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別為何如此傷感?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與人分別,古時便是一個傷感的話題。為什麼人心如此脆弱,在一次次的分別面前總是讓我們體會到莫大的痛苦呢?
多情自古傷離別
一、離不開的人際關係
正如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中所提到的,在基本的生理需要之上,是人的社交需要,人們需要愛和歸屬感,而這些都是通過人際之間的交往獲得的。
正如那本經典的社會心理學書籍的書名——《社會性動物》,人是社會性的。我們幾乎無時無刻離得了其他人,在1982年Reed Larson招募了一些大學生志願者,發給他們個bb機,主試會在非休息時間隨機呼叫他們,志願者只要記下他們在幹嘛,自己還是和別人就行了。根據最後的調查結果,人一天約有四分之三的時間和別人在一起的,這不包括睡覺的時候(也許睡覺時也不是呢?)。儘管這個調查有些值得推敲的地方,但是至少體現了一點,人際關係在我們生活中很重要。
人際關係又有哪些好處呢?據Rober Wiess的分析(1974),人們可以通過人際關係獲得6種好處:
◎依戀:通過親密關係獲得安全感和舒適感(親人、愛人和朋友間的親密)
◎社會融合:獲得從屬感(同事、朋友、隊友等)
◎價值確定:通過別人的評價來確定自身的價值(好友的點贊)
◎穩定聯盟感:在需要援助的時候有人幫我們(遇到困難找朋友)
◎指引:從其他人那裡獲得建議(專家意見)
◎照顧他人的機會:通過照顧某人,我們感覺自己很重要(照顧生病的室友)
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理論家的分類,但他們都在詮釋一個共同觀點,那就是人際關係很重要。
儘管現在流行著許多種心理諮詢流派,他們使用的理論和諮詢技巧形式迥異,但是在一個問題上大家卻有共識,那就是心理諮詢中的咨訪關係至關重要!
你可能會說,你自己或者有的人比較內向孤僻,不善與人交際。的確,在大多數人格量表當中,都有針對關於人際的測量維度,因為對待人際關係的喜愛、參與程度上,存在著個體差異。但這只是程度高低的區別,而不是有無的問題。可能有些人人際交往能力低,或者不喜歡接觸太多人,但這不意味他可以離開人際交往。
有時候我們覺察不出來人際的重要性,就好像魚生活在水中覺察不到水一樣,只有脫離人際關係我們才能感受到其重要性。也正是因為人際關係如此重要,我們在面對分別的時候才會如此痛苦。
P.S. 如果想知道人離開人際關係是什麼樣,可自行百度「狼孩」
二、一輩子的依戀
依戀,是指嬰兒對特定個體的積極反應。這個特定個體一般是母親。
上世紀Ainsworth的陌生情境實驗基礎上的兒童依戀理論,絕對是心理學中濃墨重彩的一筆。她的實驗是嬰兒在母親離開後,獨自和陌生人在一起度過一段時間,觀察母親回來之後嬰兒的不同反應,並在此之上區分出三種不同類型的依戀類型。而後續的大量研究發現,一個人在嬰兒期形成的依戀類型會影響其以後的一生。
與餵養自己的母親之間的互動,是一個人人際交往的第一課(你的雙胞胎兄弟姐妹除外)。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因為人類有著脆弱、漫長的嬰兒期,如果照顧的人離開你了,根本沒人照顧你,而你渾然不覺,跟沒事兒人似的不哭不鬧。那恭喜你了,你能長這麼大真是一個奇蹟。
隨著個體長大成人,人際關係不僅局限於雙親的時候,這種對親密之人離開所產生的不安感依然會保留在我們的心裡。越親密的人越是如此。
三、孤單一人心慌慌
Schachter曾以女大學生作為被試,做了這樣一個有趣的實驗。
將參加實驗的被試分為高恐懼組和低恐懼組,並且都告訴她們要參加一個電擊實驗。實驗前(其實已經開始了),主試會用特別危險的口吻告訴高恐懼組,一會兒的電擊會讓被試特別疼。而對低恐懼組,主試則會盡量告訴她們,一點都不痛的。在進行實驗前,會讓被試進行一個選擇,是自己獨自等待還是和其他的被試一起等待,或者無所謂。
實驗的結果是,高恐懼組63%的被試想和其他人一起等待,而低恐懼組只有33%。也就是說,面對強烈的恐懼和不安,個體更喜歡和別人待在一起。從健康心理學和心理諮詢的角度,身邊人的社會支持本就是人的心理健康所必備的。
這個結果和人們傷離別又有什麼關係呢?因為少了其他人,自己在以後可能面對未知情境就少了一個人的支持。我們傷離別,可能就是對這份未知的擔憂。而有時和朋友的離別,本身就是身邊環境劇烈變化的結果,比如畢業、辭職。
四、一些特殊的角度
在社會心理學理論當中有一個很像經濟學理論的觀點,叫做相互依賴理論。它強調從人們彼此間的付出和收益來分析人們之間的交往模式,而人們在交往中通常是最小化自己的付出並且希望獲得最大的回報。就像我們買東西總想買好吃不貴的,我們戀愛的時候總是希望對方處處不違背自己,而且兩個人永遠甜甜蜜蜜。
離別的傷感可能部分來自朋友之間的相互依賴
從這個角度來看的話,我們和朋友、同學、同事在相處一段時間之後,在情感上多多少少都有一定的付出在裡面。有時候人們會高估自己的付出。當和對方分別,面對以後越來越少的相處時間,自己以後能得到的回報恐怕也遙遙無期了。就好像我們花了不少錢建築一個房子,結果最後自己卻住不到。
另外,在人際交往中還有一個互惠原則。它的意思是說人們在交往中,別人對我們好,我們就得回報他(這與相互依賴理論並不衝突,因為有的時候付出就是為了得到回報)。所以我們對待別人採取的態度,往往正是希望別人對我們所用的。我們在分別時痛徹心扉,可能就是希望別人也因離開我們而痛苦,因為這樣顯得自己在對方心中很重要。彼此彼此嘛。
從上面這些角度來看問題,筆者心裡也很不舒服,大家就權當拓寬一下思路吧。
五、最後來點小清新
關於愛情,想必大家都聽過這個西方的神話:人類原本是由現在的兩個構成,因為神看人不爽,就把人們劈成不完整的兩半,於是人窮極一生尋找自身的另一半。
兩個人之間的關係程度
上圖是根據兩個人之間彼此接觸狀態來描述關係程度。隨著人們之間接觸越多,彼此之間捲入越多,人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就越強。試想一下,你的朋友肯定像上圖一樣和你有著或多或少的交集(左上除外),他帶著你們的共同的愛好、同樣的記憶就這樣離開了,當那共有的一部分抽走之後,你又怎能為自己的不完整而安之若素呢?
最後,是筆者的一點建議。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世界這麼大,聚散離合在所難免。離別本身已是滿懷悲情,我們可以揮淚作別,也可以祝福以歌。
活出最美的姿態吧,騷年
分別時盡情傷感無所謂,但在以後的日子,請活出最美的姿態,為自己,也為在世界上那一個和我們有著同樣印記的人。
(撰文:小明)
推薦閱讀:
※傷感愛情經典語句 選擇最淡的心事,詮釋坎坷的人生
※2013年傷感唯美的句子,傷感愛情經典語錄經典語句摘抄
※關於喝酒的傷感句子
※2月29日,在江邊放焰火的人(3)
※100句最傷感的愛情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