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克服與人交往的敵對情緒

  在我們身邊有這樣一種人,他們與周圍的人常常格格不入、關係緊張。人家說一,他偏說二,在人際關係上總是別彆扭扭、疙疙瘩瘩。心理學上稱這種現象為敵對心態。敵對是指與他人心理不相容而敵視、對抗他人的消極心態。其目的在於在心理上給他人造成有害結果,使對方蒙受痛苦和不快。這是一種心理缺陷。這種心理障礙的產生原因比較複雜,與個人的性格有關,與成長過程中不和諧的家庭或社會人際關係有關,也與我們社會日趨激烈的競爭環境有關。

  敵對情緒或心態常常在以下兩種情形中發生:一種是客觀情景。當感覺自己受到他人輕視、指責和傷害時,有敵對心態的人常常表現為怒目相對、冷漠仇視。不管這種「輕視」、「指責」、「傷害」是出於善意還是惡意,是確實存在,還是自己主觀上的錯覺,反正對一切於己「不利」言談舉止的他人都充滿敵意。另一種是主觀情景。凡自己主觀上看不順眼、不滿、厭惡的人,常常表現為對他們冷眼相對、動輒非難。儘管他們沒有觸犯自己,但只要這種偏見誘發出敵視情感,就會隨時隨地在表情和行為上表現出這種敵對心態。無論敵對心理由以上哪種情況引起,都是攻擊行為的潛在狀態。一旦敵對心態迅速膨脹,超過了忍耐的限度,就會演變為挑釁、報復、破壞等攻擊性行為。

  具有敵對心態的人,在相安無事、諸事順利和心情愉快的時候表現如常人,而一旦遇到一些不順心的事,或處於情緒低落時,其敵對心態就會發作。敵對與攻擊不同。攻擊是指對他人的有意侵犯和破壞行為,其程度有輕有重,從語言上的謾罵到行動上的暴力,都屬於攻擊的範疇。當然攻擊有時也可以是間接的,因懾於攻擊對象的權勢或礙於自己的身份不便直接攻擊,於是就把攻擊方向轉向不相干的其他人或事物,即把憤怒情緒通過謾罵、暴力發泄到其他人身上,或通過搗毀、破壞發泄到其他事物上;而敵對則只是一種敵視、對抗的情緒狀態,僅處於攻擊行為的潛在狀態,即一般僅限於攻擊慾望而沒有轉化為攻擊行為。儘管敵對有時也有非難舉動,但非難只是設置障礙,與攻擊的進攻性、侵犯性不完全相同。

  敵對情緒是一種不健康、不和諧的心態,它首先有害於自己身心。人在處於敵對狀態時,負腎上腺素不斷分泌,臉紅心跳,使心臟負擔加重,人的正常身體機能遭到破壞。敵對情緒還人為地製造了一種惡劣的環境。你對別人敵視,別人也會對你敵視。久而久之,形成了惡性循環。在這種環境下工作的人,必然度日如年。

  我們應該看到,對人敵視也是一種心理疾病。我們不應該歧視這種人,或以為他們故意和自己過不去,而應該對他們更加寬容,使他們在實踐中不斷糾正自己的敵對心態。對有這種障礙的人來說,要採取以下措施進行矯正:

  一是要消除偏見。在人際交往中,不要戴著有色眼鏡曲解他人的態度,不要不分青紅皂白地認為他人的言談舉止都有敵意,凡事要多從正面去理解,惡意傷害別人的人畢竟是極少數。即使是惡意傷害,只要心平氣和地加以處理,也必定會使傷害者汗顏而有所收斂。同時,也不要以自身的好惡取捨他人,要懂得人的興趣、需要、性格是各不相同的。如果對與自己好惡相左的人都看不順眼,則勢必會把自己孤立起來而成為孤家寡人。因此,一定要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只有這樣,他人才能尊重自己,理解自己。

  二是要熱情待人。人與人是平等的,不管他人才智、性格、地位、名聲如何,都應該與之熱情相處,任何形式的輕視、蔑視、歧視和敵視都是造成敵對狀態的溫床。只有熱情待人、接納他人,他人才能熱情待己、接納自己。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互酬的,因此一定要在人際交往中逐步學會互相包容、互相諒解、互相支持、互相協助,並逐漸習慣和適應這種交際方式,使敵對情緒漸趨淡化、消弭。

  三是要學會寬容。對自己要寬容,做事情不要把標準定得太高。對別人要寬容,不要斤斤計較,要抱著與人為善的態度,即便是別人的錯誤,也要持寬容的態度。這樣,你就會有一個和諧的人際環境了。


推薦閱讀:

老人克服五關吃得好
克服人際交往中7種不好的心理
怎樣才能不害怕學習新領域的知識?
深吸一口氣,緩解下緊張的神經
不善於舉手發言以及上台發言的人,一定要強迫自己克服嗎?

TAG:情緒 | 與人交往 | 克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