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王爺的死亡黑幕

岳飛,一個對於我們再熟悉不過的名字。岳飛是南宋最傑出的統帥,他重視人民抗金力量,締造了「連結河朔」之謀,主張黃河以北的抗金義軍和宋軍互相配合,夾擊金軍,以收復失地。岳飛的文學才華也是將帥中少有的,他的不朽詞作《滿江紅》,是千古傳誦的愛國名篇。葬於西湖畔棲霞嶺。其墓坐西朝東,以石塊圍砌而成。墓門前的照壁上鑲嵌明人洪珠書寫的「精忠報國」四個字。甬道旁列有石人、石獸,岳飛墓在正中,墓碑上刻著「宋岳鄂王墓」。墓的周圍古柏森森,有石欄圍護。石欄的正面望柱上刻有「正邪自古同冰炭,毀譽於今判偽真」一聯。墓門的下邊有四個鐵鑄的人像,反剪雙手,面墓而跪,即陷害岳飛的秦檜、王氏、張俊、万俟卨四人。跪像的背後墓門上有聯「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

提到岳飛之死,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既有對英雄壯志未酬的扼腕,又有對逃跑皇帝趙構的同情,當然更有對秦檜等奸佞的忿恨。但是這些感性的理解往往會讓我們忽視那些隱藏在歷史背後的真實。今天我就來試著說一說自己對於岳飛之死的看法,如有偏頗還望海涵。

逃跑皇帝趙構的無奈與可悲

談到岳飛之死,就不得不要先說一說宋高宗趙構。趙構是誰呢?他是宋徽宗的第九個兒子,是宋欽宗的弟弟。趙構的生母是顯仁皇后韋氏(追封),而韋氏之前只是宋徽宗的鄭皇后的侍女,其相貌並非十分出眾,因其與同為鄭皇后侍女的喬氏(後被宋徽宗立為貴妃)交好,因受寵的喬氏推薦才被宋徽宗趙佶冊封為平昌郡君,其並不是很受宋徽宗趙佶寵幸。曾經有這樣一件事,趙構小的時候,韋氏生日,徽宗突然造訪,韋氏因許久未見一時竟忘記了行禮,呆立在那裡。宮內也因為不知皇帝造訪,什麼也沒有準備,亂作一團。後徽宗開玩笑說:韋娘子,莫不是不認識朕了?其才清醒過來,馬上行禮,吩咐下人張羅,接駕備宴。可是之後的事情確是大家始料未及的,酒宴開始後不久,就有太監來報,說王貴妃臨產。徽宗聽後,起身就要走,小趙構跑過去抓住徽宗的龍袍說,今天是母親的生日,父皇可不可以多陪一會兒母親。徽宗說我去看一下,一會兒再回來。結果徽宗一去就再也沒有回來。可見韋氏並不得徽宗重視,這也就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趙構也並沒有受到徽宗多大的關愛。

那麼從小就並不受重視的趙構又是怎樣當上皇帝的呢?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金軍滅北宋時,將趙氏皇族全部掠去,當時趙構在外並未遭此劫難。而剩下的趙氏皇族,只有他可以有資格(他有一位皇兄,但是是盲人),故被推舉為皇帝。但是有兩點不得不提:首先是徽欽二帝尚在人世,其次是他的皇位並非趙氏所傳,而是金人留下的傀儡皇帝張邦昌傳予的。所以這就造成了日後趙構殺岳飛的一個因素,那就是趙構的皇位來源不正。至於為什麼成為必須殺岳飛的因素,咱們之後的篇幅在細細地說。

在查閱趙構的史料的時候,我感到相當的疑惑。首先這要從趙構還是康王的時候講起。在欽宗時期,與金國和談,金國點名要宰相和一位欽宗的兄弟。這時趙構自報奮勇,前去金營,陪他去的也正是之後還位於趙家的張邦昌。在金營之中,趙構可謂沒有給趙家丟臉,和金將斡離不比箭之事更是讓金人刮目相看,歸國後,被欽宗任命為太傅加節度使。此時的趙構可謂是文武雙全,與後來的逃跑皇帝大相徑庭,那麼是什麼事情讓趙構發生改變的呢?

其實趙構之後還有一次出使金國,但行至磁州,磁州人民當著趙構的面將刑部尚書趙構的陪同官員王雲活活打死。這對趙構的影響十分巨大,使得趙構不敢相信民眾,在他的眼中民眾即時暴民,是不可控的,是不可相信的。當然這一件事也不足以使其構成殺岳飛的因素,但接下來的一件事對於趙構來說可是致命的,這就是建炎三年的「苗劉兵變」。其是由苗傅和劉正彥策劃發動的,誅殺趙構寵幸的權臣王淵和宦官以清君側,並逼迫宋高宗將皇位禪讓給三歲的皇太子趙旉的兵變。在當時正值南逃避難之際,趙構不得已將皇位禪讓出去,雖然後來兵變平息,苗劉兩人勢力也被韓世忠等人絞殺,但這件事也給趙構留下了「武將不可信」的心理陰影。說到宋代,其一直秉承著重文抑武的作風。其原因,我覺得大抵與趙匡胤有關。趙匡胤起先乃是後周大將,後黃袍加身,經陳橋驛兵變,坐上了皇位,故告誡後代要提防自己的武將。宋代的治軍策略也是如此,往往是文官出任作戰的最高指揮官,將領之間也是經常調換,造成了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怪相。又加上本是來保衛自己南逃的衛兵,竟然逼宮兵變,使得趙構更加不相信武將。而之後的岳飛、韓世忠、張俊都是依靠自己募兵打仗的,自己的募的兵可都是趙構不敢相信的民眾,而他們又都是大將,待到南宋局勢稍微穩定了,趙構能放心他們?顯然不能,這也便成了趙構必須殺武將的一個因素。

但是僅僅從以上的幾個因素來看,這不過是趙構殺武將的因素,不一定只殺岳飛,但事實上趙構只殺了岳飛一人,而韓世忠和張俊都逃過了一劫,這是巧合嗎?當然不是,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岳飛到底做了哪些事情使得趙構必須殺了他。

玩火的岳飛如何惹怒了趙構

岳飛此人文武雙全,但是他卻不會做官更不會做武官。岳飛做官是相當傲的。他曾經講過三十歲就做上節度使的只有宋太祖和我岳飛,而這句話也成了日後秦檜等人誣陷岳飛謀反的「證據」之一。而且大將劉光世交出兵權之後,趙構一時欠考慮將劉光世的淮西軍許諾給了岳飛。但當趙構想到如若岳飛接收了淮西軍之後,其兵力佔到了整個南宋兵力的一半還多,便不再提起交給岳飛兵權之事,並且委婉的向岳飛多次透漏此種想法。但岳飛不依不饒,淮西軍勢在必得。趙構無奈,只好派大臣去勸說岳飛,結果岳飛不但不聽勸,竟然辭官不做,解甲守孝。這一次真正地觸怒了趙構。日後岳飛歸朝後趙構就放下了趙匡胤曾留下的「犯吾法者,唯有劍耳」。岳飛一心想著我能打仗,多給我兵,我就可以打敗金軍以實現自己的「直搗黃龍,迎回二聖」的理想。咱們暫且不說岳飛這個理想是不是趙構所認同的,我們假設給了岳飛淮西軍,讓他北伐,南宋連年征戰,民不聊生,雖然岳家軍能征善戰,但是直搗黃龍談何容易,路途遙遠不說,軍費從何而來,無論是岳飛自籌的說法還是趙構掃國庫的說法,都是難以支撐岳飛北伐的。更何況趙構並不是一個主戰的皇帝,他在經歷了出使金營、「搜山檢海」、苗劉兵變等事件之後,早已對連年征戰產生了厭惡之情,他更希望與金國議和,來休養生息,做一做太平天子。

有些人會講趙構害怕岳飛北伐成功,將二聖迎回後,自己的皇位不保。這個說法看似很對,但我們仔細想一下就會發現這種說法是存在很大漏洞的。首先北伐迎回二聖的說法是誰提出的?不是別人正是趙構本人。當然這很可能是趙構剛剛登基時打的一張政治牌,但是經歷了這麼長時間,岳飛朱仙鎮大捷的時候宋徽宗已經死了五年之久,而且在位十餘年的趙構在朝中能沒有自己的勢力嗎?即便是岳飛將宋欽宗迎了回來,宋欽宗也難以威脅到趙構的皇位。道理很簡單,宋徽宗在南逃之時將皇位傳於宋欽宗之後,金軍退兵之後,宋徽宗就相當於被宋欽宗軟禁起來了。這時候宋徽宗在朝野之中還是有很大影響力的,他都不能奪回皇位,更何況這個早就已經過了氣的亡國之君呢。趙構是斷不怕宋欽宗的,這也就說明了一點,趙構之所以不希望岳飛北伐,並不是害怕岳飛迎回二聖,而是趙構想與金國議和,想當一回太平天子,顛沛流離的日子對於趙構來說,太煎熬了。

說到這裡我們又不得不提到岳飛所做的另一件蠢事,而這件蠢事也再一次激怒了趙構。那就是岳飛上書進言趙構立儲之事。在古代,立儲是國家大事,趙構有病在身,沒有子嗣,之前的一位皇子身子太弱,幼年夭折,趙構為了安群臣和民眾之心,從民間選出了兩位宋太祖的遠方血脈兩人即趙伯琮、趙伯玖(宋太宗的血脈被金國摧殘嚴重,並且趙構也有著還位於當年英明神武的太祖皇帝血脈,來激勵軍民之意)進宮撫養,而自己呢,悶頭治病,並沒有明確立儲。但是岳飛卻犯了君臣的大忌,即干預立儲問題。這個之前就有先例,如三國時期的陸遜,因為干涉了立儲問題最後晚年被孫權責罰,被逼而死。岳飛正是在這件事上進一步的激化了他與趙構之間的矛盾。

還有就是岳飛領導的軍隊岳家軍,這支軍隊的組成是十分複雜的,一般認為是以牛皋、董先各部義軍為主幹,後陸續收編楊么等農民軍部眾,吸收山東兩河忠義社梁興、李寶等,匯成大軍,不難看出這支軍隊差不多就是趙構不敢相信的「暴民」組成的軍隊,這是其一。而且岳飛用兵打仗時做到了「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乍一看這對於南宋來說是好事。但是我們仔細想想,這支軍隊能征善戰,紀律嚴明,深得民心。但請注意,得民心的是岳家軍,是岳飛而非趙構,相反金軍一南下,趙構首先想到的就是逃跑,金軍一退兵,趙構想到的就是議和。並且岳飛取得戰功後也並未向趙構要過什麼賞賜,有一次趙構想要給岳飛一處宅院,岳飛說了句「北虜未滅,臣何以家為」。這一方面說明岳飛的大義,但同時也告訴了趙構我岳飛不是貪圖榮華富貴才出生入死的,而是要與金軍作戰到底的。同時岳飛也忽略了趙匡胤當年的黃袍加身,但是整個宋代皇族可沒有忘記,宋代治軍的三大政策之中就有「收其精兵」,針對淮西軍的處理上,趙構的教訓是十分深刻的(因換將問題,最終造成了淮西軍變,也就更加印證了趙構的「武將不可信」)所以對於岳家軍更是要讓其分崩離析,以免後患,所以岳飛必須要殺。

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宋代的政治兩元級性化,其缺乏了政治應有的彈性。這種缺乏政治彈性的政府勢必會造成黨派之間的相互傾軋。那麼這種缺乏彈性的政治局面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許多學者認為是因為整個宋代的重文抑武的方針造成的,整個宋代政府,往往是由文官把持權利,連武將都要受到文官的挾制。而文人尤其是經過宋代科舉考試選拔出來的文官,其政治主張往往會出現兩極分化,非此即彼的現象,在北宋時期王安石變法一事上我們就可以非常清楚地了解這個現象。任用王安石並支持變法的宋神宗一去世,出任宰相的司馬光極端反對變法,上任後就攻擊「王安石不達政體,專用私見,變亂舊章,誤先帝任使」;儘管有一些新法已見成效,其仍然誣衊新法「舍是取非,興害除利」,「名為愛民,其實病民,名為益國,其實傷國」,而後全盤否定並廢止了新法。這也就是著名的「元祐更化」,這件事也就充分說明了宋代政治彈性的匱乏已經登峰造極了,而岳飛與趙構的政治主張顯然是無法統一的,那麼背道而馳的岳飛也就難免要為此付出代價了。

秦檜與趙構之間的攻守同盟

講岳飛之死,秦檜這個人是無法繞開的。秦檜是否投靠金國,現在已沒有什麼直接證據,史學家也是從「殺監己者奔舟而歸」等一些側面史料之中推測其投靠金國的。但無論其是否投靠了金國,他之所以與岳飛水火不容大抵與政治主張的出入有關。秦檜一直以來就是主和派里的急先鋒,缺乏彈性的政治環境也就造成了秦檜與岳飛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有一些人認為趙構才是殺害岳飛的主謀,而我認為秦檜是策劃者之一,主謀不僅僅是他一個人。我覺得這種說法有著以下幾個漏洞。首先秦檜與趙構之間的關係是相當複雜的。秦檜是趙構議和政治主張的內外發言人。皇帝是不敢自己說出議和這個方案的,皇帝是不敢背負這樣的名聲的,必須由大臣充當決策的提出者,這樣皇帝才能批准實施。從這個角度來講,秦檜與趙構之間便達成了對金態度的默契。同時秦檜還為趙構做立儲問題的擋箭牌。趙構雖然很早就將趙伯琮、趙伯玖挑選了出來,並接入宮中撫養,但趙構當時正值壯年,其一心想著治病康復後,將位子傳於自己的子嗣,而這兩個「皇子」不過是為了擋住群臣之口,若是未能之後頑疾,這才能輪到這兩個「皇子」。而後來,由於群臣都以趙伯琮年長希望趙構趕緊立儲,當時的另一個丞相趙鼎更是不斷進言,讓趙構很是頭痛。而秦檜則作為趙構的擋箭牌,對於立儲一事隻字不提,並對群臣的進言則不斷搪塞過去,這也就是趙構與秦檜之間的另一「合作」關係。

岳飛與這兩個人的矛盾是造成岳飛慘案的主要原因,當然還有秦檜妻子王氏、大將張俊和万俟卨這幾個千古罪人。其實我們仔細想一下,便可知曉岳飛慘案的真正原因那是人心。宋高宗趙構的偷安之心,秦檜的媾和貪婪之心以及岳飛自己的抗金報國之心,這些人心之間的矛盾便成了岳飛必死的真正原因。同時宋代的政治弊端也現出了端倪,缺乏彈性的政治環境也是這場悲劇的催化劑。同時封建王朝中的君臣關係本身的複雜性也是其原因之一。

時至今日岳飛墓經歷了 元、明、清、民國,時興時廢,代代相傳,將近八百年了。但今天前來弔唁岳飛的人仍然絡繹不絕。但是我希望前來憑弔岳飛的人們不要僅僅只是聽聽岳飛的故事,然後再丟下幾句對秦檜等人的咒罵就算完事大吉了,我希望的是大家還能從這一段歷史中學到點什麼。歷史的魅力不僅僅在於其事件的傳奇色彩,還在於它給我們留下的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去閱讀歷史是學習知識,而我們去思考歷史則是增長自己的見識;知識讓我們對過去更加的了解,而見識讓我們更加睿智的面對未來。


推薦閱讀:

【原】代購黑幕
一個特大古墓盜竊團伙的覆滅:黑幕下的罪惡之鏈
在2017年8月26日的《明日之子》中薛之謙為什麼摔話筒並導致半小時的直播停止?
怎麼看待李小璐和賈乃亮都這樣了還要硬撐著?
選秀比較到底有沒有黑幕

TAG:死亡 | 黑幕 | 王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