、比利時和法國。同年7月晉陞元帥。博克曾於1941年任德中央集團軍群司令。在其指揮下,德中央集團軍群在1941年極為出色地完成了消滅當面蘇軍主力的預定目標,但由於該集團軍群在當年立秋後發起的旨在奪取莫斯科的颱風戰役後期遭遇慘敗而遞交辭呈並獲批准。1942年3月博克頂替於當年1月病逝的賴謝瑙元帥暫時出任南方集團軍群司令。在成功地化解了蘇軍在該方向上的反擊後,6月轉調至新組建的B集團軍群負責消滅頓河方向蘇軍主力並掩護A集團軍群進入高加索地帶。但因其指揮的B集團軍在藍色計劃第一階段表現不佳並在事後質疑計劃合理性而在7月15日被再次解職並被勒令退出現役。其後再未受任用。反對希特勒在佔領區進行集體屠殺,但同樣不贊成反抗運動。同年12月,在莫斯科會戰中失敗而被迫辭職。1942年7月,因反對分兵同時進攻斯大林格勒與高加索兩個方向,再次被希特勒解職。博克元帥可能是我們較為熟悉的德軍元帥,因為蘇聯拍攝的一系列衛國戰爭影片里經常可以看見他的影子。閃擊波蘭、進攻法國、突襲蘇聯,包克總是個急先鋒,戰功赫赫,他的"中央集團軍"名氣極大,在俄羅斯的土地上橫衝直撞。 博克元帥並不喜歡納粹,對於他部隊里的密謀分子並不揭發舉報,但包克也從未就黨衛軍在蘇聯濫殺無辜提出過任何抗議。1945年5月4日,在德國,賦閑已久的 博克元帥在汽車上死於英國空軍的空襲,同時遇難的還有他的妻子與女兒,而這時距離戰爭結束僅僅還有一個星期時間。包克元帥是第三帝國死於敵方炮火的唯一一個元帥。統率:德國北方集團軍, 1939德國B集團軍, 1940德國中央集團軍, 1941德國南方集團軍, 1942參與戰役:波蘭戰役 (1939)法國淪陷 (1940)巴巴羅薩作戰 (1941)莫斯科保衛戰 (1941)藍色行動 (1942)沃羅涅日戰役 (1942)塞瓦斯托波爾戰役 (1942)不倫瑞克行動 (1942)獲得勛表:藍馬克斯勳章 騎士鐵十字勳章
威廉·凱特爾Wilhelm Keitel(德語:Wilhelm Bodewin Johann Gustav Keitel,1882年鐵9月22日-1946年10月16日), 曾任德軍總參謀長;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德軍資歷最老的指揮官之一,戰後他被判「重大戰犯」有罪因此被盟軍執行絞首極刑。他是因為戰爭罪被絞死的唯一的元帥。別名:"LaKeitel"獲得勛表:橡葉騎士鐵十字勳章凱特爾出生於KeiHelmscherode,布勞恩斯魏克 Brunswick,德意志帝國,父親是中產階級地主,凱特爾在格丁根完成學業,他在1901年開始他軍隊生涯成為官校學生,後在德軍下薩克森第6野戰炮兵團服役,1909年他娶妻Lisa Fontaine是富裕地主千金,婚後子女6人;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他在西戰場德軍第46野戰炮兵團服役,1914年9月在法蘭德斯戰鬥時他右前臂被炮彈碎片炸重傷。 他療傷康復後,於1915年年初被派至「參謀本部」擔任參謀,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他被留任在「新德軍」里,並且招募組建新部隊番號德軍自由軍團邊境守衛軍駐守在波蘭國界,也擔任過師級部隊軍官參謀,最後在「漢諾威騎兵學校」擔任教官兩年。1924年底,他被調派至「國防部」,是凡爾賽條約後期掩護德軍準備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參謀本部」外殼單位;沒多久他就升遷為署、處長,納粹黨執政後1933年他依舊被原職留用於「暗中擴軍部」(seizure of power);1935年年在Werner von Fritsch推薦他出任納粹德國國防部長。1937年凱特爾成為上將,接著往後數年,歷經希特勒「整肅德軍事件」發生後重用凱特爾,他也因此當上「戰爭部部長」,到最後榮任德軍代理「總參謀長」掌管OKW參謀本部;1940年法國戰役 (二戰)結束,他因為希特勒提拔晉陞元帥,特別的是他缺乏實際戰場指揮經驗,竟被安排在法國向德國投降那一天成為元帥。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凱特爾被人認為是懦弱與過度保守:他曾經勸阻希特勒勿入侵法國及勿對蘇聯進行巴巴羅薩作戰,這兩次他都背對希特勒甚至提出辭呈:希特勒通通拒絕他勸告;1942年他又因為勸告希特勒應該命令在高加索地區陷入血腥苦戰的李斯特元帥應該即早撤退棄守;這也是他最後一次勸諫希特勒;以後安靜的他,竟被他同仁嘲弄他對希特勒是「唯唯諾諾小狗狗」,宛如一頭只會點頭說是的笨驢(nodding donkeywas)。;凱特爾最知名作為是策劃1941年「列寧格勒包圍戰」,及格勒1942年軍事行動代號「Operation Nordlicht」開始攻擊列寧格勒,在連串不停的圍攻列寧格勒過程中,凱特爾伴隨希特勒會見各個軸心國的領袖;在最後策劃攻擊列寧格勒準備時,於1942年7月再次與希特勒及其他納粹將軍共同拜訪芬蘭「卡爾·古斯塔夫·埃米爾·曼納海姆」國王,希特勒與曼納海姆國王在Immola這芬蘭陸軍司令部見面,此地區在列寧格勒北方200公里。.[1] [2] 同時德軍開始攻擊南方斯大林格勒,與這時侵略北方列寧格勒,並稱作「德軍侵蘇戰爭」(巴巴羅薩作戰)里兩大錯誤。凱特凱特爾曾經簽署過一部份有爭議、甚至是非法、殘暴不人道的「戰爭法律」;最不名譽的法律是叫做「納粹黨政委行政命令」(Commissar Order),及放任蓋世太保頭子希姆萊在德軍佔領區實施「種族凈化」政策及在蘇聯境內虐待戰俘;接著凱特爾抓到Normandie-Niemen(「法軍空軍志願隊」到俄羅斯助戰)成員後,理應關在戰俘營卻被凱特爾下令一律槍斃;於1944年7月20日發生行刺希特勒失敗後,凱特爾還扮演過劊子手鎮壓行刺者,他主持「納粹人民法庭」,幾位反叛希勒的大將元帥,例如:魏茲萊本元帥,就是被凱特爾令予槍決。1945年4月至5月柏林戰役,凱特爾督戰催促各路德軍將領加緊把蘇聯紅軍趕出柏林,但是一切都太慢了,沒有一位將軍趕到救援—沒有哥特哈德·海因里希的德軍維斯杜拉河集團軍群,沒有Felix Steiner的軍團分遣救援軍(Army Detachment Steiner),沒有Walther Wenck的德軍第12軍團,甚至沒有Theodor Busse的德軍第9軍團。1945年5月8日,新任德國總統命令凱特爾在柏林簽署第二次無條件投降條約;早幾天前,大將約德爾已經在法國Rheims簽署條約。凱特爾的榮升在軍隊里產生了不少議論,很多人的看法是這種晉陞使"元帥"這一軍銜大大貶值,曼施坦因就持這種看法。凱特爾長期擔任"武裝部隊最高統帥部參謀總長",這個機構的設立給德軍的指揮系統帶來許多問題。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始終是希特勒最親近的軍事顧問和忠順的助手,深信軍人以服從為天職。直接參与策劃、制定和實施吞併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軍事行動,以及從進攻波蘭起到德國戰敗止的各種戰爭計劃和侵略暴行。
阿爾弗雷德?約德爾(時任中將)與元首及凱特爾元帥(中)在參謀總部
Hilter在1942年3月的海軍上將雷德和陸軍元帥威廉Keitel(右邊)
凱特爾於1945年5月8/9於柏林簽署德軍投降條約
貢特爾·漢斯·馮·克盧格 Guenter Hans Von Kluge (1882-1944) 陸軍元帥。曾受訓於普魯士軍官學校,1901年開始任野戰炮兵第46團營副官(少尉)。1912年畢業於軍事學,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後在國防軍第3軍區步兵指揮部任職。希特勒上台後,歷任通訊兵總監(少將)、第6軍區司令和第6步兵軍軍長(中將)。1936年晉陞炮兵將軍,1938年任第6集團軍司令。1939年出任第4集團軍司令,參加入侵波蘭,後升為上將。翌年進攻法國,晉陞元帥。1941年參加閃擊蘇聯,曾一度進抵莫斯科城郊。同年12月,在蘇軍反擊下敗退,但仍為希特勒信任,委派其任中央集團軍群司令。1943年10月受傷後,調回大本營預備軍。在此期間,上層的反希特勒密謀分子曾與其聯絡,但未獲其支持。1944年盟軍在諾曼底登陸後,於7月出任西線德軍總司令,因七二零事件受嫌而被解職,返國途中自殺。
威廉·約瑟夫·弗朗茨·馮·勒布 Ritter Wilhelm von Leeb (1876-1956) (陸軍元帥) 職業軍人。1895年入伍服役於野戰炮兵第4團;1898-1901年參加八國聯軍侵華鎮壓義和團運動。1930年任第七軍區(慕尼黑)司令兼第7師師長,晉陞中將。希持勒上台後,升任第二集團軍司令。1934年升炮兵將軍,成為德國戰史上著名的防守戰略家,反對發動戰爭,對虐待猶太人的政策極為反感。 1938年2月曾被希特勒解職,退役。同年7月重新服役,出任第十二集團軍司令,參加進佔捷克斯洛伐克蘇台德區。後調任西線C集團軍群司令。1940年參加攻佔法國,晉陞元帥。翌年調往東線,任閃擊蘇聯的北方集團軍群司令,率部沿波羅的海岸向列寧格勒方向進攻。1942年1月,勒布經過偵察,認為攻取列寧格勒是有希望的。當時該市居住著450萬人,糧食不夠,瘟疫流行。可是帝國元帥戈林卻誇口銳,要以空軍的集中轟炸毀滅這座城市。而希特勒正想著先佔領烏克蘭,於是決定延緩對列寧格勒和莫斯科的進攻。9月中旬,北方集團軍群被抽調走了6個師,用以參加中央集團軍群向莫斯科的攻擊。坦克第四集群和趕來支援作戰的坦克第三集群也一起轉隸到中央集團軍群,這就使原定的使用坦克集群對列寧格勒實施深遠包圍的計劃難以實現。1948年10月28日,勒布、屈希勒爾和施佩勒三元帥以及10名將領在紐倫堡美國的軍事法庭上受審。勒布以「破壞和平」、「實施侵略戰爭」的罪名被提起公訴。勒布為自己辯護道:「我們是在接受軍人教育中成長起來的,無論在什麼時候都以忠於國家為職責。但在希特勒統治下的第三帝國,我們卻看到同我們的原則相違背的一切倒行逆施。我們也曾反對過,但在一個獨裁製度之下有效手段是有限的。我們雖是軍人,但未發動戰爭。我們認識到戰爭的可怕,從而盡了一切努力來制止希特勒推行其戰爭計劃。」
1935年,圖中有布隆貝格、勒布、隆德斯泰特、雷德爾、弗里契
這張圖主要看最右邊的那位,他就是我剛才說的郵政部長奧內佐格,注意他的領章,是特殊的專為NSFK的榮譽領袖製作的。從右到左依次是郵政部長、教育部長兼大區領袖伯恩哈特.魯斯特、財政部長、OKW部長凱特爾、航空部長戈林、海軍總司令雷德爾、山地軍司令愛德華.迪特爾、***長道普穆勒
推薦閱讀:
※第二章:雅利安人的故事:梵文,印歐語和希特勒
※如果斯大林格勒戰役希特勒不讓保盧斯死守,曼斯坦因會不會把第六集團軍給解救出來?
※戈林|從希特勒的接班人到叛國者
※希特勒是德國歷史的必然產物?
※自斷一臂,希特勒為何要除掉二戰中赫赫有名的隆美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