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涅槃禪》 純陀品第二

純陀品第二

本品文意:世尊默然不受此土他方菩薩眾生諸天八部的最後供養,卻接受工巧之子純陀優婆塞的供養,令其具足檀波羅蜜。佛說,施食有二果報無差,一者受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二者受已入於涅槃。純陀認為,後者的果報應大於前者。佛解釋說,如來已於無量無邊阿僧祇劫,獲常身法身金剛之身。與會眾讚歎純陀,希望他勸佛不入般涅槃,久住世間。文殊菩薩勸純陀觀諸行性相,以證空三昧。純陀說,如來非同於諸行無常生死法,非同於有為法,如來身者即是法身非為食身。文殊菩薩認同純陀的見地,佛也說純陀已成就微妙大智,善入甚深大乘經典。

爾時會中有優婆塞。是拘屍那城工巧之子名曰純陀。與其同類十五人俱。為令世間得善果故。捨身威儀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悲感流淚。頂禮佛足而白佛言。唯願世尊及比丘僧。哀受我等最後供養。為度無量諸眾生故。世尊。我等從今無主無親無救無護無歸無趣貧窮飢困。欲從如來求將來食。唯願哀受我等微供然後涅槃。

此段的禪機要點有二處:

第一,工巧之子純陀優婆塞等供養佛,世尊慈悲接受。世尊默然不受他人供養,為何唯受純陀的呢?這裡有二重玄機:一是「純陀」名字的密意,後面再解析;二是「工巧之子」的密意,在此先解說。

《入楞伽經》云:「心為工伎兒,意如和伎者,五識為伴侶,妄想觀伎眾」。從唯識明心的見處看,將「心為工伎兒」之「心」,理解成第八識或如來藏的持身運作功能。從禪宗見性的見地看,此心即是臨濟祖師所說的「赤肉團上的無位真人」;亦是正法眼藏內處於臣位的自性行者;也是仰山祖師勘驗香嚴是否徹悟時,香嚴所說的「我有一機,瞬目視伊,若人不會,別喚沙彌」中的「目」和「沙彌」。從如來禪的見地來看,「心為工伎兒」之「心」,是《楞嚴經》七處征心所征的「心目」;也是善財參學中,自在主童子成就的「一切工巧大神通智光明法門」之菩提心;亦是華嚴善知眾藝童子成就「善知眾藝菩薩解脫門」之菩提心。若人領會上述宗門教下的玄機奧義,就明白世尊唯獨接受「工巧之子」純陀最後供養的甚深密意了。

第二,純陀等對世尊作最後供養,其功德自得,為何此處說「為令世間得善果故」和「為度無量諸眾生故」,如此自修他得,豈不是違背因果法則嗎?還有純陀等欲供養世尊般涅槃前的最後食,怎麼說「欲從如來求將來食」,這又如何解釋呢?如果從世間法的角度看,難免會有上述疑惑。大家要知道,本經要旨是開示眼見佛性的大涅槃究竟義,從見性的層面就不難明白此處的玄義了。下面舉出祖師禪公案一則,大家共同來對照參究。

「道悟說法」公案。龍潭崇信禪師,其家賣餅。師少而英異,初道悟和尚為靈鑒潛請居天皇寺,人莫之測。師家於寺巷,常日以十餅饋之。天皇受之,每食畢,常留一餅曰:「吾惠汝以蔭子孫。」師一日自念曰:「餅是我持去,何以返遺我邪?其別有旨乎?」遂造而問焉。皇曰:「是汝持來,復汝何咎?」師聞之,頗曉玄旨,因投出家。皇曰:「汝昔崇福善,今信吾言,可名崇信。」由是服勤左右。一日問曰:「某自到來,不蒙指示心要?」皇曰:「自汝到來,吾未嘗不指汝心要。」師曰:「何處指示?」皇曰:「汝擎茶來,吾為汝接。汝行食來,吾為汝受。汝和南時,吾便低首。何處不指示心要?」師低頭良久。皇曰:「見則直下便見,擬思即差。」師當下開解。[《五燈會元》卷7]

龍潭禪師未出家前,經常每日以十隻餅供養道悟祖師,道悟收下九隻餅,反饋一隻餅予龍潭,說是以此造福於龍潭的子孫後代。龍潭感到其中似有奧妙,就向道悟求教。道悟開示說:你將餅拿來給我,我又將餅反饋於你,這有什麼過錯?此處的機鋒較不容易領會,若人會得「雲門並」的禪機,就明白道悟祖的玄機,也心領神會本經「欲從如來求將來食」的奧妙了。龍潭聞道悟祖的妙語,感到禪門深不可測,就發心出家追隨道悟學禪了。龍潭出家學道後,服侍道悟和尚許久,未見和尚為其談禪論道。有一天,他終於忍不住問道:弟子來到這兒後,為何總未見聞師父開示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心要呀?和尚說:自從你到來後,我並非沒有為你開示禪法心要嘛!龍潭迷惑不解地問:和尚到底在哪兒指示弟子呢?道悟說:你遞上茶水時,我為你接過來;你端上飯食來,我為你接受;你對我行禮時,我就點頭示意;難道這些不是教外別傳的無上心要嗎?龍潭聞此開示後,低頭沉思許久。道悟祖一針見血地挑明:觸目菩提見性一事,若直下見到就開悟了,若以意識情解推度思量,就與見性背道而馳了。龍潭禪師聞和尚開示,當下悟入佛知見的向上一路,見性開悟了。

結合本經來說,純陀等供養佛,暗示全提向上一路的禪機,若與會眾或本經讀者由此領會眼見佛性的無上大法,豈非「為令世間得善果故」和「為度無量諸眾生故」嗎?純陀等所修財布施的功德,當然是誰修誰得,但是其所修的法布施功德,見聞隨喜者或見聞開悟者都能得到的。若人由此見性開悟,豈非「欲從如來求將來食」,而得大涅槃的無上醍醐之法食了嗎?

世尊。譬如剎利若婆羅門毗舍首陀。以貧窮故遠至他國役力農作得好調牛。良田平正無諸沙鹵惡草荒穢。唯悕天雨。言調牛者喻身口七。良田平正喻於智慧。除去沙鹵惡草荒穢喻除煩惱。世尊。我今身有調牛良田耘除眾穢。唯悕如來甘露法雨。貧四姓者即我身是。貧於無上法之財寶。唯願哀愍除斷我等貧窮困苦。拯及無量苦惱眾生。我今所供雖復微少。冀得充足如來大眾。我今無主無親無歸。願垂矜愍如羅睺羅。

此段文意不難解會,其中禪機卻不易發現。關鍵禪句是,「以貧窮故,遠至他國,役力農作,得好調牛,良田平正,無諸沙鹵惡草荒穢,唯悕天雨。」此句又有多重公案:

第一,「以貧窮故遠至他國」。《法華經》雇子除糞喻中也有類似的情節。此貧窮表自佛世界內的穢世界與復世界。《華嚴經》說,世界海有仰世界與復世界、凈世界與穢世界諸多境界,其實這些也是眾生自佛世界內的見性境界。此處的穢復界就是禪門的臣位與賓位。

第二,「好調牛」。禪門常以牛作為機鋒的炒作題材,若人識得「牛」之禪意,至少會得祖師禪的最初句了。

第三,「良田平正,無諸沙鹵惡草荒穢」。「良田平正喻於智慧」表自佛世界內的「凈世界」的見性境界,良田平正就是凈土經典中「地平如掌」之意,亦表正法眼藏內的「法藏」;「沙鹵惡草荒穢」表自佛世界內的「穢世界」的見性境界,「除去沙鹵惡草荒穢喻除煩惱」,也表示從穢世界提升到凈世界向上一路。

第四,「唯悕如來甘露法雨」。此表開示佛知見的從上佛祖西來意。若人會得<序品>中所舉的「法眼指雨」公案,就能夠蒙受如來甘露法雨的灌頂了。

下面舉出祖師禪公案一則,大家來對照參究「良田」的禪機。

「惟政說義」公案。百丈山惟政禪師。一日謂眾曰:「你為我開田,我為汝說大義。」僧眾開田竟。師晚間上堂。僧問:「開田已竟,請師說大義。」師下禪床行三步。展手兩畔以目視天地云:「大義田即今存矣。」[《景德傳燈錄》卷9]

惟政禪師對眾開示說:你為我開田,我為汝說大義。大家參究一下,此時惟政已開示祖師西來義沒有?若是伶俐禪和則會上前合掌說:多謝和尚從上開示眼見佛性義,弟子開法藏田也已畢。可是僧眾未察覺和尚的口頭禪,就去開墾田地,來去往複地犁來耕去。殊不知,往北犁去,本應悟入佛之知見;往南犁來,本應體會開示佛之知見;往西耕去,本應契入向上菩提道;往東耕來,本應領會祖師西來意。白天開田忙來忙去渾然未覺,晚間上堂騎驢找驢更請和尚談禪說義。惟政禪師下禪椅向僧眾走三步,此為曹洞宗之正中來的機鋒。然後展開雙手成八字狀,若人會此機鋒,就會得本經「好調牛」的輪廓了。再後以眼目上視天、下鑒地,此為雲門宗處於君位者的「顧鑒」之門風,若人會得展手兩畔以目視天地的機鋒,就明白本經「良田平正」的密意了。惟政唯恐弟子還不會,就開門見山地挑明道:「大義田即今存矣」。也就是說,我此番作略表現的就是法藏大義田的眼見佛性境界。若人會得此祖師禪公案,已見聞到大涅槃禪的「良田平正」和「如來甘露法雨」,便是禪悅法喜充滿的有主佛子也。

爾時世尊一切種智無上調御告純陀曰。善哉善哉。我今為汝除斷貧窮。無上法雨雨汝身田,令生法芽。汝今於我欲求壽命色力安樂無礙辯才。我當施汝常命色力。安無礙辯。何以故。純陀。施食有二果報無差。何等為二。一者受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二者受已入於涅槃。我今受汝最後供養。令汝具足檀波羅蜜。

此段先說佛的三個名號,「世尊、一切種智、無上調御」,大家可能習以為常,反而不能察覺其奧義。在此,「世尊」處於仰世界的君位,表正法眼藏內的「法藏」;「一切種智」表「正法眼」;「無上調御」表君攝受臣的動態境界。

「我今為汝除斷貧窮」,表仰仗佛力從穢粗世界提升到凈妙世界,即是曹洞宗的借功轉位。

「無上法雨雨汝身田」,表世尊開示佛知見,為眾生悟入佛知見作增上緣。「令生法芽」,表眾生打開見性開悟的頂門法眼,若人會得禪門「黑豆生芽」的機鋒,就品出此處的禪味了。

「汝今於我欲求壽命色力安樂無礙辯才」,表處於臣位者欲藉助君力全提向上一路菩提道;「我當施汝常命色力,安無礙辯」,表君臣的感應道交的上下回互。

「我今受汝最後供養,令汝具足檀波羅蜜」。若人會得上面道悟祖師所說「汝行食來,吾為汝受。何處不指示心要?」就明白此處的密意了。

爾時純陀即白佛言。如佛所說二施果報無差別者。是義不然。何以故。先受施者煩惱未盡。未得成就一切種智。亦未能令眾生具足檀波羅蜜。後受施者煩惱已盡。已得成就一切種智。能令眾生普得具足檀波羅蜜。先受施者猶是眾生。後受施者是天中天。先受施者。是雜食身煩惱之身是後邊身是無常身。後受施者。無煩惱身金剛之身法身常身無邊之身。云何而言二施果報等無差別。先受施者。未能具足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唯得肉眼未得佛眼乃至慧眼。後受施者。已得具足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具足佛眼乃至慧眼。云何而言二施果報等無差別。世尊。先受施者。受已食之入腹消化。得命得色得力得安得無礙辯。後受施者。不食不消無五事果。云何而言二施果報等無差別。

純陀從四方面來論述,施徹悟前的最後身菩薩與施臨般涅槃的佛陀,兩者的果報是有差別的。

佛言。善男子。如來已於無量無邊阿僧祇劫。無有食身煩惱之身。無後邊身.常身法身金剛之身。善男子。未見佛性者。名煩惱身雜食之身。是後邊身菩薩。爾時受飲食已入金剛三昧。此食消已即見佛性。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我言二施果報等無差別。菩薩爾時破壞四魔。今入涅槃亦破四魔。是故我言二施果報等無差別。菩薩爾時雖不廣說十二部經。先已通達。今入涅槃廣為眾生分別演說。是故我言二施果報等無差別。

世尊也從四個方面,論述二施果報等無差別。

第一,「如來已於無量無邊阿僧祇劫,無有食身、煩惱之身,無後邊身,常身、法身、金剛之身。」此句可從二方面來理解:一是如《法華經》中世尊所言:「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二是從唯識宗的角度說,第八識心具有本來自性清凈涅槃的真如性,不生不滅,不與七轉識的煩惱相應。

第二,「未見佛性者,名煩惱身、雜食之身。是後邊身菩薩,爾時受飲食已,入金剛三昧,此食消已即見佛性,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未明心見性者,只能從世諦上認識人身,依五蘊十八界來看,人身是「煩惱身、雜食之身」。世尊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之前,改變以往示現的苦行修行法,走中道修行路線,接受二牧牛女所奉乳糜。「爾時受飲食已入金剛三昧,此食消已即見佛性。」從教下來看,世尊受食後先入「金剛三昧」之禪定,然後在禪定中眼見佛性大徹大悟。從宗門來看,受用飲食的過程,也是契入向上菩提道金剛三昧的過程;消化此食的過程,也是眼見佛性入圓覺門的過程。若人會得禪門「飢來吃飯」和「喝茶去」二機鋒語,就明白此句的禪機密意了。此句不是簡單敘述世尊受施與徹悟的歷史過程,而是在隱復說見性機鋒,否則很難解釋「此食消已即見佛性」之意。

第三,「菩薩爾時破壞四魔,今入涅槃亦破四魔」。從教下說,四魔是指煩惱魔、五陰魔、死魔和天魔。最後身菩薩大徹大悟後,一念無明的種子習氣和無始無明的隨眠爾焰全部斷盡,已無分段生死與變異生死,此四魔全部掃蕩貽盡。佛示現般涅槃,住常寂光土,也破盡四魔。《首楞嚴三昧經》云:「在所說首楞嚴三昧處,若我現在、若我滅後,其中所有諸魔魔民,及餘人眾懷惡心者,以首楞嚴三昧威神力故皆被五縛。」眼見佛性就是首楞嚴三昧或金剛三昧,因此禪悟見性者就能夠破壞四魔。

第四,「菩薩爾時雖不廣說十二部經,先已通達,今入涅槃廣為眾生分別演說。」任何一尊佛都不是在最後身菩薩時才見性開悟,而是在此之前的多生多世多劫已經開悟,已具自然智與無師智,不同程度上通達十二部經。最後身菩薩與其他菩薩開悟的差別是,前者在徹悟時福慧圓滿、煩惱種子習氣全部斷盡,後者開悟時則不然。

善男子。如來之身已於無量阿僧祇劫不受飲食。為諸聲聞。說言先受難陀難陀波羅二牧牛女所奉乳糜。然後乃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實不食。我今普為此會大眾。是故受汝最後所奉。實亦不食

世尊明明曾食「二牧牛女所奉乳糜」,明明後面將食純陀供養的食物,為何世尊要說「我實不食」呢?這正像世尊明明說了四十九年三百餘會的佛法,卻在《金剛經》中說「如來無所說」,這究竟是什麼道理呢?

若從世俗諦來看,世尊肯定有所吃食,有所說法。但從見性的第一義諦來看,若人會得祖師所說的「終日吃飯,未曾嚼著一粒米;終日穿衣,未曾掛著一縷線」,就明白本經此句的禪機了。唯識明心者,也能神會這種「吃而未吃」和「說而未說」的境界,但若僅在第八識與七轉識的互動關係上來解析此經文或禪宗公案,就與禪宗見性開悟之事隔了一層窗戶紙。唯識明心者日後契入禪宗的見性境界後,就會恍然大悟那層「窗戶紙」的密意!

爾時大眾聞佛世尊普為大會哀受純陀最後供養。歡喜踴躍同聲贊言。善哉善哉。希有純陀。汝今立字名不虛稱。言純陀者名解妙義。汝今建立如是大義。是故依實從義立名。故名純陀。汝今現世得大名利德願滿足。甚奇純陀。生在人中復得難得無上之利。善哉純陀。如優曇花世間希有。佛出於世亦復甚難。值佛生信聞法復難。佛臨涅槃最後供養。能辦此事復難於是。南無純陀南無純陀。汝今已具檀波羅蜜。猶如秋月十五日夜清凈圓滿無諸雲翳一切眾生無不瞻仰。汝亦如是。而為我等之所瞻仰。佛已受汝最後供養。令汝具足檀波羅蜜。南無純陀。是故說汝如月盛滿一切眾生無不瞻仰。南無純陀。雖受人身心如佛心。汝今純陀。真是佛子如羅睺羅等無有異。

此段的禪機要點有三處:

第一,「言純陀者名解妙義。汝今建立如是大義,是故依實從義立名,故名純陀。」純陀是「解妙義」的意思,「解妙義」是悟入佛知見的向上涅槃門之意,也是證解實相般若之義。

第二,「猶如秋月,十五日夜清凈圓滿無諸雲翳,一切眾生無不瞻仰。」若人會得馬祖「月面佛」機鋒句,就明白「猶如秋月十五日夜清凈圓滿無諸雲翳」的密意了。「一切眾生無不瞻仰」和「南無純陀」,則是曹洞宗臣奉君之向上事。

第三,「汝今純陀,真是佛子如羅睺羅等無有異。」佛子羅睺羅乃密行第一,表「心為工伎兒」之「正法眼」;「純陀」表信解「正法」究竟義;加上前面「如月盛滿」和「如優曇花」,表「正法藏」,正法眼藏眼見佛性義和盤托出。

爾時大眾即說偈言

 汝雖生人道已超第六天

 我及一切眾今故稽首請

 人中最勝尊今當入涅槃

 汝應愍我等唯願速請佛

 久住於世間  利益無量眾

 演說智所贊  無上甘露法

 汝若不請佛  我命將不全

 是故應見為  稽請調御師 

此偈文意,大眾希望純陀代眾請佛常住世間弘法利生。

爾時純陀歡喜踴躍。譬如有人父母卒喪忽然還活。純陀歡喜亦復如是。復起禮佛而說偈言

 快哉獲己利  善得於人身

 蠲除貪恚等  永離三惡道

 快哉獲己利  遇得金寶聚

 值遇調御師  不懼墮畜生

 佛如優曇花  值遇生信難

 遇已種善根  永滅餓鬼苦

 亦復能損減  阿修羅種類

 芥子投針鋒  佛出難於是

 我以具足檀  度人天生死

 佛不染世法  如蓮花處水

 善斷水頂種  永度生死流

 生世為人難  值佛世亦難

 猶如大海中  盲龜遇浮孔

 我今所奉食  願得無上報

 一切煩惱結  摧破無堅固

 我今於此處  不求天人身

 設使得之者  心亦不甘樂

 如來受我供  歡喜無有量

 猶如伊蘭花  出於栴檀香

 我身如伊蘭  如來受我供

 如出栴檀香  是故我歡喜

 我今得現報  最勝上妙處

 釋梵諸天等  悉來供養我

 一切諸世間  悉生大苦惱

 以知佛世尊  今欲入涅槃

 高聲唱是言  世間無調御

 不應舍眾生  應視如一子

 如來在僧中  演說無上法

 如須彌寶山  安處於大海

 佛智能善斷  我等無明闇

 猶如虛空中  雲起得清涼

 如來能善除  一切諸煩惱

 猶如日出時  除雲光普照

 是諸眾生等  戀慕增悲慟

 悉皆為生死  苦水之所漂

 以是故世尊  應長眾生信

 為斷生死苦  久住於世間 

純陀最後供養佛,得殊勝利益。值佛世很難,勸請世尊久住世間。此段偈文中,明顯的禪機有三處:

第一,「遇得金寶聚」。在《大方廣如來藏經》中有「貧宅金藏喻」,世尊開示道:「譬如貧窮丈夫,宅內地中有大伏藏,縱廣正等一俱盧舍,滿中盛金。其金下深七丈大量,以地覆故,其大金藏曾不有言語彼丈夫丈夫,我在於此名大伏藏。彼貧丈夫心懷窮匱,愁憂苦惱日夜思惟,於上往來都不知覺,不聞不見彼大伏藏在於地中。如是如是,善男子,一切有情住於執取作意舍中,而有如來智慧力無所畏諸佛法藏,於色聲香味觸耽著受苦,由此不聞大法寶藏。」在此喻中,世尊將「大金藏」喻為「如來藏」(正法眼藏),引導眾生見性開悟找到自身內的如來藏或正法眼藏。有幸的是,純陀「遇得金寶聚」,眼見佛性開悟了。若人會得耽源應真禪師「湘之南,潭之北,中有黃金充一國」,就明白此句的密意了。

第二,「芥子投針鋒,佛出難於是」。若人會得「芥子投針鋒」,就打開眼見佛性的頂門「正法眼」,便見到如是自性佛的本來面目了。應化身佛出興於世誠然很難,比如世尊入般涅槃後,當來下生彌勒尊佛於56億餘年後才出世,但是眾生見性開悟值遇自性佛更難。

第三,「猶如大海中,盲龜遇浮孔」。此佛典故事大家耳熟能詳,但絕大多數人只是將其作為比喻看待,殊不知這也是如來禪公案。在自性佛法大海中,有一塊帶有孔的木板隨機地漂浮在海面上,盲龜每百年從海底浮向海面一次,都能夠將頭恰好伸進此木板的小孔中!在世俗法上極難之事,在實相法上竟然是如此容易之事,但前提是必須禪悟見性!如何才能見性開悟呢?就參究什麼是盲龜?什麼是大海?什麼是木板的浮孔?

佛告純陀。如是如是。如汝所說。佛出世難如優曇花。值佛生信亦復甚難。佛臨涅槃最後施食。能具足檀倍復甚難。汝今純陀。莫大愁苦。應當歡喜深自慶幸得值最後供養如來。成就具足檀波羅蜜。不應請佛久住於世。汝今當觀諸佛境界悉皆無常。諸行性相亦復如是。

此段文意,世尊說三難,突顯純陀最後供養佛的殊勝功德;開示有為法的無常,勸純陀不必請佛住世。

本段的禪機要點有二處:

第一,「佛出世難如優曇花」。若人值遇應化身佛出世,確實是很難之事;但是在本身的自佛世界內觀照到自性佛或本來佛,那就更難了。在俗世中,見到優曇花誠屬不易;但是在自佛世界內見到優曇花更加難了。若人會得世尊拈花、迦葉微笑的禪門第一案,那麼就不能明白「佛出世難如優曇花」的禪機密意了。

第二,「汝今當觀諸佛境界悉皆無常」。世尊示現的應化身屬無漏有為法的無常境界,佛之法身則是常身金剛不壞的境界,佛之報身是非常非無常,因為有始無終。

即為純陀而說偈言:

 一切諸世間  生者皆歸死

 壽命雖無量  要必有終盡

 夫盛必有衰  合會有別離

 壯年不久停  盛色病所侵

 命為死所吞  無有法常住

 諸王得自在  勢力無等雙

 一切皆遷滅  壽命亦如是

 眾苦輪無際  流轉無休息

 三界皆無常  諸有悉非樂

 有道本性相  一切皆空無

 可壞法流轉  常有憂患等

 恐怖諸過惡  老病死衰惱

 是諸無有邊  易壞怨所侵

 煩惱所纏裹  猶如蠶處繭

 何有智慧者  而當樂是處

 此身苦所集  一切皆不凈

 扼縛癰瘡等  根本無義利

 上至諸天身  皆亦復如是

 諸欲皆無常  故我不貪著

 離欲善思惟  而證真實法

 究竟斷有者  今日當涅槃

 我度有彼岸  出過一切苦

 是故於今者  惟受上妙樂 

此段偈文主要說一切有為法悉皆無常苦空,唯有大涅槃真常妙樂。

爾時純陀白佛言。世尊。如是如是。誠如聖教。我今所有智慧微淺猶如蚊蚋。何能思議如來涅槃深奧之義。世尊。我今已與諸大龍象菩薩摩訶薩斷諸結漏文殊師利法王子等。世尊。譬如幼年初得出家雖未具戒即墮僧數。我亦如是。以佛菩薩神通力故。得在如是大菩薩數,是故我今欲令如來久住於世不入涅槃。譬如飢人終無變吐,唯願世尊。亦復如是。常住於世不入涅槃。

此段的禪機要點有三處:

第一,「我今所有智慧微淺猶如蚊蚋,何能思議如來涅槃深奧之義」。表面上看,此句僅是謙虛之詞;其實上說,此句是禪機密語。若人會得寒山大士的「蚊子叮鐵牛,無渠下嘴處」,或者會得葯山祖師的「某甲在石頭處,如蚊子上鐵牛」,就品出此句濃濃的禪味了。蚊蚋的智慧如同前文所說的「芥子投針鋒」,「如來涅槃深奧之義」猶如「鐵牛之機」,前者表「法眼」,後者表「法藏」。

第二,「我今已與諸大龍象菩薩摩訶薩斷諸結漏文殊師利法王子等,……以佛菩薩神通力故,得在如是大菩薩數」。純陀優婆塞與文殊等覺大士相提並論,正像蚊蚋與大龍象相提並論一樣,純陀自稱入「如是大菩薩數」,是否有些哪個?若從世間法來說,純陀未免有些「自大」之嫌;若從禪機而論,識得「蚊蚋」者,必會得「大龍象」、「法王子」和「幼年」的機鋒,亦明白他們都墮入臨濟祖師所說的「道流」之數,顯現全提向上的眼見佛性境界。

第三,「譬如飢人終無變吐」。飢餓之人只會狼吞虎咽,哪裡會將已吃的東西吐出來呢。既然眾生急需佛之「法食」,佛如何能夠入般涅槃呢?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告純陀言。純陀。汝今不應發如是言。欲使如來常住於世不般涅槃。如彼飢人無有變吐。汝今當觀諸行性相。如是觀行具空三昧。欲求正法。應如是學。

文殊菩薩勸純陀觀諸行無常,修空無相無願三昧。

純陀問言。文殊師利。夫如來者天上人中最尊最勝。如是如來豈是行耶。若是行者為生滅法。譬如水泡速起速滅往來流轉。猶如車輪。一切諸行亦復如是。我聞諸天壽命極長。云何世尊是天中天。壽命更促不滿百年。如聚落主勢得自在。以自在力能制他人。是人福盡其後貧賤人所輕蔑為他策使。所以者何。失勢力故。世尊亦爾。同於諸行。同諸行者。則不得稱為天中天。何以故。諸行即是生死法故。是故文殊。勿觀如來同於諸行。

純陀以諸多譬喻說明如來不同於無常的諸行。此段中有水泡、車輪、天中天和聚落主四喻,都是如來禪的機鋒語。請讀者自行參究。

複次文殊。為知而說不知而說,而言如來同於諸行。設使如來同諸行者。則不得言於三界中為天中天自在法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當千更無有能降伏之者。故稱此士一人當千。如是力士王所愛念。偏賜爵祿封賞自然。所以得稱當千人者。是人未必力敵於千,但以種種伎藝所能能勝千故。故稱當千。如來亦爾。降煩惱魔陰魔。天魔死魔。是故如來名三界尊。如彼力士一人當千。以是因緣成就具足種種無量真實功德。故稱如來應正遍知。文殊師利。汝今不應憶想分別以如來法同於諸行。譬如巨富長者生子。相師占之有短壽相。父母聞已知其不任紹繼家嗣。不復愛重視之如草。夫短壽者不為沙門婆羅門等男女大小。之所敬念。若使如來同諸行者。亦復不為一切世間人天眾生之所奉敬,如來所說不變不異。真實之法亦無受者。是故文殊。不應說言如來同於一切諸行。

此段以大力士和巨富長者短命子二喻,來說明如來非無常諸行。

複次文殊。譬如貧女無有居家救護之者。加復病苦饑渴所逼。遊行乞丐止他客舍寄生一子。是客舍主驅逐令去。攜抱是兒欲至他國,於其中路遇惡風雨寒苦並至。多為蚊虻蜂螫毒蟲之所唼食。經由恆河抱兒而渡。其水漂疾而不放舍。於是母子遂共俱沒。如是女人慈念功德命終之後生於梵天。文殊師利。若有善男子欲護正法。勿說如來同於諸行。不同諸行。唯當自責我今愚痴未有慧眼。如來正法不可思議。是故不應宣說如來定是有為定是無為。若正見者應說如來定是無為。何以故。能為眾生生善法故。生憐愍故。如彼貧女在於恆河為愛念子而捨身命。善男子。護法菩薩亦應如是。寧捨身命不說如來同於有為。當言如來同於無為。以說如來同無為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彼女人得生梵天。何以故。以護法故。云何護法。所謂說言如來同於無為。善男子。如是之人雖不求解脫解脫自至。如彼貧女不求梵天梵天自應。

此段以貧女抱兒渡河不舍喻,講護法菩薩寧捨身命,然而不說如來同於有為諸行。「譬如貧女無有居家救護之者。……如是女人慈念功德命終之後生於梵天」。此段都是禪機密語,見性開悟者可自行參究,以提升差別智水準。

文殊師利。如人遠行中路疲極寄止他舍。卧寐之中其室忽然大火卒起即時驚寤尋自思惟。我於今者定死不疑。具慚愧故以衣纏身。即便命終生忉利天。從是已後滿八十返作大梵王。滿百千世生於人中為轉輪王。是人不復生三惡趣。展轉常生安樂之處。以是緣故。文殊師利若善男子有慚愧者。不應觀佛同於諸行。文殊師利。外道邪見可說如來同於有為。持戒比丘不應如是於如來所生有為想。若言如來是有為者。即是妄語。當知是人死入地獄。如人自處於己舍宅。文殊師利。如來真實是無為法。不應復言是有為也。汝從今日於生死中。應舍無知求於正智。當知如來即是無為。若能如是觀如來者。具足當得三十二相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段以客舍火災衣纏喻,講不應觀佛同於有為諸行,如來真實是無為法。大家可能會問:此行人具慚愧之善行,後來百千世獲人天殊勝果報,這正是諸行有為法,與如來無為法有何瓜葛?本段中,「如人遠行中路疲極寄止他舍……滿百千世生於人中為轉輪王」,都是眼見佛性的禪機,故作如是說。若人會得《法華經》藥王菩薩以天寶衣纏身燃身供養佛的禪機,就明白此處的密意了。「若能如是觀如來者,具足當得三十二相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贊純陀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已作長壽因緣。能知如來是常住法、不變異法、無為之法。汝今如是善覆如來有為之相。如被火人為慚愧故以衣覆身。以是善心生忉利天。復為梵王轉輪聖王。不至惡趣常受安樂。汝亦如是。善覆如來有為相故。於未來世必定當得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具足十八不共之法。無量壽命不在生死常受安樂。不久得成應正遍知。

文殊菩薩讚歎純陀,能知如來是常住法、不變異法、無為之法,如是善覆如來有為之相,不久得成應正遍知。如是善覆如來有為之相者,正如《法華經》所說,「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爾乃應為四眾廣說斯經。如來室者,一切眾生中大慈悲心是。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禪門常以衣服作為機鋒,如「穿衣去」,「披衣上座」。下面舉出祖師禪公案一則,大家來共同參究一番。

「洞山衣線」公案。洞山良價祖師。問僧:「世間何物最苦?」曰:「地獄最苦。」師曰:「不然,在此衣線下,不明大事,是名最苦。」[《五燈會元》卷13]

洞山祖問僧人:世間上什麼東西最苦呀?僧人沒意識到和尚又來無風起浪說禪了,故依照佛法常識來回答:當然是地獄最苦了。洞山說:不盡然!在僧人袈裟衣線下,卻又不明向上一路之大事因緣,這才是最苦的事呀!出家人不能開悟或解脫,比地獄還苦。若會得此衣線,學僧向上一著剔起就行就路還家,就披如來忍辱衣,入如來慈悲室,登如來法空座,「三世諸佛不知有」。若作如是觀,方能品出此段經文的妙義,才能入內門修菩薩行。

純陀。如來次後自當廣說。我之與汝俱亦當覆如來有為。有為無為且共置之。汝可隨時速施飯食。如是施者諸施中最。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遠行疲極所須之物。應當清凈隨時給與。如是速施即是具足檀波羅蜜根本種子。純陀。若有最後施佛及僧。若多若少若足不足宜速及時。如來正爾。當般涅槃。

文殊大士讓純陀儘快準備好最後供養佛的飯食,以便隨時供奉。若人在供養佛法僧三寶的過程中,能夠契入向上菩提路,頓然明心見性開悟,如同本品中所舉的龍潭禪師供養道悟和尚一樣,「如是施者諸施中最」,「具足檀波羅蜜根本種子」。

純陀答言。文殊師利。汝今何故貪為此食。而言多少足與不足令我時施。文殊師利。如來昔日苦行六年尚自支持。況於今日須臾間耶。文殊師利。汝今實謂如來正覺受斯食耶。然我定知。如來身者即是法身非為食身。爾時佛告文殊師利。如是如是。如純陀言。善哉純陀。汝已成就微妙大智。善入甚深大乘經典。

純陀故意與文殊唱雙簧,反覆進行禪機密語的應酬,為世尊廣說大涅槃眼見佛性無生大戲作鋪墊和前奏。純陀示現優婆塞身,實際是明心見性的大菩薩,是故能與文殊大士較量禪機。世尊肯定純陀,已成就眼見佛性微妙大智,善入甚深大涅槃經典。

文殊師利語純陀言。汝謂如來是無為者,如來之身即是長壽。若作是知,佛所悅可。純陀答言。如來非獨悅可於我。亦復悅可一切眾生。文殊師利言。如來於汝及以我等一切眾生。皆悉悅可。純陀答言。汝不應言如來悅可。夫悅可者。則是倒想。若有倒想則是生死。有生死者即有為法。是故文殊。勿謂如來是有為也。若言如來是有為者。我與仁者俱行顛倒。

此段從文意上看,純陀似乎為抬杠而抬杠,出爾反爾。純陀先說,「如來非獨悅可於我,亦復悅可一切眾生」;然後反駁文殊說,「汝不應言如來悅可。夫悅可者,則是倒想。」從見性層面看,如來悅可眾生,表君慈視眾臣,若人會得祖師對學人呵呵大笑或微笑點頭的機鋒,就明白如來悅可的密意了。如來悅可者,必定處於仰世界的君位,即曹洞宗的空界,本來無物;見聞如來悅可相者,必定處於復世界的臣位,即曹洞宗的色界,有萬象形。所以純陀說,「夫悅可者,則是倒想。若有倒想則是生死,有生死者即有為法。是故文殊,勿謂如來是有為也。」

文殊師利。如來無有愛念之想。夫愛念者。如彼乳牛愛念其子。雖復饑渴行求水草若足不足忽然還歸。諸佛世尊無有是念。等視一切如羅睺羅。如是念者即是諸佛智慧境界。

此段又是看似矛盾句,先說「如來無有愛念之想」,後說「等視一切如羅睺羅」,那麼後面的「等視」裡面是否包含「愛念之想」呢?《楞嚴經》雲「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與此處「如彼乳牛愛念其子」,區別何在?若人會得南泉祖師「三世諸佛不知有,狸奴白牯卻知有」,就明白「如來無有愛念之想」。若人會得臨濟祖師「元來黃檗佛法無多子」,就明白諸佛世尊「等視一切如羅睺羅」。那麼如來「等視」裡面是否包含「愛念之想」呢?似視非視,似憐念非憐愛,如同《楞嚴經》所說「見猶非見」和「知見無見」。如同世尊說法四十九年三百餘會,卻說「如來無所說」,這些都說的是自佛世界內似有非有的眼見佛性境界。三世諸佛「知見無見」不知有,乳牛愛子「知見立知」卻知有,「如是念者即是諸佛智慧境界」。

文殊師利。譬如國王調御駕駟。欲馳驢乘令及之者。無有是處。我與仁者亦復如是。欲盡如來微密深奧。亦無是處。文殊師利。如金翅鳥飛升虛空。無量由旬下觀大海。悉見水性魚鱉黿鼉龜龍之屬。及見己影如於明鏡見諸色像。凡夫少智不能籌量如是所見。我與仁者亦復如是。不能籌量如來智慧。文殊師利語純陀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說。我於此事非為不達。直欲試汝諸菩薩事。

純陀又說「國王駕駟非驢乘喻」和「金翅鳥俯瞰海龍喻」二喻,來開示眼見佛性的禪機。灌頂法師解說:「王家駕駟,譬究竟智。群下驢乘,譬分真智。後譬分斷,不及究竟。龜龍在水,喻有無明菩薩行故見不了了。金翅騰空,譬無明盡,佛不行故見則了了。」

純陀將自己比作「驢乘」和「水族」,如來比作「國王」和凌空的「金翅鳥」。祖師關中有「鳥道玄路」,表處於復世界臣位者全提向上一路。此處金翅鳥俯瞰大海水族,表處於仰世界君位者「顧鑒」諸多臣者。曹山光慧禪師說:「雪峰和尚為人,如金翅鳥入海取龍相似」。若人會得此祖師禪機鋒,就明白本經句的如來禪密意了。若人會得雪峰等祖師所說的「鱉鼻蛇」,就在自佛世界內「悉見水性魚鱉黿鼉龜龍之屬」。

凌空金翅鳥在海面上「及見己影如於明鏡見諸色像」,是甚深差別智的禪機。《楞嚴經》說到無上內密禪時云:「第三七中於十二時,一向持佛般怛羅呪。至第四七日,十方如來一時出現,鏡交光處承佛摩頂,即於道場修三摩地,能令如是末世修學,身心明淨猶如瑠璃。」也就是說,在專修楞嚴神咒剋期取證的過程中,在空中與地面相對的八面圓鏡的上下交光處,十方如來為如法持咒行者摩頂印證其見性開悟。若人會得《楞嚴經》彼段經文,就明白此處經文的禪機密意了。純陀說出如是眼見佛性的大涅槃甚深意趣,「文殊師利語純陀言:如是如是」,文殊菩薩先行印可純陀已見性。文殊補充道:「如汝所說,我於此事非為不達,直欲試汝諸菩薩事」,可見文殊故意與純陀斗禪機,勘驗純陀是否親證見性開悟的菩薩事。

爾時世尊從其面門出種種光。其光明曜照文殊身。文殊師利遇斯光已。即知是事尋告純陀。如來今者現是瑞相。不久必當入於涅槃。汝先所設最後供養。宜時奉獻佛及大眾。純陀。當知。如來放是種種光明非無因緣。純陀聞已悲塞默然。佛告純陀。汝所奉施佛及大眾。今正是時。如來正爾當般涅槃。第二第三亦復如是。爾時純陀聞佛語已。舉聲啼哭悲咽而言。苦哉苦哉世間虛空。復白大眾。我等今者一切當共五體投地同聲勸佛莫般涅槃。

「爾時世尊從其面門出種種光」,表開示佛知見的從上如來意,是故文殊說「如來放是種種光明非無因緣」。

「其光明曜照文殊身,文殊師利遇斯光已,即知是事尋告純陀」,若人會得禪門「一人傳虛,萬人傳實」機鋒語,就明白此處的密意了。文殊法王子處於臣位之首,處於君位之佛「光明曜照文殊身」,此時表從上往下的「眼光落地」之禪機,所以文殊說「如來今者現是瑞相,不久必當入於涅槃」。

佛和文殊都告訴純陀,「汝所奉施佛及大眾今正是時」。從世間法上說,這是一種佛教的儀軌;從見性層面看,這是全提向上一路的機鋒,是對世尊面門放光作略的回互。

由於純陀受大眾之託,有勸請佛久住世間的責任,所以他以「舉聲啼哭悲咽而言,苦哉苦哉世間虛空」的機鋒,作為對世尊面門放光的回應。前面我們舉過「凌婆冤苦」公案,經過凌行婆與趙州和尚幾個回合的較量後,「後僧舉似趙州,州哭曰:「可悲可痛!」婆聞此語,合掌歎曰:「趙州眼光,爍破四天下。」」若人會得此祖師禪公案,就明白此經世尊與純陀之間的禪機回應了。

爾時世尊復告純陀。莫大啼哭自亂其心。當觀是身猶如芭蕉、熱時之炎、水泡幻化、乾闥婆城、壞器、電光,亦如畫水、臨死之囚、熟果段肉,如織經盡,如碓上下。當觀諸行猶雜毒食。有為之法多諸過患。

經文的表層意思是,世尊勸純陀不要過於悲傷,應觀諸行無常苦空。實際上,此段所列舉的十一個比喻,類似《金剛經》所說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都是眼見佛性的般若波羅蜜如幻法的境界,見性者在自佛世界內或多或少能觀照到。

於是純陀復白佛言。如來不欲久住於世。我當云何而不啼泣。苦哉苦哉世間虛空。唯願世尊。憐愍我等及諸眾生。久住於世勿般涅槃。佛告純陀。汝今不應發如是言。哀愍我故久住於世。我以哀愍汝及一切。是故今日欲入涅槃。何以故。諸佛法爾有為亦然。是故諸佛而說是偈

 有為之法 其性無常 生已不住 寂滅為樂 

純陀。汝今當觀一切行雜。諸法無我無常不住。此身多有無量過患。猶如水泡。是故汝今不應啼泣。爾時純陀復白佛言。如是如是。誠如尊教。雖知如來方便示現入於涅槃。而我不能不懷憂惱。覆自思惟復生慶悅。佛贊純陀。善哉善哉。能知如來示同眾生方便涅槃。純陀。汝今當聽。如娑羅娑鳥春陽之月皆共集彼阿耨達池。諸佛亦爾皆至是處。純陀。汝今不應思惟諸佛長壽短壽。一切諸法皆如幻相。如來在中以方便力無所染著。何以故。諸佛法爾。純陀。我今受汝所獻供養。為欲令汝度脫生死諸有漏故。若諸人天於此最後供養我者。悉皆當得不動果報常受安樂。何以故。我是眾生良福田故。汝若復欲為諸眾生作福田者。速辦所施不宜久停。爾時純陀為諸眾生得度脫故。低頭飲淚而白佛言。善哉世尊。我若堪任為福田時。則能了知如來涅槃及非涅槃。我等今者及諸聲聞緣覺智慧猶如蚊蚋。實不能量如來涅槃及非涅槃。爾時純陀及其眷屬。愁憂啼泣圍繞如來。燒香散華盡心敬奉。尋與文殊從座而去供辦食具。

此段文意,一說諸行無常的世諦。二說世尊乃眾生良福田,令純陀速辦所施不宜久停。三說如來涅槃及非涅槃難可了知。

其中需要點出的禪機是,「如娑羅娑鳥春陽之月皆共集彼阿耨達池,諸佛亦爾皆至是處」。若人會得此句的機鋒,就能在自佛世界內見到諸佛如來常住於世了,這便是「諸佛亦爾皆至是處」的真實意趣。其參究的入手著眼處是,禪門的「鳥道玄路」和「澄潭月影」。


推薦閱讀: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一
大般涅槃經卷下
第卅二章 涅槃、無為、空--甚深極甚深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七
大般涅槃经集解 (21卷---40卷)(大正藏1763部)

TAG:涅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