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業:在保護壓力和開放誘惑夾縫中
在當今世界,似乎沒有人懷疑中國擁有一流的導演和演員,他們能夠不斷推出驚艷世界的影片。例如,僅僅在過去的幾個月里,顧長衛的《孔雀》、王小帥的《青紅》以及《紅顏》、《泥鰍也是魚》等中國影片就分別在世界級電影節上光芒四射 。
然而,與中國電影的國際地位不相稱的是其對外開放的程度。中國電影業對外開放合作的舉步維艱猶如「進兩步、退一步」的狐步舞。
中國擁有世界上潛力最大的電影市場。中國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電影局局長童剛說,中國電影有150億元至200億元的市場容量,10年後可增長至500億元。據好萊塢估計,中國很有可能成為世界上第二大電影市場,超過年票房收入約44億美元的歐洲和約16億美元的日本。
然而,如果不是通過電影節,長期缺乏與海外電影市場交流的中國幾乎沒有一部影片能夠在西方電影院上映。去年在美國公映的《英雄》和《十面埋伏》也許只是大海微瀾的意味。
爭取中國電影融入世界,無疑是中國第十四屆金雞百花電影節的主旋律之一。這個中國電影的「學院獎」,今年首次為外國電影設立最佳影片等八個獎項。
中國電影家協會常務副主席康健民說:「此舉是積極向國際電影節靠攏的一個嘗試。」
按照1999年中美雙方就世界貿易組織問題達成的雙邊協議,幾年內中國將在擁有近千家影院的35個電影院線播放引進的50部影片,而不是現在的僅僅20部。
然而對好萊塢電影的「恐懼」仍在困擾著中國稚嫩的民族電影業,保護民族電影的呼聲時時可聞。
繼去年11月28日頒布44號令,允許外資以不超過49%的持股比例建立合資影視製作公司後,國家廣電總局又在今年3月4日發出通知,規定「每家外資企業原則上只能在中國合資組建一家影視製作公司」。
這意味著中國電影在引進外資方面退了一小步,在中國已有合資計劃的索尼、維亞康姆、新聞集團等外資影視巨頭將不可能在短期內擴張它們的影視製作業。
中方業內人士指出,這將給本土民營影視製作商們贏得更多的時間。
然而,在加入世貿組織時,中國政府曾承諾不對電影的進口保持配額,允許中國公司在商業考慮的基礎上,以利潤分成的方式,進口數量不限的美國電影,但須經內容審查。
抵抗好萊塢,還是學習好萊塢?在中國以分賬大片方式引進海外電影10年之際,好萊塢及其代表的現代電影工業模式對中國電影人來說仍是一個充滿爭議的話題。
中國電影家協會史學部主任黃嘉明高舉「保護」大旗。他說:「好萊塢影片雖好,可它與中國畢竟有太多的文化差異。」
事實上,保護本土電影業不僅僅是中國面臨的問題。面對美國的衝擊,以法國為首的歐洲國家以「文化例外」為旗號,終於在1993年的烏拉圭回合談判中,成功地將影視產品和服務排除在適用於一般商品的規定之外。
童剛說:「中國的電影市場不可能完全放開。」
事實上,中國已採取多種方式保護並推動本土電影產業發展壯大,其中包括向電視劇收稅以補貼電影,即從電視廣告純收入中提取3%建立「電影精品專項資金」,用於支持電影精品攝製。
推薦閱讀:
※證券業新一輪開放迅速落地
※中國史上最開放的朝代 當街叫賣御女術(68)
※【TY】花夫人:每朵花都有開放的機會……
※開放式廚房風水布局詳解!
※中國資本賬戶:堅持漸進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