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造艦速度甚至完爆中國! 一戰艦性能簡直不可思議
原標題:
不可思議的戰艦 ——德國與緬甸的新型國產「護衛艦」
去年,在德國和緬甸這兩個相隔萬里的國家,各自出現了一艘新型主力戰艦。作為所在國海軍的新銳,這兩級新型軍艦無疑都被各自的主人寄予厚望,然而在外界看來,這兩級戰艦的出現都有著諸多的不可思議……這就是德國海軍的F125「巴登?符騰堡」號護衛艦和緬甸海軍F14「辛驃信」號護衛艦。
從「德國的DDG1000」到「超級導彈巡邏艦」
曾幾何時,美國的DDG1000「朱姆沃爾特」級對陸攻擊驅逐艦被認為是引領未來發展趨勢的「超級戰艦」(雖然現在看來這種期待落空的可能性非常大),於是一些歐洲國家也打算跟風。具體的做法就是建造可以攜帶大口徑(127毫米及以上)艦炮、對陸攻擊巡航導彈、遠程火箭炮甚至炮兵戰術彈道導彈等對陸攻擊武器,同時具備強大的對空對海作戰能力,兼具近海反水雷能力,甚至還可以投送陸戰隊員實施兩棲作戰的大型多用途作戰艦隻。這種嘗試在歐洲諸國中,先行者當屬丹麥建造的「阿布沙龍」級「多用途艦」,而德國似乎也想過跟風,於是先有MEKO LCS「瀕海戰鬥艦」方案,後有在此方案基礎上發展而來的F125計劃。
按照原來的計劃,F125本應是一艘火力強勁的大型作戰艦隻,配備有127毫米奧托?梅萊拉主炮(初期的計劃甚至包括155毫米艦炮)、1套基於MLRS多管火箭炮系統研製的GMLRS艦載多管火箭炮系統(有可能包括陸軍戰術導彈)、48單元Mk41通用垂直發射單元(不僅可以使用「標準」-2,還準備使用「戰斧」巡航導彈)、8枚RBS-15Mk3或者更新型號的反艦導彈(兼具精確打擊地面目標能力)等諸多對空、對艦和對陸攻擊武器,另外還配備有自主式水下機器人(ROV)執行近海反水雷任務。這顯然是類似DDG1000的強力型「前沿—由海向陸」戰艦的設計思路。若能夠得以實現,F125不僅將開創大口徑火箭炮首次在主力作戰艦隻上應用的先河,也無疑會是一級各項作戰能力都十分了得的大型戰艦。
F125型護衛艦的近期效果圖
2011年5月9日,F125型首艦開工儀式在德國布魯姆-福斯造船廠舉行了開工儀式,不過有意思的是,這麼一艘7000噸級的艦隻,竟然需要兩個造船廠協作完成,布魯姆-福斯船廠建造一些分段和上層建築,漢堡造船廠負責另一些分段和上層建築的製造工作,然後將布魯姆?福斯建造的部分水運到漢堡進行總裝,於是開工儀式和下水儀式就要在兩個不同的造船廠進行了,這或許是高福利社會帶來的「好處」吧……另一方面,開工儀式上的模型和銘牌顯示,該級艦的艦載武器被大幅度改變了:GMLRS艦載多管火箭炮系統沒有了,Mk41通用垂直發射單元沒有了,反艦導彈也換成了更為常見的美製「魚叉」,除了那門127毫米艦炮以外,其餘的對陸攻擊能力被「閹割」殆盡。不過也增加了一些裝備,例如採用12.7毫米機槍為火力單元的遙控武器站、水炮、高功率探照燈和聲學武器等等。於是F125的「身份」被改變了,由實施「前沿—由海向陸」作戰的急先鋒,德國的DDG1000,變成了十分適用於執行諸如反海盜等低強度、非戰爭海上軍事行動任務的「超級導彈巡邏艦」。
下水的F125型首艦「巴登?符騰堡」號
2013年12月12日,德國海軍在漢堡造船廠舉行了首艦命名儀式,將F125型首艦定名為「巴登?符騰堡」號。2014年3月30日,「巴登?符騰堡」號在漢堡造船廠下水,雖然尚未安裝雷達等電子設備和艦載武器,但此時該艦的大致情況已經基本明確了。
根據公開的資料,「巴登?符騰堡」號艦長149.52米,寬18.8米,吃水深5米,採用長艏樓線形設計,標準排水量6800噸,滿載排水量7200噸。該艦的動力系統十分獨特,採用柴-燃-電三聯合動力,包括1台LM2500燃氣輪機、4台MTU20V4000M53B柴油機和2台電動機,雙軸雙螺旋漿推進,另外還有1部艏側推進裝置,這種過去常見於大型民用船舶的推進裝置在歐洲國家新近建造的艦隻上很常見,理論上可以提高在受限制海域如水雷區或港口等區域航行的操控能力。「巴登?符騰堡」艦理論最大航速為27節(一說26節),續航力為4000海里/20節,海上自持力超過21天。
雖然對空、對海和對地攻擊武器被大幅「縮水」,但「巴登?符騰堡」號的艦載雷達和電子設備依然十分強大,包括1部TRS相控陣雷達、導航雷達、舷外探測聲納和激光告警裝置,以及LINK11、LINK16和LINK22數據鏈裝置,TKWA/MASS電子戰和誘餌發射裝置等。
前面已經說到過,「巴登-符騰堡」艦的和原先的F125計劃時相比有很大變化,除了127毫米奧托?梅萊拉主炮外,其餘的幾乎被「換了個遍」:反艦導彈改用「魚叉」(據稱今後仍有可能再換裝RBS-15 Mk4),GMLRS艦載多管火箭炮系統和Mk41通用垂直發射單元也悉數取消,所幸2部「海拉姆」近防武器得以保留,使這艘配備強大對空探測能力的軍艦依然還有最低限度的防空導彈。其餘的武器就是以應對低強度海上衝突為「主業」的了,包括2門27毫米「毛瑟」機炮,5部「海特勒」NT遙控武器站(火力單元為12.7毫米機槍),2挺需要人力操控的12.7毫米機槍,還有4部高功率探照燈和定向擴音器(聲波炮)。此外,「巴登?符騰堡」艦還可以攜帶2個6.1米標準集裝箱、4艘11米硬殼充氣艇和2架NH90艦載直升機。除了120名艦員(含軍官)外,該艦還可搭載70名特戰隊員,這些無疑都是很適合執行長時間的非戰爭海上軍事行動任務的性能指標。
F125型「巴登-符騰堡」級首批計劃建造4艘,用以替代F122型「不萊梅」級護衛艦,是否會有後續艦計劃則是待定。有些文章認為,將GMLRS艦載多管火箭炮系統和Mk41通用垂直發射單元撤銷,改裝應對低強度海上衝突的輕型武器只是德國海軍的「權宜之計」,將來有機會,依然會在改進工程中換回那些先進的對空和對地武器。這在技術上倒是不難,尤其是德國有著建造MEKO系列模塊化戰艦的豐富經驗,F125型本身也基於模塊化設計,換些火力模塊單元不會有什麼技術難度。但從實際應用上講,當今世界早已不是那年華盛頓條約的時代,沒有必要搞這種小動作遮遮掩掩,與其說是德國海軍為了掩蓋某種目的,不如認為是一來因為德國軍費緊張(所有歐美國家都面臨的問題),二來德國軍方對於「前沿—由海向陸」作戰理念已經沒有多少興趣和能力的結果。不過從另一個角度說,如今西方多國海軍都配備了裝有先進雷達和電子系統,且適航性強、舒適度很高的新型巡邏艦,作為執行非戰爭軍事行動的主力,所以德國海軍擁有幾艘「超級巡邏艦」亦是很順理成章的事情,況且「巴登-符騰堡」級的火力和升級空間,總比那些巡邏艦要強出許多。
令人驚訝的「緬甸速度」
雖然在國際社會上一直「其貌不揚」,但緬甸確實是東南亞第一個自行設計和建造千噸級以上作戰艦隻的國家,僅這一點就已經十分出人意料了,甚至可以超過中國。緬甸自建導彈護衛艦的記錄起於21世紀初,被稱為「阿多隆多」級的1000噸級輕型護衛艦雖然性能一般,但先從導彈護衛艦變成火炮巡邏艦,然後又再次成為有直升機起降平台的導彈護衛艦的經歷已經讓人有點不可思議了。而在2011年前後,緬甸自行建造的2500噸級導彈護衛艦「雍籍牙」號的出現再次讓外界覺得不可思議,但是「驚喜」總是會源源不斷,2012年10月,緬甸國產導彈護衛艦「江喜陀」號登上了船台,於是大家驚訝地發現,這竟然是一艘具有「隱身外形」的軍艦!
下水後的「江喜陀」號護衛艦
對緬甸這麼一個面積不大、不富裕且不穩定的農業國來說,建造1000噸級的「阿多隆多」級和2500噸級的「雍籍牙」號已經是很出人意料的事情了,可是畢竟「阿多隆多」級的雷達和電子設備十分簡單甚至於「簡陋」,「雍籍牙」號的上層建築和艦載武器布置則看上去有點不大協調,算是符合緬甸的「國情」。但到了「江喜陀」號,事情甚至超過了外界的想像:隱形軍艦這麼「高大上」的東西,怎麼能被緬甸這樣一個遊離於國際社會「主流」之外的小型發展中國家建造出來?但是「不可思議」這四個字或許就是要給人最驚奇的詮釋,2014年3月,緬甸建造的更先進的隱形護衛艦「辛驃信」號登上了船台,至少從外觀上看,這艘軍艦很具有現代感,只要艦載設備基本「靠譜」(這點也是不難做到的),那麼就完全可以在亞洲各國建造的2000~3000噸級作戰艦隻中堪稱佼佼者。
緬甸的國際環境顯然無法與西方國家相比,甚至在發展中國家裡都是不怎麼好的,於是緬甸對於其軍事能力也比較保密,雖然這種情形自民選政府上台以後已經改變了許多,但對於緬甸國產護衛艦的一些情況,還是需要類比和推測,而不是像歐美國家的大多數新型戰艦那樣,可以輕鬆地獲得大多數乃至全部性能參數。
能夠從緬甸網站上獲取到的「雍籍牙」號性能參數並不多,只有全長115米,滿載排水量2800噸,不過,也有一些人通過「谷歌地圖」軟體,推算出該艦的全長是109米(早期的傳說是全長108米)。具體的數據目前還無從確認,不過從「雍籍牙」號的體量上看,該艦全長超過105米,滿載排水量超過2500噸,還是可以相信的。而從「雍籍牙」號與「江喜陀」號共同停泊的照片上看,兩艘艦的長度是基本一致的,而「江喜陀」號和「辛驃信」號共同出現的照片也表明這兩艘艦長度一致,由此推斷其長度與「雍籍牙」號基本相當,滿載排水量應當會在2500~3000噸之間。某些知道緬甸歷史的網友說過,「雍籍牙」是緬甸古代國王的名字,「江喜陀」是他的兒子,而「辛驃信」是「江喜陀」之子,這也從側面反應出上述三艦具有某種沿襲關係。從艦體線形上看,三艦均採用帶中央橋樓的高平甲板船型,後兩艘艦的「隱形設計」宛如將「雍籍牙」號的艦體進行「拉皮整容」,可見亦有傳承關係。
已經服役的緬甸國產護衛艦「雍籍牙」號,看上去還是有些粗糙和不協調
「雍籍牙」號的推進系統是兩個五葉螺旋槳,從「辛驃信」號的船台照片上看也是如此,按照緬甸媒體的說法,發動機採用兩台「皮爾斯蒂克」柴油機,這是一種法國製造的中速柴油機,廣泛地裝備在各型民用船隻上,但也是法國「花月」級護衛艦和我國053H1型護衛艦的動力。從煙囪的尺寸上看,「江喜陀」號和「辛驃信」號的發動機應該也是這一型號。
「雍籍牙」號的艦載電子設備包括裝在粗大的格子桅頂端的扇形雷達天線(可能是某種對空/對海搜索雷達),以及與各類火炮配套的炮瞄雷達、導彈火控雷達和航行用的導航雷達。不過,從雷達天線的形狀和炮瞄雷達的集成程度來看,這些雷達也不會很先進,最多也不會超過上世紀90年代末的水平。不過「江喜陀」號和「辛驃信」號均改用具有「隱形」特點的筒形桅,並且增加了一根後桅,從桅頂的情況看,主桅頂部可能會裝備1台類似「頂板」的三坐標雷達,而後桅頂部則可能是1個球形雷達天線。從船台照片上看,無論「雍籍牙」號還是「江喜陀」號和「辛驃信」號,都沒有配備聲納,不過緬甸的臨海鄰國要麼沒有潛艇,要麼潛艇部隊還處於起步階段,因此緬甸海軍的反潛壓力也不至於很大。
「辛驃信」號尚未安裝雷達等艦載設備和武器,不過從外型上看,應該會與「江喜陀」號相似,但「江喜陀」號目前也沒有完全配置好雷達和武器的「全裝照」流出,所以這樣的判斷就變得有些難。所幸「雍籍牙」號是全狀態服役了的,其艦載武器包括1門76毫米奧托?梅萊拉艦炮和4門6管AK630近防炮,8枚「天王星」反艦導彈,此外還有火箭式反潛深彈。在奧托?梅萊拉艦炮後部裝備了一座外形頗為奇特的火箭發射裝置,甚至有人據此猜測這是防空導彈發射裝置,不過考慮到「阿多隆多」級的類似裝置以及緬甸的技術水平,比較大的可能是一種干擾火箭發射裝置。不過,「江喜陀」號和「辛驃信」號的艦載武器也可能更強一些,有緬甸網站上稱兩艦裝備有基於SA-18「針」肩扛式防空導彈發展而來的6聯裝近程艦空導彈系統,甚至還有說裝有垂直發射的SA-N-9「刀刃」艦空導彈的,雖然這種可能性目前也無法排除,但個人認為不大。「雍籍牙」號艦體後部有開闊的甲板,配備有直升機平台,由於艦體寬度較大,應該比較適合直升機起降,但是直升機甲板上只有起降標誌,連最簡單的助降裝置都沒有,而「江喜陀」號和「辛驃信」號則可能有機庫,不過若照片上的那些空間被作為機庫使用的話,那就會是很小的機庫,只能搭載一架中小型直升機。
船台上的緬甸國產隱形護衛艦「辛驃信」號
人們對於「江喜陀」號和「辛驃信」號的驚奇,與其說是因為緬甸的能力,還不如說是在猜測誰在幫助緬甸人。自「雍籍牙」號出現以來,相關猜測就從未停止過。對此我們認為,答案至少要等「江喜陀」號和「辛驃信」號的艦載設備全部安裝到位後才有可能揭曉。目前從推理的角度上說,「雍籍牙」號、「江喜陀」號和「辛驃信」號的設計團隊似乎不大成熟,所以才會一艘艘地對艦體外形進行修改。如果是造艦領域的大國和強國,無疑會拿出一個貫穿始終的成熟方案來,這樣也就不會是「步步高」了。而且若是外國力量幫助,那麼這個國家的武器生產能力似乎還是比較有限,否則就不會讓客戶搞歐美和俄羅斯製造的各國武器「混搭」了。另外,緬甸國產護衛艦上沒有聲納和反潛魚雷,是緬甸海軍不需要呢,還是那個幫助緬甸的國家還不具備自行生產和安裝這些設備的條件呢?值得一提的是,「辛驃信」號的艦艏和艦體折線,與俄羅斯為印度建造的「塔爾瓦」級有不少相似之處,當然,目前的信息還不足以對這艘有著諸多令人驚訝元素的緬甸國產戰艦下明確的結論。
2013年印緬海軍聯合演習中的「阿多隆多」級二號艦「莽應龍」號,注意其後甲板的直升機平台
舒服的歐洲和努力的亞洲
無論是以「德國的DDG1000」形象進入人們視野,最後卻以「超級巡邏艦」身份登場的「巴登-符騰堡」號,還是進步神速地令外界覺得「不科學」的「辛驃信」號,這些看似不可思議的戰艦,說到底也是歐亞諸國現實需要的結果。歐洲很多發達國家都進入一體化和高福利時代,德國也是其中之一,於是這些國家的海軍建設並不是為了保護本國的海上安全和利益,而是作為「歐洲聯合艦隊」的一部分發揮作用,既然目前沒有哪個國家或國家集團可能動用海軍力量挑戰歐洲的海上利益,那麼建造一級舒適性高、海上自持力強且功能多樣的「超級巡邏艦」執行眼下日益繁忙的以反海盜為主的非戰爭軍事行動任務就是理所當然的事情。相反,如今的亞洲各國在海軍建設方面可謂是你追我趕,於是即便是像緬甸這樣後起的小國,也有理由在新型艦隻的建造方面有所作為。因此,「巴登?符騰堡」號和「辛驃信」號這兩艘戰艦,體現的正是德國和緬甸,乃至歐洲和亞洲的地緣生態環境:歐洲或許可以追求舒心寫意,亞洲則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這樣的世界格局會延續多久,這或許又是一個嚴肅的命題……
推薦閱讀:
※vivo X9性能怎麼樣?
※六年打怪升級,一路披荊斬棘,只為沒有難用的Node.js
※AMD 為什麼不增大單個核心的晶體管數量來提升單核性能?
※前端 白屏時間如何獲取?