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音樂時期都有哪些偉大作曲家?

在西方音樂發展的前期,音樂一直披著神秘的宗教色彩,像它所處的年代一樣灰暗,保守。當文藝的復興萌芽迸發火花燃及整個歐洲時,作為藝術的一部分,音樂也開始它的新新改革之路,這個對後世帶來不可思議影響的時期――巴洛克音樂時期就這樣展開來。本文旨在討論巴洛克音樂的作品及影響度,再一次向大家展現它的特殊之美。

一、時期背景

「巴洛克」一詞,在當時是個不怎麼美的貶義詞,意思是破壞美的,古怪的,臃腫繁雜的藝術,隨著時代推進才慢慢被糾正對它的偏見。巴洛克藝術在現代人看來有種破繭成蝶的感覺,不再那麼循規蹈矩,音樂詞典中對它的解釋是裝飾,誇張,對比,展現,華麗。受文藝復興的洗禮,作曲家逐漸脫離宗教音樂體系,並且從中走出自己的創作道路,音樂方向也朝著世俗音樂發展,產生了清唱劇,康塔塔,受難曲等具有欣賞性的音樂創新,宗教性被作曲技法和風格的改變而弱化。

二、巴洛克音樂時期作曲家

音樂之路在很長一段時間一直受宗教的束縛,通常作為讚美上帝的陪襯,旋律感不強,聲部單一,聽起來刻板,機械。直到文藝復興之後,人們對視聽需求強調美感增加,才有了後來的不同音樂時期,巴洛克音樂在這條音樂之路上出現的恰到好處,各國作曲家相互借鑒學習,並融合本民族音樂特點發展做創。這時期湧現出許多偉大的作曲家,除了後世熟知的巴赫,亨德爾外,還有許多具有代表性的音樂家,對後世有著深層的影響。

蒙特威爾第(Claudio Monteverdi,1567-1642)義大利作曲家,可以說是巴洛克音樂的奠基人,對聲樂、和聲學、交響樂都有著深遠的影響,現存作品有歌劇《奧菲歐》、《波佩阿的加冕》,他一生創作九部牧歌集、二十一首宗教牧歌、二十一首三重唱、十五首三聲部諧謔曲,可惜由於諸多原因作品大量失傳。蒙特威爾第所處的年代屬於文藝復興和巴洛克時期的交替,作品極力規避宗教音樂的特點,以短歌小調打破舊枷鎖,音樂作品偏向世俗化。受義大利音樂的影響,歐洲各國紛紛走上了藝術創新的音樂新篇章。

呂利(Jean-Baptiste Lully,1632―1687),原名喬萬尼?巴蒂斯塔?呂利,義大利籍法國作曲家。生於佛羅倫薩,他是法國巴洛克音樂最具有影響力的作曲家,許多法國作曲家都受到他的影響,其中也包括巴赫。當時的法國處於被稱為「太陽王」的路易十四年代,這位皇帝是個熱衷藝術的人,致力於把法國變成歐洲文明和藝術的中心,呂利很幸運的得到皇帝青睞,被委任宮廷樂正,作品也相應為滿足國王的喜好來創作,音樂多以希臘神話為題材描寫愛情,並且開創了法國歌劇這一新的形式,發展了大量經文歌和法國序曲,作品種類較多,芭蕾舞劇、歌劇、小經文歌、大經文歌、器樂曲都有涉及。現今被熟知的有大經文歌《哦,眼淚》等。

亨利?普賽爾(Henry Purcell,1659-1695),巴洛克早期英國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十歲起在皇室小聖堂中充當歌童,後因嗓子壞了而擔任音樂保管員,他是威斯敏斯特教堂的管風琴師,與巴赫與貝多芬一般偉大的作曲家。普塞爾屬於晚熟型作曲家,作品多為唱劇,創作風格很能跟得上當時的音樂風向標,曲風偏法國和義大利,具有明快的旋律性,曾任查理二世國王弦樂隊的作曲師,是皇家教堂的三名管風琴師之一。代表性作品有歌劇《狄朵與伊尼阿斯》,為幕間歌舞表演所寫的伴樂《女先知》《印度女王》《暴風雨》,為德萊頓的愛國戲劇《亞瑟王》所作的配樂。

喬治?弗里德里希?亨德爾(George Friedrich Handel,1685-1759),英籍德國作曲家,與另一位大師巴赫屬於同一個時期,可能由於大家對巴赫更熟悉些,而被忽略,他是一位著名的清唱劇大師,也是著名的管風琴大師,其音樂作品側重聲樂曲,喜歡創作歌劇和舞台音樂,巴洛克時出現的三大聲樂題材分別為康塔塔、清唱劇、受難曲,亨德爾雖然都涉及,但對康塔塔和受難曲的貢獻更大些,不同於巴赫虔誠的教會調式,他喜歡推陳出新,利用樂隊豐富音樂織體。主要作品有清唱劇《彌撒亞》,豎琴曲《降B大調豎琴協奏曲》,管弦樂組曲《水上音樂》等。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也是位德國的作曲家,著名的管風琴演奏家、小提琴演奏家、大鍵琴演奏家,巴洛克音樂時期最後的新星,至此之後這個時期逐漸落下帷幕,走出大家的視野。巴赫是虔誠的基督徒,作品多圍繞宗教體系抒發對世人的憐憫、同情、對和平的渴望,音樂創作始終圍繞德國作曲的寫作特點,嚴謹、認真、規整的旋律進行,復調音樂體系的完善可以說是他最璀璨的音樂貢獻之一,不僅具有內容豐富,複雜多變靈巧的復調技巧,和聲功能結構也十分清晰,是復調與和聲達到極致的高融合時期。代表作品有鋼琴曲《d小調托卡塔與賦格》《英國組曲》《十二平均律曲集》等,管弦樂《勃蘭登堡協奏曲》《音樂的奉獻》等。後世給這位作曲家的定義很多,西方現代音樂之父,復調音樂大師。

三、復調音樂

復調音樂作品在早期多用以格里高利聖詠為基礎的奧爾加農來創作,技法上運用平行、斜行、反向等方式發展旋律,節奏模式在此時也逐漸被重視,經過發展迪斯坎圖斯形式和福布爾東形式的創作技法後,到巴洛克時期創作水平達到復調音樂的頂峰。開始出現新型創作技法。

這個時期的復調寫作注重強調通奏低音的重要性,低音圍繞性很強,通奏低音也被成為數字低音,簡單解釋就是大提琴和羽管鍵琴合起來的聲部,低音聲部從樂曲開頭到結尾都是獨立旋律線條,創造高低兩端的聲部旋律線條感,類似於現今的主調音樂。

這個時期還衍生出新的復調寫作技法-賦格,即以一個主要題材為發展方向,與主題形成對位關係的對題,主題與對題可不斷出現在不同聲部,這樣不停的交替,相互呼應,達到強調主題的目的,這種創作手法加深了復調織體聲部獨立感。功不可沒的作曲家就是巴赫,他在十二平均律中共有四十多首賦格曲。後來的奏鳴曲寫作技法也喜歡運用賦格寫作形式,用以強調說明主旋律。復調音樂雖然在之後很長時間都沒有走上音樂的舞台,但總在無形中出現於作曲家的音樂創作上。

四、對後世的影響

對我們來說,對巴洛克音樂可能會感覺枯燥乏味,昏昏欲睡,但深入了解會發覺,它會有很多深層次的一面讓你欲罷不能。科學家曾研究,這個時期的音樂拍速度大體與人的心跳頻率一致,這種緩慢舒緩的旋律特點能讓人很快平復情緒,更有研究說它能提高人的記憶力,不管怎麼說,在音樂發展的道路上,這個時期的影響一直延續至今,今後還將繼續。


推薦閱讀:

給張靚穎的公開信見證母愛的偉大
《道德經》——偉大的《人類經》
雷軍:人因夢想而偉大
卓別林之後最偉大的喜劇之王,昨天去世了

TAG:音樂 | 作曲 | 作曲家 | 巴洛克音樂 | 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